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策略研究2
三、创设教学情景要预置“参与”空间
数学学习提倡做中学,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④只有创设出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情景,适合学生参与的教学情景,才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四、创设问题情境要巧设“疑”
定理、证明、概念、定义理论、公式、方法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数学的心脏,只有问题是数学的心脏。③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因此,教师应注重创设能让学生自主实践的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和自主探索。有质疑,自主探究学习就有了驱动,小组交流讨论有了需要,组内合作学习才势在必行;只有在讨论中探索、合作中交流,才让各自的情感、思维过程、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趋于成熟和完善。
只有创设有质疑的问题情境,这样的课堂才更有效更有推动力。在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各种适宜的方法,科学、合理地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在设疑中思索、在释疑中突破,学有所思,学才有获,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数学学习,简洁、生动和高效的数学课堂才得以诞生!
五、创设教学情境不容忽略的几个条件
1.创设的情境要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2.创设的情境要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世界观。
3.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目标和内容,凸现学习重点,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4.情境创设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善于发现、挖掘、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5.创设情境的内容要科学,难易要适度,时机要恰当;要有针对性、目的性,使学生思维清晰;要考虑多样性,追求情境的高效益。“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⑤
因此,教师运用智慧和经验,创设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并使之服务与课堂教学,才会给课堂带来了生气,带来了欢乐,直接功效是“磨刀不误砍材工”。
第二篇:小学数学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策略的研究
“小学数学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策略的研究”
主题教研活动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自从2001年我国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课程实施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上进行了很大的创新。今天,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学会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学校新课程实施和教育创新的重要任务。
李吉林情境教学的研究,成功地解决了长期以来素质结构中认识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真、善、美之间的不协调、不平衡,对我国的小学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深刻的影响。无数的实践表明:小学数学教学中完全可以进行情境教学。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既有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话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小学数学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强化数学的应用性、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学习能力和探索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有效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
第三篇: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研究
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研究(一)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根据期初教育会议精神,使我们明确方向,课堂上精讲多练,向四十分钟要效率,让学生课下真正减负。让学生学的时候学个“踏实”,玩的时候玩个痛快,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养成良好的习惯。这要求教师通过丰富多种的实践活动,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指挥,有效地设计,有效地行为,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精彩。
二、课题提出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维目标要求。
教师明确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目标是“学会目标”是基础,过程与方法是“会学目标,是灵魂,情感态度价值观是“爱学目标,是动力,这三维目标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因为树立三维目标更能突出学生,淡化老师,为学生的个性张扬。
2、苏霍姻林斯基说过:“教师高度的语言,在极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益。”
3、巴班斯基指出:“没有教学方法上的丰富多彩,就没有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所以我们必须灵活多样的变幻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时时地启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开发学生的智慧和潜能,进一步开展了有效教学达到了优化课堂教学,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
三、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和意义
1、目前的课堂教学,正在追求着“有效课堂情境课堂”是指时间和空间上,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大量的知识理解;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情境教学。
2、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
教师要充分利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应,强化师爱的作用,做到把微笑带进课堂,把鼓励带进课堂,把竞争带进课堂,不仅如此,教师要有一宽容的心,要善待每个学生。比如寂静的课堂,有一人扔纸球,老师问“谁扔的,无以应,但老师并没继续追问,而笑着说“孙悟空”扔的,这样全体学生继续进入角色,更加专注学习,由此老师灵活恰当处理偶发事件,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促进了有效教学课堂情境的自由发展。
