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通过教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时间:2019-05-15 08:21: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如何通过教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如何通过教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第一篇:浅谈如何通过教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浅谈如何通过教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

摘要:创设问题情境是通过恰当的素材来实现的,所选取的素材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问题情境创设的效果。因此,在选取教学素材时,应注意适切性、指向性、情感性、学科性这几个特性。

关键词:问题情境;素材;选择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当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主体的活动而产生的,人的思维因解决问题而被激活,问题推动人们进行积极思维。对于学生来说,产生学习动机的根本原因在于问题。

所谓“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物理学习。这种学习活动不仅是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要从这个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新的物理知识和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况,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它的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主体内心的冲突,使之处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一个好的物理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提问,创设问题情境,量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索、自行发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问题情境的创设是通过恰当的素材来实现的,因此所选取的素材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问题情境创设的效果。在选取教学素材时,应注意以下几个特性。

一、教学素材的选择要有适切性

与某种知识相对应的问题情境素材有许多,如果不能开发或利用合适的素材资源,最好的形式也是徒劳无功的。情境创设的对象是学生这一主体,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学生原有发展水平和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不协调—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引导学生达到可能发展的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在精心筛选素材时,必须兼顾教材和学生两方面,一方面要基于教材,围绕着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来选取,保证使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另一方面要创新教材,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满足学生不断发展的需求。这样,有利于学生锁定学习目标,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各种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

【案例1】自由落体运动 教师进行如下演示实验:

(1)金属片和纸片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前者先落地。(2)纸片和纸团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后者先落地。(3)金属片和纸团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两者几乎同时落地。师:什么原因导致金属片比纸片先落地,纸团比纸片先落地? 生:纸片比金属片和纸团所受的空气阻力大。师:这说明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生:空气阻力是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重要因素。师:如果设法消除空气阻力,金属片和纸片谁下落得快? 生:可能同样快。

师:如何消除或减小空气阻力? 生:将物体置于真空中。

师:那么我们来看下面的演示实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述三种情况下羽毛和钱币在牛顿管中下落的快慢。

(1)没有抽气时,羽毛比钱币慢很多;(2)抽去部分空气后,两者下落的时间差减小;(3)尽量抽空后,两者几乎同时落地。师:由以上实验现象,同学们可得出什么结论。生:没有空气阻力时,羽毛和纸币下落一样快。

师:(小结)空气阻力是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重要因素,物体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快慢与它的质量大小无关。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导入新课。

上述案例借助实验来创设问题情境,实验素材源于书本,但是并没有拘泥于书本进行简单验证,然后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而是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充分发挥了实验的探究功能,着重讨论了从实验角度来搜集证据,比较不同物体不同环境下下落的快慢,让学生自己突破原有“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更快”的错误思维定势。通过教师逐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原有思维的矛盾,让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由于创设了一个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学生思维的阀门被打开,思维广度得到了培养,在深化知识的同时,更有智慧的生成和科学素养、探究技能的浸润,这也是科学教育的本质所在。

二、教学素材的选择要有指向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则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任何学科的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绕着教学目标有计划地展开。布鲁姆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学生最有疑惑、最易产生问题的地方,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时,要紧扣教材,围绕着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来进行。以此为抓手,容易使学生达到“愤”“悱”的状态,激发学生探奇采异、探新觅胜的情趣,形成学生乐于学、急于学的有效教学环境,同时,在不断酝酿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在问题的导引下思维不断向纵深推进,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随之一一突破,教学目标最后水到渠成。

【案例2】原子的构成

教师:在19世纪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展示道尔顿的实心球模型)。1897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后来用实验证明了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1906年测出电子是带负电的,质量仅占原子总重量的1/1400左右。

教师:从电子的发现,你认为原子可以再分吗? 学生:原子可以再分。

教师:原子是不带电的,假如你是一位科学家,你还会进一步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但原子是中性的,所以原子内必定还有带正电的部分。学生:既然电子质量很小,那么原子的质量是否集中在带正电的部分呢? 学生:原子的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

教师:(肯定学生的大胆猜测)20世纪初科学家们确实提出了很多种原子模型。其中最有影响的是1903年汤姆生提出的原子模型(展示汤姆生的模型)。在这个模型里,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而电子却像枣糕里的枣子那样镶嵌在原子里面。

教师:对此,他的学生卢瑟福用著名的粒子散射实验来加以论证。(展示模拟演示装置,进行必要的解释)。若汤姆生模型是正确的,实验的结果将如何呢?

学生:会向侧面偏转,有的可能会反弹。教师:展示粒子散射实验的动画。学生:感到惊讶。教师: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说明原子结构有什么特点? 学生:我想原子内部应该有很大的空隙。

教师:为什么有的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甚至反弹? 学生:肯定是碰到了正电荷,同性相斥。

教师:如果质量相同的两粒玻璃弹子碰撞,会不会反弹?有少数粒子弹回,说明了什么?

