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以农民素质教育为切入点

时间:2019-05-13 05:33: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农村建设:以农民素质教育为切入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农村建设:以农民素质教育为切入点》。

第一篇:新农村建设:以农民素质教育为切入点

新农村建设:以农民素质教育为切入点

山东九曲蒋家村通过扎实开展农民素质教育,被评为全国十佳小康村、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环境保护示范单位、全国首批管理创新示范单位等。

提高认识,把对农民的素质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我们村是远近闻名的 “穷山村”,集体经济名存实亡,人心涣散,一些村民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观念淡薄,邻里纠纷、赌博现象时有发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2004年村集体收入达到2.6亿元,人均收入1.2万元。此时,我们对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进行了回顾和反思,同时在党员干部和村民中开展“我们村精神文明建设怎么抓、抓什么”大讨论,并做问卷调查。党员干部和广大村民积极踊跃提出各种建议400多条,98%的人提出,应当把农民素质教育作为“突破口”和“切入点”。村委认为,越是经济发展,越要抓精神文明建设,不能富了腰包穷了脑袋。为此,我们提出了“教育强村、人才兴村、生态立村、自治安村”和“一手抓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手抓农民素质提高”的思路和理念。从2005年开始,农民素质教育工作在全村展开。

健全机制,确保素质教育长期有效地开展。

1.制定教育规划,确定教育目标。经过广大村民讨论,聘请专家指导,根据村民实际,我们出台了《九曲蒋家村民素质教育“十一五 ”规划》,对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培训目标、教育培训的原则、教育培训的内容、教育培训的形式和方法等作出规定。目标是到2010年实现“212”目标(村民的行为道德水平在教育基础上实现2年赶烟台,3年赶济南,5年达到北京、上海水平);在技能培训上,培养一大批懂专业、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和农民干部;教育培训原则突出强调“德”字育人;培训对象是“全员参与,人人受教育,终生受教育”。教育重点对象侧重党员干部、青年、未成年人和学生家长。每位村民平均年受教育时间最低不少于80小时。

2.规范教育培训,确保村民素质教育正常化。对农民素质教育实行终身教育全覆盖。对学前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段的学生,建立校外活动中心,聘任专职老师进行校外辅导;对60岁以下村民,每年聘请专家到村进行专题性培训;对60岁以上村民,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进行教育。成立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编写《村民素质教育手册》、《春雨集团企业文化手册》等培训教材;建立“村民教育培训考试”制度和“村民行为道德四级联评”制度,对考试成 绩记入村民档案,结合考试成绩实行“四级联评”(本人自评、村民小组评、全体村民评、考核小组评),根据综合评定分数确定奖惩档次,与经济利益挂钩。

3.教育内容系列化。在对农民进行文化、科技教育培训的同时,重点放在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对村民的教育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荣辱观;法律法规、村规民约;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维护团结、顾全大局、支持村干部工作;做优秀员工和文明市民;感恩时代、感恩党、富而思进等。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包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党性党规党法;勤政自律、反腐倡廉;品行人格、作风方法、密切联系群众等。对青年的教育包括:正确的荣辱观、婚姻观、家庭观、幸福观、事业观;对个人、家庭、村和企业及社会负责、对自己将来负责的责任心教育等。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包括:理想、信念、诚信、爱心、孝心、感恩之心;社会公德、人格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接受挫折等,主要是献“五心” 和“三种精神”教 育,即把忠心献给祖国、热心献给家乡、爱心献给社会、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三种精神”即勤奋好学、刻苦求知的上进精神,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承受磨难、积极乐观的自强精神。对学生家长的教育包括:以身 作则、言传身教,树立良好家风门风,营造文明和谐的家庭氛围;现代教育理念方法等。

4.教育形式多样化。我们坚持忙时少学,闲时多学;集中学与分散学、脱产进修与自学、固定学习与灵活安排相结合的7种教育培训形式:一是“请进来”、“走出去”,定时定题请专家讲座;举行先进模范和道德标兵事迹报告会; 选派人员到高等院校进修;组织村民员工参观考察。二是选调业务骨干参加岗位和工种需要的技术技能培训。三是定期召开各级各类会议进行教育培训。四是校企(村)共建,与清华、北大、山东大学等合作,资源共享。五是基地合作,利用省委讲师团、烟台市委党校等在春雨集团设立的宣传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实施“借脑袋”战略。六是利用好学生校外活动中心,办好家长学校。七是以考促学,组织村民员工自学考试。几年来,先后派出80多人到清华大学、中央美院等进修,组织3000多人(次)到国内外参观学习,举办专题讲座50多次。

