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煤矿年检核定要求
煤矿年检核定要求
强烈推荐您查看完整版本: [--煤矿年检核定要求--]
一、煤矿概况: 1.地理位置及井田境界;
2.地质概况:主要地质构造及矿井水文情况; 3.矿井瓦斯等级、瓦斯涌出量、自然发火周期等; 4.剩余地质储量、可采储量和服务年限; 5.开采历史、设计能力及核定生产能力; 6.开拓、提升、运输和通风方式
二、依法从事煤炭生产情况
(一)“五证一照”情况
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矿长资格证、矿长安全资格证、营业执照是否齐全、合法、有效,有变更、延期的是否及时变更换证。
1.采矿许可证:证号为xxxxxxxxxxxxx,发证机关为:xxxxxxx,有效期起止日; 2.煤炭生产许可证:证号为xxxxxxxxxxxxx,发证机关为xxxxxx,有效期起止日; 3.矿长资格证:矿长姓名:xxx,证书编号: xxxxxxxxxxxxx,发证机关为:xxxxxxxxxx,有效期截止xx年xx月xx日;
4.矿长安全资格证:矿长姓名:xxx,证书编号: xxxxxxx,发证机关为:xxxxxxxxxx,有效期截止xx年xx月xx日;
5.安全生产许可证:证号为xxxxxxxxxxxxx,发证机关为:xxxxxxxxxx,有效期起止日; 6.营业执照:注册号为xxxxxxxxxxxxx,发证机关为:xxxxxxxxxx,发证日期xx年xx月xx日,是否通过上年度的年检。
(二)依法生产情况
是否在国家批准的范围内进行采掘活动、是否有超层、超深、越界和侵犯其他煤矿的采矿权的行为、有无转让和出租煤炭生产许可证行为、是否存在承包、转包、和租赁等方式转让采矿权的行为,是否按规定留设保安煤柱、对煤柱有无擅自开采破坏行为、其采煤方法是否对相邻矿井安全构成威胁、煤矿的地质报告、补勘地质报告、采区及工作面设计、各种地质说明书是否能按规定及时修编、提交,并按规定程序审批。
(三)资源回收情况
采区设计回采率,实际回采率(分采区回采率及加权平均回采率),未达到设计回采率的说明原因。
(四)煤矿核定生产能力及产量
核定能力,上年实际产量,是否存在超能力生产。
(五)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及持证上岗情况
特种作业人员总人数,有证人数,分工种情况,持证上岗情况。
三、矿井主要生产系统
(一)采区及工作面
包括生产、准备采区及工作面个数,工作面的落煤方式和支护形式等生产工艺,生产布局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政策,是否采用正规工作面的正规采煤法,工作面生产能力是否达到核定能力。
(二)提升系统
主、副井可以分述,也可以一起叙述。主要包括井筒的主要用途、提升方式、绞车型号、提升容 器及容量、电机功率、钢丝绳直径及单重,提升设备检测情况,检测单位及检测报告单编号,有人员升降的井筒提升设备的安全保护装置配备情况(防止过卷装置、防止过速装置、限速装置、绞车控制系统过负荷欠电压装置、深度指示器失效保护装置、闸间隙保护装置、减速保护装置、满仓保护装置)等,提升能力及提升能力技术测算单位。
提升系统小结:经自检提升设备是否符合有关规程规范要求,保护系统是否完善,运转是否正常,设备及各种保护的检查、检修、运行等记录是否齐全,提升系统是否满足生产能力的需要和矿井安全生产的要求。
(三)运输系统:
1.井下煤炭运输系统:包括运输设备、型号、使用地点、安全保护装置及等运输能力。2.辅助运输系统:包括运送人员、材料、排矸能力,井下运输大巷及井底车场的通过能力等,有斜巷运输的对斜巷安全设施及其安全性要加以描述。运输系统小结:
经自检运输设备是否符合有关规程规范要求,保护系统是否完善,运转是否正常,设备及各种保护的检查、检修、运行等记录是否齐全,运输系统是否满足生产能力的需要和矿井安全生产的要求。
(四)通风系统
概述: 矿井有完整、合理稳定可靠的独立通风系统;各采区实行分区通风,采掘工作面、采区变电所、井下充电峒室、、井下爆破材料库均有独立的通风系统,煤巷局部通风是否“三专两闭锁”、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采区是否有专用风道,其掘进工作面是否实现“双风机双电源”。矿井的通风方式和通风方法,主要(含备用)通风机型号、台数等。1.矿井风量
矿井总入风量、总排风量、井下各采掘工作面等主要用风地点的风量分配情况,矿井的通风能力是否满足矿井总需风量。
矿井通风能力小结:矿井的通风能力是否满足矿井生产所需风量,是否满足核定的生产能力。
2.防尘和井下消防系统
包括地面储水池容量、防尘水管路的敷设,井下用水点的设置、自动喷雾、防尘水幕的设置,防尘消防管路是否铺设到采掘工作面,隔爆水袋的设置情况等。有煤层自然发火倾向的煤矿,还应对注浆系统和注氮系统加以描述。3.安全监控系统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型号,厂家,是否完成升级改造,监测监控系统的使用是否正常,主机,分站个数,传感器种类及分布情况,煤矿的监测监控系统是否与上级管理部门的监测监控系统联网。
4.矿井反风演习情况
反风演习计划的编制,是否如期实施,演习持续时间,反风演习期间主要通风机操作是否灵敏、性能是否可靠,其它反风设施是否可靠,实现井下风流反向所需时间、反风风量与正常风量的比例是否达到《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反风流中的瓦斯和二氧化碳是否有超规定的地点。反风演习小结:通过演习和技术分析,井下通风系统是否可靠,主要通风机是否具有良好的反风性能,是否能在矿井突发灾变的情况下实施全矿性反风,矿井通风系统是否具有较强的抗御矿井灾害的能力,是否满足了矿井安全生产的需要。
