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在全省卫生系统开展向钟杏菊同志学习的决定
浙江省卫生厅 文件
浙卫发„2010‟215号
关于在全省卫生系统开展 向钟杏菊同志学习的决定
各市、县(市、区)卫生局,省级医疗卫生单位:
钟杏菊,女,1954年2月出生,198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嵊泗县嵊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壁下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师。她扎根海岛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把“立志从医为乡亲、哪有困难就有我”作为自己的职业准则,满腔热情地为病人服务、为患者排忧解难,忠诚履行一个基层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着救死扶伤的感人篇章,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被海岛渔民称为“自家医生”。由于钟杏菊同志的出色工作表现,其先后被授予“嵊泗县优秀共产党员”、“嵊泗县先进工作者”和舟山市卫生系统“十
- 1 - 佳医德标兵”、“感动浙江卫生十大人物”、“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等荣誉称号。
近日,钟杏菊同志感人事迹在《浙江日报》等媒体报道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积极反响。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茅临生在浙江日报8月10日一版通讯《一个人的卫生站——记坚守嵊泗小岛35年的乡村医生钟杏菊》上作了重要批示,要求加强正面典型人物宣传教育,组织好学习钟杏菊的事迹。根据茅部长的重要批示精神,为了深入推进争先创优活动,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厅党组决定在全省卫生系统开展向钟杏菊同志学习活动。
一、学习她扎根海岛,矢志不渝,奉献卫生的理想信念 从小目睹海岛缺医少药的钟杏菊,立志学医,服务海岛乡亲,是她始终如一的理想追求。1976年8月,如愿从卫校毕业的她,主动要求到常住人口最多时也就千余人、现在只有300来人的小岛工作。在那里一干,就是35年,成为当地群众离不开、百姓最钟爱的医生。多年来,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她始终坚守工作岗位,默默耕耘,无怨无悔,尽职尽责,毫不懈怠。由于她工作认真、业绩突出,曾有多次机会可以调到条件较好的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工作,但她都一一谢绝,全身心地投入到小岛渔村的医疗卫生工作中,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了“立志从医为乡亲”的诺言。学习钟杏菊,就要像她那样扎根基层,甘于清贫,任劳任怨,忘我工作,全心全意,献身基层卫生事业。
- 2 -
二、学习她克己为人、不为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 小岛的生活是艰苦的,小岛的医生是清贫的。与壁下岛隔水相隔的大盘岛,环境更为艰苦。当时,县卫生局决定在岛上设一个医疗站。此时,钟杏菊已在壁下安家,丈夫肾脏手术后正处于后续治疗期,13岁的女儿在县城读小学。两难之中,她毅然主动请缨常驻大盘岛。上岛后她不但不领卫生院一分钱工资,还个人出资数千元,配置了常用必备药品;她冬冒寒风夏顶烈日,走访每一户渔民家庭,展开健康状况普查,为全岛渔民建立健康档案,保障了岛上乡亲和外地渔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大盘岛地理位置偏僻,交通十分不便,生活条件也很艰苦,没有医生愿意来接替她的工作,钟杏菊成了这个小岛群众离不了的唯一一个医生。学习钟杏菊,就要学她不计个人得失,舍小家为大家,永远把党的需要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
三、学习她勤勤恳恳、恪尽职守、心系群众的“天使”本色
对于海岛渔村的乡亲们来说,钟杏菊不仅仅是一名医生,她更是一位亲人。岛上的男女老幼,除了生病时少不了她,就连家家户户的红白喜事,也都忘不了叫上她。她总是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来呵护,乡亲们也自然把她当亲人对待。在钟杏菊工作过的地方,只要提起她的名字,乡亲们都会由衷地说:“杏菊是阿拉渔民自家医生。坚守小岛挎药箱,坐小船风里来浪里去,为阿拉送医送药、除病消灾,真比亲人还要亲!”。她以高尚的医德和优良的作风,赢得了群众发
- 3 - 自心底的认可和赞誉,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医生的大爱和责任,模范履行了医生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学习钟杏菊,就是要像她那样满腔热情地对待病人,为解除患者病痛倾尽心力,把关爱群众健康作为一个医生的全部追求。
在“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新形势下,学习宣传钟杏菊同志的先进事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希望全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单位的党组织,要把钟杏菊同志的先进事迹作为加强卫生队伍建设的生动教材,认真组织学习,宣传先进典型,积极营造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广大卫生工作者要以钟杏菊同志为榜样,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投身创先争优活动,为建设一支“适应时代要求、改革创新、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高素质医疗卫生队伍,为加快构建民本卫生、和谐卫生,建设卫生强省而努力奋斗。
附件:白衣丹心映碧海——记嵊泗县嵊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壁下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共产党员钟杏菊
二○一○年八月三十日
(此件公开发布)
- 4 - 附件
白衣丹心映碧海
——记嵊泗县嵊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壁下社区卫生服务站医生、共产党员钟杏菊
在烟波浩淼、碧浪连天的东海,有壁下、安基、大盘三个小岛,加起来也不足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最多时也就千余人,现在只有300来人。1976年盛夏的一天,一个青春少女来到嵊泗县壁下人民公社医院报到。一晃,就是35年,她已成为当地群众离不开、百姓最钟爱的医生。而她的同学,有的已经是市人大常委会的领导,有的担任了市级医院的院长。她就是曾获“嵊泗县优秀共产党员”、“嵊泗县先进工作者”和舟山市卫生系统“十佳医德标兵”、“感动浙江卫生十大人物”、“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的钟杏菊,如今仍是一个小岛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普通医生。
一、耳闻目睹无医苦,立志从医为乡亲
1954年2月,她出生在只有0.48平方公里的小岛,成长中,她亲眼目睹乡亲们下海劳作手脚碰伤、风寒发热生病只能熬,遇上急病重病看天意,碰到大风天气只能干着急。一幕幕缺医少药的痛苦情景从小印在她的脑海中,她从而暗暗地立志学医,要解除乡亲的危难。
1974年7月,在当地政府领导的关怀和帮助下,钟杏菊
