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时间:2019-05-13 19:49: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第一篇: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中学生行为问题及矫正

黄茹

(陕西省宁强天津高级中学,陕西宁强 724400)

摘要:近年来,我国中学生问题行为检出率的不断上升,状况不容乐观。通过比较大量研究者对问题行为的界定,明确了当前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实质;并从个体、家庭和学校、社会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分析了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干预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问题行为;界定;影响因素;干预

引言:

问题行为是儿童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或困难, 如缺乏学习热情、考试焦虑、神经质、违纪等等。它们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行为, 通过言语或行为矫治可以获得解决。问题行为有别于“问题儿童”、“ 差生”等概念, 后者只是少数人或个别人, 而问题行为则普遍存在于中小学生中。问题行为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而且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甚至会使学生走向犯罪, 严重危害社会的安宁与稳定。因此,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学生的问题行为状况及辅导策略, 尤为重要[1]。周详等[2](2001)调查表明中学生问题行为检出率为 14.39%;周路平[3](2001)的研究表明在PTPB 各分量表上存在有较严重问题行为的学生比例均在13.7%以上;翟静等[4](2003)调查的初一学生问题行为检出率为 14.7%;高瞻等[5](2004)对家长或监护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问题行为总检出率为 14.3%;任传波等[6](2005)调查发现12~16 岁中学生问题行为检出率为 17.1%;张朝[7](2006)调查表明中国淄博中学生问题行为的检出率为19.1%。因此,为了对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形成正确的认识,并进一步有效地应对和预防中学生的问题行。当学生问题行为出现时,不少人都持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例如,家庭把责任推到学校的教育和社会,学校则认为责任应该在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 而社会则认为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疏忽管理所致。而笔者认为除家庭、学校、社会外,中学生自己也应承担责任,甚至是大部分责任。下面,我就从家庭、学校、社会、学生本身在问题中的责任。

一、学生问题行为的家庭责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身教胜于言教,如果父母本身的言行起不到很好的影响,再加之对子女的教育从小不严格要求,对子女的缺点和毛病视而不见,不闻不问,或认为是小事一桩。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就极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麦考贝和马丁(Maccoby&Martin,1983)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权威、专制、宽容、忽视四种类型:专制型的父母往往通过命令式言语与孩子沟通,并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不允许孩子有任何独立自主的要求,因此他们的孩子容易出现退缩和恐惧,而且女孩到了青春期倾向于表现出被动、依赖,男孩则可能趋于反叛、攻击;而宽容型的父母对孩子极少或根本没有限制,给予孩子的是无条件的爱,使孩子易趋于反叛和攻击,也易趋于自我放纵。大量的研究结果[8] [9][10][11]也发现父亲采用缺乏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分惩罚或过度保护等教养

方式的中学生,和母亲采用缺乏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的中学生,在问题行为各因子的得分上往往比其他学生高,其中父亲对子女拒绝否认和母亲对子女过分干涉和保护是其发生问题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二、学生问题行为的学校责任

除了家庭以外,中学生的主要活动范围就是学校,中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不可避免受到同伴、教师以及学校学业负担的影响。我国学者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调查研究表明,在总体上,学生的课余时间、游乐、倾诉和乐趣分享的对象均将同伴放在首选的位置[12]。因而,同伴可以说是中学生在校最直接的交往对象。Dobuis 等对自尊和社会支持所作的研究还发现,同伴的影响比父母的影响更易导致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具体来看,不良同伴关系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导致中学生的问题行为:1)同伴欺骗,同伴欺骗容易导致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障碍,从而引起中学生自我认知的偏差,使其过高或过低地看待自己,产生自卑、自负、退缩等情绪性问题行为;2)同伴排斥,在学校中受到排斥的儿童更可能产生适应上的问题。有研究[20]指出,受排斥儿童与其他儿童相比,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都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行为,且问题行为倾向于攻击性的、过失性的、过度活动及社交退缩性的。3)同伴结盟,中学生处于由儿童向成人的过度阶段,在此阶段尤其向往成人的行为方式。但有部份学生由于涉世不深,缺乏足够的判断力,误将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年群体作为模仿的榜样,在中学生中拉帮结派,进而使加入此类群体的学生表现为攻击性、过失性强等问题行为。在学校里,中学生们另一个接触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教师自身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行为,是引发学生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例如有的教师放弃管教的责任,采取不闻不问的立场,放任学生;或是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做出过敏反应,处处设防,动辄对学生大加训斥,甚至不惜花费整堂课的时间进行冗长的训斥,甚至滥用惩罚。这些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都会给学生造成大量的不良影响,有些学生因此产生逃课、厌学、撒谎等问题行为。另外,学校过于强调竞赛、等级记分和成绩名次等,可能给面临中考、高考挑战的中学生带来更大的学业压力,进而导致他们出现各种的问题行为。

三、学生问题行为的社会责任

美国犯罪学家雷克里斯提出,用控制理论来说明中学生犯罪行为形成的原因。他认为,外在社会环境的诱惑相当于外在的拉力,而内心的倾向或抵御相当于内在的推力,外在的拉力和内在的推力相互作用产生犯罪。如果环境中存在诱发问题行为的因素,而学生本身又无法抑制自己内心的欲望,就极易导致问题行为的发生。

