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正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教学过程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从“预设”到“生成”是课堂教学理念的嬗变与超越,“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师生在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中,以及在师生对话互动中产生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并不是说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必须认真备课、精心预设;考虑学生的学习和需要,确定“以学定教”的原则;要把工夫花在钻研教材上、花在推测学生的“可能”上、花在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上、花在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而采取应变策略上,做到调控课堂,使课堂教学向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推进。一些教师认为,“生成”不能“预设”,课堂应让“教”围着“学”转,“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案例表明:预设的课堂在动态生成中丰盈、在动态生成中升华,预设与生成必定在弹性设计中契合。“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预设与生成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是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的,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两者是不能分开的。只有将预设和生成结合在一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激情的言语,才能充满智慧的火花,才能充满数学课所具有的生命的气息与情趣。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但如果某节课从头到尾都是非预设下的生成,要么是教师高超的教学水平造成的,要么也有可能是教师对课研究得不深入造成的。我认为一节课它体现的生成应该更多的是教师预设下的生成。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再加上一定的教学机智,这是处理好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关系的保证。生成,因预设而精彩,只有教师对课堂上这些生成性因素进行巧妙把握,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动态的生成过程,才能提升了我们课堂教学的价值,才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也才能让学生的灵性得以真正释放。“预设”和“生成”这两个相互对立的概念融入到了我们的教学中。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静态预设”的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体现和发展。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课堂变得更精彩。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前精心预设,课上有效生成呢?
一、充分预设,因势利导。
“预设”经常被人认为给学生挖一个陷讲,等着孩子往里跳,框住了学生的思维,其实这是对预设的一种误解。没有预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所以如何准确地预设将直接影响着“生成”。在新课程理念下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它要求教师首先要对教材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并摸清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难点,做到课前有充分的准备。那么,课堂上的意外生成就能巧妙的引导与利用。预设才能真正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机会,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立体式互动中促使师生同成长共发展。因此,一堂好课,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高超的教学技艺,循循善诱地与学生互动,生成具有活力的教学过程,也需要教师未雨稠缪,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在上课之前就成竹在胸。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预测“学情”,建构弹性教学方案、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1、全面分析学情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学情分析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它包括分析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学生原有知识与经验等等,其核心是建立学生数学学习的平台。这个平台是教与学的起点,创建这个平台,是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怎样的教和怎样的学。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仅要钻研教材,了解课程标准,还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尽可能多地分析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例如,我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内容时,首先分析我所任教的这个班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所必需的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学会?那些知识需要教师的点拨?通过调查研究,得出我班学生不仅拥有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相关知识技能,而且在前面的“小数乘法”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探究经验,初步体验了数学的转化思想方法,这为学生自主探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提供了主动探究的条件。于是,课的一开始,我通过情境引出两道除法计算,第1题是小数除以整数,陈老师用7.2元钱在超市里去买了9本练习本,你知道每本练习本多少钱吗?7.2?=0.8(元),学生已具备相应的算法。第2题是小数除以小数,现在商品特价,每本练习本的价格为0.6元,那么7.2元可以买几本这样的练习本?7.2?.6=?,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无法直接解决问题,形成新旧知识的对比,怎么办?刺激了学生在大脑中梳理,可以借助哪些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激发学生对新问题产生探究的欲望。正因为我在教学前调查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所以,我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没有必要按部就班地进行计算法则的讲解,而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到让学生运用数学转化思想,自主探究计算方法上,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过程。给学生建立数学学习的平台,实际上就是抓住了教学的起点,也是走向教学生成的起点。
2、建构弹性教学方案
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进行改编或重组。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设计弹性方案,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有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还要预设学生在这节课可能达到的目标;其次在实施过程的设计上要“大气”,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它包括学习情境的预设,要针对各知识点,预设学生相关活动过程,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还要预设可能出现哪些问题与困惑,教师应如何点拨引导及应对措施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3.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具学具的开发也是一种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也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但这种开发和利用又依赖于原有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要善于利用并开发各种教材以外的文本性课程资源、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从而优化预设,为生成性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不拘预设,动态生成