3、构建学生参与师生交流,合作探究的教学情境。
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研究(二)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理论依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由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在教学中永远居于主导和中心地位,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任务是接受知识,形成认知结构。《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知识”。那么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如今,学生的知识构建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建构获得的。而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好像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于是逢课必是从情境引入,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本末倒置,导致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甚至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引发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面对丰富的新课程资源,更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从而搭建知识桥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者主动探受刺激、积极参与意义建构和积极思维的过程。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对学习主体学生的尊重,使教学活动成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建构适当的问题情境,注重现有教学内容的调整,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有效教育理论
有效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合理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开发,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科学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实现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分析、归纳、总结大量的案例,明确不同的教学情境根据其目的的不同,其有效标准也是不同的。找寻影响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因素,探究达成有效教学的策略,促使教师能更理性地思考课堂情境创设对教学内容起到的积极推进作用,激发每个学生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
2、研究内容
(1)通过对学生认知结构层次及现状的调查,制定出能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有效课堂教学情境模式;
(2)有效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统一;(3)有效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在课堂时间中的合理分配(4)研究有效数学课堂情境创设的类型与形式(5)影响课堂情境创设效果的因素。
(6)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中的情境。如现行教材中的情境设计的合理情的分析及改良课本中的情境设计的研究,使之更有效地切合我们学生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实际情况。
3、创新之处:
(1)、创设有效课堂教学情境的策略的研究报告
(2)、探索和形成“有效课堂教学情境的策略”的课堂优化组合模式。(3)、依据实验研究的经验或困惑,撰写课堂教学实录、做好案例分析、完成研究论文等。
三、课题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重点难点)
1、研究措施:
(1)、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并对各种不同的情境达成的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创设情境的不同策略。
(2)、尊重学生的认识起点,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3)、记录教师在情境创设中的语言、形态,分析这些因素对情境创设效果的影响。
(4)、研究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间的分配问题,总结创设情境在一堂课中所花费的时间,总结挖掘时间效益,追求教学实效的途径和方法。
2、研究保障(1)、人员保证
组长由校长担任,课题组成员均为各科的骨干教师,有多名高级教师和青年教师,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并曾参与过省级课题研究,分别有多篇文章发表或获奖。
(2)、经费保证
科研经费由学校提供,有充足的活动经费。(3)、机制保证
教研室制订科研制度。由教研室负责定时定点召集成员,交流在平时研究中的成功经验和困惑。
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研究(三)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对数学教师而言,如何创设有效情境、促进主体学习,让情境真正成为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的一座桥梁,是当前一个亟须探索的研究课题。笔者认为,新课改下的有效情境创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的情境要有趣味性——激趣且省时有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这就要求所创设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不能因过分追求有趣的情节而设计复杂、耗时的情境。要设计省时有效的情境,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情境为数学思考服务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这一课时,教材呈现“小猫吃鱼”这一画面,根据这一画面,我先让学生观察,再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一天妈妈买回了3条鱼放在盘子里,一只小猫走过看见了馋得滴下了口水,它舍不得离开,忍不住吃了1条鱼,盘里还剩下2条鱼,它吃了1条不解馋,又吃了一条,最后盘里只剩下1条鱼了,可是小猫还想吃,于是把最后1条鱼给吃完了。”在编故事的同时已展示鱼的条数是由3—2—1—0的变化过程,使学生初次感知0的含义,知道0和1、2、3一样,也是一个数,什么都没有了就用0表示。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图的意思,让学生提问题,并逐步解决了吃了1条鱼后,还剩几条?又吃了一条鱼后、直到全部鱼吃完得出最后的结果。学生不知不觉就学会了3-1=2、3-2=1、2-1=1、3-3=0、2-2=0、1-1=0。减数逐渐增加、而得数逐渐减少,直到为零。一个有趣的情境它不仅包含了旧知,同时也蕴涵了新知。这样的教学情境,使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的情境要有探究性——巧妙设计冲突,引发数学思考
