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文化馆在新时期的发展
县文化馆在新时期的发展
文化馆是公益性的由政府设立的一种公共事业的机构,主要是面对广大群众的,是为广大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场所,是广大群众进行终身文化学习的学校。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县级文化馆在新时期的发展遇到了很多困难,特别在新时期如何正确对自身进行定位,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是众多县级文化馆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问题制约着县级文化馆发展的速度,对其发展的后劲有极大的阻碍。
县级文化馆是由县级政府设立的,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各种文化和精神方面的宣传教育,并进行文化研究、创作文艺作品、辅导和组织群众开展公益性的文化活动的文化事业机构。它是地方社会文化活动的创作中心、指导中心、活动中心、培训中心,同时也是宣传、学习以及实践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县级文化馆都发挥着十分明显的作用,是其它文化单位无法取代的。
群众文化事业机构主要职责是沟通和联系好政府与群众的文化交流。根据文化部的规定,所有县级文化馆的基本职能是辅导和组织群众的文化活动。业务部门的工作内容主要是文学艺术,并对科技文化知识进行普及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科学发展观将深入贯彻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广大人民对各种先进文化有着极大的需要。在构建和谐社会新形势下,如何充分的发挥县级文化馆的作用,为发展当地经济、促进社会进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呢?笔者认为,县级文化馆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开拓进取,积极的为发展地方文化服务,在当地大力开展各种群众文化活动,让群众的文化业余生活得到丰富,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贡献出自己的贡献。
新时期县级文化馆发展的举措
(一)注重队伍建设,打造新时期专业人才
文化馆作为组织、指导、辅导、培训群众文化活动的业务部门,其专业工作人员承担着推动地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工作人员自身的素质,决定着文化馆未来的建设和发展,对公益文化活动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特别是专业队伍素质的高低,对普及和发展群众文化活动有着直接影响。只有自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谈搞好地方文化事业。在新时期,要求文化馆的干部和工作人员一定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协调、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的能力。如果不具备过硬专业素质,就很难成为当地的文化事业骨干,更谈不上对群众的培训和辅导。作为新时期文化馆的专业工作人员除了要有专业的素质之外,还需要具备相应的协调和组织能力,这样才能既扎扎实实又轰轰烈烈地组织好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因此,县级文化馆需要积极采取措施,努力打造一支业绩显著、德才兼备的专业工作队伍,这对文化馆在新时期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在专业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上要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要改革用人机制,对职工进行招聘时,不仅要求具有很高的文化知识,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和适当的组织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第二,要充分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定期经常性的开展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使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可以在开展基层文化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第三,要注重文化工作人员队伍新鲜血液的补充,使新老工作者在知识、工作经验、学历和年龄等方面可以实现互相补充,只有让新老文化工作者充分的进行融合,让各种先进的文化知识和工作经验进行交流和学习,才能在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和发展地方文化的事业中取得显著的成绩。使群众文化工作者队伍中不断的涌现出各类优秀的人才,这样,县级文化馆才能在新时期大有可为。
(二)组织多种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县级文化馆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活跃地方群众的文化生活。在组织各种先进文化活动中,县级文化馆要把握好主旋律,紧扣时代的脉搏,积极组织和引导广大群众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县级文化馆要多组织一些具有导向性和示范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并使其有声有色,从而带动地方文化活动的全面开展。如开展地方文化、社区文化、农村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军营文化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特别可以在每年的“七一”和国庆组织大型的歌咏比赛,在“五一”和春节组织各种社区文艺演出、广场周末汇演和到农村进行文化下乡等活动。还可以举办美术和摄影展,使广大群众不仅可以接受艺术的熏陶,还能学习一些文化知识。文化馆这些活动的开展和职能的发挥,不仅可以丰富地方的文化生活,使人民群众的心灵得到净化,对人们群众情操进行陶冶,同时也能营造健康的社会氛围,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为城乡“三个文明”建设充分的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打造文化精品,为群众提供优秀的作品
