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论述题专项训练

时间:2019-05-13 05:13: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材料论述题专项训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材料论述题专项训练》。

第一篇:材料论述题专项训练

材料论述题专项训练

中古史部分

1、材料论述题:(8分)

司马炎(晋武帝)代魏后,认为曹魏失权是因为没有强大的宗室拱卫中央皇室。鉴于宗族无力勤王的史实,在尚未统一全国时,就进行分封诸王,封27个同姓王,以郡建国。

西周、东周、汉朝,都曾经分封诸王,受封诸王获得土地和人口,作为交换,他们也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交纳贡赋等义务。但是,由于各诸侯王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而成了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王国势力逐步壮大,直接或间接威胁国君的安全,酿成诸王争霸,征战不断。国君势力衰微,甚至大权旁落,最终导致国家分裂,人民也陷于混战之中,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分封制也是会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材料中“分封诸王”的制度名称是什么?(2分)

(2)阅读以上材料,从“分封诸王的作用和影响的角度”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1)分封制。(2分)(2)评分标准

一等(5-6分):观点明确,(2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3-4分)。二等(3-4分):观点较明确,(1分)。史论结合较好,逻辑较清晰,(2-3分)。三等(0-2分):观点不明确,(0分)。史论不够准确,逻辑不够清晰,(0-2分)。[答案示例1] 观点:分封制巩固了统治。(2分)

论述: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

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4分)

[答案示例2] 观点:分封制威胁中央集权统治。(2分)

论述:西周分封诸侯,造成日后周天子面临诸侯割据混战局面束手无策,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统治;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后来到晋惠帝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严重削弱了西晋中央政权的势力,西晋从此衰落。(4分)

2.材料论述题:(8分)

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的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史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问题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摘自《中华文明》解说词

请回答:

(1)秦朝的建立者是谁?(2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秦始皇。(2分)

(2)评分标准

一等(5-6分):观点明确,(2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3-4分)。二等(3-4分):观点较明确,(1分)。史论结合较好,逻辑较清晰,(2-3分)。三等(0-2分):观点不明确,(0分)。史论不够准确,逻辑不够清晰,(0-2分)。[答案示例] 观点:由秦汉帝国开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2分)

论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各民族团结一致。汉武帝在位时,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大一统局面。此后,中国历史虽然经历过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分裂割据时期,但最终会重新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例如:隋朝重新统一南北,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创了隋唐300多年大一统的局面;元朝于1279年重新统一全国,结束了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创了元、明、清600多年大一统局面;民国时期,我国虽然经历过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但最终还是实现了国家统一。(4分)

3.材料论述题:(8分)

材料: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由玄奘口授而成,记录他亲历的书籍名称是什么?(2分)

(2)从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条理清楚)(6分)

参考答案:

(1)《大唐西域记》。(2分)

(2)评分标准

一等(5-6分):观点明确,(2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3-4分)。二等(3-4分):观点较明确,(1分)。史论结合较好,逻辑较清晰,(2-3分)。三等(0-2分):观点不明确,(0分)。史论不够准确,逻辑不够清晰,(0-2分)。[答案示例] 观点:坚韧不拔的精神是成功的基础。(2分)

论述:材料中的玄奘和鉴真都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这是他们能够成功到达目的地,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础。西汉的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途中遭遇匈奴的扣押,但他同样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因此,他历经十年,终于不辱使命,到达西域,最后回到长安,从而,开通了连接欧亚大陆的陆上通道——陆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4分)

4.材料论述题(8分):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清朝科举制终于消亡。

从此可知,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制度须不断生长,又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

——选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中国科举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2分)

(2)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谈其中一方面即可,6分)

参考答案:

(1)605年,隋炀帝设进士科。(2分)(2)评分标准

一等(5-6分):观点明确,(2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3-4分)。二等(3-4分):观点较明确,(1分)。史论结合较好,逻辑较清晰,(2-3分)。三等(0-2分):观点不明确,(0分)。史论不够准确,逻辑不够清晰,(0-2分)。[答案示例1] 观点:隋唐科举制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用人制度。(2分)

论述:隋唐科举制不问门第高低,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加科举考试,考试合格,方可做官,以致唐朝初年出现了许多科举出身的名相房玄龄、孔颖达等,因此,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4分)

[答案示例2] 观点:科举制是封建统治者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方法。(2分)

隋唐统治者创立科举制的目的是录用更多有才学的读书人为中央所用,打破贵族世袭的局面,从而笼络了许多有才学的读书人。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考试范围仅限于四书五经,规定考生只能按指定观点作答,并且文体分为八个部分,不能有自己的观点,造成读书人为中试,成天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而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只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因此说科举制是封建统治者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方法。(4分)

[答案示例3] 观点:明清科举制僵化了。(2分)

论述: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陷入僵化,变成只要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即考生必须按按指定观点作答,并且文体分为八个部分,不能有自己的观点。大部分读书人为应考,成天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而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只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从而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4分)

[答案示例4] 观点:制度必须与时俱进。(2分)

论述:科举制创立初,考试内容较多,而且形式多样,考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确实使中央政府笼络了许多人才,造就了许多科举出身的贤相。但到了明清时期,采取八股取士,其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观点由朝廷指定,并且文体统一,考生不能自由作答,造成科举制度日益僵化,到了清末,科举制度因为其不能适应对近代人才的需求而被废除,因此说,制度必须与时俱进,才会具有活力,不断完善和发展。(4分)

中国近代史部分

1、材料论述题:

材料:17世纪中叶,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宣告资本主义时代到来之际,大清王朝最终战胜腐朽的明王朝及农民起义军;但清朝不是资产阶级势力的代表,因而建立的社会只能是一个新的封建王朝。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任何人也无法改变的发展趋势。标志着封建社会发展鼎盛时期的“康乾盛世”,绝非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它是中国封建社会集大成的代表。于是,它拒绝了传入的西方文明,把中国远隔于世界潮流之外。中国与西方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摘编自李治亭《康乾盛世与西方文明》

回答:

(1)材料中,当英国正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时,取代明朝的清朝统治者却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感悟。(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适当联系实际,行文流畅。)

参考答案

(1)闭关锁国。(2分)

(2)主题观点:清朝不是资产阶级势力的代表,而是代表封建势力的利益,其统治者虚骄自大,拒绝传入的西方文明,把中国远隔于世界潮流之外,从而与西方产生了巨大差异。分论点:①清朝统治者空前强化皇权,实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从而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健康发展;

②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因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评分标准

第一层次:观点较明确,表述基本清晰,1-3分;(提出多种观点但不加论述的最高得3分,仅提出1个观点,但明确且深刻的,最高可得3分。)

第二层次:观点明确,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阐述,表述清晰,4-6分; 第三层次:观点明确且深刻,能做到史论结合,并联系实际,行文流畅,7-8分。

(超出参考观点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材料论述题:

材料:战争结束后,当得知英军已经撤出长江,道光皇帝的第一个反映就是下令沿海各省撤军。清政府的军政大员弹冠相庆,有人形容当时文武百官的状态:“大有雨过忘雷之意。”中国的一切仿佛又回到原点,魏源编撰的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的中文著作《海国图志》,第一次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带着理性救国的态度,写出了第一代“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对国家前途的思考。然而,这却是一次无声的呐喊。1840年炮声,无法惊醒与一个沉溺于自己深厚传统的天朝迷梦。第一代探索者的声音,是这样微弱,变革连萌芽都没有产生就已结束,历史的悲剧在第一降临时,人们往往漠然盲目,只有在悲剧重演时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摘编自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复兴之路·千年局变》

请回答:

(1)材料中的“战争”指什么战争?(2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鸦片战争。(2分)

(2)评分标准

一等(5-6分):观点明确,(2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3-4分)。二等(3-4分):观点较明确,(1分)。史论结合较好,逻辑较清晰,(2-3分)。三等(0-2分):观点不明确,(0分)。史论不够准确,逻辑不够清晰,(0-2分)。[答案示例] 观点:固步自封是清朝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因素。(2分)

论述: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朝统治者不能吸取失败教训,不能虚心向西方学习,妄自尊大,盲目排外,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与变革,沉溺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国仍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导致中国社会远远落后于西方。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清军又是一败涂地。(4分)

3.材料论述题(8分):

用一生来谢罪的“日本鬼子”

——山崎宏

2010年12月1日,滞留 滞留的侵华日军老兵山崎宏在济南家中辞世,享年103岁。据说,这是可以查证到的最后一名“日本鬼子”。为了赎罪和感恩,他在中国度过了70个春秋,以自己的行动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尊重,也重建了自己的尊严。

1937年,日本当局在国内大肆征兵,„„山崎宏也不得不穿上军装来到中国。战争结束后,他留在中国开诊所。他的办公桌玻璃下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最高的美德。”„„1976年,中日开始尝试重建友好关系。这一年,离开故乡近40年的山崎宏,第一次回到了日本。年近70的他拒绝了亲人的挽留,再次回来中国。他给自己家带回来的,是一台别人不要了的小彩电;却自掏腰包购置了科技图书和心电图仪,捐给济南图书馆和医院。随着年事渐高,„„他还是用含混的声音说:“日本曾带给中国人民太多的灾难,我要尽一点力来赎罪。”97岁那年,山崎宏在遗体捐献登记表上着重填上自己的名字。

——综合摘编自方军著《我所认识的鬼子兵》2009年11月

请回答:

(1)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分)

(2)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感悟。(6分,要求围绕一个观点,史论结合,适当联系实际,行文流畅)

参考答案:

(1)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2分)

