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辈式心理辅导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3 05:2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朋辈式心理辅导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朋辈式心理辅导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

第一篇:朋辈式心理辅导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

朋辈式心理辅导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

[摘要] 目的 观察朋辈式心理辅导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接受朋辈式心理辅导的观察组(n=39)和接受常规护理服务的对照组(n=39)。结果 观察组患者辅导3个月后生活能力、卫生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工疗情况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精神分裂患者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朋辈式心理辅导的运用可以改善患者的各项治疗指标,提高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各项能力,值得予以临床推广。关键词:朋辈式心理辅导;常规护理;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情感、知觉和行为以及思维等多方面障碍和精神环境与环境不协调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病,这一疾病患者的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给患者和家庭均造成了严重的心理负担和沉重的经济负担,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各种能力,为了提高这一疾病患者治疗的有效率,促进患者的康复就应该为其提供更加优质和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

[1-2]

。本文选取我院在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78例为研究的对象,对朋辈式心理辅导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均为男性,年龄在31~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3±5.6)岁,患者住院时间在20~26年之间,平均住院时间为(20.2±2.4)年,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9)和对照组(n=39)。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义(p>0.05)。1.2方法

1.2.1朋辈被辅导员的选拔与培训:在选择朋辈辅导员的过程中应该参考以下标准: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上且病情稳定半年以上,无严重的躯体疾病,且自愿担当辅导员,同时,选拔的男女例数和年龄应该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朋辈辅导员的培训应该以小组训练的形式开展,由专门的高素质人员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对每一个培训的内容均实施较为详细的训练和讲解,培训的主要内容有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知识,人际交往知识、预防突发事件的技巧以及服药的相关知识等,每个内容安排4~5个课时。

1.2.2朋辈式辅导的实施方法:患者由护士与朋辈辅导员共同接待入院,朋辈辅导员介绍医院的环境和相关的生活设施,同时,介绍病友,减少患者对住院环境的陌生感,同时朋辈辅导员也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并关心其住院生活,帮助患者友好的与其他的病人沟通和交流,减少患者的孤独感,同陪伴其参加茶话会、趣味运动会和联欢会等各种活动,丰富其住院生活,同时,鼓励患者参加康复训练,并将自身的经历讲给患者听,让其知道坚持服药的重要意义。如果发现疾病复发先兆应该汇报给医护人员处理,在此基础上朋辈辅导员也应该做好护理的心理疏导,定期的与患者谈心,关心患者负性情绪的产生,减少患者发生负性情况。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辅导3个月后生活能力、卫生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工疗情况等均进行随访和统计,为实验分析提供基础和依据。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O统计软件完成对本次实验研究中所得数据的统计、整理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均数(s±x)表示,计量资料比较用卡方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观察组39例患者辅导3个月后生活能力、卫生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工疗情况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39例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出院3个月后的康复疗效

组别 观察组 对照组 例数 39 39

生活能力 15.35±3.25

卫生能力 5.60±2.55

沟通能力

工疗情况

11.25±2.60 13.10±1.85

23.45±4.05 14.34±3.48 21.05±4.55 16.75±2.34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3 讨论

精神分裂症为精神科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大多数患者可以通过口服药物缓解临床症状,但是随着疾病的发展和病程的迁徙,患者的社会兴趣、智力能力以及个人卫生等均逐渐的走向了衰退,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服务可以减缓这一进程,因此应该对更好的心理护理方法进行分析。

朋辈心理辅导指的是志愿从事心理护理工作的非专业人员通过短期的培训在日常生活中为患者提供心理知识普及、心理危机干预以及心理问题的疏导,为周围需要帮助的朋友和[3]

同龄人提供帮助和行为示范。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运用朋辈心理辅导可以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负性情绪,促进了患者的康复,是一种护理效果显著的方法[4-5]。在本次试验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辅导3个月后生活能力、卫生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工疗情况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对精神分裂患者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朋辈式心理辅导的运用可以改善患者的各项治疗指标,提高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疗效,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和各项能力,具有较为理想的护理效果,值得予以临床推广。参考文献

