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省建筑材料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山东省建筑材料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建材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原材料产业。我省是建材生产和消费大省,发展建材工业具有资源、区位和市场优势。本世纪头十年,是我省建材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总结“十五”工作经验,探索内在规律和精心编制并实施好建材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整体竞争力,实现建材工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五” 建材工业发展回顾
“十五”以来,由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拉动,我省建材工业在生产技术和工艺装备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产品的品种、质量、档次有了较大提高,为全省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主要成效
1、主要经济指标居全国前列,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全省规模以上建材工业企业由1027户发展到2130户,从业人员由32.3万人发展到44.5万人,资产总额由445.8亿元发展到1037.2亿元;工业增加值由106.2亿元增加到485.6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5.6%;产品销售收入由348.2亿元增加到1540.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4.6%;实现利税由37.75亿元增加到173.3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5.7%;利润总额由18.3亿元增加到103.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41.3%;上述指标在全国均列第一位。
建材产品出口创汇额由3.1亿美元增加到10.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7.3%,居全国第三位。
2、技术进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1)大型水泥预分解工艺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国产新型干法水泥技术装备成熟可靠,单位投资大幅度降低,建设工期缩短。“十五”以来,全省共建成投产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42条,其中日产2000吨及以上规模的22条,日产4000吨及以上规模的11条。到2005年底,我省新型干法水泥产能达到5620万吨,占全省水泥总产能的比例达到40.1%,比2000年增加30.3个百分点。水泥企业平均生产规模由不足20万吨提高到37万吨。
(2)浮法玻璃工艺已经成为平板玻璃工业的主导技术。山东金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中国第一片“金晶”超白浮法玻璃填补了国内空白,荣获全国住交会产品创新奖。青岛亨达玻璃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真空玻璃为我国建筑节能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平板玻璃工业已形成淄博、青岛、威海、德州四大生产及深加工基地。平板玻璃由1559万重量箱发展到4761万重量箱,年均增长率为25%。
(3)玻纤工业迅猛崛起,池窑拉丝玻璃纤维已成为我省玻纤工业的主导产品,其产量由2.18万吨发展到27.25万吨,年均增长率为65.7%,已占全国玻璃纤维总产量的1/3。
(4)新型建材长足进步。新型墙材的生产比例(占全省墙材生产总量)由2000年的26%提高到46%;新型墙材的应用比例由32%增加到65%。化学建材中塑料门窗工业组装设
备生产能力占全国的90%,应用推广率达到45%以上。“十五”期间,全省纸面石膏板产量由0.47亿平方米发展到3.3亿平方米,年均增长率为47.3%。
(5)“十五”期间山东建陶行业产量增加近三倍,已成为全国第二产量大省。生产技术装备、产品装饰与造型设计及配套能力、高中压注浆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花色品种进一步增加。
(6)高附加值、深加工的异型石材及工艺石材制品已占石材产量的30%以上。世界最先进的石材异型加工生产线在我省有4台套。
3、大型建材重点骨干企业迅速成长
济南山水集团、山东玻璃集团、泰山玻纤有限公司、蓝星玻璃集团、德州晶华集团、沂州水泥集团等6家建材企业被省政府列为全省200强重点骨干企业。目前,山水、山玻、蓝星、泰玻、泰和等企业的生产规模位于全国行业前列。在2005年度中国建材百强中山东建材企业占12个、中国水泥五十强中山东建材企业占7个、中国平板玻璃产量十强中山东建材企业占2个、中国卫生陶瓷产量十强中山东建材企业占2个、中国玻纤纱产量三强中山东建材企业占1个。
4、全行业节能、环保意识普遍增强并取得良好成效
近年来,建材产业已成为利废的主要产业之一,大量冶炼矿渣、钢渣、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很大部分被用作水泥、墙体材料和新型建材的原料。据统计,“十五”期间,全省新型墙体材料生产过程中,累计节地14.86万亩,节能624万吨标煤,利用工业废渣7500万吨。建材产业利用固体废弃物占全省工业利用固体废弃物总量的70%以上,五年减少粉尘排放量约60万吨。
5、实施名牌战略有了新的跨越
“十五”期间,山东玻璃集团的“金晶”牌浮法玻璃,山东蓝星玻璃集团的“蓝星”牌浮法玻璃,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的短切纤维毡和无捻粗纱等3家企业的4项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山东皇冠集团等建陶企业的7项产品荣获“中国建陶名牌产品”称号。95个产品荣获“山东省名牌产品”称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省水泥生产仍以落后的立窑水泥工艺为主,新型干法水泥产量仅占31.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1个百分点。玻璃工业主要窑炉系统及其生产的平板玻璃总体水平较国外仍有明显差距,平板玻璃的深加工率较国外差距更大。建筑陶瓷行业个性化、高附加值的产品较少,产品同质化严重。无机非金属材料规模化生产技术和装备方面较落后,成品率低,产品品质稳定性差;先进的高性能热塑性复合材料发展缓慢,许多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非金属矿物材料深加工产品比重较小,我省经引进日本石墨乳生产线后,开发出200多种产品,而国外则多达1400余种。
2、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
“十五”期间,全省立窑水泥产量增长3000多万吨。占水泥总量60%以上立窑生产能力的存在是我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障碍。采用“中国洛阳浮法玻璃”的企业其工艺技术水平较之世界先进水平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有10%~15%的建筑陶瓷砖企业尚在使用落后的设备。全省仍有砖瓦厂3000多家,占地20万亩,每年生产实心黏土砖200多亿块标砖,毁田4万多亩。我省60%的石材产量为落后工艺技术装备所生产,石材加工企业70%是小型企业。
3、能耗环保等技术经济指标相比国外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
水泥生产吨熟料耗标准煤超过130千克;中小水泥企业石灰石资源利用率仅为40~50%;小石材企业矿山开采以原始开采为主,其石材资源利用率仅为20-30%;建筑卫生陶瓷综合热耗整体水平较国外先进水平高1倍;非金属矿企业绝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资源浪费严重。
我省建材工业粉尘排放量居各工业行业之首。其中,水泥行业排放量占全省工业粉尘排放总量的80%。
4、行业集中度低
目前,我省水泥企业平均规模为37万吨,而发达国家的企业平均规模是90万吨左右。生产能力大于200万吨的大中型企业不到15家,占企业总数的3%。我省石材加工企业多达5000余家,平均规模仅为10万平方米,而发达国家石材企业加工板材平均规模是100万平方米左右。