(2)评分标准

一等(5-6分):观点明确,(2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3-4分)。二等(3-4分):观点较明确,(1分)。史论结合较好,逻辑较清晰,(2-3分)。三等(0-2分):观点不明确,(0分)。史论不够准确,逻辑不够清晰,(0-2分)。[答案示例] 观点: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是非正义的,其犯下的反人类罪行遭到了世人谴责。(2分)

论述:1931年,日本为转嫁国内危机,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三省。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在侵华战争期间,日军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以及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和警察,例如,南京大屠杀中,日军屠杀中国军民达30万人以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此外,日军还把国际法禁用的细菌武器应用于中国战场,给中国士兵带来了生命威胁,日军的这些行为是反人类罪行,遭到了世人谴责。日本老兵山崎宏用一生来谢罪,足以证明了当年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是非正义的,其犯下的反人类罪行遭到了世人谴责。(4分)

4.材料论述题

材料: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 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杀!”„„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历史在这里深思,世纪末的落日,王朝的落日,文明的落日„„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

——摘编自梁凤仪的小说《日落紫禁城》

回答:

(1)材料中的“现代化”运动是指什么?(2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19世纪末阻碍中国“现代化”的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1)戊戌变法。(2分)

(2)评分标准

一等(5-6分):观点明确,(2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3-4分)。二等(3-4分):观点较明确,(1分)。史论结合较好,逻辑较清晰,(2-3分)。三等(0-2分):观点不明确,(0分)。史论不够准确,逻辑不够清晰,(0-2分)。[答案示例] 观点:封建顽固势力的压制。(2分)

论述:《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面临着空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光绪帝的支持下,掀起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由于变法内容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百般阻挠,大部分地方督抚千方百计抵制新法,慈禧太后则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下令逮捕维新人士,将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杀害于菜市口,变法持续了103天,宣告失败。(4分)

5.一个外国侵略者对焚毁圆明园的述评

„„庄严华贵之区,且曾为高贵朝觐之殿,经此吞灭一切的火焰,都化为云烟了。屋顶在火焰中已燃烧了一些时候,不久就要倒塌,一百码外,就可以感觉到那种炎热,扑通的响,震心骇目,屋顶倒塌下来了。于是园门和那些小屋,也一个不留,一间不留,这所算做世界最宏伟美丽的宫殿,绝不存留下一点痕迹。至是我们已经完毕这件大工作,便再回到北京去。我重复声说一遍,这是一件好工作,虽然我纪述此事的时候,不免惋惜和忧伤;然给中国政府一个利害的打击,使它痛定思痛,乃是很必需的,现在已经完成此举了。所有年深日久,精美绝伦的建筑和物品,都一齐牺牲了,但是用来供献诚实英勇的亡灵们,他(它)的损失也不算大。呵!不,一条生命就足以值得所有这些东西了。

──欧阳采薇译《西书中关于焚毁圆明园纪事》,录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册

回答:

(1)文中“我们”是指谁?(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感悟。(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适当联系实际,行文流畅。)

参考答案

(1)英法联军。(2分)

(2)主题观点:该侵略者在为自己的侵略行为辩解和推脱责任,火烧圆明园是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充分体现英法联军的野蛮性,是他们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

分论点:①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这里富丽堂皇的建筑和琳琅满目的珍宝让侵略者惊呆了,他们争先恐后,掠夺珍宝,抢不走的东西,他们就砸碎,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由此可见,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是因为他们的贪婪本性所驱,其目的不是给中国政府一个利害的打击,使它痛定思痛,这是他们为自己的野蛮行为进行辩解;

②圆明园是清朝几代帝王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历时150年而建成的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英法联军洗劫和焚毁圆明园,是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充分体现英法联军的贪婪性和野蛮性,是他们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 评分标准

第一层次:观点较明确,表述基本清晰,1-3分;(提出多种观点但不加论述的最高得3分,仅提出1个观点,但明确且深刻的,最高可得3分。)

第二层次:观点明确,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阐述,表述清晰,4-6分; 第三层次:观点明确且深刻,能做到史论结合,并联系实际,行文流畅,7-8分。(超出参考观点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6.材料论述题

材料一

1888年,仅光绪皇帝的婚礼就耗资500万两白银,从1888年开始,慈禧又花费巨款、甚至挪用海军经费公开大规模整修颐和园。与此同时,慈禧还下令进行“三海”工程。颐和园工程和“三海”工程耗资巨大,大大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从而给海军的建设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

──《中国近代海军史》第206页

材料二

明治天皇于1887年谕令,“朕以为在建国事务中,加强海防是一日也不可放松的事情。然而从国库岁入中尚难以立即拨出巨款供海防之用,故朕深感不安。兹决定从内库中提取30万日元,聊以资助,望诸大臣深明朕意。”伊藤首相接到御旨深为感动,便召集地方长官作了传达。全国华族(有爵位的人及其家属)和富豪也无不为之感动,竞相申请为海防捐款。到9月底,捐款总额达103万8千日元。海军将这些捐款和天皇的赐金全部用于扩充海军军备。

──《日本海军史》第27页

回答:

(1)上述两则材料与中国近代史上哪一场战争有关?(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感悟。(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适当联系实际,行文流畅。)

参考答案

(1)甲午中日战争。(2分)

(2)主题观点:19世纪后期,清朝统治者生活腐化,而日本统治者励精图治,从而改变了中日两国海军实力对比,这是决定甲午中日战争结局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而告诉我们“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

分论点:①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面临日本的威胁,清朝统治者不思进取,生活腐化,奢侈浪费,不惜挪用海军军费来满足其奢侈生活,从而注定了北洋舰队会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②日本明治天皇为了战胜中国海军,缩减皇室成员的开支,从中拨出巨款支持海军建设,起到表率作用,使日本海军由弱变强,最终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中国北洋舰队,从此,日本取代中国挤进世界大国行列。

③上述中日两国最高统治者的做法形成鲜明的反差,其造成的结局不同,告诉我们“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

„„ 评分标准

第一层次:观点较明确,表述基本清晰,1-3分;(提出多种观点但不加论述的最高得3分,仅提出1个观点,但明确且深刻的,最高可得3分。)

第二层次:观点明确,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阐述,表述清晰,4-6分; 第三层次:观点明确且深刻,能做到史论结合,并联系实际,行文流畅,7-8分。

(超出参考观点但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7.对于孙中山领导了20世纪以来中国第一次革命,胡锦涛认为,20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三次伟大革命。„„这场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谱写了古老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篇章。这是孙中山先生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建立的最具历史意义的伟大功勋”。

——摘编自新华网《中共领导人眼中的孙中山 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1)文中“20世纪以来中国第一次革命”是指什么革命?(2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孙中山领导的这场革命的历史功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1)辛亥革命。(2分)

(2)评分标准

一等(5-6分):观点明确,(2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3-4分)。二等(3-4分):观点较明确,(1分)。史论结合较好,逻辑较清晰,(2-3分)。三等(0-2分):观点不明确,(0分)。史论不够准确,逻辑不够清晰,(0-2分)。[答案示例] 观点: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谱写了古老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篇章。(2分)

论述: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义,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大受鼓舞,从而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落后的社会习俗。(4分)

8.材料论述题

材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支撑了世界反法西斯东方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中国积极参与重大国际事务的协调,发起提出创建联合国的倡议,成为联合国的发起国之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由衰败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点,极大地改变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形成的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核心地位;必须加强和巩固保卫世界和平的统一战线;必须加强国防和战备建设,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抗战精神,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推动两岸和平发展,实现中国和平统一;必须始终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共同捍卫人类和平。

——摘编自周新国《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与历史启示》

(1)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是什么?(2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1)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2分)

(2)评分标准

一等(5-6分):观点明确,(2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3-4分)。二等(3-4分):观点较明确,(1分)。史论结合较好,逻辑较清晰,(2-3分)。三等(0-2分):观点不明确,(0分)。史论不够准确,逻辑不够清晰,(0-2分)。[答案示例] 观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点。(2分)

论述: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反抗外国侵略的战争老是失败,像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均以失败告终,直到抗日战争才取得了完全胜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不仅侵略中国,还发动太平洋战争,侵略了亚洲许多国家,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牵制了大部分的日本陆军,有力地支援了其他国家的反侵略战争;由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战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点。(4分)

中国现代史部分

1、材料论述题

材料: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首先来自对“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的反思。十年文革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还来自思想的解放,当时从思想理论上实现了从“两个凡是”向实事求是的重大转变。30年来的改革开放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国防、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些教训和不足。

——摘编自许翠玲《改革开放30年历史经验总结及反思》

(1)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谁?(2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有关改革开放的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1)邓小平。(2分)

(2)评分标准

一等(5-6分):观点明确,(2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3-4分)。二等(3-4分):观点较明确,(1分)。史论结合较好,逻辑较清晰,(2-3分)。三等(0-2分):观点不明确,(0分)。史论不够准确,逻辑不够清晰,(0-2分)。[答案示例] 观点: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2分)

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国防、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例如: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居世界第二位;在20世纪末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防现代化程度不断发展,走上了科技强军之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也日益提高,中国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分)

2.国共两党关系决定了中国现代史的发展。第一次国共合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二次国共合作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反之,每当国民党不顾国家、民族大义,发动对共产党和人民的围剿、内战,就会为中华民族带来灾难。今天,台湾省的国民党应当以史为鉴,积极接受共产党的建议,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这才能为自己和台湾同胞带来福祉。

——摘编自汪景丽《试论国共关系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1)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哪一次民主革命的发展?(2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有关国共合作与中国革命结局之间关系的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1)国民大革命。(2分)

