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议中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正
浅议中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正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俊利说:“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对人们心灵危害,正如身体的营养不良对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样。”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向高一级学校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每个学校、每个班几乎不同程度的存在部分品德不良的学生,他们经常会做出不符合或违反社会道德要求,给学校和社会“惹麻烦”的行为,从而在校园中形成了一个纪律很差的群体。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应当有正确的认识。首先要看到,他们虽然犯有错误,但仍然是祖国的花朵,不过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挫折而已。其次,要看到青少年思想还没有定型,可塑性很大。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出发,着眼于发展,着眼于未来,矫正青少年的不良品德,养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名人民教师的重要工作。
作为一名教师,只要弄清情况,了解原因,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是可以矫正的。
一、消除情绪障碍,改善人际关系。
每个学生都期待着受到家长、教师、同学们欣赏、尊重,向往着美好的未来。可是品德不良的学生,一般都经常受到家长与教师的训斥和惩罚、同学的指责和嘲笑。他们对教师、家长、同学存在着疑惧的心理,对立的情绪,不信任的态度。家长、教师应该关心爱护他们,改善与他们的人际关系,用诚心、爱心去感化学生,消除情绪对立。
我们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当学生取得了每一点进步,都要及时的进行表扬、鼓励,使他们得到快乐、满意的情感体验,强化所取得的进步,在进步中增强他们的好胜心和上进心,产生“自新”的愿望。
二、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努力上进的重要动力。具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一般比较自卑,人际关系较差,但他们自尊心强。作为教师应该理解、尊重和关心他们,使他们,帮助他们树立改变自己的信心。在此同时,我们还要防止学生自尊心的片面发展,否则可能造成在行为上只顾自己而不顾及他人和集体利益的不良后果。为此,我们必须在树立学生自尊心的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运用集体的力量形成正确的舆论来影响并教育产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工作中,我们要尽量避免过多的指责与惩罚,从尊重、爱护、团结的真诚愿望出发,发掘他们身上的优点,采用赞许、表扬、奖励等办法。
三、增强是非观念,认清不良行为的危害。
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是非观念薄弱,是一些学生犯错误的主要原因之
一。教师在工作中,要抓住引起他们的内心冲突与情绪波动的事件,晓之以理,触动其心灵的震动,使其感受到舆论与良心的谴责,认识到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促使其醒悟。在此契机上讲究谈话艺术,纠正其模糊、错误的是非观念,增强其是非感,提高其道德认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他们这个群体中树立榜样更为重要,树立好的榜样,可以使他们确立自己努力的目标,看到自己的希望,而且也可以增强自己改正自己错误行为的决心。
四、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具有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由于他们的年龄、个性以及不良行为的性质与严重程度不同,教师要针对他们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不能一锅煮,一刀切,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为此,教师要经常和这些学生接触,全面细致的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选择有效地教育方法去进行工作。只要教师对他们真切的爱护和严格的要求,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就能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使他们中的大部分学生改过自新,健康的成长,促使其品德向好的方面转化。
五、和家长多一些交流和沟通,全面分析、教育学生。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说:“良好的学校教育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不对孩子的父母进行教育,就谈不上对孩子的教育。”只有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相互结合,才能完成教育人、培养人的艰巨任务。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默契,协调动作,提高教育效果。那么应该通过怎样的途径进行沟通呢?首先,教师要经常与家长加强联系与协商,全面分析学生在思想、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切入点,在教育方法上达成一致;其次,教师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德、智、体三方面以德为首,并对学生下达的目标要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发展要求;第三,要使家长懂得如何爱自己的孩子,多读有关现代家庭教育的书籍,更新观念之外,尤为重要的是引导家长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关心了解孩子,多与孩子交流。
教育家斯宾塞指出:“正确地进行教育,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而是一个复杂和困难的任务。”要做到正确有效地教育不良行为学生,那是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品德行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我们教师要本着对学生、对家长、对事业负责的态度,根据具体情况,针对学生的表现,采取有效的措施,因势利导,争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第二篇:中学生不良品行分析及教育对策
浅析中学生不良行为及教育对策