加强基础建设,搭建素质教育平台。村里办起《春雨报》,在大街小巷设立宣传栏,办起黑板报,针对村民需求不断更换;投资700万元,建起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和青年俱乐部、文化活动大院、影剧院、校外辅导中心、老干部和妇女活动之家、图书馆、阅览室等文化活动场所;成立艺术团、威风锣鼓队等业余文化团体,寓教于乐。村里每年划拨100多万元用于农民素质教育。

抓载体,增强素质教育的吸引力。以实践《公民道德教育实施纲要》为主线,村里每年开展一次评选“好媳妇标兵”、“教子育人标兵”、“敬老标兵”、“文明健康老人”、“文明风尚好少年”、“优秀在校大学生”及“十星级文明户”、“新型文明家庭”评选活动;开展各种文艺演出活动。村民把本村具有代表性的人和事编成戏曲、小品等演出;经常开展“技术能手比赛”和“做文明人、办文明事、说文明话,我为九曲蒋家村添光彩”等演讲比赛活动;建立“功德簿”和“警示录”。“功德簿”专门记录党员干部和村民做好事、做文明事;“警示录”专门记录党员干部和村民做的不文明的事。这两部册子放在村荣誉室里,公开让村民阅览;编写村歌让村民传唱,激发村民奋发向上和爱村的热情。

5年来,对村民的素质教育收到明显成效: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法律意识、生产技能普遍提高,突显全村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明和谐的大好局面;村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大幅提高,致富能手层出不穷,村委执政为民水平提高,村民得到更多实惠。村的经济发展5年迈出五大步,2009年集体收入16亿元,人均收入3万元,分别是2004年的13倍和2.5倍。

第二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切入点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升华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内容十分丰富,涵义

十分深刻,阐明了我们建设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也是繁荣、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同时这五句话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说明了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石,只有千方百计把生产发展搞上去,把农民收入搞上去,才能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我县是一个省级贫困县,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因此把生产发展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来抓尤为必要。

■调整农业结构,建设特色基地,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按照山区重点发展楠竹、畜牧、中药材,库区重点发展水果、水产,丘陵重点发展茶叶、油茶,城郊重点发展蔬菜、花卉、苗木的区域布局,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好的调大,大的调优、优的调多,使我县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更能经受市场风浪的冲击,从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建设畜牧养殖基地。抓好大路的万头良种仔猪繁育基地,九宫山镇万头肥猪生产基地,杨芳林、燕厦、大路、黄沙铺的千头山羊养殖基地。大力扶持养猪大户、养羊大户的发展,每个乡镇培育养猪百头的大户15户以上,养羊百只的大户10户以上。二是建设水产养殖基地。重点抓好富水水库的渔政管理和鱼种投放,使水库的渔业资源得到逐步恢复和丰富;同时,抓好河豚养殖,培植水产业新的增长点。三是建设楠竹基地。采取新造、改造、扩鞭三结合的办法,抓好楠竹基地的建设,通过8—10年的努力,使全县楠竹基地面积达到100万亩。四是建设水果基地。重点抓好库区的桔橙、106国道沿线的砂梨和紫李基地建设。同时,积极抓好地方优质小水果的开发,使我县柿子、杨梅、枇杷等地方特色品种上规模、上档次。五是建设茶叶、油茶、中药材基地。茶叶重抓制作工艺的提高和无性系茶园的发展;油茶重抓低产改造;中药材重抓基地建设。六是建设蔬菜基地。以通羊、大路、九宫山三个乡镇为重点,建设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

■推进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解决分户生产与市场对接的矛盾;有利于实现农业多层次、多环节增值增效;有利于农民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收益;有利于发展规模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严重滞后,具体表现为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户与龙头企业缺乏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因此,我们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项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一是做大做强现有的龙头企业。要从信贷、税收等方面扶持徐氏饲料有限公司,通山酿造工业有限公司、九宫山生态粮油有限公司、黄沙苦荞酒厂、红香米业有限公司、杨芳酱品厂、大路土巴爷酒厂、恒通竹业有限公司、正祥竹业有限公司、九宫茶业有限公司、九宫园红薯食品膨化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帮助其上规模、上档次、上台阶。二是建设产业基地。重点建设好10万亩玉米基地、10万亩红薯基地、2万亩苦荞基地、3万亩黑豆基地,解决龙头企业的“温饱问题”。三是完善经营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的农户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实惠。