四、学生问题行为的自身责任

人作为生物与社会的结合体,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既来源于遗传因素,也有社会生活经历,这些都反映在人的气质和性格中。个体的气质和性格有可能存在某种缺陷,导致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障碍,如自尊不足,压抑、冲动、缺少社会技能等等,而这些障碍又将进一步导致学生问题行为的出现。中学生正处于暴风骤雨的青春期,作为问题行为发生的主体,形成中的人格特质和个性特征必然会对其行为产生巨大影响。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应做好预判制定方案、科学施治。

首先,应做好家庭治疗,目的是消除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1.矫正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家长不能急于求成,盲目跟从,通过施加压力来教育孩子,这样只能事与愿违,只会使孩子形成不正确的道德认识。

2.合理运用奖励方法。要求家长用赏识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及时鼓励并奖励其合理行为,使这种行为及时得到强化。惩罚绝不能体罚,要与奖励共同使用,一般应以取消孩子的奖赏来实施惩罚。

3.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要求父亲、母亲放下 “尊严 ”,不 高高 在 上,使 孩 子 敬 而 远 之,要 多 同 孩 子 谈心,多鼓励孩子,为其建立宽松的心理环境。这样,孩子的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的满足在家庭得到一定的保证。

其次,应做好认知治疗。

转变其道德认识。首先,使其逐步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以此作为道德判断的方式进行教育。采用此法的前提是平等待人,取得学生的信任。通过谈心了解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并相机进行教育,纠正其错误的道德认识。

最后,应及时调节情绪,激发学习动机。在学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的影响。情绪决定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心志的努力方向。在课堂上,情绪直接制约着学习动机的趋向和动机水平。因此我们要尽力调整好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孟四清, 陈志科, 李 强, 王彦力.中学生问题行为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科学,2011, 27(4)

[2] 周详,曾晖.海南中学生行为问题的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1,22(4).[3] 周路平.问题行为早期发现量表在初中生中的应用[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19(1).[4] 翟静,李宪伟,刘金同.初中生行为问题的相关因素研

[5] 高瞻,刘珍妮,林建龙,李慧,李新天,梅文华.珠海城区初中学生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5).[6] 任传波,李晓非,姜季妍,黄劲松.大连市1200 名儿童行为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3).[7] 张朝.中美学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比较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0).[8]刘毅玮,封文波,韩宏莉.河北省沧州市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9).[9]蒋奖.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1).[10]毕旭军,李永超.初中生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2006,19(2).[11]袁家璐,梁俊萍,翟静.父母养育方式与初中生行为问题的相关因素[J].中国临床康复,2005,9(8).[12]王静,张雨青,梁永亮.三种常用行为评价量表应用于北京中学生的结果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9):621.

第二篇:青少年问题行为及矫正解读(本站推荐)

中学生问题行为及对应矫正方略

杨 淳

遵义航天高级中学 贵州 遵义 563000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文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社会文化也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一个个体在这样的一个社会文化氛围中成长,必定会受到社会文化的“感染”,因此部分个体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对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来说,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因此在学校的管理中出现了一个名词——问题学生,之所以称为问题学生是因为他的问题行为未得到相应的矫正。

关键词:中学生;问题行为;矫正方略

一、中学生问题行为诞生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社会文化也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学校这块圣地所培养的学生不再仅仅受到学校的教育与感化,而且受到了社会这个大家庭的教育与感染。也就是从那一刻起,一个人在成长中所受的教育也就不再那么单纯了,这也就导致了个体受教育的多元性与复杂性。然而任何一个领域都至少存在两面性,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教育对孩子来说再也不是单纯的课本知识的教育,学校的教育,变为了更为广泛的教育——社会性的教育。在这个大的领域里,如果不加以引导,不采取一定的措施,个体的成长就容易偏离正常的路线,就容易出现偏差,进而导致个体行为不合乎规范,产生问题行为,出现问题学生。

中学生也是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错事,表现出种种不良行为,久面久之形成了短期内难以改正的习惯。同时,中学和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并且目前的中学生中独生子女数量逐年增多,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还未成熟,社会阅历正逐步拓展,思维方式受外界影响大,可塑性强,分辨是非的能力水平还不够高。因此,在他们平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稍不注意,不良行为及不良行为习惯就会轻易地在他们身上找到缺口而附在他们身上,弹奏出与他们身份、身心发展阶段不相称的音符,进而严重影响了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常见中学生问题行为

要研究和预防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及矫正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技术,首要问题是要了解明确,什么是中学生不良行为或习惯?这些不良行为主要有哪些?弄清这些问题,我们的工作才有内容和对象,才能顺藤摸瓜,寻求到产生不良行为多种根源(或因素),对症下药,找到应对的理论技术、方法、对策,才能完成我们教育目标和任务。那么什么是中学生不良行为?什么是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呢?

