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研究

时间:2019-05-12 18:28: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化学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化学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研究》。

第一篇:化学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研究

化学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研究

序言

有效的教学需要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情境,因为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中学化学教学模式也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它要求学生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而“探究式学习”总是围绕着具体的问题而展开的,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用已有的经验去发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教学手段。

1.问题情境的涵义

问题情境是指一个人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它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原有的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解决的心理状态【1】。.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恰到好处地提出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内心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诱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从而将思路引向深处的一种优化方式。从学生解答问题的质量、速度等指标上可以清楚地“诊断”学生实际掌握水平【2】。故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是化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2.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问题情境的典型表现就是提问,但又与一般的提问有所不同,提问重“问”的形式,要求创设较高的价值,帮助学生从困惑、不解和探索中走出成功之路。因此,它也具有自己独特的原则。2.1真实性

在不失科学性的前提下,问题情境越真实,学习主题建构的知识越可靠,越 1 容易在现实情境中运用,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课堂中创设的情境越真实,越接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就越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旧知识的迁移和对新知识的建构与内化。通过课程的学习应该让学生切实感受化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提供生活材料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能够用所学的知识对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做出判断和解释,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们可以了解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化学基础知识,主要包括:金属腐蚀的化学原理和金属防护的常用方法;污水处理和减少大气污染的化学方法及原理等。对于那些脱离了真实情境的知识,学生往往只能达到刻板的、不完整的、肤浅的理解。2.1全面性

现代化学教育是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基本特征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化学教育必然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的化学教育(4)。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不仅应该包含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应该根据化学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品质。因为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发展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研究指出:一个人的事业成功,只有20%的成分取决于其智力因素,80%的成分取决于其非智力和其他因素。并且化学研究的是物质的变化、性质以及新物质的发现和制造,在这里有许多激动人心的制造和发现新物质成功的喜悦,也有许多能引起人们极大兴趣的物质变化和现象。这些都能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去学习、去探究。所以,在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有着无比优越的条件。2.3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习是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的积极反应,不应是被动行为(5)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在激发学生认知需要的情境中进行的,因而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求其能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造就一种“愤悱”情境,从而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并能从具体示例中概括出普遍原则,再以普遍原则类推同类事物,而扩大认识范围。2.4量力性原则

根据学生的潜在水平和表现水平之间的最近发展区所设计的问题才是推动教学和学生心理发展的强大动力。换言之,教师的设疑必须把握恰当的难度,过 易或过难的问题都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价值的设疑往往是学生的积极探索和教师的适当引导两方面的努力,最终获得圆满解决的,鉴于学生基础知识和能力发展的不平衡,在充分考虑学生整体水平设疑的同时,应当适当兼顾两极学生的需要,由易到难设计问题的台阶,逐步引导他们独立地解决较复杂的化学问题。2.5发展性

问题情境的设计不仅要针对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是还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便于提出当前教学要解决得到问题,形成新的情境,利于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发散,积极主动地继续学习,达到新的水平。(6)设置得当的教学情境应该不但有利于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习成果的巩固和发展,还应该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

2.情境创设的策略研究

有价值的化学教学问题情境不仅在于可以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情感活动,还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效地改善教学。它能对教学过程起到引导、定向、调节和控制的作用,研究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教学理论,而且有益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创设有价值的问题情境是中学化学改革的重要追求。2.1利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学科本身就与生活、生产有着最紧密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学中应注重创设真实具体的情境,有具体情境向抽象情境过渡,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看到事物,利用生活、生产和自然现象,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得真实的知识,其目的是学生先获得感性认识,然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介绍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化学现象。煤气泄露引起的火灾,水质污染,冰箱除臭,热水瓶除垢,识别真假羊毛等。既能增强学生的环境和安全意识,又能让学生感到化学离生活很近,学习化学很有用。

【问题情境一】:铁生锈

中国网报道:2009年经过WCO各成员的讨论并一致通过了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每年的4月24日作为“世界腐蚀日(Worldwide Corrosion Day)”,其宗旨是唤醒政府、工业界以及我们每个人认识到腐蚀的存在,认识到每年由于腐蚀引起的经济损失在各国的GDP中平均超过3%;同时向人们指出控制和减缓腐蚀的方法。

据2003年出版的《中国腐蚀调查报告》中的统计,我国每年因腐蚀造成的损失(因腐蚀和防腐蚀所付出的代价)高达5000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腐蚀带来灾难性事故,耗竭宝贵的资源和能源,污染环境,危害地球。因此,腐蚀不仅影响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严重威胁人类家园的幸福生活和安全。

老师:金属腐蚀离我们的生活是非常近的,比如我们每天早晨起床后会发现家里的铁锅生锈了,还有一些不常用的铁制品一段时间后也会变得锈迹斑斑。大家想一下,铁为什么会生锈呢?

