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建议探析
我国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建议探析
摘要:进入新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迅猛。它一方面反映了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未富先老”的人口老龄化国情使得我国的养老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面临严峻挑战,居家养老应运而生。然而,我国的居家养老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本文试图从“居家养老”方式的社会背景、发展现状及其问题、发展对策三方面来窥探这一养老方式,以便促进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老龄化; 城市社区; 居家养老
引言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机构、助老服务社像雨后春笋一样在城乡出现,各地有的成立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领导小组,有的将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有的将养老机构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和目标考核责任内容,同时,出台优惠政策,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 机构,使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强势推进,蓬勃开展,为老年人的社会化养老服务编织了一张安全网络。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特点及城市居民养老概况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发展的大趋势,21世纪的人类社会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我国的特殊性在于超大规模的老龄人口和快速的人口老龄化进程相伴,史无前例。规模上是目前唯一老年人过亿的国家。速度上是人口老龄化进程最快的国家之一,“十二五”期间是人口老龄化历程的转折点,老年人口中的高龄老人增长最快,目前,80 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将近2000 万。伴随持续稳定的低生育率水平,2005 年我国家庭平均规模已缩小到 3.13 人/户。0-30 岁的独生子女人口规模达 1.58 亿,占同龄人口 29.3%。家庭结构变化使得家庭空巢时间提前,目前,城市空巢老人占老年人口的 49.7%,农村亦达 38.3%。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关系简单化、家庭类型核心化以及家庭成员流动化,更加剧了城乡养老服务社会化的迫切性、复杂性和严重性。
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大致分为三种:家庭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模式、社区居家养老养老模式。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我国始终坚持了家庭养老这一形式,老年人在家中养老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今天,尽管子女面临赡养者减少、工作繁忙、不能完全服务照料的问题,但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很多老年人还是选择在家颐养天年。特别是高龄老人,对到养老机构养老普遍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家庭养老仍为我国的一种主要养老方式。机构养老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养老方式和新兴产业之一,且发展潜力巨大。各种性质的养老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在各个城市兴起。据一项关于养老意愿的调查显示,只有6.4%的老人愿意去养老院养老,95%的老人希望在家里度过晚年。可见大部分老年人是不得已才选择去养老机构的,只要不是迫不得已,首选的还是在家养老。由社区服务提供老年人的居家照顾,既能够补充传统的家庭养老的不足,又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要并减少家庭成员的负担,很好地促进了家庭的和睦与社区的和谐。
社区居家养老较之机构养老,具有投资少、成本低、服务广、收益大、收费低、见效快的特点,既能减轻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的压力,又能满足老人的情感需求,感受家庭和社区的熟悉氛围。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社区管理的组织基础,各地区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在管理、服务方面也已经具备了一套比较系统、规范的管理方法。各地努力探索社区养老模式,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各地做法虽不尽相同,但其基本宗旨都是为老人提供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并且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3.1 立法滞后
目前,不论是社区还是社区里的老人,在遇到法律纠纷时经常不能够依靠法律条文顺利解决。比如,参加社区居家养老的老人在家中发生危险,社区应当承担怎样的责任等等。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建设居家养老体系不具有法律依据,居家养老的政策体系得不到法律上的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是建立在以家庭养老思想基础之上的法律,而各项居家养老的政策是以社会福利社会化思想体系为指导而制定的。这种不相符的养老思想体系造成了操作上的矛盾,目前已显现出法律和政策上的不健全所带来的问题。由于减轻了社会的养老负担,从而加重了家庭的养老负担,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服务质量被大打折扣,导致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下降。
3.2 资金投入不足,经费长效保障机制有待健全
目前,资金短缺成为当前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面临的最大困难,加上用地用房、税费减免、政府购买补贴等优惠政策扶持力度不大,制约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快速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也需建立一些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日托站”、“配送餐服务”、“劳务时间储存式记载”、“一键通呼叫”等设施,这些项目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如想要由社区(村)去解决这些硬件建设和日后的运行费用,这无疑是强人所难或成为无米之炊,如果由于资金的严重不足,导致服务项目难以创新发展,难以搭建个性化服务的平台,难以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周到的社会服务,也很难使居家养老服务进入良性循环轨道。目前,一些具有市场运作雏形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由于缺乏事先规划,布局过于零碎,辐射范围大多囿于一两个社区,服务的老年人多则百人、少则十数人,在经济上缺乏规模效应,难以维持日常运作。由此带来的后果,一是服务价格较高,老年人承受不起,无法扩大市场范围。二是收入不足以弥补成本,亏损经营,违反市场经济规律,不可能得以长久发展。以社区老年食堂为例,用低廉的价格为老年人提供送餐上门服务,固然受到老年人热烈欢迎,但如果不是依靠政府每年大量的财政补贴,很难维持下去。
3.3 服务渠道不宽,居家养老服务内容有待丰富