(2)评分标准

一等(5-6分):观点明确,(2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3-4分)。二等(3-4分):观点较明确,(1分)。史论结合较好,逻辑较清晰,(2-3分)。三等(0-2分):观点不明确,(0分)。史论不够准确,逻辑不够清晰,(0-2分)。[答案示例] 观点:国共两党合作则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顺利进展,国共关系破裂则阻碍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2分)

论述: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运动,使北伐顺利进行,基本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然而,正当北伐胜利进军时,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先后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导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从此,中国历史进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这给日本侵略中国提供了可趁之机;1937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领导全民族抗战,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然而,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使中国重新陷入战乱,最后国民党残余势力败退台湾,造成台湾与祖国大陆分裂至今。由此可见,国共合则能给人民带来福祉,分则给民族带来灾难,因此,两党应再次合作,共同反对台独,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努力奋斗。(4分)

3.材料论述题(8分):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肯定了当时已经出现的形势,并且说,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天等于20年”的伟大时期。要求缩短超英赶美的时间,争取7年赶上英国,再加8年或者10年赶上美国。要掀起一个“以钢为纲”带动一切的运动,号召全民炼钢。但由于技术不合规格,只是炼出大量的废铁,造成极大的浪费。炼钢需要铁矿、焦炭、燃料等材料。由于铁矿不足,于是全民不下田耕作,全部上山采矿,使粮食产量大减,还去把家里的铁器丢到炉火中,却炼成一个个的铁疙瘩。由于燃料不足,只好上山伐林,把一座又一座的青山砍得光光,引发日后的天灾。其实这些天灾都是人为的。传闻增城挂绿荔枝树在些劫中大部分被砍去了。而且建造高炉的建筑材料不足,甚至把文物建筑拆了,把砖块拿去建炉,还说文物也要为炼钢服务„„

——摘自孙健《中华人发共和国经济史》(1)上述材料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2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适当联系实际,行文流畅)

参考答案:

(1)“大跃进运动”。(2分)(2)评分标准

一等(5-6分):观点明确,(2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3-4分)。二等(3-4分):观点较明确,(1分)。史论结合较好,逻辑较清晰,(2-3分)。三等(0-2分):观点不明确,(0分)。史论不够准确,逻辑不够清晰,(0-2分)。[答案示例1] 观点:“大跃进”对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2分)

论述:1958年,党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紧接着,又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左”倾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大跃进”运动不切实际地提出了“赶英超美”的口号,以大炼钢铁为中心,许多工厂、农村、学校、机关建起小高炉炼铁、炼钢,毁掉不少山林,也影响其他行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由于人为引起的自然灾害等因素,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6分)

[答案示例2] 观点:经济建设不能急于求成,要保持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2分)

论述:1958年,党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紧接着,又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左”倾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大跃进”运动不切实际地提出了“赶英超美”的口号,以大炼钢铁为中心,许多工厂、农村、学校、机关建起小高炉炼铁、炼钢,毁掉不少山林,而且炼出了许多废铁,也影响其他行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这就告诉我们经济建设不能急于求成,要保持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4分)

4.材料论述题(8分):

中共的政策从阶级斗争到济经济改革的大转变,是中国革命手段的重大改变。确定邓小平为中国最高领导者的地位,到 1978 年底才实现,邓的改革程序才得以开始。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请回答:

(1)“中共的政策从阶级斗争到济经济改革的大转变”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十一届三中全会。(2分)(2)评分标准

一等(5-6分):观点明确,(2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3-4分)。二等(3-4分):观点较明确,(1分)。史论结合较好,逻辑较清晰,(2-3分)。三等(0-2分):观点不明确,(0分)。史论不够准确,逻辑不够清晰,(0-2分)。[答案示例] 观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转折。

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因此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4分)

世界史部分

1.30年前(注:1865年),日本国事沉沦,遭遇何其心酸,任人宰割,“厥能免于垂危”,可是最终日本能砸碎西方的枷锁,免除被殖民的命运,原因是清楚的。在危难之时,日本因时制宜,实行新政,变革旧治,认为只有国家富强独立于世界才是第一要务。今天大清王朝也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当务之急,只有改革旧制,谋行新政,国家才可相安,否则难免败亡!

——摘编自王芸生编《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二册)

回答:

(1)材料中,日本实行的“新政”是指哪一历史事件?(2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有关改革的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1)明治维新。(2分)

(2)评分标准

一等(5-6分):观点明确,(2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3-4分)。二等(3-4分):观点较明确,(1分)。史论结合较好,逻辑较清晰,(2-3分)。三等(0-2分):观点不明确,(0分)。史论不够准确,逻辑不够清晰,(0-2分)。[答案示例] 观点:改革是实现一个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2分)

论述:19世纪前期,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他们因时制宜,通过明治维新变法(采取一系列近代化的措施),摆脱民族危机,走上发展富强的道路。(4分)

2.英国在近代确立世界霸权,归根到底有赖于其通过制度创新而引领了时代潮流,而当其失去制度创新能力时,霸权的衰落也就在所难免。

——刘金源《论近代英国霸权崛起的几个要素》(1)文中的“制度创新”指的是什么制度?(2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制度创新对一个国家发展的作用,结合材料和和英国的历史加以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1)君主立宪制。(2分)

(2)评分标准

一等(5-6分):观点明确,(2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3-4分)。二等(3-4分):观点较明确,(1分)。史论结合较好,逻辑较清晰,(2-3分)。三等(0-2分):观点不明确,(0分)。史论不够准确,逻辑不够清晰,(0-2分)。[答案示例] 观点:制度创新可以使一个国家引领时代潮流。(2分)

论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引领时代潮流创造了政治前提。(4分)

3.材料论述题(8分):

材料:文明碰撞的另一极,是已基本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等列强。工业革命根本扭转了中西方的力量格局,为西方注入了新的生产力,中西方经济技术对比发生根本扭转。工业革命之后,欧洲迅速崛起,取代了中国的中心地位,开始主导新的世界经济秩序。当年,乾隆皇帝尚可将要求通商的马戛尔礼送出国,但半个世纪后拥有蒸汽机的西方厂商们则成为天朝无法拒之门外的不速之客。

--陶然《透过一战看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

请回答:

(1)为西方厂商们“拥有蒸汽机”作出重大贡献的是谁?(2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瓦特。(2分)(2)评分标准

一等(5-6分):观点明确,(2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3-4分)。二等(3-4分):观点较明确,(1分)。史论结合较好,逻辑较清晰,(2-3分)。三等(0-2分):观点不明确,(0分)。史论不够准确,逻辑不够清晰,(0-2分)。[答案示例] 观点:工业革命扭转了中西方的力量格局。(2分)

论述: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崛起,取代了中国的中心地位;开始主导新的世界经济秩序,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而同时期的中国,统治者虚骄自大,固步自封,仍旧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拒绝与外界交流,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也未能适时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导致近代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4分)

4、材料论述题

材料:19世纪末期美国迅速崛起,是美国综合实力的崛起,表现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领土、科技和社会等诸多方面。从根本上来讲是因为美国选择了适合本国国情和当时世界现实的发展道路。

——摘编自夏东《美国崛起因素考察及启示》

(1)材料中美国诞生的标志是什么?(2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美国崛起的根本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

(1)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的发表。(2分)

(2)评分标准

一等(5-6分):观点明确,(2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3-4分)。二等(3-4分):观点较明确,(1分)。史论结合较好,逻辑较清晰,(2-3分)。三等(0-2分):观点不明确,(0分)。史论不够准确,逻辑不够清晰,(0-2分)。[答案示例] 观点:选择了适合本国国情和当时世界现实的发展道路。(2分)

论述:19世纪中期,美国北方资产阶级顺应当时资本主义发展潮流,打败南方种植园奴隶主,废除黑人奴隶制,进一步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障碍。之后又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鼓励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教育,从而促进了经济的腾飞,到20世纪初,其工业总产值居世界第一位。(4分)

5.材料论述题(8分):

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350亿美元„„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39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整理

(1)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什么?(2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2分)(2)评分标准

一等(5-6分):观点明确,(2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3-4分)。二等(3-4分):观点较明确,(1分)。史论结合较好,逻辑较清晰,(2-3分)。三等(0-2分):观点不明确,(0分)。史论不够准确,逻辑不够清晰,(0-2分)。[答案示例] 观点:罗斯福新改使美国渡过经济危机。

论述:1929年,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场危机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并且引起了政治危机,造成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为摆脱危机,1933年,新上任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其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危机,为此,美国联邦政府相继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350亿美元。新政取得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美国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39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4分)

第二篇:材料论述题专项训练

材料论述题专项训练

第一种评分标准

一等(5-6分):观点明确,(2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3-4分)。

二等(3-4分):观点较明确,(1分)。史论结合较好,逻辑较清晰,(2-3分)。三等(0-2分):观点不明确,(0分)。史论不够准确,逻辑不够清晰,(0-2分)。第二种评分标准

第一层次:观点较明确,表述基本清晰,1-3分;(提出多种观点但不加论述的最高得3分,仅提出1个观点,但明确且深刻的,最高可得3分。)

第二层次:观点明确,能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阐述,表述清晰,4-6分; 第三层次:观点明确且深刻,能做到史论结合,并联系实际,行文流畅,7-8分。

中古史部分

1、材料论述题:(8分)