学生:粒子碰到了质量比它大得多的粒子。

教师:这个质量大得多的“粒子”究竟是什么呢?或者说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生:正电荷可能不是均匀分布,可能有些会聚集在一起,这样质量就比粒子大得多。

学生:按自己的想象画原子结构示意图片。

教师:(展示二维动画)卢瑟福经过反复的实验和仔细的分析,在1911年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

„„

本课题内容是学习原子物理的理论基础,重点是原子的构成,主要的困难在于缺乏微观想象力。对于如此抽象的知识,如果运用常规的直观教学,学生只会机械地记忆结论,是难以真正理解的。而利用物理学史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层层设疑,引导学生从一个“愤悱”状态到另一个“愤悱”状态,经过猜想、思考、想象等一系列活动,自己“创造”了原子的结构。“原子的构成”这一重点就不再以静态的形式被动储存,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态地建构在大脑中,想象能力也由此得到了发挥,“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及科学的思想和方法也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渗透。

三、教学素材的选择要有情感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创设的问题情境既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识停靠点,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心向,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这就告诉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情感因素和认识需求,选择富有情趣和吸引力的素材,让学生在愉悦、兴奋的状态中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在生疑、思疑、释疑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能力,最终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主动地发展。所选的素材具体来说,一是内容富有吸引力,能使学生爱看、好思、愿问;二是形式要新颖,让学生有新奇感;三是要生动形象,让学生有真实感和亲切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真切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它源于社会、用于社会、改造于社会。因此,在教学中选择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知识创设情景,能够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并增强学生关注社会、关心生活的意识。

【案例3】光现象

在学这一内容时,教师先打开舞台旋转灯,播放音乐,创设轻松活泼的生活场景。音乐使学生放松心情,活跃了气氛,漂亮的灯光吸引住了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讲述光源定义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一些光源,再进行分类,这使物理学贴近生活,并让学生充分开动脑筋,激发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另外,这个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只是不是遵循完全步骤的探究过程。

风霜雨露、雷鸣电闪、潮起潮落、月圆月缺、蓝天白云、雨后彩虹、水中倒影等等奇妙的现象从小就深深地吸引住我们。有的学生疑问过,但也有些人不善于疑问,熟视无睹,如果教师能够引导提醒学生关注这个大自然,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无穷求知欲。

物理与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精心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来创设问题情境,由于蕴含多种知识生长点,可以从中不断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的学习融于有关的生活现象和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之中。成就尤为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爆发出鲜活的生机。

四、教学素材的选择要有学科性

学科性是教学情境的内核,好的教学情境必须体现学科性。强调学科性,意味着要挖掘学科自身的魅力,利用学科自身的内容和特征来生发情境。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这就决定了实验是创设问题情境最常见、最有效的素材。此外,物理是一门饱含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科学,在这些方面找准创设问题情境的切入点,最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最能体现物理学科的特色。

【案例4】电动势

如在“电动势”的教学中,先进行干电池、蓄电池、小手摇发电机等电源均使小灯泡发亮但亮度不同的系列实验,经比较得出:不同电源都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但转化电能的本领不同(创设“为什么要建立电动势概念”这一问题情境)。接着引导学生观察:将伏打电池接入电路后,接在电池两极间的伏特表示数如何变化(创设“减少的电压到哪去了”这一问题情境,引入内电压)。再启发学生设法测量内电压,并观察电路中的电阻发生各种改变时,内电压和外电压的变化情况(创设“闭合电路中的内、外电压有何规律”这一问题情境)。这样,学生的探究和思维的发展得以顺理成章地展开,也就能较好地达到本课的主要目标。当然,素材的选择还应考虑其他方面,如素材的真实性、典型性等,在此不一一赘述。总之,教学素材选择得好,问题情境就能创设得更好,就能吸引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中,从而得到发展。

第二篇: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效率

东交民巷小学马坊分校徐倩 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入学习的体现。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明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敢于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置于一种探索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那么,为了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光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还要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赞许的话语。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要轻易否定。最重要的还应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如针对课题提出问题、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后练习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掌握了提出问题的方法之后,这时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又尽可能地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并通过他们的自主探索来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常论常新的话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是否得以延续,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特色和学生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找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有效的40分钟内使学生获取最多的知识、培养最佳的思维品质,使得学生最优发展,并从课内走向课外,提升语文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篇: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究的的源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究的的源动力。我们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的教学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问题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应着重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置疑、大胆创新。

1、从课本插图提出问题

新教材有很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与日常不同,再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折射规律后,让学生看图“鱼在哪里?”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下方?”“是不是看见的鱼并不是实际的鱼?”从而激发学生探

究的兴趣。

2、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教师若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如: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师先播放自然界一些物体的发声,然后教师问:“声音对于我们来非常重要,关于于声音,你们还有哪那些疑

问?”

学生问题总结如下: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是超音速?什么是立体声?

