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究的的源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究的的源动力。我们应想方设法,设置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的教学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问题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应着重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勇于置疑、大胆创新。
1、从课本插图提出问题
新教材有很多有趣的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细微处并比较与日常不同,再提出问题。如:在学习折射规律后,让学生看图“鱼在哪里?”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鱼叉要对准鱼的下方?”“是不是看见的鱼并不是实际的鱼?”从而激发学生探
究的兴趣。
2、从日常生活中提出问题
日常生活中很多现象与物理知识息息相关,这些现象天天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已习以为常。教师若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如: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师先播放自然界一些物体的发声,然后教师问:“声音对于我们来非常重要,关于于声音,你们还有哪那些疑
问?”
学生问题总结如下: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什么是超音速?什么是立体声?
月球上能不能听到声音?等等
3、从各种俗语中提出问题
五千年的文化沉淀,使民间流传着许多俗语,很多是有科学道理的。引导学生分析它并提出问题,学生兴趣很大。如:讲平面镜成像时,先让学生讨论俗语“水中月,镜中花”,学生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水中有月亮?为什么镜子
中有花?镜子中的花和实际的花为何一样?为什么水中捞不到月亮?
4、从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教师可有意识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不断完善问题。如:讲改变内能的方法前,教师先做压缩引火实验,学生首先提出:“筒内为什么会有火花?”通过教师引导棉花燃烧说明什么,学生又提出:筒内温度为什么会升高?教师又提醒温度升高说明什么,最
后学生提出:筒内内能为什么会增加?
5、通过自身体验提出问题
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做实验或参加活动、比赛,由于亲身体验,感受很深,学生也乐意提出问题。如:讲内能时,学生通过搓手,提出:手心为什么会发热?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学生通过手弹课桌,提出:手为什么会疼?讲滑动摩擦力大小时通过手压桌面移动,提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创设问题情景的方式方法很多,只要有心,就有路,有路就可到罗马
第二篇: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效率
东交民巷小学马坊分校徐倩 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入学习的体现。宋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明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敢于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置于一种探索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那么,为了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光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还要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赞许的话语。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要轻易否定。最重要的还应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如针对课题提出问题、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后练习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掌握了提出问题的方法之后,这时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又尽可能地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并通过他们的自主探索来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常论常新的话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是否得以延续,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特色和学生的特点,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找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有效的40分钟内使学生获取最多的知识、培养最佳的思维品质,使得学生最优发展,并从课内走向课外,提升语文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篇: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天下为公
在新课程中,从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到课程结构、内容以及课程具体实施与评价,都以学生的全面继续发展和个性特性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学生的亲自参与、生动的思维活动、实践与创造过程,而要实现上述过程,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引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数学教学具有它的特殊性,它承接小学和高中两个阶段。而数学教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并且是“以抽象的形式出现,这只能在表现上掩盖它起源于外部世界的事实。”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上狠下功夫,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真实的任务。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要把情境的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一、创设能够发现问题的情境。
创设能够发现问题的客观情景就是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学习的大道上“铺路架桥”,在知识的道路上,哪些地方有沟沟坎坎,哪些地方坡陡路险,哪些地方平坦好走,教师都要一清二楚。这就要求教师不光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与学习内容的结合中产生联想和情感的共鸣,从而领悟学习内容中只能意会的知识。
例如,我在教学“有理数的大小”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有趣的一堂数学课,我在黑板上写出泰山、黄山、桂林、张家界、延吉等五个旅游区某天的最低温度(单位:℃)分别为-4、0、9、5、-5。然后让学生在数轴上把它们表示出来,再让学生把旅游区的最低温度由低到高进行排列。由于情境贴近生活,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很多学生纷纷写出-
