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有效教学

时间:2019-05-13 02:15: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有效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有效教学》。

第一篇: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有效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有效教学

内容简要:精心创设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实施有效的教学是数学课的本源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没有以感性材料支撑的教学是空洞乏味的,效果是不理想的,甚至有负面的影响。“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重双基目标,整理、系统化知识;提供探索空间,自主体验;因人而异,促进思维的发展;给学生人文关怀,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打造生动、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问题情境 有效教学 促进思维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将回到生活中去,内容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缺乏具体感性材料和思考价值的教学,会使课堂变得枯燥而乏味。而体现互动和热情的教学,可使学生乐于接受,主动参与并可激发其创新的潜能。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为此,教师应适当创设相应的适合的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实施有效的教学。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发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与良好个性的发展。

一、情境的含义与作用

1.“问题情境”是指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相关联的、包含生活化的数学问题事件。为了实施有效的教学,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是必要的。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另一方面,问题情境的本质是生动的生活事件,其中包含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或者说,问题情境既是与学生紧密相连的事件,同时又是数学化的问题。

2.问题情境的作用大致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循着知识产生的脉络去准确把握学习内容。在去情境化的教学中,学生直接接触现成的结论,知识一般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不知道知识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以及是如何得来的,这就给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带来了障碍,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思维起始于问题而不是确定的结论。杜威在他的“五步思维法”中指出,思维活动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步:问题。第二步:观察。第三步:假定。第四步:推理。第五步:检验。”问题情境的核心是与知识相对应的问题,因此,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模拟地知识产生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发展思维能力。

其次,创设问题情境还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通过具体情境中的学习,学生可以清晰地感知所学知识能够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又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依存的情境,这样,学生就能够牢固地掌握知识应用的条件及其变式,从而灵活地迁移和应用学到的知识。

再次,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索和求知欲望。

最后,问题情境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问题情境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有利于克服纯粹认知活动的缺陷,使学习成为一种包括情感体验在内的综合性活动,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1.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活动不仅是通过教学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其更加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适宜的问题情境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让学生感知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既贴进学生的生活,又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如:在教学六年级苏教版的成正反比例量的应用题教学片断时,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2500年前,有一位科学家名叫泰勒斯,他在数学、自然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一日,他去参观金字塔,与其它游客一样,被金字塔的雄伟、美丽而感动。但没有人知道金字塔的高度。出于专业的特点,泰勒斯思考着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金字塔道底有多高?夕阳下,看到自己和手杖的影子,他想到了巧测金字塔的方法,同学们你知道他是怎样测量金字塔的高度的吗?学生听后兴趣盎然,你一句我一句地热烈讨论起来。有学生说泰勒斯巧测金字塔用的方法是:他是利用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影子和物体高度成正比例的方法测量出金字塔的高度的。即:=,也有学生说,可能是=。这时候老师启发式的就

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如果已知手杖的影子长1.6米,手杖长0.8米,其中最大的一座金字塔的影子长度是300米,你能算出这座金字塔的高度吗?学生们兴高采烈地计算着,还快算出了这座金字塔的高度约是150米。当学生讲到这里时,老师进行了总结:同学们,你们与泰勒靳一样,充满着智慧。正反比例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呢!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六年级学生对用正反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不宜接受,老师通过让学生与伟人同行,创设相应的问题情景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这部分知识与日生活中的紧密联系,比较自然地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有一定的探究欲望。给学生一些时间,学生们会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获取更多的感知与体验,最终得出答案。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这些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2.注重双基目标,引导整理、系统化知识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提出了过程性目标,注重让学生感知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发展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小数乘除法复习课时,创设这样的一个的问题情境:张奶奶想买3千克青菜,有两个卖青菜的小贩,他们卖的菜的质量(好坏)差不多,A小贩说:“5元钱3斤”,B小贩说:“每斤1.8元?”张奶奶应该到哪个小贩处买比较便宜?为什么?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有些学生说:用乘法解答1.8×3=5.4(元),因为5.4元>5元,所以到A小贩买比较便宜。有些学生:用除法解答5÷3≈1.67(元),因为1.67元<1.8元,所以到A小贩处买比较便宜。有的学生补充说:老师我认为只要保留一位小数即可以了,因为除了银行在找零时计量到分,菜场上买菜只保留到角。还有学生说:用5÷1.8≈2.78(千克),因为2.78<3千克,所以到A小贩处买比较便宜。