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等等

3、从各种俗语中提出问题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很多是有科学道理的。引导学生分析它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很大。如:讲平面镜成像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水中月,镜中花”,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水中有月亮?为什么镜子

中有花?镜子中的花和实际的花为何一样?为什么水中捞不到月亮?

4、从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教师可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断完善问题。如:讲改变内能的方法前,教师先做压缩引火实验,学生首先提出:“筒内为什么会有火花?”通过教师引导棉花燃烧说明什么,学生又提出:筒内温度为什么会升高?教师又提醒温度升高说明什么,最

后学生提出:筒内内能为什么会增加?

5、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做实验或参加活动、比赛,由于亲身体验,感受很深,学生也乐意提出问题。如:讲内能时,学生通过搓手,提出:手心为什么会发热?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学生通过手弹课桌,提出:手为什么会疼?讲滑动摩擦力大小时通过手压桌面移动,提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创设问题情景的方式方法很多,只要有心,就有路,有路就可到罗马

第四篇: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

活跃英语课堂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了对解决后进生的英语学习问题。提出了目前这些学生所面临的各种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的沉重的学习压力和他们较重的心理负担,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时候,他们很少去主动地积极地解决困难,而是知难而退。这一切都影响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学习成绩,更多的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有些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心理负担过重,焦躁不安,心理行为不健康,很难形成健全的人格。我们要抓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通过提高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教学氛围,去除学生心中这块最大的“心病”,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培养他们的自信,从而提高英语成绩。

【关键词】创设,活跃,教学情境

学生的智慧迸发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感染下发生的。因为情境能让学生感受性高,注意力持久,思维活跃;情境能引发学生联想,激发学生情智,催动学生的灵感。而教学情境就是借助一定的表现形式,如音乐、图像、语言等,设置一种带有问题性质的真实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促进感悟,同时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在英语教学中,善于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从事英语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动手,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思想和方法,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是非常成功的。

一、情境教学法运用到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依据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己学习能力的过程。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上,着重让学生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来获取和领悟英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1、表演体会情境。

这是根据教学的内容,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表演,扮演角色,让学生体验,以增加教学的情趣。教师可以把全班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每个成员都有机会贡献自己所想所能,学生易于产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人人都有义务动口动脑。在小组互动中,学生有很多机会反思和应答学习伙伴对提出的问题的各种不同理解和回答,提高了学习兴趣。中小学英语课本有很多对话内容,如果教师让学生扮演角色表演,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不但活跃了课堂,而且提高了教学效果。表演形式可采用同台表演,也可以分小组自由问答,只要有利于教学需要,任何形式都可以。

2、实物演示情境。

这是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即以实物为中心,陈设必要背景,构成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的情境。目前有很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利用实物进行教学,效果都比较理想。实物演示情景最好用于英语单词教学。教师在课前先准备好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实物,以便上课时利用。教师在教单词时,拿出相对应的物体,实物和单词互相对应教学,然后要求学生根据物体说出英语,便于记忆英语单词。对于初学英语的学生,采用实物演示情境的方式是记忆单词最好的方法。

3、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教学内容情境,实际就是把教学内容形象化。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图,简笔画都可以用来再现教学内容情境。其中剪贴画,简笔画更简便易行。中小学生喜欢上网聊天,对于QQ图象的表情比较熟悉,可用到教学上。如教师教喜怒哀乐等单词时,可以在黑板上画出相关的图像,也可以在课前先画在纸上,利用图像进行教学。一些英语阅读短文,借助画图的形式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短文的内容,也使自己的课堂更具有吸引力。

4、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音乐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调动了人的情感因素。同样道理,教师设置教学情境,恰到好处的音乐渲染,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能把学生带到特有的意境之中,这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用音乐渲染情境,关键是选取的乐曲要与教材在基调、意境以及情意的发展上相对应、协调。在初中英语课文中,介绍了很多的西方文化,有些大家都很熟悉,比如足球。我在讲解相关课文时,播放了一些足球世界杯的主题曲,有时播放一些著名足球俱乐部队的队歌,把整个教学推向了高潮。

5、故事引发情境。

学生愿意听故事,如果把知识融入故事中,有时再配上生动、新颖、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投影片,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的初中英语课文有很多故事,在授课时如果把故事适当延伸,就能使课堂更有吸引力。我教课文“The

Life of Albert Einstein”的时候,把爱因斯坦的故事适当延伸,介绍到1945年8月,美国的原子弹在日本广岛、长崎爆炸,造成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灾难。因为爱因斯坦与原子弹的发明有很大的联系。在讲授课文“The Story of Mother’s Day”时,把韩瑜等全国知名孝心人物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们懂得感恩。

6、语言描述情境。

情境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述相结合”。在情境出现时,教师的语言描绘,能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起一定的指导作用,提高了感知效果。学生因感官的兴奋,感知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熟悉,然后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文章的内容,加强对课文的理解。一些英文故事非常有趣,有的也很幽默,学生非常喜欢。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的特点,要求熟读故事内容,然后用英语描述。描述故事时可长可短,关键是鼓励学生们用英语说,做到人人动口。

