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在全省卫生系统深入开展向王万青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
关于在全省卫生系统深入开展向王万青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
各市、州卫生局,甘肃矿区卫生局,厅直各单位,兰州大学第一、二医院,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大型企事业单位职工医院:
王万青同志是我省卫生系统涌现出的杰出代表,是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学习的光辉榜样。2010年7月23日,经省委宣传部、省卫生厅推荐,王万青同志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重要典型。近一个时期,中央和省上各主流媒体纷纷对王万青同志先进事迹作了全面深入的报道。为了弘扬王万青同志扎根草原、爱岗敬业、刻苦钻研、服务藏区人民的崇高精神,弘扬他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崇高医德,进一步教育和激励广大医务人员爱岗敬业、服务基层、心系患者,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省卫生厅决定在全省卫生系统深入开展向王万青同志学习的活动。
王万青同志1968年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告别繁华的大都市,只身来到甘南州玛曲县阿万仓乡卫生院工作。42年来,他克服重重困难,身背药箱,用双脚走遍了玛曲草原的每一个牧民的帐房,为成千上万的藏族同胞看病送药。他曾经在牧民帐篷中在手电筒的微弱光线下,救活了一个被牛角挑破肚皮、肠管外露的藏族孩子;曾经在最简陋的手术条件下进行了甘南州有史以来第一例开颅手术;他为阿万仓草原上3000多人建立了门诊病历,使全乡90%的牧民有了自己的健康档案;他娶了一位藏族妻子,从此扎根草原,现在他的子女仍然生活和工作在草原上„„王万青同志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白衣战士救死扶伤、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情操,他用毕生精力书写了对藏族人民水乳交融肝胆相照的一腔热情,1988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称号。
学习王万青同志的先进事迹,就是要学习他坚定的理想信念。42年前,王万青同志只身从繁华的大都市来到阿万仓草原,艰难地通过了生活关、语言关,很快与藏族人民打成一片。王万青的妻子是本地牧民,他们的藏汉姻缘成为草原上的一段佳话,他们的孩子也放弃回到大城市的机会,跟随王万青夫妇继续生活、工作在草原上。王万青同志的这些事迹突出地体现了他对党、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为实现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坚定信念。学习王万青同志的先进事迹,首先要学习他心系藏族同胞,视藏族同胞为亲人,把藏乡当故乡,为民族团结事业默默奉献的崇高境界,从而帮助我们牢固树立爱党爱国爱人民的高尚情怀,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学习王万青同志的先进事迹,就是要学习他高尚的医德。42年来,王万青同志放弃了多次回上海的机会,凭着对玛曲人民、对藏族同胞的深厚感情,恪守一个医生悬壶济世、救病救人的神圣职责,毅然留在了高原,特别是以一心一意为患者服务的博大情怀,书写了许许多多为藏族群众解除病魔的感人故事。王万青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工作业绩,充分体现了他高尚的医德医风。全省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认真学习王万青同志这种不计个人得失,时刻以祖国需要、人民需要为已任,扎根草原、无私奉献,服务基层、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高尚医德,力求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和务实的作风投入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医疗工作当中,不断树立医疗卫生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学习王万青同志的先进事迹,就是要学习他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王万青同志在临床上是一个真正的多面手,42年来,经他手救治成功的病人不计其数,他主刀或主持参与的颅脑、颈、胸、腹等各类手术近千例,有些手术填补了玛曲乃至整个甘南高原外科手术的空白。