学生分析出三种情况:(1)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反应;(2)铁与空气中的水发生了反应;

(3)铁与空气中的水合氧气一起发生了反应。老师:大家能否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呢? 学生思考并动手实验验证假设,并得出结论。

老师:根据实验结论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防止生锈呢? „„„

3.2利用化学与社会生产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社会离不开化学。化学与社会紧密相连,它跟社会生产以及生命、环境、能源等现代科学前沿问题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如海水制盐,电解食盐水 【问题情境二】:电解食盐水

视频:工业上用离子交换膜法电解饱和食盐水

【解说原理】:在这种电解槽中,用离子交换膜把阳极室和阴极室隔开。阳离子交换膜跟石棉绒膜不同,它具有选择透过性。它只让Na 带着少量水分子透过,其它离子难以透过。电解时从电解槽的下部往阳极室注入经过严格精制的 NaCl溶液,往阴极室注入水。在阳极室中cl放电,生C12,从电解槽顶部放出,同时 Na 带着少量水分子透过阳离子交换膜流向阴极室。在阴极室H+放电,生成H2,也从电解槽顶部放出。但是剩余的 OH 由于受阳离子交换膜的阻隔,不能移向阳极室,这样就在阴极室里逐渐富集,形成了 NaOH溶液。随着电解的进行,不断往阳极室里注入精制食盐水,以补充NaCl的消耗;不断往阴极室里注入水,以补充水的消耗和调节产品NaOH的浓度。所得的碱液从阴极室上部导出。因为阳离子交换膜能阻止Cl通过,所以阴极室生成的 NaOH溶液中含NaCl杂质很少。用这种方法制得的产品浓度大,纯度高,而且能耗也低,所以它是目前最先进的生产氯碱的工艺。(7百度)

--+

-+【老师】:结合以前的知识大家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1)饱和食盐水通电后,两极上都有气泡产生,你认为可能是什么物质?(2)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的存在?

(3)假如溶液中Cl-全部转化为Cl2,逸出,此时溶液中大量存在的微粒是什么?(是否只有Na+?怎样证明溶液中存在NaOH ?)

(4)用什么实验可以证明电解液的碱性是电解产生的,还是原溶液具有的?(5)根据氯碱厂原料和产品的性质,你认为在生产过程中和贮运是应注意哪些问题?氯碱厂的厂址应如何选择?

学生分组讨论,一步步解决问题,随着问题的解决逐步了解电解的过程。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设计教学,符合学生的实际规律,通过师生共同观察和讨论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的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氯碱厂地厂址选择,不但培养了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8)

3.3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以其合理的设计方案、验证性和探索性相结合的实验过程,直观明显的实验现象和作为制造新物质、进行化学创造活动的主要手段,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方面,起着其它教学过程和手段无法代替的作用。通过学生亲自进行的化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其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教师讲授有效的多。【问题情境三】:盐跟某些金属的反应 【明确问题】盐能跟金属发生反应吗? 【收集事实】:

实验1:在两只盛有氯化铜溶液的试管里,分别浸入一段洁净的铁丝和铂丝,过一会,取出,观察有什么变化?

实验2:将两根铜丝分别浸入盛有硝酸汞溶液和硫酸锌溶液的试管里,过一会,取出,观察有什么变化?(9)

讨论:这两组实验分为两类,一类发生了反应即一三组;另一类没发生反应,即二四组

结论:在金属活动形顺序里,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从它们的盐溶液里置换 出来。

交流与应用:能否用铁桶装硫酸铜溶液?(10)3.4利用化学史创设问题情境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果能根据教学内容适时地用化学史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占时少,而且效益高。不仅可以是教学不再局限于现成的知识本身的静态效果,而且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过程。

【问题情境四】: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的“错误之柜”

1826年8月14日,法国科学院审查了巴拉尔的新发现,一种在室温下呈液态的元素,将其命名为Brmine(中文译名为溴),但在巴拉尔之前,同样的机会曾出现在化学大师李比希面前,但却被他轻易的放过了。当时,德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便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后经重新化验,证实其中确实含有溴。本来李比希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但他的疏忽使他没能抓住机会。为了警戒自己,李比希把那个瓶子放在一只被他称为“错误之柜”的箱子里,永远作为一种教训。

老师:(1)溴有哪些化学和物理性质呢?

(2)作为和氯同族的元素,它们之间有哪些相似性呢?(3)溴该如何保存呢?

3.5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教学媒体经过精心设计与制作,可以提高单位实践内的教学信息量,它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让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接收到以多种形式传递过来的教学信息,色彩鲜艳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将知识栩栩如生地展现在 学生面前,为知识的传递增加了许多乐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10

【老师】:在晶体中最小的结构重复单元我们称之为晶胞,请大家观察屏幕上的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第二篇:化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

初中化学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

上饶县花厅中学 吴加国

在课堂教学的开端,设置情景导入是课堂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富有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无论情景的外在形式还是情景内容都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反应。情景创设”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其目的是让学习者在实际情景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景下,进行学习。即强调利用生动﹑具体﹑直观的形象,尽可能地激发学习者的联想,唤起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从而更有效地将新知识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20世纪末,布朗等人进一步提出,知识具有情景性,知识是在情景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学习情景的性质决定了所学知识在以后情景中再运用的可能性,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客观世界中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景中,学习才能更为有效。

教学中,跟化学有关的实验、问题、故事,史实、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等,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教学情景,用来激发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状态,以促进知识的建构,以及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连接。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中考中实验探究内容占重要地位,因此学习化学离不开探究。探究的方法和思路,首先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其次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最后根据实验现象或数据得出结论,从而验证猜想的成立与否。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讲授这方面的内容时,将科学家的一些重大发现的化学史作为素材,设置情景导入,激起学生的探究的欲望。

例如“H2的制法”,瑞士的科学家在一次将稀硫酸泼到金属上面时,偶然发现“有一股像旋风一样的气体上升”的现象,他重复上述实验得到同样的现象,后经过大量的实验,他终于发现了氢气及其实验室制法。设置这样的情景之后,进行设问,假如你是这位科学家,是如何知道是氢气?应怎样设计实验来制取氢气?根据“用稀硫酸泼到金属上面产生氢气”的事实,选择的药品(1)酸是不是只能用稀硫酸?用其他酸可以吗?