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很自觉地回忆、运用所学的小数乘除法以及取商的近似值的有关知识,并且能够联系生活的实际,帮助我们理解数学知识;同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的过程中。

3.提供探索空间,注重让学生自主体验 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突现主体作用。如:在学生进行了相关的圆的圆长的计算练习后,教师提供了这样一道题目:用两个一样的一元硬币,将其中一个硬币A固定,让另一个硬币B沿硬币A的周围滚动一周,那么硬币B自身旋转了几圈?这个问题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与同学讨论着,有的学生在摆弄着桌上的硬币)大部分的同学很快就回答:硬币B旋转了1圈。师问:你是怎样想的呢?生答:两个圆的周长相等,绕圆A一周,圆B也走了一圈。(教师没有急于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想法来验证这些想法,可以通过尝试等方式。)过了一会儿!个别学生却在下面反驳道:“不对,我刚刚用硬币实际操作过,硬币B旋转了2圈” “硬币B旋转了2圈不到”大部分学生都开始进行实际操作了,最后大家都知道硬币B转动了2圈。师生都问:为什么呢?学生共同讨论,一番争论后,全班同学终于露出了笑容。有些学生说:硬币B滚动的路程不是硬币A的周长,而是它两倍的周长,所以转2圈。有些学生说:硬币B滚动的路程与其圆心的路程相同,而圆心的运动路线正好是个大圆,这个大圆的半径是两个小圆半径之和,也就是硬币A的半径的2倍,所以硬币B滚动的路程是2个圆周长,自转一圈是一个圆周长,所以自转了2圈。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这些环节中,学生根据现象提出猜想(假设)后,教师没有把学生的思维硬生生地向书本靠拢,而是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环境,让学生开动脑筋论证并尝试 解决问题。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而抽象思维需要感性材料作为基础。学生通过想想、摆摆、说说等实践活动,多种感官协调统一,在实践中感受、探索、发现未知。才有了学生在课堂中呈现出那么多不同的精彩的思维火花,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得到充分发展。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们进行交流,每个学生都想把自己的发现与别的同学进行交流,也希望知道别人的想法是什么,从中得到启迪。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学会吸纳与提升。

4.因人而异,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学生的学习是存在着差异性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应该注意这个问题,不能让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在课上浪费时间,也不能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陪着那些快的学生,这也是浪费时间,这样的课堂教学还将存在着其他的负面影响。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方面必须因人而异。如: 教学小数四则计算时,老师创设这样的一个数学情景: 用长1.2分米,宽0.5分米的长方形拼成如右图的组合图形。教师根据学生的学力水平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其中有摆成四层,高多少分米,组合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的问题。也有摆成组合图形高200分米,则有多少层,这个组合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教师让学生选择完成。让思维能力较强的2小题都可以完成,而思维能力一般,或较弱的同学可以完成第1小题。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发展。

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一定的思维坡度,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探索空间,使处于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提供适宜的感性材料期待着创新的思维火花不断闪现。同时使学生体验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5.给学生提供人文关怀的体验,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视真实的生活情景的运用,给学生以许多人文的关怀。如在一次学生家长会后,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在数学课上,教师进行了动态的数据调查,形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些数学问题。教师先了解昨天有家长来参加家长会的学生有多少人?家长对讲座满意的人数有多少人?在些基础上提出了满意人数占参加家长会总人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了解家长会后有时间与你交流的人数有多少人,占参加家长会的几分之几?还有家长会后会在有空时再与你交流的人数有多少人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了一系列的问题后,教师进一步地进行启发。提出了下列的问题。通过家长会,你感觉到父母对你的关心程度各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提出了相关的选项有(A、很关心B、比较关心C、一般D、工作忙无法多关心)以及通过这次家长会,你认识到自己有更高的努力方向或有一定的改进设想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

这样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使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不仅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而且让学生感到家长对自己充满着希望,自己也更加有信心地朝更高的目标努力,使学生获得发展的动力——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三、有效的问题情境的特征

问题情境虽然具有重大的作用,但若设置不妥,也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什么样的问题情境是有效的?有效的问题情境应具备哪些特征呢?