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教师课前的预设有时只考虑了学生课前的知识储备,忽略了学生课中“做数学”的经验积累。实际教学中,学生有可能跳出教师的预设,如果教师还机械地将学生纳入自己预设的轨道,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将会受到影响。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直面真实的教学,根据师生交往互动的具体进程来整合课前的各种预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获得不同的发展,使原本机械的教学预设在师生的共同创造中变得充满灵性、充满智慧、充满活力。例,“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的教学预设分三个层次:第一,举例3的倍数,观察数的特征;第二,找规律,总结规律;第三,验证,综合运用。但课堂上完全反了,由于受到上节课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影响,学生首先提出看个位,立即有学生反驳不对,应是“各个位上的数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还有的说“各个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一下子结果都说出来了,显然这位学生课前作好了预习。面对这一情况我放弃预设,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进行整合,主动让学生到台前唱“主角”,通过质疑和交流,让学生来验证结果。课堂中学生积极投入,效果不错。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新课程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努力突破预设的巢穴,变“预设”为“生成和建构”,并自觉地尊重、理解、接纳和充分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维的空间,彰显生命的力量。
三、围绕重点,加强落实。
教师要做课堂生成信息的“重组者”。学生动起来了,绝对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如果学生的生成是预料之中的情况,则按预先设计的对策教学;如果学生的生成是预料之外的情况,则思考是否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如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即使偏离原来的目标,也要跟学生思路走,生成新的问题的“生长点”;如学生提的看法没有价值甚至越轨,且这一问题又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教师就不能跟学生走,要巧妙地回到正题上来。
四、提升教育智慧,促进“非预设生成”。
由于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开放性,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想法。面对这些预设之外的内容,如果教师能充分发挥教育机智,突破原先教学预设的框框,捕捉临时生成资源中的有意义成分,及时放弃预设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创造生成新的教学方案。那么原先可能成为病点的问题将有机会转化成课堂教学的亮点,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当学生掌握面积的解法后,让学生求解这样一道题:一个梯形上底是6米,下底是7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积。学生一般列式为(6 7)??=13??=13(平方米),可有一学生却列式为6 7=13(平方米)。很明显他的列式是错误的,我正想纠正他,可转变一想,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于是我即时放弃预设方案,让这个学生把解答过程抄在黑板上,并说出自己列式时的想法。他说:“我发现梯形的高度是2米,计算面积时又要除以2,乘以2和除以2可以互相抵消,实际上就是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同学听听他这样一说都愣住了,觉得他说的有理,我抓住机会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各自充分发表意见,最后形成共识:如果这样列式,求出的是梯形上下底的和,不符合题意,但列式后计算时可这位同学的方法做较简便。这样,不仅强化了学生解梯形面积的透彻注解,更培养了学生从小养成时时处处不忘求异创新的良好习惯。问题就在这样的动态中不断生成,在这样的动态中不断达成,从而赋予课堂更多的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挑战性、发展性和生成性,在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中,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总之,预设是前提,生成是关键,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不仅是一种教育的科学,更是一种教育的艺术。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关注动态的生成,关注人性情怀。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挑战——精彩的生成源于高质量的预设。只有课前精心预设——全面分析学情,构建弹性教学方案,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才能在课堂中机智地用活预设、整合预设乃至放弃预设,从而收获生成,让智慧的光芒闪烁课堂,演绎精彩课堂。
第二篇:怎样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
1、以学生的现实基础为依据,制定三维教学目标。我们对自己的学生要有一定的了解,如: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本节课的难点、怎样分解难点、学生会提出的问题、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可能作出的回答、用什么方法学生容易接受?这些都是预设前教师须去全面了解的。我们要根据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与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与重组,进行课堂预设;教师要拓宽自己的信息渠道,一堂好的数学课,老师课前大量的准备、组织工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除了做到传统的三备: 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教师还要预设更多的可能,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辨证统一的,两者相互依存。预设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同时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只有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出现不同的预想时,你才能应付自如;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特定的教学空间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发展。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时,预设精要的课堂提问,预设若干弹性教学环节,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预留空间和提供条件。此刻,教师要根据多维的目标和学生具体的情况,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个问题,将想好的预答准备好,甚至要将每个可能的思路都要向前延伸,想想如何加以引导。这样的话,在不同的环境中,面对不同的问题,你就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能及时的应对、处理,不会冷场了,当然有时为了教学的需要,你得学会放弃,及时的收拢孩子的“偏”“怪”等思维。
