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物理教学渗透德育初探
中学物理教学渗透德育初探
中学物理教学渗透德育初探
一,明确中学物理学科的德育目标,做到有向渗透。
中学物理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不是给学生方法论、世界观的有向引导,就是给学生某种高尚情感的感化、积极思想的陶冶和人生观的启迪,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成为渗透德育的方向,这些教育,在常规施教中应落实在三个方面。
1、爱国主义是德育的中心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宣传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的事迹,加深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把我国某些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真实地亮给学生,激发他们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的雄心壮志。
2、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最高成果。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他坚持实践,成为近代物理学的巨人。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用哲学思想把物理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近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掌握方法论都有积极作用。
3、道德品质教育以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为主。介绍科学家发现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知、务实求是的态度,勇于探索、敢于革新的品质。例如,?焦耳在极困难条件下用30余年时间,除了400次实验,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能量守恒定律,法拉第经历10多年研究,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以这些名人专家、伟人学者的事迹为楷模,引导学生自我解剖,解中贝新,剖中有生,净化心灵,优化素质。
二、针对学生实际,紧扣教材,做到有机渗透。青少年善于憧憬,但对资产阶级的侵蚀缺少抵制力度,如果教师只是敷衍地提一句“要学习某某人的精神(或品质)”,或在宣讲知识之后,加上一勺香油--说几句原则话,生硬灌输德育是毫无效益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掌握知识,懂得自然科学原则和社会学规律,能够很好地回答问题及获得很好的分析--所有这一切还不等于德育教育。”因此,我们在德育因素比较突出和集中的教材中应集中渗透德育。如在说明火箭照片时介绍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以技术成熟、继承性好、可靠性高、适应性强、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特征已步入世界航空发射技术的先进行列。可见,爱国激情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追求是科技工作者成功的支柱,实践证明感情的陶冶往往要比其它德育方式牢固可靠,情感通融,学生的思想境界就能升华。
三、改进教法,提高艺术,做到灵活渗透。
不同教材,德育方法迥异,要灵活生动渗透德育,须讲求教学方法的艺术。
1、德育渗透应力求新。有些老素材要陈话新说。比如,旧中国发明的火药却填进了英帝国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却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收效更佳。
2、德育渗透应做到灵活多样。物理竞赛、课外实验、参观访问也是进行德育的好阵地;教学中利用图表、挂图、录像、幻灯、专题讲座等能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可接受性。
3、德育渗透应掌握分寸。不能过多引用哲学名词,把物理课上成政治课,例如,只说明电尝磁场是一种特殊物质,物质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有的看得见摸得着,有的则看不见揣不到,寥寥数语却蕴含了世界物质性的思想。
第二篇: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探讨(定稿)
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探讨
姓名:郝加勇(***)所在单位:四川省筠连中学
知识、能力和人格是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他们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教书育人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作为育人的德育教育当然是学校工作的首位。在对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占学校工作的大部分时间是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
一、明确中学物理学科的德育目标,做到有向渗透。
1、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德育的中心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在物理学方面对世界的杰出贡献,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宣传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的事迹,加深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把我国某些科技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真实地亮给学生,激发他们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献身的雄心壮志。比如在学习杠杆原理时简单举例我国古代的巨著《墨经》就对杠杆原理有了明确的描述,在《天工开物》中有了图形“舂”的应用了;战国时期就有了天平和砝码的应用;宋代的沈括就是世界上最早记录地磁偏角的中国科学家,比西方早了400多年呢;惯性现象的描述在公元五百年前的春秋末期的《考工记》已有记载;“地动仪”的发明、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我国自行研制的银河巨型计算机,运算速度可以达到每秒百亿次,位居世界前列,通过这些成就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
2、在物理教学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最高成果”。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认为“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他坚持实践,成为近代物理学的巨人。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用哲学思想把物理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近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掌握方法论都有积极作用。例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两个同学打架)、电磁的统一(电磁互化)、原子的正负电荷(正负电荷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产生电荷的过程就是电荷的转移过程)、光的波和粒的二象性等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3、在物理教学中渗透道德品质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以向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为主。介绍科学家发现定律和原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求知、务实求是的态度,勇于探索、敢于革新的品质。