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李镇西讲课》有感

时间:2019-05-15 01:05: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观《李镇西讲课》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观《李镇西讲课》有感》。

第一篇:观《李镇西讲课》有感

观<<李镇西老师讲课>>有感

张海丽

当我看完《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这个光盘时,李镇西老师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在我眼里,李老师有多重身份,比如:作为语文老师的李镇西,作为教育者的李镇西,作为知识分子的李镇西……..每一重身份,都构成了他的主要特色。作为语文老师,李老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首先是课堂上融洽的师生关系。李老师民主的作风与幽默和蔼的态度,使课堂上的师生对话进行的非常顺利,李老师是并不多见的敢把课堂交给学生也有能力把课堂交给学生的老师之一。在李老师看来,学生既然是主体,问题就应该由学生提出来。而李老师要根据学生的问题审时度势,灵活应变。这样一来课堂的预设性就大大减弱了,不可预知的因素大力增加,学习成了师生共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点看似容易,其实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它要求老师必须在备课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对教材本身有比较透彻的理解,同时,还要求老师具有相当的敏感性,能够发现学生对话中的思想火花,能够迅速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把讨论引向深入。这样的做法正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基本走向,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应该努力做到这一点。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以往那种以老师主讲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让课堂变成交流的平台。这里既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有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更有师生共同与作者的交流。

许多语文老师容易形成比较强烈的学科意识,走向狭隘的专业化,而李老师却往往能走出这种狭隘,这使他不但成为一个语文老师,更是一名教育者。对于李老师来讲,首先是一名教育者,李老师的课堂强调生活体验,或者说语文的生活化。在他看来,比较学到具体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真诚的人,作一个有爱心的人,做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

做为教育者的李老师并不满足于字里行间的教学,而是把做人教育贯穿其中。这种贯穿形式有两种:

一是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随机地进行做人教育。这一点在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早有体现。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二是语文生活化。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以及班级生活中的事件巧妙的引入语文课堂,实现语文课的育人功能。这样做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人,而培养人包括了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不能够人为的机械的分开,这正是日常状态下的真实的教学。更令人崇敬的是:李老师还有作为知识分子的一面。或者说他首先是一个知识分子,中小学语文教师中很少有人能够自觉的以知识分子来归属自己,而李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教师作为知识分子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要培养的不仅仅是有知识的人,不仅仅是品格高尚的人,更是具有民主意识的合格公民。

李老师在“天下滔滔,皆如是也”的应试教育环境中坚守着一名知识分子的良知于责任,持之以恒的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这些教育往往贯穿于语文课中,有时也以专题的形式展现,比如关于中日关系的讨论、关于台湾问题的讨论、关于美国大选的讨论等等,开了不少民主启蒙课。而且这些民主意识不是居高临下的教给学生的,他本来就无时不刻不在实践真正的民主理念。

正是上述三重身份,使李老师的课如春风化雨般的滋润着学生,培养着良好的语文习惯的人,有高尚品德的人,有民主意识的现代公民。

罗素说过:须知参差白态,乃是幸福之源。每个教师有可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甚至教学艺术,可以给我们以启示,但切不能照搬。

只要我们能不断的学习这样的先进理论,并使之与自己的课堂实际相结合,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优秀教师!

第二篇:观窦桂梅老师讲课有感(推荐)

观窦桂梅老师《清平乐•村居》有感

前些天,我有幸观看了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小学教材《清平乐•村居》一文的课堂教学视频。

对她的印象极深:个性的话语,独特而鲜活的思想、激情四溢的课堂,使人仿佛置身于这青山绿水

间,享受着远离尘嚣的安逸生活,着实令人佩服。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窦老师的每一个教学细节都处理得很到位,例如题目的解读,首先让学

生感受什么才是“居”,由“安居乐业”引出“居”在这一篇文章中所体现出的温馨的一面。接着,通过一首豪迈的战争诗引出本诗,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感知这一首诗应有的感情基调。此

外,在诗歌的讲读过程中,窦老师一反传统的诗歌讲读方法,而是创设情境,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将一首诗当做一幅画进行解读,把诗中人物、动作、语言、神态都描绘的惟妙惟肖,这样,把一

幅离我们生活遥远的古人一家生活的安乐场面用我们的想象和语言描述的淋漓尽致。我想,如果没

有身后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把这首诗讲读的如此贴近生活的。

通过细细得观看,我感受到她火热的激情,感受到她深厚的教学功力与扎实的语文功底。感受

到她每一份辛勤的耕耘和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心。或许这也是让她如此优秀,让他的课堂如此生动的主要原因!

