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管理策略
课堂管理策略(寻找案例说明“课堂时间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恰
当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作法
作者:李晓峰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传统观点认为,课堂管理就是处理学生的不良行为(纪律问题)。实际上,课堂管理和纪律的意义不能等同,前者比后者意义更广泛一些。课堂管理是指管理学生课堂学习的教师行为和活动;而纪律则是指学生行为适当的标准,这些标准蕴涵在课堂活动中,表现为指向性的任务。换言之,教师采取某些方法和措施来处理学生的行为问题以 减少它的存在。
以下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课堂管理的策略:
(一)课堂时间管理
课堂中的时间因素与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行为及学业成就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也是在课堂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1)学生学习时间的层次分析
我们把学生的学习时间分为五种:名义时间、分配时间、教学时间、专注时间和学术时间。
学校活动的时间总量通常是由政府确定的,如一所学校每学期多少天,每天多少小时,这一时间量就是我们所说的名义时间。
在名义时间中,有的时间用于学科的教学活动,有的时间是用于用餐、课间休息、集会等活动,用于这些活动中每种活动的时间,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分配时间。
教师将课堂活动的时间转换成建设性的学习活动时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时间。
在教学时间中,有些学生心不在焉,思想开小差,有的专注于学习,这样在教学时间里有学生专注于指定活动的实际时间,即专注时间。
实际上,学生有时专注于某一活动,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而没有真正地投入和理解学业学习。这就有一个学术学习时间的问题,即学生花费在学业任务上并取得成功的时间,它不包括学生听不懂或理解错误的时间,即学术时间。
英美等国研究认为,名义时间与学生学业成就没有多大影响,因为名义上分配的教学时数往往由于教师或学生缺勤等原因而无法实现。许多研究的结果证明,专注时间与学生学业成就存在着正相关,学术学习时间与学生的学业成就有相当稳定的正相关关系。
(2)课堂时间的优化管理策略
1.坚持时间效益观,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的损耗
要提高课堂的时间效益,就必须建立合理的教学制度和增强教师的时间观念,将教师、学生可能造成分配时间的人为因素减少至最低限度,保障规定的有限时间落到实处,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2.把握最佳时域,优化教学过程
据心理学家研究,一节课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第5分钟到20分钟,这一时间段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最佳时域。由于教师理解教材不透、教学方法陈旧等原因,导致课堂效益不高。要提高课堂的时间效益,就必须保证在最佳时域内完成主要任务,解决关键问题,并辅以精心设计的方法,使教学过程一直向着预定目标进行,学生也一直处于积极的专注状态。
3.保持适度信息,提高知识的有效性
课堂信息量过少,环节松散,会导致时间的浪费;信息量过多,密度过大,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效益低下,也是浪费时间。因此,教师要做深入细致的分析,保持单位时间内适度的信息量。此外,教师课堂传授的知识要尽可能有效,以防止教师教学中因无用知识而导致的无效劳动。
4.提高学生专注率,增强学生的学术学习时间
专注率,即分配时间内学生专注于某项教学活动时间所占的百分比。提高学生的专注比率意思是增加专注时间,使其尽量接近于分配时间。提高学生的专注率,一是要抓住可教时机及时施教,二是选择恰当时机处理学生行为,防止出现破坏课堂规则和形成冲突的情境。此外,还要在提高学生专注率基础上,提高学生学术学习时间的效率。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主要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它常被比作“组织人格”。正像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人格一样,每个课堂都有自己独特的气氛。
(1)课堂气氛的类型
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三种类型。
积极的课堂气氛的特征是:课堂纪律良好,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精神饱满,注意集中,专心听讲,积极思维,反应敏捷,发言踊跃;教师善于点拨和积极引导;课堂呈现热烈活跃与祥和的景象。
消极的课堂气氛特征是:课堂纪律问题较多,师生关系疏远,教师不善于调控;学生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反应迟钝,多数学生处于被动应付教师的状态;不少学生做小动作,情绪压抑等。
对抗的课堂气氛的特征是:课堂纪律问题严重,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兴奋过度,随心所欲,各行其是;注意指向无关对象,教师无法正常上课,时常被学生打断或不得不停下来维持课堂纪律,基本上是一种失控的课堂状态。
(2)优化课堂气氛的基本策略
1.教师必须具备较高业务素养,以优化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
教师要学识渊博,能钻研教材,课前作好充分准备,能弄清有关知识的来龙去脉,采取优化的形式和方法传授教学内容,使学生一听就懂,这是师生互动的先决条件,也是有效控制课堂气氛的关键所在。
2.讲求教学艺术、启发和调动学生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的主动投入,师生不能产生有效的互动,也就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应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眼前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启发和激励;要注意提供与学生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承受能力相适应的信息,以启发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教学内容应启人心智,教学过程中应伴有给予学生学习责任感、义务感、求知欲等方面的教育。