(一)探索性或活动性特征

问题情境要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展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键是要提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因此,探索性是有效问题情境的根本特征。问题情境中的问题与知识本身相异,学生不可能在课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教师更不应当替他们作答。只有经过艰苦的、同时又趣味盎然的探索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深刻意义,并获得情感体验。在这个意义上,问题也是一项任务,设疑就是要求学生身体力行地去追问和求解。因此,悬疑性内在地蕴含着活动性的要求。

(二)生活性与真实性特征

问题情境从哪里来?普遍的看法是把知识进行适当的变化,使之具体化为某种场景。当然,问题情境应该与知识内容相联系,但它不能是知识的另一种面目。它应该是能够体现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件或场景。问题情境具有真实性,其中所包含的问题是真实的问题。只有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如果仅仅对知识进行转化,或者仅仅对真实的生活场景给予简单虚拟,就很有可能设置一些虚假的问题,从而消解问题情境应有的功能。

(三)系统性与复杂性特征

为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课堂教学以知识内容为依据来安排,每一课时都规定了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问题情境要保持合适的复杂性与完整性,同时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书本上以文字符号来表述的知识是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来的,相对于复杂多样的现实生活而言,它把其对象大大简化了。而问题情境就是现实生活,是一个个基本上未被简化的事件。这样的事件是多元的、开放的、不断变化的,即是复杂的。抽象知识也可能是复杂的,题情境的难以理解,但它没有生活事件那样纷繁多样、变化万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当然也应具备复杂性的特征。

(四)主体性与情感性特征 创设问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他们学得更透彻。问题情境应主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应是在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由师生共同建构的,不能由教师单方面提供给学生。另一方面,问题情境的创设也不能仅考虑单个学生的需要。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就应当选择能够促进教师与所有的学生共同的交互活动的事件。即教师与每一个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活跃的交互活动,以共同建构学习的意义。情感是一个真实的生活事件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在情境教学中,学生的智力活动应当伴随着情感变化,情感性是问题情境的内在要求之一。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仔细甄别与筛选,充分考虑其是否具有丰富的情感因素。

四、设计问题或创设情境时应注意

精心创设真实的数学问题情境,有效的引导是数学课的本源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没有以感性材料支撑,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是空洞、乏味的。效果是不理想的,甚至会造成许多负面的影响。在设计问题或创设情境时应注意:

1.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愿望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有效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数学课堂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与事,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联系生活实际,发展数学意识和能力

设计的问题和创设的情境贴近生活,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这样设计真实、亲切。突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发展学生数学意识和能力。

3、实施有效引导,促进数学思维和创新

数学思想方法隐含在知识里、问题中,体现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中,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记忆,是学会学习、发展创新的前提。因此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设计情境时更加重视把科学的思维方法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使学生合理的、多维度、深层化地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要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思维易于打开,开展的实践、交流需结合内容有目的地、科学地、有价值地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结合数与代数的教学,训练思维的有序性、灵活性;结合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训练思维的形象性、深层性;结合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训练思维的严谨性、简洁性;结合实践与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的教学,训练思维的合理性、科学性、开放性、独特性。

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思维训练。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生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深化对知识的体验,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清晰,明化。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积极的影响与发展。课堂教学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是千变万化,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即不是教师单方面决定的,也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到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跳跃着的思维火花,往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惊奇”。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因为这些“智慧之光”将可能推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处理好“预设生成”与“非预设生成”的关系,把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4.既重过程也重结果,发展学生数学素质

过分重视学习的过程而忽略了学习的结果也是不可取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不太乐观的,以至于对后面的教学会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让他们切实掌握一些重要的数学结论,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不能一味的重过程而轻结果,这样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与掌握的不落实。

5、师生共同参与实践,促进活动能力的发展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教学过程中与学习过程中的师生(双主体)共同实践,参与活动,其间有更多的人际交往。在良好的人际氛围中,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探究,相互交流,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合作,在友好的人际环境中,逐渐懂得合作的价值与快乐。为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提供空间,为合作交流提供机会。也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积累知识与技能的感性材料,为今后的教学提供的有利因素和解决面临的问题提供积极的影响。

总之,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各种适宜的方法,科学、合理地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打造一个简洁、生动、高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2.杨庆余,《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3.谢利民,《教学设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4.王文英,《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江苏教育学会,2007年3月 5.钱锦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江苏教育学会,2006年8月

第二篇:浅谈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浅谈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 永胜县星湖中学 子 尧

(选自《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8年第37期P40)