(五)排水系统
1.矿区历年最高洪水位、各个井口的标高;
2.地面防排水设施、雨季“三防”计划措施、各项记录、上级文件精神的宣贯情况;
3.井下排水设备是否满足需要(包括排水设备型号、数量、性能、排水管路的设置、每台水泵的排水能力和总排水能力、水仓容积、矿井正常用水量和最大用水量,排水设备检修时间、联合试 2 运转时间和试运转结果等。
4.排水系统小结:排水系统是否完善,工作水泵、备用水泵、检修水泵的排水能力是否符合《煤矿安全规程》有关规定。
(六)供电系统
1.地面供电系统:进线电源是否双回路供电,上一级变电所名称、电压等级和变压器容量,如果是6万吨/年以下的矿井使用单回路的,要说明备用发电机组的能力和试发电情况。
2.井下供电系统:中央变电所的主要供变电设备、线路情况井下供电系统是否为变压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是否采用了接地保护;采区变电所是否两回路及两回路以上供电,所有设备开关是否具备短路、过流、漏电、过压、欠压、接地保护;全矿供电设备检查和设备完好率情况停(送)电执行停(送)电工作票情况等。
供电系统小结:供电系统是否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要求,是否满足生产能力的需要。
(七)调度通讯系统
井上下矿内外调度通讯是否畅通,井下采掘工作面和其他主要作业地点、要害部门与矿调度是否有可以直接电话联系,井上下通讯有那些先进设备,通讯设备是否运行良好。
(八)各种生产用图情况
按照《煤炭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要求,是否健全了各类矿图,《井田地质地形图》、《井上下对照图》、《采掘工程平面图》、《水文地质图》、《通风系统图》、《井下避灾路线图》、《供电系统图》、《排水系统图》等图种内容是否齐全、规范、填图是否就是,结论:这些矿图是否满足对安全和生产指导的需要。
四、安全管理情况
(一)安全管理机构设置及人员配置
(二)煤矿安全生产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
(三)隐患排查治理情况
(四)劳动定员管理
(五)安措费、维简费、科研费的提取和使用情况
(六)煤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与贯彻情况,应急救援演习情况。
(七)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情况,达到的等级。
五、安全生产情况
在日常安全管理中,都有哪些有效措施,如综合防尘、瓦斯治理、防治煤层自然发火、防治水、防冲、雨季“三防”等工作措施,上一年度和本年度的安全生产指标情况。
六、环保工作
环保工作情况三同时情况和取得的成果,矿井水有无外排,有外排的达标率,烟尘治理和排放情况,绿化情况等。
七、上年度年检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
上年度上级检查和本矿自检的主要问题是否及时整改,还有哪些问题的整改存在哪些困难
八、本次自检存在的问题及整改落实情况
本次本矿自检及上级管理部门检查的主要问题是否及时整改,还有哪些问题的整改存在哪些困难
九、自检结论
证照是否齐全有效、是否依法从事煤炭生产,生产系统是否合理、安全生产状况是否良好、是否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等。最后得出自检结论(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
十、结束语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在和大家交流的过程中难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有错误的地方希望大家会后能多批评指正。
第二篇:2013全省煤矿矿井通风能力核定工作会议要求
2013全省煤矿矿井通风能力核定工作会议要求
强化矿井通风管理 防范煤矿瓦斯事故
4月12日,2013全省煤矿矿井通风能力核定工作
会议在昆明市召开。会议对全省2012煤矿矿井通风能力核定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通风系统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剖析,安排部署了2013煤矿通风能力核定工作。省安委办副主任、省安全监管局汤忠明副局长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指出,2012全省应进行通风能力核定煤矿矿井1044对,经核定审核公告煤矿矿井957对,全省核定煤矿矿井通风能力总计7976万吨/年,因各种原因未进行通风能力核定的煤矿矿井87对。会议强调,瓦斯是煤矿第一杀手,深入贯彻落实《七条规定》,理顺煤矿矿井通风系统,加强煤矿矿井通风能力管理,确保矿井通风系统稳定可靠,是防治瓦斯事故的治本之策,必须抓紧抓好。一是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煤矿通风能力核定工作领导。各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及时协调解决核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核定工作进度和质量。煤矿企业要积极配合,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相关资料,确保核定工作稳步推进。各核定机构要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严格遵守和执行通风能力核定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标准以及行业