■发展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随着世界人口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以及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观光农业为满足人们观赏田园风光、体味农民生活、拥抱绿色、回归自然的需求应运而生,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观光农业已成为朝阳产业。我国的广东省、渐江省观光农业发展较早,广东省仅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400多万人(次),收入10亿多元。我县有丰富的楠竹资源、水果资源、水面资源、民俗资源,发展观光农业潜力很大。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我们要把观光农业作为我县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来抓。要抓好“一线两圈”范围内的绿化、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森林防火和农业庄园的建设;加快发展生态村湾,园林城镇,保护好生态环境;鼓励和支持农民群众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渡假村、农业观光园等生态旅游项目。

■发展劳务经济,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务工收入已成为我县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5年,我县农民收入中来自务工的部分占41.95,在咸宁6个县、市(区)中位居第一位。因此,抓好劳务经济的发展,对于实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一是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要以“阳光工程”为主体,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力度。要积极争取省直

有关部门的支持,力争早日在我县建成全省第一所农民成人职业学校,大规模地培训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二是做好服务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为农民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和法律帮助;同时做好外出务工农民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严厉打击以职业介绍或招工为名坑害农民工的违法犯罪活动。

建设农产品流通体系,打通流通渠道,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搞活农副产品流通是实现产品向商品转变的必然途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近几年来,我县在搞活农副产品流通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大市场、大流通的要求比,还有较大的差距。要继续把搞活农副产品流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要按照“组有大户、村有队伍、县有集团、行业有协会”的要求,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行业协会,推动农副产品流通。要加强“兴农网”的建设和管理,引导农民上网推介本地的特色农副产品,发展网上营销,扩大流通范围,提高流通效率。要着力优化农副产品流通环境,搞好绿色通道建设,维护正常的流通秩序,确保客商进得来、产品出得去。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农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进步。一是要大力推广农村实用技术。重点推广农作物优质高产良种应用、轻简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鼠综合防治等技术。二是加强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为中心的农产品质量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确保农产品安全,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三是实施“科技入户工程”。认真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加强对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做到村村有科技带头人,户户有科技明白人。

第三篇:以农民为主体健全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

以农民为主体健全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

——江西省全南县健全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调查

曾海房

全南,地处江西省最南端,历来有“江西南大门”之称,国土面积1521平方公里,辖9个乡镇86个行政村,978个村民小组,813个自然村庄,总人口约19万,其中农业人口约13万。至2006年底,全县完成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累计达389个,累计涉及353个自然村庄、18160户、人口70889人,分别占全县村庄、农户和人口的43.4%、54.1%和54.2%。倡导的“自主申报,动态管理”新农村建设模式和长效保洁管理机制得到了省市有关领导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江西日报》、《新农村建设周刊》等各大新闻媒体,对全南县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报道,产生了良好反响,至去年底,已吸引外省、市、县(市、区)考察团50多批3580多人次来参观考察。

一、以农民的积极性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起点

农民是否有积极性,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全南县积极倡导“自主申报、动态管理”的做法,充分调动、激发了农民参加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一是自主申报。按照“三个不搞”和“五个优先”的原则,由群众自主决定是否设立示范点。“三个不搞”:即群众申报率未达到80%的不搞、群众筹资未达到应出资60%的不搞、居住率未达到60%的不搞;“五个优先”:即大点优先、难点优先、申报率高的优先、“三清”动作快的优先、群众自筹资金多的优先。二是动态管理。针对少数示范点农民在申报时热情高、但进入实质性阶段特别是遇到困难时积极性低的现象,引入竞争机制,实行末位调整,对建设过程中农户积极性差、工作进度慢的示范点及时进行调整,以勉励后进、激励先进。

二、以农民为投入的主体创新建设机制

积极引导农民自主投入。坚持民主管理,实行村民自治,用好用活“一事一议”,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把群众推向建设主战场。捆绑专项资金投入。按照“统筹安排、挂点帮扶、重点倾斜”的原则,2006年投入“3个300万元”以上(县财政预算300万元以上、涉农项目资金300万元以上、从其他方面筹集300万元以上)。吸纳社会资本投入。通过开展“百企千村”、“与新农村建设同行”等活动,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加大文明村、信用村创建力度,开展文明信用农户评选活动,引导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积极投放新农村建设贷款和捐助资金投入农村公益事业。2006年,全县筹集新农村建设资金2460万元,其中县、乡(镇)政府投入860万元,社会捐助100万元,农民自筹1500万元。

