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时间:2019-05-13 06:47: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篇: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论文关键词 历史教学 传统文化 民族精神 儒释道

论文摘要 中学的中国历史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清晰的了解?另一方面则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文章从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历史教学中贯穿传统文化教育?如何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等四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内容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部分。其中中国历史?由于源远流长?其发展时间长、跨度大、内容多?自然成了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部分。为了完成这部分的教学?有必要强调教学的根本目的和要达到的目标。这就是一方面向中学生较系统地介绍历史知识?使其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清晰的了解?另一方面则为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对中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塑造其理想人格。为此?对如何通过历史教学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本文将进行探讨。

一、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是在历史环境下进行的?离不开自己民族的文化。任何从事文化教育的人?又都是民族文化的生命机体?他自身也割断不了自己民族文化的脐带。对于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认识社会、取得经验主要靠学习?靠接受学校里所进行的语言文化教育。这种教育?处处凝聚着传统文化的因素?想摆脱这传统的影响是可能的。

现在的中学生?通过媒体所接触的信息量大面宽?他们思维活跃?个性、主体性较强。不少学生比较注重个人奋斗、个人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有些不大关心政治?缺乏必要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协作、服务、奉献精神较差。这种缺陷的产生?有着时代的原因?那就是传统文化教育的脱节和出轨。因为从“五四”到后来多次政治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传统文化屡屡被当作糟粕去批判、剔除、摧毁?几乎没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充分肯定和继承。针对当今一些学生道德滑坡、信仰迷失的状况?我们必须进行传统文化的补课。

江泽民在哈佛大学讲演时曾说?“现代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今日的成就也是历史成就的发扬光大。作为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未来中国的栋梁之才?青年学生有必要继承历史的遗产?传承文化的薪火?将传统文化丰富弘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发展了的民族文化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一般指中国古代文化。这一文化体系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道互补为主线?儒释道合流发展为基础的复合伦理型体系。它是在中国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等条件的作用下形成的文化积累和习惯。明显地蕴含在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模式、审美情趣等主体形式中。历经数千年演变、补充?这种文化积淀已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精神各个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的巨大力量。

从原始社会到商周时代?萌发期的民族文化象清泉从混沌的世界中涌出。春秋战国?儒、墨、道、法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汉唐盛世?儒释道合流?中国文化走向成熟。那种自强不息、豁达乐观、刚健有为、宽容大气?以及兼容并蓄?择善而从?对外开放的文化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诸如倡导集体精神?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推崇仁义原则?提倡人际和谐?重视人生价值?强调社会、家庭义务、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等等?都成为构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

历史课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价值展示出来?同时力求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意识和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和评价?让学生真正了解并在认真思考后?吸纳、接受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响?以培养、塑造和建树起具有现代文明色彩的理想人格。

三、在史实教学中贯穿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历史教学内容量大?史实林林总总?政治、文学、哲学、经济、法律、艺术、军事?以及各方面的重大事件都要描述。总体来说?对传统文化可集中从物质、制度、精神的三个方面加以突出。

物质文化方面?我国在世纪以前?其成就名列世界前茅。制度文化方面?由于封建社会历史长、体制健全、社会结构相对稳定?维护和巩固了封建大一统的天下并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盛世”。在精神文化方面?从春秋战国始?人文科学思想就比较成熟?这种思想一直保持连续性发展?并体现出重政治、重人伦道德的特点。古代哲学主张“天人合一”?儒家思想“中庸之道”?这些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影响很大。汉代董仲舒提出“罢?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以后儒家思想又沿着天人感应目的论发展。但儒家主张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并不探求超现实的“彼岸世界”?宗教在传统文化中始终没有成为统治思想。

在历史课教学中?对于传统文化及其影响的强调?大多只能在讲述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不可能单辟专章论述。但在基本完成断代、古代史教学任务后?应系统归纳、着重总结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以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培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客体?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的主体。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这种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在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诸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等?都是用来武装广大学生的武器。

推崇仁爱原则?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基本精神教育学生?培养激发他们为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而且要能海纳百川、包容万物。自强不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坚强的意志?厚德载物教育则可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倡导“重家庭”的伦理道德风尚?强调个人在家庭对社会关系中的义务。千百年来?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伦理一直是伦理道德的核心?“齐家”思想、尊老爱幼、父慈子孝?邻里和睦等传统的家庭观念?在千百年历史发展中?在家庭———社会细胞的建设中?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弘扬传统理想人格。传统文化以儒学为主?佛、道为辅?三家理想人格虽各有特点?但具有共同特点?修身治国。重义轻利、克己奉公。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古往今来的圣哲都是上述理想人格的执着追求者?在建设“四化”的今天?借鉴传统理想人格?对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仍具有重要意义。

四、历史教学中强调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

中学的历史教学?通常体现“以中为本?以洋为鉴”的思路和原则。所谓“以中为本”?是强调以中国历史内容为教学设计的基本?而在这基本中?我们要时时处处注意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强化和突出。如何做到这一点?一些同行已进行了不少尝试。作为历史课执教者?我同样也做出了努力。就效果来讲?我觉得中外对比法、史、论互证法是非常有效的。

1.中外对比法?有意识把中国历史上出现的重要现象、事件、人物?与外国历史上的重要现象、事件、人物作对比?对构成事件的背景、过程、结果进行分析?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找出它们的异同?发现其中隐含的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印象?又有开阔其视野?引发丰富的联想?进而总结上升到理性的认识。比如讲中国奴隶制崩溃?提示学生记住公元前年?并注意欧洲西罗马国灭亡是年?为西欧奴隶制崩溃的时间。学生比较?同是奴隶制灭亡?一个公元前?一个公元后?相差年。同时惊讶地发现?中国奴隶制结束比西欧早近千年。学生由此产生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和荣耀。讲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中中国是唯一源远流长?很多成就居“世界之最”的。如中国的“夏历”早于埃及的“太阳历”。西周初年的“勾股定理”早希腊毕达哥拉斯定理年……。通过对中外历史史实的对比?大大增强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了他们作为中国人的优越感和自信心。