数学思考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元素。设计教学时,教师应该着重考虑“如何诱发学生数学思考的兴趣”、“如何促进学生数学思考的深度”等行动策略。实践证明,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对于引发学生数学思考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教学“简单的统计”一课,教材出示的例题是让学生统计教师提供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个数,由此让学生学会分类打勾或画“正”字统计的方法。而事实上,因为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个数不多,要统计它的多少,学生根本不愿意用打钩或画“正”字统计的方法来进行,原因是他们认为太简单,只要把各堆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数一数就可以知道结果,所以学生并没有产生一种需要,没有主动探究的欲望,如果硬要求学生用这种方法进行,那么实际就是一种教师一厢情愿的强制性的操作。因此,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将例题情境调整为统计学校路口某一时段各种车辆通行情况,情境中通过路口的有小轿车、货车等,问学生通过路口的有几种车,各有几辆。学生一时无法说出结果,一致认为老师的课件展示速度太快,要求再看一次,可是等再放一次后,还是没有办法解决问题,为什么呢?这时学生的认知平衡被打破,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他们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此时,教师组织学生研究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时,学生思想集中、讨论热烈。经过大家的努力,方法终于找到:一个人统计一种车,或者一个人用分类做记号的方法(如画“正”或打钩)进行统计。显然,学生的自主探究是在情境的诱发下产生的。
三、创设的情境要有实践性——组织体验活动,促进数学理解
数学知识不仅需要在“思”中学,同时更不能忽略在“做”中学。对于那些依靠“教师演示讲解、学生思维想象”仍旧难以清晰呈现、充分挖掘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创设“实践情境”,引领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中逐步积累抽象知识的直观表象。
例如,教学“认识物体”时,我让学生把课前收集的物体(如牙膏盒、魔方、鞋盒、易拉罐、乒乓球、小球、茶叶罐等),按形状进行分类,并写出形状。
接着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等形式来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点。最后再让学生用这些物体进行拼摆模型,提供了实践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对这四种形状的物体的认识。整个课堂活而不乱,学生兴趣盎然,凭借基于“经验”的“体验”深刻建立了直观表象,并在教师适度的主导点化下,实现了对抽象知识的主体顺应。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虽然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但必须避免形式化的倾向,作为教师,应着力遵循“真实性”“有效性”“趣味性”“探究性”“实践性”等价值底线,精心设计并智慧构建出富有张力、助推学习的有效的教学情境。
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研究(四)
(一、)课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现在许多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经常把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生动的具体的情景中,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我们在一些新课程的展示中也发现有的数学老师在创设情景中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泥潭,一味地为了寻找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而绞尽脑汁,似乎找不到数学知识的生活原型就无法进行教学,从而出现了一些情景的设计牵强附会;有的数学老师一提起“情景”,马上就与多媒体课件联系起来,似乎“情景”是多媒体的代名词,是脱离实际的卡通形象,童话故事,好多情景创设显得画蛇添足,有些多媒体课件看上去绚丽多彩,但并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反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可能成为学生思维的干扰因素,产生负面影响。那么,如何在低段数学教学中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景呢?
为此,我们确立了《小学低段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景的策略研究》的课题,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提高低段数学课堂教学中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情景及情景教学: 情景是指对学习新知识和新能力产生影响的各种情况,既包括学生内部的情况,也包括学生外部的情况。
情景教学是指运用具体活动的场景或提供学习资源以激起学习者主动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
2、有效情景: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所以我们认为“有效情景”应该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效性。即:情境安排科学、合理,并不是为有情境而创设情境,有其实在的意义。有效的教学情境应当如增力剂一样,使学生身心愉悦且为之入迷,在课堂中表现得精神焕发,充满乐趣,从而启迪学生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以达到对新知识的掌握。因此,真实情景的创设,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促成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索、发现和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2、情境教学论
情境教学由于本身具有的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的特点,巧妙地把儿童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平衡,协同大脑两半球的相互作用。儿童之所以能进入情境,是因为情境有图画的形象、音乐的形象、角色扮演的形象、生活场景的形象等等,并有教师的调节、支配。教师带着与作者相共鸣的真切的情意,全身心地进入情境。此时的情境,就不光是一种物与形组成的场景和画面,而是渗透着甚至是饱含着教师的情感的。在这种“情”与“境”的合力之中,儿童的情感也被激发起来了。情感为情境教学的纽带,师生情感的交流、互补,极大地丰富以至升华了单纯的、直观的手段与语言结合的物“境”,从而使教学活动进入到师生共处的忘我的、几乎是无意识的状态。这种形与情的刺激必然激活右脑,而使左脑处于暂时的“休息期”,这对调整儿童心理,并对促使儿童精神饱满地、生动活泼地继续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保证。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师运用情景教学法的能力,提高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思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实践精神,提高学生后续学习的能力、态度和情感,从而有效的提高低段数学教学的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围绕低段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促进师生有效合作,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这一主题,分以下内容开展实践研究:
