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化课堂时间管理策略
优化课堂时间管理策略,提高课堂效率和效益 作者:范先娥 来源:郧西县茅坪中学
内容提要:有效的课堂管理是顺利实施课堂教学的基础,其中课堂时间管理是基础。有效的课堂时间管理既能为课堂教学提供时间保障,也能为其它的课堂管理活动提供其所需的时间,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的目的。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素质教育目标必须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化解到每一个教学环节。课时怎样合理并科学把握课堂教学时间结构,把课堂教学过程由过去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变成学生探索、追求创新的过程,使学生主体地位和素质教育目标得到较好落实,真正提高课堂效率和效益呢?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点方面来实现:
一.确保精讲精练,让核心问题在关键时间段来解决
初中学生在一节课中的最佳思维时间一般来说也就在每节课的前15分钟左右,这段时间可以说是课堂教学中的关键时间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这个时间段来解决教学中的关键问题。为此,教师在课前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准备工作。①反复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再对教材进行分析,实现对教材的二度开发利用。②多和学生的交流,在和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状况——知识掌握情况、实际所具备的学习能力,以及个性、喜好等,以此增强教学的针对性。③在课前给学生布置具体的预习任务,使学生在课前就做好一定的学习准备,避免发生因为学生的准备不足而无法在关键时间段内完成主要学习任务的问题。④导课做到短而精。导课的“短”是指导课的时间一般不要超过两分钟;导课的“精”是指导课要“简洁”,要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要直奔主题,要尽量避免冗长的导入。在授课时,教师要善于精讲,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主动学习和作业时间,使“讲座”变为“学堂”,使课时变为“学时”,而不是“教时”,要特别注意做到揭示目标同时就是组织教学过程。同时还要注意,“讲”应是讲在点子上,有鲜明的针对性,讲的方法也应精心选择切实有效。
二.创设条件,提高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 课堂的实际效果其实不在于教师的讲,而在于学生有效地学。在课堂时间管理中通过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改变课堂教学节奏,加强学生心理教育来提高全体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
1.提高全体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
提高全体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①充分利用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以及学科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参与度。②在要求学生解决问题时尽可能选择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一些问题,使学生在通过思考后获得一定的成就。③在课堂教学中要有适当的信息密度。随着课堂教学的进行,教师通过信息密度的调整来保持学生的学习状态,使他们既不会因为信息的空缺而使思维停滞,也不会由于信息过多而无法接受。这样的安排能够使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提高全体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
2.教学节奏要有变化
呆板的教学节奏将会导致学生思维的停滞或精力的分散,从而造成学生学习效率的降低或课堂问题的发生。在进行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学生进行及时、充分的交流来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具体情况,并以此为依据来进行教学节奏的调整,使课堂教学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特别是一节课的前15分钟之后,教师必需通过问题情境的变化来调整教学节奏,在前15分钟之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不同问题情境的方式来组织和引导学生去不断地去运用知识,此时所呈现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梯度,又要有适当的重复,这种课堂教学节奏的变化可以使学生比较长久地保持一种积极的思考状态,达到提高学生有效学习时间的目的。
3.加强学生心理教育,提高学生专注于课堂的能力