2、合理、完整的预设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动态生成的课堂不但是真实的课堂、还是平等的、和谐的、丰富多彩的。它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交织作用的过程。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师生都是课堂的主人,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应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只有在平等、和谐、友好的教育氛围中,师生才能互通有无、互相启发,交流思想。动态生成的环境必须是民主、平等、宽容的。没有一个平等教学的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的积极的互相推动。作为教师,要着实的尊重、关心每一个学生,巧用生成性课堂资源,抓住契机,因势利导,用好生成性资源。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与机会,给学生拓展思维的时空。让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验。
第三篇: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教学过程就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总会存在着很多的“偶然”事件的发生,所以对教师的各方面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高效的课堂生成。同样,如果不重视对课堂生成的有效解决,及时的处理新问题、新情况,按着预设线路一直走到底,那样的课堂虽然是流畅的,但必然是缺乏精彩与活力的。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课前预设要综合分析,为生成埋下伏笔。
课前预设不是封闭的、死板的,而应是机动的、灵活的、开放的具有多维的目标,设计时我们要全方位考虑。
1、拓展备课空间,形成高质量的预设。教师首先要拓宽自己的信息渠道,一堂好的数学课, 得益于老师课前大量的准备、组织工作。“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除了做到传统的三备: 备教材, 备学生, 备教法,教师还要预设更多的可能,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辨证统一的,两者相互依存。预设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同时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只有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出现不同的预想时,你才能应付自如。
2、以学生现有的基础为出发点,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多维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这是我们制定目标进行预设的基础。如: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是什么?对他们来说本课的难点在哪?如何来分散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会有什么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作出怎样的回答?旧知与新知的如何过渡学生容易接受?这些都是预设前教师须去全面了解的。因为我们得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与具体的情况,对教学目标与教材进行适当的改编与重组,制定适合他们的课堂预设。
3、全面考虑,预设弹性方案。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特定的教学空间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发展。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教师要在教学设计时,预设精要的课堂提问,预设若干弹性教学环节,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预留空间和提供条件。此刻,教师要根据多维的目标和学生具体的情况,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个问题,将想好的预答准备好,甚至要将每个可能的思路都要向前延伸,想想如何加以引导。这样的话,在不同的环境中,面对不同的问题,你就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能及时的应对、处理,不会冷场了,当然有时为了教学的需要,你得学会放弃,及时的收拢孩子的“偏”“怪”等思维。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生成氛围。
合理、完整的预设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动态生成的课堂不但是真实的课堂、还是平等的、和谐的、丰富多彩的。它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交织作用的过程。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师生都是课堂的主人,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应以平视的眼光看待学生,只有在平等、和谐、友好的教育氛围中,师生才能互通有无、互相启发,交流思想。动态生成的环境必须是民主、平等、宽容的。没有一个平等教学的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的积极的互相推动。作为教师,要着实的尊重、关心每一个学生,巧用生成性课堂资源,抓住契机,因势利导,用好生成性资源。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时间与机会,给学生拓展思维的时空。让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验。正如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南丰明德小学
韩其祥
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重新认识课堂,也就是在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生活的舞台和空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见,课堂教学预设是必要的,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计划性和效率性,在这种设计中,是教师对课程的创新和开发过程,它需要教师的再加工,既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学生而言,即需要预设性发展,也需要生成性发展,它是个性的张扬,心灵的共鸣,思维的共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想驾驭课堂,只有拥有最先进的理论和认识能力,才能得心应手,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显现真正的活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教师的教。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机智和经验等要素。课堂生成是伴随着课程改革派生出来的崭新理念,它是在一个个生命体鲜活的活动过程创造出来的教育资源。课堂上,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实和满足;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是衡量生成的标准。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因生成而精彩。如果没有课堂生成,学生的主体性将无法体现,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就不是真实的,从而无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虽然我们对课堂进了预设,但是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的推进过程,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照预定的轨道进行。那么,该怎样转变意识理念,关注课堂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