1、创设有效情景的关联因素:
(1)低段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2)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与背景材料(3)教师的教学设计、提问技巧
2、有效情景教学中背景材料的类型、选择与运用:(1)创设游戏情景,让学生活起来(2)创设操作情景,让学生动起来(3)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转起来(4)创设直观情景,让学生兴奋起来(5)创设模拟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6)创设故事情景,引发学生注意力
3、有效情景的创设原则、方法
(1)有效情景的创设应具备现实性(2)有效情景的创设应具备趣味性(3)有效情景的创设应具备直观性(4)有效情景的创设应具备问题性
4、创设有效情景的策略
(1)有效的教学情景应包含良好的数学结构。
(2)有效的教学情景应隐含丰富的信息。(3)有效的教学情景应具有一定的开放空间(4)有效的教学情景应具备较强的探究价值。
5、有效情景的呈现方式、运用(1)尽量选取动态方式呈现情景。(2)多种方式综合运用。
6、有效情景教学中教学预设、课堂生成与引导的策略。
五、研究的主要措施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为行动研究,立足于课堂教学实践,体现教研活动课题化,课题研究专题化,依托校本教研为主要渠道,以课题组成员的实践与反思为主要方式,通过课堂观察,先进经验总结与交流等开展研究。
六、本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我们低段在实施新课程中,为了激发低段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经常有意识的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对情景的创设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斯苗儿老师的《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我们的课题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研究(五)
一、问题的提出: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已引起普遍重视。但遗憾的是,当前低年级课堂情境创设的“行为现状”与“理念境界”的差距颇大。如:教师教学情境的设置过于华丽,“情境”成了扮美课堂的亮点,课堂缺少思维含量;情境的设置过于牵强,有的教师为寻找知识的生活原型而绞尽脑汁,从而出现了一些情境设计牵强附会甚至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可见,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是一个亟需探究的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⒈什么是教学情境?
所谓“情境”,就是一种“氛围”,它能激发人们主动地联想、想象和思维,产生某种情感的体验,以获得某种形象或思维成果。良好的情境在事件发展中起积极作用,不良的情境在事件发展中起消极作用。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把思维过程“融”于情境中,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教学情境是指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有利于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具体形象且富有情感性的教学环境和氛围。简单地说,教学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
⒉怎样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教学情境?
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发地(而非迫于外界压力)去想象、思考、探索,去解决问题或发现规律,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表现为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客观世界的探索欲望和激情,发现规律的兴奋以及对教师的热爱等等。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 ㈠研究的目标:
⒈通过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使低年级学生在知识、技能和学习态度能力得到同步发展。特别是在创新意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明显的成效。
⒉通过研究提高教师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学会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反思,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㈡研究的内容: ⒈教学情境的类型。
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初步按课堂教学目标划分出以下教学情境: ①丰富学生感知,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实验情境等。②启迪学生探究,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操作情境等。③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可以创设模拟情境、冲突式情境等。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创设故事情境、游戏情境、悬念情境等。⑤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模拟情境等。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实验情境等。⒉影响有效性的因素。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是很容易的,而要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却不是很容易。通过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案例,不难发现教师在理解教学情境的认知上有所偏差、误解,在操作上有些盲目、“赶时髦”。教师对于创设的教学情境的目的不明确。如教师在创设操作情境时,有时花了一堂课的时间去操作,却没达到预期的效果等。当然还可能还存在着其它各因素,我们会通过本课题继续深入寻找原因。
⒊达成情境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的探究。
针对研究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分析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的关系,设计出有效教学情境的活动方案,进行实践操作,然后再通过调查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课后反思等形式进行衡量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否有效。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四、研究的策略、方法:
⒈理论研究法:收集和学习有关文献资料,逐步实践。
⒉行动研究法为主,通过定期研讨、业务学习等形式经常对课题研究进行反思、在计划、行动、反思、调整的螺旋发展中不断地深化和完善研究。
⒊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经验,加以理性分析、归纳。
⒋案例研究法:对典型的案例进行分析。同时辅之以课堂观察法,学生访谈法等实验研究方法,以期取得实实在在的研究成果。
五、研究的步骤:
⒈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1月)收集课题相关资料