5、-4、0、5、9,我又提出问题:谁能够说出这些数的大小顺序与数轴上表示它们的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有的学生说我发现越往左,左边点表示的数越小;还有的学生说我发现负数比零小,零比正数小,负数比正数小。最后我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有理数的大小。”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从气温高低的生活经验迁移到有理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通过操作、思考,归纳有理数大小关系的法则,形成悬念,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的闸门,并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创设含有内在知识联系的问题情境。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数学知识环环紧扣,呈螺旋上升之势,旧知识蕴涵着新的知识点,新旧知识纵横交错,彼此形成知识网络。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识结构进行改造和重组。总而言之,就是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而产生新旧知识的矛盾。而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比较困难。
例如,我在教授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首先出示这样一个准备题:解方程2X+(45-X)=60,由于是旧知识,学生纷纷在下面完成,然后我给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 Y=45-X ① 我再问:
2X+Y=6 ②
谁会解?学生不做声,我又做提示:与刚才哪个方程做比较。学生通过观察,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说:“我发现第二个方程中y可以有第一个方程来代替,二元一次方程组就变成的一元一次方程,这样就可以求出解。”我归纳总结,这就是解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消元”,也就是消去其中一个未知数,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成一元一次方程来求解。面对这样的新知识,学生会很快找出其中的问题,理清数量关系,掌握解方程组的特征,从而迅速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
三、利用课堂提问和讨论进行情景教学。
提问不但是创设一定的客观情境,而且是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又是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问题的一种方法。教学中的提问是引导而不是牵着鼻子走,是鼓励而不是压制,是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 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同时提问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
例如,为配合“北京奥运会”的宣传活动,七年级四班共50名同学,动手制作花和花篮。如果每人每天平均做花18朵或小花篮16个,一个小花篮上需插两朵花,应分配多少学生做小花篮,多少学生做花,工作一天才能使花和花篮刚好配套?
我提问: 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⑵你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式来概括这个问题吗?
⑶你还能用两个等量关系式来概况这个问题吗?
这三个问题不能颠倒,要一环扣一环。这样可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内在品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和“机械学习的局面”。
开展课堂提问和讨论,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对问题的认识会更加清晰,促使学生兴趣的火花不断迸发,使他们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
总之,教学时要想以人为本,由重知识传授到重学生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一个活跃的学习状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
第四篇: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案例
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案例
梁柳清
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进行问题情境创设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但问题情境创设我同意以下原则:
1.针对性:数学情境具有针对性,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
2.启发性:数学情境具有启发性,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新颖性:数学情境具有新颖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
4.趣味性:数学情境具有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互动性:数学情境具有互动性,才有学生的一直参与,而不是等待问题的出现。
6.简洁性:数学情境具有简洁性,能够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现把我教学中的一个案例展示:在我们河池各地,人们都热情好客,家里来个客人,买鱼买肉,美酒招待,席间必有猜拳助兴,同学们想一下,喊哪个码猜中的可能性最大?大家一下来了兴致,有人说0,5,10,……然后在黑板上分析一算:把两人出码的数值组合用(a,b)的形式表示。先分析基本事件个数,每人有0—5六种出法,则共有36种情况。0中的情况(0,0)其概率为,1中的情况(0,1)(1,0)其概率为 ,2中的情况为(0,2)(2,0)(1,1)其概率为,3中的情况为(0,3)(3,0)(1,2)(2,1)其概率为,4中的情况为(0,4)(4,0)(2,2)(3,1)(1,3)其概率为,5中的情况为(0,5)(5,0)(2,3)(3,2)(1,4)(4,1)其概率为,依此法让学生一一算出其余五个码的概率,学生不但发现5的概率是最大的,而且发现0与10,1与9,2与8,3与7,4与6的概率同,他们感觉非常惊奇。通过这个问题的设置,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也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提高了他们对概率知识的学习兴趣。
第五篇:创设问题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内容提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精心选择教学材料,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就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最终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主体题:创设 情境 优化 教学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从事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前提。问题教学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明确问题、阐述问题、组织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优化课堂教学。
一、精心选择教学材料,为问题情境创设基础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当有充分、丰富的课堂教学材料做铺垫,使学生在思维在广度、深度上有一个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精心筛选材料,紧扣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而又应有所拓展和延伸。例如,在讲授“北非”内容时,为了创设“北非经济发达的国家”这一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思考“非洲经济落后,为什么埃及经济却很发达?”这一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选择“苏伊士运河”、“沙漠奇幻”、“尼罗河上水坝”等相关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这些材料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给学生时,学生就自觉地置身于这一“情境”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充分展开,问题意识得到培养,课堂教学氛围活跃,使学校既认识到在落后的地区有发达的国家,又认识到埃及经济发达是有原因的。让学生积极思考因地制宜原则在这里的应用。这样,课堂教学的效益得到优化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与发展。