- 5 - 终于圆了从医梦。她使出渔家女儿吃苦耐劳的韧劲,付出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饥似渴地拼命攻读。1976年8月如期在舟山卫生学校毕业。回到嵊泗县后,她就向卫生局要求到壁下公社医院工作。一年后,她到县人民医院进修内科和小儿科。当进修将要结束时,医院领导主动留她在县医院工作。这对别人来说是求之不得的。然而,钟杏菊却义无反顾地又回到了壁下公社医院,全身心地投入到小岛渔村医疗卫生工作中,报答党和政府的培养,报效乡亲父老。
二、党的宗旨记在心,哪有困难就有我
1981年4月,钟杏菊成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此时,她已经从一个怀着朴素感情为乡亲服务的渔村姑娘,成长为先锋队的一员。她时刻铭记党旗下的庄严誓言,牢记党的宗旨,发出了“哪有困难就有我”的誓言。
七十年代末,壁下公社医院所在的壁下岛,常住居民有350多户,1250多人。时任副院长主持工作的她,手下也就2个“兵”。每逢冬夏渔汛,小岛不仅是县渔业指挥部驻地和全县渔船汇集处,而且还有宁波、温州等沿海渔民来渔场捕捞作业、上岸补给,万余渔民的医疗重担压在她们的肩上。然而,公社医院经费底子很薄,资金十分紧缺,有时连配购药品的钱也缺少。面对困局,钟杏菊带头出资给医院,共筹得近3000元,配置上常用必备药品,保证了岛上乡亲和外地渔民诊治用药。到2004年3月壁下卫生院建制撤销时,还有近8万元积蓄,上缴给嵊山卫生院。
- 6 - 1991年11月,钟杏菊到舟山市人民医院进修。一年期满返岛后,却听乡亲们反映,乡卫生院风气滑坡,钟杏菊闻讯心急如焚。她一边组织学习,和同志们交心,要求大家牢记“天使”职责,端正服务态度。同时言传身教,热情为患者服务,重树“治病救人”的良好风尚。一天深夜,一位外地渔民腹部疼痛难忍,由老乡扶着来到卫生院求医。在对患者仔细诊察后,钟杏菊确诊是胆囊炎急性发作,她忙前忙后对症下药,直到黎明时分,病情缓解的渔民才安然离去。想不到几天后的一个清晨,来上班的人发现在卫生院大门上贴着一张大红纸感谢信。感谢信中说:“从来没有遇到过像钟医生这样热心肠的好医生,今天一早我们开船回乡了,来不及当面感谢,特留此信,表示谢意……”。这件事对卫生院的医务人员触动很大,从此大家的服务意识得到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有了明显改善。
与壁下岛一水相隔的大盘岛,环境更为艰苦。没有固定航班,岛上居民外出就医只能搭乘渔船往返,不仅不便,安全隐患也多。为解决当地群众就医难题,县卫生局决定在岛上设一个医疗站。此时,钟杏菊已在壁下安家,丈夫肾脏手术后正处于后续治疗期,离不开妻子照顾。13岁的女儿在县城读小学,也常需要母亲的探望照顾。两难之中,她毅然主动请缨常驻大盘岛,而且提出自负盈亏,不领卫生院一分工资。上岛后她既做好日常门诊和出诊服务,又经常沿着岛上崎岖小路,冬冒寒风夏顶烈日,走访每一户渔民家庭,展开
- 7 - 健康状况普查,为全岛渔民建立健康档案。
三、心中只有老百姓,百姓口碑流芳名
钟杏菊作为海岛渔村最基层、最普通的医务工作者,无论是当普通医生还是任院长,甚至在岛上其他社会服务机构撤离后,唯有她仍坚守至今。35年如一日,心中装着老百姓。在钟杏菊工作过的地方,只要提起她的名字,乡亲们都会由衷地说:“杏菊是阿拉渔民自家医生。坚守小岛挎药箱,坐小船风里来浪里去,为阿拉送医送药、除病消灾,真比亲人还要亲!”。
想当年,为了大盘岛上有医生,她放下病中的丈夫、就学的女儿上大盘岛,赢了百姓心,欠了家人情。当女儿在千里之外的吉林举行婚礼那天,杏菊只身在壁下,含泪朝着北方,默默为女儿祝福。
从医35年,心系老百姓的她,无论是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她都全身心的投入到为小岛渔村父老乡亲治病解难保康宁上,老百姓叫她出诊都随叫随到,从未让乡亲们失望。2007年的一天,大盘岛上一位60多岁的渔家老阿婆,突然跌倒在地,呼吸不畅。一个电话打到壁下,钟杏菊在告知患者家属注意事项的同时,让丈夫放下手中的工作,用自家的机动渔船火速送她到大盘岛,及时对昏迷中的渔家阿婆施行抢救,终于转危为安。
2006年3月起,嵊泗县全面开展渔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为把工作做好、做实,她风里来,雨里去,挨家挨户上门建
- 8 - 档,跑的次数最多的家庭有5—6次。对户籍在小岛,居住在县城的家庭,她专程到县城去为他们建档,对居住在其他地方的居民,她趁春节期间上门补建。整整5个多月,终于为岛上258户657名居民上门建立了健康档案。辛勤的付出,得到收获的喜悦,壁下社区的建档率在嵊山镇最高,全县名列前茅,以优异成绩通过县考核。当领导问她一个人干社区卫生服务,需不需要解决什么困难时,她总是笑着回答:“干活苦点累点没关系,我觉得在岛上工作,和群众的心贴得近,没有什么特别的困难,还行。”
1982年夏季墨鱼汛的一个傍晚,乌贼拖船拢洋时,两个温岭渔民背着一位已经昏迷的青年来到卫生院。钟杏菊立即接诊检查,诊断为大叶性肺炎中毒性休克。她深知这病的严重性和接诊的风险性。但转诊到县医院,既没有交通船,也叫不到专船。医生的天职让她下决心冒风险救治病人。一直到五天后有客轮航班到,才护送病人到县人民医院治疗。温岭渔民痊愈后,与钟杏菊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年夏汛到壁下洋面拖乌贼,他一定要捎上一小瓶自产麻油上岛来看望她。
1995年夏汛,大盘岛一位50多岁的渔民在海上张网作业时,小腿被滚动的起网机绳索缠进,造成严重骨折。小船把钟杏菊送到大盘岛,经过应急处理后,她又连夜将病人护送到舟山骨伤科医院,使病人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治疗,得以完全康复。
看病贵、看病难、态度差是卫生系统被投诉的热点。但
- 9 - 在杏菊那里,得到的是周到的医疗卫生服务和低廉的收费。1993年冬汛,一位外地渔民在操作中不慎造成左手指和中指肌肉完全剥离,仅剩白骨相连,但病人拒绝去县人民医院治疗,她明知留在当地治疗风险很大,也只得硬着头皮放大胆子,想方设法用有限的医疗条件给予精心治疗。23天后,渔民的两指创伤全部痊愈,医药费只花了近百元。一位岱山大衢渔民在船上错误使用液化气灶,双手被大火烧得血肉模糊,双脚和腿上也被掀翻的锅内沸水烫伤。同船渔民把他送到大盘后,经她13天精心治疗,渔民投入到了当汛生产,而且只花了260多元药费,还不够到县城求医的来回交通费用。
如今,已是两鬓银霜的钟杏菊已经退休,但她依然锲而不舍,无怨无悔地坚守在生她养她的小岛上履行自己神圣的职责,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依然红火的余热。
主题词:先进典型 宣传 决定
抄送:卫生部办公厅,省委办公厅,省委宣传部,省政府办公厅。
浙江省卫生厅办公室 2010年8月31日印发
- 10 -
第二篇:关于在全市开展向沈星同志学习的决定
中共青州市委
青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在全市开展向沈星同志学习的决定
(2012年5月14日)
沈星,男,汉族,陕西西安人,大学学历,上尉军衔。1981年6月出生,2000年9月入伍,200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士官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营职参谋。2010年9月,入第二炮兵指挥学院研究生三队脱产攻读军事装备学专业硕士,先后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学员”等,并受嘉奖一次。
2012年5月11日,沈星正常请假回青州家中,为准备毕业论文收集相关材料。5月13日上午10时左右,经济开发区学校初一学生王鸿昊在南阳河不慎落水,被途经的沈星及家人发现。沈星同志毫不犹豫跳入水中实施营救,由于河堤湿滑,沈星同志在水中一次次将落水学生推出水面,王鸿昊一次次滑下。沈星同志在成功将王鸿昊推上岸后,自己却因耗尽力气沉入水中。在军地共同搜救下,11时15分被捞救出水,并紧急送往益都中心医院抢救。终因溺水时间过长,经抢救无效,于14时50分永远离开了我们,年仅31岁。