他在国家级和地方各级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部分论文引起了国内外医界的关注,他也因此成为甘南州医疗卫生行业第一个获得正高职称的医生。如今虽然退休,但他仍然坚持经常到玛曲县医院指导外科手术,发挥自己的余热。这些事迹充分体现了他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省卫生厅希望全省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要以王万青同志为榜样,立足岗位,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创造出更多的业绩。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在医改中“加强医德医风建设,重视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学、尊重医疗卫生工作者、尊重患者的良好风气”的要求,全省卫生系统要把开展向王万青同志学习活动与深化医改结合起来,与基层医药卫生单位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与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结合起来,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5次集体学习的讲话精神,积极投身到深化医改的各项工作中,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支持者和实践者。各地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向王万青同志学习活动对于振奋行业士气、树立行业形象、倡导社会良好风尚的重要意义,深刻体会王万青同志典型事迹中所蕴含的核心价值,结合本地本单位医德医风建设工作进展,精心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广泛深入的学习活动,希望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进一步统一思想,忠诚和热爱党的卫生事业,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认同感,大力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认真贯彻执行省上近两年来出台的一系列医德医风建设规定,自觉抵制行业不正之风,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要把王万青同志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追求和动力,以高尚的医德医风、精湛的服务技能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尊重,为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O一O年八月三日
第二篇:关于在全省卫生系统开展向孙静霞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
关于在全省卫生系统开展向孙静霞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苏卫医〔2010〕52号)
各市卫生局,厅直属有关医院:
孙静霞同志是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原主任,1914年生于常州,1934年毕业于常州真儒高级护士学校,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退休后被聘为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顾问。孙静霞同志在护理工作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奉献了毕生的智慧和精力。她无私无畏,抗日战争时期不顾个人安危转移并救护伤员;她心系祖国,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毅然回国报效家乡人民;她勇于创新,开创了“责任制护理”和整体护理模式的先河;她品德高尚,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病人,满腔热诚地为病人解除病痛;她刻苦钻研,撰写了20多篇学术论文,许多护理经验得到广泛推广;她甘为人梯,慷慨解囊安排护士进修学习,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护理人才;她鞠躬尽瘁,退休后创办了护理心理咨询门诊和老人临终关怀病房。她多次荣立三等功,先后获得常州市优秀护士、优秀服务标兵、医德医风先进个人、抗洪救灾先进个人称号,荣获第三十五届南丁格尔奖,受到时任党中央总书记江泽民的亲切接见。