1.激情不老

教师的激情就是要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现在的外在表象

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

窦桂梅引用了别人对她的评价:“窦老师把激情灌注到整个课堂,使课堂像一条奔腾向前的大

河,时而蓄势待发,时而汹涌澎湃,时而舒缓有致,我们仿佛和她以及孩子们一起登上她的激情之

船,开始了激情之旅,观赏和领略到一派激情之光”。

2,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齐读诗歌,读到“白发谁家翁媪”时,有位学生的节奏与其他同学不同,很有新意,也被她

听在耳里并作为范读。齐读时有的同学们的摇头晃脑,踏足,也被她细心地发现,于是就有了一起

踏出自己的节奏,边踏边读,手舞足蹈的场景。她与学生真是心有灵犀,一点就通,课堂就变得那

么其乐融融,那么美,那么和谐。

3,读书一生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

功底。这就要求我们要以为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要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永不

干硬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

激情来源于什么?智慧来源于什么?来源于教者厚重的积淀,来源于作者孜孜不倦的学习。我注意到,在这节课中,窦老师自己说出和引导学生说出了近三十首的古诗词,信手拈来,得心应手,没有深厚的语文积累是做不到的。

这节课大概50多分钟,我们且不去管它时间长短。单就老师上课情况而言,我感觉教师的指导

是层层深入,是激情四射,是指导有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人,是满含功底,是自然流淌。学生

是兴趣盎然,是充满愉悦,是思维高效。

看了这样的一堂课,我才感受到语文课也可以这样的美,而美好的东西背后又有如此多的艰辛

和磨难。窦老师的成功正来自这样的磨难,来自她的勤勉,她对学生的无私的爱和她对教育的执着

。我要以她为目标,向她前进一小步,每一步都是艰辛与磨难,每一步都是成功与收获。

第三篇:《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1

过去,我只听说李镇西老师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其他了解太少。这个寒假学校要求每位老师读一部教育名著,我选择的是《李镇西教育演讲》。一个寒假,说短不短,说长不长,我反复钻研,认真揣摩,感到受益匪浅。书中展示了李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教育艺术和具体操作方法。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里,融入了李老师的教育技巧,教育思想,教育情感。读李老师的文章,感悟着他的心灵,反思着自己的教育行为,让我的心灵一次次得到洗涤。其中他的班级工作,育人之道更是深深的吸引着我。

书中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是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是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的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我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我们在年复一年的工作中,有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有没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呢?很多时候只觉得工作的哭和累,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失去了做好自己的的追求。结过是每天疲于应付工作,更谈不上超越自我,并尽可能在自己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了。

李镇西老师说:“我以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固然可爱,但在爱好学生的同时,千万别忽视了被遗忘的角落----后进生。他们更需要关心,因为不可爱的孩子,才最需要你的'爱。他们就像搁浅的冰川,需要温暖,需要阳光,需要融化。”“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书育人的动力,李老师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更多的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

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能长期像李老师那样对待每一位学生难。我反思自己并定下目标:能不能较长期的关心帮助后进生?李老师把自己融入到班级中,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里面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赢的学生的信任与敬佩。在他的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魅力,我深受启发:

1,班主任应有健康的心理品质。

李老师在班级管理中主张应做一名胸襟开阔,心灵自由的班主任。要正确对待周围的舆论并随时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做到自我解放。对待领导的评价要冷静,要力争做到不因领导的表扬而欣喜若狂,不因领导的批评而气急败坏。对待同事的议论要宽容,对于中肯的批评,应闻过则喜,不应一蹴即跳。对于别人的误解,也应心平气和的对待。对待家长的批评要要平和,以宽容的胸襟平和的接纳家长的各种意见,包括尖锐的批评或刺耳的话语。对待学生的意见要豁达,唯有在精神上真正站起来的班主任,才能有宽阔的胸襟与自由舒展心灵去带好一个班集体。

