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的再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中国的再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今年暑假,我对再就业问题进行了调查。由于这几年的经济不是很好,导致了一部分企业职工的下岗,然而如何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就成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很大的障碍。
近年来,面对日趋严重的国有企业职工下岗现象,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支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但国企下岗职工再就业仍然困难重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近日的统计数据就显示,全国一季度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下降,下岗职工再就业遭遇“淡季”。在传统体制条件下,国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目标就是完成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在此情况下,受利润最大化法则与严格成本约束机制的双重驱动,消除内部隐性失业、裁减冗员就成为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与知识经济的迅速兴起,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数量与态势,作为传统就业主导的国有企业,不仅不能吸纳社会剩余劳动力,反而向社会释放大量的闲置劳动力。更为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深入,数以万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离开土地,加入城镇劳动就业队伍,成为国有企业职工就业强有力的竞争者。因此,近年来尽管非国有经济发展较快,拓宽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渠道与空间,但在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竞争过程中,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在年龄、心理承受力、未来期望值等方面均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从而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空间。
而且在传统体制条件下,劳动用工的终身制、所有制的差异性等体制缺陷赋予了国有企业职工特有的“身份特权”,由此形成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择业过程中的“体制心理偏好”,总是期望把自己的择业活动与国有企业永远联系在一起。这一制度惯性及其由此引发的心理素质缺陷,严重阻碍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步伐。伴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与合同制度的日趋完善,传统体制条件下国有企业职工的思维方式与行为受到了全方位的冲击;但由于缺乏社会制度体系与外部环境的有力支持,大多数国有企业职工的就业心理素质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对劳动用工制度的市场化改革有较强的排斥心理,对日趋严重的失业现象缺少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未能及时转换就业观念,增强对失业的危机感与适应性,缺少割断与国有企业联系的心理准备,从而阻碍了国有企业职工正常的角色转换过程。在广大国有企业职工中存在着明显的职业评价偏见与不合理的就业倾向。
要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领导要重视,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完成再就业服务中心建设的可靠食品保证;2.促进再就业政策进一步落实;3.再就业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为加大再就业培训力度,引进市场机制,调动县全社会教育、培训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的积极性。4.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难点有所突破。在扩大社会保险参统面方面,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政策调整到位,宣传到位;二是通过区县把目标分解到各基层单位;三是抓住配套环节,加大执法力度;四是抓住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突破。在工作中,劳动部门一方面注意加快社会保险的社会化进程,解脱企业的负担;另一方面结合当前多元化就业的新情况,研究制定个体经济组织、非正规就业和存档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暂行办法,解决了这一群体参加社会保险的问题。然而也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外部经济环境的不容乐观,部分企业领导对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下岗职工进入再τ诶Ь
Ψ簧缁岜O仗逑祷共唤б当O罩贫群褪敌辛舜蟛∫搅品延蒙缁嵬吵铩
?另一方面,社会保险尚未覆盖所有城镇劳动者。
总之,再就业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我们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让自己被激烈的社会竞争所淘汰。而在这过程中就要靠我们自己去学习书本外的东西来增强我们的能力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第二篇:中国的再就业问题
中国的再就业问题[调查报告]
今年暑假,我对再就业问题进行了调查。由于这几年的经济不是很好,导致了一部分企业职工的下岗,然而如何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就成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很大的障碍。
