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探究两篇
第一
篇
一、引言
在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的需求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将情境和问题融合在一起,利用情境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提问、分析、探索,使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并通过思考和分析找到问题的答案。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可以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进而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使学生掌握更多数学知识。
二、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建的综述
通过创建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够帮助学生产生深度学习体验感,联想自己以往所学的基础知识,将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建立起来。当学生能够在情境引导之下深入思索问题原理,并寻找适合的解题方式方法,则数学课程学习效率也显著提升。在有效问题情境的引导之下,学生在数学知识探索分析阶段能够掌握主动权,经过与教师之间的积极互动交流,学生的数学自信心也由此建立起来。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感增强,个人的数学学习兴趣也能不断增强。
教师在数学课程教学指导阶段,合理利用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数学问题谈探究的基本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将各类数学知识应用起来,则数学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作用也由此展现,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无论是在课堂情感交流方面还是强化学生个人认知能力方面,經过教师的全面性引导,有助于个人的数学学习能力的拓展。教师在创建问题情境期间,需要注重课程内容的趣味性、针对性,适当的增加问题的难度实现对学生思想的启迪,使得学生能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因此是满足学生性格以及思维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值得在数学课程教学阶段推广应用。
三、小学数学情境创设和提出问题的理念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在学生遇到无法理解、存在疑惑的现象或事物时,可以保持怀疑、猜测、探究的心理,并且尝试探索和解决。问题意识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也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例如,在“三角形”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先学习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什么是三角形。但三角形有很多形式,面对不同形式的三角形,学生会产生这些三角形为什么不一样、三角形是不是有很多种类等疑问。在学生意识到这些问题之后,会对“三角形”知识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会主动提问和探索,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所以,在情境和问题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设生动教学情境
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特点,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选择具有趣味性、刺激性的信息内容,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猜想,进而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提出问题。情境创设的最终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更加主动积极,同时调动学生提问、创新的意识,进而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应该坚持趣味性、生动性、引导性的原则,使教学情境可以发挥作用。
四、小学数学情境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一)数学情境教学脱离了生活实际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学校为了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纷纷加强了情境教学在数学教学当中的应用,可能是由于受到过去我国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现代小学数学教学并不侧重于情境教学方法的运用,即便是在政策的号召下,少数小学数学教师依然采用落后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传授知识点。而大多数数学教师虽然采用情景教学模式改变了课堂学习氛围,丰富了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未免有些脱离生活实际,有点天马行空的味道。脱离生活实际的情境教学会影响学生对于生活的正确认知,同时也会造成学生无法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出现的问题,进而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质量,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和进步。
(二)数学情境教学应用缺乏合理性
一些教师为了践行政策提倡的情境教学方法,竟然在讲解数学知识点的过程当中采取生搬硬套的方法进行授课,情境教学方式的滥用极容易造成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厌恶,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应当合理的运用情境教学带来的教学效果,而不是为了践行相关的教学政策而不顾后果的滥用情境教学模式。在教师缺乏对情境教学正确的认知下,数学情境的教学方法会时刻影响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思考,缺乏科学管控的数学情境教学方法,会影响情景式教学在数学学习当中的运用。
(三)数学情境教学过于注重形式化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学习本就是一件枯燥的过程,绝大多数学校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壮大学校声誉,都比较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这就导致教师太注重追求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这就使得教师在讲课过程当中总喜欢带入情境教学方法,这样很容导致情境教学被滥用,过于注重形式化的数学情境教学并不能保证学生学习效率和水平的提高。由于教师对情境教学的错误认知,导致情境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到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合理利用问题情境的措施方法
(一)鼓励学生参与合作探究过程