情境教学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思维模式形象化,把教学方式趣味化,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欲望。特别是在情境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更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丰富的情感,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问题情境是以问题为核心形成的教学氛围,教学要围绕问题转,并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让学生在质疑、探究、发现的过程中不断获得知识和经验。教师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多向思维和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寻找求得新知的有效途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情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发展,不同类型的学生需要不同的学习发展情境。胆怯型的学生需要亲和、安全、宽容的教学情境;厌学型和逆反型的学生则需要人文关爱、耐心交流、肯定进步的教学情境;内敛型的学生却需要鼓励支持、表现才华、展示自己的教学情境。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获得愉快的时候,说明教学适应了学生的发展,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能产生高效而快乐的学习。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些教学情境,不只是由教师个人设计安排,重要的是要靠全班同学共同努力,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生动活泼、互帮互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学习氛围。

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呢?笔者认为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丢掉刻板说教,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真情对待学生,真心关爱学生,努力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能营造出轻松、快乐、活泼的教学氛围,也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师生积极互动、相互交往、共同发展。

第二,教学情境必须紧扣教材内容,为完成教学目标任务服务。创设教学情境不能偏离教材内容,教师应联系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否则会出现冲淡教学主题和不突出重点的现象,导致不能如期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第三,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个性特点,而且要充分考虑到让学生发展其创造力、想象力的空间,只有适应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规律,才能使创设的教学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活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第四,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师应具备创新求变的教学能力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创设的教学情境不应该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是一种变化的、动态的情境,要让学生有自主发挥的机会。情境教学中,有可能会出现预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教师如果不具备创新求变的教学能力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就无法驾驭教学,更不能做到收放自如,影响教学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五,结合学生的实际,注重情境教学的实效性。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情境教学一定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亲身体验,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关注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态度。只有让他们的主动性和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 教育百科

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使他们在轻松、愉快、活泼的气氛中,获得新知识和情感体验。

总之,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增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位学生都能自主地、有效地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益,从而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篇:创设教学情境 实现有效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 实现有效教学 ——高中化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思考

宁化一中

刘敏华

[摘 要]高中新课程倡导探究式教学,本文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情境探究教学模式的的可行性入手,探讨了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法。结合笔者个人的教学实践,结合具体教学案例阐明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总结在教学实践中创设教学情境的体会。

[关键词]新课标 情境探究 化学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化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让他们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学习的重要性。[1]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认识逐渐得到发展。作为新时代的老师,要学会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讲教材中的知识点融入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运用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教学目的,实现有效教学。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化学课堂教学过程应是采用问题驱动的过程。通过问题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恰当地进行化学课堂探究教学呢?

一、化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探究”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1.情境探究式教学符合化学学科知识的建构特点:大多数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的研究和发现,都是从“探索”开始的。在化学教学中,若能利用类似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进行学习,通过创设合理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探究学习。这样既符合人们认识自然的规律,更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2]尤其是今年暑假听了连城一中黄一文老师的《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讲座后,让我对问题情境驱动探究有了更深的认识。

2.高中教材的编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比如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的每一个单元都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学习情境素材”,以帮助教师利用这些情境素材创设与所学主题内容相关的学习情境。教学参考书上都有相应的知识背景,提供给老师教学时选用。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探究教学,可操作性强,更能体现自主性、合作性、体验性。

二、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几种方法

良好的情境能吸引学生进入充满探索、充满思考的化学课堂。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合理的、恰当的、有效的化学问题情境,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我的认识:

1、利用化学实验来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充满着新鲜和好奇的心理情景中完成教学,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绝大多数的学生对化学实验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新教材中实验比较多,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资源演示,或者让学生配合完成实验来引发思考和讨论,也可以利用化学实验对同学们提出的猜想和假设进行验证,这样通过实验创设一种很好的化学教学情境,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学习了钠与水的反应后,再提出钠与硫酸铜溶液又是怎样反应的呢?能置换出铜来吗?并补充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不仅巩固了金属活动性顺序,同时又加深了对钠的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利用生活经验创设教学情境

化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化学情境,贴近生活,学生更易接受,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讲“铁和铁的化合物”可以从你有贫血的小测试入手,结合常见补铁剂——硫酸亚铁,从氧化还原反应角度预测性质,展开对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的探究,进而设计探究实验,同时服用补铁剂硫酸亚铁时为何服用Vc辅助治疗,切开的苹果放置一会切面变色等情境来引导学生思考Fe2+ 和Fe3+ 转变。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利用化学史来创设教学情境

