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时间:2019-05-12 23:33: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南丰明德小学

韩其祥

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重新认识课堂,也就是在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生活的舞台和空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课堂教学预设是必要的,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在这种设计中,是教师对课程的创新和开发过程,它需要教师的再加工,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学生而言,即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它是个性的张扬,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想驾驭课堂,只有拥有最先进的理论和认识能力,才能得心应手,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显现真正的活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教师的教。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机智和经验等要素。课堂生成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它是在一个个生命体鲜活的活动过程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课堂上,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实和满足;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是衡量生成的标准。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如果没有课堂生成,学生的主体性将无法体现,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就不是真实的,从而无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虽然我们对课堂进了预设,但是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的推进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那么,该怎样转变意识理念,关注课堂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

一、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被磨灭,这样对学生的培养显然也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是这样进行预设的: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同学们有过预习并经过思考,纷纷发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边的高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斜边有关。”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相邻的两条边的夹角有关。”由于前三问题我都有预设,而第四个问题超出了我的预设。尽管有些胡思乱想,但我认为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很有价值,因此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举出生活的实例来验证。结果,学生探索热情高涨,对平等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容掌握的更为牢固。

二、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例如:我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课前发现班中大部分同学在平时的购物中已经有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生活经验,有一小部分同学已经初步知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于是,我果断地将原先教材安排的小步子教学进行了整合。采取了开放式的教学: 在课开始时,我出示纸尺子让学生观察长度并用米做单位表示长度(两位小数),而后撕掉一部分让学生说说剩下多少米?学生自己解决了这道一般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小数减法题。我又让学生把式子中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来表示,从而比较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相同计数单位对齐)。接着让学生想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还会有什么特殊的情况,编成题自己解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生成出了所有的特殊情况(结果末尾有0的,需要借位的,整数减小数)。反馈时,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再通过老师的追问学生自主地归纳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互相指导,互相渗透。一节课就学会了原来需要3节课来解决的内容。

三、及时调整预设,为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有时,由于教师没有预见到学生的个别生成,所以一旦学生提出来之后,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而是匆匆的予以否定掉,当然,这有教师临时应变上的能力不足,同时也是平时训练中没有重视学生的生成的体现,教师有这种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意识了,在课堂实践中也好好的做了,遇到超出预设的现象也会合理的去处理了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生成。

例如:教学“角的认识”时,我提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关于角你知道些什么?这下可好,学生说羊角、牛角、尺的尖角、甚至于人民币中的角,样样都有。这正是学生认识的生活中的角,教师要耐心等待,多加鼓励,巧妙引导。教师可以启发,数学中的角与刚才说的生活中的角有所不同,请你画出一个你认为的角。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充分显露思维水平,互相启发、交流、逐步完善。只要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学生留有空间,就可能将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

总之,对课堂的预设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还要尽可能使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使课堂教学沿着预设的道前进。但教学过程是随机生成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经常与预设些差距。此时,教师应运用教学机智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案以适应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师生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发展。

第二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摘要: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生命体,它又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重新认识课堂,也就是在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生活的舞台和空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课堂教学预设是必要的,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在这种设计中,是教师对课程的创新和开发过程,它需要教师的再加工,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学生而言,即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它是个性的张扬,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预设与生成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教师的教。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机智和经验等要素。课堂生成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它是在一个个生命体鲜活的活动过程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课堂上,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是衡量生成的标准。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如果没有课堂生成,学生的主体性将无法体现,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就不是真实的,从而无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虽然我们对课堂进行了预设,但是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那么,该怎样转变意识理念,关注课堂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

一、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被磨灭,这样对学生的培养显然也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是这样进行预设的: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同学们有过预习并经过思考,纷纷发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边的高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斜边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相邻的两条边的夹角有关。”由于前三个问题我都有预设,而第四个问题超出了我的预设。尽管有些胡思乱想,但我认为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很有价值,因此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举出生活的实例来验证。结果,学生探索热情高涨,对平等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容掌握的更为牢固。

二、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例如:我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课前发现班中大部分同学在平时的购物中已经有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生活经验,有一小部分同学已经初步知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于是,我果断地将原先教材安排的小步子教学进行了整合。采取了开放式的教学:在课开始时,我出示纸尺子让学生观察长度并用米做单位表示长度(两位小数),而后撕掉一部分让学生说说剩下多少米?学生自己解决了这道一般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小数减法题。我又让学生把式子中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来表示,从而比较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相同计数单位对齐)。接着让学生想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还会有什么特殊的情况,编成题自己解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生成出了所有的特殊情况(结果末尾有0的,需要借位的,整数减小数)。反馈时,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再通过老师的追问学生自主地归纳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互相指导,互相渗透。一节课就学会了原来需要3节课来解决的内容。

