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偏差行为个案研究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偏差行为个案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个案研究,对广州市南沙区新垦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小星的偏差行为进行定性,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分析其偏差行为的成因,并从学校和家庭教育两方面进行偏差行为的矫正,以促使其身心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偏差行为 成因 矫正措施
随着广州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来民工携儿带女涌入。大量农民工的进入,推动了广州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相对不稳定,他们多数为了生计而奔波,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对子女的行为养成不够重视。与本地孩子相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存在更强烈的自卑心和自尊心,在人际交往上也更多地表现出孤独感和焦虑感。这导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存在较大范围的行为偏差现象,需引起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什么是偏差行为?参照CBCL量表、CONNERS的儿童行为量表和崔丽霞老师编制的《青少年行为问卷》中的学生不良行为,根据广州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从学校层面来看,中学生偏差行为指存在于中学生特定群体中违反学校规定及教师期许的各种个体行为的总和,可分为以下几类:学习偏差行为、外向性偏差行为、内向性偏差行为、特殊偏差行为。
本文以个案小星的偏差行为作为研究对象,从自身心理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四个方面分析其偏差行为形成的原因,并侧重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方面进行偏差行为的矫正。
一、个案描述
小星,男,15岁,生理功能正常,籍贯是河南襄城,小学五年级迁移至广州市南沙区新垦,目前是新垦学校七年级学生,居住在学校附近。
小星的父亲,48岁,初中教育水平;母亲,47岁,小学教育水平。父母均没有稳定职业、稳定收入。母亲在新垦街道摆小摊,父亲做农活。小星转学之前是一个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一起待在乡下老家读书。当时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对小星溺爱,这促使小星养成了懒散、反抗、任性的性格,慢慢地学会了用武力来解决问题,最终不得不让父母将其接回身边,但因学习成绩差而降一级入读新垦学校。小星在老家入学较晚,加之降级,使其在班级中年龄最大,有些自卑。父母对小星的表现没有信心,觉得管教他有心无力,通常情况下发现他有异常,就责备他、打他。
小星在校学习成绩差,语文、数学处在及格边缘,英语在及格线下,喜欢体育;学习习惯差,上课经常开小差,拖欠作业;行为粗鲁,待人不礼貌,因此得不到尊重;喜欢与自己成绩相当的同学玩,也喜欢接近关心自己的同学,但不愿透露自己的心事。总的来说,小星偏差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校表现
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自己管不住自己,喜欢喧哗,引起同学的注意,面对老师的提醒,不知错,甚至顶撞;时常欠交作业并为自己找各种理由;面对科任老师的耐心教育或是严肃批评,他显得很麻木,教育效果低。
(二)在家表现
对长辈没有礼貌,顶撞父母,面对长辈的问话不搭理等;喜欢一个人玩电脑,如父母不提醒,就会无节制地玩;但小星有着独立生活的能力,父母不在家的时候,自己会做饭、洗衣服。
(三)对自己、父母、老师、同学的认识
小星觉得自己就是这样,怎么改也改不好;认为父母常年干活,根本没有时间管他,他怎么样也没关系;觉得老师太偏心,总是喜欢成绩好的学生。
二、个案偏差行为成因分析
(一)家庭环境因素
小星家庭生活比较艰辛,租住的房子是破旧民房,杂乱的摆设中连看书做作业的桌子也没有。父母平时早出晚归,忙于挣钱养家糊口,很难拿出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小星的成长和学习。加上父母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不会写字,普通话不流利,无力指导小星学习。小星与家人基本上没有情感的交流,对前途认识模糊,对知识追求没有动力。
小星童年在老家和爷爷奶奶一起度过,隔代长辈没有掌握好教育的黄金时期,使其错过了教育的最好发展阶段。父母文化素质不高,没有为他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反而使小星耳濡目染一些不良风气。
(二)学校环境因素
一方面,小星五年级从外地转来,教材上的差异和语言上的障碍使他一下子适应不了。同时,他学习基础本来较差,进入初中还要经历无数考试,对他造成很大的压力,心理上容易产生发泄的要求,却又无发泄途径,只好寻找非正常途径补偿,慢慢地丧失了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另一方面,他成绩差、行为差,又比同班同学大,这使其他同学对他要么敬而远之,要么不屑一顾,导致他难以融入集体。