比如在化学必修2讲元素周期表时,可以巧妙的把门捷列夫将当时已知的各种元素的主要性质和原子量,写在一张张小卡片上,进行反复排列比较,才最后发现了元素周期规律,并依此制定了元素周期表故事穿插到课堂中创设情境。不但对学生进行了化学史的教育,更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追求知识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4)利用热点新闻、事件来创设教学情境

在新闻报道中经常会涉及到化学方面的知识情景。如果我们能够及时的抓住社会的热点新闻或者曾经发生过的事件,适时的引入课堂,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会对知识的认识更加的深入,还可以更好的学以致用。

在学习必修1中“金属钠的性质”时,引用网络报道,设计了以下的问题情境:在广州市珠江河段曾经出现过惊险神秘的“水雷”,若干个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桶浮在水面上,漂在水面上的一个铁桶内蹿出亮红色的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当船员把盖子打开后,桶内马上冒起浓浓的白烟,而且一旦接触了桶内物质,双手立刻感到剧烈地疼痛,于是他们又将桶推到江里。一遇到水,这个桶就爆炸了。„„又找来一个较大的白色塑料桶,准备将打捞上来的铁桶放在里面,再用煤油浸泡,因为金属钠在煤油里是不会燃烧的。

问题:1.为什么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水桶不下沉?为什么“水里的东西也能着火爆炸”? 2.人们接触了桶内的物质,为什么双手立刻感到剧烈的疼痛?3.为什么消防队员将打捞上来的铁桶用煤油浸泡?感受此情境,学生的好奇、议论、猜测油然而生,求知的迫切性得到了强化,探究氛围逐步形成。此时再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探究以及三个问题的设置,使得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了强化,知识得到了升华,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同时,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要一分为二的辨析。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能够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再是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化学药品也不是你所想象的都是有毒、有害的物质,化学变化不是都是“爆炸”“腐蚀”等那么可怕,充分感受到化学的魅力,强化持续学习的动力。

三、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根本目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情境要本真意蕴[3]

教学情境在使用的过程中要走出一些误区,不能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所使用的情境的价值为学生的化学学习提供素材和知识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曾经听过一位老师上氧化还原反应的公开课,在刚上课时播放<明月几时有>的歌曲,然后在突出“月有阴晴圆缺”,引出对立统一的关系,让听课老师和学生都云里雾里,偏离了教学的目标和设置情境的初衷。

2、教学情境要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一个良好的情境,不仅应该包含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建构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应该蕴涵着促进学生非智力品质发展的情感内容和实践内容,能营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心理环境、群体环境和实践环境,富有思想内涵。现在很多学生一问现象是“爆炸”,对化学实验有点乐热于尝试探究,但又心怀恐惧。这恐怕也就是化学老师平常渲染的负面因素有关。

3、情境要有真实性,最好贴近生活。

学生学习知识,不是只为了能够对知识进行准确表述和客观再现,而是要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原有的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和进一步解释,并且还要使知识发生迁移和生长。因此,课堂中创设的教学情境越真实、越接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就越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和内化。事实情境具有不容置疑的真实性而往往易于被学生接受,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情境要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学习中,如果从情感到行为都能够渗透和融化到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真实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中所体现的知识和技能,也很容易领悟和挖掘具体教学情境中所蕴涵的观点和价值。因此,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越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就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地探究问题。

教学情境应该具有促进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有利于激发和增加学生潜能的功能。由于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总是受到个人能力以及情境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提供的情境,一定要精心地选择和设计,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之能适合于学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中蕴含的知识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因为,在这种教学情境的引领下,学生可通过探究等活动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和不断的自我发展。否则,创设情境的教学素材所涉及的知识若远离了学生实际,只会损伤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实施“情景探究教学”的体会

1、应该明确教学思路。在情境探究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行为重在“主动探索”,教师的行为重在创设教学情境和“引导探究”。对学生来说,问题情境是引发认知冲突的条件;对教师来说,问题情境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手段,使学生达到“愤而启,悱而发”的教学目标。[4]学生要注意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提出假设,在验证中检验假设,在归纳中迁移创新。此外,教师还要善于调节课堂探究的氛围,把握好探究程度和时间。并相机启发点拨,使问题迎刃而解。

2、应该把握好创设教学情境的最佳时机。理论上来说,创设的教学情境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通常,问题情境的创设大都在教学的导入、过渡阶段,但也可以在教学的结束阶段。一堂课的开始可以通过实验、知识的逻辑顺序导入,联系生活与生产现象提出问题情境;一堂课结束后,可以提出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形成悬念式问题情境。教师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努力向名师和同行学习,借鉴他们的教学艺术。

