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受发展历程,见证创业辉煌
感受发展历程,见证创业辉煌
-----读《方圆集团志》有感
近日,有幸拜读了《方圆集团志》,激动不已,四十二年卓绝奋斗历史细节,犹在眼前一幕幕浮现,使我感慨万千,抚案沉思。方圆发展的每一步坚实的脚印,为之付出的每一滴艰辛的汗水,与之取得的辉煌业绩,展现在我的眼前,烙印在我的心中,使我对对公司起步、发展、跨越、奋进四个时期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对公司发展之不易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对公司取得的辉煌成绩感到由衷的骄傲,对自己肩负的责任感觉又重了几分。从“五七”修配厂的那间小作坊,到高主席首任厂长的轻工机械厂;由建厂初期亦工亦农的三十二名员工发展到今天拥有三千六百人,方圆集团四十二年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艰苦卓绝的发展历程和举世闻名的光辉业绩,使她成为闻名全国的多元化大型企业集团!方圆之所以取得今天辉煌业绩,成为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大型骨干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选择,是方圆建设者们在长期忘我奉献,创新发展中最好的回报。
一位哲人说,“世上本无路,路是从地上踏出来的”。高主席领导方圆儿女,走科学创新的道路,标新立异,朝着一个理想的方向,摸索前进。以志为鉴,再创辉煌,一张张珍贵的图片叙述着方圆的发展历程,一段段让人难以忘怀的时光告诉我们这是一条曲折艰难,充满挑战,需要历尽艰辛,一往无前的开拓之路。
四十二年,一路走来,跌跌撞撞,磕磕拌拌,但始终是勇往直前,义无反顾。创业之初,在频临倒闭的边缘,我们打过锄板,修过农机。为生存和发展,开辟新的发展之路,我们摸爬滚打,寻求技术支持,积极借助外力,联合攻关,从1982年的第一台混凝土搅拌机到今天的HZS120D箱式混凝土搅拌站缔造了方圆今天的传奇,展示了方圆儿女的气节。正是这种灵活多变的策略、团结协作的精神、锐意进取的胆识,才使方圆未因壮大而萎靡,未因成长而自满,在市场经济浪潮的洗刷下越战越勇、越战越强。
世界进入了新世纪,我们生活在方圆这个大家庭。我们衣食无忧,物质极大丰富,工作环境优越。但重新学习老一辈方圆人的感人事迹,使我深刻认识到,我似乎还缺了一些什么。是的,那是艰苦奋斗、认真负责的精神,那是全心全意奉献方圆的精神。身为一名新世纪的方圆人,就要自觉地、努力的提高自己道德修养,在日常实践中自觉改造自己,提高自己的品质和能力;要时刻牢记把方圆做大做强的历史使命,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作风;要时刻牢记今天我以方圆为荣,明天方圆以我为荣,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的利益,要把个人利益溶化在方圆的利益之中;要时刻牢记方圆人最基本的责任就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推动方圆事业不断前进。联系自己的实际工作,那就是始终牢记自己的岗位责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一个平凡的岗位。更需要我们用不平凡的精神真心对待。
世界进入了新的世纪,我们三千多方圆儿女在以高卫华同志为核心的新的董事局领导下,面对“竞争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新局势,在瞬息万变中保持着理想与信念的固有不变。同时,在不变中,与时俱进。经济增长要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方圆更富强,发展更稳健,社会更需要和谐发展。面向世界,做大做强,这是我们一代又一代方圆建设者们始终不变的神圣职责和远大目标。
四十二年年风云变幻,四十二年年潮起潮落,我们方圆历久弥新,青春常驻,活力永存,是什么赋予如此神奇的力量?放眼未来,沧海横流,征途漫漫,我们方圆又靠什么在激烈的市场大潮中乘风破浪,实现伟大复兴?回答是:持之以恒,与时俱进,紧紧把握时代脉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将科技创新作为第一要素,永葆方圆发展的先进性与青春活力。这,就是我们方圆四十二年成功的真谛!