内容摘要:在从事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个别学生存在一些不良心理行为,通过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有家庭因素、学校影响、个体原因、社会影响等诸多因素。解决这些问题要通过学校班级环境建设、教师行为影响、心理辅导及家庭社会因素共同努力,才能解决这些不良行为并化解一些潜在的心理问题。
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会发现每个班级或多或少总有学生会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比如调皮捣蛋、破坏东西、作业拖拉、甚至吸烟、酗酒、逃学、离家出走等等。这些行为不是很多,但却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观察、思考和采取措施解决的问题。①不良行为是指违反道德要求和规范的行为。其产生的心理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由于缺乏应有的道德观念、对行为的社会意义缺乏认识,在私欲的驱使下而产生;由于受到错误道德观念的驱使,误认行为正当时而发生;由于已有的道德感情的无力,在各种不良刺激的引诱下而发生。消除不良行为主要依靠加强教育和防止社会上不良影响的作用。在中学里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即使少数,但副面作用极大,经常干扰育教学工作,有的会影响其他同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有研究表明13-15岁是初犯行为不良行为或劣迹行为的高发期,15-18岁是青少年犯罪的高峰期。这说明中学生中不良行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给中学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学生不良行为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它的成因,才能对症下药。我们据调查和以往的经验分析认为:中学阶段之所以是学生不良行为的高发阶段,这种行为主要是由于学生不良的心理因素、社会环境中消极因素,家庭教育中不良影响及学校“教育不当”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以下着着重从各方面来分析学生心理行为成因:
一、家庭因素方面,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和不和谐的家庭关系也是导致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家庭是中学生成长的基本单元,家长与子女朝夕相处,其言行教诲、行为榜样都对子女产生直接持久的影响。不良的家庭教育“放大”了社会负面影响,抵消了学生正面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溺爱娇纵的家庭使子女任性自私,傲慢无礼,贪图享受;粗暴专制的家庭教育使子女暴躁冷酷,粗野蛮横,缺乏同情心;修养低下的家庭教育使子女语言粗俗,精神空虚,追求低级趣味;而结构缺陷的家庭也使子女缺乏温暖,形成孤僻冷漠、懦弱乖戾
性格。所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使中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中出现障碍。这与学校教育不相协调,难以产生正面教育的合力。
二、学校的影响,学校教育活动偏离教育目标同样是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一个潜在重要原因。
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学生的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但由于多种原因,特别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派生的问题,使学校教育活动偏离了教育目标,影响了学校正向功能的发挥。主要表现为:一是办学思想不端正,重智育轻德育,重应试轻素质,重尖子轻差生,这不仅冲淡了德育内容,同时也造成学生心理失衡。二是教育方法不恰当,有些学校领导和教师不主动了解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仍然采用几十年一贯制的封闭式、程式化方法管理教育学生,方法简单偏激,有的冷漠放任,师生关系紧张,学生感到不被理解和关怀,转而从友伴群或者到社会上去寻找安慰和寄托。三是学校生活单调乏味,不注意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去满足青少年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使他们转向外界寻找刺激和补偿,一旦误入歧途,其代价可想而知。
三、从个体看,其自身的某些心理因素是形成品德不良的原因。
由于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的个体差异,使得学生对事物以不同的主观意识决定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对外部环境作出反应。由于基本需要,兴趣爱好等处于较低水平状态,若受到外部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便形成病态心理,从而引发学生的不良行为。
就学生的需要而言,不健康的个人需要,让学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或者追求低级的性刺激,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但是学生的某些合理的,尤其是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遭到剥夺,会盲目寻找补偿,如心理性的低级需要、畸型的物质或精神需要,从而导致产生不良行为。
消极的情绪体验和不良人际关系也是诱发学生不良行为的心理因素。部分学生爱憎颠倒、好恶颠倒、喜结伙、重“义气”,被集体所冷落、受歧视,自尊心受到损伤,这么多的失败和挫折都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加上青少年情感强烈,易冲动,自控力弱,这些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品德不良行为。在人际关系方面的紧张和不正常以会诱发学生的不良行为,如有的学生自我中心主义,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有的同学与教师关系紧张,对立情绪严重,与集体关系不好,感到孤寂苦闷,于是就在外另找“伙伴”,加入“团伙”等。这些人际关系的问题,可能成为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
此外,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强烈的好奇心、盲目模仿的心理都可能使一些中学生产生过错行为或不良行为。
四、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也是学生不良行为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和各种腐败现象正侵蚀我们的青年一代。当然,有的中学生也未能幸免。极端的个人主义,英雄主义以及社会上的黄、赌、毒象瘟疫一样,侵蚀着学生的灵魂,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极为严重的“反面导向”。例如找我做心理咨询的一个学生,因为在假期到录像厅看了一部黄色录相,就是这部录相,严重地危害了他的身心健康,心理诱惑差点使他酿成大错。