2.展开小组竞争增强班级活力。

一是分组合理,设立综合小组,一但建立,便永久不变,而且既是学习小组,也是卫生小组和体育小组,文娱小组,以便于增强凝聚力,并看到自己的发展情况。这个方法我用到自己的班级管理中效果不错。二是竞赛全面,竞赛内容尽可能包括纪律要求和班级学校各种活动。三是规则统一,学期初有班干部开会,拟定竞赛规则。四是严格监督。便于积分,公正的产生优秀小组。

3.培养班干部的自治能力

对于班干部的培养,李老师是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培养班干部时,他不满足于让学生独立组织几次活动或主持几次班对活动,而是着眼于让学生干部通过实际工作,培养奉献精神和进取精神,增强班干部的自治能力。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2

前些日子,我去书店买了一本书《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当时就是出于好奇,这是一本课堂实录,我想看看名师是怎么上课的,自己也想学一些招数,企盼能借此书解答一下我心中的疑惑。买回家后,我便开始阅读,读着读着便发现只剩下望洋兴叹的份了,我认为李老师的课堂确实属于专家型的课堂,我的课堂则太稚嫩了,就像一个位处平地的人面对高楼找不到攀登的入口,我顿时陷入了迷茫,怎样才能做到与学生自由舒畅地交流,让所有人的交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探讨、辩证,如抽丝剥茧般地获得真相,揭开谜底呢?我自认为做不到李老师那样,为自己找了些理由:自已学识不渊博,学生素质不高无法深度畅谈等。没几天,我便将此书束之高阁,不再理会了。

近几天,因为我在教学小说单元,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重点,如何启发学生分析人物成了我的困扰,于是我又将此书找了出来,进行了仔细阅读,这一次我有了一些收获,可以实实在在地借鉴一些教学智慧,而不再是把它当作高高在上的圭臬了,这还真应了那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话了。

首先,李老师在开课之前有一首古诗词欣赏,学生把自己阅读过的好的诗词拿出来在课堂上与大家共享,或朗读或品c味。这一举措就很值得学习,在学生写作时我总是抱怨他们语言乏味,涉猎不广,不能旁征博引,殊不知自己又在课堂上给过他们多少时间,创造过几次交流提升的`机会呢?若能像李老师这样,每天积累一首诗词,这样滴水穿石般的坚持效果真会如古人所说“不会作诗也会吟”吧。

再次,李老师的课堂是随意的课堂,自然的课堂,教者不卖弄文采,也不炫技巧,就是和学生平等地问答,依据学生的话再一层一层地往深里挖。如教学《祝福》时,学生在读完文章后,他也不作任何提示,问学生能读出些什么东西。这一问看似很宽泛,不着边际,如按教参上的要求,初读课文后,应引导学生学习一下字词,再看小说结构,再分析人物,提炼主题等。我这样的小教书匠就喜欢教参上的这些“章程”,奉行得头头是道,认为这些教学步骤缺一不可。看了李镇西老师的教学实录之后,我明白了教无定法,不要太程序化,有些程序不是所有的课堂都实用。另外,我很是佩服李老师的谈话艺术,有一个学生说他读完作品的第一感觉是愤怒,愤怒当时的人情冷漠,李老师就顺势提示“比如——”,这一提示是希望学生将问题说具体,能由结论说到现象。这样就引导大家回到文本中去分析问题。在大部分学生都发表了高见后,他又引导学生进行了辩论,祥林嫂到底是自杀还是饿死,冻死的?这一辩论结局不重要,但学生各找证据,把当时的社会风貌及祥林嫂的遭遇来了个彻底的大清查,这种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比起老师的灌输,不知要强多少倍呢!最后,因学生认识水平毕竟有限,李老师便很自然地揭晓了答案,祥林嫂死于“礼教”,那么这个礼教中针对妇女的内容又有哪些呢?学生便猜出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内容,随后他又引导学生思考现在的中国“礼教“是否茫然无存了呢?发人深思的结尾使得这堂课意义深远。

第二次阅读此书后,我想到了去年看过的一个词“润泽的教室”,这个词语是一个叫佐藤学的日本教育家提出的,他说“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都能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与承认”。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课堂啊!“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都是那么柔和。李镇西老师的语文课堂就是这样的课堂。