促进农民增收是为维护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投入积极性的重要渠道。为此,全南县把培植新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支撑点,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组织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的发展路子,坚持产业优先、产业带动战略,在稳定粮食生产、优化粮食种植的同时,按照抓特色、抓规模、抓品牌、抓产业化要求,调整种养业结构,发展特色,实现了传统农业与生态经济的对接。重点培植壮大了高山蔬菜、蚕桑、烟叶、林业和以脐橙、椪柑为主的果业五大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以及草食畜禽、工业原料林、中草药、香草、石蒜等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农业产业新格局。

三、以农民为管护的主体完善保洁机制

在坚持农民群众的管护主体的基础上,一方面,用“城管”的理念管理农村。把加强新农村建设点卫生保洁长效管理列入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专人管护、定期清运,属地管理、各方参与”的原则,通过制定《关于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村庄卫生保洁管理的实施意见》,完善了各村组成立的村镇环境卫生管理办公室和村级环境卫生管理站的建设。目前,全南县为已完成村庄整治的村配备了垃圾清运车,设定了垃圾处理点,按30户左右聘请1名村庄卫生保洁员,聘请人员的费用由县民政、县财政和乡(镇)、村、组共同解决,使建设点保洁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实现农村整洁卫生。另一方面,用市民的要求教育农民。着力增强农民的环境意识、公共卫生意识和健康意识,通过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自我教育,着力解决村民“自治”的问题,在农民群众中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结合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婚育新风进万家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活动,在农村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卫生户”、“文明信用户”、“卫生流动红旗”等群众性评比活动,充分调动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了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得到进一步改观。

四、以农民为受益的主体,完善干部服务机制

由于协调机制不完善,各级党员干部在为农民群众服务时,大多是各顾各的,效果不理想。许多问题都停留在表象,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农民对此也有不少怨言。为此,全南县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入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完善协调机制。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形成县、乡(镇)、村三级联动的格局。认真落实县级领导挂联责任和县级部门帮扶责任,抽调业务精、政策熟、有农村工作经验的优秀党员干部深入示范村和扶贫重点村驻村帮扶。深入开展驻百村、访千家、解民忧、帮民富活动,从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改起,从群众最需要办的事情做起。全南县着重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解决贫困群众的生活问题。紧紧抓住国家、省市继续加大扶持的机遇,想方设法让贫困群众有钱赚,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有效解决贫困群众的生活问题。二是解决城乡群众干什么的问题。通过开展全民创业活动,发展重点产业吸纳就业、提供社会便民服务增加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安排就业、发展民营企业扩大就业等有力措施,新增大量的就业岗位,千方百计让城乡群众有事干。三是解决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问题。高度重视并切实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建立健全了弱势群体救助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救助体系,加快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等社会保障事业,切实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实际困难,竭尽全力让弱势群体生活有保障。

五、以农民为管理的主体,规范民主管理机制

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总体目标中的“管理民主”的要求,全南县采取引导村民自主选举的方式,建立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将懂经济、会管理、想干事、能干事、肯干事,有奉献意识、有组织能力的人吸收到理事会中,让农民在民主管理中实现自我建设,充分调动、激发了农民参加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从规划、申报、筹资、施工到管理,充分发挥理事会的作用,尊重农民的意见,坚持农民“自己办自己的事,自己的事自己办”原则,实行民主决策和“阳光操作”,有效地杜绝了豆腐渣工程,确保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一是完善监管体制,规范了村务公开形式。设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同时加强村民民主理财制度建设,着力规范了村务公开的形式和基本程序。二是完善管理制度,确保了村民的决策权。从确定民主决策事项、明确民主决策形式、规范民主决策程序等方面,维护了村民民主决策的权威。三是完善自治机制,确保了村民的参与权。通过发动群众规范自我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规范了农村集体财务收支审批程序。四是完善约束机制,确保了村民的监督权。实行新农村建设项目责任制,突出监督重点,创新监督形式,完善了激励约束机制。

第四篇:以解决农民最紧迫问题为切入点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以解决农民最紧迫问题为切入点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中共湖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07年第2期 ——特别策划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解决农民持续增收最紧迫的问题

●大力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紧迫的问题

●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路子,解决农民发展投入最紧迫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我省坚持从解决当前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在起步阶段着力抓好那些投资不大、见效较快、受益面广的工作,以赢得民心,增强信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持续动力。2006年以来,全省各地着眼于抓基础、抓关键、抓根本,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一些农民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得到及时解决。2006年全省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也有较大幅度增长。

