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有感:构筑自然的课堂
构筑自然的课堂
——读《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有感
姚飞云
前些日子,我去书店买了一本书《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当时就是出于好奇,这是一本课堂实录,我想看看名师是怎么上课的,自己也想学一些招数,企盼能借此书解答一下我心中的疑惑。买回家后,我便开始阅读,读着读着便发现只剩下望洋兴叹的份了,我认为李老师的课堂确实属于专家型的课堂,我的课堂则太稚嫩了,就像一个位处平地的人面对高楼找不到攀登的入口,我顿时陷入了迷茫,怎样才能做到与学生自由舒畅地交流,让所有人的交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探讨、辩证,如抽丝剥茧般地获得真相,揭开谜底呢?我自认为做不到李老师那样,为自己找了些理由:自已学识不渊博,学生素质不高无法深度畅谈等。没几天,我便将此书束之高阁,不再理会了。
近几天,因为我在教学小说单元,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重点,如何启发学生分析人物成了我的困扰,于是我又将此书找了出来,进行了仔细阅读,这一次我有了一些收获,可以实实在在地借鉴一些教学智慧,而不再是把它当作高高在上的圭臬了,这还真应了那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话了。
首先,李老师在开课之前有一首古诗词欣赏,学生把自己阅读过的好的诗词拿出来在课堂上与大家共享,或朗读或品味。这一举措就很值得学习,在学生写作时我总是抱怨他们语言乏味,涉猎不广,不能旁征博引,殊不知自己又在课堂上给过他们多少时间,创造过几次交流提升的机会呢?若能像李老师这样,每天积累一首诗词,这样滴水穿石般的坚持效果真会如古人所说“不会作诗也会吟”吧。
再次,李老师的课堂是随意的课堂,自然的课堂,教者不卖弄文采,也不炫技巧,就是和学生平等地问答,依据学生的话再一层一层地往深里挖。如教学《祝福》时,学生在读完文章后,他也不作任何提示,问学生能读出些什么东西。这一问看似很宽泛,不着边际,如按教参上的要求,初读课文后,应引导学生学习一下字词,再看小说结构,再分析人物,提炼主题等。我这样的小教书匠就喜欢教参上的这些“章程”,奉行得头头是道,认为这些教学步骤缺一不可。看了李镇西老师的教学实录之后,我明白了教无定法,不要太程序化,有些程序不是所有的课堂都实用。另外,我很是佩服李老师的谈话艺术,有一个学生说他读完作品的第一感觉是愤怒,愤怒当时的人情冷漠,李老师就顺势提示“比如——”,这一提示是希望学生将问题说具体,能由结论说到现象。这样就引导大家回到文本中去分析问题。在大部分学生都发表了高见后,他又引导学生进行了辩论,祥林嫂到底是自杀还是饿死,冻死的?这一辩论结局不重要,但学生各找证据,把当时的社会风貌及祥林嫂的遭遇来了个彻底的大清查,这种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比起老师的灌输,不知要强多少倍呢!最后,因学生认识水平毕竟有限,李老师便很自然地揭晓了答案,祥林嫂死于“礼教”,那么这个礼教中针对妇女的内容又有哪些呢?学生便猜出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内容,随后他又引导学生思考现在的中国“礼教“是否茫然无存了呢?发人深思的结尾使得这堂课意义深远。
第二次阅读此书后,我想到了去年看过的一个词“润泽的教室”,这个词语是一个叫佐藤学的日本教育家提出的,他说“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都能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与承认”。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课堂啊!“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都是那么柔和。李镇西老师的语文课堂就是这样的课堂。
教书也是一场修行,尝不到一些酸甜苦辣,承受不了一些孤寂与迷惘,恐怕连“教书匠”也是当不好的。虽执教十多年,但自觉离“匠”都还距离甚远,论方法论艺术都还有些蒙昧,自省一下还是有惰性在作怪,相比李镇西,实在是汗颜。以上所写的读书心得,还是决心用到教学中去,不求画虎象虎,只求能有所更改,有所变化也是好的吧。
第二篇:《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1
过去,我只听说李镇西老师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其他了解太少。这个寒假学校要求每位老师读一部教育名著,我选择的是《李镇西教育演讲》。一个寒假,说短不短,说长不长,我反复钻研,认真揣摩,感到受益匪浅。书中展示了李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教育艺术和具体操作方法。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里,融入了李老师的教育技巧,教育思想,教育情感。读李老师的文章,感悟着他的心灵,反思着自己的教育行为,让我的心灵一次次得到洗涤。其中他的班级工作,育人之道更是深深的吸引着我。