一、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被磨灭,这样对学生的培养显然也是一句空话。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在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的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是这样进行预设的:想一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哪些条件有关?同学们有过预习并经过思考,纷纷发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底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边的高有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斜边有关。”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相邻的两条边的夹角有关。”由于前三问题我都有预设,而第四个问题超出了我的预设。尽管有些胡思乱想,但我认为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很有价值,因此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究,找出其中的规律,并举出生活的实例来验证。结果,学生探索热情高涨,对平等四边形的面积的内容掌握的更为牢固。
二、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例如:我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课前发现班中大部分同学在平时的购物中已经有计算小数加减法的生活经验,有一小部分同学已经初步知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于是,我果断地将原先教材安排的小步子教学进行了整合。采取了开放式的教学: 在课开始时,我出示纸尺子让学生观察长度并用米做单位表示长度(两位小数),而后撕掉一部分让学生说说剩下多少米?学生自己解决了这道一般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小数减法题。我又让学生把式子中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来表示,从而比较整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相同计数单位对齐)。接着让学生想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还会有什么特殊的情况,编成题自己解决。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学生通过思考交流生成出了所有的特殊情况(结果末尾有0的,需要借位的,整数减小数)。反馈时,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再通过老师的追问学生自主地归纳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启发,互相指导,互相渗透。一节课就学会了原来需要3节课来解决的内容。
三、及时调整预设,为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有时,由于教师没有预见到学生的个别生成,所以一旦学生提出来之后,没有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而是匆匆的予以否定掉,当然,这有教师临时应变上的能力不足,同时也是平时训练中没有重视学生的生成的体现,教师有这种只有在平时的教学中,意识了,在课堂实践中也好好的做了,遇到超出预设的现象也会合理的去处理了给学生腾出空间,为学生生成提供条件,鼓励学生生成。
例如:教学“角的认识”时,我提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关于角你知道些什么?这下可好,学生说羊角、牛角、尺的尖角、甚至于人民币中的角,样样都有。这正是学生认识的生活中的角,教师要耐心等待,多加鼓励,巧妙引导。教师可以启发,数学中的角与刚才说的生活中的角有所不同,请你画出一个你认为的角。学生在画角的过程中,充分显露思维水平,互相启发、交流、逐步完善。只要教师能很好地把握教材,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学生留有空间,就可能将问题变成新的教学资源。
总之,对课堂的预设是很有必要的,而且还要尽可能使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使课堂教学沿着预设的道前进。但教学过程是随机生成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经常与预设些差距。此时,教师应运用教学机智改变原来的教学方案以适应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师生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发展。
第五篇:语文教师如何处理好课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语文教师如何处理好课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常会遇到这种尴尬的情形:教师课前花费很大气力,钻研教材,精心预设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写下一份详实、规范、有特色的教案,可教学效果呢,却不尽人意,他们满脸的茫然、困惑而又无奈。问题出在哪儿?我认为是他们过分地追求课的预设,而忽视了课的动态生成。因为课堂教学不是课前预设的教案剧,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如何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发挥潜力,弘扬个性,提升素养,充满诗意的心路历程?我认为,语文课堂应少一些预设,多一些动态生成,逐步变预设为生成。
一、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动态生成是现代课程改革核心理论之一。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既需要教师课前精心预设,也需要动态教学资源的有效生成。“预设”,众所周知,是指教师在课前对自己教学的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从这个角度说,它是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字面的意思理解就是指事物的发生形成。所谓课堂生成,是指课堂教学中的不可预知的发展,即这种发展不是靠逻辑可以推演出来的,它往往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妙不可言”。
可见“预设”重视的是显性的结果性的共性的可预知的目标,体现的是对文本的尊重,强调教师的设计与安排,张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相对而言,“生成”追求的是隐性的过程性的个性的不可预知的目标,它着重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强调学生的活动与思维,张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生成,离不开科学的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教师需要认真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预设与生成,使两者相辅相成,和谐共生。
二、“少一些预设”,并不是说不要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要想有精彩的课堂生成,必须作精心预设,因为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上有许多不可控的生成性因素,教师再精心预设,也无法预知课堂教学中的全部细节。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我们谈的“少一些预设”是指少一些硬性方案,多一些弹性和灵动。
预设什么?指课前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等等,它要求教师注重自身的专业素质,使自己具有丰富的理论积淀和实践经验,能从广度和深度上研究教材,能精心地设计教法。其次,教师能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充分地尊重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对象——文本。
怎样预设?我认为教师除了要深入思考课堂教学的大方向、大环节和关键性内容的把握之外,还要主动地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及情感体验,并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找准教学起点,精心预设教学过程,充分地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如学生提出哪些问题,自己该如何引导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案,这样教师才能在变幻莫测的课堂中胸有成竹,挥洒自如,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敏锐地捕捉到难以寻觅的生成的火花,并不断地有效生成。
当然,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并不是都能预料的,但一个在课前有足够准备的教师,就能够在一些“可能”与“未知”发生时,游刃有余地引导学生创造出精彩。充分预设,能点石成金。
三、“多一些生成”,要善于捕捉有价值的生成资源