教书也是一场修行,尝不到一些酸甜苦辣,承受不了一些孤寂与迷惘,恐怕连“教书匠”也是当不好的。虽执教十多年,但自觉离“匠”都还距离甚远,论方法论艺术都还有些蒙昧,自省一下还是有惰性在作怪,相比李镇西,实在是汗颜。以上所写的读书心得,还是决心用到教学中去,不求画虎象虎,只求能有所更改,有所变化也是好的吧。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3

在哈尔滨培训期间我有幸拜读了李镇西老师所着的《李镇西校长和他的同事们》一书。书中的内容犹如阵阵清风吹进我的心里,让人感动,荡涤心灵。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和他的同事们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它集中展示了武侯中学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具体操作方法。

他们从自己身边的故事讲起,朴实形象的语言中透露着诗意,包含着深情。读着书,我时常会被李老师的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言所打动,不禁为之赞叹,折服。书中的许多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本书为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点燃了一盏明灯,也为大家能走出“教育误区”,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树立了信心。

翻开序言,里面有令我感悟最深的一段话,忍不住摘抄下来留作自勉:“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原来所谓“最好的教师”,不是与我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他们的人格、学识、能力乃至天赋,我是永远无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班集体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丰富?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所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

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近。“做最好的教师”是我永远的追求,直到我教育生涯的终点。看到这里我算明白了,李老师笔下“最好的`教师”就是一个不断地自我反思,不断地督促自己进步的教师。

看着书反思现在的自己,我算是“最好的教师”吗?当然不是,我想,这个“最好的教师”应该是我的一个目标,一个不断催促自己进步的目标。为了进步,我学着反思自己,并尽可能地记下每一次的反思。这样做,除了为了完成任务,更主要的是想给自己留下点什么,一个反思,算是一个脚印吧,一篇篇的反思,记录下我生活、教学的每一个心路历程。“做最好的教师”,在读完了《李镇西校长和他的同事们》序后,我记住了这句话。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校长对教育工作无比赤诚,对学生无比热爱的一颗教育者的心。而这种爱心成就了他的辉煌。爱孩子,才能理解孩子;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关注成长的每一个细节;爱孩子,才能成为孩子的亲密朋友;爱孩子,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教师真挚、深厚的情感可以发出强大的爱流,有利于传导。做最好的教师要把心里的情感用语言、行为表达出来,师生间通过精神的交流,达到思想感情上的联系和信赖,教师真挚的情感在学生的情绪上就会产生共鸣。每个班中都会有同学上课总是不太专心的,只要稍微表现得较好时,我们教师立即表扬他,还请他当小老师,得到教师一次又一次的信任,都会逐渐改变孩子的。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走路。”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心灵的召唤。在今后的人生中,无论做什么事情,让我们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献出自己最大的爱心,做最好的老师,做孩子最喜欢的老师,让自己无悔!

第四篇:《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

在哈尔滨培训期间我有幸拜读了李镇西老师所着的《李镇西校长和他的同事们》一书。书中的内容犹如阵阵清风吹进我的心里,让人感动,荡涤心灵。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和他的同事们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它集中展示了武侯中学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具体操作方法。

他们从自己身边的故事讲起,朴实形象的语言中透露着诗意,包含着深情。读着书,我时常会被李老师的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言所打动,不禁为之赞叹,折服。书中的许多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本书为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点燃了一盏明灯,也为大家能走出“教育误区”,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树立了信心。

翻开序言,里面有令我感悟最深的一段话,忍不住摘抄下来留作自勉:“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原来所谓“最好的教师”,不是与我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他们的人格、学识、能力乃至天赋,我是永远无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班集体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丰富?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所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

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近。“做最好的教师”是我永远的追求,直到我教育生涯的终点。看到这里我算明白了,李老师笔下“最好的教师”就是一个不断地自我反思,不断地督促自己进步的教师。