书中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是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是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的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我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我们在年复一年的工作中,有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有没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呢?很多时候只觉得工作的哭和累,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失去了做好自己的的追求。结过是每天疲于应付工作,更谈不上超越自我,并尽可能在自己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了。
李镇西老师说:“我以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固然可爱,但在爱好学生的同时,千万别忽视了被遗忘的角落----后进生。他们更需要关心,因为不可爱的孩子,才最需要你的'爱。他们就像搁浅的冰川,需要温暖,需要阳光,需要融化。”“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书育人的动力,李老师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更多的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
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能长期像李老师那样对待每一位学生难。我反思自己并定下目标:能不能较长期的关心帮助后进生?李老师把自己融入到班级中,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里面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赢的学生的信任与敬佩。在他的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魅力,我深受启发:
1,班主任应有健康的心理品质。
李老师在班级管理中主张应做一名胸襟开阔,心灵自由的班主任。要正确对待周围的舆论并随时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做到自我解放。对待领导的评价要冷静,要力争做到不因领导的表扬而欣喜若狂,不因领导的批评而气急败坏。对待同事的议论要宽容,对于中肯的批评,应闻过则喜,不应一蹴即跳。对于别人的误解,也应心平气和的对待。对待家长的批评要要平和,以宽容的胸襟平和的接纳家长的各种意见,包括尖锐的批评或刺耳的话语。对待学生的意见要豁达,唯有在精神上真正站起来的班主任,才能有宽阔的胸襟与自由舒展心灵去带好一个班集体。
2.展开小组竞争增强班级活力。
一是分组合理,设立综合小组,一但建立,便永久不变,而且既是学习小组,也是卫生小组和体育小组,文娱小组,以便于增强凝聚力,并看到自己的发展情况。这个方法我用到自己的班级管理中效果不错。二是竞赛全面,竞赛内容尽可能包括纪律要求和班级学校各种活动。三是规则统一,学期初有班干部开会,拟定竞赛规则。四是严格监督。便于积分,公正的产生优秀小组。
3.培养班干部的自治能力
对于班干部的培养,李老师是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培养班干部时,他不满足于让学生独立组织几次活动或主持几次班对活动,而是着眼于让学生干部通过实际工作,培养奉献精神和进取精神,增强班干部的自治能力。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2
前些日子,我去书店买了一本书《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当时就是出于好奇,这是一本课堂实录,我想看看名师是怎么上课的,自己也想学一些招数,企盼能借此书解答一下我心中的疑惑。买回家后,我便开始阅读,读着读着便发现只剩下望洋兴叹的份了,我认为李老师的课堂确实属于专家型的课堂,我的课堂则太稚嫩了,就像一个位处平地的人面对高楼找不到攀登的入口,我顿时陷入了迷茫,怎样才能做到与学生自由舒畅地交流,让所有人的交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探讨、辩证,如抽丝剥茧般地获得真相,揭开谜底呢?我自认为做不到李老师那样,为自己找了些理由:自已学识不渊博,学生素质不高无法深度畅谈等。没几天,我便将此书束之高阁,不再理会了。
近几天,因为我在教学小说单元,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重点,如何启发学生分析人物成了我的困扰,于是我又将此书找了出来,进行了仔细阅读,这一次我有了一些收获,可以实实在在地借鉴一些教学智慧,而不再是把它当作高高在上的圭臬了,这还真应了那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话了。
首先,李老师在开课之前有一首古诗词欣赏,学生把自己阅读过的好的诗词拿出来在课堂上与大家共享,或朗读或品c味。这一举措就很值得学习,在学生写作时我总是抱怨他们语言乏味,涉猎不广,不能旁征博引,殊不知自己又在课堂上给过他们多少时间,创造过几次交流提升的`机会呢?若能像李老师这样,每天积累一首诗词,这样滴水穿石般的坚持效果真会如古人所说“不会作诗也会吟”吧。
再次,李老师的课堂是随意的课堂,自然的课堂,教者不卖弄文采,也不炫技巧,就是和学生平等地问答,依据学生的话再一层一层地往深里挖。如教学《祝福》时,学生在读完文章后,他也不作任何提示,问学生能读出些什么东西。这一问看似很宽泛,不着边际,如按教参上的要求,初读课文后,应引导学生学习一下字词,再看小说结构,再分析人物,提炼主题等。我这样的小教书匠就喜欢教参上的这些“章程”,奉行得头头是道,认为这些教学步骤缺一不可。看了李镇西老师的教学实录之后,我明白了教无定法,不要太程序化,有些程序不是所有的课堂都实用。另外,我很是佩服李老师的谈话艺术,有一个学生说他读完作品的第一感觉是愤怒,愤怒当时的人情冷漠,李老师就顺势提示“比如——”,这一提示是希望学生将问题说具体,能由结论说到现象。这样就引导大家回到文本中去分析问题。在大部分学生都发表了高见后,他又引导学生进行了辩论,祥林嫂到底是自杀还是饿死,冻死的?这一辩论结局不重要,但学生各找证据,把当时的社会风貌及祥林嫂的遭遇来了个彻底的大清查,这种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比起老师的灌输,不知要强多少倍呢!最后,因学生认识水平毕竟有限,李老师便很自然地揭晓了答案,祥林嫂死于“礼教”,那么这个礼教中针对妇女的内容又有哪些呢?学生便猜出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内容,随后他又引导学生思考现在的中国“礼教“是否茫然无存了呢?发人深思的结尾使得这堂课意义深远。
