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问题生成与教师的回应策略

时间:2019-05-13 21:16: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堂的问题生成与教师的回应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堂的问题生成与教师的回应策略》。

第一篇:课堂的问题生成与教师的回应策略

课堂的问题生成与教师的回应策略

江苏省淮州中学韩维加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自从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之后,沉寂的课堂因此而显露生机,无法预约的精彩也随之出现。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味地追求生成的结果却使不少教师简单地、机械地解读了“生成”,从而将“预设”完全摒弃,不能做出相应的、合理的回应,使课堂成了一盘散沙,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也有过分强调预设的,则把生成推向绝路,使课堂陷入僵硬、困顿的状态。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转变观念,认真实践,寻求对策。

传统课堂把“生成”看着一种意外的收获,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一种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好“生成”看成一种教学智慧,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力的常态要求。记得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一文中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试想如果教师心中没有学生,怎会有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怎会主动追求有效教学的动态生成,怎会为学生一生发展着想?只要教师深入研究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策略,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使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师生生命力的生成必定能实现。预设与生成是课改以来的两个新名词,但其内涵并不新。也就是说,教师在上课时不能死搬教案,要根据课堂上出现的随机事件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对课堂中出现的生成内容缺乏价值判断。有的教师虽有合理、精美的预设,但对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诸多的即时生成的经验与问题、需要与体验、以及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发展落差和发展空间缺乏自觉关注,为此不能及时的回应,不能有效回应,不少教师对发生在课堂上的生成点和生成内容的潜在价值孰视无睹,对学生即发的需要与问题缺乏敏感度,致使身边许多生成的教育、教学契机流失。有的冷漠处置,对学生的问题不闻也不问;有的蜻蜓点水,对学生的问题轻轻点过,没有及时抓住究底;有的束手无策,面对学生的问题,不能进行价值判断,一脸茫然,不知所措。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生成内容的回应及与预设的整合缺乏对策。在以往课程教学的实施中,我们的教学活动比较偏重于教师“教”的预设部分,忽略学生“学”的生成部分,主观上造成了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评价是重知识目标的达成,轻过程体验与经验的积累;另外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诸多生成的经验价值判断能力,缺乏对学生学习的过程体验与经验积累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对生成内容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的探索研究,许多教师在实施新教材、运用新理念过程中感到了困惑: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生成学习难以应对,难以将有潜在教育价值的生成内容转换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课程中生成与预设教学难以进行融合。这些现象的存在阻碍了问题的生成、展开、深入和课程的实施。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必须有预设;但很多东西是难以预设的;预设好的东西也不是一层不变的;所以必须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生成的东西、变化的东西;教师预设的东西也可能是源于学生生成的。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如何适时地予以恰当的回应是需要不断探索、研究的一门学问。

笔者认为,对生成环节的预见与处理,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了解生情。这包括两方面的情况。一方面,是学生自身的特点。每位学生的知识背景怎样、各是什么思维习惯和性格特征等,教师如果都能烂熟于心,则学生一张嘴,就知道他会唱什么歌。甚至在课堂教学中,还能利用学生的特点,调控教学进程。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学情的把握。学生在学习之前,对内容有怎样的认识,又有哪些疑问,教师都要在教学前有所把握,这样才能知己知彼。把握学情可以通过预习反馈与课前谈话进行。

二、深研教材。深入钻研教材,烂熟于心,是教师处理生成环节的万全之策。学生生成环节无非包括疑、岔、误、争等几种状态。疑就是对教学内容出现疑问,会在课堂上质疑。岔就是出现了与主流反应不一致的地方。误就是错误。争则是对某一问题出现了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的意见,并形成争论。这几种生成状态也是课堂教学的良好契机。如果能对教材胸有成竹,则处理会游刃有余,反之则会束手缚脚,丧失良机。

三、沉着应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表现,实际上是学生在考老师。而生成环节,也是课程的一种宝贵资源。因此,教师的反应也是课程的一部分,是课程的灵性表现。面对生成环节,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认为这是横生的枝节,是在“坏事”,是麻烦。而应该认为这是一种契机。其次,要有自信,要相信自己,作为教师,经过专业学习和实践锻炼,能处理这些现象。第三,要掌握处理生成环节的方法,积累恰当处理的经验。

四、处理策略。

据笔者的经验,处理策略包括以下几种:

