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时间:2019-05-14 03:21: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第一篇: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乐平市

周国友

学生的学习过程从问题的角度来说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以问题的解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没有问题就没有学生的数学学习,所以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特别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灵活地把学习内容转换成一个个潜在意义的问题,把学生引入迫切希望进行探究的情境,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

一、创设的问题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感情因素共同参与到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来,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低中年级学生比较关注“有趣、好玩、奇特”的事物,中高年级开始对“有用、有挑战性”的任务更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和教材本身的特点,采取讲故事,猜谜语、念儿歌,开展游戏,联系实际运用等形式,把抽象的教学知识与生动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例如在学习分数大小比较时,教师设计了以下情境: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中午他们走得又累又饿,唐僧让孙悟空去化缘,不一会儿孙悟空化来了一块大烧饼,八戒馋得直流口水,唐僧说我们每人都吃这块饼的1/4,八戒一听就大声喊:“我老猪肚子大,吃1/4太少,一定要吃1/10。“听了八戒的话孙悟空很快就分了1/10给八戒,八戒傻了眼,“小朋友,你们知道八戒为什么傻了眼吗?”“肯定是1/10很少”,“那么你们怎么知道1/10比1/4少呢”?学生余兴未了,教师宣布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探究吧!经过学生的操作、比较、归纳逐步得出分的份数越多,每1份就越小,从而 掌握了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这节课教师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满足了学生的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好了新知识,体现了“在愉快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愉快。”

二创设的问题要有障碍性

维果斯基将儿童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难度分为以下三类:(1)学生自己能独立解决的问题;(2)、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需要别人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3)介于两者之间的问题。根据他研究,学生最乐于挑战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其中“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也就是第三类问题,教学效果最好。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与学生原有认识产生冲突,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不平衡,再通过提出具有一定的障碍性的问题刺激和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并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需要经过努力不断克服困难才能获得成功,要让他们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例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教师改变了以往先让学生写出3的倍数的问题情境,而让学生先按照能被2、5整除数的特征进行探究,经过探究学生很快发现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和个位没有关系。思维受阻,调整探究方法,全班学生经过多方的假设和猜想,终于发现了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在这种情境下,只有改变思维的方向,另寻良策,才能解决问题,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样的过程才是有义意的探究过程。

三、创设的问题要有开放性

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它能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能够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要求,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各种技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灵活多样的开放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点亮学生创新的火花,例如在学习百分数应用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把含糖25%的糖水,怎样改制成含糖40%的糖水?首先这道题条件开放了,设置直接给出要改制多少千克糖水,其次开放了结果,可以提出以下问题:A需要加多少糖;B需蒸发多少水;C需加多大浓度的糖水,加多少?不仅要开放问题的条件和结果,更要的是开放过程,开放问题的空间,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时,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能求学具盒里长方形纸板的面积吗?很快有的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出要测量的小正方形面积,有的学生沿长和宽摆的,有的学生用直尺画出一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有的学生用直尺画出长和宽,学生虽然求面积的方法不同,但最终在操作和比较以及猜想中发现了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最初的探索过程,学生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设计这样具有过程和空间开放的问题正好给他们创设了一种“探索”的感受情境,开放能启发学生的智慧,开放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开放学生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探索者。

四、创设的问题要具有实践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经历、思考与探索。对于小学生来说,问题必须是真实的或者能想象的,这样才能真正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真实的问题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他们要求的是什么?有助于他们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那些自己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时教师出示一个圆形的铁圈后,问你们想知道什么?要知道周长有什么办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很快得出:(1)用绳子绕铁圈一圈测量绳子的长度;(2)用铁圈在桌子边滚一圈,再测量桌子的长度;(3)将铁圈拉直再测量,但无论那种方法都不方便,不实用,能不能找一个求圆周长更好的方法呢?这样学生又进入了猜想论证比较的探究活动之中了,又如在学习完长方体体积后,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为纸箱厂设计一个能装24平方分米的纸箱盒,你准备如何设计?你感觉那种设计比较美观?那种设计最节省材料?这样的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再现了生活实际情景,拓展了数学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总之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

第二篇: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10-02-05 15:03:00 ] 作者:王济强 编辑:studa090420 摘要:数学问题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本文论述了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与方法。