三、及时调整预设,为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有时,由于教师没有预见到学生的个别生成,所以一旦学生提出来之后,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而是匆匆的予以否定掉,当然,这有教师临时应变上的能力不足,同时也是平时训练中没有重视学生的生成的体现,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有这种意识了,在课堂实践中也好好的做了,遇到超出预设的现象也会合理的去处理了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生成。例如:教学“角的认识”时,我提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关于角你知道些什么?这下可好,学生说羊角、牛角、尺的尖尖角、甚至于人民币中的角,样样都有。这正是学生认识的生活中的角,教师要耐心等待,多加鼓励,巧妙引导。教师可以启发,数学中的角与刚才说的生活中的角有所不同,请你画出一个你认为的角。只要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有足够的教学机智,给学生留有空间,就可能将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

总之,对课堂的预设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还要尽可能使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使课堂教学沿着预设的轨道前进。但教学过程是随机生成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经常与预设有些差距。此时,教师应运用教学机智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案以适应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师生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发展。

第三篇: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定稿)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问道

■本期对话嘉宾

■陈 茵

上海市徐汇区龙华小学副校长 ■陈华忠 福建省福清市岑兜中心小学副校长 ■齐刚山 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教研室教研员

■徐振升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第二中学教科室主任 ■刘春丽

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第一中学教师 ■代安荣 重庆市铜梁县大庙中学教师 ■对话主持:郭瑞 发现高效课堂密码(4)

关于预设与生成,有一个有趣的比喻:预设与生成是课堂上的两张网,学生正像渴求食物的 “鱼”,老师可用预设的网先逮“大鱼”,再用生成的网捕逮住“小鱼”。对于一些不往两张网里钻的“鱼”,老师要善于观察、呵护、引导、点拨,从而催生新的精彩生成。本期“问道”,锁定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技巧和非预设性生成等问题展开多元时话,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概念解读: 预设是有目的的计划,生成是现时的生发课堂教学的生成,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教学发展过程,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多元的新型教学形式。郭瑞:如何理解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

齐刚:预设是指教学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生长和建构,是指在师生和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发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预设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

陈茵:课堂教学的传统思维模式强调预设,而新课程的理念则倡导生成。所谓课堂教学的预设,显然是不言而喻了。课堂教学的生成,强调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需求作出价值判断,调整预设的教学活动,以适应和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课堂教学的生成,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教学发展过程,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多元的新型教学形式。

◎关系解析: 预设生成是对立统一体预设与生成也有其对立的一面:两者体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一样,追求的教学目标不一样。郭瑞: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陈茵: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课堂教学不能没有预设,但课堂教学也需要有生成,以持续显现不断发展的生命活力。课堂教学的预设,其特点在于目的性强,教师对教学设计和运作的过程比较熟悉和易于掌握,课堂教学目标较易落实,能够保证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基本发展。课堂教学的生成,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学得更生动、更有效。如能将两者有机结合,在教学预设时,深思熟虑,课堂中抓住机会展开生成时,深入浅出,那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生动活泼、师生互惠了。

陈华忠:预设与生成具有统一的一面,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两者具有互补性。但是,预设与生成也有其对立的一面:两者体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一样,追求的教学目标不一样。预设重视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标准性的目标,生成则关注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化的目标。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从实践层面上,不少有价值的生成是对预设的背离、反叛、否定,还有一些则是随机偶发的神来之笔,生成和预设无论从内容、性质还是从时间、空间讲都具有反向性。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特别强调,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发展。

◎做法解答: 实现预设生成的动态平衡预设与生成互为补充,但它们之间却没有一个绝对的比例关系。我们不能说,预设80%、生成20%就是好课,预设60%、生成40%就不是好课,不能绝对化。

郭瑞:教师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动态平衡,以实现重视学习的效率的同时注重学生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那么教师如何把握两者的平衡度呢?