明确了这些不良行为的原因后,我们就应对症丁药,纠正学生的不良品德。
中学生的人格可塑性较大,只要教师弄清情况,了解原因,采取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是可以矫正的。但同时,矫正中学生不良行为是对学生个性心理和人格的“再塑”工程,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具体细微的工作,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首先,学校具有在教育场所,时间、空间集中,教育内容方法正规化系统化的巨大优势。我们认为,从学校这一角度出发,可以加强四方面的工作:
1、重视校园内的微环境建设。学校虽不能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对社会消极因素进行控制,但可通过建设内部微环境发挥正向功能。例如:学校和教师无法限制学生接受社会信息,但如果能有意识地培养指导学生形成交流、讨论、分析信息的习惯,对学生接受的信息加以正确引导,就能尽量消除其负面影响,增强学生的分辨能力和判断能力。学校还可以在传播渠道方面努力,如组织各种文体活动,向学生提供健康高雅的音像书刊,为学生提供精神食粮,主动抢占阵地,营造积极进取的学校集体舆论和心理环境等,都能对学生个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预防不良倾向的产生。
2、树立良好的班风,发挥集体的能量。一个有着良好班风的班集体,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关心他人,尊重老师、同学,好学上进、勤俭节约,这诸多的优良品质一旦形成并得以落实,就会对学生的言行起到监督导向作用。那么,即使是那些有着不良行为的学生,在这样的集体生活中,潜移默化,也会逐步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3、发挥教师爱心效应。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爱护、尊重学生,即使是犯错误的学生;也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信任他们。既是老师,又是他们的父母、朋友,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亲切感、信任感,对老师没有敌对情绪和畏惧心理,敢于在老师面前说出自己的心声。这样就有助于老师深入了解学生,教育做到有的放矢,使他们尽快改正不良行为。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努力上进的重要动力,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其自尊心与自信心,消除其自卑心理。教师还应运用集体的力量形成正确的舆论来影响并教育产生不良行为的学生。
4、开展必要的心理辅导。虽然心理辅导在中学开展并不是很普遍,但却十分必要的。事实上,中学生的内心困惑很多,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开展心理辅导。由于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形成原因很多,学生个体的生活背景千差万别,开展心理辅导是一种有效的直接矫正手段。心理老师可通过学生的倾诉深入他们的心灵,了解他们的困惑和需要,收集信息进行诊断,提出参考建议,帮助他们自己判断选择有价值的行为目标,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健康人格和良好的个性,防止学生不良行为和不良群伴的产生,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效果。在辅导过程中,我们也积累了一些值得推广的办法,比如环境调整法、活动矫正法、行为强化法、榜样引导法、行为考验法、代币制疗法等实用有效的方法。
其次,还应加强家庭,社会的积极因素。
要想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我们应该配合社会、家庭、学校的力量,发挥整体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生活空间,杜绝社会上不良习气的侵蚀。开办家长学校、家长协会,与家长密切配合,探索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比如我们在日常德育工作中,建立不良行为学生的个人档案,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性格爱好,密切关注学生的言行,并定期和家长取得联系,反应学生的情况,共同教育帮助学生,给他们创造一个健康幸福的家庭环境。我们可以积极利用社会资源,请相关部门配合学校开展各种讲座,比如法律知识讲座,见义勇为英雄做报告等,以此感染学生;也可以找部队的军人、警察等做校外辅导员,把他们的优良作风引进校园,以此感化学生的心灵。
最后,我们还倡导青少年行为障碍自我矫正。
从理论上讲,一般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自我调节,每个人都可用多种形式自我放松,缓和自身的心理压力和排解心理问题,面对自己的问题,着急是你如何去认识它,并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它。学会心理自我调节,学会心理自我适应,学会自助,每个人都可以在心理问题未发展成疾患前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②矫正行为障碍也是学生的意志努力过程,青少年学生经常要自我激励,鞭策自己,鼓励自己。在取得那怕是一点小小的进步时,也要肯定自己,以取得更大的进步。也可以采取自我奖惩的措施,在确定矫正某种不良行为的目标后,下决心不达目标就放弃看电影电视,或不让父母给自己买新衣服等,起到激发积极情绪、增强前进动力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写日记等方法,把自己的行为变化记下来,经常比较、分析,从中看到进步,看到远景。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自己身上的行为障碍问题,就要凭自己的毅力去改掉它,弃旧图新,换上新的面貌,“浪子回头金不换”,又是一个好学生。
①《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作者:张诗忠 / 李维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②《心理健康枕边全集》作者:牧之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第三篇:新时期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
新时期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
本人从开始教学到现在均担任着班主任的工作,在身历与学生打交道的几年里,我感到如今的中学生思维太活跃,身体太好动,打架、逃课不新鲜,早恋、网恋也不少见,缺乏公共道德、社会责任感、是非观念不强。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文明进程不断加快,有些教育问题却愈加复杂与严重,使学校教育经常遭遇尴尬困难的境界,特别一些问题已经对学校正面、正统的教育产生消极影响。
如何在有效地制止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发生,对于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首先建设,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都有深远的影响,下面谈谈我在管理班级中的几点体会。
