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食品安全监管经验交流材料
篇一: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交流材料 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交流材料
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切实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全面提升全市食品安全水平,根据国家、省、市主管部门的文件要求,我市高度重视,认真部署,狠抓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食品安全各环节监管责任进一步落实,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餐饮单位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食品生产经营秩序不断改善,食品安全监管效能明显提高,农村和城乡结合部食品安全状况进一步好转,制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现将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整顿工作。一是成立了全市食品安全整顿工作领导小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明确分工,落实责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食品安全整顿的组织协调工作,形成“统一领导、职责明确、分段监管、联合打击、从严处置”的全程监管体系。二是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年度考核目标,年初安排部署,年底考核奖惩。三是完善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各乡镇(街道)配备了食品安全协管员,动态掌握各镇(街道)食品安全状况和信息,及时排查食品安全隐患,初步形成“上下对口、纵横结合”的食品安全三级监督网络监管体系。
1二、全面监管,保障安全
1、农产品生产环节。一是严查甲胺磷等5种高毒高残留农药和限用农药,未发现有经营高毒残留农药行为;二是加强农药市场的标签标识检查和农药的质量抽样检查,抽样合格率95.6%;三是加强植物调节剂销售、使用情况监管,对部分产品进行了抽样;四是加强“瘦肉精”监管,抽检盐酸克伦特罗609个样,莱克多巴胺479个样,沙丁胺醇405个样,结果全部为阴性;五是加强奶牛养殖户监管,每月至少现场检查1次,未发现有添加三聚氰胺和滥用抗生素的违法行为;六是加强饲料监督检查,抽检产品27个,监督抽样8个,结果合格;七是建立健全了水产养殖质量安全规范等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养殖规范六项标准,全市规模养殖场使用违禁鱼药、饲料添加剂的问题基本解决;八是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管理,共屠宰生猪169700头,检出病害猪406头,无害化处理406头,城乡定点屠宰进场率达100%。
2、食品生产环节。一是规范食品生产企业档案管理,对100家食品企业实施一企一档;二是实行食品分类监管,调整a级监管企业18家,b级监管企业15家,c级监管企业32家;三是全面开展食品生产企业巡查、回访80余家次,巡查面达100%;四是与食品及相关产品生产企业签定质量安全责任书65份;五是开展大米、米粉等产品的监督抽查,共抽样品23批次,合格18批次,合格率为78%;六是加强食品企业服务,对14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上门服务,对65家获证企业的70余张食品生产许可证进行年审,对55家食品生产企业的化验室进行食品比对2检验考核;七是加强食品生产日常监管,全年出动执法人员312人次,出动车辆100余台次,检查企业69家,抽查食品33个批次,发现违法违规企业44家,立案查处5家,责令限期整改39家。
3、食品流通环节。一是商务局加强酒类流通监督管理,大力实施酒类流通随附单制度,并启动放心酒工程,建设放心酒销售店;二是工商局划分网格责任区,明确监管人员和任务,对每个食品经营者每月不低于1次巡查,并利用3g移动巡查平台对食品经营者实施精确监管、动态监管;三是工商局开展肉制品、调味品、罗丹明b、假冒侵权酒类产品、苏丹红、米粉类食品、卫生纸巾、不合格燕窝等专项执法检查,检查食品经营企业和个体户2852户次,检查集贸市场84个次,取缔无照经营36户,查处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案值4.759万元。四是工商局会同市公安局在师古镇查获一家地沟油加工黑作坊,现场依法扣留封存已加工完毕的地沟油6桶(约1.08吨);五是工商局会同市公安局在什邡彭州交界处成功捣毁一月饼生产黑窝点,依法查扣3台食品烘炉、1台大型自制搅拌机以及相关生产经营工具,现场销毁月饼成品及半成品300余公斤,查扣月饼包装、标签、合格证3000余套。
4、餐饮消费环节。一是开展节假日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工作;二是开展罗丹明b等检查工作,重点检查火锅店以及可能采购和使用罗丹明b火锅底料的餐饮单位。通过全面拉网式检查,我市未发现有使用罗丹明b、苏丹红等工业染料的违法行为;三是开
3展瘦肉精专项整治。重点检查餐饮服务单位畜禽肉品,特别是生鲜猪牛羊肉及肉制品的索证索票与台帐登记情况,共检查餐饮单位20余家,未发现有使用来路不明、病死或私自屠宰的鲜肉;四是制定了《什邡市关于禁止餐饮服务单位采购和使用含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问题产品的紧急通知》,开展了专项监督检查,共检查餐饮单位39家,未发现在食品中添加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和使用的4家企业8种问题产品。五是做好大型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共开展马井镇元宵会、刘奇葆书记在什调研、高考供餐等重大活动的食品安全保障10余次。
三、突出重点,联合整治
1、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一是食安办印发了《打击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重点和要求;二是印发国务院九部委《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严格规范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使用的公告》1000余份,广泛张贴在辖区内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大型超市、集贸市场、各乡镇公告栏、公共场所、每个行政村等地点;三是开展了瘦肉精销售专项整治,检查批发公司5家、药店100余家,对不凭处方销售销售瘦肉精的行为进行了警告;四是卫生部门检查餐饮单位221家,糕点生产作坊67家,学校食堂42所,重点镇6个,重点单位42个,与各餐饮单位签定了《餐饮业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承诺书》;四是质监局重点开展了生产现场、原辅料和食品添加剂的采购、生产质量控制过程、产品检4验和产品销售等环节的检查,对检查中所发现4家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使用不符合食品添加剂要求的标签,责令限期整改,并对使用食品添加剂生产的企业进行了规范。五是工商局新购快速检测试剂药品11个种类,新增加了瘦肉精、苏丹红、增白剂、过氧化值等检测项目,快速检查600批次,并检查经营户1338户次,检查食品添加剂经营者67户次,集贸市场8个次、取缔无照1户。全市通过检查未发现有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
2、“地沟油”专项整治。一是卫生部门制定了“废弃油脂回收协议”和餐厨废弃物处理信息公示制度,要求各餐饮单位按照要求签订协议并在醒目位置对消费者进行公示;二是卫生部门以集体食堂、小餐馆、火锅店等为重点单位,对是否详细记录餐厨废弃物的种类、数量、去向和用途以及索证索票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了重点检查,共检查餐饮单位60余户;三是工商局对批发零售食用油经营企业加强监管,督促其执行索票索证和进销货台账制度,坚决防范不合格食用油、“地沟油”流入市场;四是工商局行政约见从事废弃油脂精加工的什邡市南泉福源饲料油脂厂负责人,向其宣传《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对该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实地检查,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五是商务局积极引导餐饮服务业守法经营,自觉抵制“地沟油”,不向无资质商贩出售餐厨废弃物。5篇二:食品安全经验交流材料
落实两项责任、依法科学规范食品生产加工 行为、切实保障食品安全
拜城县局在2010年按照地、县三干会确定的关于食品安全监管有关目标要求和上级质监局及我县政府关于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安排,以继续落实国务院食品安全整顿工作部署和国家质检总局“四查、四建、四落实”的要求,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加强监管能力建设,提高监管人员能力水平,创造出新的监管模式和方法,进一步落实监管工作责任,监督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为工作重点;以质量提升活动为载体,把整治规范和发展提高结合起来,实现全县生产领域食品质量安全平稳,保障不出系统性、区域性重大问题,为拜城县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现将我局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方面的方式方法和措施等总结如下:
一、正确定位、明确责任、争取支持、形成合力 2010年成了食品安全法出台以后,在地方政府监管责任划分压力比较突出并且食品生产经营者面临新老监管模式同时并存,不知所措的一年。因为食品安全法出台以后,上级立法部门未及时发布小作坊管理的有关法律规范,各部门配套规章未及时出台等种种原因,全县尤其是在二季度出现了食品经营者办证难,前店后厂式食品加工店(点)监管空白的问题。为了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拜城县质监局在多次调研的基础上给县人民政府提交解决办法有关方案两项,争取县政府的及时协调,为拜城县政府出台明确和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程序和监管责任问题的办法做出了努力。
通过我局的努力,拜城县人民政府出台关于解决食品安全管理有关问题的会议纪要(第16号),基本明确和规范了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程序和监管责任问题。使为生产经营者和来我局办事、咨询群众点明政策盲区,畅通渠道、保护了群众利益及系统的权威性。
同时积极参与县食品安全协调领导小组会议,及时汇报和通报有关食品安全工作情况,做到资源共享、形成了监管力量的合力。
二、依法行政、工作创新、监管质量提升
我局把食品安全监管责任的落实工作放在依法行政总体目标任务中去,统筹考虑,使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延伸到了全局每个工作岗位,和每个工作人员。从行政执法到检验检测、领导班子成员到各种业务办事人员,都肩负了本职岗位业务有关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同时一把手负总责,亲自统一指挥、畅通内部资源共享渠道,把零散标量的信息变成食品监管有用的矢量信息,提高信息利用率、节约监管资源,提升了监管水平,提高了办事效率。还一方面领导班子牢固树立食品安全无小事理念,对每个小环节都加强了管理和关心。比如:对于食品巡查任务繁重、食品巡查记录表格复杂而专一,不能复写只能重复操作等弊端,充分调动和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不影响工作质量和目标的情况下大胆探索,从一张巡查表上下功夫,本原来专门摸底和巡查的计量器具、特种设备、各类资质、诚心档案等各类专项工作一起安排、一起归档,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把不能复写的巡查表内容改善以后,印刷成带复写纸的巡查表大大的减轻了工作压力,节省了宝贵的再工作时间。
三、以食品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工作和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为重点,开展各类专项监管活动,切实保障了拜城县生产领域食品安全。2010年拜城县未发生一起食品安全事故,未发生一起影响恶劣的食品制假、售假问题。
(一)、领导重视、明确责任
及时成立和充实拜城县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安全整顿工作领导小组”,安排部署了2010年度食品安全工作,与局各职能科室和监管人员签订了目标责任书。
(二)、调整了食品安全监管领导小组成员及其责任区域、责任关系。分别由三名局领导承担了拜城县东、西、中三个监管片区职责范围内的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监管主要责任。
(三)、制定并落实了巡查为主的食品生产企业日常监管工作。根据拜城县食品生产企业分布情况和其他特性,制定并上报了2010年度食品生产企业巡查工作进度计划。该计划通过地区局审定后,以文件的形式下发了我局。地区局确认的2010年度拜城县质监局巡查企业任务是100家企业,分a、b、c、三类,年内巡查a类两次,b类三次、c类四次。目前为止按计划完成了三次的巡查任务。
(四)、开展了奶制品专项行动工作。根据拜城县《关于印发拜城县问题奶粉彻查工作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拜政办发[2010]19号),拜城县质量技术监督局集中组织执法人员对辖区内各奶制品销售网点以及超市、商店等进行了一次专项执法检查。此次专项行动我局共出动执法人员12人次,首先对生产企业情况进行了检查了解,目前我县还没有奶制品生产企业。其次根据安排对各超市、批发商店销售的奶粉等奶制品进行了检查,并抽样10个批次送地区质计所检验,主要抽检了奶片、奶粉、奶茶伴侣、纯鲜奶、奶糖、酸奶等商品,我局已送往地区质计所检验,检验结果为全部合格。
(五)、对已获得生产许可证的食品生产企业开展了定量包装监督检验工作。
目前为止共抽样25个定量包装产品样品,对其净含量和标识进行了检验。经检验25家定量包装食品生产企业中合格20家,不合格5家(该批样品);不合格样品主要不合格指标是净含量不够。
(六)、开展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题责任工作。
根据《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规定》制作食品安全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通知书并下发企业,安排部署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题责任自查自纠工作。目前为止共完成了25家获证企业的自查自纠材料的收集和核查工作。
(七)、开展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添加物质监管工作。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组织食品生产企业开展了使用《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gb14880-1994)和卫生部公告名单以外的物质情况自查工作。工作中要求企业备案相关信息,已完成了25家企业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情况的核查工作。
(八)、开展了节日期间的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工作 拜城县质监局在节假日及时组织力量,结合日常工作针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了巡查为主的监督检查。共检查食品生产企业17家,发现问题6家,责令改正6家。
在端午节等节日期间未发生食品安全事故,未发现生产经营有毒有害食品和过期霉变食品。
(九)、开展了食品农产品认证监督检查活动
根据地区局《关于印发地区质监局开展食品农产品认证监督检查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拜城县质监局结合实际,制定了2010年开展食品农产品认证监督检查的活动实施方案。并加强了对辖区内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饲料产品认证、食品质量认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绿色市场认证的生产企业、获证产品和认证标志的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此次活动开展过程中大力宣传认证认可法律法规和知识,扩大了食品农产品认证社会影响力。检查中未发现违反认证认可法律法规的行为
(十)、开展了质量提升服务近万企活动。
根据《地区质检系统质量提升服务近万企活动实施方案》选择万邦淀粉制造有限公司等食品企业为重点服务对象开展了指导企业改进和完善质量管理、产品质量、标准、计量保证体系等方面的服务。
(十一)、开展了食品包装材料和容器清理工作。根据卫生部等七部局关于开展食品包装材料清理工作通知要求,对辖区内食品包装材料生产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目前为止未发现食品包装材料生产窝点。
(十二)、开展了餐具洗涤剂生产许可证无证查处工作。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开展餐具洗涤剂生产许可证无证查处工作的公告,我局对2010年6月1日以后生产在辖区内销售的餐具洗涤剂进行了检查。目前为止未发现无证企业生产销售行为。篇三:餐饮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现场交流会交流材料
全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现场交流会交流材料(xx)
创新监管机制 提升监管能力 加快推进餐 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自2012年5月xx区餐饮监管职能移交以来,区食药监局紧紧围绕“ ”的工作思路,切实按照“许可零距离,服务零缺陷,监督零失职,处罚零投诉”的工作要求,依法行政,规范监管,创新发展,克难求进,立足我区实际,扎实稳步推进辖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现交流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xx区委、区政府十分关注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在职能移交后,区领导做出重要批示,副区长亲自带队参与检查,在各个方面都给予我局重大支持。同时,我局以区食安办为平台,积极建立职能部门间的协作机制,在组建机构、下发文件、召开会议、落实专项检查、取缔无证等方面均与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互通信息、联合开展,在整个机构改革职能调整转换阶段,真正做到了工作“不松、不断、不乱”,实现了平稳过渡。