司马炎(晋武帝)代魏后,认为曹魏失权是因为没有强大的宗室拱卫中央皇室。鉴于宗族无力勤王的史实,在尚未统一全国时,就进行分封诸王,封27个同姓王,以郡建国。

西周、东周、汉朝,都曾经分封诸王,受封诸王获得土地和人口,作为交换,他们也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交纳贡赋等义务。但是,由于各诸侯王在封地内拥有绝对的统治权而成了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在一定条件下,这些王国势力逐步壮大,直接或间接威胁国君的安全,酿成诸王争霸,征战不断。国君势力衰微,甚至大权旁落,最终导致国家分裂,人民也陷于混战之中,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分封制也是会威胁中央集权统治的。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中“分封诸王”的制度名称是什么?(2分)

(2)阅读以上材料,从“分封诸王的作用和影响的角度”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1)分封制。(2分)

(2)[答案示例1]观点:分封制巩固了统治。(2分)

论述: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4分)

[答案示例2] 观点:分封制威胁中央集权统治。(2分)

论述:西周分封诸侯,造成日后周天子面临诸侯割据混战局面束手无策,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统治;西晋初年,晋武帝认为曹魏削弱所封诸王的势力,导致孤立而亡,于是大封同姓诸王。后来到晋惠帝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16年,严重削弱了西晋中央政权的势力,西晋从此衰落。(4分)

2.材料论述题:(8分)

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的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史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问题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摘自《中华文明》解说词

(1)秦朝的建立者是谁?(2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1)秦始皇。(2分)

(2)观点:由秦汉帝国开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2分)

论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各民族团结一致。汉武帝在位时,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大一统局面。此后,中国历史虽然经历过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分裂割据时期,但最终会重新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例如:隋朝重新统一南北,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创了隋唐300多年大一统的局面;元朝于1279年重新统一全国,结束了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分裂割据的局面,开创了元、明、清600多年大一统局面;民国时期,我国虽然经历过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但最终还是实现了国家统一。(4分)

3.材料论述题:(8分)

材料: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1)由玄奘口授而成,记录他亲历的书籍名称是什么?(2分)

(2)从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条理清楚)(6分)

参考答案:(1)《大唐西域记》。(2分)

(2)观点:坚韧不拔的精神是成功的基础。(2分)

论述:材料中的玄奘和鉴真都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这是他们能够成功到达目的地,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础。西汉的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途中遭遇匈奴的扣押,但他同样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因此,他历经十年,终于不辱使命,到达西域,最后回到长安,从而,开通了连接欧亚大陆的陆上通道——陆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4分)

4.材料论述题(8分):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大部分读书人为应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只要他们能“一登龙门”,便自然能“身价十倍”。历年来莘莘学子,俯首甘为孺子牛,目的多亦不过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以说,科举是一种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有效方法,以巩固其统治。清朝科举制终于消亡。

从此可知,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制度须不断生长,又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选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中国科举制诞生的标志是什么?(2分)

(2)请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举制的看法。(谈其中一方面即可,6分)

参考答案:(1)605年,隋炀帝设进士科。(2分)(2)[答案示例1] 观点:隋唐科举制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用人制度。(2分)

论述:隋唐科举制不问门第高低,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加科举考试,考试合格,方可做官,以致唐朝初年出现了许多科举出身的名相房玄龄、孔颖达等,因此,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4分)

[答案示例2] 观点:科举制是封建统治者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方法。(2分)

隋唐统治者创立科举制的目的是录用更多有才学的读书人为中央所用,打破贵族世袭的局面,从而笼络了许多有才学的读书人。到了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考试范围仅限于四书五经,规定考生只能按指定观点作答,并且文体分为八个部分,不能有自己的观点,造成读书人为中试,成天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而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只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因此说科举制是封建统治者笼络、控制读书人的方法。(4分)

[答案示例3] 观点:明清科举制僵化了。(2分)

论述: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陷入僵化,变成只要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即考生必须按按指定观点作答,并且文体分为八个部分,不能有自己的观点。大部分读书人为应考,成天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而不讲究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只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从而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4分)

[答案示例4] 观点:制度必须与时俱进。(2分)

论述:科举制创立初,考试内容较多,而且形式多样,考生可以有自己的观点,确实使中央政府笼络了许多人才,造就了许多科举出身的贤相。但到了明清时期,采取八股取士,其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观点由朝廷指定,并且文体统一,考生不能自由作答,造成科举制度日益僵化,到了清末,科举制度因为其不能适应对近代人才的需求而被废除,因此说,制度必须与时俱进,才会具有活力,不断完善和发展。(4分)

中国近代史部分

1、材料论述题:

材料:17世纪中叶,当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宣告资本主义时代到来之际,大清王朝最终战胜腐朽的明王朝及农民起义军;但清朝不是资产阶级势力的代表,因而建立的社会只能是一个新的封建王朝。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任何人也无法改变的发展趋势。标志着封建社会发展鼎盛时期的“康乾盛世”,绝非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它是中国封建社会集大成的代表。于是,它拒绝了传入的西方文明,把中国远隔于世界潮流之外。中国与西方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摘编自李治亭《康乾盛世与西方文明》

(1)材料中,当英国正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时,取代明朝的清朝统治者却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感悟。(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适当联系实际,行文流畅。)

参考答案(1)闭关锁国。(2分)

(2)主题观点:清朝不是资产阶级势力的代表,而是代表封建势力的利益,其统治者虚骄自大,拒绝传入的西方文明,把中国远隔于世界潮流之外,从而与西方产生了巨大差异。

分论点:①清朝统治者空前强化皇权,实行“重本抑末”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的发展,从而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健康发展;

②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因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

2、材料论述题:

材料:战争结束后,当得知英军已经撤出长江,道光皇帝的第一个反映就是下令沿海各省撤军。清政府的军政大员弹冠相庆,有人形容当时文武百官的状态:“大有雨过忘雷之意。”中国的一切仿佛又回到原点,魏源编撰的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的中文著作《海国图志》,第一次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带着理性救国的态度,写出了第一代“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对国家前途的思考。然而,这却是一次无声的呐喊。1840年炮声,无法惊醒与一个沉溺于自己深厚传统的天朝迷梦。第一代探索者的声音,是这样微弱,变革连萌芽都没有产生就已结束,历史的悲剧在第一降临时,人们往往漠然盲目,只有在悲剧重演时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摘编自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复兴之路·千年局变》

(1)材料中的“战争”指什么战争?(2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1)鸦片战争。(2分)

(2)观点:固步自封是清朝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因素。(2分)

论述: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朝统治者不能吸取失败教训,不能虚心向西方学习,妄自尊大,盲目排外,因循守旧,不思进取与变革,沉溺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国仍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导致中国社会远远落后于西方。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清军又是一败涂地。(4分)3.材料论述题(8分):

用一生来谢罪的“日本鬼子”

——山崎宏

2010年12月1日,滞留 滞留的侵华日军老兵山崎宏在济南家中辞世,享年103岁。据说,这是可以查证到的最后一名“日本鬼子”。为了赎罪和感恩,他在中国度过了70个春秋,以自己的行动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尊重,也重建了自己的尊严。

1937年,日本当局在国内大肆征兵,……山崎宏也不得不穿上军装来到中国。战争结束后,他留在中国开诊所。他的办公桌玻璃下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最高的美德。”……1976年,中日开始尝试重建友好关系。这一年,离开故乡近40年的山崎宏,第一次回到了日本。年近70的他拒绝了亲人的挽留,再次回来中国。他给自己家带回来的,是一台别人不要了的小彩电;却自掏腰包购置了科技图书和心电图仪,捐给济南图书馆和医院。随着年事渐高,……他还是用含混的声音说:“日本曾带给中国人民太多的灾难,我要尽一点力来赎罪。”97岁那年,山崎宏在遗体捐献登记表上着重填上自己的名字。

——综合摘编自方军著《我所认识的鬼子兵》2009年11月

请回答:

(1)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分)

(2)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感悟。(6分,要求围绕一个观点,史论结合,适当联系实际,行文流畅)

参考答案:(1)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2分)

(2)观点: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是非正义的,其犯下的反人类罪行遭到了世人谴责。

论述:1931年,日本为转嫁国内危机,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三省。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在侵华战争期间,日军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以及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和警察,例如,南京大屠杀中,日军屠杀中国军民达30万人以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此外,日军还把国际法禁用的细菌武器应用于中国战场,给中国士兵带来了生命威胁,日军的这些行为是反人类罪行,遭到了世人谴责。日本老兵山崎宏用一生来谢罪,足以证明了当年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是非正义的,其犯下的反人类罪行遭到了世人谴责。(4分)

4.材料论述题

材料: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世纪,世纪末的那个多事之 秋,落日的紫禁城里突然热闹起来,几个读书人呼号,“变亦变,不变亦变。”……“杀!”……匆匆来去的“现代化”运动,在菜市口的刑场上画上了休止符。历史在这里深思,世纪末的落日,王朝的落日,文明的落日……这个秋天真的有点冷!

