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郊结合部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城郊结合部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语文课堂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邗江区槐泗学校 包广琴
【摘 要】随着社会发展,口语交际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目前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忽视口语教学的现象,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口语交际能力令人堪忧。因此,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教学 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口语的目标是:“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则是“口语交际”的重要任务,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交际能力提高不尽人意。目前中学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着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注重考试成绩,忽视口语教学的现象,“口语交际”成为课堂教学的难点之一。在农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口语交际”更是常常遭遇尴尬,常有“死课”(不肯交际而导致只简单了解而过)、“乱课”(游离目标)的情况出现。如何改变现有教学情况,提高“口语交际”水平已成为农村语文教学当务之急。
一、当前城郊结合部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口语交际现状分析
目前,农村的中学语文课堂在口语方面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学生有的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注意力分散;有的表达含糊不清,缺乏条理性;有的朗读语气平淡,缺少感情;有的声音不响亮,不能清楚表达意思。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尊心的增强,他们越来越不敢说,越来越不想说,越来越不会说,越来越不乐说。这一点在农村农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上课时,回答问题主动举手的外地学生很少,他们偶尔站在老师面前也是不敢说话,“嗯,啊”地憋了半天,也没嗯出什么话来。即使说了也是含糊其词,如果再一紧张更是语无伦次。这些学生从全国各地来到陌生的学校,从穷困地区的教育到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让他们心理出现断层,原有的学习习惯不能适应现在的学习,在外乡居住情况过于简陋,还有存在着众多的心理问题,更是让他们自卑、难过„„以致于课堂上不敢也不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城郊结合部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针对当前城郊结合部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口语交际的现状。如何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水平呢?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语文老师应该创设有利于口语交际的情景,让这些“弱势学生”想说。
口语交际活动是师生双方互动过程的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这样便能引起学生说话的兴趣,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热情。李吉林老师也曾说过:“言语的发源地是具体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语言的动机,提供语言的材料,从而促使语言的发展。”所以为学生创设各种交际情境,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交际 1
训练中去,积极地观察、思考、想象,这样他们的语言思绪才会如泉涌一般。
(1)平常生活中的实例模拟再现法。生活是口语交际的源泉。再现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情境中观察、说明,是增强学生体验、激发思维和口头表达的环境条件和动力源。例如每天在语文课前三分钟开设《今天》栏目。要求学生口述今天印象深刻的所见所闻所感,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对于外乡的孩子,应该格外关注,给他们说话的机会,可以结合他们的生活,让他们谈帮助家长劳动的事情或者感想。
(2)把握教材内容创设情景。课堂教学主要以教材为主,没有专门开设的口语课程,所以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口语训练,把握机会创设情景,把教材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重新整合、变通。
比如教学舒已的《都市精灵》时,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饲养、爱护小动物的经历,这种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的话题,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他们或是公开发言,或是私下交谈,气氛十分热烈。学习《做一回小导游》要求学生通过回忆自己曾经游玩的地方,向同学们介绍。但是,外来务工人员工作很忙,平常很少带孩子出去玩,这时,可以把话题变换了一下,让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风景名胜,比一比谁的家乡最美。这些孩子来自全国各地,谈起家乡都滔滔不绝,说起来自然有兴趣。这样,既达到了教材的培养目标,又很好地利用本土资源。
