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策略(共5篇)

时间:2019-05-15 10:56: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策略》。

第一篇: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策略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策略

崔口中心小学:霍晓燕

摘要

课堂问题行为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也是目前小学课堂教学中最具普遍意义的的教育问题。在这里从理论视角概述了问题行为的涵义、判断标准,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涵义、分类、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矫正策略。小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从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生态学的角度来分析。矫正的策略主要有:教师应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学生要参与制定有效的课堂规则,提高教师的素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等,旨在让学生处于一个健康有序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小学生;问题行为;课堂问题行为

二、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判断标准

(一)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界定

通过本人对课堂的观察,对教师和学生访谈,我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中经常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影响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行为。其基本性质是与课堂目标不一致的消极课堂行为。基本特点是:经常发生,影响自己或他人的学习。

(二)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判断标准

什么样的行为属于课堂问题行为?研究者的观点表现出惊人的一致,大都从“质”与“量”两个层面来衡量。从“质”的层面来看,要以是否破坏课堂秩序、是否违反班规校纪作为判断标准。课堂问题行为的代表性定义就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从“量”的层面来看,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频率——此种行为是否经常发生;(2)维度——此种行为是否影响了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影响面有多大;(3)强度——该种行为对个体及他人的干扰到了何种程度;(4)时间——该种行为持续多长时间。1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判断要受时间、空间、事件性质、环境气氛、教师好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判断学生的行为是否属于课堂问题行为并非易事。况且,上述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界定带有明显的规范—控制倾向,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如何确立一个新的判断标准,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三、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1)课程因素

包括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认为课程内容“无用”(有些学生认为课程对高考、中考“无用”,有些学生认为课程不实用)。另外,课程编排的不合理也是引发课堂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有些学校将同一位教师的课安排在一起,造成学生思维的疲倦。有些学校没有活动课,或者活动课安排的时间不符合教育规律。

(2)教师因素

①教师教学水平欠缺

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方法落后,讲课缺乏激情,枯燥乏味;教师表达能力差,语言和要求含糊不清;教师教学效率低,常采用拖堂或补课的方法„„这些教学

水平上的不足,使学生感到不愉快、烦闷、挫折和疲惫,也会诱发问题行为。

②教学过程不流畅

库宁的研究表明,一个教师讲授教材进度不当或缺乏从一个活动跳跃到另一个活动的过渡能力,不能进行交叉活动或讲课时显得无能、迟钝,而且在一段时间里只困在一个问题上,那么,学生就很可能置功课于脑后而捣起乱来。③师生关系紧张 绝大多数学生总是把对教师的情感反映在对教师所教学科的学习中。因此,如果师生关系不良,学生会对教师的言行举止反感,不听其教导,有的还会产生逆反心理,进而产生厌学心理,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重要性就会淡化或忘记,就会缺乏学习上的积极和主动性,在课堂上表现出难以投入学习,课堂问题行为随之产生,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一旦下学习成绩下降,学生就会对教师更加反感,对课堂充满厌恶感。长期下来,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成绩越差,对学习和老师的教育就越反感,课堂问题行为难以消除。

四、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策略

(一)教师要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

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是进行有效矫治的前提条件,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矫正。教师要明确问题行为对课堂秩序和教学活动的消极影响,但又不要过分夸大问题行为的严重性,不宜把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与品德败坏的学生等同起来。实际上,课堂问题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优秀学生也仍然会产生问题行为。因此,作为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不宜持消极态度,更不能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的未来做出草率的结论和悲观的预言。教师的正确态度是:对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要热爱、尊重、信任、宽容、体谅和帮助,而不是忙于责难、批评和歧视,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永远是希望。

(二)学生应参与制定有效课堂规则

明确的课堂规则,是一种有效的先入为主法,可以事先确定起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期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明确是非标准,知道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不好的:哪些行为是大家认同的,哪些行为是大家不认同的。教师通常在学期或学年初期阶段,通过与学生讨论的方式,对课堂行为提出明确的而具体的要求和规范,并以此作为共同遵守的准绳。

(三)提高教师的素质

一个素质较高的教师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一般地,他教的班级也较少产生问题行为。教师的素质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教学水平。教师要有一颗热爱、尊重学生的心,要有为人师表的责任感,还要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教育教学技能技巧。

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作用,这种权威作用的基础不仅仅是教师的地位,还包括他们的学识、品行与才能。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充电”,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技术,优化教学技能。试想,一个具有广博知识而又专业的教师,一个语言表达流畅、幽默风趣的教师,一个很会管理组织课堂的教师,一个讲课深入浅出的教师,一个洞察学生心灵、解开学生心理疙瘩的教师,学生会产生对立或不满厌烦的情绪吗?因此,教师的高素质可以减少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四)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马斯洛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 个人问题行为往往起因于外界因素对自我实现的阻挠以及个人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因此,在心理辅导过程中,首先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确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其次,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环境,改变自己的不适应行为,确立合适可行的目标;第三,应帮助学生发挥个人潜能,排除阻碍个人实现自我潜能的障碍。

心理辅导是以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念来改变学生外部行为的一种方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诚恳地与学生交流意见,对学生充满信心。

(五)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在预防和纠正课堂问题行为这一重要任务面前,家庭也负有重要责任。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不良人格的起源在于不良的亲子关系,我们在中小学进行心理咨询时,来咨询最多的问题是家长和孩子的矛盾。家长认为,我是为孩子好,孩子却说爱不能强加,要给我们做普通人的权利。这就要求学校应和家庭相互配合,才能取得预期教育效果。中国很多教育机构开设“家长学校”,聘请专门人士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效果比较良好。教师经常与家长联系,还可以全面了解学生,防止学生保持“单面人”的形象或借说谎来欺骗成人。调查中发现,有很多学生请别人代替自己的家长签名,冒用家长的名义写假条,旷课到校外玩闹。如果教师和家长能经常打个电话、写封信、见见面,就可杜绝此类问题行为的发生。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都会出现不同的课堂问题行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对课堂的应付能力。将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根据本人对小学教师、学生的访谈和对课堂的观察,我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中经常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影响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行为。基本性质是与课堂目标不一致的消极课堂行为。基本特点是经常发生,影响自己或他人的学习。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既有内向性问题行为,也有外向性问题行为。产生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小学生的性格类型、认知水平、基本需要、情绪情感等内在因素,也有来自教师授课、师生关系、课堂环境、课堂规则和父母教养方式等外在因素。处理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应根据不同问题类型、学生个性特点等灵活实施,根据本人的观点,提出了几点引导和矫治策略:教师的正确认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创建良好课堂环境、学生参与制定有效的课堂规则、进行心理辅导等,才能真正使一个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转变成积极有效的学习者,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第二篇: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

儿童问题行为矫正案例-智障儿童攻击行为的矫正

一、学生基本情况

姓名:冯某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96年7月

健康状况:良好 智障程度:中度智障 原因:难产造成宫内窒息 家庭及教养情况:冯某的妈妈是军人,对孩子要求较高,有时会有暴力行为。冯某的阿婆和爸爸较溺爱孩子。

受教育情况:冯某在普小随班就读到四年级,对于知识掌握少,除写字外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在学校一些同学不懂事嘲笑辱骂他,加上课程难度太深无法理解,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发展到逃学厌学的地步。现在天使国际特教学校就读。

二、主要问题行为描述

1、不喜欢集体生活,感到一切都没有兴趣,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和课堂活动,上课时常常一个人自言自语并做自我暗示,例如我不喜欢上课,我不愿做作业等。

2、冯某对于与其发生摩擦的同学会进行谩骂,并嘲笑其他有障碍的孩子。如果有人(包括家长和训练人员)阻碍其完成某事,他会大打出手。

3、冯某爱看奥特曼的动画片,有些沉迷其中,喜欢想象并模仿有各种能量的怪兽去破坏他不满意的东西。

4、心里承受能力差,如果遇到难题就会放弃并产生很严重的自责,如“我太笨了,我害妈妈受了一辈子的罪。”