建设机械二厂
黄奎刚
第二篇:从道路运输发展见证共和国六十年辉煌历程
从道路运输发展见证共和国六十年辉煌历程
沧桑岁月,弹指挥间。不经意间,共和国走过六十年光辉历程。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中国正在一步步走向富强。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国民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在见证了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国富民强的历史变迁的同时,也见证了崆峒区经济社会澎勃发展的今天,“衣、食、住、行”这些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基本需求的发展演变。
记忆中的过去,老百姓的“衣”是色彩沉重的土布衫、老棉袄,岁月是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中捱过的。现在,老百姓春夏秋冬四季衣衫件件新,不仅如此,还要讲究穿起来是否舒服,是否有气质,是否显派头。于是,裘皮、真丝、纯棉、彩棉、羽绒等诸多面料,哪样舒服穿哪样;职业装、休闲装、运动装、礼服等各类款式的衣服,装点了人们多姿多彩的生活;“杉杉”、“李宁”、“花花公子”、“金利来”、“阿迪达斯”“耐克”等等各种国内外知名品牌成为人们富足的好标签。
记忆中的过去,老百姓“食”的是洋芋、咸菜就棒子面等粗茶淡饭,只有逢年过节兴许才能吃上一些肉,一年四季的饭桌上永远是洋芋、萝卜、咸菜老三样,现在,老百姓的菜篮子越来越丰富:猪牛羊肉、鸡鸭鹅以及各类海鲜应有尽有,天天像过年。此外,人们也越来越注重饮食的营养搭配,科学饮食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如今,老百姓比以前吃的少了,可是食谱却越来越精致和科学了。早餐不再是十几年“一贯制”的黄面馍+咸菜,如今,牛奶、面包、鸡蛋成了主角。餐桌上主食、精粮地位下降,蔬菜、水果、杂粮受宠,从量到质的变化,是营养摄取比例的上升,是老右姓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具体表现。
记忆中的过去,老百姓的“住”是靠几代人积攒建成的瓦屋或单位分给的一两间公房,一家三代十几口人住在一起,拥挤不堪。现在,老百姓住上了三房一厅、四房两厅的套房或有天有地的小楼房。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市民更注重居住环境,绿化指数以及房屋的建筑风格、装修风格。许多家庭甚至拥有多套房子,多出的房子向外出租,日子过得非常滋润。
记忆中的过去,老百姓“行”大多数是靠脚走路,小部分家境较好的人家有辆自行车则是非常令人羡慕的事。今天,天平、西平铁路、平定、西长风高速公路建设即将通车、省道218线和304过境段改造,平凉前支线机场全面建设中……国家对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加大投入,使我市道路交通越来越顺畅。出门“打的”已成家常便饭,城乡公交一体化车辆遍布城市大街小巷和农村各乡镇、集市,农民群众享受到与“城里人”相同的的出行方式。长途客车高档、舒适、安全,快捷,很好的满足了老百姓的出行需求。越来越多的轻便机动车、摩托车也进入到寻常百姓家,尤其是近一两年来,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开上了自己的私家车,驾校里学汽车办驾照的学员逐年增多。尽管目前购汽车的家庭比例还不是很大,但汽车在我市家庭中的拥有量正呈上升趋势,普通老百姓的出行方式正在消然间发生变动,以步代行的年代已永远成为历史尘封的记忆。
时光在一天天、一年年中悄悄滑过,不经意间崆峒人的衣食住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要稍加回忆,每位崆峒人都能深刻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如今,崆峒人的家庭消费已由过去单一的“温饱”型转为向“小康”型迈进。平凉的消费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以“衣”为例,过去人们喜欢穿“的确良”、涤纶等化学纤维材料做的、耐穿的衣服。现在人们更注重服装的舒适程度,喜欢用棉花、麻、蚕丝等天然纤维做的衣服,认为这种料子既环保又舒服;以“食”来说,过去只求果腹,现在不仅讲究吃山珍海味,还讲究纯天然和绿色无污染;拿“住”来说,过去没有钱是绝对不敢起房子的,更不会去借钱起房,通常是铆足劲攒钱,“三代积攒一代住”,而现在,钱不够便向银行贷款或是采取分期付款的形式,再没有过去那种怕负债的沉重心理。如今在崆峒,二十来岁的年轻人拥有自己的三居室住房已是司空见惯。适中的房价加上住房消费贷款,很多月收入在1500元左右的年轻人都购置了一套房;拿“行”来说,过去如果能拥有一辆“凤凰”或“永久”牌自行车便已经很满足了,而现在,老百姓虽有了摩托车、电单车,可是还是想办法赚钱或者贷款买一辆小汽午,真正实现“小康”。
作为一名崆峒交通人,回顾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崆峒区道路运输事业发展走过的一段段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可谓是千折百回、道路艰辛,诚然是我国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结果,是全区交通人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结果。