(2)用那些金属?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用?等。这样将课自然导入到所讲的内容上来,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激情、探索的欲望的作用。

像这类课导入比较多,如指示剂的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稀有气体的发现等。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者根据自身的长处和课堂教学内容的目标,可以单一运用,也可以交叉混合运用有效的课堂导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掌握起知识来更加轻松,学习起来更有兴趣。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巧妙地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将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并不很难,一定要自己琢磨总结出适合自己用的东西来。

第三篇: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三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 2009-03-03 16:16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

王后雄

摘 要:通过对探究式学习活动和新课程教学功能的探讨,探讨了化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设计的多种方法。结合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具体教学案例阐明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情境的全面性、真实性、情感性、问题性、发展性和可接受性。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得学生很少提问题、不善于提问题、很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从而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它要求学生由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探究式学习”总是围绕具体的问题展开的,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是帮助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一、问题情境的涵义及其在探究学习中的作用

问题情境是指主体为达到某一活动目的所遇到的某种困难和障碍时的心理困境。对课堂教学而言,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做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处于急切想要解决所面临的疑难问题的心理困境中。学生要摆脱这种处境,就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运用以前未曾使用过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性思维获得富有成效的发展。

我们根据对探究式学习和课堂教学过程的分析,概括总结出在课堂开展探究式学习的主要过程为“情境—问题——探索”。

图1 探究式学习师生活动的流程

从整个教学过程看,探究式学习一般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创设情境,即教师将化学问题或事实镶嵌在一种模仿或真实的环境中,呈现给学生。情境主要的作用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是整个教学的起点和成败的关键。其次是发现问题,在教师引导下,问题情境激发着学生去掉非化学因素的情境,关注情境中的化学知识和学生不能解决的化学现象,从而主动感觉问题、提出问题,即情境问题化。

在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比较淡薄的情况下,教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或是在某些教学环节上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在于提示事实的矛盾或引起学生内心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平衡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中去。

再次,要注重学习情境的设计和调整。对学生来说,学习活动的情境不同,他们具体行为的展开也是各异的。因此,教师应多创设一些探究性的学习情境,特别是当学习活动未能充分展开时,在做出学生是否能力不足的判断之前,先探讨一下自己创设的探究性学习情境对于学生能力的发挥是否适宜,这样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二

2009-03-03 16:18

二、化学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设计方法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强化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着

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以解决问题为手段,贯穿实践性。化学新课程创设的问题情境通常有以下一些途径。

1.利用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将学科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两相融通创设问题情境,如日常生活中一幅熟悉的场景、一次亲身的经历、一个生动的自然现象、一件有趣的化学事实等,都可以让学生体验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化学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激发改造自然和探索科学奥秘的情感,培养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1]“铁和铁的化合物”问题情境的设计

教师:大家都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削皮后的苹果颜色就会变锈,谁能知道其中的奥秘呢?

学生:思考、困惑(引起认知矛盾).(注:这一提问就如同在学生平静的脑海中,投下一颗石子激起了疑问的浪花,大家议论纷纷。正当学生处于“心愤愤,口悱悱”的时候。)

教师:(问向)Fe2+与Fe3+在溶液中各显何种颜色,有哪些化学性质?

(注:这一点拨,引出了思维之路,使学生得知:苹果中的二价铁离子被空气中的O2氧化成三价铁离子呈黄色。所以,市场上出售的苹果汁中常掺入维生素C等还原剂,以防止二价铁离子被氧化。)

教师:这些问题,就是本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利用社会实践创设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当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经验、社会环境或自然情境相结合时,所学的知识才容易发生迁移;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才能真正理解、掌握并应用于真实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比如一件化学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事实、一项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的重大成就、一幅真实地反映化学现象的插图、一则生动的有关能源或环境问题的报道等,都能使学生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产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动机,强化自主学习的责任,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过程中的重要使用,最终形成综合的科学观。

[案例2]“金属钠”问题情境的设计

据某报报道:在广州市珠江河段曾经出现过惊险神秘的“水雷”,6个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水桶浮在水面上,其中3个发生剧烈爆炸,另三个被成功打捞。据现场的一位同志讲,早上10点多,河内突然冒起一股白烟,在水面上漂浮的一个铁桶内窜出黄色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群众议论说,“没想到水里的东西也能着火爆炸”打捞上来的桶被打开盖子后,马上冒出白烟,而且一旦人们接触了桶内的物质,双手感到剧烈的疼痛……消除队员将打捞上来的铁桶用煤油浸泡。

问题:1.为什么装满金属钠的铁桶不下沉?为什么“水里的东西也能着火爆炸”?

2.为什么消除队员将打捞上来的铁桶用煤油浸泡?

3.为什么打捞上来的桶被打开盖子后,马上冒出白烟,而且一旦人们接触了桶内的物质,双手感到剧烈的疼痛?