一、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解决农民持续增收最紧迫的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是基础,促进农民增收是核心,这是当前农民要求最紧迫的问题。我省立足于从夯实基础、改善条件、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入手,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一是加强板块农业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我省把板块农业建设作为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突破口,重点围绕发展优质粮、棉、油、蔬菜、生猪、水产品等九大优势农产品和家禽、食用菌、蜂产品、魔芋等九大特色农产品,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种养品种,推行标准化生产,集中连片开发。从2003年起,省里每年筹措8000万元资金,支持优势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目前,全省已建成1089万亩优质水稻板块、100万亩蔬菜板块、150万亩优质柑桔板块、80万亩优质茶叶板块、50万亩魔芋板块、70万亩黄姜板块、150万亩水产板块和900多个畜牧养殖小区,促进了农业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布局区域化,农产品生产能力、质量与效益进一步提高。以加快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为抓手,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省里出台

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省财政每年安排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扶持资金5000万元,由省政府担保、国家农业发展银行提供300亿元贷款,重点扶持国家、省级龙头企业。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997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2家、省级221家,实现年销售收入750亿元,上缴税金40亿元。

二是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提高农业科技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我省大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建设。省设立专项资金,组织进行农业关键技术及核心技术的协作攻关和成果转化。建立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提高农业科技入户、到田率。省里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乡镇构建新型农村公益性事业服务体系,2006年按每个农业人口5元的标准,对实行“以钱养事”新机制的乡镇给予补助,在2005年省财政安排2028万元补助资金的基础上,新增2亿多元。从2007年起,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个农业人口10元。

三是加强农业灾害应急机制建设,提高农业抗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近年来,受地理因素影响,我省自然灾害频发,加上农产品市场波动较大,农民受到来自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的夹击。为避免和减少农民因灾损失,确保农业增产增收,我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建立起政府主导下的农业灾害应急机制。2005年,我省部分地区发生禽流感,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全省共投入4347万元,加强禽流感防控,全年免疫家禽禽流感4.41亿羽份,扑杀17.3万只家禽,全部予以补贴,挽回了农民的重大损失。去年中央、省两级又投入4409万元,用于禽流感防控。去年8月,我省突发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大范围的稻飞虱,灾害发生面积5100万亩次,成灾面积86.4万亩,全省各地采取紧急措施,中央、省两级共投入防治资金1400万元,购置1.2万台机动喷雾器,带动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购置机动喷雾器2.8万余台,组成1.5万个机防队,迅速扑灭了稻飞虱危害,挽回粮食损失60多亿斤。2006年上半年,受市场各种因素影响,猪禽价格持续低迷。为了保护农民利益,稳定猪禽生产,省政府及时采取调控措施,省财政筹措2000万元,用于保护猪源和发展畜牧养殖小区。同时,要求省域内禽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按照双赢原则,提高收购价格,稳定猪禽市场。通过政府托市,猪禽价格迅速回升,第四季度农民养殖收入大幅增加。

四是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发展生产和转移就业的能力。我省为迅速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不断加快发展农民职业教育,大力整合培训资源,扩大“阳光工程”培训规模。2006年,省财政在2005年安排农民工转岗培训资金800万元的基础上,新增安排3050万元,完成农民工转岗就业培训80万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筹集资金1.2亿元,完成40多万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不仅培训转移的,而且培训扎根的。各级各部门还加大了对农村务农劳动力的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

二、大力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紧迫的问题

我省农村幅员广大、人口众多,县域经济欠发达。长期以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农民群众急盼尽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把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以“六改五通”(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改垃圾堆放,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为重点,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集中投入,强化措施,加快发展。

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解决好农民的生产问题。我省是国家粮棉等主要农产品集中产区,又是洪涝、旱灾多发地区,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农业抗灾能力不强。根据农民发展生产的急切需要,我省加大了灌排工程体系建设和标准农田建设。狠抓了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2006年投资6.98亿元,其中争取国家项目投资3.44亿元,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3.54亿元,对列入国家规划的19座大型排涝泵站实施更新改造。狠抓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投资2.27亿元,对24个列入国家计划的大型项目实施工程建设。大力开展小型水利设施建设,2006年,全省共开工各类小型水利工程20万处,完成土石方4.16亿立方米。加大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省里筹措8亿元资金,在46个粮食主产县(市)建设1000万亩标准农田。去年以来,我省水利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6.39亿元,新增旱涝保收面积30万亩,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50万亩,新增除涝面积3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0万亩,为保障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解决好农民的出行问题。修建通村公路,是农民最关心的事情。我省把解决好农村交通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之一,计划在“十一五”期间,投资235.2亿元,加强农村公路建设、乡镇渡口改造和乡镇五级客运站、候车亭、招呼站建设,建设通行政村沥青(水泥)路70800公里,改造县通乡公路10636公里。其中,用于通行政村沥青(水泥)路的建设补助资金将达92亿多元。2006年,共投资45.04亿元,完成通村油路1.98万公里,投资36.32亿元,完成通乡等级油路764公里,解决了4200多个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深得农民欢迎。