2.史、论互证法?在讲述重要史实之后?应该有理论的总结?或者在讲述民族传统文化的优长、特点时?应该有说服力强的历史事实佐证。如此?才可能让初涉人生、阅历不深的中学生心服口服?进而潜移默化为爱祖国、爱生活?努力完善自己人格的行为。

无论讲史实还是讲观点?都要注意二者紧密的联系?互为配证。比如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提倡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克己奉公、先人后己的奉献品格?自力更生、勤劳俭朴的美德?敬老爱幼、谦逊辞让的风范?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的习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感等?都可从历史长河的各代、各层、各类人中找到可歌可泣的事迹。无论是屈原、王充、卫青、司马迁?张骞、班超、张衡、苏武?岳飞、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时珍、祖冲之、郑和、戚继光、林则徐?抑或万里长城、丝绸之路、都江堰、四大发明、四大名著等等?都可互相印证说明?真可谓江山代有人才出?中华文化竞风流。

当然?有效地阐述传统文化?有趣的描摹历史风云?方法、手段可能还有很多?这里只就笔者感到得心应手的略述一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高度重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历史教学与学生优秀品质培育双效双赢?这应该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让我们为达到这个目标继续努力。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早在1988年1月,世界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在会后发表的宣言中就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二千五百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文化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所谓传统文化,就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积淀,是不同历史阶段文化积淀的积累,主要表现在思想、道德、风俗、文化、艺术等精神形态方面。|传统文化形成世代相传的社会习惯力量,影响人们的生活,影响社会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文化交流频繁,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在教育领域,教师们原有的教育模式受到物质化、标准化、机械化的影响。学生们则缺乏传统文化的哺育,思想狭隘、贫乏、自私、脆弱,尤其缺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情怀。所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为此,我们要在历史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纵观中国历史,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史诗。爱国主义,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始终,能够唤醒沉睡的心灵。从孔子的“诗可心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深深地打上了饱含忧患的爱国主义烙印。从岳飞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都表现出了高尚的爱国情操。张骞、班超、祖逖、戚继光、郑成功、林觉民、杨靖宇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可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所以富于魅力并引起世人的赞叹,不仅在于它的历史悠久,更在于它能在内忧外患之中表现出顽强的再生能力。这种忧患意识实际上就是一种爱国精神,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

2、提倡文明礼貌,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

中国是礼仪之邦。讲文明、懂礼貌、遵守社会公德是传统文化美德,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方面。孔子的“温、良、恭、俭、让”,教人立世的态度,做人的风范。李白的“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把人生的友谊,看得比金钱还重要;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能够成为千古绝唱,原因在于它所包涵的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绝美清纯的物质观。要以此教育学生重视人情、友情,团结友爱,互相帮助,自觉抵制西方不良思想的侵蚀,为日后学成报国,重塑礼仪之邦的大国形象,打下扎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3、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中国人民从来就不肯轻易认输,总是不屈不饶地抗争。《易经》总结为“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发展,激励着中华儿女在困境中崛起,在逆境中奋进,永不屈从于外来的压迫,并由此奏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自强不息之歌。这种奋斗精神还体现为一种自立和自尊的人格特征,形成中国人讲名分、重气节的民族精神。正如孔子所说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三谓大丈夫”。这使得人们追求一种独立完善的人格,这种美德流传下来,成为人们为国家、为民族奋争的精神力量,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4、培养学生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

厚德载物是我们沧县中学的校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即厚德载物。如战国时的齐桓公开创的稷下学宫汇集了当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等诸家学派,当时在稷下学宫讲学和游学的大师有淳于髡、邹衍、田骈、孟子、荀子等诸子,号称诸子百家。这些大师在学宫里自由讲学、自由辩论,开创了我国文化史上百家争鸣的先河,为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做出了巨大贡献。文化上的兼容并包,导致了思想的自由与开放,反过来又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而文化的发展又为当时及后来的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所以,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一直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主导思想。

5、培养学生的和谐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谐,即认为每一个事物都应按照其自身的规律自然地发展。这其中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个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就会促使社会稳定,家庭和睦。个人身、心间的和谐就能使人做到遇事宠辱不惊,进退有据;人与自然的和谐就能互得其利,持续发展。儒家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最终目标主要是要达到一种和谐,而佛教、道家则侧重于后两种和谐。道家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对我们今天学习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等,都有借鉴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汪洋似海;恰如海底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全新的教育观念和理念去审视和指导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观、人生观、学习观等方面用传统文化的思想,去教育学生,并授之以渔,使其受益终生

历史教学应更多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为例

概要:更多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有助于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激发学生探究学习历史的兴趣,形成积极向上的历史观和人生观,也有助于教师的成长。

由于受与教师、教材、考试等相关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中学历史教学中对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中的积极因素的关注不够充分。要么乐于分析其消极的一面,如孔子的保守、老庄的消极;要么多注重其政治上的积极影响,如“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在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认为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从不同的角度、更多地阐发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来更好地服务于中学历史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人生,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如在“百家争鸣”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

一、阐发诸子百家立足现实、关注社会的精神。如在讲述百家争鸣时,不仅要分析各派的基本主张,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去认识,各派提出的主张和见解是从当时的实际出发、为解决当时社会实际问题服务的。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仁政“、老子的“无为而治”针对的是统治者行暴政、对百姓压榨过多、人际关系紧张的社会现实;墨子的“非攻”、韩非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要解决的是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的问题等等。尤其是孔子“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人事鬼”的思想,从世界观的角度阐明了把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地位的基本态度,更具有指导性意义。立足现实、关注现实的优良传统为历代知识分子所传承,其光辉一直照耀到当代。

