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知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问题是数学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学习中学生总是以“问题中心”的心理参与探究的过程。
二、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实施,能使学习内容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学得轻松。
2、、通过课题的实施,能充分发挥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通过课题的实施,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效的学习。也就是说教师可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采用猜谜、讲故事、竞赛等形式,创设一个个富有儿童情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
(二)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体现层次性,满足每位学生。
实践表明,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根据特定的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设置难易适度、科学的、有梯度的、有层次的问题链,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
(三)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具有探究性,发展学生思维。
体验数学的应用思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创设有助于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的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这样的问题既构建着当前教学应当解决的问题,又蕴含着与当前问题有关但要让学生自己回味、思考的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这样的问题情境营造出了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境界,让学生迫不及待而又兴趣盎然地去学习。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循着教师讲课的线索自己去思考问题、进行猜想、验证,甚至进行自主、独立、系统地自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实现创造性,体验“再发现”。
中科院心理所的张梅玲教授曾说过:“再完美的模仿毕竟是模仿,有缺损的创造毕竟是创造,要创造要发展不能一次求完美,但毕竟是在前进在发展,路是人走出来的”。张教授的话非常有哲理,学生只有亲手“做数学”,才能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首先要利于学生独立探究,要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最后还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全校全体学生。
(二)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研究法。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10.9~2010.10)制定课题方案,论证、学习有关文献资料,进行调查。
2、实施阶段(2010.11~2010.5)实施课题研究实验,开展实验研究课的教学设计,调整实验方案,进行阶段小结。
3、总结阶段(2011.6~2011.7)根据实验全面回顾总结,撰写实验报告。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阶段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阶段总结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是师生教学相长的生成历程。如何把数学学习变成学生愉快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如何指导教师不滥用情境,积极创设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课堂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使学生和教师能够将数学和生活很好地融合到一起,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研究的课题。本课题于2008年3月正式开题,预期到2010年6月结题,历时两年半时间,现将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整理汇报如下:
一、前阶段概况:
1、课题研究的目的
(1)通过前阶段课题的研究,使数学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更加有效,能切实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和教师能够将数学和生活很好地融合到一起,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提高一个实效,即校本研究的实效。真正完善“以校为本”的现代教研制度,通过课题研究,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情境创设”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并及时总结优秀研究成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的研究。
2、课题研究的内容
在研究的准备阶段,我们发现在日常教学中,“生活经验”常常是被具体的“生活情境”所替代的。有时学生沉醉在游戏引起的兴奋之中,而把相关的数学思考抛在了一边。面对生活情境,学生往往被丰富多彩的外在的一面所吸引,而真正有价值的数学思考却湮没其中,不为学生所关注了。课堂中往往创设一个情境后,看似热闹的课堂却好象少了些数学味。有时老师往往想标新立异,把教材中的情境进行刻意地改动,但又把握不准教材的意图。这个问题的根源归根结底还是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没能依据课程理念,积极创设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有效”情境,更多时候是想当然的,把教材中的情境进行刻意地改动但又把握不准教材的意图;不知如何“有效”地呈现生活情境,发挥学习情境应有的作用。
因此,本阶段要通过研究,使我们的教师逐步把课题思想贯穿到平时的教学中去,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创设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有效的情境,使我们的课堂有新的起色,并引导老师在反思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课题研究实施策略
前阶段,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中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在课题论证、课题分解、研讨交流、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达到了初步阶段的目的。在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升素养
课题研究成功与否,与课题研究成员素质有很大关系。为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素质,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更有效的课研,课题组成立伊始我们就组织成员认真学习课题研究方案、自学相关理论知识,如《课堂教学论》、《情境教学的理论框架》、《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等,这些学习使我们明确了“课堂教学”、“问题”及“情境”等概念的界定,明确了课堂有效情境创设的一些基础理论。我们还组织各位成员学习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其解读、《数学课程标准》及其解读等有关课改的材料,学习了与课题内容相关的理论专著和一些学术期刊。在学习中我们追求形式的多样性与结果的实效性,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讨论交流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主、自由学习相结合,开展专题研究、学术沙龙等活动形式,每次活动实行点名制度,学习的过程中组员必须进行学习笔录。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达到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支撑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让各位组员统一思想,并致力于在课堂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数学学习过程之中的探究、发现、猜想、质疑等认识活动显现出来。通过学习和研究,每个成员都撰写了专题总结或教育教学论文。