[1]张燕,朱慧,李达.朋辈式心理辅导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01):163-164 [2]段宝君.集体心理干预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康复的效果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10):186-187 [3]刘桂英,周朝当,潘德红.团体人际心理治疗改善恢复期精神病患者心理状况的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1,26(13):1165-1167 [4]李明忠.朋辈心理辅导模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性的提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0(08):1004-1008 [5]唐萍,张霞,高文玉.同伴教育在衰退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1,24(09):1139-1140

第二篇:激励式心理护理对儿科住院患者的护理体会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激励式心理护理对儿科住院患者的护理体会 作者:王彭 姬静娟

来源:《维吾尔医药》2013年第05期

摘要:目的 分析激励式心理护理对住院患儿的护理效果,总结心得体会。方法 随机择2012年9月—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患儿200名,将实行常规护理的100名患儿划入对照组,将在此基础上进行激励式心理护理的100名住院患儿划入观察组,对比两组患儿遵医行为及住院时长。结果 观察组患儿遵医行为发生率远远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心理护理;激励式;儿科住院患者

激励式心理护理,即不断激发人的动机,使机体保持在高度兴奋的状态[1]。通常在小儿的意识中,医院很可怕,要吃药,要在陌生的环境中面对各种侵入性治疗如皮试、输液等。因此,对儿科住院患者实行激励式心理护理,缓解其各种紧张、害怕的抗拒心理,降低因此产生的应激行为的发生率,提高患儿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意义重大。一般资料

择2012年9月—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患儿200名,将实行常规护理的100名患儿划入对照组,将在此基础上进行激励式心理护理的100名住院患儿划入观察组。观察组男女比例56:44,平均年龄(7±4.3)岁,其中腹泻23名,流行感冒28名,扁桃体发炎16名,肺炎14名,手足口病19名;对照组男女比例52:48,平均年龄(8±4.6)岁,其中腹泻26名,流行感冒25名,扁桃体发炎15名,肺炎18名,手足口病16名;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型等一般资料上的差异小(P>0.05),可比。方法

2.1 护理方法

常规护理:在患儿办理入院后的1小时内,有经验的护士亲至病房,了解患儿及其家属的情况,予以常规护理。

激励式心理护理:(1)建议患儿家属在患儿吃药或进行侵人性治疗时,守护在旁,细心安慰,给予情感支持;(2)向患儿介绍周围接受同种治疗且配合度较高的儿童,给其树立榜样;(3)在患儿接受治疗时,播放儿童电视或儿童音乐,分散其注意力,减轻患儿的痛感;

(4)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利用风趣的语言或搞怪的表情,吸引患儿,取得其信赖,减轻患儿紧张、害怕等抗拒心理;(5)开设奖励,对积极参与配合治疗的儿童奖励红花,并在每个病房进行红花评比调动患儿的积极性。

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则此基础上加用激励式心理护理。

2.2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儿遵医行为(如配合检查治疗、按时服药、遵守纪律等)及住院时长。3 结果

3.1儿遵医行为比较(观察组/对照组):

配合检查及侵入式治疗:81/46;按时服药:86/72;遵守纪律:73/51;

3.2 住院时长比较(观察组/对照组):

住院天数(天):(3—12)/(4—13);平均(4.4±3.0)/(7.1±3.6)。

对比得,观察组患儿的遵医行为发生率远远高于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比对照组少,P讨论

有研究表明,引起儿科患者产生害怕、恐惧等负面抵抗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2]:

(1)患儿对医院的环境和工作人员感到陌生,容易害怕;(2)疾病带来的不适和痛楚,让患儿容易急躁;(3)以往的治疗中积累的负面印象,引发患儿的条件反射,产生抵抗、不安情绪,且其极易造成恶性循环;(4)家属尤其是父母的忧虑、恐惧情绪对患儿产生消极影响;

(5)医护人员不够亲和的态度或过高的要求,均能导致患儿产生恐惧心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进步,护理人员更多地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关注患者的心理,即心理护理。心理护理主要依赖于护士的语言、行为与表情等对患儿与患儿亲属产生的影响。激励式心理护理则是利用激励使人保持在高度兴奋状态中。大脑皮层兴奋能刺激分泌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使血糖升高,以提高应激能力[3]。该护理可通过以下几点来进行:(1)为提高患儿的依从性,对患儿采取健康教育,树立学习榜样;(2)设立奖励制度,通过比较来激发患儿的竞争意识,提高患儿的参与度与配合度;(3)分散患儿的注意力,降低其对治疗时的疼痛感觉,缓解其恐惧心理;(4)取得患儿的信任与依赖,提高其依从性;(5)对患儿家属进行心理指导,寻求患儿亲属的积极配合。