二、阐发诸子百家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从春秋战国时期起,积极进取和乐观向上就成为历代知识分子价值取向中的主旋律。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绝不仅仅体现在法家学派身上,实际上百家争鸣时期的各个学派,无论他们的历史观是循环论,复古论,还是进化论,他们对人类的前途、命运都持乐观的态度,为实现他们理想的王道、霸道、统一、大同、小康等而奋斗不息。无论他们主张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他们同时都倡导乐观进取的人生,要用各种手段使人类走向进步;而“无为”的思想,实际上也是达到“无不为”的。这种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传承不断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阐发诸子百家兼收并蓄、融合创新的精神。在引导学生分析百家争鸣各派思想主张时,不能简单地只看到他们互相论辨、驳难的一面,也要看到其兼收并蓄、融合创新的一面,实际上诸子百家思想中的很多方面是没有截然的区别的。仔细研读诸子文献,就会发现“礼”、“仁”、“无为”、“法”等概念在儒、道、法等学派中具有通用性。又如法家就是从儒家和道家中分化发展而来的,荀子吸收了法家的思想,法家的两个著名代表人物韩非和李斯又吸收了荀子的思想。这种兼收并蓄、融合创新的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优良的学术传统,在此后不断地得到发展,推动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如董仲舒融合儒、法、阴阳等家思想,创立了董仲舒儒学思想,实现了儒学的正统化和官学化;宋明理学家,融合儒、佛、道三家思想,创立了哲理化、思辨化的新儒学等等。

四、阐发诸子百家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关注宇宙、社会,也关注个人,追求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汉以后,尤其是宋明理学的发展,更强化这一点。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具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不失时机地、积极地予以阐发。如孔子“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忽施于人”、“贫而乐,富而好礼”的思想,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思想,老子“福祸相依”、柔弱胜刚强的人生哲学,都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现实的生活,作进一步阐发,对学生的个人修养、思想、行为和人格施以积极的影响。

历史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并对其作进一步的阐发,从学术的角度来看,也许不够严谨,主观性太强,但它起码有以下几方面的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进一步实现高中历史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积极因素的进一步阐发,学生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全面、更深刻、更积极认识的基础上,显然可以促使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自豪感,”也能对学生的健全人格和人文精神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进一步实现高中历史课程目标是十分有益的。

二、有利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对待历史与生活。

兴趣来源于对未知的探求。当我们从更广泛、更深刻地的范围内阐述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的时候,我们已经超越了教材的叙述,阐发教材所未展现的内容,拓展学生所未了解的知识,学生学习和探求的兴趣自然会被吸引。

兴趣来源于有所收获。如果我们的教学还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更为可观。比如讲孔子的“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已所不欲,忽施于人”时,阐发为同学之间要互利双赢、理解尊重他人、宽容和谐;讲“克己复礼”,阐发为遵守学校纪律,建设和谐的就餐、上课、做操、就寝的秩序,保障每一位同学的学习和生活的正常开展;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时剔除其等级尊卑糟粕,引申为各负其责、各尽其职的内涵时,则又有了积极的意义。当我在课堂上对学生作如此阐述的时候,学生的表情是愉悦的、激情的,学生的思想被激活,思维被调动,学生有所思、有所得,课堂生命力得到展现,易于激发学习的兴趣。

学生如何看待历史,也就会如何看待生活。由于更多地是从积极的方面引导学生去理解古人的思想,理解他们提出这些思想的目标和意义,又能更多地从积极的方面阐发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而不是每每穷究其“局限性”,从而引导青年学生以积极的、开朗的、向上的心态去对待历史与现实中的人和事,更多地去吸取历史中所蕴涵的有益的经验,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关照,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历史观和人生观,从而促进青年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有利促进教师的发展。

一节好的历史课,知识、能力与方法的掌握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能给学生以启发,给学生以思想的熏陶。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要敢于讲出自己对历史的看法,有自己的观点,阐发那些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积极影响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如宽容和谐、责任意识、独立思考与理性精神、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等。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与课程改革同进步,共发展,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不断发展自己、提升自己,更多展现历史教师的价值。以本文主题为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历史教师起码在以下两个方面能得到进一步地发展。

拓展和丰富历史知识。要阐发“百家争鸣”各派思想的积极意义,必须对各派主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主要观点有所了解,这仅阅读教参和课本是不够的。读一本大部头通史如《中华通史》(台湾陈致平著)关于这部分内容的阐述是应该的,读一种中国文化史专著关于这部分内容的论述也是必要的,再深一点,读一读《论语》、《道德经》、《孟子》等著作原文也是应该的,否则,讲起来心中无底,如何发挥?而在这种阅读的过程中,教师的知识储备、思想认识都能得到很大的提高,对教师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也是一种发展。

改变教育教学观念。更多地关注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教学目标是要对学生的思想和观念施以积极的影响。这样我们的教学重点,就必须从更多地关注知识的记忆与整理、应试技巧和方法的训练,转向更多地发掘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素材,更多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哪些是学生需要的,哪些内容对学生的发展是有益的,再对照《课程标准》和新课程理念,思考怎样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有所拓展,真正地使历史教育更好地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历史教学内容量大?史实林林总总?政治、文学、、经济、、、军事?以及各方面的重大事件都要描述。总体来说?对传统文化可集中从物质、制度、精神的三个方面加以突出。