3.注重情感投资
课堂教学是一种充满丰富情绪色彩的活动,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情绪环境。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要始终保持与学生有情感投入。深沉、殷切持久的师爱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最基本条件。
4.及时挽救不良教学气氛
一是注重发现学生缺点,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教师要十分敏感地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要善于观察学生的面容、神态、善于捕捉学生的一举一动,以此作为窥视学生心态的重要渠道。然后采取恰当有效的方式随机地给予学生以指导和帮助,使其心态恢复到优化状态。二是教师了解自身的弱点,从中发现自己在哪些方面影响了教学气氛的创设,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新的基础上找到和学生的相通点。
(3)优化课堂气氛的具体方法
1.多陈述性语言,少评价性语言
评价性语言指对学生的行为加以评价。一般来说,学生不喜欢被评价,有时对老师的评价采取抵抗的态度。但是,教师多使用客观的陈述性语言,不包含评价,学生则能较为客观地对待。
2.与学生平等相处
如果老师在学生面前表现一种权威地位,认为自己高于学生,而对学生耳提面命,则会让学生产生反感,甚至漠视老师的行为。相反,老师视自己与学生平等,则会产生一种积极的交往氛围,促进合作和积极的反馈。3.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价值的问题是形成良好教学氛围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师要注意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的设置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现有的学习能力相适应。
4.注意物理环境的布置
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形成离不开整洁、舒适的课堂物理环境。教师应组织同学有特色地布置本班教师。注意座位、光线等对课堂的影响。
5.加强师生互动
教师要对学生的反映做出反馈,尤其要关注学生提出的反对意见和“异想天开”的看法。让学生感到教师关注自己,以形成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三)恰当处理课堂问题行为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教师经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损害师生关系和破坏课堂气氛,影响教学效率。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课堂问题进行了分类。奎伊(Quay.H.C.)等人在其研究的基础上,把课堂问题行为分成人格型、行为型和情绪型三种类型。
■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课堂问题行为不单是学生自身的问题行为,是各种问题的综合反映。综合起来,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1.教师的因素
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与教师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教师的教育失策会导致学生产生问题行为。教师的教育失策主要表现为:错误的观念指导、管理失范和教学水平低下。
(1)教师错误的观念(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会导致错误的行为,从而引发学生的问题行为。有的教师把追求升学率作为教学的指导方向,把分数作为唯一的目标,这样教师会重智轻德,对学生进行超负荷的灌输,学生丧失主动性,会对学习产生厌倦、腻烦心理,严重者产生对抗性行为。有教师视学生为无情感、无个性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忽略学生的情感,这会使学生产生被忽视的心理。还有的教师不能正确看待师生关系,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对学生耳提面命,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致使他们产生问题行为。
(2)管理失范
教师在课堂上的管理失范表现为两种极端行为:一是放弃管教的责任,采取不闻不问的立场,放弃学生,不能使课堂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学环境,学生也因缺乏指正的机会而出现违反课堂规则的行为。二是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做出过度敏感的反应,动辄对学生大加训斥,甚至滥用惩罚,学生很容易与教师发生摩擦,从而导致行为失范。
此外,教师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低下,容易导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威信的降低,进而引起课堂问题行为。
2.学生的身心因素
课堂中的问题行为大量是有学生的身心因素引起的,如性别上的差异,生理上的障碍,心理上的缺陷。相对女孩来说,男孩好动,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容易产生外向性问题行为。女孩的外向性问题行为则要少一些。学生生理上的障碍容易使学生产生问题行为,如学生视、听、说方面的障碍,学生发育期的紧张、疲劳、营养不良等。心理缺失也是构成学生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它主要反应在焦虑、挫折和性格等方面。如,焦虑会使学生灰心丧气、顾虑重重,挫折会引起学生的情绪波动。学生个性发面的问题也会导致问题行为,过于内向的学生会产生退缩性行为,过于外向的学生会产生攻击性行为。
3.环境因素