沈星同志用生命实践了自己在党旗下“随时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庄严誓言,用英雄的壮举展示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崇高品格和革命军人的赤胆忠心,用青春热血诠释了一个时代青年的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他不愧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道德楷模,是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时代英雄。认真学习沈星同志的先进事迹,对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明和谐新青州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组织开展向沈星同志学习的活动。
一是学习他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沈星同志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不会游泳的他面对冰冷河水没有丝毫犹豫,奋不顾身,全力救人,直至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这一英雄的壮举,感天动地,可歌可泣,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他长期加强党性修养在关键时刻的集中体现。在生死考验面前,他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赞歌,立起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向沈星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在危难关头,不顾己身安危,见义勇为,奋勇救人,为营造社会主义道德文明新风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是学习他高举旗帜、听党指挥的理想信念。沈星同志时刻以一名优秀党员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牢记党的宗旨,加强党性修养,在思想和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热爱党、热爱人民,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沈星同志的成长道路生动说明,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全心全意为人民,是每个共产党员不断前进、成长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源泉。向沈星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积极学习党的思想、理论、方针和政策,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恪尽党员义务,发挥先锋作用,不断强化党员意识、宗旨意识和使命意识。三是学习他忠于职守、奋发有为的优良品质。沈星同志始终保持着忠于职守、奋发进取、不辱使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追求。在军校时,他勤奋学习、成绩优异,多次被评为优秀学员。工作中,他好学不倦、刻苦钻研,顺利考取研究生进行业务深造。他注重磨砺意志、刻苦练兵,努力掌握现代军事技术,从而把自己锻炼成为了一名政治素质高、思想品德好、业务能力强的新时期优秀称职军官,忠实的履行了自己的岗位职责。向沈星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自觉把本职工作作为履行使命的主阵地,忠于职守、用心用力、少说多干,狠抓落实,为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是学习他牢记宗旨、恪尽职守的忠诚品格。沈星同志入伍12年来,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人民军队爱人民”,忠实履行党员义务和岗位职责,立足本职,兢兢业业,继承和发扬了人民军队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最不平凡的业绩。向沈星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永葆党员干部的政治本色,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不息。
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干部群众,都要以十七大精神为引领,认真学习沈星同志的先进事迹,把学习和宣传沈星同志先进事迹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确保学习活动扎实有效开展;要牢牢把握沈星同志先进事迹中正义、高尚、敬业、爱民、奉献等精神实质,忠于职守,用心用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把开展向沈星同志学习的活动,同各自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提升文明道德素质,在全社会营造学习先进、争创一流的浓厚氛围;要把学习活动激发出来的热情和干劲转化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的强大动力,以更加振奋的精神和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各项工作中,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三篇:关于向钟扬同志学习心得体会范本
钟扬播种了“未来”的种子,也让我心中萌生了一颗信念之芽,对自己的成长之路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身体力行的用更高、更宽的视野把党的宗旨贯穿到工作、学习中,继承和发扬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品质,做到心身言行正,不断深化学习,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做好工作的本领,守好岗位职责,全力干好本职工作。下面是由写写帮文库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向钟扬同志学习心得体会范本”,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向钟扬同志学习心得体会范本【一】
通过学习十佳优秀教师钟扬的先进事迹。我看后深受感动,深深地体会到优秀教师钟扬的事迹平凡又伟大,感人的事迹催人泪下,他们的事迹动人、令人感动,值得学习和深思,他们的优秀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这些优秀教师钟扬的事迹体现了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学习、热爱学生。他们把爱献给了教育事业,在平凡的工作中铸就了闪光的师魂,为我们树立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光辉榜样。