二.以改革为抓手,服务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局。根据xx区城市管理的实际情况,我局服务和服从于辖区经济发展中心工作和城市管理的大局,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坚持派驻执法人员深入八个街道参与综合执法,并积极探索如何在有限条件下,借助各街道综合执法组的力量做好属地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为此我局通过三项举措,积极减轻街道工作负担。一是减少考核验收,加强日常联系。针对街道考核任务重的情况,我局按上级部门的要求,对涉及街道的考核,按照分类要求,采取集中人员、集中时间、集中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内容必须与社区准入工作目录内容相一致,坚决不对各街道额外进行考核,以减少对街道考核的时间和内容。加强对街道的联系,定期安排工作人员进社区指导,解决街道在考核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难题,协助街道顺利完成考核。
二是注重实效,反对形式主义。我局坚持以往好的做法和经验,在对街道工作考核过程中,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同时顺应工作变化,在内容和形式上进一步完善,体现出工作的创新性和新要求。在注重实效上下功夫,牢牢抓住考核工作重点,对症下药,坚决反对走过场,反对形式主义。三是不下指标,自愿申请。按照上级部门要求,我局对各街道考核的工作中,上级部门明确要求必须开展,按规定落实,如有创建活动的,按照准入制度要求,经审批论证后确定,并积极与街道联系,了解其想法,不下指标,不硬性规定,采取自愿的原则,不增加街道负担,对自愿申请的街道,我局将定期进街道,加强业务指导,保证考核工作顺利完成。
二、以创新为手段,积极履行餐饮监管职能,努力提升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水平。
餐饮服务环节是从农田到餐桌整个食品供应链的末端,把好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关是确保整个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要提高餐饮服务环节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在现行餐饮服务监管体制下,我局主要从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新监督机制,深入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整治 一是加强对餐饮服务经营者的日常监督,定期或者不定期对餐饮服务场所开展执法检查。检查餐饮服务经营单位《餐饮服务许可证》持有、从业人员健康证明、厨房功能布局、食品加工处理流程情况以及落实食品采购进货验收、索证索票和台账建立、食品留样等制度执行情况,严厉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二是对节假日、重大活动期间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采取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方式,统一时间、统一步骤、统一行动,做到区一盘棋,对餐饮服务单位进行“拉网式”整治,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是严格按照省、州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示范街、示范单位(店)的具体要求深入开展示范创建活动。以创建“省、州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县、示范街、示范单位(店)”为契机,建设一批示范单位,树立一批先进典型,推广一批先进经验,进一步推动辖区餐饮服务单位升级和健康发展。
四是加大监督检查及查办案件力度,严厉打击餐饮服务环节中滥用食品非法添加剂、重复使用火锅油、使用“地沟油”等违法违规行为。指导和督促餐饮服务单位严格按规定范围和限量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重点加强对火锅店、串串香等废弃油脂流向监管。
(二)严格市场准入机制,规范餐饮服务单位经营行为 一是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餐饮服务许可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申请新办、变更、换发餐饮服务许可证的,认真审核其开办场所、设施、人员、布局等基本条件以及申报材料的真实性,严格现场核查,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一律不予办理许可事项。对没有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的餐饮服务经营单位,督促其按规定限期整改,逾期仍不能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的,依法予以取缔。二是严厉查处无证经营、超期限经营和超范围经营行
为。坚决查处转让、涂改、出借、倒卖、出租《餐饮服务许可证》等行为,全面规范餐饮服务市场经营秩序。
三是在行政许可后期积极帮助餐饮服务单位规范“软 件”管理,统一餐饮服务单位 “供应商资质审核登记表”、“食品及食品原料采购进货验收台账记录”等规范性表格。建立食品及食品原料采购索票索证制度,明确专人负责,实行定点采购。严禁“三无”食品、过期变质食品及证件不齐的食品进入餐饮服务环节,从源头上把住食品安全关。
(三)构建诚信机制,继续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
(四)建立风险监测和预警发布机制,提高防范食品安全事故能力
一是加强对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的检验检测。重点对农药残留、有毒有害物质、生物毒素、非食用物质和食品添加剂等进行调查和监测评价;加大对餐饮服务经营单位自主加工的火锅底料、饮料、调味料、熟食凉菜卤味等的监督检测。对餐饮服务中食品安全隐患和风险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整治、早解决,防患于未然。
二是建立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日常监管信息和季节性食
品安全预警发布制度。对细菌性食物中毒、四季豆食物中毒、马铃薯食物中毒、野生菌食物中毒等提出预防措施,及时提醒餐饮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对潜在的餐饮食品安全风险做好防范。
(五)规范餐厨废垃圾回收管理机制,保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
第二篇:食品安全监管经验交流
文章标题:食品安全监管经验交流
政府重视制度创新网络健全
是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保障(谈笑)食品生产加工业普查整顿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开展近一年来,我局在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严格按照州人民政府的总体部署,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工作,基本完成了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任务。总结所做的工作,主要有三点体会:
一、政府重视是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前提