7、疑难诱发情景。

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面临困难,碰碰钉子,更能激发学生积极地寻找解题方法的欲望。如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特别是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在课堂练习设计上,比如阅读理解可以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短文让学生阅读,然后再设计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做。通过这种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创设情境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情境教学法的一般原则:

1、活动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其中,能否根据情景和主体思想的变化做出准确的反应(如听、说、读、译等)是一项重要的指标,而具备这一能力就需要在情境教学中始终贯彻活动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原则。自主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角色选择的自主性与对活动设计的自主性原则两方面。在情境教学活动中,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角色,而不是教师分配角色,并且要让学生在掌握所学语言知识同时,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活动情境内容的灵活加工方面。背离自主性与创造性的情境教学必然是机械的、缺乏活力的,只能导致学生被动地重复已设计好的活动,近似于传统教学法。

2、角色同“情”与“境”的交融。情境教学的特点是言、形、情融为一体,观念寓于其中。要求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认知与情感相结合。在英语情境教学活动中,“情”与“境”是二种异常宝贵的资源。前者可以为学生学习资源不断地提供动能。后者可以为学生提取并组织原有知识提供形象而具体的参照源与刺激源,对两种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保证。

3、情境教学中的“角色”互动原则。“角色”互动是指角色因相互作用而导致各自原有状态的变化。在角色选择中,有些人会成为情境中的“主角”。有些人会成为情境中的“配角”,而其他人只能是“观众”。对此,就要贯彻“角色”互动原则,努力实现在情境教学的设计、表演和评定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积极参与,确保学生在融洽平等的情境中学习活动。

(二)特殊原则

针对英语教学的特殊性,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除了遵循以上一般原则,还须遵循以下原则

1、趣味性原则。学生学习英语成功与否,是否具有学习动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兴趣的最大源泉蕴藏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以情景化的活动为主来组织教学,并使自己的教学充满趣味性,符合学生的口味,让学生积极、主动、大胆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爱学,乐学,会学。

2、情感性原则。学生的情感依附性很强,他们往往视教师为父母,作为教师,应该把最真诚的爱倾注在教学之中,倾注在学生身上,要重视情感教学,用积极向上的情感影响学生,用满腔的热情爱护学生,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也 带着积极的情感学习英语。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

3、宽容性原则。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出现紧张、缺乏信心等现象,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在情境教学中,作为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诚的鼓励,充分地肯定他们的优点与进步,不要吝啬表扬,多几分鼓励,少一点批评。

4、学科整合原则。在英语教学中注意学科融合,符合学生心理与生理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综合素质,使英语学习更加生动,学生感到英语学习真是妙趣横生。

总之,情境教创设教学情境

活跃英语课堂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了对解决后进生的英语学习问题。提出了目前这些学生所面临的各种来自学校、社会、家庭的沉重的学习压力和他们较重的心理负担,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面对困难时候,他们很少去主动地积极地解决困难,而是知难而退。这一切都影响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门学科的学习成绩,更多的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有些英语学习困难的学生,心理负担过重,焦躁不安,心理行为不健康,很难形成健全的人格。我们要抓住学生学习心理障碍,通过提高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教学氛围,去除学生心中这块最大的“心病”,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培养他们的自信,从而提高英语成绩。

【关键词】创设,活跃,教学情境

学生的智慧迸发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感染下发生的。因为情境能让学生感受性高,注意力持久,思维活跃;情境能引发学生联想,激发学生情智,催动学生的灵感。而教学情境就是借助一定的表现形式,如音乐、图像、语言等,设置一种带有问题性质的真实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促进感悟,同时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在英语教学中,善于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从事英语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动手,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思想和方法,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是非常成功的。

一、情境教学法运用到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依据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己学习能力的过程。在英语教学的课堂上,着重让学生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来获取和领悟英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1、表演体会情境。

这是根据教学的内容,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表演,扮演角色,让学生体验,以增加教学的情趣。教师可以把全班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每个成员都有机会贡献自己所想所能,学生易于产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人人都有义务动口动脑。在小组互动中,学生有很多机会反思和应答学习伙伴对提出的问题的各种不同理解和回答,提高了学习兴趣。中小学英语课本有很多对话内容,如果教师让学生扮演角色表演,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不但活跃了课堂,而且提高了教学效果。表演形式可采用同台表演,也可以分小组自由问答,只要有利于教学需要,任何形式都可以。

2、实物演示情境。

这是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即以实物为中心,陈设必要背景,构成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的情境。目前有很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利用实物进行教学,效果都比较理想。实物演示情景最好用于英语单词教学。教师在课前先准备好一些与教学有关的实物,以便上课时利用。教师在教单词时,拿出相对应的物体,实物和单词互相对应教学,然后要求学生根据物体说出英语,便于记忆英语单词。对于初学英语的学生,采用实物演示情境的方式是记忆单词最好的方法。