(二)课堂营造有利于口语交际的氛围,让这些“弱势学生”敢说。
以良好氛围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为学生搭建表达的平台。教育家斯第多惠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教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让学生想说、敢说,就要有个民主宽松的氛围。
首先要语文老师要帮助这些外乡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自尊心也在逐渐加强,尤其是这些外乡学生由于很少与人交际,更是羞于表达。“不敢开口,怕丢人,怕被耻笑”是该群体学生口语能力提高的最大障碍。针对这一情况,要帮助学生克服羞怯的心理。语文教师的评价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以自己宽大的胸襟去呵护学生在交际中的细微进步。立即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既便是不符合我们的要求,只要有一定程度上的道理,就给予肯定。“你观察得真仔细”、“你说得真棒”、“你听得很认真”这样激励的语言,使学生感受到被赏识,看到自身在交际中的价值,增强交际的信心。鼓励落后,使学生树立信心。
在交际中常有些外乡同学沉默不语,有些同学词不达意。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讲些伟人、科学家大器晚成的故事,唤醒他们的自信心,并在交际中注意观察,有意识地提供给学生更多机会,多加鼓励,树立交际的自信心。
同时语文老师还要善于营造民主氛围。受传统的观念影响,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管理者,外乡学生在陌生教师面前会有一种畏惧心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角色由学习的管理者成为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欣赏者。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尤其要关爱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从而形成一种平等的、友好的师生关系,用北京师范大学于丹老师的话说:“老师和学生应该是一种亦
师亦友的关系。”这样就能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没有包袱、没有束缚,他们可以轻松自在,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敢于开口,为了更好地落实到这一点,要求学生在尊重他人的情况下,可以随意的发言。学生的思维较以往有很大程度的活跃。
(三)遵循有利于口语培养的规律,让这些“弱势学生”会说。
《新课程标准》指出:不断发展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来自于天南海北,普通话程度又不一样,方言的大量使用给学生的交际带来极大的阻碍。一部分学生在交际时出现了不会说的现象,致使说话时磕磕碰碰,词不达意。发展、规范语言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在交际实践中规范语言,在互动中发展语言。
(1)学生互动,重实践、常用口头语言。
面向全体,人人练说,生生互动是最好的训练形式。教师可以组织同桌之间、小组之间本地和外地学生之间互说互议,全班再说再议。例如讨论“上网的弊与利”,规劝同学远离网络等等,让学生在问、说、评、议、辩中互动交流,各自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交际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发展交际语言。时常我喜欢让外来学生几个对一个的方法来让他们挑战自己,这样更能让学生知道,如果自己不会说只有输,说了才有赢的希望,而赢了才能让人佩服。
(2)外延互动,重检验,勤用口语语言。
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不是一个短期行为,它有长效性。短短的40分钟只为学生交际提供一个平台,生活才是交际的大舞台。因此,应让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与家长、朋友、社会上的人进行互动,进行交际,在生活中与人交往。如上完《我做一回家长》后,我要求学生利用平时与爸爸、妈妈一起上市场,注意观察大人们在购买中的讨价还价,甚至自己亲自独立到菜场里买菜体验一下(买菜易讨价还价,其实我们的学生中已有许多学生在菜场买过菜)。这样长期训练,扩大互动范围,不仅巩固了学生的口头语言,还发展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自理能力的培养。
“从易到难,由简入繁。”这是人们所必须遵循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也不能例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更不是一蹴而就,朝夕可成的,必须正确引导他们循序渐进地学习,对他们进行科学的系统的训练势在必行。关注这些弱势学生的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功能,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促进他们不断进步,实现自身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让每一个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成为想交际、会交际、善交际的人。
参考文献:
①《语文课程标准》 ②《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③苏立康,《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④朱智贤《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0年4月