崆峒区位于甘肃省东部,属典型的内陆欠发达地区,境内铁路密度小,水路通航河流少,航空能力更无从淡起,道路运输是占主导地位的运输方式,全市90%以上的客货运输量由公路运输完成。新中国成立时,崆峒境内只有汽车10余辆;1959年,成立了第一家专业运输企业—平凉市汽车运输队;城市公共交通事业,至1989年先后开辟了2条城区公共交通线和11条远郊公共营运路线,营运公共车44辆、营运单程140万公里,年客运量380万人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指导下,道路运输业出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局面。曾经出行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以前从平凉去趟兰州得二天二夜才到,现在仅仅需要4至5个小时,如今旅客运输不再仅仅以客运班车为主,形成了旅游、包车、出租客运为辅的多层次道路旅客运输网络,农村客运得到了大力发展,运输枢纽实现客运“零换乘”,客运网络覆盖面不断提高,“人便于行”的奋斗目标得到充分体现;以前外地运来的瓜果蔬菜及其它农付产品由于运输时间过长导致部分腐烂价格偏高无人问津,现在由于交通甚而设施的不断完善,运输的逐年一时半会换代,使得货物运输时间大大缩短,保证了各种农村产品个个光鲜价低质优,如今货运车辆正逐步向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货物运输以提供安全、优质、快捷、方便的运输为前提保障,发展干线快速货运服务,物流运输和专业化运输,实现长短途一体化运输“无缝衔接”的发展目标;通过改革开放30年来全市道路运输行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道路运输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和服务行业属性,按照“路运并举、和谐交通”,“运用现代化科技改造传统运输产业”的目标要求,抢抓机遇、改革创新、锐意进取,使我区道路运输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道路运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至2008年,辖区共有运输企业22户,其中:客运企业3户、货运企业19户、维修企业221户、运输服务业27户。拥有各类客货运车辆3058辆,其中客车111辆,货车2947辆分别是1978年的6倍和134倍,年客运量152万人,旅客周转量10798.89万人公里,年货运量798.58万吨,货物周转量56766万吨公里,分别比1978年增长了3倍、83倍、473倍、223倍。60年来道路运输生产能力的持续增长,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运输规模的显著提高,交通运输已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为社会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提升了道路运输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见微可以知著,以小可以喻大,我区人民衣食住行的变化像一块平面镜,真实而生动地反映出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区经济、科技、文化、交通、卫生等各方面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尤其是道路运输经济的稳步增长,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道路运输生产能力持续增强,运输网络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明显改善,道路运输企业竞争实力的逐步增强,道路运输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的水平不断提高,道路运输市场秩序的日益规范,这一切,是我们崆峒交通人眼里看到、亲历亲为、切身体会到的新中国成立6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
60年来的发展铸就了今天的辉煌。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展望未来,未来充满挑战,同时与机遇并存。当前道路运输事业正处于大有作为的机遇期、发展期,我们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定信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努力提高道路运输发展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为新中国的经济腾飞再次谱写新的华丽篇章。
第三篇:辉煌历程原稿
辉煌历程