一、想尽办法掌握学生心机,制定班规
随着社会、媒体频频向学校施压,学校本有的一些权力慢慢地在退让,再加上孩子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趋于多元化,可谓孩子的思想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孩子在个性化发展中多多少少会带有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对此我认为管理一个班级就是一项系统工作,要像管理自己家庭一样有条不紊,而这系统工作的核心就是制定一系列深入孩子的心,能受到孩子支持、遵守的班规。制定一份对学生具有约束力的班规,我经常走到学生中去,走到家长中去,去接触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洞察他们平时的爱好,缺点,掌握他们的家庭状况,再围绕«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订出切实可行的,为绝大部分学生所能遵守的«班规»,并在班里组织学生认真学习、讲解,向学生讲明若违反班规不仅给班级抹黑,而且给自己前进道路凝聚更多的绊脚石。让学生知道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们好,那这样学生就会容易接受。
前年我刚接手的一个班级,在走到班级里,我就发现纸屑到处都不得是,桌椅歪歪斜斜,整个班级像打过仗似的,于是我便对全班进行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教育,班级不卫生对大家健康、学习都是不利的,几经教育我还是发现收效甚微,于是我便暗访了很多学生,班委,成绩优秀的或纪律差的同学,大家反应在发现纸屑时大家都互相推诿,不予理睬,并形成不良“恶性”循环;广泛征求大家意见后,我决定在班级实行卫生责任制:每位同学管理好自己位置的卫生,如果别人把纸屑扔在你座位上时,请你一定要他捡起来,如果有同学“懒帐”的话,由老师出面解决,不知谁扔的纸屑那自己要打扫;卫生区实行小组责任制,如果一星期学校五次评比有两次以上拿黄牌的,这一小组下周要重扫,如果五次都拿红牌的,这一小组可以在下一轮中免扫一次。这办法果然奏效,从此以后我都能看到学生在一个整洁、干净的教室里学习。
二、抓“闪光点”,以“长”制“短”。一些学生由于受到家庭教育的不完善,或社会环境的误导,不良行为是屡教屡犯,最后班主任老师对他们也没有了信心,当成“废品”看待,但事情也没完,在班主任老师的“另眼相看“中,那些同学或是要表示自己的存在,说是表示对老师的抗议;或是”破罐子破摔“,变本加厉地吵课、逃课,一点都不把老师看在眼里,批评习以为常,到后来顶嘴,吹胡子瞪眼睛,让班主任老师也骑虎难下。其实很多事情并非我们想像的那么复杂,我们不如以另一个角度来审视这些”废品“。我们的学生是平凡的,再平凡的人也有“闪光点”,经常逃课的同学或许在校运会为我们班级捧回了冠军,吵课的同学或许在班级中有着很强的号召力,不念书的同学或许能帮老师很好地贴好海报......我们何不让他们多表现这些优点,及时发现表扬,让他锁住这一种优越感,当他的某一优点被肯定后,会激发出他更多的热情,可能使他的缺点改正。我班的姚其雄在上学期是年段室的“常客”,吵课、逃课、打架对他来说一点都不新鲜,批评、写检讨一点都不见效,一天中午我到班上发现他又在说话,我要他将功补过,当几天的午休的纪律委员,我本以为他又会顶我几句,没想到他却高兴地答应了,由于他在班级中人缘好,个头大,在这几天的午休纪律中我班都拿“A”,而且他常在下午我上班时把午休有说话同学偷偷告诉了我,使我诧异地发现原来其雄同学还是个“宝”,我及时在班级表扬了他并发给他一张“积极分子”的奖状,使他更积极地做事。现在他不仅是班级的纪律委员,也是年段的纪律委员,而且逃课打架现象几乎不再出现了,当然对这类学生的缺点并不就视而不见,不要批评,相反对其缺点应在私底下及时批评,一针见血地指出其缺点,使之明辨是非。
三、未雨绸缪,用“心”交流。中学生违纪往往发生于一念之间,往往是防不胜防。老师在对学生的教育中要事先有所预知,防微杜渐,不能总是等事后再去“投火”,当消防队员。我平时也经常教育学生怎样做人,对于社会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特别学校发生的事情,都会结合自己的感受向学生进行教育。如学生被盗、被抢、交通事故(特别骑摩托车)、用电不慎导致的火灾等,我便在班级里进行安全教育;校园中发生打架事件,我就会在班上宣传团结友爱的意义,同学能在一起或能相互认识是有缘分,要珍惜友情等,同时也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增加他们的责任心,增进他们的感情。对学生有不良行为的苗头,我经常主动找他们谈“心”,尽量把可能发生的事件扼杀掉,与学生谈心中得知其同学的思想动态,在交流中以平常的态度对思想进行引导,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看待学习等。这样不仅能制止一些同学不良行为的发生,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四、给学生一个楼梯下,也是给老师一个楼梯下。面对经常犯错误的学生或遇到心情不好的时候,教师处理事情时很容易情绪化,动不动当众批评、挖苦、变相体罚等,想知道这样做是无济于事的,可能会把学生推向反而,逼急了狗还会跳墙,甚至反咬你一口。我也经常遇到这类事,有一次刚到年段室,发现我班有三名同学站着讲话,查明是他们听不懂某科教师的课,又讲话,被科任老师赶出课堂,这三人中有两人是经常被教师赶出来的,检讨书也写了几回,再写也没啥用,我本想大发一番脾气,臭骂他们一顿,后来想他们如果以后再犯,那不是很损自己的威望,我得找点对他们有用且能接受的事让他们做,于是便与他们订下“君子之约”,期中考地理在书本某一范围内25题选择题要求要对20题以上,否则多错一题要抄一遍地理试卷,他们都认为可以做到,便拼命地念起地理来,这情景对这三名同学来说可是个“奇迹”,期中考他们也都如愿以尝地通过我的考验,同时我借机鼓励他们更努力一点,其实他们各方面都能做得更好的,从他们自信的脸上,我发现给学生一个楼梯下,让他们用力所能及行动来弥补过失,在行动中找回自信,这样子比被骂得垂头丧弃强几百倍。同时也是给老师一个楼梯下,有利于在学生面前树立更好的威望。
五、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学生家庭及家长的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如家庭贫困的学生自信比较不强,容易自暴自弃;家长素质不高或不明理其孩子对学校的叛逆性就比较强,只有我们全面掌握学生的资料,才能有效地对学生因材施教,控制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在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支持,与家长交流时一定要注意谈话艺术,应避免一棍子打死,使学生对学校反感,产生离心力,从而过早地接近社会,滋生不良行为习惯。少一些批评性的语言,尽量地从不同侧面去评说孩子的优点,再指出奋斗目标,改进方法,让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有希望的,总之,老师教育学生也要与时俱进,随着学生思想的进步,新问题的出现,我们教师的教育理念也要不断更新补充,才让更多的学生受到我们的启迪,种下良好习惯的种子,使他们开出五彩绚丽的品德之花。
第四篇: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
第四节 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
一、学生品德不良的心理分析