1)见风使舵。根据课堂的生成环节,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步骤,使教为学服务。这种方式需要教师深研教材,能迅速提取生成环节中与预设教案的联系点,随机应变。在教学《像山那样思考》一文的开始时,我让同学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有位同学提出“山会思考吗?”这样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不是我预设的问题,但我考虑到这是教学本文的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于是我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步骤。以几个问题贯穿课堂。①山会思考吗?②“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③课文中还写到了哪些人(物)的思考?④同山的思考比较,孰高孰低?⑤像山那样思考,是指谁要像山那样思考?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探讨,顺利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2)移花接木。课堂教学的生成环节中,有些时候是学生岔出去的。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可一语带过,过渡到要探讨的问题。如在学习《陈奂生上城》一文时,我要同学阅读文本说说陈奂生有哪些性格特点。有个成绩很差的同学说他怕老婆。学生哄堂大笑。我没有批评这个同学,我点评说,这个同学看书很仔细,说的有道理,文中确实写到他担心回家后不好向老婆交代卖油绳的钱的去处问题。怕老婆是优点还是缺点,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我们课上暂不讨论,留作课后作业吧。我们继续研究其他问题,好吗?我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既没有伤害这个同学,也没有影响教学进程。

3)以静制动。课堂中的生成环节,教师不急于处理,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来共同解决。这一般运用在那些有利于推动课堂探究的生成环节上面。如在教《渔父》一文时,有个同学提出“这篇课文谁是主角”这样一个问题。备课时我没有预设这个问题,但我没有惊慌,我考虑到探讨这个问题有利于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便让同学进行讨论,然后交流自己的观点,并说说理由。结果同学意见分为两组:一组认为渔父是主角,理由有:其一,文题是“渔父”,其二,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他的形象令人仰慕。一组认为屈原是主角,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显得执著,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写渔父是为了衬托屈原。如果说屈原是一位行到水穷处的儒生,那么渔父就是一位坐看云起时的隐者。文中两个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此来凸现屈原崇高的人格。应该说,两种观点都有道理,都站得住脚,虽然没有能统一意见,但经过讨论,同学对本文的理解得到了提升。最后,我以一句话来勉励学生:让我们珍爱生命,用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气节提升生命的价值。在生命的得失中,不忘拥有一份超然豁达,享受生命的魅力。赢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新课程改革给了教师实践新课改,激活课堂教学的春风,教师又有参与新课改的愿望,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问题如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千变万化,为适应形势的需要,教师相应的回应策略、回应能力也需不断提高。

本文发表于《中华活页文选》2008年第4期

第二篇:幼儿的生成与教师的回应行为

幼儿的生成与教师的回应行为

——温思圆

“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存在方式而加以理念性宣导时,我也常常想:教师预设性活动和幼儿生成性活动的内涵是什么?两类活动的关系怎样,如何转化?如何关注和回应幼儿生成的活动? “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的提出,其根本的价值在于强调对幼儿生成性活动的关注。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教师预设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而对幼儿生成性活动却极其忽视。而“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的并列提出,还在于强调两者之间的联系,以区别于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预设性活动。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必须有预设;但很多东西是难以预设的;预设好的东西也不是一层不变的;所以必须关注活动过程中幼儿生成的东西、变化的东西;教师预设的东西也可能是源于 幼儿生成的。因此,教师对于幼儿生成的有价值的问题,如何适时地予以恰当的回应是需要不断探索的一门学问。

例如在教学活动《鸟——我们的朋友》中幼儿生成了:小鸟吃什么食物“当幼儿在不知道小鸟吃什么食物时,如果教师直接给幼儿一个答案,或自己也不知道,糊弄过关,下次再说,那势必会抑制孩子的探索欲望和积极性的发挥,阻碍幼儿主动学习、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通过幼儿自己寻找鸟的食物再经过试喂,这不仅引起幼儿的好奇和兴趣,还增加了幼儿更多了解小鸟的欲望。“小鸟为什么怕冷”?在每一次的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很大,这时就要得到教师的支持和正确的引导,当幼儿提出“羽毛是鸟的衣服,并且会设计衣服”时,教师就应让它们大胆发挥动手创作,这样让幼儿再一次萌发了探索的欲望和学习的主动性。探索中的幼儿是自主独立的,教师似乎失去了“领导地位”,变为幼儿共同的探索伙伴,这种变化是十分重要的,但幼儿的探索深入发展离不开教师有目的地推动。“小鸟为什么不高兴”?大班幼儿的环保意识还比较淡薄,他们并不很理解大自然对小鸟的重要意义,一心想把小鸟留在自己的身边,做小鸟的好朋友,但小鸟对大自然的留念之情孩子却不懂。当幼儿对小鸟无计可施时,教师的故事令幼儿豁然开朗,同时教师的开放性提问“小鸟想家了,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帮助小鸟”又让幼儿进入了深一层的探索。随着探索的深入,孩子终于了解了小鸟真正不高兴的原因,想出了放小鸟回归大自然的好办法。

