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掌握信息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掌握信息
——信息技术教学总结
婺源中学 程兆敏
时光流逝,斗转星移,转眼间一个学年结束了,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加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顺利地完成了本学年的信息教学任务,实现了学年初制定的教学目标。为了更好地完成今后的教学任务,使教学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对本学年的教学工作特做总结如下
一、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从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气氛当中当堂或在考核过程中掌握、消化所学知识,力争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巩固好每一堂课,使信息技术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在讲授新课当中,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精选精讲例题、习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本来很有趣味的信息技术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二、遵循信息技术教学规律和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启发积极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经过一个学年的努力,大部分学生初步具备了信息技术的思维品质和独立操作的能力。
学生智力、素质的参差必然导致教学的不统一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兼顾全体学生,难易有度,激励先进学生,鼓励后进生。一期来,在培养好尖子生的同时,还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帮助、鼓励基础差的学生赶上先进生,让差生在老师的激励、关心下不断取得进步。一学年下来,好几个同学都在最后有了明显提高。
三、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和科学态度教育。着重介绍了我国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事迹,介绍了我国历史上和现代科技成就,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了其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团结协作的作风。
四、着眼于素质教育,为达到最终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针对传统封闭、固定化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寻求、思考新的更好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主自学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五、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电脑科学校安排的课时比较少(一周每班一节)这对于学生来讲的很重要的一节课;对老师来讲是比较难上的一节课。所以才能上好每节课对老师对学生都是很关键的。除了备好课、写好教案外,我还要查阅各种资料,能上因特网时还上网寻找好的教学材料、教学课件,把它们和我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为我所用。
六、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不系统,再加上学生们不重视信息技术,学习态度不是太好,所以在抓纪律方面下了不少功夫,相对来讲预先预备的教学内容的进行有一定的难度,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七、需要努力的方面: 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重视课堂,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尽量让课堂充满新意,让学生更有兴趣去学习,利用各种方法训练学生提高和集中注意力。但是机房内机器受客观条件的影响,以至于很多课节不能按教学目标去实施,原本需要用到的软件不能支持其使用,有些内容需要花时间去讲解的也草草的收场,这是比较苦恼的方面。
对不爱实践的学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能够积极完成各项教学任务。
重点加强机房纪律和机器使用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班级集中注意力学习,在机房上机时也要按规定严格约束自己.经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感到,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踏实工作,服务于教,努力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胜利地完成我校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
第二篇: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受到良好教育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受到良好教育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13日 17:32 来源:《求是》 期号:2005.9 作者:华长慧