三、确定终点行为

冯某的攻击行为在训练和课堂教学中反复的表现出来,并且严重的影响到正常的康复训练,因此,被看成是严重的行为问题,需要介入一定的干预措施。

终点行为定为:通过矫正,使冯某逐渐减少攻击行为的次数,直至停止攻击行为。

四、问题行为及原因分析

1、生理因素

冯某因难产造成宫内窒息,导致智力受到影响,自我控制能力差并且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不能很好的表达需求。

2、教育因素

冯某一直在普小就读,但学习能力很差,由于学生较多,教师不能照顾周全。冯某不能完成学业,受到一些同学的歧视,从而造成了学生自信心低下并使冯某形成了攻击行为。

3、家庭因素

由于孩子有缺陷,其爸爸非常自责,觉得对不起孩子,从而产生了过分的爱护和溺爱,放任其不良行为。另外冯某喜欢看奥特曼打斗的碟片,家长没有及时引导,导致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模仿。

4、环境因素

冯某来到新学校,第一次离开父母过学校集体生活,比较恐惧和

不适应,感到危险很多非常紧张,导致其攻击行为增多。

五、主要干预措施

(一)爱的教育

教师帮助冯某了解周围环境,熟悉老师和同学们。并提高其自理能力和独立处理引起挫折的外在障碍的能力。教师创造良好的环境和自由气氛,给冯某提供充分展示活动的机会,让他积极参与到集体生活中去,享受集体温暖,体会集体游戏的乐趣。另外,训练冯某降低内在的紧张情绪,从而抑制某些可能发生的攻击行为。

(二)利用模仿法减少攻击行为

模仿的类惩罚的抑制效果指一位学习者看到一位示范者因表现某种行为而受到惩罚,则学习者本来常表现的这种行为必将越来越少。让冯某观看攻击行为会给人造成多大的伤害和是如何受到禁止和惩罚的,从而减少其攻击行为。

(三)利用消退法减少学生攻击行为

消退是指在一确定情境中行为者产生了以前被强化的反应,如果此时这个反映之后并不跟随着通常的正强化,那么当他下一次遇到相似情境时,该行为的发生频率就会降低。例如:对于冯某的某些攻击行为,在不对他人和自己人身安全产生伤害时,可以采取不加理睬的方法,使他得不到注意和强化而逐渐减少攻击别人的行为。

(四)利用惩罚法进行事后处理,减少其攻击行为

1、暂时隔离法

隔离是指当个体表现出某种不良行为时,及时撤销他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以阻止或消弱此种不良行为的再现或把个体转移到正强化物较少的情境中去,这种行为改变的策略叫隔离。当冯某发脾气较长时间,并产生有可能伤害他人的攻击行为时,就会被强制带到隔离室独坐,直到不良行为消失。(隔离室四壁空白,是一个正强化较少的环境)

2、身体限制

身体限制是指在问题行为发生后,控制个体参与与行为部分的身体,限制他不能做出问题行为。例如当冯某出现打老师耳光这种攻击行为后,老师恩著他的胳膊1分钟,使他不能再打人。

3、反映代价

反映代价是指在问题行为发生以后,拿走一定数目的正强化物,可以是钱,玩具或看电视,旅游的机会等。例如如果冯某发生打小同学的不良行为后,将取消其本日观看动画片的权利。

(五)使用代币制增加冯某的良好行为

代币制是指在某中情境中出现了一个行为,会得到一定数量的代币,使用代币来换取其他强化物的行为改变技术的方法。例如,将冯某的不良行为攻击行为作为目标行为,确定代币为1角钱硬币,并拟定了代币交换系统。如上课认真听讲的行为价值为一角钱硬币;主动擦黑板的行为价值为一角钱硬币;对同学一起友好的玩五分钟的行为价值为两角钱硬币;打同学的行为会失去5角钱硬币等。最终硬币能

换取后援强化物。如10角硬币能得到一本书;20角硬币能得到和妈妈视频聊天一小时的机会,100角硬币能得到回家的车票一张等。

六、研究结果

通过2个月的观察,冯某攻击他人的不良行为基本消失了。最初冯某每天攻击行为出现1~2次且情绪非常不稳定,现在一周出现攻击行为平均一次,且良好的行为出现越来越多,已经能与同学们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和生活。总的来说,已经能适应集体生活并能努力配合训练老师康复训练和教学,认知能力写作能力和自理能力等均有了较大的提高。

七、分析与讨论

1、这是一个成功的个案矫正案例,有效的矫正了冯某的攻击行为。在对冯某攻击行为的干预中,主要采取了行为改变技术,从结果看,还是非常有效的。、值得注意的是利用惩罚法进行事后处理时,训练人员一定要保持平静,对于训练者来说,平静的语气和心态可以使惩罚的实施更客观,避免由于实施者情绪波动对惩罚的效果产生影响。、攻击行为可能对孩子自身和他人产生伤害,因此,作为家长,教师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定要从促进儿童的发展出发,以积极认真全面负责的态度,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进行干预和训练。

第三篇:自闭症孩子的不良行为矫正策略及原则

自闭症孩子的

不良行为矫正策略及原则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患有自闭症的儿童特别孤独,缺乏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和对父母的依恋,对外界刺激无动于衷。这些儿童在社会交往中很少使用语言,即使使用也多为模仿言语、刻板言语,有的代词颠倒、言语奇特、可懂性差,对固定行为的改变常会产生焦虑反应。

自闭症的治疗有药物治疗、行为治疗等。但大部分自闭症是很难通过药物治疗取得最佳效果的,而通过行为训练却能逐步改善其孤独状态,因此行为治疗是自闭症治疗的重要手段。自闭症孩子有较多的行为问题,如发脾气,咬手,自伤,晃动身体,尖叫等,这些行为不仅影响孩子学习,训练,有时会伤害他自己或对周围带来干扰。并影响他在公众中的形象,明显影响它的社会适应,为此需要进行矫正,并让他们学习并维持一些良好行为。对于孤独症的不良行为分析应当结合心理和生理两方面,如有的孩子哭闹时有一定原因的,可能是有所需求,这是就要从心理方面了解孩子究竟为了什么。而有的不良行为及有可能与她么感觉失调有关,象晃动身体可能与他的本体平衡杆不足有关等,在训练时应选择合理的方法和策略,至于自闭儿行为矫治的策略和方法,以下提供几种:

一、增强物的应用:凡孩子喜欢的事物或行为,都可作增强物。增强物最好不只一种,且是孩子真正喜欢的。孩子的行为结果是愉快的,行为就会增加。故家长应时常考虑自己的处理方式是否正确,勿在不经意中增强了孩子的不良行为。

二、介入法:较难处理的行为可用此方法。简言之,就是与孩子做同样的动作。但此行为要有所选择,并注意思考如何介入行为、介入后能产生多少效果、如何处理发展新的学习(包括语言、行为等)三要点。如旋转的行为、介入后可发展成拉他转、转快或转慢而至听指示转。如介入后,旋转次数反而增加,则表示不能介入,应改用其它方法解决。介入法有时要和环境控制相配合,如孩子爱撕纸,可以此做增强,但绝不可让孩子随地随时都能拿到纸撕。

三、区辨增强法:即让孩子辨别那些行为是可以做或不被允釭满A故家长说话的声音、表情和动作宜明确。最好在距离近时表达,以讲求最好的效果,好让孩子区辨行为的对错。如果能多称赞增强好的行为,更具作用。

四、隔离:方式有二种,一是把正在做的喜欢的事情撤走,另一是把孩子撤走。该注意的,是孩子喜欢的事物或环境才能隔离,否则易达反效果。隔离时间不宜太长,隔离地点则重安全,且不能比原来之场所有趣。