一是部署周密、安排有方、责任明确、协调一致。2004年底,国务院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食品安全工作立即引起了我州党委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批阅文件,安排部署我州食品安全工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决定的意见》。自治区质量管理食品安全监管与执法打假工作会议召开后,我局按照区局会议要求,立即向州政府汇报了会议精神。州政府领导在听取汇报后,随即召开了我州食品加工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会议,研究制定了《自治州食品加工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州人民政府主管领导为组长,质量技术监督、卫生、食品药品监督、工商、农业、经贸委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州食品加工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州质量技术监督局,具体负责组织开展全州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在州人民政府的要求下,两县一市人民政府也相继在9月底之前,召开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制定了食品加工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成立食品加工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州政府与各县市政府、各县市政府与各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按层级签订食品质量安全责任书34份。由于各级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州地方政府落实食品生产加工业整顿“四个一”工作迅速得到了完成,并受到自治区局的通报表扬。二是政府主管领导亲自抓,提供政策和财力支持。在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中,州县市人民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州政府主管副州长亲自召开会议,研究制定检查方案,带领检查组到生产企业现场检查工作。博乐市政府副市长为了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四次亲自主持召开领导小组协调会议,研究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多次参加节日检查活动,并带领博乐市局食品安全监管人员走访食品生产重点企业,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不仅如此,精河县、温泉县政府对两县食品检测体系建设,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精河县政府拨款20万元支持精河县局建立无公害蔬菜和食品安全检测实验室,温泉县在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也挤出5万元帮助温泉县局筹建粮油常规检测实验室。二、制度创新是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关键
一是坚决落实制度,确保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责任到位。抓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一靠人员,二靠制度。我局在认真学习贯彻自治区质量管理食品安全监管与执法打假工作会议精神的基础上,精心安排部署了局系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成立了以州局局长为组长,其他副局长为副组长,各科室、所、队和县(市)局局长为成员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并及时结合实际起草了《关于我州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情况的报告》向州政府进行了专题报告。按照自治区局关于开展食品生产加工业普查整顿和食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百千万行动”两个方案,草拟了《自治州食品加工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上报州人民政府,经州政府召集食品监管领导小组会议研究讨论通过,于2005年8月30日州政府下发了《自治州食品加工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今年我局以“坚持把食品安全作为工作重中之重不动摇”为工作思路,继续狠抓食品质量安全工作,先后制定了《食品安全年活动实施方案》、《开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专项监督检查方案》、《开展“五一”劳动节期间食品质量专项抽查和执法打假集中行动方案》等。从2003年开始,我局就定期向政府上报《产品质量分析报告》,报告全州企业基本情况和产品质量状况,为政府经济建设决策提供依据。特别是2004年的报告,受到了州政府高度重视,州长亲自批阅,要求重视和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工作。2005年底,县市局也向当地政府上报了辖区产品质量分析报告,同时上报了“食品小作坊产品质量状况专题报告”。二是积极创新制度,不断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水平。为了认真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使各辖区责任到人,任务到人,各负其责,我局在2005年6月制定出台了以食品质量监管为主要内容的《博州质量区域监管责任制》。在专项整治工作中,为了使巡查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便于基层监管人员和协管人员开展巡查工作,提高巡查工作质量,帮扶不合格产品生产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我局相继制定了《博州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巡查制度》、7类食品产品《企业巡查作业指导书》和《企业不合格产品复查验收帮扶工作制度》,通过制度的实施,促进了我州巡查工作的开展和食品质量的提高。今年上半年,为了加强对食品安全协管员的管理,使其在辖区充分发挥有效协管职能,制定了《食品质量安全协管员工作管理制度》。按照区局对食品质量安全预警和突发事件工作规定要求,结合博州实际,制定了《博州质监系统生产领域食品质量安全预警与应急处置预案
》,以上规章制度及方案的制定实施,为整个专项整治的开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三、网络健全是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保证
一是健全检测网络。为了加强和提高我州食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水平,构建以州质检机构为骨干、县级质检机构为补充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我局从实际出发,首先加快和加大州级质检机构建设,按照P2级微生物实验室的高标准,从整体上改造和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目前已全部完成了实验室建设项目。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精河、温泉的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在精河局建立以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为基础的综合性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在温泉局建立以粮油产品检测为主的常规性食品检测实验室。二是健全监管网络。从2005年8月中旬开始,我局系统根据《自治州食品加工业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结合博州质量区域责任制(试行)规定,按照摸清和掌握食品生产加工业“六清楚”,建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档案,实行分类动态管理的要求,全面开展了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普查。按照进村、进厂、进企业的“三进”工作要求,克服时间紧、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州局组织县(市)局、州质计所、州稽查队共同参与,划片负责普查。于去年10月中旬,全面建立了我州食品生产加工业普查档案。截止目前,我州现有食品生产加工业256家(小作坊159家),全部签订了食品加工企业质量承诺书,其中26家企业29个产品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各县(市)局按照职责分工,对本部门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实行了定区域、定企业、定人员、定任务、定责任的“五定”工作模式,划分责任片区10个。确立了食品安全监管“三员”人员队伍,其中部门监管员10人、政府协管员38人、企业检验员30人。根据普查建档数据,对照企业的质量安全状况将企业划分为A、B、C、D四个质量安全等级。各县市局结合实际,将辖区企业分布、企业分类、监管责任分解、产品质量警示等内容绘制成各种图表,为监管工作提供了便利。在食品生产企业巡查监管工作中,为解决大多数企业由于管理不善,产品标准丢失的问题,各县市局主动想方设法为企业搜集复印标准,建立资料袋妥善保管食品安全相关资料。为规范巡查记录工作,州局拨出专款印制了巡查工作记录25000份,发至县市局统一使用。同时,州局先后4次到两县一市与政府协调食品安全工作和督查县市局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在食品专项整顿工作中,我局特别加强了小作坊的监督管理,依照国家《关于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监管的指导意见(试行)》规定,认真落实了10项监管措施。建立了企业档案;签订了承诺书;制定了监管制度;对产品限定了区域销售;依照规定对产品进行了强制检验;严格食品生产许可证考核;严厉打击小作坊违法生产行为。捣毁生产劣质饮料制假窝点1个,依法取缔不具备生产条件的小作坊5个。2005年同2004年产品合格率相比较,平均提高3.2。