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少年毛泽东
一、毛泽东的故乡
中国南方多丘陵、山地。群山起伏,翠竹交映。在这一片云海翠湖之中,有一个叫做韶山的地方。
韶山属于湘中低山丘陵区。境内山峦起伏,溪水潺潺。最高点韶峰海拔仅518.5米,最低点六亩洲海拔仅48米。今韶山市版图形状酷似中国地图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度后的形状,有人称韶山可视为大中国的缩影。韶山山脉有由南往北,曲折延伸,于韶山冲内虎踞龙盘,遂构成众多的冲、洞、谷、壑等。
灵秀之地孕育者灵杰之人。在数千年前,尧帝禅位与舜。舜为造福人类,开疆拓土,辞别爱侣,感冒幸苦,渡黄河,涉长江,深入荆楚,探测山川利弊,规划拓垦宏图。南下途中舜与侍从宿营韶山,欣赏韶乐。后人据此便把舜帝欣赏韶乐的山岭称为韶山。(《湖南省志 地理志》)
许是历史的有意垂青。在舜帝南巡的车轮在韶山走过千年之后。这块灵秀之地孕育出一代伟人——毛泽东。
二、毛泽东的家庭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韶山没有铁路、公路,也没有通航的河道。在这里居住了毛、李、钟、周、邹、彭、庞等几姓人家。这里四周被群山所阻,又加上地处南方,土壤贫瘠,经济十分落后。老百姓生活贫穷困苦。
在韶山冲里,潺潺流淌着一条小溪,终年不断。在这小溪中上游的南岸,有一栋依山傍水的房子,这里便是毛家了。公元1893年12月26日(清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毛泽东就诞生在这里。(《毛泽东传》)
毛氏家族在韶山世代务农。就像很多中国人的家庭一样,毛家保持了严格的家族传统:培植心田、品行端正、孝养父母、友爱兄弟、和睦乡邻、教训子孙、矜怜孤寡、婚姻随宜、奋走芸窗、勤劳本业。(《毛氏家训》)
毛家人一代又一代恪守祖训,在韶山冲里繁衍生息。生活如同是夜一般,平静而又令人恐惧。韶山冲的贫苦百姓们已不知希望。生活在苦难中的人们唯求生存。人世间,有时侯有追求在绝境中都是奢侈。在苦难里,得过且过是唯一可以想到的做法。
毛家传到了家族的第十八代传人。这位毛姓族人叫毛翼臣,名恩普,字寅宾,是毛泽东的祖父。他生于1846年5月22日。在1818年与哥哥毛德臣分家,从祖居地韶山东茅塘搬到南岸上屋场。他是一个厚道的庄稼人,不懂经营,一生清贫。为了生活不得不将祖传的田产典当出去。(《毛泽东传》)
祖父的经历使毛家的经济水平下了一个台阶,可能也对毛泽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至少让处于少年时的毛泽东明白了一些有关社会的事情。一个人如果了解不到黑暗,光明便无从谈起。毛泽东若没有通过家庭了解世俗,那么也不会在心底里受到触动。当然也不会形成他那作为一代伟人的世界观。总之,家庭作为毛泽东的第一所学校,将毛泽东足以受用一生的知识、能力传授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的父亲叫毛貽昌。他生财有道,13岁完婚,16岁时已开始承担家庭负担。16岁的年龄是一个花季。还是一个少年的毛貽昌为生活所迫(替父偿还债务)外出当兵。在乱世中的“兵”常与“匪”一同相称。我们今天不知道他在当兵的过程中作为一个农民出生的士兵听到“兵匪”这两个字有何感想,但我们却可以揣测他希望回到家乡的急切心情。为了回家,他把军队发的饷银积攒起来。退伍后,他就带着在军队中的积蓄回到韶山冲。17岁开始,毛貽昌当家理事。
毛泽东在接受斯诺的采访时回忆起他的父亲。他对父亲开创事业的事迹是很有感触的。毛貽昌初当家时,他家只有六七亩地,家底微薄。一家人终年为温饱而操劳。但毛貽昌精明能干,善于经营。靠着节俭做起了生意,逐渐地积累起了一笔钱,赎回了毛翼臣典当出去的田产。再加上原有的15亩地,毛家人的生活开始走向小康了。
毛泽东的父亲恪守家训但又试图突破现状。他是一个有头脑的而且足够勤俭的人。他发行过一种纸币,但对家人的吃穿用度却十分严苛。
毛貽昌在毛泽东七岁时便将他送到了本村的一个小学读书。毛泽东回忆:塾师管教很严,时常责打学生。而他的父亲却不大能够体谅少年毛泽东。在毛泽东刚认识几个字时,毛貽昌便要求他开始记账。毛貽昌恨孩子懒惰,总会找一些活儿交给毛泽东。