3、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教学内容情境,实际就是把教学内容形象化。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图,简笔画都可以用来再现教学内容情境。其中剪贴画,简笔画更简便易行。中小学生喜欢上网聊天,对于QQ图象的表情比较熟悉,可用到教学上。如教师教喜怒哀乐等单词时,可以在黑板上画出相关的图像,也可以在课前先画在纸上,利用图像进行教学。一些英语阅读短文,借助画图的形式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短文的内容,也使自己的课堂更具有吸引力。

4、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音乐增强了艺术感染力,调动了人的情感因素。同样道理,教师设置教学情境,恰到好处的音乐渲染,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能把学生带到特有的意境之中,这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用音乐渲染情境,关键是选取的乐曲要与教材在基调、意境以及情意的发展上相对应、协调。在初中英语课文中,介绍了很多的西方文化,有些大家都很熟悉,比如足球。我在讲解相关课文时,播放了一些足球世界杯的主题曲,有时播放一些著名足球俱乐部队的队歌,把整个教学推向了高潮。

5、故事引发情境。

学生愿意听故事,如果把知识融入故事中,有时再配上生动、新颖、色彩鲜明、感染力强的投影片,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的初中英语课文有很多故事,在授课时如果把故事适当延伸,就能使课堂更有吸引力。我教课文“The

Life of Albert Einstein”的时候,把爱因斯坦的故事适当延伸,介绍到1945年8月,美国的原子弹在日本广岛、长崎爆炸,造成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灾难。因为爱因斯坦与原子弹的发明有很大的联系。在讲授课文“The Story of Mother’s Day”时,把韩瑜等全国知名孝心人物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们懂得感恩。

6、语言描述情境。

情境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述相结合”。在情境出现时,教师的语言描绘,能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起一定的指导作用,提高了感知效果。学生因感官的兴奋,感知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熟悉,然后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文章的内容,加强对课文的理解。一些英文故事非常有趣,有的也很幽默,学生非常喜欢。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喜欢的特点,要求熟读故事内容,然后用英语描述。描述故事时可长可短,关键是鼓励学生们用英语说,做到人人动口。

7、疑难诱发情景。

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面临困难,碰碰钉子,更能激发学生积极地寻找解题方法的欲望。如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特别是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在课堂练习设计上,比如阅读理解可以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短文让学生阅读,然后再设计一些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做。通过这种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创设情境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情境教学法的一般原则:

1、活动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其中,能否根据情景和主体思想的变化做出准确的反应(如听、说、读、译等)是一项重要的指标,而具备这一能力就需要在情境教学中始终贯彻活动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原则。自主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角色选择的自主性与对活动设计的自主性原则两方面。在情境教学活动中,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角色,而不是教师分配角色,并且要让学生在掌握所学语言知识同时,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活动情境内容的灵活加工方面。背离自主性与创造性的情境教学必然是机械的、缺乏活力的,只能导致学生被动地重复已设计好的活动,近似于传统教学法。

2、角色同“情”与“境”的交融。情境教学的特点是言、形、情融为一体,观念寓于其中。要求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认知与情感相结合。在英语情境教学活动中,“情”与“境”是二种异常宝贵的资源。前者可以为学生学习资源不断地提供动能。后者可以为学生提取并组织原有知识提供形象而具体的参照源与刺激源,对两种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保证。

3、情境教学中的“角色”互动原则。“角色”互动是指角色因相互作用而导致各自原有状态的变化。在角色选择中,有些人会成为情境中的“主角”。有些人会成为情境中的“配角”,而其他人只能是“观众”。对此,就要贯彻“角色”互动原则,努力实现在情境教学的设计、表演和评定过程中每一位学生的积极参与,确保学生在融洽平等的情境中学习活动。

(二)特殊原则

针对英语教学的特殊性,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除了遵循以上一般原则,还须遵循以下原则

1、趣味性原则。学生学习英语成功与否,是否具有学习动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兴趣的最大源泉蕴藏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以情景化的活动为主来组织教学,并使自己的教学充满趣味性,符合学生的口味,让学生积极、主动、大胆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爱学,乐学,会学。

2、情感性原则。学生的情感依附性很强,他们往往视教师为父母,作为教师,应该把最真诚的爱倾注在教学之中,倾注在学生身上,要重视情感教学,用积极向上的情感影响学生,用满腔的热情爱护学生,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也 带着积极的情感学习英语。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

3、宽容性原则。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出现紧张、缺乏信心等现象,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在情境教学中,作为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诚的鼓励,充分地肯定他们的优点与进步,不要吝啬表扬,多几分鼓励,少一点批评。

4、学科整合原则。在英语教学中注意学科融合,符合学生心理与生理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综合素质,使英语学习更加生动,学生感到英语学习真是妙趣横生。