二、“十一五”发展环境
(一)机遇条件
1、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为提高建材工业对外开放水平与国际融合度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今后我国将处于入世的“后过渡期”,对外开放程度将进一步扩大。当前,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国际贸易继续扩大,全球产业结构调整转移步伐加快,跨国投资出现回升趋势,这对建材工业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2、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要实现翻两番,未来国民经济必将保持长期、稳定、快速发展。固定资产增长仍然是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持较大的规模,对建材工业的拉动作用将是持续强劲的。
3、建筑房地产业的发展给建材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从量上来看,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预计将接近60%,未来十几年需要新建住房约95亿平方米,更新改造住房约13亿平方米。这就需要大量的建材产品来满足其需求。从质上来看,在新的发展阶段,建筑业正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建筑部品化和工厂化生产将成为其重要标志,建材工业必须满足其相应的要求。与此同时,随着城乡居民对居住条件改善的要求日益提高,装饰装修材料的需求将快速增长。
4、山东属经济发达省份,经济发展速度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一五”期间,我省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镇化战略也将加快推进。随着我省一系列重大建设工
程的实施,以及农业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市场消费需求将持续增加,特别是住宅消费和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成为热点,将进一步增加对建材的需求。胶东半岛是我省最发达的经济圈之一,其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将给我省建材工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新农村建设为建材工业发展开辟了新天地,构建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高效节能的建材行业、新型节能住宅和新农村建设也将引发建材工业的新需求。
我省地处东部沿海,比较优势得天独厚,地理位置优越,建材资源丰富,产业门类齐全,交通运输便利,生产成本较低,尤其是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建材工业整体素质有了大幅度提高,形成了技术装备水平较高和比较完整的建材工业体系,竞争力有了显著增强。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又快又好地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条件。
(二)不利与制约因素
1、能源、资源、环境已成为制约建材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我省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建材工业是资源型的原材料工业,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山东可用于生产建材的资源并非十分丰富,如已探明的石灰石保有储量为20-30亿吨,按现有的水泥生产规模,使用年限最多不超过30年,如果不合理规划,随意滥采乱挖,开采年限更短。
2、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建材企业窑炉多、烟囱多,生产中排放的粉尘和有害气体是环保部门监控的重点。近年来,不少水泥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对环保设施进行改造,大大改善了环境。但随着新的《水泥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实施,排放限值要求大大提高,机立窑企业达标排放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此外,《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对建材行业的影响尚未显现,但从长远看,减排CO2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3、生产高成本时代的到来,矿产资源、环境成本、人力成本、资金成本的提高对建材工业发展带来制约。
4、建筑节能对建材工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27.5%,在既有的400亿平方米城乡建筑中,只有3.2亿平方米算得上是节能建筑。现在全国城乡每年新竣工的20亿平方米的建筑中,也只有不足5%属于节能建筑。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就是性能优越的新型墙体材料、门窗、屋顶材料的发展缓慢,应用不畅。发展节能建筑需要以节能型建筑结构体系和新型建材产品为重要支撑,这就要求建材工业要大力开发和生产新型墙体材料和节能型门窗、屋顶材料,推广应用建筑综合节能保温体系和技术,加快淘汰“秦砖汉瓦”,为节能建筑提供有力的物质保证。
5、国内市场国际化趋势更加明显,市场竞争压力增大。国外大型建材企业依据其雄厚的资本以及技术、管理等优势,通过并购,大举进入国内市场,已构成了对我国民族工业的挑战。国内市场同业竞争的压力也日趋增大。浙江省近几年发展迅速,产业结构调整成果显著,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已达80%以上,多出我省近40个百分点。安徽省水泥行业优势突出,安徽海螺集团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水泥集团,熟料生产能力已达到6000万吨,列世界水泥十强企业中的第六位,比我省最大水泥集团的产能高出两倍多。
三、“十一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以节能、节地、节水、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为中心,以服务于建筑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适应建筑业和装饰装修业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建材加工制品业,全面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山东建材工业由“大”变“强”的跨越。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技术经济目标:
1、行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稳定提高。建材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6%,实现工业增加值1000亿元。效益指标继续保持全国建材行业领先地位。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新型干法水泥占总产量的比重达到70%,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4000—5000万吨;商品混凝土推广应用率达到30%以上。
——优质浮法玻璃的比例提高到30%,玻璃深加工率达到50%,整体水平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新型墙材的应用比例由65%提高到80%以上。所有城市禁止使用实心黏土砖。
——玻纤产量达50万吨以上,池窑拉丝比例达到95%。
3、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建材工业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降低25%左右。
——2010年单位水泥综合能耗下降15~20%。大力推广低温余热发电,提高水泥厂能源利用效率,力争使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2000t/d以上)低温余热发电推广率达到60%以上。