目前,居家养老服务方式比较单一,大多以定点服务为主,未很好做到上门与定点服务有机结合;且服务内容也不丰富,服务水平不高,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法律维权等较专业化的服务还比较缺乏。而现代社区多元化的趋势使老年人对养老的期望值增高,传统单一的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老年人对生活品质的高水平需求。特别是城区老年人普遍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经济实力,对养老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也有一定的要求,希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能够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服务项目。
3.4 服务水平不高,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现有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普遍由家政公司转型或“兼职”,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大多是“4050”人员,他们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未做到持证上岗,对老年人的生理、心里等多方面需求了解不够,影响了为老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加上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没有明确的职业特征,被大多数人等同于普通的家政服务员,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较低,导致难以吸纳和留住从事居家养老服务领域的工作人员,使专业的康复护理人员严重缺乏。
3.5 服务标准不一,行业监管评估机制有待建立
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具有规范性、指导性的居家养老服务行业服务标准、评估体系、监管办法等尚未建立健全,不少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对政策缺乏全面了解,部分参与居家养老的企业缺乏行业自律,有为追求利润最大化,随意对外进行虚假宣传,抬高服务价格的现象。因此,有待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居家养老服务行业标准、市场规范和监管评估机制,促进居家养老服务健康发展。
3.6 宣传力度不大,居家养老社会认知度有待提高
一方面,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模式缺乏了解,现阶段主要是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对辖区内的老年人进行宣传,加上社区工作人员自身有时对居家养老服务认识产生偏差,又没有统一的宣传资料,使得一些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好以后,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情况,导致老年人参与的程度不高。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对居家养老模式缺乏了解,对面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不强,以致难以形成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合力。同时,志愿者组织或个人对居家养老模式缺乏了解,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尚未形成长期稳定的志愿为老服务体系。解决社区居家养老问题的对策建议
4.1 加快社区居家养老相关法律的修订
在高龄化社会到来的今天,国家、社会、家庭三方在赡养老人上应该共同承担法律责任,而且必须以法律的形式来约束政府和社会的行为。1996 年至今,中国老年人口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已经不适合当前老年人事业的发展,应适时地予以修订。同时,近年来国务院及民政部下发的有关通知在各地已经得到了贯彻落实,有些做法已日渐成熟,应在重新修订时考虑将这部分的内容较详尽地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以加速中国老年事业的法制化建设。
4.2 建立资金投入机制
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将保障重点老年人对象的政府购买补贴资金、困难老人的救助资金、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建设资金以及公益岗位、专职人员的工资和工作经费等纳入年度财政预算。进一步发挥彩票公益金的作用,安规定安排一定的比例用于对老龄事业的投入,每年拨给专项资金对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给予有力的支持。充分利用和整合社会闲置资源,通过行政划拨、改扩建、租赁等方式,开辟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多渠道解决居家养老服务用房问题。要制订优惠扶持政策并加大执行力度,鼓励和动员社会资金投入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建立起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化投入机制。
4.3 建立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
首先,要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专职服务员队伍。就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状况而言,居家养老服务员队伍建设要与再就业工作相结合,从下岗失业群体这个人力资源库中进行选择。同时,为了提高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还需要对服务员按不同的要求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按培训技能考核的等级从事相应等级的服务,做到持证上岗,实行职业资质和技术等级认证制度,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其次,教育部门和各高校需要大力加强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组成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队伍,为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的专业化和现代化做出贡献。最后,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和香港的“义工”制度,社区为青年志愿者和学生活动提供平台,进行制度性安排。这方面政府要发挥倡导作用:为每个志愿者建立档案,作为他们以后升学、奖励等方面的依据。还应该提倡街道建立以社会援助为主要内容、为困难老人提供公益服务的机制,组成具有一定规模和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
4.4 制定一套科学的衡量社区照顾服务水平的指标体系
要使社区照顾走上科学规范的发展道路,制定相应的评估指标是必要的工具和手段。只有有了可供测量服务水平的指标,社区照顾工作的开展才有对照的标准,才能更加客观地评价社区照顾的水平,了解社区照顾的现状,从而制定进一步的完善措施、确定下一步的工作目标,不断提高社区照顾的质量和老年人对社区照顾的满意度。
4.5 要加强监督,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全过程实施监督评估
78-
第二篇:浅析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问题及对策
近些年,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长春市政府也开始引进并发展了社区居家养老这一全新的养老模式。所谓社区居家养老就是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专业化服务机构为载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参与、非政府组织实体承办的运作方式,采取日托、上门、邻里合作等服务形式,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慰藉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这种养老模式既能满足老年人对于传统家庭养老的需要,又能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因此,发展的速度较快。作为东北地区的第二大城市,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既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同时在实践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一、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