物质文化方面?我国在世纪以前?其成就名列世界前茅。制度文化方面?由于封建社会历史长、体制健全、社会结构相对稳定?维护和巩固了封建大一统的天下并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盛世”。在精神文化方面?从春秋战国始?人文思想就比较成熟?这种思想一直保持连续性发展?并体现出重政治、重人伦道德的特点。古代哲学主张“天人合一”?儒家思想“中庸之道”?这些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影响很大。汉代董仲舒提出“罢?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以后儒家思想又沿着天人感应目的论发展。但儒家主张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并不探求超现实的“彼岸世界”?宗教在传统文化中始终没有成为统治思想。

在历史课教学中?对于传统文化及其影响的强调?大多只能在讲述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不可能单辟专章论述。但在基本完成断代、古代史教学任务后?应系统归纳、着重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

发扬集体主义精神?以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培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客体?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的主体。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这种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在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诸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等?都是用来武装广大学生的武器。

推崇仁爱原则?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基本精神学生?培养激发他们为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而且要能海纳百川、包容万物。自强不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坚强的意志?厚德载物教育则可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倡导“重家庭”的伦理道德风尚?强调个人在家庭对社会关系中的义务。千百年来?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伦理一直是伦理道德的核心?“齐家”思想、尊老爱幼、父慈子孝?邻里和睦等传统的家庭观念?在千百年中?在家庭———社会细胞的建设中?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弘扬传统理想人格。传统文化以儒学为主?佛、道为辅?三家理想人格虽各有特点?但具有共同特点?修身治国。重义轻利、克己奉公。积极进取、坚忍不拔。古往今来的圣哲都是上述理想人格的执着追求者?在建设“四化”的今天?借鉴传统理想人格

第二篇: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以经典诵读为先导。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千百年来尽管经历了封建社会的千锤百炼,但传统美德依然流传至今,并散发着无人能及的独特魅力,也正是这样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打造了国人“忠勤,仁义,厚德,睿智”的优秀品质。为了更好地加强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中学历史教学可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别布置经典诵读内容。从《论语》、《三字经》,到《千字文》、唐诗、宋词,到古代散文、名人名言等等。要求学生每天利用晨读或早自修时间,饱览古今传统经典,理解内容,注重理论实践结合,阐述表达现实意义。从“学而知”入手,逐步达到“知而行”。

(2)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中学生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进行古代文化的教学时,注重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品德修养教育,灌输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升华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渗透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等,不断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提升中学生的精神境界,加强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习俗。课后让学生调查一下,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目前我们还保留了哪些节日?在各种洋节进入我国后,传统节日是否受到影响?学生自己家里过哪些传统节日,在过节时有哪些习俗?

(3)增强学校特色。如果一所学校有意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它的校园文化也一定会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当然,除了“孔子书院”之外,像上述所说的公立中学是不多见的,所以如果有中学如此行事的话,一定会非常有特色。比如课外活动课可以开设学写毛笔字,学画国画等。

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熏陶学生的心灵,使传统文化与美德深入学生心灵。利用节日活动,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华美德教育。如果举办一些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古代礼制与礼俗,如新学期举办一个拜师礼,提供一个让学生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大环境,对于向学生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将会很有作用。尤其是我国的古代劳动人民聪明绝顶,早已将数学运用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果全校师生一起通过“古典数学节”来领略古人智慧的结晶,就可以在愉悦的节日气氛中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比如说,我国很早就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60个名称来记60天的日期,同学们可以根据这种计算方法,重新对日期做命名。

(4)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紧密结合传统文化研究德育与学科教育的渗透整合,进一步开发完善以传统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使学生在所有课程中接受道德教育,在课堂上获得道德体验,让一个以知识教育为主的道德教育走向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相整合的以感受体验为基础的道德教育,注重深层挖掘、重视熏陶感染和情感的体验。

(5)着力提高历史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通过各种途径诸如讲座交流研讨等方式丛师德学养气质兴趣等诸方面提升教师素质让教师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力军。

(6)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游历让学生了解人情动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参观当地历史博物馆等扩大实际见闻。开展传承传统文化的各类活动如知识竞赛调查探讨开发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等。

五、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智、信、忠、孝、礼、义、廉、耻是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只有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才能使中华民族更加生机勃勃、更加和谐。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八荣八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在中学生中弘扬民族精神有重要作用。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炎黄子孙对国家、对民族的一片深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超越功利的价值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加强自我修养、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体现。“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是这些传统美德在现代的集中概括。“八荣八耻”为新时期的青少年学生提供了行为准则。当今社会应该教育学生树立被大众认可和接受的价值观,如诚信、合作、公正等等。引导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当务之急。只有明确了是非、善恶、美丑与荣辱,才能把青少年培养成具有崇高追求的社会主义新公民,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进一步发展

第三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背景材料】

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人必自辱而后人辱之”,只有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尊重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让更多的西方国家认识和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使我们的传统文化获得一种尊重。这将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应该所尽的责任和义务。摒弃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认真学习和汲取我们传统文化的营养,同时尊重西方文化,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兼容并包,那么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会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颠。

【题目】

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论述文章。

要求:观点明确,重点突出;逻辑严密,结构完整;语言流畅,论述有力;提出的对策要具有可行性。字数在1000-1200字之间。

【范文】

传节日精髓 续民族血脉

——谈弘扬传统文化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传统文化更加重视,如国家将中秋、端午等节日列为法定节日。可尽管有上述措施和手段,在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备受青年冷落,却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多中国人开始在圣诞节、情人节互赠礼物,在麦当劳、肯德基庆祝生日,很多人不知道大阿福,没划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识艾草、菖蒲为何物。