小学生在有效问题引导之下,确保彼此之间能够相互合作、相互促进是极为关键的。需要将合理有效的课程教学方法应用起来,将问题情境创建的基本作用明确,给学生提供发展个人学习能力的机会。小学数学本身具备一定的综合性、应用性的特质,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需要结合实践应用要求进行数学知识的深入性探索分析。为确保各个阶段的课程教学目标能够顺利完成,教师应该将合作交流互动加入问题情境构建环节。在课堂上由于学生自我约束能力、管理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教师要做好对课程教学节奏的把控,既要让学生体会课程学习的快乐,也要帮助学生在数学知识探索分析阶段获得新知,这样一来无论是在问题情境创建还是实践探索分析环节,问题内容的有效性都得以展现,能够很好地与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区分开来。
(二)注重问题内容的趣味性应用
教师在分析课程教学内容以及加强备课指导期间,都会发现学生普遍存在活泼好动、思维跳脱的基本特点。学生未能将自己的学习质量提升,本身就存在对数学知识的错误认知。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创建问题情境的基本途径,突出展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丰富性,帮助学生在游戏、情节之中将自己的学习体验感增强,这种情形之下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就会更为全面性、针对性,且富有趣味性的数学知识内容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启发引导作用,经过各个教学环节的相互衔接、相互促进,最终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
(三)注重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应用
数学知识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实际的,经过国内外数学家、科学家的不断探究,编撰适合小学生的数学教材内容,实现个人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为确保数学课程教学活动能够有序推进,教师需要深度研读教材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构建起来。教师要选择学生相对较为熟悉的知识内容与问题情境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对于小学生来讲学习难度有效降低,个人的课程学習参与性由此得到保障。教师将案例、生活实际引入到课堂教学阶段,学生能够体会到社会生活实际的方方面面都是与数学存在紧密联系的,学生在数学知识应用阶段也能获得相应的主动权。
教师讲解百分比计算相关数学题目期间,可以将物品的成分含量以及成分总量进行列举,将百分比的基础载体把控到位。在进行成分研究分析期间,教师需要将班级学生分为不同小组,要求学生在不同的小组之内,经过课下的合作,找出所含成分并计算其整体比率。学生在调查研究阶段,能够体会到课程内容与生活实际之间的紧密联系,学生认识到课程知识与现实之间的必然联系,还能主动去统计分析来自食物、用品等方面的数据信息,在课堂上总结自己的学习实践感悟,实现对数学基础概念的透彻分析与应用。
(四)按照学生的喜好建立学习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过去传统的教学形式,教育的重心偏向于教师,教师总是按照自身的想法进行授课,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们的感受。对于学生来讲,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当中所使用的方法并不适合学生这个群体,类似于广撒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利用情境教学方法进行授课时,所创设的情境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喜好,按照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以此来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六、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师将有效问题情境应用到数学课程教学阶段,需要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把控,将教学活动、情境设置、问题应用、合作探究等各个环节有效衔接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探索阶段,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总结与巩固,将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
第二
篇
一、何谓数学教学情境?
在教育学中,“情境”一般指学生的学习情境,可以理解为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时的一种环境和背景,它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是诱发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刺激事件或信息材料.在数学教育中,数学情境则是产生数学概念、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背景、前提、基础和条件.数学问题则是在不同数学情境下,需要学生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行解答的问题,特指用数学语言表述的问题,它由条件、运算和目标等信息组成.在数学教学中,情境与问题总是紧密相连,共同构成学生数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创新源于数学问题,数学问题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而数学情境的创设也是为了提出并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因此,情境与问题是数学教学体系中的一个有机共同体.数学核心素养是数学学习者在学习数学或学习数学某一领域所达成的综合能力.目前我们是根据教材的编排,以“章、节”为划分单位,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任务安排.教材在编排上仅仅对各个知识点进行简单归类,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缺乏相应的逻辑关联性,这很容易造成学习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学生难以从整体上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难以形成综合能力.为此,教师可以摆脱教材编排的束缚,整体把握知识结构,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相关知识点与数学思想方法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主题中,加强学生的整体性思维训练,养成整体性观念,提升思维的系统性.因此,在设计数学问题情境时,要立足“主题单元”,彰显整体建构,提炼数学思想,提高综合能力.数学思想不是靠讲解让学生理解的,而是靠创设情境让学生来感悟的.问题情境的设计应突出核心内容,训练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但在设计这类问题情境时,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否则学生就学得不扎实,接受不了.只有科学设计,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产生无限的效果,使课堂教学达到省时、省力、高效的目标.二、创设情境的原则
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应坚持以下原则:
真实性:
要尽量使情境真实或接近真实,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学生在“眼见为实”的丰富、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面前,通过对情境相关问题的探究,完成对主题的意义建构.接近性:
创设问题的深度要稍高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思考,“同化”和“顺应”才能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摘果子时,须“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诱发性: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新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合作性:
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小组成员之间愉快地交流、协作,并共同克服学习中出现的困难.要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合作的能力,让他们学会交流和分享获得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并在欣赏自己的同时,学会欣赏别人.层次性: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应尽可能依据学生的实际经验和认知,架设好学习的框架,有层次、有梯度,考虑好问题的衔接与过渡.融合性:
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仅注重考虑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使课堂“乱”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还要考虑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让师生相互启发、诱导,达到融为一体、和谐共振的境界.三、创设数学问题情境的策略
01要基于数学知识的本质
问题情境是为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服务的.因此,它应该蕴含着数学知识的本质、联系与结构,应该展示数学概念、结论和应用的形成发展过程.情境与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情境是否合适并不仅仅取决于情境本身,而在于所提出的问题是否能够揭示数学的本质.当下尤其需要注意,数学教学不能只讲生活情境而忽视数学情境,因为许多数学课程内容没有实际背景,是超经验的;要善于创造数学情境.例如,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教学的初始情境应该是探究这两个定理的背景——对三角形边角关系如何由定性的刻画(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走向定量刻画(明确边角之间的关系式),如何由特殊解决(直角三角形已经有明确的边角关系)走向一般解决(明确一般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另外,问题情境还应该体现数学抽象、严谨等本质特征.例如,为了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思路与方法,可以创设如下情境:让全班学生测量不同三角形的内角和,并要求精确到0.1°,然后根据测量结果提出:测量是否会有误差?测量能否解决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问题?进而让学生感受到从原理上解决问题,即证明的必要性,体会到数学的严谨性与理性精神.02基于学生的数学现实
问题情境是为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服务的.因此,它的创设应该基于学生的基础、潜能、兴趣与心理需求.弗赖登塔尔曾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工作和思考着的特定客观世界,以及反映这个客观世界的各种数学概念、运算方法、规律和有关的数学知识结构,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数学现实.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数学现实,进而创设情境,为学生架设数学现实与数学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用学生的视角看待与衡量问题情境;应该分析学习发生的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分析学生的认知起点、认知风格、认知潜能、认知障碍和认知差异,并把这些作为确定问题情境复杂程度、情境与学生的关联程度的依据,进而使问题情境成为能真正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空气、水、温度、湿度”.只有这样,问题情境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由已知走向未知,由此岸走向彼岸.03基于教学的目的和目标
首先,应该以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为导向,即应该考虑怎样的问题情境有助于教学总目标的实现,尤其是有助于数学核心素养的生成.就当下而言,尤其要通过问题情境启发和促进学生思考、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与联系,使之成为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数学核心素养生成的载体和平台.其次,应该明确问题情境的功能与目标指向.不同的问题情境具有不同的教学功能,能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分析并确定不同环节、不同时刻的教学需求是激发兴趣还是提供指导,是提出问题还是解决问题,是面向全体还是面向少数特定的群体,是促进独立思考还是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再次,应该把数学视角与学生视角有机结合起来.如果把教学看作是在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架设一座桥,那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就会时刻注视桥的两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需要考虑如下两点:一是既要对现实和数学进行恰当的加工和取舍,拉近现实和数学与学生的数学现实之间的距离,又要避免过度加工,导致情境性不足;二是应该基于数学知识的本质,积极创造使学生“愤”与“悱”的情境,因为学生往往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04应该追求真实、简洁
首先,应该善于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真实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信息技术能够把真实世界的问题带入课堂,为教学提供新的素材、搭建新的平台;它能帮助教师创建一个富有活力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还可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并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其次,问题情境应该简洁、突出重点.当下问题情境创设存在诸多问题:或远离具体教学内容,为情境而情境;或情境过于花俏、复杂,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浪费学生的时间;或情境虚假,与生活实际和科学相违背.鉴于问题情境是为更好地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服务的,是为促进学生思维服务的,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力求简洁、简约,突出重点,应该尽可能去除附加的、不必要的东西,应该避免学生思维受到不必要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