第二次阅读此书后,我想到了去年看过的一个词“润泽的教室”,这个词语是一个叫佐藤学的日本教育家提出的,他说“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都能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与承认”。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课堂啊!“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都是那么柔和。李镇西老师的语文课堂就是这样的课堂。
教书也是一场修行,尝不到一些酸甜苦辣,承受不了一些孤寂与迷惘,恐怕连“教书匠”也是当不好的。虽执教十多年,但自觉离“匠”都还距离甚远,论方法论艺术都还有些蒙昧,自省一下还是有惰性在作怪,相比李镇西,实在是汗颜。以上所写的读书心得,还是决心用到教学中去,不求画虎象虎,只求能有所更改,有所变化也是好的吧。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3
在哈尔滨培训期间我有幸拜读了李镇西老师所着的《李镇西校长和他的同事们》一书。书中的内容犹如阵阵清风吹进我的心里,让人感动,荡涤心灵。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和他的同事们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它集中展示了武侯中学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具体操作方法。
他们从自己身边的故事讲起,朴实形象的语言中透露着诗意,包含着深情。读着书,我时常会被李老师的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言所打动,不禁为之赞叹,折服。书中的许多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本书为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点燃了一盏明灯,也为大家能走出“教育误区”,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树立了信心。
翻开序言,里面有令我感悟最深的一段话,忍不住摘抄下来留作自勉:“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原来所谓“最好的教师”,不是与我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他们的人格、学识、能力乃至天赋,我是永远无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班集体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丰富?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所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
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近。“做最好的教师”是我永远的追求,直到我教育生涯的终点。看到这里我算明白了,李老师笔下“最好的`教师”就是一个不断地自我反思,不断地督促自己进步的教师。
看着书反思现在的自己,我算是“最好的教师”吗?当然不是,我想,这个“最好的教师”应该是我的一个目标,一个不断催促自己进步的目标。为了进步,我学着反思自己,并尽可能地记下每一次的反思。这样做,除了为了完成任务,更主要的是想给自己留下点什么,一个反思,算是一个脚印吧,一篇篇的反思,记录下我生活、教学的每一个心路历程。“做最好的教师”,在读完了《李镇西校长和他的同事们》序后,我记住了这句话。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校长对教育工作无比赤诚,对学生无比热爱的一颗教育者的心。而这种爱心成就了他的辉煌。爱孩子,才能理解孩子;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关注成长的每一个细节;爱孩子,才能成为孩子的亲密朋友;爱孩子,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教师真挚、深厚的情感可以发出强大的爱流,有利于传导。做最好的教师要把心里的情感用语言、行为表达出来,师生间通过精神的交流,达到思想感情上的联系和信赖,教师真挚的情感在学生的情绪上就会产生共鸣。每个班中都会有同学上课总是不太专心的,只要稍微表现得较好时,我们教师立即表扬他,还请他当小老师,得到教师一次又一次的信任,都会逐渐改变孩子的。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走路。”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心灵的召唤。在今后的人生中,无论做什么事情,让我们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献出自己最大的爱心,做最好的老师,做孩子最喜欢的老师,让自己无悔!