本文结果表明,观察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患儿采用激励式心理护理,能有效缓解患儿的焦躁、恐惧情绪,提高患儿的配合率,促进治疗的顺利进行,改善疗效,增加患儿及其亲属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参考文献

[1] 李肽芝.激励式心理护理在儿科住院患儿中的效果[J].中国医疗前沿,2011,06(17):79—80.[2] 陈凤群.激励式心理护理对学龄前患儿输液时的影响[J].哈尔滨医药,2005,25(6):110—111.[3] 田美霞.运用激励式心理护理提高患儿服药成功率[J].齐鲁护理杂志,2003,9(3):212.

第三篇:考生考前心理辅导对考试成绩影响的研究

实 验 设 计

天津师范大学 心理与行为研究院 应用心理2007

张丽云 063033163

考生考前心理辅导对考试成绩影响的研究

张丽云 063033163

(天津师范大学

心理与行为研究院

天津 300074)

摘要: 本实验目的考察的是考前心理辅导方案对考试焦虑、复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辅导效果,以及通过集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干预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多大的提高。采用斯皮尔伯格的“测验焦虑调查表(TAI)”,对高三毕业班的学生进行测试。根据测出的考试焦虑程度分为低焦虑组和高焦虑组,分别对其进行考前心理辅导,并与对照组比较。预测结论是考前心理辅导确实有利于改善高焦虑考生的心态,提高考试成绩。这表明,此方案在中学是行之有效的,也是势在必行的。

关键词:考试焦虑

心理辅导

考试成绩问题提出:

考前焦虑发生在重大考试前半个月至一个月,表现为精力不集中,心烦意乱,有的动辄和家长闹情绪,严重的甚至出现头痛、腹泻、发烧等症状。如果父母没有及时发现并加以干预,轻则影响备考,〔1〕重则继续发展成为考试焦虑症。近年来,各地相继出现身患“学校恐怖症”的学生。他们厌学,中

〔2〕途放弃努力,导致功亏一篑,令人扼腕叹息。究其原因,就是考前焦虑长期得不到诊治的结果。

考试焦虑是目前中学生所面临的一个既普遍又困扰的问题,它已引起了广大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广泛关注。对中学生考试焦虑的调查和开展心理辅导的研究论文已不少,而对心理辅导后的效果研究尚〔3〕〔4〕不多见。根据有些研究者对中学进行的考前心理辅导所取得的成效的基础上,为进一步验证心理辅导的实效,探寻考试焦虑与考试成绩间有多大的相关,于是组织了一次考前心理辅导实验研究。

本实验有以下几个假设:

第一,考前做过心理辅导的学生高考成绩高于考前没有做过心理辅导的学生,则证实了心理辅导对高考成绩有影响。

第二,考前做过心理辅导的学生高考成绩与考前没有做过心理辅导的学生的高考成绩没有显著差异,则证实了心理辅导对高考成绩没有影响。实验办法

2.1实验目的:

考察考前心理辅导方案对考试焦虑、复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辅导效果,以及通过集体心理辅导和

〔5〕个别心理干预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多大的提高。2.2方法

2.2.1被试:

试验组被试来自天津的普通中学,课业成绩居于中的学生。入组标准:①考试焦虑测验总分在30分以上者;②自觉有心理困扰和有与本辅导的目标障碍相符的反应;③自愿参加或主动要求参加辅导。三个标准必须同时满足。

对照组在同校的同等班级。入组标准除上述第三条外,其余与实验组相等。2.2.2材料:

测量工具采用斯皮尔伯格的“测验焦虑调查表(TAI)”。该量表包括三项得分:总分、忧虑性因子分和情绪性因子分。忧虑性主要涉及对即将到来的考试的评价、预期,以及由此产生的担忧、不安,包括较多的认知成份。情绪性主要指相伴随的情绪体验及身体反应,如恐慌、焦虑和与植物性神经活动失调有关的身体症状。2.2.3实验设计:

本项研究旨在验证该辅导方案对被试学习成绩的提高。所以,自变量是考前心理辅导。因变量以考试成绩排名为指标)。对于无关变量的控制,主要控制了被试的学习成绩,即选择成绩中等的学生作为被试,控制了学习优异学生的本身学习能力较强,在考试后成绩高是否与考前心理辅导有密切相关的因素。同理,不选择成绩较差的学生,也是控制了考前心理辅导与考试成绩是否有相关。综上,选取成绩中等的学生作为被试,能有效控制这个因素。对于学习绩效,由于影响因素较多,我们只考察受辅导组学生两次考试成绩排名次的方式加以比较。2.2.4实验过程:

对实验组采用集体辅导与个别心理咨询相结合的方式,辅导从4月下旬开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是时间进行(一般隔两星期进行一次),直到高考前。每次辅导90-120分钟。集体辅导共进行四次,辅导内容:①正确评价和认识自我;②如何看待和消除考试焦虑;③指导自我放松训练;④应试技能技巧辅导。个别心理咨询不受时间、人数、地点和条件的限制,根据需要灵活进行。2.2.5数据收集与统计:

考试焦虑前测在3月5日统考前进行,后测在6月5日高考前进行。学习成绩和名次以统考的成绩和排名与6月份全国高考的成绩和排名作为指标。数据统计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

3结果:

通过试验,我们预测以下结果:

3.1通过T检验的结果是,考前做过心理辅导的学生高考成绩明显高于考前没做过心理辅导的学生的高考成绩,则证实了心理辅导对高考成绩有影响。

3.2通过T检验的结果是,考前做过心理辅导的学生高考成绩与考前没做过心理辅导的学生的高考成绩没有显著差异,则证实了心理辅导对高考成绩没有影响。

4分析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1.李秀,柳海

高中生考试忧虑及相关因素的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0 ,(6)第21卷第3期:192-193 2.贺腾飞

中学生考试焦虑及其辅导策略.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 ,(6)第20卷第6期:79-81 3.江光荣,靳岳滨

高三学生考前心理困扰的团体辅导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2)4.杨骏,赵慧俐,郑晓华

中学生考试焦虑问题.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5):220 5.江光荣,赵汉俊

中学生考试焦虑及其辅导.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2)

第四篇:手术室噪音对手术患者的心理影响及护理探讨

手术室噪音对手术患者的心理影响及护理探讨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中医院手术室鲁艳231600

手术室作为病人接受手术治疗及抢救伤病员的重要场所,环境要求较高,但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往往仅重视环境的清洁、无菌,却忽视了手术室噪音。所谓噪音,是指不需要、不悦耳、令人紧张且有害的声音。对于噪音有多种测定方法,但多数以db-A为单位分级,其中:40-80db属中等声响;80-100db已很响。根据Shapiro等对手术室常规操作噪音的测定,结果见下表: Shapiro等对手术室常规操作测定 对象与动作db-(A-加极声极)打开橡皮手套的包装86 脱去手术用手套82 手术器械互相碰撞80 病人气管内吸引78 手术器械放入碗、盘75 打开纸袋70 手术医生谈话66~70 这些噪音都可对病人的内分泌、心血管和听觉等生理系统产生影响,较常见的是病人血压增高、心率增快。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人80例,男70例,女10例,年龄2~67岁。经过减少声响,降低噪音,进行心理护理,98%的病人能配合治疗,仅2例年龄偏小的患儿依靠基础麻醉进行手术治疗。

2、临床观察 对病人来说,“手术”是一种令人产生恐惧心理的治疗手段,多数病人术前较为紧张。手术作为一种应激素,可导致病人产生比较剧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干扰手术的顺利实施。

3、护理体会 ⑴多数患儿惧怕医护工作者,到手术室后会产生恐惧感,不配合手术。患儿由于思想不成熟,表达和认知能力较差,这就要求医护工作者不能以成人的心态对待他们,要有足够的耐心进行诱导,使其配合手术。其次,医护工作者还应提前一天到病房访视、了解,加强医患交流,以取得患儿和家属的信任。【2】