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教育学生;①会用心。学习的过程,应当是用脑思考的过程,无论是用眼睛看,用口读,或者用手抄写,都是作为辅助用脑的手段,真正的关键还在于用脑子去想。②保持良好的自我情绪。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较为开朗的心境,营造一个十分轻松的氛围,学习起来也就感到格外的有精神。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才能对学习越发有兴趣。有了兴趣,效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③能排除干扰,通过自身的优势、缺陷等的深刻认识,培养“专心、用心、恒心”等基本素质.。只有做到全身心地投入,手脑并用,才能达到陶渊明的“虽处闹市,而无车马喧嚣”的境界,才能让手和脑与课本交流,收得最大的学习效果。
三.注意多种教学方式与手段的运用,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
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对象越是具有不同寻常的特性,越是新奇变化,越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即使是最具特色的,也不易一成不变地使用,否则,只会逐渐消退学生的注意力。为此,教师应充分而适宜地用已有传统教学设备和现代教学手段,体现出教学技术应服务于课堂教学实际需要的原则。教学目标的表达与重点、难点的揭示以及思考题、例题和作业题词的出示或提供等能用设备手段辅助的,就通过设备手段来快速实现,以减少不必要的语言描述,板书和学生书写时间。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我们都可以使用,从而刺激学生的眼、耳、手、脑并用,真正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强化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四.讲究处理课堂问题的时机和方式
课堂问题的出现会阻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造成课堂教学时间的损耗。解决课堂问题的关键是要营造出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以此来防止课堂问题的发生或扩大。除此之外,还要注意的是:第一,要增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这不仅可以防止课堂问题的发生或扩大,也为教师解决课堂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对课堂问题的处理要及时、适当,但其中的及时并不等于“立即”,对于不同问题,不仅处理方式不同,而且处理的时机也不同。及时、适当的处理是指要把握住处理的时机、运用恰当的方式来处理。除了极少数必须立即处理的课堂问题之外,一般的课堂问题都不要当堂“立即”处理,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时间,也有利于教师选择更好的方式去解决,并取得更好的解决效果。及时、适当的处理课堂问题在维护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避免破坏课堂气氛、防止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达到实施有效的课堂时间管理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各环节精简精要
教师课堂板书要精心设计,交待要求,口头讲解,课堂小结也要言简意赅,注意精减时间。概括性讲解,力求语言简炼准确,思路清晰,板书、图示都要精心设计。例如精设训练题。训练题注意遵循:延续性原则,即训练是第一环节设问的继续和发展;针对性、典范性原则,一定要设计与考试说明、中考发展趋势相吻合,能反映本章节能力考查最具代表性的试题;深刻性原则,设问重在为什么?还有什么?加强对教材深层次问题的挖掘。创造性原则,要有机结合本章节内容创设一些新情境的试题,以培养学生用已知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
在市场经济中“时间就是金钱”,而在学校教学中时间则代表的是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提高时间观和效率观是教师重视课题时间管理的思想基础,有效的课堂时间管理所获得的时间是教师进行其他管理及教育、教学活动的资源平台,有了这个资源平台,教师才有可能实现高效的教学活动,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而学生则能够在一定的课堂学习时间里通过学习效率的提高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①马云鹏主编,课程与教育论p270,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②马云鹏主编,课程与教育论p271,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③张向葵主编,教育心理学p402,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
第二篇:优化时间管理 创造高效课堂
有效的课堂管理是保证课堂教和学活动顺利实施的基础,而课堂时间的管理更是课堂高效进行的保障。一节课时间的利用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较为关键的要素,它与学生知识的掌握度、学习能力的增长度关系十分密切。在“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课堂中如何充分利用好有限的40分钟时间,打造高效课堂呢?