(三)社会环境因素
我们知道,民工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经常受到不公正待遇,有些素质低下的本地人会经常鄙视甚至侮辱他们。据调查,经济形势不好时,小星家附近的民工们经常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赌博甚至斗殴,这给他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四)自身心理因素
小星正处于少年期到青年初期的过渡期,充满着独立性、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他渴望得到认同,但在某种程度上对自己缺乏必要的信心,从而过低评价自己。小星内心深处保留着较强的自尊,但是他在学习、家庭经济等各方面都没有优势,在心理上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久而久之,他习惯了自我贬低、自暴自弃,常常处于一种戒备状态,以防受到伤害。
三、偏差行为矫正措施
(一)学校方面
一方面,学校为小星安排专门的教育,委派经验丰富的老师与他面对面交心,让他懂得遵守纪律、明辨是非的重要性;安排心理辅导教师不定期和小星谈心,引导他对自身正确的认识,帮助他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
另一方面,学校定期组织外来务工家长进行学习,增强他们教育子女的责任感,明确学校对学生的各项要求,指导他们教育子女的方式和方法;并与家长们建立最快的信息通道,把行为偏差学生的表现和点滴进步及时向家长汇报,家长把子女在家的情况反映给学校,为及时表扬他们所取得的成绩、不断纠正偏差行为提供了有效时机。
(二)教师方面
作为班主任,我尝试着用爱来引导和感化小星。有一次学校大清洁,我安排他清扫教室天花板的蜘蛛网和灰尘,他拿着鸡毛掸清理着墙面,任灰尘和蜘蛛网跌落在身上也没有吭声,清理完之后拍拍身上和头发上的灰尘……突然我有点心酸,接着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他、鼓励他,让全班同学向他学习。从他的眼神中我第一次看到了光芒。后来清洁卫生我让他做小组长,负责小组的清洁区域,虽然他还不足以做到让我放心,但我看到了他的进步。再后来他当上了劳动委员,每天早上和晚上提醒和监督同学清洁卫生区域。我必须承认,任何一个孩子都有他的特点和优势,至少是相对优势。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挥优势,找到成功和自信。
常说“犯错是学生的特权”,每个人都有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个孩子,不能心浮气躁,不要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一次家访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每当我知道小星没有交作业时,我会了解情况,允许他推迟交给我;每当我看到他上课在讲话时,我会眼神示意他,给予他改过的机会。当这一切都在反复上演时,我不断地去包容他、提醒他,只要他有万分之一的进步,我都会给予他表扬和鼓励。一个不良品质的矫正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反复的过程,我希望用耐心等待他的醒悟和进步。
(三)家长方面
我通过家访、电话等形式主动与小星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到小星父母对儿子抱有很大的期望,只是不知道怎么样去做才能让儿子“听话一点…‘乖一点”。我建议父母工作再忙也要抽时间陪陪孩子,要时常与孩子进行思想、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要试着去理解孩子、鼓励孩子,而不是一味地骂和唠叨。
与小星父母的交流取得了共识,小星父母意识到孩子的教育需要家长和学校老师共同来完成。渐渐地,我得知,小星的爸爸为了加强儿子自律,提高儿子成绩,帮小星报读了晚修辅导班,并叮嘱辅导班老师对小星严格要求,每天不论多晚或是风吹雨打都亲自去接小星。后来,我提醒小星的父母,若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和老师商量,和老师一起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个案指导成果
(一)小星的父亲接受了我的建议,给小星腾出一个专门学习的空间,并适时地督促小星的学习情况。小星告诉我,妈妈几乎每天都会询问他的学习情况。小星的妈妈也会主动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小星在家的情况并询问小星最近的在校表现。她说小星的言行举止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会再无缘无故地顶撞父母,有时出去玩也会知会父母。
(二)小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当上了班级的劳动委员,同学们也渐渐改变了对他的态度,他说他要接受老师和同学的监督。这一切说明他正从“他律”向“自律”转变。
(三)成绩上,语文数学有了进步,英语因为基础薄弱基本还在及格线徘徊。作业虽然有拖拉,但基本都能完成,上课开小差的次数有所减少。课间也不再局限于和偏差行为的孩子玩,他逐渐地融入了集体中。
教育的艺术在于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轻易地否定一个学生、放弃一个学生。抓住教育时机转化偏差行为学生,合理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神圣的使命所在!
