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道德教育行为偏差与矫正

时间:2019-05-13 16:07: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家庭道德教育行为偏差与矫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家庭道德教育行为偏差与矫正》。

第一篇:家庭道德教育行为偏差与矫正

家庭道德教育行为偏差与矫正

福建永春教师进修学校 郑建三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发表。《意见》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是子女成才的源头。家庭教育是个非常古老的话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把“齐家”作为“治国”的重要前提条件。家庭具有教育职能,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甚至是终身的教师。家庭教育、家庭道德状况如何对子女的健康成长有极大影响。“家家都有本难连念的经”,怎样做父母?如何在家庭教育中发挥家长的主导作用?这已经成为需要研究的课题。

由于种种原因,还存在种种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家庭因素,在家庭教育方面不尽人意,也存在不少失误,产生一些极端。

一、家庭教育偏差的几个极端

1. 过分包办

由于中国特有的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子女“成龙”“成凤”是家长的共同心愿,对子女的期望值往往过高,急于求成思想严重,他们对子女的生活、学习包办代替。一方面他们要子女绝对服从,想方设法为子女请家教,辅优,补课。如发现子女有什么特长、兴趣和爱好,也变成他们追求功利的结果。另一方面,在经济上、时间和精力上,他们为子女愿意牺牲一切,无微不至地关心,一切家务劳动由父母承包、可以由孩子自己动手做的事,都由父母代劳。能为子女做的,他们一切都做到了。对自己工作得过且过,甚至辞职当“专职”的家长。这种包办代替产生的结果不利于子女全面发展,子女听话顺从,基本生活能力下降,对某种的兴趣爱好也被扼杀了。包办代替还使父母在子女眼中的地位下降,子女依赖父母、不感激父母,不尊重父母,导致子女的逆反心理,对父母的怨恨而产生的悲剧一再发生。

2. 过分放任

与包办代替不良倾向相反的另一个极端在时间和精力上对子女放任自流。父母与子女存在血缘亲情关系的权威性有着强大的人格感化作用,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是一般教育者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父母的养育和抚爱是最有效的,最高质量的家庭教育。父母的养育是子女成长的原动力。父母或忙于事业或安于享乐,贪图清闲,不想因对子女的教育而影响自己生活质量,家长在业余时间不是跳舞玩牌,就是吃喝玩乐,甚至沉溺于赌博(沿海地区“六合彩”赌博盛行),必然对子女产生极坏影响。他们金钱投入充足

但对子女时间、精力、感情投入不足,有的家长在教育失误后把子女送到上一辈管教,或托亲友帮养,请保姆进家庭管教;或让子女在教师家中食住,或选择寄宿到学校,把子女完全关进去,由学校全面管理,或不惜花费巨款送子女到国外留学。这在经济条件好、子女成绩不尽如人意的家庭更为普遍。但这种对子女缺乏关心和爱护,放弃与子女的情感交流,无异于取消了家庭教育中最富有的优势和特色,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3. 过分粗暴

在社会暴力中,家庭暴力占很大比例。在家庭暴力中,对子女暴力比例更大。据调查,我国有33.4﹪的家庭有着对子女在内的家庭暴力,有31.7﹪的人公开承认自己在家庭中受过家庭暴力的伤害。(此数字来自许建国著《家庭教育思考》第185页,西安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可见暴力是我国常见的家庭教育形式。把暴力作为家庭教育方式的父母,大多都带有“子女私有”的封建教育观念,他们要求子女绝对服从家长,认为“不打不成才”自己的知识水平往往不高,对子女的期望值却往往过高。“望子成龙”心切,自身不努力,却盼孩子早日成才,采取高压手段,这种家教缺乏权威性。

与暴力教育相联系的语言责骂的心灵伤害更为普遍。子女某些行为不符合父母要求时,有的父母采用有伤害子女自尊心的词语,唠唠叨叨,几个小时没完没了。他们幻想这种语言折磨会产生理想效果。但打骂的教育方式扼杀孩子的创新精神。性格内向的子女变得更加依赖顺从,像只小绵羊,精神不集中,反应迟钝,表情呆板,甚至悲观厌世。性格外向的孩子变得情绪不稳,可能会产生离家出走,怨恨父母,反抗社会的过激行为。

4.过分溺爱

溺爱几乎是中国家庭中最普遍、最广泛、最难改进的一种教育方式,随着我国逐步实现小康,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环境的改善,为溺爱提供保障和支撑。中国特有的独生子女现象的存在,更加重了溺爱的程度,父母过去艰辛的经历为独生子女得到溺爱提供动力。由于父母对子女过分宠爱娇惯,过多的照顾满足与迁就保护,使得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特殊地位,在这种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孩子有智力较高,自尊心、自信心较强等优点,但也有很多弱点,如由于物质需求的极大满足,却没有由于生活的富足应该对社会对父母的感恩感;因缺乏对生活艰辛的切身体验,就不能体会到父母劳动的艰辛与幸福的来之不易,缺乏责任感和义务感。相当部分的独生子女不顾家里的生活条件,追求享乐,盲目攀比,“品牌”意识特别强。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都是他们应该享有的;有的独生子女缺乏团队精神,不善于与人友好交往等。据报上报道:暑假我市

很多企业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有19名学生到一个厂里,嫌车间劳动苦,询问能否在办公室里工作,在未能如愿时,没有一个人愿意留下来。(见《泉州晚报》8月28日版)这说明缺乏吃苦精神已不是个别现象。

二、成因简析

中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封建古国,具有古老的文明,同时也是有中国特色的封建意识。对子女暴力倾向与溺爱倾向是互相对立,有时却同时存在,子女私有的封建观念是其理论依据。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生急聚变化,家庭教育也发生历史性变化。放任自流更是由原来的感情投入被现在的教育投入所取代。美国汤麦士·哥顿博士指出:在美国,把子女培养成对社会有贡献的公民,“还有什么比这更困难、更需要动脑筋的工作呢﹖”他说:“美国有很多家长没有受过训练。在中国现实更是如此。首先,很多学生家长科学文化素养不高,又忽视知识的继续学习,教育观念陈旧,削弱了教育能力的发展,其次,很多家长没受过家长学校的培训,家长学校从现实意义上说是教会家长如何教育子女。可是全国有数以百万计的家长学校,不用说农村,就是城镇,对父母的角色的培训显得不足,实效性欠佳,办家长学校是为了写总结应付上级检查。一个学期开一两次会议“教训”家长,对提高家长家庭教育能力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再次,部分家长追求生活享受,.行为不检点,自身形象不佳,很多调查表明,不少中小学生抽抽烟酗酒,最初都是从父母学来的,如果父母本身行不正、言不端,就必然直接影响到自己子女心目中的形象,也带坏了子女。教育未成年人,主要是成年人的事。如果社会上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学校家长不做出榜样,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将是一句空话。