关键词:问题情境;数学概念;创设

作者简介:王济强,任教于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县沙湾镇中学。

情境是指对学习新知识和新能力产生影响的各种情况,既包括学生内部的情况,也包括学生外部的情况。问题情境则是与教学内容相联系的由教师提供的具体活动场景和学习资源,用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能使教师当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且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从而更好地实施新课程。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1.遵循启发诱导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启发诱导原则,主要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状况,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数学问题,对学生形成一种智力活动的刺激,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

2.遵循直观性原则

在教学中贯彻直观性原则,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书本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正确、合理地选择和应用直观性,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并理解数学结论,掌握数学方法,运用直观性从不同的感觉渠道同时向大脑输送信息,自然能使信息互相强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结论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讲解二次函数时,可以先让学生画出二次函数y=x2, y=x2-1, y=(x-1)2的图像,再画出y=-x2,y=-x2+1, y=-(x-1)2的图像,请同学们观察图像和函数关系式,分析、总结二次函数与图像之间的关系,学生会在画出图像的基础上认真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函数与图像的关系。

3。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最终目的是运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从实际到理论,再由理论回到实际,从认识论上来说完成了两次飞跃,而且第二次飞跃比前一次飞跃更深刻,从学生学习的过程来说,学生带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学习,既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可接受性的限度,使理论学习更加深刻。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实际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自觉地运用教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有一个横放着的圆柱形油桶,恰好可装10吨油,用一木棒垂直插入小孔,测定剩油的高度h,能否很快确定剩油大约多少吨?这显然是一个实际应用问题,设剩油量为W吨,如果能找出剩油W与h的函数关系,并画出次函数的图像,那么求解就方便了,只要测定h,看图像就可以知道W的值了。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

创设问题情境的关键是选准新知识的切入点,设计问题一定要有梯度,有连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良好的情感体念。

1.通过设计概念的发生,扩展过程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来说要经历概念的形成、概念的表述、概念的辨析、概念的应用等阶段。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类比、猜想、归纳、抽象、概括、推广等思维活动,探究规律,得出新的数学概念,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概念的产生过程,提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水平,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

(1)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境

中学数学中有许多概念具有相似的属性,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教师先引导学生研究已学过概念的属性,然后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尝试给新概念下定义。这样,新的概念容易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如:二次函数概念与一次函数概念的类比等等,有些数学概念是已有概念的扩充,若能揭示已有概念的扩充规律,便可以水到渠成地引入新概念。如:实数概念的教学,先回顾已经历过的几次数集扩充的事实:

“正整数 自然数 非负有理数 有理数”,上述数集扩充的原因及其规律如何?(实际问题的需要使得在已有的数集内有些运算无法进行)数集的扩充过程体现了如下规律:①每次扩充都增加规定了新元素;②在原数集内成立的运算规律,在数集扩充后的更大范围内仍然成立;③每次扩充后的新数集里能解决原数集不能解决的问题。有了上述准备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入新元素“根号”,这样学生对根号的引入不会感到疑惑,对实数集概念的建立也不会觉得突然,使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步入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轨道中,同时为概念的理解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2)提供感性材料,创设归纳、抽象的问题情境

有些数学概念源于现实生活,是从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对于这些概念教学要通过一些感性材料,创设归纳、抽象的情境,引导学生提炼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数轴概念的教学,观察温度计的特点,进一步引导学生抽象出本质属性:①度量的起点;②度量的单位;③增减的方向。我们能否用一个更加简单形象的图示方法来描述它呢?由此启发学生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从而引进“数轴”的概念。这样做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2.创设变式问题情境,对例题(习题)挖掘与拓展

变式教学是对教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揭示不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够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例1:在△ABC中,∠ACB=90°,CD⊥AB,D为垂足,AE是CF的中垂线交BC于E,求证:∠DFC=∠CAE。

分析:方法(1):因为∠DFC与∠CFA互余,所以要证∠DFC=∠CAE,关键证:∠CFA=∠ACF 要证AC=AF,即有中垂线性质可得。

方法(2):利用全等△进行证明,过点F作FM⊥CB于M,证△CDF≌△CMF,即可。

方法(3):利用中介量,连结EF可得EC=EF=>∠CAE=∠CFE => ∠DFC=∠CAE ,利用△ACE≌△AFE=>EF⊥AB=>CD//EF=>∠DFC=∠CAE。