三是健全宣传网络。开辟报纸、电台、电视台和流动宣传阵地。在《博尔塔拉报》刊登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知识专版,在州电视台《经济15分》节目中,进行食品质量安全专题讲座,在主要宣传场所播放我局编制的《质量、安全、健康千家万户的期盼》专题片,在各主要街道悬挂宣传横幅。除此之外,还深入乡镇场集市日宣传、配合“科技宣传周”宣传、利用“世界标准日”、“宪法宣传月”等活动平台,积极宣传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知识。温泉县局还深入农村向广大农村消费者和食品经销者发放了“食品安全警示牌”,在警示牌上公布了各辖区监管人员姓名、联系电话和“12365”举报投诉电话,受到广大农村消费者和食品经销者的普遍欢迎。2005年质量月活动期间,自治州副州长郭向毅亲自撰写《狠抓质量安全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文章,在博尔塔拉报发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四是健全帮扶网络。我州工业基础相对落后,食品生产更是以小型、小作坊为主。为了帮扶基本具备条件的食品企业取证,提高我州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州局、县市局、质检机构都成立了服务队,下基层、进企业帮扶企业建立质量体系,完善生产工艺,促使企业达到取证要求。如:博乐经济合作区天龙冷饮食品厂在2005年申证时,由于缺少专业人员编写质量手册,申证材料无法报送,影响了取证工作。面对企业的困难,我局及时免费组织技术人员深入企业服务,帮助建立和完善质量体系,培训人员,指导实验室建设等,使该企业2005年底顺利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我州26家企业在申领食品生产许可证中,都得到了州、县市局的积极帮扶。通过一年来的努力,我州食品加工业的质量安全状况整体有了改善;食品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更加完善;食品生产加工业质量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初步建立;食品生产加工秩序明显好转;生产假冒伪劣的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食品生产加工业的质量安全自律意识得以提高;人民群众的食品消费安全得到有力保障。今后我局将从健全制度和完善机制上下工夫,切实加大治本力度,巩固和深化整治工作成效,建立健全食品生产加工业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不断开拓质监工作新局面。《食品安全监管经验交流》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食品安全监管经验交流。
第三篇:食品安全监管
按语:在申论考试中,特别强调多角度分析问题,其中,“主体的思想、主体的利益、主体的素质、制度(体制机制)、技术”这五个方面是分析问题的基本角度。
从“瘦肉精”事件看食品安全监管张兴华 《 人民日报 》(2011年05月05日07 版)“瘦肉精”早已被国家明令禁止使用,但有关事件仍屡有出现。那么,发生这样的食品安全问题在监管方面有何原因?应如何有效治理?
关于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产业集中度低,监管成本高。食品从田间到餐桌,包括种植、养殖、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诸多环节。在这个长长的链条中,产业集中度非常低。据统计,在全国40多万家食品加工企业中,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不低于500万元)仅3.7万多家,比例不足一成。由于农户分散经营,在食品行业的上游产业集中度更低。产业集中度低,必然导致监管成本高。从生猪产业的中游看,现有政策要求对生猪进行一定比例的抽检,但由于对散养户的检测费时费力,在实际操作中抽检对象主要选择规模养猪场,散养户的检查基本成了空白。从生猪产业的上游看,分散化的饲养格局导致饲料及兽药等产品的销售只能主要依靠当地的经销商。这些经销商一般规模小,大多是散兵游勇,很难监管。从生猪产业的下游看,以农户散养为主的生产结构导致流通环节存在大量经纪人、猪贩等中间商。这些中间商流动性强,导致猪肉产品的源头难以找到、生产过程难以追溯。
制度设计不合理,监管效率低。一是多头管理,效率低下。从饲料、兽药生产到生猪饲养、流通、屠宰、销售等环节,涉及农业、质检、工商、卫生、商务等多个部门。众多监管部门在职责上存在重叠交叉,造成监管责任不清。一旦出现事故,难以问责,结果是多顶“大檐帽”管不好一顶“破草帽”。二是主体单一,势单力薄。目前,食品安全监管由政府相关部门承担。事实上,像这样涉及面广、错综复杂的食品安全监管,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执法环境差,政策执行难。一是少数监管人员失职、渎职。二是地方保护。就猪肉生产而言,产品一般主要供应外地市场,所以,有的地方政府缺乏监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如果企业出了事,则会影响当地干部的前途。三是劣币驱逐良币。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无论是当年的奶制品,还是现在的肉制品,只要能迎合消费者的直观判断,就能卖上好价钱。添加“瘦肉精”后,猪就成了“健美猪”,收购价就高,结果自然是违法者竞争力强,劣币驱逐良币。四是执法方式不当。执法者需要给市场明确的预期,无论何时何地都以明确的标准一以贯之地惩罚各种违规行为,不能让人存有侥幸心理。但现实情况往往是在重大安全事件发生之后开展“运动式”执法,缺乏长效机制。
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
长远治理。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失职渎职、地方保护、执法方式等问题,涉及深层次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来解决。从专业技术的角度看,在食品安全的长远治理方面,可以在产业链整合以及科技攻关等产业政策上有所作为。治理像“瘦肉精”这样的顽疾,需要对食品行业的产业链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另一方面,“瘦肉精”事件之所以屡禁不止,与消费者对瘦肉的偏好有关。因此,需要加强对瘦肉型生猪品种的研究,降低瘦肉型生猪仔猪的购买及饲养成本,从而使“瘦肉精”的市场逐渐丧失。
现实治理。应尽快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监管制度。一是建立食品安全统一而垂直的管理体制。有效的管理制度必须是权力和责任对称的。应建立统一的食品监管机构,将各部门的职能统一起来,并实行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制,全面负责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监管。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多头管理,而且可以遏制地方保护主义。二是构建立体监管网络。在食品安全监管上,需要构建以政府管理为主、社会监督为辅、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立体监管网络。媒体可起到舆论监督作用,社会组织可在专业技能方面发挥优势,消费者则可通过维权行为(包括集体诉讼)遏制不法行为。
第四篇:食品安全监管
以效能建设为契机全力提升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水平
——在全市系统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工作会议上的交流材料
去年以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局、市局党组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转变观念、提高效能”解放思想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紧密联系我市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实际,以健全机制为抓手,扎实开展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我市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
食品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我们充分认识到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的艰巨性、重要性,创新思路、大胆实践,注意巩固和提高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成果,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稳步提升,受到国家和省食品安全综合考评组的充分肯定和市政府的表彰。
一、主要做法