总之,情境教学法是提高中学英语教学活动质量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它把简单刻板的教与学融化在多姿多彩的真情实境中,它拆去传统教与学的樊篱,让师生和谐地融合为一体,在欢乐、活跃的氛围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化抽象为直观,化刻板为生动,帮助学生寻找到掌握英语学习的捷径,使学生学于其中,乐于其中,感于其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学法是提高中学英语教学活动质量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它把简单刻板的教与学融化在多姿多彩的真情实境中,它拆去传统教与学的樊篱,让师生和谐地融合为一体,在欢乐、活跃的氛围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化抽象为直观,化刻板为生动,帮助学生寻找到掌握英语学习的捷径,使学生学于其中,乐于其中,感于其中,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五篇: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有效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有效教学

内容简要:精心创设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实施有效的教学是数学课的本源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没有以感性材料支撑的教学是空洞乏味的,效果是不理想的,甚至有负面的影响。“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重双基目标,整理、系统化知识;提供探索空间,自主体验;因人而异,促进思维的发展;给学生人文关怀,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打造生动、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问题情境 有效教学 促进思维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将回到生活中去,内容呈现形式的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缺乏具体感性材料和思考价值的教学,会使课堂变得枯燥而乏味。而体现互动和热情的教学,可使学生乐于接受,主动参与并可激发其创新的潜能。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为此,教师应适当创设相应的适合的数学学习的问题情境,实施有效的教学。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发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与良好个性的发展。

一、情境的含义与作用

1.“问题情境”是指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相关联的、包含生活化的数学问题事件。为了实施有效的教学,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是必要的。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另一方面,问题情境的本质是生动的生活事件,其中包含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或者说,问题情境既是与学生紧密相连的事件,同时又是数学化的问题。

2.问题情境的作用大致体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循着知识产生的脉络去准确把握学习内容。在去情境化的教学中,学生直接接触现成的结论,知识一般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不知道知识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以及是如何得来的,这就给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带来了障碍,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思维起始于问题而不是确定的结论。杜威在他的“五步思维法”中指出,思维活动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步:问题。第二步:观察。第三步:假定。第四步:推理。第五步:检验。”问题情境的核心是与知识相对应的问题,因此,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模拟地知识产生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发展思维能力。

其次,创设问题情境还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通过具体情境中的学习,学生可以清晰地感知所学知识能够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又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依存的情境,这样,学生就能够牢固地掌握知识应用的条件及其变式,从而灵活地迁移和应用学到的知识。

再次,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索和求知欲望。

最后,问题情境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问题情境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有利于克服纯粹认知活动的缺陷,使学习成为一种包括情感体验在内的综合性活动,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1.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活动不仅是通过教学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其更加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适宜的问题情境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让学生感知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既贴进学生的生活,又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如:在教学六年级苏教版的成正反比例量的应用题教学片断时,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2500年前,有一位科学家名叫泰勒斯,他在数学、自然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一日,他去参观金字塔,与其它游客一样,被金字塔的雄伟、美丽而感动。但没有人知道金字塔的高度。出于专业的特点,泰勒斯思考着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金字塔道底有多高?夕阳下,看到自己和手杖的影子,他想到了巧测金字塔的方法,同学们你知道他是怎样测量金字塔的高度的吗?学生听后兴趣盎然,你一句我一句地热烈讨论起来。有学生说泰勒斯巧测金字塔用的方法是:他是利用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影子和物体高度成正比例的方法测量出金字塔的高度的。即:=,也有学生说,可能是=。这时候老师启发式的就

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如果已知手杖的影子长1.6米,手杖长0.8米,其中最大的一座金字塔的影子长度是300米,你能算出这座金字塔的高度吗?学生们兴高采烈地计算着,还快算出了这座金字塔的高度约是150米。当学生讲到这里时,老师进行了总结:同学们,你们与泰勒靳一样,充满着智慧。正反比例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相关的问题呢!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六年级学生对用正反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不宜接受,老师通过让学生与伟人同行,创设相应的问题情景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这部分知识与日生活中的紧密联系,比较自然地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有一定的探究欲望。给学生一些时间,学生们会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获取更多的感知与体验,最终得出答案。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这些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2.注重双基目标,引导整理、系统化知识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提出了过程性目标,注重让学生感知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发展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小数乘除法复习课时,创设这样的一个的问题情境:张奶奶想买3千克青菜,有两个卖青菜的小贩,他们卖的菜的质量(好坏)差不多,A小贩说:“5元钱3斤”,B小贩说:“每斤1.8元?”张奶奶应该到哪个小贩处买比较便宜?为什么?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有些学生说:用乘法解答1.8×3=5.4(元),因为5.4元>5元,所以到A小贩买比较便宜。有些学生:用除法解答5÷3≈1.67(元),因为1.67元<1.8元,所以到A小贩处买比较便宜。有的学生补充说:老师我认为只要保留一位小数即可以了,因为除了银行在找零时计量到分,菜场上买菜只保留到角。还有学生说:用5÷1.8≈2.78(千克),因为2.78<3千克,所以到A小贩处买比较便宜。