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如果国民占有的教育资源在城乡、地区、阶层之间呈现失衡状态,将会从根本上影响社会公平,进而导致社会的不和谐。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内在要求。近几年来,宁波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努力让每个学生不论其家庭背景如何,居住在城市还是乡村,都能享受公平、优质的教育,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抓基础,加快学校设施均衡配置
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均衡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均衡发展的校园环境将使学生从心底感到,社会是平等的,生活是美好的;失衡的校园环境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畸形的种子。近年来,我们在全市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改造基础相对薄弱学校,全力缩小校际差距,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严格按照“学校标准化”的有关要求,全面开展学校布局调整,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早在2000年我们就确定了“乡镇中心学校建设集约化”的思路,目前全市已有80%的乡镇建成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中心初中,校均规模有了很大提高,办学水平也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我们强化学校设施设备配置的均衡,到2004年中小学生人均占地面积和生均用房面积均达到或超过了教育部的规定,学生人均图书资料、实验仪器均达到了教育部的标准。
基础相对薄弱学校的存在,是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主要难题。近几年来,我们结合中小学危改工程,加大投入,对基础相对薄弱学校进行全面改造。在对全市学校进行全面排查摸底的基础上,对发现的危房,通过拆、扩、改造等手段彻底消除,同时撤并了一批基础差、规模小、效益低的学校,新建了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的学校。从2000年到2004年,直接用于中小学危改的资金达1.4953亿元,消除各类危房14.8万平方米,建成各类校舍23.98万平方米。
为实现教育信息的共享,我们实施了教育信息化工程,加快建设宁波教育城域网、中小学校园网、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等。2001年组建“宁波教育城域网”,基本实现了全市“校校通”。2003年启动“191”网络教育工程,整合国内优秀教育资源,吸纳宁波市优秀教师参与课件制作,并将这些课件免费提供给师生。
抓关键,科学配置师资力量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有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我们坚持把提升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促进教师合理流动作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使全市各校的师资力量得到了科学配置,广大学生不管在哪所学校都能受到相对均等的教育。市教育局每年投入400万元,各县(市、区)每年从教育费附加中提取5%以上经费,通过多种途径对全体教师进行相应的继续教育。我们建立健全了市、县两级培训基地,通过“按需培训”、“导师制”、“师带徒”、“以赛促训”等多种培训模式加强教师的培训。同时,每年拨出10万元资金,专项补助经济欠发达乡镇的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我们还不断提高继续教育的信息化程度,实施网络培训,目前宁波教师教育网已经建成,并已加入全国继续教育网络联盟,今年将推出首批网上课程。经过培训,目前我市小学和初中教师高学历者分别达69.06%、63.8%,基本形成了一支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为了促进校际优势学科互补,满足城乡学生和家长对名教师的渴求,我们打破优质师资学校所有制体系,建立了骨干教师跨校兼课制度,把骨干教师支教或讲学(兼课)经历作为评优晋级条件之一。建立了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制度,将城市教师到农村教学工作的经历作为教师职务晋升条件之一。我们还加强校与校之间的帮扶,实行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强校与弱校挂钩,形成教师流动机制,实现了教师的定期交流、轮换。在教师的职称评审政策方面,我们也向薄弱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倾斜,适当提高农村学校中、高级职称比例,鼓励新被评聘为中、高级职称的教师继续为农村学校服务。
抓难点,切实关心弱势群体
宁波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目前尚有8%左右的家庭生活还相对贫困。同时,由于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我们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关心这些困难群众,为他们构筑就学的帮困体系。
长期以来,教育被人们视作改变人生命运的根本条件。如果不能及早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农村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输给城市孩子,城乡教育均衡就难以实现,社会公平更无从谈起。从2001年起,我们提出了“不让经济贫困乡镇成为教育贫困乡镇,不让经济贫困家庭成为教育贫困家庭”的工作目标,积极构筑家境贫困学生的帮困体系,为这些孩子开辟了一条完成学业的“绿色通道”。我市在全国率先实行了“两免一补助”的教育扶贫政策,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对全市14个经济欠发达乡(镇)和6个片(区)的义务教育段学生实行了免收杂费、住宿费和按学生总人数的50%给予代管费补助的“两免一补助”教育扶持政策,惠及初中、小学152所,在校学生约3.15万名,占全市义务教育段学生总数的5%。到目前为止,仅免收的这笔费用就达4500万元。我们在全市建立了城乡一体、覆盖全体学生的多元化帮困助学体系,形成了“助、奖、补、减、帮、勤”的多元化帮困助学机制。教育局要求各中小学校在学杂费中提取10%用于学生的奖励、助学、帮困和减免等费用。