——摘编自梁凤仪的小说《日落紫禁城》

(1)材料中的“现代化”运动是指什么?(2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19世纪末阻碍中国“现代化”的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参考答案(1)戊戌变法。(2分)

(2)观点:封建顽固势力的压制。(2分)

论述:《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面临着空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光绪帝的支持下,掀起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由于变法内容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百般阻挠,大部分地方督抚千方百计抵制新法,慈禧太后则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下令逮捕维新人士,将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杀害于菜市口,变法持续了103天,宣告失败。(4分)

5.一个外国侵略者对焚毁圆明园的述评

……庄严华贵之区,且曾为高贵朝觐之殿,经此吞灭一切的火焰,都化为云烟了。屋顶在火焰中已燃烧了一些时候,不久就要倒塌,一百码外,就可以感觉到那种炎热,扑通的响,震心骇目,屋顶倒塌下来了。于是园门和那些小屋,也一个不留,一间不留,这所算做世界最宏伟美丽的宫殿,绝不存留下一点痕迹。至是我们已经完毕这件大工作,便再回到北京去。我重复声说一遍,这是一件好工作,虽然我纪述此事的时候,不免惋惜和忧伤;然给中国政府一个利害的打击,使它痛定思痛,乃是很必需的,现在已经完成此举了。所有年深日久,精美绝伦的建筑和物品,都一齐牺牲了,但是用来供献诚实英勇的亡灵们,他(它)的损失也不算大。呵!不,一条生命就足以值得所有这些东西了。

──欧阳采薇译《西书中关于焚毁圆明园纪事》,录自《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册

(1)文中“我们”是指谁?(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感悟。(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适当联系实际,行文流畅。)

参考答案(1)英法联军。(2分)

(2)主题观点:该侵略者在为自己的侵略行为辩解和推脱责任,火烧圆明园是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充分体现英法联军的野蛮性,是他们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

分论点:①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这里富丽堂皇的建筑和琳琅满目的珍宝让侵略者惊呆了,他们争先恐后,掠夺珍宝,抢不走的东西,他们就砸碎,为掩人耳目,他们又放火焚烧,由此可见,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是因为他们的贪婪本性所驱,其目的不是给中国政府一个利害的打击,使它痛定思痛,这是他们为自己的野蛮行为进行辩解;

②圆明园是清朝几代帝王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历时150年而建成的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英法联军洗劫和焚毁圆明园,是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充分体现英法联军的贪婪性和野蛮性,是他们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

6.材料论述题

材料一

1888年,仅光绪皇帝的婚礼就耗资500万两白银,从1888年开始,慈禧又花费巨款、甚至挪用海军经费公开大规模整修颐和园。与此同时,慈禧还下令进行“三海”工程。颐和园工程和“三海”工程耗资巨大,大大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从而给海军的建设发展造成严重的后果。

──《中国近代海军史》第206页

材料二

明治天皇于1887年谕令,“朕以为在建国事务中,加强海防是一日也不可放松的事情。然而从国库岁入中尚难以立即拨出巨款供海防之用,故朕深感不安。兹决定从内库中提取30万日元,聊以资助,望诸大臣深明朕意。”伊藤首相接到御旨深为感动,便召集地方长官作了传达。全国华族(有爵位的人及其家属)和富豪也无不为之感动,竞相申请为海防捐款。到9月底,捐款总额达103万8千日元。海军将这些捐款和天皇的赐金全部用于扩充海军军备。

──《日本海军史》第27页(1)上述两则材料与中国近代史上哪一场战争有关?(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感悟。(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适当联系实际,行文流畅。)

参考答案(1)甲午中日战争。(2分)

(2)主题观点:19世纪后期,清朝统治者生活腐化,而日本统治者励精图治,从而改变了中日两国海军实力对比,这是决定甲午中日战争结局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而告诉我们“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

分论点:①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面临日本的威胁,清朝统治者不思进取,生活腐化,奢侈浪费,不惜挪用海军军费来满足其奢侈生活,从而注定了北洋舰队会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②日本明治天皇为了战胜中国海军,缩减皇室成员的开支,从中拨出巨款支持海军建设,起到表率作用,使日本海军由弱变强,最终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中国北洋舰队,从此,日本取代中国挤进世界大国行列。

③上述中日两国最高统治者的做法形成鲜明的反差,其造成的结局不同,告诉我们“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

7.对于孙中山领导了20世纪以来中国第一次革命,胡锦涛认为,20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三次伟大革命。……这场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谱写了古老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篇章。这是孙中山先生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建立的最具历史意义的伟大功勋”。

——摘编自新华网《中共领导人眼中的孙中山 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1)文中“20世纪以来中国第一次革命”是指什么革命?(2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孙中山领导的这场革命的历史功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1)辛亥革命。(2分)

(2)观点: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谱写了古老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篇章。(2分)

论述: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义,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资产阶级大受鼓舞,从而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落后的社会习俗。(4分)

8.材料论述题

材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支撑了世界反法西斯东方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中国积极参与重大国际事务的协调,发起提出创建联合国的倡议,成为联合国的发起国之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由衰败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点,极大地改变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形成的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历史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核心地位;必须加强和巩固保卫世界和平的统一战线;必须加强国防和战备建设,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抗战精神,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推动两岸和平发展,实现中国和平统一;必须始终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共同捍卫人类和平。

——摘编自周新国《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与历史启示》

(1)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是什么?(2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参考答案(1)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2分)

(2)观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点。(2分)

论述: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反抗外国侵略的战争老是失败,像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均以失败告终,直到抗日战争才取得了完全胜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不仅侵略中国,还发动太平洋战争,侵略了亚洲许多国家,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牵制了大部分的日本陆军,有力地支援了其他国家的反侵略战争;由于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战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抗日战争的胜利,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全胜利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点。(4分)

中国现代史部分

1、材料论述题

材料: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首先来自对“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的反思。十年文革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还来自思想的解放,当时从思想理论上实现了从“两个凡是”向实事求是的重大转变。30年来的改革开放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国防、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些教训和不足。

——摘编自许翠玲《改革开放30年历史经验总结及反思》

(1)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谁?(2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有关改革开放的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6分)

参考答案(1)邓小平。(2分)(2)观点: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2分)

论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方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1980年,我国首先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1988年,增设海南经济特区,90年代又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目前,我国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国防、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例如: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居世界第二位;在20世纪末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防现代化程度不断发展,走上了科技强军之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也日益提高,中国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分)

2.国共两党关系决定了中国现代史的发展。第一次国共合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民主革命;第二次国共合作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反之,每当国民党不顾国家、民族大义,发动对共产党和人民的围剿、内战,就会为中华民族带来灾难。今天,台湾省的国民党应当以史为鉴,积极接受共产党的建议,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这才能为自己和台湾同胞带来福祉。

——摘编自汪景丽《试论国共关系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1)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哪一次民主革命的发展?(2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有关国共合作与中国革命结局之间关系的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参考答案(1)国民大革命。(2分)

(2)观点:国共两党合作则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顺利进展,国共关系破裂则阻碍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2分)

论述: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运动,使北伐顺利进行,基本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然而,正当北伐胜利进军时,蒋介石、汪精卫等国民党右派先后叛变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导致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从此,中国历史进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这给日本侵略中国提供了可趁之机;1937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领导全民族抗战,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然而,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党发动内战,使中国重新陷入战乱,最后国民党残余势力败退台湾,造成台湾与祖国大陆分裂至今。由此可见,国共合则能给人民带来福祉,分则给民族带来灾难,因此,两党应再次合作,共同反对台独,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努力奋斗。(4分)

3.材料论述题(8分):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肯定了当时已经出现的形势,并且说,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天等于20年”的伟大时期。要求缩短超英赶美的时间,争取7年赶上英国,再加8年或者10年赶上美国。要掀起一个“以钢为纲”带动一切的运动,号召全民炼钢。但由于技术不合规格,只是炼出大量的废铁,造成极大的浪费。炼钢需要铁矿、焦炭、燃料等材料。由于铁矿不足,于是全民不下田耕作,全部上山采矿,使粮食产量大减,还去把家里的铁器丢到炉火中,却炼成一个个的铁疙瘩。由于燃料不足,只好上山伐林,把一座又一座的青山砍得光光,引发日后的天灾。其实这些天灾都是人为的。传闻增城挂绿荔枝树在些劫中大部分被砍去了。而且建造高炉的建筑材料不足,甚至把文物建筑拆了,把砖块拿去建炉,还说文物也要为炼钢服务……

——摘自孙健《中华人发共和国经济史》(1)上述材料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2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适当联系实际,行文流畅)

参考答案:(1)“大跃进运动”。(2分)

(2)[答案示例1] 观点:“大跃进”对生产力造成极大破坏。(2分)

论述:1958年,党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紧接着,又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左”倾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大跃进”运动不切实际地提出了“赶英超美”的口号,以大炼钢铁为中心,许多工厂、农村、学校、机关建起小高炉炼铁、炼钢,毁掉不少山林,也影响其他行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再加上由于人为引起的自然灾害等因素,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6分)

[示例2]观点:经济建设不能急于求成,要保持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2分)

论述:1958年,党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紧接着,又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左”倾错误在全国各地严重泛滥开来,“大跃进”运动不切实际地提出了“赶英超美”的口号,以大炼钢铁为中心,许多工厂、农村、学校、机关建起小高炉炼铁、炼钢,毁掉不少山林,而且炼出了许多废铁,也影响其他行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这就告诉我们经济建设不能急于求成,要保持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4分)

4.材料论述题(8分):

中共的政策从阶级斗争到济经济改革的大转变,是中国革命手段的重大改变。确定邓小平为中国最高领导者的地位,到 1978 年底才实现,邓的改革程序才得以开始。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中共的政策从阶级斗争到济经济改革的大转变”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分)(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1)十一届三中全会。(2分)

(2)观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转折。

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思想上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因此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4分)

世界史部分

1.30年前(注:1865年),日本国事沉沦,遭遇何其心酸,任人宰割,“厥能免于垂危”,可是最终日本能砸碎西方的枷锁,免除被殖民的命运,原因是清楚的。在危难之时,日本因时制宜,实行新政,变革旧治,认为只有国家富强独立于世界才是第一要务。今天大清王朝也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当务之急,只有改革旧制,谋行新政,国家才可相安,否则难免败亡!