感受此情此景,学生的好奇、议论、猜测油然而生,求知的迫切性得到强化,探究心理氛围已经形成。此时学生经过实验探究,弄清了神秘“水雷”爆炸、燃烧的原因,认知积极性受到强化,课后部分学生还设计出了“滴水点灯”和“滴水生火”的实验,学完钠及化合物的内容后,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主动实验,萌发主动获取知识的心向,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3.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模拟或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中学生对化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运用化学实验来创设教学情境。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学生亲自进行的化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其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有效得多。

[案例3]“盐类的水解”问题情境的设计

[教师]我们知道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

设问:盐溶液是否一定呈中性?

讲述:本节课我们将通过实验来学习盐在水溶液中的变化情况,并联系实验现象分析解释部分事实。

[组织实验]请用自己实验台上的试剂分别做两组实验。

实验1:测定NH4Cl溶液、NaCl溶液、CH3COONa溶液的pH。

实验2:往3mL0.5mol/L CH3COONa溶液中滴入2-3滴酚酞,观察颜色。加热,再观察颜色。

展示资料:25℃时,下列溶液的pH如下:

NaCN CH3COONa NaF Na2CO3 NaHCO3 11.28.9

8.2

11.6

8.3

提供事实:①实验室配制FeCl3溶液时要加一定量的盐酸。②泡沫灭火器成分为Al2(SO4)3溶液和NaHCO3溶液。③铵态氮肥不宜与草木灰混合使用。

[提出问题]

①NH4Cl溶液、NaCl溶液、CH3COONa溶液酸碱性如何?②向CH3COONa溶液中滴入滴酚酞,现象如何?加热后现象又如何?③为何NaCN溶液、CH3COONa溶液、NaF溶液的pH依次减小?为何Na2CO3溶液的pH大于NaHCO3溶液?④如何解释①②③?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只有当认知结构与外界刺激发生不平衡时才能引起学习的需要。因此,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为了引起认知矛盾,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个多疑、好奇的境界,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三 2009-03-03 16:18 4.利用生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浓厚的学习兴趣,能使学习者产生探究的动机,并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手段很多,如生活中与所学知识有关的趣事,有趣味的化学故事、夸张的卡通图片或动画、生动的化学史料、适合学生言语习惯的文字对白等,都能吸引学生自觉融入学习活动中。

[案例4]“维生素”问题情境的设计

几百年前,远洋轮船上没有冷藏设备,船员们只能吃面包、饼干、咸肉等食物,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吃不上新鲜蔬菜和水果。航行期间船 员们经常病倒,症状是脸色暗黑、牙龈不断渗血、浑身出现青斑,许多船员甚至因此而死亡。探险家哥伦布的船队在航行途中也有船员患上这种病。患病的船员留在了途经的一个荒岛上,他们采摘红红绿绿的野果调节口味并用以充饥。过了几日,奇迹出现了,这些船员不但没有死去,反而恢复了健康。

你知道船员们患的是什么病吗?野果为什么能使他们恢复健康呢?

上述教学情境的设计,引起学生对“野果”成分的好奇,导引学生对维生素的结构、功能及对人身体健康有何益处探究的好奇心。从故事或其他途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好奇心,而学生的认知好奇心一旦被激发出来,就会产生学习的内部动机。

这种动机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持久、最稳定的动力。

5.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

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说过:“化学可以给人以知识,化学史更可以给人以智慧。”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利用化学史料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教学不再局限于现成知识本身的静态效果,而且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和动态演变的过程,揭示出反映在认识过程中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使学生学到形成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科学方法。

[案例5]“氯气”问题情境的设计

在舍勒研究氯气性质时,法国化学家贝托雷,他对这种黄绿色的气体也很感兴趣,于是对它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实验。有一次,他将氯气通入热的浓苛性钾溶液,结果发现生成了两种盐:一种是普通的钾盐,另一种是未知的新盐,后人称之为“贝托雷盐”——KClO3。为研究该新盐的特性,贝托雷把它放在残存有硫磺的研钵中研磨,不料,立即发生了剧烈的爆炸。贝托雷受伤了,但他说:“搞科学难免要有牺牲,对我来说生活中可不能没有科学呀!”1785年,贝托雷提出把氯气的漂白作用应用于生产,并注意到氯气溶于草木灰形成的溶液比氯水漂白能力更强,而且无逸出氯气的有害作用。1789年英国化学家台耐特把氯气溶解在石灰乳中,制成了漂白粉。请你根据相关的史料内容,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解释相关的实验现象。

„„

教师:下面我们沿着先人足迹,开始氯气的探究之旅吧„„ 6.利用认知矛盾创设问题情境

新、旧知识的矛盾,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因而都是用于设置教学情境的好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积极地进行思维、探究、讨论,不但可以使他们达到新的认知水平,而且可以促进他们在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案例6]“甲烷”问题情境的设计

教师:今天,我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次,在澳大利亚的一个农庄,一头牛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可牛的肚子却是鼓鼓的,这可把农庄庄主急坏了。他想:牛不吃东西,会不会是牛嘴里有什么毛病?于是他叫人把牛嘴巴撬开,点了一支火把想看看究竟。谁知当火把刚一接近牛的嘴巴,就从牛嘴里射出了一条条长长的火焰!请问同学们:“牛为什么会从嘴巴里射出一条长长的火焰?”