现代教学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互、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机械地执行预设的教案,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只要不是极端的“恶作剧”,一般都有生成的价值,教师可以而且应该调整预设,给生存腾出空间,这样做,也许使原来的的思路或环节被破坏了,但我们应看到过分追求教学思路的逻辑性、确定性与连续性,只是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防止教学过程节外生枝或出现断裂,其背后动机是在单位教学时间里获得更多的知识。然而这恰恰使语文学科失去了独特的魅力。语文有确定的一面,也有不确定的一面。逻辑思维的确定性和连续性,并不能遮盖形象思维的偶然与断裂。其实教师只要正视这一点断裂之处也可以开放出思维与想象的花朵。因此,当生成点出现时,教师就应该调整预设,促成生成。
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捕捉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呢?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以下探索:
1、唤醒主体意识,为生成营造气氛
动态生成产生的基础便是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着力营造一个民主的宽容的课堂氛围,以促进个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自身的良性循环,让学生对所要达到的目标产生一种成功的渴望,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心理上的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真正在动态中生成。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学会倾听,成为学生忠实的“听众”,并在倾听中捕捉有价值“意外”,沉着“接招”,随机应变,瞬间决策,让课堂在随机推进中灵活地展现出一片诗意的精彩。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教师要正确面对,因为错误也是一种学习资源,教师应该明白:学生还不成熟,容易出错,课堂上教师应该理解学生的错误,理解学生的可笑,理解学生的单纯。
2、设计弹性方案,为生成创造空间
有效生成离不开精心预设,而精心预设必须通过课堂生成才能实现其价值。因而,动态生成的课堂对我们的教学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富有弹性的预设,包括时间的弹性、过程的弹性和教材的弹性,这些弹性为生成创造了巨大空间,预设的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升降,教学的流程可以在生成中随意增删,探究性的主题也可以在生成中适时地替换。我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文时就采用了这种粗线条板块式设计,大体上分为三步:第一,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在文章标题前加上修饰语,第二,学生提出问题,讨论;教师提问,讨论,第三,课堂练习。这样设计,只考虑整体布局,不预设细节,给课堂留下了生成空间,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创设开放课堂,为生成拓展空间
动态生成没有固定的实施模式,它存在于一切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鼓励学生充分参与的教学活动之中,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价值。因此,当课堂充分开放时,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都会使课堂教学形成极大的生成空间,使教师与学生结成学习的共同体。如我在执教鲁迅《故乡》时有这么一段插曲:
生:跳鱼儿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 师:是啊!鱼怎么会有脚? 生:有。师:什么鱼? 生:娃娃鱼。
师:你真是见多识广。我想跳鱼儿也有两只脚,可是我没见过。你们谁见过? 生:(齐)没有。
师: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
生:闰土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这是我的朋友们所不知道的。”
这是一个较成功的局部调整的预设,学生提出“跳鱼儿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这个问题是偏离原教学预设的意外问题,我及时地调整了教学计划,围绕“脚”的问题“宕开一笔”,通过“可是闰土就知道,这说明什么”一问,使学生加深了对闰土的认识,接着回到原先的环节,一切自然而然,这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除了局部性调整这种方式之外,还有整体性调整,就是在课堂上正要开始或中途产生了生成火花之后,教师把整堂课或课堂余下时间全部不按预设行进而让给生成。一次,我准备讲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走进教室,只见学生头发上、衣襟上、课桌上、地面上到处是星星点点的雪,一张张红扑扑的脸上还洋溢着打雪仗的兴奋。我灵机一动,何必强扭着大家在这大雪纷飞的冬日去感受夏日荷塘的阴凉呢?于是,我干脆放下莲花,组织学生用“雪”组词,说出古诗词中咏雪的名句,观察描述雪,说出雪的象征意义,布置围绕雪作文,课堂上每一环节都与雪有关,学生在教师组织下完成了一次对自我雪知识储备的检阅,体验了围绕一个主题学习语文的过程,教学效果出奇的好。虽说预设的《爱莲说》没有实现,但由于生成目标比预设目标更有价值,教师完全可以不顾预设的目标。
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作一种意外收获,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好预设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学智慧,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我们应当把课堂营造成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和转化,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生机勃勃、五彩缤纷。
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关系
一节课的好坏,不是学生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复制和学会上,更重要的是看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碰撞,对问题的质疑,文本的批判,动态的生成。
关于预设与生成,有一个有趣的比喻:预设与生成是课堂上的两张网,学生正像渴求食物的“鱼”,老师可用预设的网先逮“大鱼”,再用生成的网捕逮住“小鱼”。对于一些不往两张网里钻的“鱼”,教师要善于观察、呵护、引导、点拨,从而催生新的精彩生成。
1、预设是有目的的计划,生成是现时的生成
预设是指教学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与安排。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生成和建构,是指在师生与生生之间合作、对话、碰撞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预设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课堂教学的生成,强调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兴趣和心理需求作出价值判断,调整预设的教学活动,以适应和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课堂教学的生成,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教学发展过程,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多元的新型教学形式。
2、实现预设生成的动态平衡
预设与生成 也有对立的一面:两者体现的教学理念和价值追求不一样,追求的教学目标不一样。预设重视的显性的、结果性的、标准性的目标,生成则关注隐形的、过程性的、个性化的目标。预设过度必然导致对生成的忽视,挤占生成的时间和空间;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落实。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特别强调,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是服从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发展。预设与生成互为补充,但他们之间却没有一个绝对的比例关系。我们不能说,预设80%、生成20%就是好课,预设60%、生成40%就是不好课,不能绝对化。课堂上能不能生成,生成什么样,有时不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教师可以判断的,教师要能够迅速判断学生生成的内容是“奇思妙想”还是“胡思乱想”教师善于引导;要让学生及时回头,这都需要教师的判断力。其次,课中及时调控生成空间,有时巧妙地利用意外的 “生成资源“,也许会成为我们课堂中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生成是随意的,是在刻意预设中的随意生成。