县级文化馆一个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创作文艺作品。文化馆的专业工作者是传播和引导先进文化的领导者,在创作文艺作品时一定要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借助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通过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的方向,要深入基层广泛体验群众生活,提供的文化作品必须贴近群众生活、具有时代感和群众喜闻乐见,才能借助这样的优秀作品去影响社会、教育群众。那么如何充分的发挥文化馆的这一职能作用,为社会奉献优秀的作品、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呢?这就要求县级文化馆要拥有一支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高水平的业务能力、良好的文字撰写能力的专业文艺创作队伍。同时,还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必须要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贴近社会、贴近群众和贴近生活的优秀文化作品。二是应该坚持精品原则,对促进社会进步和繁荣地方文化事业中文化精品的作用要有充分的认识。三是合理的进行创作规划,尽力把短期规划和长期规划的目标结合起来,把具体政策和宏观精神相融汇,从而保证创作出的文化作品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同时也受到群众的欢迎。总之,县级文化馆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优势,从音乐、戏剧、舞蹈、美术、曲艺、摄影等不同方面入手,深入基层、深入社会,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借助第一手的资料,为社会创作出优秀的文化作品。
(四)弘扬民族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各族人民世代传承下来,密切的联系群众生活的文化空间和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同时也是具有重要价值的珍贵文化资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保护对地方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一件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大事。地方的很多文化遗产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的形式遍布地方。县级文化馆要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和挖掘。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可以极大的调动地方人民群众的热情,更好的开展各项文化活动。县级文化馆作为基层的文化保护单位,要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履行好保护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义务,必须充分认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按照国家、省、市的相关政策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把这项工作扎实有力地做好。
总之,在新形势下,县级文化馆应要充分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成为地方群众文化事业的龙头和纽带,为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作者工作单位:湖南省衡东县文化馆)
第二篇:发展新时期文化馆问题对策
论文提要 作为国家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机构之一,新时期文化馆的功能只能强化不能削弱;文化馆要突出重围,大有所为,必须以大文化馆的姿态融入群众文化的大熔炉,努力推进各类群众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坚持文化馆的公益性,又要强化市场意识,与时俱进地探索公益性的多种实现形式。
进入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新时期,如何加快改革创新步伐,不断提高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已成为当前文化馆共同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之一:功能定位与公共文化
关于文化馆是干什么的争议,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特别是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来,文化馆受到经费、体制等方面的限制,其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很难得以及时拓展和强化,对大众的吸引力不断减弱,最终导致公众对文化馆功能定位的质疑:一是认为文化馆政治色彩太浓,依然作为政府意志的延伸物生活在计划经济的怪圈中,主要围绕党委政府的意志开展形而上的仰视服务,而公众很少能真正享受到普遍的、直接的文化权益;二是部分文化馆在市场经济面前过于激进,盲目地走产业化的道路,最终迷失了自己,淡化甚至丧失了文化馆固有的公共服务功能;三是随着文化娱乐形式的多样化,公众对群众文化的口味越来越挑剔,拘泥于传统、服务形式比较单调的文化馆,给人一种作为不到位甚至不作为的嫌疑。
与此同时,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多年来,文化馆的功能定位也得以不断的丰富和发展。1981年,文化部颁发了《文化馆工作试行条例》,指出“文化馆是政府为了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组织辅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而设立的综合性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是当地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1982年12月,文化部在广西浦北县召开全国文化馆工作座谈会,对文化馆的性质和任务又作了这样的强调:“文化馆应该办成既是开展健康、愉快、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又是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阵地,也是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辅导中心。”在2003年的《文化馆管理办法》(讨论稿)中,对文化馆的表述是:“文化馆是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是政府公共文化事业的一个部分,是普及和繁荣我国群众文化的主导性业务职能部门,是人民群众文化权利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文化馆通过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对社会进行审美教育和群众文化的艺术普及,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前不久,《中国文化报》又对文化馆的功能进行了进一步厘清,即“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基本的公共文化需求;承担一定的社会教育功能,组织和引导反映主流文化精神的公共文化活动;整理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