——浮法玻璃熔窑热耗降低15%~20%,玻璃熔窑使用寿命达到10~12年。
——实现卫生陶瓷综合热耗降至230~570kg标准煤/t、建筑陶瓷综合热耗降至1.5~7.5kg标准煤/平方米。
——万块标砖墙材的综合能耗由0.5—0.7t标煤/万块,下降到0.4—0.5 t标煤/万块。
——进一步加大对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利用力度,使用总量提高20%。重视利用工业脱硫石膏、磷石膏等生产石膏制品,使我省工业废石膏的综合利用率在“十一五”末达到60%以上。
4、粉尘治理效果再创新高。
所有建材企业按环境治理有关规定,全部实现达标排放。水泥企业粉尘总量减排20%。
四、“十一五”发展重点和主要产业布局
(一)加快发展先进生产力
1、水泥工业
“十一五”期间,继续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和大型化装备。加快本省开发5000t/d级成套设备和6000t/d级以上规模的部分大型装备的国产化,主要是高效率的熟料烧成系统与高效节能的粉磨设备、新一代冷却机、大型高效收尘设备等。重点是创新的粉体加工技术。合理布局,着力打造枣庄、临沂、济宁、泰安、淄博、潍坊六大水泥熟料生产基地,形成集中生产熟料、分散配套粉磨的生产格局。建立采取提高产品标准、环保要求、市场准入和资源利用等条件的落后工艺退出机制,加快淘汰落后水泥工艺的步伐,力争到2010年,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将占全省水泥总产量的70%以上。
2、玻璃工业
通过技术优化与集成,全面提升浮法成套工艺技术与装备水平。重点解决节能、环保、准光学质量熔化技术,超厚、超薄板成型技术,在线镀膜改性技术以及工艺,监控与专家诊断等成套生产技术及装备,使玻璃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无机非金属材料工业
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发展要全面保障国防军工建设和国民经济相关行业发展的需求,建立合理的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促进新产品开发,坚持集团化发展战略,鼓励优势技术、优势企业发展,在特种纤维和玻璃纤维、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石英玻璃、工业技术玻璃、高性能陶瓷、人工晶体等高科技领域的产业化方面实现突破。
以市场为导向,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池窑拉丝工艺水平,瞄准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无碱池窑拉丝先进生产技术,建设年产3万吨—8万吨以上高水平无碱池窑拉丝生产线,重点发展与池窑拉丝配套的产品应用开发和制品深加工,支持大企业集团和特色企业发展,积极扩大出口创汇,使玻纤产品成为我省出口型建材优势产业。
4、建筑卫生陶瓷
建筑陶瓷全面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技术和装备,提高装饰与造型设计及高中压注浆连续生产技术水平。重点解决连续式球磨机和大容积连续式振动磨的研制,10000型以上全自动喷雾干燥塔,卫生陶瓷连续组合注浆成型工艺及装备,以及提高色釉料质量的高效干法除铁设备和信息化技术控制生产和造型设计。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竞争力。围绕建筑业的发展,提高釉面质量、造型设计符合时代要求和民族特色,向轻质高强、多功能、多品种、多花色方向发展。形成以淄博、临沂等为主的高档建筑陶瓷生产基地。
卫生陶瓷的发展在提高质量、档次和加强配套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卫生陶瓷产品的节水技术,采用新型水箱配件,实现水量分档冲洗,用纳米技术形成超平滑的抗污陶瓷釉面,减少冲洗水量等,发展环保、自洁、抗菌等多功能产品。形成以潍坊美林窑业公司为核心,产品规格、品种配套齐全的卫生陶瓷的出口基地。
5、非金属矿工业
要充分发挥我省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国家重点发展产业为导向,发挥非金属矿加工延伸性强、关联度大、附加值高的特点,积极研究开发能源、环保、建筑、电子工程、农业、生物、国防等重点产业发展的、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性能、高附加值的非金属矿物材料深加工和应用技术。
发展高纯硅材料新资源的找矿、勘察及提纯开发利用技术,环保用非金属矿物材料深加工技术与产业化,非金属矿产品提纯、超细改性技术及设备,非金属矿产品改性、复合技术。
6、石材
大力培育莱州、平邑、五莲、嘉祥石材产业集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以数量增长为主转向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品种与配套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强产业人才培训,提高产业整体素质。
7、新型墙体材料
大力发展健康、环保、节能、轻质、安全、耐久型房建材料的生产技术;利用固体废弃物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的技术。大力发展各种具有轻质、保温、节能、装饰功能的建筑砌块制品。以消化吸收引进设备为基础提高生产技术装备的大型化、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以及砌块产品的质量和系列配套水平,提升建筑砌块技术与装备的竞争力。发展包括纸面石膏板、纤维增强薄板、混凝土空心条板在内的各种轻质建筑板材,建立先进的具有特色的新型墙板材料技术与装备体系。
研究开发和推广利用煤矸石、粉煤灰、页岩等生产空心砖和装饰砖的新技术与新装备,推广高掺量高空洞率、高强度粉煤灰、全煤矸石烧结空心砖新工艺,开发采用农作物秸杆为主要原料生产环保型轻质板材的新技术、新工艺,保护耕地,提高产品档次,促进行业向环保产业发展。
积极发展内外墙装饰材料、玻璃钢门窗等现代门窗以及新型管材管件等建材产品。重点发展装饰性好、耐污染、耐老化的外墙涂料;开发和推广玻璃钢等新型节能门窗,增加规格品种,形成系列化、配套化;继续开发各种工业用、建筑用保温隔热制品,着重开发和推广具有高效保温层的复合保温板。新型防水密封材料要不断向规模化、高性能及利于机械化施工方向发展;塑料管材管件重点发展室内上水管、燃气管、热水管和地下排水管等新品种。
(二)提高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水平
重点培植济南山水、中联鲁宏等3—5个大型水泥企业集团。这些企业集团要充分发挥在技术、管理、资金上的比较优势,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到2010年,每个大型企业集团年生产能力均达到1000万吨以上,全省水泥企业个数减少一半左右。
加大建筑卫生陶瓷产业整合力度,培育3—4家进入全国十强行列的企业。
以大型池窑拉丝企业为龙头、以玻纤制品材料产业园为载体,培育玻纤的航母,跻身世界玻纤之列。
要着力培育莱州、平邑、五莲石材产业集群工业园区,打造“中国石都”,“中国石材之乡”,培育嘉祥石雕业,扶持“中国石雕之乡”的区域品牌。要加快扶持3-5个年产值超百亿的石材工业园区,5个产值超10亿元的骨干企业。
(三)延伸产业链,发展加工制品业
适应建筑业和装饰装修业的发展要求,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建材加工制品业。
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干粉砂浆、预拌混凝土等水泥深加工产品,力争到“十一五”末我省商品混凝土推广应用率达到30%以上;适应建筑现代化、城市管网建设与改造、城市污水处理、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积极发展水泥制品业,力争使水泥制品业使用水泥的比重在“十一五”末降低到20%以下。
玻璃工业要朝着发展功能性材料和提高深加工程度方向迈进,力争到“十一五”末使我省玻璃深加工率达到50%以上。依托现有的玻璃及深加工企业,找准市场定位,加大投入,开发新产品,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向高水平、高质量、新功能、新品种方向发展。加快发展钢化玻璃、夹层玻璃、中空玻璃、真空玻璃、热反射玻璃、低辐射玻璃、汽车安全玻璃以及装饰玻璃等,提高产品附加值,重视玻璃技术的应用研究,大力发展各种不同尺寸规格和安全、隔热、保温等功能的平板玻璃和深加工玻璃产品。在光电子、信息、通风、能源、生态环境、航空航天、军工、国防领域开发和生产特种玻璃材料,满足建筑、汽车、电子等行业发展的需要,把玻璃深加工产品做大、做出品牌,推动玻璃深加工产品向配套化、系列化方向发展。
积极开发玻纤品种,扩大产品应用领域。发展玻璃纤维生物及医用过滤材料、工业过滤材料及其制品,满足生物净化和工业除尘的市场要求;发展各种高性能、多功能玻璃纤维制品,包括优质增强型玻璃纤维纱、毡和代石棉制品,满足汽车及城市轻轨交通工具对各种复合材料的需求。