如果社会65岁以上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7%以上,那么就意味着这个社会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从这个层面上说,长春市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截止到2013年底,长春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0%,老少比已经达到78%。长春市正在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除此之外,长春市人口老龄化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第二,“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程度超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幅度;第三,人口老龄化超前于养老保障水平;第四,高龄失能老年人口比例高且抚养比大。可以说,养老问题已经十分突出。但是,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发展却较为缓慢且需求巨大。据调查,在全市老年人口中,有社
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占到了80%,但是可以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却只有10%不到,长春市居家养老的供求极度不平衡。为此,近年来长春市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进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
(一)政策体系的支持
长春市市政府先后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意见》以及《长春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2-2 01 5)》等相关文件。与此同时,长春市政府在2013年还确立了一批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希望通过推动试点社区的发展,为其他社区提供相关经验指导。此外,长春市政府还建立了吉林省第一家正式的居家养老服务站“幸福里助老之家”,以求更好的建设和发展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经过努力,长春市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以试点社区为龙头,其它社区积极发展,充分调动社区、社会组织、第三方机构以及家庭积极参与的一种形式。
(二)服务对象的和服务面的扩大
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受益面正在不断扩大,服务内容也在不断增多。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受益对象由起初的针对80岁以上的“三无老人”、“空巢老人”、“孤寡老人”到现在的针对所有有需求的老人。与此同时,对于老人提供的服务也从最初的简单的家政服务到目前的“以送餐为核心,融合了家政服务、医疗服务、义工关爱及社区驰援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尽可能的多方位地满足老人的需求。
二、社区居家养老存在的问题
和许多处在起步和发展阶段的城市一样,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遇到一些困难。
(一)发展速度慢、地区不均衡、供求失调
长春市由于经济发展速度较慢,政府无力支持居家养老的发展。此外又缺乏国家的支持,使得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速度极其缓慢。据调查,长春市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不到10%,且由于缺少正规社会机构的参与,使得这些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缓慢,运行困难。而长春市老年人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却达到了80%,这就造成了供求的失调。由于这种现状在短时间难以解决,使得长春市政府只能集中优势重点发展一些社区,而这就必然造成地区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得到政府支持的社区,居家养老发展较好;而在一些缺少政府支持的地区,居家养老的服务几乎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
(二)资金缺乏且渠道单一
目前,受制于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长春市政府在资金上的投入远远不够且呈现地区的差异,有些地区甚至没有资金的投入。究其原因除了政府财政的不足以外,还有就是资金的渠道单一。一般来说,社会组织在养老事业中应起到十分重要的的作用。所以,社区居家养老的资金来源应该由政府、社会组织以及家庭三方面组成同时辅助以社会公益基金等渠道。但是,目前长春市的社区居家养老仍然主要由政府主导,缺乏相关社会组织的参与,同时,由于老人的收入较
低,大部分老人无法支撑社区居家养老的费用。
(三)服务内容的单一与不足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归纳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对于老年人而言,他们也需要这些需求。据调查,目前老年人最需要的服务类型主要有:日常生活需求、医疗保健需求、精神生活需求、求知需求、交往需求、法律需求、安全需求。长春市目前对于老年人的服务内容主要是以日常生活和医疗保健为主,而对于其他的一些需求基本无法满足。除此之外,日常生活的服务以及医疗保健的服务也不够全面且地区发展不平衡,长春市目前提供的日常生活服务主要是送餐服务以及一些简单的家政服务为主,对于一些特定的需求暂时无法满足;而医疗保健的服务由于医疗资源的短缺和有限也显得十分紧张。
(四)服务人员水平层次不齐且数量短缺
目前,长春市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服务技术差、专业知识的缺乏等问题。服务人员大部分是由社区行政人员以及下岗职工组成,由于缺少专业培训,因此,服务质量普遍较差。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社工知识和技能,在对于心理需求这种特殊的需求是会产生问题。与此同时,长春市政府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的管理不足也加重了服务质量偏低这一现状。除此之外,服务人员的数量缺口也十分的巨大。一个服务人员需要负责上百户的居民,这使得服务的质量必然下降,而且由于人员的限制,使得发生突发状况时,不能及时应对。为了解决这一状况,许多社区开展了“以老助老”工
程,但是,这种措施只能短期缓解人员短缺问题,从长期来看,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有可能影响到整个长春市的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
(五)社区与老人之间的信息断层
社区居家养老想要发展顺利必须需要老年人的主动参与,调动老年人的积极性,实现老年人的一种“自我增能”即挖掘老年人内部自身的潜能,促进其更好地发展,这对于推进社区居家养老这一模式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而想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要保障信息的流畅性即老年人可以充分理解社区有关信息和政策,积极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建设并结合自身情况提供相关建议。但是,目前,由于长春市社区与老年人之间的信息断层使得老年人无法了解社区有关居家养老的相关信息和政策,有些老年人甚至都不知道。而这就造成了居家养老的主体即老年人自己无法参与到居家养老的建设之中,使得长春市目前大部分社区的居家养老并不能满足老年人,也阻碍了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策建议