由此可见,无论怎样争论,文化馆和图书馆、博物馆一样,始终属于公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之一。比起博物馆、图书馆相对静止的服务,文化馆的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手段、服务对象更具普遍性、动态性和互动性,发展的空间也更大。因此,在我国进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高度重视公共文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文化馆的功能只能强化不能削弱。我们必须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保障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权益为使命,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第一要务,高度重视文化馆建设,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充分释放文化馆的巨大功能。
关键词之二:整合资源与大文化馆
经费不足、队伍薄弱、机制不活,是众多文化馆长期存在的三大软肋。面临国家日益重视公共文化建设的新机遇,文化馆要突出重围,大有所为,必须以大文化馆的姿态融入群众文化的大熔炉,努力推进各类群众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
途径之一:关于文化系统内部资源的横向整合。笔者认为,当前,除去大型的舞台艺术,专业文化与群众文化彼此的渗透日益明显,界限日渐模糊,这在美术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很多时候只表现为主办单位的不同而已。特别是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城市而言,在书画市场很不景气、博物馆可以承担美术作品展示、收藏等功能的情况下,只有几个专业画师的书画院(当然,那些具有悠久历史和名人效应的书画院除外),其功能逐渐被削弱,甚至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如果将书画院和地方文化馆实行资源整合(书画院可保留牌子),对于美术人才的培养、美术创作的普及与提高、美术考级的发展,应该大有裨益。剧目工作室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一方面,剧目工作室面临着戏剧市场日渐萎缩、戏剧创作举步惟艰的尴尬。另一方面,我国已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而暂时承担保护工作的文化馆明显力量不足。面临这样的局面,剧目工作室和文化馆整合(也保留牌子),既可以弥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才的不足,又可以成为培养文学(不仅仅是戏剧)创作人才和艺术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
途径之二,关于文化系统地域资源的纵向整合。从各地的实践来看,几乎在每年的重大节庆日特别是“五一”、国庆、春节长假期间,文化馆都会按照文化主管部门的要求,安排一些群众性文化活动,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市民时有不满的反响,媒体偶尔也会做出《公益文化缘何缺席“五一”》之类的批评性报道。甚至文化馆人也觉得很委屈,毕竟大家做了一些工作,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因为阵地、人力、财力等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却落了个吃力不讨好的结果。笔者认为,在城区发展日益一体化的中小城市,如果把市文化馆与政府驻地甚至周边的县区文化馆整合到一起,充分发动辖区的地主优势和民间业余团队的作用,以大型活动带动小型活动的经常性开展并形成互动,一定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前不久,徐州市已将市文化馆和两个区文化馆进行了整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徐州市大文化馆必将焕发勃勃生机。
途径之三,关于社会文化资源的整合与“馆外馆”的设想。对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的“馆中馆”模式,媒体誉之为“朝阳区文化馆开辟了一条‘钱’路铺就公益文化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诚然,任何一种成功的经验都不能照抄照搬,更何况,多数城市也不具备北京的经济基础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但朝阳区文化馆的做法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逆向思维的参照:既然朝阳区能建立馆中馆,我们能不能建立馆外馆呢?
群众文化应该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开展群众文化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二是群众文化的主体始终是人民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要实现文化馆的开门办馆,使文化馆实现服务功能的真正下移,必须组织和发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在活动的参与范围和程度上做文章,不断提高群文活动的社会化程度。换句话说,就是要大力整合各种社会文化资源。而要实现各种社会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首先需要寻找一个巧妙的切入点。设立馆外馆,就是按照“不求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在城区主要社区的就近点建立由市文化馆授牌的编外分馆,或依托学校,或依托大型企事业单位,或依托军营,并以此为主阵地辐射周边。通过文化馆经常性的业务辅导和组织引导,培育一批群众文艺骨干队伍,形成几个业务演出团队,定期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断调动“馆内馆”周围居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以此聚拢群众文化人才,拓宽群文活动网络,形成群众文化活动的人才库和节目源,从而为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提供人才、节目与组织上的保证。
关键词之三:公益性与市场意识