三、对策

对于上述的教育失误,必须努力构建一个对于未成年人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的具有我国特色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建设体系。在家庭教育方面具体矫正做法以下几方面:

1.学校指导家庭教育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学校应领导家庭”。在家校合作方面,学校起主导作用,应担负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责任。学校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社会的需要培养人才,教师是接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能力的专职工作者,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学校教育的优势是家庭教育无法比拟的。学校、教师,(特别是农村的学校教师)能够而且应该对缺乏教育管理理论和教育经验的家长给予观念上和方法上耐心的引导和具体帮助。积极培训家长,推荐家教有关书籍,订阅家教报

刊,拓宽家长知识领域,提高家长素质,支持家长与子女一起成长,让他们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更善于与子女沟通,履行未成年人监护者的神圣职责。

2.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充分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学校通过家长报告会、设“家长论坛”、坚持“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强学校与家庭教育联系与沟通,使家长深入了解自己的子女。

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更高层次作用是家长协助参与学校教育。20世纪欧美各国掀起新教育运动,把家校进一步合作作为教改一项重要内容。他们认识到家长是学校的合作者。学校要承担更多的家庭教育的责任,家长可以在协助子女学习,参与学校教学观摩,维持学生秩序,走进课堂协助教学,参与课程开发和评价,充当学校咨询委员会、董事会成员参与学校管理等方面,发挥作用。

3.提高自身素质

家长参与与学校合作教育其前提条件之一,自己要接受教育,树立终生学习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当好一个好家长,要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能力,特别是要学习一些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过程和特点,尊重儿童发展的客观规律,当好自己子女的良师益友,改进教育方法,与自己子女一起成长,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

对于网络管理和网络教育,很多家长对青少年上网的行为失控问题,显得束手无策,非常被动,但如果是学习型的家长,为了更好地教育好子女,在家里上宽带网,与孩子一起学习计算机上网知识,最好的办法是先学一步,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家庭教育,使子女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应对新科学技术的挑战。

提高家庭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多开展一些文化活动,如购置图书资料、订阅报刊杂志,辅导子女学习进修,参观博物馆、艺术馆,有选择地收看电视电影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家庭成员(包括家长)的文化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也不断得到提高。

4.既要言教又要身教

努力提高自己道德素质,为孩子做出榜样。既要言教又要身教。父母不必时时处处包办代替,要放飞锻炼,让孩子走进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的美好,祖国山河的壮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知识,学到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还要尽可能让子女参与一定的社会活动,开展公益劳动,在社会活动中逐步深入社会;让独生子女参加一定的家政

社会劳动,增强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尊重父母的品德。

现在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今后的教育应该是终身教育。父母应该以自身实际行动表现出追求知识更新的精神,并以此来影响教育孩子,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并内化为自身的不懈努力。

优化家长的人格形象,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子女的品德情操最初是从父母那里观察学习来的。为了子女健康成长,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出表率!要子女努力学习,自己要追求知识更新,教育子女诚信,自己不要带头说谎,充分发挥身教作用。家长对工作要热情,对自己的事业要执着,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就是对子女的无声教育,这就可作为家长道德的精髓并把这种美德传给下一代,父母人格魅力对子女的熏陶就会变成子女进取的原动力。以此实现一代胜一代的目标。

第二篇:行为偏差学生

行为偏差生帮扶计划

班级:一年级

班主任:范亚会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帮扶“问题学生”解决问题,既成人又成才,特拟定不良行为学生帮扶计划:

一、工作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好一支帮扶队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切实做好帮扶转化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创建和谐校园而努力奋斗。

二、工作内容

1、狠抓教学质量,以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问题学生的转化。

教学质量始终是学校的生命线,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狠抓教学常规,落实教学常规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建立良好的帮扶转差工作领导集体,形成帮扶工作网络。

教师都应参与到青少年德育工作中来,形成各职能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立体帮扶网络。

3、狠抓帮扶转差工作队伍建设,尤其是班主任队伍建设。帮扶工作中要做到“定人员”“定措施”“定目标”,作好帮扶记录,要从思想表现、学习成绩、生活健康等方面关心学生,确保帮扶对象有较明显的进步。

4、构建家校沟通平台,确保家校交流渠道畅通,整合资源,做好问题帮扶转化工作。

设立家长开放日,全面开放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邀请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参与到帮扶工作中来。健全老师家访,家长制度。老师、家长共同“会诊”,找到问题学生“病因”,“对症下药”,务求“药到病除”。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听取家长委员会对学校帮扶转化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6、整合教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正确领导问题学生。

充分利用校报,宣传橱窗、广播站、黑板报作为宣传阵地,对问题学生进行正确领导;利用班会、晨会、升旗仪式对问题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利用演讲、征文主题班会趣味游戏等诸多形式,鼓励问题学生找亮点,重塑其信心,从而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轨道。

三、具体帮扶步骤

1.建立帮教档案。及时填写不良行为教育方案。

2.掌握帮扶对象的基本情况。在较短时间内要熟悉帮扶对象的思想、学习、性格等方面的优缺点

3.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做到每节课至少提问每个“问题学生”一次,给他们更多的发言的机会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即使他们答错了,也要以鼓励代替批评。

4.每周调研一次,从与其他学生交流的中间获取一些有关问题学生的近期表现,及时了解掌握问题学生的进步状况,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获得信心。5.每周至少与问题学生亲切交谈一次,了解他们在思想、学习、生活各方面存在的现实困难和问题,并给予耐心、细致地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促使他们进步。6.每两周与问题学生家长进行电话交流一次,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掌握学生在假日里的家庭表现,与家长达成共识,取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使家庭与学校协调做好学生的教育。7.在日常活动中,要多给问题学生创造发挥自身特长的机会,使他们在积极的表现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不断增强自信心。

8.要经常地与其他教师进行联系,了解帮扶对象在其它课上的表现,并及时将学生在该科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该科教师沟通,与其协同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行为偏差学生帮教工作总 本学期,学校举行了师生帮扶学困生活动,作为班主任帮助学困生进步更是责无旁贷。通过内化教育,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大大地被调动起来,不管是优等生或是学困生,现已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时为别人,而是为自己;学习风气较以前有明显的变化,以前是“要我学”,现在是“我要学”。通过不断的加强训练,老师帮助学生获取一个个小成功,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现对这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理解、尊重、宽容,善待差生