标准,客观公正地开展通风能力核定工作。二是突出重点,确保煤矿矿井通风系统完善稳定可靠。要结合《七条规定》有关要求,在通风能力核定工作中突出抓好完善矿井通风设施、理顺通风系统、落实反风演习3项重点工作,确保矿井通风系统合理、设施完好、风量充足、风流稳定。三是统一标准,严格煤矿通风能力核定结果审查。通风能力核定报告送审程序、报送材料及报告审查要严格按照报告编制和审查有关规定执行。省煤矿安全监管局将组成专家组对核定工作进行现场抽查检查,对专家办审查报送的煤矿通风能力核定结果进行抽查审核,审核合格的及时公告。四是强化监管,加强煤矿通风能力核定工作督查指导。各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核定工作的组织、指导和监督,定期对区域内煤矿通风能力核定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核定结果真实有效;同时,要加强监管,严防超通风能力生产。
会上,汤忠明还代表省安全监管局与参会的各通风能力核定机构主要负责人签订了《云南省煤矿矿井通风能力核定工作承诺书》。
第三篇: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工作总结
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工作总结
2006年8月,我所在接到有关对盘县大山镇和响水镇所辖13个煤矿进行生产能力核定的通知精神后,积极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认真学习相关生产能力核定有关规定和标准,并于8月下旬开始,深入煤矿现场,收集、整理、测定、分析煤矿相关资料,严格按照有关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实事求是地编制了所负责区域内相关煤矿的生产能力核定报告。在本次核能工作中,我们发现地方小煤矿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管理问题
1、煤矿投资者多数不懂煤矿现场管理,仅聘用部分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生产管理;
2、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严重不足,部分专业人员身兼多职;
3、技术管理混乱,基础资料不全;
4、图纸填图不及时,不能正确、真实反映矿井的生产现状;
二、生产管理问题
1、无规程、措施作业现象较为普遍,有的规程、措施不符合现场实际,不能正确指导现场安全生产;
2、生产安排随意性大,计划性不强;
3、采掘接替普遍失调,不能正常组织均衡生产;
4、通风管理较为混乱,瓦斯探头未按照规定进行吊挂,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5、电缆吊挂普遍不符合要求,失爆现象较为严重;
6、提升运输管理未能做到“行人不行车,行车不行人”;
7、井下防尘设施不完善,有的形同虚设,不能起到应有的防灭尘作用;
8、超能力生产现象较为普遍,“三违”现象严重;
9、人员培训制度执行不严,许多工人未经培训就直接上工;
三、矿井井型均偏小,资源及井田范围较小
在存在问题的同时,我们也高兴的看到许多煤矿业主现在也认识到了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在管理、技术、设备投资、制度建设上也在不断的总结完善。对此,我们有如下建议:
1、加强煤矿技术管理和生产管理,做好有关技术档案管理工作;
2、配备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切实作到每一个环节都有专门的人员负责;
3、按照正规循环组织生产,提高矿井资源回收率;
4、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到位;
5、加强工人技术和安全知识培训,增强其自主保安意识;
6、加强“一通三防”管理,完善各种通风设施,确保通风系统的稳定运行,严禁超通风能力生产;
7、加强对斜井运输的管理,严格执行“行人不行车,行车不行人”制度;
8、加强对井下电气设备的检查维护工作,严禁失爆;
9、加强井巷维护,确保巷道具有合理的断面和安全的支护;
10、加强地质资料的整理分析,合理安排生产接替,使矿井能够走上稳定持续发展道路;
11加强与科研技术部门的合作,采用先进的管理和采掘工艺,以获取最大的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严格执行国家有关产业政策,严禁超能力进行生产。
监理所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小组2006年11月23日