从优秀教师钟扬身上,我们看到了优秀教师钟扬那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事业为重的高尚品质,对工作一丝不苟的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乐于助人的高尚职业道德。优秀老师们有着爱党、爱国始终视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尚情操。他们立志于教育和科研事业务实敬业,不畏困难,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勇攀高峰的献身精神、他们做学问严谨务实、脚踏实地、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趋。教学生言传身教,厚以载德,他们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甘为人梯,无怨无争地为祖国培养优秀人才。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在今后工作中首先应该以优秀教师钟扬为榜样,学习他们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崇高境界。学习他们以德立教、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真正热爱教育事业,以教育为快乐,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扎扎实实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全部的爱献给教育事业,献给我们学校的学生们。其次,要热爱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会以优秀教师钟扬为榜样,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爱不应该是挂在嘴上,也不应该是肤浅的凡事包办,而应该深入到思想落实在行动上。家长把子女送到学校我们有责任把学生教育好、保护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爱护下和教育下健康的成。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崭新的精神风貌,向优秀教师钟扬那样努力工作,不求索取,以奉献为荣。积极进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探索,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对他人宽容一些,多与人为善,与己为善。做到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做一个坦坦荡荡的人。脚踏实地、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趋,立足自己的岗位,努力工作和学习,以实际行动为我们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满腔热情地投入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爱不应该是挂在嘴上,也不应该是肤浅的凡事包办,而应该深入到思想落实在行动上。家长把子女送到学校我们有责任把学生教育好、保护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师的爱护下和教育下健康的成。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和崭新的精神风貌,向优秀教师钟扬那样努力工作,不求索取,以奉献为荣。积极进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探索,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对他人宽容一些,多与人为善,与己为善。做到正人先正己,做事先做人,做一个坦坦荡荡的人。脚踏实地、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趋,立足自己的岗位,努力工作和学习,以实际行动为我们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于向钟扬同志学习心得体会范本【二】
钟扬教授的一生充分展现了一位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矢志不渝一心为公的优良作风。他的事例让我想起,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对我们提出了不忘初心的三个要求,分别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不改,矢志不渝”。我们中国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们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他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可以不顾个人安危,心里装的全是单位和国家,“只要国家需要、人类需要,再艰苦的科研也要去做。”一个基因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一粒种子事关整个人类未来,钟杨用一个植物学家的责任感,恪尽职守、艰苦奋斗,毕其一生科研报国,建立起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的“基因库”,他是共产党的一面旗帜,把为党和人民事业无私奉献作为人生最高追求,作为共产党员,就要像他一样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才能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脚踏实地奋斗,力求不凡作为。他就是一位先锋者,甘于成为奉献者,不管多么危险,多么困难,只要对科研有帮助,他都可一往无前,不顾生死。他把青春献给国家,为梦想,奋进、执着、担当!钟扬教授用26年廉洁奉公一心为民的作为,实现了当初入党申请书上的话,我们也应学习他的优良品质,坚持初心不改,为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矢志不渝。
关于向钟扬同志学习心得体会范本【三】
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钟教授用脚丈量了x每一寸土地,在研究领域里建起高楼大厦,成就非凡。
种子,是一株植物的生命起源。在野外即使寻找到很少数的'种子,栽培成功的概率却比以往要大得多。艰苦的环境给了种子更好的耐受力,巍巍高原也给了钟扬教授更多磨练探索和启发。2017年9月25日,钟扬同志在去x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为民族地区干部讲课的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他的生命被永久的定格在了援疆道路上,但他积极探索,顽强拼搏,将最宝贵的年华和生命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的“种子精神”却随着他的事迹传遍祖国大地。
生机勃勃,祖国边陲扎根发芽。2010年,钟扬教授成为中组部选派的第六批援藏干部,期满后,又两次申请留任。本来身体状况已经不适合继续援藏的他,放不下x大学相关学科建设,反复争取,硬是留下成为第八批援藏干部。种子本是居无定所的,风会把它送去最需要的地方。援藏对于钟扬教授而言,已经不仅限于一项任务,一次经历,更是一种归属,一种使命。他将自己的人生意义,同青藏高原上那些未被发现的植物资源和我国的生物学科建设捆绑在一起,就像扎根x的种子。
传道授业,援藏路上永不止步。在钟教授漫长的科考途中,他发现x这片广袤而神奇的土地,不仅需要生物学家来探索,更需要教育工作者来引导解惑。在援藏期间,钟扬教授为x带来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带出了一支具有国际水平的生物学团队,带出了数位植物学博士。钟扬教授不但研究种子,自身也是一枚“种子”,将自己的学识倾囊相授,将知识的种子播撒给学生,为国家培养生物学人才,将“希望的种子”布满x每个角落。
敢为先锋,种子精神薪火相传。钟扬作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一名党员,没有把脚步禁锢在实验室,也没有把目光只放在发达的x,而是敢为人先,身体力行,探索未知的生物领域,攀登更高的精神境界,选择把生命最宝贵的时光,献给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钟扬用实际行动诠释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钟教授用脚丈量了x每一寸土地,在研究领域里建起高楼大厦,成就非凡。青藏高原上有他思索和前行的身影,我国种库里有他不断新添的扉页,他的脚步虽然被迫停下,但他的信念薪火传承,他的“种子精神”激励着每一个后来人!