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组织学习相关内容 ⒉课题实施阶段(2012年2月----2013年3月)全面实施研究方案
收集整理分析数据资料 写出研究阶段报告
修订研究计划方案实施 ⒊实验总结阶段(2013年2月----2013年3月)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 撰写研究报告,申请成果鉴定
六、预期成果的表现形式: ⒈课题研究开题、结题报告。⒉优质的论文。
⒊优质课的教学设计、教学光盘。
七、课题保障:
我校不但硬件条件较好,图书资料比较齐全,办公室配有充足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并且非常重视教育科研工作。
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研究(六)
一、课题名称
《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策略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课题研究的目的。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情境创设的无效性。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情境创设”已越来越被老师们所重视。然而,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情境创设中的一些问题和偏差也随之出现。我们会发现教师创设一个情境后,孩子们都显得特别兴奋、争着要发言,课堂看似热闹却好象少了些数学味。我们还发现,有时老师往往想标新立异,把教材中的情境进行刻意地改动,有时还把握不准教材的意图。另外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日常教学中,“生活经验”常常是被具体的“生活情境”所替代的。有时学生沉醉在游戏引起的兴奋之中,而把相关的数学思考抛在了一边。面对生活情境,学生往往被丰富多彩的外在的一面所吸引,而真正有价值的数学思考却湮没其中,不为学生所关注了。我们不禁要思考,该如何“有效”地呈现生活情境,发挥学习情境应有的作用,本课题的研究恰恰适应了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状况。
2、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研究将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形成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学习情境创设的策略、方式及方法。在研究过程及以后的数学教学实践中,能指导教师不滥用学习情境,积极创设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有效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促进我校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研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依据全县“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工作的安排布署和我校“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的子课题研究方案”,特制定此研究方案。
四、课题研究目标
以新课改精神为准绳,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情境的研究、探索,总结出可行的教学策略及可操作的方案,并付诸于实践教学。使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中,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引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过程中,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教学情境的目的和类型。(1)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实现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等的课堂教学目标。
(2)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初步探讨研究以下小学数学教学情境: ①丰富学生感知,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实验情境等。②启迪学生探究,可以创设问题情境、操作情境等。③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可以创设模拟情境。
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创设故事情境、游戏情境等。⑤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创设生活情境、模拟情境等。⑥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实验情境等。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去寻找更多的教学情境,我们寻找的是教学中最常用的发展学生数学能力、加强学生情感体验的数学教学情境,并不一定是越多越好。
2、不同类型的教学情境,其有效的标准。
关于有效的标准,我们认为作为一个数学教学情境来讲,它可能具有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这是我们要研究的。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归纳、总结,说明不同的数学教学情境根据其目的的不同,其有效标准也是不同的。如问题情境,可能必须包含一个问题,问题必须要清晰、明确,问题必须被学生接受、解决。其它教学情境也有待于我们去探索、研究。
3、影响有效性的因素。
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是很容易的,而要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却不是很容易。通过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案例,不难发现教师在理解教学情境的认知上有所偏差、误解,在操作上有些盲目、“赶时髦”。如新课标中提出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我们就一味地去寻找生活原型,从而让数学课变了形,失去了数学味。教师对于创设的教学情境的目的不明确。如教师在创设操作情境时,有时花了一堂课的时间去操作,却没达到预期的效果等。当然还可能还存在着其它各因素,我们会通过本课题继续深入寻找原因。
4、达成情境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的探究。
针对研究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分析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的关系,设计出有效教学情境的活动方案,进行实践操作,然后再通过调查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课后反思等形式进行衡量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否有效。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
1、分析创设教学情境中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
2、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效教学情境创设有关方面的文献资料。
3、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进行开题论证。
(二)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9年1月—2010年12月)
1、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记录,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深入课堂实践研究,认真填写跟踪记录。