教学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学习者的智力因素,还取决于他们情绪,态度、学习动力等,因此教师在任何时候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迁、怒、不急燥,切忌使用训斥,侮辱人格和伤害自尊心的语言;切忌向家长及班主任告状。这些差生在班级中常被学生鄙视,有些教师也指定他们是班级的“败类”,“包袱”。在社会上受到冷眼,在家也受到家长的训斥。心里有一种压抑感,在厌学情绪。自信心不强我主动采取适当的形式去栽培他们。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工作过程中能个体分析、群体分析,确立发展目标和措施,找出每个学生的优点、缺点、潜在的优点、缺点,新的生长点。用发展的眼光看自己,分析别人。积极对待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施以恰如其分的鼓励性评价,争取科任老师热心配合,使得每一位学生能安。差生同样具有进取心,自尊心,渴望进步。但他们由于各种因素造成了成绩差。作为教师对具体学生要作具体分析,各个突破,比如父母离异的学生,大多数较内向,自卑,性格孤僻,我主动给他们母亲般的爱,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一些情况,并在生活上给予足够的关心。我还注意了解每位差生的情况。决不把他们当作包袱,不鄙视他们,不放度他们,了解他们特长,爱好,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上进心。

三、争取差生家长的配合:

没有家长的积极配合,差生很难完成学习任务,我抓住家长一般都关心孩子学习这一特点,利用家长会,及家长来访常和他们联系,争取他们的合作,督促孩子做作业,这对差生成绩的提高有很大的作用。

四、给差生指出切实可行的目标

一定的学习目标是学生获得学习动力的源泉,差生之所以差,没有奋斗目标是一重要原因,我在对每位差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给他们制定了短期学习目标长期学习目标(一学期),而且经常检查这一目标,及时修改目标,一旦发现给他们订得过高或过低,就逐一帮助他们修正,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第三篇:对教养方式不良引发孩子行为偏差的矫正——家庭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浅析动画片对小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康淑萍 江西省吉安市保育院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为了使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态度、良好的社会品质及学会共同生活、适应社会需要打好基础。而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有效的幼儿社会性教育尤显重要。在当今这个电视等多种媒体普及的年代里,动画片日益成为伴随每个孩子成长的伙伴,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试图从小班幼儿这一特定群体出发,对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动画片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这一课题作一些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一、动画片是小班幼儿社会性教育的重要渠道

一份调查显示,将近一半的孩子在1岁以前就开始看动画片了,有的父母甚至称自己的孩子三四个月的时候就已经坐在电视机前了,动画片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带给幼儿动感十足的视听享受,使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并促进了感知能力的发展,其积极作用是无庸置疑的。幼儿时期有80%的信息是通过视听途径获得的。动画片所提供的音像不仅有利于孩子获得多种信息,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还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使孩子获得许多间接经验,动画片成了伴随每个孩子成长的伙伴。而小班幼儿的年龄一般为3至4岁,正是进入人生剧本的“幼儿决断”或“早期决断”阶段(3至6岁)的起始点,也正是俗语所说的“3岁看大”的关键时期,这正是幼儿接受社会性教育的关键点,也正是需要幼儿教师和家长通过最佳渠道和采用有效方式抓住教育契机实施教育的用心点。而动画片所具有的不拘一格的视觉造型、多通道的感官刺激、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情感色彩浓厚、儿童化等一些特点,容易为孩子所接受,使之成为幼儿社会性教育的重要渠道。

幼儿社会性包括幼儿社会性情感及社会交往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等。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博士丹涅尔--戈尔曼研究表明:“孩子的未来20%取决于智商,80%取决于情商。”也就是说,好的教育不单单是智力的训练,相比较而言,社会性水平高低更能决定孩子未来生活中获取幸福和成功的能力。从小班幼儿社会性教育的目标看,包括自信心、主动性和独立性;愿意与人交往,有合作态度与

行为;关爱他人的情感和行为,愿意关注、参与家庭及集体与周围的事物;遵守必要的规则等独特的内容和特点。通过对小班幼儿观看动画片的动态观察分析,小班幼儿比较喜欢看《天线宝宝》、《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反映家庭温馨、合作友好、聪明活泼等内容的动画片,而对《奥特曼》之类的包含暴力、打斗、恐怖内容的动画片表现出害怕、厌恶、不愿看等行为。小班幼儿的这种行为反映,是幼儿从社会最基本的单位--家庭初步转入准社会环境--幼儿园后,幼儿的社会性需要、安全性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的具体表现,特别是由个人为中心的全家呵护型的环境向友好合作的集体交往型环境转型之初,小班幼儿急需寻找的安全需要的心理反映,表明幼儿间接地需要情感支持及社会交往。小班幼儿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原始意识,使他们对于面前的这个世界,会比成人更多地采取同化的手段来把握。对于他们来说,事物是什么样子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对于自己的意义。在幼儿的愿望世界里,为了某种功能的获得可以不惜改变事物的真实结构。动画片正好迎合了幼儿的这种需要,为了能飞行,人可以长上翅膀;各种动物可以具有人的神态表情和意愿,等等,可以使孩子体验到一种强烈的形式变化感和自由感,从中获取无穷的乐趣。有的幼儿还无意识地把动画片中的情节仿真地搬到现实中来,有时把对动画片中的理解和认知作为在幼儿园真实发生的事情向家长叙述,让教师和家长啼笑皆非。这种小班幼儿的意识识别亦真亦幻的成长“决断”,正是老师和家长进行社会性教育的最佳切入点。要通过让小班幼儿观看有利于其社会性发展的动画片,在幼儿心智模式中建立基础扎实、富有开放性特色的社会性发展的健康模式,使之成为原创最佳动力之源。同时,通过师幼互动将一些具有浅显易懂的社会性内容的动画内容编成故事进行表演、游戏,进行以情感心理的接近与交流,关注孩子的心理的情感特殊需要,重视和孩子们的情感交流。3至4岁的幼儿情绪不稳,主要满足于生理需要,可通过每天都摸一摸,亲一亲他们,和孩子身体接触,让他们得到生理和心理的满足,使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的和谐融洽环境中促进社会性发展。

二、正确认识动画片在小班幼儿社会性教育中的“富集效应”

社会性发展得较好的孩子适应能力和自制力都比较强,容易与老师、同伴相处得关系融洽,有更多的机会与老师、同伴交往,从他们那里得到信息,扩大自

己的眼界;在与同伴的合作游戏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另外,社会性发展得较好的幼儿,往往心态积极稳定,自信心强,比其他的幼儿表现出更有“毅力”,他们能保持较长时间专注地“工作”;遇到困难使他们也能寻找原因,努力克服困难,而不轻易放弃。相反,社会性发展不好的孩子,不仅不会学习如何“学做真人”,还会导致不真诚、虚伪、道德水平低下。这里有一个社会性教育成效的“富集”过程。

