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印发《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统计考核办法》的通知(沪银监通〔2010〕3号)
普通 一般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文件
沪银监通„2010‟3号
关于印发《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统计考核
办法》的通知
在沪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含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代表处):
因监管工作需要,我局对•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统计考核办法‣进行了修订,现印发你们。•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统计考核办法‣从2009年12月起执行,•中国银监会上海监管局外资银行业金融机构统计考核实施意见(暂行)‣(上海银监发„2004‟58号)和•中国银监会上海监管局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统计考核实施意见(暂行)‣(上海银监发„2004‟61号)同时废止。
特此通知。
-1-附件: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统计考核办法
二○一○年一月五日
主题词: 金融监管 监管统计 考核办法 通知
内部发送: 办公室、统计信息处、政策法规处、各监管处、创新监管处、监察室(内审)
联系人:孙慧
打 字:夏梦
联系电话:50105 校 对:孙慧 任志祥
(共印 68 份)2010年1月11日印发 中国银监会上海监管局办公室
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统计考核办法
一、总 则
第一条
为依法规范和强化银行业监管统计工作,不断提高监管统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在银行业监管统计工作队伍中形成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良好氛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银行业监管统计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转发银监会†关于建立客户大额授信统计制度和零售贷款违约客户情况统计制度的通知‡等两份文件的通知‣(上海银监发„2004‟212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2007年正式运行的通知‣(银监发„2006‟75号)、•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印发分支机构非现场监管报表的通知‣(银监办发„2007‟173号)、•关于印发区域特色报表有关事项的通知‣(沪银监办通„2008‟51号)等法规和制度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沪银行业金融机构,包括上海银监局监管的在沪中外资法人银行(含村镇银行)、中资银行分行(含邮政储蓄银行上海分行)、外国银行分行和外资法人银行上海分行、商业银行营运中心、资产管理公司上海办事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中,当年新设机构不参与当年年度考核。
第三条
各在沪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依照相关法规制度的规定,-3-向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以下简称“上海银监局”)报送各类统计数据和信息,不得迟报、漏报、错报、虚报、瞒报、伪造、篡改及无理拒报统计数据和信息,不得对坚持如实上报统计数据的统计人员或对检举、揭发统计违法行为的人员进行打击报复。
第四条 上海银监局对在沪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统计工作实行归口管理,对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统计工作开展情况实行按月登记,按季汇总,适时通报,年终考核评比的工作机制。
第五条
对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年度考核评比的周期为每年12月至次年11月。
二、考核内容
第六条
上海银监局对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统计工作的考核范围包括非现场监管报表(含区域特色报表,下同)、客户风险统计、统计分析、统计管理和其他与监管统计有关的工作。
(一)非现场监管报表考核内容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非现场监管报表和法人分支机构非现场监管报表报送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
(二)客户风险统计考核内容包括大额客户风险统计、零售贷款违约客户统计和助学贷款统计报送的完整性、及时性和准确性。
(三)统计分析考核内容包括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常规统计分析
-4-和专题分析报告报送的时效、数量和质量。常规统计分析主要反映月度、季度和年度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及主要风险状况,相关的应对措施和建议;专题分析报告主要针对国民经济运行和银行业经营中出现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并提出相关观点和建议。
(四)统计管理考核内容包括监管统计法律、法规、制度的执行情况,内部统计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的制订情况,统计工作年初计划和年终总结的开展和报送情况,统计检查(含自查)和考核的开展情况,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情况,统计历史资料的归档整理情况,统计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等。
(五)其他与监管统计有关的工作,包括但不限于统计现场检查和调研,临时性的统计数据、调查问卷和调研分析材料的报送情况等内容。考核时,将根据工作的性质和类别,分别纳入统计报表、统计分析和统计管理工作的考核中,并执行相应的考核计分标准。
三、计分方法
第七条
每个考核年度对非现场监管报表、客户风险统计、统计分析、统计管理工作实行百分制考核,并在百分制考核的基础上实行奖励加分制,考核得分与奖励加分相加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年度总分。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年终综合评比名次按照年度总分进行
-5-排序。
第八条
考核计分标准
(一)非现场监管报表工作考核计分标准
非现场监管报表工作考核年度内满分为100分,评分采取扣减计分方式,即对不符合报送要求的情况分别扣减不同分值。考核期末,从总分100分中扣减各期扣减分值后得到报送机构非现场监管报表的考评得分。
1.报表的完整性计分标准:分值30分,根据非现场监管报表的报送要求,每漏报一张报表扣减5分,扣完为止。
2.报表的及时性计分标准:分值30分,根据非现场监管报表的报送频度和时间要求,每张报表每迟报一天扣减2分,扣完为止。
3.报表的准确性计分标准:分值40分,报送机构出现以下各项扣减情况时,进行累加扣减,扣完为止。
(1)报表格式错误,含数据单位、报表日期错误等,导致系统不能正常读取或加工汇总,每次扣减2分。