古代教育家孔丘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要以自身良好的师德教育人,以文明的习惯引导人,严谨的作风熏陶人,和蔼的态度吸引人,言传身教,乐为人师。教师要认真学习《自然辩证法》等哲学著作,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还要研究教学中德育渗透内容、方法和途径。16世纪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经过40多年的天文观测和潜心研究,终于提出了令世界轰动的“日心说”,打破了“地心说”的错误结论,丹麦的天文学家第谷用了30多年进行天文观测,记录了行星、月亮和彗星的位置,比较准确地描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开普勒在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同时,自己用了20多年对天体的运动进行观测、计算,终于发表了关于行星运动的规律——“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以这些名人专家、伟人学者的事迹为楷模,引导学生自我解剖,优化素质。牛顿说:“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缘故啊。”伟大和谦虚成就了伟大的科学家牛顿的人生品质。
二、针对学生实际,紧扣教材,做到有机渗透。
1、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的人生观、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教育。
青少年善于憧憬,但对资产阶级的侵蚀缺少抵制力度,如果教师只是敷衍地提一句“要学习某某人的精神(或品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掌握知识,懂得自然科学原则和社会学规律,能够很好地回答问题及获得很好的分析--所有这一切还不等于德育教育。”因此,我们在德育因素比较突出和集中的教材中应集中渗透德育。如在教学“天然放射现象”时,介绍放射性研究的先驱者------贝克勒耳,他在病危之际也舍不得离开实验室,他对医生说:“除非把我的实验室搬到我疗养的地方,否则我决不离开。”对科学的痴迷,对真理的追求,造就了一代代献身科学的科学家;通过这段名言,教育学生在学习上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时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国两弹专家邓稼先、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毅然放弃国外的优越生活和丰富条件,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回国。通过这件实例,让学生体验物理学家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只讲奉献不图索取的崇高美德。
2、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
在物理教学中,要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宗旨,注意培养学生的现代化意识,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物理教学中应该阐明这样的道理: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生产力,人类的进步取决于科学的进步。历史的经验证明,基础科学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往往会带动科学技术的重大发展和进步,带来重大的科学技术的革新和科学技术革命,从而大大地提高生产力和改善社会的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如“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带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从农民生活时代走向了工业、机械化的时代,大大地提高了相关行业的生产力的水平;电的发现、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把人们带进了电气化时代;而电磁波的发现,无线电通信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问世,使人们跨进了信息化发展的时代,常规能源的过度开采和利用,大大地减少了能源的储量和造成了大面积的环境污染,所以影响了心得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物理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时间和空间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我们正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物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快很多,而且从发现(明)到实际应用的周期大大地缩短了,如果我们不抓紧学习各种新的、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我们很快就落后于社会了。如:蒸汽机的发明到应用,用了大约80年的时间;电话的发明到应用,大约50年;上个世界50年代,晶体管的发明到应用,只用了3年;而激光技术从实验室的实验成功到实际应用只有2个月时间„„„„中学生应该“闻鸡起舞”“只争朝夕”“惜取少年时”,抓紧用功,争分夺秒,努力学习。
三、改进教法,提高艺术,做到灵活渗透。
1、在德育渗透应力求“新”。有些老素材要陈话新说,让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让学生记忆深刻,使他们对物理学习的趣味性提高。比如,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却填进了美英帝国的炮膛,成了轰开我国南大门的“帮凶”;古人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却被用来与侵略者签订不平等条约,从新角度渗透“四大发明”,可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收效更佳;新能源尤其是核能的开发成为美帝国霸占世界的威慑工具;各种先进的设施设备(新型材料)的开发研制为世界能源污染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冰箱的发明和其他废气的排放加速了溴养层的空洞的影响更大了等等。
2、在德育渗透应做到“灵活多样”。
在物理教育教学手段应该多样化,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进行德育的渗透。比如开展多样化的物理竞赛(课内、课外和背诵等)课外实验、参观访问、课外物理开展兴趣小组等等也都是在进行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好阵地;物理教学中利用多种图表、教学挂图、教学录像、教学幻灯、物理专题讲座等都能增强德育渗透的趣味性、可接受性。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灵活多样”地进行德育渗透。
3、在德育渗透应掌握“分寸”。
不能过多引用哲学名词,把物理课上成政治课,例如,只说明电磁场是一种特殊物质,物质是以多种形式存在的,有的看得见摸不着,有的则看不见摸不到,寥寥数语却蕴含了“世界物质性”的思想。
四、通过物理教育教学的其他环节渗透德育
德育贯穿物理教学的全过程,除了以上的一些方法以外,还可以通过物理教学的的其他环节渗透德育教育。对学生进行单独谈话、进行家访和召开家长座谈会等;对学生的作业要认真的批改,一丝不苟,找出原因,认真写好评语等;指导学生做物理实验,要实事求是,科学实验。
以上是我的关于在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的一些初浅的看法,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身物理教学就是一们高深的学问,没有止境。提出的问题粗鄙,望斧正。
第三篇: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渗透
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渗透
摘要:文章结合我国目前公众科学素养的概况、中学物理教学对科学素养渗透的重要意义,以现代学习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实际,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科学素养培养与中学物理教学的关系以及对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科学素养提出六点建议:
1、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重视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重视渗透物理学史教育,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4、重视科学、技术和社会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5、重视各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
6、学生的科学素养渗透是循序渐进的。
关键词:科学素养;中学物理;物理教师
1引言
在现代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前途,最近中国科普研究所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的科学素养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农村人口的科学素养分别为1.6%、0.6%,而美国的全国人口科学素养平均为6.67%。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平均水平落后发达国家百年之多。
面对世界科技水平和生产力的突飞猛进,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便显得尤为重要。进行物理科学素养教学是现代物理学科的基本理念.学校教育是提高大众科学素质的重要阵地,也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战场 而物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除了传授学生基本的学科知识以及学习方法和能力外,更重要的是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在科学研究的兴趣、实验技能方面的技能,同时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完善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都知道,探索是创新的前提,而创新是探索的价值取向。“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要使我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培养大量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2科学素养
2.1科学素养的内容
科学素养包括:数学、技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方面;也包括熟悉世界、尊重自然界的统一性,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一些重要方法,有科学思维的能力,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认识到它们的长处和局限性。同时,还要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即科学素养主要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学将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2.2科学素养的影响因素
教育是影响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而经济是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驱动因素,政治因素则对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起引导性作用,文化体系也对公民科学素养有深刻影响,这些因素对公众科学素养有促进作用也有制约作用。
教育是影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建立和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的终身教育体系,需要大力发展社会教育,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互相衔接,才能够有效的提升科学素养。
经济是提高公民自身科学素养的驱动因素。一方面,资金投入增加会为公民科学素养建设提供物质保障,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建设需要大批具备科学素养的劳动力,因此要求个人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以满足社会需求。
相关政策法规的制订、政府对公民科学素养建设的重视程度、各级领导干部的科学素养水平对我国公民整体科学素养影响很大,是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指导性因素。
2.3科学素养的重要意义
科学素养对政治、经济、文化等上层建筑有着深切而广泛的影响。第一:直接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科学素养的缺乏影响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更不具备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素养。第二:科学素养水平对上层建筑的政体结构、法律制度、政治水平等影响重大。政治体制与法律结构是否与社会体制相适应并不断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执政党的科学素养水平。第三:科学素养是文化素养的中心。先进文化体现的价值观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集中体现,也是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表达。卡尔·萨根说过:“科学方法似乎毫无趣味、很难理解,但是它比科学上的发现要重要得多。”国际科普理论学者认为,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中最重要的内容,公众理解科学,最重要的[1]就是要理解科学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科学素养的发展状况
3.1各国公众科学素养发展不均衡
2001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具备公民科学素质的比例是1.44%,2003年是1.98%,2005年是1.60%,2007年是2.25%,2010年则为3.27%,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3.27%)相当于日本(1991年为3%)、加拿大(1989年为4%)和欧盟(1992年为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在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的程度这三个测量维度中,“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与国外的差距较大。在“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上,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升缓慢。2005年为7.4%,2007年为6.9%,[2]2010年仅达到9.8%。各类数据均表明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任重而道远。
3.2学校是青少年科学素养培养的主战场 3.2.1国外积极完善学校教育体系
目前各国都十分重视科学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为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美国政府的科普工作把提高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放在第一位,美国政府很担忧学校中青少年科学素养的缺乏,因为这关系到国家以后发展的持续竞争力。所以美国科普政策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加强学生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学生和尽可能多数大众的科学素养。