毛泽东的父亲对于毛泽东的作用似乎是双效的。既有榜样的作用又似乎起到了一种逼迫的作用。在毛貽昌的管教下,少年毛泽东既了解到了农民的苦,也对“阶级”的概念有了直观的感受。他讲:我家有两个“党”。一个是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是我、我的母亲和我的弟弟所组成的,有时甚至雇工也在内。因为有了毛貽昌的严苛,于是毛泽东甚至想到了“斗争”。这许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次小小酝酿。
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的生活不论对于修身还是齐家都有非凡的意义。毛泽东在参与家庭事务、接受家庭熏陶时,已在不断地提升能力水平。完善人格修养。伟大的事业是要建立在健全的人格之上的。而毛泽东的人格基础有相当大的功劳属于他的母亲。
毛泽东的母亲是一位慈祥的妇人。毛泽东显然非常爱他的母亲,因为他对他的母亲好不吝惜溢美之词。对于他的母亲的去世抱有深深的遗憾。毛泽东说他的母亲慷慨而仁爱,不论什么都肯施舍。母亲对于穷人的怜惜唤醒了毛泽东心中的慈悲,要不他怎么会为那么多中国人的幸福生活而冒险呢?所以我说:“伟人的少年时期是其一生的奠基期。“
毛泽东的母亲在很多事情上对毛泽东都持一种信任的态度。这里有一部分是出于文化的信任。因为在这位朴实的妇女看来毛泽东是一个文化人,是可以信任的。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出于血缘关系。毛泽东在自己的家中早早地实践了建立“统一联合战线“的斗争方式,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们还可以发现:有时毛泽东的母亲对此持放任态度,有时竟然会加入到毛泽东的一方!由此我完全有理由相信:这位母亲塑造了一个非凡的人物。即使是在她去世后,她的影响力依然存在。
二、毛泽东的老师们
毛泽东在对他的少年时期的回忆,一共提到了十位老师,但事实上能够作为毛泽东的老师,并且给了少年毛泽东一定教导的人并不止于十位。
毛泽东的老师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旧式的塾师。
2、新式的教师。
3、虽未有师生关系,但对毛泽东起过教导作用的人。
4、对毛泽东起到过教导作用的事件。
毛泽东是一个爱学习的人,在他担任党的领导人之后依然保持了 勤奋用功的习惯。而且他不光有爱好,他还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的人。因此,他通过学习结实了很多的同志,少走了很多弯路。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收获,也不能不说对我们今天的年轻人是一个启发。
毛泽东七岁起便进入韶山的一所小学读书。这是一所旧式的私塾。当时的中国充斥着许多不同的思想。但从毛泽东的少年经历可以看到当时政治运动、思想文化潮流的局限性:
1、受众的局限。仅在知识分子内影响比较广泛。
2、地域的局限。在广大的农村中影响较小。
毛泽东在乡间的小学读书一直到13岁,共跟从了四位老师。分别是南岸私塾的邹春培,韶山关公桥私塾的毛润生,韶山桥头湾、钟家湾的周少希,韶山井湾里私塾的毛宇居。虽然说毛泽东对于旧式的学堂并没有什么好感,但在毛泽东此后的人生经历中我们却可以发现很多传统文化的烙印。毛泽东少年时代接受过的文化教育对毛泽东的一生发挥了深远持久的作用。以至于毛泽东所做的很多决策都可以在古代先贤的作品中找到相对应的理论依据。再或者毛泽东在战争时期身边常带着一本《孙子兵法》。
我现在认为,古代先贤的作品其实并不是很适合毛泽东的,而且当时毛泽东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这一点反映在他在读书的选择上。毛泽东对斯诺说:“我熟读经书,但我不喜欢那些东西。我所喜欢的是中国古时的传奇小说,尤其是关于造反的故事。”我们站在后人的角度来看这个现象,就不得不佩服历史的神奇之处了。它竟在毛泽东少年之时已埋下伏笔。