大力发展与石材加工业相关的机械设备、金刚石工具、辅助材料、防护与保养材料的生产与销售,提高技术含量,降低生产成本。相关配套产品要进一步占领市场,拓宽市场,不仅满足我省市场需要,还要大力研制高质量产品,走出国门,加大国外市场的开拓。
(四)发展循环经济
为实现建材工业持续发展和向生态化转型,必须从源头上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能源的消耗,开发推广节能技术和装备,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建材产品的质量和功能,开发生态环境建材产品;同时要充分发挥建材工业可以消纳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优势,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利用页岩、泥岩、粉煤灰、煤矸石等材料替代粘土配料,利用矿渣、粉煤灰、磷石膏、赤泥、铬渣、铜渣、电石渣等工业废渣作原料和混合材,推广采用劣质煤燃烧和燃料替代物生产水泥熟料的新技术,不断拓宽水泥生产的原料来源,节约传统的资源和能源消耗;不断优化原材料配比,开发应用高产高效节能细磨技术、助磨技术和矿物掺合料机械活化技术,进一步提高工业废渣使用量。
2、进一步研究和提高新型干法水泥工艺装备技术水平,力争在大型高效粉磨系统,低热值燃料应用、低温余热发电、城市垃圾处理、工业废渣及可燃废弃物的技术开发和应用等方面有所突破。
3、采取多种措施,依法推进散装水泥的发展。积极推进新科技成果、新技术在散装水泥生产、经营、运输和使用环节的应用。
4、玻璃行业采用纯氧燃烧技术,提高窑炉熔化率,改善玻璃液质量;窑炉采用全保温技术,减少热损失;熔窑使用高品质的耐火材料,减少耐火材料对玻璃液的污染,并使熔窑寿命达到10~12年。
5、大力开发推广节能煅烧技术生产建筑卫生陶瓷坯体,缓解资源、能源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以低品位原料和各种固体废弃物替代原料开发陶瓷原料的替代原料,解决原料日益紧缺的问题。重点解决生产过程污染及废弃物(废原料、泥渣、窑具、废陶瓷和包装物)的综合处理。
6、研究新的玻璃纤维成分,以利于环境保护,加强环保技术应用开发,治理三废污染。池窑烟气氟化物、硫化物排放必须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球窑严禁使用氧化砷作澄清剂,烟气处理不达标企业不允许生产,坩埚法拉丝企业三废处理达不到环保要求的要停产整顿。注重原材料资源开发,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7、通过原料改性、产品革新和工艺技术装备开发,提高新型墙材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周期;提高粉煤灰、煤矸石、建筑垃圾、工业尾矿、工业石膏等废弃物在新型墙材产品中的利用水平,在大中城市推进工厂化节能速成墙产品技术的推广应用。
五、“十一五”主要对策措施
(一)加快结构调整
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国发〔2006〕11号)精神,结合我省建材工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抓紧细化各项政策措施,加快促进我省建材工业结构调整步伐。
严格控制新上项目。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安全、能耗、水耗、资源综合利用和质量、技术、规模等标准,提高准入门槛。依法关闭一批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企业,分期分批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能力,对淘汰的生产设备进行废毁处理。
建立健全落后企业退出机制,在人员安置、土地使用、资产处置以及保障职工权益等方面,制定出台有利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和退出市场,有利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改革政策;加快建立健全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体系,打破地区封锁和地方保护。
贯彻落实国家八部委《关于加快水泥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发改运行〔2006〕609号),坚持总量控制,依靠发展促调整。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我省各地水泥工业发展的具体情况,编制山东省水泥发展专项规划并发挥其指导作用。
大力发展日产4000吨及以上规模的大型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新建项目必须依托现有企业,不铺新摊子。核准新建大型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前,项目建设单位和当地政府必须按要求承诺等量淘汰立窑水泥生产线,项目环保验收时要严格检查淘汰落后水泥生产线情况,质量监督部门不得给淘汰企业换发生产许可证。
严禁立窑等落后生产工艺新建、扩建和单纯以扩大产能为目的技术改造项目。凡是以文化、旅游、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为发展重点的中心城市、沿海城市、旅游城市规划区内及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环境重点控制区,今后一律不再建设水泥项目,现有水泥企业要逐步关停并转。
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向新型干法水泥企业倾斜,逐步取消立窑企业享受资源综合利用免税政策。完善混凝土结构设计标准和规范,提高建设、建筑工程应用水泥的准入标准,依据不同工程的需求选择水泥类型和品种。禁止立窑水泥进入高速公路、机场、港口、桥梁、涵洞等重点建设工程和建筑物结构工程。禁止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使用立窑水泥。
继续加大整顿和规范砖窑生产力度,严格控制砖窑用地规模,减少用地数量。禁止新建、扩建实心黏土砖生产线,现有实心黏土砖设备不得异地转移,要有计划地对实心黏土砖企业进行转产改造。
(二)大力实施名牌战略
鼓励和引导企业注重品牌建设,把争创名牌与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把争创名牌与“做大做强”、“做精做优”有机结合起来,把争创名牌与提高经济效益、扩大企业知名度有机结合起来,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提高建材行业名牌产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的数量和影响力。一是强化规划引导,把培育名牌与培植支柱产业、培育大企业集团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我省建材行业名牌产品的数量和规模,增强品牌的带动作用。二是引导企业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工作,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推进各项认证认可,使产品与国际接轨,改进提高售后服务水平,夯实名牌工作基础。三是以培育壮大名优品牌产品为重点,把企业市场主体作用与政府引导结合起来,力争到2010年,使我省建材中国名牌产品达到10个以上,山东省名牌超过60个。
(三)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全行业开展以节能、节水、节材为重点的节约活动,减少资源消耗。引导建材企业建立健全节能降耗管理体系,修订完善各项节能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研究制定可行的节能措施和目标。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加快淘汰落后设备,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一是对陈旧落后、耗能大的各类专业设备实行强制淘汰。二是利用各种节能技术对变、配电设备、空调室、空压机房及耗能大的风机水泵、电动机、照明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三是严格对新建和改扩建项目进行节能综合评估,参照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淘汰用能产品、设备目录进行监督检查。