(2)报表逻辑校验错误,即报表内表间不符合逻辑校验关系要求,每次扣减2分。
(3)在逻辑校验通过情况下,数据中存在与事实情况严重不符的,每次扣减4分。
(4)对数据异常变化的质询不能做出合理解释的,每次扣减
2-6-分。
(5)报送当期数据时,漏报应报数据的,每次扣减2分。(6)在当期报送截止日至下期报送截止日之间,修改本期错误数据,作为当期数据非正常修改,每次扣减2分。如为报送机构主动发现并要求修改的,减半扣分。
(7)当期数据报送截止日之后对前期错误数据进行修改,作为历史数据非正常修改,每次扣减4分。如为报送机构主动发现并要求修改的,减半扣分。
(8)重大数据错误,造成严重影响的,每次扣减10分。
(二)客户风险统计考核方式和计分标准
客户风险统计考核年度内满分为100分,评分采取扣减计分方式,即对不符合报送要求的情况分别扣减不同分值。考核期末,从总分100分中扣减各期扣减分值后得到报送机构客户风险统计的最后考评得分。
(1)报表的完整性、准确性计分标准:分值60分,根据银监会•客户风险统计数据质量考核指标‣的方法,按月统计各报数银行填报信息的质量和当期报表数据异常变动的情况说明,得出每月分值,以各银行每月分值计算年度综合平均值,以此均值的10%进行扣减。
(2)报表的及时性计分标准:分值40分,根据客户风险数据
-7-的报送频度和时间要求,包括核实反馈的时间节点,每迟报一次扣减5分,扣完为止。
(三)统计分析工作考核方式和计分标准
统计分析工作考核年度内满分为100分,评分采取累计加分方式,按照统计分析报告报送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分别给予不同的、可累计的加分,迟报不加分。考核期末,各项加分累计后的分值为报送机构统计分析的考评得分。最后考评得分超过100分的部分,不予计算。
1.及时上报月度常规统计监测分析报告的,每篇加2分。及时上报季度常规统计监测分析报告的,每篇加3分。
2.及时上报季度例会分析材料的,每篇加4分。按季度上报专题分析报告的,每篇加4分,多报的酌情加分。
3.及时填报季度宏观形势与银行业运行状况调查问卷的,每次加2分。
4.按照临时调研通知要求及时上报相关调研报告的,视具体要求每篇加2-5分。
5.上报的各类分析报告有深度、有观点、有创新的,视具体情况每篇再加2-6分。
(四)统计管理工作考核计分标准
统计管理工作考核年度内满分为100分,评分采取扣减计分方
-8-式,即对未按照有关规定完成工作的分别扣减不同分值。考核期末,从总分100分中扣减各次扣减分值后得到报送机构统计管理工作的考评得分。
1.未及时按有关规定制定和上报监管统计相关管理制度的,每项扣10分。
2.未报送本机构监管统计工作年度计划和年终总结的,每项工作扣5分。
3.年内未进行过与监管统计有关的质量检查、培训和考核等工作的,每项扣5分。
4.没有按期对统计历史资料、文件进行归档整理,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已严重影响统计工作的开展和信息准确性的,每项扣5分。
5.对于上海银监局组织的与监管统计和分析有关的各项会议、培训等活动,未参加的,每次扣5分;未按规定人员参加且无理由或未事先说明的,每次扣2分;迟到或早退的,每次扣2分。
6.统计人员变动,未及时向我局报备的,扣2分。第九条
奖励加分标准
下列情形给予在总分上基础上适当奖励加分:
(一)对监管统计制度和工作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并被上海银监局采纳的,奖励2分。
(二)上报的统计分析报告被上海银监局•上海银行业动态‣
-9-采用的,奖励5分;被上海银监局领导做出重要批示的,奖励8分;被市委、市政府领导做出重要批示的,奖励10分。
(三)协助上海银监局承办与监管统计有关的会议或培训的,按承办会议或培训的规模和质量,给予奖励3-10分;协助上海银监局开展与监管统计有关的专项调查的,奖励2分。
(四)借调人员协助监管统计工作的,临时性的奖励2分,定期的奖励5-10分。
第十条
考核机构及项目权重
(一)对于报送客户风险统计数据的各中资银行和外资法人银行,考核内容包括非现场监管报表、客户风险统计数据、统计分析、统计管理四项工作,各项目分别按35%、20%、35%、10%的权重计入年度综合考核得分。年度综合考核满分为100分。
(二)对于不报送客户风险统计数据的各中资银行和外资法人银行、外资法人银行上海分行,考核内容包括非现场监管报表、统计分析、统计管理三项工作,各项目分别按55%、35%、10%的权重计入年度综合考核得分。年度综合考核满分为100分。
(三)对于外国银行分行、商业银行营运中心、资产管理公司上海办事处、非银行金融机构,考核内容包括非现场监管报表、季度宏观形势与银行业运行状况调查问卷、统计管理三项工作,各项目分别按70%、20%、10%的权重计入年度综合考核得分。年度综合-10-考核满分为100分。如主动上报统计分析和专题研究报告等的,将视报送的质量,在总分的基础上每篇加1-2分。
(四)各项奖励分加总为年终奖励总分,奖励总分上不封顶。
(五)综合考核分与奖励加分合计为年度总分。按上述
(一)、(二)和
(三)款的机构类别分别按考核内容进行年度总分高低排序。
四、奖惩办法
第十一条
上海银监局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统计工作开展情况,适时进行通报和年终评比,对圆满完成年度各项统计工作并有突出贡献的单位进行表彰。
第十二条
监管统计考核结果将作为考核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管理水平和内控制度的重要内容,纳入对该机构的监管评级及其高级管理人员的考核评价中。
第十三条
对违反规定屡次漏报、迟报、错报银行业监管统计资料的,将采取约见相关负责人谈话、发出警告单、通报批评等措施,督促其进行整改。
第十四条
对虚报、瞒报、伪造、篡改及无理拒报统计资料的,对坚持如实上报统计数据的统计人员或对检举、揭发统计违法行为的人员进行打击报复的,对不配合统计现场检查或不认真落实现场
-11-检查整改意见的,对不配合监管统计其他相关工作的,将视情节轻重,采取取消当年考核评比资格、进行业内通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的相应规定予以处罚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等相关措施。
五、其他
第十五条
本办法由上海银监局负责解释。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正式实施。
第二篇:银监发[2010]73号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外部审计监管指引》的通知
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外部审计监管指引》的通知
银监发[2010]73号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0-8-1
1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邮政储蓄银行,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
现将《银行业金融机构外部审计监管指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请各银监局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各银鉴分局和银行业金融机构。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0一0年八月十一日
银行业金融机构外部审计监管指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充分发挥外部审计对银行业监管的补充作用,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经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以及外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本指引所称外部审计是指外部审计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财务报告审计;外部审计机构是指接受银行业金融机构委托对其进行外部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外审机构。本指引所称银行业监管机构,是指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
