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

时间:2019-05-13 05:33: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

第一篇: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

第四节 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

一、学生品德不良的心理分析

品德不良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如说谎、偷盗、打架斗殴等。品德不良常常有经常性、倾向性、有意性等特点。品德不良既不能等同于道德过错,也不同于违法犯罪。道德过错是品德不良的前奏,其严重性、稳定性还没达到品德不良的程度。违法犯罪是指触犯刑律的犯罪行为。品德不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违法犯罪大多属于敌我矛盾。但两者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品德不良常常是违法犯罪的前奏,违法犯罪则又常常是品德不良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品德不良学生的类型

1.顽固型。这是一些在学校里表现最差,教育难度较大的学生。他们常常打架闹事,无事生非,屡教不改,无羞耻心、自尊心可言,通常是一伙落后学生的“头头”。他们认识糊涂,是非颠倒,不知荣辱、美丑,不分公私。他们有两大精神支柱:封建主义的江湖义气,剥削阶级的享乐主义;三大错误观点:亡命称霸的英雄观,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观,低级下流的乐趣观。这些学生,人数不多,能量甚大,在同伙中有一定的号召力、威慑力,是学校和班级不安定因素的主要根源。

2.随流型。这是一些未定型的品德不良学生。他们没有坚定的道德,其行为、观点、评价,完全取决于当时当地的情境,取决于影响他们的势力。当他们暂时没有遇到不良影响时,往往比较平静,但遇到不良影响时,就随流而下。他们对不良影响没有辨别力、抵抗力,常不知不觉糊里糊涂地犯下了错误。3.忏悔型。这是一些由于受自己直接需要的剌激、诱惑而犯道德错误的学生,他们缺乏自制力,抵抗不住自己的直接需要的冲动,常常采取不道德的手段满足自己的需要。但一旦犯了道德错误之后,悔恨不己,受到良心的责备。他们懂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并且犯了错误之后,自己也体验到道德堕落的痛苦。但当直接需要再次剌激的时候,还是难以控制自己,而重犯错误,结果又用忏悔、悔恨的形式来减轻良心的谴责。

4.冲动型。这是一些难教的学生。他们情绪激昂,不善于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经常受到批评羞辱,因而觉得人们对他们不公平,只看他们的缺点。因此常常愤愤不满,十分敏感,只要别人稍有轻视他们的表示,或他们觉得受辱时,就火冒三丈,怒不可遏。这些学生自尊心特强,有正义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往往好心办坏事。

(二)学生品德不良形成的原因 学生品德不良的出现,既有客观的原因,又有主观的原因。

在客观原因中,首先是家庭的不良教育和影响。家庭环境在年轻一代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的社会地位、家庭的生活环境、家庭成员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教育态度、教育方法、行为作风等无不在有意或无意地塑造着少年儿童的个性品质。对品德问题学生的家庭情况调查结果,反映出下列情况:1.家庭缺乏正常的生活秩序和健全的生活方式。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和睦、父母离异等,因此对孩子缺乏关心和照顾,使学生失去正常的家庭教育。2.父母教育不力,缺少正确管教子女的错误行为的原则、方法;家庭成员道德要求不一,使学生无所适从,对道德规范迷惑不解,甚至形成表里不一,见风使舵的习气。3.家风不正。家庭成员行为不检点,有不良的恶习,给学生提供了直接模仿的不良榜样,长期潜移默化,养成不良品德。

其次是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社会环境是指家庭和学校以外的一些关系,如朋友、邻里、里弄街道、非正式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生活场所、文化传播媒介等。社会环境对学生品德不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如走后门、官僚主义、贪污受贿、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这些现象都会对学生的品德产生不良影响。2.各种文化生活(如小说、电影、电视录像等)中的消极的不健康的、有害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些反动书刊、淫秽小说、黄色歌曲等等,都会腐蚀青少年学生的思想。3.社会上具有各种恶习的人对学生的影响。社会上有些反动分子和坏分子,常常利用青少年学生的无知和好奇,采取欺骗、引诱、教唆等手段对学生进行腐蚀和拉拢,使学生沾染上恶习,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再次,学校教育不当。学校是培养年轻一代的专门机构,学生的良好品德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的。但是学校及教师不正确的教育要求、教育态度及教育方法等,都会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带来影响。突出问题是:1.学校的压力。如升学压力、考试压力,学习负担过重等引起学生过分的心情紧张或情绪波动,会加重学生的不良品德。2.不尊重学生、不热爱学生。如教育中的强迫命令、简单粗暴、动辄就训斥或变相体罚等。3.对学生要求过高、过急、过严。忽视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或者放任自流;或者忽视学生的心理需要,把成人的心理需要强加给儿童等。

最后,学生本身的主观原因。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存在的不良因素,都是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外部原因。这些外因之所以能产生消极的作用,是由于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弱点,这些心理弱点会在不良条件影响下转化为不良品德。从学生本身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研究表明,学生的某些不良品德常常是由于“道德上的无知”所造成的。学生常常是“有错不知错”。2.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能推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如果缺乏相应的情感,即使有了某种道德认识也将停留在口头上。在德育过程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激发他们对道德行为的敬佩、爱慕,对不道德行为的憎恨之情。3.道德意志薄弱。他们不能用正确的道德意志战胜不合理的欲望。如有的学生不能抵御各种诱惑因素而出现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等。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必须重视道德意志的培养和磨炼,增强抵制各种诱惑的能力。

此外,不良的行为习惯、接受错误的道德观点、精神上的空虚、人际关系紧张及青少年学生所具有的模仿性、幼稚性、依赖性等特点都是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观原因。

二、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一)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化过程