一、明确课堂目标,合理确定教学内容
在“活动单“导学模式的课堂中,我们按照教材确立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但是经常会遇到完不成教学任务和目标的现象。究其原因之一,可能是我们忽略了对教材中教学内容的处理,未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重组和拓展。因此,在教学之前,我们首先要清楚一节课要让学生掌握哪些内容,如果教材中安排的内容偏多,我们是否可以适当减少;如果教材内容较少,我们是否可以做恰当增加。这样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合理确定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与目标,是课堂教学时间有效管理的基础。
二、优化教学过程,准确把握活动环节
课堂时间的管理,关键要把握好课堂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既要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时间,又要保证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引导与点拨,深刻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巩固和检测所学新知,同时能有所提升和拓展。因此,各个活动环节内容安排要紧凑,环节与环节之间不拖沓,减少时间浪费。
(1)导入新课简练、节时。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课的第一槌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活动单”导学模式课堂中,要求导入新课时,语言简洁精炼,导向功能明确,要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要能迅速入题、入课,为学生争取充分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活动的宝贵时间。
(2)适当调控自主合作时间。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是“活动单导学”模式课堂中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学生首先根据活动单中每一个活动所提供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进行独立、自主、有效地学习,并通过自我调控完成具体的学习目标。这个自主活动的过程是确保后面活动有效实施的基础,这样学生才能对所合作的问题有较深层次的思考与交流,合作才能更有成效。因此,在时间上要有充分保障,但也不能无限制,不宜过短,也不宜过长。
(3)善用交流点拨时间。学生学习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点拨。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发挥课堂“主人”地位的同时,要通过及时、充分地展示交流来让教师了解学生在课堂自主学习中的具体情况,并以此为依据来发挥教师的引领提升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和“导”,使课堂教学朝着预定的目标方向发展。我们要很好地把握住这段时间,精心设计导学点拨语言,尽量使自己的语言富于针对性、智慧性、概括性。“引”在学生困惑处,“导”在课堂重难点处,“点”在教学核心目标处,力求做到精确、到位,同时坚持“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与本节教学无关的问题不讲”的教学原则,使学生始终专注于学习内容,高效率完成课堂各项活动。
(4)确保检测练习时间。“检测反馈”练习,是“活动单”导学模式课堂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本环节主要用于巩固课堂所学新知识,并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此环节是检验课堂目标达成度的重要途径。一堂课教与学是否有效,检测练习的完成情况是判定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一节课没有对所学新知进行必要的巩固练习,那么从知识这一目标来说是很难达成的,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该预留一段时间给学生独立作业,并尽可能地保证当堂完成,必要时能及时反馈。
三、正确处理偶发问题,提高课堂时间有效率
在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无法提前预设的偶发问题,如师生的双向互动,学生的创新发现,课堂内容的延伸生成、个体学生的课堂表现等等。如果处理得当,不仅能顺利进行教学,有时还能生出别样的精彩;反之,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阻碍课堂教学的进行,造成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处理和变动。”当课堂中出现偶发问题时,我们要根据当时的情境,在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的个性的同时进行动态的调整和控制,及时、正确地处理,这对于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防止影响教学活动的继续和教学目标的达成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准备充分,目标明确,导向专一,以期提高全体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实现课堂预约或未曾预约的精彩。
科学的时间管理,是实现课堂高效活动的保障。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能“分”有所用,都能产生学习效益,是我们的追求。
第三篇: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策略优化
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策略优化
1、减少时间浪费:要提高课堂的时间效益,就必须建立合理的教学制度并增强教师的时间观念,将教师、学生可能造成分配时间的人为因素减少至最低限度,保障规定的有限时间落到实处,提高时间利用率。主要措施:教师前3分钟候课制、学生课前准备落实、课后不拖堂。
2、掌握最佳时域:据心理学研究,一节课学生的思维最佳时间是上课后5-20分钟,这一时间段可以说是课堂教学的最佳时域。要提高课堂时间效益,就必须保证在最佳时域内完成主要任务,解决关键问题。当此时碰到课堂上的破坏情况,教师要尽快处理,切忌完全终止课程而去处理问题,那就会浪费你的宝贵时间。
3、信息量适中:课堂信息量过少,环节松散,会导致时间的浪费;信息量过多,密度过大,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效益低下,也是浪费时间。因此,教师要做深入细致的分析,保持单位时间内适度的信息量。
4、提高学生专注率:提高学生的专注率,一是要抓住可教时机及时施教,二是选择恰当时机处理学生行为,防止出现破坏课堂规则和形成冲突的情境。