第三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委托外审机构的相关规章制度。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会对外部审计负最终责任。
第二章 审计委托
第四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委托具有独立性、专业胜任能力和声誉良好的外审机构从事审计业务。对合格外审机构的评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因素:
(一)在形式和实质上均保持独立性;
(二)具有与委托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业务复杂程度等相匹配的规模、资源和风险承受能力;
(三)拥有足够数量的具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审计经验的注册会计师,具备审计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专业胜任能力;
(四)熟悉金融法规、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及流程、内部控制制度以及各种风险管理政策;
(五)具有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六)具有良好的职业声誉,无重大不良记录。
第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完整保存委托外部审计机构过程中的档案,银行业监管机构可以对上述档案进行检查。第六条外审机构存在下列情况之一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宜委托其从事外部审计业务:
(一)专业胜任能力、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审计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明显不足的;
(二)存在欺诈和舞弊行为,在执业经历中受过行政处罚、刑事处罚且未满三年的;
(三)与被审计机构存在关联关系,可能影响审计独立性的。
第三章 审计质量控制
第七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了解外部审计程序及质量控制体系,配合外审机构开展审计工作,为外审机构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提供便利。
第八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与外审机构充分沟通,了解审计进展情况,及时将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重大事项报告银行业监管机构。
第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对外审机构的审计报告质量及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估。
第十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可以对外审机构的审计报告质量进行评估,并对存在重大疑问的事项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委托其他外审机构进行专项审计。
第十一条 外审机构同一签字注册会计师对同一家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外
部审计的服务年限不得超过五年;超过五年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要求外审机构更换签字注册会计师。
第十二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宜委托负责其外部审计的外审机构提供咨询服务。
第四章 终止审计委托
第十三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发现外审机构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以特别关注,并可以终止委托其审计工作:
(一)未履行诚信、勤勉、保密义务,并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
(二)将所承担的审计业务分包或转包给其他机构的;
(三)审计人员和时间安排难以保障银行业金融机构按期披露报告的;
(四)审计报告被证实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
第十四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发现外审机构存在下列问题时,可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立即评估委托该外审机构的适当性:
(一)审计结果严重失实的;
(二)存在严重舞弊行为的;
(三)严重违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存在应发现而未发现的重大问题的。
对因上述原因被终止委托的外审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二年内不得委托其从事审计业务。
第十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或外审机构单方要求终止审计委托时,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及时报告银行业监管机构。
第五章 与外审机构的沟通
第十六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银行业金融机构、外审机构应当适时举行双方或三方会谈,及时交流有关信息。
第十七条 外审机构根据审计准则向银行业监管机构报告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情况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阻挠:
(一)严重违反法律法规、行业规范或章程;
(二)影响持续经营的事项或情况;
(三)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
(四)管理层有重大舞弊行为;
(五)决策机构内部发生严重冲突或关键职能部门负责人突然离职。
第十八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应当鼓励外审机构依法根据审计准则开展外部审计,并纠正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外部审计质量存在严重负面影响的行为。
第六章 审计结果的利用
第十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在收到外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后及时将副本报送银行业监管机构。
第二十条 银行业监管机构应当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外部审计结果、整改建议等审计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外部审计相关信息。