第三篇:《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
在哈尔滨培训期间我有幸拜读了李镇西老师所着的《李镇西校长和他的同事们》一书。书中的内容犹如阵阵清风吹进我的心里,让人感动,荡涤心灵。这本书是李镇西老师和他的同事们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它集中展示了武侯中学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具体操作方法。
他们从自己身边的故事讲起,朴实形象的语言中透露着诗意,包含着深情。读着书,我时常会被李老师的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言所打动,不禁为之赞叹,折服。书中的许多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都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本书为所有的教育工作者点燃了一盏明灯,也为大家能走出“教育误区”,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树立了信心。
翻开序言,里面有令我感悟最深的一段话,忍不住摘抄下来留作自勉:“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原来所谓“最好的教师”,不是与我敬仰的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等老师相比——他们的人格、学识、能力乃至天赋,我是永远无法企及的,比也白比;但我可以和自己比呀!也就是用今天的李镇西与昨天的李镇西相比——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我组织班集体活动是不是比昨天更有趣?我今天帮助“后进生”是不是比昨天更细心?我今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不是比昨天更丰富?我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不是比昨天更深刻?今天我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不是比昨天更虚心?我今天所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不是比昨天更冷静?……
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近。“做最好的教师”是我永远的追求,直到我教育生涯的终点。看到这里我算明白了,李老师笔下“最好的教师”就是一个不断地自我反思,不断地督促自己进步的教师。
看着书反思现在的自己,我算是“最好的教师”吗?当然不是,我想,这个“最好的教师”应该是我的一个目标,一个不断催促自己进步的目标。为了进步,我学着反思自己,并尽可能地记下每一次的反思。这样做,除了为了完成任务,更主要的是想给自己留下点什么,一个反思,算是一个脚印吧,一篇篇的反思,记录下我生活、教学的每一个心路历程。“做最好的教师”,在读完了《李镇西校长和他的同事们》序后,我记住了这句话。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校长对教育工作无比赤诚,对学生无比热爱的一颗教育者的心。而这种爱心成就了他的辉煌。爱孩子,才能理解孩子;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关注成长的每一个细节;爱孩子,才能成为孩子的亲密朋友;爱孩子,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教师真挚、深厚的情感可以发出强大的爱流,有利于传导。做最好的教师要把心里的情感用语言、行为表达出来,师生间通过精神的交流,达到思想感情上的联系和信赖,教师真挚的情感在学生的情绪上就会产生共鸣。每个班中都会有同学上课总是不太专心的,只要稍微表现得较好时,我们教师立即表扬他,还请他当小老师,得到教师一次又一次的信任,都会逐渐改变孩子的。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走路。”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心灵的召唤。在今后的人生中,无论做什么事情,让我们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献出自己最大的爱心,做最好的老师,做孩子最喜欢的老师,让自己无悔!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2
过去,我只听说李镇西老师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其他了解太少。这个寒假学校要求每位老师读一部教育名著,我选择的是《李镇西教育演讲》。一个寒假,说短不短,说长不长,我反复钻研,认真揣摩,感到受益匪浅。书中展示了李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教育艺术和具体操作方法。在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里,融入了李老师的教育技巧,教育思想,教育情感。读李老师的文章,感悟着他的心灵,反思着自己的教育行为,让我的心灵一次次得到洗涤。其中他的班级工作,育人之道更是深深的吸引着我。