——摘编自王芸生编《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二册)

(1)材料中,日本实行的“新政”是指哪一历史事件?(2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有关改革的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1)明治维新。(2分)

(2)观点:改革是实现一个国家富强的重要途径。(2分)

论述:19世纪前期,日本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他们因时制宜,通过明治维新变法(采 取一系列近代化的措施),摆脱民族危机,走上发展富强的道路。(4分)

2.英国在近代确立世界霸权,归根到底有赖于其通过制度创新而引领了时代潮流,而当其失去制度创新能力时,霸权的衰落也就在所难免。

——刘金源《论近代英国霸权崛起的几个要素》(1)文中的“制度创新”指的是什么制度?(2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制度创新对一个国家发展的作用,结合材料和和英国的历史加以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1)君主立宪制。(2分)

(2)观点:制度创新可以使一个国家引领时代潮流。(2分)

论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为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引领时代潮流创造了政治前提。(4分)

3.材料:文明碰撞的另一极,是已基本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等列强。工业革命根本扭转了中西方的力量格局,为西方注入了新的生产力,中西方经济技术对比发生根本扭转。工业革命之后,欧洲迅速崛起,取代了中国的中心地位,开始主导新的世界经济秩序。当年,乾隆皇帝尚可将要求通商的马戛尔礼送出国,但半个世纪后拥有蒸汽机的西方厂商们则成为天朝无法拒之门外的不速之客。

--陶然《透过一战看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1)为西方厂商们“拥有蒸汽机”作出重大贡献的是谁?(2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参考答案:(1)瓦特。(2分)

(2)观点:工业革命扭转了中西方的力量格局。(2分)

论述: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崛起,取代了中国的中心地位;开始主导新的世界经济秩序,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而同时期的中国,统治者虚骄自大,固步自封,仍旧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拒绝与外界交流,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也未能适时地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导致近代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4分)

4、材料:19世纪末期美国迅速崛起,是美国综合实力的崛起,表现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领土、科技和社会等诸多方面。从根本上来讲是因为美国选择了适合本国国情和当时世界现实的发展道路。

——摘编自夏东《美国崛起因素考察及启示》(1)(1)材料中美国诞生的标志是什么?(2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出美国崛起的根本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参考答案(1)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的发表。(2分)

(2)观点:选择了适合本国国情和当时世界现实的发展道路。(2分)

论述:19世纪中期,美国北方资产阶级顺应当时资本主义发展潮流,打败南方种植园奴隶主,废除黑人奴隶制,进一步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障碍。之后又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鼓励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教育,从而促进了经济的腾飞,到20世纪初,其工业总产值居世界第一位。(4分)

5. 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350亿美元……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39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整理(1)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什么?(2分)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1)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2分)

(2)观点:罗斯福新改使美国渡过经济危机。

论述:1929年,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场危机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并且引起了政治危机,造成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为摆脱危机,1933年,新上任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其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危机,为此,美国联邦政府相继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350亿美元。新政取得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美国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39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4分)

第三篇:中考历史专题材料论述题训练

中考历史专题材料论述题训练近代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抗争

一、根据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说明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答:①1842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领土主权完整遭到破坏,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渐解体,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大片国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便利了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允许日本设厂、增辟商埠,便利了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和掠夺财富,因而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二、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史。请写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的典型事件各四例。并简要谈谈你学习这段历史的感受。

答:列强侵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感受:清政府腐败无能,落后就要挨打;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获得成功;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不会向外国侵略势力低头;只有中国共产党是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

三、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文资本主义其他种种主案,都 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创救国救民的道路。―――摘自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回答:(1)“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改良主义”运动、“旧式的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分别指的是中国近代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答: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太平天国运动(或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2)“新的社会力量”和“先进理论”分别指什么? 答:无产阶级、马克思列宁主义。

(3)概括指出中国“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得以完成的最主要原因。答: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四、下面是毛泽东撰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三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三十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毛泽东 回答:(1)“三年来”从那一年开始?此年发生了什么重大时间?这一时间标志着什么?此间任命革命的最大成果是什么? 答:1946年,国民党向中原解放区进军;标志着全面内战的爆发。(2)“三十年来”以什么事情为起点?这一时间标志着什么? 答“三十年来”五四运动为开端。标志着新民主主义开端。(3)“一千八百四十年”发生什么重大事件?此后为争取独立,中国人民开展了那些反帝斗争(三件)? 答: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五、材料同上题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何时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 1949年9月

2、碑文叙史由近溯远,从“一千八百四十年”起,中国历史发生了根本转变,其标志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成为中国历史转折点的含义是什么?“三十年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哪一历史事件开始的?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特别是经过“三年以来”的解放战争,革命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答: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中国人民开始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或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五四爱国运动;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或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或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或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3、诵读碑文,董存瑞、孙中山、林则徐等无数人民英雄的历史伟绩历历在目,我们年轻一代应继承和发扬先烈们怎样的革命精神?

说明:所谈认识可以是具体方面的,也可以是历史课外的,只要正面积极、客观合理的,均给分;若从革命先烈对国家、民族命运和社会进步的崇高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的视角上谈认识的,可奖1-2分)

六、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请回答: ① 材料中的两大历史任务是指什么? ② 材料中的“三次巨大变化”的核心事件是什么? ③ 材料中的三位伟大人物是指哪三位? ④ 从20世纪以来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1)民族独立与解放、国家繁荣和人民富裕(2)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3)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4)只有社会主义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七、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进行了哪几次最著名的重大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

八、19世纪末和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中国的战争。这两次战争的名称分别叫什么?战争的结果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各有什么不同?

答:两次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和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最后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激起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促使中国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中国人民在1945年9月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

九、1898年—1911年为挽救民族危机出现的三次高潮性事件是什么?指出与其相对应的阶级派别,从他们的探索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1)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2)启示:无论是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或者民主革命派都不能使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都不能使革命获得成功。(2)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不会向帝国主义或外国侵略者低头。(3)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十、19世纪末20世纪初面临民族危机,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做出了什么样的努力?结果如何?从他们的探索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最终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镇压。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但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了。启示同上题。

十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而不断探索。请回答:

(1)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什么探索?这次探索的进步意义有哪些? 答:探索: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进步意义: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治;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进行了什么探索?这次探索的伟大业绩是么? 答:探索:领导辛亥革命。功绩:推翻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3)上述两次探索的最终结果如何?出现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结果:都失败了。根本原因:因为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它不可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

十二、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演讲时说:“革命为唯一法宝。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施共和。” 材料二 1924年,孙中山发表宣言:“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之侵略,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翻军阀,又在推翻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回答:

(1)材料一中,孙中山提出的救国手段和实现的目标分别是什么? 答:暴力革命手段。目标:推翻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本阶级共和国。

(2)材料二中,孙中山明确提出了什么政治主张? 答:反对帝国主义侵略。(3)综合两段材料,你认为孙中山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思想品质? 答:顺应时代变化不断完善自己的救国主张和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

十三、1911和1919年中国发生了两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是哪两次革命运动?各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试分析其主要原因。答: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它不可能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这次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五四运动中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迫使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撤销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并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并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十四、材料: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请回答:(1)上述材料是哪个组织的纲领?写出其成立的时间与地点。1905年、东京、中国同盟会(2)该组织成立的基础是什么? 华兴会、兴中会、光复会(3)该组织的性质如何?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4)该组织的成立有何作用? 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5)文中“建立民国”后来被阐发为什么? 民权主义

(6)上文有何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该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十五、阅读下列材料: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回答:

(1)上述材料出自什么文件?它由谁颁布?该文件的性质是什么?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2)结合有关史实,概述该文件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命运 袁世凯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复辟帝制;段祺瑞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该文件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命运主要说明的什么?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十六、阐要说明从辛亥革命到民国大革命时期我国政局和社会经济、阶级结构的变化。并据此分析辛亥革命和革命大革命的主要不同之处,这两次革命最终结局对以后中国革命有何重要启示? 不同之处:①发生的时期不同:辛亥革命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大革命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者不同:辛亥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国民大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领导下进行的。②指导思想不同: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旧三民主义;国民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③群众基础不同:辛亥革命只依靠革命党人的力量;国民大革命中工农群众大力支持参加革命。④成果不同:辛亥革命推翻君主制度,国民大革命打倒北洋军阀政权。

启示: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

十七、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全国田地,不论男女,按年龄都可以分到一分”。材料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材料三:“在现阶段民主革命时期,党的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请回答:

(1)材料一是哪个阶级的革命纲领?颁布于什么运动中?意义如何?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反映了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2)材料二是哪个阶级的革命纲领?什么机构颁布的?意义如何?

资产阶级。中国同盟会颁布的。孙中山将其阐发为三民主义,称为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3)材料三是哪个阶级的革命纲领?哪次会议颁布的?意义如何?

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中代表大会颁布的。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反对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建设

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他坚持了抗战八年多,他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他建设了敌后根据地,他实行了民主好处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阅读歌词,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共产党在什么历史条件下于何时诞生?到2005年,她已走过多少年的历程?