随着长春市经济的发展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加剧,社区居家养老必定会成为长春市养老的趋势,因此,针对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寻求解决的方法显得十分的必要。
(一)拓展资金的渠道,引入市场机制
社区居家养老需要资金的投入尤其是在开始阶段,但是,仅仅依靠政府的单一投入肯定是无法满足的,想要促进长春市居家养老的更好发展必须要拓展资金的渠道。笔者认为,长春市后期的发展可以借
鉴济宁市的发展经验:由政府单一投入转为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社会投入为主体、福彩公益金和慈善捐赠为辅助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强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保障。除此之外,将市场机制引入到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来对于社区居家养老会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外养老事业的产业化也十分普遍,但是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养老服务完全依赖于市场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可以考虑引进一些社区和家庭无法提供,但是对于特定老年人群体有迫切需要的服务项目。例如:市场化的居家护理服务、市场化的居家医疗服务、市场化的临终关怀服务等。这不仅有利于 提高养老服务水平,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减少政府在这些方面的资金投入,从而有利于整个居家养老的发展。
(二)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
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中,社区的定位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我国社会长时期的行政化和官僚化,因此,在养老这一事业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及问题即“社区一把抓”什么都管,由于社区是行政机关,对于居家养老并不是十分了解,因此,这种行为必然会阻碍居家养老的发展,尤其是不利于社会组织的参与。此外,政府对于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更多是以一种指令和命令的方式来进行管理,这显然不利于居家养老的发展。所以,想要使得社区居家养老的顺利发展,首先,必须改变社区的定位,社区必须要“放权”。在社区居家养老这一养老模式中,社区更多的扮演的是一个监督者和中介的角色,社区需要把自己的权力下放给社会组织,相信社会组织,由他们来提供更为专业的
居家养服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社区就可以完全放手,社区要做的是接收和反馈老年人的信息,监督社会组织的服务,考察社会组织服务人员的同时也要调节老年人与社会组织之间的矛盾。只有做到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促进长春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其次,转变政府的职能。政府应当调整自己的角色,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解决好政府与老年人之间的“信息断层”问题,让老年人更多的了解相关信息和政策,充分调动老年人的参与积极性,鼓励他们建言献策,为更好地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提供建议。同时,政府应该要积极引入社会组织,相信并依靠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权力,让他们成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导,与此同时,政府也要加强对于他们的监督和指导,积极调解社会组织和老年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社区、社会组织以及老年人自己都积极参与的良好发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三)加快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的建设
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者,他们的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水平决定着整个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因此,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建设显得十分的重要。而对于长春市目前的情况而言,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建设更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首先,丰富养老服务人员的招聘渠道,吸纳更多的专业的、有经验的服务人员。其次,提升现有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的文化水平以及专业技能,从而提升现有队伍的整体素质。最后,建立和完善对养老服务人员监督和考查以及反馈机制,实现养老服务
人员的“持证上岗”。对于优质服务人员给予鼓励和提拔,而对于未能达标的给予批评处罚甚至辞职以保障整个养老服务人员队伍的水平,从而为老年人提供更满意的更优质的服务。
四、结语
在老龄化社会不断加快以及老龄人口快速增加这个背景下,加快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要求。而社区居家养老这一全新的养老模式既能顺应社会的趋势,又能满足老年人的多重需求,因此,推进社区居家养老这一养老模式的发展是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目前老龄化社会的必然选择。尽管长春市目前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但是,笔者相信,在长春市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努力下,这些问题和困难都最终会解决,社区居家养老会变成整个长春市的最终选择,每一个老年人都可以幸福美好地安度晚年。
第三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山东社科院人口学研究所调研组
与机构养老相比,社区居家养老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养老模式,同时也是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最大短板。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健康发展,是 “十三五” 期间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的重中之重,对于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提升社会养老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学研究所对山东省东、中、西部的48个社区及1200名60周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专项问卷调查,调研组认为,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供需错位。老年群体作为异质性群体,存在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目前,老年人对体育娱乐、上门看病、文化学习和助餐等服务的需求和利用率较高,需求比分别为56.1%、54.1%、47.3%和39.7%。随着年龄增加,老年人对上门看病和助餐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对体育娱乐和学习活动方面的需求不断减少;男性对于上门看病服务需求最高(61.5%),而女性则对体育娱乐活动的需求最高(53.3%)。但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供给数量、质量或结构上较为趋同,多以提供日常生活服务为主,缺少专业化的医疗保健和精神文化服务。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医养资源结合不够。