三是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解决好农民的生命安全问题。我省部分地区、尤其是血吸虫重疫区水源条件差,地下水有害矿物质含量高,地表水受污染严重,全省尚有1999.17万人口存在饮水安全问题。解决饮水安全,是农民要求最迫切的问题。为尽快解决农民安全饮水问题,确保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省委、省政府下决心用五年时间、提前十年解决列入国家规划、拟用三个“五年计划”完成的1609.6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规划投资60多亿元,修建集中供水工程2033处,结束部分农民长期饮用高氟水、高砷水、苦咸水、受污染水的历史。在措施上,省里采取统一融资、财政贴息、国家以后下

拨的饮水安全工程资金逐步偿还贷款本金的办法,多方筹措资金,加快推进步伐。2006年,全省已完成投资62.95亿元,解决了近1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农民喝上了放心水、洁净水。

四是狠抓村庄环境整治,解决好农民的居住条件问题。针对农村居住环境脏乱差问题,各地结合省里确定的“百镇千村”建设和整治示范工程,大力开展文明新村建设。以沼气建设为主要内容,推动农户改厕、改圈、改厨,2006年全省下拨专项补助资金近2亿元,新建户用沼气池20万口,达到140万口。大力发展畜牧养殖小区,减少分散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实施生态家园建设工程,开展村庄绿化、清理沟渠、整治村容村貌、集中处理垃圾堆放等项工作,逐步改善农村卫生环境,改变农民生活习惯,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新农村。

三、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路子,解决农民发展投入最紧迫的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在解决突出问题,难点在资金筹措。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我省坚持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方针,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资金筹措办法,组织党政机关、工商企业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支持新农村建设。

一是构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严格按照中央确定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和对农业投入“三个高于”的要求,积极建立财政对农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发挥财政投入的主导作用,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项目和落实资金投入上注重向农业和农村倾斜,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2006年,省级财政安排各项涉农资金104.34亿元,比上年增加23.69亿元。为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的作用,我省积极探索政府补助、以奖代补、财政贴息、参股经营等方式,加快农业项目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中,通过采取政府补助、企业参与、农民入股等方式,省级财政投入8000万元,带动社会投入近10亿元。对兼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项目,如农民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给予扶持,鼓励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同时,各级政府积极发挥各行各业、各部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力作用,加强对涉农资金的整合,努力构建新农村建设资金筹措机制。在具体操作中,坚持以县为主体,以规划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采取资金性质不变、安排渠道不变、监督管理不变,分配环节与使用环节相结合、存量调整与增量集中整合相结合的办法,对不同渠道的资金,实行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资金整体效应,形成了“各炒一盘菜,共做一桌席”的局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省里集中筹措5亿元资金,对列入专项规划的大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大型灌区建设和大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予以重点支持;筹措56亿元资金,加快农村交通建设;投入14.6亿元资金,加强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及“户户通电”工程建设。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筹措

12.63亿元资金,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加强农村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等;筹措5.56亿元资金,加快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加强县、乡镇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血吸虫病防治等工作;筹措7.7亿元资金,加强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扩大农村特困户救助范围等。各地还积极建立培育新农村建设投入主体机制,充分发挥农民、工商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流作用,积极引导金融资本、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农村建设投入新主体。

二是组织各级党政机关为新农村建设办实事。2006年初,省委、省政府动员组织省直机关大力开展为建设新农村办实事活动,以发挥省直机关的带动作用,整合省直部门的资源,切实办几件推动农村发展、增进农民福祉的实事。省直各单位积极发挥部门优势,找准工作定位,研究制定了具体的办实事方案,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采取过硬措施,狠抓责任落实,为“三农”发展办了一批实事,深受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欢迎。各市、县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积极组织相关部门和单位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参与、共谋发展的强大声势。