3、创造性的开发和使用教材。新课程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是教教材。所以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挖掘教材内容背后蕴藏的教学思想,观点和科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2] 王云生.新课程化学教与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3] 杨玉琴.化学情境的本真意蕴 化学教学,2011,(10):30-33 [4] 潘国良.动态问题生成的化学课堂中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初探

中学化学,2013,(3):7-8

第四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枫香九校 肖智忠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成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人们的教育观念正在逐步转变,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也应不断更新。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应从教与学两方面来衡量,对教师的教来说,要看是否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否能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是否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学;对学生的学来说,要看是否学得积极主动,是否动脑、动手的机会多而适当。现就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谈点认识。

教学情境是指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好奇者,知识之门。”如果我们能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学生的想象空间,将学生带入到不同的课堂气氛,适合于课堂内容的环境、气氛当中去,就会有不同的效果,这便是人为的创设情境。教学情境是指伴随或弥散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环境气氛。良好的教学情境可概括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伴随教学过程而引发出来的情感、智慧和探索精神达到高度的统一和融洽,从而表现出一种浓烈的互相感染、互相激励,达到高度默契的心理环境气氛。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诱发并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启迪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动性和主体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得好,便能在课堂上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在新课导入中精心创设思维情境显得非常重要。从复习旧知中孕新 用这种方法引入新课,既可巩固旧知识,又能把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有利于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对新旧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讲《合并同类项》一节时,先引导学生复习“同类项”的定义,有理数加减法则和乘法分配律,再问:2m、3m是否等于5m?有的学生会欲言又止,这时便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根据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进行分析后,点明课题,同时也使同类项的合并方法在学生头脑中有了一定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的愿望。

(一)情境是符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学习环境,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素材和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是教学情境的必备要素。

学生的原有经验是学习新知识的出发点和依据,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使学生的原有经验通过再创造,获得新的意义,从而使学生产生新的发展。从趣味中激发 在新课导入上利用带有趣味性的数学故事、古今算诗、典故等创设思维情境来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如在讲《用字母表示数》时,先出示学生熟知的一首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两声跳下水;三只……;问:n只青蛙多少张嘴,多少只眼睛多少条腿,扑通几声跳下水?”学生被这个有趣的问题吸引,以“趣”引“思”,使之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思维状态,在揭示课题的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符号的简洁美。

(二)从创设情境中引导自信

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目标,有机地运用情境创设使课堂富有情趣,具有一定的情节,如通过临床实例,并声情并茂的形象化语言描述,激发好奇心,在主动参与积极投入教学中引导自信,所以不管学生的基础如何差,只要给他足够的自信,都会有一定的收获。从生活中提炼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思维的源泉。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素材为载体,创设思维情境导入新课,能使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从而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的学习欲望。如讲《一元一次方程》时,首先提问:“请同学们在心里把自己的年龄乘以2,再减去5后说出自己的得数,我会立即知道你的岁数。”学生听后会半信半疑,开始议论纷纷,待正确报出几名同学的年龄后,大家便会思考老师是怎么猜到的,这时引入新课“方程”,学生便会对方程的知识产生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情境具有调动学生积极学习和成长的情意因素

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就多用鼓励、肯定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大胆发言,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教学中要不怕学生失误,应千方百计寻找其值得肯定的地方,特别是对于课堂上表现比较胆小,回答问题怕答错而被人耻笑不敢发表自己见解的学生要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上进心。教师还应注意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多活动、多训练。这种教师教学思想、教学作风、教学技巧的独特表现,可以巧妙地为学生创造一种兴奋的心态和强烈的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分析问题等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营造一种生动有趣的、具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创设一种与亲和的人际情境交融在一起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发挥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如在《生活中的数学》一节的教学中,先用一个长方形框框出日历表中任意三个数,让学生说出这三个数的特点,若用n表示中间的一个数,那么另两个数怎么表示?则有n-

1、n、1,或n-

7、n、7,再换一个“十”字框框出日历表中的五个数,让学生探索出这五个数的关系。这样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体验数学知识,经历探索过程,逐步学会学习和思考。