广东发展银行是信用卡领域的领跑者,不论是以前、现在还是未来,广发银行都会致力于“办中国最好的信用卡”,不断完善,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充分利用最有价值的资源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及更完善的服务。广东发展银行是信用卡领域的领跑者,不论是以前、现在还是未来,广发银行都会致力于“办中国最好的信用卡”,不断完善,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充分利用最有价值的资源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及更完善的服务。
广东发展银行是信用卡领域的领跑者,不论是以前、现在还是未来,广发银行都会致力于“办中国最好的信用卡”,不断完善,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充分利用最有价值的资源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及更完善的服务。广东发展银行是信用卡领域的领跑者,不论是以前、现在还是未来,广发银行都会致力于“办中国最好的信用卡”,不断完善,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充分利用最有价值的资源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及更完善的服务。
我们的荣耀
为了表彰我行在市场开拓方面所取得的成绩,VISA国际组织授予我行1999“市场开拓奖”。
2000年9月,我行被中国奥委会授予“第27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热心赞助商”的荣誉称号,同时我行广发奥运会信用卡被指定为“第27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唯一专用银行卡”。
为了表彰我行在2000年紧紧把握市场脉搏、充分利用悉尼奥运会这一商机,先后发行了“千禧奥运信用卡”和“金牌广发理财通卡”,无论从产品的广度和深度,还是到产品的功能、包装、宣传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VISA国际组织特颁与我行“市场创新奖”和“最佳贷记卡成长奖”。
2001年9月,我行在国内发行“广发白金卡”,是国内商业银行首家独立发行的白金卡产品。同年,我行被VISA国际组织授予“白金飞跃奖”的荣誉称号。
2001我行被VISA组织评为“业务杰出成长奖”。
2003年1月,被VISA国际组织授予“杰出合作伙伴”荣誉称号。
我们的第一
1995年3月,发行了国内首张真正的信用卡--广发人民币VISA信用卡及转帐卡;发行了国内首张广发美元VISA信用卡及转帐卡。
1995年9月,与广州天鹅会俱乐部联合推出广发天鹅会联名卡,联名卡集信用卡与会籍卡功能于一身,是广发第一张联名信用卡。
1997年3月,与AT&T中国公司合作,使广发外汇VISA卡成为AT&T“全球通”电话卡在中国认可的首张本地支付卡。
1997年4月发行了国内首张港币卡--广发港币VISA信用卡及转帐卡。
1999年10月,与广州旅游问询中心联合推出国内首张旅游和金融行业联名发行的外汇联名VISA卡--广发商旅卡,该卡属标准的国际信用卡,融合了金融卡和旅外VIP服务的功能。
2000年5月,推出“广发千禧奥运信用卡”系列。该卡得到了VISA国际组织和悉尼奥运组委会双重授权,是中国推出的首张奥运主题的信用卡。
2000年6月,与广州平安保险公司联合推出国内首张保险和金融行业联名发行的人民币联名VISA卡--广发平安卡,也是国内首张以非银行企业标识作为信用卡正面形象的VISA卡,该卡融合了金融卡和保险服务的功能。
2000年9月,与中山大学联合推出国内首张高校和金融行业联名发行的理财通联名卡--广发中大校园卡,该卡实现了非接触式IC卡和银行卡的二卡合一,同时也实现了校园管理和银行卡功能的结合。
2001年6月,我行中山分行与中国移动公司合作,在当地推出广发-全球通联名卡,其“手机钱包”消费功能为国内首创。目前,该项目已在汕头、佛山等地筹备推广。
2001年9月,我行在国内发行“广发白金卡”,是国内商业银行首家独立发行的白金卡产品。
2002年11月,在上海首发广发真情卡。国内首张采用透明卡版设计,专为女性量身订做的信用卡。2003年5月22日,“广发-都市报”卡正式发行。这个是广发与南方都市报合作发行的读者俱乐部会员卡,也是国内首家银行与媒体异业结合的信用卡。
2003年7月,广发银行的标准信用卡发卡量突破百万张,成为国内第一家信用卡发卡量超百万的银行,标志着广发银行信用卡业务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四篇:辉煌历程
辉煌历程,新的起点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外语系11级英语三班的王起胜。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辉煌历程,新的起点》。
去年九月,收到了鲜红的轻院的录取同通知书,这让我激动地一夜没睡好。到现在,已经在郑轻生活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他的一草一木,点点滴滴都在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五月,这个绿意浓浓,生机盎然的季节,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迎来了郑轻的35岁生日,经过了35年风风雨雨,他慢慢地成长起来,逐渐地变强,变大,创造了精彩的辉煌,35年后的今天,新的起点,新的开始,我们又将担负起更重的责任。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让历史的画面再切换到我们刚起步建学时,一切都是那么地陌生,在没有一点办学经验的情况下,校领导,老师,学生共同努力,浇灌着这棵幼苗,有了老一辈的郑轻人巨大的付出,才有了我们郑轻得今天,当今的郑轻,它已成为中原大地上一所更加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化气息的田园学府。高耸的教学楼,宽敞的篮球场,优雅的校园,年富力强的校级领导,充满激情与活力的教师队伍,加上这几年我们我们取得的骄人的业绩,这,无不凸显了我校的丰厚底蕴,雄浑气魄与时代风采。