加强污染防治,搞好环境保护。一是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从生产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二是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加强对各类污染物排放治理的监督检查,引导企业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加大环保投入,重点加强粉尘污染治理,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三是大力开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学习推广先进经验,最大程度地实现废物资源化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抓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三个关键,突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五个重点,科学把握资源的减量利用、循环使用、合理开发三条途径,大力促进节约型行业的建设。通过开发绿色建材产品,大力发展绿色建材。落实国家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消减废弃物的鼓励政策,大力支持能源和资源投入少,废物和污染物排放低,不污染环境并可回收利用的绿色建材产品的发展;加强绿色建材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装备,开发先进的环保型生产工艺技术,提高资源利用回收再利用能力,促进我省绿色建材更快更好地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的战略举措。要将建材产业结构向环境保护、推进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和完善资源循环利用的技术和工艺,建立废弃资源的回收和供应体制,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同时开发废弃物再利用技术,实现废弃物资源化;探索建立生产者和消费者合理分担处理费用的责任制度,落实好国家有关政策,鼓励企业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提高经济效益。
(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十一五”期间,建材行业要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支撑点。大中型企业要普遍建立起技术开发机构,骨干企业必须形成具有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的能力,具备相关国际新技术的消化创新能力。尚未建立技术中心的企业要尽快建立并通过省级验收,以提高技术创新和快速反应能力。有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要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的行业技术创新基地,作为开发和推广行业共性、关键性、前沿性技术的重要力量。鼓励企业密切跟踪国家、省的支持重点,大胆参与新材料领域863计划和新材料领域重大专项的竞争。加大科技投入,重点企业技术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要达到3%以上。
充分利用国家和省有关鼓励科技创新的各项政策,积极推进产学研联合,努力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学研联合的新途径,积极寻求与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院(所)开展长期合作,不断提升合作的层次和水平。通过联合攻关、共建实验室、无形资产入股、招聘技术顾问等多种方式,扎实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专项课题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探索形式多样、开放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在重点行业和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大力推进工业信息化建设,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研发、设计水平以及工艺和生产技术的变革。以推行ERP管理技术为重点,对企业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管理模式和供应链进行整合,以信息化带动
工业化,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大力提升技术装备水平。积极采用新工艺、新装备,到“十一五”末,力争80%的规模以上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充分利用各级各类科技资源,通过实施再教育等方式,有重点、分步骤地培养一批在新材料研发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领军式人物。同时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技术比武等,培养一批建材行业急需的高级技术工人。
坚持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和使用人才并重,积极引导、鼓励企业从国内外广泛吸纳可用之才,创建国内一流的新型材料研发中心与孵化基地。尤其是在用的环节上,要实行新的用人机制和办法,创造育才、引才和用才的良好环境,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五)促进兼并重组
按照市场原则,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开展资产和业务重组,实现以资产、资源、品牌和市场为纽带,以企业为主体的兼并、联合及存量资产的优化配置,突出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主业优势,促进产业的集中化、大型化、基地化。
重点抓好行业中各产业的龙头骨干企业的发展壮大,使之真正成为我省建材工业的主导力量和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托。
根据我省建材工业的实际和特点,将市场导向、企业自愿和行政推动结合起来;打破地区和行业壁垒,尽快培育和组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政府要为大企业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大对大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在项目核准、股票上市、企业债券发行、国债资金扶持等方面,优先予以支持。
(六)加快建材行业主管部门建设
市场经济机制下,建材行业主管部门可以发挥政府与企业间桥梁纽带的作用,维护市场规则,促进公平竞争,承担许多政府和单个企业难以承担的事务。所以,必须加强建材行业主管部门自身建设,促进建材行业健康发展。
各级建材行业主管部门要根据本地区资源状况,科学、合理地制定本地区的建材行业发展规划,要对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市场容量及变化趋势、发展基础和条件等进行科学分析和论证,发挥规划对建材工业的指导和引导作用。
加强调查研究,抓住行业及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发现典型,用典型引导行业发展,为建材行业发展提出合理建议和对策,为企业发展做好服务。
加强与各级政府的联系,为政府部门制定产业政策、技术规范提供积极服务,发挥政策和信息的引导作用,对行业投资、生产与市场供求进行及时的引导、监测和预警。
要按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在环境容量、矿产资源、土地占用等方面严格把关,引导投资者深入研究市场、交通、能源、资源、环境条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建设的盲目性;有效利用市场机制,充分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优胜劣汰,引导企业按产业政策要求健康发展。
建立行业发展研究咨询机制,组建专家库,对建材工业发展战略、项目投资、技术创新和资本运作等提供决策咨询。
第二篇:外语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模版]