人生活在种种规则中,并在各种规则的约束下成长、成熟、成形,我们也是依据种种既定规则来判断中学生行为中的轻者如迟到、早退,重者如抽烟、打架、斗殴、过早性行为等行为的良与不良。因此,我们认为,中学生问题行为是指中学生在个人及其环境、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与相关法律法规、公民道德基本规范、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规校纪相抵触的反社会反规则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

根据不良行为发生严重程度的不同来划分,中学生不良行为可分为:严重不良行为、中度不良行为、轻度不良行为。

三、中学生问题行为产生原因

进入中学阶段后,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两方面都产生了急剧的变化。青少年已初步突破了家庭这个小圈子的束缚,初步接触到外面世界的广阔天地中。社会中各种价值观念的激荡和冲突,常常会引起那些初涉人世的青少年的迷惑和不解。另外,对学习成绩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也是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变化,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1)对社会规则认知存在偏见。

社会行为规则,是社会要求内部成员必须一致遵守的行为的规范。青少年初涉社会,理解能力和辩识能力较弱,对社会规则的内容及执行规则的意义的认识往往不够,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常会出现对社会行为规则的意义障碍。所谓意义障碍,是指当青少年头脑中形成的某种思想或心理因素阻碍他对社会行为规则的理解,从而不能把这些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对社会行为规则的误解。由于学生的指导思想不明确,他们的问题行为会出现屡禁不止的现象,造成“小错不断,终成大患”。(2)意志力薄弱、自控力差

意志是个人通过克服困难而完成某种事情的心理能力。它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所以从其强弱程度可以看出人的性格。意志坚强的人善于把握自己,克服困难,即使路途再遥远,他也能耐心地驱策自己前进,最终达到目的地。意志薄弱的人往往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做事虎头蛇尾,有始无终,这样的人对困难往往采取逃避的态度,不能面对现实,稍一受打击,马上会有自闭、自毁的举动发生。有些自控力差的人,往往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做出许多违反道德规范和社会成规的行为。事实证明,青少年的许多严重的问题行为,如自杀、出走、逃学、殴斗、攻击性行为都与其以治理薄弱和自控力差有关。

(4)挫折忍受力低

挫折忍受力,是指一个人能够忍受挫折的程度。在现实生活中,挫折总是难以避免的。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的产生往往与其不能正确应对挫折联系在一起的。成绩不好,同学和师生关系紧张,都容易导致挫折感。而青少年可能积极也可能消极的应对挫折,积极的反应是认真分析和总结失败的原因,吃一堑长一智,自己发奋图强。

消极的反应则是通过内罚和外罚两种方式表现出来。所谓外罚,是指以攻击别人来消除受挫后的紧张情绪。有的学生挨了批评后想不通,总是有想法认为老师跟他过不去,于是对老师采取谩骂、诋毁甚至殴打的报复方式,或采取一些变相的攻击方式,如抱怨、牢骚、嘲笑、讽刺和装疯卖傻等。内法反映是青少年将受挫的原因归于自己,采取惩罚自己的自我防御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自我孤立、轻生、用不正当的手段自我安慰。

不论是外罚还是内罚,这些问题行为都是学校中那些“问题学生”们接受挫折现实的方法。

(5)不良的行为习惯

不良的行为最初是由于偶然因素引起的。许多的问题行为,开始的时候总是偶然发生的,然而教育者忽视了这些小的因素,以致积少成多,积病成痼,最终无法根除。所以对于小毛病,小错误,不能小题大做,但也不能放任自流,要早发现、早教育。扁鹊和蔡桓公的例子,千万要引起人们的注意。

四、预防和矫正中学生问题行为的方略

研究预防和矫正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对策。要预防和矫正中学生不良行为,必须从优化环境和提高素质上入手,以减弱或消除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环境条件,学习和掌握预防和矫正中学生问题行为的技术,从而达到改良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之目的。

(一)预防措施

1、认真贯彻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大力提高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的出生素质,最大限度地减少其遗传因素而产生的问题儿童的数量。

2、普及科学育儿知识,提高公众医疗保健水平,尽可能地减少因婴儿疾病而产生的问题儿童数量。

3、加强和重视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教育特别是性知识教育,减轻青少年青春期综合症的发生。

4、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针对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促进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庆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二)优化环境,净化中学生成长的土壤。

1、社会

(1)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区环境,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

(2)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注意联手开展教育活动,取得校内与校外教育的一致性,抵御各种不良因素对中学生的思想腐蚀和侵害。

2、学校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①校园的绿化、美化与教育化相结合,既体现五千年中华文明丰厚的文化底蕴,又反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道德准则;②要努力让每一块墙、每一棵树、每一片草都成为向人们展示文明,警示愚昧的活教材;③校园的宣传窗、黑板报、广播及电视网络则更应成为我们宣传教育的载体;④坚持校园文化传统活动并结合形势和学生实际不断充实主题鲜明的特色活动,使校园文化保持很强的生命力。

(2)重视和加强课外阅读工作,充分发挥图书阅览室功能,重视与语文课的阅读教学相结合,使中学生学会学习,着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增强他们明辩是非及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

(3)开设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科学、卫生、道德、法制等知识的教育,重视加强生活指导。