为什么传统节日渐渐被忽视,而“洋节受宠”?这是需要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有人从生活方式的角度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青年生活方式趋同;有人从文化的角度认为,西方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而我国传统文化缺少适合年青人的文化内涵;还有的人则把它归结为商家和媒体的炒作的错误方式,认为现在过节只注重形而下,形而上的精神全被抽空了,缺少传统文化产业去丰富、发展传统节日的内涵、外延,这样变味的节日过起来只能是空虚无聊。

这些观点都有道理,但根本问题是目前传统节日中形而上的精神内容被掏空了。传统节日里,月饼、元宵、粽子等都是商家绝不肯放过的利润点。然而,过分地强调饮食使传统节日变成了“饮食节”。春节吃一顿年夜饭、元宵节煮一锅汤圆、中秋节送几盒月饼、端午节吃几个粽子,节便过完了。传统节日给现代人留下的似乎只剩了饮食,节日中大量美好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俗意境,则变得越来越淡了。没有繁琐仪式要求的洋节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圣诞节的彻夜狂欢、情人节的互赠礼物、万圣节的魔鬼面具,洋节的随意简单让都市人很容易找到情感的发泄渠道,于是它们在中国大地上传播开来。

我国不缺乏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缺乏的是传统文化与时代交融的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要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只有不断开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寻找新载体,让更多的人了解节日的文化渊源,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如在传统节庆日给出专门时间,组织大型、健康、寓教于乐的活动,不断倡导、继承、创新节日文化。

从商家的角度,应该把眼光放得再远一些、更宽一些。挖掘传统节日的情感价值,不仅仅是扩展销售规模,更重要的是建立起消费者与企业、品牌间的情感联系,这是企业的最大利益所在。节庆消费要深刻挖掘消费者的情感价值,消费者最深层需求便是情感消费,这决定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对传统节日的情感价值挖掘得不够是厂家和商家的一种短视行为,传统节日其实有很多独特的价值,从目前来看,反倒是一些跨国企业独具慧眼,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的营销做得非常到位。

我国传统文化深刻而久远,而传统节日则正是传统文化中的精粹。光大传统节日内容,传承传统节日精神,是凝聚爱国意识、民族意识的强大力量,更是弘扬民族文化的有效手段。因此,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有义务传承传统节日之精髓、延续中华民族之血脉,让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光芒!

【广西公务员考试网点评】

本文属于典型的评论性文章。全文围绕“弘扬传统文化”这一主题展开,评述了时下洋节受宠、传统节日被冷落的种种现象,并透过此现象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分析,从而论出了应当采取的一些策略。

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通过现象描述将传统节日受到冷落的话题引入;第二、三段为第二部分,分析了“洋节受宠”的具体原因,也是对此进行的深入思考;第四段为第三部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前缺乏的是传统文化与时代交融的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对传统节日文化传承问题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评述;第五段为第四部分,从商家的角度论述了其应当采取的策略和秉持的态度;末段为第五部分,言明了弘扬名族文化、传承传统节日的重大意义,以及当前每个炎黄子孙的重大责任。

文章整体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构思新颖,思想性较强,语言较为流畅,是值得参考借鉴的评论性文章。

第四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荐)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演讲比赛策划书

一、活动背景

中国是拥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大国。各种传统文化以及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可是随着世界的发展,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中国文化传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作为新时代的职校生,我们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上大放异彩。

二、活动目的

让全校学生充分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热爱祖国、爱护祖国文化的强烈责任心和高度责任感。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尽情发挥参赛选手的自身风采和演讲才能,以各自不同、新颖的角度和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伟大复兴的信心。

三、活动主题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四、活动对象

贞丰县职业技术学校全体学生

五、报名方式

学院自行报名,最后推选两名(组)选手参加校上比赛,名额报至文学院文艺部

六、活动要求 1.原创稿件

2.决赛脱稿演讲

3.比赛时间为3——5分

4.要求积极向上,紧扣主题,结合自己的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展现个人风采

七、活动时间与地点

时间:2018年6月中旬到6月下旬

地点:待定

八、大赛程序

本次演讲比赛设初赛、决赛两个阶段。初赛由专业自行举办,最后推选两名(组)选手参加学校决赛。决赛分为命题演讲和现场抽题演讲两部分。

九、组织分配

各部门的工作安排: ⒈ 文艺部

(1)负责整体策划

(2)联系场地布置及音响设备、灯光

(3)收集选手资料、背景音乐等制作PPT(4)负责节目编程及其晚会全流程的衔接

(5)发送请柬 ⒉ 宣传部

(1)前期的宣传工作

(2)为参赛选手拍摄宣传短片(3)负责比赛当晚现场摄影

⒊ 礼仪队

(1)培训主持人,并对主持人串词进行商讨

(2)联系表演嘉宾,邀请评委 4.办公室

(1)制作决赛评分表及其节目单

(2)准备荣誉证书及其奖状

(3)安排好决赛当晚的统分人员及奖状填写人员,在所有选手演讲完后以最快的速度算出成绩交于礼仪人员送到主持手上

⒌科创部

(1)负责后勤工作如会场座位安排、主席台水的供应、卫生

(2)准备好所需要的道具,在上一个节目结束时把道具马上把道具搬上舞台

(3)安排相关人员到会场协调工作,一直到比赛结束

(4)做好晚会现场秩序维持

(5)安排人员到晚会现场催场

十、大赛后勤保障 1.认真整理好参赛选手的资料,保证比赛质量,比赛当晚绝不出现任何差错。

2.加强对本次大赛的对外宣传力度,可以利用广播站、海报、学团网站、校报等形式进行。

3.确定比赛时间和场地。

4.征求校领导及老师的意见,对不妥之处作出修改。5.比赛结束后及时做出活动总结,吸取经验。

十一、决赛具体过程

1.主持人主持开幕式 a.简单的问候

b.介绍出席领导和老师及嘉宾

c.宣布规则和板块构成d.宣布大赛正式开始

2、比赛按内容进行,评委打分,记分员记分。

3、评委对选手进行点评

4、宣布比赛成绩

5、领导和老师为选手颁奖

6宣布比赛结束

十二、大赛评分细则

(大赛采用百分制,分基础分和能力分两部分)