近年来,面对日趋严重的国有企业职工下岗现象,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支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但国企下岗职工再就业仍然困难重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近日的统计数据就显示,全国一季度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下降,下岗职工再就业遭遇“淡季”。在传统体制条件下,国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目标就是完成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在此情况下,受利润最大化法则与严格成本约束机制的双重驱动,消除内部隐性失业、裁减冗员就成为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与知识经济的迅速兴起,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数量与态势,作为传统就业主导的国有企业,不仅不能吸纳社会剩余劳动力,反而向社会释放大量的闲置劳动力。更为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深入,数以万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离开土地,加入城镇劳动就业队伍,成为国有企业职工就业强有力的竞争者。因此,近年来尽管非国有经济发展较快,拓宽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渠道与空间,但在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竞争过程中,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在年龄、心理承受力、未来期望值等方面均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从而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空间。而且在传统体制条件下,劳动用工的终身制、所有制的差异性等体制缺陷赋予了国有企业职工特有的“身份特权”,由此形成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择业过程中的“体制心理偏好”,总是期望把自己的择业活动与国有企业永远联系在一起。这一制度惯性及其由此引发的心理素质缺陷,严重阻碍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步伐。伴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与合同制度的日趋完善,传统体制条件下国有企业职工的思维方式与行为受到了全方位的冲击;但由于缺乏社会制度体系与外部环境的有力支持,大多数国有企业职工的就业心理素质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对劳动用工制度的市场化改革有较强的排斥心理,对日趋严重的失业现象缺少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未能及时转换就业观念,增强对失业的危机感与适应性,缺少割断与国有企业联系的心理准备,从而阻碍了国有企业职工正常的角色转换过程。在广大国有企业职工中存在着明显的职业评价偏见与不合理的就业倾向。要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领导要重视,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完成再就业服务中心建设的可靠食品保证;2.促进再就业政策进一步落实;3.再就业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为加大再就业培训力度,引进市场机制,调动县全社会教育、培训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的积极性。4.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难点有所突破。在扩大社会保险参统面方面,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政策调整到位,宣传到位;二是通过区县把目标分解到各基层单位;三是抓住配套环节,加大执法力度;四是抓住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突破。在工作中,劳动部门一方面注意加快社会保险的社会化进程,解脱企业的负担;另一方面结合当前多元化就业的新情况,研究制定个体经济组织、非正规就业和存档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暂行办法,解决了这一群体参加社会保险的问题。然而也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外部经济环境的不容乐观,部分企业领导对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后重新就业信心不足,在这方面的开拓意识不够,存在“等靠要”思想;部分下岗职工择业、就业观念和用人观念仍存在误区,一些下岗职工怕与企业断绝关系,不愿离开处于困境的国有企业;一些用人单位歧视下岗职工,不愿招用下岗职工或故意提高招聘条件,压低下岗职工报酬;用人单位用工不规范,下岗职工与新的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关系理不顺,市场就业机制不好建立,但由于缺少处罚措施,解决的难度很大;社会保险体系还不健全,一方面,目前只在企业建立了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制度和实行了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尚未实行;另一方面,社会保险尚未覆盖所有城镇劳动者。
总之,再就业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我们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让自己被激烈的社会竞争所淘汰。而在这过程中就要靠我们去学习书本外的东西来增强我们的能力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第三篇:关于就业、再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就业、再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的不同人群有着不同的就业问题。其中主要包括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的青年人就业问题、农村多于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城市中就业困难的群体等等。
现在就业难、再就业更难已经成为了现实,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利用假期在社区里进行了一次关于不同人群就业、再就业问题的调查。
一、关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改革的迅猛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速度的加快、高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和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加等原因,就业问题就越来越突出。在我们社区里有很多和我一样正在上大学的学生,通过跟他们聊天,我了解了很多现阶段就业问题的现实,发现了很多人都有着不同的就业观念。很多人都认为现在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大学生就业不难才是怪事,“毕业即失业”成为中国大学生的普遍现象。在谈论到几年后的就业问题的时候,一个刚刚上大一的学生说自己在高中苦苦奋斗了三年,刚刚经历了高考的洗礼,本来以为上了大学就可以解放了。但是经历了半年的大学生活,他发现上大学后的压力更大了。接触到了更多的人,遇到了很多以前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使他成长了不少,开始看清现实。他说他现在的打算是想要毕业后继续深造。他说大学让他觉得这是一个强强较量的社会,只有真正的强者才能在社会上立足。要想过好生活,就首先要把自己变为强者。更何况多学点知识总没坏处。