看着书反思现在的自己,我算是“最好的教师”吗?当然不是,我想,这个“最好的教师”应该是我的一个目标,一个不断催促自己进步的目标。为了进步,我学着反思自己,并尽可能地记下每一次的反思。这样做,除了为了完成任务,更主要的是想给自己留下点什么,一个反思,算是一个脚印吧,一篇篇的反思,记录下我生活、教学的每一个心路历程。“做最好的教师”,在读完了《李镇西校长和他的同事们》序后,我记住了这句话。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校长对教育工作无比赤诚,对学生无比热爱的一颗教育者的心。而这种爱心成就了他的辉煌。爱孩子,才能理解孩子;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关注成长的每一个细节;爱孩子,才能成为孩子的亲密朋友;爱孩子,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教师真挚、深厚的情感可以发出强大的爱流,有利于传导。做最好的教师要把心里的情感用语言、行为表达出来,师生间通过精神的交流,达到思想感情上的联系和信赖,教师真挚的情感在学生的情绪上就会产生共鸣。每个班中都会有同学上课总是不太专心的,只要稍微表现得较好时,我们教师立即表扬他,还请他当小老师,得到教师一次又一次的信任,都会逐渐改变孩子的。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走路。”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心灵的召唤。在今后的人生中,无论做什么事情,让我们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献出自己最大的爱心,做最好的老师,做孩子最喜欢的老师,让自己无悔!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2

过去,我只听说李镇西老师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其他了解太少。这个寒假学校要求每位老师读一部教育名著,我选择的是《李镇西教育演讲》。一个寒假,说短不短,说长不长,我反复钻研,认真揣摩,感到受益匪浅。书中展示了李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教育艺术和具体操作方法。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里,融入了李老师的教育技巧,教育思想,教育情感。读李老师的文章,感悟着他的心灵,反思着自己的教育行为,让我的心灵一次次得到洗涤。其中他的班级工作,育人之道更是深深的吸引着我。

书中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是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是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的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我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我们在年复一年的工作中,有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有没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呢?很多时候只觉得工作的哭和累,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失去了做好自己的的追求。结过是每天疲于应付工作,更谈不上超越自我,并尽可能在自己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了。

李镇西老师说:“我以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固然可爱,但在爱好学生的同时,千万别忽视了被遗忘的角落----后进生。他们更需要关心,因为不可爱的孩子,才最需要你的爱。他们就像搁浅的冰川,需要温暖,需要阳光,需要融化。”“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书育人的动力,李老师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更多的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

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能长期像李老师那样对待每一位学生难。我反思自己并定下目标:能不能较长期的关心帮助后进生?李老师把自己融入到班级中,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里面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赢的学生的信任与敬佩。在他的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魅力,我深受启发:

1,班主任应有健康的心理品质。

李老师在班级管理中主张应做一名胸襟开阔,心灵自由的班主任。要正确对待周围的舆论并随时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做到自我解放。对待领导的评价要冷静,要力争做到不因领导的表扬而欣喜若狂,不因领导的批评而气急败坏。对待同事的议论要宽容,对于中肯的批评,应闻过则喜,不应一蹴即跳。对于别人的误解,也应心平气和的对待。对待家长的批评要要平和,以宽容的胸襟平和的接纳家长的各种意见,包括尖锐的批评或刺耳的话语。对待学生的意见要豁达,唯有在精神上真正站起来的班主任,才能有宽阔的胸襟与自由舒展心灵去带好一个班集体。

2.展开小组竞争增强班级活力。

一是分组合理,设立综合小组,一但建立,便永久不变,而且既是学习小组,也是卫生小组和体育小组,文娱小组,以便于增强凝聚力,并看到自己的发展情况。这个方法我用到自己的班级管理中效果不错。二是竞赛全面,竞赛内容尽可能包括纪律要求和班级学校各种活动。三是规则统一,学期初有班干部开会,拟定竞赛规则。四是严格监督。便于积分,公正的产生优秀小组。

3.培养班干部的自治能力

对于班干部的培养,李老师是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培养班干部时,他不满足于让学生独立组织几次活动或主持几次班对活动,而是着眼于让学生干部通过实际工作,培养奉献精神和进取精神,增强班干部的自治能力。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3