三是引导工业反哺农业。各地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积极组织工业企业对口帮扶新农村建设。宜昌市大力组织实施“百企反哺”工程,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企村联动、合作双赢”的原则,动员市域内大中型企业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结对帮扶。各企业热情为试点村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帮助试点村修公路、兴水利、搞生态家园建设、建村级文化活动阵地,帮建项目达200多个,使农民直接受益1500多万元。武汉市采取“政府引导、农户主导、业主开发”的方式,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农村家园建设。他们引入福星科技集团投资5亿元,参与东西湖区径河街道办事处新农村建设,撤并分散居住的自然湾,集中建设农民新村。东西湖区通过这种方式,吸引百步亭集团、新世界集团、三江集团等企业投入16.5亿元参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合并117个村湾,腾出土地6850亩,用于发展产业,走出了一条开发性筹集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新路子。

四是号召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与乡村结对帮扶。全省各级团组织广泛动员团员、青年,实行城乡结对互助、长期定点帮扶、双向互动共赢,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团省委组织省内百余所高校学生分别与“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开展结对,有1000余大中专学生实践团队、10多万名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对口帮扶乡镇、村组;组织100个青年文明号与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结对,开展扶贫助困,援建基础设施项目达90多个;开展“百名委员进百村”活动,组织青联委员、青年企业家等深入农村,开展招商引资、技术支持、资金扶持、项目对接等活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资金和物质支持。■

相关链接

当前要注意防止四种倾向

在1月25日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俞正声强调:农村工作的核心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如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发展农业产业化、开展农民培训等,应该继续抓好落实。在国家和省里加大对农村投入的同时,要切实防止建设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的倾向,防止挪用专项资金解决机关困难的倾向,防止对农业投入“上增下减”的倾向,防止违背农民意愿变相加重农民负担的倾向。■

第五篇: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

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

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克山县运输公司 潘 微

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在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树立企业形象、锤炼企业精神之中贯穿思想政治工作是一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准确把握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关系 首先,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各有特定的含义和内容,不能混为一谈。具体表现在:

1、目的不同。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通过培育,倡导共同的价值观念、哲学态度和行为准则,提高全体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企业的忠诚心、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增强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应变能力;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目的在于提高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增强职工的主人翁精神,使职工在政治上、思想上与整个国家方针、政策,路线保持一致,正确处理好职工自身与企业、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

2、主体不同。建设企业文化的主体是现代企业家,这首先表现在企业家精神是塑造企业文化的基石,企业文化的形成及其内涵的界定,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代企业家个人的性格、哲学、态度及价值观念,其次表现在企业家经营哲学是塑造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家的经营哲学

1的不断渗透,实际上是企业文化的孕育过程,企业文化是以现代企业家经营哲学为核心有企业价值体系;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则是企业党组织、厂长、企业工会和共青团组织,企业党组织必须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让社会主义思想占领意识形态阵地,为推动企业三个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3、方式不同。从生成方式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强调外部“灌输”,企业职工一般处于被动地位;而企业文化,内在地规定了它只能从企业内部孕育产生,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领导者的培植、企业员工的共同创造而成,企业职工处于主动创造地位。正是这种内源性,企业文化具有持久魅力。实践表明,培育企业文化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即确立核心价值观;激发员工对共同的哲学和价值观的献身精神;培养职工的技术和才能,形成技能与文化合金,强化文化的渗透和功能的发挥;吸引、培植和留住适当的人才,以维持和改进既有的文化及实现共识的能力。而思想政治工作则没有一定的程序和环节,而是多元化主体从各自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和职责出发,通过两个结合,采用多层次,多样化,有效果的方式,全方位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其次,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又有其一定的相同点。一是对象相同。企业文化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两门科学其研究对象都是人都是以人为本的科学,都是做人的工作。企业文化从研究人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出发,注重焕发人的精神、塑造人的灵魂、倡导优良作风和好的传统,强

调自我激励的作用,在企业现代化管理中实行人性化管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解决人的思想认识、观点、立场问题,以育人为业,以转变人的世界观为本,旨在用共产主义精神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二是方向一致。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要为经济基础服务。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思想政治工作都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中国的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企业的企业文化,它必然受社会主义思想原则、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集体主义价值观指导,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三是环境相似。无论企业文化建设还是思想政治工作都是在一个特定企业环境中进行的,企业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包括生产经营状况、规章制度、产品结构、员工素质、技术水平、领导能力、公共关系、经济效益和分配方式等等因素。

二、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切实增加员工“精神收入”