第二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第一条 本办法适用范围为非本地区户籍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年龄在6周岁至14周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并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来我区暂时居住的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
第二条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严格以下操作程序:
1、家长提出书面申请;
2、学生家长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户籍地乡镇以上政府外出务工、子女随同外出就学证明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具的《就学联系函》;
3、现工作单位证明或其他就业相关证明材料;
4、家庭户籍原本和监护人身份证;
5、父母及学生在本区内的有效《居住证》或《暂住证》;
6、在我区租住房屋一年以上的合同及现居住地居委会和派出所出具的来我区居住的证明;
7、适龄儿童的计划免疫接种卡;
8.必须有转出学校转出证明(有学校和教育局公章)
9.学籍表(要有以L字母开头的全国学籍号)
第三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现状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现状
做饭、扫地、洗衣、刷碗,当许多城市小学生还在父母怀里撒娇,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日子的时候,这些外来我市读书的孩子,却已经在帮父母撑起这个家了。
由于家庭贫困,这些孩子都非常成熟、懂事。他们很少向父母提要求,书包破了,笔袋坏了,补补再接着用;过冬的衣服不暖和了,就在里面多穿几层。帮父母做家务,甚至在假期里和父母一起外出打工,在许多孩子看来,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家长在身边的孩子,一旦成绩下降,老师可以找家长,可是这些孩子课后作业往往没人辅导,家里也买不起学习用具。”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面临的一大问题。
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文化程度低,又忙于打工,根本没有时间和能力辅导孩子们的功课。而照顾孩子们的老人,大多来自农村,没有文化。由于家庭贫困,许多孩子也没有条件到课外辅导班或特长班参加学习,甚至连书本以外的课外读物都很少能看到。
学习机、MP3、布娃娃、篮球„„这些在城里孩子看来再普通不过的东西,却被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视为新年梦想。
由于家庭贫困,许多孩子在生活、学习方面都非常俭朴。除了学习课本外,他们没有更多的课外图书;从没用过MP3,许多孩子把这叫做“PM3”或是“AP3”。没有一张学习的课桌,许多孩子就趴在炕上写作业。在问他们新年的心愿时,书包、笔袋、童话书、布娃娃、学习桌、台灯、自行车等在城里孩子看来是最平常的东西,却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最渴望得到的东西。
可是,知道自己家庭贫困,知道父母打工辛苦,这些孩子大多把心愿埋藏在心底,生怕这小小要求,会增加父母身上的重担。
狼山街道陆洪社区2011年7月11日
第四篇:外来务工人员如何教育子女
外来务工人员如何教育子女
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工业规模的迅速扩张,原有的城市劳动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工业需求,于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涌向城市,随之出现的是高房价、高支出以及城市教育的歧视政策将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 滞留在原籍。这是中国的特有现象,所以国际上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本人通过多年留守儿童教育的实践,积累了一部分经验,在此与大家共同分享。
目前中国的现象是农村还不太富裕,所以大多孩子家长选择把孩子寄托给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亲朋代管。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代管人大多是隔代教育,文化程度偏低,他们与孩子思想上缺乏沟通,无法对留守孩子思想上、学习上进行教育。监管孩子的祖辈们大多年老体弱,往往只负责孩子吃饱穿暖,不太过问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思想动向,而且对留守孩子放任自流甚至娇纵溺爱,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和督促,严重影响了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对于留守孩子的教育,外出务工的父母应充分重视,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及时与监管人进行沟通。父母将孩子委托给监管人,并不是不管不问,只在经济上给予支持,相反,应和监管人一道,密切注意留守孩子的思想、行为,及时和监管人一起教育好孩子,培养孩子自信、自立、自强的性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加强思想修养。
二、多与留守孩子的老师交流。外出务工父母要和留守孩子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密切联系,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思想和学习状况,特别是让老师多给予孩子关心和爱护,让孩子有一种父母虽不在身边,却仍能得到父母之爱的感觉,以免孩子失控了,才发现问题,为时已晚。
三、多和留守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外出务工父母可以用电脑、电话等现代通讯工具与孩子多交流;还要经常给孩子买一些有益的图书,通过积极向上的书籍来教育和影响孩子。朋友、同事或亲戚回去的,给孩子带点礼物,代问候一下孩子,使子女感到温暖。