总之,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觉醒,那无疑是理想的方法之一。它对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贯彻素质教育,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对于课堂沉闷气氛的改变都有一定的好处。因此,教师只有不断地探索与进取,不断地积累,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数学课教学中,恰当巧妙地创设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使之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第五篇: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方法

柏树秦家庙小学

刘小琴

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启发新问题的问题。”胡适也强调:“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凝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科学理论的发现始于问题。真正的问题应该是教师创设一种疑难情境,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围绕问题而组织起来。在解答的过程中引发出更好的问题、更难的问题。问题是促进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起点,基于问题解决来建构知识,是以探究性为主的学习活动的重要特征。所谓问题情境,是指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间接地用已有的知识处理该问题的情境,只有具有问题性的问题才能为教学创设问题情境。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激励学生努力克服困难去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求知欲驱使下,不断探索,完成解答过程,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个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一个问题得到解决,新的问题将随之产生,探索没有止尽。

一、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实验是学习科学知识、完成探究过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实验是

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创设实验情境,科学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用实验的方法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准备多种实验器材,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发地产生对科学现象的浓厚兴趣,渴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情境。实验情境的创设应突出科学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如讲《大气压力》时,教师把玻璃杯装满水,用一张厚纸盖上杯口,杯中不能有气泡,这时教师巧妙地问:“同学们注意,老师把杯子倒过来水会怎样?”实验像魔术一样把学生吸引住,求知若渴的情趣被触发了,学生产生了疑问,水到底会不会流出来呢?教师不必发表意见,只需把杯子倒过来,在有悖常理的情境矛盾中,科学探究问题自然萌发。“是谁把水托住了呢?”这一趣问把学生的求知欲推向高潮,学生迫不及待地期望答案,成为主动的探索者。教师用简练、新颖、恰当、妙趣横生的导语引入课题,会大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乐趣,进而想学、爱学,快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再如教《变色花》时,教师借助化学变化后颜色发生变化这一个外显现象,用花变色这一个小实验将学生引领到抽象而神奇的化学世界,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喷壶中的液体,接着教师出示紫甘蓝菜由此揭开壶中液体的秘密。但是同样是紫甘蓝汁,为什么会让花瓣变红,叶子变绿,这里面肯定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学生产生新的思考,思维活跃,进而带着自己的问题进行理性有序的观察实验活动。这样导入教学自然而高效,使学生对奇妙的化学世界和科学学习活动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二、利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教师要迎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适时创设趣味性、启发性的故事情境,就可以极大地吸引孩子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设很好的问题情境。“事实是最好的教材” 科学教材中有一些著名实验、发现事例,有一些生动感人的名人轶事等都是真实可信,会很容易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一生铭记,会追踪科学家的思维,去体验创造发明的境界。故事的选择不仅局限于科学课本,还可以从其他资源中获取。故事情境的创设要注意内容要精,生动有趣。如《光与热》导入时,教师巧妙地利用古代故事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使学生为了揭开这个谜而始终处于高昂的情绪之中。“在古代,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光学知识,他们可以制造出望远镜,而且已经掌握了“燃烧镜”的使用。1973年,希腊科学家伊奥安尼斯.萨卡斯,决定来检验是否能用“燃烧镜”点燃一只船,他让六十名水手排队站在码头上,每人拿一面大镜子,照射到150英尺开外的一只小船上,不到三分钟,船就着火了。光、船、火之间隐含着哪些科学道理呢?”这样把学生引入了光与热知识的氛围中来,积极投入光的强弱与温度的观测活动。再如教《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时,讲述阿基米德揭开王冠真假的故事,阿基米德从浴盆水溢出来的启发而获得一种“直觉的顿悟”,发现了物体沉浮规律的故事。这些丰富的史料,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富有成效地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再现科学家的忘我探索情境,激励学生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培养发现精神。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学校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的情境更会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习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合理运用、尽可能真实、要有吸引力。如《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一课主要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但学生对火山和地震怎样改变着地形并不很清楚。如果仅仅看课本或靠教师的讲解,不利于唤起学生的思维与想象。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播放录像生动形象的再现火山和地震的情境,学生如临其境,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了解了火山喷发时的壮丽景观,并为推测地表的形态找到了依据,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再如研究《空气》的后续活动中可以鼓励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获取信息。指导学生上网自由查询关于空气的资料,学生不仅扩大了对空气知识的认识面,而且还掌握了研究空气的一些具体方法,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让学生领略到互联网学习的方便与快捷,让学生体会到技术在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使课堂更具时代气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这正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价值体现。