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转化过程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萌发阶段。学生萌发上进的愿望,开始向前迈进的阶段。此阶段是品德不良学生道德观念开始战胜非道德观念的阶段。教育影响是引起学生改过的主要条件,如先进人物事迹的感染、推心置腹的交谈、接受深刻的教训都能激起改过上进的愿望。但这种愿望或不稳固、易消逝,或稳而显。教育者必须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发现萌芽,抓住时机,积极引导。

2.转化阶段。这是品德不良学生转化的关键阶段。所谓转化,是指品德不良学生在萌发改过愿望的基础上,行动上开始有改正错误的表现。此阶段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学生心理复杂,处于矛盾态度,一方面对过错行为感到羞愧,想将功补过,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与信任,这些要求是推动他们实现转化的动因;另一方面他们又很自卑,对错误认识不深,与集体对立的情绪却使他们徘徊、犹豫,阻碍行为转化。第二个特点是:出现反复。品德不良学生在转变过程中出现反复有两种情况,一是前进中的暂时后退,二是反复中出现倒退。这都是正常现象。因为品德的转化中经历着新旧道德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冲突和斗争。认识上的动摇、情感上的留恋、老朋友的引诱、周围人们的偏见都是反复现象出现的原因。教育的关键在于把反复当作转化时机,分析原因,循循善诱.有针对性地做好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化。

3.稳定、巩固阶段。在此阶段,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已基本改正,不再出现反复,或很少有反复。积极因素在品德行为总体中逐渐占主导地位,自信心、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代替了消极情感。作为教育者,要加倍爱护、关心、信任、尊重他们;要有计划地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水平,防止骄傲和停步不前,及时地提出高一层次的行为标准,鼓励他们再接再励,不断前进。

(二)品德不良学生矫正的心理学策略

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与对立情绪。一般说来,品德不良学生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体验是不佳的,他们与周围人的关系是不正常的,因为他们自身的不道德行为危害了他人,常受到批评,甚至是严厉的惩罚,常常处于怀疑、惧怕、戒备的心理状态,对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的帮助,常持以沉默、回避和对抗的情绪,做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关心,爱护他们,尊重、理解他们,把教育品德不良学生做为自己的责任,二是要引导集体中的每个学生认识到关心、帮助品德不良学生是自己的道德义务,三是教师应机智地捕捉或者创造机会,让品德不良学生得到能表现其优点的机会,从而促进其人际关系的改善。

2.善于发现学生优点,保护与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优点是一个人前进的力量,是自信心的源泉。只有发挥优点,才能克服缺点。发现品德不良学生的优点是能否促进其转变的一个关键。品德不良学生的自尊心极为敏感,又特别脆弱。教师要依据他们自尊心的特点,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要在问题与缺点之中,善于发现重新点燃学生自尊心的火种,使学生获得克服缺点的勇气和自信。

3.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差,是学生品德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辨别能力差的学生不能在出现错误举动的企图时,及时加以辨别和制止,在行动之后也不可能产生忏悔与改正的意向,因而,错了不知错,是非不分。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向他们反复讲解道德规范,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认识水平。4.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奖励与惩罚是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强化手段,运用得当,可以加快学生的转变,否则有害无益,学生犯了错误,不应动不动就惩罚。运用惩罚时要采取和善、友好、亲切的态度,应以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为基础。此外,惩罚必须公正,还要考虑学生年龄特征。

5.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学生品德不良的性质、程度不同,他们的年龄、性别、个性不同。因此,在教育他们时应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如对低年级学生可采用正面诱导法,指出怎样做才对,对了要给以表扬,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初中学生可采取活动矫正法,即通过实际活动来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对于高中生可采用信任委托的方法,使他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克服自身的不良品德和行为习惯。

第二篇: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

德育工作是构筑学生幸福人生的基础工作,一直以来,德育都被臵于学校教育的首要地位,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涵盖了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对学生不良品德和行为的形成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就很难做到有的放矢,为了提高德育的效果,笔者就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及矫正作一个简要的探析。

一、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

1.家庭的影响

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者,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具有权威性的影响。

(1)行为不良,举止不雅。有些学生家长在孩子面前不知检点,孩子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耳濡目染,渐渐地接纳并习惯于这些不良品性和行为,对子女无疑会产生极坏的影响。

(2)教育不当,引导不够。一是对子女过分宽严失度,或不分是非曲直,偏袒护短,不懂得对子女进行道德伦理的教育;二是忽视对子女与人相处过程中的团结、协作、助人等意识的教育,任由子女不良个性随意张扬,养成了专横跋扈的不良习气;三是有的家长错把粗鲁当严格,信奉“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训,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心理隔阂加深,形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四是有的父母、祖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求不统一,当着孩子面各弹各的曲,各唱各的调,教育的作用互相抵消;五是有的父母把子女当成“小皇帝”事事相依,要物给物,要钱给钱,久而久之形成了孩子自私自利,不体谅尊敬父母的懒、馋、娇、散、狂等不良恶习。

(3)家庭不和,结构缺失。有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家庭婚姻破裂,有的父母长期“内战”,孩子失去家庭温暖,得不到父爱、母爱,得不到父母细心调教和关怀,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

2.学校的影响

学校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但由于有的学校教育措施不得力,教师教育思想不端正,也会导致或助长学生的不良行为。

(1)个别学校对德育工作认识不到位,放松或忽视德育。一是有些学校视升学率为学校的生命线,把德育工作喊得响,但是忽视了经常性的德育教育和实践,对德育的认识上出现了严重“错位”;二是学校德育工作开展不力,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德育工作目标和实施办法,如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九年级都是这个目标,但如何让这个德育目标在学生不同年龄阶段分层级去实施,在个别学校还不很明确,致使热爱祖国的教育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品德的形成。

(2)个别教师个人修养不到位,不能为人师表。一是有的教师唯我至上,不尊重学生,对学习好的学生无原则地偏袒纵容,对学习差的或犯过错误的学生,冷漠歧视,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二是一些教师出言不逊,行为不雅,追名逐利,给一些品行不良的学生起到了“示范”作用。