1、基础分:

(1)仪表端庄,姿态自然、大方、气质良好。5分

(2)话语流利清晰,普通话标准。5分

(3)感情充沛,真挚,热情,富有感召力。10分

(4)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比赛,不拖泥带水。10分

(5)所述内容充实,积极,健康向上。5分

2、能力分:

(1)主题鲜明、突出、条理清晰,层次分明。10分(2)内容结构完整,构思巧妙,引人入胜。10分

(3)思维敏捷,反应迅速,机智灵活,自然流畅。15分

(4)审题准确,具有创新意识。10分

(5)现场抽题演讲。20分

十三、奖项设置

一等奖 1名 颁发荣誉证书及奖品 二等奖 3名 颁发荣誉证书及奖品

三等奖 5名 颁发荣誉证书及奖品

十四、活动宣传

(1)至少二块展板宣传

综合楼一块 食堂一块

(2)小型海报宣传 至少10张海报 每栋宿舍楼下一张

十五、注意事项

1、各组分工不分家,导演组会观看进程并适当地调整工作。各工作组在尚未开展自己的工作或完成自己的工作时,请自觉帮助其他工作组完成工作以加快整体工作进程。

2、制作团队所有成员的手机必须保持24小时开机状态,并保证随时能联系到人。工作认真负责高效率,有任何问题及时上报。

3、晚会后工作细则:晚会结束后,各工作人员按照会前安排的相应工作进行收场工作。非特殊情况,不允许任何团队成员在没清理完会场之前提前离开会场。

4、各项目组人员任务发生严重冲突时,可视情况重新调整各组的人力资源。

贞丰县职业技术学校

2018年6月7日

第五篇: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内容提要]:文化魅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前提和不竭源泉,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后盾。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时代浪潮,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相结合,成为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强劲力量。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必须将文化建设作为我国全面发展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战略性目标,努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当代的国际大环境下,对全面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

软实力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culture, the premise and source of a nation’s soft power, serves as an indispensable backup force in its peaceful rejuvenation.With the coming of the era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multi-polar world, cultural soft power has become a necessary part of a nation’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which, combined with its hard power in economy and military, works as a strong forc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stage.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its long history and countless brilliant achievements, works 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improving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in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Therefore, brillia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must be utilized as a strategic tool in our country’s overall development.Key words: brilliant traditional culture;China;soft power

引言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孟宪实曾经说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之源,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1‛。我国传统文化具有五千多年漫长悠久的历史,孕育了辉煌灿烂、独树一帜的中华文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形态。在以往的漫长岁月中,传统文化经过历代优秀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的阐发和完善,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和气质中不可替代的文化传统,并且深深地融汇于全球华人的精神血脉之中。中国上下五千年的许多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道德伦理和社会风俗的基本准则,在今天现代化的社会经济发展中任然发挥着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传统儒家文化进步的社会历史观,以人为本的政治观,维护社会秩序的道德伦理道德观、教育观等等,不仅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昌盛做出了积极贡献,对今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这一点,更是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1 988年全世界荣获诺贝尔奖的七十五位科学家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时说:‚二十一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两千五百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2‛。

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以文化为标志的软实力作用日益凸显 传统文化是文化中最具稳定性和影响力的因素,并成为识别一个国家的重要标识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几千年来延续至今并不断发展丰富起来的维系整个社会的共同理念精神状态思维生存方式和价值追求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各种文化的融合和汇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潜文化经典文化等方面 因此,大力 12 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许渊冲。中国文化与全球化。费孝通,德里达等人,人文讲演录:中国文化与全球化。江苏教育出版社,003:63. 弘扬和培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吐故纳新的传统文化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内涵,将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聚合力中华文明对外的感染力和中国的综合国力,而且也有助于向世界提供具有感召力的中国制造的思想价值观话语体系,从而在国际社会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软实力的界定

中国应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传统文化经过历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的传承与发展,逐渐沉淀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和气质中不可替代的文化传统,而且深深地融汇于全球华人的精神血脉之中。长期潜移默化的渗透,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和风俗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设计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理论基础作用,融入当代价值当中。

我国是一个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的额国家,素以文敏之邦著称。历史悠久的文明进程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培育了崇高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宝贵的财富。它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富国强民、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更是未来发展路途上中国人民薪火相传、继往开来、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

传统文化由‚传统‛和‚文化”这两个概念组合而成。汉语中的‚传统‛两字有继承的意思。文化的继承从来都不是全盘继承,而是一个有所选择、有所取舍、推陈出新的过程。‚文化‛一次,从古到今,从中到西,从泰勒到任继愈,大约有两百多种界定。广义‚文化‛包括人类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涵义则侧重其精神层面。现代汉语语境中的文化则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其理论思维性质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产品的总和。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具有相当丰富内涵的范畴,它指涉的是中国人从古延续至今的一切行为范式及确立各种范式的相关信仰。有学者认为,从内容上看,中古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以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为辅并涵盖各种文化形态如法家、墨家、名家等各种思想体系、集各种民间信仰、知识、习俗等而形成的一种文化,从主旨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重人伦重道德重人世重实用的人伦道德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曾经对中国甚至世界的发展繁荣做出过巨大贡献。可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构建‚文化软实力‛的基础。