塾师们对毛泽东的教导也不是没有作用。我们可以从毛泽东的身上发现很多古人的君子之风,比如:毛泽东的济世情怀,安贫乐道的乐观主义精神、中正平和的浩然之气。可见文化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接受了六年的旧式教育后,毛泽东停学两年。《毛泽东自传》中对这两年的时间缺乏详细的记载。不过我却可以凭借生活的习惯性来推测毛泽东当时的生活:毛貽昌要毛泽东打算盘,要求在晚间计算账目。作为毛泽东口中的“很凶的监工” 毛貽昌最恨毛泽东懒惰,如果没有账记,毛泽东便被要求到田间做工。而且这位“很凶的监工”一个子都不给毛泽东和他的弟弟们。
这也许并不是什么好日子,但却足以成为一种生存的资本。因为这些生活经历告诉了毛泽东哪里是坑哪里是路,从而让直觉和经验 带着毛泽东寻找一条安全的路径。而这,很重要。
在此后毛泽东又回到韶山乌龟颈私塾就读,拜于毛简臣门下。在求学的过程中,毛泽东遇到了很多没有老师称呼的“老师”。这里面既包括书又包括人还包括事。
他找到什么书都读。这当然是令他的父亲十分生气的。于是毛泽东常把他室中的窗门遮盖起来,使毛貽昌看不见灯光。在这种情形下他继续读完各种书籍。他读了一本由早期维新主义者编写的《盛世危言》,这使他接触到了一些新的思潮。在其他方面则比较集中地读了中国文学中的古传奇和小说,并发现了一件可注意的事:在这些故事中没有耕田种地的乡下人。一切人物都是武士、官吏、或学者。毛泽东思考了两年后终于明白:这些故事都是赞美人民的统治者的武士,他们用不着耕田种地,因为他们占有土地。显然是叫农民替他们工作。
显然毛泽东此时已揭穿了这个国家流传了几千年的谎言了。这或许可以看作毛泽东的启蒙时刻。或是他的革命生涯的准备时刻。
关于信仰。毛泽东的母亲则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导师。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笃信佛教,她对自己的孩子们施以宗教教育。所以毛泽东从未远离过信仰。不过,读书渐渐地对毛泽东发生影响:毛泽东愈来愈怀疑鬼神了。所以此时毛泽东有很自然地从有神论过渡到了无神论。这也是一个准备时刻。
在离开了私塾之后,毛泽东因为《盛世危言》的引导,激发了继续求学的欲望。他在与父亲争执之后,从家里出走。先在一个失业的法律学生家里读了半年的书,后又在一位叫毛麓钟的老秀才面前攻读了更多的经书,并读了许多近代论著。在这时候,湖南发生了长沙抢米风潮。社会事件迅速触动了毛泽东的内心,并使毛泽东内心的革命冲动受到鼓动。他觉得这些“叛徒”都是与他的家人一样的普通良民,并由此“深恨对待他们的不公平”。
此后不久,“哥老会”的会员和当地的一个地主发生冲突并发动起义。毛泽东对此事的评价是:造反者是一位英雄,这次造反值得大家同情。
到这里毛泽东的那种反抗、善良的心性就已经显露出来了。这是个引子,是推动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引子。生活使他拥有了革命最初的热情。
三、尾篇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纵观毛泽东的一生,则完全印证了孟子的这句论断。毛泽东的事业开始的地方不是在秋收起义的爆发地——长沙,而是在他少年时的生活的地方——韶山。
毛泽东在韶山的生活经历虽然并未使其直接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但却为毛泽东将来的革命生涯打下了身体素质、思想认识、斗争方略等初步知识。而生活能够给予人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韶山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当地与众不同的生产方式,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这些便构成了一个社会存在的基础。毛泽东在韶山的生活使其得以对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普通社会现状有个认识。这将成为构建毛泽东的正确的世界观的重要内容。