展望未来,我们同时也面临着挑战,共同肩负着把郑轻建成一所一流的大学的神圣使命,任重而道远。辉煌的成就只能说明过去,与其他的大学的发展相比,我们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但我们“为之则易,不为则难”的校训告诉我们,没有什么能难倒郑轻人,我相信,有了我们一代代郑轻人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郑轻一定会 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五篇:发展历程——创业年代
新中国成立50年来,科技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巩固了国防,促进了国家的繁荣昌盛,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共和国诞生的最初年代,科学技术极端落后,很多现代学科和技术领域都是空白点。国家在百业待兴的情况下,积极组建科技机构和科技队伍,开展科学技术工作。大批胸怀报国之志的旅居海外的科学家纷纷归来,投身到祖国的科技事业中。1955年中国科学院成立学部时,海外归国的科学家占了学部委员总数的80%以上。当时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激发起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学习和钻研科学知识的热潮。周恩来总理主持,众多科技专家参与制订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提出“把我国科学事业方面最短缺而又最急需的门类,尽可能迅速地补足起来”,“争取在第三个五年计划末使我国最急需的科学部门能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随着这个规划的顺利实施和提前完成,新中国奠定了原子能、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机技术、火箭技术等新兴学科的基础。凡是从50、60年代过来的人都会记得,那是一个劳动和创业的年代,一个建设和奉献的年代。科技工作者和亿万人民一道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建设事业当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中国的历史记录: 1956年,第一批国产汽车出厂。1956年,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上天。1957年,第一座长江大桥通车。1958年,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投入使用。1960年,第一座大型水电站开始发电。我国医学专家成功地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断肢再植显微外科手术,第一个研制出人工合成胰岛素。根据我国地质学家的陆相生油理论,石油部门在东北的松辽平原上成功地勘探、开发了大庆油田,从此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为了发展新中国的原子能事业,增强国防力量,打破帝国主义的战争威胁与核讹诈,我国早在1955年便开始了原子能的科研与基础建设工作。毛泽东主席说:“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参加研制核武器、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科学家隐姓埋名,以身许国,他们和广大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在极端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国家建立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功勋。1964年10月16日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爆破成功,我们还掌握了中子弹和导弹核武器与核潜艇技术。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东方红》乐曲声响彻太空,中国科技队伍创造的奇迹震惊了全世界。今天,当我们回顾50年科技成就时,不得不钦佩和赞颂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的远见卓识和共和国科技队伍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