1989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S,奈(Joseph S Nye,Jr)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他在《制定领导》(Bound to Lead)一书中明确指出:‚美国不仅是军事上和经济上首屈一指的强国,而且在第三个层面上,即在 ‘软实力’上也无人与之匹敌‛。这样,约瑟夫〃S,奈首次提出了‚soft power‛一词,即‚软实力‛。

2005年,我国出版了约瑟夫〃S,奈的论文《硬实力与软实力》,约瑟夫〃S,奈为自己的论文集撰写了引论。在引论中,他对‚软实力‛这个概念做出了这样的一个说明:‚一个国家达到骑在世界政治中所期望的结果,可能因为其他国家希望追随他、羡慕其价值观、以其为榜样,渴望达到其繁荣和开放的水平等。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实现世界政治目标的方式,......,有吸引力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制度与通过威胁、运用军事或经济武器迫使他们改变同样重要。软实力吸引民众,而不是迫使他们改变。‛

我们所说的‚软实力‛是建立在中国人民利益和世界人民利根本一致的基础之上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今世界的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但不平稳不确定因素在增多,新挑战新威胁在增加,通过对话而消除国家之间的分歧,通过合作来应对共同面临的挑战,日益成为各国人民的主流民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不仅需要客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客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意识形态、社会形态、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差异不应该成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障碍,更不能成为相互对抗的理由。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文敏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价值

传统文化的‚软实力‛有助于中户民族凝聚力的增强。任何文化都首先是民族文化,其总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民族区域产生和演变,反映着该民族对世界的认同和感受,凝聚着该民族更深层的精神追求。共同的文化传统塑造了该民族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心理倾向、精神结构以及行为模式,并最终形成了该民族的文化认同。古作为民族灵魂和标志的文化,即使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力量,优势民族和国家认同的内在基础,还是民族凝聚力和创新力的原动力,因为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根本体现。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与文化认同作为国家认同基础的传统。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成就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与民族性格,并深深融入到民族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记忆,也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强打精神支柱和共有精神家园,因而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纽带。因而,我们应该充分发掘其中蕴藏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理想追求和精神气质,形成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根基和牢固的精神纽带,并结合新的实践发扬光大其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引导作用、整合作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薪火相传,始终成为凝聚人心、促进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铸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根基,形成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并最终是中国‚软实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推动力。

传统文化的‚软实力‛有助于中华民族亲和力的提升。亲和力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发展国家软实力,关键在于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增强文化的吸引力和亲和力。而只有当中国文化的精髓引导人类文化前进时,世界历史才找到真正的归属。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体现了当今全人类的普遍价值观念,极富现代意蕴。这些内容,即使民族的,又是全人类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我们把这些内容用国际社会容易理解的形式对外宣传,比较容易得到认同,从而哟租户余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亲和力,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软实力3。实践也证明,在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今天,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所感知,众多颇具世界影响的文化符号和元素的存在,是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的独特魅力得以充分彰显。

面对全球化与本土化、传统伦理一现代文明的冲突,只要我们充分发掘民族文化资源,寻找与现代文化的契合点,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具有曲琼魅力和普世价值的文化精品,从而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独特贡献,亦为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提供有利条件。因为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我们不仅要注意挖掘继承那些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优秀思想资源,而且要注意弘扬和推介那些具有普世价值的精神智慧,尤其是像‚和谐‛、‚仁爱‛、‚自然‛等几种提心个人、家庭、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理想的文化价值观,既 3 宋莎莎.国家软实力建构中的传媒角色 是建设社会I注意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文化资源,优势推进中华文化不断发展、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的精神力量,还是弥补西方现代化弊病、解决西方文明困境的有效资源,把民族文化传播到世界,一次增强中户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号召力。

传统文化的软实力有主意和谐社会的当代建构。党的十七大柏高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4。‛无论就理论依据还是价值取向而言,中国的‚软实力‛内涵与约瑟夫〃S,奈的大为不同。约瑟夫〃S,奈的文化理论是为了维护美国文化在世界的主导地位,而中国提出的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是为了‚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5‛。而且,中国的软实力建设绝不以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冲击、消解、侵蚀其他文明的文化价值观,因为绝不会构成对其他文明的文化价值观的威胁,文化霸权主义、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殖民主义在意和谐为主要特征的中华文明中没有存在的土壤。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和谐‛思想与‚大同‛理念其实我们:文敏冲突既不是人类的发展趋势,也不是人类发展的不经之路。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尽管有价值观念、宗教信仰、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差别,但构建和谐世界是全球共同的心愿,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共生理念,必将对和谐世界的当代构建提供极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和实践基础,赢得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认同与支持。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三、中国优秀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国家文化软实力

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换为文化软实力?要加大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整理、开发,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要综合归纳儒、道、释的精华,使其互相补充,取长补短。要从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入手,加强青少年民族文化的教育,树立国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传统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一、必须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与转型。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国,民族文化中有许多精华,在软实力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是我们提升软实力开发不尽的宝藏。然而,将传统文化的丰厚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影响力,需要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身价值和魅力要想在多元并存的文化格局中显现,就必须要能够为解决当今世界各种问题提供思想资源,为世界的未来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其关键就在于文化创新和文化转型。首先,中国文化的创新是对外文化传播的基础。没有文化创新.缺乏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对外文化传播就只能是无源之水。在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形势下,中国文化要做到有外壳、有载体。更要有内核、有神韵地展现在世界舞台上,就必须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的精神。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莱布尼茨说过:‚然而有谁过去曾经想到,地球上还存在着这么一个民族,它比我们这个自以为在所有方面都教养有素的民族更加具有道德修养?自从我认识中国人之后,便在他们身上发现了这点。‛‛31中华民族曾经让西方人顶礼膜拜的良好价值形象是中国迈向世界的重要资源。‚中国文化的内在魅力.已经为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中华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与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等跨越时空的文化交流分不开的。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中国文化只有具备充分的世界性,才能真正拥有时代性与先进性‛6。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思想理念还需要增加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和时代价值,才能满足现代人类精神需要,解决当代社会所面临的危机和冲突,才能获得普遍的国际认同与接受。因此,传统文化的创新与转型,意味着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对接,传统文化的内核需要进一步挖掘和阐释,传统文化的形式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使之符合现代的价值观,审美观。