四,条件允许的可给孩子选择稍好的寄宿制学校。这样的好处是老师与家长大多是同龄人,家长可将部分代管义务转嫁给学校老师或班主任,现在内地大多寄宿制学校从孩子的吃饭、睡觉、上课、上学、回家等均有老师负责,消除了孩子安全隐患。
五利用寒暑假将孩子接到身边生活,借以弥补亲情的缺失。1,可将孩子领导车间看一看,让他们感受一下,父母的坚辛,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2,利用节假日或不加班的时间领孩子到街上转一转,使他们懂得如何过马路,如何购物,如何乘车等,以提高他们的城市生活技能。3,漫长的寒暑假,父母还要上班,那么如何为孩子选择一个较好的培训机构,让孩子也感受一下城市的良好教育是很多家长的心愿。大家挣钱都不容易,因此在为孩子选择辅导班时要多考察,那怕牺牲一点工作时间,看培训机构不能
只盯着大牌子以及老牌子,一定要看这个学校的实力及你孩子要去班级教师的水平,大学生啥都会但啥都不精,老教师知识专业扎实,但过老的教师又不会操作现代教学设备。因此选择有一定教龄但又不太年老的教师是各位家长的理想选择。再者选择辅导班不能收费太高但也不能太低,太高对于我们外来务工人员经济上难以承受,太低的辅导班一定有他低的道理,要么师资、场地不行,要么是一师多科的家庭辅导班。正规的辅导班一定有它自己一套从教学、卫生、安全、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制度。
家长朋友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各位的共同心愿,我们不要以为亏欠了他们的爱就一味地顺从他花钱而忽视对他的关爱,其实对于广大的留守学生来说,父母能在假期将他们接到城里是他们的最大心愿,他们也能像城里孩子一样放学偎依在父母身边,这对于他们该是多大的幸福啊。我们广大家长千万不能挣到了票子,忽视了孩子,而后悔一辈子!
第五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望在京接受高中教育北京市将制定和完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北京市高中阶段教育的办法,满足符合条件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
在北京市教委日前公布的《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有多处地方提到了要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接受教育的问题。这意味着流动人口子女在京就读享受同城待遇上又迈出了实施性的一步。目前,北京市教委正在实施来京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三年规划方案。北京市将以公办学校接收为主,完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体制。
■政策
非京籍学生读高中有条件放开
据统计,北京市流动儿童已达到42万,其中有67%在公办校借读。目前,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流动儿童,北京市提出以公办学校接收为主,并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问题颁布实施三年规划方案,今年公办校接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比例达到70%以上,到2012年实现基本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
目前北京户籍的孩子出生率逐年下降,而流动人口的子女却不断增加。今年开学,北京市进入小学的孩子中,外来人口数量已经超过43%。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之后的教育衔接问题也备受关注。针对这一热点,纲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将制定和完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本市高中阶段教育的办法,满足符合条件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
据悉,现在,也有部分流动人口子女在京读高中,但需要自己联系学校,同时,还要缴纳一定数额的借读费。此外,在高考的压力下,还有很多学生放弃在京读高中,而是转回原籍上学。
■分析
高考将成政策推行障碍
北京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韩嘉玲对流动人口教育问题关注多年,在她看来,北京的教改纲要在解决流动人口教育问题上实现了一个突破,把高中教育也纳入到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保障体系中,使他们在京接受高中教育时有望免除借读费、学校招生门槛等种种限制,得到与北京学生一样的待遇,这一做法也显示出政府一种务实的姿态。
但她同时也表示,“流动人口子女在京就读最大的障碍是高考。”由于义务教育不包括高中,现行的国家高考制度规定,考生需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很多非京籍的孩子在京接受义务教育之后,因为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如果想在北京借读高中还需要缴纳高昂的借读费。在她调查的在京打工的农民工家庭中,几乎都是因为这些问题,最后不得不将孩子送回原籍读高中,或者直接辍学进入社会。
■建言
改革可先从中职开始
截至昨天下午,北京市教委开设的征求意见邮箱中已有不少市民留言。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褚宏启教授曾参与过北京教改纲要的专家座谈会,他认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高中教育应分段实施稳步推行,北京外来人口多,教育资源有限,过度放开可能会引起社会不稳定。不妨先从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入手。目前,大部分中职校都面临生源萎缩,建议这些学校向在京务工的流动人口放开,允许他们在京参加中考,并报考北京的中职校。
在条件成熟后,再进一步放开普通高中的招生,这样更利于社会稳定。
■纲要其他要点解析
综合素质评价与中考结合【纲要】深入推进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把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作为高中阶段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解读】此前,综合素质评价曾应用到小升初的“推优”。高中新课改后,明确提出综合素质评价可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将综合素质评价与中考录取结合,尚属首次提出。