孙静霞同志是我省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和先进典型。为了弘扬她的精神,我厅决定在2010年“5·12”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号召全省医疗卫生系统开展向孙静霞同志学习的活动。学习她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坚定信念;学习她勤学、勤奋、勤钻研的敬业精神;学习她创造、创优、创新业的顽强毅力;学习她重德、重才、重师表的崇高品质;学习她助弱、助老、助病人的宽广情怀。
各地、各单位在学习孙静霞同志活动中,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学习孙静霞同志先进事迹与践行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与“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组织和动员广大医务工作者认真学习、大力弘扬孙静霞同志的思想、品德、精神和作风,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医护质量,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附件:孙静霞同志事迹材料
二〇一〇年五月五日
“提灯天使”未曾远行
——追记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原护理部主任孙静霞
走过95个春秋,孙静霞累了。在一个和煦的冬日中,这位曾经的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走完了曲折而光辉的一生。
悼念仪式上,她的学生赶来了,曾经的同事们也来了,更多的却是数不清的普通市民。
按照她的遗愿,孙静霞身穿洁白的护士服,戴着再熟悉不过的护士帽,安详得仿佛熟睡一般。
哀乐低回,鲜花吐悲。孙静霞70余载平凡的护理生涯,成就了人们心中的“伟大”。
常州当地的网络论坛上,一网民当日写下“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诗人臧克家纪念鲁迅先生的名句。
胆识过人的新女性
1914年,孙静霞出生于常州,幼年丧母的她,从小就深感人间情爱的珍贵,向往成为一名“没有翅膀的天使”,能为病人送上温暖。1934年,孙静霞如愿以偿地毕业于常州市真儒高级护士学校,在常州市武进医院任护士、护士长。因业绩显著,1938年出任常州市真儒高级护士学校校长兼武进医院护理部副主任(主任由美籍护士担任)。建国后任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
“我是46、47年在真儒学习的,孙静霞是我的老师。那个时候,孙老师的护理水平就没得挑,那个年代用氧气瓶的很少见,可孙老师却驾轻就熟,让我特别佩服。还有一件小事我终身难忘,凡气管切开的病人,内套管要定时清洗,但用什么洗效果最佳?棉签是直的,有弧度的地方洗不到,直接用水冲更不行,孙老师想出用鸡毛清洗,效果特别好。这个方法我后来带到了湖州,我的护士也都用这个办法。你想想看,孙老师是不是心细、动脑,敢创新?”孙静霞的学生——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浙江湖州一院原护理部主任邹瑞芳回忆道。
当然,作为孙静霞最得意的学生,邹瑞芳也熟知孙静霞的过去。抗日战争爆发后,1942年常州沦陷,日军占领了唯一的医院,驱逐病人和医院工作人员,以收容日军伤员。孙静霞临危不惧,一方面到社会各阶层呼吁、奔走、募捐,并商借到因战争停课的真儒小学为临时医疗场所;一方面又亲自与日方交涉,要求把30名重危病人连床一起交给她带走。一无器械、二无药品,孙静霞几次冒险,带领自愿留下的护士姐妹,避开日军岗哨潜回医院捡药品、器械,看到散落在院子里的纸张、空药瓶、破便盆,都如获至宝。为解决市民的就医问题,各界爱国人士鼎力相助,成立了“常州公立武进医院”,孙静霞又倾其所有,帮助医院渡过艰难的岁月。她的先生是常州地区有名的外科医生,夫妇俩日以继夜地在公立医院为广大病人服务,直至抗战胜利。
“孙老师的英语水平相当不错,那个时候护理常规都是英文,用英语写护理纪录,每天早上的交班,都用英语在读。值得一提的是,孙老师的隔离护理也做得特别到位。我记得,解放后湖州妇婴医院护理部有人要去国外进修,临行前还专门赶往常州,就是要学一学孙老师的隔离护理,减少跟国外的差距。”邹瑞芳的回忆里透着骄傲。
1948年,孙静霞赴美国爱姆丽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护理专业学习,进修结束,适逢新中国成立,美方极力挽留,但她和丈夫不为所动,一心一意想着报效祖国。1949年,他们乘坐新中国成立后中美通航的第一艘轮船“戈登”号,毅然回国。从此,她全部的心血都献给了家乡的护理事业。不懈追求的好母亲
“妈妈的一生,历经曲折,却从来都是镇定自若,勇于追求,风雨过后迎来彩虹。”昨晚,孙静霞的女儿杨伟文和女婿何寿春面对记者时,连着说了几句——“我们为妈妈自豪!”
孙静霞的父母生了5个女儿,孙静霞排老二。“家里反对妈妈学护理,她冲破束缚,跑到美国去深造,她刻苦钻研。我们3个孩子都是她一手带大,妈妈总是教导我们,要先做人,再做事,要把一生的精力都放到学习上,干出自己的事业来。”