据近两年统计,已有11万多学生(人次)受益,涉及金额超过1亿元。同时,通过“生命绿卡”等行动,建立“中小学生、幼儿特殊病例医疗救助金”,尽量不让一个孩子因病或贫困而失学。我们还通过建立各级政府的帮困助学管理系统,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贫困生情况,为学生、学校、银行、教育主管部门、财政等建立信息高速公路,全面提升为贫困学生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在当前形势下,进城务工人员日益增多,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直接关系到这一群体的稳定,关系到国家未来建设者的素质。2004年,在宁波接受义务教育的民工子女已达13.2万人,按照公办学校接纳为主的原则,全市的公办学校就接纳了7.399万人。在积极挖掘公办学校潜力的同时,我们下大力气规范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办学行为,切实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从1999年开办第一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以来,我们下发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明确了审批、管理的要求和程序。同时,把流动人口子女入学也纳入了全市教育发展的统一规划,并积极改进管理办法,帮助其提高管理和教学水平。我们每年都组织力量对这些学校进行房屋、消防、卫生、接送学生的车辆等方面的检查,整顿并关停了一批不符合办学条件、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无证学校,全市为69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颁发了社会力量办学许可证,占该类学校总数的83%,其余学校逐一予以整改。我们积极支持,合力帮扶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将教育布局调整后闲置的公办校舍无偿或适度有偿交给举办者使用,消除了在民房、简易厂房办学的现象。从2000年起,市里每年拨出一定资金,购置教学设备支持城区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各县市、区也挖掘潜力,将公办学校多余的教学设备无偿支援给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同时,我们发动公办学校与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开展红领巾手拉手结对、在校大学生义教等多种形式的结对帮扶活动。共青团宁波市委等单位还发起了“助学帮困献爱心”活动,使家境贫困的流动人口儿童少年得到救助。市教育局每年还拨出20万元专项资金,帮助城区外来人员中特困家庭的子女接受教育。
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将继续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努力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接受公平、公正的教育,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中共宁波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宁波市教育局局长)
第三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自己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自己
在正规办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坚持的做法是:
一、面向全体,人人发展
让学生“人人有进步”,“对每一个家庭负责、为每一个孩子着想”是我们汇文中学的两句口号,也是我们办学的出发点与归宿。为此,我们特别重视对学习困难生的转化。主要采取以下教育策略:情感教育。教师们尊重爱护困难生,做到“三优先”(优先提问,面批和辅导)、“三忌”(忌急躁、讽刺和告状)、“五个一点”(关心多一点、要求低一点、表扬多一点、指导多一点、鼓励多一点);分层教学。对学习困难生,采取“低起点、多反复、抓纠错”的方法;成功教育。建立帮困学习小组,开展以优带差的一帮一活动;设立困难生学习进步奖,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其自信心,不断跃上新台阶;因势利导,发展特长。在保证后进生合格时,我们开展了“累积优势、开发潜能、培养壮苗”的课题研究,并由数学扩展到语文、物理、化学、英语、体育、音乐等各科,建立兴趣小组、壮苗集训队等,积极探索培养学科尖子的有效方法。
二、突出主体,全面发展
让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的素质和谐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我们切合学校的实际,首先教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好学生。我们从行为规范养成入手,以一日常规为突破口,制订目标,扎实训练,强化考核,打好学生做人的基础。其次教学生做一个健康的人。做一个健康的人不仅仅是肌体发育正常,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我们一方面美化校园,构建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理解的师生关系和互相竞争又互相合作的同学;另一方面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受挫能力。第三,艺体教育不断深化,锻炼学生强健的身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优化课堂,提高效益
素质教育必须深入课堂,占领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我们要求教师确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意识。在教学中“以激发学习动机为前提,以知识结构为基础,以思维训练为中心”,做到一是目标明,并将目标化解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即“出示课时目标——主攻课时目标——达成目标检测——目标巩固小结”。二是方法活,注重启发教学,指导学法,使学生由“学会 ”到“会学”。三是活动勤,运用讨论、提问、练习等让学生参与教学。四是反馈快,及时矫正,做到“课课清,天天清”。