(注:此时,已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探究CH4的产生和性质。)

上述情境的设计,利用了学生认知因素之间的不协调,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感环境和良好的认知环境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在设置问题情境时,教师绘声绘色、富有感情的描述十分重要。而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化教学媒体,能把生动的图像、清晰的文字和优美的声音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能抛开某些表面的、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凸现出来,能在屏幕上实现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跨越时空限制,从而高效率地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教学情境,增强其效果。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情境设置提供了新型的表现手段。在设置教学情境时,也应该注意发挥多媒体技术的特殊功能。

三、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根本目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情境的全面性

一个良好的情境,不仅应该包含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建构起良好的认知结构,而且应该蕴涵着促进学生非智力品质发展的情感内容和实践内容,能

营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心理环境、群体环境和实践环境,富有思想内涵。

[案例7]“碘”问题情境的设计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首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法国化学家库尔特瓦为了制取黑色火药所需的硝酸钾,在巴黎开了一家硝石工厂。他将海岸边生长的海藻烧成海藻灰,再与硝酸钠反应来制取硝酸钾。那是1811年的一天,当时库尔特瓦正在实验室做制取硝酸钾的实验,实验台上放着两只瓶子:一只瓶中盛放的是海藻灰的酒精溶液,另一只瓶中盛放着浓硫酸。他家的一只小花猫,正好奇地看着主人做实验。突然小花猫鬼使神差地爬上了实验台,并将两只瓶子都碰倒,里面的液体流满了实验台。这里,一个令人吃惊的现象出现了——

[过渡]当年库尔特瓦实验室的小花猫是无意识的行动,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来“反串”一下小花猫,故意把浓硫酸倒入海藻灰溶液,并迅速盖上装有水的表面皿。

[实验]请学生上台完成上述实验。

[提问]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因为小花猫的淘气“发现”了什么物质?

通过碘的发现历史情境的引入,总结碘的一般制法,探究碘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始终以探究实验设计贯穿整节课,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既能为情感教学服务,也能为认知教学和行为教学服务,有助于学生掌握学习内容。

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研究四 2009-03-03 16:18 2.情境的真实性

学生学习知识,不是只为了能够对知识进行准确表述和客观再现,而是要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原有的知识进行重新构建和进一步解释,并且还要使知识发生迁移和生长。因此,课堂中创设的教学情境越真实、越接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就越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和内化。

[案例8]“二氧化硫”问题情境的设计

1.1872年,美国化学家Smith首先提出了“酸雨”一词,直到20世纪40年代,酸雨问题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投影)

2.1972年6月5日,具有历史意义的人类环境会议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并确定每年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从1974年起,每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一个主题,开展“世界环境日”的活动,其中1983年的主题是防治酸雨。(投影)

3.1985年,几场酸雨过后,我国四川省奉节县9万亩华山松全部枯死,重庆市南山县2.7万亩马尾松死亡过半。(投影)

„„

酸雨的危害如此之大,造成酸雨的罪魁祸首是谁呢?学生对酸雨竟然有如此大的破坏性感到非常吃惊,都非常想立刻弄明白其中的原因,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

在真实问题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通过查找资料、做家庭小实验等方式,自学有关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方法等内容,并完成以下问题:

1.二氧化硫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2.什么是酸雨?它可分为哪些类型?分别是怎样形成的? 3.酸雨有哪些危害?如何防治?

4.收集雨水并测定其pH,分析本地区酸雨的危害情况和形成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

事实情境具有不容置疑的真实性而往往易于被学生接受,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情境的情感性

学生在学习中,如果从情感到行为都能够渗透和融化到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真实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中所体现的知识和技能,也很容易领悟和挖掘具体教学情境中所蕴涵的观点和价值。因此,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情境越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就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地探究问题。

[案例9]“氯气”问题情境的设计

[播放1]播放江苏淮安发生液氯泄露事故的有关报道(麦地枯黄、油菜变白、人畜中毒等)。

播放一战和抗日战争时期“氯气战”图片,以及氯气在战争史上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教师:根据上述报道和图片,同学们能总结氯气有哪些性质和危害?氯气的气味应如何操作?为什么农作物颜色发生了改变?

(注:启发诱导学生根据有关情境自主总结氯气的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之后,指导学生实验探究:闻氯气气味,使学生掌握闻气体气味的基本操作方法;而后再归纳总结出氯的物理性质。进一步探究氯气与水的反应。)

[播放2]播放江苏淮安发生液氯泄露事故的救援与处理。

[教师]根据有关情境组织学生讨论探究以下两个问题:①有关人员为什么用浸有稀石灰水的毛巾或口罩捂住口鼻进行救援或疏散?还可以应用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物质?②消防战士为什么要用土包搭成围堰?围堰内物质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注: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氯气与碱反应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掌握应用日常生活中常用物质来应对一些突发事件的能力。)

上述情境的设计,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氯气性质与毒性的认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情感以及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显然,氯气是造成这些灾难的罪魁祸首。那么,氯气都具有那些性质呢?从此展开对氯气性质的探究。

4.情境的问题性

探究式学习和教学活动实施的关键是“问题环境”的设计。问题环境的设计不仅包括问题本身的设计,还包括问题的引入方式、利用方式、预计解决方式、连锁引发新问题的方式等。结合日常教学,引导、启发学生去延伸、开拓问题链,重视并利用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疑惑和问题,引导他们相互解疑。创设“微科研”的问题环境,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以问题为载体和核心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拓展而展开,要求教师创设有利于学生产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情境。

[案例10]服装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

1.内衣选用什么衣料好?外衣选用什么衣料好?混纺衣料的优点是什么?