作为国家公益性文化事业重要组成部分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机构之一,“公益性”是指陈文化馆身份的核心标签。淡化或抛弃了这个标签,文化馆必将迷失方向甚至误入他途。面临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文化馆必须在始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与时俱进地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益性的多种实现形式。既要不断强化硬件设施,加强文化馆内外阵地建设;更要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场馆的利用率和服务质量,在更高层面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与此同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切实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文化馆在坚持公益性的前提下,还必须不断强化市场意识。随着文化馆公益性主体定位的明晰,曾经的文化馆“断奶”之说已经成为笑谈。而那些将文化馆“钱途”放在首位主动下海的激进做法,纵然已掘到无数桶金,但最终只会让文化馆改名换姓,不伦不类。因此,强调市场意识既不是将文化馆推向市场,更不是把文化产业作为文化馆的主业来经营。而是要充分发挥文化馆的功能和资源优势,或通过文企联姻开展群文活动,通过寻求企业冠名、赞助、协办等形式,弥补活动资金缺口,达到宣传企业、群众受益的双赢;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推出低价位的有偿服务;或发挥文化馆艺术门类齐全、艺术人才相对聚集的优势,探索实践文化艺术培训、辅导的规模化、连锁化之路;或利用场地、人力优势,为各种娱庆活动及企业宣传服务;或联合文化中介企业引进高质量的演出团体进行商演,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但其终极目标不是铺就钱路,而是弥补群文事业经费的不足,增强自身发展后劲,彰显群众文化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从而最终实现文化馆的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浅谈新时期文化馆的建设与发展
浅谈新时期文化馆的建设与发展
文化馆作为群众文化事业的一级组织单位,自我们国家建国之初,国家就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从而显示了群众文化网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文化馆所开展的各种活动,对于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培养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以及对国民经济建设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作为我国人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馆面临着新的问题。
(-)管理机制落后,难以随上时代的步伐
在过去多年的计划经济时期,市县文化馆都是国家财政全额拨款按人每月如数下发工资外,遇有重大节日或大型庆祝活动政府还下拨一定数额的预算外专款,由于是拿的国家的工资,吃大锅饭,多干少干一样,能者于无能者一样,加之在计划经济时期政治活动较多,政治指令性任务少了,自然工作的机遇不多,因而显得无事可做,正是由于这种拿国家的钱,成天闲着无事可做的现象使得文化馆职工缺乏责任感,作风换散,纪律松懈,例如,文化馆的考勤制度,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它即不能象企业,机关那样制定严格的考勤制度,但又不能没制度,但这样的制度也只能是一种形式而已,导致早退违纪现象严重。有的人倾心于自己的第二职业,利用上班时间在外捞钱,私下带学生,搞演出,有些人因业务能力较差,加上管理上松散而整天混日子。外界人士称文化馆为“福利院”、“养老院”,上述现象与当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大相径庭,这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中养成的作风已严重阻碍了文化馆的建设和发展。
(二)服务意识不强,难以发挥其多功能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民的思想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影响着一部分人的头脑,封建迷信、邪教活动在一些地方又有所抬头,导致我们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受到了挑战,这就要求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更好的肩负起教育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职责。在解放思想,明确认识的基础之上,文化馆必须充分发挥其在市场竞争中的独特作用,即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其多功能作用,如宣传教育功能,信息转播功能,形象塑造功能等,但文化馆由于现在有的管理人事制度及职工素质,造成了文化馆的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缺乏服务意识,难以发挥文化馆的多功能作用。
以上是我对文化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存在的问题剖析,当然文化馆不仅仅存在以上问题,它还存在诸如,经费不足,设施落后,人才流失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告诉我们只有解放思想进行改革,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真正担负起传播人类文化这一使命。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管理机制要彻底改革
文化馆只有通过管理机制的彻底改革才能建立健全符合自己特点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馆在市场经济中的积极作用。
(一)人事管理制度,打破以往年均主义,大锅饭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人事管理制度,即“聘任制”一级聘一级,政府主管领导聘“馆长”馆长聘中层领导,中级干部聘基层干部人员,实施能者上雍者下,已真正有效地配置人才资源,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得“人能尽其才”给每位文化工作者以充分展示才能的平台,使他们英雄有用舞之地。从而也给职工一种危机感,让职工认识到,不爱岗就无岗,不敬业就失业,从而使大家变压力为动力,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形成一个良好文化队伍。
(二)工资分配制度,要打破现有的按国家统一标准发放工资的模式,实行工资与劳动相挂钩的工资制度,即多劳多得、少劳少得,设立奖励基金,奖勤罚懒,以提高职工工资的积极性,这样的工资分配制度也能留住人才,防止人才外流。
(三)文化馆的作用要充分发挥