通过多次实践,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是: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根据幼儿的总体发展状况,教师应当在计划中有预设的活动,幼儿自发性活动(包括游戏)都是幼儿生成性活动,在幼儿自发生成性活动中,老师必须积极关注,适时介入,个别应答。当教师在幼儿自发生成性活动中捕捉到有价值的内容,也可预设为过后的集体活动;在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而安排的预设性活动中,如果幼儿离开老师预设的活动流程要素,而表现出始料不及的行为,这也是幼儿生成的行为,可以即时调整当时的活动,也可以预设为过后的活动。我以为,有了这样的理解,教师自然会关注幼儿的需要和兴趣,适时调整教育行为,做到《纲要》所指出的:“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映,敏感地可见,从对“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作为课程形成方式的理解出发,给教师的是一条行动的原则,这里不可能衍生出标准化的操作程序,不可能给出具体的时间比例,不可能规定出每一个具体的预设和生成的时机。每个教师自己的理解和把握,就是对自己行动的指南,理解和把握会在对行动的反思中变化和发展,行动也会在不断深化的理解和把握中完善。

“教师预设”和“幼儿生成”的提出,让我进一步理解:教师预设的活动并不等于高结构活动,由于低结构的活动中幼儿有更多的自主选择、自由表现的机会,就会使教师能够更多地关注到幼儿生成的行为,幼儿生成的行为也可以转化为教师预设的活动,因此如何回应幼儿生成的行为又成为重要的教育策略。也许,求索对幼儿生成行为的回应策略,又需要对一系列新的概念和名词的理解和把握,因为回应的策略也不可能标准化,不同地区、不同的幼儿园、不同的孩子、不同的老师,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策略产生于所处的关系和背景中。于是幼儿成长的生态关系和背景,又需要得到阐释和理解。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维果斯基认为:幼儿的心理发展离不开言语的中介作用,提问作为一种言语活动,是儿童主动吸收文化的工具。在探究学习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幼 儿提出的问题或教师本人向幼儿提问的方式,经常使幼儿面临问题情境;教师不急于指导或 释疑,使幼儿轻易获得成功,而是要让幼儿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不要怕幼儿 会遭遇挫折、失败而急于求成。教师可以通过设问或幼儿的问题来激思引路,这有助于幼儿 明确探究活

动的方向,激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保 证。教师的回应方法直接影响幼儿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面对幼儿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热 情,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活动形式、根据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随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目标和教育 策略,遵循两个优先的教育原则,支持和推动幼儿的自主学习、主动建构、整体发展。

第三篇:课堂生成

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课本上相同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中的问题,否则教师会十分着急,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不予理睬,顶多用“你真聪明”、“这问题以后你会明白的”……之类的话来搪塞。这是因为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知识”、“教学任务”,按预定的教案在教学,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不允许学生出“格”,这样的课很难焕发生命的活力。我认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应坚持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而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笔者联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例举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更理性地关注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精心预设——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前提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人提出教学预设应粗线条勾勒,如果精心预设就与新课程理念“动态生成”相悖,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要生成精彩,增强实效,其教学过程还是需要教师精心预设的。但这种“精心”不是体现在以往注重教师教法的预设,而是体现在能立足于教材与学生实际预设开放的学法方案上,体现在教师的预设为品德课堂的动态生成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上,体现在教师对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生命中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的追求上。如案例1我就是这样精心预设的。

【案例1】一年级《欢天喜地过大年》中“玩过年”教学片断预设

1、今天才1月6日,离春节还有一个月。你们想不想现在就来过年?好,那我们就来玩过年!你们看看我们这个大家庭中有没有一些过年的气氛?