第四篇: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的读后感400字
《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辛西娅女士使用格雷戈克模型编写的。作者在字里行间处处浸透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
辛西娅认为,孩子的先天精神结构(天赋)是上帝送给孩子们的礼物,是家长、老师、任何其他人和政府都无权剥夺、无权损坏的。由此可见,我们的教育应该尊重并适应孩子的天赋,充分发挥他们的天赋,而不是千篇一律地强求他们适应我们的期望。
辛西娅一再强调家长和教师要了解和尊重每个孩子独特的个性,一再指出运用学习风格理论改善孩子们的学习状况时要尽可能地听取孩子们自己的意见,也多次提到要给予孩子们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辛西娅深知“人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孩子们最好能自由发展,但却又不能不适应社会;因此,她要求家长和教师尽力说服孩子们,让他们越出自己先天学习风格的限制,扩展自己的能力。但她坚决反对强迫命令,而主张通过说服使孩子们自律地学习。如果孩子们不能自律违反了规则,当然还是要受到处罚的;但规则应当是孩子们事先知道的,最好是孩子们自己同意过的,并且规则应当平等地适用于所有的孩子。这些主张实际上分别蕴涵着自由、自律、民主和法治的精神。
既然讲“每一个孩子都能成功”,当然意味着每一个孩子都是平等的。但是辛西娅所讲的平等是自由的平等,而非平等的不自由。“平等地对待孩子并不意味着对每一个孩子都完全一样。”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独一无二的学习风格,如果用同样的方法去教育两个人,那么必定有一个人会受到极不公正的对待。
辛西娅虽然一直强调尊重和欣赏孩子们独特的个性,但她同时也意识到了孩子们的一些共性,这些共性就是对于平等、公平和爱的需要。与成年人相比,孩子们更需要爱,也能够给予爱。孩子们会因为喜欢某一个老师而特别认真地学习他(她)所教的功课,会担心父母难过而努力学习,遵守纪律。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辛西娅在序言中说“你同每一个孩子的关系的质量,将决定你所使用的方法的效果。”作为父母和老师,仅仅在内心里爱孩子是不够的,还必须让孩子们感觉到你是爱他们的。孩子们仅仅爱父母和老师也是不够的,还要引导他们去爱周围的人,也就是让世界充满爱,同时自己也享受到博爱的滋润。
读了辛西娅的书,我深深地为她的教育思想所感动。如果我们教师和家长都能以此书来指导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那么我们的下一代将会极大地增强对自己的信心和对他人的理解,并从小学会自律,他们心中固有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倾向将会得发扬光大。
第五篇:让每一个孩子充满阳光
让每一个孩子充满阳光
在暑期师德培训中,大关实验幼儿园王连园长来我园进行师德讲座。王园长要和我们一起来谈的话题是,让阳光温暖每个幼儿的心里.“阳光就是爱”王园长和我们一起分享了,在自己工作上的一些教学教育之谈。王园长问道:“怎么样让自己感受到职业的幸福感,”怎么样体现自身的价值。我认为:给每个孩子同样的爱。王园长微笑的点了点头,我们教师要用爱,拥抱每个孩子,用美好的心灵去相互碰撞出火花。
听了王园长的讲座,我深深的体会到,作为教师应该用心灵去培育心灵,用人格去感化人格,用爱心唤起爱心的教育事业,要求在教育工作中理智与情感兼有,智慧和爱心相融,我认为一个教师可以不具备靓丽的外貌也可以没有过硬的唱画弹跳的技巧和理论知识,但是要有热爱孩子的心灵、敏感、耐心及对生活有足够的信心。我想只有这样,孩子才拥有良好的心理成长空间,才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
记得,在上学期开学那几天,淇淇是我们班新生之一,入园前和爸爸妈妈在加拿大生活和学习。由于她对新的环境感到害怕和陌生,一直哭闹的不想上幼儿园。这天,淇淇已经和妈妈说好了上幼儿园不哭的,可是不知为什么,看见妈妈离开还是流下了眼泪。可她又不想让别人看见,因为妈妈说过宝贝长大了不准哭,要不会让人笑话的。这时我走到她的身边,淇淇把头低下来。我说:“淇淇你怎么啦?”淇淇把头扭向另一边。我摸了摸淇淇的头说:“这多象妈妈的手呀!”,淇淇眼睛又泛酸了。“淇淇不哭,妈妈下午早早就会来接你的。”一听见“妈妈”两个字,淇淇的眼泪又忍不住哗啦啦掉下来了。她就想躲到一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淇淇别哭,”小朋友都围了过来拉着淇淇的手,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说:“我们一起去玩搭玩具吧”,可是淇淇用水汪汪的眼睛看着我,紧紧的抓住我的衣服躲在我身后一步也没动。我每天早上都很担心淇淇的情绪是否稳定。
在一次谈话活动中,我却有了意外的发现,这次谈话的内容是“我最喜什么”,别的小朋友都在开动小脑筋,而她呢正捧着一本睡美人的书全神贯注地看着,于是我就让她把书里的内容讲给其他小朋友听,她很高兴地答应了,你看她讲起睡美人来是头头是道,对小朋友的提问也是不厌其烦地回答,看着他如此的耐心,我竟无法把眼前的她和整天哭闹着要回家的那个孩子连到一起,我灵机一想,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吗? 于是我就让她来做小老师,专门给小朋友讲她喜欢的故事,同时鼓励、表扬她的每一个进步,也进一步对她提出希望要求,几天下来,她慢慢的有了一些进步,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进步也会越来越大。从一开始哭闹着不想上幼儿园,到现在又活泼又开朗的淇淇真是大转变,她现在班里面又会说,又会唱,说到跳舞更像一个小舞蹈家,在小朋友面前大胆自信的翩翩起舞,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进步也会越来越大,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进步也会越来越大,更会是一个全面发展出色的小朋友。
我们从芽芽班升为苗苗班了,同样,开学又增添了许多新来的小朋友,我会用阳光的心能使这些新来的小朋友尽快适应幼儿园,我用一颗治热的心让孩子们喜欢上幼儿园,喜欢幼儿园的小朋友,喜欢幼儿园的老师,甚至,爱上幼儿园。那么:多给这些孩子一点爱的阳光,我想,孩子们的心肯定充满温暖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