英国在1988年出台的《英国1988教育改革法》,让学生更多的掌握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成为学校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英国各研究理事会把科普工作的重点都放在支持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上,各自设立面向学校的科普计划。由研究人员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开发新奇的、富于启发性的科学教材和教学方法,供学校的教师使用。
日本1947年3月颁布的《教育基本法》第二条提出,“在一切场合、时间,都必须实现教育目的”。其他涉及少儿校外教育的法律法规如《图书馆法》、《博物馆法》、《儿童福利法》等,都为少年儿童享受应有的社会权利、保证其健康成长提供了法律依据。这些法律规定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应通过设立图书馆、博物馆、公民馆等设施和利用学校的设施以及其他适当方法实现青少年科普教育目的。[3]
3.2.2我国转变传统教育模式
青少年一直是我国的重点培养对象。2001年科技部、教育部、中宣部、中国科协和共青团联合颁布了《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从中小学的教育抓起,借鉴国外优秀的教育经验。将教育的重点从传统的科学知识的简单灌输,转到在科学观念的培养上。使学生知道,世界万物和社会发展具有自身的规律,无论是看待或是从事某件事情都必须遵循规律,从小培养起规律意识和理性精神。
4科学素养在物理教学中的发展 4.1物理学习的重要性
物理学讲解实证,以观测和实验为基础,通过观测和实验来揭示问题的本质。通过物理学习,对于自然的了解便由表面现象引申到实际生活,同时能激发我们的求知欲望,渴望对各种现象和规律进一步去研究、研究和思考。更重要的是通过物理学习,会增强我们用理性眼光看问题的能力,真正学习到物理学中认真、求实和创新,并且是他成为我们看待问题的准则。[4] 4.2我国的物理课程改革
4.2.1物理课标着重强调科学素养的培养
我国从小学开始就开设《科学》课程,到初中则细分为物理、化学、地理、生物。而物理的学科特点决定它将成为完成这一使命的主要动力。《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4.2.2我国中学物理教材的变化
由于学校正规科学教育和社会科普工作互动不足、衔接不够等问题的存在,不能保证在校学生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接触科学。我国现行的中学物理教材基本上都是力、热、光、电部分中的经典内容,原子物理部分也只停留在对原子结构及能级等初级及简单的知识讲解上。这样的经典物理内容教学由于经典物理本身的“机械性”、“绝对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近代物理以“相对性”、“黑洞”等全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加强学生对抽象微观物理知识的认知。新课改后的教材加入了近几十年的物理前沿知识,更有利于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5]
5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
5.1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次极其深刻的变革。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及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比原有课程有了重大革新和突破,充分彰显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高中新制定的物理课程标准则是“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
方面培养学生,让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那么如何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把科学素养渗透到物理教学中,对于每位物理老师都是不可多得的机遇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在课堂物理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应只是机械的给学生传授物理知识。更应该通过课堂、课外和校外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物理课程学习引申到对科学知识、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并具备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基本能力。
5.2重视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5.2.1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物理实验是研究与发展物理科学的基本手段。它不是单纯的技术操作过程,其中包含了丰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内容。搞好物理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科学研究兴趣、培养基本实验操作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即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物理学习中科学素养的教育要“从物到理”,“识物讲理”。[8,9]物理教学中物理实验的普遍性和实践性,决定了科学素养渗透的重要性。
5.2.2教师如何完成实验教学
教学中应重视演示实验。在演示实验中增加学生参与的力度。单纯的教师演示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而且一些演示学生根本看不清。在演示过程中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优化演示效果,帮助学生理解实验。5.2.3成立科学兴趣小组,开展基于项目的科学教学
通过学生自愿组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我们课程中的一些实验项目交由学生自己验证,从实验信息的收集、实验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后的实验评价均有学生亲自完成,在合作学习的背景下,教师应当参与到不同的兴趣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交流经验,当小组的合作学习遇到困难时, 教师应当及时地加以点拨和指导, 提供必要的帮助,最后由各小组并开展示团队的成果,并交流心得。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亲历知识被发现的过程。不仅可以让所有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去,亲身去体验物理现象,进行思考,得出规律;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合作,而合作精神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5.3重视渗透物理学史教育,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物理学发展到现在大约有400年的历史,物理学史是人类对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一步宏伟的认识史,物理学史集中地体现了人类如何在与自然斗争并逐步了解物理世界的现象、结构、特征、规律和实质的过程。它蕴含了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因素,蕴含着的物理思想和观念的转变,是物理学家智慧的结晶。没有一蹴而就的科学成就,所有的物理成果其过程都是循序渐进,充满挑战与未知。正如我们所熟知的“居里夫妇礌的发现”、“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创立”、“牛顿定律的提出”等等都是出了巨大的代价才取得的。这样的物理学史教育有利于学生科学价值观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同时继承前人的永不言弃、善于发现总结的可贵品质。而科学价值观、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则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