2.哪种天然纤维织物保暖性最好?哪种合成纤维织物保暖性最好?高寒地区解放军战士冬季穿什么衣料做成的衣服好?为什么?

3.人造棉、人造丝、人造毛都可以用黏胶纤维织成,这三种纤维有什么差别?

探究式教与学所涉及的化学规律往往隐藏在较深层次,需要学生去挖掘和感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往往不太明确,需要学生去尝试并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问题的不确定性最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愿望。

5.情境的发展性

情境作用的发展性是指教学情境应该具有促进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有利于激发和增加学生潜能的功能。教学情境的设计不仅要针对学生发展的现有水平,更重要的是,还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便于提出当前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又蕴涵着与当前问题有关、能引发进一步学习的问题,形成新的情境;利于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发散,积极主动地继续学习,达到新的水平。

[案例11]“可逆反应”问题情境的设计

[实验探究]已知FeCl3溶液和KI溶液能发生如下反应: 2Fe3++2I-2Fe2++I2

取5 mL 0.1mol·L-1 KI溶液,滴加0.1mol·L-1 FeCl3溶液5~6滴,继续加入2mL CCl4,充分振荡。静置后观察到什么现象?取上层溶液,用KSCN溶液检验是否还存在Fe。该实验说明了什么?能得出什么结论。

3+这个实验问题情境的设计,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发现规律:许多反应都是可逆的,在同一条件下既可以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又可以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有一定限度,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

6.情境的可接受性

情境的设计要考虑学生能不能接受,要设计好合适的“路径”和“台阶”,便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由于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总是受到个人能力以及情境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提供的情境,一定要精心地选择和设计,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之能适合于学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才可能使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经验和策略日趋丰富,在新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步提高。

[案例12]“活化分子和有效碰撞”问题情境的设计

[情境1]运用多媒体微观动画,呈现化学反应中分子的碰撞及新分子形成的课件。(略)

[情境2]科学发现的数据及分析。(略)

-1[文字]在1标准大气压、500℃时,对于0.001mol·L的HI气体,单位体积内

分子碰撞高达3.58×10次之多,如果每次碰撞都发生反应,那么反应速率约为58.000mol·L-1·s-1,但实验证明实际反应速率为1.2×10-8mol·L-1·s-1。

28在这里动画的引用恰好能为学生搭建起认知的桥梁,使微观事物直观化,化抽象为具体,体验感性,大大降低了教学的难度,突破了难点,同时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学生感觉趣味盎然,相互讨论,很自然地就得出了有效碰撞的概念。继而我又给出三组数据,学生分析出浓度增大→单位体积的分子总数增加→单位体积的活化分子数目增大→单位时间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化反应速率增大。

创设问题情境中蕴含的知识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因为,在这种教学情境的引领下,学生可通过探究等活动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和不断的自我发展。否则,创设情境的教学素材所涉及的知识若远离了学生实际,只会损伤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四篇: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化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毕华林 亓英丽(山东师范大学化学系)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离开了思维活动,任何能力都难以形成和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思维主体———人的内部条件中“问题情境”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思维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什么是问题情境,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本文将对此做一探讨。1.问题情境的构成要素

所谓的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当学生接触到的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通达解决的心理状态。它与问题不同,问题指的是个人不能理解、确定的客观世界中的矛盾。所以问题情境与问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同时它又有联系,问题情境的产生必须依赖于问题,没有了问题,学生也就不会产生心理困境。

从问题情境的定义去分析,我们认为问题情境应该具备3个要素:即未知的事物(目的),思维动机(如何达到),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觉察到问题)。

问题情境的核心要素是新的、未知的东西。为了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必须要求学生完成任务,把需要掌握的知识放在未知事物的地位上。未知的事物反映了思维的对象———内容方面。

问题情境的第二个构成要素是思维动机,即对未知事物的需要。在问题情境中,对于未知的事物,学生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难以去理解和认识。正是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或新问题的这一矛盾冲突,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探索愿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填补认知空缺、解决认知失衡、认知困惑和冲突的本能。学生内心具有了学习新知识的渴望,就能促使他去思考、去行动。所以说,对未知事物的需要是产生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

问题情境的第三个构成要素是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学生的可能性,包括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生已达到的知识水平。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能让学生在已达到的知识水平上能察觉得到,这是思维的开端,然后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才能使思维得以进行下去。学生具有的可能性越大,也就是他们的知识能力水平越高,未知的事物与学生知能的差距就越小,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完成的掌握过程的步子就越大。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是进行思维的重要保证。

2.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思维的本源在于问题情境,那么应该提出怎样的问题才能创设出恰当的问题情境,进而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呢?我们认为,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应遵循以下原则: 2-1诱发性原则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学习是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的积极反应,不应是被动行为,有效的学习应该是在激发学生认知需要的情境中进行的。因而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求其能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使他们产生积极思考的欲望。