文化馆的文化性决定了文化馆功能的多重性,如它的娱乐功能,宣传教育功能,信息传导功能生活审美功能等,而这些功能本身又具有较多的市场内涵,即它能向市场提供具有交换价值使用价值的文化产品,信息服务等。因而文化馆必须面向市场,走向市场。有的人认为文化馆不应追求经济效益,走向市场就意味着取消了它的公艺性,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正是这种过去存在着一谈市场就否定的思想认识,才造成文化馆在改革中举步不能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文化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明确认识,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和求实的精神去努力,探索文化事业发展的新路子,特别是要增强自主权,改变以往那种行政指挥下“等”“靠”“要”的依赖性思想,逐步减少指令性计划增大市场维护的容量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市场经济的建设中,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多功能的作用,真正使文化馆成为发展地经济的媒介,达到文化为经济建设服务,经济反过来又为文化进一步发展助力的双层效益和目的,从而最终使文化馆和当地经济在同步前进的良好环境中双向发展共同提高。
当然,作为一名合格的群众文化工作者,还要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政策理论水平,加强自身的政治修养,才能准确地把握时代命搏做好文化工作。也只有过硬的专业能力,才能胜任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因而馆领导只有从抓每一位专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入手,才能真正的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队伍,树立良好的社会现象。
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还应吸取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学科知识,了解新的文化形态能够灵活适应新型的文化设备和工具,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从而“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浅谈文化馆艺术在新时期发挥职能作用
浅谈文化馆艺术在新时期发挥职能作用
文化馆是政府为了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组织辅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而设立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是当地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文化馆具有综合性、普及性、社会性和服务性的基本性质。文化馆以文艺创作、组织活动、文艺培训、基层辅导、组建业余团队为主要功能。社会职能
我认为,要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文化馆亟需解决以下矛盾:
(1)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迫切需要和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文化服务所面临的经费短缺的矛盾。文化馆是公益性群众性的文化事业机构,它主要以社会效益的形式体现而不是以经济指标来衡量。因此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政府成为其经济来源的主要提供者。如重大节庆、文化下乡、群众性广场文艺的组织、社区文化活动、村镇活动、民族民间文化的普查、整理等。
(2)计划经济下长期形成的落后的行政文化观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要成为资源并按市场规划要求获得双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权利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文化馆的工作都是行政文化的性质,它的一切工作实际上是在上级行政指令中完成和实现的,但社会发展到今天,行政文化对办好文化馆的工作、对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显然存在一定的距离。现在的文化应当是以一种资源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文化馆作为文艺的创作、传播、培训三位一体的事业机构,它首先应掌握和使用大众资源,让其最大化地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旧的文化管理模式和“十七大”要求文化体制创新之间的矛盾。如何建立一套有利于调动文化馆各专业人员积极性,有利于各专业特长发挥、专业人员能进能出的良性的竞争机制、管理机制和分配机制,是文化馆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文化馆是文化的创作、传播和培训机构,有自身的特殊性。文化馆必须从行政管理的模式下分化出来,建立一套现代的、科学的、适合文化特点的管理模式。
(4)文化馆人员固定化和专业人才的市场配置之间的矛盾。文化馆工作人员的流动性很小,只要你进了文化馆的大门,不管你有用还是没用,不管你能力大小,都像进了“保险库”一样,能进不能出。但文化馆是一个文艺人才聚集的地方,是地方文化的代表,是地方文化的门面。
要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文化馆目前应该抓好以下几件具体工作。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长期以来文化人学习业务较主动,学习理论的积极性相对不够。文化馆是弘扬先进文化的排头兵,学习“十七大”精神,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我们最主要的工作职责。2)抓好文艺创作,多出优秀的精品力作。3)创新我们的活动。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艺术来说,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没有创新,我们的艺术就没有活力;没有创新,我们的活动就缺少对群众的吸引力。因此我们在以后的各项活动中,必须充分考虑群众的需求,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文化馆在小康建设中的作用
文化馆是国家设立的公益性全民所有制机构,是发展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和辅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综合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活动场所。在改革的过程中,在如何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服务设施、服务机构、队伍建设,以及公益性文化如何统筹规划,是摆在文化馆面前的重大课题,就是如何利用文化艺术形式、借助宣传教育、组织辅导、举办活动、文艺创作、理论研究,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全面发展。