“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学习麻醉了。后来爸爸做心脏手术,妈妈就担任麻醉师。这是我记忆里经典的镜头。退休后都80岁的人了,她还写书,自学心理学,开出了心理咨询门诊。可以说,妈妈的一生都是在学习中度过的,而且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孙静霞是在北大专修心理学的。1989年,75的孙静霞在医院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开设了心理咨询门诊。每一例心理咨询的时间,至少在1个小时以上。一名男性咨询者,因自己的学历比妻子低,自卑感长期压抑得他抬不起头来,对生活失去了希望。孙静霞鼓励他奋发图强,自学成才,最后终于取得了函授大学文凭,改变了精神风貌。另一名女性接受咨询,因丈夫有外遇而苦恼不已,直到茶饭不思消极人生,孙静霞帮她分析了丈夫行为不端的起因、过程,最后为她开出了一张“耐心劝慰、温柔如初”的“处方”,夫妻最终破镜重圆。
“妈妈那时就跟我们讲起过,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容易导致人们心理失衡,而我国的心理咨询、治疗又刚刚起步,常州市尚属空白,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是很有意义的。”说话的是女婿何寿春。
在妈妈的影响下,3个子女全部从医。杨伟文曾任苏大附一院妇产科主任,何寿春曾任苏州医学院党委书记。“妈妈总是跟我们讲,要懂业务,担任管理工作也要懂最新的知识才行。她对子女包括第三代的教育的影响都非常深,你看我们是70多岁的人了,自己学会了开车,学会了电脑。”何寿春告诉记者。而杨伟文还随身携带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一份孕产妇死亡的数据分析正急等着她给出答案。
“珍惜时间,踏实做人,多学本领,造福社会,这是对妈妈最好的纪念。”杨伟文的眼圈红了。奉献一生的好主任
在同事和患者的眼中,孙静霞对工作的热忱早已达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
身为护理部主任,她经常利用早晨、中午、晚间的休息时间,亲自观察危重病人,病人的一声呻吟都会引起她高度的警觉。孙静霞的学生、现常州一院感染管理科副科长周健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一位盆腔肿瘤病人,术后无尿,她仔细查找原因后,认为这不是一般术后尿潴留,及时汇报医生,经再度剖腹探查后,证实输尿管在术中误伤,及时发现才幸免于难。
建国后医院规模不断扩大,专科病房接踵开出,孙静霞采用开出一个专科、送出一个学习、回来带动一片的方法,使常州一院在短短的10年内建成一支能胜任多种专科护理工作的先进队伍。
文革结束后,孙静霞依据自己几十年的从业经验,提出“爱心、同情心、责任心”,“三心”护理工作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在省内率先试行“责任制护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1982年,全国首届“责任制护理研讨会”现场会在常州一院召开,孙静霞在全国同行中传授护理经验,引来赞誉一片。
几十年中,孙静霞撰写了20多篇学术论文,在杂志上发表或会议上交流,许多经验得到了有效推广。每年她都要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和讲习班10次以上,还常将外地请来的老师安排到自己家中吃、住,一方面减轻市护理学会的负担,另一方面也有更多的机会相互讨教。
1986年,72岁的孙静霞正式从护理部主任的岗位上退休,可她依旧是每天7点准时在病房出现,和每一个熟悉的病人亲切地打着招呼,询问他们的情况。“孙主任总说,在医院干了一辈子了,到哪里都觉得没有在医院里好。”同样曾经担任过常州一院护理部主任的姚克勤回忆道,虽然上了年纪,可孙静霞却一点也不显老,每天早上6点多,她从家里出发,步行半小时来到医院;护理部每年的总结也都是由她执笔写就,字迹工整隽秀;逢年过节,老人总要准备点小礼物,分发给大伙儿,说上几句祝福的话。
1992年,孙静霞已年过8旬,在她的牵头下,常州地区首家“临终关怀”病房正式成立,主要收治老年性痴呆、脑血管意外、晚期癌症等病人。几年中“临终关怀”病房收容了几百名病人,年龄最大的97岁。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有的安详地走完了生命的最后历程,有的获得了新生。做这一切,孙静霞从不收一分钱,相反,她还常常为病房添置一些必需的物品,逢年过节送上鲜花、水果给老人们。至今,一院的医护人员都还记得她曾亲自做了10多位老人的临终护理,让病人干净、安详地离开人间。
有了“临终关怀”这块阵地,孙静霞仍然“不知足”,她要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全部奉献给奋斗一生的护理事业。在她的争取下,常州一院成立了“南丁格尔示范病区”,由孙静霞担任技术指导,为年轻的护理人员讲解传授护理技术。年岁大了,身体不比往前,孙静霞请来保姆搀扶着也要走进病房,和护士们打个招呼,与病人们说说话,大伙儿总说,孙主任唯有这个时候才有精神。
让历史在这一刻驻足:1995年6月29日下午3时,人民大会堂,孙静霞获得第35届南丁格尔奖,国家主席江泽民微笑着,将一枚金光闪闪的奖章颁给孙静霞!