毛泽东曾经非常感谢他的那些老师们。虽然老师们有陈腐、落后、苛刻等各式各样的毛病。但即使是毛泽东也不能否认,这些老师和他所经历的学习过程使他获得了构建人生殿堂的一块块红砖。无论如何,学习都是一件使人受益的事情。
特定历史情况下,必然与随机相伴而生。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这种必然是在生存需要的逼迫下将历史的车轮向前推进的。在中华民族生存的欲望推动下,中国开始了近代化乃致到现代化的进程。而在这种必然下,毛泽东所处的环境给了少年毛泽东成为一代伟人的条件。于是,在人人都可能成为伟人的情况下,毛泽东胜出了。历史总在随机地挑选有准备的人。
到如今,偶然已成必然。毛泽东已走进了历史的岁月。于是,历史又按照它的规律在寻找……
第二篇:历史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读后感
它记录下了那些烽火连天的岁月,铭刻下了明妃的忧怨,沉淀下了历史的精髓。
他忘记了那些惨绝人寰的杀戮,掩埋了累累白骨的姓名,屏弃了历史的“杂质”。
铭记与忘记,一对矛盾,结合于一体,浑然天成。这样的“一体”,只有郁闷关。
铭记下的凄美篇章
大汉风采,昭昭日月:为和平友好,张骞出使西域,大汉朝的马蹄踏过这里;旌旗飘飘,骠骑将军西击匈奴,汉人的鲜血洒在这里;曲中忧怨,昭君出塞,迎亲的乐曲响在这里;“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蔡文姬的车轮碾过这里。芸芸众生,虽然他们早已被封印在历史的长河中很久很久了,但玉门关见证了他们的曾经存在,铭记下了这些历史的凄美篇章。
玉门关,是血与泪的铭记,是生命存在的见证,是历史走过的痕迹。
忘记了的平凡渺小
大汉盛世,并不朗朗乾坤:玉门关忘记了西出西域被俘致死的大汉臣子;忘记了骠骑 ,将军一场战争带来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忘记了“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惨剧;忘记了大漠黄昏,那一抹青冢的孤独;忘记了文姬的两个孩子遥望着母亲远去车影是那双后会无期的眼睛。芸芸众生,他们早已被历史所遗弃。因为他们在大汉如此盛大的辉煌面前是如此的平凡和渺小。
玉门关,是平凡与渺小的深渊,忘记了沧海中的一栗又一栗,是历史走过的一片茫然。
铭记下的平凡,忘记了的辉煌
当战争的硝烟渐渐散去,当和亲的曲调早已消失在广袤的天空,当尘埃早已掩盖了车轮碾过的痕迹,当时间早已抚平了人们心中的伤痕。此时的大汉早已化为一堆堆黄土,留给人们的早已不是曾经的辉煌——一切都是那么的苍白无力。难道这个就是玉门关铭记下的大汉?这个就是为中华民族赢得至高无上尊严的大汉?时间可是抹去一切。经过了2000过年岁月的侵蚀,大汉朝早已辉煌不在。因为它只属于历史,永远只是丹青中壮丽的一笔,只可远观,远的足以让人去忘记,最后只剩下一个粗犷的轮廓。
当大汉朝的背影消失在21世纪的夕阳中,无论是昭君还是蔡文姬,无论是张骞还是霍去病,却依旧向人们昭示着生命的传奇与瑰丽。这些被历史屏弃的“杂质”——被万丈光芒掩盖的珍珠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田。因为他们虽生的平凡,却演绎了不平凡的人生,向人们诠释了平凡的伟大——把自己生命中最璀璨的部分留在了大汉的回忆里;因为他们至今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更因为只有生命的绝响才会成为人们心中的永恒。
第三篇:历史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
共产党的成功,决不是偶然,而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是人民选择了共产党,历史选择了共产党。
1921,南湖一条航船谱写共产党历史第一页。
当我们享受着高质量的生活时,可曾想过这是共产党的先辈为我们创造的,南湖一条航船创造的?