第四篇: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制度
《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初审上报制度
根据国家发改委、安监总局、煤监局联合下发的《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办法》、《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等有关规定,山西省煤炭厅《关于印发煤炭行政审批有关项目办理规定的通知》(晋煤办发〔2006〕570号)以及省、市《煤矿生产能力核定》的有关要求,为了进一步加强煤矿生产能力管理,规范煤矿生产行为,结合我县煤矿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适用范围
符合生产矿井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条件的煤矿。
二、审批权限
由县、市煤炭局以正式文件逐级上报省煤炭厅,省厅委托太原市煤炭设计院组织专家进行报告审查和现场核查,符合核定条件的,评审合格后出具书面评审意见,由省厅下达文件予以批复。
三、申请核定煤矿生产能力的条件
1、符合全省煤炭产业政策;
2、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3、有健全的生产、技术、安全管理机构及必备的专业技术人员;
4、有完善的生产、技术、安全管理制度;
5、各生产系统及安全监控系统运转正常;
6、采区回采率符合规范要求;
7、由于改扩建或技术改造发生能力变化的矿井,必须按照国家及我省有关基本建设程序进行并经竣工验收合格;
8、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必须委托具备资质的生产能力核定单位组织现场核定;
9、增加生产能力的矿井必须有资源保障,与核定生产能力相对应的剩余服务年限应不低于煤矿设计规范的规定。
四、申请核定煤矿生产能力需提交的资料
1、主体企业上报的生产能力核定结果审查申请文件;
2、生产能力核定结果审查申请表(一式六份),煤矿企业总工、矿长(总经理)、编制单位项目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
3、具备资质的生产能力核定单位向煤矿提交的生产能力核定报告书(一式六份);
4、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营业执照复印件;
5、因改扩建、技术改造申请核定生产能力的煤矿还需提交以下资料:
(1)省煤炭工业局批准的煤矿扩大生产能力文件及项目申请报告、项目核准批复文件;
(2)初步设计(变更)说明书及设计审批文件;
(3)项目竣工验收鉴定书或竣工批复文件。
6、能满足核定能力资源储量的证明资料;
7、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五、初审上报程序
1、符合《煤矿生产能力核定》的生产矿井,委托具备核定能力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现场核查,采集各生产环节相关数据,编制《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报告》;
2、由所属中心安监站、主体企业确认符合申报条件的,主体企业以正式文件上报县局;
3、收到主体企业上报的煤矿生产能力核定申请文件后,县局组织有关人员对申请生产能力核定煤矿的《报告》及有关资料进行初审和现场核查;
4、初审后,将不符合申请条件的予以退回,并书面说明理由;将符合申请条件的煤矿,上报市局,市局审查后符合申请条件的煤矿,上报省厅,进行评审批复。
六、审批时限
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审批办理实行限时工作制,县局在收到主体企业上报的煤矿生产能力核定申请文件及全部资料后,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初审上报工作。
七、监督管理
1、煤矿矿长是本煤矿生产能力管理的第一责任者,负责对登记生产能力的执行情况进行管理。
2、煤矿应当依据登记生产能力,按照均衡原则,安排季度、月度生产计划,合理组织生产。
3、县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和煤矿企业主体不得向煤矿下达
超过登记生产能力的生产计划和以超登记生产能力为基础的其他技术经济指标。否则,煤矿有权拒绝执行。
4、县局实施煤炭生产许可证年检时,对监管范围内所有煤矿的登记生产能力和按登记生产能力组织生产情况进行检查。
每年初,应当对监管范围内所有煤矿上按登记生产能力组织生产情况统一进行考核。
5、上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发现下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对煤矿生产能力监管不当的,应当及时予以纠正。
6、对以下煤矿,县局应及时提请上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核销其生产能力:
(一)因资源枯竭或资源整合等,办理煤炭生产许可证注销手续的;
(二)被依法实施关闭、吊销煤炭生产许可证的;
(三)其他原因需要核销的。
八、法律责任