3、不断地总结有效教学情境的途径、方法,调整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再做进一步实践活动,积累经验,以便形成一套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理论体系,撰写阶段性总结。
(三)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1年1月—2011年7月)
整理、分析、总结: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以及有关论文,作好结题论证。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策略研究方法为主,辅以个案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阶段性总结、经验论文和结题报告等形式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研究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研究策略
通过在教学中对创设数学情境问题,可以为学生揭开数学复杂的公示,枯燥的计算的面纱,使学生们发现数学的有趣和美好,发现数学并不神秘和严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一、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问题情境的有效创设,可使学生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思考的能动性和对数学问题探索的积极性。但是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数学创设问题情境有着很大的随意性,数学教学内容与所创设的情境问题实质性关联较差,真实性的程度相差太大,因此不能充分地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有些问题的创设内容过于生活化,因此导致所蕴含于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被淡化等,影响了问题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发挥。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缺乏正确的教学理念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很多老师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对学生的兴趣的提高的重要性,因此对于数学问题的情境创设只是停留在应付工作上,对问题的设计也没有从数学的教学目的和实际应用出发,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味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根本没有把数学创设情境问题放到教学内容中去完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教学理念导致了情境创设教学内容形同虚设。
2.问题创设缺乏明确性
在小学的教学过程中,对数学问题的有效创设必须具有明确的目标,创设的问题要和教学目的相关联,不能天马行空地对问题进行创设,这样,即使问题创设的多么有趣,多么的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却脱离了课程要求需要掌握的数学知识点,因此这种缺乏目的性的问题创设,也起不到好的学校效果,甚至完不成教学任务。
3.问题创设缺乏趣味性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问题的创设,就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不一定都是枯燥和乏味的,数学同时也是和谐有趣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数学问题一定要具有趣味性,不能是枯燥乏味的犹如课本内容一样,那么就失去了问题情境创设的意义,也达不到教学效果。
4.问题创设形式单一性
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很多的教学形式还是采用的是课堂教学法,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满堂灌”加“填鸭式”的教学形式,这样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完全不可行,但是却局限了学生的思维的发挥和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讲的很费劲,学生听的很辛苦,因此在问题创设的形式单一性,课堂氛围的沉闷性也很难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利于问题创设的效果。
二、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具体策略
1.提高教师对问题情境创设的理念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就必须要先树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问题情境创设的理念,通过开教学研讨会,到其他做的好的学校去考察学习等多种形式来提高教师对问题情境创设的理念,使教师真正地认识到情景创设问题的教学内容持续进行将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帮助,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提高情境创设问题的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高情景创设问题的趣味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北师大版的小学六年级的下册在讲到概率这个知识点时,老师可以通过有趣味性的情境问题的创设来介绍概率这个知识,老师首先告诉学生“在我们班上有40个学生,但是至少会有两个同学的生日是相同的”,这个时候,学生们肯定很惊讶,接着统计了一下。果然,有两个同学的生日是同一天。接下来,老师就可以告诉学生这就是概率,如果直接算出40个学生中至少有两个人的生日相同的概率是很困难的,但是如果要算出40个学生的生日全部不相同的概率却很容易,一个学生的生日,肯定是365天中的一天,他的生日就可以看成是365÷365=1。第二个学生如果不和第一个学生的生日相同,那么在一年中就只有364种选择,也就是说他的生日的选取是364÷365,以此类推,后面的同学的生日就分别是363÷365、362÷365、361÷365……这样40个同学的生日都不相同的概率就是1-(364÷365)×(363÷365)×(362÷365)×(361÷365)×……×(326÷365),结果大约是90%,这个概率已经很高了,因此在40个同学中,至少有两个同学的生日是同一天,这就是概率。通过这个情景问题的创设,不但吸引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让他们明白了何为概率,以及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概率,大大提高了接下来对概率知识点的讲解,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3.提高情景设问题的针对性
在问题情境创设过程中,针对不同年级的孩子创设不同的问题,比如,对于一年级的小同学,在教数字的过程中,可以从让学生明白一年有几个月,一天有几个小时,一个小时有几分钟,一分钟有几秒,一年有几天等我们生活中的数字开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比较简单的数学故事和数学感知入手,创设的问题也必须要循序渐进,根据不用的年级和接受能力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4.提高情景创设问题的现实性