书中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是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是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的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我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我们在年复一年的工作中,有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有没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呢?很多时候只觉得工作的哭和累,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失去了做好自己的的追求。结过是每天疲于应付工作,更谈不上超越自我,并尽可能在自己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了。
李镇西老师说:“我以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固然可爱,但在爱好学生的同时,千万别忽视了被遗忘的角落----后进生。他们更需要关心,因为不可爱的孩子,才最需要你的爱。他们就像搁浅的冰川,需要温暖,需要阳光,需要融化。”“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教书育人的动力,李老师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更多的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
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能长期像李老师那样对待每一位学生难。我反思自己并定下目标:能不能较长期的关心帮助后进生?李老师把自己融入到班级中,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里面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朋友,赢的学生的信任与敬佩。在他的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魅力,我深受启发:
1,班主任应有健康的心理品质。
李老师在班级管理中主张应做一名胸襟开阔,心灵自由的班主任。要正确对待周围的舆论并随时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做到自我解放。对待领导的评价要冷静,要力争做到不因领导的表扬而欣喜若狂,不因领导的批评而气急败坏。对待同事的议论要宽容,对于中肯的批评,应闻过则喜,不应一蹴即跳。对于别人的误解,也应心平气和的对待。对待家长的批评要要平和,以宽容的胸襟平和的接纳家长的各种意见,包括尖锐的批评或刺耳的话语。对待学生的意见要豁达,唯有在精神上真正站起来的班主任,才能有宽阔的胸襟与自由舒展心灵去带好一个班集体。
2.展开小组竞争增强班级活力。
一是分组合理,设立综合小组,一但建立,便永久不变,而且既是学习小组,也是卫生小组和体育小组,文娱小组,以便于增强凝聚力,并看到自己的发展情况。这个方法我用到自己的班级管理中效果不错。二是竞赛全面,竞赛内容尽可能包括纪律要求和班级学校各种活动。三是规则统一,学期初有班干部开会,拟定竞赛规则。四是严格监督。便于积分,公正的产生优秀小组。
3.培养班干部的自治能力
对于班干部的培养,李老师是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培养班干部时,他不满足于让学生独立组织几次活动或主持几次班对活动,而是着眼于让学生干部通过实际工作,培养奉献精神和进取精神,增强班干部的自治能力。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3
前些日子,我去书店买了一本书《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当时就是出于好奇,这是一本课堂实录,我想看看名师是怎么上课的,自己也想学一些招数,企盼能借此书解答一下我心中的疑惑。买回家后,我便开始阅读,读着读着便发现只剩下望洋兴叹的份了,我认为李老师的课堂确实属于专家型的课堂,我的课堂则太稚嫩了,就像一个位处平地的人面对高楼找不到攀登的入口,我顿时陷入了迷茫,怎样才能做到与学生自由舒畅地交流,让所有人的交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探讨、辩证,如抽丝剥茧般地获得真相,揭开谜底呢?我自认为做不到李老师那样,为自己找了些理由:自已学识不渊博,学生素质不高无法深度畅谈等。没几天,我便将此书束之高阁,不再理会了。
近几天,因为我在教学小说单元,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重点,如何启发学生分析人物成了我的困扰,于是我又将此书找了出来,进行了仔细阅读,这一次我有了一些收获,可以实实在在地借鉴一些教学智慧,而不再是把它当作高高在上的圭臬了,这还真应了那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话了。
首先,李老师在开课之前有一首古诗词欣赏,学生把自己阅读过的好的诗词拿出来在课堂上与大家共享,或朗读或品c味。这一举措就很值得学习,在学生写作时我总是抱怨他们语言乏味,涉猎不广,不能旁征博引,殊不知自己又在课堂上给过他们多少时间,创造过几次交流提升的机会呢?若能像李老师这样,每天积累一首诗词,这样滴水穿石般的坚持效果真会如古人所说“不会作诗也会吟”吧。