5、教学手段多样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多种媒体(黑板、投影、音像等),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讲述、交流、训练、合作等),不停地刺激学生的不同感官,让大脑不同部位的细胞交替兴奋,使大脑在40分钟之内始终保持兴奋状态,从而提高课堂单位时间的效率。
第四篇:优化课堂时间管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摘要: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是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就是积极寻求提高教学效率的方法,提高单位时间的利用率,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我们要加强课堂时间管理,优化课堂教学时间,展开有效教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实效 课堂时间管理 有效教学目标
所谓“课堂时间管理”,就是对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的管理,其本质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时间的管理,包括时间的分配、时间的利用等。有效的课堂时间管理既要为课堂教学提供时间保障,也要为其它课堂管理活动提供所需时间,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目的。那么,教师如何科学支配、高效利用恒定的45分钟时间呢?笔者试结合教学实践对其做一些探讨和分析。
一、制定有效教学目标,保障课堂时间效度
为使45分钟课堂效益最大化,课堂教学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且目标要准确明晰、有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课堂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保证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
1.目标要准确明晰。教师制定目标要从宏观整体上学习理解课程标准的意图;从微观具体上深入钻研教材,充分领会总体目标是如何在教材中逐一体现的,并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出准确明晰的目标体系。
如《江南的冬景》,笔者进行了如下思考:
(1)从《课程标准》上看,“阅读文学类文本,应引导学生重视对作品形象、情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基于此,学习本文应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感受形象把握作者的情感,加强审美体验,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2)从单元教学目标上看,本专题的文章主要体现对自然纯美的注视,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感受和欣赏自然之美,把握文本审美意韵,进而激发学生亲近自然、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的意趣。
(3)从作者的创作风格上看,郁达夫的散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因此,要引导学生体会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基于此,确立了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体会郁达夫散文风格,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能力目标: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特点,体会对比的表达效果及明白晓畅、简洁明丽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江南冬景的眷恋之情;欣赏大自然的美,陶冶性情,提升审美境界。
此目标准确明晰,具有可操作性,容易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任务,使课堂45分钟有了努力的方向,从而达到以最少的教学时间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的目的。
2.目标要层次分明。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应使其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还要考虑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等的差异,绝不能搞“一刀切”,让全体学生接受同一水平的教育。为此,在设计《蜀道难》教学目标时,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我确定如下分层目标:
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既考虑了学生的实际,又保证不同程度的学生获得恰如其分的发展,减少在同步教学中因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造成的无谓时间消耗。
二、利用最佳教学时间,确保学生“用功时间”
国内有研究表明,课堂45分钟,学生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为五个时区,呈波谷(起始时区5分钟)―波峰(兴奋时区15分钟)―波谷(调试时区5分钟)―波峰(回归时区15分钟)―波谷(终极时区5分钟)的起伏发展规律,教学中可根据这一规律,在不同时段根据教学目标安排不同教学内容,以确保学生在不同时段完成不同教学任务。如在教授《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时,我作了如下尝试:
在起始时区,通过导语创设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你流过眼泪吗?为什么流泪?有时候,一滴眼泪可以透视出人性的真假,美丑,善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由一滴眼泪折射出人性世界丰富内涵的文章《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借此导语,让学生简单交流流泪的体验,调动其情感积累,使其迅速进入课文情境,又因标题本身具有探究性,即一滴眼泪为何能换一滴水?这样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课堂上来,帮助学生度过了注意力相对不集中的起始时区。
在兴奋时区,伴随着学生的思维渐入佳境,教师要充分利用其兴奋时间并尽量延长这一时段,以便提高时间利用率。为此,针对课文的难点,我设计了2个问题:
1.伽西莫多受刑前后的态度如何?