随着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患病几率的增加,他们对自身健康更为关注,对医疗和日常保健的需求也更为迫切,但目前医养结合不足导致老年人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其主要表现有:一是对医养结合重视不足,78.5%的老年人有1种及以上慢性病,主要是心脑血管疾病和运动系统疾病,但是只有68.3%的老年人建立了社区健康档案;二是缺少专业人才,目前有九成以上的社区缺乏医疗健康服务人员,包括全科医生和专业护理员;三是基层医疗机构缺乏执行力度,只能为老年人开展定期体检、举办健康讲座等常规服务,上门看病、康复护理、心理咨询、应急救助等专业性较强的服务无法提供;四是老年人健康意识相对薄弱,社区健康管理滞后,缺乏正确合理的健康行为和生活习惯引导。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扶持力度不足。虽然近年来政府增加了扶持支持政策,但养老服务政策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老年人基本保障水平仍有待提升,目前山东省老年人主要收入来源为退休金(或养老金),平均水平为1863元,城市平均水平为2377元,农村平均水平仅为1343元,购买服务的能力相对不足;二是城乡和地区差异明显,农村地区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地区,东部地区所享受的各项补贴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三是服务设施不足,虽然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的数量增速明显,但由于运行机制障碍和政府补贴不足导致作用发挥受限;四是信息平台建设滞后,目前只有10.4%的社区拥有养老服务平台,难以实现老年人需求和养老服务资源的无缝对接。
(四)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足。目前,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仍存在一些体制和政策障碍:一是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政策有待完善;二是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机制及配套法规不健全;三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监管薄弱。此外,社区志愿者和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服务机构以及社区之间的关系松散,联动性不强。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
(一)释放需求,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利用率。一是明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地位,社区居家养老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完善的核心与重点,居家养老是基础,社区养老是依托;二是加大服务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网络、电视、电台、报纸等主要媒体,传播社区居家养老的政策信息及服务内容,以提高公众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知晓度和重要性认识; 三是平衡各地区间的经济差异,提高老年人整体收入保障水平,提升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消费意愿,扩大服务购买力,通过建立资金补贴方式的动态调整机制,推动老年人潜在服务需求向显性需求转换。
(二)提高质量,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性。一是服务对象精准化,通过建立老年人动态评估机制,对老年人信息进行个性化追踪,为实现服务分类精准供给提供有效支撑;二是服务内容标准化,通过对养老服务内容重新定位,明确日常生活服务、医疗健康服务和精神文化类服务等三大类服务的不同责任主体;三是服务组织专业化,将医疗健康类服务纳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范围是当务之急,通过大力培育专业化的组织和企业,实现专业人做专业事;四是服务平台智能化,基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需要,充分发挥信息网络化服务平台在资源整合、服务转介、标准化评估方面的功能,引进智能居家养老服务技术手段,以普惠性为目的,切实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三)完善制度建设,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长效发展。一是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制度,明确界定政府职能和部门职责,通过增加保障收入与健全服务体系两方面,对社区居家养老提供支撑;二是建立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制定出台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老年人能力评估、养老服务需求评估等具体标准,并加强对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管理和监督;三是加快服务设施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鼓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嵌入型小型养老机构的发展;四是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探索建立老年人家庭照顾者支持以及相应的财政津贴等家庭养老政策。
(四)加快人才培养,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待遇。一是政府出台养老人才激励政策,培养服务人员的为老服务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二是建立服务人员资质认证体系和持续培训制度,加强对专业人员的职业规划和引领;三是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发挥社会组织、公益团体、志愿服务和专业社工的力量,逐步实现社区志愿服务规范化和常态化;四是明确服务标准,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规范化考核指标。
(五)改革创新,激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活力。一是政府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和增强政策优惠导向,通过市场化机制使养老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二是树立大社区、大整合、大服务的理念,以社区服务覆盖养老服务,真正发挥社区在资源整合、服务生产与转介中的功能作用;三是对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的功能进行提升,推行 “政府搭建平台、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志愿者参与”的运营机制。
(六)扩大社区参与,增强老年人的自身价值。一是进一步引导老年人树立自力更生、老有所为理念,增强通过自身努力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二是支持老年人才自主创业,开发老年人力资源,重点帮助有意愿且身体状况允许的贫困老年人和其他老年人接受岗位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三是鼓励引导老年人参加基层老年协会、老年志愿者组织等基层社会组织,让他们在社区治理创新中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服务社区。
调研组成员:崔树义、田杨、杨素雯、张月君、王承强、孙同德、齐鹏lbb2620
第四篇: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汇报
诸暨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诸暨康
工
作
汇
报
服务1
限公司 市吉有 诸暨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诸暨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情况汇报