为适应民办教育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提升外国语中学的办学水平。服务于洪泽的经济建设,本着立足当前,考虑长远。促进学校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的原则,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十五”期间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我校重点任务是逐步完成学校硬件建设,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保证学校健康稳定的发展。通过几年的努力,我校校园面积达到158亩,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实现了校园环境的美化、亮化、绿化要求。实现了多媒体进教室,初步完成了教师笔记本电脑配备。教师的电脑应用技术培训率100%。95%以上教师会多媒体课件制作。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教育教学已形成一定的体系和特色,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实力雄厚,教科研引领教育教学,中考成绩名列全县前茅,高考成绩逐年提高。已成为一所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现代化程度较高,具有初中42个教学班、高中22个教学班办学能力的完全中学。“十一五”期间,是我校抢抓机遇,提升办学水平,树立办学品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要通过工作创新,科研创新,制度创新来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为实现“两个率先”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二、“十一五”期间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和我省实施教育发展优先的机遇,坚持“充实内涵、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快速发展”,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促进教师发展为途径,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为主题,以优化教育资源和办学条件为手段,进一步完善学生教育、教师发展、质量管理的办学体系,全力营造“以人为本,人尽其才,德才并举,和谐发展”的办学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特长,探索创新机制的教育教学模式。推行名师、名校、名牌战略,打造常规管理、特色兴校的品牌,实现教育现代化
三、“十一五”期间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
确立强烈的服务意识,树立现代办学理念,以发展为主旋律,以质量为生命线,以创新为推动力,努力实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多渠道筹资,快进度发展的目标,坚持以强化管理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坚持优化办学条件和内涵提升相结合的发展战略,形成卓有成效的管理体系、德育工作体系和学校特色,实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教育条件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使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办学理念、素质教育的成果、教育教学质量、师资队伍水平和办学水平进入名牌学校的行列,根据学校现有条件和几年来的发展趋势,实现初中14轨制,高中10轨,达到72个教学班,在校生数3600人左右。确保2008年完成三星级高中的创建,2009年创建四星级高中。把我校建设成江苏省名校。
四、十一五”期间学校发展的重点任务
1、进一步优化办学条件,完善硬、软件建设,进一步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十五”期间,学校的占地面积,教室、实验室等辅助配套用房已具规模,基本满足目前教育的需求。在“十一五”期间,有计划地逐步完善教学设施,立足现实升级提高。五年内争取建成室内体育馆一座,校科技大楼一栋,添置多媒体教学和电子备课等系列装置。添置运动器材。增添音乐、美术教学设备。完善满足学生选修课程的辅助教室。全面实施信息化工程,提升学生微机房的档次,完善学校教育网络平台及软件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学图书馆的建设。加强计算机及网络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的师资队伍,大力推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教育管理方式,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2、全面提升实施新课程的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加强综合实践课课程的研究和实施,加强对新课程的校本研究,积极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积极构建符合新课程要求、有学校特色的教育管理机制和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更新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建立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
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核心,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优化课堂教学策略,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加强学科教研,使中考和高考成绩位于同类校前茅。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完善学校、家庭、社会紧密联系的德育工作体系。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个性发展并形成特色,让每一个孩子充分发展,全面推进高质量的素质教育。
3、加强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全面提升师资水平
外语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来自好范文-www.xiexiebang.com,仅供学习,转载请注明出处。第三篇:办事处十一五发展规划
办事处十一五发展规划
办事处十一五发展规划2007-12-17 14:40:26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办事处十一五发展规划办事处十一五发展规划(2)文章标题:办事处十一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办事处位于登封市西城区,辖7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14709人。耕地面积15026亩。共有15个党支部,247名党员,我处地处市区、景区,区位优势优越,交通便利,郑少、许少、洛少高速公路、国道207、省豫03线从我处通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全国著名的文物之乡和武术之乡。有闻名世界的禅宗祖庭少林寺;有中国第一尼僧寺院——永秦寺;有幽静深远、风景秀丽的三皇寨、待仙沟、太子沟、玉皇沟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每年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以旅游服务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产业化水平较高。矿产资源丰富,可开采的矿产有麦饭石2亿吨、花岗石150万平方米、石灰石6400万立方米等。农业基础条件较好,有少林、马庄等两座中小型水库。耿庄、王庄、马庄一带土厚、水肥,水利条件好,发展高效农业潜力巨大。