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各地先后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启发工人觉悟,帮助建立工会组织,出版刊物,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成熟。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诞生,到2005年她走过了84年历程。(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

南昌起义等武装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蒋家王朝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三反”“五反”运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等等

(3)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回顾中国革命的历史,你有哪些感想?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一心一意为人民等等。

二、在民主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政党领导的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请回答下列问题:

(1)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答:旧:三民主义;新:毛泽东思想。

(2)旧、新民主主义革命后建立的国家名称和国家的性质各是什么? 答:旧:中华民国,性质:资产阶级共和国;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3)写出两次革命建国时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名是什么? 答: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4)简述两次革命的意义。

答:旧:是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使国民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民主主义革命 :

① 中国人民结束了被压迫的命运,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②使世界占 的人民摆脱了殖民主义统治,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使亚非人民增强了民族解放斗争的信心。

三、在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历史发生了两次重大挫折。(1)是哪两次重大挫折?每次挫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努力克服挫折,使中国革命呈现新局面的。答:(1)1927年由于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导致国民大革命的失败;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错误路线的指导,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2)1927年,党中央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决定以革命的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武装,举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召开八七会议,确定党在当时的总方针;1927年10月建立中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革命形势不断好转。1935年5月中共召开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四、阅读下列材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的历史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此诗反应的历史事件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什么时期?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十年内战、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2)红军远征途中打乱敌人追剿计划的史实是什么? 四渡赤水(3)红军远征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或会宁会师)(4)“红军不怕远征难”中的“难”包括几个方面? ①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②穷山恶水的自然环境; ③党内左倾错误的影响; ④复杂的民族关系。

五、阅读下列材料:

平津危机!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武装保卫平津,武装保卫华北!„„„„为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铸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请回答:(1)中共抗日通电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发不得?

答: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2)该通电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答: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铸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打倒日本侵略者。(3)通电发表后,生死对抗十年的国共两党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候再次正式合

答:我认为“毛遂”比较准确。因为一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军民抗击了清华的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对夺取抗战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3)结合史实,请全面概括分析一下抗战胜利的原因?

答:原因:①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中共坚持全面抗战路线;③国民政府正面作战,粉碎了日本侵华速战速决方针;④中共领导的根据地军民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⑤爱国华侨和世界人民力量的支持。

八、材料一:共产党现在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地有计划的尽可能在广大区域中准备农民的总暴动。„„工人阶级应时刻准备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反革命政权„„ ——引自中共“八七”会议决议 材料二:我们的任务,是在不但要团结一切可能的反日的基本力量,而且要团结一切可能的反日同盟者„„不使一个爱国的中国人不参加到反日的战线上去。——引自中共瓦窑堡会议的决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有无变化?敌对的目标是什么? 答:有变化。材料一以推翻反革命政权为目标;材料二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为目标。(2)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依靠的基本力量有无变化?说明你的理由。

答:没有变化,材料一反映了依靠的基本力量是工农群众;材料二强调的是团结一切反日力量,依靠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的基本方针。(3)对比材料一与材料二,是否说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的任务发生了变化?说明理由。

答:没有变化。反对民族的敌人与反对阶级敌人并不矛盾,反对日本侵略的民族革命是民主革命最迫切的任务。

九、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与中央其他领导人一起离开西柏坡,乘汽车前往北平。毛泽东上车时,风趣地对周恩来讲,我们进京赶考去了。周恩来笑着点头说,我们应当都考及格,不要退回去。毛泽东充满信心地笑道:我们绝不能当李自成,我们会考个好成绩。请回答:

(1)毛泽东周恩来对话的背景是什么? 答:三大战役后,新民主革命即将取得胜利。(2)材料中“进京赶考”的含义是什么?

答:建立国家政权。

(3)他们以什么方式考取了“好成绩”?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功;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土地革命;召开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藏和平解放;国民经济恢复。

十、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五十年前的今天,毛泽东主席在这里向世界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经过了五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艰苦卓绝的风斗,昔日积贫积弱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诞生,中国革命主要经历了哪几个历史发展时期? 答: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时期或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十年内战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2)半个世纪以来,新中国发生了那些历史巨变?

答: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统一(建立了新中国、香港、澳门回归等);人民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变了旧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3)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上述问答,我们可以的出那些结论? 答: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只有走中国特色的道路。

十一、中国近代历史上,社会性质发生过三次变化。请指出中国社会性质有哪三次变化?简要说明每次变化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答:①第一次: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清政府出卖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中国战败,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②第二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原因:中国人民进行100多年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③第三次: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原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十二、中国共产党的八七会议、七届二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三次会议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各有什么指导作用? 答:①八七会议:内容: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通过开战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作用: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

折点。②七届二中全会:内容:党的工作中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革命任务是恢复和发展生产。作用: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③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用: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十三、革命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成立的标志分别是什么?两次统一战线建立的目的和历史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①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目的: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历史作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北伐的胜利进军;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1937年国民党公布中国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目的:团结一切爱国力量,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历史作用: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组织保障。

关于台湾、香港、南京问题

一、关于台湾(1)列举中国近代史上,曾经侵略过台湾的资本主义列强三个?(2)为解决台湾问题,我国哪位领导人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了什么构想?这一构想在哪两个地区得以实现?(3)请你写出二战中发表有关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国际性文件名称,并谈谈该文献发表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1)英国、美国、日本、法国(2)邓小平一国两制 香港、澳门(3)《开罗宣言》,现实意义:它肯定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反对“台独”“一中一台”“两个中国”言行的有力武器。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分裂国家的行径都是违背历史潮流的。

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条约内容: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是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材料二:我三大盟国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处罚日本之侵略,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回答:(1)两则材料分别出自什么文件? 答:《马关条约》、《开罗宣言》。(2)材料一中,“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为什么对中国不利?

答:使中华民族工业面临严重挑战,便利了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3)材料二中为什么使用“窃取”一词?

答:材料二中所列领土都是中国固有领土,日本是以实力为后盾,以强权手段强

第四篇:2011年大学生村官考试论述题专项训练题及参考答案

2011年大学生村官考试论述题专项训练题及参考答案村官

从历年考试来看,大学生村官考试中分析题、论述题出现的比率较高,其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对大学生村官”的认识;二是对“农村”及在“农村工作”的认识。下文是关于大学生村官认识及“农村”工作模拟题及参考答案。

一、总书记对选聘大学生村官高度重视,先后5次做出批示,第一个批示是“此事具有长远战略意义”,请问大学生当村官有什么长远战略意义?

【答案要点】选聘大学生村官的长远战略意义在:

1.有利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我国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2.有利于党和人民的事业接班人的培养,为社会主义事业造就一大批与农民有深厚感情,有基层经验的后备干部队伍。

3.有利于大学生的锻炼和提高,有利于大学生能力的发挥。

二、2008年5月5日,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给大学生“村官”的回信中,强调“农村是大学生最好的课堂”。请结合这一信息,简要论述农村对当代大学生成长的意义。

【答案要点】我们党的血脉在人民,根基在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对中国有深刻理解、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骨干力量。

当代大学生有知识、有理想,但缺乏对中国社会的时刻了解和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农村是大学生了解国情、熟悉社会、建立与人民群众友谊的理想场所。

农村的艰苦条件能磨练人的意志。农村发展的相对滞后,能发挥和凸显人才的价值和优势。因此“农村是大学生最好的课堂”。

三、有人说“大学生村官是飞鸽牌,不是永久牌,不利于农村的发展的持续性”。简要评述这一观点。

【答案要点】我们必须承认,当前的大学生村官是临时性的,工作期满可以选择离开,但这并不会影响农村的持续发展:

1.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逐渐常态化、正常化,大学生村官的有序流动和正常更替,能有效保证农村发展的程序性。

2.鼓励大学生村官“干得好、留得住”,同时承诺和支持“干得好,流得动”,会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大学生体验“村官”,消除顾虑。这有利于保证引进大学生“村官”的质量,有利于农村的发展。

3.“干得好、流得动”的承诺,并不意味着大学生“村官”一定会流动。真正“干的好”的人,其“留得住”的可能性更大,这对农村的发展很有益处

四、针对下列一段话,写一篇短文(不少于500字)。

他们有村官的称号,可却不是官,他们做着一般公务员不愿意下来做的“公务”,可是却被明文规定为“非公务员”,他们下到农村,希望大有作为,可是却整天被闲置在基层政府无所事事,他们明明听到政策说自己将享有与基层公务人员同等的待遇,可是下来后才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有。说他们是城里人,他们却在农村“当官”;说他们是农村人,户口却留在城里……

应简要分析这段话所反映的问题,并简要评述。评述时最好有分析,有对策。这段话所反映出的问题有:大学生“村官”的地位很难认同、工作很难融入、政策很难落实,制度保障不到位等。

【答案要点】近年来,大学生村官计划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大学生村官计划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长远的战略意义和光明的发展前景。然而作为一个新兴的导向性政策,其有很多地方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正如材料所说,大学生村官计划在目前的实施阶段出现了诸如大学生村官地位很难认同、工作很难融入和开展、相关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存在着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障碍等。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处于探索阶段,问题有个发现和解决的过程;

(2)一些部门和领导政策意识不强,思想认识不到位,表现在执行政策的力度不足、灵活性不够,创新性缺乏;

(3)存在一些深层的制度体制性障碍,特别计划经济体制的残留影响和制约,突出表现为户籍制度的限制,城乡二元分割的局限等。

对于这项利国利民的双赢战略,要因势利导,多方合力解决其遇到的困境和挑战。

首先,要加强政策执行、督察力度,确保有关部门切实履行承诺,维护大学生村官的合法利益和合理需求,切不可让大学生们“高兴而来、扫兴而归”。

其次,要加强宣传力度,营造一定的社会舆论氛围,取得社会共识,让大学生们能“堂堂正正地服务于村间社区。

最后,也许是最根本的是去除制度体制上的障碍,积极营造“村官”成长的良好环境。在国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的现实前提下,可进一步推进改革,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取消城乡人才资源自由流动的限制。“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进一步推广大学生村官计划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为这项新兴事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当务之急。

五、据报道,江苏xx市共有大学生村官358名,已创业人数305名,占总人数的85%,已有创业意向,正在筹办创业项目的有36名,占总数的10.1%,其中自主创业人数145名,占总数的41%,参股创业人数160名,占总人数的44%;创业项目248个。该市100%的镇建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共有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区30个;共吸纳劳动力就业3600余人,增加农民纯收入近1000元,带动15000余名群众脱贫致富。