⑵老人、久病不愈的病人长期受疾病和疼痛的折磨,往往对医疗工作者有不信任感,到手术室后,术前准备工作中发出的推机器声、脚步声、交谈声,使病人心里产生一种烦躁、恐惧感,甚至很强的抗拒心理。手术室工作者应给与病人安慰、解释、鼓励和关心,充分取得病人的信任,同时尽量做到走路轻、动作轻、说话轻,努力缓解病人抗拒心理,确保手术取得预期效果。⑶文化水平较低的病人,由于缺乏对相关医疗知识的了解,加之对手术治疗的恐惧和紧张,在听见呼吸机、监护仪等相关医疗器械发出的声响后,心率会越来越快,影响手术治疗。手术室工作者要尊重病人,耐心听取他们的意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安慰他们,为他们创造安全感,帮助他们解除思想上的恐惧和顾虑,使他们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4、控制噪音的措施 我院手术室为控制噪音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总的来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⑴思想观念的转变:教育及认识噪音对患者的危害性,限制不必要的噪音污染,进一步建立健全保护性医疗制度。⑵手术室的声学设计:对手术室内地面、墙壁、天花板采用隔音材料,建立闭路电视,减少

人员参观。⑶设备的保养与设计:及时淘汰陈旧设备,引进功能好、噪音小的新仪器,并定人定期检查,添加润滑剂等;凳足、推车等安装橡胶减震器或小垫;调节电话等院内通讯系统的音量以减少干扰。⑷医疗过程的改进:吸引器在必需时才使用,不用时关掉;麻醉监测信号声的大小应不干

扰患者和工作人员,术前准备阶段将仪器设备安装好后方可接病人入手术室。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使手术室的噪音控制在30~40db。

5、小结

外科患者的手术治疗是整个疾病治疗中的关键,也是患者身心最脆弱的时刻,一个愉快安静的环境将使患者经历更少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因此,减少噪音、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参考文献:【1】

第五篇:周芹-品管圈护理对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自我效能及预后的影响

品管圈护理对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自我效能及预后的影响 周芹张芬兰马红波

四川省广元市中心医院心内科 628000 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护理在心肌梗死恢复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品管圈护理为分界点,将60例心肌梗死恢复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品管圈护理,比较两组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面对疾病的自我效能感、预后以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在疾病知识、用药知识、合理饮食、按时复查等方面的健康知识达标率高于对照组,自我效能感评分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心脏性猝死、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的改善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护理能够提高心肌梗死患者应对疾病的能力,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关键词:品管圈护理;心肌梗死;恢复期;自我效能;预后

The Effect of quality control circle nursing on self efficacy and prognosi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covery patients Zhou Qin Zhang Fenlan Ma Hongbo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Guangyuan City Hospital of Sichuan 6280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nursing effect of QCC nursing recovery period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Methods 60 case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covery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y quality control circle nursing as the cut-off point,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QCC nursing,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with health knowledge situation, self-efficacy of facing disease, prognosis and life quality.Results health knowledge of disease knowledge, medication knowledge, reasonable diet, timely review and other aspec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sense of self-efficacy scor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rate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malignant arrhythmia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ife quality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the QCC nursing can improve the ability to cope with the disease, the prognosis and life quality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patients.Keywords: quality control circle care;myocardial infarction;recovery;self efficacy;prognosis 心肌梗死是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冠心病死亡的重要原因。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是心血管疾病管理的重要目标。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经有效的药物治疗后病情处于稳定阶段,此时间段内患者处理病情、情绪方面的能力,对于预防出现不良心血管事件,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活动,是由相同、相近或互补之工作场所的人们自动自发组成数人一圈的小圈团体,持续不断地提高工作质量的工作方法。近年来,品管圈被引入医院护理管理中,致力于护理质量的改善[1]。为提高心内科护理质量,我院在护理工作中实施品管圈活动,现以30例心肌梗死稳定期患者为例,将实施方法及效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处于恢复期的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标准:⑴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及WHO临床诊断标准,患者有典型的胸痛症状、心电图动态演变过程、心肌酶谱改变及cTnT阳性;⑵患者及其家属均履行知情同意手续;⑶75岁以下;⑷经药物治疗病情处于稳定期;⑸沟通能力、理解能力正常,可配合护理,并完成相关调查。排除肺标准:⑴动脉栓塞、脑卒中、感染性疾病、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药物过敏史等患者;⑵肝、肾功能受损;⑶有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结缔组织疾病;⑷急性期发作的患者;⑸精神障碍或合并有心理疾病。将该组患者以品管圈护理为分界点,分为观察组(品管圈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每组30例,观察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2~67岁,平均52.3±12.5岁。梗死部位:高侧壁11例,前间壁及广泛前壁10例,下后壁9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2~70岁,平均53.2±14.2岁。梗死部位:高侧壁13例,前间壁及广泛前壁8例,下后壁9例。两组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1.2 品管圈护理