(4)加强对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教育转化要点面结合,既要做好个别转化,还要重视群体教育,两者并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为健全的集体构成了不良行为习惯学生成长进步的基础。对个体转化,必须要坚持因人施教,遵循可接受性原则,而面对整体教育,则要十分重视整体教育的作用。全班性、全校性的常规系列教育及结合形势和实际开展的专项教育,都是整体教育的重要内容。(5)引导实践,锻炼意志,帮助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十分注意对他们的学习上的帮助,只有他们对学习有兴趣并产生成就感的时候,他们的精力和注意力才会从不良行为习惯中转移过来,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建立及巩固才会有牢固的基础。

3、家庭

(1)提高家长素质。(2)密切与家长的联系。

(三)矫正方略

一个中学生要想不发生一种不良行为,或没有一点不良习惯,客观上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预防无效的情况下,如何矫正已产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或已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就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行为矫正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对中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干预,以减少这些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常见的行为矫正方法有:消退、暂停、反应代价和厌恶疗法。

1、消退。行为矫正专家认为,人类的不良行为都是不良条件强化作用的结果,如果取消这些不良的强化物,不良行为就可能消退。采用消退技术矫正不良行为时,要注意几点:

①消退与积极强化相结合。在选择对不良行为进行消退处理时,应同时选择适当的替代行为,并予以正强化。

②其次,对那些与问题相关的所有强化物都必须加以控制,不然,可能起不到相应的效果。

③要选择好消退程序的环境。

④在消退过程开始初期,当不给所欲消退的行为以强化时,这个行为可能会比先前出现得更严重,这种现象称为消退性爆发(extinctionburst),因此要做以未雨稠缪。

⑤在实施消退程序的末期,目标行为发生率已经明显下降,但又突然上升,这种现象称为自然恢复(spontaneous recovery),这可能是受到其他的隐性强化物影响所致。

2、暂停。这种方法就是使行为者在一段时间得不到目标行为的任何强化,从而使目标行为的发生率下降。做法一,在一段时间内对目标行为不予强化;另一做法,要求行为者离开当前存在强化物的行为情境(暂停区域)一段时间。暂停区域是离行为情境较近的一个孤立区域,区域里基本上没有任何对其行为产生强化的强化物。使用暂停技术有三个控制重点。首先,必须清楚与不良行为相联系的强化物或强化物存在的环境;其次,不良行为发生后,马上实施暂停,终止强化物或强化情境的作用;同时,对不良行为的出现,所有有关的人员都应对其实施强化暂停;第三,不良行为发生者在暂停区的行为受到控制,不能任其自由。

参考文献:

【1】方双虎;论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J];当代教育科学;2004年04期

【2】邵海英;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第22 卷第3期

【3】冯彩勤;对一名初中“问题学生”的个案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4】姜晶,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学分析及调控策略[J];江西教育;2009年Z4期

【5】魏玲;教师对中学生问题的认知和应对方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张美峰;初中生问题行为教育干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7】王素华、陈杰、李新影;交往不良同伴对青少年自身问题行为的影响:性别和年龄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年第21卷第2期

【8】闫磊;浅析问题青少年行为矫治与社会工作者的介入[J].社会工作.2010,4(4):27-29 【9】游季浦、田守铭;青少年社会心理学》;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10】阿瑟•雷伯著、李伯黍等译;心理学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三篇:中小学生行为问题与矫正

中学生早恋问题与矫正

案例:

初三年级的王某某同学,是数学课代表,学习成绩优秀,工作认真负责,平时爱说爱笑,大大咧咧,长得也很漂亮,老师也很喜欢她。她的成绩一直以来都很优秀,可到了初三学期成绩急速下滑。上课不注意听讲,不是瞅着篮球场发愣,就是拿着小镜子照呀照,要么整整衣服,要么缕缕头发,课代表的本职工作总是忘了做。后来经值班老师反映,说她跟一个男生在一起,有早恋的倾向。

与班主任老师谈话后,王某某同学向老师反映了她的困惑:原来那个男生是隔壁班的,他是校篮球队的,由于自己是住校生,该男生给了她许多快乐和帮助,再加上平时自己就活泼开朗爱交朋友,也许自己在朦胧中恋爱了。父母知道后狠狠的训斥了她,没收了她的手机,还不让她迈出大门一步。

案例分析 :

针对于王某的情况,分析了其“早恋”的原因:

1、像王某这样的女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中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发育的高峰期,但并未完全成熟,这样不成熟的心理促使中学生渴望与异性交往,中学生激情占优势,又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又差,由于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缺乏,很容易产生越轨行为。像王某这样思想单纯、没有心计的女孩子很容易被别人引诱,上当受骗。

2、王某对于男女同学的友谊的度没有把握好,不知道掌握分寸,不懂得适可而止,冲破了底线,致使由友谊向“早恋”的跨越。

3、缺少主观判断能力。由于这个男生经常去找王某,给她买东西吃,给她讲笑话,看不见的时候还给她发信息,起初王某没想那麽多,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和他交往就像和其他男同学交往一样,由于这个男生不断用各种方法向王某示意,使得关系走入误区。

4、升入中学后,开始住校,一切生活起居都在学校里,孤独、寂寞、想家,促使她和别人交流,有了委屈、心事不合适向父母、老师说的,只好找信赖的异性倾诉,她觉得这样的人可以保护她,时间一久,便成了交心的朋友,形影不离。

