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听余映潮老师讲课有感
听余映潮老师讲课有感
文学院 102班 武永梅 10111207 通过学习余映潮老师的讲课视频以及阅读他的一些作品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不管是在阅读设计,提问设计,各方面都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想主要想说说让我感受最深的两点。
首先,在教学整体设计思路上,他总能巧妙的运用板块设计法,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这是一种大众化的实用的而且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教学设计思路。比如就《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歌的教学设计来说。他没有像常规的教学设计一样按部就班的先读,然后一句句分析诗歌。而是将课堂内容分为四个乐章。把诗歌按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假如生活从心开始”三步进行分析,层层深入,这样做让学生在不自觉中理解并吸收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紧扣诗歌主题的比较阅读也使教学变得新颖有深度。而最后一环节的实践写作更是既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让学生的在这一诗歌中学到的哲理内化和升华。真正做到了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的教学,而这一过程又是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进行的。这样巧妙而全面的教学真的非常让人佩服。但我也相信这不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这一定是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入专研,丰富的积累和实践经验以及精心设计的基础之上。其次,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他总能以几个主问题巧妙地贯通整个课堂。而且这些主问题的质量之高让我非常佩服,这也是我很困难做到的。比如他讲的《七颗钻石》中的主问题设计,在文本研读中通过让学生思考“话题一:不写第一段不行吗?话题二:不写小狗与过路人不行吗?话题三:不写水罐的“变”不行吗?话题四:文章结尾不出现“七颗钻石”不行吗?”四个问题来一步步深入课文。这四个主问题每个都有着深刻的意义,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不得不主动地深入课文,开动思维,并自己找到答案,而且在解决问题中自动理清思路,理解文章内涵。而不是像传统教学的成串的“连问”或者简单应答的“碎问”以及对学生随意的“追问”那样,而是提出主要的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让学生自觉而主动的深入文本,开动思维。这种高质量的主问题的设置是教学成功的很关键因素,但我想这种问题要想做到高质量必须做到深入的多角度的研究文本,只有教师思维发散才能引导学生思维发散嘛!所以我们必须要善于专研,善于动脑。余老师这样成功的教学设计让我佩服,当然我也受到很多启发,但我承认能运用到实践中技能却也只能是鹦鹉学舌。因为我相信这份成功绝不是轻易能做到的。在自己没有真正的实践体会以前我并不知道这有多难。但我也相信这不是余老师的先天所条件决定的,而在于他后天的学习。是深入的专研和理解文本,丰富的积累和实践经验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余老师50岁以后才走向展示课堂教学艺术的讲台的。可想他成功课堂的背后有多少付出和心血。所以我想我们现在必须积累更多的知识,在教学中要深入全面的专研文本,精心的做好教学设计。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远。
第二篇:何小菊《听余映潮老师讲课有感》
《听余映潮老师讲课》读书心得
涪陵区武陵山乡九年制学校:何小菊
拜读《听余映潮老师讲课》这本书中的每一篇文章,余老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理念都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其中印象颇深的是:
一、余老师的教学板块清晰,教学步骤明朗。
余老师的课,课堂版块明确,少了不停的说教,少了语言的霸权。在多媒体板块引导下,引导着学生走,很是清晰,使人一目了然。以《我的长生果》为例:教学内容简单,教学板块清晰:
分析:分析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特点;分析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分析文章语言的特点。语言又包括:优美的短语、词语和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等。
赏析:针对选文的一部分,从语言、布局等方面进行赏析。
二、深入浅出,读厚教材,教薄教材。
钻研教材,以教材为基础,旁征博引,又要老师精简、提炼,把难的知识与学生的能力范围内讲解出来,达到理解。以《念奴娇 赤壁怀古》为例,深入浅出,读厚教材,教薄教材。六则助读材料,讲背景,讲作者,讲历史,讲现实,旁征博引,充分体现了读厚教材这一理念。
三、用实、用活教材。
教材是课程的重要资源之一。但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对教材进行再开发再创造。比如《雨的四季》可以用原句凑成一篇四季作文。他是一位真正的老师。在他的课堂上看不到做作的亲切,听不到廉价的表扬。没有被故意拔高的思想教化,没有低效泛滥的小组合作,没有琐碎繁杂的问题,没有时下流行的尊重学生体验的“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等语言表达。他不是演技高潮的演员,不是口若悬河的演讲家,不是自我陶醉自己抒情的文学青年,不是板着脸说理的教书匠,他是实实在在着力于语文教学本质研究与实践的语文老师。他知道语文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并且知道怎样知道给学生需要的东西。他今天呈现的两堂课,犹如美酒,让人陶醉。获益匪浅,受益颇深。下面我想主要想说说让我感受最深的几点。