2.伽西莫多情绪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在理清伽西莫多情感变化轨迹的同时,自然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对其受刑前后周围人的表现上,从而引出“看客”及看客在伽西莫多受刑前后的表现,这样学生就真切体会“看客”身上揭示出的人性的丑陋及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身上体现出的人性的美好。伴随着问题的纵深引入,解决了文章的难点,使学生初步感受了“看客”的麻木、冷淡,体会了人性的丑陋,也提高兴奋时间的效率。
在调试时区,经过一段时间的兴奋,学生要进行适当的情绪调整,于是我用多媒体展示鲁迅《药》中看客的描写片断和“冷血看客网聚生色网易新闻中心.”网页,用血淋淋的现实,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看客的麻木、冷漠和残忍。因提供的材料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学生的情绪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了疲劳波谷区。
在回归时区,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中世纪人民”的冷漠,我又提出问题:看客一般都是一些不相干的人,那么伽西莫多最感激、最崇敬的人对他的态度如何?受害人爱斯梅拉达呢?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世纪人民”完全丧失人性的本质以及爱斯梅拉达身上体现的人性的善良,从而认识到“一滴水”的可贵。随后播放“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水喝”的电影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最感人的一幕,这样学生就能更深刻理解人性的美好,从而把课堂推向新的高潮。
在终极时区,教师小结,并向深度扩展。我饱含激情吟诵:“人之初,性本善”,“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爱斯梅拉达的举动,唤醒了人性中的良知,她给仇人喂水,这正是对人性美的呼唤。随即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在音乐声中为本节课划上圆满的句号。
教师依据课堂45分钟,学生生理、心理状态分布的规律,在不同时区安排了不同的教学内容,既充分利用了学生的最佳学习时间,又提高了学生“用功时间”的效率,从而顺利完成教学设想和教学任务。
三、合理调控教学节奏,优化课堂教学时间
教学节奏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水平以及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流程,巧妙组织教学,从而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张弛相间、快慢有度的状态。教学节奏把握得好坏,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要根据课堂和学生实际,不断调整教学节奏,合理安排教学顺序,优化使用教学时间。
1.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把握知识的重、难点
教师钻研教材,一是围绕《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二是要与文本、与作者、与编者进行对话和交流,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把握重、难点。
如研读《听听那冷雨》,《课标》明确提出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应引导学生借助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进而发展想象力及审美能力。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教师尤其要侧重让学生于细微处品味语言,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听听那冷雨》以听雨为主线,借助典雅、细腻的语言,我们真切地看到了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形象,感受到了游子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以及对传统文化、永恒理想的追求。基于此,我把教学重点定位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品味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又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若能把握住上述内容,也就能准确提出教学要求,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
教师只有吃透了教材,才能灵活自如地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知识容量,做到教和学的完善。
2.教学内容疏密相间,实现节奏张弛有度
教学节奏的张弛有度取决于教学内容的疏密程度。实践证明,只有教学内容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使其保持旺盛精力。所以,教学内容的安排要讲究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一般来说,教材中的重、难点,要重锤敲,以体现一个“张”字,但应注意缓而不松,疏而不散;而教材中易懂的非重点内容,教师只需一言带过,在“张”中体现一个“弛”字。
如《前方》,它是一篇哲理性的摄影散文,因其语言比较抽象,加之作者探讨的是人对“精神家园”的追求,所以对于阅历比较浅,理解能力不高的高一学生来说,无疑是非常困难的。为此,我放慢速度,化抽象为具体,比如理解“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我先引导学生分析钱钟书和丰子恺散文中的场景,通过文中形象化的诠释,学生不难归纳出这是实实在在的身体之苦,是“形而下”之苦,那么文中写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顺理成章就是精神之苦,是“形而上”之苦。借助具体的事例理解抽象的语言,调整了教学节奏,既让学生理解知识,又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当学生保持一段时间的有意注意后,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讲授一些有趣的例子,使学生适当放松。这样根据教学内容来控制教学节奏,实现了节奏的张弛有度,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时间观和效率观是教师重视课堂时间管理的思想基础。在市场经济中,“时间就是金钱”,而课堂教学时间的低效或无效利用,就是浪费学生的青春,浪费他们的生命,因而让我们共同关注课堂时间管理,优化课堂教学时间,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第五篇:课堂时间管理