问题孩子的解决策略:

1.转变陈旧观念,大胆地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教师应明确性是一门科学,不能谈性色变,使学生通过正常的渠道对自身的生理、心理现象有科学系统的了解。开设《健康教育》课,由有一定专长的教师讲授并配合录像、挂图等形式,给学生讲解性器官的构成,青春期男女发育特点及性道德知识,帮助学生拨开心头迷雾,掌握自我保健知识,增强性保护意识和对不健康思想的免疫力,为他们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积极引导男女学生正常交往。

中学期间,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易朝两方面发展,教育者要善于引导,注意男女生之间的团结、友谊。支持和鼓励他们之间广泛正常的接触,教育他们破除封建的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同时还得教育学生男女有别,在交往中应保持一定距离,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就是要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如组织演讲比赛、主题班会、参观参加公益活动等,增大男女生交往的“透明度”,在活动中建立起纯真的同学友谊,扭转因活动少造成的兴趣偏移。同时利用异性效应在许多方面使他们得到有益互补,促进心理的成熟。.培养他们正确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孩子在与异性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做到互补、互学、互助、互保。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尊、自爱、自重、自强。这样才能避免孩子误入“早恋”的歧途,也更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3.转变认识观念。

早恋的青少年中有不少成绩优秀者,因为早恋,使他们过分好奇、兴奋、痴迷,过分沉醉于爱的幻想中,再无法全身心地投人学习。人一生要做的事很多,但一定要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因为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每个年龄段有该做的重要事,若把握了这一黄金时间就最有成效,一旦让机会溜走,失之交臂,就难以弥补,有的甚至是终生无法挽回的。我们现在的重要任务是学习,青少年时期精力旺盛,记忆力好,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事物,是学习的大好年华,是积累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能力、拓展才华的最佳时期。

4.老师正确引导

晓之以理,束之以规。老师应成为学生生活、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要以平等的态度、朋友和“参谋”的身份,晓以利害、喻以事理,帮助徘徊在“早恋”叉路口的中学生正确处理好关系。让他们明白异性间互相爱慕是正常的心理现象,要把对异性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告诉他们“忘却是为了拥有”的道理。由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自制能力较差,老师应在通过说服教育后,学生心悦诚服的前提下,班主任老师可以帮助学生们制订出自我约束的守则,同学互相帮助、督促。引导他们领悟人生的真谛,让他们懂得什么是最美的情感,让他们活在个充满爱的世界中,让他们在人生的漫长路上领略真正的快乐!

5.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有机结合。

在班级中,一旦早恋成风,就会使集体失去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正处于逆反心理的旺盛期。学校、家长越是反对,恋爱态度越坚决;越是禁止,谈得越火热。学校应定期对家长进行子女青春期教育方法的培训。让家长明确教育子女的途径:关心孩子——尊重孩子——走进孩子——理解孩子——引导孩子,并加强与学校的联系,让学生平安度过青春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为家长开办一些与这一年龄段青少年交流的讨论会。让家长明白,13—17岁的青少年心理上有了异性交往的需求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能封杀,只能诱导,让子女能够与父母交心。

6.学校要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乐园。营造宽松的教育氛围。学校要用爱来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合理需求。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逐渐增强,这是他们长大的信号,学校应及时开展各种有益于他(她)们身心发展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倡并鼓励男女同学正常交往,打破学生心目中对异性的神秘感,满足青春期学生对异性的心理需要,减少非正常“早恋”现象的发生。

解决青年初期学生早恋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我们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多做耐心的思想说服教育工作。关键是要了解学生,家长与孩子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相互信任的感情基础,才能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产生自我教育的力量,使之从早恋中解脱出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充满阳光。

第四篇:中学生问题 网瘾个案矫正

中学生行为问题与矫正

网瘾问题个案解读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物理学(师范)

2010级02班

刘勇

问题学生案例分析

班有一个学生黄某,性格内向,沉默寡言,学习缺乏主动性,缺乏毅力,没有钻劲,性格倔强、固执,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处理事情情绪化,易冲动,做事不耐烦,不喜欢与同学交往,喜欢上网玩游戏。通过观察发现该生智力条件不错,曾以全校前一百名的好成绩考入高中。但是在高一下学期因为某种原因错学,半年以后重新考入高中。我发现他有上网玩游戏的行为,并且严重到网游上瘾的地步。

一、案例分析:

1、学生心理原因

黄某的成绩较差,上课走神,作业质量差,经常不做。因为住校,父母难以在学习上做工作,但是对学生学习上的期望很高,当看到学生成绩差之后又特别失望,对学生的心理影响特别大。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只要处理得好,缺陷也能转化为各种各样的优越感。”对于父母的期望与过去辉煌的成绩让他现在找不到自信。从而找虚拟的网络游戏中找到存在感。

2、家庭原因分析

黄某的家庭情况比较特殊,父亲母亲都是残疾人,父母勤快能吃苦做点小生意,经济上比较宽裕,加之孩子从小比较聪明,所以对孩子管教方式上非常溺爱,可以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手机买手机、要电脑买电脑。因为父母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科学上网,结果孩子玩电脑游戏上了瘾。