3、备课关注教师“教”,预设基于学生“学”
教学预设与传统的备课有质的区别,要关注教和学的平衡发展,关注学生的学,而不是仅仅立足于教师的教。实施新课程,预设关键在于考虑学生的学习和需要,确定“以学定教”的原则,教师要把工夫花在钻研教材二次开发、了解学生、预设课堂环节上。因而,教师在预设时,只需预设各环节的安排、活动组织等大体框架,他给各种不确定的因素留下足够空间,这样才能有效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教师还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调查研究,不仅要明白学生感觉难、同时又是重点的问题要充分设计、层层递进、彻底解决;对学生感觉不难的重点问题,教师要灵活处理,减少题目,减少讨论解决的时间。
4、抓住生成点,让思维走向开放
教师要以积极进取的心态,深入思考并切实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成点。课堂教学的生成,往往是在学生的学习需求中生成,在师生的互动对话中生成,在情景显现和生成实践中生成,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中生成,在合作探究和扩展活动中生成,在学习反思创造思维中生成。
具体说,我们认为声称主要在六点:第一,质疑点。学生对教材观点提出质疑,第二、闪光点。学生在互动中出现的思维亮点,如独特见解、求异思维误区或认识上偏差。第四,争论点。学生在讨论中针锋相对,对同一问题出现两种或多种彼此不相融的观点。第五,燃烧点。师生在某一情境中实现了情感的共鸣、沟通、升华。举例:“散步”;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生的已知与未知进行充分的准备,首先是文本“预设”:从文本的抽象、空白处寻找想象训练点。其次是情景预设:教师把握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实施教学过程中,都要在关注学生感悟情感、感悟体验。第六,意外点。课堂中出现偶发事件,如学生违纪行为。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生成点,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开放。举例:“信息技术”课教学片段;由此看来,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是需要把握的。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错误”,抓住有利于教学和学生培养的生成点,创造性地去运用它,才可能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让师生生命的活力真正在课堂上换发出来。教师要的“求异”、“钻牛角尖”,甚至“刁难”小心呵护。正是学生这种可贵的“求异”,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总之,我们教师要哟一双慧眼,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有探究价值的“生成”,并加以引领,使课堂产生思维碰撞和交锋,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课堂因“生成”更精彩。课堂要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关注兴趣起点“生成”。把解答疑问作为基础,问题意识应贯穿教学始终。
新课标下数学课堂中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教学中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从某种意义说,生成的课堂是重视师生真诚交流和充满活力的课堂.而充满活力的课堂,正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引领者,要针对儿童特点以及学科知识特点预设教学问题,通过对学生生活经验的了解,对教学内容的教法的研究,对课堂教学可能产生的走向分析,对学生认知上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进度和目标达成的变数的预见并预设相关的应变策略等等.一、课前预设--精彩生成的保障
新课程强调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应备学生,教师要根据课堂涉及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预测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学生质疑的时间,设计相关的教学思路。那么从哪些方面做好课前预设呢?
1、学情预设--生成的起点
商家讲究“市场预测”据此能避免商家投资的盲目性,如果备课时教师也能讲究学情预测,则能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教师应从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知识水平诸多方面客观、准确、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并通过课前交谈、知识预测、个别交流等方式实施预测。以此来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例如:教学“元、角、分”时虽然学生年龄小,但对人民币的认识非常丰富,只是叫法不同,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可以把重点放在购买商品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元、角、分的关系,而不是认识面值。这样的了解可以帮助教师找准教学起点,设计更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增加教学的体验性和生成性。
2、减法思维--生成的关键
在设计教案中,教师应“蹲下身子来看学生”用学生的思维来审视教学内容。想学生之所想,疑学生之所疑。变传统的传授式“加法思维”为尝试性“减法思维”突出重点,简化头绪,要改变以前教案的“单线问答式”为“多线交融式”给学生一种自由的发展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闪现。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教师只需让学生准备图片或实物长方形或正方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计算的需要测量数据,选择方法,学生会发现很多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组织交流,优化方法。假如教师按预设的单一的、最优的计算方法去引导,学生就会缺乏探究的意识,成为承受知识的载体,而不是探究问题的主体。
3、多维导向--生成的升华
对于教学中的重、难点,一题多解等。教师在预设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进行多种考虑,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例如:(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57页中情景图:有35只小动物来到森林餐厅聚会,这里有9张空桌子,每张桌子可以坐4只小动物,问题是:这些小动物都有座位吗? 方法①:9?=36(只),35<36。先算出这9张桌子一共可以坐多少只小动物,再与实际的小动物数做比较发现,座位的个数比小动物数多,所以35只小动物都有座位。
方法②:35?=8(张)„„3(只),8 1=9(张)。先算出每张桌子坐4只可以坐满8张桌子,还有3只小动物再需要1张桌子,这样正好餐厅的9张桌子就够用了。
方法③:35?=3(只)„„8(只)。把35只小动物平均安排在9张桌子上,但每张只能坐3只,还剩8只没有位子,因为实际上每张桌子可以坐4只,所以可以把这8只再分别给每张桌上安排一只,这样不但35只小动物都有座位了,而且还多出一个位子来。
教师课前的多角度预设,才能实现课堂中的多维导向,这不仅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能实实在在地培养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舞台
1、学会倾听,促发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肯定会遇到很多没有想到的可能,这时教师要尊重学生,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问题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问题。体验学生的情趣,并通过课中捕捉学生的信息,处理信息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使自己轻松地解决课中出现的各种可能。
例如:在认识整时(人教版)教师提问:从钟面上,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发现了时针、分针、12个数字等。有一个学生说:我还知道这个钟面上正好是3点?我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能告诉大家吗?回答:因为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3,所以是3点。同学们都在赞许中表示赞同。然后兴高采烈的例举生活中自己见到的类似的时刻数。
教师认真的倾听,对学生的提问、回答做出合适的应答(包括评价、追问、启发、判断、假设等)通过多向交互问答、交流,不仅能推进教学进程,而且还能构建生成新的知识体系。