五、过度矫正及积极演练法:用来处理较常犯的行为。所谓过度矫正,是指在孩子不当行为发生时,除了要其改正外,还要多做一些。如摔破杯子,除了要收拾外,还要孩子多抹其它地板。实施此策略时,大人要陪在身边,并告之正确的行为。积极演练可用来学习较好的能力,,以修正不当行为。同时在不当行为出现时,应找最接近的替代行为来积极演练。如孩子关门太大声,则一遍遍让其练习;手敲头时,则可以练习举手答「有」为替代行为。

六、消弱:指将不适当的增强方式减除的策略。使用前要判断何种行为适用?消弱过程中能否处理得很好?通常孩子的不当行为是要引起大人注意及关心时可采用此策略。如孩子哭是想吃糖的话,父母应坚持不给,久而久之此哭的行为即会减低、消失。起切,孩子可能会变本加厉,哭得更厉害,家长 如能坚持原则,长久的不惊不惧,就会产生效果。而孩子的自我伤害行为就不能使用此策略。

自闭儿重复做某一动作的行为,如摇手、念念有辞......等,都是自我刺激的行为。通常在孩子无事可做或没有刺激时出现率最多。我们可采取一些措施来处理:

一.转移法:与孩子互动,并找事给他做,让他的精力转移到其它有益的事物上。

二·疏导法。孩子由于语言能力差,无法正确表达自我需求,因而有时会以伤害别人或物品等方式来引人注意。因此,平时应多给予关心,并进行沟通方式的训练,使他的需求和情绪有表达和发泄的途径。

三.建立有效的社会性行为:建立与孩子有益的互动行为,如能听指示等。四.增加行为模式:提供示范行为,替代行为让他学习。

五·手的控制。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父母可用手牢牢地握住他“犯错”的手腕,待他挣扎约1~2分钟后才放手。通常此法对“打人”、“摔物”、“打头”、“扯电线”等手部行为有制止效果。事后再教给他合理泄愤的方法,对他就更有帮助了。

六·拥抱控制。当孩子任意吵闹或到处游走,则可用“拥抱法”紧紧地拥抱他,使他无法“脱轨”,同时要一边拍抚他或同他轻言细语,直到孩子不再挣扎、自然安静才逐渐放松。尤其对年幼的孩子,身体的接触是非常需要的,它可以稳定孩子的情绪,并建立感情。

七·环境控制法。为孩子布置一个属于他游戏、活动的空间,教他自己收拾物品于固定处,不希望他接触的物品则要收藏好,引发他异常行为的物品尽 量不要让他见到。这样由于从环境的改良入手,便可达到帮助孩子控制行为的目的。

通常孩子可能是行为能力有限或父母无时间教,才会没事情做。行为无发展,才会玩弄自己的身体。而自我刺激可能是由于逃避学习、情绪不佳、获得快乐或引起注意而产生,且自我刺激有安定孩子的作用,如不妨碍他人或整个环境内的活动,可予以一些限制。家长应采渐进性的,逐步减少不当行为,而至减除及产生新的良好的行为。

在对自闭症孩子在进行行为训练时应掌握以下原则

一、整体重点切入原则:老师、家长对孩子的行为问题应有长期全面性的了解,把握重点并选择影响最大或危险性高的问题优先处理。如在教室内,可能就以让孩子能安静坐下来为优先处理的事项。

二、优先处理及预告原则:自闭儿通常有固着行为,预先处理孩子在某情况下可能发生的不当行为,可使问题较易解决,并避免孩子产生较严重的行为,这就是优先处理原则。在做某事前,如果先传达讯息告知孩子要做什么,能减低孩子的反抗性,这就是预告原则。如外出都走同样的路,要走另外一条,就先告诉孩子。父母于平日即可训练孩子,经讯息的预警提示作用,说到做到,以后习惯养成就能产生效果。

三、渐进原则:孩子的不当行为多是长期累积养成的,为消除其行为问题,应订阶段性的目标,慢慢减少不适当行为。如孩子每天尖叫20次,慢慢使他减为15次、10次5次而至行为消除。

四、介入原则:较难处理的行为可用此原则。简言之,就是与孩子做同样的 动作。但此行为要有所选择,并注意思考如何介入行为、介入后能产生多少效果、如何处理发展新的学习(包括语言、行为等)三要点。如旋转的行为、介入后可发展成拉他转、转快或转慢而至听指示转。如介入后,旋转次数反而增加,则表示不能介入,应改用其它方法解决。

五、替代行为范本行为原则:父母常禁止孩子不能做什么,却没有告诉他可做什么,这可做的行为就是替代性的行为,是一新的行为。父母也应提供范本行为,指导小孩学习任何一项行为及能力。

六、奖惩分明、态度一致原则:家长和家人务必做到态度一致、前后一贯。如果标准不一,将很难使孩子遵行、达成目标。

七、环境控制原则:家庭和学校应提供孩子安定、和乐的环境,以减少孩子的不安和焦虑。

对于自闭症孩子的不良行为训练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设法去理解为什么孩子行为特别。

孤独症儿童的行为,虽然常常看上去稀奇古怪异乎寻常,但它的背后总有一种具体的、合乎逻辑的原因,记住这一点是很有帮助的。意思是说,这只不过是一个残疾儿童面临着他无法懂得的复杂情况所做出的简单反应。行为矫正方法的研究,表明孩子们往往会重复在过去导致奖励的行为,而停止不受奖励的行为。

第二,在同一个既不能说话,又不能懂得很多的孩子打交道时,至关重要的是选择时机,使你能立即做出反应去奖励或阻止。

最好是采取行动来防止不良行为,或者,如果办不到时,则在这种行为一开始时,立即采取行动,这比听任孩子做某种调皮或危险的事,而事后去 惩罚他们,可能更行得通。看来,要是他已经有了去做被禁止的事情的乐趣,惩罚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许多父母发现,他们的孩子在做了某种错事之后,并没有被拍一巴掌所吓住。他们甚至会发笑或者兴高采烈地期待这一巴掌作为某种行为的例行后果。心理学家说,奇怪的是在这种情况下,这一巴掌起到了奖励的作用。另一个问题是,对言语理解很差的儿童,很容易搞不清楚他们的父母表示不赞同的理由。

第三,你做出反应的方式,应当容易为孩子所理解。

用谈话的方法去防止一个孤独症小孩打破玻璃窗,是根本无效的。对着他大声喊叫,也许最初会使他分心,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就会习惯于此。如果窗户打破后你生气了,而且非常明显地表露出来,这样做可能会产生与你原来的意图背道而驰的效果。一个并不懂得狂怒含义的孤独症小孩也许会认为,愤怒的父母是一件有趣而令人兴奋的事,因而他受到的是鼓励而不是阻拦。要是在他安安静静时,把他一个人留在那里;而当他出了乱子时,就成了大家注意的中心,这时这种情况尤其可能发生。更有效的办法是在窗户打破之前,就采取行动,抱住他,把他弄开去。这样做有其优点,可以就势变成拥抱,或者挠痒痒的游戏,或者去做无论什么你知道孩子喜欢做的事。

某些行为是无法预期或防止的。毫无理由地突然发出一阵尖叫,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时,最好的办法是不去理睬他。只是在他停止做你希望防止的事情时,才去照顾他。在这种情况下,你是通过你的兴趣和注意去奖励他。而这种奖励只有当他不再沉湎于令人不快的行为时,他才能得到。

重要的原则是,如果你要改进孩子的一般行为,你应当帮助他找到积极的、建设性的事情去做。

第四,你的反应应该保持一致。要是你有时候去阻止一种问题行为,而另一些时间则放任宽容,这样的效果似乎比根本不采取行动还要糟些。人们普遍发现,前后不一致的方法比过分严格或过分宽容所产生的困难更多。可是始终一致是难以办到的。最好是决心就最重大的行为问题采取坚定的立场,而不去管那些并不特别不方便的行为问题。这种妥协会产生适当松弛的气愤,也能让孩子认识到,存在着种种限度,他不能超过这些限度。