高效的课堂时间管理对保障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以及促使教学的顺畅进行都极为重要,其关键在于教师如何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促使每个学生都享有足够的“用功时间”。针对初中生物课堂时间管理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对课堂时间进行有效管理的若干策略:以质代量地分配教学时间;保障并适度增加“用功时间”;实现教学时间无谓消耗最小化;高效利用既定教学时间。
[关键词] 初中;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用功时间
课堂时间管理是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之一,也是学生提高学习成效的必然要求,其关键在于教师如何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促使每个学生都享有足够的“用功时间”,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本文以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为例,针对其中存在的课堂时间管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什么是课堂时间管理
顾名思义,课堂时间管理就是对课堂教学中单位时间的管理,包括时间的分配、时间的利用等,其本质是教师对教学时间的管理。早在20世纪初,西方学者就提出了课堂中教学时间的问题,并把时间作为影响课堂教学成效的重要变量,[1] 而对教学时间进行科学的探究则起始于卡罗尔(J.B.Carrol),他在1963年发表的《学校学习的一种模式》成为研究教学时间的里程碑式著作,该文中,他提出了完整的教学时间模型框架,也奠定了其后40多年的有关教学时间研究的基调。[1]
课堂时间管理的提出,是要解决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即如何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促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卡罗尔认为,就某一特定学习任务而言,学生的学习程度是其实际用于学习任务的“实用时间”与掌握该任务规定内容的“所需时间”之比的函数。“实用时间”取决于分配给学习任务的时间与学生乐意学习的时间,“所需时间”取决于能力倾向、理解教学能力以及教学质量。[2] 因此,在既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成效不仅受到教师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影响,也受到学生自身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影响。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研究者们都十分重视学生专注于学习并努力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的时间,认为这是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认知建构的重要时间段,布卢姆称之为“用功时间”,卡罗尔称之为“学科学习时间”。课堂教学时间管理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对学生“用功时间”的把握和利用,也就是说,教师怎样依据学生的个人能力倾向,结合教学内容,将学习任务的重点和难点置于学生的“用功时间”,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功效,而仅仅通过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量是无法真正提高其学习效率的,恰恰相反,这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疲倦,注意力分散,兴趣下降等,从而降低其学习成效。当然,课堂教学时间并非也不可能都是学生的“用功时间”,还包括组织教学时间、常规教学事务安排时间以及课堂秩序维持时间等。所以,课堂时间管理应该针对教学过程中的所有时间,而不仅仅是学生的“用功时间”。
由上所述,课堂时间管理的要旨有三:一是教师要具备教学时间管理理念,合理分配既定教学时间,充分有效地利用学生的“用功时间”;二是教师要熟知学生的个人能力倾向,做到因材施教,减少在同步教学中因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造成的无谓时间消耗,如同样的教学内容和同样的教学时间,个人能力强的学生会感到时间多余,而个人能力弱的学生则感到时间不足;三是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延长学生乐于学习的时间。
二、初中课堂时间管理存在的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必须要促成学生个性化地、高效地利用“用功时间”完成学习任务。然而实践中的课堂时间管理却并非如此,笔者通过对初中生物课堂观察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时间管理上存在一定的误区。
(一)时间分配重量轻质
一些教师以为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就可以提升学习的成效,于是,教师为了体现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和生活性,课堂上重复罗列直观教具——挂图板绘、实物标本、立体模型、活蹦乱跳的活生物体,结果学生注意力过多地分散在直观教具上,使规定时间内的教学任务无法按时完成,不得不延长下课时间。课堂教学时间的重量轻质淡化了时间分配的主次性,有将教学时间平均分配之嫌,这在初中学生注意力转移能力较强,稳定性又不够的情况下,只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其学习质量。
(二)学生“用功时间”不足