徐振升:预设与生成互为补充,但它们之间却没有一个绝对的比例关系。我们不能说,预设 80%、生成20%就是好课,预设60%、生成40%就不是好课,不能绝对化。课堂上能不能生成,生成什么样,有时不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教师是可以判断的,教师要能够迅速判断学生生成的内容是“奇思妙想”还是“胡思乱想”,是“钻牛角尖”还是“穷根究底”。对“奇思妙想”,教师要善于进行“点石成金”“拨云见日”式的引导;对于“胡思乱想”,教师要善于“拨乱反正”,要让学生“头撞南墙”及时回头,这都需要教师的判断力。

陈华忠: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就应该把握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动态平衡。首先,课前精心预设应留有生成空间,要追求开放化和集约化。从教学的全局来看,预设只能是一个教学的准备,真正的有效教学是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所以,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给生成留足空间,促进课堂有效生成,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平衡。其次,课中及时调控生成空间。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难免会发生诸多意外,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教师要灵活应对,及时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有时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资源”,也许会成为我们课堂中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代安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生成是随意的,是在刻意预设中的随意生成。教师只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预设环节围绕教学目标、任务,围绕自己知识和视野的范围、围绕学生兴趣、需要和认知起点即可。能否生成,还得看学生的素质、课堂情境,以及教师的素质和上课的状态等因素。备课关注教师“教”,预设基于学生“学” 教学预设与传统的备课有质的区别,要关注教和学的平衡发展,关注学生的学,而不是仅仅 立足于教师的教。

郭瑞: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教学这项有计划、有目标的活动,预设就成了基本要求。预设与备课有什么区别?教师在课前应该预设些什么呢?

齐刚:教学预设与传统的备课有质的区别,预设要关注教和学的平衡发展,关注学生的学,而不是仅仅立足于教师的教。预设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流程、学生状态、教师心理状态的预设,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教材、教案为中心。

陈华忠:我赞同齐刚老师的观点。过去,我们备课过多考虑教师是怎么教的,备教师的过渡语言、课堂提问、启发引导以及练习设计等。而实施新课程,预设关键在于考虑学生的学习和需要,确定“以学定教”的原则,教师要把工夫花在钻研教材二次开发、了解学生、设计课堂环节上。因而,教师在预设时,只需预设各环节的安排、活动的组织等大体轮廓,它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因素留下足够空间,这样才能有效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

徐振升:我说一下教师对课程标准的预设问题。教师要判断所学内容这个“部分”对教材这个“整体”的价值。然后是研究教材。教材的重点在哪里?难点在哪里?重点和难点有时是统一的,有时又不是。难点不是重点的要“点到为止”,难点是重点的要“刨根问底”。重点、难点确定之后,才可以据以设计问题,决定答案,这都是预设的内容。另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调查研究,不仅要明白学生整体情况,更要明白个体学习差异。对学生感觉难、同时又是重点的问题要充分设计、层层递进、彻底解决;对学生感觉不难的重点问题,教师要灵活处理,减少题目,减少讨论解决的时间。抓住生成点,让思维走向开放教师要对学生的“求异”、“钻牛角尖”甚至是“刁难”小心呵护。正是学生这种可贵的“求异”,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郭瑞:课堂教学有一些生成的节点。把握这些节点,生成可能更精彩。如何把握这些生成点呢?

陈茵:教师要以积极进取的心态,深入思考并切实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成点。课堂教学的生成,往往是在学生的学习需求中生成,在师生的互动对话中生成,在情境显现和生活实践中生成,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中生成,在合作探究和拓展活动中生成,在学习反思创造思维中生成。

刘春丽:具体说,我认为生成主要在六点。第一,质疑点。学生对教材观点提出质疑。第二,闪光点。学生在互动中出现的思维亮点,如独特见解、求异思维、创新精神等。第三,失误点。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的知识性错误、思维误区或认识上的偏差。第四,争论点。学生在讨论中针锋相对,对同一问题出现两种或多种彼此不相融的观点。第五,燃烧点。师生在某一情境中实现了情感的共鸣、沟通、升华。第六,意外点。课堂中出现偶发事件,如学生违纪行为。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生成点,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开放。

陈华忠:我补充一点,当学生的表情出现细微变化时,很可能他内心正涌动着不同或新奇的想法。教师应当巧妙地挖掘出来,哪怕学生说出来的想法是错误的。教师要对学生的“求异”、“钻牛角尖”甚至是“刁难”小心呵护。正是学生这种可贵的“求异”,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善于捕捉非预设性生成资源所谓“预设性生成”,教师还是在扮演着“如来佛”的角色,学生们还是“孙猴子”,怎么跳还是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成,充其量是教师在“导”,学生在“演”。

郭瑞:很多时候学生不满足学习目标而自主探究,达到了非预设性生成的效果,是否可以说这是预设性生成的最高境界?