时间如筛子,淘去了近三百年的清朝,但未淘去中国人民的灾难。在清朝被历史淘汰后的第十年,共产党在光明普照而又未散阴霾的七月,在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达到共产主义”的呼声中成立了。
人们那时不明白共产党的用心,可是,历史他明白啊。他为中国的未来,选择了共产党,也替人们选择了共产党。
1937至1945,八年抗战更显示了红军雄威。
当我们享受着高质量的生活时,可曾想过这是共产党的先辈为我们创造的,人民军队八年抗战创造的?
时间如筛子,淘去了红军两年长征中的血汗,但未淘去日军侵略的嚣张气焰。又一个暑气逼人而又阴暗寒冷的七月,中国大地燃起了抗日烽火,要把邪恶烧个一干二净。中国军队手持步枪、手榴弹,与有着精良武器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日军节节败退,终于在八年后向中国无条件投降了。
以装备落后的军队击败装备精良的军队,这不能不说是奇迹。历史再一次选择了共产党,人民也选择了共产党。
1966至1976,粉碎“四人帮”平定文革**。
当我们享受着高质量的生活时,可曾想过这是共产党的先辈为我们创造的,粉碎“文革”阴谋创造的?
时间如筛子,淘去了中国的落后历史,但未淘去人民的困苦生活。人们的困苦生活还未结束,“四人帮”的阴谋却已经开始。他们蛊惑毛泽东主席,在中华大地上无恶不作,一时生灵涂炭。但,邪恶战胜不了正义。四人帮的作恶史,在华国锋等人的笔下画上了句号。
共产党再一次战胜了邪恶,使祖国迎来了光明。历史再一次选择了共产党。
当然,正义有时也会打起瞌睡。但它一旦醒来,便比入睡时更加强大。历史永远会选择共产党,永远,永远„„
深州镇高级小学六年级:haodong123
第四篇:历史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
——读《历史的选择》有感
就没有新中国……”听到这首歌,我自然而然想起了这几天读的《历史的选择》这一本书,抚今追昔,我不禁感慨万分。
我敬佩!读着《历史的选择》,我眼前浮现出许许多多革命英雄的事迹:董存瑞舍身炸碉堡,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江姐面对刑具毫无惧色„„读了这些故事,我非常感动。他们这种爱国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年代,遇上了和他们类似的事情,我也会像他们那样为正义而战。
我欣喜!雄鸡一唱天下白,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时间锁定在1964年10月16日北京时间下午2时59分40秒,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到来了。你看!一朵巨大的蘑菇云翻滚而起,直冲蓝天,我们向着世界说:“我们成功了!”党带领我们中华民族勇攀科技高峰„„
我幸福!一条条公路宽又平,一栋栋高楼披彩虹;一排排路灯亮又明,一个个农村换新衣„„幸福的我们在花园式的校园里快乐地学习,尽情吮吸着知识的甜美、芬芳的乳汁!