5.4重视科学、技术和社会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5.4.1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科学素养教学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即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在这种
理念指导下的物理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提倡教学向社会生活的回归,把各种知识和技能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利用所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的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全面和谐地发展。5.4.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物理教育应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这也是素质教育的直观体现。将物理教学素材由单一的教材和课辅扩展到科技馆、博物馆、建筑展览。但一定要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又能够让学生接受的方式,而不是简单的为完成任务而“走马观花,具有针对性的让物理知识在相关领域得到应用。同时帮助学生拓宽终身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渠道,使学生学到有用的、必需的物理知识并掌握生存、生活的基本
[10]能力。这也是青少年应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5.5重视各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
尽管物理学科是科学的主要部分。但科学包含的内容很广,包括科学的方法、技能,不同的学科领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以及科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以科学的方法去融合与连结各学科之间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网络体系,进而逐步完善科学知识体系。帮助学生 应用综合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认识大自然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摆在当前物理教学者面前的一座大山,需要付出时间和经历去解决问题。不同的科学领域所涵盖的学科知识是不同的但又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割裂。所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依靠多学科的整合[11,12]。5.6学生的科学素养渗透是循序渐进的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同时渗透科学素养,抓住每一个锻炼学生思维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学生顺利的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尊重学生的人格,提供全面自主的成长环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综合品质。
在物理教学中构建和谐统一的师生关系,提倡民主教学。使学生自主、自觉、自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体现,增强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同时学习到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价值观,完善自我。物理学习中科学素养的渗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总结反思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真正将科学素养渗透到物理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真正成为能担负起祖国复兴的神圣使命。
6结论
学校是为国家输送人才的主阵地,负有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使命。我国从小学开始就开设《科学》课程,到初中分为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物理课程要让学生学习初步的物理知识与技能,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它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通过教育实习我发现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只是了解了一些物理概念,掌握了几个公式,解决了几道题目而已。完全背离了物理教学的初衷。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应试教育毒害严重;另一方面,教学理念、模式、方法也存在严重的滞后。为此我结合现代学习理论,紧密结合中学物理教学实际,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如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的六点建议:
1、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重视加强实验
教学,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重视渗透物理学史教育,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4、重视科学、技术和社会知识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5、重视各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
6、学生的科学素养渗透是循序渐进的。希望能为教学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主要参考资料:
[1] 娄坤明.物理教学中的科学素养教育 [J].素质教育,2012,(12):122-123.[2] 王正平.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J].物理教学,2012,34(11):14-16.[3] 汴新华,宛炳生,浅谈中学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J].池州师专学报, 2006,20(3):110-120.[4] 浦瑾,宋婷婷,徐平川.浅析中学物理教学课程改革[J].读与写杂志,2010,21(5):69—72.[5] 罗文波.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刍议[J].教海探航报,2012,(1):49.[6] 高金莲.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培养浅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2,(22),110-113 [7] 葛霆, 刘薇, 李大光.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及国际对比[J].科学, 1995,(3): 4-7.[8] 袁运开, 王顺义.应给中学生以什么样的科学素质[J].科学, 2001, 53(5): 3-5.[9] 张艳云, 胡晓玉.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 [J].职教探索, 2010, 45(5): 199 [10] 袁运开, 王顺义.应给中学生以什么样的科学素通过物理教学,提升科学素养[J].理化教学与研究, 2009,42(5): 170.[11] Specififcation A.Leeds,Assessment and QualificationsAlliance..2003
[12]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and Employment.The National Curriulum forEngland:Science.1999