(2)认真组织实施开展课题研究,吸取先进经验,加强交流,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自如何创设课堂问题情境的策略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开展以来,校领导小组为课题组提供了许多形式多样的课题培训和研讨活动,使得研究人员开阔了视野,吸取了经验,为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以使课题的计划不断地变为课题的实践并取得成效。课题组制定了详尽周密的研究工作计划,确定分期研究目标,对课题研究理论的界定,及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确定研究的重点,选定课题组实验人员,确定实验成员的具体工作;确定每周利用两节课进行研究,开展课题组研讨活动,交流经验;在实施该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着力点放在“如何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情境”上,想方设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协作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校正研究方向
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这也正是基础教育的目标所在。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课题研究方案的目标要求,把课题研究和日常的教研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选择不同的方面作为研究的突破口,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规范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近一年来,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校班主任教师首先从教育意识上有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其次通过课题研究有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理论研究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也加深了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课题研究中我们还十分注重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在研究的过程学校组织一部分教师到兄弟学校进行交流;同时还邀请了其他兄弟学校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并指导教学工作。
(4)加大听“推门课”的力度
前阶段数学课题组加大了听“推门课”的力度,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分管领导、教研组长、师徒之间每周必须听一节或一节以上,在听课之后要与上课老师交换意见,并及时汇总。上课老师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指导与建议,及时整改教学中的不足,继续发扬教学中的优点。通过这项活动使我校数学课题组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获得切实的提高。
4、前一阶段研究成果(1)学生方面 ①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保障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逐渐转变学习方式,发展了学习能力。
③能够将数学和生活很好地融合到一起,能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教师方面
①磨炼了我校数学教师队伍,增强了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意识、课改意识,促进了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
②理论与实践的互为补充,加强了教师创设课堂有效情境的意识,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较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学生能力的培养。③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近一年来,课题实验者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和理论素养的提升这两方面。
5、五点认识:
(1)情境创设要有现实性
“情境”的创设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因为教学的需要而随意捏造情境。创设情境要选择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因为“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最感兴趣”。创设教学情境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而有所区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现实”更多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事和物。颜色、声音、动画成为他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教师要多创设美丽生动的童话故事、活泼有趣的游戏、直观形象的模拟表演等情境。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现实”更多的是与他们有关的生活环境中可以直接或间接看见、听说的事和物,也可以是一些与他们自己或同伴密切相关的事情。对于这一学段,教师既要安排一些有趣的数学直观性活动,更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我持续性发展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尽量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数学情境与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悖。(2)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猜想和验证、思考和分析、归纳和抽象等数学活动的开展,经历从实际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解决问题到进一步应用和拓展数学化的全过程,使学生头脑中的那些非正规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在数学教学中,材料和活动的情境创设应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3)情境创设要有趣味性
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学习材料和问题情境。对小学生来说,创设能引起学生兴趣的情境,从情境中引出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情境的创设都是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为背景,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进而促使学生带着问题乐意、自觉地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使情境的创设充分发挥了既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又能学好数学知识增强学习能力的作用。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情境创设的材料与活动应尽量新颖有趣。对材料或活动的直接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4)情境创设要有思考性
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是要引起学生的思考,提高学习活动的思维含量,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这就要求创设的问题情境必须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必须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能激活认知,引起学生广泛的联想和思考。(5)情境创设要有探究性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强化”已形成的内部心理机能在于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维。作为数学情境的材料和活动,应该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力的探究欲望和创造动机。
二、课题研究过程的反思
反思一年多的研究过程,我们的体会颇多。第一,本课题的研究在所有数学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在“问题情境创设”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我们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今后研究还需不断加深,向更深的层次延伸,以期全面提高我校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第二,对本课题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 “教师”的角度,更主要的是要加大力度进行“学生”方面的研究,即对“学生参与”的研究还需更全面、更深入。第三,课堂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比较好地解决了研究过程中的方法问题,但我们感觉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到位,特别是对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方面还需加大监控力度,以进一步做好质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中的不足