(3)个别教师处理问题感情用事,或教育思想不成熟,缺乏处理问题的艺术,在处理学生不良行为或不良心理表现的时候,拿不出适当的处理办法,不仅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反而增大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3.社会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主流从整体上说是好的,应当肯定,但也存在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一些消极因素。

(1)市场经济对中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具有一些消极方面的影响。在价值观上,诱发价值取向功利化,因此很容易导致拜金主义的产生。扩大到学生群体关系中,缺乏积极的人生信念和理想,只讲享受不思进取,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顾自己,不考虑别人、集体和社会,甚至有的学生为贪图享受挺而走险。在道德观念上,导致集体主义观念淡漠,社会责任不强。在生活方面,攀比享乐、追求高消费。

(2)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腐蚀、毒害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虽然法制逐步健全,外界条件有所好转,但一些腐朽文化的沉渣,仍然腐蚀着青少年稚嫩的心灵。色情、盗窃、抢劫、凶杀、恐怖的影像、书刊时有出现,不健康网络,不规范网吧、电子游戏厅等毒害很大。二是坏人教唆,特别是个别中专、职高的女同学,离家在外求学,缺乏管教,在坏人教唆下,放弃了良好的就业机会和做人的尊严,形成恶习并走上了违法犯罪道路。

(3)优裕的生活环境使很多中小学生失去了艰苦生活的磨炼,心理十分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自控能力、抗诱惑能力差,甚至心理错位和行为反常。

二、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防范与矫治

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和表现,很自然地给社会提出了要求,给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内容、方法上提出了更高要求。

1.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家庭关系和谐,父母相敬相爱,长幼相处有序,并能给子女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会使子女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习惯。

(1)父母应有高雅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给子女树立榜样。随着父母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一方面拓展了和子女交流的层次,使子女从观望到服气到模仿学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用各种高雅的兴趣爱好引导子女的成长发育。

(2)家庭和睦民主是子女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条件。父母应尊重子女的人格尊严,体贴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爱好、交往等,筑起与子女平等交流的桥梁,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缩小代沟。对子女好的方面要予以激励,不良方面要及时引导矫正。

(3)社会、学校开办家长培训学校,共同研讨青少年教育问题。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或采取家长例会制度,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双向交流和信息反溃,实行教育联系卡,形成统一的教育网络,通过密切配合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家庭要做到“三多三少”:多一点勤学气氛,少一点懒惰习性;多一点关心理解,少一点泄愤责难;多一些正当兴趣爱好,少一点不良的言行举止。

2.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有鲜明的针对性,从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次的教育。

(1)学校的德育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立足于现实,就是从现实出发,承认社会价值观的多元性。如果否认这些客观存在,德育工作就会无的放矢,显得苍白无力。承认现实,并不是说现实都是对的,而是要高于现实,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地位,用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学生。

(2)要切实加强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尤其需要强调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教育青少年树立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3)德育工作渠道要多样化,要分层次实施德育目标。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常规和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使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品德;面向少先队员、广大团员和积极分子,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理想

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让少先队员、“团员群体”带动全体学生,共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抓住这部分积极向上的力量去从正面带动影响其他同学;实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校外辅导员制,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一些社会上的英模人物、解放军官兵、公安干警、街道办事处人员和本校离退休教师,以及教子有方的一些家长等,来给学生做有教育意义的报告,促进德育工作。

(4)抓好起始教育和系列主题教育。起始教育对中小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在学生入学之初施教,从严要求,从严管理,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品质。同时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开展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使之系列化、科学化、整体化、长期化、制度化,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活动之中,能有效地帮助中学生克服各种不良品德行为。

(5)坚持对学生进行耐挫折能力教育。学校德育工作者、特别是思品课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为将来进入社会迎接激烈的挑战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

3.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社会环境。

(1)舆论导向应多一点正面教育,少一点反面“教材”。正面教育的形式多了、灵活真实了,就能对学生耳濡目染,促使其从心中升起对时代英雄的敬仰之情、自豪之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荣辱观等。反之就给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提供模仿的反面“活教材”,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会起到不良的诱导作用。

(2)有关部门应加强执法力度,依法治理文化环境。要严厉打击不法分子,取缔一些具有反面诱惑力场所,为群众提供健康的文化娱乐场所。

(3)提高文化市场管理人员的素质,对各类文化作品流入市场要严格把关。

总之,在校学习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行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家庭、学校、社会要全方位抓紧这个时期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上下左右齐抓共管,共同控制、预防、挽救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强大合力,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第三篇: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措施

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与矫正方法

许永峰

(韶关学院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0)

摘要:对品德不良学生的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又令广大父母和教师头疼的问题,本文从家庭、学校、社会不良风气和学生本人这些主客观因素分析其品德不良形成的原因,从而给出有针对性的,科学有效的矫正方法,这对学生本人的健康发展和教育者的教育工作都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品德;形成原因;矫正

品德不良的学生是指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道德过错的学生,有的甚至处于犯罪的边缘或已有轻微犯罪行为。对品德不良学生的教育,不仅对其本人,而且对其所在的班集体,学校,乃至社会都非常重要。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既要了解导致其不良品德的主客观原因,还应采取科学有效的矫正方法,采取符合其心理活动规律和心理特点的教育措施。

一、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原因分析

青少年学生并不是在真空中成长的,他们有自己的家庭、社区以及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背景。换而言之,他们往往是在一个多元背景中发展、成熟的。青少年受到同伴、家庭及与之接触的其他成人的影响,受到学校及他们隶属其中的团体的影响,也受到媒体、网络及他们成长于其中的国家、文化与社区环境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环境和社会影响的产物。1.家庭方面的原因

除了家庭的自然结构、经济状况、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家庭偶发事件等因素外,家长的教育教养态度与方式,父母双方在教养方式与态度上的一致性程度、家庭人际关系、家庭氛围等,常常是影响或导致青少年学生不良品德与违法犯罪行为的直接原因。

