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李镇西事迹有感
学习李镇西事迹有感
开心
几天来有幸拜读李老师的教育教学经历记录,使我更深入地思考一个问题,也是我从教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如何看待自己工作,或者更确切地说,教师的工作是什么?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的,我们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历史重任,同时担负着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鉴赏观……因此,我知道自己身上担子的沉重。结合学习有感而发,谈几点体会。
一、特殊的岗位
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我们自己如何看待教师这个岗位、这种职业呢?那就是:教师是一个岗位、一种职业,也更是一种责任!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靠的是什么?那应该是:一种清醒的责任意识。我们应该在不同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不同的自己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教育教学艺术,构建不同的教育教学模式,以及清醒的责任意识和在此基础上持久的内在动力,是我们完成本职工作的必备条件。
二、真挚的情感与爱
我们知道,教师工作是通过教师的言传和身教两种途径进行的。教师的价值是通过学生的能力而展示出来的。李老师把学生的满意当作自己工作的目标,用“童心是师爱的源泉”“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作为自己工作的指南。作为老师,我们明确,爱学生不难,但是爱差生有些不易。李老师说:“让每一位孩子抬起头来!”就意味着教育者对“困难学生”倾注更多的爱心、耐心和信心。由于智力状况、学习基础、家庭教养、个性特征等等因素的差异,学生发展很难绝对均衡同步,往往总有部分学生暂时滞后或掉队。这部分学生在应试教育的考场上,只能沦为屡战屡挫的失败者;而在未来建设的舞台上,他们就不一定是这样的角色,也许他们尽情挥洒其独具魅力的创造色彩,给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相信:“每一粒种子都能破土发芽,每一株幼苗都能茁壮成长,每一朵鲜花都能自由开放,每一个果实都能散发芬芳!”……李老师用执著的信念和博大的爱心播撒着教育的火种,于是,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永远的爱的丰碑。是我学习的榜样,也是我不懈追求的目标。
三.特定的育人理念
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教书是育人的载体,育人是教书的目的。教书育人的力量来自于科学知识。初中生崇尚科学,渴求知识。我们向李老师学习就应该深入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对象,以自己深入的研究带动深入的思考,把教书育人提升到科研的高度,以此支撑和升华教书育人的效果,增强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震撼力,以应对互联网覆盖全球的今天,各种思潮以更快的速度、更广的范围、更难以控制的方式影响着学生。
四.执著的追求与奉献
教师的许多工作是无法量化的,是不可能通过工作量来反映的。执著的追求与奉献是坚守教师岗位,做好教书育人必备的品格。实践证明,在学生心目中教师可亲才可信,可信所讲的道理才有说服力。这也就是教师教书育人中不可缺少的人格魅力。李老师事迹,感染人,鞭策人,激励人。他的事迹使我更感觉到,教师岗位是一种辛劳、一种付出,也是一种收获、一种享受。今后,我会更珍爱这一岗位,持之以恒,把自己仅有的光和热倾注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第二篇:学习李镇西有感
让每一朵花儿绽放
人们常说“名师出高徒”,其实不然。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更多的时候是“高徒出名师”——如果一个老师教一个优生班,他的学生就比较争气,屡屡出成绩,这个老师自然也就“有名”了。但我觉得这个“名”不实,不真。如果一个老师能够在转化后进生方面取得卓越的成绩——这里的“卓越成绩”不一定是取得什么什么的名次,而更多的是让每一个后进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我想,这样的教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名师”,才是令我们心悦诚服的“名师”。因为这类教师不但能取得显著的教学成绩,更重要的是他关注了后进生,他有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观念。
后进生和其他学生一样,也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朵,只不过这些花朵的花苞包得紧一些,还没有被白云叫醒罢了,我想只要假以时日的话,肯定也会收获一片姹紫嫣红。虽然转化后进生任重而道远,的确在现行教育体制中,要让所有差生达标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教育注定要让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快乐!既然孔子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既然苏霍姆林斯基曾多次教育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抬起头来”,既然我们的社会主义教育——特别是九年义务教育是面对所有学生,那么,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帮助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
第三篇:假期学习李镇西有感
假期视频学习李镇西的《后进生转化》观后感
杨正勇
假期通过视频学习李镇西的《后进生转化》,使我能深刻体会到,班里的后进生给课堂给教师带来的许许多多问题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转换后进生这是一个十分痛苦而又反复无常的过程,下面就观看这次讲座谈谈我的一些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教育每天都充满悬念,后进生成就一个名师”,这是李镇西老师的观点。李镇西老师从家庭、学校、个人这三个原因分析后进生产生的三大要素。其中,第一要素是家庭原因,家庭的教育方式、家长的行为和家庭的离异又成为第一要素的首要因素。可见,后进生的产生根源在家庭。生活在这样家庭里的孩子,到了学校后,又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各种坏习惯的养成,长期受到老师同学的冷落、辱骂和歧视,能不后进吗?多么发人深思的问题呀。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该理解后进生,明白转化后进生是一个反复而漫长的过程,仅想通过几次教育即可转化成功的思想是不可取的。