荣誉,在那一刻降临,而付出,却伴随了孙静霞的一生。
第三篇:关于转发《卫生部关于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向王振义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的通知
杭中医[2011]10号
关于转发《卫生部关于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向王振义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的通知
各科室:
根据卫生部关于学习王振义同志先进事迹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立足我院实际,决定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创先争优,勇于创新,敬业奉献,爱我中医”为主题的系列学习活动。要求全院干部职工结合我院实际,立足本职,严格按照《卫生部关于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向王振义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要求,努力学习王振义同志心系祖国,忠于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高贵品质;努力学习王振义同志敢于创新,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努力学习王振义同志敬业奉献,大医精诚的高尚医德;努力学习王振义同志传道授业,甘为人梯的高尚风范。满怀信心地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满怀豪情地促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为维护人民健康、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为建党九十周年增光添彩。
现将《卫生部关于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向王振义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
上杭县中医院
二〇一一年一月二十八日
卫生部关于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向王振义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部直属各单位,部机关各司局:
2011年1月1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王振义同志荣获2010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卫生部决定,在全国卫生系统广泛开展向王振义同志学习活动。
王振义1924年11月出生于上海,1948年毕业于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王振义同志是国内血栓与止血专业的开创者之
一、杰出的医学科学家、世界转化医学研究的代表性人物。作为一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同志在6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为医学实践和理论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成功实现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治疗新策略,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创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方案,树立了基础与临床结合的成功典范;经过不懈努力,建立了中国血栓与止血的临床应用研究体系。
王振义同志在医疗服务和医学科研的岗位上创造了非凡的业绩,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医学界的充分肯定。1994年,王振义获得国际肿瘤学界的最高奖——凯特林奖,评委会称他为“人类癌症治疗史上应用诱导分化疗法获得成功的第一人”。此外,他还获得瑞士布鲁巴赫肿瘤研究奖、法国台尔杜加世界奖、美国血液学会海姆瓦塞曼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首届何梁何利科技奖等。
王振义同志是全国800万医疗卫生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和先进典型。王振义秉持“只有奋发读书,有了技术才能救国”的信念,全心专注于医学科学事业,孜孜追求,忘我工作,引领血液学研究不断冲向巅峰,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要学习他献身祖国的高尚情怀。自觉把个人前途置于党、国家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勇于探索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创造医学奇迹,提高我国医学科学的国际地位和水平。
王振义同志把挽救病人生命作为毕生追求,急病人之所急,全心专注于医学科学事业,以极大的热情深入研究医学理论,锲而不舍地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慈爱真诚的大医胸怀和高超娴熟的医术医治无数患者。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要学习他竭尽全力服务病人的高尚品德。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病人,理解病人,一切为病人着想,努力提高医疗质量,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王振义同志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祖国医学与现代医学紧密结合,积极创新治疗思路,在白血病领域创造性地提出不损伤正常细胞情况下的肿瘤细胞诱导分化治疗理论,并在国际上首创使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取得成功。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要学习王振义同志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更加注重自主创新,为实现医疗卫生工作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王振义同志学识丰富渊博、治学态度严谨,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不遗余力培养人才;他注意言传身教,不仅教学生治学之道,还授学生为人之道,为学生们铺就充满智慧的成长之路,培养了一大批医学临床和科研人才。广大医疗卫生工
作者要学习王振义同志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不计名利得失,坚持发现和培养医学人才,建设医学科学发展的人才梯队。
当前,我国正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这项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需要千千万万个像王振义同志一样的医疗卫生工作者,敬业奉献,救死扶伤,积极参与医改,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切实为缓解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作出贡献。卫生部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深入开展向王振义同志学习活动。要加强向王振义同志学习活动的组织领导,把开展学习活动与改善医疗服务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与全国医药卫生系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采用报告会、座谈会、媒体宣传、医疗技术大比武、学先进评先进等各种形式,组织和动员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要大力弘扬王振义同志的思想、品德和精神,振奋精神,扎实工作,积极探索,开拓创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争做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忠诚卫士,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务人员的良好社会环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〇一一年一月二十一日
第四篇:学习王万青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王万青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王万青同志的先进事迹和总结心得体会,培养我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学习王万青的可贵品质和崇高精神。