品德不良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如说谎、偷盗、打架斗殴等。品德不良常常有经常性、倾向性、有意性等特点。品德不良既不能等同于道德过错,也不同于违法犯罪。道德过错是品德不良的前奏,其严重性、稳定性还没达到品德不良的程度。违法犯罪是指触犯刑律的犯罪行为。品德不良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违法犯罪大多属于敌我矛盾。但两者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品德不良常常是违法犯罪的前奏,违法犯罪则又常常是品德不良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品德不良学生的类型
1.顽固型。这是一些在学校里表现最差,教育难度较大的学生。他们常常打架闹事,无事生非,屡教不改,无羞耻心、自尊心可言,通常是一伙落后学生的“头头”。他们认识糊涂,是非颠倒,不知荣辱、美丑,不分公私。他们有两大精神支柱:封建主义的江湖义气,剥削阶级的享乐主义;三大错误观点:亡命称霸的英雄观,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观,低级下流的乐趣观。这些学生,人数不多,能量甚大,在同伙中有一定的号召力、威慑力,是学校和班级不安定因素的主要根源。
2.随流型。这是一些未定型的品德不良学生。他们没有坚定的道德,其行为、观点、评价,完全取决于当时当地的情境,取决于影响他们的势力。当他们暂时没有遇到不良影响时,往往比较平静,但遇到不良影响时,就随流而下。他们对不良影响没有辨别力、抵抗力,常不知不觉糊里糊涂地犯下了错误。3.忏悔型。这是一些由于受自己直接需要的剌激、诱惑而犯道德错误的学生,他们缺乏自制力,抵抗不住自己的直接需要的冲动,常常采取不道德的手段满足自己的需要。但一旦犯了道德错误之后,悔恨不己,受到良心的责备。他们懂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并且犯了错误之后,自己也体验到道德堕落的痛苦。但当直接需要再次剌激的时候,还是难以控制自己,而重犯错误,结果又用忏悔、悔恨的形式来减轻良心的谴责。
4.冲动型。这是一些难教的学生。他们情绪激昂,不善于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经常受到批评羞辱,因而觉得人们对他们不公平,只看他们的缺点。因此常常愤愤不满,十分敏感,只要别人稍有轻视他们的表示,或他们觉得受辱时,就火冒三丈,怒不可遏。这些学生自尊心特强,有正义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往往好心办坏事。
(二)学生品德不良形成的原因 学生品德不良的出现,既有客观的原因,又有主观的原因。
在客观原因中,首先是家庭的不良教育和影响。家庭环境在年轻一代成长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的社会地位、家庭的生活环境、家庭成员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教育态度、教育方法、行为作风等无不在有意或无意地塑造着少年儿童的个性品质。对品德问题学生的家庭情况调查结果,反映出下列情况:1.家庭缺乏正常的生活秩序和健全的生活方式。如家庭成员之间不和睦、父母离异等,因此对孩子缺乏关心和照顾,使学生失去正常的家庭教育。2.父母教育不力,缺少正确管教子女的错误行为的原则、方法;家庭成员道德要求不一,使学生无所适从,对道德规范迷惑不解,甚至形成表里不一,见风使舵的习气。3.家风不正。家庭成员行为不检点,有不良的恶习,给学生提供了直接模仿的不良榜样,长期潜移默化,养成不良品德。
其次是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社会环境是指家庭和学校以外的一些关系,如朋友、邻里、里弄街道、非正式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生活场所、文化传播媒介等。社会环境对学生品德不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如走后门、官僚主义、贪污受贿、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等。这些现象都会对学生的品德产生不良影响。2.各种文化生活(如小说、电影、电视录像等)中的消极的不健康的、有害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些反动书刊、淫秽小说、黄色歌曲等等,都会腐蚀青少年学生的思想。3.社会上具有各种恶习的人对学生的影响。社会上有些反动分子和坏分子,常常利用青少年学生的无知和好奇,采取欺骗、引诱、教唆等手段对学生进行腐蚀和拉拢,使学生沾染上恶习,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再次,学校教育不当。学校是培养年轻一代的专门机构,学生的良好品德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的。但是学校及教师不正确的教育要求、教育态度及教育方法等,都会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带来影响。突出问题是:1.学校的压力。如升学压力、考试压力,学习负担过重等引起学生过分的心情紧张或情绪波动,会加重学生的不良品德。2.不尊重学生、不热爱学生。如教育中的强迫命令、简单粗暴、动辄就训斥或变相体罚等。3.对学生要求过高、过急、过严。忽视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或者放任自流;或者忽视学生的心理需要,把成人的心理需要强加给儿童等。
最后,学生本身的主观原因。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存在的不良因素,都是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外部原因。这些外因之所以能产生消极的作用,是由于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弱点,这些心理弱点会在不良条件影响下转化为不良品德。从学生本身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研究表明,学生的某些不良品德常常是由于“道德上的无知”所造成的。学生常常是“有错不知错”。2.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能推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如果缺乏相应的情感,即使有了某种道德认识也将停留在口头上。在德育过程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激发他们对道德行为的敬佩、爱慕,对不道德行为的憎恨之情。3.道德意志薄弱。他们不能用正确的道德意志战胜不合理的欲望。如有的学生不能抵御各种诱惑因素而出现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等。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必须重视道德意志的培养和磨炼,增强抵制各种诱惑的能力。
此外,不良的行为习惯、接受错误的道德观点、精神上的空虚、人际关系紧张及青少年学生所具有的模仿性、幼稚性、依赖性等特点都是造成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观原因。
二、学生品德不良的矫正(一)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化过程