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题组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有的课题实验人员显然还达不到,对个案的理解不全面,实践中有应付思想,只求有,不求精,这样的态度是要不得的,需在今后的实验中加以改进。
四、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1、现在有关“策略”和“情境”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前一阶段的较为宽泛的理论探讨,进入较为深入的系统研究时期,如何运用课改理念,探讨出“如何创设有效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法也是一个难点。
2、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的影响,阻碍课题的某些方面的顺利实施;
3、学生层次不整齐,加上现有的条件有限,使得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4、本课题研究成果主要通过课题总结报告、教学研究论文等形式呈现。但是,如何使这些成果能够深刻体现设想中“有效性”的教育思想,真正落实到日常具体教学过程中,还是一个研究的难点。
5、教科队伍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制约着研究的真正全面铺开。一些教师在教学观念、实验能力、研究手段上还滞后于学校研究步伐。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对今后工作的几点思考
1、如何改变组织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活动中来,是今后应该改进的地方。
2、通过研究探讨、摸索出创设策略教学情境的教学方法,并加以推广,用它指导我们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
3、教师、学生文章发表、获奖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总之,该课题实施一年来,课题组全体成员的理论素养提高了。所有组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能够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数学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现实生活,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学生学习活动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得出的答案或结论,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达到了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第一阶段总结
<<概念学习中的情境化创设与去情境化的策略研究>>的总结
二三年级数学组
为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打造有效课堂,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积极探索科学教育教学方法,寻求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积极思维常常取决于问题的刺激程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释疑的强烈愿望,并善于在特定的情境中,用自己的头脑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情绪激昂,又头脑冷静,最终获取新知识。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年级组于2014年9月开展了《概念学习中的情境化创设与去情境化的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活动。现将我们二三年级数学组开展的课题研究活动作如下总结:
一、我们的工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概念教学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主要研究创设问题情境的背景、时机,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及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针概念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情境。如何利用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主要研究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障碍,进行对策研究。
1、积极开展理论学习与教学研究
为使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提升业务素养,认识到情景教学的意义,尽快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我们先后组织科研组成员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学习的方式有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集体研讨。为了提升自己的理论研究水平,我们认真学习了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用我们所学的理论努力向40分钟要效益,改变教学方式,教学生学会学习,喜欢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有计划地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学习和培训,我们以课堂为主阵地,我相信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促进行为的转变。一学期以来,我们以课题为中心,以行动研究为途径,有的放矢,大力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活动:
(1)围绕主题,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课堂是课题研究的实验基地,而为学生奉献一节有效的数学课也是我们直接追求的目标。做到一节课上,情景的创设有知识的收获,思维发展,情感的积极体验,让学生获得好吃又营养的数学。
我们要求每个课题组的成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与反思,以课堂教学主阵地,向课外辐射和扩展。观摩与讨论的目的在于通过同事之间的探讨、切磋和批判性对话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3、逐步提高教师创设有效的概念教学情境的能力。
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有效教学追求的脚步,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题组教师展示一节研讨课,经过这一系列的观课,练课,评课,研课的活动如:“新课程导入的有效性”、“教学提问的有效性”、“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等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既然恰当的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我们所创设的情境要具备数学的本质,要为本节课的内容服务,更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在情境中发现其中所含的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当没有现成的情境或现有的情境不符合我校学生的情况时,我们教师就必须自己去从课本和生活中发现和提炼出情境,这必须要求我们教师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上课前预设好恰当的情境。
4、开展反思体验与撰写教学案例。
为了让教师更清楚地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工作环境,我们也强调教师的思考与体验。注重材料的积累和经验总结交流。
二、我们的收获
1、通过研究,教师创设概念教学问题情境的自觉性逐步提高,目的性愈益增强。课堂教学中教师愈来愈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
2、课堂气氛活跃,提高了师生的思维量。把枯燥的概念教学教活了,学生学得高兴学得快乐,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3、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得到提高,问题的设计逐步科学,教学板块清晰,情境设计能力逐步明显提高。
4、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明显提强,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数学学习的方式不断地多元化。
三、几点认识