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很自觉地回忆、运用所学的小数乘除法以及取商的近似值的有关知识,并且能够联系生活的实际,帮助我们理解数学知识;同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的过程中。

3.提供探索空间,注重让学生自主体验 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突现主体作用。如:在学生进行了相关的圆的圆长的计算练习后,教师提供了这样一道题目:用两个一样的一元硬币,将其中一个硬币A固定,让另一个硬币B沿硬币A的周围滚动一周,那么硬币B自身旋转了几圈?这个问题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与同学讨论着,有的学生在摆弄着桌上的硬币)大部分的同学很快就回答:硬币B旋转了1圈。师问:你是怎样想的呢?生答:两个圆的周长相等,绕圆A一周,圆B也走了一圈。(教师没有急于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想法来验证这些想法,可以通过尝试等方式。)过了一会儿!个别学生却在下面反驳道:“不对,我刚刚用硬币实际操作过,硬币B旋转了2圈” “硬币B旋转了2圈不到”大部分学生都开始进行实际操作了,最后大家都知道硬币B转动了2圈。师生都问:为什么呢?学生共同讨论,一番争论后,全班同学终于露出了笑容。有些学生说:硬币B滚动的路程不是硬币A的周长,而是它两倍的周长,所以转2圈。有些学生说:硬币B滚动的路程与其圆心的路程相同,而圆心的运动路线正好是个大圆,这个大圆的半径是两个小圆半径之和,也就是硬币A的半径的2倍,所以硬币B滚动的路程是2个圆周长,自转一圈是一个圆周长,所以自转了2圈。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这些环节中,学生根据现象提出猜想(假设)后,教师没有把学生的思维硬生生地向书本靠拢,而是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环境,让学生开动脑筋论证并尝试 解决问题。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而抽象思维需要感性材料作为基础。学生通过想想、摆摆、说说等实践活动,多种感官协调统一,在实践中感受、探索、发现未知。才有了学生在课堂中呈现出那么多不同的精彩的思维火花,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得到充分发展。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们进行交流,每个学生都想把自己的发现与别的同学进行交流,也希望知道别人的想法是什么,从中得到启迪。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学会吸纳与提升。

4.因人而异,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学生的学习是存在着差异性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应该注意这个问题,不能让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在课上浪费时间,也不能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陪着那些快的学生,这也是浪费时间,这样的课堂教学还将存在着其他的负面影响。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方面必须因人而异。如: 教学小数四则计算时,老师创设这样的一个数学情景: 用长1.2分米,宽0.5分米的长方形拼成如右图的组合图形。教师根据学生的学力水平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其中有摆成四层,高多少分米,组合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的问题。也有摆成组合图形高200分米,则有多少层,这个组合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分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教师让学生选择完成。让思维能力较强的2小题都可以完成,而思维能力一般,或较弱的同学可以完成第1小题。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发展。

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一定的思维坡度,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探索空间,使处于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提供适宜的感性材料期待着创新的思维火花不断闪现。同时使学生体验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5.给学生提供人文关怀的体验,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

重视真实的生活情景的运用,给学生以许多人文的关怀。如在一次学生家长会后,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在数学课上,教师进行了动态的数据调查,形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些数学问题。教师先了解昨天有家长来参加家长会的学生有多少人?家长对讲座满意的人数有多少人?在些基础上提出了满意人数占参加家长会总人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了解家长会后有时间与你交流的人数有多少人,占参加家长会的几分之几?还有家长会后会在有空时再与你交流的人数有多少人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了一系列的问题后,教师进一步地进行启发。提出了下列的问题。通过家长会,你感觉到父母对你的关心程度各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提出了相关的选项有(A、很关心B、比较关心C、一般D、工作忙无法多关心)以及通过这次家长会,你认识到自己有更高的努力方向或有一定的改进设想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

这样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使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不仅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而且让学生感到家长对自己充满着希望,自己也更加有信心地朝更高的目标努力,使学生获得发展的动力——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三、有效的问题情境的特征

问题情境虽然具有重大的作用,但若设置不妥,也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什么样的问题情境是有效的?有效的问题情境应具备哪些特征呢?

(一)探索性或活动性特征

问题情境要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展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键是要提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因此,探索性是有效问题情境的根本特征。问题情境中的问题与知识本身相异,学生不可能在课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教师更不应当替他们作答。只有经过艰苦的、同时又趣味盎然的探索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深刻意义,并获得情感体验。在这个意义上,问题也是一项任务,设疑就是要求学生身体力行地去追问和求解。因此,悬疑性内在地蕴含着活动性的要求。

(二)生活性与真实性特征

问题情境从哪里来?普遍的看法是把知识进行适当的变化,使之具体化为某种场景。当然,问题情境应该与知识内容相联系,但它不能是知识的另一种面目。它应该是能够体现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件或场景。问题情境具有真实性,其中所包含的问题是真实的问题。只有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如果仅仅对知识进行转化,或者仅仅对真实的生活场景给予简单虚拟,就很有可能设置一些虚假的问题,从而消解问题情境应有的功能。

