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思想品德必修三答题 整合版
高中思想品德必修三答题模板
1.在《文化生活》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用“文化作用”或“文化意义”知识进行论述时,参考: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材料中……
(2)文化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材料中……(3)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或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材料中……
(4)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材料中……(5)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材料中……(结合材料而定)(6)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材料中……(结合材料而定)
(7)文化对人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结合材料而定)
2.在《文化生活》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用“文化创新的途径”或“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或者“文化传承与创新”等知识进行论述时,参考:
(1)立足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材料中……(2)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要对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体现时代精神,“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材料中……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材料中……
(4)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材料中……
(5)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
(6)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例
1、(2010广东)
材料:扫墓、踏青、折柳、沐浴、吟诵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10分)答案:
①立足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清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发扬传统清明文化中健康有益的内容,去除封建落后的成分;采用节约环保的绿色过节方式,注入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内容。
③博采众长,以我为主。既吸取外来有益文化,又保持我国清明文化的民族特色。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3.在《文化生活》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用“文化传承”等知识进行论述时,参考:(1)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2)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材料中……
4.在《文化生活》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时,参考:
(1)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文化的含义----看材料而写)
(2)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3)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材料中……
(4)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材料中……
(5)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材料中……
5.在《文化生活》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涉及“文化遗产的意义”时,其参考答案: 文化遗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文化遗址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材料中……
6.在《文化生活》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用“文化包容性”知识进行回答时,参考答案:(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材料中……
(3)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材料中……
7.在《文化生活》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用“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知识进行回答时,参考答案:(1)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现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材料中……
(2)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材料中……
例:(2012浙江)近年来,W村在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开展了群众性的“一碑两谱五星”乡村文化创建活动。所谓“一碑”,即树立一座精神丰碑,主要收集本村先辈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两谱”,即撰写时代风范谱、尊老爱幼谱,主要收录在乡村发展、家庭邻里关系中的先进典型;“五星”,即创评“读书、创业、诚信、法纪、勤俭”等五项星级文明户。村民们以极大热情参与了这一活动,讲身边事、树身边人、自评自荐、互评互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的有关知识,说明该村开展“一碑两谱五星”活动取得成功的道理。(10分)答案:
①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现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W村开展“一碑两谱五星”活动,紧紧抓住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中心环节,保证了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一碑两谱五星”活动的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为村民们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③“一碑两谱五星”活动具有群众性的自我教育特点,自荐自评、互荐互评方式促进了村民自省自律,提高了村民的思想道德修养。
8.在《文化生活》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用“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知识进行回答时,参考答案
①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材料中…… ②世界各族社会实践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决定了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材料中……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9.在《文化生活》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回答“民族精神”的意义时,其参考答案:(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三精一魂”)
(3)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4)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例(2009江苏)材料: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五四运动爆发90周年。某校高三(2)班同学通过主题班会、课外学习等活动,进一步了解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华民族走过的风雨历程、社会主义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回顾不平凡的2008年,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大家商定开展以“弘扬民族精神,共建精神家园”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有同学跟帖认为,“只有参与重大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答案:
(1)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推动中华民族社会实践的精神动力。
(2)它不仅集中体现在重大社会实践活动中,也体现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3)因此,并非只有参与重大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10.在《文化生活》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涉及“建设文化强省”提出合理化建议时,参考(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3)发挥人民群众在建设文化强省中的主体作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4)立足本省改革开放实践,继承本省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吸收和借鉴其他省份和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
11.在《文化生活》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回答时,答案:(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地位)(2)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态度)(3)尊重文化多样性,既有利于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意义)