“富集”这个词是生物学的一个概念,在这里借指增长的一种效应,一种级数关系。人生活在社会环境当中,时时刻刻在接收着来源于周围人事或自身内部的种种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大脑的整理和分析,会对我们的情绪、情感产生影响。本文所提出的“富集效应”,是指幼儿将一定的好或不好的社会性发展信息不断吸收,并在认知行为中予以不断模仿,这样的行为强化到某一个特别点时,就转化为一种习惯,从而成为影响人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动画片的观看中,同样存在“富集效应”。优秀的动画片都宣扬真、善、美,给幼儿提供一些可供模仿的模样和群体的一些行为规范,促进幼儿是非观念的形成,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应根据小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目标,有选择地组织观看一些优秀动画片以实现“优势富集效应”。如果教师和父母放心地把孩子交给动画片,放任不管,孩子会把动画片中的一切照单全收,那些品位不高、制作粗劣的动画垃圾,会不负责任地污染孩子的稚嫩心灵,这就很难避免出现“劣势富集效应”。如儿童具有强烈的模仿倾向,而且区分信息的能力很弱,特别是年龄小的儿童几乎没有区分能力,对行为与其后果间的联系也不甚了解,因此经常发生一些悲剧。如一个3岁男孩学动画片中小鸟飞行,从窗口“飞”下,导致肝破裂死亡。而那些充斥暴力行为的动画片会使儿童认知上形成对暴力的合理化,生活中的问题也往往用暴力来解决。

幼儿之所以喜欢动画片,是与幼儿对世界的理解、幼儿的认知方式及动画片的表现形式有着密切关系的。根据英国著名儿童文学家、理论家、小说《指环王》的作者约翰·托尔金所提出的“第二世界”理论,第一世界是神创造的世界,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那个世界。而人们不满足第一世界的束缚,用“幻想”去创造一个想象的世界。在第二世界里,所有的一切都是以一种看得见的“真实”形象建构起来的。也就是说,幻想是人类的自然活动,幻想的物力能把我们带到现

实看不见的另一个世界去,做不平凡的旅行。在那里,人类的一切梦想都不难实现,任何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的事,在第二世界中也能当作事实来体验。按照无限的形象和丰富的表现创造出来的第二世界,比我们所居住的第一世界还准确、还真实,能够窥视到人生幽微深处。动画片主要用动作来完成故事讲述,在表现形式上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通过图画的直观性及影视的活动性,能将幼儿内心的第二世界形象、直观、动感地表现出来,使幼儿内心已有的这一世界,在现实世界中得到体验与复现。这样,幼儿喜爱动画片也就不足为奇了。在了解了幼儿喜爱动画片的原因之后,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引导幼儿观看动画片了。进入小班阶段的幼儿,生理不断发展,神经系统的机能进一步增强,加上言语的真正形成,开始具备了较强的心理活动能力,大多数儿童开始注意周围的事物,这个特殊时期,为孩子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神话故事、古老的童话、有关动物植物的故事,一方面满足其旺盛的好奇心,一方面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当然,这些动画片里的人物要形象可爱、性格鲜明,情节要简单、紧凑,矛盾冲突激烈,也要画面色彩鲜艳,配乐优美,具有欣赏性。同时,要持之以恒地做到家园互动,要把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动画片中的故事情节作为与幼儿交谈的重要内容,加深初始印象,并在生活的细节行为中,家长和教师做到以身作则,引导幼儿的正确判断,在不断实现新的认知起点上实现“优势富集效应”,使幼儿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受益终身。

三、要让“距离美”成为动画片影响小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种重要认知方式

幼儿社会性发展形成,主要是通过简单的重复、模仿、有意练习等方式获得的,而动画片中的画面中出现的各种角色极易为幼儿所接受,哪怕是一个细微变化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幼儿在动画片观看或讲述时,表情与动作能随着情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可以说,动画片不仅能给幼儿带来快乐,同时也是一种教育工具,它有助于幼儿的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目前有许多家长与教师常常为无法将幼儿从动画片中拉出来而苦恼。其实,家长与教师不必为此着急。因为每个人,尤其是充满好奇心的幼儿,他们都急于想了解这个世界,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大惊小怪。若幼儿过分沉迷于这一幻想世界,家长和教师可用其他同样表

述幻想世界的文学形式,如图画故事书、故事讲述等,适当地分散幼儿对动画片的注意,让幼儿从其他文学形式中去体会、观照幻想世界,这样,便可减少幼儿对动画片的痴迷程度。在幼儿渐渐长大的过程中,在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更为客观时,他们自然会走出动画片所构造出来的幻想世界。应该让“距离美”成为动画片影响小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种重要认知方式。我们知道,幼儿的思维、情感发展是需要真实生活经验的,特别是在小班幼儿阶段,直接感受显得尤为重要。动画片中的人物、内容再好再逼真,它毕竟是假的,是真实事物的简化和编写,给人的体验远远没有真实的情境那样丰富与深刻。现在的都市孩子在电视中认识大海、高山、星空,却无法体验真实的大海、高山、星空给人的感受。这种充满了各种仿制的、模拟的东西的生活,孩子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留给真实的生活呢?然而,缺少直接经验、真实体验的思维是不健全的。因此,我们不能只让幼儿停留在与动画片在感情上的“零距离接触”上,而应让幼儿与动画片产生“距离美”,即通过合理安排家庭生活,给孩子安排各种有益的活动。如,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给孩子动手的机会;带孩子爬山、嬉水、游玩,与孩子一起分享走进大自然的乐趣。在这些活动中,既能增强父母与幼儿之间的情感,也使幼儿有一个宽松且充满爱意的成长环境,保证幼儿拥有一颗健康而快乐的童心。另外,还应多创造机会让孩子与同龄幼儿接触、交往。让幼儿在交往中更好地认识自己,与他人建立平等的关系,学会如何正确地待人接物;如何关心同伴,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学会在争执或矛盾中,如何协调关系,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提高自身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距离美”,创造一种精神情感享受与实践体认感知良好互动的有效机制,使幼儿能在社会性发展上走出那种认知上的亦真亦幻状态,不断增强正确认知社会和他人的能力,大胆地从家庭走向学校,促进身体和心智的健康发展,面向社会,融入社会,有益于社会。

关于动画片对幼儿有何影响的调查报告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1180 关于动画片对幼儿有何影响的调查报告-文 章来源 莲 山 课 件 w w w.5Y k J.c oM

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发现,由于大部分家长平时忙于自己的事,无暇照顾孩子又怕孩子自己玩会有危险,当幼儿在家时总让孩子看电视,动画片一部接着一部地看,那么长时间看电视对幼儿有何影响呢?为了进一步地深入了解,我运用了所学的教育管理理论,于2009年8月15日至9月15日,随机选取南浔镇中心幼儿园中班的30名家长,对他们进行一次较全面的问卷和访谈调查,现将调查的结果报告如下:

一、调查结果及统计:

在这次调查中,我针对幼儿看动画片的时间、内容以及看动画片后对幼儿视力、人际交往、幼儿模仿能力等的影响进行了问卷和访谈,现将调查结果分述如下:

1、幼儿在家大部分时间用于看电视。

在问卷调查中首先提到:“你的孩子通常一次看电视的时间为”:[①60分钟---90分钟 ②90分钟---120分钟③120分钟---180分钟 ④更长]家长回答的结果如下:

选择①的占13.3%,选择②的占20%,选择③的占50%,选择④的占16.7%。

从上述的结果来看,幼儿看动画片的时间120分钟----180分钟的占了50%,这个比例实在太大了,幼儿看动画片的时间显然太长了。虽然动画片中鲜明、新颖、具体形象、突然性、显著变化等大大地吸引着幼儿的眼球,片中外形独特的人物,突然出现的声音或音乐与画面上的显著变化,是幼儿注意力集中的焦点,但长时间看动画片给幼儿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统计结果显示,有53.3%的幼儿在家中主要的活动是看电视,而出去与同伴玩的只占7%,严重影响了幼儿之间的正常交往。

2、大部分幼儿一次看电视的时间过长。

长时间看电视,消耗大量视网膜内视紫质,明显影响视力。此外,眼睛周围的肌肉也可由于长期处在紧张状态而易引发近视眼等疾病。调查的结果中每次看电视120分钟---180分钟的占50%,超过180分钟的占16.7%,视力与以前对比下降的占43.3%。

3、大部分幼儿喜欢看暴力的动画。

对问卷中“你的孩子是否喜欢看暴力性的动画片,模仿片中攻击

性的动作?”

[①是

②否

③没有特别注意]家长的回答如下:

选择①的占40%,选择②的占26.7%,选择③的占33.3%。

从上述可以看出,幼儿模仿动画暴力动作的比例占了40%,这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不利的。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两位小朋友在玩游戏的时候,一位小朋友为了要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而强行从同伴手中抢夺,而后者出于保护自己喜欢的玩具不被抢走而推开前者,两个人就打了起来,这样的攻击性行为是屡见不鲜的。40%的父母也反应自己的孩子平时最喜欢看带有暴力的动画,不断地模仿片中攻击性的动作。

4、大部分家长没有与幼儿一起看动画片。

通过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30%的家长从来没有同孩子一起看电视,60%的家长只是偶尔陪孩子一起看电视,经常陪孩子一起看电视的家长只占10%,这也影响幼儿对动画内容的正确理解,也影响了亲子之间的正常交往。

5、大部分幼儿视力有下降的趋势。

在问卷中,对“孩子的视力与以前对比如何?”[① 下降

②上升

③没有变化]的问题,调查结果如下:

选择①的占43.3%,选择②的占20%,选择③的占36.7%。

从上述可以看出,43.3%的幼儿有视力下降,这对幼儿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将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应引起家长和老师的重视。

二.对调查中某些问题的思考。

1、幼儿在家以看电视为主,缺乏群体活动。

幼儿是好群体活动,爱玩的,家长怕孩子不安全,受委屈,将其封闭在家中加以控制和保护,由于家庭环境的寂寞,活动的单调,整天坐着观看动画片,长期如此容易形成孩子的孤僻,胆小的性格,使语言能力发育迟缓,容易养成不合群的性格特点,缺乏待人处事的勇气和智慧,社会能力差。

因独生子女没有同胞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容易形成感情的“自我中心”。容易养成不善于团结,不善于同情,不善于竞争,不善解人意,缺少协作,不尊重人,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

由于缺乏在同龄人相处过程中的逆境锻炼,如有矛盾时,如何辩解、争吵、闹意见、最后互相迁就、妥协、和解,从中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区别,懂得别人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从而逐渐从“以我为中心”的硬壳中解脱出来。同时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缺乏所模仿的相互交往的儿童、只能和大人交往、向大人学、容易形成他们说大人话、做大人事的早熟倾向,过早失去孩提的天真。事实上成人的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他们成人化的行为,不论在和儿童或成人交往中,都会产生困难,而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3、多看电视易使幼儿发胖。

儿童电视肥胖症就是因为长时间坐着看电视,缺少活动,再加上营养过剩或者相对性营养不良,比如:偏食、忌食等造成的维生素和蛋白质不足,结果使得内分泌调节功能失衡。每天看电视5小时的孩子比每天只看l至2小时的孩子的“儿童电视肥胖症”发生率高1倍。儿童内分泌科专家从临床就诊的肥胖症儿童发现,除了10%的肥胖儿童是由疾病引起,10%的肥胖儿童属于家族遗传外,绝大多数的肥胖儿童还是属于单纯性肥胖,而这些肥胖儿童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爱看电视。

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和爱好有选择性地看电视。特别是

学龄前儿童,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最好不超过2小时,同时,鼓励孩子多做一些室外活动。在双休日,注意避免让看电视成为儿童的惟一休闲方式。

4、幼儿理解能力差,易受动画片的影响。

人们对暴力的理解不同。有的人认为只有杀人流血才是暴力,那么电视中的暴力就少得多。有的人则认为,暴力就是以某种言语或行为使人屈服,无论是否有伤亡。这样口语威胁、物品损毁都属暴力行为,电视中的暴力就相对增多了。只要是有意采用武力手段去伤害人,就是暴力。在电视中,包括儿童节目中,仍有大量的暴力内容。幼儿易受其影响的原因是:在电视里,暴力行为很少受到惩罚,相反倒是男子汉的英雄表现。暴力是解决冲突及达到个人目标的有效方法,而其它解决冲突的方法如妥协、辩论、和解等常常是无效的。在这些情况下,儿童更容易模仿电视暴力行为来解决生活中的冲突。有的儿童则盲目崇尚暴力节目中的英雄,另外一些儿童将看暴力节目看作是一种精神寄托,他们的生活需要“暴力”的刺激,否则就会感到压抑。儿童则倾向于认同媒介中的暴力,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侵犯性行为,如与教师顶撞,与父母频繁发生冲突,或与伙伴打架等。

三、关于减少动画片对幼儿负面影响的几点建议:

1、鼓励幼儿常与人交流。

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不是靠成人说教,而是通过他们相互交往发展的。儿童良好行为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的最好对象是儿童伙伴,这种作用是成人替代不了的。因为成人的许多言行是孩子难以理解的,因此成人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孩子与同龄人交往,克服因缺乏儿童伙伴的孤独感。大多数的孩子是好群体生活的,特别是游戏。通过集体教育他们尊重他人,不执拗任性,与小朋友友好相处,互相商量,谦让、分享玩具(购买玩具),关心小弟弟、小妹妹、家长切不要因爱子太深,怕孩子吃亏,将孩子封闭起来;或者偏袒孩子去责怪别人,这样做只能害了自己的孩子。