环境影响包括家庭、大众媒体、课堂内部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第一,家庭因素。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自制力差,极易冲动,容易产生对抗性逆反行为。父母不和、经常打闹的家庭的孩子,在课堂上会表现出孤僻退缩、烦躁不安。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容易造成孩子的自我中心,放荡不羁,促使孩子产生问题行为。第二,大众媒体。现在正处于信息时代,但是大众媒体也对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一些暴力、色情等低级庸俗的内容激发学生去效仿,这些行为能延伸到课堂上。第三,课堂内部环境。课堂内部环境,诸如课堂内的温度、色彩、课堂气氛、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等都会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
■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
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
学生的问题行为,有些是出于无知,有些是出于故意,有的则是初始时的不慎。因此,最好的管理,就是采取先行控制,在问题行为产生之前,采取条件优先,实施预防性管理,避免或减少问题行为产生的可能性。
它主要关注明确的行为标准、建设性的课堂环境、良好的教学策划、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
第一,确立学生的行为标准。
明确学生常规的行为标准,是一种有效的先行控制方法,因为这样可以事先确立起对学生在课堂中的期望行为,让每一个学生都明了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不好的,哪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哪些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第二,促成学生的成功经验,降低挫折水平。学生的成功经验,通常会激发他们的愉悦情绪,降低挫折水平,从而避免或减轻问题行为。因此,教师要确保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适当的成功率,尤其是将课堂活动规划在既不太容易也不太难的适度范围。
第三,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良好的课堂环境不仅可以减少产生问题行为的可能性,而且可以消解许多潜在的问题行为。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首先要保持课堂的整洁、秩序和优雅,增强课堂成员的秩序感、责任感。其次,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调整学生的座次。第三,要把握课堂的情绪环境。
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
行为控制策略包括强化良好行为和终止已有问题行为两个方面。
①鼓励和强化良好行为,以良好行为控制行为问题。教师通常采用社会强化、活动强化和榜样强化等方式。社会强化,也就是利用面部表情、身体解除、语言文字等来鼓励所期望的行为。活动强化,也就是当学生参与其最喜爱的活动,或提供较好的机会和条件,例如允许参加俱乐部活动、提供设备的优先选择权和使用权、提供课堂活动或体育运动中的领导角色等。榜样强化,只要给学生提供某种具体的行为范例,学生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并朝着这样的行为而努力。
②选择有效方法,及时终止问题行为。通常采用的影响方法包括:信号暗示;使用幽默;创设情境;有意忽视;提问学生;转移注意;正面批评;劝离课堂;利用惩罚。
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① 掌握课堂行为矫正的内容。课堂问题行为矫正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正确认识问题行为,它是行为有效矫正的前提条件,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矫正。第二,着手改正课堂问题行为。改正是课堂问题行为的关键,而且改正问题行为比认识问题困难得多。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进行观察与了解,判明问题行为的性质、轻重和后果;其次要运用多种知识,分析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或背景,形成对问题行为的正确态度;然后要选择适宜的方法进行纠正。第三,改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只是行为矫正的一部分。理想的矫正不但要改正学生的问题行为,而且要塑造和发展学生新的、良好的行为模式。
② 遵守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的原则。第一,奖励多于惩罚的原则。第二,坚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协调有关人员保持矫正的一致性,避免互相抵消矫正效果。第三,与心理辅导相结合的原则。
③应用问题行为矫正的有效步骤。觉察问题行为—深入诊断问题行为—确立矫正措施和方法—改正问题行为—评定改正效果—塑造、发展良好的行为。
第二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策略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策略
我们学校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差距比较大,一部分学生从教学点转来,他们原学校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这些学生即使家里有电脑,操作比较熟练,但是教材上学过的内容他们不清楚,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因此,课堂上,有的学生觉得教学内容太简单,没有事做;有的学生不会操作,也没有事情做。于是,学生们在课堂上就悄悄地启动金山画王或网页,玩游戏,登QQ,以至于课堂教学不能正常进行,教学任务不能顺利完成。当老师要求学生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时,学生们的交流与讨论却演变成了“吵闹”,演变成了小组“聊天”。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管理好我们的课堂呢?