关于向钟扬同志学习心得体会范本【四】
2017年9月25日凌晨,钟扬同志在xx市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钟扬同志的生命就这样戛然而止,但是他留下来的种子却是我们国家和人类宝贵的基因宝藏,将在未来生根发芽造福万千苍生。而他的种子精神也将激励我们党员干部在各自的岗位上砥砺前行。
我们要像钟扬一样,要有种子的扎根精神。当钟扬第一次成为援藏干部时,他已经将自己这颗种子播种在了这广袤的雪域高原之上。为了盘点青藏高原的植物家底,他不畏艰险,足迹遍布青藏高原的高山大川,行程超过5万公里,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颗种子。为了把xz当地的人才培养起来,为了把学科带到一个新的高度,他不怕苦不怕累,不顾及自己的身体健康,他曾说“我能戒酒,就是戒不了xz”,在身体有17种高原反应、心跳达到临界值的情况下仍不停地往返于xz和内地之间。最终他向xz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为xz大学申请到了第一个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第一个生态学博士点,将xz大学生态学科带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像钟扬一样甘愿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青春。
我们要像钟扬一样,要有种子的无私精神。为了国家,为了事业,他总是不考虑个人利益。在他刚回国时,为了给单位买一台计算机,花光了省吃俭用攒下的生活费。在他34岁,已经是一名副局级干部,事业正处于上升期,前景一片光明时,他毅然决定放弃“大好前程”去复旦大学做一个传道受业的伯乐。为了资助xz老师和学生,他艰苦朴素,可以穿29元的牛仔裤,舍不得扔掉宾馆里用剩的一点点肥皂头。为了祖国的下一代,他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始终致力于科普工作,每个月都会抽出时间为中小学生上课。他说有些事情是难,但再难总要有人去做。钟扬就是这样一位知难而上不求回报的“优秀共产党员”,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生命的长度我们无法改变,但是生命的宽度我们可以不断拓展。钟扬说,人活在世上就要做事,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为社会做事,为时代做事,就是最大的意义。他用他奉献的一生,诠释了生命的意义。我们要铭记钟扬这颗“种子”,让他的精神在我们身边生根发芽。
关于向钟扬同志学习心得体会范本【五】
鲁迅先生说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钟杨,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卓越的科研工作者、杰出的人民教师,就是这样千千万万个民族脊梁的典型代表,他用自己的一生忠诚地践行了对党和人民的承诺。他曾经说过,“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同样,一种精神也可以鼓舞亿万人民。斯人已逝,精神永存。钟杨精神像一颗种子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像一盏明灯照亮无数人的前行之路。钟杨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
学钟杨精神,不忘初心,忠于理想。人生53年,援藏16载,每年在xz工作150天,共计跋涉50多万公里,收集到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从事植物学、生物信息学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30多年,桃李满天下;参与筹建x科技馆、x自然博物馆,作为学术委员会成员义务服务17年……这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钟杨每天只休息3、4个小时,长期与17种高原反应不断抗争,不知疲倦地与时间赛跑,是他时刻秉怀作为党员、作为教师、作为科研者的使命和责任感。只要国家需要,再艰苦的科研也要去做,钟杨心中牵挂的是国家、是科研、是学生,唯独没有家人和自己。他短暂而又充满光辉的一生都是在书写着不忘初心,矢志不渝,教书育人,科研报国。
学钟杨精神,动真碰硬,苦干实干。为保护种质资源,打造国家生态屏障,钟杨毅然放弃x舒适的工作环境,一脚踏入青藏高原“生命禁区”,足迹遍布xz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别人嫌苦叫累不愿意去的地方,他都抢着去。不管是遭遇山石滚落,还是露宿野外,他都坦然接受,将自己的所学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痛风发作,腿痛难忍的时候他仍咬牙坚持爬到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采集种子;突发脑溢血,中风以后他稍作休息又不顾医嘱以忘我的精神投身xz建设。别人定闹钟是提醒自己起床,而钟杨凌晨3点定闹钟是为了提醒自己休息。他像一个英勇的战士无畏地冲在科研第一线,16年间培养了6名博士、8名硕士,还填补了xz生态科学高等教育的空白。
学钟杨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一名党员,要敢于成为先锋者,也要甘于成为奉献者。”钟杨是这么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钟杨少年得志,15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毕业后分配到x植物所,本来可以养尊处优,悠哉游哉地过完自己的一生,但他却在2000年放弃了副厅级的岗位,选择成为一名普通老师。为了投身植物研究,他更是远离家乡和亲人,带着面包、榨菜加矿泉水,数年如一日,秉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坚定信念,执着为祖国的科研事业作奔波忙碌,为培养下一代植物学研究人才而不懈努力。堂堂名牌大学教授,勤俭到住旅店时会将剩下的肥皂头和一次性牙刷带走,穿着29块钱的牛仔裤,戴着赶毛驴的人才戴的破帽子,却给xz大学捐助了几十万元。钟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叫做敬业奉献。
如今,钟杨先生的骨灰已经撒入奔腾不息的雅鲁藏布江,永远留在那边他毕生所为之奋斗的土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虽然人已远去,但他的精神遗泽将滋润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砥砺前行。
第四篇:转发关于在全省卫生系统开展向吴棣梅同志学习的决定的通知
甬卫党委“2011”32号
转发关于在全省卫生系统开展 向吴棣梅同志学习的决定的通知
各直属单位党组织:
现将浙江省卫生厅《关于在全省卫生系统开展向吴棣梅同志学习的决定》转发给你们。
吴棣梅同志是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全省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各级党组织要把开展向吴棣梅同志学习活动,作为当前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三好一满意‛文明行医承诺履诺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部署,精心组织,迅速掀起学习热潮,努力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
全市广大医务工作者要以吴棣梅同志为榜样,敬
- - 1 业爱岗、勇于奉献、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昂扬的斗志,为我市医疗卫生事业科学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共宁波市卫生局委员会
2011年9月2日
- - 2 浙江省卫生厅文件
浙卫发“2011”173号
关于在全省卫生系统开展向 吴棣梅同志学习的决定
各市、县(市、区)卫生局,省级医疗卫生单位:
吴棣梅,女,1952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玉环县海山乡卫生院院长。从1972年开始,整整39年时间,她扎根海岛,忠诚履行一个基层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满腔热情地为岛上病人服务、为患者排忧解难,用实际行动谱写着救死扶伤的感人篇章,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曾多次当选为玉环县和台州市人大代表,县党代表,获得县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农民健康工程双十佳责任医师、县十大巾帼榜样人物、台州市十大杰出母亲、台州优秀现
- - 3 代赤脚医生、浙江省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吴棣梅同志于日常工作中体现卓越,在平凡岗位上诠释崇高,是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是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时代楷模,是全省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吴棣梅同志的先进事迹引起了中央领导的关注,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作了重要批示:要多宣传吴棣梅这样的工作在艰苦环境中的普通劳动者的事迹。
根据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精神,为了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和‚三好一满意‛文明行医承诺履诺活动,进一步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决定在全省卫生系统开展向吴棣梅同志学习活动。
一、学习吴棣梅同志,要学习她扎根基层、献身卫生的人生追求
1972年,从玉环卫生进修学校毕业的吴棣梅,毅然放弃留在县城医院工作的机会,主动要求回到条件艰苦的海山岛工作。在海山乡卫生院,她一干就是39年。39年来,吴棣梅牢记党的宗旨,秉持‚立志从医为乡亲、哪有困难就有我‛的职业准则,无论条件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始终坚守工作岗位,默默耕
- - 4 耘,无怨无悔,尽职尽责,毫不懈怠。39年中,她曾有多次机会离开条件艰苦的海岛调到县城,但她都一一谢绝,全身心地为海岛群众健康服务,以实际行动树立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学习吴棣梅,就要像她那样,扎根海岛,情系百姓,全心全意献身基层卫生事业。
二、学习吴棣梅同志,要学习她救死扶伤、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
为更好服务海岛人民,吴棣梅不断学习提高医务水平,使自己成为了一名全科医生。39年来,吴棣梅踏遍了海岛的每个角落,救起一个个生命,精心护卫着岛上群众的健康,为海山的卫生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遇到恶劣天气时,她常常冒着生命危险出诊,哪里有病人她就出现在哪里。担任卫生院院长后,吴棣梅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带领全体职工攻坚克难,大力改善医疗基础设施,全面提高医疗水平,为当地医疗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向吴棣梅同志学习,就要像她那样,爱岗敬业,埋头苦干,恪尽职守,创先争优,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三、学习吴棣梅同志,要学习她情系群众、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
- - 5 在海山乡7000多村民心中,吴棣梅不仅仅是一个救死扶伤的好医生,更是比亲人还亲的贴心‚娘姨‛。乡亲们除了生病时少不了她,就连遇到家里有人读书、上大学、就业都来征求她的意见。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吴棣梅,对自己的亲人却既没能尽孝也没能尽责,老母亲因高血压、糖尿病、败血症而去世,丈夫因得了疱疹最后导致失聪,小女儿因无人照顾患了缺铁性贫血。向吴棣梅同志学习,就要像她那样,克己为人,情系百姓,甘于奉献,真心对待每一位群众,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塑造良好的党员干部形象。
全省卫生系统各级党组织要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把开展向吴棣梅同志学习活动,作为当前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三好一满意‛文明行医承诺履诺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部署,精心组织,迅速掀起学习热潮。要及时宣传报道学习动态,总结推广学习经验,努力营造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
全省广大医务工作者要以吴棣梅同志为榜样,敬业爱岗、勇于奉献、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昂扬的斗志,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卫生
- - 6 强省、全民健康‛战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件:坚守海岛39载救死扶伤——吴棣梅同志先进事迹
(此件公开发布)
- 7
-二○一一年八月五日 附件
坚守海岛39载救死扶伤
——吴棣梅同志先进事迹
19岁成为海岛医生,她倾情服务岛上居民39年无怨无悔;从双十年华到年近花甲,她的付出让乡亲们病有所医,让2000多个新生命平安降临这个世界,而对于家人,她却有着太多的自责。她就是玉环县海山乡卫生院院长吴棣梅。在海山乡7000多村民心中,她不仅仅是一个救死扶伤的好医生,更是比亲人还亲的贴心‚娘姨‛。由于吴棣梅同志的出色工作表现,其先后多次当选为玉环县和台州市人大代表,县党代表,获得县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农民健康工程双十佳责任医师、县十大巾帼榜样人物、台州市十大杰出母亲、台州优秀现代赤脚医生、浙江省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全年制”医生
生在海山、长在海山的吴棣梅,真切地知道这里的医疗卫生条件有多差。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女人生孩子就像是在鬼门关走一遭。不少产妇与孩子就此
- - 8 离开了人世,这其中就有吴棣梅的兄弟姐妹。
最令吴棣梅难以忘却的,是她亲眼看着自己5岁的小妹妹因为脑膜炎离开了人世。
‚连续好几天发高烧,也不知道是什么毛病。刚好那几天风大浪急,想去县医院都去不了。等把妹妹送去县医院,诊断是脑膜炎,已经救不活了。只好再抱回来,眼睁睁地看着她死去。‛吴棣梅说起这些事,眼神黯淡了下来。
彼时的吴棣梅心里,第一次有了成为一名医生的想法。1971年初中毕业的她经过村民和组织的推荐,有了外出学习的机会。在成为教师和成为医生间,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毕业后,成绩优秀的她放弃了留在县城的机会,毅然决然回到海山乡,一待就是39年,青春韶华伴着东海涛声悄然而过。这期间,身边的10多位同事来了又离开,只有吴棣梅始终坚守。她曾经有几次回到县城的机会,可她全都拒绝了。
‚这里太苦了,就担心那些医生来了不能安心为村民看病。反正在哪里都是为老百姓服务,我就留在海山吧。‛吴棣梅轻描淡写地说。
工作不久,她入了党。此时的吴棣梅更加坚定了留在海山的决心。用她的话说,既然入了党,就要有
- - 9 个党员的样子。
虹田村66岁的村民吴昌花说:‚吴医生是‘全年制’医生。无论刮风下雨,无论白天黑夜,她随叫随到。对她来说,一天24小时都是工作时间,一年365天都是工作日。‛
事关生死的“小事”
‚我真的没做什么事,都是一些小事。‛吴棣梅说。但她口中的‚小事‛,却往往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家住茅坦岛的余银林说,正是吴棣梅救了他的小儿媳妇和孙子。那是20多年前的一个风雪夜,他的小儿媳妇临盆,孩子生出来了,胎盘却留在体内,引起了大出血。他急忙荡起小舟到海山去找吴棣梅。吴棣梅二话没说披上衣服就走。经过40多分钟的抢救,母子平安。吴棣梅却累瘫在了地上……