再次,李老师的课堂是随意的课堂,自然的课堂,教者不卖弄文采,也不炫技巧,就是和学生平等地问答,依据学生的话再一层一层地往深里挖。如教学《祝福》时,学生在读完文章后,他也不作任何提示,问学生能读出些什么东西。这一问看似很宽泛,不着边际,如按教参上的要求,初读课文后,应引导学生学习一下字词,再看小说结构,再分析人物,提炼主题等。我这样的小教书匠就喜欢教参上的这些“章程”,奉行得头头是道,认为这些教学步骤缺一不可。看了李镇西老师的教学实录之后,我明白了教无定法,不要太程序化,有些程序不是所有的课堂都实用。另外,我很是佩服李老师的谈话艺术,有一个学生说他读完作品的第一感觉是愤怒,愤怒当时的人情冷漠,李老师就顺势提示“比如——”,这一提示是希望学生将问题说具体,能由结论说到现象。这样就引导大家回到文本中去分析问题。在大部分学生都发表了高见后,他又引导学生进行了辩论,祥林嫂到底是自杀还是饿死,冻死的?这一辩论结局不重要,但学生各找证据,把当时的社会风貌及祥林嫂的遭遇来了个彻底的大清查,这种学生自主学习的劲头比起老师的灌输,不知要强多少倍呢!最后,因学生认识水平毕竟有限,李老师便很自然地揭晓了答案,祥林嫂死于“礼教”,那么这个礼教中针对妇女的内容又有哪些呢?学生便猜出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内容,随后他又引导学生思考现在的中国“礼教“是否茫然无存了呢?发人深思的结尾使得这堂课意义深远。
第二次阅读此书后,我想到了去年看过的一个词“润泽的教室”,这个词语是一个叫佐藤学的日本教育家提出的,他说“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学生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都能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与承认”。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课堂啊!“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都是那么柔和。李镇西老师的语文课堂就是这样的课堂。
教书也是一场修行,尝不到一些酸甜苦辣,承受不了一些孤寂与迷惘,恐怕连“教书匠”也是当不好的。虽执教十多年,但自觉离“匠”都还距离甚远,论方法论艺术都还有些蒙昧,自省一下还是有惰性在作怪,相比李镇西,实在是汗颜。以上所写的读书心得,还是决心用到教学中去,不求画虎象虎,只求能有所更改,有所变化也是好的吧。
第四篇:《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
《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是李镇西老师17节课的课堂实录集,虽然我从来没有听过李老师的课,但是通过这本书详尽的课堂内容实录,以及李老师的教学反思,让我仿佛走进了那一堂堂充满活力充满生命力的课堂之中。17篇课堂实录,遵循着简单、朴素的“流程”——先是让学生一起学习字词;然后是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接着是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最后是老师谈自己的感受,与学生共享。如此“随意”,如此“朴素”,如此“简单”,没有技巧,没有模式,应该是人人可学的了,可事实远非如此。表面上很容易“学到手”的李镇西的课堂,其实暗含玄机,“李镇西老师的课堂艺术又是最难学的,难就难在它不加雕琢的朴素,这使一切形式上的模仿都归于徒劳”。(钱梦龙语)自然的东西是难模仿的,他和一个人的文学素养、临场应变能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尽管课堂不容易模仿,但是我们依旧可以从中学到许多。读了本书,我受到了很多启发。
一、超前的新课程理念
李老师认为,对一篇课文来说,首先是学生学,而不是教师学。因此他主张,把教师的“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无论备课还是上课,都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设计和操作。这种观点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已经有这样的认识了,也在努力地去实践。但是李老师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经有这样的意识了。在教学中,李老师都是遵循着学生提问,集体答疑,教师提问这样的流程。在他看来,凡是能提出问题或提出和其他同学甚至和老师不同的观点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比如在教学《孔乙己》这节课时,李老师在课堂开始就告诉同学:“今天的课应该以学生为主题,你们看,同学不是坐在舞台的中央吗?而李老师则在舞台的一边。今天你们千万不要只是听李老师讲课,而应该在李老师的协助下自己学习这篇课文。”
李老师还特别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他不赞成齐读,认为朗读时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因为朗读本身就打了理解的烙印。他还鼓励学生有自己个性化的体验。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他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概括孔乙己。“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我的课堂中,我也尽量避免学生千篇一律的阅读感悟,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发现。