第二十一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重视并积极整改外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并将整改结果报送银行业监管机构。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本指引由中国银监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指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答问银行业金融机构外部审计监管指引
近日,银监会有关负责人就《银行业金融机构外部审计监管指引》(银监发
[2010]73号)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银行业金融机构外部审计监管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出台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答:外部审计是维护市场纪律、实现银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对银行监管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国际上,许多国家银行监管当局都很重视外部审计的作用和相应的管理和指导工作,如英国金融机构在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前,必须通知英国金融监管当局(FSA),报送该会计师事务所的相关资料,并保证会计师事务所具备法定执业资格、审计能力、独立性等条件。
银监会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发现,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委托的外部审计机构缺乏必要的专业能力和经历,审计质量较低,并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银监会在现行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借鉴国内外的部分有效做法,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年报的审计委托、质量控制等重要环节提出了适度规范的要求,以促进提高外部审计质量,发挥外部审计对银行监管的补充作用。
问:制定《指引》的主要原则是什么?
答:一是促进提高审计质量。《指引》从银行业的特点出发,通过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外部审计的有关工作,旨在加强银行监管机构与外审机构的沟通,促进外部审计机构改善执业质量,不断提高银行业金融机构外部审计的有效性。二是着力解决基本问题。《指引》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委托外部审计机构的专业胜任能力、审计质量控制、终止审计委托、信息沟通、审计结果利用等重要环节进行了规范,着力解决基本问题。三是遵守相关法律框架。目前,财政部负责会计师事务所及外部审计的行政管理工作。按照《行政许可法》和《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指引》没有对会计师事务所从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审计业务设立门槛,也没有对其规定任何行政管理的事项。
问:《指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指引》共七章二十三条,包括总则、审计委托、审计质量控制、终止审计委托、与外审机构的沟通、审计结果的利用、附则。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审计委托提出要求。《指引》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须对拟委托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专业胜任能力、声誉等进行评估,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委托合格外部审计机构。
二是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指引》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及时报告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重大事项。银行监管机构必要时可要求金融机构另行委托外审机构对有关对减值准备、价值评估等重要事项进行专项审计。同时,对外审机构服务超过五年的签字注册会计师,金融机构应要求其更换,以确保审计质量。
三是加强银行监管机构与外审机构的沟通。《指引》建立了信息交流机制,明确提出监管机构、外审机构以及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在外部审计过程中适时举行双方或三方会谈,及时交流有关信息。
四是注重对外部审计结果的利用。《指引》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重视并积极整改外审机构发现的问题,银行业监管机构也相应建立外部审计结果、整改建议等审计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外部审计相关信息。
五是支持外审机构依法开展业务。为提高外部审计质量,《指引》既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配合外审机构开展审计工作,为外审机构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提供便利;又鼓励和保护外审机构依法根据审计准则开展外部审计,并纠正银行业金融机构对外部审计质量存在严重负面影响的行为。
第三篇: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银监发2006-51号
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
银监发[2006]第51号2006年6月27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控制,健全内部审计体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
第二条 本指引所称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银监会)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可参照执行本指引。
第三条 本指引所称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审查评价并改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活动、风险状况、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效果,促进银行业金融机构稳健发展。
第四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的目标是,保证国家有关经济金融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监管部门规章的贯彻执行;在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框架内,促使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改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运营,增加价值。
第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应当独立于经营管理,以风险为导向,确保客观公正。