建设小康社会,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要,已成为时代的发展趋势。文化馆作为“国办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把握好公益性这个方向,坚定不移地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心工作提到日程上来,为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为繁荣城乡文化和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起到发展龙头作用、阵地与桥梁作用,是文化馆必须面对的课题。(1)文化馆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现在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最繁荣的时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人们思想文化观念也随之多样化,群众文化由过去的“教育型”转化为“休闲与消遣型”。特别是大众传媒的高层次发展,花样翻新的节目迎合着人们的口胃与需求,这就对文化馆的工作提出了高的要求。再者,在市场经济中,免不了社会上不良东西招引群众,污染社会风气,甚至危害社会环境,使部分群众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如黄、赌、毒、偷、抢等,这又是对文化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以正确地舆论引导人,以健康的文艺节目教育人,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陶冶人,来抑制不良风气的侵袭,这就是奔向小康社会的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2)加强管理、提高人才素质的修养
随着小康社会进程的发展,富裕起来的人们,对艺术品味的追求越来越高,针对这种情况,文化馆利用人才优势,及时创办和培训自己的队伍,发掘艺术人才的潜力,其内容涉及书法、美术、舞蹈、乐器、影视表演及创作各种文化剧本等,通过培训,提高队伍的艺术素质,满足社会的需求,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各门类艺术人们以点促面,辐射社会各阶层,促进本地区的群众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不同程度弥补群众文化活动中人才的短缺现象。应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开拓创新群众文化工作的新局面,从而推动在市场经济下的小康社会的发展。
(3)为小康社会提供动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明确了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文化发展以及现代群众文化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只有以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纵观历史风云,古老而文明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已奠定了源源流长的中国文化教育的坚实基础,顺应国情、民情和时代的主旋律是文化发展的根本。文化馆在乡镇群众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而是希望在社会主义生活方式中,努力形成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让群众文化显示出特殊的功能。比如:举办歌咏比赛、舞蹈、戏曲、书法、美术、摄影、剪纸、秧歌、手工艺品、技能大赛等多种多样的文艺活动,通过用文艺活动的方式去表达和塑造自然生活中的美。把人们的思想境界引到更高阶段。使这些有益的精神生活在社会生活方式的形成中起到规范、引导和教育的作用。群众文化事业要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必须把群众文化事业提高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这是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事业的本质特征。群众文化事业的根本方向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它的根本任务则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努力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积极搞好群众文化事业工作,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对国家和民族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五篇:浅谈文化馆艺术在新时期发挥职能作用
浅谈文化馆艺术在新时期发挥职能作用
文化馆是政府为了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组织辅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而设立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是当地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文化馆具有综合性、普及性、社会性和服务性的基本性质。文化馆以文艺创作、组织活动、文艺培训、基层辅导、组建业余团队为主要功能。社会职能
我认为,要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文化馆亟需解决以下矛盾:
(1)人民群众对先进文化的迫切需要和开展文化活动,提供文化服务所面临的经费短缺的矛盾。文化馆是公益性群众性的文化事业机构,它主要以社会效益的形式体现而不是以经济指标来衡量。因此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需要政府成为其经济来源的主要提供者。如重大节庆、文化下乡、群众性广场文艺的组织、社区文化活动、村镇活动、民族民间文化的普查、整理等。
(2)计划经济下长期形成的落后的行政文化观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要成为资源并按市场规划要求获得双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权利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文化馆的工作都是行政文化的性质,它的一切工作实际上是在上级行政指令中完成和实现的,但社会发展到今天,行政文化对办好文化馆的工作、对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显然存在一定的距离。现在的文化应当是以一种资源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文化馆作为文艺的创作、传播、培训三位一体的事业机构,它首先应掌握和使用大众资源,让其最大化地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旧的文化管理模式和“十七大”要求文化体制创新之间的矛盾。如何建立一套有利于调动文化馆各专业人员积极性,有利于各专业特长发挥、专业人员能进能出的良性的竞争机制、管理机制和分配机制,是文化馆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文化馆是文化的创作、传播和培训机构,有自身的特殊性。文化馆必须从行政管理的模式下分化出来,建立一套现代的、科学的、适合文化特点的管理模式。