1.2.1 成立品管圈、确定主题

我科室10名护士组成品管圈,所有组员均自愿参加,由护士长担任圈长,1名主管护师任辅导员。剩余8名护士在圈长的组织下开展品管圈的活动。确定圈名为质升圈,主题经圈员讨论确定为:“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在每周二开一次会,每次1~2h,活动时间为2014年1月-3月。

1.2.2 科内现状及原因分析

采用心内科护理质量调查问卷对患者的护理需求进行调查,并结合临床护理经验、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循证,发现主要的问题为护理主动服务意识欠缺、患者的病人角色突出、自我护理能力差、心理负担较重。1.2.3 制定护理措施

⑴成立由护士长、圈长和责任护士三级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检查和完善制度、流程及管理等内容,完善护理工作制度、指引,建立护理质量评价标准[2],制定了各级人员的职责和工作标准,将科室护理工作层层分解,做到责任到人。提高护士工作的责任心。⑵制定综合性的护理措施:①病情管理指导: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健康教育方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心肌梗死的发病原因、致病因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常用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尿激酶等)的安全用药(尤其是药物的药理作用、服药注意事项、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以及自我治疗和护理中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加强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重点强调遵医嘱服药(避免漏服和改变药物剂量,帮助患者制定手机闹钟按时服药)和按时复查的重要性(可采用短信、微信或电话等形式提醒患者按时复查)[2]。②日常生活护理指导:教会患者定时进行血压、体重、腿围的测量,讲解紧急情况下的救治措施,对患者的活动、休息、睡眠等生活起居进行管理,嘱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备用。同时注意预防感染、压疮等护理事故及感冒、肺炎、深静脉血栓形成。嘱患者保持大便通畅,多做腹部顺时针按摩,防止用力排便而增加心肌耗氧量[3]。③饮食及运动指导:有目的的控制水和盐,增加食品种类及多样性,多食瘦肉、蛋类及豆制品等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嘱患者戒烟,少量饮葡萄酒、黄酒等酒精度数低的酒料以促进血液流动,但忌饮烈酒。根据患者生活习惯及病情状况制定不同的锻炼计划,如活动能力较差的患者可选择室内走动或以呼吸锻炼为主,有较强活动能力的患者可选择有氧运动。④情绪管理:告知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帮助患者进行自我调节,教会患者一些心理护理的方法(如:宣泄、倾诉、自我暗示等)[4],转移不良心境。鼓励患者的家属多关心患者,定期组织病友联谊会和座谈会,让患者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分享抗病心得,减轻心理压力。1.2.4 完善阶段

在召开圈会时由圈内人员汇报品管圈的开展情况,并共同讨论护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商议解决的办法。同时在科室内进行定期培训和考核,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整改,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新的措施能够顺利推广和实行。1.3 观察指标

⑴心肌梗死健康知识: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心肌梗死健康知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疾病知识(包括心肌梗死的定义、诱发因素、危害、常见治疗及预防方法等)、合理饮食、用药知识(包括遵医嘱服药、药物的不良反应)、合理运动、按时复查、不适随访六个方面,若患者或家属能对以上知识的>90%的内容能够进行复述,则视为达标;若只能复述上≤90%的内容,则视为不达标。⑵自我效能感: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进行评价,该量表共10个项目,设计个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的自信心。采用李克特4点量表形式,各项目均为1~4评分。评分越高,说明自我效能感越强。⑶预后:采用心血管不良事件来评价,患者出院后随访90d,记录此期间发生的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脏性猝死、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和症状性心衰。⑷生活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生活质量量表,该量表包括生理、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周围环境、宗教信仰和精神寄托等6个领域,满分60分,较好为41~50分,良好的为51~60分。较好和良好记为改善。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数据统计软件,计量资料(±s)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百分比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及自我效能感比较

观察组在疾病知识、用药知识、合理饮食、按时复查等方面的健康知识达标率高于对照组,自我效能感评分高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及自我效能感比较 指标