第六条 中国银监会依据本指引检查评价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
第二章 机构和人员
第七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董事会负责建立和维护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体系。没有设立董事会的,由高级管理层负责履行有关职责。董事会应下设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成员不少于3人,多数成员应是非执行董事。审计委员会主席应由独立董事担任。没有设立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组成及委员会负责人由高级管理层确定。
第八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审计全系统经营管理行为的内部审计部门,可设立一名首席审计官负责全系统的审计工作。首席审计官由董事会任命并纳入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核准范围,首席审计官岗位变动要事前向中国银监会报告。
第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管理体系。审计预算、人员薪酬、主要负责人任免由董事会或其专门委员会决定。内部审计人员薪酬不低于本机构其他部门同职级人员平均水平。
第十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原则上按员工总人数的1%配备,并建立内部岗位轮换制。
第十一条 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从业资格:
(一)专业水平。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掌握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相关的专业知识,熟悉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及内部控制制度。
(二)从业经验。内部审计人员至少应具备两年以上金融从业经验;审计项目负责人员至少应具有三年以上审计工作经验,或六年以上金融从业经验。
(三)道德准则。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正直、客观、廉洁、公正的职业操守,且从事金融业务以来无不良记录。
第三章 职责
第十二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以制度形式明确董事会、审计委员会、首席审计官和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职责。
第十三条 董事会对内部审计的适当性和有效性承担最终责任,负责批准内部审计章程、中长期审计规划和工作计划等,为独立、客观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供必要保障,并对审计工作情况进行考核监督。
第十四条 审计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根据董事会授权组织指导内部审计工作。审计委员会应定期召开会议,并可视需要邀请高级管理层人员列席。
第十五条 首席审计官负责组织实施内部审计章程、中长期审计规划和工作计划,做好协调工作,及时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主要负责人报告审计工作情况,并对内部审计的整体质量负责。
第十六条 内部审计部门应对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负责,制定内部审计程序,评价风险状况和管理情况,落实审计工作计划,开展后续审计,监督整改情况,对审计项目质量负责,做好档案管理。
第十七条 内部审计事项主要包括:
(一)经营管理的合规性及合规部门工作情况。
(二)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
(三)风险状况及风险识别、计量、监控程序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四)信息系统规划设计、开发运行和管理维护的情况。
(五)会计记录和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六)与风险相关的资本评估系统情况。
(七)机构运营绩效和管理人员履职情况等。
第四章 权限
第十八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以制度形式明确赋予内部审计部门履行职责所必需的权限。
第十九条 内部审计部门有权列席或参加与内部审计部门职责有关的会议。
第二十条 内部审计部门有权及时、全面了解经营管理信息,并就有关问题向审计对象和相关人员进行调查、质询、取证。
第二十一条 内部审计部门认为必要时有权向董事会直接汇报审计发现。
第二十二条 内部审计部门应具有处理建议权和必要的处罚权。
第二十三条 内部审计部门对拒绝接受或不配合内部审计、拒绝提供或提供虚假资料、打击报复或陷害审计人员的,有权向上级报告,要求及时予以制止并做出处理。
第五章 质量控制
第二十四条 内部审计部门可就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有关问题提供咨询服务,但不应直接参与或负责内部控制设计和经营管理决策与执行。
第二十五条 内部审计部门应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审计频率和程度应与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性质、复杂程度、风险状况和管理水平相一致。对每一营业机构的风险评估每年至少一次,审计每两年至少一次。第二十六条 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应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实施审计项目,并定期进行自我评估。
第二十七条 内部审计部门应建立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回避制度,确保内部审计的客观性。
第二十八条 内部审计部门应建立内部审计人员后续培训制度,鼓励内部审计人员取得注册会计师、注册内部审计师、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等执业资格,以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第二十九条 内部审计部门应加强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运用,建立完善非现场内部审计监测体系及内部审计操作系统、信息管理系统。
第三十条 内部审计部门根据工作需要,经董事会批准后,可将部分内部审计项目外包,但需事先对外包机构的独立性、客观性和专业胜任能力进行评估。
第三十一条 内部审计部门应建立审计复议制度,对审计对象提出异议的审计结论,由作出审计结论的审计机构的上级机构进行复议。
第三十二条 董事会可聘请外部机构对内部审计部门的尽职情况进行评价,并保证外部检查人员独立于评价对象、具备专业胜任能力以及与评价对象没有利益冲突。
第六章 报告制度
第三十三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与垂直管理体系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报告制度和报告线路。
第三十四条 审计委员会应按季度向董事会报告审计工作情况,并通报高级管理层和监事会。
第三十五条 首席审计官和内部审计部门应按季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主要负责人报告审计工作情况。每年至少一次向董事会提交包括履职情况、审计发现和建议等内容的审计工作报告。