1、新建、改扩建煤矿和煤矿技术改造项目,未经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提交初步设计和设计生产能力,或者初步设计和设计生产能力未经批准而开工建设的,责令立即停建,限期改正,对项目单位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项目主要负责人处3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下的罚款。
2、违反国家关于煤矿设计的规定和规范,擅自提高或降低设计生产能力的,对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给予通报,提请上
级主管部门按照规定予以通报和处罚;情节严重的,提请设计资质主管部门降低设计单位资质等级,直至吊销设计资质。
3、煤矿建设施工单位违反初步设计要求,在建设施工过程中擅自提高或降低设计生产能力的,责令立即停止施工,限期改正,提请上级主管部门按照规定予以通报和处罚;拒不改正的,提请建设施工单位资质主管部门吊销矿山工程施工资质。
4、煤矿生产计划超过登记生产能力的,责令立即调整生产计划,处3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执行的,视情节轻重对矿长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的行政处分,直至暂扣煤炭生产许可证和矿长资格证。
5、煤矿超登记生产能力组织生产的,责令停产整顿,处5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矿长处3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下的罚款。
对3个月内发现2次以上超登记生产能力组织生产的,吊销煤炭生产许可证和矿长资格证,提请县人民政府实施关闭。
6、煤矿生产能力发生重大变化而未及时组织核定并申请变更登记的,责令限期完成核定工作,对矿长处3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篇:水环境容量核定要求
全国地表水环境容量核定有关技术问题的说明
中国环境规划院
2004年9月
一、关于设计流量和水资源分析
1、须按照规定要求选择设计流量,即全国统一选取近10年最枯月平均流量或多年平均(长系列)90%保证率的月平均流量。如近10年来,每年最枯月流量分别为1、2、3、4、5、6、7、8、9、10m3/s,则设计流量为1 m3/s,而不是(1+2+3+4+5+6+7+8+9+10)/10,也不是10个最枯月流量中选择90%保证率的流量数据。
2、对于北方河流,按规定环境容量测算之后,建议分析近10年最枯季或者75%保证率下的参考环境容量数据的计算,或选择50%保证率等条件进行对比计算。另外,应强化目标总量控制内容,可以考虑基于严格的污染防治要求下环境需水量的测算。
3、各地在技术报告水资源部分编写中,需分析本地水资源与外来水资源的关系,分析年内降雨分布情况以及年内水资源分布情况;对重要的江河要补充多年平均径流量和最枯月流量数据。
二、关于水质评价
4、水质评价的对象是控制单元,须针对具体的水域而不是地市;水质评价指标主要考虑的是与本次水环境容量测算相关的因子。对于不同水期水质变化明显的水域,水质评价要分水期进行,并分析面源的水环境影响。
5、水质一般按CODmn指标进行评价。技术报告要明确采用的CODcr、CODmn的换算关系,并附典型单元CODcr、CODmn的实测数据对比表。有
条件的,还需附CODcr、CODmn、BOD5实测数据对比分析。
三、关于污染源调查
6、工业和生活污染源调查分析,重点是对比调查数据与现有用水、排水、排污等统计数据,并分析数据不匹配原因,确定最反映实际的排污量数据。
7、面源估算不宜过低,各地根据入河系数确定面源入河量的同时,可利用面污染源入河量与污染物入河总量的比例关系进行校核。
面源排放调查的重点是污染物量。
8、技术报告应附本次调查的重点污染源清单及其有关数据,对于大江大河(河宽大于200m)的排污口须图示。
四、关于河流一维模型应用
9、对于设计流量下河宽小于200m的河流按照一维方法计算,严禁采用湖库盒式模型(KVC)进行河流水环境容量的测算。对于污水沟或者污径比过大的水体,不进行水环境容量的测算,对于法规严禁排污的高功能水体,不进行水环境容量的测算。
10、对有排污口的计算单元,在现状排污口位置和数量的基础上对排污口进行必要的概化。对没有排污口的单元,应阐述虚拟排放口设置原则,明确设置的位置。
11、应用一维模型时应分析河长达标达标率,以河长达标超过60%为容量确定的设计条件。对排污口废水量和废水浓度的调整要适当,不可脱离实际和相关要求。
12、取水点、县界、常规监测断面以及其他的水质敏感点均需作为水质控制点要求达标。严禁计算单元过长。
13、采用一维模型时如流速低于0.1m/s时,应将流速调整到0.1m/s。
14、考虑到降解系数实测影响因素较多,本次工作中降解系数测原则上按照规定值计算,实测值供参考。
15、对于所有采用反向计算的,必须考虑河长、河宽等因素,进行不均匀系数的修正。
五、关于湖泊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16、严禁对湖(库)进行整体(湖体)水环境容量计算,湖(库)水环境容量按照入湖支流环境功能达标或者现状重点排污口混合区控制等方法进行计算,排污口混合区面积一般不超过2平方公里。
环境规划院将规范上述条件,在网站上发布新的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