一、“十五”期间主要工作回顾 “十五”期间,**党工委、办事处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处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持以加快发展为第一要务,以维护稳定为第一责任,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扎实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十五”期间的各项目标任务,促进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十五”期间主要社会经济目
标完成情况
预计到05年底,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0236万元,实际年均增长10,占计划期的;主要工业增加值完成1032万元,实际年均增长,占计划期限的11;财政收入完成230万元,实际年均增长9,占计划期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43元,实际年均增长9,占计划期的。
(二)主要工作
1、全力以赴,配合市委、市政府基本完成了少林景区拆迁整治及安置等中心工作。一是在02年第一期拆迁中,完成牌坊以里80余户拆迁工作,建设王子沟居民小区。二是在03年二期拆迁中,共拆迁武校40余家,居民户380余户,在西城区建设**安置小区,03年底被拆迁户基本全部搬入新居。四是04年完成少林景区入寺口建设、停车场及电瓶车路征地绿化工作。同时,配合市委、市政府完成塔沟武校南院拆迁。五是积极配合05年牌坊以里商户的拆迁整治工作,入寺口商业房开业迎宾。
2、积极推进西城区城市化建设。一是02年完成塔沟武校800亩新校址在西城区的征地工作。塔沟武校老校逐步搬迁,新校逐步建设。二是03年配合有关部门修建禅武路、少林路、北环路等三条道路并进行硬化绿化;三是04年成立了西城区管理办公室,负责小区居民水、电、卫生等工作;四是为扩大就业,活跃市场,配合市有关职能部门在小区设立了星期
六、星期日两个商贸市场,给西城区经济发展和小区居民生产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
3、集中精力,配合有关部门搞好登少公路扩宽改建和道路两侧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一是在01至02年,配合有关部门完成登少公路征地拆迁扩宽改建工作。二是03年在少林景区拆迁建设中对登少公路两侧200米以内影响景观的民房、厂房进行了统一整治。三是03年对登少公路两侧50米进行绿化。四是04年按时按要求完成景观路大环景卫生集中整治,以优秀成绩迎接了首届世界传
统武术节迎宾式在我市的胜利举办。
4、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十五”期间,我处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两大比较优势发展经济,一是重点围绕旅游,较好服务。二是引导群众,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三是利用矿产资源比较优势,发展砂石、麦饭石加工等非公有制经济,筹备成立少林办矿产品协会。为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经济起到了一定作用。
5、党的建设和其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一是02年分两批在全处认真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04年认真开展学习任长霞同志先进事迹活动。04年10至12月份,利用近三个月时间在全处干部中开展了干部作风集中建设活动。认真开展农村党建“三级联创”,对后进村党支部,派出工作组进行整顿,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二是03年在“非典”防治工作中,办事处全体动员,全力以赴,认真做好“非典”防治工作,确保了全处
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三是认真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切实加强计生工作,圆满完成人口计划;四是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从04年开始,在全处免缴农业税,认真做好农业税“一降一补”,完成嵩山山脉水源涵养林工程;四是认真落实劳动保障社会就业再就业政策,积极开辟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五是积极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和做好农村、城镇低保工作;六是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从04年8月开展移风移俗殡葬制度改革,在全处推行亡故人员火化。七是02年、05年上半年,完成第四届、办事处十一五发展规划
第四篇:公司十一五发展规划
文章标题:公司十一五发展规划
一、企业目前基本情况
本企业于2004年底迁入XX工业园区生产。
第一期新建标准厂房(包括供电设施)26000余平方米,投资1000万元左右;新增生产设备投入200万元左右(包括大功率立式空调100余台),改善了生产条件,树立了企业形象。
企业现有职工600多
名,2005年年产值近5000万元,利税456余万元,出口交货值近500万美元。全年实发工资870余万元,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14400余元,实现了社会效益、国家利益、企业效益的多赢发展。
二、成长回顾
本公司在2003年4月15日由XX市XXXX有限公司与德国XX公司和韩国XX公司三方出资成立的中外合资企业,当年10月份投产。
追根朔源,其成长过程离不开XX市XXXX有限公司的历史沿革,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原始积累期:改革开放后,企业创办人把握了“经营起家,实业安家”的宗旨,经过1981~1996年的从商活动,掏到第一桶金后于1996年3月创建了“XX市XXXX限公司”。
2、家庭作坊式向规模发展期:本着“摸着石头过河”和“借鸡生蛋”的原理,逐步摸索,克服困难,不断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无闻到小有名气,开始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站稳了脚跟,在XX市家纺行业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同时企业创新意识有了增强,2000年注册了“蚕宝宝”牌真丝棉被商标;并根据国家产业指导方针,积极探索外向型企业的转轨路子,着手开始接外单,搞出口,跨出了对外贸易的一步,2001年获得了自行出口权。
3、转型发展期:2000年后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抓住机遇,积极开拓,奋力创新,从实际出发,抓了四个环节:一是增投入。在XX工业园区购置工业用地30余亩,用于建厂房,走出了发展的第一步;二是夯基础。重点是抓管理、抓质量、抓队伍。重视了以法治厂、安全生产、职工培训、引进人才,通过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目标责任制,创建文明企业和平安企业活动,提高了企业知名度,多年来先后得到了不少荣誉称号,主要有:嘉兴市委市府的“外贸出口重点企业”、XX市委市府的“十强私营企业”、XX市人民政府的“中小企业综合优胜奖”、XX市个私企业领导小组的“个体私营经济大户”、工商部门的“守合同重信用单位”和“先进私营企业”、中国农业银行浙江省分行的“AAA企业资信等级”、XX市科技局的“XX市民营科技企业”及中国丝贯协会的“中国·XX蚕丝被、直丝毯生产基地骨干企业”等。三是重拓展。企业加大了与外商合作力度,每年二次广交会,一年一次的华交会及浙洽会都派出人员参加交易活动;企业领导每年出境与客商沟通洽谈,不时邀请外商来厂考察参观。同时,建立了网上交易的平台,实现了外贸定单签约电脑化。四是强信誉。公司十分重视企业的标准化管理,重信誉、守合同、抓质量、树形象,坚持科学发展观在企业的实践,坚持质量第一,获得了外商的交口称赞,客商纷纷前来洽谈业务,建立合作关系,定单的品种和数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时期。
三、“十一五”发展规划
1、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企业发展大局,促进企业平衡较快协调发展;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确保定单挂牌外贸产品保质保量按时交货,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加大研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品牌产品,推动传统产品改造升级,逐步建立企业发展长效机制。
2、发展目标:立足“以人为本、以诚取胜、确立质量第一、提升企业品位”的发展思路,着力发挥企业竞争力的优势,扩大市场占有率,在“十一五”期间实现产值、销售、利税、外贸出口交货值年平均递增20,具体指标:到“十一五“期末产值和销售双达到1.25亿元,利税达到1100万元,外贸出口交货值达到1200万美元。