我被王万青克服种种困难,献身基层卫生事业,全心全意为藏区群众百姓送医送药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在王万青身上,我感到了坚守的强大力量,甘于奉献的优秀品格,感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他身上的生动体现,我要以王万青为榜样,在工作中践行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执着追求的精神。
看了王万青的报道,深受感动,一个上海重点医科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能够42年扎根草原,为当地群众看病送药,这样精神令人敬佩。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对妻子不离不弃,几十年来,从容、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诱惑和变化,他的一生平淡而不平凡。作为年轻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以王万青为榜样,珍惜眼下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工作中践行王万青那种爱岗精神,进一步做好本职工作。
王万青是我们身边的典型,他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艰苦的地区创造条件、艰苦学习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在位藏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二是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视藏族同胞为亲人,全心全意为他们服
务,得到了当地的群众的尊重和认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当初的誓言。王万青的实际证明,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没有变,那就是“祖国的需要就是个人的志愿,在人民群众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王万青做的看似都是些平凡的事,可是这些平凡的事能坚持做42年,的确很不容易。年轻知识分子有时候会对环境和条件有不满的情绪,可是王万青却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中青年工作者要能够甘于清贫、耐得起寂寞,要热爱自己的事业,甘于为之奉献。多年来王万青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家乡,一边是对故土亲人的深切思念,一边是缺医少药深受病痛折磨的藏族同胞,王万青在一次次的回城潮中辗转反侧,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留下。
向王万青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追求理想、淡泊名利的优秀品格,学习他心系群众、民族团结的高尚情怀,学习他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尊尚品质,学习他艰苦创业,奋发有为的敬业精神。王万青同志是一位爱党、爱国、爱人民、献身藏区医疗卫生事业,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杰出典范,是优秀共产党员的突出代表,他的事迹在平凡中折射伟大,细微处体现崇高,是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的榜样。
第五篇:学习王万青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王万青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临潭县中医院外科
李启彬
通过广泛的宣传学习活动,使民族地区的干部群众和面临就业的大学生,接收一次深刻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把王万青同志的精神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工作动力和思想保证。
我被王万青克服种种困难,献身基层卫生事业,全心权益为藏区群众百姓送医送药的奉献精神所感动。在王万青身上,我感到了坚守的强大力量,甘于奉献优秀的品格,感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他身上的生动体现,我要以王万青为榜样,在工作中践行爱岗敬业、艰苦奋斗、执着追求的精神,在为患者服务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通过 学习王万青同志的先进事迹和总结心的体会,培养我大公二无私的奉献精神,学习王万青的可贵品质和崇高精神。
看了王万青的报道,深受感动,一个上海重点医科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能够42年扎根草原,为当地群众看病送药,这样精神令人敬佩。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对妻子不离不弃,几十年来,从容、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诱惑和变化,他的一生平淡而不平凡。作为年轻的医务工作者,应该以王万青为榜样,珍惜眼下良好的工作环境,在工作中践行王万青那种爱岗精神,进一步做好本职工作,为广大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西部民族地区条件艰苦、经济落后,王万青始终坚守自己青春时代的理想和追求,以实际行动完成了从一个外乡客到草原人的转变,他以草原为家,用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赢得了藏区人民的认可和尊重。王万青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我们人生坐标的设定必须与祖国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以及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只有在基层实践中获取新鲜的工作经验,汲取成长的精神动力,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王万青是我们身边的典型,他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艰苦的地区创造条件、艰苦学习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在位藏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二是在医疗服务过程中,视藏族同胞为亲人,全心权益为他们服务,得到了当地的群众的尊重和认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当初的誓言。王万青的实际证明,我们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没有变,那就是“祖国的需要就是个人的志愿,在人民群众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王万青做的看似都是些平凡的事,可是这些平凡的是能坚持做42年,的确很不容易。我们身处甘肃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科研条件相对落后的身份。年轻知识分子有时候会对环境和条件有不满的情绪,可是王万青却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中青年工作者要能够甘于清贫、耐得起寂寞,要热爱自己的事业,甘于为之奉献。多年来王万青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家乡,一边是对故土亲人的深切思念,一边是缺医少药深受病痛折磨的藏族同胞,王万青在一次次的回城潮中辗转反侧,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留下。
向王万青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追求理想、淡泊名利的优秀品格,学习他心系群众、民族团结的高尚情怀,学习他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尊尚品质,学习他艰苦创业,奋发有为的敬业精神。王万青同志是一位爱党、爱国、爱人民、献身藏区医疗卫生事业,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杰出典范,是优秀共产党员的突出代表,他的事迹在平凡中折射伟大,细微处体现崇高,是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干部和在校大学生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