四、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鲁迅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游戏是儿童的天堂,“游戏即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产生愉快的学习氛围。在游戏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某种自然现象,学习科学知识,锻炼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在设计游戏时应更好地挖掘游戏本身的内在潜能,使其发挥更好的作用。如《里面是怎样连接的》一课在游戏的情境中展开,先展示两根未包住中间的不同颜色的电线,请学生观察、区别。再出示两根中间已包住相同颜色的电线,发给每组,请学生辨认,怎样证明它们是同一根电线呢?同一种颜色就一定是同一根电线吗?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想象、操作空间,为下一步检测4接线头盒子的活动进行铺垫,更加激起学生想早点儿参加探究活动的欲望。再如研究《水的表面张力》教学中,是把学生游戏的自成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针对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的特点设计一个游戏,在满满的水杯里放多少枚回形针时,水才会从杯中溢出?让学生先预测再分组活动。活动中强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主讨论问题的原因,把研究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游戏中观察、交流与分析,进一步认识水的性质。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游戏,学生亲身体验了水的表面张力究竟有多大,让假设和事实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震撼学生的心灵,在脑中留下永久的记忆。学生发自内心地说:“我们以后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自以为是!”这是多么宝贵的科学精神,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热爱,真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利用日常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科学现象,有的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甚至亲身经历过,可谓熟视无睹,如雷电、彩虹等,但有的现象出乎意料,学生倍感神奇,如海市蜃楼等。这些日常生活现象都蕴藏着科学,是科学研究的第一素材。若用日常生活中容易见到的现象来引导学生思考、开拓学生思路,充分调动起他们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这样,学生的思维认识将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思维品质的习惯性、灵活性和广阔性也会得到较好的培养和锻炼。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客观实际,用强烈、丰富的感性材料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爆发思维的火花。例如《七色光》导入,教师联系生活实际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请同学们猜猜这句话描述的是什么?你见过彩虹吗?你在什么时间,在哪里见过?当时你站在什么位置,是朝太阳方向还是背着太阳方向?有哪几种颜色?能把你看到的彩虹描述给大家听吗?学生对彩虹有直接的亲眼所见的感官印象,有的还会制造彩虹,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起点,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接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当你第一眼看到美丽彩虹的时候,你脑海中首先产生的疑问是什么?教师因势利导,抓住契机,对学生的疑问进行必要的汇总,选择可行的探究题目。经常接触的生活现象启迪着学生的思维,他们惊讶这么普通的现象也有自己说不清的奥秘,渴望找到问题的答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生活离不开科学,科学教育必须回归生活,才能体现其生命力。正如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所说:“教

育的目的并非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从人的生命深处唤醒他沉睡的自我意识,将人的生命感、创造力、价值感唤醒。”如教学《导体与绝缘体》的尾声,设计了一项分析生活中由于导体与绝缘体使用不当出现的安全案例的活动,引起学生对导体与绝缘体使用的思考和关注。以范例引导的方式,推动思维的涟漪,增强了学科学更浓厚的兴趣。

为促进学生思考而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贯穿教学的始终。在科学课上,我们可以进行灵活多样的科学活动,创设别开生面的教学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保持持久稳定,使孩子们像科学家一样进行科学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的无穷乐趣,让他们学会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寻求方法,最终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下载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有效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有效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究的的源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究的的源动力。我们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效率 东交民巷小学马坊分校徐倩 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入学习的体现。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明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

    创设问题情境 实施课堂互动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课堂互动 弼时镇中心小学 刘冰花 常永贵 联系电话:*** 内容提要: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而“提问”则是我们作为启......

    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案例范文合集

    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案例 梁柳清 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 但问题情境创设我同意以下原则: 1.针对性:数学情境具有针对性,才能满足学生的听......

    小学英语如何有效创设情境教学

    小学英语如何有效创设情境教学 魏惠丽 情境教学法是教师通过创设典型的情境,使用抽象的语言形式变成生动、具体、可视的语言,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

    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

    业务讲座材料 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 富强中心校教导处 1 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

    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研究计划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研究》 课题研究计划 2010年9月 为了进一步开展好本课题的研究工作,课题组核心成员经过认真研究,确定了本期的研究计划。 一、研究目标 教师结......

    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英语课堂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了对解决后进生的英语学习问题。提出了目前这些学生所面临的各种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的沉重的学习压力和他们较重的心理负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