12.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2)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3)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四有”公民。
(5)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6)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7)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
(8)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3.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角度分析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2)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3)必须立足于当代,立足于中国人民。既要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又要注重互通有无,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因子,以我为主,中体西用,以自觉的文化态度、独立的自省精神与开放的创造精神进行脚踏实地的文化建设。
14.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2)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3)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4)青年学生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
15.如何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提高两个修养(1)国家角度:
①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②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③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2)个人角度:
①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②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③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第二篇:政治必修三答题
1.在《文化生活》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用“文化作用”或“文化意义”知识进行论述时,其答题模板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材料中„„
(2)文化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材料中„„(3)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或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材料中„„
(4)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材料中„„(5)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材料中„„(结合材料而定)(6)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材料中„„(结合材料而定)
(7)文化对人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结合材料而定)例1:(2011安徽)
文化在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蕴含着团圆、和谐理念的中国春节,日益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也带来了新的商机;孔子学院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科技创新成就赢得了世界赞誉„„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加大了中国的影响力,增强了炎黄子孙民族自豪感。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答案:(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2)文化反作用于经济。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也给世界带来商机。
(3)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提高了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了中国国家形象。
(4)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给更多的人通过中华文化了解了中国,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2.在《文化生活》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用“文化创新的途径”或“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或者“文化传承与创新”等知识进行论述时,其答题模板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1)立足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材料中„„(2)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要对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体现时代精神,“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材料中„„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材料中„„
(4)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材料中„„
(5)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
(6)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人民群众,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例
1、(2010广东)
材料:扫墓、踏青、折柳、沐浴、吟诵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10分)答案:①立足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清明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发扬传统清明文化中健康有益的内容,去除封建落后的成分;采用节约环保的绿色过节方式,注入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内容。
③博采众长,以我为主。既吸取外来有益文化,又保持我国清明文化的民族特色。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3.在《文化生活》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用“文化传承”等知识进行论述时,其答题模板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1)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2)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材料中„„ 例:(2012安徽)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近年来,安徽好人和道德模范已成为引领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的指向标,成为道德建设中引起广告关注的“安徽现象”。超越感动,弘扬美德,争做先进人物的“粉丝”是网友们的共同心声。
请你从文化传承和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回应“网友心声”。答案:
(1)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2)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要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引领社会风尚。
(3)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10分)
4.在《文化生活》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时,其答题模板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1)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文化的含义----看材料而写)
(2)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就会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3)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材料中„„
(4)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材料中„„
(5)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材料中„„ 5.在《文化生活》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涉及“文化遗产的意义”时,其答题模板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文化遗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文化遗址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材料中„„ 例:(2009辽宁、宁夏)