自闭症孩子的训练是一项长期而又将苦的工作,尤其是对不良行为的矫正就像是一场永远不停的战斗,对于孩子随时不断出现的不良行为,我们一定要坚持不断地进行矫正,永不停歇。

中心简介:

启知儿童早期干预中心汇集了国内外先进的儿童早期干预理念,充分与国际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理念接轨,结合医学、教育学、认知神经科学、儿童心理学等交叉学科的专业力量,致力于打造复合型的以社区为依托的专业儿童早期干预机构。现有教学点两个,感统室、语训室等各类功能课室十余间,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十余名,能同时为数十个特殊儿童家庭提供专业服务。

服务对象:1.5岁-8岁疑似或经确诊的多动症、自闭症、发育迟缓、构音障碍、语言落后、感统失调等各类发展性障碍儿童及其家长。

联系我们:

西塱教学点上班时间:周三至周日 上午8:50-12:00 下午14:00-18:00 电话:020-22929702 地址:广州市荔湾区花地南路西朗麦村北约55号微八商务写字楼208室 西塱地铁站A出口右行约30米处

来访路线:广佛线或广州地铁1号线西塱站A出口右行约30米处微八商务写字楼208室 公交站:西塱站 芳村西塱总站 麦村站

西门口教学点上班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8:50-12:00下午14:00-18:00 电话:020-81636763 *** 地址:广州市荔湾区龙津东路836号二楼 人民中路473号隔壁二楼

人民中路与龙津东路交界处 广州市儿童医院斜对面(100米左右)丰宁宾馆对面 来访路线:地铁一号线西门口站A出口左转沿高架桥往南约400米 公交站:东升医院或人民中路站 网址: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思想品德课堂问题的设计策略

思想品德课堂问题的设计策略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功能。科学有效的课堂问题,能够及时交流师生信息,了解学生学习状态,评价即时教学效果,调整课堂教学进程;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课堂效率;能够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发现和提出问题,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改善学生思维品质;能够推动教师充分调动教学资源,认真分析教学文本和学生实际,完善教学知识和提升专业素养。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使课堂提问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受教学传统和教师个体教学技能的影响,课堂问题在科学性和有效性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为此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上研究问题设计策略,改进课堂问题设计,以更好地调动课堂积极因素,构建动态、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根据学科特征和教学需要设计课堂问题的内容

问题的内容是提问的核心,内容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提问的有效性和教学的实效性。改善问题设计,必须从内容上加强问题的针对性、丰富性、准确性和鲜活度。

1.针对性:问题设置要针对教学关键点,做到切中要害

认识和解决问题要善于抓重点。课堂教学过程中,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设置成问题并提问,而应该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紧扣本课教学重心设置问题,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或“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问题设计应侧重放在以下几个教学关键点上:

(1)教材主干知识点。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都是多维多点的,其中知识目标往往有多个,教师要对这些知识目标进行细化分析,重点抓住其中的主干知识进行设问,即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并学会应用那些能够承前启后、能够生成其他知识、已经在历史上并将在学生未来学习发展中发挥作用的知识。例如《了解基本国策和发展战略》中关于我国的人口、环境、资源方面的基本国情,即是对小学品德课环境教育内容的概括和提升,也是正确理解本课国家相关战略的现实依据,又是高中阶段有关经济、政治知识的学习基础,同时也是学生个人良好生态价值观、正确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形成的认知基础。对于这类知识,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时应该给予特别关注。

(2)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在课堂教学中,重点是否凸显、难点能否突破,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地重要指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在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正确定位重难点的基础上,应将课堂问题扣紧这些重难点,通过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使课堂主线清晰、主题明确,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

(3)学生能力拓展点。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是课堂教学的重点。思想品德课需要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理解和应用知识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分析和论证问题能力、评价和探究问题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课堂问题的设置应该充分结合学生某种或某几种能力发展的需要,促进课堂能力目标的实现。例如在“学会合理消费”一课教学时,“合理消费”即是主干知识和本课的重难点,又是学生多种能力发展的拓展点,可以通过案例评析、情境探究、方案设计等课堂问题,促进学生评价、探究、实践能力的发展。

(4)学生情感激发点。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课程,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人文性,课堂教学必须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促进学生情、意与知、能的同步发展。课堂问题要关注那些能够激发学生良好思想情感的教学点,通过问题的思考和解决,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 1

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如在“我爱我家”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回顾“爸爸妈妈为我做了什么”“我为爸爸妈妈做了什么”,让学生从中感悟父母无悔的奉献和无私的给予,激发学生内心的感激之情,为“孝敬父母”教学打下坚实的感情基础。

(5)学生认识模糊点。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因素是多个方面的,包括有知识基础、思维方法、情感态度等,但学生学习困难往往不是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的全面缺失,而是由于某个具体节点上存在模糊认识而使然。如在某个知识点上的混淆导致一整块知识掌握困难并影响整个学科学习,又如不会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导致无法分析和解决整个问题。因此,问题设计时应该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模糊点,通过课堂问题促进学生解决知识或认识上的模糊点,为其后续学习扫清障碍。例如在“学会调控情绪”教学中,针对学生常有的“情绪发泄是个人的事,与他人无关”问题,应该突出地在“个人情绪与他人的关系”上设置问题,使学生明白“人的情感具有相通性和感染性”的道理,从而学会更加正确地调控情绪。

以上这些关键点,有的点可能是孤立悬挂的,有的点之间存在相互交叉与关联。在问题设计时要善于从整体入手,点面结合,在联系中动态把握。

2.丰富性:问题要有丰富深刻的内涵,能够钩深索隐

面对课堂问题太浅、“是不是”、“对不对”和简单对照课本就能作答的问题充斥课堂的现象,应该适当增强问题的思考度及其对教学实质的触及度,以激发出学生内在知识和已有经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自主进行知识构建,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进而体会知识的联系贯通和学科的思维方法,感受思考带来的快乐。

增强问题内涵的丰富性,可以从知识、能力与思维方法三个维度着手设计。从知识角度看,问题要着重反映对新的学习富有意义的旧知识的回顾与整合、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挖掘和新知识推导和发现;从能力角度看,问题要触及学生的理解、比较、应用、论证、评价或探究等能力,对其中的一种或几种能力进行检查和训练;从思维方法角度看,问题设计要考虑对学生已有思维状态的检验和对逻辑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方法的引领。以九年级“对社会负责、做有责任感的人”这个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教学为例,如果直接提问“为什么”,学生可能从课本上直接找到条条来应答,问题就失去思考性和实际效果。如果改设为“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谁在对我负责”、“我如果不对他们负责结果会是怎样的”和“我应该怎么办”,就能引导学生在回顾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国家与公民关系和相关法律知识基础上,调动回忆、比较、分析、评价等能力以及归纳法、比较法、因果分析和逆向思维等思维方法,从中感悟个人成长与他人、与社会密不可分,自己必须对他人、对社会负责。这样,问题的内涵就得到大大的拓展和丰富,知识库中潜在的知识和思维能力得到调动。

当然,问题内涵的丰富并不等于问题难度的随意增加。如果问题过难,就激不起学生答题的兴趣,致使学生无从下手、望而生畏,或者不着边际、答非所问。问题的难度应该以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为红线,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经验范围,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

3.准确性:问题要直指设计目的,做到有的放矢

有效的课堂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得到学生的回应,教师能够得到准确的信息反馈。提问目的越明确、问题指向越清晰,越能促使学生深入的思考、反映学生的学习状