In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scientific literacy Abstract: combining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public scientific literacy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the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the importance of permeability to scientific literacy, with modern learning theory as guidance, closely combining the reality of secondary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draw lessons from forefathers' research results,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tific literacy cultivation and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as well as to how to permeate scientific literacy in high school physics teaching process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hope to provide certain help for teaching workers.Key words: Scientific literacy;High school physics;Physics teachers
第四篇: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浅谈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浅谈
根据学科内容分层次地,有系统、有计划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的教育。是当前中学物理的德育主要目标。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由中学教育目的决定的,也是物理课程标准所明确要求的,物理学本身具有德育教育的因素。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思考着物理教学中德育教育问题,并进行了认真的实践和探索,积累了初步的经验。为了完成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问题,笔者提出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认识德育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
“十年改革的最大失误是教育,这里所说的主要是思想教育。”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意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重视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作为物理教师,除了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提高能力之外,还应该通过物理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逐渐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掌握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出“四有”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中学物理教师应当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高尚的师德,不仅要教书,而且要增强育人能力。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修养和自身的德育水平,乐观上进、敬业爱岗;将传授物理知识与德育二合为一,在教学中充分吃透教材,教学中紧扣教材实际,同时增加德育艺术技巧,把握好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结构特点,用正确的思想、观念、方法,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内在的德育因素,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如利用挂图、多媒体课件、科学园地、课外活动小科技制作、物理电脑小报、开展社会调查、组织竞赛、参观考察等)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从而增强德育的可接受性,实现德育的目标控制。如果教师能把教材中的科学内容与思想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阐述物理现象和规律,用哲学思想把物理教学上升为观点和思想方法的教学,就不仅能使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近代物理知识,而且对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掌握方法论都有积极作用。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重视观察和实验,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物理实验的操作、物理现象的观察,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依据的观念等教育提供了条件和方法。
兴趣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校教育。如今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教会学生记住多少物理知识,而是应该带领他们掌握物理学的钥匙,使之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兴趣与动机。比如: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本内容相关的物理趣闻及我国最新的科学成就,以及多举一些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实例,使学生理解这样的道理:物理学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最终推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如:人类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促使发电机的发明,使人类步入电气化的新时代。人们根据古代独木舟利用浮力的知识,发明了轮船、潜水艇等水上交通工具,进而气球、飞船利用浮力而升空的事例。针对目前石油、液化气价格持续上涨的局势,分析寻找新能源的开发,以及新能源给人类带来的方便,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和珍惜能源的意识。无疑,生动的实例既给学生以启迪,又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和深远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的意义,唤起他们探索身边科学和自然界奥秘的兴趣和追求真理的愿望。
四、挖掘德育素材,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责任心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科学文化,为世界科技宝库增添了绚丽的光彩。在物理新教材中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介绍了我国大量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和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卓越贡献。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工具。《墨经》论述杠杆原理,小孔成像、面镜的观察研究,在全世界遥遥领先,三国时代的曹冲称象表明人们已懂得如何利用浮力。明代建造的北京天坛回音壁介绍了声学共鸣现象,讲授力学内容时,向学生介绍世界上八大斜塔之一广西崇左县归龙斜塔,当时由于考虑当地的风力、地基等原因,塔第一层东侧砌成45块砖高,西侧只砌43块砖高,塔天生向西倾斜4º24"多(建于明代1621年),三百多年安然无恙,充分展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以及近年我国“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等等。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渗透这些德育素材,可以促进学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的形成,调动和唤起学生学习物理浓厚的兴趣、激情,以及爱国主义情感。