二、学生高于一切 李镇西老师从来不愿意把课堂当作表演,在他看来,课堂应该是学生有所学的地方,而不应该为了展现自己把学生当成表演的工具。在教学《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学生已经学过这篇课文了,如果想要“演戏”,让这节课“完美”是很容易的,但是李老师没有这么做,在课堂上出现了许多讨论和碰撞,对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提出了很多的见解。有人质疑,这还是语文课吗?如今的主流思想估计也否认这是一堂好课,认为语文课不能教成政治课、思想品德课,不能脱离文本内容,而李老师却认为,这当然是语文课,因为他和学生探讨的所有问题,无不来自课文,也无不紧扣课文。其实在我心中也一直存在疑惑,到底什么样的语文课是一节合格的语文课(用“合格”是因为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我认为如果我能把每一节课都上得合格了,那我便是一个优秀的青年教师)。
李镇西老师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始终“把学生发展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并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下去,不论何时,不论何地,都始终不渝地遵循。“人不仅在他的‘目’中,而且进入了他的‘心里’;不仅进入了‘心里’,而且占居着‘中心’的位置。”钱梦龙先生如是说。“李老师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尊重学生的感受成为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这应该是李老师课堂教学最大的奥秘所在。”魏智渊老师如是说。读到这里,我想,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应该便是一节合格的课了吧。
第五篇:《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
今年利用寒假时间,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听李镇西老师讲课》一书,该书是以李镇西老师的课堂实录编辑而成。在序二中程红兵老师说,“我一向是喜欢走进课堂听课,而不愿意看所谓的课堂实录”,刚开始看时,我确有这种看法,等看完了整书后,我的思想转变了,李镇西老师不愧是专家级的教师,不愧是特级教师。我看完书后,回顾了自己做学生时老师上的课和自己现在做老师上的课,才发现什么是“人外有人”,我的那些老师和我自己都不具备李老师的这种教学思想,根本没有体现出现在的教学理念。
教师该怎样上课?我们从李镇西老师处学习什么?正如序一中钱梦龙所讲,“李镇西老师的可是很难学的”。的确,李老师讲课不拘定格、挥洒自如,听李老师讲课你可以完全放开自己的思想,感受到李老实课堂的魅力,想学习时却不知从何学起,讲课时套用李老师的讲课教案,也远达不到李老师的教学效果,因为“李镇西的课是李镇西的课”。当然这并不是说李老师的课就没有可学习的地方,李老师的每一堂课都坚持“以学生为主,以人为本”,都坚持认真备课。我想,我们要学习李老师就应该学习他的这种教学精神。
在读了李老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堂实录,我尤为佩服李老师的讲课,敢将一堂语文课讲得像一堂政治课,恐怕除了李老师外,敢这样做的人没有几个了。其实对于学生来说不应该将各门学科分得很清楚,目前高中生学习的所有科目都属于基础科目,彼此之间相互交叉是正常的。在我记忆中,我当时在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感觉这片课文很枯燥,没有意思,根本就没有留下什么印象。如今看了李老师的课堂实录,不由得佩服,远来这种类型的课文可以乡李老师这样来上。李老师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教无定法,要敢于向传统教学模式挑战,要心系学生,不能为了上课而上课,要以学生的思维为中心,不要控制和约束学生的思维,要充分体现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地位。
正如李老师所说“我已经开始注意到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宽容地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这时李老师在《在烈日和暴雨下》教学反思中的一句话,这也是李老师教学不同于常人,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体现。李老师讲课,学生可以自在坑堂上畅所欲言,李老师毫不加以干涉,不管时学生多么细小的创造思维,来老师都要加以表扬和鼓励。“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宽容地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这是李老师最值得称赞的地方。
我们教师上课时,总是给学生设置太多的条条框框,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做,万一在学生有稍许跳出了自己的情景安排,也总是千方百计的加以干涉,把学生拉回自己安排的情境中来。更有甚者,在教学时设置一些陷阱,引导学生调调进去,然后体现出自己的教学亮点,而且将此举视为自己的教学成功之处。这种老师就是没有尊重学生的思维创造性。