徐振升:所谓预设性生成,教师还是在扮演着“如来佛”的角色,学生们还是“孙猴子”,怎么跳还是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成,充其量是教师在“导”。学生在“演”。非预设性生成,则是真正的“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不仅是在问题的解答上有生成,而且能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齐刚:非预设性生成能够为我所用,达成目标,能够进一步产生更有价值的问题才是最高境界。非预设性生成是教师可遇不可求的,但是能够捕捉和驾驭。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好非预设性生成,会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教师要捕捉非预设性生成必须要注意倾听,随机应变,顺应学情;借机施教,深化生成。

刘春丽:但是,这种非预设性生成不能脱离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否则,就降低了课堂效率和教学的有效性。没有预设,就不会出现有意义的非预设性生成。由于这些非预设性生成的存在,才使课堂教学过程充满了生命力,并成为师生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第四篇: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一、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既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预设,也需要动态教学资源的有效生成。“预设”,众所周知,是指教师在课前对自己教学的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字面的意思理解就是指事物的发生形成。所谓课堂生成,是指课堂教学中的不可预知的发展,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妙不可言”。

可见“预设”重视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体现的是对文本的尊重,强调教师的设计与安排,张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相对而言,“生成”追求的是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它着重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强调学生的活动与思维,张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师需要认真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预设与生成,使两者相辅相成,和谐共生。

二、“少一些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要想有精彩的课堂生成,必须作精心预设,因为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有许多不可控的生成性因素,教师再精心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我们谈的“少一些预设”是指少一些硬性方案,多一些弹性和灵动。

预设什么?指课前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等等,它要求教师注重自身的专业素质,使自己具有丰富的理论积淀和实践经验,能从广度和深度上研究教材,能精心地设计教法。其次,教师能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充分地尊重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对象——文本。

怎样预设?我认为教师除了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的把握之外,还要主动地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及情感体验,并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找准教学起点,精心预设教学过程,充分地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如学生提出哪些问题,自己该如何引导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案,这样教师才能在变幻莫测的课堂中胸有成竹,挥洒自如,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敏锐地捕捉到难以寻觅的生成的火花,并不断地有效生成。

三,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生成资源

现代教学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互、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机械地执行预设的教案,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只要不是极端的“恶作剧”,一般都有生成的价值,教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生存腾出空间,这样做,也许使原来的的思路或环节被破坏了,但我们应看到过分追求教学思路的逻辑性、确定性与连续性,只是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防止教学过程节外生枝或出现断裂,其背后动机是在单位教学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然而这恰恰使语文学科失去了独特的魅力。

第五篇:教案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

教案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

杭州市半山实验小学

在一年级《减法初步认识》的练习环节中,设计了一组互动的情景练习。创设的情景是:卡通蓝猫给小朋友准备了礼物:苹果,请各组长分给组里每位小朋友。其中教师在礼物中设置分配障碍:个别组分的苹果个数不够,还差若干个。

互动的练习要求:每组四人商量后,把相差几个苹果的个数用算式表示,如果正确,老师就把相差的个数补给这个组。

练习反馈的形式:每组学生汇报本组计算的方法,全班学生判断。

练习设计的意图:拓展性练习运用分配活动的形式引入,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在生活化的情景中,使学生掌握这类难度较大的知识,并且直观地帮助学生构建此类问题的解决策略模型,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片断:

1、师:蓝猫说你们真棒!它想送给你们每人一件礼物。下面请每个组的组长把信封里面的礼物分给你们组的每位同学。

2、各组的组长高兴地从信封中取出“苹果”图片进行分配,发现苹果不够分,纷纷举手表示本组不够。

3、教师一一指名小组反映情况,并板书在黑板上。

生1:因为我们有2张卡片,没有第3张,没有第4张。教师感觉回答不到位,所以暗示性提问:“你们组有几个人?只有几个苹果?”

生1:我们有4个人,2个苹果。(教师板书这种情况)

师:有4个人,2个苹果,所以不够分。哪个组和他们组不一样?(教师快速重问一遍)

生2:我们4个人,3个有,1个没有。(教师板书这种情况)生3:我们4个人,1个苹果。(教师板书这种情况)生4:我们组有5个人,只有4个苹果,还少1个苹果。

师:下面请小朋友商量一下,把还差的礼物个数用减法算式表示出来。如果算对了,老师就把该奖给你的个数补给你们。

汇报开始了。生1:4-3=1 师:你们组算出来还差1个,老师就补给你们一个。生1:不是的,我们还差3个。师:到底还差几个苹果呢? 生1:1+3=4 师:老师要补给你4个吗? 生1:不是的。