(一)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在现实上是需要的,在实践中是可行的。

1、企业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前提条件。企业文化是与企业的诞生同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不断冲击日益显现出其不适应发展需要的种种弊端。因此,提倡企业文化建设,建立起一种适应社会化大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适应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企业文化,是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推动企业发展的最根本途径;企业文化是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思维、心理和行为方式,是企业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反映了企业的精神面貌,而且有利于振奋斗志,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员工素质,具有导向、凝聚、协调、规范、鼓励功能。

2、企业文化建设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提供了现实基础。企业文化是经济与文化的产物,是企业管理从经济层面向文化层面拓展的结果,它的主体虽属观念形态,但它更贴近生产经营管理,更容易为各层次员工所认同和接受,为改变以往思想政治工作单向灌输和一个方子包治百病的僵化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工作形式。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文化建设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正是在于它的内涵大大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创造出能够团结和凝聚职工的、能够增强企业向心力和竞争力的新形式、新方法,能够克服思想政治工作某些弊端,改变在旧体制下形成的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旧观念、旧模式、旧方法,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更加有机地融为一体做到实处。

(二)以企业文化建设的理念,探索出一条合乎形势发展的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以增强其效果为企业发展服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运用与对象群体的文化学研究相结合。企业文化的受众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一致的,我们可以以文化需要的理论来分析这一对象群,并以此为出发点选择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以房地产企业为例,员工

队伍正逐步向知识型发展这是一种趋势,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而知识型员工应该是追求自主性、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的员工群体,他们不再是一般螺丝钉式地被动地适应,而是富有活力的“细胞体”;他们从事的不再是简单重复性工作,而是在易变和不完全确定的系统中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和灵感;他们的工作主要是思维性活动,对劳动过程很难监控;他们的劳动成果多是团队智慧和努力的结果,这给衡量个人的绩效带来了困难;他们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强烈期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他们由于具有某种特殊技能,往往可以对其上级、同事产生影响,不盲目崇尚领导和权威;他们不受传统雇佣关系的束缚,流动意愿强,等等。要做好知识型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照搬或延续过去传统的做法显然不行,必须针对他们的特点,采取适宜的工作方法。

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本管理的文化理念相结合建设企业文化,就是要在企业里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结构和模式。具体说就是:以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为核心,人与物并重,以人为主;软管理与硬管理兼备,以软管理为主的企业管理结构和模式。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模式,有利于理顺企业内部人与物的关系,优化各管理要素的组合,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企业管理功能的整体优化,从而有利于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使企业富有生机和活力。思想政治工作应当遵循这一基本轨迹,坚持以人为本,在如何培养人、关心人,提高人的素质

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上下工夫、做工作。

3、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精神相结合。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一项重要组成要素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形成的理想信念、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它是企业的群体意识和精神风貌,也是企业和职工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依靠企业精神可以把职工中蕴藏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和释放出来,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4、思想政治工作要把“务实”与“务虚”相结合,在研究理论问题的同时创新文化传播载体和方式。在各种载体中,当前尤其要重视互联网这个全新的工具类载体。一切进入互联网的单位的管理者都要高度重视这个全新的载体。

下载新农村建设:以农民素质教育为切入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农村建设:以农民素质教育为切入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督导论文:浅谈以督导评估为切入点,如何落实中小学素质教育

    浅谈以督导评估为切入点,如何落实中小学素质教育 对中小学素质教育进行评估监控,是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各地对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评估,在内容、方式、程序、安排等方......

    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加强国防教育

    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企业国防教育,寻求新途径、新方法,是国防教育面临的一项新课题。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在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树立企业形象,锤炼企业精神之中贯穿国防教育工......

    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加强国防教育

    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加强国防教育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企业国防教育,寻求新途径、新方法,是国防教育面临的一项新课题。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在营造企业文化氛围,树立企业形象......

    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新农村建设的抓手

    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新农村建设的抓手 中共宁阳县委书记刘卫东 近年来,我们宁阳县始终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破解“三农”问题、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抓手,积极探索,不断......

    以社会需求为社区教育切入点

    以社会需求为社区教育的工作切入点 厦门市思明区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 张万帆 由社区教育而至学习型社会,教育和学习是主题。教育为师者业,其使命为传道授业、答疑解惑,学习......

    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寻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是......

    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5篇

    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 把“实践的德育”落到实处—吉林省白山市师院附小德育课题经验汇报材料多年来,师院附小德育工作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区教育为......

    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以企业文化为切入点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作者: 收集于网络 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的三代中央领导核心都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去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