通过这创设这一例题的教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新知识,还能起到复习巩固旧知识的作用,使学生对证明角相等的方法有了更进一步的明确,同时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一种钻研精神,使学生在思考问题上具有灵活性、多变性,避免了学生在几何证明中钻死胡同的现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一题多解的教学,特别在备课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适当地进行教材处理和钻研,要对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联系,这堂课才能做到丰富多彩,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也要有应变能力,认真听取学生的一些方法,不能局限于自己的思想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够千方百计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营造出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思维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高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课题引入、教学解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都需要创设问题的情境。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张纪中心小学

姚妮娜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实质上是一种人为优化了的环境,以及这种环境客体支持下学生主体宽松、积极、愉悦的心境,并促使学生能动地活动于其中。这种人为优化的情境可以实现主体的能动与现实环境优化的统一,激发学生潜能与培养塑造的统一,最终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体充分发展的统一。所谓“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产生内驱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思维、引导思路,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进而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数学课堂以问题为中心,揭示矛盾,解决学生“欲达彼岸”的心理困境,使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营造一种“韵味无穷”的教学情境。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问题情境的作用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因遇到了问题且需要解决而引起的。学生对遇到的问题有兴趣,才有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要求,才能引起他们的积极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设置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问题的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段。

1、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贵在思,思源于疑”。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问置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有疑激思,以疑获知,促使学生很快由无意注意转换为有意注意,由无意识记转为有意识记。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积极探索的精神。从而消除教师讲得累、学生打瞌睡等弊端,改变了平铺直叙、满堂灌的倾向。

2、创设问题情境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铺路石”。通过问题情境,教师对教材中的各知识点、重点、难点把握更准确。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应激状态,更清楚的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而对于学生来说,通过问题情境,能进一步领会教师的课堂教学意图,深入理解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进行更有效地学习。一个“好问题”犹如一条纽带,会将师生间的认识和感情紧密联系起来。架起师生双向交流的桥梁。

3、创设课堂问题情境,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良好的课堂问题情境,能够促使学生经常带着问题积极开动脑筋进行主动学习,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将会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学习能力也就得到了不断的培养和加强。这就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奠定了基础,以保证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持之以恒,就会产生良性循环,对教学大有裨益。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在具体教学中,由于教学的内容、目的、任务、对象,时间等的不同,创设问题情境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下面列举几种来加以说明。

1、激疑引趣设情境。兴趣激发灵感,兴趣是发现的先导。在学习一个新知识时,教师要善于设置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探求新知。设置这种问题,在于从兴趣入手组织注意,使学生进入情境,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

2、旧中引新设情境。数学知识有很强的连贯性,每一个概念、性质、公式往往是在相应的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生车发展的。因此,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在联系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旧中引新、设问激疑,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3、步步深入设情境。步步深入设情境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设置一个个小问题,在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引导他们一步一步的深入学习、理解、掌握新的教学内容。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环节紧凑。

4、揭示矛盾设情境。学习中的矛盾包括一个人已有的经验、知识或预料、期待同新的课题之间的矛盾;课题内部已知与未知条件之间的矛盾;同时学习的两种材料之间的矛盾;对同一个课题的不同认识之间的矛盾等。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揭示和呈现矛盾,把这些矛盾自然而然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就能产生一个个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努力探索新知。

虽然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很多,但形式要为教学内容服务,内容要为目标服务,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目标,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不要为提问题而提问,为创情境而创情境,否则就达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三、创设良好的课堂问题情境应注意的事项

毫无疑问,良好的课堂问题情境能极其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是,要使课堂问题情境真正发挥良好作用,在创设课堂问题情境的同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启发性。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促进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这些问题,应该是学生不能用现成的方法和套路可以解决,必须经过自行探索,或者在教师的指导学习中,创造性的寻求解答的方法和途径。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和创设课堂问题情境是,必须熟练地驾驭教材,掌握教材的内部结构,了解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问题时,要先易后难,逐步引导,循序渐进,层层深入,梯度分明。在面向全体学生,使班上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度能充分调动起来的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程度的问题,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来回答。

2、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简练、明确而又系统。对某一教学内容来讲,所涉及出来的一整套问题,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特点、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既而完整配套,又各有侧重,形成层次。这些问题既是课堂教学的线索,又是课堂教学的内容。因此,提问的目的性要明确,要抓住关键,叙述要简练,使人一听就知道这是问什么。