2、学会开发、生成资源
课堂是一个师生交流多变的“智力场”,因为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有着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而这些理解和表达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完整、不正确和不可预测性。教师一方面在让学生纠正错误的过程中亲历知识的生成。另一方面要及时捕捉信息,因势利导,巧妙地生成一个个“问题场”诱导学生开展讨论、争辩,激起他们思维碰撞的火花。
例如:学生在学习“探索因数变化的规律”(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时,教师出示一个乘法算式:18ⅹ24=432,引导学生观察“9ⅹ48=、108ⅹ4=”的因数与上式比较有什么变化?学生观察、汇报后:师:像这样,一个因数扩大2倍,另一个因数缩小2倍,积不变。下面每个同学都写一个像这样变化规律的乘法算式,观察乘积变化了吗?教师组织学生自主探究。组织学生汇报:生:36ⅹ12=432、76ⅹ6=432等并表述变化规律。有一个学生回答:90ⅹ8=720话一出口下面的学生嚷道:“不行,不行。”教师把这个算式写到黑板上,问:“因数是怎样变化的?”生:18扩大5倍是90,24缩小3倍是8。教师反问:因数变化规律一样吗?积会变吗?学生七嘴八舌展开讨论,得出:如果因数变化规律不一样,积会变。这种资源的开发,很巧妙地引导学生明白了另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反证法。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3、学会等待、弹性控制
生成需要空间,空间是生成的前提条件。生成需要时间,时间是生成的必要条件,弹性控制就是为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留有时间和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在等待中,激发引导学生具有探究性问题的生成。
例如:在“圆的面积”教学时,课前预设是把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由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可在教学中,有位学生却提出:能不能利用三角形面积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呢?我没有急于表态,而是让同学们讨论、动手试一试,大家通过推导不仅认同了这一方法,而且还提出可以转化为梯形、平行四边形。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真正成为了探索者、发现者。实践证明,课堂中只有学会等待,捕捉思维火花,弹性的控制学生思维空间和时间,才能使学生生成的创新思想得到发展。
三、课后--生成的延续
一堂好的数学课,不在于它有条不紊,不在于它流畅、顺达、精彩生成,而在于它是否真正地让知识融入孩子思维,指导实践。我们的练习设计就在于学生在互动和活动过程中能否充分地运用自己的能力器官,把理论知识生成能力。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后,给学生布置了“教室门前方砖的块数”的实践练习。学生们充分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发挥出来,先数出横行的块数再数出竖行的块数,乘起来就是总块数。但他们很快发现中间还有一个长方形花池没有铺砖但也算在其中。他们又根据实际情况重新测算,有的算出花池的砖块,用总块数-花池的砖块 = 总块数。有的先算右边块数再算出花池上边块数,用右边块数 花池上边块数 = 总块数。学生们情绪高涨,体会到应用我们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数学知识真有用啊!可见,课堂中不仅要为学生生成新知识。课后还要为学生提供知识再生成与深化的空间。才能不断完善知识的更新应用与发展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而且“预设”和“生成”不是截然分割的两部分,而是相辅相成的,不管是“预设”还是“生成”都是为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服务的。因此让我们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追求课前的预见性的精彩生成,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课后的发展性生成。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一、充分预设,因势利导。
“预设”经常被人认为给学生挖一个陷讲,等着孩子往里跳,框住了学生的思维,其实这是对预设的一种误解。没有预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哪有课堂上的有效互动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所以如何准确地预设将直接影响着“生成”。在新课程理念下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了,它要求教师首先要对教材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并摸清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难点,做到课前有充分的准备。那么,课堂上的意外生成就能巧妙的引导与利用。预设才能真正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机会,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立体式互动中促使师生同成长共发展。因此,一堂好课,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高超的教学技艺,循循善诱地与学生互动,生成具有活力的教学过程,也需要教师未雨稠缪,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在上课之前就成竹在胸。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预测“学情”,建构弹性教学方案、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1.全面分析学情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学情分析是科学预设的一个重要前提,它包括分析学生学习的准备状态,学生原有知识与经验等等,其核心是建立学生数学学习的平台。这个平台是教与学的起点,创建这个平台,是为了更深层次地了解怎样的教和怎样的学。因此,教师备课时不仅仅要钻研教材,了解课程标准,还必须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尽可能多地分析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如,我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内容时,首先分析我所任教的这个班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所必需的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学会?那些知识需要教师的点拨?通过调查研究,得出我班学生不仅拥有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相关知识技能,而且在前面的“小数乘法”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探究经验,初步体验了数学的转化思想方法,这为学生自主探究“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提供了主动探究的条件。于是,课的一开始,我通过情境引出两道除法计算,第1题是小数除以整数,陈老师用7.2元钱在超市里去买了9本练习本,你知道每本练习本多少钱吗?7.2÷9=0.8(元),学生已具备相应的算法。第2题是小数除以小数,现在商品特价,每本练习本的价格为0.6元,那么7.2元可以买几本这样的练习本?7.2÷0.6=?,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无法直接解决问题,形成新旧知识的对比,怎么办?刺激了学生在大脑中梳理,可以借助哪些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激发学生对新问题产生探究的欲望。正因为我在教学前调查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所以,我根据这些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过程,没有必要按部就班地进行计算法则的讲解,而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到让学生运用数学转化思想,自主探究计算方法上,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过程。给学生建立数学学习的平台,实际上就是抓住了教学的起点,也是走向教学生成的起点。
2.建构弹性教学方案