第二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第一条 本办法适用范围为非本地区户籍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年龄在6周岁至14周岁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并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来我区暂时居住的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
第二条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严格以下操作程序:
1、家长提出书面申请;
2、学生家长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户籍地乡镇以上政府外出务工、子女随同外出就学证明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具的《就学联系函》;
3、现工作单位证明或其他就业相关证明材料;
4、家庭户籍原本和监护人身份证;
5、父母及学生在本区内的有效《居住证》或《暂住证》;
6、在我区租住房屋一年以上的合同及现居住地居委会和派出所出具的来我区居住的证明;
7、适龄儿童的计划免疫接种卡;
8.必须有转出学校转出证明(有学校和教育局公章)
9.学籍表(要有以L字母开头的全国学籍号)
第三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现状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现状
做饭、扫地、洗衣、刷碗,当许多城市小学生还在父母怀里撒娇,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日子的时候,这些外来我市读书的孩子,却已经在帮父母撑起这个家了。
由于家庭贫困,这些孩子都非常成熟、懂事。他们很少向父母提要求,书包破了,笔袋坏了,补补再接着用;过冬的衣服不暖和了,就在里面多穿几层。帮父母做家务,甚至在假期里和父母一起外出打工,在许多孩子看来,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家长在身边的孩子,一旦成绩下降,老师可以找家长,可是这些孩子课后作业往往没人辅导,家里也买不起学习用具。”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面临的一大问题。
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文化程度低,又忙于打工,根本没有时间和能力辅导孩子们的功课。而照顾孩子们的老人,大多来自农村,没有文化。由于家庭贫困,许多孩子也没有条件到课外辅导班或特长班参加学习,甚至连书本以外的课外读物都很少能看到。
学习机、MP3、布娃娃、篮球„„这些在城里孩子看来再普通不过的东西,却被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视为新年梦想。
由于家庭贫困,许多孩子在生活、学习方面都非常俭朴。除了学习课本外,他们没有更多的课外图书;从没用过MP3,许多孩子把这叫做“PM3”或是“AP3”。没有一张学习的课桌,许多孩子就趴在炕上写作业。在问他们新年的心愿时,书包、笔袋、童话书、布娃娃、学习桌、台灯、自行车等在城里孩子看来是最平常的东西,却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最渴望得到的东西。
可是,知道自己家庭贫困,知道父母打工辛苦,这些孩子大多把心愿埋藏在心底,生怕这小小要求,会增加父母身上的重担。
狼山街道陆洪社区2011年7月11日
第四篇:外来务工人员如何教育子女
外来务工人员如何教育子女
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工业规模的迅速扩张,原有的城市劳动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工业需求,于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涌向城市,随之出现的是高房价、高支出以及城市教育的歧视政策将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 滞留在原籍。这是中国的特有现象,所以国际上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本人通过多年留守儿童教育的实践,积累了一部分经验,在此与大家共同分享。
目前中国的现象是农村还不太富裕,所以大多孩子家长选择把孩子寄托给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亲朋代管。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代管人大多是隔代教育,文化程度偏低,他们与孩子思想上缺乏沟通,无法对留守孩子思想上、学习上进行教育。监管孩子的祖辈们大多年老体弱,往往只负责孩子吃饱穿暖,不太过问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思想动向,而且对留守孩子放任自流甚至娇纵溺爱,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和督促,严重影响了留守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学习成绩的提高。
对于留守孩子的教育,外出务工的父母应充分重视,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一、及时与监管人进行沟通。父母将孩子委托给监管人,并不是不管不问,只在经济上给予支持,相反,应和监管人一道,密切注意留守孩子的思想、行为,及时和监管人一起教育好孩子,培养孩子自信、自立、自强的性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加强思想修养。
二、多与留守孩子的老师交流。外出务工父母要和留守孩子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密切联系,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思想和学习状况,特别是让老师多给予孩子关心和爱护,让孩子有一种父母虽不在身边,却仍能得到父母之爱的感觉,以免孩子失控了,才发现问题,为时已晚。
三、多和留守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外出务工父母可以用电脑、电话等现代通讯工具与孩子多交流;还要经常给孩子买一些有益的图书,通过积极向上的书籍来教育和影响孩子。朋友、同事或亲戚回去的,给孩子带点礼物,代问候一下孩子,使子女感到温暖。
四,条件允许的可给孩子选择稍好的寄宿制学校。这样的好处是老师与家长大多是同龄人,家长可将部分代管义务转嫁给学校老师或班主任,现在内地大多寄宿制学校从孩子的吃饭、睡觉、上课、上学、回家等均有老师负责,消除了孩子安全隐患。