在菲律宾马克坦岛上航海家麦哲伦遇难的地方,有一座纪念亭,亭中立有一块石座铜碑。碑的正面有这样的文字:“费尔南多·麦哲伦。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这块碑的背面,则刻着另一段文字 :“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从这座奇特的纪念碑,说明文化遗址保护的文化意义。(12分)答案: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 ②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 ③文化遗产对于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④文化遗产对于还原和客观评价历史具有史实证据的价值。
6.在《文化生活》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用“文化包容性”知识进行回答时,其答题模板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1)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材料中„„
(3)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材料中„„(2011福建)
材料: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孙中山考察各国兴衰,指出“国力盛衰强弱,常在海而不在陆”。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根据材料所给的信息,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以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答案: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要求我们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求同存异,建设和谐海洋,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和谐世界。
③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兼收并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批判地吸收西方海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反对海洋霸权主义。
7.在《文化生活》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用“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知识进行回答时,其答题模板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1)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现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材料中„„
(2)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材料中„„ 例:(2012浙江)近年来,W村在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开展了群众性的“一碑两谱五星”乡村文化创建活动。所谓“一碑”,即树立一座精神丰碑,主要收集本村先辈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两谱”,即撰写时代风范谱、尊老爱幼谱,主要收录在乡村发展、家庭邻里关系中的先进典型;“五星”,即创评“读书、创业、诚信、法纪、勤俭”等五项星级文明户。村民们以极大热情参与了这一活动,讲身边事、树身边人、自评自荐、互评互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的有关知识,说明该村开展“一碑两谱五星”活动取得成功的道理。(10分)答案:
(l)①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现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W村开展“一碑两谱五星”活动,紧紧抓住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中心环节,保证了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一碑两谱五星”活动的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为村民们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③“一碑两谱五星”活动具有群众性的自我教育特点,自荐自评、互荐互评方式促进了村民自省自律,提高了村民的思想道德修养。
8.在《文化生活》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用“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知识进行回答时,其答题模板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①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材料中„„
②世界各族社会实践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决定了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材料中„„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例:(2010山东)材料:上海世博会上,各国展馆纷纷展示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如丹麦“小美人鱼”、卢森堡的“金色少女”像„„同时,许多外国展馆也都嵌入了中华文化元素,如意大利馆的“福”字,挪威馆的“中国红”„„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5分)
答案:①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上海世博会各展馆的文化特色反映了文化是民族的。②世界各族社会实践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决定了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上海世博会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反映了文化是世界的。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9.在《文化生活》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回答“民族精神”的意义时,其答题模板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2)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三精一魂”)
(3)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4)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例(2009江苏)
材料: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五四运动爆发90周年。某校高三(2)班同学通过主题班会、课外学习等活动,进一步了解了五四运动以来中华民族走过的风雨历程、社会主义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特别是回顾不平凡的2008年,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强大力量。大家商定开展以“弘扬民族精神,共建精神家园”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有同学跟帖认为,“只有参与重大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答案:
(1)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推动中华民族社会实践的精神动力。
(2)它不仅集中体现在重大社会实践活动中,也体现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3)因此,并非只有参与重大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者。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10.在《文化生活》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涉及“建设文化强省”提出合理化建议时,其答题模板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3)发挥人民群众在建设文化强省中的主体作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4)立足本省改革开放实践,继承本省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同时吸收和借鉴其他省份和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
(5)不断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例题:(2008山东)山东文化底蕴深厚。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应如何充分利用山东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7分)答案:
①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建设文化强省,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等)。②继承山东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③立足山东改革开放的实践,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创作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同时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其他优秀文化成果;进一步促进山东文化产业发展。
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建设文化强省的积极性。(若答出“不断融入时代精神”、“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培育文化人才”等言之有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但本小题最高不超过分