这样的‚小事‛数不胜数:有一年的大年初九,她一晚上连续为3户人家接生,彻夜未眠,全部母子平安;1994年刮台风,为了给产妇接生,她不顾齐胸深的水,扶着墙壁前行,最终及时赶到,救下了母子……
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可最初只学了妇幼课程的她,- - 10 有时难免力不从心:有一位老人上消化道出血,大口吐血。尽管吴棣梅想尽了办法,仍无法有效处理。无奈只能往县医院转送,可是老人死在了途中……
这件事深深刺痛了吴棣梅。后来,吴棣梅买了内科、外科、小儿科、药剂、发病机理、用药途径等多种书籍,通过自学,基本上成为了全科医生。岛上凡有村民生病,她基本能进行治疗。实在无法治疗的突发重症患者,也能够进行早期处理之后再转院,大大提高了治愈率。在2003年全县人均期望寿命调研中,海山乡人均值达到76.81岁,名列前茅。
吴棣梅深知,要想让岛上居民得到更好的医治,必须打造一支过硬的医疗队伍。为此,身为乡卫生院院长的她开始了奔波。
‚刚从学校回来的时候,卫生院只有3间漏雨的石头房。医疗器械也只有体温表、血压计、听诊器这‘老三样’。我一看这可不行,就开始跑卫生局、跑乡里,争取资金和场地,想改建卫生院。‛吴棣梅说。
有了资金和场地,海山乡的村民终于等来了拥有4层门诊大楼、5间病房和其他配套建筑的新卫生院。楼盖好了,吴棣梅又去争取设备,电动洗胃机、电动吸引器、心电图以及生化探测仪等先进设施也慢慢添置
- 11
- 了进来。
楼和设备都落实了,吴棣梅还要为如何增加卫生院职工的工资发愁。为了让村民看得起病,她取消了出诊费,同时又尽可能地降低药价。
“不称职”的杰出母亲
2007年,吴棣梅被评为台州市十大杰出母亲。确实,海山乡的年轻一辈几乎都是由她接生的,这个荣誉她当之无愧。但谈起自己的孩子,吴棣梅的脸上闪过了愧疚的神情。
‚就是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孩子。我儿子那时候在县里上初中,每次回家都要哭,要回学校了也抱着我哭,他说妈妈你来陪我好不好,我心里难受啊,但是只能告诉他男孩子要独立。‛吴棣梅说。
对于女儿,她同样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职责。小女儿因无人照顾,饥一顿饱一顿,结果患了缺铁性贫血。而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吴棣梅直到女儿昏倒在自家门口才发现。
到县医院一查:女儿的血色素仅3点多克。吴棣梅被在县医院工作的同学狠狠骂了一顿:‚你呀,自己还是做医生的,怎么女儿这样了才过来看?‛
- - 12 不仅对儿女,对整个家庭吴棣梅都怀着深深的愧疚。几年前,老母亲因高血压、糖尿病、坏血症而去世;丈夫因得了疱疹最后导致失聪。作为女儿和妻子,吴棣梅既没能尽孝也没能尽责,这成了她心中的一大遗憾。
2004年,本已正式退休的吴棣梅,又被县卫生局找去谈话,请她继续留任。此时的吴棣梅心里非常矛盾,一方面,她希望退休后能够照顾家庭,弥补多年的遗憾;另一方面,对7000多名海山群众她有太多的牵挂和不舍,对改善海岛缺医少药的问题,她有太多想法还没有实现。
最后,她选择了坚守和奉献。
吴棣梅的一个中学同学说:‚她这个人啊,就是闲不住。你说这么多年,她图啥呢?‛
‚图啥?图海山乡卫生院第五次改建赶快开始;图跨海大桥快点儿建起来,有更多的医生愿意来海山;图卫生院的医疗设备能更新换代……‛
吴棣梅说了一连串的‚图‛,却没有一条与她自己有关。
- - 13
主题词:转发
创先争优
先进
学习
决定 抄送: 省卫生厅、市创先争优领导小组办公室
宁波市卫生局办公室 2011年9月5日印发
- - 14
第五篇:关于开展向侯凡凡同志学习的决定
关于开展向侯凡凡同志学习的决定
粤卫〔2011〕20号
各地级以上市卫生局、深圳市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佛山市顺德区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局,部属、省属驻穗医药院校附属医院,厅直属各单位:
侯凡凡同志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的肾脏病学专家。1950年10月出生,1968年4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1973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1993年在中山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8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任访问学者,1999年起担任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现为广东省肾脏病研究所)所长,南方医院肾内科主任。
侯凡凡同志医德高尚,她从事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40余年,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满腔热情为患者服务,恪守医德,廉洁行医,用实际行动构建了和谐的医患关系。她视病人为亲人,把挽救患者生命、减轻患者痛苦作为最大心愿。她坚持“当医生心里要时刻装着病人,哪怕为病人节省一分钱都要去做”的行医准则,总是想方设法为病人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尽量让患者用较少的钱得到最有效的治疗。她以精湛的技术、高尚的医德在病人和社会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先后荣获总后勤部“优秀共产党员”,广东省“医德医风先进个人”等称号。
侯凡凡同志敢于创新,潜心科研,言传身教,治学严谨。作为临床学家和医学科学家,侯凡凡通过20多年攻关,系统研究了慢性肾脏病及其主要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在肾脏病防治领域作出系统性、创新性的贡献。她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著42篇,6部成果被国外教科书引用。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并先后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0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及广东十大创新人物提名奖。
侯凡凡同志坚持群众至上,以提高服务质量,解决患者实际困难,让群众满意为不断追求的目标。她认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是病人,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关系到病人的健康和生命”。作为医学专家,侯凡凡时刻把患者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运用自己的科研成果为患者服务,努力减轻患者的痛苦、千方百计降低医疗费用,为患者带来感受得到的实惠。她科学诊疗,严格管理,时刻把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放在第一位。
侯凡凡同志的先进事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先进性。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优秀品质;充分体现了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行医为民、无私奉献的执着追求;充分体现了营造和谐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幸福广东的时代要求。大力宣传学习侯凡凡同志的先进事迹,有利于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卫生队伍素质;有利于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形成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有利于推进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省卫生厅决定,在全省卫生系统广泛开展向侯凡凡同志学习活动。