态,越有助于教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但是,目前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提问目的不清,设问指向不明,学生对之无所适从或者答非所问。为此,在提问之前教师必须明确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学生的答案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偏差的原因在哪里,做到未雨绸缪,心中有数。

要做到目的明确,首先要有确定的认识主体,即明确要从学生自身角度,还是从社会某一特定群体去认识问题。例如在初三复习课中,老师出示“某市食品安全问题严重”的情境材料后,对学生提出“面对安全威胁,应该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这个问题,从消费者的视角回答或从市民角度回答,答案内容是不完全一样的,因此在问题中应该予以明确才便于评价和指导。其次要有确切的知识范围,即明确运用的知识是从本课的,还是本学科的,或是学生全部的已有知识。如上面“面对安全威胁,应该如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一问题,运用“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框题知识回答,或者运用学科知识综合回答,答题内容也是不同的。同时要注意的是,如果问题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知识,答题要求不能过于依赖深奥的文言文知识或其他学科知识,否则会淡化学科目标,弱化问题的学科功能。再次要有清晰的设问指向,即明确所问的问题是属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或者是几者贯通的问题,否则容易导致学生“走江湖”。例如有的老师经常在展示材料后设问:材料反映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这样的问法看似开放,实则过于宽泛,答案漫无边际,无法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思考状态。最后,问题的表述简明扼要,准确严谨,防止产生歧义。同时要防止与教学目标风马牛不相及的有偏又怪的问题。

4.鲜活度:问题内容要紧密联系生活,体现学科理念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调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的基础,将引导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作为课程的任务,充分反映了生活化这一课程理念。据此,课堂问题必须紧密地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来设计,使有的问题紧紧联系国内外大事和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犹如气势磅礴、淋漓尽致的交响大曲,有的问题贴近身边生活“小事”,犹如素雅含蓄、温润细腻乡间小调,以体现学科的时代气息和人文关怀。

联系生活设计问题,一是问题应该源于生活,取之生活,二是问题应该回归生活、指导生活,以彰显生活之美和知识之价值。

(1)用生活素材设计问题。社会时事热点和师生生活经历是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课堂问题只有联系火热的社会生活、紧扣教师和学生自己已有的经历经验,才会丰富鲜活,才会有感染力和冲击力。因此问题应在情境后,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生活资源,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形成学生“悱愤”的心理状态,然后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有感而发,说出真知,道出真情,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之真谛,感受生活之美好,培养学生亲社会、爱生活、主动思考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的良好习惯。

(2)为指导生活设计问题。思想品德课本身就是生活课程,教学应该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在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紧扣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要,使问题与现实生活相融合,指导学生掌握生活本领,适应生活,学会生活,在生活中自主发展,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和生活气息。例如在《身边的侵害和保护》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说一说:身边可能的侵害有哪些?这些侵害对自己有什么影响?如果碰到这些侵害应该怎么办?从而引导学生学会避免伤害,过安全健康的生活。

二、根据学生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问题的形式

问题的呈现形式是问题的载体,形式设计是否新颖巧妙直接影响着提问的效果。提升问题质量,必须从形式上加强问题的层次性、巧妙性、互动性、开放性。

1.层次性:问题设计要分清层次,做到因材设问

一堂思想品德课往往会有多个课堂问题。以往不少课堂问题,要么是不分对象、千篇一律,要么经常在学优生和后进生之间顾此失彼,致使有人“吃不饱”、有人“不想吃”,学生不能从中普遍受益。据此,应该从课堂整体去把握问题设计,根据课堂进程和学生特点,形成要求不同、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相互衔接、不断深化、首尾呼应的问题串,通过问题的逐个解决,在层层提升的问题中完成教学任务。

增强问题的层次性,首先要根据提问对象的层次设计问题。从教学对象出发,即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准备不同的问题,因材设问,使全体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活动,融入课堂学习。其次要从难易度上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礼记·学记》上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问题要易难兼备,先易后难,逐步提高。根据学科的特点,问题可以依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思路来设计问题,也可以根据能力层次由低到高来设计,反映学生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认识规律。第三要从课堂不同时点的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要充分考虑课堂气氛的起伏波动和教学不同阶段的需要,精心预设不同类型的问题,如严谨性、幽默性、过渡性、启发性、辩论性等多样化的问题,以适应不同时点学生的不同心理状态,实施课堂调控,调动学生注意力和积极性。

有层次、多样化的问题群的使用,有时可以是急风暴雨式的轰炸,掀起学生思维高潮,有时可以是和风细雨式的铺陈,让学生进入深沉地思索。只有在合适的时机对合适的对象抛出合适的问题,问题的价值才能得以充分的展现。

2.灵活性:问题角度要新颖灵活,做到匠心独运

思想品德课要改变传统的“板起面孔教训人”的古板说教形象,在提问上要力求创新。课堂问题无固定模式,要根据学生注意力容易集中于新鲜事物上的特点,巧妙变换问题角度,呈现问题的多样性,增强提问的新颖性,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度。要凸显问题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可以采用这样几种方法变换问题的设计角度:

(1)小题大作:从具体形象的“小事”切入,以小见大,贴近学生认知特点。

(2)大题小化:将较为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分解成若干小问题,让学生从不同侧面去分析,然后再加以整合,引导学生在解决小问题中培养大能力,学会分析与综合。

(3)变换主体:问题中的认识主体或行为主体应该是多元多样,可以通过主体变换考核不同社会角色的权利、义务、责任、认识视角或行为要求,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宽广度。当然,作为品德教育课程,问题尤其要多从学生自己的角度切入,让学生走进问题情境,展现自我感受和解决问题的本领。

(4)调整知识范围:同样的问题可以分别从心理、道德、法律或国情国策的角度设问,也可以从综合的角度设问,以考核学生各块知识的掌握情况或不同知识的综合能力。

(5)变换问题条件:在不同条件下,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不可能完全相同。问题可以通过变换条件,引导学生把握条件与结果的动态关系,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

(6)改变设问指向:调整问题指向,使同一个内容的问题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之中切换,促进学生更为全面地理解同一个问题。当然,实际问题并完全沿着

这种思路呈现的,选择说理、判断说明、观点提炼、举例说明、案例分析、方案设计、提出建议、综合探究等多种提问方式,都是可以选用的。

语言表达直接影响问题的效果。问题措词或平铺直叙、或迂回曲折、或者严谨精确、或粗犷豪放、或情感浓烈、或诙谐幽默、或扣人心弦、或发人深省、或直言抒发、或渲染美化,经过语言加工可以呈现问题之美,开拓一种新鲜的、诱人的问题境界。

3.互动性:问题功能要激发课堂互动,促进课堂生成课堂是老师讲坛,更是师生互动的舞台。教师不能将提问当作自己的专利,而应该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设计多向互动的课堂问题,促进课堂上师生对话和生生交流,使思想品德课堂成为师生新知生成、思想碰撞、情感交流的乐园,并在思想摩擦与碰撞中,提高学生质疑提问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逐步解决学生不想问、不敢问、不会问的问题。

(1)设计“追问”促进师生对话。在问题预设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课堂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形,从不同深广度或不同角度预备一定问题,用于对学生追问,与学生共同探讨。如在学生正确应答时,教师可以顺势而为地追问:“你是怎么得出这种结论的?”“你的回答有什么依据?”扮演好学生学习引导者的角色,促使学生反思、加工或深化认识,并让其他同学了解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在学生回答错误或是发生困难时,教师应及时变换提问的方式和角度,或者提供铺垫性的知识,让学生继续思考回答,充当好学生学习帮助者的角色,促进学生知识的扩展和思维的深化。