五、改进教法,灵活渗透德育
1.用新的说法进行德育渗透。比如火药和活字印刷的发明是中国人一直引以为骄傲的,但它们却被侵略者利用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而获得和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等。
2.采用多种方式灵活地进行德育渗透。物理竞赛、课外实验、参观访问也是进行德育的好阵地;教学中利用图表、挂图、录像、幻灯、专题讲座等能增强德育的趣味性、可接受性。
3.德育渗透应适度地掌握“分寸”。中国科学院路甬祥说,新世纪的社会发展,将更加依赖于科学的进步。教师使命在肩,任重道远;怎样将物理教学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是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和探讨的话题。我们应该坚持深入、全面地把德育教育融会贯通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一种现象、一个发现、一个实验,都能启发学生情感,都能引导学生热爱科学、探究自然,体验探究科学奥秘的喜悦,受到科学的熏陶,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最终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是对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环节。由于物理课程特点,在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不可能进行经常性的直接灌输,更多的只能是渗透和潜移默化,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接受教育。只要在教学中做到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的结合,而不是违背教学规律去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就一定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因为隐性的点滴渗透,往往比显性的正面灌输更能使学生入耳入心。
洪湖市老湾中学
定世楷
2012-2
第五篇:浅谈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德育论文
浅谈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于洪区北陵中学
2013.3.1
摘要:新课改下德育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种任务,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开展德育教育是我们面对的新的课题。高中物理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应通过物理教学,把德育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物理课文中内涵丰富的思想教育题材,通过发掘、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在思想品德和其他素质上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关键词:德育与教学
青少年的发展关系着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加强德育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一种任务,在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德育教育是我们在新课改下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中人格尤为重要,所谓人格即养成一个人的良好生活习惯,这是道德教育最主要的任务,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如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吃苦耐劳,尊重他人,有责任感、有创新精神等。
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教书育人具体到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应作为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进行新的探究。运用物理教学自身的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道德,这是新时期赋予我们的使命。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时候,不是依靠单纯的说教进而代替思想品德课,而是结合教材实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引导。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人格
现行高中物理教材,重视人类长期探索和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成果和结论,而对于科学家在探索过程中的艰苦卓绝、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阐述得不多,唯物辩证法思想、科学方法论知识也往往包含在教材内容的深层,有关爱国主义的材料需要进一步整理、充实、提高。物理课堂渗透德育教育时,教师应该结合教材讲物理学史,讲科学家为追求科学真理而忘我奋斗的精神,甚至为捍卫真理而献身的壮举,讲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不计个人名利,为祖国科技发展,为祖国强盛,默默无闻地从事科学研究,使学生懂得什么是高尚的追求。比如在进行高中物理选修3-5反冲运动这一节教学任务的时候我们可以举以下例证:最早的载人火箭的记录是明代一名叫万户的人,他坐在绑有几十支火箭的椅子上。手拿两个大风筝,叫人点燃火箭,想使自己飞上天去,但他失败了,而且为此献出了生命。他的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是令人敬佩和值得我们学习的。因此在进行德育渗透时,教师应该结合教材有关内容,深入发掘,适当拓宽,随机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激情。
2、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健康的心理素质,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激情、热情、意志力和积极精神,在性格上表现为开朗、平和、善于交往。高中物理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在教学内容方面,以恰当的教学内容为载体,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比如:通过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该定律又叫惯性定律,指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习惯的惯,有惰性、保持原来状态之意。由此让学生意识到:人,不仅仅从运动学角度看具有惯性,在成长过程中也具有“惯性”,总想保持原来状态而难得进步,甚至受阻力作用反而使原来状态变得更不理想。那么,如何才能取得进步呢?请学习感悟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人的成长过程与此规律相似,要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必须施加外力,作为前进的动力。如果没有动力那么人就会落后,当动力大于或等于阻力,人才可能取得进步,只有动力大于阻力,才能获得前进的加速度,使人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并且,随着人的质量增大,要获得与以前同样大的加速度,所需的动力更大。同学们应该学会接受必要的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并寻找适合自己的动力积极追求进步。