但是大三的学生对此就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说:“表面上看,研究生扩招能提高大学生学历层次,可以缓解就业难。但是,如果不清理高等教育积弊,扩招研究生来应对就业难将是饮鸩止渴,使就业矛盾更加突出。”他说,现在有很多大学生把考研看做一条出路,以为高学历就可以有高薪水,对考研蜂拥而上,但是,面对现实,在未来的几年里,就业压力并不会因为学历的升高而减小。考研也不一定是一条好的出路。
在这次的调查中,我还遇到了一个大学生,他的家庭条件不错,当年成绩不是很好的他读了一个三本的学校。他说,他觉得大学里学得都不是自己喜欢的东西,花了不少钱,却没真正学到些什么。面对未来就业,他的想法是如果能自己创出点事业当然最好,如果不行就学学经营管理,然后在自己家的场子里干点事业„„
其实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有很多。我觉得这其中包括社会因素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自己的原因。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没有应用到对知识的追求和探索之上,而是更多地放在了网络游戏和其他的一些休闲娱乐的活动和生活方式上。很多学生因为大学期间学习压力不重而放纵自己,将许多学习时间荒废,考试仅仅是考前的突击式学习,根本没有掌握知识的要点,更谈不上对知识的应用了。而且很多大学生有眼高手低的毛病,认为自己是大学生就对工作的要求过高。除了对工作环境的要求以外,大学生的预期收入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工资之间存在匹配上的困难。
但是我认为虽然就业压力比较大,大学生还是应该正确的结合自身的条件,现实的看待就业问题。不要人云亦云,看别人考研自己也跟风。此外,大学生应
该珍惜大学美好的时光,利用大学里的资源充实自己,增强自身的实力,为自己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关于成年人的再就业问题
面对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就业压力。社区里还有很多四五十岁的叔叔阿姨们。他们同样面临着再就业的压力。他们大都是在以前的单位辛辛苦苦干了半辈子,然后遇到下岗的问题。他们说,如今青春不再,到处都有年龄的限制。他们人到中年,上有老人,下有小孩。生活的压力已经使他们不堪重负,情不自禁地发出“找工作真是难啊”的感慨。他们没体力,没学历,没青春,有的只是一些过去工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有的只是勤勤恳恳的双手和早就被生活磨砺的没有棱角的疲惫的心。
在调查中我认识了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叔叔。他说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他进了一个工厂,那时候工作虽然辛苦,但是收入还是能维持家里正常的生活开销的。但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他下岗了。家里的生活一下子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当时正赶上儿子考大学,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回忆当时,他觉得就像天塌了一样,非常愁闷和无助。他想找工作,他想供自己的儿子念大学。可是自己除了一点工作经验和一点小技术以外别无他长。无奈之下,他只有出卖自己的劳动力,靠自己已经不年轻的身体干点苦力活填补家用。他说,儿子在上大学的时候,每次考试的成绩单就是他坚持下去的动力,每当看到成绩单,他就觉得浑身都是劲儿,觉得自己还年轻。他因为有这样的儿子骄傲。现在儿子大学毕业了,总算没让他失望。而自己也可以歇歇了。他说工作真的非常重要,影响着家庭生活的质量和幸福,甚至能影响到下一代的受教育程度和对待金钱的观念,严重的关系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还有一位四十多岁的阿姨,她在很多年前自己开了一个卖汽车配件的小店,收入还算不错。后来因为厌倦了店里的工作,再加上女儿即将高考,于是她就把店面出租出去专心在家给女儿做饭,照顾学习压力大的女儿和辛苦工作的丈夫。因为丈夫收入比较好的原因,家里的条件一直都很好。一家三口各有各的生活,也都乐在其中。就这样过了两年,女儿考上了大学。出门求学的女儿再也不需要阿姨细心的照顾了。习惯了忙前忙后的她也突然间感到不知所措。觉得天天时间用不完。虽然家里不需要她必须去工作,但是她觉得不能这么闲着。她说她最近总是在网上查一些关于创业的问题。她自己不愿意给别人打工,但是因为年龄、能力等等的现实问题,很难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虽然自己创业有一定的风险,但是毕竟是自己做主,不用听从别人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调查,我了解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就业压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但是就业难的问题严重的存在并且严重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首先是对于大学毕业的学生们,他们刚刚步入社会,高学历让他们或多或少的骄傲些,对于工作挑三拣四,要求过多,期望值与实际相差很多。而且现在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观念让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合作能力相对较差,而这两点对于工作来说确实非常重要的。所以也就造成了待就业人员不能满足公司招聘人才的要求。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就业难、就业压力大等等的一系列难题。
第二是关于成年人再就业问题的思考。我觉得对于成年人来说存在两个极端。第一类是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中年人面对失业的无助。他们没有创业的资本,更受限于各个用人单位的条条框框的要求。第二类还相对好一些。他们经过半辈
子的奋斗,已经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他们可以用这些资金作为再就业的前提,利用已有的现金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这样虽然存在风险,但是却不失为解决就业问题的好办法。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认为面对就业压力大的同时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加强自己的能力。让自己在大学四年里学一些真正有用的东西,而不是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娱乐上。这样,在走上社会面对强烈的竞争的时候才会成为佼佼者,才会在就业压力如此大的今天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