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学生品行的不良影响主要有:

(1)父母的溺爱、迁就。这很容易养成子女任性、优越感散、依赖等消极的性格特点,以致逐渐发展为不良的品行。

自我中心、自私、专横、懒

(2)父母对子女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又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措施。这会使子女感受到在家庭中没有温暖,因而就容易转向外界寻求友情。这时,他们极易受社会不良影响所诱惑而走上品行不良邪路。(3)家长在教育方式、方法上的不一致,或单凭个人情绪来处理和教育子女的行为问题。这会使子女养成乖巧的行为反应,或会造成他们对教育要求无所适从。

(4)家长缺乏表率作用,无视或忽视自己的一言一行所产生的不良后果。这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不良影响。

(5)家庭成员本身的恶习或家庭结构的剧变,如父母离异、有偷拿或赌博等行为,会使儿童受到腐蚀,或使儿童心灵受到创伤而引起性格变异,导致品行不良。

2.学校环境和教师的影响

学校是青少年学生除家庭之外对其发展影响最大的正式机构。学校管理混乱、校园氛围欠佳、学校与家庭及社区之间缺少沟通,则是各种严重道德问题行为得以滋生和“催化剂”。教师是父母的代理人,也是学生仿效的榜样。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通过自己的人格特点以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着学生。例如,一个严格的教师和一个不严格的教师会提供给学生不同的信息,促使他们形成不同的社会适应策略。

3.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观点上的偏颇或方法上的不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造成或助长学生的不良品行。如,有的教师管教不管导,狠抓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不了解学生,教育工作不深人;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过高或过低,教育方法不适当,使学生产生厌烦反感情绪,教育效果甚微;有的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品行不良学生的“反复”过程,没有看到他在反复前的进步,对矫正品行不良问题缺乏信心、恒心和毅力;有的教师对品德不良学生睁一眼闭一眼,发现问题不能及时与家长等有关方面联系,或一推了之,结果把品行不良学生推向更不好的方向。4.社会原因

大众传播媒介

大众传播媒介指的是人们用来沟通信息的各种通讯交往手段,包括广播、电视、书刊、报纸以及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互联网。长期以来,心理学家们一直关注着电视与互联网对青少年学生道德发展的消极作用,这种消极作用突出表现在色情与暴力的宣扬上。美国心理学家的数百项研究表明,观看暴力电视或者参与网络暴力游戏的儿童及青少年学生更具有敌意性和攻击性,长期观看暴力电视或者参与网络暴力游戏会灌输残酷世界观——认为世界充满着暴力,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主要采取攻击手段来解决人际问题。这也会使一些青少年学生去敏感化,即他们对暴力行为不易产生情绪不安,更愿意容忍真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

不良社会风气

在不断走向开放、多元的现代社会里,青少年成长的外部环境显得更加复杂。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更是如此。不良社会风气除了涉及各种不良信息的消极影响外,还包括一些领域的道德失范,诸如诚信缺失、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价值观在社会中的弥漫,都可能成为青少年出现不良道德与违法犯罪行为的诱因。

5.学生品德的主观因素

就主观因素而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呈现出心理发展尤其是社会性、自制力等的发展落后于生理发展的特征。随着青少年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同龄群体意识的不断增强,由各种外部刺激所引起的各种不良的内在反应,诸如好奇心激发不当,由强制、挑衅等引起的逆反或自尊心受到伤害,因期望过高,学业不良而遭受挫折,因人际关系不良或交友不慎、团体归属感丧失而自暴自弃等,都是导致不良品德或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在主观上,道德观念模糊、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不当、社会认知偏差乃至道德情感缺失、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积习难改,以及性格上呈现出的自尊心过强、自我中心、好责备、骄横任性等特点,也是青少年容易产生不良品德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心理原因。

二、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观原因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

不良品德的形成与学生道德认识上的错误或无知常有密切的联系。有的学生不理解或不能正确理解有关的道德要求和道德准则,如把违反纪律视为“英雄行为”,把敢打群架等同于„„勇敢”。有的学生虽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但这种认识没有转化为指导行为的信念,一旦在富有诱惑力的不良环境影响下,就可能走上邪路。

2.意志薄弱

有些品行不良学生在道德认识方面并非无知,他们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是清楚的,甚至也想做好事,但他们的道德意志薄弱,正确的道德认识不能战胜不合理的个人需要,个人欲求在外界某种诱因的影响下占了优势,结果作出了违背社会道德规范和侵犯他人或集体利益的行为。

3.不良行为习惯的作用

按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一切品德行为无论好坏,都是受外界强化的结果,都是习得的。个体偶尔产生的过错行为如受到强化,就会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固化成为其品德的一部分并因此而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不良行为习惯如不予以根除,任其发展,就必然会导致品行不良。

品德不良多发生在青少年期,也并非是青少年心理特点本身造成的,只有当这种特点与失败的教育、恶劣的环境等社会因素交互作用时,才会导致青少年品德不良行为的发生。

4.性格上的某些缺陷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己、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学生已经形成的性格特征制约着他们的行为。例如,学生身上的执拗、任性、骄傲、自私等消极的性格特点,很容易使他表现出无视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为个人私利而我行我素,甚至做出破坏集体纪律和社会公德的行为。

二、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矫正

品德不良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道德认识上无知,行动盲目;缺乏道德情感,情绪消极多变;道德意志薄弱;行为习惯不良。矫正学生的不良品德,必须遵循其心理活动规律,在了解其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教育措施才会奏效。1.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消除疑惧心理