2、保护幼儿的视力应做到以下几点:

眼与荧光屏的距离要适宜:一般情况下座位与荧光屏的距离是:20英寸的电视机不应小于1.2米,29英寸的电视机不应小于2米,34英寸左右的电视机不应小于3米。

收看电视的时间不易过长,并应有适度的照明:为了保护视力,预防近视,最好在看电视1~1.5小时后有一个短时间的休息。若能在休息时做眼保健操最好,有利于保护视好力。

电视机放置的高度要适当:一般以电视机荧光屏的中心高度比观众的眼睛稍低一些为适宜。

补充维生素A:维生素A是形成眼底一种感光物质的要素,缺少它在夜里看东西就模糊不清。长时间看电视会消耗维生素A,人体内缺少维生素A会降低对暗的适应能力。因此,经常看电视的人,应多吃一些含维生素A较丰富的食物,如胡萝卜、番茄、甘薯、各种绿色蔬菜及动物的肝、蛋黄等。

3、家长应陪幼儿看动画片。

幼儿看电视,家长要尽可能陪伴在旁边,有家长的陪伴与引导,可以避免电视的消极影响,更大程度上发挥电视的教育作用。陪孩子看电视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帮助幼儿选择符合某年龄特点、内容健康的电视节目,如选择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大风车”等节目;可以及时解答幼儿看电视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可以提醒幼儿保持眼睛与电视机的距离和正确的坐姿;可以适当限制幼儿看电

视的时间;陪孩子看电视还可以增强其安全感。当电视中出现恐怖镜头时,家长只要设法转移其注意力或告诉他这是电视里的故事,不是真实的,孩子就不会害怕了。

总之,通过本次调查,使我更进一步了解了动画对幼儿的负面影响,在今后的幼儿教育工作中,要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使幼儿能健康地成长。

文 章来源 莲 山 课 件 w w w.5Y k J.c oM 莲山课

:http://

第四篇:青少年行为塑造与矫正

青少年行为塑造与矫正

中学生问题行为就是指中学生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适应不良的行为,这种适应不良包括学习问题行为、品德问题行为、人际问题行为和身心问题行为,中学生问题行为是一个世界性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我国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出现了低龄化、群体化、外显化、严重化的特点,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加快和多元文化的渗透,一些西方腐朽思想和没落的生活方式乘隙而入,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各种不良信息的大量泛滥,不仅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且也极大的毒害着青少年的心灵,因此矫正中学生的问题行为,不仅直接关系到全体中学生良好品德和个性的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发展。本文拟就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特点、形成原因及其教育对策作一点初步的探讨:

一、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偏差

1、需求失衡。在一定的社会生活环境,人总要受到各种各样的刺激,进而产生需求。少数学生不顾客观实际,心理上产生不满足于原有的需求状态。这首先表现在物质上,如在吃饭、穿衣、娱乐等方面产生不切实际的需求。其次在精神生活上,少数同学由于受一些黄色书刊或录像、色情网站的影响,或受社会流氓团伙的引诱,产生性开放等病理心态。

2、意志薄弱。这类学生大多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禁不起种种诱惑,追求资产阶级吃、喝、玩、乐的生活方式,认为人活在世界上只有吃喝玩乐才是幸福。他们意志薄弱,其坏习惯难以改正。

3、理智缺乏。这类学生道德无知,是非模糊,狭隘、自私,缺乏强烈的求知欲,一旦自尊心受损,就会自暴自弃。

4、道德情感不健全。从一些有不良行动的学生的材料中看到,中学生的某些不道德行为常常是由于“道德上的无知”和情绪冲动造成的。他们往往具有强烈的个人欲望,而没有形成社会道德规范所要求的正确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

二、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特点。

1、自尊心自卑感并存的矛盾心理

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指出:自尊需要是人最高层次需要之一。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哪个人不要尊严?从表面上看,许多问题学生似乎既无荣誉感又元羞耻心,批评起来脸不红心不跳,经常被一些老师斥之为“脸比城墙厚”。实际上,他们也有自尊心,具有强烈的自尊需要,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给予他们的大都是批评、指责、处罚,却很少有表扬、鼓励、肯定。种种的岐视和冷遇,使他们的自尊心得不到满足甚至反而受到伤害,于是他们用一种极端的形式——自卑感表现出来。在这种矛盾心理的支配下,学生对进步丧失信心,对班集体、对荣誉、对老师的教育表现冷淡,有的更以对抗的形式向变态方向发展,如故意与老师唱对台戏,当面顶撞以显示自己的“英雄气概”等等。

2、渴望理解与疑惧抵触并存的矛盾心理

实验证明:越是问题行为的学生,越是渴望别人的理解。由于这些同学以前经常受到人们的批评、指责和嘲笑,此因他们对老师、同学怀有强烈的不信任感,怀有戒心、敌意,存在疑惧心理,总感到别人与他们故意过不去,主观地认为老师轻视自己,讨厌自己,对老师同学的做法总是从坏的方面去推断。比如,他们做了一件好事,老师没有及时表扬,就认为“我们这种人累死了也白搭”;要是做了一件错事,老师批评了又认为“老师眼睛就盯着我,别人做错了就不会这样”。他们把老师的关心看成是“监视”,把同学的夸奖说成是“讥笑”。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师生之间产生感情隔阂,老师的教诲难以入耳入脑,甚至被曲解,从而对老师产生对立情绪,加剧问题行为的发展。

3、有改过愿望与管不住自己并存的矛盾心理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心想变坏的人恐怕没有。即使存在严重问题行为的学生,他们的内心深处也都有一个改过自新、做大家喜欢的人的美好愿望。但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保证书、检讨书写了一次又一次,在老师面前信誓旦旦,但行动上总是改不过来,即所谓“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或者有改过行为,但没过多久又“旧病复发”。出现这些现象,并不是学生不愿改过,主要是自己管不住自己,有点身不由已,其原因有两条:一是他的道德意志薄弱,自制力差,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二是已形成的不良习惯后,就成了一种心理定势,想改变它需要付出很大的意志力。这就如一个有偷摸习性的人,看见别人的东西就眼红,不偷就手痒一样。

三、中学生的问题行为的原因剖析

(一)客观原因

1、社会的不良影响。社会一些不良场所、文化市场及一些不轨行为的影响,如凶杀电影、淫乱的录像、黄色小说,色情网站、OK厅、迪吧等等,对学生心灵的腐蚀;还有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的猖狂犯罪活动,社会上的某些腐败现象,以及一部分人的唯利是图、吃喝玩乐的影响,致使少数学生形成不良思想。