通过研究我们对概念教学情境创设的方法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创设概念教学情境的方法如下:
1、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效的学习。
2、创设的问题情境,体现层次性,满足每位学生。
实践表明,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根据特定的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设置难易适度、科学的、有梯度的、有层次的问题链,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
3、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探究性,发展学生思维。
体验数学的应用思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创设有助于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的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这样的问题既构建着当前教学应当解决的问题,又蕴含着与当前问题有关但要让学生自己回味、思考的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这样的问题情境营造出了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境界,让学生迫不及待而又兴趣盎然地去学习。
4、创设的问题情境,实现创造性,体验“再发现”。
学生只有亲手“做数学”,才能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首先要利于学生独立探究,要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最后还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特别是当学生的见解出现错误或偏颇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矫正,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
四、存在的问题及下阶段重点研究的问题。
通过前阶段的研究,我们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教师对概念教学情景的科学性判断与评析、情境创设的原则掌握不准确方面的问题。
2、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的态度与投入精力还不能持之以恒。这需要我们加强情境创设原则的研究。另外通过研究探讨、摸索出创设策略教学情境的教学方法,并加以推广,用它指导我们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
3..在追求课堂灵动的同时丢失了实在,而关注了课堂的朴实却又缺少了学生个性的张扬。教学中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有效”的统一,走到它的中间地带呢? 4.我们目前没有一套评价有效课堂和一堂好课的量化标准。
5.“唯分”优劣的评价考核制度约束了教师的改革步伐和力度。只重结果的纸笔测试潜规则让“题海战术”,‘苦讲苦练“的教学模式还有一些影响 五 我们的计划
按照课题组的实施方案和前期工作的体会,我们会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1.进一步细化研讨主题,2.继续加强常规教学工作管理,重点开展“上好有效的课”活动。3.提炼研究成果,总结经验,收集资料,提交论文,撰写课题研讨报告,做好结题准备工作。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也许教育的最高山峰我们难以登临绝顶,尽管通往数学教育最高境界的道路我们难以走到尽头,但这不能阻止我们向往和追求。今后的路上,我们将加大研究力度,为打造小学数学有效课堂而努力!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研究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研究策略
通过在教学中对创设数学情境问题,可以为学生揭开数学复杂的公示,枯燥的计算的面纱,使学生们发现数学的有趣和美好,发现数学并不神秘和严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一、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可使学生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思考的能动性和对数学问题探索的积极性。但是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数学创设问题情境有着很大的随意性,数学教学内容与所创设的情境问题实质性关联较差,真实性的程度相差太大,因此不能充分地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有些问题的创设内容过于生活化,因此导致所蕴含于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被淡化等,影响了问题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发挥。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正确的教学理念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很多老师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对学生的兴趣的提高的重要性,因此对于数学问题的情境创设只是停留在应付工作上,对问题的设计也没有从数学的教学目的和实际应用出发,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味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根本没有把数学创设情境问题放到教学内容中去完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教学理念导致了情境创设教学内容形同虚设。
2.问题创设缺乏明确性
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数学问题的有效创设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创设的问题要和教学目的相关联,不能天马行空地对问题进行创设,这样,即使问题创设的多么有趣,多么的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却脱离了课程要求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点,因此这种缺乏目的性的问题创设,也起不到好的学校效果,甚至完不成教学任务。
3.问题创设缺乏趣味性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问题的创设,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不一定都是枯燥和乏味的,数学同时也是和谐有趣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数学问题一定要具有趣味性,不能是枯燥乏味的犹如课本内容一样,那么就失去了问题情境创设的意义,也达不到教学效果。
4.问题创设形式单一性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学形式还是采用的是课堂教学法,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满堂灌”加“填鸭式”的教学形式,这样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完全不可行,但是却局限了学生的思维的发挥和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讲的很费劲,学生听的很辛苦,因此在问题创设的形式单一性,课堂氛围的沉闷性也很难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利于问题创设的效果。
二、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具体策略
1.提高教师对问题情境创设的理念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就必须要先树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问题情境创设的理念,通过开教学研讨会,到其他做的好的学校去考察学习等多种形式来提高教师对问题情境创设的理念,使教师真正地认识到情景创设问题的教学内容持续进行将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帮助,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提高情境创设问题的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高情景创设问题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北师大版的小学六年级的下册在讲到概率这个知识点时,老师可以通过有趣味性的情境问题的创设来介绍概率这个知识,老师首先告诉学生“在我们班上有40个学生,但是至少会有两个同学的生日是相同的”,这个时候,学生们肯定很惊讶,接着统计了一下。果然,有两个同学的生日是同一天。接下来,老师就可以告诉学生这就是概率,如果直接算出40个学生中至少有两个人的生日相同的概率是很困难的,但是如果要算出40个学生的生日全部不相同的概率却很容易,一个学生的生日,肯定是365天中的一天,他的生日就可以看成是365÷365=1。第二个学生如果不和第一个学生的生日相同,那么在一年中就只有364种选择,也就是说他的生日的选取是364÷365,以此类推,后面的同学的生日就分别是363÷365、362÷365、361÷365……这样40个同学的生日都不相同的概率就是1-(364÷365)×(363÷365)×(362÷365)×(361÷365)×……×(326÷365),结果大约是90%,这个概率已经很高了,因此在40个同学中,至少有两个同学的生日是同一天,这就是概率。通过这个情景问题的创设,不但吸引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让他们明白了何为概率,以及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概率,大大提高了接下来对概率知识点的讲解,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3.提高情景设问题的针对性