品德不良的学生因为经常受到成人、教师的批评、惩罚和同学的歧视,所以对教师和同学有戒心和敌意,对教师的教育要求有一种对抗性情绪。因此,为了使他们更好地接受教育,首先必须消除他们的对抗情绪和消极的态度定势。要做到这点,教师应设法改善师生关系和同学间的关系。教师应真心实意地尊重、关心和爱护这些学生,用爱心感化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诚意,把教师当做知心朋友。教师还应该教育集体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这些学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看到自己在集体中享有的一定地位,明确自己对集体的责任。这样,他们才会乐于接受教师和集体的教育。

1.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建立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

品德不良的学生,经常受到成人的指责、批评,他们往往比较心虚、敏感,有戒心,认为老师轻视自己,厌恶自己,对教师采取沉默、回避或粗暴的态度。作为教师,首先要真诚地关心他们,亲近他们,尊重他们,给他们以耐心的帮助,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使他们体会到教师的善意,相信教师的真心,激起他们重新向上的意向。同时,进一步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清是非,改变糊涂观念。其次要善于发现和支持他们的正确行为,点燃他们自尊心的火种,并在集体环境中创造信任和欢迎他们的气氛。

2.了解不良行为的动机

行为总是受某种特定动机所驱使。一种不良行为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动机,例如,打架行为,有的是为了报复,有的是为了称“王”称“霸”,有的是受人唆使等等。只有了解真正的行为动机,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3.提高道德认识,增强是非感

品德不良学生的是非观念差,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例如,他们把违反纪律看作是“英雄行为”,把帮助同学作弊视为“友谊”,“够朋友”。因此,要从根本上转变其不良行为,必须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使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这些学生辨别是非能力的有效方法是结合实例,分析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让他们从中得到借鉴,认识到改正自己不良行为的必要性。

2.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学生品德不良,绝大多数是由于是非观念欠缺,辨别能力差,在做出某种不道德行为时还认为是对的,如逃学、抽烟、喝酒、赌博等。他们认为守纪律是“傻”的,讲礼貌是“酸”的,论修养是“圈”的;骂得赢是“好汉”,打得赢是“英雄”,进监狱是“光荣”。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认为越敢于逞凶,就越能“戳得住”、“吃得开”。他们的信条是:“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愣的,愣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完全是亡命徒式的“英雄观”。在情感上失控就这样一错再错,越滑越远,因此,矫正他们的是非观念,增强是非感,提高辨别对错的能力,是矫正不良品德的根本措施。

4.抓住时机,促使转化

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变,一般要经过醒悟、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品德不良的学生如果出现醒悟,即他们开始意识到行为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并有改正错误的意向和愿望时,教育者应及时抓住这一教育关键时机,给予鼓励与帮助。特别是当他们开始在行动上有改正错误的表现时,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会进一步激起他们进步的热情和信心,促使他们朝好的方向转化。

5.锻炼意志力,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不良道德行为矫正初期,外界诱因会使不良行为出现反复。这时教师采取适当措施,切断外界诱因对不良道德行为学生的影响十分必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抗拒诱惑的能力。因此,当这些学生出现良好表现后,应有控制地让他们与一些诱因接触,以锻炼他们的意志力,从而进一步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3.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学生的不良品行一方面是由于受到内部错误观念的支配,另一方面也总是由一定的外部诱因所引起。他们在接受教育时,某些外界诱因还可能引起他们重犯过错。因此,在矫正不良品德时,首先要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彻底改变曾长期作用于他们身上的种种客观因素,让他们生活在一个新的环境中,断绝不良的人际交往;其次要加强他们的文化学习,补缺补差;再次要丰富文娱活动,使他们在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中得到熏陶,从而增强抵抗诱惑能力,通过自身的道德努力来矫正不良品德,并在锻炼意志的过程中形成和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二)不良品德矫正的措施

当然,在使用这些方法时,还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年龄特点,以增强方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注意多种方法的配合使用。

4.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

(1)防范协约。这是以书面形式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建立的一种矫正不良行为的方法,是根据不良行为者的具体情况和相应的教育要求,拟定具体条文,对不良行为者的行为作出明确的界定,以调动行为者的积极性、自主性,从而矫正自身的不良行为。

(2)表征性奖励。这一方法是编制一套表征性奖励系统来对行为者在矫正不良行为或作出良好的行为反应后予以肯定和奖励,从而对矫正的行为起有效的强化作用。

(3)强化暂停。这种方法是在一段特定时间内对个体暂不予以强化或把个体暂时与特定的强化环境相隔离,从而抑制不良行为的发生或降低其发生频率。

(4)榜样示范。榜样对矫正不良品行的作用是巨大的。组织品德不良的学生学习榜样,可以启发他们自觉地控制自己不符合道德的念头和行为,增强抵制干扰和调节自己行为的意志。

当然,在使用这些方法时,还要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年龄特点,以增强方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注意多种方法的配合使用。对不良道德行为的矫正,还应当考虑不良行为的性质与程度,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个性特点,做到因事、因人而异,使各项措施更具有针对性。对品德不良的学生,只要我们热情地关怀他们,严格地要求他们,摸透他们的心理,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就能使他们中的大多数按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健康成长,成为祖国合格的建设人才。

第四篇: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摘要:一个班级或一所学校里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虽属少数,但其负面作用却很大,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若这些有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得不到及时的转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给本文拟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外部环境

及中学生内在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问题几个方面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矫正策略。

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一般指经常违反社会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道德过错的学生,其中包括品

学兼差的问题生(双差生)、后进生及个别劣迹生(失足学生)。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发

展规律,做好思想转化工作,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行为,使之成为二十一世纪祖国建设的有

用人才,是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环境因素

可概括为三个层面: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外于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有13亿人口,教育文化状况相对落后,外部的自

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近人意。虽然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社会风气和治安环境还不够理想,社会教育工作薄弱,一些人对金钱、地位、名利的欲望膨胀,各种罪恶现象蔓延,各种不健康的出版物、影视作品,林立的网吧都给相对纯