3、创设良好的课堂问题情境,要尽可能的引入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这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是十分重要、非常有益的。如果数学教学只提供“思维体操”,不管实际应用,恐怕不合时代要求;同时,又要防止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处处强调实用,造成牵强附会。要尽量做到自然渗透、有机结合。

4、创设课堂问题情境,应引导学生去参与提问。教师设问布疑,学生回答不是唯一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有目的地创设一种促使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并发动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使课堂上形成一种积极思考、用于探讨的热烈气氛。

5、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后,还必须做好总结归纳工作。要把大家讨论的意见,加以归纳、分析、总结。教师要明确表态,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要表扬那些善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生,激发全体学生都来积极思考,提高学习积极性。

总之,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鼓励者。他的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挑起矛盾,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在学生研讨时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达到研究目标,在教学中要尽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在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第四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教学内容,将数学问题与一定的情境融合在一起.它不仅包含与数学知识有关的信息,还包括那些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生活背景.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因此,新教材特别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它作为掌握数学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已有意识地创设一些问题情境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那么,如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出行之有效的问题情境呢?下面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尝试与探索.一、“数学情境”障碍化,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障碍性.也就是说,要具备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从中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问题情境不能过于宽泛,使学生无所适从,不知从何考虑;也不能过于简单,失去思考价值.要临界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情境状态.以学生通过自身努力与小组合作可以完成为佳.例如,在讲“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得到的启示尝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但受平行四边形先剪后移再拼的影响,学生一开始可能也用这种方法,发现很难将之转化为已学图形.这时,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如何将之转化为已学图形成了他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小组合作讨论,学生不难发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拼成平行四边形.这一发现,解决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问题.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不应是伸手就摘桃,也不宜是跳起来也摘不到桃,而是要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二、利用简单的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演示及自己操作,引导学生亲自操作实验,让学生从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例如,在讲“轴对称”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一张白纸对折,然后在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图案.有的学生画的是三角形,有的学生画的是蝴蝶,有的学生画的是美丽的图案……再用剪刀剪下来,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来体验轴对称.这样,在理解概念时,学生不再是一片茫然,而是有现实感的,增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三、创设古典知识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丰富性

数学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引用古典知识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例如,在讲“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导入方式:《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数学的精典之作,曾经作为古代书院的数学教本,直到今日,书中的一些问题还深深吸引着我们.此书中有这样的一道题:今有池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葭长各几何?你知道这道题所表达的信息吗?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四、创设形象化问题情境,注重问题情境的直观性

“直观是认识的途径,是照亮认识途径的光辉”.物体的直观形象,能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同时能看得见、听得着、感受得到并进行思考,在学生的意识中就形成了情感记忆.所以,形象化的问题情境适合初中生思维形象具体的特点,易于引导学生的兴趣,愉悦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模型进行直观教学,创设形象化的问题情境,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充分利用一些半具体半抽象的模型及图片展示的数学材料,多角度、多方位、多形式地提供丰富表象,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五、创设美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数学之所以给学生枯燥、乏味的感觉,很大程度上在于学生没有体会到数学的“美感”.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挖掘数学学科中的“美”,利用图形的线条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体现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教师应尽量将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中所蕴涵的“美”产生共鸣,促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维持长久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美、领悟美、创造美.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有趣.

第五篇:浅谈一年级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

浅谈一年级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

作者:王伟

浏览:108

评论:0

发表日期:2011-12-27 8:11:59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刚入学的娃娃,天真浪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堂上,有时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传统的教学思想把这些特征视为影响学生学习的缺点加以约束,限制学生“动”,强制听课,有的还认为是患了“多动症”。上课不专心听讲,老师批评,家长责备,他们上课时像是被捆住了手脚,束缚了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上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从小产生厌学情绪。长此以往,形成大面积的后进群体,日积月累,会遏制学生思维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现代教学,它不仅对学生的教育起不到推动作用,反而延误孩子的一生。因此,我们应该寻求一种能为儿童心理特征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来教学,让他们能在无意识中进入到学习状态,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潜意识地达到学习的目的。如果上一年级课的老师能够让孩子们一上学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起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对孩子们来说,将受益匪浅。