一、深入浅出,读厚教材,教薄教材。
余老师说: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钻研教材是我们每个老师的职责,我认为把教材读厚,就是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前要钻研教材,要以教材为基点,又要超越教材,要延伸到每个学生的生活体验中去,沟通教材与生活,课内与课外的联系,使学生觉得学习之后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还要挖掘课堂教学的深度,增强知识性和趣味性,这样把教材读厚、读广了,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才可以游刃有余,实现对教材的一种超越。把教材教薄,就是要求我们老师对知识进行概括、提炼,要精讲、精炼,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可让学生理清知识点。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重点、要点,学生对学习可能就无所适从、无从下手了。
我认为不仅仅是语文学科,其他学科教师也不能墨守成规,照搬教材,而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再度开发教材,创造新的教材资源,变静态的教材为动态的教材,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首先,不要过分拘泥于教材的逻辑顺序和教材已有的例子。教材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媒介,但有的一些内容则只能作为参考,如果不顾课堂上师生思维与情感的真实互动,而生搬教材顺序与例子,势必使课堂成为一塘死水,没有生气。要使课堂成为师生真实情感的互动、智慧与思维的投入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做适当的调整。其次,用活教材,使课堂丰实、富有生成性。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当学生的思路与教师预设的相悖时,教师不能因为怕打乱既定的教学计划,而采取回避、压制的态度,这将在不经意间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使学生的求异思维、批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被束缚、被禁锢,教学“资源”就会白白浪费了,失去课堂的独特价值 ——师生思维相互碰撞而生成的许多新东西。
再次,不拘泥于教材现有的例子。举一些学生易于接受或有地方特色的例子,加强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使原有的教材知识真正成为有效知识。再者,就是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师生交流的重要途径,有效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课堂上,教师恰当而得体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帮助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余映潮老师说:对“提问”的研究,最神秘最有趣的是研究“不提问”。这种提问的设计着眼于引导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能以一问抵很多问,避免了简单琐碎的追问,可谓“问”得得法。有时候课堂上师生在热热闹闹的问答式对话中教学新知,这样的课堂无疑是有温度的,但却不一定有“深度”和“广度”。提问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教师自己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有效的问题设计要求教师把书本内容转化成可供学生研究的问题。
完美的课堂教学,是每个老师的孜孜追求。教师力争在每一节课中做到全面兼顾和“达标”,期盼获得尽善尽美的教学效果。但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是教学形式上五彩缤纷的“花哨”、教学内容上面面俱到的“细致”、教学效果上滴水不漏的“扎实”,教师的这些“完美”之举有时反而会产生“过犹不及”的结果,使课堂教学不堪重负或流于形式。而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既没有精警隽永的开篇语和结束语,也没有煽情的课堂穿插语,有的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美,一种和缓平易的情景美,像余老师这样的课,才是艺术,才是课堂教学的至高境界,他不仅为新世纪语文课堂教学开辟了一个崭新而秀美的广阔天地,也给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启迪。
二、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
没有激情澎湃的导入,也没有诗情画意的讲述,没有花样层出的教学手段。在讲《我的“长生果”》一文,余老师安排了阅读训练活动,设计了两个环节:
(一)分析
(二)赏析。在分析这一环节,提了一个问题“分析本文的表达特点”。这一问题比较大,于是余老师又化大为小,分为四个小问题:①课文开头与结尾的特点 ②课文记叙顺序的特点 ③课文的布局谋篇的特点 ④课文的语言运用的特点。然后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重点研讨一个问题。目标明确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起来了。这种设计不只是花哨的外表,而真正的在于训练学生的能力,学生顺着这些问题一一挖出了文章的精髓,其中不乏一些精妙的言论。学生心甘情愿的真实的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三年的时间,我也听了无数的公开课、示范课,但是,像余老师这样驾轻就熟的我还是第一次感受到。我想,再优秀的学生,如果不给他们充裕的时间去融入课本,即使老师讲得再好也很难把这些知识和能力完全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本领。余老师做到了,因为他真正的把学生当作了学习的主体,而没有把自己当作主角去吸引观众的眼球。