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针对不同年级的孩子创设不同的问题,比如,对于一年级的小同学,在教数字的过程中,可以从让学生明白一年有几个月,一天有几个小时,一个小时有几分钟,一分钟有几秒,一年有几天等我们生活中的数字开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比较简单的数学故事和数学感知入手,创设的问题也必须要循序渐进,根据不用的年级和接受能力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4.提高情景创设问题的现实性
在问题的情景创设过程中,最好使问题联系到生活过程中。比如,在学到折扣等数学知识时,可以创设一个情境,并让学生们踊跃回答,例如,周末和妈妈到商场购物,商场打折,一个书包商场打了7折,妈妈付了63元钱,那这个书包原来到底是多少钱呢?到了其他店后,发现了商场有很多的促销活动,买100送50的,买一赠一的,那这些算下了又是多少折扣呢,到底买哪家的划得着呢?其实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买100送50就是买了150元的东西其实才付了100元,折算下来就是打了六七折,而买一赠一就是打了五折,因此通过创设生活中的平常小事来加深学生们对折扣方面的知识点的认识,可以让学生们了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每天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之中,从而建立数学的概念。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数学,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是数学也包括了很多复杂的公式和枯燥的运算。为了让孩子们爱上数学,老师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揭开数学枯燥复杂的面纱,通过增加情景创设问题的有趣性、针对性、生活实用性让学生们真正地了解数学,走入数学的世界,发现数学的魅力和丰富有趣,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和丰富教学实践。
第五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情境创设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情境创设策略
黔西县第三小学
赵华开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而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提问;情境创设
问题是学习之始,提问一向是教师们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准确、恰当的(即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从而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说,有效提问构成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那么我们该如何运用好课堂提问,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呢?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创设兴趣情境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富有一定的知识情趣,又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穿插一些数学游戏,一定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会自觉地去思考,从而获得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如: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先教学8的乘法口诀,然后在巩固练习阶段,我设计“比一比谁摘的苹果最多”游戏,我事先在黑板上准备好一棵“大苹果树”,然后我举起苹果卡片,在苹果卡片的背面写着需要补充的乘法口诀,并提问:先把乘法口诀补充完整,接着把苹果卡片贴在树上。我的话音刚落,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调动起来,他们纷纷举起了稚嫩的小手,抢着回答问题。创设这一游戏情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学习过程,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以比较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的知识相联系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新的知识点或有待形成的技能,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了解新的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因而“合理的情境一般都蕴涵着较深层的数学问题,问题发端于“最近发展区”极易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冲动,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三)创设操作情境
二、有效提问的技巧
(一)提问的明确性 1.提问语言要明确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20 ÷ 5 ”,老师提问:“ 20 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可以是:“ 20 是个两位数”、“20 是个大于 19 的数”、“ 20 是个偶数”等等。原因就在于提问含糊不清。若老师问:“20 在这个除法算式中,我们称它是什么数?”学生就不难做出正确的答案。
2.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问的思考性 1.提问内容要难易适度
梯度设问,化难为易。有些问题,由于难点较集中,教师就应当为学生设置思维的“阶梯”,初问浅显,学生正确回答后,再逐步加深,逐步一般化,抽象化,把教学的难点分化瓦解,逐渐达到预计的目的。
2.挑战性提问
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能使学生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三)提问的多样性
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布悬设问,诱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导趣设问,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的内容有意识地提出一些相关的趣味性问题,创设生动愉快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新奇、刺激、有趣、迷恋,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主动地去进行思考;一个问题往往有多角透视度,能从不同的角度去透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为了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可进行探索式的提问;为了深化知识,不妨变换形式或采用反问;为了纠正错误的认识,又可设陷而问。总之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场合,由于不同的需要可以设计出许多类型的提问。教师不管采用什么形式提问,都应先提问,然后再请学生回答,这样多数学生觉得自己也有可能被叫来回答问题,使之保持高度注意力,积极思考。
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果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处处感受着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那么他们的思维会被充分激活,对新知的探索会更主动,能积极地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与思考,不断产生新颖、独到的见解,我们的课堂会更具智慧,会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视情况创设出兴趣情景,问题情境,操作情境。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活性。我们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对课堂提问的价值与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勤思考、多分析、勤学习、多钻研,努力优化课堂提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问”活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