生2:2-1=1(教师没做评价)师:请你们组再商量一下。

该组学生不知如何商量,所以,有的与同桌看苹果图片,有的独自在玩;小组合作失去实效。

生2:还差1个,就是4-1=3 师:4-1=3你们还差3个苹果吗?(教师板书4-1=3)生3:不,还差1个苹果。

师:那么,这个减法算式,可以怎么改一下就对了。生3:4-3=1 师:4个人,只有3个苹果,还差1个苹果。(板书4-3=1)好!请组长上来领1个苹果,补给你组的小朋友。

其余各组算式在教师提示下完成减法算式。耗时10分钟的一题练习就这样草草收场。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设计了一组互动的情景练习,在情景创设初期,学生投入参与的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表示本组出现不够分的情况。回答有的说:“我们有2张卡片,没有第3张,没有第4张。”“我 们有4个人,2个苹果。”“我们组有5个人,只有4个苹果,还少1个苹果。”这说明他们的生活经验足够回答“为什么不够分”这一问题,从中可以感受到孩子对“分苹果”这一实践活动中已经具备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为后面的练习孕育了一个巧妙的思维情景。

进入第2个练习环节:请小朋友商量一个,把还差的礼物个数用减法算式表示出来,如果算对了,老师就把该奖给你们的个数补给你们。

对于这个练习要求,孩子们出现了不同的算式(以每组4人,少1人苹果为例):“4-1=3、1+3=4、2-1=1。”这些答案都被教师一句:“请你们再商量一下。”给否定了,连2-2=1这极具创造性的回答也没得到教师的肯定。因为教师预设答案是“4-3=1”,教师为孩子们答不到自己设定的答案而焦急,而学生却显得有些茫然,甚至有些学生不再关心教师的提问,开始关注到分苹果图片。

在这里,学生没有按照教师的预设生成,这是常有的现象,那么,在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时,该案例给我们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要找准学生的知识起点。对于一个入学才半个月的孩子来说,他们以为少苹果的那个人是要减去的,所以有算式“4-1=3”,3个人有苹果了,那么,1个人没有。对于这样的回答,教师应该从学生的思维出发,或者叫学生说说他们这样列算式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学生的想法,请他们再商量,直到商量出符合教师的答案为止。对于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数学练习活动,教师为什么要设定高度统一的答案呢?而教师设定的答案从一定程度上而言,脱离了学生的现有知识经验与思维发展水平。设计时如果将问题改为:你们小组还差几个苹果,能用算式表示吗?”使这一情境的练习活动更具挑战性与开放性。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只有以学生为起点的课堂教学才能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涌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找准学生的知识起点不能只从教师角度主观地认定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而要“蹲下来看孩子,”重视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了解孩子们的原有知识、定格于孩子们的思维发展水平及他们渴望的数学活动形式。

其次,要善于机智地调整教学行为。数学课堂是一种动态、生长性的“生态环境”,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四因素持续交互的动态情境。随着课堂教学的真实推进,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能理解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成为数学知识持续生成与持续转化、建构与提升的过程。当学生出现算式“4-1=3”时,如果教师能够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放弃要学生商量,一直到得出教师预设答案的行为,而是因势利导,叫学生说说他们这样列算式的想法,那么,课堂就会呈现学生丰富多彩的思维活跃的场景。“耗时十分钟但低效的练习”正是教师缺少善于机智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所导致的尴尬场面。

再次,学会欣赏学生的点滴创造。纵观上例练习片断,学生表达方式较多,但是,教师认可却较少。所以,课堂上没有营造出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教育情境。如果教师能抛开机械地执行教案的行为,欣赏孩子们这种独特性和赋予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在欣赏的平台上重新构建练习的要求,孩子们会多高兴,他们会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那么“十分钟低效的练习”也会在教师积极认可、赞扬或欣赏中消失怠尽,从而掀起探究数学,创造数学的学习高潮。

下载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数学学科组学习材料) 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人们对数学教育的价值观逐步发生了变化,数学教学不再是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目的,而是更加关注在......

    预设与生成(五篇材料)

    预设与生成,让作文教学更精彩 摘要:课前预设是传统教学中的一个典型特征,而课堂生成则是新课程教学改革中倡导的一个新概念和新策略。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机变。只有......

    《预设与生成》学习心得

    《预设与生成》学习心得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

    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读后感

    读后感 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是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关注的焦点,也是很多语文老师困惑的问题之一,课堂应该走预设的路还是走生成的路?只要是生成的都好吗?怎样 才能催生更多有......

    数学教学中课堂生成及时调整预设

    数学教学中课堂生成及时调整预设 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以教案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任务就是执行预设的教案,展开预设的程序,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对预设的标准答案的顺应和认同......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学习体会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学习体会“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补充和提升,两者相辅相成的。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