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依托市康吉服务有限公司于4月14日正式挂牌成立,中心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民政局、老龄办、街道办的具体指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关爱老人、服务老人”为宗旨,树立“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群众解难”的理念和“社会效益先于经济效益、福利属性优于市场属性”的价值观、事业观,扎扎实实创新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为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公司基本情况简介
诸暨市康吉服务有限公司始创于2002年,是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副秘书长单位,中国家庭服务业“诚信兴业先进单位”全国100强,是一家集居家养老、家庭服务信息网络、家政钟点、技能培训、月嫂护理、保洁清洗等为一体的专业化、多元化、多功能的服务企业。是我市家政服务行业的佼佼者,拥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服务网络。现有员工千余名,其中高级专业技术、管理人才52名,90%以上员工经过培训颁发劳动部门职业资格证书,是唯一通过本市劳动部门认可行业执证上岗达标单位。先后被市委市府授予“诸暨市农民就业创业基地”、“诸暨市妇女就业创业指导中心”、“诸暨市农民素质培训基地”、“三产苗子企业”;先后设立诸暨市康吉家政培训中心、诸暨市家庭服务网络平台、2010年被市政府确定为“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方位开展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累计总投资近400万元。
二、居家养老工作情况
1、不折不扣落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诸政办发[2009]204号文件),全面开展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为迅速、有效启动暨阳街道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心在市老龄办的具体指导下,依托原公司的软硬件设施,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机构,配好配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和居家养老服务操作项目质量标准,按政府购买服务的内容、时间、对象,全方位、多功能的实施了对32位符合条件的低保、低保边缘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到5月底已为上述老人提供了2000多人次有效服务,共计1000多小时。实践了“六个老有”的工作目标,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点,拓展居家养老服务空间
针对我市15个城市社区的分布格局,为使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到全体老人,使他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尽可能的满足老人、亲属、子女的意愿,按照就近就便提供服务的原则,我们对社区老年人状况和服务需求进行了调查摸底。在收集多方信息的基础上,投入30万元建立了首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艮塔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服务站面积达380平方米,配备4名专职服务工作人员,具备老年医疗、书画、棋牌、健身、文体、图书阅览、日托、寄养、配餐、午休等功能,全方位满足老人、亲属、子女的服务需求,该服务站的服务将覆盖整个艮塔社区,惠及整个小区居民。
3、取长补短、为我所用,进一步提升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层次 为切实做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夯实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基础,提高对居家养老工作的认识,不辜负市政府的期望,我们不惜投入,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学习交流活动。中心先后于4月和5月组织居家养老中心工作人员赴成都、南京、宁波等全国居家养老先进单位实地参观、考察、学习交流,并进行认真的消化吸收,为进一步提升我市居家养老工作层次,创建具有诸暨特色品牌的居 家养老服务工作做好资源上的积累和认知上的准备。
4、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培训力度,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水平
诸暨市家政服务培训中心是浙江省商务厅指定的家政服务定点培训专业机构,也是本公司一个下属机构。我们充分利用公司自有资源,专门设立“居家养老服务培训部”,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配套机构。中心在做好培训部基础建设的同时,举办了一系列的培训班,为了让服务对象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人员进行了系统化培训。内容包括:形象、礼仪、专业知识、老人心理、体能特征、电脑基础知识、家电、维修等十余场次,有的培训项目还出资聘请专家现场讲课指导。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参加结业考试,考试合格发给劳动部门认可的上岗资格证,聘用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至目前已培训40多名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通过培训,中心服务人员的素质明显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同时,我们还利用培训部,在纪念日、节假日丰富老人文化生活,针对老年人的特点举办了“老年人舞蹈”、“老年人健康讲座”等活动,引导老年人参与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5、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建立家庭服务信息平台 依托公司专门机构为服务基地,投资100余万元,设立89008800家庭服务信息平台,该平台陆续积累资料,对居家养老服务对象的信息,输入信息平台,居家老人只要按一个“键”,平台就立即显示出该老人的信息,根据其要求可立即提供求救和服务,确保全日制为老人、家庭提供各种优质服务,是居家老人晚年生活的保护伞。
6、完善监督机制,确保居家养老健康有序开展 中心进行“服务质量跟踪登记”,每月结束,中心都要派员赴服务对象家、社区居委会、街道办事处进行服务人员工作满意度调查,还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不定期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了解老年人对中心服务人员的服务工作是否满意,到目前,各个层次对我们的服务质量满意率达100%。
三、下步打算及工作建议
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是建立我市养老服务体系的最基础环节,也是实现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必然途径。下一步,中心将以养老服务集团化为目标,以抓居家养老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为中心,以抓软件建设树立品牌为重点,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1、抓扩面、强设施,建好社区服务站。中心在深入搞好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加快步伐,狠抓扩面,扩大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
一是艮塔服务站尽快向社会开放。
公司预计在6月中旬正式进行艮塔服务站的开业典礼,全面向城区老龄人开放。尤其是服务站针对老年人日常身体检查,康复护理等需求,开展老年人每日晨检、送医上门等贴心项目作为服务中心的特色,也因此得到广大老年人的大力支持。
建议:作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主要功能之一,尚缺医疗服务功能,请市政府给予协调解决,另外服务站门口道路高低不平,请协调建设部门帮助解决。