2、我们想办法把它打扮得漂亮一些,好吗?你们说怎么打扮?(学生分组布置教室)

3、这幅画是谁贴的?你为什么这么贴?(教师针对教室的布置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从中了解有关过年的习俗。)

4、过年了,你们会吃些什么?做些什么?……

细读这个教学片断,不难看出我所进行教学预设的“精心”,主要根据一年级学生认知与心理发展水平,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精心创设过年的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逐步进入课堂教学的当下情境,并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适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我们想办法把它打扮得漂亮一些,好吗?你们说怎么打扮?”;“这幅画是谁贴的?你为什么这么贴?”;“过年了,你们会吃些什么?做些什么?”等等。这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同时,我还通过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物品布置教室、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有意无意地了解一些有关过年的风俗习惯等方向的常识,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过年的欢乐。我认为,这样的预设,就是为留给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生成的空间和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都成为不同程度的“生成性资源”。

从上所说,教学的动态生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充分预约的精彩生成。只是教师在预设过程中,从传统的线型设计(关注“教师怎样教”的设计)转到新理念下的板块设计(关注“学生怎样学”的设计)上,即从“以教定学”转到“以学定教”这一新理念上来,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情境、备生活、备自己,还要备和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这样,才能使预设更有深度和广度,课堂教学才能得以生成精彩。

二、敏锐反馈——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关键

尽管教师通过精心预设开放而有弹性的教案,已经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预设,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关注品德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关键在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流程,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生成和推进。

(1)敏锐反馈,关注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可包括条件有形和无形资源,”每个教师都“应树立浓厚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也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因此,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摆脱传统线形教学活动的影响,充分发掘和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案例2就是如此。

第四篇: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定稿)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问道

■本期对话嘉宾

■陈 茵

上海市徐汇区龙华小学副校长 ■陈华忠 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副校长 ■齐刚山 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教研室教研员

■徐振升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第二中学教科室主任 ■刘春丽

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第一中学教师 ■代安荣 重庆市铜梁县大庙中学教师 ■对话主持:郭瑞 发现高效课堂密码(4)

关于预设与生成,有一个有趣的比喻:预设与生成是课堂上的两张网,学生正像渴求食物的 “鱼”,老师可用预设的网先逮“大鱼”,再用生成的网捕逮住“小鱼”。对于一些不往两张网里钻的“鱼”,老师要善于观察、呵护、引导、点拨,从而催生新的精彩生成。本期“问道”,锁定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技巧和非预设性生成等问题展开多元时话,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概念解读: 预设是有目的的计划,生成是现时的生发课堂教学的生成,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教学发展过程,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多元的新型教学形式。郭瑞:如何理解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

齐刚:预设是指教学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是指在师生和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发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预设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陈茵:课堂教学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预设,而新课程的理念则倡导生成。所谓课堂教学的预设,显然是不言而喻了。课堂教学的生成,强调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需求作出价值判断,调整预设的教学活动,以适应和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课堂教学的生成,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教学发展过程,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多元的新型教学形式。

◎关系解析: 预设生成是对立统一体预设与生成也有其对立的一面:两者体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一样,追求的教学目标不一样。郭瑞: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陈茵: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课堂教学不能没有预设,但课堂教学也需要有生成,以持续显现不断发展的生命活力。课堂教学的预设,其特点在于目的性强,教师对教学设计和运作的过程比较熟悉和易于掌握,课堂教学目标较易落实,能够保证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基本发展。课堂教学的生成,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学得更生动、更有效。如能将两者有机结合,在教学预设时,深思熟虑,课堂中抓住机会展开生成时,深入浅出,那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生动活泼、师生互惠了。

陈华忠:预设与生成具有统一的一面,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两者具有互补性。但是,预设与生成也有其对立的一面:两者体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一样,追求的教学目标不一样。预设重视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标准性的目标,生成则关注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化的目标。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从实践层面上,不少有价值的生成是对预设的背离、反叛、否定,还有一些则是随机偶发的神来之笔,生成和预设无论从内容、性质还是从时间、空间讲都具有反向性。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特别强调,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

◎做法解答: 实现预设生成的动态平衡预设与生成互为补充,但它们之间却没有一个绝对的比例关系。我们不能说,预设80%、生成20%就是好课,预设60%、生成40%就不是好课,不能绝对化。

郭瑞:教师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动态平衡,以实现重视学习的效率的同时注重学生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那么教师如何把握两者的平衡度呢?