赵学勤表示,综合素质评价强调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最主要的是通过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评价,实现对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综合素质评价与中考的结合打破了过去仅把中考成绩作为录取唯一依据的录取模式,强调了多元标准。但需要注意的是,综合素质评价与中考结合必须有完善的操作程序,还要取决于高中招生改革的多样化。
部分科目一年将多次考试
【纲要】普通高校以统一考试成绩为基准,以高中会考和综合素质评价为参考,择优录取。对高中阶段表现优异的学生,试点推荐录取。对在工作实践中具有特殊才能和特殊贡献的人才破格录取。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推进高考报名社会化试点。
【解读】早在2007年,当时的北京市政协委员王晋堂在北京两会上就曾呼吁:高考报名社会化。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也多次在全国两会上递交相关提案。在他们看来,当前的学校教育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情况非常严重,升学率几乎成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指标。实行高考报考社会化,升学率不再按校统计,使学校摆脱压力树立正确教育观、人才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纲要中提出的部分科目试点多次考试,赵学勤表示,这将作为对高考改革的一种有益探索,可以尝试着去推进。国外能实行多次考试,前提是这种考试是一般能力测试,而我国现行的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如果录取制度不改革,多次考试也难以实现。
附:关于《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根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2008年10月,北京和其他8各省市(上海、辽宁、江苏、河南、湖南、广东、重庆、新疆)与国家同步,正式启动《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工作。
《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全面贯彻中央关于新时期教育工作方针,对未来十年北京教育事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纲要制定工作自启动以来,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调研,多次在不同范围内征求意见,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同志先后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征求有关方面、专家学者、部分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意见。先后征集各方面意见近千条,做了多次修改,形成目前公开征求意见稿。
为了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努力制定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符合我市市情和时代特点的高质量《规划纲要》,在前一阶段征求专家及有关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于2010年10月13~20日向社会各界开展公开征求意见工作。
《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网站()全文刊登,各界人士可通过电子邮件(guihua@bjedu.gov.cn)和来函形式提出意见和建议。
来函请寄: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109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展规划处转《规划纲要》工作办公室。邮编:100031。
特此公告。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二O一O年十月十三日
未来十年,高中教育将得到普及,义务教育将在县或区内实现均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将在流入地平等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甚至可以在当地升学……昨天,在众多起草专家的解读下,正在征求意见的国家教改十年纲要展现出这样一幅美好的前景。
打工子弟当地升学有望
2008年,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已达884.7万人,全国每百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就至少有6人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未来十年,他们不仅将逐步在流入地平等地享受良好的义务教育,还有望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
以本市为例,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超过40万人,且每年以三四万人的规模递增。未来3年,本市将努力解决他们在京享受义务教育的问题,2012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可进入公办校就读。
虽然这些孩子能在流入地的中小学借读,但却因户籍制度所限,不能在当地参加高考。“我国各地所学课程存在差异,一些流动儿童在流入地读到高中,离开家乡已有12年,回家高考,所学课程已与当地考试衔接不上。”参与起草纲要的一位专家说,这也是将“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办法”写入教改十年方案的原因。