(2)制造“失误”引发学生质疑。老师可以故意误读教材,创设条件不足或结论有误的情境,或者设置错误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比较提出质疑,进行反向教学。亦可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挖掘教材叙述中疑点,从同学发言中发现漏洞,在课堂对话中产生新疑,在问题刺激和相互质疑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生成。例如有位老师在讲到了“体会生命的可贵,珍爱生命”时,故意出示一则法院判决书,引发有的同学质疑:“既然生命是可贵的,我们为什么要把有的罪犯枪毙?”还有同学进而提出:“生命需要相互关爱,那么人为什么可以杀猪宰羊„„还有杀死病毒,收割蔬菜、谷物等?”通过学生互问、互答、互评,从而实现了有关法制、责任、公平、生命、生物链等新旧知识在新情境下的重构。

(3)寻找“困惑”推动生生对话。一是教师可将生活中的“两难”问题展示给学生,如“遇到老人跌倒该不该去搀扶?”“放学时在公交车上该不该给锻炼后回家的老人让座?”引发学生争论和互评,通过争辩分清情况,明确道理,引导行为。二是教师将生活中遇到的困惑(疑惑)设计成课堂问题请教于学生,让学生猜测结果,提供建议等,增强问题的真实性和亲切感,诱导学生进入角色体验学习。三是制造学生的认识冲突,通过具体情境刺激学生产生旧经验与新知识的冲突、心理需要与学习现状的矛盾、法与情的矛盾,感受已有理论与现实的差异、对同一问题的认识差异等等,通过这类矛盾着的问题,引发学生探讨与辩论,产生思维的冲突和价值观念的碰撞。

4.开放性:问题思路要反映思维开放,启发拓展探究

课堂提问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或情感具有诊断检查、激励提升、引领发展、评价矫正等多方面功能。课堂提问不是为了使学生同意某种认识、倾听期待中的答案、完成预设的任务,针对目前思想品德课上学生独立思考意识淡薄、创新能力欠缺的问题,课堂提问更应坚持发

展性原则,通过加强问题开放度,培养学生辩证思考、敢于怀疑、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思维品质。

加强问题的开放性,需要把握开放性问题的形式,根据不同形式设计问题,在学生中开展“头脑风暴”,让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能力。问题开放包括条件开放、知识范围开放、认识主体开放、认识视角开放、结论开放等,老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设计。如“小王和小李骑车在赶去上学途中遇到红灯,小王准备闯过去。这时小李应该怎么办?并说明理由。”这是思维发散、结论开放型问题,他可以有闯红灯、不闯红灯和阻止小王闯红灯三种不同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又如“2012年入冬后,由于东洞庭湖区域的生态明显改善,引来了数十万只候鸟前来过冬。但候鸟大量地啄食农作物,致使农作物遭遇严重损坏,该地区农民损失严重。据此,你认为生态改善是好事还是坏事?”这是求异思维、认识主体开放的问题,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会有不同的看法。再如“计划生育政策适应了我国的国情,不可否认它是成功的好政策。但它有没有带来其他社会问题?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这是逆向思维、认识视角开放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全面辩证地认识问题。还有各种评现象、提建议、设方案的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开放的问题需要有开放的答案。教师不能局限于自己的思维角度规定统一的评价要求,而应该允许学生自主探究,见仁见智,引导学生的思维独立于书本、独立于老师和同学、独立于传统习惯,善于从不同视角去发现文本或情境中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在对立统一中全面地、辩证地表达观点、认识问题,创新结论。

课堂提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落实,除了要通过改进问题设计提高问题质量之外,还需要准确把握好提问时机、合理安排问题密度、适时引导学生应答、及时评析应答结果、仔细分析错答原因、注重讲解思维要领,等等。在教学实践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只要潜心研究教学,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充分发挥问题的作用,一定能在课堂上“问”出发展、“问”出激情、“问”出创造!

第五篇:小学生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小学生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心理问题正在日益增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有社会的原因,家庭的原因,师源性因素,学生自身的原因,这些因素造成的不正常的心理负担等等压抑了学生的心理.若不能及时的疏导与调节,就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障碍,这样会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以及社会和家庭带来不良的后果。目前小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行为有哪些,应如何解决呢?在此,作一点探讨。

关键字:小学生

心理健康

解决

策略

我们平时听到的、见到的发生在学生中令人痛心的事情,如自杀、偷窃、打群架、厌世等等,不能不引起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深思:这些悲剧为什么会不断地发生在学生身上?这些学生的身上究竟缺少点什么呢?我们认为,他们缺少的是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自我解脱的能力和对自我正确认识分析的能力。一句话,他们缺少的是健康的心理。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是解除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奠基时期,于是我们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1、社会、家庭因素。人的心理健康与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文化背景、社会经济地位因素密切相关。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长素质、家庭教育态度与方法等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比如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新旧观念交错的冲撞带来的心理困扰;父母离异、残缺家庭、家庭不良氛围,不切实际的对子女的过高期望或急于求成以及金钱刺激,放任自流等。

2、学校教育的偏颇与不足。《纲要》虽然提出教育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仍严重存在。如教育中的学业负担过重,升学和成绩的竞争压力,不良教育态度和方式等。

3、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的影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在身心发展的各关键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以后的心理发展产生障碍。

诸如以上所述,都会使未成年人的心理结构失衡,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学生健康心理已成为教育实践发展和教育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趋势。

下面就我在教学过程中所见到的小学生心理因素外在表现一一列举,案例一:小珠上学了还要大人喂饭。穿衣、洗澡等一些简单的生活也不能自理,有一种顽固的依赖心理。怎样帮助孩子纠治这种毛病呢? 案例二:小罗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性格较孤僻。一段时间来,她总觉得周围的人都与她过不去,特别是班上同学,看谁都有不顺眼。只要有同学经过她身边并看她一眼,她就即刻指责对方刚才在说她的不是;看到同学们聚在一起谈笑,她就猜大家是不是在议论她;课间有同学无意轻轻碰了她一下,她就与对方发生争吵,说对方故意冲着她来,要欺负她。如果老师在处理这些事情时,稍指出她的不对之处时,她就认为老师在偏袒对方。由于她长期少言寡语,脸上极少有笑容,加上与同学格格不入,所以,她在班上没有好朋友,成绩也仅是中等。她认为自己是很不幸的人,世上没有人喜欢她。案例三:莹莹不合群,从不与同伴一起玩,上课时从不敢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她嗫嗫嚅嚅,同伴在一起开心地玩时,她总缩在旁边不出声,郁郁寡欢。案例四:贞贞是个性格内向的孩子,平时较孤僻,不合群。她常常喜欢独自呆在家里一个人玩;有时想出去玩时都要求妈妈陪着她一起出去;班上开展集体活动时她总是自己一个人躲得远远的;平时大人问她话时,她总是绞着手指不出声。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在这里就列举这四例,进行分析。

上述案例主要表现出了小学生的好多心理问题:懒惰,害羞,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猜疑的心理,孤僻,偏激,叛逆等等。家长和老师如何根据孩子的外在表现去疏导呢?有的家长遇到问题,老师埋怨孩子,和别的孩子攀比,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最后孩子和父母关系疏远,无法走进孩子的心灵,其实,小学生的也需要我们去理解,也需要平等的交流。下面就一些心理疏导的方法,如何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一:小学生羞怯心理的克服。怕羞的孩子,作爸爸妈妈的,只要稍稍给她创造机会,就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从而使一个怕羞,内向的孩子较变为活泼,开朗的孩子,那么怎么给她创造机会,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呢?