第二,转化后进生的一些技巧。一是要多找后进生谈心,讲究一个“磨”字。因为转化后进生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教师除了口头的交流,还可以通过书信交流等方式和后进生进行交流。二是要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李镇西老师给我们提出了几点非常好的方法。例如,让后进生写自我评价,让他带回给家长看;让一个帮助他的同学写他的纪律表现;多联系家长,以表扬鼓励为主;在课余时间带后进生游玩,让对方走近教师;通过集体评议,利用集体的力量,评出进步最大、感动本班的十大人物;每天十问法;让学生每天写“精神搏斗”,通过日记走近后进生的心灵;让学生做班干部;作文评选法;推荐一本好书等。
第三,转化后进生应该注意几个的问题。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感情倾斜,让后进生从内心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好,从而唤醒其向上的信心,这非常重要。这要求教师做到,相信他是一个好学生,相信他是一个有“缺点“的好学生。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李镇西老师在他的教学实践中,很善于利于集体的舆论力量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告诉学生“你对了”或者“你错了”,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这让我想起一次课堂上,两个女同学关系不好,一个同学抓住另一个同学没有完成我的任务的机会,要求老师批评她。后来我想到李镇西老师的利用集体舆论解决法,最后使这件事情得到了较好解决,一方面既树立了教师“严“的威信,一方面又没有助长学生不团结的风气。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多善于利用这种神奇的“力量”去管理我的学生,使班级形成一股集体凝聚力。李镇西老师多次强调转化后进生的“反复性”,可见过程的漫长,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理解和多一份忍耐。对于日常教学,我们可以对后进生可采用降低要求的做法,使他能够找到一点成就感,满足他一次次的虚荣心,这样才能激发他学习的欲望,从而激发他向上的信心。
第四篇:学习李镇西事迹的心得体会
学习李镇西事迹的心得体会
魏新娟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以李镇西老师为榜样,奉献我们的爱心。上课要面面俱到,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下课后多与学生交流,细心观察学生,给学生以指导,鼓励与关心。让学生感到对他们的关注与关爱。
当然,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这就涉及到李老师教育思想的另一个方面----民主教育,懂得互相尊重,宽容学生,我们才能获得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抓住教育契机,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取得潜移默化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看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为学生创造民主自由的课堂,而不是只有老师是权威的一言堂。在讨论课文题的理解时,同学们的理解是多种思路的,要给他们时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总之,在爱的呵护下,创设自由民主的课堂,是我读完《爱心与教育》之后最大的收获。我决心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让智慧点燃智慧;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孩子;做学生爱戴的师长和真诚的朋友;通过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培养具有远大理想的后一代而努力工作。
第五篇:李镇西报告有感
李镇西报告会观后感
殷慧超
在教师专业发展专家报告会上,李镇西博士做了题为《教师的人文追求》的报告,以一张充满笑脸的不经意间拍的教师照片和于漪老师的“与其说我一辈子做语文老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语文教师。”话开头,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实例,从情感与理想、风骨与良知、情趣与浪漫、视野与思考、学识与胸襟五个方面讲述教师的人文追求。李老师的讲座又一次唤醒了教师们的教育梦想,再一次启迪了大家的教育灵魂。通过这次报告会,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教师职业的平凡与不平凡,为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而不懈努力。
做为一名教师,要始终不懈怠,始终保持一颗童心,李镇西博士用自己教育实践中的实例来讲述教师的人文追求,语言平实,生动幽默,不时激起听报告教师的阵阵笑声和热烈掌声,教育实例不时激起在场教师的心灵共鸣。
在情感与理想这一部分,首先讲到教师应该有一份平凡的幸福感,要善于感受学生的爱,要始终保持一颗童心。在刚毕业的陈诗音老师的例子中,“老师,我们会想你的”这短短的一句话中,包含着多少孩子们对老师的爱。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在教育中,我们老师要善于感受学生的爱。回想自己,在上个周三的课外体育活动上,我和学生们一起做“贴膏药”的游戏,中间有一次我被抓住,换我抓学生,我跑了好几圈才抓住那个学生,跑的上气不接下气的,这时旁边的一个学生说“老师是不是很累”,现在想来那语气中也是包含着对
老师的关心,但是在当时我确并没有特别在意。
教师的工作是在和活生生的人打交道的事业,李老师的报告不是教唆式的讲大道理,而是用幽默的语言和教育中的实例来讲述。教师要始终保持一颗童心,报告中的郭老师已经四十多岁,但是学生对她依依不舍,非常信任他。别的老师都放弃的一个很调皮的男生,最终被她转变了。这更让我明白老师不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只要老师不放弃,再调皮的学生也有可能被转变,但是如果老师放弃一个学生,他再有希望变好,可能因为老师的放弃他也最终放弃自己。教育应该是平等的,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我们都要一视同仁,对每一个学生都不能轻言放弃。
李老师的报告生动幽默,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次心灵的启迪,也给我指明了奋斗的方向。我们要学习李老师的宽容与童心、尊重与民主,要端正思想,不断学习,为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