徐振升:预设与生成互为补充,但它们之间却没有一个绝对的比例关系。我们不能说,预设 80%、生成20%就是好课,预设60%、生成40%就不是好课,不能绝对化。课堂上能不能生成,生成什么样,有时不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教师是可以判断的,教师要能够迅速判断学生生成的内容是“奇思妙想”还是“胡思乱想”,是“钻牛角尖”还是“穷根究底”。对“奇思妙想”,教师要善于进行“点石成金”“拨云见日”式的引导;对于“胡思乱想”,教师要善于“拨乱反正”,要让学生“头撞南墙”及时回头,这都需要教师的判断力。

陈华忠: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就应该把握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动态平衡。首先,课前精心预设应留有生成空间,要追求开放化和集约化。从教学的全局来看,预设只能是一个教学的准备,真正的有效教学是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给生成留足空间,促进课堂有效生成,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平衡。其次,课中及时调控生成空间。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难免会发生诸多意外,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教师要灵活应对,及时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有时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资源”,也许会成为我们课堂中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代安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生成是随意的,是在刻意预设中的随意生成。教师只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预设环节围绕教学目标、任务,围绕自己知识和视野的范围、围绕学生兴趣、需要和认知起点即可。能否生成,还得看学生的素质、课堂情境,以及教师的素质和上课的状态等因素。备课关注教师“教”,预设基于学生“学” 教学预设与传统的备课有质的区别,要关注教和学的平衡发展,关注学生的学,而不是仅仅 立足于教师的教。

郭瑞: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教学这项有计划、有目标的活动,预设就成了基本要求。预设与备课有什么区别?教师在课前应该预设些什么呢?

齐刚:教学预设与传统的备课有质的区别,预设要关注教和学的平衡发展,关注学生的学,而不是仅仅立足于教师的教。预设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学生状态、教师心理状态的预设,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教材、教案为中心。

陈华忠:我赞同齐刚老师的观点。过去,我们备课过多考虑教师是怎么教的,备教师的过渡语言、课堂提问、启发引导以及练习设计等。而实施新课程,预设关键在于考虑学生的学习和需要,确定“以学定教”的原则,教师要把工夫花在钻研教材二次开发、了解学生、设计课堂环节上。因而,教师在预设时,只需预设各环节的安排、活动的组织等大体轮廓,它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留下足够空间,这样才能有效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徐振升:我说一下教师对课程标准的预设问题。教师要判断所学内容这个“部分”对教材这个“整体”的价值。然后是研究教材。教材的重点在哪里?难点在哪里?重点和难点有时是统一的,有时又不是。难点不是重点的要“点到为止”,难点是重点的要“刨根问底”。重点、难点确定之后,才可以据以设计问题,决定答案,这都是预设的内容。另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调查研究,不仅要明白学生整体情况,更要明白个体学习差异。对学生感觉难、同时又是重点的问题要充分设计、层层递进、彻底解决;对学生感觉不难的重点问题,教师要灵活处理,减少题目,减少讨论解决的时间。抓住生成点,让思维走向开放教师要对学生的“求异”、“钻牛角尖”甚至是“刁难”小心呵护。正是学生这种可贵的“求异”,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郭瑞:课堂教学有一些生成的节点。把握这些节点,生成可能更精彩。如何把握这些生成点呢?

陈茵:教师要以积极进取的心态,深入思考并切实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成点。课堂教学的生成,往往是在学生的学习需求中生成,在师生的互动对话中生成,在情境显现和生活实践中生成,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中生成,在合作探究和拓展活动中生成,在学习反思创造思维中生成。

刘春丽:具体说,我认为生成主要在六点。第一,质疑点。学生对教材观点提出质疑。第二,闪光点。学生在互动中出现的思维亮点,如独特见解、求异思维、创新精神等。第三,失误点。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的知识性错误、思维误区或认识上的偏差。第四,争论点。学生在讨论中针锋相对,对同一问题出现两种或多种彼此不相融的观点。第五,燃烧点。师生在某一情境中实现了情感的共鸣、沟通、升华。第六,意外点。课堂中出现偶发事件,如学生违纪行为。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生成点,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开放。

陈华忠:我补充一点,当学生的表情出现细微变化时,很可能他内心正涌动着不同或新奇的想法。教师应当巧妙地挖掘出来,哪怕学生说出来的想法是错误的。教师要对学生的“求异”、“钻牛角尖”甚至是“刁难”小心呵护。正是学生这种可贵的“求异”,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善于捕捉非预设性生成资源所谓“预设性生成”,教师还是在扮演着“如来佛”的角色,学生们还是“孙猴子”,怎么跳还是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成,充其量是教师在“导”,学生在“演”。

郭瑞:很多时候学生不满足学习目标而自主探究,达到了非预设性生成的效果,是否可以说这是预设性生成的最高境界?