前些日子,我去书店买了一本书《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当时就是出于好奇,这是一本课堂实录,我想看看名师是怎么上课的,自己也想学一些招数,企盼能借此书解答一下我心中的疑惑。买回家后,我便开始阅读,读着读着便发现只剩下望洋兴叹的份了,我认为李老师的课堂确实属于专家型的课堂,我的课堂则太稚嫩了,就像一个位处平地的人面对高楼找不到攀登的入口,我顿时陷入了迷茫,怎样才能做到与学生自由舒畅地交流,让所有人的交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探讨、辩证,如抽丝剥茧般地获得真相,揭开谜底呢?我自认为做不到李老师那样,为自己找了些理由:自已学识不渊博,学生素质不高无法深度畅谈等。没几天,我便将此书束之高阁,不再理会了。

近几天,因为我在教学小说单元,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重点,如何启发学生分析人物成了我的困扰,于是我又将此书找了出来,进行了仔细阅读,这一次我有了一些收获,可以实实在在地借鉴一些教学智慧,而不再是把它当作高高在上的圭臬了,这还真应了那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话了。

首先,李老师在开课之前有一首古诗词欣赏,学生把自己阅读过的好的诗词拿出来在课堂上与大家共享,或朗读或品c味。这一举措就很值得学习,在学生写作时我总是抱怨他们语言乏味,涉猎不广,不能旁征博引,殊不知自己又在课堂上给过他们多少时间,创造过几次交流提升的机会呢?若能像李老师这样,每天积累一首诗词,这样滴水穿石般的坚持效果真会如古人所说“不会作诗也会吟”吧。

再次,李老师的课堂是随意的课堂,自然的课堂,教者不卖弄文采,也不炫技巧,就是和学生平等地问答,依据学生的话再一层一层地往深里挖。如教学《祝福》时,学生在读完文章后,他也不作任何提示,问学生能读出些什么东西。这一问看似很宽泛,不着边际,如按教参上的要求,初读课文后,应引导学生学习一下字词,再看小说结构,再分析人物,提炼主题等。我这样的小教书匠就喜欢教参上的这些“章程”,奉行得头头是道,认为这些教学步骤缺一不可。看了李镇西老师的教学实录之后,我明白了教无定法,不要太程序化,有些程序不是所有的课堂都实用。另外,我很是佩服李老师的谈话艺术,有一个学生说他读完作品的第一感觉是愤怒,愤怒当时的人情冷漠,李老师就顺势提示“比如——”,这一提示是希望学生将问题说具体,能由结论说到现象。这样就引导大家回到文本中去分析问题。在大部分学生都发表了高见后,他又引导学生进行了辩论,祥林嫂到底是自杀还是饿死,冻死的?这一辩论结局不重要,但学生各找证据,把当时的社会风貌及祥林嫂的遭遇来了个彻底的大清查,这种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比起老师的灌输,不知要强多少倍呢!最后,因学生认识水平毕竟有限,李老师便很自然地揭晓了答案,祥林嫂死于“礼教”,那么这个礼教中针对妇女的内容又有哪些呢?学生便猜出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内容,随后他又引导学生思考现在的中国“礼教“是否茫然无存了呢?发人深思的结尾使得这堂课意义深远。

第二次阅读此书后,我想到了去年看过的一个词“润泽的教室”,这个词语是一个叫佐藤学的日本教育家提出的,他说“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都能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与承认”。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课堂啊!“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都是那么柔和。李镇西老师的语文课堂就是这样的课堂。

教书也是一场修行,尝不到一些酸甜苦辣,承受不了一些孤寂与迷惘,恐怕连“教书匠”也是当不好的。虽执教十多年,但自觉离“匠”都还距离甚远,论方法论艺术都还有些蒙昧,自省一下还是有惰性在作怪,相比李镇西,实在是汗颜。以上所写的读书心得,还是决心用到教学中去,不求画虎象虎,只求能有所更改,有所变化也是好的吧。

第五篇:《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是李镇西老师17节课的课堂实录集,虽然我从来没有听过李老师的课,但是通过这本书详尽的课堂内容实录,以及李老师的教学反思,让我仿佛走进了那一堂堂充满活力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之中。17篇课堂实录,遵循着简单、朴素的“流程”——先是让学生一起学习字词;然后是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接着是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最后是老师谈自己的感受,与学生共享。如此“随意”,如此“朴素”,如此“简单”,没有技巧,没有模式,应该是人人可学的了,可事实远非如此。表面上很容易“学到手”的李镇西的课堂,其实暗含玄机,“李镇西老师的课堂艺术又是最难学的,难就难在它不加雕琢的朴素,这使一切形式上的模仿都归于徒劳”。(钱梦龙语)自然的东西是难模仿的,他和一个人的文学素养、临场应变能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尽管课堂不容易模仿,但是我们依旧可以从中学到许多。读了本书,我受到了很多启发。