除了多媒体,余老师也很注重用循循善诱的语言从容引导学生深入走入文本,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我的“长生果”》赏析时,单独把插叙的部分拿出来,让学生赏析。当余老师问道:“你觉得全文哪个地方表达最好?”学生并没有一下子从谋篇布局上说出个所以然来,但是余老师循循善诱,看似无意不经意间的点拨,却在提升学生的发言,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学生也从刚开始的只会从遣词造句方面说,到最后,从字词、短语、句式、段式,到过渡、铺垫,到开头引名言,结尾点题。学生们越说越好。最后老师总结。这一过程中,余老师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游刃有余地把学生引领到思维的天空自由翱翔。学生的能力在不断地提升。余老师的课少了语言的霸权,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在听余老师课的过程中,一直感到余老师在引导学生往前走,而不在是填压,并且余老师的课每一步都很清晰明了,让学生一目了然的知道下一步要做什么。这一点“以生为本”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课堂细节之处虽精雕细琢却又教学无痕,他也在课堂上用不急不躁展示着一位大家的教学风范。
三、善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竞争意识。
余老师也用到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但他在用多媒体之时并非像我们有些优质课上是为了渲染气氛,而是为了方便学生的读,一堂课下来,总共只用到几张幻灯片,但每一张幻灯片都充分发挥了功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一节课下来,从介绍写作背景,到引领鉴赏,到指导背诵,引人入胜,不着痕迹,水到渠成。
教师语言干净简练,语速缓慢,一字一顿,清晰明白,句句有指向性、针对性。从课后整理的笔录来看,我也找不出一句或一个多余的字样。讲《念奴娇 赤壁怀古》,指导朗读,每次抓一个点,落到实处,一步步引导学生读出了味道。
引导学生朗读时,老师总是先提出具体的要求(包括每一节诗的节奏、韵脚、感情等),然后作示范朗读,再鼓励学生朗读。
老师范读前三句,学生自由朗读尝试,让学生结合翻译朗读。在熟悉了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朗读又提高了一个层次:读出抑扬,读出缓急。一句一句的指导。最后展示。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了。
四、精细研读教材。
余老师对课文的研读是极为全面和深刻。他提出,把教材读厚,增加实力。把课文的内容教薄,把最精彩的内容交给学生。以《行路难》为例,短短一首诗,他研读的非常精细。从背景、朗读、作家作品、字词、修辞、典故、映衬、虚实、情感波澜、警句,到感受美句,品析难句。设计非常精细。充分利用课文增加学生知识,训练学生能力。想想自己,讲这一课时,只是让学生读读背背,讲的也非常粗。听了讲座之后,真是受益匪浅。
五、从余老师的授课中可看出,他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设计每个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达到“思维活跃流畅、创新精神涌动”的最佳境界,真正行之有效的改革了课堂教学,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实处。
听名师讲课,如同与大师对话,短短两节课,使我深切体会到,要教好学生,自己要先吃透课文,特别是语言教学,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你,良好的教育素养,更要有不断学习,多思多想的意识,这才是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关键。使我在深受启发的同时,也有了新的反思,深感当前教学任务的艰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以名师为榜样,研究他们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思想,为己所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争取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听余老师的课,更引发了我的思考:语文教学的真正视点应放在哪里?应放在感悟文本上,把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看作是语文课堂的基本任务,把听说读写思扎扎实实落到实处,实现语文课堂生命本原的回归。
余老师这样成功的教学设计让我佩服,当然我也受到很多启发,但我承认能运用到实践中技能却也只能是鹦鹉学舌。因为我相信这份成功绝不是轻易能做到的。在自己没有真正的实践体会以前我并不知道这有多难。但我也相信这不是余老师的先天所条件决定的,而在于他后天的学习。是深入的专研和理解文本,丰富的积累和实践经验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余老师50岁以后才走向展示课堂教学艺术的讲台的。可想他成功课堂的背后有多少付出和心血。所以我想我们现在必须积累更多的知识,在教学中要深入全面的专研文本,精心的做好教学设计。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远。“趁年轻,每天做一点吧,走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坚持着一直向前走„„”
第三篇: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之感想[定稿]
语文教学的灵魂——语言学用
又一次聆听了余老师精彩的评课以及讲座,余老师的评课以及一系列活动延续了他的一贯作风,语文课是学习语言的课堂,语文应该是语言学用的阵地。
此次课堂更加坚定了我的语文教学信念,语文课就应该是语文课,语文课就应该研究与语文有关的事情。课程标准也提到,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言学用的课堂呢?对于我这个初登讲台的老师来说,这真的是一大难题。我只能在学习和实践中去慢慢摸索体会。