物理与电子技术学院
物理学(师范)
20091125020050
尚雅峰
辽宁师范大学暑期实践报告
——关于就业与再就业问题的调查报告
物理与电子技术学院
物理学(师范)
20091125020050
尚雅峰
第四篇:中国的再就业问题实习报告
中国的再就业问题实习报告范文
今年暑假,我对再就业问题进行了调查。由于这几年的经济不是很好,导致了一部分企业职工的下岗,然而如何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就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很大的障碍。
近年来,面对日趋严重的国有企业职工下岗现象,政府和社会各界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支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但国企下岗职工再就业仍然困难重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近日的统计数据就显示,全国一季度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下降,下岗职工再就业遭遇“淡季”。在传统体制条件下,国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目标就是完成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在此情况下,受利润最大化法则与严格成本约束机制的双重驱动,消除内部隐性失业、裁减冗员就成为国有企业走向市场的必然选择。
与此同时,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与知识经济的迅速兴起,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数量与态势,作为传统就业主导的国有企业,不仅不能吸纳社会剩余劳动力,反而向社会释放大量的闲置劳动力。更为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深入,数以万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离开土地,加入城镇劳动就业队伍,成为国有企业职工就业强有力的竞争者。因此,近年来尽管非国有经济发展较快,拓宽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渠道与空间,但在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竞争过程中,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在年龄、心理承受力、未来期望值等方面均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从而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空间。
而且在传统体制条件下,劳动用工的终身制、所有制的差异性等体制缺陷赋予了国有企业职工特有的“身份特权”,由此形成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择业过程中的“体制心理偏好”,总是期望把自己的择业活动与国有企业永远联系在一起。这一制度惯性及其由此引发的心理素质缺陷,严重阻碍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步伐。
伴随着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与合同制度的日趋完善,传统体制条件下国有企业职工的思维方式与行为受到了全方位的冲击;但由于缺乏社会制度体系与外部环境的有力支持,大多数国有企业职工的就业心理素质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对劳动用工制度的市场化改革有较强的排斥心理,对日趋严重的失业现象缺少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未能及时转换就业观念,增强对失业的危机感与适应性,缺少割断与国有企业联系的心理准备,从而阻碍了国有企业职工正常的角色转换过程。在广大国有企业职工中存在着明显的职业评价偏见与不合理的就业倾向。
总之,再就业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我们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让自己被激烈的社会竞争所淘汰。而在这过程中就要靠我们自己去学习书本外的东西来增强我们的能力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第五篇:再就业培训调查报告
再就业培训调查报告
为了积极响应上海市再就业培训工作三年计划,应对金融危机可能给我区企业职工带来的影响,最近,莘闵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由杨怀西和林众组成的调查小组,深入社会开展调查活动。通过到企业与经营者以及职工的交谈和现场考察、查阅资式,对本校开展再就业技能和职业技术培训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进行了认真地分析归纳,现将有关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查过程
(一)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1、调查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全球各大知名企业不断涌进上海市,迫使上海市企业不断加大改革力度,职工下岗失业人数会继续居高不下,从而制约了上海市的经济发展。通过对莘闵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对再就业培训的调查研究,了解了对在就业培训的方法及经验,着眼于长效机制的建设,逐步建立失业人员平等就业制度,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并健全与配套的服务体系和培训制度。
2、调查的意义
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思想教育,认真开展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培训,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积极的现实意义。