2、家庭的不良教育和不良的小环境的影响,①有的家风不正,如家庭成员赌博、生活腐化等,往往把子女引入歧途。②有的家庭缺乏正确管教子女的原则和方法;有的是父母双方对子女教育的要求不一,有严有松,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或感到有机可乘;有的对子女养而不教,放任不管,出了问题手足无措,于是训斥、打骂、禁闭、捆绑、饿饭、驱赶„„或姑息迁就,要啥给啥,其结果适得其反。③有的家长对学生要求不高,督促不严,甚至溺爱、袒护。他们视子女(特别是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爱不够,疼不够,捏在手是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学生有了行为偏差,家长不重视、不及时管教,以致孩子问题行为不能及时改正,反而越来越重。④有的家庭结构受到破坏,家庭环境突变。如父母双亡或父母居住外地,或父母离婚、再婚,或于由某段时间工作关系无暇教育子女,对子女的教育无力,或放任不管,以致学生在精神上受到打击,又受犯罪分子的勾引。⑤由于父母夫妻生活不检点,给孩子带来了不良影响。

3、学校教育工作上的缺点,由于教育观点或教育方法上的不当,也可能给学生问题行为的蔓延造成了机会和条件。①不能正确地全面地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忽视了经常性的思想教育工作。②对问题行为学生不能一分为二,看不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对优、差生不能一视同仁,对差生冷淡、歧视和不适当的批评、指责。讲课不照顾学生的水平,有的学生学习跟不上,失去了信心,得不到及时的关心和帮助,反而使缺点和错误有所发展。③校领导和教师德育意识差,不负责任。把问题行为学生看成是“害群之马”,在处理他们时,感情用事,简单粗暴,达到不教育目的。或采取息事宁人,姑息适就的态度。或者采取惩办主义,任意停课,甚至赶出教室,使学生产生对产情绪,或失去了自尊心和自信心。④学校与家庭教育脱节,各行其是,互不配合,削弱了教育的力量。

(二)、主观原因

1、问题行为学生对于很多道德观念存在表面性和片面性的认识,甚至有错误的见解。他们不善于把道德认识和道德行动联系起来,还有言行脱节现象。4-

不端的行为动机,形成正确的动机。根据正确的行为标准来选择一定的行为方式。

2、锻炼和增强意志力,避免不良环境的干扰。意志是人们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动,经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期目的心理过程。因此,为了使问题行为学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就必须通过必要的锻炼来增强他们的意志力。例如,指导学生在自己的收桌上、文盒里、房间墙壁等处贴上一些警示自己的格言警句,用以提醒鞭策自己;自己规定若做了一件坏事,实行自我处罚,或罚做一项重体力劳动,或罚帮别人做一件好事;个性强、脾气躁的同学若与别人争吵发怒时就作深呼吸,或低声唱歌以转移注意力,以平抑激动心理,避免不理智行为。可以让犯过偷窃错误的学生收管班费,让爱打架的学生去担负维护纪律的执勤任务等,实践对他们的考验,会使他们产生一种责任感和尊严感。在考验中,新的高尚的动机战胜了旧的不良动机,从而达到提高他们意志力的目的。同时对问题行为的心理矫正,必须消除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净化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在矫正问题行为的过程中,还需对不良环境进行隔离,排除诱因,并选派思想作风正派,教育经验丰富、热爱中学生教育工作的同志来负责对他们的教育。在改造问题行为习惯的初期,引起中学生问题行为的一些诱因会给矫正工作带来很大困难,要特别加以防范。教育经验表明,在教育初期,让他们更换环境,暂时避开那些诱因是有益处的。

3、消除焦躁和疑惧的逆反心理。有问题行为的中学生由于担心受到或曾经受到人们的来历指责与嘲笑,往往比较“心虚”、“敏感”、“有戒心”、“有敌意”,常常主观地认为教育者也是轻视自己、厌弃自己、甚至会“迫害”自己的人,误认为社会对他们是“不管的”、“抛弃的”,甚至误认为是“监管”他们的。因此对真正关心他们的教育者也不愿接近,采取回避、沉默、甚至对抗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应当真诚地关心他们,过用一些感人肺腑的事迹,启发他们的觉悟,从而打动他们的心,激起他们上进的愿望。在再教育过程中,应针对实际,依靠自身的教育艺术,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4、给予鼓励和信任,树立他们的信心,有问题行为的中学生一般有较强的自卑心理,缺乏鼓励与信任。因此,教育者应帮助他们自己树立信心,抱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教育者必须在教育过程中抓住任何中学生不甘落后、希望认可的普遍心理,运用鼓励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满足、感情上的愉快。马卡边柯说过:“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人,往往有强烈的自尊心。你信任他、任用他,赋予他更多的责任,往往正是调动他积极性的最好手段。”信任考验法就是大胆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活动中接受考验,从而矫正问题行为。马卡-5-

连柯曾经叫一名工学团的学生(少年盗窃犯)去银行取一笔巨款,当这个学生取回款后,马卡连柯原封不动地锁入抽屉,这个学生惊讶的说:“老师,您数一数。”马卡连柯说:“不用数,我相信你。”老师的信任产生了巨大的力量,这个少年不但改正了偷盗的错误,后来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成为了一名战斗英雄。

5、全面提高心理素质。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由于年龄、个性以及事情的性质与严重程度不同,其行动的表现形式也是不同的。为了有效地解决具体问题,应在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而多样的教育措施与矫正方法。如对活泼好动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既能发泄他们过剩的精力,又能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对沉默内向的学生则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在取得他们的信任后再做朋友,然后施加教育影响等。

第五篇:中小学生行为问题与矫正

中学生早恋问题与矫正

案例:

初三年级的王某某同学,是数学课代表,学习成绩优秀,工作认真负责,平时爱说爱笑,大大咧咧,长得也很漂亮,老师也很喜欢她。她的成绩一直以来都很优秀,可到了初三学期成绩急速下滑。上课不注意听讲,不是瞅着篮球场发愣,就是拿着小镜子照呀照,要么整整衣服,要么缕缕头发,课代表的本职工作总是忘了做。后来经值班老师反映,说她跟一个男生在一起,有早恋的倾向。

与班主任老师谈话后,王某某同学向老师反映了她的困惑:原来那个男生是隔壁班的,他是校篮球队的,由于自己是住校生,该男生给了她许多快乐和帮助,再加上平时自己就活泼开朗爱交朋友,也许自己在朦胧中恋爱了。父母知道后狠狠的训斥了她,没收了她的手机,还不让她迈出大门一步。

案例分析 :