熟悉亲戚和邻居的成员,围绕熟人圈子进行交际

怕羞的孩子一到学校或置身于集体之中,就一句话也没有了,这种现象叫做“场面缄默”。因此,做家长的要多和邻居及孩子同班的家长接触,使两家互相往来,使孩子熟悉同学的家庭。在与小伙伴的玩耍中培养主动性

孩子结识了小伙伴后,在玩耍中产生友谊或者出现纠纷,对孩子而言都是有益的,应放手让孩子自行处理,各种纠纷的解决过程,会使孩子学会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怕羞孩子增强自信心方法几则:

(1)让孩子在小伙伴的面前干自己拿手的事情,利用孩子的生日等邀请朋友机会,让孩子在众人面前表演拿手的节目。

(2)让孩子在家长面前唱歌或讲故事,并经常以此表扬他。

(3)提早训练,延长孩子的准备时间。让他对学校的功课稍稍提前进行预习或练习,等到正式开始时,孩子就不会惊慌失措了。

(4)家长经常带孩子出去,让他与同龄的孩子一起玩。

(5)安排孩子干力所能及的事,适当地让孩子去做如买盐等简单的事情。(6)经常鼓励孩子说:“你是一个勇敢的好孩子”。

二:小学生自卑心理的克服:性格怯懦、自卑的孩子,大多有以上的表现,那么,怎样帮助这样的孩子呢?平时注意培养孩子的坚强的意志

如果家庭对孩子娇宠、溺爱,一旦他离开家庭稍遇困难,便畏难发愁形成自卑,因此家长要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当孩子碰到困难时,只要是经过努力可以克服的,家长可从旁加以指导,不要包办,尽量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使其慢慢学会自己处理各种事情。不要因孩子达不到你的过高要求而责骂他,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当一个人屡遭失败和挫折,他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难以自拔,形成自卑感。因此,父母要认真分析自己孩子的实际能力,提出恰当要求,使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例如从孩子特别感兴趣的事情和活动着手,当孩子取得一点进步时,要及时表扬和鼓励,创造条件让他获得成功,再慢慢引导、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并教给他方法,使他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树立自信心。丰富孩子的生活 自卑的孩子自我感觉一切方面都不如人。家长多带孩子到大自然去,多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有意识地丰富孩子的知识,提高孩子的能力,避免因自卑而怯于与人交往形成自我封闭。积极进行心理疏导

怯懦和自卑性格易使人自暴自弃、无所追求,一事无成。因此,要多和孩子进行交流,鼓励孩子倾吐自己的忧伤,帮助孩子正确评价自己。教给他一些情绪调节方法,如:自我暗示法,愉快回忆法,注意转移法等等,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作用,学会对自己的心境进行调整。

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自卑的孩子往往朋友很少,并不是他不想交朋友,相反,他的内心通常是最渴望友情的。只是自卑的心理使他不敢与别人建立友谊,害怕别人会关注自己的缺点。因此,要鼓励孩子主动去接触别人,与他们交朋友。同时要疏通他的思想,学会容纳他人,让他大胆地接受更多人的友情。这样,孩子有了更多的交往机会,其语言交际与行为都会在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发展,他的恐惧心理也就会逐渐消失。重新树立自信心。自卑孩子的潜意识里总是:“我不行,我肯定会失败”给自己输入的失败信息,使得自己无法摆脱失败的阴影,也没有勇气冲破失败的枷锁。所以,家长应当鼓励孩子经常向潜意识输送这样的信息:我能行,我一定会成功的,我的脑子比以前灵活多了。偶尔碰到失败,还要引导他想:这次失败也许是我还不够用心,只要我努力,下次一定会成功的。经常这样自我鼓励,自我调节失败情绪,那么自信心很快就会树立起来。几点做法:

1、家长要经常和孩子谈心,谈理想,假设几种长大后可能干什么的美好愿望,让孩子脱离老被别人说闲话的阴影。

2、教育孩子正确看待优缺点,让孩子懂得每个人都有缺陷,但并不代表有缺陷的人就不如别人。

3、鼓励孩子大胆和其他同学交朋友,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足,并承认不足,使同学感到自己是真诚的。

4、对孩子的进步,要及时表扬、鼓励,特别是在人多的地方,也不失时机地表扬,让孩子感到自己也很不错,从而树立自信心。

5、在集体活动中,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特长,如唱歌、跳舞等,使孩子感到自己有能力、有作为。

6、经常带孩子去郊游,让孩子感到生活的美好,同时带孩子到敬老院或儿童福利院,接触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并让孩子亲自为他们做实事,从而,使孩子感到自己对社会很有用。有依赖心理的孩子,首先是“娇气”,所以有很多事情不会做。作为父母,要耐心地教会孩子做事情。可以从简单的事教起,如教洗手,先把手泡湿,再擦上香皂,两手搓,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开始时即使简单的步骤也要一步一步地教。类似的事情,如刷牙、洗澡、洗手帕等都要教给做事的步骤,也可先做好演示,再让其动手操作。这时,大人要耐心,不要因孩子动作慢或做不好而包办代替

三:小学生依赖心理的克服有依赖心理的孩子,首先是“娇气”,所以有很多事情不会做。作为父母,要耐心地教会孩子做事情。可以从简单的事教起,如教洗手,先把手泡湿,再擦上香皂,两手搓,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开始时即使简单的步骤也要一步一步地教。类似的事情,如刷牙、洗澡、洗手帕等都要教给做事的步骤,也可先做好演示,再让其动手操作。这时,大人要耐心,不要因孩子动作慢或做不好而包办代替。给孩子创造独立生活的条件

有依赖心理的孩子,多数是优裕的生活环境造成。给孩子创造生活的条件,可以改变他们的依赖性。首先要从孩子最感兴趣的事做起。如孩子很喜欢航模,可以给他买飞机、轮船模型之类的材料让他组装。再者,从小事做起,如早上起床,可以让孩子叠被子,自己准备学习用品。节假日的外出游玩,出发前让孩子自备用品,在旅行过程中,自己想办法克服遇到的困难,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让孩子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有依赖心理的孩子多数都是懒,可让他们在家务劳动中克服“懒赖”心理。如洗碗、洗菜、洗锅、倒垃圾等轻活儿,尽量让孩子独立去做。有些家务也可以让他和大人学做,如包饺子、收拾房间、整理桌面、叠被子等。还可以让孩子帮买油盐酱醋等,既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又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有依赖心理的孩子,多数都是没遇到“挫折”。由于大人的包办,凡事都是顺利的,因此给孩子适当的“挫折”教育很有必要。如在与亲人聚会时,带上孩子,搞些有奖竞赛的活动,人为地给孩子制造一些困难和障碍。也可以选孩子的弱项来举行活动,让其失利,从中进行教育,让他们在挫折中提高认识,认清依赖性的危害。

开展家庭各种竞赛活动

造成孩子依赖性强的原因,多数是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所致。应该让孩子在这环境中得以改变,家庭的各种竞赛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事情,如猜谜比赛、唱歌比赛、书画比赛、游戏比赛、劳动竞赛、各种智力比赛等,在竞赛中设法让孩子有获胜的机会,让孩子体会到独立做事取得成功的快乐。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常带孩子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有利于孩子独立精神的培养。如带孩子参加假节日旅游、游园、球赛、文艺汇演、有奖竞猜等活动,或带孩子到花鸟市场走走,到商场转转,到图书馆看看,到少年宫、科技馆瞧瞧,让孩子从中认识到自立的重要性。

要求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孩子自有孩子的生活空间,家长应该让孩子在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里自由发挥。每个孩子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家长可利用这一点,经常鼓励孩子:别人能做的事,你也能做,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家长不必要替孩子们包办一切,该放手的就放手,相信孩子有能力做好。对于那些娇宠惯了的孩子,开始也许还不太习惯,做事会丢三拉四,没有章法,家长可别急,千万不要替孩子们去做,而应该教他怎样做,需要注意什么事项,孩子一有进步,就应及时表扬“你真行”“我们的孩子真能干”,让孩子时时体会到动手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小学生猜疑心理克服。疑主要表现为:遇事敏感,即较严重的神经过敏,从而引起痛苦的感受和意志的消沉,甚至还会导致少言寡语,孤独郁闷,常往坏处想,对自己常哀声怨气。具有这种心理问题的孩子,会对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只要有不完美的地方,那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他们都会当成百分之百的可能去怀疑、担心、害怕。