一、信息技术课堂难管理的原因
首先,从课程地位和观念上来看,信息技术学科不仅是一门人们心目中的小学科,更是一门人们认为应该取消的学科,有着先天不足的背景。虽然在信息技术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它的课程地位,但在很多学校,信息技术学科仍是受冷落甚至被遗忘的学科。学校领导教师的不重视,社会家庭对学生接触电脑横加限制和阻拦。这些因素使学生对本学科认识出现偏差,甚至有学生到机房来上课,根本不是来收获知识的,而是来猎奇,来“消闲”的,缺失了认真学习的态度。
其次,从学科特点上来看,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和层次性比较强的学科。信息技术课堂上,更多的是学生的实践和操作,在操作中,学生会碰到很多问题,有些会超出教师事先的准备范围,引起课堂的突发事件,产生“哗变”。信息技术学科的层次性特性主要表现在学生基础水平的层次性和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学生基础水平的层次性造成了学生的认识水平不一,出现会的学生玩游戏,不会的学生看别人玩游戏的局面。第三,从学习环境来看,信息技术学科的大部分课时是在计算机房进行,与教室相比,计算机房中干扰因素更多,环境更为复杂,带来的纪律问题和课堂麻烦也更多。
二、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现状
纵观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我们觉得是否应该从自身开始反思一下? 1.教师上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不对这类“副课”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2.教师教学时的态度不够端正,放鸭子式的课堂教学居多; 3.由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引起的“乱”讨论,使得有价值的辩论演变成了没有意义的“吵闹”,演变成了小组“聊天”;
4.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应该玩的课,对于作业敷衍塞责,玩游戏,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破坏机房设施成了他们的必修课;
5.机器配置低,运行速度慢;机器故障发生率高,影响正常使用;机器数量少,不能保证一人一机,导致大部分学生只能旁观,坐在旁边看别人操作,时间久了这些学生对这门学科丧失了信心;
6.学生操作能力参差不齐,起点不统一,水平高的很快完成任务,无事可做,水平低的学生做不出来,只能“观赏”,也没有事做;
7.小组协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分工不明确,部分学生做其他事,课堂比较乱;
8.课堂评价,出现敷衍现象,不能很好地激励学生投入学习; 9.个别学生带零食或玩具进机房,使其他学生分散注意力,导致个别学生出现操作错误引起课堂骚乱;
10.优秀学生主动帮助其他学生导致一部分学生依赖其“帮助”而自己根本没思考,也谈不上学习。
以上所列出的仅是信息技术课堂上的一部分“问题”。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真的有这么多“问题”吗?信息技术教师经常抱怨学生喜欢聊天,喜欢QQ等,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把QQ作为师生交流的一种方式,通 2 过这种工具,使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更为方便,这正是其他学科教师所羡慕的,也是我们信息技术学科特有的先天优势。
信息技术课堂与其他学科相比,本身就比较“乱”,学生的动手操作,相互讨论不可能是安静的。当然需要注意的是这儿的“乱”是正常的“乱”,而不是失去控制的吵和闹。虽然目前的信息技术课堂看起来有很多问题存在,需要我们解决,但也有不少问题是合理的。
三、信息技术课堂管理的对策
1.针对由教学内容引起的问题,首先通过调查了解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基础,学生对本学科的期望等,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依据。其次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处理,使内容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与热情。
2.针对教学软硬件引起的问题,首先努力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做好硬件、软件的维护和更新工作,为教学的正常开展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其次是在课前做好准备工作,对存在故障的机器进行及时的维修,确保机器的正常使用,保证学生的正常操作。如果因为条件有限,确实不能保证学生一人一机,可以采用分组上机的办法。另外,可以安装电子教室管理软件用以方便对学生的广播、监控及发送文件、收缴学生作业等。
3.针对教学方式引起的问题,我们要从备课入手,一是根据学生情况来设置合适的教学目标;二是依据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处理;三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避免单调地讲解与演示,提倡任务驱动,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4.针对学生起点不同引起的问题,可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内容和任务,也可以让学生同伴互助,合理编排学习小组。
5.针对课程地位和观念引起的问题,主要是转变学生的观念,使学生改变信息技术课等于轻松课,等于玩的课的错误观念,树立起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正确认识和学习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习打下良好 3 的基础。其次,通过不同方式使学生加深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了解,了解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内容,了解信息技术课的评价方式,了解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在工作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制定相关的课堂管理制度,使学生明白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并制定相应的违反制度的处罚措施;最后,保证制度的执行,不让制度成为墙上的装饰品。只要持之以恒,观念是可以改变的,学生终将明白信息技术课程对自己的意义。
6.针对学习环境引起的问题,机房是信息技术课程的特定的教学环境,这个环境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比如机房的封闭性比较好,又由于机房内的设备及装潢容易散发有毒气体,可能对教师和学生的身体有所损害,所以,课前教师要到机房开窗、打开换气扇,作好上课准备。再如,机房给学生带来的新鲜感,可以玩游戏、可以上网等等。教师不能对学生玩游戏的现象视若罔闻,必须采取措施进行管理。
四、信息技术课堂设计的策略
根据上面的分析,要解决问题,提高课堂管理实效,有两个根本的途径。一是转变学生的观念,二是老师自身的努力。而学生观念的转变,需要通过老师的努力来实现。因此我认为,要解决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最关键的因素是老师。
为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流程时,首选的教学策略是激励法。1.情境激励