五利用寒暑假将孩子接到身边生活,借以弥补亲情的缺失。1,可将孩子领导车间看一看,让他们感受一下,父母的坚辛,从而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2,利用节假日或不加班的时间领孩子到街上转一转,使他们懂得如何过马路,如何购物,如何乘车等,以提高他们的城市生活技能。3,漫长的寒暑假,父母还要上班,那么如何为孩子选择一个较好的培训机构,让孩子也感受一下城市的良好教育是很多家长的心愿。大家挣钱都不容易,因此在为孩子选择辅导班时要多考察,那怕牺牲一点工作时间,看培训机构不能
只盯着大牌子以及老牌子,一定要看这个学校的实力及你孩子要去班级教师的水平,大学生啥都会但啥都不精,老教师知识专业扎实,但过老的教师又不会操作现代教学设备。因此选择有一定教龄但又不太年老的教师是各位家长的理想选择。再者选择辅导班不能收费太高但也不能太低,太高对于我们外来务工人员经济上难以承受,太低的辅导班一定有他低的道理,要么师资、场地不行,要么是一师多科的家庭辅导班。正规的辅导班一定有它自己一套从教学、卫生、安全、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制度。
家长朋友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各位的共同心愿,我们不要以为亏欠了他们的爱就一味地顺从他花钱而忽视对他的关爱,其实对于广大的留守学生来说,父母能在假期将他们接到城里是他们的最大心愿,他们也能像城里孩子一样放学偎依在父母身边,这对于他们该是多大的幸福啊。我们广大家长千万不能挣到了票子,忽视了孩子,而后悔一辈子!
第五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问题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望在京接受高中教育北京市将制定和完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北京市高中阶段教育的办法,满足符合条件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
在北京市教委日前公布的《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有多处地方提到了要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接受教育的问题。这意味着流动人口子女在京就读享受同城待遇上又迈出了实施性的一步。目前,北京市教委正在实施来京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三年规划方案。北京市将以公办学校接收为主,完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保障体制。
■政策
非京籍学生读高中有条件放开
据统计,北京市流动儿童已达到42万,其中有67%在公办校借读。目前,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流动儿童,北京市提出以公办学校接收为主,并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问题颁布实施三年规划方案,今年公办校接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比例达到70%以上,到2012年实现基本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
目前北京户籍的孩子出生率逐年下降,而流动人口的子女却不断增加。今年开学,北京市进入小学的孩子中,外来人口数量已经超过43%。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之后的教育衔接问题也备受关注。针对这一热点,纲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将制定和完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本市高中阶段教育的办法,满足符合条件的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
据悉,现在,也有部分流动人口子女在京读高中,但需要自己联系学校,同时,还要缴纳一定数额的借读费。此外,在高考的压力下,还有很多学生放弃在京读高中,而是转回原籍上学。
■分析
高考将成政策推行障碍
北京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韩嘉玲对流动人口教育问题关注多年,在她看来,北京的教改纲要在解决流动人口教育问题上实现了一个突破,把高中教育也纳入到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保障体系中,使他们在京接受高中教育时有望免除借读费、学校招生门槛等种种限制,得到与北京学生一样的待遇,这一做法也显示出政府一种务实的姿态。
但她同时也表示,“流动人口子女在京就读最大的障碍是高考。”由于义务教育不包括高中,现行的国家高考制度规定,考生需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很多非京籍的孩子在京接受义务教育之后,因为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如果想在北京借读高中还需要缴纳高昂的借读费。在她调查的在京打工的农民工家庭中,几乎都是因为这些问题,最后不得不将孩子送回原籍读高中,或者直接辍学进入社会。
■建言
改革可先从中职开始
截至昨天下午,北京市教委开设的征求意见邮箱中已有不少市民留言。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褚宏启教授曾参与过北京教改纲要的专家座谈会,他认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接受高中教育应分段实施稳步推行,北京外来人口多,教育资源有限,过度放开可能会引起社会不稳定。不妨先从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入手。目前,大部分中职校都面临生源萎缩,建议这些学校向在京务工的流动人口放开,允许他们在京参加中考,并报考北京的中职校。
在条件成熟后,再进一步放开普通高中的招生,这样更利于社会稳定。
■纲要其他要点解析