研究表明,那些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是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具有启发性,驱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科学的分析,这样才能找到“结合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2-2适度性原则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必须根据特定知识内容以及教学目标,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设置问题。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过易和过难的问题都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不能构成问题情境。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得到答案,这样容易使学生形成一种不爱深入思考问题和不爱从复杂的联系中思考问题的不良思维习惯;问题过于深奥,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上不能解决,这样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不利的。只有那些难易适度,有助于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的认知冲突的问题,才是构成问题情境的最佳素材。

什么样的问题才是“难易适度”的呢?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那些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密切联系,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强度,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是创设问题情境的最适度的问题。2-3层次性原则 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遵循这一规律。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尽可能设计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用问题组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深刻理解有关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要避免将问题设计得非常具体、琐碎,把系统内容分解得支离破碎。这既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独立性,也不利于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思路和掌握知识的整体结构。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出科学的、有层次的问题组,并且及时引导学生把问题讨论的结果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2-4共振性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但是,如果只是教师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既定的答案,即常说的“以教师的思路来引导学生的思路”,这实质上是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师思维的框架之中,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造。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主体性的最充分发挥。学生提的问题越多,说明其思维越活跃,学习积极性越高。教师通过学生所提的问题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在和学生相互的交流和讨论中,二者的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相互引导,最终达到和谐共振。这应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3.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 3-1运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的化学实验在带给学生惊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时,更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在由实验产生的问题情境中,形成对新的未知知识的需要和探索。

例如在讲氯气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先演示2组实验:(1)氯气通过干燥的有色布条;(2)氯气通过湿润的有色布条。通过2组实验现象的比较,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氯气对干燥的有色布条无影响,却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呢?通过思考会想到:这一定是氯气和水作用的结果。那么氯气和水发生了什么反应呢?由此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氯气的化学性质。3-2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些内容直接地设疑提问,能启发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来思考新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方法。

例如在“苯酚”的教学中,教师可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苯酚和苯是否具有相同的分子结构,苯酚分子是否具有极性?学生自然就会联系有关苯的结构知识,思考分析羟基的引入对分子极性及结构有着怎样的影响。3-3通过学生意想不到的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做练习或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往往受原有的知识经验或思维定势的影响,对遇到的新问题“想当然”地进行分析,从而导致错误结果的产生。在教学中,教师可有意识地设计依靠学生已有知识难以正确完成的作业,让学生在发现自己的错误中,感到惊讶,激化矛盾,产生问题情境。

例如,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钠排在铜的前面,所以教师若要求学生写出钠和铜盐反应的方程式,学生大都认为钠把铜置换出来。而实验事实证明,钠和铜盐溶液反应并无红色的铜生成,而是生成了蓝色沉淀,并放出大量气体。“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与学生的回答发生了矛盾,学生感到无比惊讶,他们迫切地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3-4通过化学史实、现象的叙述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家在科学发现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以及遇到的系列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教学提供了生动的素材,是创设问题情境的一种有效途径。

例如,学习苯的分子结构时,可以给学生讲述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梦境”中发现苯分子结构的故事,既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的曲折和艰辛,又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加深了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

3-5通过精心策划的课堂讨论创设问题情境

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所引起的矛盾冲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创设问题情境。由于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希望被认可的愿望非常强烈,教师在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同时,要适时引导他们冷静分析,从不同的侧面去认识问题。

例如关于苯酚的分子结构,有的同学认为它和苯分子一样也是平面六边形结构,另有同学认为由于羟基的引入,导致羟基上的氧原子不与其他碳氢原子共面。究竟哪一种观点正确呢?通过讨论,学生对有关的分子结构分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3-5利用提出假说、验证假说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一部分化学知识,可以让学生联系原有的知识经验提出假说,然后再通过实验或者推理来验证假说。学生在推论、验证各自的假说过程中,原有知识与新知识之间产生矛盾,这些矛盾导致问题情境的产生。例如,乙醇分子结构的教学,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比较乙醇与乙烷分子组成的不同,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乙烷的分子结构,推断乙醇可能具有的结构式,学生经过思考可写出下面的2个式子:

乙醇的分子结构究竟是前者还是后者?二者有什么区别?怎样用实验方法来证明?这时学生的思维便处于“问题情境”中,在这种状态所带来的内在动力的驱动下,就会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经过探索,最终获得正确的结论。

综上所述,问题情境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来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五篇:谈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谈化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

莱城区茶业口镇汪洋中学

张玉俭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用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关键词:问题情境

诱发性原则

适时性原则

矛盾对立型

出乎意料型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是说思维来源于疑惑,而疑惑又总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事实上,思维过程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用问题启发和引导学生,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创设“问题情境”又称课堂设疑。设疑与解疑的良好配合,既能理清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强化应用,又能从解答的质量、速度上“诊断”出学生知识掌握的实际水平。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技能。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操作方式一般是提问,但与一般课堂提问有所不同,它要求提问能创造较高的价值的疑问,帮助学生从困惑、不解和探索中走出成功之路。创设“问题情景”一般要求坚持以下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要针对教学的难点和易混、易疏忽之处或典型的错解去设置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一举中的,解决学生的困惑和补救知识缺陷。

2、诱发性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所设问题应能使学生产生“悬念”,造就一种“愤、悱”情景,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寻找规律,从而深化学生已有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能力。

3、层次性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时,所设问题要注意层次性由易到难逐步深入。这样,能降低学习的难度,理顺学生思路,排除思维障碍,激发学生解疑积极性。另外在学习解释的过程中要适时的进行启发、点拨、架桥、铺路或做必要的提示,以使学生顺利的找到问题的关键,化难为易。