徐振升:所谓预设性生成,教师还是在扮演着“如来佛”的角色,学生们还是“孙猴子”,怎么跳还是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成,充其量是教师在“导”。学生在“演”。非预设性生成,则是真正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不仅是在问题的解答上有生成,而且能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齐刚:非预设性生成能够为我所用,达成目标,能够进一步产生更有价值的问题才是最高境界。非预设性生成是教师可遇不可求的,但是能够捕捉和驾驭。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好非预设性生成,会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教师要捕捉非预设性生成必须要注意倾听,随机应变,顺应学情;借机施教,深化生成。

刘春丽:但是,这种非预设性生成不能脱离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否则,就降低了课堂效率和教学的有效性。没有预设,就不会出现有意义的非预设性生成。由于这些非预设性生成的存在,才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生命力,并成为师生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第五篇: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一、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既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预设,也需要动态教学资源的有效生成。“预设”,众所周知,是指教师在课前对自己教学的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字面的意思理解就是指事物的发生形成。所谓课堂生成,是指课堂教学中的不可预知的发展,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妙不可言”。

可见“预设”重视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体现的是对文本的尊重,强调教师的设计与安排,张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相对而言,“生成”追求的是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它着重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强调学生的活动与思维,张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师需要认真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预设与生成,使两者相辅相成,和谐共生。

二、“少一些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要想有精彩的课堂生成,必须作精心预设,因为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有许多不可控的生成性因素,教师再精心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我们谈的“少一些预设”是指少一些硬性方案,多一些弹性和灵动。

预设什么?指课前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等等,它要求教师注重自身的专业素质,使自己具有丰富的理论积淀和实践经验,能从广度和深度上研究教材,能精心地设计教法。其次,教师能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充分地尊重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对象——文本。

怎样预设?我认为教师除了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的把握之外,还要主动地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及情感体验,并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找准教学起点,精心预设教学过程,充分地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如学生提出哪些问题,自己该如何引导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案,这样教师才能在变幻莫测的课堂中胸有成竹,挥洒自如,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敏锐地捕捉到难以寻觅的生成的火花,并不断地有效生成。

三,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生成资源

现代教学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互、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机械地执行预设的教案,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只要不是极端的“恶作剧”,一般都有生成的价值,教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生存腾出空间,这样做,也许使原来的的思路或环节被破坏了,但我们应看到过分追求教学思路的逻辑性、确定性与连续性,只是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防止教学过程节外生枝或出现断裂,其背后动机是在单位教学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然而这恰恰使语文学科失去了独特的魅力。

下载课堂的问题生成与教师的回应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堂的问题生成与教师的回应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体育教学论文_初中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与生成智慧

    初中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与生成智慧 关博 摘要:初中体育课堂学习策略教学是指体育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在传授体育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知识、学......

    物理课堂有效教学资源的生成策略

    物理课堂有效教学资源的生成策略 践行着新课程,面对着众多有鲜明个性的独生子女,每当考试评卷结束,总听到教师常说“这个问题课堂上我都讲了好多次了,同学还是不会?”。那么,怎样......

    集体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与回应的策略

    集体活动中教师有效提问与回应的策略 教师的提问在幼儿园的学习活动中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互动活动。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理解同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息息相关。因此,幼儿园教学......

    教案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

    教案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 杭州市半山实验小学在一年级《减法初步认识》的练习环节中,设计了一组互动的情景练习。 创设的情景是:卡通蓝猫给小朋友准备了礼物:苹果,请各组长分给组......

    幼儿生成性情境的回应行动

    幼儿生成性情境的回应行动第1 页 共 4 页 幼儿生成性情境的回应行动 汾西路幼儿园华婷* [摘要] 在幼儿园,孩子们的生成问题千变万化,面对这些生成问题,教师拥有一种能 及时把握......

    谈语文课生成策略

    有心插柳柳成荫 ——谈语文课生成策略 摘 要:语文课程极具丰富性,正是这一特点要求课堂教学要努力激发生成性的内容。笔者主要从让学生满怀期待,让学生读出问题,让学生意愿达成,......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生成及诱导延伸策略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生成及诱导延伸策略 实验学校 王月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捕捉住学生的“课堂生成”的新问题,及时科学诱导延伸,及时调整自己教学活动。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

    课堂生成的必要

    课堂生成的必要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而是在课堂上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人性不断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是不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