二是近期再建一个面积达800—1000平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公司通过通盘考虑争取与7月底完成第二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选址工作,目前公司已打算在南门老社区建立一个面积达800-1000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根据诸暨城区的实际情况,南门社区老龄人口相对集中,在南门建立服务中心站,既便利于当地社区老龄人同时也是中心开展工作的有利之地。南门服务站以艮塔服务站为样板在功能和设施设备上进一步完善,并增加相应的配套 设施,建立成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多功能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开设特殊的功能服务,中心准备30张床位,实行临时性寄托、半自理康复疗养、孤寡老人全托等配套服务。进一步增加中心的功能和服务。
公司力争在年底开设第三家城东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艮塔服务站主要针对城中老年人,南门社区服务站主要针对城南老年人,在城东开设居家养老服务站主要针对城东老年人,该中心建成后可以实现城东、城中、城南等老社区的基本覆盖。为今后的城区全面覆盖打好扎实的基础。
建议:市政府、暨阳街道解决服务站场所。根据南京鼓楼等地的做法,社区养老服务站都由政府提供场地或由政府出资租赁场所解决。结合我市实际,对符合条件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按5—10万元的标准一次性拨给以奖代补建设经费。
三是2012年前,建设一家有规模、上档次、多功能,集机构养老、居家养老为一体,开展综合性养老服务为基础的养老基地,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中心在稳步建立覆盖诸暨城区居家养老的同时逐步向乡镇延伸,形成全市居家养老服务的网络化、体系化运作。最后建立成为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机构,预计在2012年之前服务体系覆盖诸暨市区及要乡镇街道,充分构建和谐诸暨。
建议:落实诸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老龄工作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诸政发[2007]73)精神,给予划拨土地用于养老基础建设。
四是扩大政府购买服务的服务对象面,保障必要的日常运作经费。建议:根据《诸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诸暨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诸政办发〔2009〕204号)文件精神,目前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仅为低保和低保边缘老人,总人数仅32人,实际享受 的仅25人,人少面窄,应放宽条件,近期扩大到150人以上。结合我市服务对象实际,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每年平均给予0.5—1万元的标准拨给以奖代补日常运作经费。
五是解决融资问题。
由于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属于纯公司的运作模式,缺乏场地、建设用地和建设、运行费用,已经成为我公司发展突出的矛盾,希望通过政府引导和优化政策等多种渠道对我公司给予大力的支持。
中心现已全面开展居家养老、家政保洁、信息平台、人员培训等功能,总投资已近400万元,缺资金已成为制约中心发展的最大瓶颈,请市政府商金融部门,给予协调解决。结合政策优惠扶持,扩大中心融资渠道,有力保障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全面开展。
2、抓规范、创品牌,建立服务质量规范体系。中心将组织班子着手起草《诸暨市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规范》文本,内容涵盖“生活护理质量服务规范、助餐质量服务规范、助浴质量服务规范、助洁服务质量服务规范、洗涤服务质量规范、助行服务质量规范、代办服务质量规范、康复辅助质量服务规范、精神慰籍质量服务规范、助医服务质量服务规范、培训服务质量规范、信息服务质量规范”等,通过聘请专家、资深人士,在现有的基础上建立具备我市特色的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规范体系,使今后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同时为品牌建设打好基础。目前公司已将十二个服务规范上墙,但还有不少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等还需进一步完善,公司今后将着力建设一整套的规范,实现中心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
3、抓载体、树文明,促进居家养老工作整体推进。志愿者是体现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衡量标杆,中心拟建立志愿者、义工服务基地,为志愿者搭建服务平台。一是开设“时间银行”,建立服务保障机制,推进我市敬老助老的良好氛围,促进我市精神文明建设。
建议:市委市府协调市文明办,团市委等制订方案,参与落实
二是以征集“居家养老”主题词为载体,强化居家养老宣传,营造敬老爱老氛围。中心将通过媒体向社会和广大市民征集具有我市特色,反映居家养老内涵的简洁明了的居家养老“主题词”,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工作的影响。
建议:市政府协调媒体参与
三是采取会员制,提供个性化服务,拓宽居家养老服务渠道,满足不同层次服务需求。
公司已与一家专业的广告公司合作策划公司宣传的企业样册,光盘制作工作,全方位的宣传公司现有实力和发展潜力,使我中心全面推向社会。
四是注重档案规范化建设。公司目前已建立专用的档案室,健全服务对象的档案管理,专人负责,使档案工作向规范化迈进。
我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尽管刚起步,但已初见成效,我中心有决心在市委、市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民政局、老龄办、暨阳街道的指导和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通过几年努力,把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的样板工程。
诸暨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二O一O年六月
第五篇: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
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的定义和特点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1]。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社区养老和其他养老方式的区别
社区养老不是家庭养老,而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社区养老不是社会养老,而是将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社区,实行社区的在家养老。它吸收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是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在21世纪上半叶所面临的巨大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2]。社区养老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就是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专业化服务为依靠,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3]。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现在的养老形式主要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韩布新介绍道。家庭养老指的是我们熟知的老人居家养老;社会养老一般是指老人自费入住公立或民营的养老院、福利院、敬老院和护理院等,得到相应的医疗和照护服务;社区养老是前两者的中间形式,是指老人晚上住在家庭里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白天享受社区养老机构提供的日托、家政、送餐等服务。