为学生提供具有生动性和丰富性的情境,使情境产生强大的驱动力和启发性,激励学生投入学习。
2.需求激励
针对学习需求不明显的学生,我们要把学习置于不同的生活情景之中,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找到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形成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处理教材的能力。
3.兴趣激励
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顺势诱导,把他们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中来,使学生乐学、爱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达到引人入胜的最佳效果。
4.任务激励
通过一个个循序渐进、有梯度的任务来驱动学生,通过一个个任务完成后的成功和喜悦来激励学生。
5.目标激励
强调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目标意识培养,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通过形象、生动的实际事例引导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化解学生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从而让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与实际生活的关系,这样就可以消除学习者“不知学有何用”的困惑。
6.活动激励
抓住不同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兴趣进行学科整合,从而激励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如:有的学生对数学有兴趣,可以利用电脑制作的数学课件来激励学生学习幻灯片的制作。又如学习“画图”时,可以结合美术课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开展电脑画图竞赛活动,或参加全国电脑制作竞赛活动。再如用网上交流工具分享学习、生活中的喜悦,解决平时学科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等等。
针对学生依恋上网玩游戏的情况,我们可以采用如下策略来设计课堂教学。
1.教育疏导
通过反面典型教育学生,让他们深刻认识到沉迷于游戏会造成学习下降、学无所获的严重后果。通过谈心疏导学生,让他们的游戏情结淡化。通过屏避、监控等技术对机房进行管理,减少学生安装、运行游戏的机会。适当加大课堂检查与监督力度,减少学生玩游戏的机会。
2.顺势引导
主动给学生一些玩游戏的机会,不一味反对游戏。如:针对一些健康、优秀的游戏,让学生组织对抗赛,进行游戏比赛活动。引导学生区分游戏的优劣,正确地选择有益的游戏,科学地探索游戏。把学生从沉迷引向研究的境地,减少对游戏的盲目崇拜。
3.鼓励创新
信息技术课上,向学生讲解游戏制作的一些技术,让学生体验到“制作游戏”比“玩游戏”更有意义,更有挑战性,更能体现自我价值。在把学生玩游戏的注意力转移的同时,加大技术的学习与运用,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的更高境界。
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整个学期有序教学的基础。一个良好的上机习惯,可以用最少的时间来进入到最佳的教学状态,从而创设一个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更广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更多常用的操作技能。一个井然有序的教学环境,能有效地发掘学生蕴藏着的学习潜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其智力和能力,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总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一定会改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第三篇:有效课堂管理的策略
有效课堂管理的策略
有效课堂管理是保证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变量, 也是许多教师别是新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遇到并处理不好的问题。实践中, 我们总结出了有效的课堂管理三策略。
一、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消除学生 问题行为的主要策略
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与学生纪律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许课堂管理问题与教师能否创建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关。因此, 课堂管理只有通过创建一个真正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课堂心理环境, 才能确保学生做出积极的、教学目标导向的行为, 形成良好的纪律。一般说来, 创建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 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的行为,包括违纪行为, 都受其内在心理需要的驱动, 是学生尝试满足某种需要的结果。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是由于课堂环境不能满足其心理归属、认同和爱的需要造成的。因此, 我们必须通过观察、调查等方法深入分析现行课堂心理环境对学生需要的满足情况, 识别学生问题行为类型和原因, 切实理解学生个体的心理和学习需要, 从而为针对性地创建积极课堂心理环境创造必要的前提。
2.营造人性化心理氛围。以学生为本是当代课程理念和进行课堂管理的出发点。为此, 教师一是要建立自然、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通过对学生情感、意见的关注和移情理解, 营造人性化的班级文化。二是教师要接纳全体学生, 努力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归属感是一个强大的动力因素, 而接纳是最有效的激发方式之一。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尊、适应性等品质。三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满足学生的自尊需要。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 做的每一件事, 表现出来的每一种态度, 都应注意要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印象。最后, 培养学生选择和履行职责的能力, 满足学生有关权力和自由的需要。许多学生都渴望承担责任、自治和独立, 同时也想拥有与教师共享管理课堂的权力。因此, 教师要通过为学生提供选择、与学生一起制定课堂规范、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等方法满足学生有关权力和自由的需要。