请结合上述报道谈谈体会和对大学推进大学生生村官创业工作的认识。

【答案要点】

从报道中可看出,该市大学生创业意愿强、热情高,创业形式多样,创业环境较好,创业的社会效益好。创业是就业的另一种模式,是主动地为自己或他人创造“饭碗”。

创业具有较高的风险,但也有较高的回报。

创业是谋求生存乃至自我价值的实现有效途径,即便创业失败,但其所带来的有益经验会使创业者学会更好地应对失败,恢复得比以前更坚强,而这正是一个人成就事业所需的重要品质之一。

六、大学生到农村去,是时代的呼唤,是农民的期盼,更是党的殷切期望。请你谈谈大学生村官如何在农村广阔的天地有所作为,迅速成长成才。

【答案要点】

大学生村官要用“五心”开展工作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既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也是为农村基层组织提供新鲜血液,更是加快农村快速崛起、实现农民快速致富的需要。

1.用诚心叩开“农门”。首先是“身”入农村,不摆架子,主动融入农村。其次是情系农业,结合村情,大力促进现代化农业。最后是心贴农民,与农民交真心朋友。

2.用耐心了解农情。要耐心走访、耐心请教、耐心倾听。

3.用信心发展农村。一方面对农村发展态势充满信心,相信国家的政策和农村的潜力。另一方面是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信心自己的选择。

4.用公心处理农事。一要公平正直,取服于人。二要公私发明,取信于民。三要克己奉公,取悦于民。

5.用恒心扎根农村。要坚定自己的选择,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工作激情。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农村工作

一、某课题组组织的对有关市、县、乡村共8787人开展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一是农村选举中的贿选问题

不同程度地存在。二是经济发达地区基层选举的贿选问题比经济欠发达地区突出。三是基层选举贿选问题多发生在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和风气不正的村。

请你简要分析农村选举贿选的危害性、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

【答案要点】农村贿选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其危害性不容忽视。它不仅破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而且严重影响基层政权建设,进而危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主要体现为:妨碍农村优秀人才的选拔;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农村稳定;制约农村经济发展;阻碍农村民主进程。

农村出现贿选问题,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村官”背后的利益上的驱动

(2)部分村民民主意识淡薄

(3)“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4)监督不力

(5)法制不够完善

(6)查处难度较大

整治农村选举中的贿选问题,要坚持多管齐下、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

(1)加强党委的领导,确保选举公开、公平、公正。

(2)坚持阳光操作,确保选民的民主权利。

(3)完善法规制度,规范基层选举程序。

(4)严肃选举纪律,加大督查查处力度。

(5)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从源头上防治拉票会选。

(6)加大宣传教育,提高干部群众民主意识

二、甲乙两村积怨很深,一日,甲村某学生与乙村某学生,放学后因发生口角导致两人大打出手,甲村学生受伤,其回家后,甲村学生父母召集20多人欲到乙村报复。当时甲村领导外出开会,假设你是甲村村主任助理,你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分析】这涉及到危机处理问题。危机处理中首要的是分清轻重缓急,并保证处理的合理、合法性。

【答案要点】遇到这种情况要高度重视、冷静对待、及时处理,具体步骤:

(1)及时赶到甲村,用尽可能的手段阻止他们的报复行为,必要时要求助公安机关。

(2)及时与在外地的村领导取得联系,汇报事态,咨询办法。

(3)通过向当事人、知情者调查,了解事情发生的缘由。

(4)根据调查的情况,征求部分知情者的意见,提出初步的处理意见。

(5)密切关注事情动态,防止事态的复发。

三、大学生甲2007年经选聘成为一名“村官”。当“村官”期间,看到村里农民的农业生产中,对自然灾害的抗击能力很差,“靠天吃饭”,农民收入困难。同时,他看到村里树木资源丰富,提出了开发木材加工产业的方案,并成功开办了企业,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请问对此有何认识和体会,并谈谈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发挥自己的作用应具备哪些素质?

【分析】这题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对大学生在农村创业的认识和体会,二是大学生村官走向农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可从德、识、才、学、体等方面入手。

【答案要点】大学生到农村服务,有扩阔的发展空间。就创业来说,由于农村相对资源丰富,市场开发还不很充分,只要肯动脑筋,创新思维,大胆尝试,就有可能发现创业的机会或方向,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当然,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锻炼成长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会有挫折和失败。需要具备一些基本的素质条件:

一是坚定的政治信念。要对党信任和忠诚。对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对农村发展抱有希望和热诚。二是良好的职业情操。爱一行,干一行。更要干一行,爱一行。态度问题决定我们能做多大的贡献。三是务实的创新精神。农村工作新局面的打开,需要有创新意识和胆识,同时又切合实际,切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四是较强的工作的能力。不仅有扎实的书本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

五是健康的道德品质。要行为方正,处事公正,为人坦诚。

六是过硬的身体素质。农村区域交广、工作繁杂、条件艰苦,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应付超负荷的实际工作

四、据某一在农村的调查显示:能准确回答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广大农民”的仅有11%,而误认为是各级政府的却高达89%;只有11.7%的村民认为本村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而经实地考察发现,不少公共水利设施已破败不堪、甚至完全损毁;对新农村建设相关政策了解不全面,存在重“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轻“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现象。

简要分析根据调查情况反映的问题,并就此问题提出建议。

【分析】本题的关键是材料中反映的问题的分析,并就此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意见。

【答案要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然而从调查情况看,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到位,理解有偏差。鉴于此,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党的新农村政策。要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和宣传标语的喉舌作用,全方位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内容、目标等,让党的新农村政策进农村、进农户、进农民心中,让广大村民全面沐浴党的惠农政策的光辉。应鼓励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村民利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大好时机,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共创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

在进行物质建设的同时,要进行精神文明建设,在经济建设的同时,要进行社会,生态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要严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五篇:散文专项训练

散文专项训练 散文专项训练

散文阅读如何备战中考

一、散文的特点

内容上:是作者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或至深的生活经验,通过状物、记人、写景等方式表达出来。所谓自我感悟,也就是对事物的特殊意义和美质的发现、认识。

形式上:(1)以个人抒情为主,把抒情、叙述、议论熔为一炉;(2)从细处落笔,小中见大;(3)从侧面暗示,发挥读者的想象力;(4)行文自由,结构灵活。

综合以上两点:“形散神不散”。阅读散文时,要透过“形”抓住“神”,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要抓住文章的结构和线索(文脉),要注意欣赏优美的语言。

二、散文分类

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散文,是指诗词以外的散体文章;狭义散文,则专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这里所要谈的是狭义散文。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在这类散文中,有的着重是记写、刻画人物,以人物为全篇的中心。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它虽然也是以写人物为主,但与小说的区别是明显的。它们不像小说那样多方面地、细致地刻画人物,也不讲求故事情节的完整和曲折。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中考主要考记人、叙事散文,偶尔也考状物写景文。)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这类散文对具体的“物”的描述而表达一定的思想意义,抒发一定的感情的。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散文阅读一般方法:

一、理清材料

二、找出线索

三、找到文眼

四、品味语言

三、考点分析

1、主题概括 考点之一——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方法:(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从中概括;

(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

(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

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一般是篇末的议论抒情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文章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文章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抓线索的方法:一是从文章的体裁分类、表达手法入手。(是否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等)二是从标题入手。三是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入手。四是从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入手。

美文赏析:《母亲的三句话》

母亲没什么文化,也没出过远门,几十年只在小山村里跟着日升日落忙活。

散文专项训练 散文专项训练

下载材料论述题专项训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材料论述题专项训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成语专项训练大全

    冲刺班成语专项训练 一、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然后按类别写在横线上 。 ( )舟( )剑 ( )己( )人 ( )己( )人 ( )死( )归 自相( )( ) 拾金( )( ) 千( )一( ) ( )山( )岭 ( )株( )兔 花( )柳( ) 神采( )( ) ( )发( )颜 翠色( )流......

    词语专项训练

    词语专项训练 词语专项训练——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 1选出加点词的意思用了比喻义的一项:( ) A.青少年是民族的后代,祖国的未来。 B.我们智慧的祖先创造的“立志”这个词......

    be动词专项训练

    EVFLS Class: Name: Score: 剑桥一级专项训练题 --- be动词用法 By----Brenda be动词用法规则 1.定义:be动词 是指-------- am is are 2.用法: 口诀:“我用 am ,你用are , is......

    古诗专项训练

    古诗专项训练 一、填空1、写诗题(1)李白的诗有: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2)王维的诗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3)杜甫的诗有:_________ _________......

    语法专项训练

    Unit 1 experience 经历(可数), 经验(不可数) experienced 有经验的 have experience in ( doing) sth 在做某事上有经验 earn money 赚钱 earn one’s living 谋生 show resp......

    病句训练专项大全

    病句训练专项 1. 这篇小说完美的塑造了一个普通船长的光辉事迹。 2. 大路两旁有数万名欢送的人群。 3. 作为一名演员,这场戏中他的感情表现的很丰满。4. 我们必须认真读书的......

    专项能力训练

    对“专项能力”的理解 随着现代竞技水平的持续发展,人类在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许多世界记录陆续被打破,系统、科学、有效的训练是取得优异成绩的最主要因素。对于具体项目来说,......

    感叹句专项训练

    感叹句专项练习一、填入适当的词完成下列感叹句。1).________ difficult homework we had yesterday! 2).________cute dog it is! 3).________ interesting the story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