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还要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的材料要具有针对性
教师选择教学材料时应针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或难点。选择的材料应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知识重点、难点,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不断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选择的材料应具有时代气息
只有具有时代意义,现实意义的内容,学生才会感到兴趣。只有紧扣时代脉搏的内容,才能使学生不断关注社会、关注热点,他们思考问题时才会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培养他们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选择材料应具有新颖性、趣味性
材料选择应富有情趣和吸引力,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焕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例如,我在讲到中国西北地区时,就联系了现在的“一路一带”经济实事。课堂上学生很活跃,有话题。
二、科学创设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使问题情境创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情境创设,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因此,要使问题情境的创设收到良好教学效果,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科学、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改革教学方法,优化师生关系。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根本上优化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思维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
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往往能产生问题,但从问题的产生到提出,学生会受到各种因素,主要是心理因素的制约,而这些制约都禁锢着学生,让学生有问题也不敢问,久之学生就会无疑可问,再也不能提出问题。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安全民主的心理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间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有利于形成师生间各抒己见、自由争论、畅所欲言的活动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求异的精神状态,形成浓厚的“问题意识”。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即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主体作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方面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不动摇;学生是教学的中心,设计的“问题情境”,要充分估计到学生会怎样思考、怎样提问、怎样回答,给学生以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避免轻率否定,不做简单结论;禁止粗暴武断,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条件,让学生在“情境”中积极探求真理。教师还可以转换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由此发现新的天地,创造新的情境;欢迎和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和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对教材内容的缺点和问题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总之,整个课堂教学应优化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异想天开”和“别出心裁”,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组织“我们周围的资源”这一课教学时,我让学生说出我们周围的资源有哪些,有一个学生突然问,老师SARS算资源吗?虽然这是个调皮生,是想闹出点“小故事”,但是,他提出的问题与教师所提问题有关,我于是因势利导,我说细菌就是生物资源的一部分,但作为资源,同学们都知道应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来自于自然界,另一个是必须对人有用。病毒自然不是资源,但是,我们要知道有的食用菌如蘑菇就是资源。
2.改革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要善于运用各种现代化媒体,拓宽教学思路,丰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生缺乏思考,形成思维惰性,往往与教师教学方法简单、机械,教学手段落后单一,教学思路狭隘有紧密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增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形象性。教师可以借助各种现代化教学媒体,为学生呈现一个五彩缤纷的教学环境,以拓宽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还可以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走出课堂,通过调查、访问、讨论等多种形式开拓学生视野,激励学生思考,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例如,在讲授“我们周围的废弃物”时,引导学生调查周围的废弃物,从而使学生学习的空间大大开阔,思维大大加深与激化,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注意“存疑”,设置“空白”,培养问题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巧妙“存疑”,将“问号”蕴藏在情境中,让学生“惊喜”地发现问题,进而让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出来,教师不应独占课堂,也不必从头讲到尾,面面俱到,让学生“不假思索”;而应留下一段“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索、去设疑、去体会。课堂教学中的“空白”,其本身就是一个“情境”,这个“情境”可以为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导火线”,引起学生对知识的“缺陷感”和“饥饿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给我指个方向,不要把结果全部告诉我,留着让我思考吧!”
综上所述,要创设“问题情境”,往往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备学生;既要积累、筛选大量的教学素材,又要按照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开拓思维,活跃思想,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教育科学研究
创设问题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北潞园学校 刘莲香 地理 学课教学 中学高级教师 8939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