观察组(N=30)

对照组(N=30)t/χ

2P

健康知识达标率(%)

疾病知识

27(90.0)

20(66.7)4.81

<0.05

用药知识

28(93.3)

21(70.0)5.45

<0.05

合理饮食

25(83.3)

18(60.0)4.02

<0.05

合理运动

21(70.0)

13(43.3)4.34

<0.05

按时复查

28(93.3)

11(36.7)21.71

<0.05

不适随访

24(80.0)

12(40.0)

10.00

<0.05

自我效能感

29.9±71.36

20.75±2.12

10.92

<0.05

2.2 两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的心脏性猝死、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的改善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两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比较 指标

观察组(N=30)

对照组(N=30)χ2 P

预后(%)

症状性心衰

3(10.0)

7(23.3)7.20

<0.05

恶性心律失常

0

2(6.7)

心肌梗死

0

2(6.7)

心脏性猝死

0

1(3.3)

生活质量(%)改善

27(90.0)

17(56.7)8.52

<0.05

未改善

3(10.0)

13(43.3)讨论

心肌梗死是指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而导致的心肌坏死,临床常表现为心功能衰竭、胸骨后剧烈疼痛、心律失常等,死亡率较高。近年来,我国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已经引起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自身的高度重视。正确的诊断和规范的治疗方案虽然在减少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要合理的护理模式对患者病情的稳定,促进患者康复和改善患者的预后也起着积极作用。当心肌梗死的患者病情步入稳定期后,部分患者会由于过于乐观而不知控制自己的情绪,加之医务人员对患者的监督和约束力有所放松,患者的遵医行为下降,往往导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5]。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与技能,使患者能够过上独立的生活,已经成为心血管内科疾病的护理目标。品管圈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护理管理方法,是指相同的工作单位或工作内容相关的人员,自动自觉自发地组合起来,利用集体智慧来发现的问题,分析原因,集思广益,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的一种管理方法,对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具有积极意义。自上世纪90年代品管圈被推广到医院的管理方面,在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医院中开展广泛,效果肯定。品管圈活动通过找出和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实施以及效果评价等,能够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6]。申玉琴等人在普外科中开展品管圈活动结果发现,该护理模式不仅能够控制术中低体温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而且能够提高圈员的护理素质[7]。陈鹏等人的研究表明,通过品管圈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有效提高了癌症患者健康教育的知晓率和护理的满意度[8]。李希玲采用品管圈控制冠脉介入治疗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取得了较为满意度的效果[9],李栎杨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品管圈活动,发现其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有效控制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10]。我科室成立心内科质升圈,把握心内科护理现状并进行原因分析,找出影响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和生活质量的原因,以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发挥患者在自身疾病中的主观能动性,改善自护能力和预后为最终目标,建立护士三级质量管理体系,由责任护士一对一的采用综合性的护理。结果显示,品管圈护理实施后,心肌梗死稳定期的患者健康知识、自我效能明显提高,预后和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与传统护理模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个护理过程健全了护理三级质控体系对心内科护理工作实施质量监控,逐步建立了良性的工作机制,形成了人人参与质控的理念,有利于及时发现护理问题。综合护理的应用从认知、心理、护理技能等方面全面提高患者对病情的管理能力,有效改善了预后。综上所述,品管圈护理能够提高心肌梗死患者应对疾病的能力,改善预后和生活质量。参考文献

[1]张幸国.医院品管圈活动实践与技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5-23 [2]杨伯泉,朱慧民,王灵红,等.认知行为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杂志,2011,10(1):54-47.[3]叶小红,陈伟琼,欧红梅.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阶段性健康教育的探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2):167-168.[4]林腾凤.中医情志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稳定期病人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26(22):2092-2093.[5]冯群,连续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2,23(14):146-148.[6]卢红梅,刘桂秀.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门诊输液室患者满意度[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下旬刊,2013,10(10):97-99.[7]申玉琴,梁怡虹,宋百灵.品管圈活动在普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4):38-39.[8]陈鹏,安志洁.“品管圈”活动提高癌症疼痛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满意度的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6):714-715.[9]李希玲.QCC模式在控制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2,23(22):144-146.

下载朋辈式心理辅导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朋辈式心理辅导对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