第三十六条 首席审计官和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事项结束后,应及时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主要负责人报送包括审计概况、审计依据、审计结论、审计决定、审计建议、审计对象反馈意见等内容的项目审计报告。
第三十七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完善与中国银监会的沟通和报告制度。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就重大审计发现及时向中国银监会报告。内部审计部门应就以下事项向中国银监会或中国银监会派出机构报告:
(一)向董事会提交的全面审计工作报告。
(二)内部审计部门开展异地审计的,应同时将审计报告抄报审计对象所在地的中国银监会派出机构。
(三)内部审计部门发现重大问题并报告董事会后,在问题未得到认真查处整改的情况下,应直接向中国银监会报告相关情况。
(四)外部中介机构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审计报告。
(五)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要求报告的其他事项。
第七章 考核与问责
第三十八条 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内部审计成果得以充分利用。高级管理层对未按要求进行整改的问题,应督促整改,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并承担未对审计发现采取纠正措施所产生的责任和风险。
第三十九条 董事会应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内部审计相关各方的尽职、履职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建立内部审计工作问责制度,明确内部审计责任追究、免责的认定标准和程序。
第四十条 董事会应对具有以下情节的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追究责任:
(一)未执行审计方案、程序和方法导致重大问题未能被发现。
(二)对审计发现问题隐瞒不报或者未如实反映。
(三)审计结论与事实严重不符。
(四)对审计发现问题查处整改工作跟踪不力。
(五)未按要求执行保密制度。
(六)其他有损银行业金融机构利益或声誉的行为。
第四十一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经检查监督和责任认定,有充分证据表明内部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本指引以及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制度勤勉尽职地履行了职责,并及时报告了审查出的问题,在审计对象相关问题暴露时,可视情况免除或部分免除内部审计部门和相关审计人员的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本指引制定实施细则,并报中国银监会备案。
第四十三条 本指引由中国银监会负责解释。第四十四条 本指引自二○○六年七月一日实施。
第四篇:安徽银监局关于印发安徽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处置工作实施细则的通知(皖银监发【2011】26号)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安徽监管
局文件
皖银监发〔2011〕6号
安徽银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徽省地方政府
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理的通知
各银监分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安徽省分行,各股份制商业银行合肥分行,浦发银行芜湖分行,邮政储蓄银行安徽省分行,徽商银行,九江银行、杭州银行合肥分行,安徽省联社,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合肥办事处(安徽分公司),国元信托公司,长丰科源、肥西石银、肥东湖星村镇银行: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10〕19号)、《中国银监会关于加强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理的指导意见》(银监发〔2010〕110号)和《中国银监会关于切实做好2011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工作的通知》(银监发〔2011〕34号)要求,为进一步防范和化解我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以下简称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现就做好全省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理工作提出如下要求,请结合银监会文件精神,一并抓好贯彻落实。
一、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工作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银监分局要把加强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理、防控信用风险作为今年银行业经营管理和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主要负责人亲自抓,明确任务,细化要求,强化措施,加大力度,确保融资平台贷款在本机构不形成行业性风险、在本地区不形成区域性风险,不会导致其他行业性、区域性风险的产生或扩大。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领会文件精神,制定本机构2011年加强融资平台贷款分类管理工作的贯彻意见和实施细则,于5月16日前报我局。
二、继续提高监管政策执行力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宏观调控政策和监管规定的执行力,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银监会关于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理的一系列文件,特别是银监发〔2010〕110号和银监发〔2011〕34号文件精神,准确把握监管政策,严格执行监管规定,全面落实监管部署,在融资平台贷款的调查、审查、发放、支付、贷后管理等各个环节均严格执行监管要求,确保融资平台贷款发放合规、管理科学、整改有力、风险可控。各级银行业监管部门要坚决维护监管政策的严肃性,确保政令畅通,传导有序,执行有力。
三、建立完善监测分析制度
按照“两本台账、双线监测”的原则,建立全省融资平台贷款月报制度,进一步完善融资平台贷款报表体系,做到报表报告准确报送,台账内容及时更新,台账信息充分使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分别在总行及分支机构层面建立平台类客户和整改为一般公司类客户的“名单制”信息管理台账,按月向当地监管部门报送融资平台贷款信息;各银监分局要建立本地区融资平台贷款台账。对于通过新设、分立、合并、改制等形式新成立的融资平台,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要严格执行国发〔2010〕19号文和银监会相关规定,并纳入台账监测系统、及时向本地银行业监管部门报告。安徽银监局将定期对全省融资平台贷款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对迟报、漏报、错报的问题进行通报;对监测分析发现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变化较大的,将采取下发提示单、约见谈话等形式进行风险提示,必要时开展现场检查。各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关于开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台账调查统计的通知》(银监办发〔2010〕338号)要求,按季对融资平台贷款情况进行统计报送,相关监管处、各银监分局各司其职,按季做好融资平台基本信息报送和贷款数据审核工作。