学生“用功时间”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障,也是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的基础。有些教师过分追求课堂趣味性而忽视学科性、知识性、思想性和学术性。一节课45分钟学生总处在不同的活动之中,有观察、演示,有看录像、做实验,有个人自学,有集体讨论。课堂上热热闹闹,教学方法多样,但每个教学环节都是匆忙而过,流于形式,致使学生专注学习时间减少,对教学的重要内容无暇深入理解。也有的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将不少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等用多媒体展示,使学生接受学习的时间过多,而自己表达、练习、运用、探究的时间太少。
(三)无谓时间消耗过多
教学中无谓时间消耗有三种情况:一是教师自身教学水平不高,不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课堂秩序混乱,教师常常要中断教学来维持秩序。二是教师过分追求探究式教学而忽视其他教学方式,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探究,也不管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否应用探究,每个问题都要让学生实验、探究、讨论一番,或游离于主要教学任务之外,让学生忙个不停,使必要的接受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而影响教学的整体质量。三是教师忽视学生个体差异,致使教师不得不在教学过程中向个人能力较弱的学生多次重复讲解。
(四)时间利用效率偏低
无论是组织教学也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也好,甚或维持课堂秩序也好,课堂教学中的任何一种时间管理都涉及到效率问题,如果时间利用效率过低,势必会影响其他的教学环节。比如,有的教师用十几分钟的时间来维持课堂秩序,或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用过多的时间向学生讲解注意事项等,前者迫使教师压缩正常的讲授新内容的时间,后者使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时间得不到保证。
当然,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时间管理问题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或多或少也同样存在。凡此种种,对初中新课程的实施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课堂时间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机会用于已计划好的学习活动。学生每天用于专心学习的时间越多,他们就学得越多,无论教师指导的还是学生自主的。[3]
三、初中课堂时间管理的对策
初中课堂教学时间是恒定的,即每节课45分钟,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针对初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一)以质代量的教学时间分配
在一定的范围内,学习时间与学习效果呈正相关,即学习时间越多,学习收获就越大。但超出一定范围,这种正相关就不存在,学习时间过多不仅会使学生感到疲惫,而且会导致厌腻。所以,教师应注意分配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所要求学习的教学内容。第一,以教学为中心,不能偏离教学目标。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生物课堂教学将更多的是实验、讨论、交流等活动,但所有的活动教师都应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如在“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探究活动中,要让学生弄清光对鼠妇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可通过让学生将米汤或淀粉糊倒在砖头、花盆、稻草下面,过几天在遮盖物下面找到大量鼠妇,使学生认识到鼠妇喜欢生活在潮湿、富含有机物的环境中。有的还找出鼠妇中的“ 孕妇”加以保护,认真观察了鼠妇的生产及刚产下的“婴儿”,探究了鼠妇的呼吸器官的位置,用显微镜观察了“婴儿”的身体结构,甚至通过因特网,查阅到鼠妇还能配入中药,医治多种疾病。这样的探究学习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合理分配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时效性。第二,减少课堂管理、组织教学的时间。如果教师将过多的时间用在了组织教学和课堂管理上,就会挤占学生的在学习时间。如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常常因兴奋而东摸西看,有可能损害实验仪器,或因几个人共用实验仪器发生纠纷。教师要在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告知实验规则,通过运用预防性课堂管理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管理的时间。
(二)保障并适度增加“用功时间”
“用功时间”或积极学习时间直接决定学习效果。教师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引起其对学习的兴趣与投入,使学生的在学习时间尽可能多地变成“用功时间”。第一,引起学生的兴趣。并非生物课程所有教学内容的学习都是以实验、观察、探究的方式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通过资料分析,使学生了解生物学发展史及科学家的工作和思维方式,得出科学的概念,增加知识学习的趣味性并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如学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概念,依次引入三个科学实验: 1648 年比利时医生海尔蒙特的柳树实验;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的实验;1864年德国生物学家萨克斯的实验。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植物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第二,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设置悬念,使学生面临问题挑战,进而产生解决一定难度问题的欲望。如“病人的化验单分析”的教学内容,需要学习人体血液的成分及其正常指标,了解血液各成分的功能。教师可以事先设问:病人被检查的几项指标是否正常?据此判断他可能患什么疾病?讲授有关教学内容后,结合病人的化验单出示“学习结果自我总结问题训练单”,要求学生总结与反思本节课掌握的问题解决方法及学习体会,并与他人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生物的快乐及作为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的教学既体现了新课改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又能增进学生专注学习所学内容。第三,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专注于课堂的学习。如对“预防传染病”一节的教学,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听过、见过或得过的疾病,从他们列出的疾病中区别传染性疾病与非传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应具备的传播条件、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这样,让学生首先接触到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学世界,使学生感到学习的生物就在身边。