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转化过程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萌发阶段。学生萌发上进的愿望,开始向前迈进的阶段。此阶段是品德不良学生道德观念开始战胜非道德观念的阶段。教育影响是引起学生改过的主要条件,如先进人物事迹的感染、推心置腹的交谈、接受深刻的教训都能激起改过上进的愿望。但这种愿望或不稳固、易消逝,或稳而显。教育者必须要有高度的敏感性,发现萌芽,抓住时机,积极引导。
2.转化阶段。这是品德不良学生转化的关键阶段。所谓转化,是指品德不良学生在萌发改过愿望的基础上,行动上开始有改正错误的表现。此阶段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学生心理复杂,处于矛盾态度,一方面对过错行为感到羞愧,想将功补过,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与信任,这些要求是推动他们实现转化的动因;另一方面他们又很自卑,对错误认识不深,与集体对立的情绪却使他们徘徊、犹豫,阻碍行为转化。第二个特点是:出现反复。品德不良学生在转变过程中出现反复有两种情况,一是前进中的暂时后退,二是反复中出现倒退。这都是正常现象。因为品德的转化中经历着新旧道德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冲突和斗争。认识上的动摇、情感上的留恋、老朋友的引诱、周围人们的偏见都是反复现象出现的原因。教育的关键在于把反复当作转化时机,分析原因,循循善诱.有针对性地做好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化。
3.稳定、巩固阶段。在此阶段,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已基本改正,不再出现反复,或很少有反复。积极因素在品德行为总体中逐渐占主导地位,自信心、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代替了消极情感。作为教育者,要加倍爱护、关心、信任、尊重他们;要有计划地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水平,防止骄傲和停步不前,及时地提出高一层次的行为标准,鼓励他们再接再励,不断前进。
(二)品德不良学生矫正的心理学策略
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与对立情绪。一般说来,品德不良学生在集体中的地位和角色体验是不佳的,他们与周围人的关系是不正常的,因为他们自身的不道德行为危害了他人,常受到批评,甚至是严厉的惩罚,常常处于怀疑、惧怕、戒备的心理状态,对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的帮助,常持以沉默、回避和对抗的情绪,做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关心,爱护他们,尊重、理解他们,把教育品德不良学生做为自己的责任,二是要引导集体中的每个学生认识到关心、帮助品德不良学生是自己的道德义务,三是教师应机智地捕捉或者创造机会,让品德不良学生得到能表现其优点的机会,从而促进其人际关系的改善。
2.善于发现学生优点,保护与激发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优点是一个人前进的力量,是自信心的源泉。只有发挥优点,才能克服缺点。发现品德不良学生的优点是能否促进其转变的一个关键。品德不良学生的自尊心极为敏感,又特别脆弱。教师要依据他们自尊心的特点,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要在问题与缺点之中,善于发现重新点燃学生自尊心的火种,使学生获得克服缺点的勇气和自信。
3.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差,是学生品德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辨别能力差的学生不能在出现错误举动的企图时,及时加以辨别和制止,在行动之后也不可能产生忏悔与改正的意向,因而,错了不知错,是非不分。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向他们反复讲解道德规范,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认识水平。4.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奖励与惩罚是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强化手段,运用得当,可以加快学生的转变,否则有害无益,学生犯了错误,不应动不动就惩罚。运用惩罚时要采取和善、友好、亲切的态度,应以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为基础。此外,惩罚必须公正,还要考虑学生年龄特征。
5.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学生品德不良的性质、程度不同,他们的年龄、性别、个性不同。因此,在教育他们时应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如对低年级学生可采用正面诱导法,指出怎样做才对,对了要给以表扬,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初中学生可采取活动矫正法,即通过实际活动来纠正不良行为习惯。对于高中生可采用信任委托的方法,使他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克服自身的不良品德和行为习惯。
第五篇: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摘要:一个班级或一所学校里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虽属少数,但其负面作用却很大,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若这些有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得不到及时的转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给本文拟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外部环境
及中学生内在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问题几个方面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矫正策略。
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一般指经常违反社会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道德过错的学生,其中包括品
学兼差的问题生(双差生)、后进生及个别劣迹生(失足学生)。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发
展规律,做好思想转化工作,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行为,使之成为二十一世纪祖国建设的有
用人才,是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环境因素
可概括为三个层面: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外于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有13亿人口,教育文化状况相对落后,外部的自