将近两年的语文教学中我略有感受。首先语文课上应该留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品析语言。老师讲的再怎么精彩,如果不是学生自己体会到的,那么这样的语文课便是无效课堂。其次,美读。美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言感受力的很好办法。但是美读要讲究自然,不应该矫情做作。矫情做作的读,听起来真的是一种折磨。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深深感受到老师自身的朗读素养,会切身影响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朗读要从低年级抓起。再次,语文老师不能闭门造车,应该打开窗户听百家的呼声,学习百
家之长,长自己的教学技能。
第四篇:听余映潮老师讲课
《听余映潮老师讲课》摘记一:板块式教学思路 –
《听余映潮老师讲课》摘记一:板块式教学思路昨晚洗完澡,叮咚在看哪吒,我无事可干。顺手把上次去杭州时买的《听余映潮老师讲课》打开翻翻。看了几页,便忙高喊前我找到一本好书啦!呵呵,其实好书多着呢,只是我没去细读罢了。书里收录了余老师上课的课堂实录,每一篇课堂实录后都有他的说课,看了让我受益匪浅。其中有一篇为板块式教学思路的说课材料。他谈的是余老师上《七颗钻石》这篇文章的设计思路。主要采用了在情境方面的教学思路的创新。
我们一般的课,教学模式基本上表现为“导入课文——熟悉课文——课堂讨论——收束教学”这样一个流程。由于在“课堂讨论”中提问过多或讲析过多,这里往往形成一个内容繁杂时间冗长的“不歇气”的教学“大板块”,从而使课堂教学缺少节奏。因此要进行教学思路的创新设计,让课堂教学的步骤明朗起来,生动起来,艺术起来。而余老师则采用了“板块式教学思路”,使整个教学思路简洁、漂亮。
在教学实践中,板块式教学思路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特点:
1、就教学的有序性而言,课堂教学清晰地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将整堂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
2、由于教学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于是每个板块就是一种半独立的“小课”或“微型课”,它要求教师精心地研读教材,优化、整合课文内容,提炼出可供教学的内容板块。
3、由于“板块”二字的出现,教师就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考虑板块之间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这就改变了常规的备课思路,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创意的水平。
4、由于板块的有机划分,其中必然有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充分地进行活动的板块,这就在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方面迈开了扎实的一步。
5、教学过程中因为“板块”的清晰存在而容易协调教学节奏,能较为顺利地展现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疏与密、快与慢、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使课堂教学波澜起伏,抑扬合理,动静分明,教学的清晰性和生动性都能得到鲜明的表现。
总之,板块式思路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特征是教学结构清晰,所表现出来的内部特征是教学内容优化。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思路是一种创新与挑战。
第五篇:听余映潮老师讲座有感[定稿]
听余映潮老师讲座有感
2014年9月17日,我们有幸又一次在一完小多功能厅听了全国著名的特级老师余映潮两节课和一个题为《研读小学语文教材》的讲座,触动很大,收获很多。
老师为我们上了两节课,让我们能更好地感觉余老师上课的各种技巧与如何能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最让我难忘记的是余老师提出的“整体反复”概念,余老师强调要整体对话,反对单边对话,单边对话就是要让全体同学朗诵、思考、回答、领悟,就是以集体训练为主。单边对话强调了个体的活动,那种声色并茂的表演,确实吸引人,容易打动人,但整体效果不好。所以,余老师强调平时上课,应该以整体活动为主。整体活动的效果远比单边对话的效果好得多。
余老师还强调上课不要总是热热闹闹的,要安静,要有时间让学生思考。上课要真,要真让学生学到东西。余老师上课时,抛出问题后并不急于叫学生回答,而是给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充分思考的时间。他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让学生能充分地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内容;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自学阅读的习惯。他的做法令我想起平时自己的课堂,抛出问题后就急于让学生回答,生怕学生回答不出来耽误时间。我想造成学生的回答没有答到点子上的最根本的原因是老师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结果学生想不到深层次的内容。我们以前听课评课也总是以“这一节课学生很活跃”为标准,现在要重新思考了,学生很活跃,很容易想到的问题,是没有难度的,不值得提倡。也说明上课问的问题太多,太碎,总是让学生回答,这不是好课,应该有几个有深度的统领全文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领悟、回答。
余老师还强调要让学生成段地说。他说我们的学生朗读那么好,但却不会怎么说,尤其是成段地说,更谈不上。原因是我们平时缺少训练。要让学生静下来思考,要让学生成段地说,一口气说出流畅的语段来。
余映潮老师这一天留给我们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值得我们慢慢地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