二、有效沟通是化解课堂矛盾的重要策略 当代课堂管理理论认为, 健康的交流方式和有效的沟通技能不但有助于增进师生间的关系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也是有效课堂管理的重要策略。教师在运用有效沟通策略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善于倾听。教师的倾听体现着对学生的接纳和重视。倾听是表达尊重的标志,是满足学生被接纳、受重视等需求的重要途径。具体而言, 教师在倾听中要注意: 首先, 停下正在做的事情, 以全神贯注和兴趣盎然的神情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感受, 并注意观察;其次, 尽可能从学生的立场设身处地地理解其所表达的思想和感受;第三, 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讲话;第四, 尽可能精确地对你所听到的内容进行释义, 并谈谈其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态度。
2.善于运用肢体语言。肢体语言是重要的沟通方式。通常, 教师在课堂中经常运用的肢体语言包括: 一是眼神接触。眼神接
触是课堂上师生最常用和最普通但却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因此, 教师要做到和每一个学生进行多次的眼神接触, 并努力熟悉每个学生的眼神意义, 读懂每一个眼神反应。二是身体接近。课堂上教师的言语批评既会中断教学活动, 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就是身体接近。在大多数情况下, 教师走近学生, 或轻轻地拍拍学生的肩膀就能使其端正行为。三是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是语言的重要部分。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尽可能变换身体姿势并结合讲课内容, 惟妙惟肖地表现课程内容, 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 从而被学习内容所吸引。
三、健康课堂管理是有效课堂管理的基本策略
所谓健康课堂管理, 就是通过为每个学生营造一种以相互信任和尊重为基础的愉快、健康、高效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自强、自尊、自立的心理, 促进学生心理、社会多层面的安康, 从而使学生在课内外过一种健康、幸福和有意义的生活。实施健康课堂管理, 要求教师掌握健康有效的纪律实施技巧。
1.实施健康纪律模式。课堂纪律的实施模式主要可区分为专制型、放纵型和健康型三种模式。专制型模式要求强制而无视尊重, 放纵型模式注重尊重而放弃强制, 而健康型纪律实施模式则力图在强制与尊重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在健康型模式下, 教师不是指挥家, 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的行为, 告诉学生行为的限度和可以被接受的选择,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或活动负责。
2.理解学生。作为拥有强烈归属欲望的学生的所有行为都表现出要求被理解的愿望。当课堂环境不能满足学生心理需求时, 学生就会将自己的行为引向寻求权力、寻求报复、规避失败的目标。一些学生结成小团伙, 以满足他们的归属需要。为此, 教师不能简单地采用惩罚手段, 而是要给予积极理解, 并运用有效沟通策略, 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为他们的主张寻找出路。
3.恰当使用惩罚。毫无疑问, 惩罚是有效的课堂管理行为。但是, 惩罚是一把双刃剑, 在具体实施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关怀鼓励为主。“数子十过, 不如奖子一长”。二是正确运用惩罚。提倡关怀、鼓励为主, 并非简单地否定或取消惩罚, 而是强调必须慎重地正确地运用惩罚。在某些情况下, 运用惩罚进行纪律管理还是必要和有效的。三是多做正面引导。心理学研究表明, 惩罚、批评只能抑制不良行为, 而难以形成社会所期望的行为。所以,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 应尽量不要使用消极否定性的语言, 多用积极引导的语言, 不仅要告诉学生“不要怎样”、“不能怎样”, 更要告诉学生“应该怎样”、“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不仅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不良行为的缺陷, 更要指出学生努力改进的方向, 正面引导学生的发展, 从而有助于学生良好行为品质的形成和巩固。
第四篇:有效课堂管理的策略
有效课堂管理的策略
摘要:良好的课堂管理既可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策略:建立积极、正向、有序的课堂规则,教师灵活多变的管理方式,科学合理地编排座位。
关键词:课堂管理
课堂规则
教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课堂管理方式已经逐渐显露出其固有的弊端。课堂教学及评价正渐渐地显示出其改革的意志和努力的方向,但课堂管理似乎在这场变革中显得异常“冷清”,要实践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和评价,显然离不开有效的课堂管理。下面就有效管理课堂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建立积极、正向、有序的课堂规则,积极、正向、有序的课堂规则能规范课堂行为,维持课堂秩序。课堂规则是课堂成员应该遵守的保证课堂秩序的基本行为规范和要求,具有规范、指导和约束课堂行为的效力,使学生明白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不好的,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有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和及时纠正问题行为,建立良好的课堂内部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规则具有维持功能。此外,课堂规则一旦被学生接受、内化以后,就会变成学生自觉主动的行为,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和自我管理的动机状态,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自律品质,养成良好习惯。
制定课堂规则的原则和要求:
1.首先,课堂规则应由教师和学生充分讨论,共同制定。课堂规则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由学生参与讨论而制定的课堂规则,会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需要和愿望,容易被学生接受和内化,从而自觉遵守课堂规则。因此,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制定课堂规则,但在确定所期望的学生课堂行为标准时,教师要考虑这样几个问题:所确定的行为要求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行为要求是否影响课堂秩序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要求是否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行为要求是否切实可行?行为要求是否具有改变或修正的可能性?等等。
2.其次,课堂规则应少而精,内容表述以正向引导为主。课堂规则应是所有学生均应共同遵守的课堂行为规范与要求,因此应尽量制定出最简明、最基本、最适宜的规则。一般以5-10条为宜。消极、负向的课堂规则不利于课堂学习纪律的管理。这样的规则常常会引导学生关注消极方面,反而淡化学生的积极动机与态度,从而进一步强化低水平的道德发展,无助于发展学生高水平的、具有社会价值的道德水准。因此,在制定规则时应坚持正面表述为主,多用积极的语言,建立良好课堂行为的积极的正向强化,这有利于产生“教师期望效应”,从而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遵守课堂规则。