(1)开展下岗失业人员职业指导就业培训,是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在就业的必要手段。当前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过程盲目性较大,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开展刚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通过有效的信息引导,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和自主创业进行指导,可提高就业率,有利于提高其职业的适应性,增强就业稳定性。依靠广泛和渗透的力量,再就业培训将对下岗失业人员就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程度与本市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通过再就业培训,可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素质,改变观念和认知,改变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和谐。
(二)调查对象概况
1、调查对象全称
上海莘闵职业技术培训学校
2、调查对象地址
东川路2212号3楼21号
3、调查证明人
姓名:曾瑞雯;联系电话:***;
与调查主题关系:莘闵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校长。
姓名:曾庆华;联系电话:***;
与调查主题关系:莘闵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教务长。
(三)调查时间
2011年3月10日——2011年4月30日
(四)调查方式
1、访谈
访谈对象是该校校长与教务长,熟悉在就业培训政策。
2、参考资料
资料名称:《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宣贯实施与就业问题解决方案及就业培训创业指导手册》
资料来源:社会劳动保障出版社
资料名称:《最新福利企业资格认定与生产经营监督管理及残疾人就业相关国家优惠政策贯彻实施手册》
资料来源: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
资料名称:《上海市再就业培训工作三年计划》
资料来源:上海市劳动局
小组成员
姓名:杨怀西负责工作:撰写报告排版打印
姓名:林众负责工作:收集资料
二.基本情况
1.政府对下岗人员业务技能培训的加大了投入力度。为完成上海市再就业培训工作三年计划培训任务,1998年起,本市将根据实际需要,构建就业培训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上海市就业培训信息网络系统”,全面启动再就业培训工作,使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职业培训体制积极有效地发挥作用。
2.对于规范社会办学,通过“订单式培训、菜单式教学、递进式就业”的培训模式,使失业人员们在短时间内接受实用技术、职业技能二方面的培训。经过培训使他们很快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这也同时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2011年,莘闵职业技术培训学校新增就业再就业85人,其中失业人员再就业26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9人,其中,96.1%的下岗失业人员通过“订单式”培训实现再就业。3“政府出费用补贴,培训机构来培训”。莘闵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大力开展下岗人员上岗前培训,即“订单式”培训,为失业职人员再就业增加了砝码。培训计划分期轮流对于免费培训所有下岗人员,聘请了多名退休教师和职业学校老师到学校任教,为失业职工培训再就业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教学条件。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几年来,我校不断加强再就业和职工技能培训的工作力度,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还普遍存在问题,严重制约了再再就业技能和职业技术培训工作的拓展。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下岗失业人员职业技能单一,综合素质较低,但择业目标过高。部分下岗失业人员仅有中等以下文化水平,接受的职业技能培训较少,专业技术素养较低,不能适应现代化新技术。
2、下岗失业人员现实观念落后。有一部分下岗人员在国企里过惯了“老师傅”的日子,不愿意接受年轻老师的技能教学。部分年龄较大的下岗人员抱着离退休年龄不远了,对于学习新技能带着无所谓的心态。不专心学习,三天打渔,两天晒网。3、部分下岗失业人员的学习观念疆化。传统学习方式仍然根深蒂固。就莘闵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维修电工项目来说,电气维修技术是理论与实践相集合的技能。并不是动手能力强就不用学习理论知识。要引导让学员知道,理论指导实践,只有学好理论才能更好的分析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四.进一步加强再就业技能和职业技术培训工作的建议
针莘闵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再就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1、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是扩大就业,提高就业机会的根本。要进一步完善教育等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广泛动员各类职业院校及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就业培训机制,通过培训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
整合企业和技工学校、职业学院及各类培训机构的设备和教学资源,面向下岗
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培训。
培训学校要密切关注就业市场需求,围绕市场需求调整培训内容,建立培训和市场需求对接机制,加快培养市场急需的各类技能型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实行订单式培训,有培训目标任务的部门要积极与企业联系,摸清企业需求,拓展培训项目和内容,明确培训项目、期限和人数,切实提高培训质量。
2、扩大学员就业,为一部分学员解决后顾之忧
该校通过各种渠道,积极联络用工单位,强化劳务输出培训,按照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的原则,做好培训与就业的衔接,定向培训,定向输出,培训一批,输出一批,使劳务输出有组织有序流动。
3、加强学员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该校定期安排学员座谈会,了解学员在学习上存在的困难并给予帮助。对于经常缺课的学员我们将单独找来谈话,了解情况并安排指导老师补习。该校还在每个教室安装摄像设备,将没一节课都摄像的方式记录下来,以便于学员反复观看,加深理解和印象。
4、提高教师团队素质,合理安排专业老师授课
该校对专业老师实施“我专长,我授课”的原则。每一项目的技能培训由不同老师授课。如维修电工技能培训:对于非常精通电子技术的老师安排教初、中、高级的电子技术;对于电力拖动精通的老师安排教电力拖动等,将教学质量尽可能的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