针对于王某的情况,分析了其“早恋”的原因:

1、像王某这样的女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在中学阶段是学生生理发育的高峰期,但并未完全成熟,这样不成熟的心理促使中学生渴望与异性交往,中学生激情占优势,又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又差,由于性生理和性心理教育缺乏,很容易产生越轨行为。像王某这样思想单纯、没有心计的女孩子很容易被别人引诱,上当受骗。

2、王某对于男女同学的友谊的度没有把握好,不知道掌握分寸,不懂得适可而止,冲破了底线,致使由友谊向“早恋”的跨越。

3、缺少主观判断能力。由于这个男生经常去找王某,给她买东西吃,给她讲笑话,看不见的时候还给她发信息,起初王某没想那麽多,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和他交往就像和其他男同学交往一样,由于这个男生不断用各种方法向王某示意,使得关系走入误区。

4、升入中学后,开始住校,一切生活起居都在学校里,孤独、寂寞、想家,促使她和别人交流,有了委屈、心事不合适向父母、老师说的,只好找信赖的异性倾诉,她觉得这样的人可以保护她,时间一久,便成了交心的朋友,形影不离。

问题孩子的解决策略:

1.转变陈旧观念,大胆地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教师应明确性是一门科学,不能谈性色变,使学生通过正常的渠道对自身的生理、心理现象有科学系统的了解。开设《健康教育》课,由有一定专长的教师讲授并配合录像、挂图等形式,给学生讲解性器官的构成,青春期男女发育特点及性道德知识,帮助学生拨开心头迷雾,掌握自我保健知识,增强性保护意识和对不健康思想的免疫力,为他们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积极引导男女学生正常交往。

中学期间,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易朝两方面发展,教育者要善于引导,注意男女生之间的团结、友谊。支持和鼓励他们之间广泛正常的接触,教育他们破除封建的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同时还得教育学生男女有别,在交往中应保持一定距离,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就是要开展相应的课外活动,如组织演讲比赛、主题班会、参观参加公益活动等,增大男女生交往的“透明度”,在活动中建立起纯真的同学友谊,扭转因活动少造成的兴趣偏移。同时利用异性效应在许多方面使他们得到有益互补,促进心理的成熟。.培养他们正确的人际交往能力。使孩子在与异性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做到互补、互学、互助、互保。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尊、自爱、自重、自强。这样才能避免孩子误入“早恋”的歧途,也更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3.转变认识观念。

早恋的青少年中有不少成绩优秀者,因为早恋,使他们过分好奇、兴奋、痴迷,过分沉醉于爱的幻想中,再无法全身心地投人学习。人一生要做的事很多,但一定要分清主次和轻重缓急。因为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每个年龄段有该做的重要事,若把握了这一黄金时间就最有成效,一旦让机会溜走,失之交臂,就难以弥补,有的甚至是终生无法挽回的。我们现在的重要任务是学习,青少年时期精力旺盛,记忆力好,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事物,是学习的大好年华,是积累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能力、拓展才华的最佳时期。

4.老师正确引导

晓之以理,束之以规。老师应成为学生生活、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要以平等的态度、朋友和“参谋”的身份,晓以利害、喻以事理,帮助徘徊在“早恋”叉路口的中学生正确处理好关系。让他们明白异性间互相爱慕是正常的心理现象,要把对异性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告诉他们“忘却是为了拥有”的道理。由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自制能力较差,老师应在通过说服教育后,学生心悦诚服的前提下,班主任老师可以帮助学生们制订出自我约束的守则,同学互相帮助、督促。引导他们领悟人生的真谛,让他们懂得什么是最美的情感,让他们活在个充满爱的世界中,让他们在人生的漫长路上领略真正的快乐!

5.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有机结合。

在班级中,一旦早恋成风,就会使集体失去凝聚力和战斗力。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正处于逆反心理的旺盛期。学校、家长越是反对,恋爱态度越坚决;越是禁止,谈得越火热。学校应定期对家长进行子女青春期教育方法的培训。让家长明确教育子女的途径:关心孩子——尊重孩子——走进孩子——理解孩子——引导孩子,并加强与学校的联系,让学生平安度过青春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为家长开办一些与这一年龄段青少年交流的讨论会。让家长明白,13—17岁的青少年心理上有了异性交往的需求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能封杀,只能诱导,让子女能够与父母交心。

6.学校要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乐园。营造宽松的教育氛围。学校要用爱来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合理需求。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独立意识和成人意识逐渐增强,这是他们长大的信号,学校应及时开展各种有益于他(她)们身心发展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倡并鼓励男女同学正常交往,打破学生心目中对异性的神秘感,满足青春期学生对异性的心理需要,减少非正常“早恋”现象的发生。

解决青年初期学生早恋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我们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多做耐心的思想说服教育工作。关键是要了解学生,家长与孩子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相互信任的感情基础,才能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产生自我教育的力量,使之从早恋中解脱出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充满阳光。

下载家庭道德教育行为偏差与矫正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家庭道德教育行为偏差与矫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家庭思想道德教育

    浅谈家庭思想道德教育 各位家长:大家上午好! 首先要感谢县工委,给我安排了这样一个机会,能够与大家以期共同学习、共同交流家庭教育的认识与体会。 凡天下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心......

    行为偏差帮扶计划(5篇)

    小学生行为偏差预防及防治 马卡连柯曾指出“人毕竟是非常多种多样的材料,被我们所制成的产品也将是多样性的”,这无疑充分说明了学校对学生实施的德育过程与学生自身品德形成......

    行为偏差学生帮教工作总结

    行为偏差学生帮教工作总结 (2010——2011)学年度 本学期,学校举行了师生帮扶学困生活动,作为班主任帮助学困生进步更是责无旁贷。通过内化教育,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积极性大大地......

    行为偏差学生个案分析

    行为偏差学生个案分析 08(23)班 蓝秋金 由于现行的教育体制,高中分层教学编班,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可能在一个班内接受教育。加上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学生不同的性格、行为习惯,每......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偏差行为个案研究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偏差行为个案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个案研究,对广州市南沙区新垦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小星的偏差行为进行定性,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分析其偏差行......

    行为偏差学生帮教资料(5篇)

    君安小学行为偏差学生帮教资料 一个学校,一个班级,总有一些行为偏差学生。这些行为偏差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差,且生活习惯、个人性格都有与众不同之处。对某个问题,尽管教师早就指......

    现代家庭道德教育调查报告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道德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家庭内部的和睦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良好风俗习惯的形成和国......

    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中学生行为问题及矫正 黄茹 ( 陕西省宁强天津高级中学,陕西宁强 724400) 摘要:近年来,我国中学生问题行为检出率的不断上升,状况不容乐观。通过比较大量研究者对问题行为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