(三)系统性与复杂性特征

为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课堂教学以知识内容为依据来安排,每一课时都规定了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问题情境要保持合适的复杂性与完整性,同时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书本上以文字符号来表述的知识是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来的,相对于复杂多样的现实生活而言,它把其对象大大简化了。而问题情境就是现实生活,是一个个基本上未被简化的事件。这样的事件是多元的、开放的、不断变化的,即是复杂的。抽象知识也可能是复杂的,题情境的难以理解,但它没有生活事件那样纷繁多样、变化万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问题情境当然也应具备复杂性的特征。

(四)主体性与情感性特征 创设问根本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他们学得更透彻。问题情境应主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应是在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由师生共同建构的,不能由教师单方面提供给学生。另一方面,问题情境的创设也不能仅考虑单个学生的需要。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就应当选择能够促进教师与所有的学生共同的交互活动的事件。即教师与每一个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活跃的交互活动,以共同建构学习的意义。情感是一个真实的生活事件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在情境教学中,学生的智力活动应当伴随着情感变化,情感性是问题情境的内在要求之一。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仔细甄别与筛选,充分考虑其是否具有丰富的情感因素。

四、设计问题或创设情境时应注意

精心创设真实的数学问题情境,有效的引导是数学课的本源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没有以感性材料支撑,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是空洞、乏味的。效果是不理想的,甚至会造成许多负面的影响。在设计问题或创设情境时应注意:

1.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愿望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有效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数学课堂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与事,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从中能有所感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联系生活实际,发展数学意识和能力

设计的问题和创设的情境贴近生活,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这样设计真实、亲切。突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知的形成又要依赖于学生的亲身体验,依靠平时积累。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就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体会、揣摩而有所感悟。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在适当的时机将具体的知识抽象化,感性的知识理性化,发展学生数学意识和能力。

3、实施有效引导,促进数学思维和创新

数学思想方法隐含在知识里、问题中,体现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中,数学教学中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记忆,是学会学习、发展创新的前提。因此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设计情境时更加重视把科学的思维方法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使学生合理的、多维度、深层化地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可见,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要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思维易于打开,开展的实践、交流需结合内容有目的地、科学地、有价值地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结合数与代数的教学,训练思维的有序性、灵活性;结合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训练思维的形象性、深层性;结合统计与概率的教学,训练思维的严谨性、简洁性;结合实践与综合运用解决问题的教学,训练思维的合理性、科学性、开放性、独特性。

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思维训练。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生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深化对知识的体验,使学生的思维逐渐清晰,明化。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积极的影响与发展。课堂教学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是千变万化,具有偶然性和不可预测性,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一切,即不是教师单方面决定的,也不是都能在备课时预测到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跳跃着的思维火花,往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惊奇”。我们要正确处理好,因为这些“智慧之光”将可能推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处理好“预设生成”与“非预设生成”的关系,把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4.既重过程也重结果,发展学生数学素质

过分重视学习的过程而忽略了学习的结果也是不可取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不太乐观的,以至于对后面的教学会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数学课堂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也让他们切实掌握一些重要的数学结论,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不能一味的重过程而轻结果,这样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与掌握的不落实。

5、师生共同参与实践,促进活动能力的发展

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教学过程中与学习过程中的师生(双主体)共同实践,参与活动,其间有更多的人际交往。在良好的人际氛围中,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探究,相互交流,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合作,在友好的人际环境中,逐渐懂得合作的价值与快乐。为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提供空间,为合作交流提供机会。也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积累知识与技能的感性材料,为今后的教学提供的有利因素和解决面临的问题提供积极的影响。

总之,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运用各种适宜的方法,科学、合理地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打造一个简洁、生动、高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 2.杨庆余,《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3.谢利民,《教学设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 4.王文英,《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江苏教育学会,2007年3月 5.钱锦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江苏教育学会,2006年8月

下载浅谈如何通过教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如何通过教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创设问题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内容提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精心选择教学材料,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就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最终收到较好的教......

    化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初中化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 上饶县花厅中学 吴加国 在课堂教学的开端,设置情景导入是课堂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富有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无论情......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天下为公 在新课程中,从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到课程结构、内容以及课程具体实施与评价,都以学生的全面继续发展和个性特性为出发......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将数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

    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案例范文合集

    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案例 梁柳清 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 但问题情境创设我同意以下原则: 1.针对性:数学情境具有针对性,才能满足学生的听......

    初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初中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我国的教育课程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新型的教学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是以研究性学......

    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乐平市 周国友 学生的学习过程从问题的角度来说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以问题的解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没有问题就没有......

    创设中学化学教学情境

    创设中学化学教学情境,激发中学生学习兴趣 任国保 (铜仁市碧江区坝黄逸夫中学 554300) 摘要:本文从探究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入手,首先 举例分析了如何利用生活情境激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