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近人意。虽然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社会风气和治安环境还不够理想,社会教育工作薄弱,一些人对金钱、地位、名利的欲望膨胀,各种罪恶现象蔓延,各种不健康的出版物、影视作品,林立的网吧都给相对纯
洁的、处于“心理断乳期”和“性饥渴期”的青春期中学生的心灵造成很大冲击。若缺乏及时有
效的引导,势必造成他们心理的迷惘,极易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品德不良行为。
2、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人,是孩子道德行为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
有决定性的影响。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家庭,其教育状况、经济状况、交友状况等往往存
在某些缺陷:或家长期望值过高,使孩子压力过大;或过分溺爱、放纵、偏袒;或教育方法
简单粗暴;或家庭结构缺损,子女得不到父爱或母爱;或家庭内部不和,家长教育方法不一
致;或父母忙于经商创业,对子女缺乏教育和沟通;或家庭成员行为不轨,结交染有恶习的朋友,经常在一起谈论低级庸俗的话题等,甚至有的父母忙于搓麻将而无瑕顾及子女,对子
女的教育也就出现了“真空”等等,所有这些都会通过主体接受暗示、模仿和心理联系从而发生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变化”),导致不良品德行为产生。
3、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应该发挥主渠道作用,但由于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德育教育措施不力,德育管理系统形同虚设,德育活动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不能为人师表,教育观念落后,缺少奉献服务意识,不关心尊重学生,对学习好的学生无原则地偏袒纵容,对学习差的或犯过错误的学生,挖苦讽刺,冷漠歧视,甚至体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有的教师处理问题感情用事,方法简单,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仅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反而加深了学生的逆反心理,也会导致或助长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
(二)内因,即学生内在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问题。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动机。
道德上的无知和法制观念淡薄,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榜样的影响,没有奋进的目标等等,是学生产生不良道德行为的内部直接原因。由于这些学生对物质欲望比较强烈,往往会为其所驱使,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困扰而产生不良行为。
2、道德意志力薄弱。
这些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经历少,往往对真善美、假恶丑缺乏辨别能力,人云亦云,容易接受不良的引诱,行为盲从,结果往往是非不分;自控能力差,情绪容易冲动,同学之间轻微碰撞产生摩擦不会冷处理,更不会主动检讨作自我批评,而是把责任归咎于对方,恶言对骂,拳脚相向,导致不良后果产生。
3、情感狭隘偏私。
在他们的道德情感中,江湖义气往往占有主要位置,以致于为了哥儿们的事可以两肋插刀,不分青红皂白、不考虑后果,强人出头。有求必应,有请必到,过高地估计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是越帮越忙,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4、行为习惯不良。
他们往往以不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方式来谋求私欲的满足。如果这种行为方式得不到及时地矫正,这些不良品德行为就会同个人私欲的满足进一步联系起来,经过多次重复,就会形成心理定势,形成不良习惯,时间越长,矫正越难,后果越严重。
二、矫正不良品德行为的策略
时势和环境造英雄。一个民族的希望在于它充满活力的一代青少年,一个民族的骄傲在于层出不穷的杰出人才。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身体、心理和人格都健全的人,未来社会的竞
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我们的时代呼唤这样的人才,我们的国家需要一批又一批坚定的爱国者,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万难不屈的创业者。英国哲学家洛克说:“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因此,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1、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尽最大努力优化社会环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1)舆论导向应多一点正面教育,少一点反面“教材“。正面教育的形式多了、灵活真实了,中学生耳濡目染,促使其从内心深处升起对时代英雄的敬仰之情,就能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反之就给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提供模仿的反面“活教材”,久而久之,潜移默化,起到不良的诱导作用。
(2)国家应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执法部门应加强执法力度,依法治理文化环境。要严厉打击一些不法分子和教唆犯,取缔一些具有反面诱惑力的影视片、录像片、淫秽书刊等,关闭具有赌博、色情性质的娱乐场所,对无证摊贩及一切不适合青少年活动的场所要严格管理和控制,要提高文化市场管理人员的素质,对各类文化作品流入市场要严格把关,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场所,要不定期地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3)社区各街道、村委会对所在区域的在校学生,要及时了解,尤其是对家庭特殊的孩子,做到心中有数,重点帮教,并做好家长的工作,使教育形成合力。在寒、暑假或双休日,为青少年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场地,开设丰富多彩、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社会教育活动,如球类、棋类活动,读书活动,或开设各种辅导讲座等,正确引导青少年,这有利于疏导中学生的不良心理,预防中学生违法犯罪,是一个有力的措施。
2、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从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次教育。