要想学生学得好,首先要让他们对所学的问题具有探究的激情,培养其善于钻研的精神,激发其求知欲,是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进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积极作用,收到较好的效果。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提高了教学质量。现就如何创设数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一、故事开头,创设情境,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学习情境,通过精心策划的情境能使原来枯燥、抽象的教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更有趣味。

六七岁的孩子,初学文化知识,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脑袋里想象着小动物们的活动 他们很爱听老师给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每次上新课,根据教材的内容,自编一段故事,从讲故事开头,创设一种情境,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我们学校每个班级都有四五十个学生,单靠教师控制课堂纪律,教学秩序难以维持。抓住儿童活泼好动,但又乐于倾听故事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以故事开头,教室立刻安静下来,个个竖着耳朵听讲。故事讲完了,孩子们还沉浸在故事里,开始动脑筋为故事里面的小动物想办法解决困难,解答问题。小故事营造出了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我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是小马过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约好,一起到森林里给小马庆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小牛的座位号是33,小山羊的座位号是47。过了一会儿,小猴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小猴司机想考一考小牛和小山羊,给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小牛和小山羊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狗,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牛和小山羊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牛和小山羊。我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动手操作,创设一个让学生进行自我演示的教学情境。

怎样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呢?在这里,我认为创设一个让学生进行自我演示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课堂上,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每让学生进行一种操作时,必须首先要求学生看清题意,再想一想,根据题目要求,你在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该如何做。坚决克服不经思考,盲目动手的毛病。例如,在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摆一摆,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摆要求摆的□比 ☆多3个,在摆的时候,要想一想先摆几个□,再摆几个□,一共摆几个□,让学生把自己摆得的结果,到讲台上展示给大家看。老师再在黑板上摆出以下图形:

☆ ☆ ☆ ☆

□ □ □

□ □ □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数量关系,图和数的配合,可以一眼看出摆出来的8 个□,是由与☆ 同样多的5 个□ 和比☆多3 个□合起来的。在学生完成操作之后,要给学生一个反思的时间,让他们对照自己所摆的结果想一想,我是先摆什么,再摆什么,得出什么样的结果这样由“物化”的过程转化为“内化”,儿童的思维由感知表象到抽象,让实际操作的全过程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在摆一摆和想一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摆的过程。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差,所以在学生讲述时,一般先让学生照自己所摆的学具,或是与同桌讲讲“悄悄话”,做到人人都有机会讲,从而得到锻炼。然后,再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带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讲,既突出个别,又顾及全班,从而使学生心明口明,思路顺畅。

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讲一讲,再引导学生观察亲自动手做一做,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数量关系。这样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地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动口。

三、创设游戏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的游戏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时,我抓住了孩子爱玩游戏的心理,将教学内容巧妙地溶进了游戏中,创设了适当的游戏情境。森林里的小动物们要开运动会,兔妈妈参加了运动会,她的三个兔宝宝商量决定,每人买一面小红旗为妈妈加油,小红旗是1角钱一面,兔宝宝们想到家中存钱罐里有钱,可回家打开一看,全是1分的硬币。大兔宝宝说:“这些硬币带出门很不方便。”三个兔宝宝就找兔妈妈换钱。于是我扮兔妈妈,学生扮兔宝宝,我宣布活动开始,有的学生拿两个1分可我不换,五个1分我还是不换,十个1分我才换了,让学生对从没有用过“分”的人民币产生了兴趣,很好的掌握了1角=10分这一教学难 点。

总的来说,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素材,创设一个有利于教学发展需要的情境,对于教学的展开,是十分有用的。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创设内容所需,为学生所用的教学情境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提高学习效率。

下载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摘要】我国初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小学数学占主导地位,同时也是整个教育领域的最基础部分。它对初等教育的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是初等教育......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沙洋县拾回桥小学 解辉[摘 要]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 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 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在新课改深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 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

    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江阴要塞中学史 吏 摘要“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数学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教学中如何合理创设问题情境 宁县二中 罗凯华 【摘要】“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数学在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方面,需大力加强......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研究 .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研究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情境创设,能够有效通过生动的设计和有趣的教学活动场景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是一种把数学知识和知识应用......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探究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探究 摘要: 创设问题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方法,一个适宜的情境导入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个适宜的......

    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设计

    基于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与案例设计 新课程在教学设计上,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力求把新知的学习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现实、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