(三)实现教学时间无谓消耗最小化
为了保证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使学生有足够的“用功时间”,必须要尽量减少教学时间的无谓消耗。第一,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新学期的第一节课,联系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疑问。如:为什么春天的树叶是绿色的?到了秋天有的却变成了黄色?为什么一粒种子能长成参天大树?无风时,树叶掉下来大都哪面朝下?这些都是学生们从小就好奇的现象,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知识奥秘的欲望,使其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来。第二,减少教学活动的过渡时间。教师应恰当地安排不同教学环节,如“观察种子的结构”一节课,从给出的实验材料花生、菜豆、玉米、萝卜中,观察哪些是种子?一粒种子由哪几部分构成?整堂课既有教师的讲解、总结,又有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等,使教学紧凑有序,以免浪费课堂教学时间。第三,避免课堂教学中断。课堂中出现的意外事件或教师处理课堂中的问题行为,可能导致课堂教学的中断,造成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分散及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如因学生不熟悉实验操作而耽误时间,这就要求教师要事先向学生讲解实验操作要领,并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做出处理;第四,提前做好各种课前准备工作,以保障教学活动的顺畅。例如“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 实验,教师在上课前就应将盆栽的天竺葵或其他绿色植物的部分叶片进行光处理,上课时,学生摘取这种处理后的叶片进行实验。这样,教学活动就可有序进行。
(四)高效利用既定教学时间
虽然增加教学时间和“用功时间”是提高课堂时间利用效率的重要方面,但其方法是间接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更直接的方法提高课堂时间利用效率。
第一,把握最佳教学时间。国内有研究表明:课堂45分钟内,学生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为五个时区,呈波谷(起始时区5分钟)—波峰(兴奋时区15分钟)—波谷(调试时区5分钟)—波峰(回归时区15分钟)—波谷(终极时区5分钟)的起伏发展规律,教学中可根据这种规律,完成不同的课堂教学任务,解决关键问题。[4]如在讲解人体的“营养”一章时,在起始区,促使学生的兴奋点从课间活动转移到课堂学习中来。针对不少中学生不吃早餐或随便对付这一现象提出:饮食与我们的生长、发育、健康有什么联系?我们吃的食物中有那些营养成分?这些营养成分如何被机体吸收利用?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内容上,并且尽可能缩短这一时区;在兴奋时区,通过演示实验与生活实践经验,使学生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及其主要的生理作用,弄清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机理。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最佳境界,并尽量延长兴奋时间,尽可能解决教学重点、难点;在调试区,变换教学方式,如让学生回忆自己的饮食习惯,参照教科书上的提示,互相讨论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有哪些?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以帮助学生度过疲劳波谷区;在回归时期,把教学推向新的高潮,如让学生给家长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午餐食谱,要求含有五类食物且比例合适,设计时要考虑当地常吃的食物的种类、营养成分、价格、以及中老年人的健康饮食习惯等。这样可使学生感到很兴奋,觉得学有所用;在终极时期,要求学生根据营养学家提供的均衡膳食的基本要求,归纳出什么样的饮食结构才更合理、更有利于青少年健康地生长发育。
第二,关注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获得并加工信息从而不断调节、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课堂信息量过少,环节松散,会导致时间的浪费;信息量过多,密度过大,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因不能吸收消化而有挫折感,会使其丧失学习信心,教学效益自然低下,也是浪费时间。[5] 因而,教师须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将教学内容划分层次,保证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恰如其分的发展。
[ 参考文献 ]
[1] 盛群力,吴文胜.教学时间研究模式及其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18-23.[2] 白益民.学习时间与学习结果关系模型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1999(6):1-7.[3] 马什科林.初任教师手册:2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8.[4] 王仁甫.45分钟价值曲线[N].中国教育报,2002-09-19(8).
[5] 施良方,崔允漷.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