(1)学校德育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立足于现实,就是从现实出发,承认社会价值观的多元性。如果否认这些客观存在,德育工作就会无的放矢,显得苍白无力。承认现实,并不是说现实都是对的,而是要高于现实,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地位,用“八荣八耻”等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广大青少年。
(2)要切实加强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尤其需要强调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改革开放的目的和出发点就在于发展生产力,生产更多的社会财富,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达到这个目标,既要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要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地位,这样才能使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纳入正确的轨道。这就要求青少年树立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3)德育工作渠道要多样化,要分层次实施德育目标。面向全体学生、进常规归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面向广大团员和积极分子,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奋斗的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让真正能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团员群体去带动全体中学生,共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高中里可以组织要求入党的中学生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从思想上、行动上争取入党。抓住这部分积极向上的力量去从正面带动影响其他同学;实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校外辅导员制,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一些社会上的英模人物、解放军官兵、公安干警、街道办事处人员和本校离退休教师,以及教子有方的家长来给学生作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报告,促进德育工作。
(4)抓好起始教育和系列主题教育。起始教育对中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在学生入学之初施教,从严要求,从严管理,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品德。同时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使之系列化、科学化、整体化、长期化、制度化,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活动之中,能有效地帮助中学生克服各种不良品德行为。
(5)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是学校实施德育工作和学校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提升班主任专业化水平已成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条件。因为班主任素质高低对于一个学风、班风都优良的班集体的形成甚至校风的形成有直接关系。正确的集体舆论导向、班干部榜样引领作用大小是班集体道德认识、道德评价和判断的“晴雨表”。班风好的集体,一些不良的品德行为不易蔓延,没有市场。即使发生了,也能得到及时的纠正。而班风不好的集体,则违纪现象不断,品德不良学生不但不感到孤立,反而在错误的舆论中得到鼓舞。在这样的班级,要对品德不良的学生进行转化,难度很大。因此,学校要努力打造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的班主任队伍,不断提高班主任的教育管理水平,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6)坚持对中学生进行耐挫折能力的培养和责任感、感恩等教育。学校德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要帮助中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为将来进入社会迎接激烈的挑战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
3、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家庭关系和谐、民主,父母相敬相爱,尊老爱幼,能给子女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会使子女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和待人接物的习惯。
(1)父母应有正确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不断学习并提高自身素养,为子女树立榜样,逐渐拓展和子女交流的空间,使子女从观望到服气到模仿学习。
(2)家庭和睦民主是子女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条件。父母应尊重子女的人格,维护其尊严,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爱好和交往等,建起和子女平等交流的桥梁,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缩小代沟。对子女好的方面要予以激励,不良方面要及时引导矫正。
(3)家长要积极参加家长培训学校活动,提高教育子女的经验,与学校共同研讨青少年教育问题,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双向交流和信息反溃,通过密切配合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家长要做到“三多三少":多一点勤奋学习气氛,少一点推诿懒惰习性;多一点关心理解,少一点泄愤、责难;多一些正当兴趣爱好,少一点不良的言行举止。
总之,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品德行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只要全体教师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全员、全程、全方位抓住这个时期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细微处抓起,抓紧、抓早、抓彻底,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共同控制、预防、挽救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强大合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矫正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工作就一定会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