省卫生厅要求,全省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向侯凡凡同志学习的活动。要把学习活动与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加强领导,广泛发动,迅速形成学习先进的热潮,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争做人民满意的共产党员和优秀医务工作者。要把学习活动与“三好一满意”活动(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卫生系统行风评议、行业作风建设工作结合起来,以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努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环境,规范服务行为,改进医德医风。要把学习活动与落实当前医改的各项任务结合起来,真抓实干,先行先试,开拓创新,大力推进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通过认真学习、广泛宣传侯凡凡同志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教育、示范、引导作用,努力推动全省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健康广东,幸福广东,做出更大的贡献。
附件:“做医生就应该把心放在病人身上”——记中科院院士、广东省南方医院肾内科主任侯凡凡
广东省卫生厅
二〇一一年二月一日
(信息公开形式:主动公开)
“做医生就应该把心放在病人身上”
——记中科院院士、广东省南方医院肾内科主任侯凡凡
“做医生就应该把心放在病人身上。要想把医患关系搞好,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就是要求你要把心放在病人身上,要解决病人的痛苦,还要用心去减轻病人的负担。”靠着这个“秘诀”,现年61岁的中科院院士、广东省南方医院肾内科主任侯凡凡带领的科室保持了20年零投诉的纪录。
为患者省钱:能用便宜的绝不用贵的侯凡凡要求科里的医生,尽量为病人省钱,能用一种药,绝不用两种;能用便宜的绝不用贵的。经过病人口口相传,全国各地的患者慕名而来。
有一位广东省清远市的患者来到肾内科,请侯凡凡帮他造一个血管瘘,以便他继续透析。侯凡凡没有贸然答应他的要求,而是详细询问了他的病史,并为病人做了全面检查,结果发现引起病人肾功能衰退的病因是肾内有结核,若对症治疗,病人完全可以不用透析。
当她把这一诊断结果告诉病人时,病人一脸疑惑,甚至责怪她不负责任。侯凡凡恳切地对病人说:“透析我可以给你做。可是你想想,我们为什么看着到手的钱不赚而要你选择保守治疗?是因为你不需要。在我们看来,如果你不需要,做一次都是不应该的。如果你还想不通,就让事实和疗效来说话!”一个月后,这位病人在侯凡凡的治疗下,甩掉了透析的包袱,重返工作岗位。
她反复告诫全科人员,我们当医生的心里时刻要装着病人,能为病人节省一分钱的事我们都要去做,哪怕病人不理解,甚至我们受委屈也要去做。
侯凡凡说:“生病本身就是一个很痛苦的事情,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要额外地付出经济代价,我们国家大多数病人还不是很富有的,所以在治病的同时一定要想着减轻病人的负担。”在她的带领下,肾内科奉行的基本行医理念就是“能用一种药治好病,就不要用两种药;如果能在门诊解决问题,就不要住院”,尽量把患者医疗费用降到最低。
用心沟通:搭起情感桥梁
在侯凡凡眼里,医疗这个行业实际上是服务型行业,无论医术多高明,服务好患者,用心去减轻病人的负担,改进细节,让病人看病更方便,是每一个医生“应该做到的事情”。
患者常常抱怨,在一些医院看病很难,“排队像春运,看病像打仗”。站在临床医生的角度,侯凡凡有时候也很苦恼,“比如病人经常会问,我吃了这个药,会不会影响我将来生孩子,等等。很多问题病人都有权利知道。但是可能有些问题对于医生来讲,是一个非常基本的常识问题,如果很快把病人打发掉,那病人就会非常不满足,问题是病人太多,如果每个病人问诊时间长,肯定会影响后面就诊。”
于是,侯凡凡想了一个办法,把病人经常会问到的问题,通过文字材料准备好,并打印出来,直接交给病人作为解释。这样做既解答了病人的疑惑,又节省了时间。
在侯凡凡的诊室里看到不少常识性的资料。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饮食指导》中,对患者慎食用的高钾食物、高蛋白食物、高嘌呤食物等等一一作了说明;在《如何留取24小时尿样》中,特别明确“早7点时将尿液排空,弃之不要”,以免化验结果偏差,等等。
目前,医院为侯凡凡安排的日接诊量是40位患者。但对一些挂不上号却正在用药、有一定风险的病人,侯凡凡仍然会想办法专门为他们开辟“绿色通道”,即把他们请到自己的研究室,关心他们的治病进展;为让病人就诊更方便,侯凡凡调整了肾内科的检验位置,让它
离门诊较近,尽管工作人员不方便,但是病人就诊就更快捷了。
侯凡凡的导师张训教授还讲述了一个细节。有一次,一位肾穿造影剂过敏的病人,突然休克,心跳呼吸全停,呕吐物从口中涌出。紧急中,侯凡凡俯身用嘴将病人的呕吐物吸出来。“这是很多医生都难以做到的!”他说。
肾内科的梁敏教授说:“侯主任对工作人员非常严格,有时脾气急,可对病人从来没急过,可以和病人、家属一谈就是一两个小时。”护士长胡丽萍自豪地告诉记者:“我们科成立以来一直是零投诉!”
“医生就是要在细节上多想想办法,让病人感到方便,他们的问题在我这儿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医患关系自然就拉近了,人都是要沟通的,一片诚心地站在病人的角度去思考,去沟通好了,病人参与进来,就不会留下什么怨言。有时候医患关系不好,就是因为互相不了解。”侯凡凡说。
刻苦钻研:减轻患者痛苦
作为一名在临床摸爬滚打多年的医生,侯凡凡深切体会到,临床科研一定要为病人服务,紧扣患者的需求,要以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医疗费用为努力的方向。
几年前,一位慢性肾衰的患者急需肾移植,移植前查体发现病人肺里有一个钙化灶,X线检查及结核常规检查(如皮试)结果都显示阴性,就放心做了移植。可是,病人术后不久病情突变──因抗排异处理引发结核全身性播散而导致死亡。
患者的死,给侯凡凡深深的刺激。她和导师张训教授决心解开这个迷。经研究发现,慢性肾衰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结核感染率是正常人的6倍,而且70%的结核发生在肺部以外,难以捕捉和控制,延误诊治是这类病人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由于这个发现,目前经治疗的慢性肾衰病人有多达20%得以恢复正常工作。国内10余家医疗单位初步应用该成果后,病人的免疫状况都得到改善,感染率下降26%-30%。
还有一次,一位病人找到侯凡凡看病,经检查,该病人已到了尿毒症阶段,要么做肾移植,要么靠透析维持生命。当患者了解到透析费用每年需六七万元后,夫妻两人坐在诊室里流着泪水,拉着侯凡凡教授的手痛哭道:“我要是透析,一个家就塌了,只要拖到我女儿考上大学,只要3年的时间啊!”
看到病人痛苦而无助的眼神,侯凡凡教授揪心地痛。她说,在中国,大部分尿毒症患者都得不到透析治疗,有这么多人在绝望中等待生命的完结,多么令人心痛啊!从那时起,侯凡凡就想通过临床研究,为改变这一现状的行动提供依据,希望能增强那些绝望的晚期肾病患者的信心。
根据教科书上的说法,对于血清肌酐水平大于3.0mg/dl的晚期慢性肾脏病患者,RASI类药物是禁用的。但是侯凡凡和她的团队在前期研究中发现,这类药可能延缓病程发展至尿毒症的时间。延缓3年到5年,对于人的一生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可是,把患者开始透析的时间延迟3到5年,甚至可以稳定住病情,这对一个家庭的经济负担是十分可观的。
确定课题之后,侯凡凡带领其研究团队,耗时5年多,进行了400多例的随机双盲试验。
经过细致认真的跟踪、记录与研究,2006年1月12日,一篇发表在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题为《贝那普利对晚期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论文向世界展示了来自中国科学家的肾病研究成果,吸引了海内外科学界的目光。国外专家评价该论文,称该循证临床试验“改变了我们对慢性肾脏病禁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RASI)的传统理念……是改变我们对慢性肾脏病治疗策略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