(一)抓住两条主线,调动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积极性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中,我们牢牢抓住食品放心工程综合评价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这两条主线,督促相关监管部门认真履行监管职责,鼓励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单位依法规范生产经营,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提升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效能。
一是对各相关监管部门全面开展量化考评,建立健全监督激励机制。2006年初,我们牵头联合市农委、质量技术监督局、卫生局、工商局和商务局组成考评组对市辖各县、区政府和12个职能部门2005年食品放心工程开展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检查,对工作优秀的县、区和职能部门进行了表彰,对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和部门提出了整改要求并进行了通报。这是我市第一次对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进行大考,对各被评价单位震动都很大。受表彰单位深受鼓舞,干劲更足;其他单位也不甘落后,奋力争先。为推进工作深入开展,我们2006年又制定了《蚌埠市食品安全管理指标评价方案》。与2005年量化考评细则相比,新的《评价方案》更加适合我市实际,更加有利于调动积极性。2006年年底,由我们牵头,抽调相关监管部门人员组成综合评价组,对各县区和14个相关部门2006年食品安全工作进行了综合考评。通过连续不断的综合考评,肯定了各县区和各有关监管部门成绩,查找了工作中的不足,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健全了食品安全监管监督检查激励机制,有效促进了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深入开展,为推进食品放心工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全面推行信用体系运行机制,促进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为此我们以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为契机,推动企业规范生产、自律经营,有力提升了全市食品安全水平。我们与相关监管部门一起在全市确定了539家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参加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创建。全市有55家食品单位被推荐到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进入复审。我们组织了16位食品安全专家对上述企业进行审核确定,最终有44家食品企业脱颖而出,被评为蚌埠市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诚信单位。市政府陈启涛市长亲自为诚信单位授牌,有力地调动了食品企业诚实守信的积极性。
(二)夯实三个平台、全面推进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
1、完善食品安全协调机构这个平台,保证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效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为食品安全工作的牵头部门、作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的指挥者和组织者,只有在综合协调、督查督办上多做工作、做实工作,才能发挥抓手作用,做好这些工作必须借助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这个平台。我市成立由15个部门组成的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后,又适时对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成员进行了调整和增补,调整后的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共有成员单位27家。在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共同行动,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食品安全整治工作。2006年12月31日,经市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将蚌埠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更名为蚌埠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并保证各项措施和经费的落实。蚌埠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后,加大统一领导力度,进一步提高了食品安全综合管理水平。
2、加强食品协会这个平台建设,促进行业自律。在食品安全工作中食品企业法人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由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没有具体的监管职能,很难与食品企业直接沟通和对话,无法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心声。而食品协会是联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桥梁和纽带,食品安全综合监管部门可以通过食品协会这个平台规范企业行为,强化行业自律,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和健康。我局牵头协调有关部门,成立蚌埠市食品协会后,积极吸收各个食品行业有代表性的企业参加协会,现已有团体会员近50家。在市食品协会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市又相继成立了豆制品协会和盐业协会。我们充分运用食品协会这个平台,在信用体系建设、扶持企业发展等多方面发挥协会的作用。市食品协会从强化企业自律入手,按照我市食品产业的实际情况,开展了“蚌埠市优秀食品企业”和“蚌埠市特色食品”的评选工作。目前已有11家食品企业和5家食品企业的5个食品品种通过了“蚌埠市优秀食品企业”及“蚌埠市特色食品”审核。通过打造品牌,提高蚌埠食品产品和食品企业的知名度,增强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扶持优秀企业做大做强。
3、充分发挥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这个平台作用,建立食品安全科学机制。由于食品安全涉及多个学科,技术含量比较高,因此我们高度重视食品安全专家在制定食品安全发展战略和规划、建设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等方面的作用,让专家参与科学决策,保证结论的客观和公正。2006年初,蚌埠市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正式成立后,我们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蚌埠名优食品企业和特色食品品牌评选活动中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信用体系建设牵头单位提出各行业企业食品安全信用诚信单位候选名单后,由专家委员会委员对上述55家企业按照标准逐一进行现场检查,综合考评,打出分数。以此为基础,经征求市消费者协会等协会的意见,拟定了参评单位的食品安全信用等级。在“蚌埠市优秀食品企业”及“蚌埠市特色食品”的评选中,市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也参加了的现场检查和评审,为推进我市食品安全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抓住四项重点工作,以点带面,全面履行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职能
国家赋予我们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职能的目的之一,就是克服单个部门单一环节监管的局限性,加强各监管环节之间的衔接,提高监管的效能。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重点做了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开展食品安全应急演练。为提高应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置能力,降低和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的损失,市政府出台了《蚌埠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省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指定安徽省首次Ⅲ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暨培训班在蚌埠举行。在我局的统一牵头和组织下,市各有关部门精心准备、周密安排,应急演练取得圆满成功。省政府、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领导以及省食品药品监管、公安、工商、卫生、质监、农业、商务等省直部门负责同志和全省17个地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的负责同志观摩演练并给予了高度评价。新华社安徽分社、新浪网、中国医药报、中国食品质量报、安徽日报、安徽电视台和安徽人民广播电台等十余家新闻单位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练进行了现场采访和报道。