那么,那些社区和社会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如何呢?中国新闻网近日的报道指出,北京第一福利院、上海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人满为患,排队预约的有千人以上;在天津,比起接近16万老人的机构养老需求,全市不到2万张的床位更显得杯水车薪。而在记者走访的朝阳区一所社区养老院里,50个床位在2年前也已达到饱和。“空巢”老人别憋在家
“只要物质条件达到要求,老人走出家门养老是符合这一群体的心理需要的。”韩布新告诉记者,“人除了生理、安全等比较低层次的需要,还需要满足归属和爱、自尊以及自我实现三大心理需要。”对老人不想被年轻一代看作“老弱病残”的心理而言,养老机构提供“老有所伴”的条件,满足了老人社会交往、归属、平等和尊重等需要,单身老人也有更多机会找到“第二春”。而另一方面,采用社区或社会养老的方式,恰恰能填补“空巢”老人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贫乏和空虚。早在2003年,国内心理学者范悦斌等人曾抽取社区养老院或敬老院和不与子女居住的70岁以上老人各220名进行比较,发现两组身体状况差不多,但前者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都显著优于后者。
社区养老一举两得
“不过就现在的现实情况而言,社会养老机构从数量上、质量上还没有完全跟上现在的养老需求,最大、最可行的发展趋势还是社区养老。”韩布新的分析与零点调查公司的数据非常一致。
具体说来,社区养老让老人既享有家庭温暖、又能体会同龄人认同,一种“双赢”策略。另外,像社区老年大学这样的机构,还提供“老有所为”的机会,让老人比有儿女相伴更有价值感。
不可否认的是,在“百行孝为先”的传统观念下,仍有人对养老机构排斥。“没面子、被抛弃感都是可能的负面感受。”韩布新最后说,“不过,对这些建国后成长起来的老年人来说,承认自己的需要、摒弃旧思想只是时间问题。”[5] 6 社区养老能否托起“夕阳红”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步入老年,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一对夫妇需赡养4位以上老人的局面。面对这一“养老考验”,合肥市一些社区探索给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所需要的服务,以解决养老难题。银发浪潮凸显“养老难”
“银发浪潮”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到来。我省在1998年进入老龄化时期,比全国平均水平提前1年。合肥市早在1997年便进入老龄化。2009年末合肥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70.04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4.25%,比上年提高6.15个百分点。据测算,未来20年合肥市老年人口如果以年均3%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50年全市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25%。合肥市老龄办在今年3月至4月对全市城区“空巢老人”进行抽样调查显示,虽然有72.94%的老人表示与子女关系很好或者较好,但是只有29.12%愿意或者比较愿意与子女居住在一起,48.34%的老人明确表示不愿意与子女居住在一起,22.54%的老人表示无所谓。那么老人们愿意不愿意去养老院养老呢?调查表明:在空巢老人中,有20.59%的空巢老人表示愿意或比较愿意未来入住养老机构,与此相反,却有59.99%的空巢老人表示不愿意或不太愿意入住养老机构。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高比例的空巢老人不愿意或不太愿意入住养老机构呢?排名前三位的原因是:经济上承担不起,入住养老机构不自由,怕子女不愿意或怕对子女有负面影响。
“合肥市全市各类养老机构共有153家,其中老年公寓36家,农村敬老院117所,总共有达近19000个床位。”合肥市民政局福利处处长陈先文告诉记者。2万不到的床位与合肥70万老人这一数据相比,应该是很小的一个比例,可全市36家老年公寓入住率只有60%左右。居家养老需要“搭把手”
合肥市委政研室和市老龄办曾共同对全市养老情况进行过一次深入的调研,“一直以来,我国只有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这两种养老方式。而如今,我们的社会迫切需要引入一个全新概念――社区养老。”参与调研的市委政研室三处处长瞿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面对养老的严峻形势,应该尽快开始这一课题研究。社区养老,就是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在我国,这仍是一个正在探索中的新生事物,上海等地走在了全国前列,但也只是“雏形”。如今,合肥市已在探索社区养老之路,一些社区开辟了托老所、老年日间照料室、助餐点等社区老年服务场所。记者从该市民政局了解到,合肥市已经建立了30多个日间照料室,另外今年还将验收20个。2012年,合肥市希望能达到50%的街道、社区开设托老机构,建立日间照料室为老人提供服务。记者分别采访了在全市首批建立日间照料室的两个社区。庐阳区龚大塘社区的日间照料室约80平方米,这一社区的老人可以在里面打牌、聊天,并有一些运动设施提供给老人进行锻炼。那么,生活自理能力日益变弱的老人能否在日间照料室里解决日常饮食难题呢?回答是“暂时还不能”。包河区曙光社区为了解决一些居住在高楼的老人生活的难题,同时为老人们多增加一点收入,为老人们提供了一个解决的方案,可以将自己的房子租出去然后租住社区提供的楼房,而这中间有近400元的差价,如今有16个老人租住在社区的房子里,而曙光社区在这栋楼里建立了一个20多平方米的日间照料室,但还未对外开放。托老所、日间照料室被建成另一个“老年活动中心”,是否有意义?合肥市老龄办所进行的《“空巢老人”的生存状况与服务需求调查》数据显示,空巢老人迫切需要社区能伸出“双手”,而这些需求主要集中在各种维修、定期检查身体、上门医护、清洗衣物、陪同看病、家庭护理等,而聊天解闷只占需求的11.15%。这一数据表明,老人们需要精神的慰藉,但更需要有人“搭把手”,帮忙解决因体弱无力无法去解决的一些日常生活的难题。养老业应有“规划图”
年幼的孩子可以“托”到幼儿园去上学,而年迈的父母是否可以“托”给社区白天照料?日间照料室如何才能更实用,而不成为一个无法长期持续下去的“鸡肋工程”?今年已八旬的退休老教授陈华生居住在琥珀山庄南村,他的儿女均在外地工作,夫妻俩不喜欢请保姆,于是日常生活仍勉力自己打理。陈教授告诉记者,他很渴望自己生活的社区能有一个“托老”的场所。“不需要“背井离乡”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和熟悉的环境,早晨出门在那里可以与一帮老人们娱乐聊天,体力不支时一日三餐可以在那里解决,开心过完一天后回家美美睡个大觉。”陈教授描述了自己心目中的这个“新天地”。他同时表示,爬高下低的家务活老人们往往无力去做,若再遇到头疼脑热更觉得吃力,“社区若能根据我们的需要提供一些服务,那就帮了我们大忙。”这样的“美丽新天地”,合肥一些县区分别进行了某一方面的探索。记者采访了包河区的滨湖惠园,这是一个在建小区,虽然小区仍未住满,但是入驻的千户家庭中,百余户是有老人的家庭,而独居老人家庭达10余户。据滨湖惠园社居委主任沈柳以介绍,这一社区已经专门辟出200多平方米的空间,其中有老人活动场所,日间照料室等,同时还将开办一社区食堂,为老人们提供所需要的服务。规划和设想已在行动中,可是沈柳以也指出未来的难题,“这个工作要想持续做好,必须要解决资金和人员的两大难题。”沈柳以表示,这不应该只是某一社区的试验,而应该成为各界关注和参与的社会工程,政府应该进行长期规划并起到主导作用。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将变老。如何破题,不仅是每一个家庭面对的难题,也将是整个社会面对的挑战。记者从合肥市老龄办获悉,合肥市在今年7月专门确立了三个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试点社区,希望通过这三个社区的“探路”寻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力争在2012年底基本建立覆盖全市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网络。[6] 10 10.1
参考资料
王海燕。发展城市社区养老应对人口老龄化,理论学刊,2002,(5):67
10.2 10.3 10.4 10.5 10.6
杜翠欣。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研究。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6.5 台恩普。中国老年人的家庭养老及社区养老服务 大连一家养老院的老人在玩游戏 人民网 中国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