3、评价原因

导致学生出现严重的问题,是家长和老师做孩子思想工作的失败。老师和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存在问题,母亲读书很少,认为孩子能熟练摆弄电脑很神奇很棒。父亲性格急躁认为学习成绩不理想就是“一无是处”,老师们对问题学生缺乏耐心细致的工作,简单认为学生成绩差就是差生。冷漠的态度导致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失去信心。迷恋虚无的网络世界。长期下去会影响他的一生。

二、建议处理方法

对黄某的情况了解之后,我认为他的本质是好的,如果老师家长配合好,做好他的思想工作,可以改变他的状况。

1、生活学习上多关心、多谈心、多指导。让他感受到老师家长的关心爱护。通过身边积

极进取取得优异成绩的实例,给他树立榜样,增强自信心,让他学会感恩懂得关心父母、关心老师同学、关心集体,树立学习的信心。

2、取得黄某周围同学的帮助,不与他频繁讨论网游,更多讨论生活、学习,多与他交流,团结帮助他。通过学生与他的交流,增强他的交流合作能力,培养他与同学的沟通能力,转移注意力,增强自信心。让他从生活中找到自信和骄傲。而不是虚拟的世界中的成就。

3、通过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让他发现自己在学习上的优势,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

兴趣,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

4、针对玩网游上瘾的问题,经老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协商,采取计划时间上网,逐渐延长

上网周期,减少上网时长的方式,使其逐步远离网游,慢慢让他感觉到对网游依赖没有那么严重。渐渐认识到网友只是娱乐与消遣的手段。

5、家长工作也是重点,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老师做的思想工作才会有效果。一方面老

师吧跟黄某的父亲沟通,希望家长对孩子采取肯定的态度,不要一味的抱怨和纵容,造成这种局面家长也是有不可推卸责任的,不能只怪孩子。另一方面,做好黄某母亲的工作,让她明白溺爱只会害了孩子,鼓励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多用身边的好例子引导学生去学习,积极向上。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及矫正(范文)

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及矫正

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监护人反映对比较调皮的孩子的监管面临各种困难。如孩子的爷爷奶奶一般年纪偏大,和监护对象之间存在巨大的“代沟”,其他类型的监护人在管教孩子上也会遇到困难,对别人的孩子在管教上“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孩子的不妥当行为“有的不好管,有的管不住”。学校的班主任教师也反映,在对一些留守儿童管理上存在困难。

第一,日常行为问题。调查发现,父母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在行为方面也会出现问题。调查数据显示,57.6%的人有过失行为,35.2%的人有说谎行为,7.4%的人有偷窃行为,30.6%的人有攻击行为,41.3%的人有破坏行为[4]。初中阶段的男生行为问题表现尤为突出,主要有: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学校纪律,例如晚上偷偷外出上网,通宵不归,甚至看不良录像、同学之间拉帮结派、赌博等。更有甚者,有的孩子自控力较差,因失去父母监管,走上了违法犯罪之路。一些留守的“二无一未”(无学上、无工打、未成年)青少年品行问题更多,在一些地区“二无一未”青少年犯罪案件占到全部案件的40%以上[5]。

第二,学习行为问题。据调查,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容乐观,他们中的成绩优秀者仅占10%,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成绩都处于中等偏下[1]。就考试及格率这一指标,留守儿童只能达到60%,少于普通学生27%,而他们对待批评教育往往采取逃学、游逛甚至离家出走的过激行为[6]。父母外出打工对孩子的学习确实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对小学生。主要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习心理问题,一些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离开,在一个时期内学习上变得有些消沉,课堂听课不能集中注意力,作业完成情况也不太好;二是持续性的学习成绩不能上升,很多的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初期学习成绩下降,虽然其中大多数人在经过一到两个月后能有所恢复,但最多只能维持原有的水平。总体上看,不少人的学习成绩有所下降[7]。

二、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和行为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毋庸置疑,父母进城务工和经商的确给农村留守儿童造成了严重的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那么,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究竟有哪些? 笔者根据已有的研究和实际调查,对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和行为问题作了分析和归纳。

1.自我认识存在“盲区”

有研究者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探索时发现,年龄越小的孩子心理问题表现越是突出,尤其是小学生表现明显,还有女生比男生更突出。就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小学生看到别人有父母照顾时容易产生短暂而明显的情绪体验,会在别人的父母来送东西的时候羡慕别的同学,或者在生病和失眠的情况下想念父母;就不同性别的孩子来说,女生的内心更脆弱敏感,对父母的思念更强,更容易期盼和父母在一起的幸福时光,遇到困难不愿意或不好意思向他人求助。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留守儿童心理、性格等不成熟,对人和事物的认识有偏差,且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儿童对人和事物的认识也有偏差。

与父母都在家的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不如前者。因为,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理解与认识不够,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成长的烦恼。这时,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家人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家人交流的机会,这对于儿童心理产生不利的影响。因而,在缺乏父母关爱的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差[8]。2.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每个家庭内部都有一定的角色分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父亲和母亲常常担负不同的角色。然而,如今在家庭教育中出现了大面积的“缺位”情况,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外出打工的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时间很少,只有假期、重大节日回家看看孩子,平时几乎与孩子没有多少交流。许多父母认为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就是爱孩子的表现,而不把孩子也作为一个成熟独立的个体加以看待,进行两个独立个体间的交流。