在问题的情景创设过程中,最好使问题联系到生活过程中。比如,在学到折扣等数学知识时,可以创设一个情境,并让学生们踊跃回答,例如,周末和妈妈到商场购物,商场打折,一个书包商场打了7折,妈妈付了63元钱,那这个书包原来到底是多少钱呢?到了其他店后,发现了商场有很多的促销活动,买100送50的,买一赠一的,那这些算下了又是多少折扣呢,到底买哪家的划得着呢?其实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买100送50就是买了150元的东西其实才付了100元,折算下来就是打了六七折,而买一赠一就是打了五折,因此通过创设生活中的平常小事来加深学生们对折扣方面的知识点的认识,可以让学生们了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每天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之中,从而建立数学的概念。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数学,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是数学也包括了很多复杂的公式和枯燥的运算。为了让孩子们爱上数学,老师可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来揭开数学枯燥复杂的面纱,通过增加情景创设问题的有趣性、针对性、生活实用性让学生们真正地了解数学,走入数学的世界,发现数学的魅力和丰富有趣,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和丰富教学实践。
第五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情境创设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情境创设策略
黔西县第三小学
赵华开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而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唤起学生的自主意识,既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提问;情境创设
问题是学习之始,提问一向是教师们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和手段,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准确、恰当的(即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从而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说,有效提问构成有效教学的重要内容。那么我们该如何运用好课堂提问,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呢?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
(一)创设兴趣情境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富有一定的知识情趣,又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穿插一些数学游戏,一定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会自觉地去思考,从而获得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如: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先教学8的乘法口诀,然后在巩固练习阶段,我设计“比一比谁摘的苹果最多”游戏,我事先在黑板上准备好一棵“大苹果树”,然后我举起苹果卡片,在苹果卡片的背面写着需要补充的乘法口诀,并提问:先把乘法口诀补充完整,接着把苹果卡片贴在树上。我的话音刚落,学生的积极性立刻调动起来,他们纷纷举起了稚嫩的小手,抢着回答问题。创设这一游戏情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学习过程,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以比较现实的、有趣的或与学生的知识相联系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新的知识点或有待形成的技能,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了解新的知识,形成新技能,反过来解决原先的问题。因而“合理的情境一般都蕴涵着较深层的数学问题,问题发端于“最近发展区”极易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冲动,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三)创设操作情境
二、有效提问的技巧
(一)提问的明确性 1.提问语言要明确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教师:课堂提问语言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和准确性。教师要善于精心设计和提炼富有启发性、准确性、挑战性的数学语言,提问语言要严谨、简洁、精巧精致,不能含糊不清。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20 ÷ 5 ”,老师提问:“ 20 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可以是:“ 20 是个两位数”、“20 是个大于 19 的数”、“ 20 是个偶数”等等。原因就在于提问含糊不清。若老师问:“20 在这个除法算式中,我们称它是什么数?”学生就不难做出正确的答案。
2.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问的思考性 1.提问内容要难易适度
梯度设问,化难为易。有些问题,由于难点较集中,教师就应当为学生设置思维的“阶梯”,初问浅显,学生正确回答后,再逐步加深,逐步一般化,抽象化,把教学的难点分化瓦解,逐渐达到预计的目的。
2.挑战性提问
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能使学生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灵活地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三)提问的多样性
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布悬设问,诱发学生的直接兴趣;导趣设问,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的内容有意识地提出一些相关的趣味性问题,创设生动愉快的情境,使学生感到新奇、刺激、有趣、迷恋,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主动地去进行思考;一个问题往往有多角透视度,能从不同的角度去透视,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为了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可进行探索式的提问;为了深化知识,不妨变换形式或采用反问;为了纠正错误的认识,又可设陷而问。总之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场合,由于不同的需要可以设计出许多类型的提问。教师不管采用什么形式提问,都应先提问,然后再请学生回答,这样多数学生觉得自己也有可能被叫来回答问题,使之保持高度注意力,积极思考。
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如果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处处感受着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那么他们的思维会被充分激活,对新知的探索会更主动,能积极地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与思考,不断产生新颖、独到的见解,我们的课堂会更具智慧,会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视情况创设出兴趣情景,问题情境,操作情境。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活性。我们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对课堂提问的价值与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勤思考、多分析、勤学习、多钻研,努力优化课堂提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问”活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