第二、实现儒、道、释互补,整合传统文化软实力。中国拥有自己独特的软实力资源,中国文化是儒、道、释三位一体形成的精神结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贵和‛。在世界三个比较突出的文明中,西方文明崇尚自由,伊斯兰文明崇尚公平,中华文明则崇尚包容,并由此形成了和谐至上的价值观7。‛文化是人类共同构建的第二自然,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普遍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知天、知人、知已之道,是中国文化精神内涵的集中体现。中国古代思想家关注天人关系,追求天人和谐的公共愿望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点。在处理三者的关系上,儒、道、佛各有侧重,儒家着重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道家着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佛家着重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在《论语》中讲‚仁‛有104次之多。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第三十三章)。‛佛教突出 6 李仁质.加强文化交流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中央社会主义科学院学报 7 叶小文。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一个‚善‛字,要求佛教徒已生恶令永断,未生人文研究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儒、道、佛各有侧重点,其中儒家主要用于治国平天下,道家主要用于军政谋略及修身养性,佛家主要用于修心向善。然而,要真正地做到全面提升社会文化,完善中华文化价值,做到传统与时代结合,三者缺一不可。一个国家的文化包涵普世价值观,该国的政策才能得到他国认同,相反,狭隘的价值观和民粹文化就无法产生影响他国的软实力。儒、道、释互补的优秀而厚重传统文化具有为国际社会认同的普世的价值:在国际矛盾日趋尖锐化的今天,这种注重‚和谐‛、‚和而不同‛的思想更能体现出合作、说服等竞争优势,更能够发挥独特的协调、平衡和包容的作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顺应时代要求,迎来了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的契机。‚和‛的思想是事物的普遍规律,要使中国独具魅力的‚和‛文化成为化解人类面l临危机与冲突的新智慧,只有综合儒、道、释的精华,使其互相补充,取长补短,做到时俱进,才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一种承认和尊重,成为一种文化吸引力。

第三、加强对青少年传统文化的教育,促进软实力的提升。文化是民族精神家园和民族创造力源泉,中国文化在迈向世界的步伐中,既肩负着自身的革新也面临着其他文化的侵蚀与渗透。当代青少年肩负着中国文化未来传承与发扬的重担,要使青少年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在自信与尊严中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必须从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入手,加强青少年民族文化的教育,树立国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学校义务教育期间应以多种形式对青少年进行共同的理想信念教育,促进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立足于爱国主义教育,加强学生和公民的爱国精神:加强民族历史和传统的教育,增强青少年对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自觉传承优秀历史传统文化。同时,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和价值对青少年有着重要影响,青少年是文化产业的主流消费者,天天都在跟各种流行文化元素打交道,要使中国传统文化转换为文化软实力,也不能忽视对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的方式,只有关心青少年的快乐和兴趣,才能引导青少年热爱传统文化,关注和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软实力元素在青少年引导中的作用,应该通过渗透而不是生硬说教,应该紧跟时代变化和信息技术变革的步伐,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与青少年身心发展相匹配的方式和活动与他们交流互动,把传统文化的习得融入青少年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将传统文化内化青少年一代所具备的为文化软实力。

结语:

文化软实力是当今世界颇受瞩目的外教理念,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迎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同时都在提升文化的力量。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在今天已经被国际社会所接受。

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构建,需要借助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因为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对构建文化软实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应该承认,儒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由于历史悠久,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时代的需求,应当创新。但是,儒家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在未来还有没有存在价值?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

我们一定要站在文化多远的角度,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的定义无论多宽,它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有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流派。另外,儒家的定义无论多窄,它的指涉有超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因为他即使中国的,也是日本的、朝鲜的、将来也有可能是美国的、欧洲的、澳洲的、非洲的、甚至全世界的。

我们一定要站在自我批判的角度,条论这个传统。在今天,中国传统文化

下载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致辞

    教案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 第一章 装饰绘画材料与装饰风格 教学目的要求:能够掌握装饰材料与装饰风格基础理论知识,了解装饰材料与装饰风格的应用及表现场所。认识各种制......

    如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演讲者:魏优 非常荣幸站在这里演讲我这组的课题,先让大家看一组图片开始我今天的演讲,看到这组图片,大家会联想到什么。今天主要讲的是学习和弘扬中国......

    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作为中国新一代的青年们,我们需要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要弄清楚中国传统文化......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策划书

    安 徽 农 业 大 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策划书一,活动名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二,活动主题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展现学子风采,绽放大学生光芒。 三,活动目的此次传统文化展旨在为所有华传学......

    如何弘扬和保持中国传统文化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形势与政策教育》论文 班级:XXX姓名:XXX学号:XXX得分 如何弘扬和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涌现过多少英雄人物、仁人志士。 “......

    1.2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班会教案 商贸图文级部中职一年二班 一、活动目的: 1、通过多种活动形式,颂扬中华传统文化,了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传统节日典故。增强他们对民......

    如何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论坛》2013年第7期 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大课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牛安生① 【摘要】本文阐述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指出它是文化强国的必然之路;论证了中国......

    关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致辞

    六三 中秋节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合: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今天的升旗仪式由63中队主持。甲:第一项出旗。乙:第二项升国旗、奏国歌。甲:我是** 乙:我是** 合:今天我们的活动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