3、培养学生的上进心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与生活联系更加紧密,高中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女同学尤其如此,弄清概念难,做题目更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决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它要求教师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的原则,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物理教学中自信心的培养是各种教育方式中更为可行和常用的一条途径。以激励为原则,树立学生自信心,要帮助学生做到自我暗示,相信自己能行。要尊重天性,客观地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多给予鼓励与激励,让心与心沟通。总之,要树立自信心最好的办法就是信任每一个学生,即相信他们都有一定的自制能力与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如一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自始至终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位学生,从而放手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一切活动的主人。这样,自然就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充满自信心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不断地胜利进取。
4、在探索性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探索性实验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由教师提出课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物理规律的实验方法。通过设计探索性实验,可以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索情景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新知识,亲身经历寻求并发现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的创新潜能得到开发,创新意识得以培养。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激发创新精神,产生积极的创新思维,从而引起学生探索和亲自动手欲望,为创新提供了前提条件。同时,探索性学生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若实验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实验结果的交流可以加强学生的自信与谦逊的个性培养。在处理实验数据时教育学生培养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美德。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的实验,让学生进行研究式学习,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还可以促进他们积极思考,使之不断探索的创新意识逐渐形成。
5、教学案例与分析
本案例为高中物理必修一力学实验:探究互成角度的二力合成
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当两个力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互成一定的角度,这时合力与分力间满足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猜想,个别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老师分析引导:同学们的猜想都是从力的大小出发的,力是矢量还是标量? 学生回答:进一步强化力的矢量性。
老师:再次指出合力与分力的大小、方向都有关。同时老师提出合力与分力间究竟满足什么关系?我们通过实验探究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引导学生,实验应分几大部分?
老师按小组发放实验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秤、细绳套、图钉、三角板、直尺、橡皮筋(一半学生)、钩码(一半学生)
案例分析:通过此环节由特殊情形延展至互成角度的二力合成,变直接给出结论为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师:让各小组同学设计实验方案如何确定分力、合力。学生活动:根据器材设计讨论各自的实验方案。
方案一:先用两个弹簧秤拉着钩码上升,再用一个弹簧秤拉着钩码上升,记录结点的位置、弹簧秤的读数,细绳套的方向。
方案二:先用两个弹簧秤使橡皮筋伸长一定的长度,再用一个弹簧秤使它伸长同样的长度,记录弹簧秤的读数,再分析比较。
老师:组织学生共同讨论、改进双方的实验方案,进一步指出:“橡皮筋伸长相同的长度”记录起来比较麻烦,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组织学生进一步讨论还需要作哪些记录 如何记录力的方向?两点近一点好还是远一点好?请一名同学把实验方案完整的叙述一遍 组织引导同学讨论,对方案一进行修正:本案中如何确定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给与提示:钩码上升可以是匀速的也可以是变速的,运动状态不好控制,即力的作用效果相同不好控制,应该怎样改进实验方案?请一名同学把实验方案完整的叙述一遍 将两个实验方案进行对比,有何相同之处?记录数据时木板放置方式有何区别?
学生讨论回答:使橡皮筋伸长到同一个点。力的方向,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远一点好,将钩码竖直静止悬挂都是先确定两个分力,再根据等效代替确定两个分力的合力。方案一木板应该竖直放置。
案例分析:通过此过程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归纳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比较能力。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走到学生中间观察、指导学生实验),实验进行中要求一部分同学实验操作,一部分同学进行实验记录。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协调合作能力。
老师:要求同学们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如何把力直观形象地表示出来?请同学们作出三个力的图示。
同学们用铅笔和尺子作出三个力的图示。观察自己所作图示,从大小和方向角度给出自己的结论。通过数据处理培养了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
最后要求同学们自己总结出本实验结论并进行文字表述,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分析表达能力,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总之,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实际,从各个方面挖掘徳育因素,既能发挥物理教学的育人功能,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只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坚持不懈地努力,德育教学的目的就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对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思考》
李元度
马显杨
2、《学科教学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鲁秀萍
通信地址:海南省屯昌县红旗中学 邮编:571600 联系电话:*** QQ号码:24923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