四、建立总行集中审批制度
各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在“名单制”管理基础上,将平台类贷款审批权限统一上收至总行。总行要制定相应的平台贷款管理制度,对融资平台类客户名单内的贷款实行总行统一授信、全口径监控和逐笔审批,并在总行层面落实授信管理问责机制,分支行仅承担前台营销和贷后管理工作。
五、认真核实分类准确性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准确把握融资平台现金流的来源只包括经营性现金流、自有资产变现价值(自身拥有土地使用权证的土地处置收入、自身拥有的已办理过户手续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红和股权转让、其他资产等)和已明确归属借款人的专项规费收入(如车辆通行费),其他任何形式的资金来源都不应纳入现金流测算范围。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对照银监会关于融资平台现金流测算的依据、标准、方法等要求,对本系统融资平台贷款的现金流测算方式和结果进行核实,并督促相关地方政府和融资平台注入可靠的现金流,确保现金流测算的合规性和准确性。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负责人要对现金流测算依据的合法性、覆盖率的准确性和签字备案的真实性负责,各级银行业监管部门要对其进行持续的监督检查。
六、重点开展现场检查
各级银行业监管部门要严格按照银监发〔2011〕34号文件要求,把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理情况作为今年现场检查的一个重点内容,银监局、各银监分局每个季度至少检查一户,各季度现场检查内容和对象要有侧重。其中,第一季度重点检查截至2010年末融资平台贷款余额最大客户,第二季度重点检查已整改为一般公司类贷款余额最大客户,第三季度重点检查2011年上半年新增融资平台贷款最大客户,第四季度重点检查截至2011年9月末融资平台贷款整改变化最大客户。
七、加快保全清收进度
对于第二、三类融资平台贷款,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制定整改方案和整改进度时间表,采取项目剥离、公司重组、直接收回等具体措施,加快推进保全分离和清理回收工作。及时更新融资平台贷款清收和正常收回信息变动情况,按月向当地银行业监管部门报告。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在2011年5月27日之前向当地银行业监管部门报送本单位2011年1月至4月的第二、三类融资平台贷款整改方案及其实施情况。
八、加快存量平台贷款整改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根据融资平台具体情况,统筹考虑融资平台整体偿债能力及贷款项目本身偿还本息能力,通过增加担保主体、追加土地、优质企业股权及有效收益权等合法足值抵质押品等方式,切实缓释融资平台贷款的信用风险。严格执行《担保法》、《预算法》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对于地方政府及其部门、机构以直接或间接形式提供的原有担保,要在充分协商基础上重新落实合法的抵押担保;对于以学校、医院、公园等公益性资产作为抵质押品的,要求融资平台以合法的非公益性资产进行全额置换;对于各类担保公司特别是地方政府新设担保公司要进行严格的资质评估,审慎估计其实际担保能力;对于以政府承诺担保、以无土地使用权证的土地出让收入承诺、以规划土地储备(如土地储备证)抵押的等,均要及时追加合法有效押品,消除违规担保的隐患。
九、严格控制新增贷款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严格按照银监会的规定,严格信贷准入条件,制定平台贷款的审慎准入标准。对平台类客户新增发放贷款,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有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国发〔2001〕15号,含有偿还能力的公租房、廉租房、棚户区改造)、属国务院核准或审批的重大项目以及国家另有规定等条件。同时,要最大限度增加抵押担保等风险缓释措施,并签订合法有效的还贷差额补足协议。对于2010年6月30日前已签订合同但目前未完成全部放款过程的,必须同时满足银监发〔2011〕34号文件要求的3个条件才能继续放款。
十、抓紧整改贷款合同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中长期贷款还款方式的通知》(银监发〔2010〕103号)要求,本着风险早期暴露、审慎经营、科学负担三大原则,对包括平台贷款在内的中长期贷款还款方式进行统一规范,不得集中在贷款到期时偿还。要综合考虑项目预期现金流和投资回收期等情况,合理确定还款方式,实行分期偿还,做到每半年一次还本付息,同时,鼓励有条件的按季度进行偿还。对于提前还款部分,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按照实际用款期限,相应折算成同期限的贷款利率计算本息。同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持续关注地方政府对融资平台进行清理规范、兼并重组的进展和结果,对于融资平台注册登记事项或其他内容发生变更的,要及时通过贷款合同修订或增加补充协议等方式,确保债权债务关系承继,防止银行债权悬空。对于还款来源不足、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的融资平台贷款,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协调地方政府和平台客户协商补签相关还款差额补足协议。
十一、足额计提贷款拨备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银监会〔2010〕110号文件精神,对融资平台贷款准确进行风险分类,重点加大对贷款风险分类准确性及其责任的督查,特别是对正常和关注类中实际隐含较大风险的,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重新认定。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在准确风险分类的基础上,衡量贷款风险和预期损失,计提融资平台贷款损失准备,确保融资平台贷款的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均不低于一般贷款拨备水平,对于短期内因客观限制确实难以提足的,要制定分年补提计划,确保2年内补足。
十二、有序组织平台退出
满足以下全部条件的企业法人类融资平台贷款,银行业金融机构可整改为一般公司类贷款,并按照商业化原则运作:一是符合“全覆盖”原则,即各债权银行对借款人的风险定性均为全覆盖;二是符合“定性一致”原则,即各债权银行均同意整改为一般公司类贷款;三是符合“三方签字”原则,即各债权银行均已就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定性和整改措施与融资平台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达成一致,并通过三方签字(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融资平台及各债权银行)进行确认。对于银监发〔2011〕34号文件印发前已整改为一般公司类并按商业化原则运作的贷款,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重新逐一审定是否为公司法人且满足上述3项退出条件;不合要求但此前已纳入一般公司类的贷款,要重新将其归入平台贷款管理,此项工作要求于2011年6月末前完成。对于整改为一般公司类贷款管理的,各级银行业监管部门要严格审查,有序组织退出(具体要求及程序见附件)。