综合素质评价与中考结合【纲要】深入推进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把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作为高中阶段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解读】此前,综合素质评价曾应用到小升初的“推优”。高中新课改后,明确提出综合素质评价可作为高校录取的参考。将综合素质评价与中考录取结合,尚属首次提出。
赵学勤表示,综合素质评价强调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最主要的是通过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评价,实现对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综合素质评价与中考的结合打破了过去仅把中考成绩作为录取唯一依据的录取模式,强调了多元标准。但需要注意的是,综合素质评价与中考结合必须有完善的操作程序,还要取决于高中招生改革的多样化。
部分科目一年将多次考试
【纲要】普通高校以统一考试成绩为基准,以高中会考和综合素质评价为参考,择优录取。对高中阶段表现优异的学生,试点推荐录取。对在工作实践中具有特殊才能和特殊贡献的人才破格录取。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推进高考报名社会化试点。
【解读】早在2007年,当时的北京市政协委员王晋堂在北京两会上就曾呼吁:高考报名社会化。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也多次在全国两会上递交相关提案。在他们看来,当前的学校教育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情况非常严重,升学率几乎成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唯一指标。实行高考报考社会化,升学率不再按校统计,使学校摆脱压力树立正确教育观、人才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纲要中提出的部分科目试点多次考试,赵学勤表示,这将作为对高考改革的一种有益探索,可以尝试着去推进。国外能实行多次考试,前提是这种考试是一般能力测试,而我国现行的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如果录取制度不改革,多次考试也难以实现。
附:关于《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根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2008年10月,北京和其他8各省市(上海、辽宁、江苏、河南、湖南、广东、重庆、新疆)与国家同步,正式启动《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的研究制定工作。
《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全面贯彻中央关于新时期教育工作方针,对未来十年北京教育事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纲要制定工作自启动以来,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调研,多次在不同范围内征求意见,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同志先后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征求有关方面、专家学者、部分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意见。先后征集各方面意见近千条,做了多次修改,形成目前公开征求意见稿。
为了充分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努力制定一个让人民群众满意,符合我市市情和时代特点的高质量《规划纲要》,在前一阶段征求专家及有关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于2010年10月13~20日向社会各界开展公开征求意见工作。
《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网站()全文刊登,各界人士可通过电子邮件(guihua@bjedu.gov.cn)和来函形式提出意见和建议。
来函请寄: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109号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展规划处转《规划纲要》工作办公室。邮编:100031。
特此公告。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二O一O年十月十三日
未来十年,高中教育将得到普及,义务教育将在县或区内实现均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将在流入地平等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甚至可以在当地升学……昨天,在众多起草专家的解读下,正在征求意见的国家教改十年纲要展现出这样一幅美好的前景。
打工子弟当地升学有望
2008年,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已达884.7万人,全国每百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就至少有6人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未来十年,他们不仅将逐步在流入地平等地享受良好的义务教育,还有望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
以本市为例,目前义务教育阶段流动儿童超过40万人,且每年以三四万人的规模递增。未来3年,本市将努力解决他们在京享受义务教育的问题,2012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可进入公办校就读。
虽然这些孩子能在流入地的中小学借读,但却因户籍制度所限,不能在当地参加高考。“我国各地所学课程存在差异,一些流动儿童在流入地读到高中,离开家乡已有12年,回家高考,所学课程已与当地考试衔接不上。”参与起草纲要的一位专家说,这也是将“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办法”写入教改十年方案的原因。