3.最后,课堂规则应及时制定、引导与调整。教师应抓住一学年开始的机会制定课堂规则,并引导学生掌握如何遵守课堂规则。一学年的开始几周,在决定这一年学生在课堂中如何和教师、同学相互交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师灵活多变的管理方式
仅有课堂规则还是远远不够的,课堂是复杂多变的,学生的情绪情感也是极其丰富的,在课堂上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拥有很好的教育教学机智,具有高度驾驭课堂的能力。
1.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效的课堂管理很难和有效的教学分开。如果教师的教学生动有趣,内容难易适中,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就不会分心吵闹。反之,教师如果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去维持课堂秩序,也未必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必须有科学的教学观,注重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另外,还必须作好充分的备课准备,掌握详细的背景材料,制作大量的教具和展示图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等。
2.善用眼神传达警告或嘉许之意。老师要有自信,不怕与学生的眼神接触。在每一节上课开始时,先以自信关心的眼神逐一注视每一位学生,然后再开始上课;下课前以嘉许的眼神很快扫视全班然后下课。上课过程中,眼神可多停留在根据先前了解可能分心或调皮捣蛋的一些学生身上。通常,学生做出“违规行为”或从学习活动结束前会先窥视老师一眼,判断是否有被老师觉察,若是当学生看到老师时,立刻接触到老师的眼神时,他会心神一凛,就此收敛。如果学生分心前未被老师眼神捕捉到,已经出现不良行为,老师可以用警告的眼神盯着他,等待他的眼神接触,必要时提高声音诱其看老师,待眼神交接时,轻轻摇头表示不许再做。另一方面,认真专注学习的学生有时也会望一望老师,寻求注意,老师如能及时投以赞许的眼神,可使学生受到鼓舞而更加努力。
3.运用声音的变化和巡视走动来提醒学生。教师上课时,声音如单调平淡,毫无变化,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因此平时上课时教师应注意音调高低、速度快慢和声音大小的变化。在讲到重点时,宜减慢速度提高音量,必要时反复强调,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若遇个别学生不守规矩,则在其动作时,提高讲课音量,示意他老师已经知道,使其收敛行为。如果全班有骚动现象,可以突然停止讲课,静默片刻,通常学生会因而警觉,恢复安静。教师平时上课多半站在讲台中央,方便学生注视及必要时使用黑板,但如果学生在做练习或老师在范读时,宜在行间巡视或移动,若个别学生有问题时,即趋前帮助;学生不守秩序时,即在其身旁留驻,待其警觉收敛后再离开。
4.用随时发问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讲授是教学的主要的方式之一,配合学生适当的问答,内容系统,重点突出,并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易分心,可以在讲解前提醒学生“讲完一段后,老师有几个问题要问大家。”在讲解过程中,如遇个别学生分心或不守秩序,可以向他提出问题要求回答,如果学生回答不出,可另指一名专心学习的学生回答,答完后再要求原学生述说一遍,确定其是否已专注听讲。
5.用放大镜寻找学困生的优点。人人都有想获得赞赏的需求,年纪越小,获得赞赏的需求越强烈。在一个有四五十名学生的班级中,往往只有十多个成绩优异的学生因为学业上有良好的表现而时常获得老师的称赞,其他多数学生获得老师赞赏的机会很少,更有不少学生不但根本没有得到赞赏的机会,反用放大而时常受到斥责和处罚。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其闪光点。聪明又有爱心的老师总是用放大镜寻找问题学生的优点。对那些缺点多的学生,我们不能“在鸡蛋里挑骨头”,而是要“骨头里挑鸡蛋”。我们必须想尽办法寻找其闪光点,并把这些闪光点予以扩大,树立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科学合理地编排座位
在学生自由选择座位的情况下,坐在前排的大多数学生是过分依赖型的学生,也许还有些学习热情特别高的学生坐在其中。坐在后排都是些调皮捣蛋者。学生对座位的选择反应出他们对学习的情感,坐在前排的学生一般对学习持积极态度,他们认为自己有获得成功的能力,并表示要努力学习以取得好成绩;而坐在后排的学生则对学习持消极态度,对自己获得成功的能力也缺乏信心。
教师给学生分配座位时,主要关心的是减少课堂混乱。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教师往往把纪律不良的学生分配在下列三种座位上:(1)单独一人坐在最后一排,处于孤独状态,理由是孤掌难鸣;(2)坐在两个“好”学生中间,处于夹击状态,理由是效仿榜样;(3)靠近教师的讲台,处于直控状态,理由是便于监督。因此,通过对学生课堂座位的分配和调整,能达到有效调控课堂行为,预防纪律问题的目的。在我国中小学课堂里,教师往往把纪律不良学生安排在教室的最后一排,且对他们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这会降低学生的自尊、自信水平和自我效能感,从而造成师生之间的对立,形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他们会更有意识地破坏纪律。这是不可取的。因此教师在座位的安排上要注意以下几点:(1)防止学生产生消极的或否定的纪律体验;(2)不能让学生养成表面遵守纪律的态度;(3)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对学生行为的影响。此外,我们在分配学生座位时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要求,使得每个学习小组好、中、差搭配,不同小组大致平衡,这不仅有利于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又有利于小组间展开公平合理的竞赛。这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预防纪律不良行为的发生。有时让纪律不良的
学生和自律的学生坐在一起,能有效地减少纪律不良行为。总之,教师合理地分配和调整学生的座位,会有助于维持课堂学习纪律,同时也有助于有效的课堂管理。
教师能否有效地管理好课堂,能否有效地驾驭课堂,对课堂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如果失去了有效的课堂管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只能成为空中楼阁,目前,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纠正忽视课堂管理的片面做法,不断探索新课程下课堂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只有这样,新课程的目标才能真正落实;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和谐而生长、民主而平等、灵活而互动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173
[2]教育部人事司.教育部考试中心,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指导用书.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程晓樵.教师在课题互动中的策略.教育评论.2001.4 [5]陈长福.新课程下教师课堂管理初探.