二是联合多部门整治豆制品市场。豆制品市场的食品安全工作是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2005年,我局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卫生局和市农委联合制定《蚌埠市豆制品市场准入规范》,成立了专项整治办公室,对豆制品市场准入专项整顿做了全面部署。2006年,根据“帮扶一批、整治一批、取缔一批”的思路,我们联合上述几家单位对豆制品市场开展了不间断的联合执法检查活动,对不符合市场准入规范的豆制品生产经营企业进行了查处。同时,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专题向市人大和市政协报告,市电视台等新闻部门对豆制品专项整治工作全程进行了跟踪报道,有力推动了豆制品市场专项整治的深入开展,目前,已有19家符合规范的豆制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通过验收企业的产品在蚌埠市的豆制品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50%。豆制品市场准入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三是加强信息宣传工作。为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监测信息公开力度,提高食品安全工作透明度,2年来,我们联合市卫生、工商、质监、和农委对全市食品安全监督抽查信息发布了5期公告,并公布不合格食品生产厂家及不合格原因。在工作中,我们把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通过宣传教育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增强食品安全意识,争取领导重视,引起社会关注。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每月编发3期《蚌埠市食品放心工程简报》,及时报道食品安全最新监管动态,每一期简报都报送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和市政协等有关方面领导。主动邀请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食品安全工作开展情况。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每次大的活动都联系相关媒体及时报道,不仅扩大了综合监管的社会影响,也促进了食品安全工作的全面开展。四是加强督查督办。我们对媒体曝光和群众举报的每一起食品安全案件高度关注,及时督办,把综合监管职责“虚”事做实,实事做好。为了便于群众投诉举报,我们在蚌埠日报等媒体上公布了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职责及投诉举报电话,鼓励群众举报,接受群众监督。制度建立以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共受理投诉举报食品案件32起,每次均迅速以核查函的形式书面通知相关监管部门核查,并要求7日内上报核查处理结果。所有投诉举报案件,各相关监管部门都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答复,反馈处理结果。
二、几点体会
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历史重担落到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肩上,因此,作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必须要用创新的思维探索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新途径,要立足本地实际、着眼未来、理清思路、把握全局、突出重点,稳步提高驾御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能力。通过两年来的实践,我们体会到,要履行好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职能,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加强效能建设是转变机关职能、推进机关全面建设的重大举措。在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中,我们牢固树立立党为公、行政为民的理念,结合我市实际,突出解决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落实责任,加强监督。坚持群众事务重于泰山的执政理念,始终坚持“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进步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的工作指导思想,增强求真务实的自觉性,提高为民服务的主动性,进一步完善了食品安全管理和工作制度。
2、要建立完善的制度。完善的制度是抓好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基础。食品安全的基础是行为规范,包括与食品安全有关的各种政府行为、监管行为、企业行为的规范,这些规范的表达形式就是各种制度。一是规范政府监管部门的各类制度,包括责任制度、追究制度、监察制度、协调制度、应急制度、披露制度、考核制度等;二是规范和激励企业的各类规定,包括诚信制度、巡查制度、抽检制度、举报制度等;三是制度的落实,包括强化制度执行,严格制度约束。制度一旦实施,严格执行是管理有效和成熟的重要标志。我们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运作机制,实现了体制、机制、制度的有机统一,确保了食品安全协调机制高效规范运行。
3、要协调好与相关监管部门的关系。沟通协调与各部门的关系是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面广量大,涉及到多个部门,在监管链条中,每个环节都事关全局,忽视不得。食品安全综合监管说到底就是协调各个监管部门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能齐抓共管,形成监管合力。要协调这么多的监管部门,正确处理好与各监管部门的关系就成为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基础。在工作中,既要积极主动、敢唱主角,也要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不端架子、尊重别人。工作中主要采取正面处理的方式,多表扬,多鼓劲,对监管部门的好做法及时反映,好经验积极推广,好措施大力宣扬。同时,与各部门不但要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也要建立情如亲人的个人友谊。把“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的思想贯穿到工作的每个环节,形成了相互尊重、融洽相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和谐人际关系。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2007年是“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也是食品放心工程三年规划(2005--2007)的最后一年。我市食品安全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效能建设为契机全力提升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水平,确保我市食品安全。
前期,市政府已与各县区和各监管部门签定了2007年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为了完成工作任务目标,我们办公室将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机制,标本兼治,着力治本,加强督查督办,认真学习和宣贯《蚌埠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实施办法》,提高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能力。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局、市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积极倡导求真务实、高效快捷的工作作风,有效地推动了作风建设,但是,我们决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今后的工作中,要把加强机关效能和机关作风建设始终摆到重要工作议程,并抓紧、抓好、抓落实。创建服务型机关,努力做到热情服务;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学习正面典型,努力做到勤政廉洁;以昂扬的精神面貌、优良的工作作风,务求实效的工作态度,大力推进食品放心工程,进一步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积极探索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食品安全监管材料[定稿]