3、主要措施:
(1)坚持互惠互利原则,发挥企业产品质量优势,大力拓展外贸渠道,扩大国外市场,增加客商容量,提高对外客商签约成功率,积极稳妥建立高效的外贸生产运行机制。
(2)整合产品结构,实施战略性开拓,注重科技创新,把握“三个结合”,即“外贸产品与内贸产品相结合、传统产品与创新产品相结合、定单挂牌产品与打造自主品牌产品相结合”,服务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巩固提高企业效益。
(3)坚持依法治厂,加强企业管理,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打造和谐环境和平安企业。
a、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各项法律法规,提高企业文明程度。
b、进一步完善企业、车间、班组的组织领导,强化各科室、单位目标责任制,提高管理水平,建立良好的企业和谐氛围,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c、着力做好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
第五篇: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发展卫生事业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五”期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卫生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我县卫生事业的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十一五”期间,将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处于深化调整,再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因此,统筹谋划我县卫生事业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和思路,抓住重点,立足发展,确保我县卫生事业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更好地为我县经济建设,为人民健康服务。
一、“十五”期间,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县人大和政协的监督下,经过广大卫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人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2004年全县人民平均期望寿命69岁,婴儿死亡率为2682‰,新生儿死亡率为11.6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33.79%,孕产妇死亡率为154.76/十万人。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和死亡率为0.26‰,初步达到“十五”计划规定的目标,有的已提前完成。
2、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强,到2004年,全县拥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 17个,其中县级5 个,乡镇 12 个;有卫生工作人员324 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 252 人,平均每千人拥有 0.087 人;开设病床305张,平均每千人口有病床0.082张;全县有合格村卫生室所,村医,私立医院 1 家,个诊所27 家,初步健全了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3、群众的就医条件明显改善。
“十五”期间,在全社会的支持下,全县卫生机构净增固定资产价值555万元,五年来,新增房屋建筑物面积11455平方米,总投资元,县医院综合门诊大楼、县人民医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院传染病区,县疾控中心实验大楼等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与此同时,还陆续添置了血液净化系统,五官设备,呼吸镇痛装置等先进医疗设备。极大地提高了我县的就医条件和诊疗水平,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收入。全县有12个乡镇卫生院,其中2个中心卫生院,截止2004年底,已有3个,医疗卫生单位相继新建了门诊大楼,住院大楼,新增医疗用房面积2850平方米,总投资196万元,预计2010年将基本完成乡镇卫生院的危房政建任务。
4、农村卫生的事业发展较快。
五年来,全县共完成农村改水受益人口万人,完成农村改厕处,改厕普及率达%。乡镇卫生院一房屋、设备、人员“三配套工作。逐步推进,进展顺利,预计“十一五”期间%的乡镇卫生院将达到“三配套”目标。
5、积极预防工作得到的落实,全县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传染基本得到控制。2004年全县无甲类传染病,乙类传染病发病为209.23/十万,低于全市平均发病水平。全县以乡镇为单位的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90%以上,全县基本消失了丝虫病,连续多年无脊髓灰质炎病例,十多年无自喉病例,“九亿农民健康活动”已启动,城镇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达60%以上。
6、卫生执法监督建设得到加强。
我县自2003年8月组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以来,卫生执法监督工作全面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各项业务取得突破性进展,效果明显。一是积极派人员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卫生法律、法规及卫生监督业务培训,全县卫生监督队伍的法律、业务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二是加大食品卫生监督力度,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法》和上级的总体部署,采取经常性卫生监督与专项卫生监督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把卫生监督的各项业务落到实处;三是加大对医疗市场的依法整治,严厉打击非法行医活动;四是对公共场所卫生、食品卫生、学校卫生、饮水卫生、化妆品卫生、职业卫生、生物制品等进行监督检查,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7、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行业作风、精神文明建设为切实加强全县卫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业作风建设,卫生局党组以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为契机,按照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及时成立了领导小组,通过抓理论学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促进了党风的根本好转。行业作风建设在县纠风办、监察局的指导下,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方针和“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在全县开展了卫生系统民主评议行风工作,群众对卫生系统行风建设满意率达84%,存在的问题通过整改也在不断的解决,卫生行业的良好形象正逐步展现。
8、加强医疗业务管理。2004年,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年业务收入1394万元,比去年增长303万元,其中县级机构861万元,同比增长147万元,乡镇卫生院533万元,同比增长56万元。县医院围绕“科技是先导,管理是保证”的指导思想,加快医院硬件建设,大力推进医疗资源重
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来自好范文-www.xiexiebang.com,仅供学习,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