第五篇:小学课堂管理策略
小学课堂管理策略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课堂不再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井然有序”的课堂管理,民主课堂管理成为教师努力的方向。尤其对小学教师来说,进行课堂管理的改革以适应新形势下学生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因此,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是对每个小学教师的一个挑战,这就谈到课堂管理策略问题。基于此种情况,本研究主要着眼于探索小学课堂有效管理策略。
一、课堂教学之前管理的有效性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管理也是如此。现今一些干扰课堂教学的事件时有发生。如迟到、早退、旷课、上课交头接耳等。这些看起来并不起眼的事情,往往会使我们教师耕费大量的时间去处理。几十分钟的课堂时间,能够真正有效利用的教学时间为此而损耗了一部分。而学生投入学习时间也相应减少了许多。因此,学期初规则的制定,是课堂管理有效性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师应明确告诉学生规则的内容以及出现违规行为将会面临的惩罚,如迟到的学生只可以从后门进教室等。规则一旦建立,教师首先要严格遵守,防微杜渐,免得一些不适行为逐渐演变成主要问题。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要言必行,行必果,这样才能建立起自己的威信。若前后管理不一致,则可能会使课堂纪律恶化,使自己处于非常被动的境地。
二、课堂教学环节管理的有效性
在教学环节中,教师的授课作风对课堂管理的效果有直接影响。“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注意创造民主、真诚、友爱的班级气氛,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那么学生反过来一般也很尊重教师,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课堂管理的效果比较好。如果教师领导作风专断,经常给学生施加压力,则很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过度紧张、焦虑,产生挫折感,甚至引起情绪抵触,在课堂上与教师或他人产生冲突对立,破坏正常教学秩序。此外,教师的学识、教学能力和人格品质对课堂管理也有一定影响。工作认真负责、教学严谨、尊重学生、意志顽强的教师,往往能赢得学生的敬重,并获得学生课堂上的积极配合,而教学不认真、举止粗野的教师则会引起学生反感、对抗,并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不合作态度。
三、课堂教学结束管理的有效性
结束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经过三四十分钟紧张的学习,到教学结尾时由于教师的控制力下降和学生的疲劳度增加,这段时间课堂秩序最难维持。日常教学中,常有许多好课因结尾不佳而给人留下遗憾。因此,重视课堂结尾的设计与管理,也是课堂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发现课堂结尾方法常见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系统归纳法。课临结束时,教师或学生对所学内容作一精要归纳总结,及时强化重点,明确关键,以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二是巧作铺垫法。教师应胸有全局,在结束一节课时视需要为后面的课巧设伏笔,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为搭好旧知通向新知的桥粱而早作安排。三是巩固练习法。在结束部分恰当地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既可使学生所学的新知得到巩固,又可使教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当然,课的结束方法远不止以上几种,只要注意积累和探索,教师就会找到适合自己教学的好的结束方法,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善始善终。
四、学生自主管理策略
作为学习的对象,学生在课堂管理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一切的教育活动和管理方式都要为他们服务,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表现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都会影响到课堂管理。在课堂管理中学生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进行自主管理,来实现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学习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并不能取代学生的学,“真正的学习”是发生在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加入到学习过程中时发生的,是一个将外部活动内化为内在心理结果的过程。学生的兴趣与热情被激发起来,积极地投入课堂当中,使得教与学的进程节奏发生共振,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2.自主管理,建立良好的学习秩序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自我管理是教师对学生管理的最终目的。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科学管理,要使学生掌握自我管理、有效学习的策略,从而牢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总之,课堂管理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要素,是有效教学的部分,是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它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同时也是衡量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课堂管理应用的好坏将直接决定一堂课的成功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