(4)文化馆人员固定化和专业人才的市场配置之间的矛盾。文化馆工作人员的流动性很小,只要你进了文化馆的大门,不管你有用还是没用,不管你能力大小,都像进了“保险库”一样,能进不能出。但文化馆是一个文艺人才聚集的地方,是地方文化的代表,是地方文化的门面。要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文化馆目前应该抓好以下几件具体工作。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长期以来文化人学习业务较主动,学习理论的积极性相对不够。文化馆是弘扬先进文化的排头兵,学习“十七大”精神,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我们最主要的工作职责。2)抓好文艺创作,多出优秀的精品力作。3)创新我们的活动。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对于艺术来说,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没有创新,我们的艺术就没有活力;没有创新,我们的活动就缺少对群众的吸引力。因此我们在以后的各项活动中,必须充分考虑群众的需求,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文化馆在小康建设中的作用
文化馆是国家设立的公益性全民所有制机构,是发展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组织和辅导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综合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活动场所。在改革的过程中,在如何构建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服务设施、服务机构、队伍建设,以及公益性文化如何统筹规划,是摆在文化馆面前的重大课题,就是如何利用文化艺术形式、借助宣传教育、组织辅导、举办活动、文艺创作、理论研究,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来推动社会主义精
神建设的全面发展。
建设小康社会,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群众对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要,已成为时代的发展趋势。文化馆作为“国办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把握好公益性这个方向,坚定不移地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把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中心工作提到日程上来,为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为繁荣城乡文化和提高全民文化素质起到发展龙头作用、阵地与桥梁作用,是文化馆必须面对的课题。
(1)文化馆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现在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最繁荣的时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物质生活的日益提高,人们思想文化观念也随之多样化,群众文化由过去的“教育型”转化为“休闲与消遣型”。特别是大众传媒的高层次发展,花样翻新的节目迎合着人们的口胃与需求,这就对文化馆的工作提出了高的要求。再者,在市场经济中,免不了社会上不良东西招引群众,污染社会风气,甚至危害社会环境,使部分群众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如黄、赌、毒、偷、抢等,这又是对文化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以正确地舆论引导人,以健康的文艺节目教育人,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陶冶人,来抑制不良风气的侵袭,这就是奔向小康社会的市场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2)加强管理、提高人才素质的修养
随着小康社会进程的发展,富裕起来的人们,对艺术品味的追求越来越高,针对这种情况,文化馆利用人才优势,及时创办和培训自己的队伍,发掘艺术人才的潜力,其内容涉及书法、美术、舞蹈、乐器、影视表演及创作各种文化剧本等,通过培训,提高队伍的艺术素质,满足社会的需求,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各门类艺术人们以点促面,辐射社会各阶层,促进本地区的群众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不同程度弥补群众文化活动中人才的短缺现象。应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开拓创新群众文化工作的新局面,从而推动在市场经济下的小康社会的发展。
(3)为小康社会提供动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明确了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文化发展以及现代群众文化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只有以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才能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纵观历史风云,古老而文明的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已奠定了源源流长的中国文化教育的坚实基础,顺应国情、民情和时代的主旋律是文化发展的根本。文化馆在乡镇群众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而是希望在社会主义生活方式中,努力形成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让群众文化显示出特殊的功能。比如:举办歌咏比赛、舞蹈、戏曲、书法、美术、摄影、剪纸、秧歌、手工艺品、技能大赛等多种多样的文艺活动,通过用文艺活动的方式去表达和塑造自然生活中的美。把人们的思想境界引到更高阶段。使这些有益的精神生活在社会生活方式的形成中起到规范、引导和教育的作用。群众文化事业要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必须把群众文化事业提高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来认识,这是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事业的本质特征。群众文化事业的根本方向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它的根本任务则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物质文明建设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努力发展群众文化事业,积极搞好群众文化事业工作,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对国家和民族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