在家庭的一方外出后,单亲监护人往往面临很重的劳动负荷,身心的压力和较低的文化素质影响了他们对子女的生活照顾、教育的耐心和方式。因而,面对问题时,他们不是给予正确的引导、找出原因,或者找老师出主意、想办法,而是责骂,这样往往容易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使孩子不愿意同他们交流。

被祖辈照顾的孩子中,由于隔代监护人年老体衰、文化程度低,对留守儿童生活照顾不理想,行为管教少,思想沟通少,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不当,不懂得帮助留守儿童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对留守儿童的家庭学习缺乏监督和辅导能力,难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健康的心理。

作为监护人的亲戚或邻居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主要体现在物质上,而对其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上的需求关注较少,他们不会象对自己的儿女那样管束和教导留守儿童,而留守儿童自己也有寄人篱下的感觉,无法顺畅地和监护人沟通思想感情。

另外,留守儿童自我监护时,他一方面要照顾自己的生活,应付家庭的劳动负担,另一方面要兼顾自己的学习,往往感觉身心疲惫,他们主要靠自律约束自己的行为,稍有不慎便会滑向“问题儿童”的行列[9]。

3.学校教育存在“困区”

在农村,尽管有些学校对留守学生由指定老师管理或实行托管,但是随着留守学生队伍的日益庞大,加上师资力量原本就薄弱,老师很难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后,再有时间和精力去管理如此多的留守学生。而大班教学,也使所谓的互动式新教学方式落空。老师根本不可能做到因人施教;对于留守儿童特别的心理、感情需求更无法顾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留守儿童的有效教育和管理。

目前农村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存在偏差,以致“教好几个差生,不如带好一个优生”。无论是对教师的考核还是对学生的评价,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理念上。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对成绩较差学生的教育、管理,从而也在一定意义上加剧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许多外出打工的家长之所以不愿意将子女寄宿在学校,是因为他们嫌学校的寄宿条件太差。在住校生中,留守儿童不足一半。由此,学校不便管理那些住校外的孩子们,而监护人对他们的教育又很有限。这样,就在学校和监护人之间形成一种留守儿童的日常监护失控,使留守儿童很容易沾染社会上的不良习气。

另外,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7]。4.社会环境存在“雷区”

人口的流动和转移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城市在就业、住房、医疗、教育、交通和社区服务等方面的压力。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人口分布状况使这种压力落到流动者身上,这就使得促进城市发展的农村劳动力不能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不能享有国家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而现在倍受关注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与此同时,保障农民工及其留守子女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不完善。如相关的教育政策,没有给农村打工者理性决定其子女是随带还是留守提供自由选择的制度空间;同时,政策中有关收取借读费和杂费的规定,为部分公办学校向农民工子女高收费和多收费提供了政策保护。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很多地方相继取消了收取借读费的规定,但某些学校却打着别的旗号继续收取高额费用,以此种方式接收外地孩子。如此这般,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权利得不到相应地保障。当前社会的一些不良习气严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价值多元文化的冲击,农村中个体经营制度不完善,中小学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来说诱惑很大,使其学习、生活、心理、行为等都极易受影响。而犯罪分子趁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又常处于无法定人监护状态,故意接近他们,对其进行威胁恐吓或诱其犯罪,因而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有些犯罪分子还利用传媒网络,宣传暴力、色情等来误导儿童,极大地影响了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10]。由上可知,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和行为问题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留守儿童自身、家庭、学校及社会在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没能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没能发挥好各自的功能。因此,我们必须解决这些问题,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和行为等正常化。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和行为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和行为问题,需要留守儿童自身、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之间的协调合作,笔者也就这四个方面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1.留守儿童自身 由于幼儿主要是被动地适应外界,几乎很难涉及到认识自我以至完善人格的问题,所以这一方面的建议主要是针对年龄稍大的留守儿童提出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自身已有了相对理性的认识,能发现自己想法和行为方面的不足,从而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地完善自我。第一,发展积极的情感。留守儿童应积极探索,以促进自身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健康发展,并尽量进入并适应宽松、和谐的交往环境和氛围,培养高尚的情操。还可通过帮助、关心、爱护别人,为自己创造情感表现和情感调控的条件,培养文明的道德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情感修养。更重要的是,还要有意识地考虑他人的利益,控制自己的需要和情感,保证自身情感生活的健康发展。

第二,塑造良好的性格。留守儿童应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与生活信念,性格就会自然受到熏陶,表现出乐观、坦荡、自信等良好的性格特征;他们还应正确分析自己的性格特征,这样才能使自己不断地进行性格的学习与磨练,不断形成良好的性格;留守儿童还要重视在实践中磨练性格,学习实践、生产实践都可以磨练自己的性格,特别要注重在艰苦生活中,培养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培养不怕困难、勇于斗争的生活品格,从而适应社会的需要;另外,留守儿童应重视环境对性格的影响,以此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下,形成良好的群体风格,以帮助良好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加速性格的强化与改造。