关于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的几点思考
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全国都在探索,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应当说,通过2009年全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解决了部分突出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为监管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食品安全工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改善食品安全状况,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建立长效监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某某区政府从区情实际出发,提出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的理念,即食品安全要从基层、基础抓起。基层,即指社区(村),社区(村)作为城市的细胞、是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基础,也是管理的重中之重。只有抓好社区(村)食品安全监管网络的建设,才能保证全区食品安全的监管没有死角。
一、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层监管体制不完善,监管存在脱节。首先是横向脱节。现阶段食品安全主要由四个主体部门负责监管,但监管部门基本上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分段监管”体制容易出现多头监管、职能错位、缺位和交叉分散等问题(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对小餐饮店的证照审批问题和行政执法过程中执法主体的确认等问题)。其次是纵向脱节。各级基层组织了解并掌握信息,但缺乏监管和执法职能,监管部门掌握监管和执法权力,但缺乏及时有效的信息,从而导致信息不对称,监管不到位,执法不及时。
2、基层监管机构不到位。由于体制和机制上的原因,我市的食品安全状况离广大市民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其中,监管人员的缺乏是制约我市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提高的一个最大原因。在全市,街道(镇)一级虽然均成立了相应的食品安全协调机构,但没有专职的工作人员及工作经费,都属于兼职、义务性质。至于社区(村)一级,部分城区虽建立了一支兼职社区食品安全监督队伍,有一些经费,但实际工作繁重,也很难发挥他们及时发现、处理辖区食品安全风险隐患的作用;各部门在社区(村)一级基本建立一支兼职的食品安全监督员队伍,但条线有区别,人员也相应有交叉,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形成合力。
3、行政执法难度大、成本高。一方面无证无照小餐饮有一定的市场需求。首先,江干正逢机遇,随着城市化推进,丁桥、九堡等的大型居住区块不断投入使用,农民安居房项目、新建小区等相继推出,但在这些居住区的周边往往没有足够的餐饮服务配套设施,不能满足广大居民用餐(特别是早餐)需求;其次,大量在建项目引入了大批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较低层次的生活需求,都导致无证无照小餐饮店和路边摊点的滋生。另一方面整治难度大。以专项整治中,取缔一家无证无照小餐饮店为例,往往需要卫生、工商、环保、城管、公安等多个部门联合执法,出动的执法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维持治安人员多达几十人,执法成本很高。而小餐饮店的违法成本很低,经常出现整治后“回潮”现象,整治很难彻底。同时整治情况复杂,涉及面广,部门执法往往要依靠基层的摸底、组织、协调、配合等大量的前期工作。
二、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建设的重点
着重在三个环节上下功夫。一是要堵源头。从源头上堵截食品违法生产、经营,这是治本之策。首先要严格准入,把好审批关;其次是要管好出租房,把好租赁关。二是要重监管。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三是要严执法。对日常监管中发现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要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能姑息迁就,更不能视而不见。
三、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力量。首先,政府必须加大投入,加快各级、尤其是基层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建设,从人员配备到设备购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保证食品安全日常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其次,组建街道(镇)、社区(村)食品安全监督员队伍,每个社区(村)至少1名专职食品安全工作人员,充分发挥社区(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协助工商、卫生、质监等部门把监管落到实处。建立食品安全社区预警机制和网格化监管制度。完善社区预警、执法联动、问责追究、学校教育等管理机制,构筑群防、群检、群查的全民监测网络。
(二)常态化开展食品“三小”行业整顿工作。小食品加工厂(场)、小食杂店、小餐饮店(以下简称“三小”)的状态和水平直接反映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整体形象。将“三小”行业的综合整治纳入日常性工作,全方位推进整个区域的食品安全整治工作。对食品安全工作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不出事,尤其不要出大事”的低水准上,要切实把食品安全,尤其是“三小”整治作为贯彻以人为本、保障民生的工作来抓,在思想上和工作上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基层食品监管机制。在社区(村)建立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组织,明确分管领导,落实专人负责。建立辖区“三小”行业档案,摸清底数,实施动态数据跟踪。对辖区“三小”企业开展日常巡查,同时建立食品安全投诉举报制度,及时将巡查中发现的违规生产经营情况、食品安全隐患和群众举报的违规生产经营食品情况,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建立与监管部门间的监管信息交换、宣传教育互动、“监督”“管理”互补等工作机制。协助监管部门开展投诉举报的处置以及部门执法的保障工作等。
四、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的几点做法。
我区在09年创建市级食品安全示范街道(镇)工作的基础上,将示范创建工作进一步向社区(村)延伸,在全市率先开展食品安全达标社区(村)创建,达标社区(村)创建以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为目标,以“三小”整治规范为重点,以建立较为完善的社区(村)食品安全管理网络为基础,力争通过两年时间的创建,全区118个社区、6个行政村全部完成创建工作。达标社区(村)创建过程中,我们明确目标,制定标准,落实责任,加大督查,加强考核,做到街道(镇)和部门上下联动、社区(村)全面发动,有序而扎实地推进创建工作,同时也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经营者和居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增强;二是“三小”特别是小餐饮店的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三是小餐饮店的持证持照率明显提高;四是小餐饮店从业人员健康意识显著提升;五是街道(镇)和社区(村)二级监管网络得到完善。通过达标社区(村)创建,各街道(镇)和社区(村)对食品安全监管也创出了一些特色亮点。如凯旋街道整合部门力量,试行街道和部门联合办公,卫生、工商等部门联合巡查、联合执法制度,合力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采荷街道洁莲社区将食品安全纳入网格化监管,实行“划区包干、分工联系到户”制度;凯旋街道南肖埠社区成立由34家会员组成的食品行业商会,社区扩大服务受众面,与商会互动,加强行业自律;四季青街道钱塘社区与小区物业管理组织建立沙龙,发挥“六位一体”(城管、执法、公安、交警、社区、物业)联席会议的作用,把食品安全与物业管理结合起来,形成食品安全监管合力;闸弄口街道兰苑社区把食品安全纳入社区量化考核项目之一,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九堡镇九堡社区开展“五员合一”(质监协管员、公共卫生联络员、消防监督员、公共安全监督员、食品安全监督员)监管模式,实施电子动态监管,监管基础得到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