洁的、处于“心理断乳期”和“性饥渴期”的青春期中学生的心灵造成很大冲击。若缺乏及时有

效的引导,势必造成他们心理的迷惘,极易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品德不良行为。

2、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人,是孩子道德行为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

有决定性的影响。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家庭,其教育状况、经济状况、交友状况等往往存

在某些缺陷:或家长期望值过高,使孩子压力过大;或过分溺爱、放纵、偏袒;或教育方法

简单粗暴;或家庭结构缺损,子女得不到父爱或母爱;或家庭内部不和,家长教育方法不一

致;或父母忙于经商创业,对子女缺乏教育和沟通;或家庭成员行为不轨,结交染有恶习的朋友,经常在一起谈论低级庸俗的话题等,甚至有的父母忙于搓麻将而无瑕顾及子女,对子

女的教育也就出现了“真空”等等,所有这些都会通过主体接受暗示、模仿和心理联系从而发生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变化”),导致不良品德行为产生。

3、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应该发挥主渠道作用,但由于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德育教育措施不力,德育管理系统形同虚设,德育活动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不能为人师表,教育观念落后,缺少奉献服务意识,不关心尊重学生,对学习好的学生无原则地偏袒纵容,对学习差的或犯过错误的学生,挖苦讽刺,冷漠歧视,甚至体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有的教师处理问题感情用事,方法简单,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仅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反而加深了学生的逆反心理,也会导致或助长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

(二)内因,即学生内在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问题。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动机。

道德上的无知和法制观念淡薄,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榜样的影响,没有奋进的目标等等,是学生产生不良道德行为的内部直接原因。由于这些学生对物质欲望比较强烈,往往会为其所驱使,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困扰而产生不良行为。

2、道德意志力薄弱。

这些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经历少,往往对真善美、假恶丑缺乏辨别能力,人云亦云,容易接受不良的引诱,行为盲从,结果往往是非不分;自控能力差,情绪容易冲动,同学之间轻微碰撞产生摩擦不会冷处理,更不会主动检讨作自我批评,而是把责任归咎于对方,恶言对骂,拳脚相向,导致不良后果产生。

3、情感狭隘偏私。

在他们的道德情感中,江湖义气往往占有主要位置,以致于为了哥儿们的事可以两肋插刀,不分青红皂白、不考虑后果,强人出头。有求必应,有请必到,过高地估计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是越帮越忙,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4、行为习惯不良。

他们往往以不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方式来谋求私欲的满足。如果这种行为方式得不到及时地矫正,这些不良品德行为就会同个人私欲的满足进一步联系起来,经过多次重复,就会形成心理定势,形成不良习惯,时间越长,矫正越难,后果越严重。

二、矫正不良品德行为的策略

时势和环境造英雄。一个民族的希望在于它充满活力的一代青少年,一个民族的骄傲在于层出不穷的杰出人才。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身体、心理和人格都健全的人,未来社会的竞

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我们的时代呼唤这样的人才,我们的国家需要一批又一批坚定的爱国者,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万难不屈的创业者。英国哲学家洛克说:“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因此,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1、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尽最大努力优化社会环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1)舆论导向应多一点正面教育,少一点反面“教材“。正面教育的形式多了、灵活真实了,中学生耳濡目染,促使其从内心深处升起对时代英雄的敬仰之情,就能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反之就给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提供模仿的反面“活教材”,久而久之,潜移默化,起到不良的诱导作用。

(2)国家应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执法部门应加强执法力度,依法治理文化环境。要严厉打击一些不法分子和教唆犯,取缔一些具有反面诱惑力的影视片、录像片、淫秽书刊等,关闭具有赌博、色情性质的娱乐场所,对无证摊贩及一切不适合青少年活动的场所要严格管理和控制,要提高文化市场管理人员的素质,对各类文化作品流入市场要严格把关,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场所,要不定期地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3)社区各街道、村委会对所在区域的在校学生,要及时了解,尤其是对家庭特殊的孩子,做到心中有数,重点帮教,并做好家长的工作,使教育形成合力。在寒、暑假或双休日,为青少年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场地,开设丰富多彩、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社会教育活动,如球类、棋类活动,读书活动,或开设各种辅导讲座等,正确引导青少年,这有利于疏导中学生的不良心理,预防中学生违法犯罪,是一个有力的措施。

2、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从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次教育。

(1)学校德育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立足于现实,就是从现实出发,承认社会价值观的多元性。如果否认这些客观存在,德育工作就会无的放矢,显得苍白无力。承认现实,并不是说现实都是对的,而是要高于现实,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地位,用“八荣八耻”等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广大青少年。

(2)要切实加强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尤其需要强调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改革开放的目的和出发点就在于发展生产力,生产更多的社会财富,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达到这个目标,既要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要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地位,这样才能使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纳入正确的轨道。这就要求青少年树立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3)德育工作渠道要多样化,要分层次实施德育目标。面向全体学生、进常规归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面向广大团员和积极分子,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奋斗的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让真正能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团员群体去带动全体中学生,共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高中里可以组织要求入党的中学生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从思想上、行动上争取入党。抓住这部分积极向上的力量去从正面带动影响其他同学;实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校外辅导员制,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一些社会上的英模人物、解放军官兵、公安干警、街道办事处人员和本校离退休教师,以及教子有方的家长来给学生作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报告,促进德育工作。

(4)抓好起始教育和系列主题教育。起始教育对中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在学生入学之初施教,从严要求,从严管理,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品德。同时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使之系列化、科学化、整体化、长期化、制度化,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活动之中,能有效地帮助中学生克服各种不良品德行为。