十三、强化信息交流沟通
一是建立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理工作协商通报制度。通过召开座谈会、通报会等形式,银行业监管部门与银行业金融机构负责人、部门负责人、工作人员分层次、不定期进行信息交流。各银监分局、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指定专人,负责报送本单位平台贷款风险管理工作的进展情况、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经验做法、工作建议等信息,我局将及时编发专题工作信息简报。二是进一步完善平台贷款风险管理工作联络员机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各级监管部门要加强平台贷款风险管理工作的舆情监测,妥善应对媒体报道和社会舆论,切实防范声誉风险。
十四、增强监管联动效力
银监局各监管处、各银监分局要建立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理内部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机制。非现场监管部门负责政策的上传下达、风险提示、全省融资平台贷款台账监测、有序组织退出审查小组日常性工作,现场检查部门主导专项检查、受理并初审退出审查报告、分机构融资平台贷款台账监测工作,市场准入部门负责相关准入把关、签字行长身份确认等工作,统计部门负责相关统计监测系统维护和报表分析上报工作。必要时,各部门集成多种资源力量,完成专项监管任务。
十五、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银行业监管部门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理中出现的违规问题和风险事件,依法予以监管问责,追究银行业金融机构相关当事人、分管领导直至主要负责人的责任,特别是对在清理规范工作中现金流测算严重失实、整改保全不力、追加风险缓释措施无效,在新发放贷款时不执行国家政策和监管规定等重大违规问题,要严肃追究包括该机构主要负责人在内的相关人员责任。问责方式包括责令内部处理、实施行政处罚、责令停止有关贷款业务等监管强制措施、移送司法机关处理等。同时,要把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管理工作与行政许可审批、高管履职考核、监管评级等挂钩,对各银监分局、各监管处的融资平台贷款监管工作也要纳入单位考核和个人考评之中。
附件:整改为一般公司类贷款的有关要求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九日
第五篇: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残疾人客户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银监办发[2012]144号)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
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残疾人客户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
银监办发〔2012〕144号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邮政储蓄银行,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提升为残疾人客户服务的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为残疾人权益保障事业做出了积极努力。随着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进步,残疾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为加强和改进残疾人客户金融服务工作,保障残疾人作为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升银行业服务水平,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充分认识到,做好残疾人客户金融服务工作,是提高银行业服务水平和质量、履行社会责任、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牢固树立公平对待金融消费者的观念,总行(总公司)应当统一建立健全为残疾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在制定内部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风险控制、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新设营业网点等方面,应当针对残疾人客户的特殊情况和实际需求做出统筹考虑,充分尊重和保障残疾人客户公平获得银行业金融服务的合法权利。
三、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考虑残疾人客户的具体困难,为其提供更加细致和人性化的服务。有条件的营业网点应当开设残疾人客户服务通道,为其提供服务便利。
四、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在有效控制风险和确保残疾人客户人身财产安全和隐私安全的前提下,不断完善营业场所、自助机具设备、网站和服务热线等方面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更好地适应残疾人客户日常金融服务需求。
五、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为残疾人客户投诉提供必要的便利,认真研究残疾人客户对金融服务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高度重视和妥善处理残疾人客户的投诉,切实保障残疾人客户合法权益。
六、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积极为残疾人客户普及金融知识,提升其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安全用好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
七、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加强对员工的日常培训,提升员工为残疾人客户服务的意识,普及无障碍服务知识。营业网点应当配备掌握无障碍服务方法和技能的员工,满足残疾人客户办理业务的基本需要。
八、行业协会应当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提高残疾人客户服务水平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优化服务流程和服务标准,保障残疾人客户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和银行业可持续发展。
请各银监局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银监局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执行中遇有问题,请及时向银监会报告。
二○一二年五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