一、超前的新课程理念

李老师认为,对一篇课文来说,首先是学生学,而不是教师学。因此他主张,把教师的“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无论备课还是上课,都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设计和操作。这种观点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已经有这样的认识了,也在努力地去实践。但是李老师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有这样的意识了。在教学中,李老师都是遵循着学生提问,集体答疑,教师提问这样的流程。在他看来,凡是能提出问题或提出和其他同学甚至和老师不同的观点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比如在教学《孔乙己》这节课时,李老师在课堂开始就告诉同学:“今天的课应该以学生为主题,你们看,同学不是坐在舞台的中央吗?而李老师则在舞台的一边。今天你们千万不要只是听李老师讲课,而应该在李老师的协助下自己学习这篇课文。”

李老师还特别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他不赞成齐读,认为朗读时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因为朗读本身就打了理解的烙印。他还鼓励学生有自己个性化的体验。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他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概括孔乙己。“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我的课堂中,我也尽量避免学生千篇一律的阅读感悟,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发现。

二、学生高于一切 李镇西老师从来不愿意把课堂当作表演,在他看来,课堂应该是学生有所学的地方,而不应该为了展现自己把学生当成表演的工具。在教学《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学生已经学过这篇课文了,如果想要“演戏”,让这节课“完美”是很容易的,但是李老师没有这么做,在课堂上出现了许多讨论和碰撞,对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提出了很多的见解。有人质疑,这还是语文课吗?如今的主流思想估计也否认这是一堂好课,认为语文课不能教成政治课、思想品德课,不能脱离文本内容,而李老师却认为,这当然是语文课,因为他和学生探讨的所有问题,无不来自课文,也无不紧扣课文。其实在我心中也一直存在疑惑,到底什么样的语文课是一节合格的语文课(用“合格”是因为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我认为如果我能把每一节课都上得合格了,那我便是一个优秀的青年教师)。

李镇西老师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始终“把学生发展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并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下去,不论何时,不论何地,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人不仅在他的‘目’中,而且进入了他的‘心里’;不仅进入了‘心里’,而且占居着‘中心’的位置。”钱梦龙先生如是说。“李老师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尊重学生的感受成为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这应该是李老师课堂教学最大的奥秘所在。”魏智渊老师如是说。读到这里,我想,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应该便是一节合格的课了吧。

下载观《李镇西讲课》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观《李镇西讲课》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

    今年利用寒假时间,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听李镇西老师讲课》一书,该书是以李镇西老师的课堂实录编辑而成。在序二中程红兵老师说,“我一向是喜欢走进课堂听课,而不愿意看所谓的课堂......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

    据说,在一些语文老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听课要听李镇西”。我无缘听李镇西老师的课,便带着期望看他的课堂教学实录,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体验,来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

    和谐,真实,平等——听李镇西作文评讲课有感

    我有幸听了李镇西老师上的一节作文评讲公开课,这是一节非常成功而且引人入胜的作文评讲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和谐的课堂教学这一节作文评讲课师生关系是完全的合作......

    读李镇西有感

    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读李镇西《如何转化后进生》有感 李镇西,当代著名教育家,久闻大名。近期,读他的《如何转化后进生》,断断续续,感受颇丰。 一言以蔽之,李老师教育的法宝......

    李镇西报告有感

    李镇西老师报告深感 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 这种听到并感受到的共鸣是一种欣然与幸福。为什么这样说,在今天下午的李镇西教授的视频报告中,那......

    读李镇西有感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的班主任》心得体会 叶金财 从1995年毕业便开始当班主任,一直以来,总想让自己成为最好的老师,最好的班主任,19年的班主任生活,带出来的学生都很喜欢我,挨过打的......

    读李镇西有感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后感 马尚一中 房文宇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过程便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该充满人情味;教育的每......

    读李镇西有感

    做幸福的老师,做最好的老师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 江阴市华士高级中学 邵春燕 最早读李镇西是98年出版的《爱心与教育》,那本书里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爱心故事。比如: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