对于此类问题的孩子,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帮助其克服。

引导他正确认识自我,用全面、发展的眼光分析、认识自己、他人及环境,不必用放大镜去审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要用宽厚的态度去对待他人。人无完人,每个人包括自己,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与不足,每个人都在不断地克服缺点的过程中成长。家长要多与孩子接触、交流,如谈心、讨论,甚至可以随时随意地和他们聊天,以沟通情感,及时观察孩子的内心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开导和纠正。

教育孩子用客观的态度审时度势,善于打消由先入为主的假定所引起的心理定势,头脑冷静、客观、公正地分析事物和他人,防止消极的自我暗示。让孩子进行换位思考,以体验他人的心理感受,避免走极端,总认为别人针对自己。坚持正面引导,引导孩子向英雄人物学习,鼓励他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多看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影视剧,丰富他的精神生活,开阔心理视野。此外,家长应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多给予关怀、支持、帮助和开导,特别是对待他们应热情、诚恳,多加鼓励。实践证明,一些在别人身上似乎不值得表扬的事对孩子却给予表扬,都可能产生较大的激励力量,使他很快从这种性格的阴影中摆脱出来。对这类孩子来说,这些表扬和鼓励足已能表明家长对他的重视、关心,这对纠正他们的心理问题有极重要的作用。

注意调查后再下结论。俗语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教育孩子在有了猜疑之后,先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调查,了解别人的真实态度,不能听到风就是雨。常提醒孩子注意调查和分析,是帮助他们掌握自己控制心理的一种训练方法。

注重社交训练。为孩子创造愉快的人际心理环境,尽量多安排他参加集体活动,并及时进行交往技术训练,例如与被疑者的交流等。

在家里也要认真地审视自己给孩子创设的生活环境,并主动协调好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使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有较充足的安全感,能与家人相互沟通、交流情感,使其既能接受他人,也能为他人所理解。

五,小学生性格孤僻的克服:性格孤僻的孩子大多具有以上表现特征,为使孩子成为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新一代,可采取以下方法帮助孩子纠正。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

如果父母不和,经常争吵,孩子就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培养,使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就会因此而沉默寡言、闷闷不乐,从而养成了孤僻。因此,家长应给孩子创造出一个和睦、融洽、民主的家庭,让孩子真正感到自己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让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体验到家庭的欢乐。扩大孩子的生活空间

当前,由于家居条件、家庭结构等原因,家长常常把孩子关在家里,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孤僻。家长应让孩子从“自我”的小圈子走出来,让孩子多与邻居的孩子一起玩耍、游戏、生活。家长有必要利用节假日、业余时间带孩子到游乐园、动物园、公园等场所玩,带孩子去串门、走亲戚,减少孩子对不同人、不同情境的陌生感,增强其交往需要与兴趣,形成活泼、开朗大方的性格。增强体质

孩子性格孤僻与体质弱密切联系。孩子体质弱,就会缺乏活动的耐性和持久性。这样就容易被同伴奚落和蔑视,处于这种状态的孩子会采取回避社会、回避人际交往,用孤僻来保护自己。所以,家长应多带领孩子投身到大自然去,去旅游参观、登山攀登、游泳、锻炼等。一来可以培养孩子勇敢、乐观的精神和持久性,二者可以增强孩子体质,使孩子能够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同伴间的游戏、体育活动。

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的自我封闭,无良好的人际关系,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会因此而产生孤独感,形成孤僻的性格。因此,作为孩子的第一位启蒙教师,家长应以身作则,在言行、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应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孩子耳濡目染,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一个良好的性格。

注意评价和态度

家长经常随意批评、否定孩子,甚至指责训斥孩子,孩子就会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会感到自己很笨和行为不好,这种自我体验几经反复固定下来,就会使孩子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都不行,谁都不如,从而一个人缩在一旁不敢出声、心情压抑。家长不妨采用一些肯定的评价,如“虽然你没有成功,但我仍要表扬你,因为你已经努力了。”“你一直在努力,再加把劲,一定做得更好!”这样注意评价和态度,多肯定和鼓励孩子,如爱抚、点头、微笑、夸奖等,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孩子自信、开朗起来。增加孩子“参与”意识

孤僻的孩子多着迷于一些缺乏社会交往、社会交流的兴趣。如玩游戏机、看电视等,对周围的东西不闻不问,对社会、周围的人和事采取不参与的态度。家长有必要中断孩子的这些着迷的爱好,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鼓励孩子陪同父母外出采购、参与做饭或帮邻居取报、取奶、送信等,以让其与人进行交往及培养其助人为乐的品德。

六,小学生偏激心理克服:孩子与人争论问题时,从不相让,有时明知错了,口里还硬说绝对没错。平时看问题也很绝对,一好百好,一坏百差,以偏概全。脑筋从不转弯。丰富知识经验

孩子由于生活经验少,知识面窄,看问题就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可帮助孩子拓宽兴趣范围,多方面接触生活,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掌握基本的生活知识和思维方法。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或者讨论、商量等方式,向孩子灌输正确思维的意识,知道对事物要全面、客观、灵活地看待和分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平时还可要求孩子勤于思考,经常想一想自己提出的观点是否符合实际,逐渐学会“三思而后行”。

加强意志力的锻炼

如:提出要求,使孩子明确各种行为的主要目标,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从小事做起,从今天做起,逐步磨炼意志;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在严寒酷暑中经受磨炼,培养勇敢、顽强、坚韧、果断等良好的意志品质,有效地增强自控能力。教给控制方法

1、理智。教孩子平时要以理办事,以理服人,以便能头脑冷静,自觉地克服偏激情绪。

2、让人。青少年都很好强,得理不让人,无理也辩三分。教育孩子与人争论时,做到理直、心平、气和地讲话,不逞强。对与小学生心理辅导还有好多的方法,有待我们一起去探讨,进一步搞好小学教育工作。今天,人们已逐渐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即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就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这对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现在,我们面对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社会的不良影响和家庭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失误,导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程度不同地存在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进而身上存在着懒惰、怯懦、自私等缺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研究人格发展上的这些课题非常迫切,不容忽视,尤其在社会转型、教育转轨的今天。

下载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策略(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策略(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生抄作业行为矫正方略研究》课题小结

    《小学生抄作业行为矫正方略研究》课题小结 在学校领导和同事的指导下,我个人确定了数学学科的课题研究,我研究的课题题目是《小学生抄作业行为矫正方略研究》。课题从确立实......

    当代小学生心理问题与家庭教育策略

    当代小学生心理问题与家庭教育策略 在全社会提倡素质教育的大方向下,青少年的健康,特别是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于学校而言具有重要的教育地位......

    一年级小学生阅读问题及改善策略

    一年级小学生阅读问题及改善策略 网络正以迅猛的速度介入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于受到电视、电脑游戏、Q群聊天、微信聊天、博客等吸引,不......

    课堂导入策略

    姓名:王广禄 工作单位:黑龙江省五常市沙河子镇中学 邮编:150227 电话:*** 论文题目:课堂导入策略 摘要:新课的导入策略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明确学习方向......

    课堂管理策略

    课堂管理策略(寻找案例说明“课堂时间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恰当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作法 作者:李晓峰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

    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教案

    关于职业学校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教案 教学目标:学校老师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学习秩序,保证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深入研究分析课堂问题产生的种种原因,对课堂问题行为做出及时准......

    地理有效教学课堂问题设计策略探究

    地理有效教学课堂问题设计策略探究 作者:不详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07日 点击数: 33 如无法通过下载软件进行资源下载,请登录后在资源下载链接上右击,并选择“目标另存......

    课堂的问题生成与教师的回应策略

    课堂的问题生成与教师的回应策略 江苏省淮州中学韩维加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自从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之后,沉寂的课堂因此而显露生机,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