4、适时性原则

新课引入时创设“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注意力,启迪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课的结尾创设“问题情境”,能乘上启下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新的境界,激发学生求知欲,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课堂中间创设“问题情境”,能调节课堂教学气氛,掀起学生认知高潮。适时性原则还要求教师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最佳时刻设疑并作适当启发诱导,使学生从“疑无路”走向“又一村”。

5、熟境性原则

在不失科学性的前提下,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事例和熟悉的情境,巧妙地结合化学问题去设置疑难,让学生在解疑求知的和谐学习气氛中“顿悟”出问题的关键,既加深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巩固,又使他们把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

6、量力性原则 创设“问题情境”,必须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热情和达到巩固深化学生知识技能及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需思考即可回答的简单问题和深奥玄虚即使教师提示也无法说请的复杂问题,均不足取。有价值的设疑是通过学生的积极探索和教师适时适当的引导能获得圆满解决的。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有关知识内容产生直接内在兴趣,利用“问题情境”本身的新异性、迷惑性、困扰性等特点及其本身所具有的思想强度,直接引导学生进入有关的学习情境,进入思想的兴奋状态,使学生针对有关问题展开积极主动紧张活跃的思维活动,并在自己发现和找到问题结果的过程中,品尝到思考的快乐和获得成功的愉悦感。显然,这种策略本身就具有形式与内容、思维与情趣、认识与情感相统一的优点。

二、在化学思维兴奋教学中,通常可以设计并采用下面四种形式的“问题情境”。

1、矛盾对立型问题情境

就是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诱使学生对结果作出矛盾对立,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两种预测,以激起学生较强烈的情感反应和急切的求证欲望。然后,可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各抒已见,甚至展开辩论;最好用实验或事实材料来验证,以便学生进入急于想了解自己究竟为什么对或错的状态。如在学习了浓盐酸和浓硫酸相关知识后,可提出:浓盐酸和浓硫酸若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质量与质量分数将会怎样变化?原因是否相同?学生经过争论、讨论,印象将会非常深刻。

2、出乎意料型问题情境

就是设计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普遍作出一种较为一致的并很自信的回答或预测,最后的结果却出乎意料,使他们一下子全神贯注于“为什么会是这个结果”之中,产生一中“噢,原来如此”的恍然大悟的满足感。这种“问题情境”对于增进师生感情,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崇拜感有独特作用,也常常会使课堂出现一些戏剧性的愉快气氛。例如,在通过一系列实验使学生对“金属活动顺序表中前面的金属能够从盐溶液中置换后面的金属”这一规律深信不疑时,突然提出一个问题:钾、钠等金属能否把硫酸铜溶液中的铜置换出来,再实际予以演示,结果自然会大大出乎学生意料。

3、选择困惑型问题情境

就是设计一种“问题情境”有几种比较相似、迷惑性较大的答案选择,学生一时难于作出正确决断,即便做了选择,往往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这种情景下,学生不得不认真对待面前的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例如:在讲二氧化碳气体的实验室制取装置时,就可以创设此种“问题情境。”

4、无所适从型问题情境

就是设计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好像明白却又好象不明白,不知究竟该从何入手解决问题。这样容易激发起学生非要将问题弄个水落石出的斗志。如学习中和反应知识时提出:酸碱溶液反应无明显现象,是否有办法证明两者已确实反应?适时提出这个问题,对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大有好处。

上述四种形式的问题情境中,其中选择困惑型和无所适从型对学生来说,一般来讲诱惑强难度大,且需要经过比较艰苦的思考过程才能正确解决问题。但这样的过程带给学生的也将是较高层次的成功愉悦和思维锻炼。

以上几种“问题情境”可以在实际教学中穿插设计,合理组织。实施“问题情境”策略的具体办法很多,如:实验法、复习对比法、直观形象法、事实材料法等,只要符合教学实际与学生实际,必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下载化学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化学课程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

    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策略 江苏省赣榆县实验中学 樊梅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境相联系的,在问题情境下学习,可以使个体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促进学生的......

    化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化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一、通过有趣的实验来创设情境学生在最初接触《化学》这门课程时,是一种望而生畏的恐惧心理,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化学》是一门有趣而又与生活实际紧密相......

    化学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

    化学教学中教学情境的创设 摘要:根据教育部2009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大纲》化学课程应“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与化学有关的自然现象和物质变化规律,帮助学生获得生产、......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研究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研究策略 通过在教学中对创设数学情境问题,可以为学生揭开数学复杂的公示,枯燥的计算的面纱,使学生们发现数学的有趣和美好,发现数学并不神......

    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研究

    有效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研究(一)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根据期初教育会议精神,使我们明确方向,课堂上精讲多练,向四十分钟要效率,让学生课下真正减负。让学生学的时候学个“踏实......

    高中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策略探微

    高中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策略探微 [摘要]高中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较难也较枯燥的学科.而数学情境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的重要源......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研究 .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研究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情境创设,能够有效通过生动的设计和有趣的教学活动场景激发起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是一种把数学知识和知识应用......

    浅谈口语交际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策略研究(合集五篇)

    浅谈口语交际教学中的情境创设策略研究 摘 要: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不难看出,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十分重要,学生可以在具体的情境中真实地交流,体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