第三,培养正确的行为观。留守儿童要提高辨别自身和他人行为正确性的能力,学习并采取正确的、符合自己年龄段的行为参与社会活动。留守儿童应该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去帮助别人、为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另外,他们还要充分利用家庭、学校、社会所创造的条件,抓住那些参加活动、经受锻炼和表现自己的机会,从实践中感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总的来说,留守儿童应培养一种宽广、积极、热情向上的健康心理,逐步产生正确的行为观[8]。2.家庭方面

第一,亲子之间常沟通。亲子之间的感情,父母对子女的直接教育,对孩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他们在外打工时不忘与孩子沟通交流:有可能面对面接触固然好,不可能的话,也该通过电话、书信、网络聊天等方式进行联络,在联系过程中渗透教育因素。不要只顾挣钱,忘了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更多地关心他们的生理、心理与情感,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同时如果经济允许,应尽可能在农忙或春节时多回家看看孩子,或者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这样,亲子互动与沟通的时间与机会就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第二,选好托管对象。由于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接触的时间长,影响大,他们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将孩子托付给亲人照管,不仅要考虑孩子的生活问题,更要考虑孩子的教育环境。因此,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选择有精力和能力照顾他生活和学习的监护人。

第三,为子女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如不要让孩子干过多的家务、农活,应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为子女提供一个较为安静、不容易分心的学习环境;外出前主动与任课老师和班主任联系,委托老师多多管教和关注;在外时时常与老师保持联系和交流,以及时了解子女的发展和变化[11]。3.学校方面

因为农村中小学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问题,丰厚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具备教育专业的基本素养、高尚的职业道德的教师成为了农村中小学的当务之急。提高人口素养、传播先进文化是学校应尽的社会义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因此在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中,学校和教师应利用其自身独特的教育资源优势,义不容辞地发挥主导性作用,积极探索教育新路,勇于承担起更多的留守儿童监护和教育责任。

课余时,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活动,来引导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良好的教育来留住学生的人和心。除此之外,学校应多关注和改善农村未成年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利用中小学的现有条件,在节假日为学生提供夏令营之类学习活动机会,这样会大大有益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任课老师和班主任要对班级里的留守儿童多关注、鼓励和帮助,通过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关注他们的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地了解和解决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另外,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上,老师应以鼓励为主。并且,还要经常与他们的家长和监护人联系和交流,以能共同及时地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

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中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学校应采取综合措施去处理。如加强寄宿管理,包括保育员的选用、培训,管理方式的改进,相关制度的落实等;还应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开设心理课程和配备心理教育教师,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及时发现和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等,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1]。4.社会方面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

第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改革户籍制度,就是要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分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制定、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户籍制度改革,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

第二,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提供良好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条件,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便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第三,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加大社会力量帮助儿童的力度。在我国,社会组织尚欠发达,类似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还不十分明显。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制度的建立应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政府部门应充分引导和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加强协作,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同时,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第四,建立农村社区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就我国当前教育的现状来看,社会对少年儿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中尚处于空白。农村建立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考虑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学校,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些社区机构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等人员构成[12]。

综上所述,农村留守儿童可能是相当长时期都会存在的一个现象,是社会转型期农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他们由于受自我认识不够、家庭教育缺乏、学校教育不足和社会关注较少各方面的综合影响,健康和行为问题突出。妥善处理这一问题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祖国未来的建设,因此必须发挥所有影响因素的功能,即自我、家庭、学校和社会协调合作,预防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和行为问题,使他们能和正常儿童一样,幸福快乐地成长。

下载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生行为问题与规范

    西南大学2012—2013学年度教师教育选修课 《中学生行为问题与矫正》 课程考核论文题目:中学生抑郁症问题与矫正姓名杨韬 学号***年级2011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学院......

    中学生行为问题案例分析

    个案情况: 小海是一名初三学生,一直学习优秀,是个听话的好孩子。最近小海的班主任时不时就打电话给小海的父亲,说小海没来上课,是不是生病了。父亲也没什么生气,也帮着说小海不舒......

    青少年三种问题行为与矫正(5篇可选)

    青少年危险行为干预方案 目 录 一、青少年过度节食行为行为治疗方案 1. 过度节食行为界定及评估标准 2. 目标行为设定 3. 具体实施方案 4. 矫正效果评价 二、青少年攻击/暴......

    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研究与实践

    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研究与实践 问题的提出: 许多专家指出:“二十一世纪的竞争,不是金钱和权力的竞争,而是心理素质的竞争。”由此表明,健康的心理是成功的基石,是小学生健康成......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策略(共5篇)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策略 崔口中心小学:霍晓燕 摘要 课堂问题行为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也是目前小学课堂教学中最具普遍意义的的教育问......

    初中体育课堂里的问题行为及其矫正

    初中体育课堂里的问题行为及其矫正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黄沙中学 蒋 涛摘 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追求的基本目标。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摘要:一个班级或一所学校里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虽属少数,但其负面作用却很大,给正常 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若这些有品德行......

    农村中学生心理矫正

    浅谈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诊断与矫治 关键词:农村学校心理障碍心理娇治 摘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在当代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积极而有效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