(5)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是学校实施德育工作和学校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提升班主任专业化水平已成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条件。因为班主任素质高低对于一个学风、班风都优良的班集体的形成甚至校风的形成有直接关系。正确的集体舆论导向、班干部榜样引领作用大小是班集体道德认识、道德评价和判断的“晴雨表”。班风好的集体,一些不良的品德行为不易蔓延,没有市场。即使发生了,也能得到及时的纠正。而班风不好的集体,则违纪现象不断,品德不良学生不但不感到孤立,反而在错误的舆论中得到鼓舞。在这样的班级,要对品德不良的学生进行转化,难度很大。因此,学校要努力打造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的班主任队伍,不断提高班主任的教育管理水平,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6)坚持对中学生进行耐挫折能力的培养和责任感、感恩等教育。学校德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要帮助中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为将来进入社会迎接激烈的挑战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

3、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家庭关系和谐、民主,父母相敬相爱,尊老爱幼,能给子女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会使子女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和待人接物的习惯。

(1)父母应有正确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不断学习并提高自身素养,为子女树立榜样,逐渐拓展和子女交流的空间,使子女从观望到服气到模仿学习。

(2)家庭和睦民主是子女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条件。父母应尊重子女的人格,维护其尊严,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爱好和交往等,建起和子女平等交流的桥梁,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缩小代沟。对子女好的方面要予以激励,不良方面要及时引导矫正。

(3)家长要积极参加家长培训学校活动,提高教育子女的经验,与学校共同研讨青少年教育问题,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双向交流和信息反溃,通过密切配合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家长要做到“三多三少":多一点勤奋学习气氛,少一点推诿懒惰习性;多一点关心理解,少一点泄愤、责难;多一些正当兴趣爱好,少一点不良的言行举止。

总之,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品德行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只要全体教师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全员、全程、全方位抓住这个时期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细微处抓起,抓紧、抓早、抓彻底,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共同控制、预防、挽救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强大合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矫正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工作就一定会取得成效。

第五篇:浅谈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正

浅谈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正

-----新李小学教导主任邱石

农村小学生受其年龄特点、心理素质和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极易导致是非观念不清、法制观念淡薄,从而养成诸多不良行为习惯。如何有效矫正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已成为当前农村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

(一)学习习惯。学生不良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兴趣不浓,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严,课堂注意力分散,反应不积极,不能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对待作业敷衍了事、急于求成、书写潦草、从不注意作业的规范要求;不懂得知识的共享和合作交流,读死书、羞于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抄袭作业“蔚然成风”;没有正确的学习姿势,喜欢趴着或躺着看书;沉迷小说、网络等虚幻世界,厌学情绪严重。

(二)生活习惯。学生不良生活习惯主要表现为:道德观念淡薄,行为举止轻浮,意志脆弱,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对父母的依赖性严重,生活秩序混乱没有规律;劳动意识不强,劳动技能差,怕苦怕累,享乐意识逐渐增长;时间观念不强,贪睡、迟到,不注重学习与休息的协调性,睡觉时喜欢高谈阔论,夜不归寝或半夜逃离寝室现象时有发生;安全意识淡薄,没有科学的安全防范意识;饮食习惯差,不注重合理的饮食规律和健康的饮食卫生;经常吃烟、酗酒,身体各项发育指标均不理想;个人形象不佳,前卫的衣服、古怪的帽子、时髦的发型、奇怪的发色、不文雅的口头禅时常出现在校园„„所有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 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人际交往习惯。学生不良人际交往习惯主要表现为:同学之间不能正常交往,“哥儿们”义气严重;男、女生之间“亲亲热热”,突破了同学的纯洁友谊界限,早恋现象时有发生;日常交往中,缺乏基本的礼貌,不懂得文明用语;暴力倾向严重,遇到矛盾动辄打架斗殴、欺负弱小;性情孤僻,不喜欢与人沟通,不善于与人交往。

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

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寒而是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长期不良影响。

(一)家庭的影响。当前,绝大多数的学生家长由于受自身素质及观念的影响,在对待子女教育的问题上认识有偏差,管理方式方法欠妥,与孩子缺少情感沟通。同时,受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制约,部分学生家长忙于农活或长期外出务工,对子女的教育无暇顾及、疏于监督,导致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影响差,为孩子树起了坏榜样;二是教育方法不当,简单粗暴、缺乏耐心、引导不够,轻则训斥辱骂,重则棍棒相加,体罚折磨,把子女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造成子女对父母的畏惧、怨恨和反抗心理;三是家庭结构缺损,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得不到家长的细心调教和关怀,造成孩子心灵的严重创伤;四是居住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家庭无固定经济来源;五是家庭经济富裕,对子女过分溺爱、娇生惯养,把子女当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六是家庭成员经常闹矛盾,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不和谐的环境。正是这些不当的教育方式和不利的家庭环境,导致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促成了学生行为的怠慢、攻击、欺骗、逆反及破坏心理,养成了早恋、酗酒、吸烟、吸毒等不良行为习惯。(二)学校的影响。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教育依然有急功近利的做法,过分强调学生智育发展,忽视学生良好品行的培养,直接造成了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学校不良因素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学校教育评价机制的缺陷,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成绩的评价还局限于学生智育考核,忽视了德育的培养;二是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不能为人师表,言谈举止极不文明,给一些品行不良的学生起了“示范”作用;三是教师教育方式不当、教学方法陈旧,不关心、尊重学生,甚至体罚或“鞭策”学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四是个别教师处理问题感情用事,方法简单,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仅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反而增大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三)社会的影响。俗话说:十人教学好不如一人教学坏。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各种惠农政策的落实,校园周边一些不法经营应运而生。小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自律观念不强,经受不住诱惑,常常沉迷于网络游戏,抽烟喝酒、聚众赌博、滋生是非,严重影响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影响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社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对中、小学生人生价值观念的影响,诱发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致使大部分学生缺乏理想,不思进取奉献;二是不良的社会风气、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等外界条件腐蚀、毒害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三是当代小学生没有经过艰苦生活的磨难,心理十分脆弱,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自控能力、抗诱惑能力差,容易造成心理错位和行为反常;四是色情、盗窃、抢劫、凶杀、恐怖的录像、书刊时有出现,网吧、舞厅、游戏厅秩序混乱,违法经营,严重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