这一工作也已写入教育部今年的工作要点中。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相关的调研工作将很快启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规划纲要第七战略课题组组长袁振国表示,这一办法出台后,将不会立即在大城市推开,会首先选择随迁子女流入规模较少的二线城市先期试点。
“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说。目前,我国各地高等教育资源不平衡,贸然“放开”在户籍地参加高考的限制,将会导致大家都跑到北京、上海这些地区参加高考,城市将不堪重负。据透露,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当地升学办法的出台将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同步,“户籍制度没有了,就不存在在户籍地参加高考的问题了。”袁振国说。“还可以在中职上动脑筋。”北京师范大学有关专家建议。目前,由于本地生源的下降,北京中职学校近年来生源不足,很多教育资源闲置浪费,在高考户籍地报考的制度没有根本改变之前,这实际上可以成为打工子弟在当地升学的方式之一。(来源:北京日报)
北京:为随迁子女建立临时学籍 实现教育覆盖 中国教育在线北京青年报 邓兴军 2010-04-09
8日记者获悉,近期市教委拟向携带适龄子女的来京务工人员发放“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宣传卡”,同时深入自办学校进行逐校逐人登记,为所有自办学校随迁子女建立临时学籍,这在本市还是第一次。对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公办学校实行首接负责制,不得拒收或置之不理。
市教委表示,为了进一步妥善解决好随迁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到2012年左右基本实现随迁子女在公办中小学就读的目标,研究制定了“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宣传卡”和“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登记卡”。
宣传卡主要是向广大随迁子女积极宣传在本市进入公办中小学就读的工作要求和基本程序,引导广大随迁子女到公办学校接受安全、良好的义务教育。此外,还向社会公布了各区县教委政策咨询电话。市教委明确要求各区县教委要组织本辖区中小学校认真学习随迁子女在京就读的有关政策。
公办学校实行首接负责制,对主动到学校咨询和申请就读的随迁子女及其家长要热情接待,积极予以接收。学校接收有困难的,要登记好学生的基本情况,报区县教委予以协调解决,不得拒收或置之不理。宣传卡拟通过市有关部门协助发放。
登记卡主要面向的是目前还没有进入公办、民办学校,主要在自办学校就读的学生。由各区县教委下校进行逐校逐人登记,同时将学生基本信息统一录入到《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临时学籍登记表》,以登记表中学生的信息为基础,建立随迁子女基本信息数据库,为将来建立随迁子女临时学籍奠定基础。
登记卡信息登记完毕后,由学校统一保管。学生在本市转学时须持登记卡,到新转入学校联系,并在登记卡背面做好信息变更登记。通过这些措施,市教委力图实现随迁子女教育全覆盖,并纳入本市正常工作范畴。
北京市教委:随迁子女在京借读不收借读费4月15日,记者从北京市教委获悉,今年小升初工作已经启动,市教委承诺做好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工作,并表示不收借读费。
北京市教委表示,根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0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外地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借读,按照《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务院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文件精神的意见》(京政办发[2008]50号)规定办理,不收借读费。各区县教委要采取措施,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切实做好本区县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工作。
北京市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发入学登记卡
中国教育在线中国教育报 王超群 2010-04-12
中小学接收随迁子女实行“首接负责制”
2010年,北京市将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发放入学登记卡,中小学接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时实行“首接负责制”。同时,对主动到学校咨询和申请就读的学生及其家长要热情接待。学校接收有困难的,要登记好学生的基本情况,由区县教委予以协调解决,不得拒收或置之不理。这是记者日前从北京市教委获悉的。
为做好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从2010年开始,北京市教委制作了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宣传卡和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登记卡。各区县教委要认真组织力量做好政策宣传卡的宣传和登记卡的组织登记工作,为将来随迁子女建立临时学籍、实施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
据了解,政策宣传卡拟由北京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和市公安局协助,在基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工作人员入户登记和来京务工人员办理暂住证时发放。登记卡将由各区县教委组织专门人员逐校逐人登记。登记卡信息登记完毕后,交由学校统一保管。学生在本市转学时须持登记卡到新转入学校联系,并在登记卡背面做好信息变更登记。
按照北京市教委统一要求,各区县教委于4月23日前完成本区县学校学生信息登记工作,建立区县随迁子女基本信息数据库。此后,临时学籍登记表还将于每年春季和秋季开学后两周内定期向市教委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