啊!鸟儿选择了天空,那是因为它有一双能够凌空飞翔的翅膀;鱼儿选择了海洋,那是因为它有一条能够游水的尾巴;历史选择了中国,那是因为它的民族拥有团结的力量!——一个原本曾被称为“东亚病夫”的国家,一个原本曾被列强侵略的国家,一个原本曾饱经风霜的国家,但它并不懦弱!它选择了“千锤万凿出深山”,选择了“千磨万击还坚劲”„„正是这些精神,让历史选择了它——东方一只永恒的雄鸡!
我骄傲,我是一个中国人;我自豪,我是炎黄子孙!
第五篇:历史的选择
历史的选择
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我是平果县高级中学1010班的学生,我叫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历史的选择》。
历史是一条奔流的河,载着昨日的故事,带着一种希冀向远方流淌而去。而选择,是历史成长的足迹。司马迁选择忍辱负重,从而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的——《史记》,屈原选择用孤愤的诗行代替了富贵,从而写出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离骚》。而追溯中国一路发展的历史,我们同样的,看到了选择。看到了一个民族在这些选择后如一轮耀眼的太阳升起在东方大地上。
历史的脚步,在1927年做出了一个伟大的选择。汪蒋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公开叛变革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在惨痛的教训中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政权的重要,并决定以革命武装的形式回答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由于敌强我弱,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选择了将革命中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此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接踵而来,不论是抗日,或是反蒋,中国革命都因此而取得了不朽的战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孟子说过:“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唐太宗说过:“水能乘舟,亦能覆舟。”船,在浅水滩里只有被搁浅的命运,只有深水才能推动它的前进。中国就像一只大船,而千千万万的人民就像水滴,军民团结才能到达彼岸。敌强我弱,我们不需要以卵击石,运筹帷幄,我们可以决胜千里之外。当日本被赶出中国的时候,当国民党失去民心的时候,当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候,我们知道这条路走对了,毛主席曾写过这样一句话:“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桑过后,我们看到了在世界的东方,一个民族站了起来。
我要说的第二个选择,是一位设计师提出来的。当然,这个设计师不是裁缝,不是工程师,他设计的是中国发展的道路。百废待举,百业待兴,这是十年“文革”后中国社会困厄的局面,没有前进,没有富强,我们在摸索,我们在借西方看自己的发展,可是没有走出去,纸上谈兵,又怎么能够富强呢?于是,1978年,他说了:“改革开放。”我们不会忘记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他为中国选择了一条符合国情的道路。没有谁知道这条路会通向何处,是成功,还是失败,是富裕,还是停滞不前。而邓小平说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开始走在这条道路上,脚踏实地的把每一个步伐走好。而我们看到了成绩。在农村,我们看到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兴起,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在城市,我们看到了企业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城市经济生活出现前所未有的局面。在沿海地区,我们看到了经济特区接踵而来,工业发展,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无庸置疑的,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它实现了国家的发展,国家的富强。没有一个选择是在预先就知道结果的情况下去做的,也没有一次成功是不需要过程就能够实现的。我们需要实践。记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中国前进的道路上,有着许许多多的选择,这只是我所举的两个例子,而更多的,在历史的河流中不曾流逝,我们是在船上的人,我们需要不断从河中打捞起这些记忆,然后铭记我们祖国成长的每一个步伐,并以骄傲、自豪的口气告诉
自己,告诉世界,我,是一个中国人!
选择,在今日过后,便成为历史,而我们的眼前,拥有着明天,未来,每一个选择的十字路口,我们都需要慎重选择,这样才不会在以后的某一天对今天所做的已成为历史的选择后悔。对于我们学生而言,我想用《师说》里的一句话来表明自己的看法。那就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不管你选择的是哪一条路,通往着哪一个未来,路是需要坚定不移的走下去的,既然选择了,也就是选择了风雨兼程。同学们,人生有限,选择无限,国家的发展需要人才,当你在教室里念书的时候,当你在奋书疾笔的时候,请不要忘记,你肩负着国家命运的发展。中国的未来,需要的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