李镇西老师的教学风格还体现在自身的素质过硬上。自身素质过硬表现在两点,一是知识渊博;二是备课详细;三是应变能力强。李老师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应对自如,当他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引经据典,或者引用名人名句对学生的观点做以补充。这些能力就体现出了其确实是博学的,而且应变能力强。自己学的很多,切实做到了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须有一桶水的境界。我们经常说教师要经常充电,这个充电不仅仅是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的学习和提高,更多的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
教师要认真备课这是作为一个教师都明白的道理,但是备课要备到李老师的程度确实不易。大多数教师在讲课时愿意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既定模式往下进行,而不愿意,也是不敢让学生自由发挥,充分放开学生的思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备课不充分,怕自己驾驭不了学生的思维,课堂教学不能顺利进行下去。如果自己认真的备了课,将一切知识点都备透备活,做到胸有成竹,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完全做到收发自如,就不怕学生有什么奇思妙想,整个教学过程就显得生动,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看完李老师的课堂实录后发现李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很少单独曲江截止是点,包括生字词在内,都是问学生,学生相互回答问题。“你认为是什么意思”,“你说应该读什么”,“大家认为他说的对不对”,等一些语句在课堂上出现的频率很高,这就是的课堂上完全成了学生的天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完全被激发出来了,学生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体现,问题往往在学生的相互疑问、相互讨论、相互解答的过程中得到了解决,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了成功的体验,知识掌握的牢固,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老师在课堂上很重视“成功教学”的技巧。在整个教学实录中,很少看到李老师说学生回答问题回答的不对,他总是说“你回答得很好”、“这个问题李老师都没有想到,很好”等话语,即使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确实回答错了,李老师也会找出学生的闪光点,予以表扬和认可,这样积极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鼓舞了学生学习的尽头。试想哪有不喜欢被老师表扬的学生。
李老师在讲课时,时刻注意情感目标的渗透,再李老师的课堂上不仅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注意学生情感的培养。李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有一点就是不迷信权威,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和学生一起讨论学习。在《沁园春雪》的教学实录中,他敢于就自己的理解指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中的“谁”应该是“万类霜天竞自由”句中的“自由”,认为权威解释“谁”应是无产阶级是不确切的,自由之花才是世界的主宰,世界的终极目标就是平等、自由、和平。
李老师把握住这一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指出“只有民主和科学的制度,才保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这就是政治文明”。他的这番论述,已经超出了课文本身的内涵,完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开阔了学生的思维面。李老师的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正如魏智源老师在它的听课评论中写到的那样:“一个突出的印象,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思维活跃,整节课都在不断的思考与讨论。”
李老师作为一个特级语文教师,确实有其教学特色,他的教学优点值得我们慢慢慢慢地区揣摩和品味。李老师的教学我认为可以用二十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以人为本、素质过硬、备课认真、学生为主、重视创新。上面所写的只是我的一点皮毛见解,也许并没有领悟到李老师的教学真谛。
一个教师要在教学上有所建树,就要博采众家所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能生搬硬套别人的教学风格。李老师得课也一样,我们不能仿照他的教学方式,因为李老师的课是“不可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