三、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对策

当前,农村中、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已严重阻碍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必须有机结合、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学生的道德认识、行为规范、价值取向等方面出发,逐步培养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重新塑造和培养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一)完善考核评价机制,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变以往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品德培养的错误做法,把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放在学校德育工作的首位。进一步健全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考评机制,不单纯以教学业绩的好坏来评价教师的工作成绩,要鼓励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路品行。完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变过去的“分数制”为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机制,适当增加学生德育量化得分在学业成绩中所占的比重,教育引导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做事,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使其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新型人才。(二)强化前途理想教育,培养正确人生价值观念。理想是前进的灯塔,是前进道路上的动力源泉。学校应定期开展以理想抱负和责任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重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充分开展家长的亲子教育,让家长以良好的道德品行、高尚的道德情操潜移默化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学校应积极主动协调街道社区和其它单位的关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周活动、阳光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锻炼其强健的体魄,陶冶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减少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养成的机会。此外,家庭、学校、社会三者要密切配合,根据学生爱好、特长和潜能,引导其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并指导、帮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克服重重困难,用辛勤的劳动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三)注重行为常规训练,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是一种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因此养成好习惯需要不断地重复良好的行为。小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时间相对家庭较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重点在学校,学校可通过周会、班会、文娱体育活动、社会调查、小发明创造等活动的开展,在群体性活动中培养其与他人合作共事、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可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的方式,邀请成功人士现身说法或学生自我体验,进一步强化训练、反复强调,逐步提高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家庭、学校、社会每位成员,都有教育学生的责任,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他们身上存在的细小问题或毛病要坚决指出,并要求其尽快改正,不能置之不理,任其发展,真正杜绝不良行为习惯的滋生和蔓延。

(四)严格规章制度约束,强化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严格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发展,使其在规定的范围内按照正确的要求去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目前,青少年自觉性不强,说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需要必要的纪律约束予以“惩戒”,要大力提倡积极的行为,抑制不良的行为。克服不良行为习惯不仅需要内部的意志力,也需要外部的强制力,要鼓励学生向良好行为习惯的方向努力,并提醒学生不要做违规违纪的事情。学校要根据具体实际制定学校德育工作纲要、学生一日常规、学生文明标准等规章制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逗硬执行,强化监督检查,真正实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在制度约束方面,要加强执行文化建设,经常检查,及时公布情况,奖优罚劣,形成风气。

(五)做好榜样示范引导,矫正学生不良言行实践。俗话说:“正人先正己”。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楷模,因此,作为教师、家长,要求学生、子女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教师要大力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在思想上明白自己行为的榜样作用,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教师在学问上要明白、要通达,善于给学生讲明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道理。作为教师,有义务不断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不断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表彰,要多了解学生情况,因材施教,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不良习惯一一列出,要求学生用好习惯取代自己的每一项“恶习”。同时,学校、家庭、社会成员要随时注意自己的仪容、饮食、卫生、社交、活动等,在文明行为习惯上给学生以榜样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自觉地向其学习。

(六)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因材施教搞好特殊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应高度注重“潜质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其自身特长,对其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做好特殊教育,帮助学生的健康成长。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适当鼓励,从而引导其自觉主动地养成良好地行为习惯。针对特殊群体,学校可组建专门的“行为规范强化班”,对部分屡教不改的学生,进行强制教育,组织他们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一日常规》等规章制度,组织学生观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影片、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等,逐步规范学生的品行。家庭应加强对“潜质生”这类特殊个体的关心、关爱,用自身良好的形象和规范的言行来熏陶、影响孩子,教化孩子,以达到“近朱者赤”的目的。社会大家庭要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尽力优化社会环境,激励青少年健康成长。

总之,农村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要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在工作中细调查、多研究、勤处理、讲方法,以自身良好形象为学生树立榜样,用爱心感化学生、用真情带动学生,逐步培养农村中、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走入社会、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做好充分准备。

下载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探析与矫正方法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探析与矫正方法 良庆中学莫少增 一、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的形成原因 1.家庭的影响 (1)父母、长辈行为不良,举止不雅,言传身教差。少数家长文化层次低......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最终5篇)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 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担负着为国家输送德才兼备人才的重任,要把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有效矫正,遵循正确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认......

    浅议中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正(精选5篇)

    浅议中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正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俊利说:“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对人们心灵危害,正如身体的营养不良对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样。”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

    高一新生不良学习心理及矫正

    高一新生不良学习心理及矫正 陈龙文重视学生心理方面的衔接,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及时对学生的一些不良学习心理的矫正,加强心理疏导工作,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是确保学生由......

    新时期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大全

    新时期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 本人从开始教学到现在均担任着班主任的工作,在身历与学生打交道的几年里,我感到如今的中学生思维太活跃,身体太好动,打架、逃课不新鲜,早恋、网......

    怎样矫正小学生的不良书写习惯

    怎样矫正小学生的不良书写习惯 怎样矫正小学生的不良书写习惯 目前,在许多中小学中,大部分学生都存在不良的书写习惯:写字时头歪、肩斜、腰弯,本子斜放等现象普遍存在;而执笔大......

    学生学习习惯不良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良好习惯的几点做法 松桃县迓驾镇小杨丽 联系电话:*** 习惯,是日积月累的细节,是一个人由于多次练习或重复,使某一行为方式成为不需经过努力就自然出现......

    中职学生逆反心理矫正

    中职学生逆反心理矫正 华容县职业中专 高扬 一、 问题概要 周洋,男,17岁,身高1.78米,中职高二,计算机专业班的学生,中职入校,成绩中下,屡屡逃学、旷课,上课总是不认真听课,经常讲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