这一工作也已写入教育部今年的工作要点中。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相关的调研工作将很快启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规划纲要第七战略课题组组长袁振国表示,这一办法出台后,将不会立即在大城市推开,会首先选择随迁子女流入规模较少的二线城市先期试点。
“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说。目前,我国各地高等教育资源不平衡,贸然“放开”在户籍地参加高考的限制,将会导致大家都跑到北京、上海这些地区参加高考,城市将不堪重负。据透露,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当地升学办法的出台将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同步,“户籍制度没有了,就不存在在户籍地参加高考的问题了。”袁振国说。“还可以在中职上动脑筋。”北京师范大学有关专家建议。目前,由于本地生源的下降,北京中职学校近年来生源不足,很多教育资源闲置浪费,在高考户籍地报考的制度没有根本改变之前,这实际上可以成为打工子弟在当地升学的方式之一。(来源:北京日报)
北京:为随迁子女建立临时学籍 实现教育覆盖 中国教育在线北京青年报 邓兴军 2010-04-09
8日记者获悉,近期市教委拟向携带适龄子女的来京务工人员发放“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宣传卡”,同时深入自办学校进行逐校逐人登记,为所有自办学校随迁子女建立临时学籍,这在本市还是第一次。对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公办学校实行首接负责制,不得拒收或置之不理。
市教委表示,为了进一步妥善解决好随迁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到2012年左右基本实现随迁子女在公办中小学就读的目标,研究制定了“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宣传卡”和“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登记卡”。
宣传卡主要是向广大随迁子女积极宣传在本市进入公办中小学就读的工作要求和基本程序,引导广大随迁子女到公办学校接受安全、良好的义务教育。此外,还向社会公布了各区县教委政策咨询电话。市教委明确要求各区县教委要组织本辖区中小学校认真学习随迁子女在京就读的有关政策。
公办学校实行首接负责制,对主动到学校咨询和申请就读的随迁子女及其家长要热情接待,积极予以接收。学校接收有困难的,要登记好学生的基本情况,报区县教委予以协调解决,不得拒收或置之不理。宣传卡拟通过市有关部门协助发放。
登记卡主要面向的是目前还没有进入公办、民办学校,主要在自办学校就读的学生。由各区县教委下校进行逐校逐人登记,同时将学生基本信息统一录入到《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临时学籍登记表》,以登记表中学生的信息为基础,建立随迁子女基本信息数据库,为将来建立随迁子女临时学籍奠定基础。
登记卡信息登记完毕后,由学校统一保管。学生在本市转学时须持登记卡,到新转入学校联系,并在登记卡背面做好信息变更登记。通过这些措施,市教委力图实现随迁子女教育全覆盖,并纳入本市正常工作范畴。
北京市教委:随迁子女在京借读不收借读费4月15日,记者从北京市教委获悉,今年小升初工作已经启动,市教委承诺做好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工作,并表示不收借读费。
北京市教委表示,根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0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外地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借读,按照《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务院做好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工作文件精神的意见》(京政办发[2008]50号)规定办理,不收借读费。各区县教委要采取措施,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切实做好本区县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工作。
北京市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发入学登记卡
中国教育在线中国教育报 王超群 2010-04-12
中小学接收随迁子女实行“首接负责制”
2010年,北京市将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发放入学登记卡,中小学接收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时实行“首接负责制”。同时,对主动到学校咨询和申请就读的学生及其家长要热情接待。学校接收有困难的,要登记好学生的基本情况,由区县教委予以协调解决,不得拒收或置之不理。这是记者日前从北京市教委获悉的。
为做好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从2010年开始,北京市教委制作了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宣传卡和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登记卡。各区县教委要认真组织力量做好政策宣传卡的宣传和登记卡的组织登记工作,为将来随迁子女建立临时学籍、实施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
据了解,政策宣传卡拟由北京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和市公安局协助,在基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站工作人员入户登记和来京务工人员办理暂住证时发放。登记卡将由各区县教委组织专门人员逐校逐人登记。登记卡信息登记完毕后,交由学校统一保管。学生在本市转学时须持登记卡到新转入学校联系,并在登记卡背面做好信息变更登记。
按照北京市教委统一要求,各区县教委于4月23日前完成本区县学校学生信息登记工作,建立区县随迁子女基本信息数据库。此后,临时学籍登记表还将于每年春季和秋季开学后两周内定期向市教委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