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进行改编或重组。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课堂教学进行预设时,应“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设计弹性方案,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在设定教学目标时,不仅要有知识目标,更重要的是还要预设学生在这节课可能达到的目标;其次在实施过程的设计上要“大气”,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它包括学习情境的预设,要针对各知识点,预设学生相关活动过程,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还要预设可能出现哪些问题与困惑,教师应如何点拨引导及应对措施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
3.有效开发课程资源
动态生成本身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具学具的开发也是一种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乃至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错误也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但这种开发和利用又依赖于原有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要善于利用并开发各种教材以外的文本性课程资源、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从而优化预设,为生成性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怎样理解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其中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但是生成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亦也弊,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总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
1.精彩的生成离不开之前的精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
2.精心的预设无法全部预知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一旦出现“不速之客”,我们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教案,有时反而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许它将会成为我们课堂的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
恰当地抓住生成的时机和资源,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当学生被激发起“兴奋”的学习状态,而发表精彩的观点时;当学生出现理解或误解的“错误”时;当师生互动中学生“随机” 冒出的精彩火花时;当学生表情出现“细微”的变化时;当教师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时,都是意外生成资源利用的大好时机。课堂教学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教学中,如果完全按照“预设”进行,结果将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因此而机械和呆板;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会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
因此,我们要理性地看待“预设”和“生成”,预设要有弹性、有留白的空间,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生成”。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大加鼓励、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让其思维“归队”,回到预设的教学安排上来。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第一,从教师方面讲,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读出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难点,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勇气,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前提;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教师不仅要对教材和教参作深入细致的研读,而且需要自觉地广泛涉猎有关的知识,像海绵吸水一样吸取有用的信息,增加一些可以称为“背景”的东西,并把这些东西进行内化,变成对教学有用的东西,这样,文本在学生眼前就不再是孤立出现的一株植物,而是有着深蓝色天空作映衬的一幅图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再次要研究儿童心理和学习心理。教师要全面了解儿童年龄阶段特征和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深刻地了解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和基本过程,清晰地把握班级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和思维特点以及他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从而能够较准确地洞察和把握学生学习活动和思维活动的走向。这三点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和调控生成的基础。
第二,从教材方面讲,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儿童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否则,所谓的个性解读和生成就会失去根基和方向,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诸多生成误区都是源于对文本的忽视和误读。
第三,从教学方面讲,要强调精心预设,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和可预知的“生成”,激发高水平和精彩的生成。
如:在教学“(思考题)在1/6和1/7之间可以写一个分数”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约分、通分等知识,学习了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所以在设计这道题时,我预想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的解法:
①通分扩大法。通分至同分母的分数,然后分别同时扩大。如将 1/6 和 1/7 通分,成 7/
42、6/42,再同时扩大2倍,就有了14/84、12/84,这中间还有一个分数 13/84;要想得到更多的分数,只要将扩大倍数大一些。(分母不变)②直接扩大法。如将1/6和 1/7同时扩大3倍,成3/18 和3/21,中间还有3/19 和3/20。要想得到更多的分数,只要将扩大倍数大一些。(分子不变)同时也可能部分学生会想到第三种方法:折中扩大法。如1/6 和1/7 之间可以写一个分数1/6.5,然后将1/6.5 的分母小数扩大变成整数,成2/13。
正因为认识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我预设了这个环节学生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充分讨论,然后全班交流的方法,同时做好了各种不同解法(尤其是第3种解法)的引导准备。
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对于第一、二种方法大部分小组能提及,但对于第三种方法,只有个别小组能提出来(原来学生对分母是小数的分数还是不太习惯的)。我就让学生对他们所提出的方法进行检验,通过检验,学生发现这种方法也是可行的。应该说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可以完成这一环节了,没想到精彩的还在后面:一位学生提出了将 1/6和 1/7的分子分母分别相加,分母6+7=13,分子1+1=2,得到一个新的分数2/13,其大小在 1/6和 1/7之间!(此法教师在预设时就没有想到)此言一出,全场愕然!有这么简单? “你是怎么想的?”
“我看到第三种方法中的 2/13中分母正好是原来两个分数分母的和,分子2正好是原来两个分数分子的和,所以就想到分子分母相加的办法了,也不知道对不对。”
“这种方法可行吗?这还有待于同学进行验证。” 经全班同学验证,屡试不爽。掌声响起„„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来,教师有备而来,顺势而导,才能有真正的“生成”。这种“预设”越充分,生成就越有可能,越有效果。预设是对生成的丰富、拓展、延伸、超越,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