11.在《文化生活》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回答时,其答题模板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地位)(2)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态度)(3)尊重文化多样性,既有利于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利于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意义)
12.在《文化生活》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或“精神文明建设”的知识回答文化活动的意义时,其答题模板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1)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2)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
(3)有利于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4)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推动思想道德建设。例题:(2012山东)
材料: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放射着夺目的光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今天,雷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低碳、节能灯环保意识,学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愿者精神。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从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分析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义。(8分)答案:①开展学雷锋活动,有利于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培育“四有”公民; ②有利于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2分)
③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2分)④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推动思想道德建设。(2分
13.在《文化生活》主观题中,凡是材料中要求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知识回答文化的措施或意义时,其答题模板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要巩固(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3)要用(有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4)用(有利于)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第三篇:高中必修三数学知识点
书读的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必修三数学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必修三数学知识1
一.随机事件的概率及概率的意义
1、基本概念:
(1)必然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必然事件;
(2)不可能事件:在条件S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不可能事件;
(3)确定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相对于条件S的确定事件;
(4)随机事件:在条件S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相对于条件S的随机事件;
(5)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S下重复n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是否出现,称n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nA为事件A出现的频数;对于给定的随机事件A,如果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fn(A)稳定在某个常数上,把这个常数记作P(A),称为事件A的概率。
(6)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随机事件的频率,指此事件发生的次数nA与试验总次数n的比值,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总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且随着试验次数的不断增多,这种摆动幅度越来越小。我们把这个常数叫做随机事件的概率,概率从数量上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频率在大量重复试验的前提下可以近似地作为这个事件的概率
二.概率的基本性质
1、基本概念:
(1)事件的包含、并事件、交事件、相等事件
(2)若A∩B为不可能事件,即A∩B=ф,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斥;
(3)若A∩B为不可能事件,A∪B为必然事件,那么称事件A与事件B互为对立事件;
(4)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P(A)+P(B);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
P(A∪B)=P(A)+P(B)=1,于是有P(A)=1—P(B)
2、概率的基本性质:
1)必然事件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概率为0,因此0≤P(A)≤1;
2)当事件A与B互斥时,满足加法公式:P(A∪B)=P(A)+P(B);
3)若事件A与B为对立事件,则A∪B为必然事件,所以P(A∪B)=P(A)+P(B)=1,于是有P(A)=1—P(B);
4)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区别与联系,互斥事件是指事件A与事件B在一次试验中不会同时发生,其具体包括三种不同的情形:(1)事件A发生且事件B不发生;
(2)事件A不发生且事件B发生;
(3)事件A与事件B同时不发生,而对立事件是指事件A与事件B有且仅有一个发生,其包括两种情形;
(1)事件A发生B不发生;
(2)事件B发生事件A不发生,对立事件互斥事件的特殊情形。三.古典概型及随机数的产生
(1)古典概型的使用条件:试验结果的有限性和所有结果的等可能性。
(2)古典概型的解题步骤;①求出总的基本事件数;
②求出事件A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数,然后利用公式P(A)=
四.几何概型及均匀随机数的产生
基本概念:(1)几何概率模型:如果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或体积)成比例,则称这样的概率模型为几何概率模型;
(2)几何概型的概率公式:P(A)=;
(3)几何概型的特点: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事件)有无限多个;
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高中必修三数学知识2
(1)指数函数的定义域为所有实数的集合,这里的前提是a大于0,对于a不大于0的情况,则必然使得函数的定义域不存在连续的区间,因此我们不予考虑。
(2)指数函数的值域为大于0的实数集合。
(3)函数图形都是下凹的。
(4)a大于1,则指数函数单调递增;a小于1大于0,则为单调递减的。
(5)可以看到一个显然的规律,就是当a从0趋向于无穷大的过程中(当然不能等于0),函数的曲线从分别接近于Y轴与X轴的正半轴的单调递减函数的位置,趋向分别接近于Y轴的正半轴与X轴的负半轴的单调递增函数的位置。其中水平直线y=1是从递减到递增的一个过渡位置。
(6)函数总是在某一个方向上无限趋向于X轴,永不相交。
(7)函数总是通过(0,1)这点。
(8)显然指数函数无界。
奇偶性
定义
一般地,对于函数f(x)
(1)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
(2)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偶函数。
(3)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f(-x)=-f(x)与f(-x)=f(x)同时成立,那么函数f(x)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称为既奇又偶函数。
(4)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f(-x)=-f(x)与f(-x)=f(x)都不能成立,那么函数f(x)既不是奇函数又不是偶函数,称为非奇非偶函数。
高中必修三数学知识3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
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3)棱台: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
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
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
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侧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特点:
①原来与x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x平行且长度不变;
②原来与y轴平行的线段仍然与y平行,长度为原来的一半。
高中必修三数学知识4
1.辗转相除法是用于求公约数的一种方法,这种算法由欧几里得在公元前年左右首先提出,因而又叫欧几里得算法.2.所谓辗转相法,就是对于给定的两个数,用较大的数除以较小的数.若余数不为零,则将较小的数和余数构成新的一对数,继续上面的除法,直到大数被小数除尽,则这时的除数就是原来两个数的公约数.3.更相减损术是一种求两数公约数的方法.其基本过程是:对于给定的两数,用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接着把所得的差与较小的数比较,并以大数减小数,继续这个操作,直到所得的数相等为止,则这个数就是所求的公约数.4.秦九韶算法是一种用于计算一元二次多项式的值的方法.5.常用的排序方法是直接插入排序和冒泡排序.6.进位制是人们为了计数和运算方便而约定的记数系统.“满进一”,就是k进制,进制的基数是k.7.将进制的数化为十进制数的方法是:先将进制数写成用各位上的数字与k的幂的乘积之和的形式,再按照十进制数的运算规则计算出结果.8.将十进制数化为进制数的方法是:除k取余法.即用k连续去除该十进制数或所得的商,直到商为零为止,然后把每次所得的余数倒着排成一个数就是相应的进制数.★重难点突破★
1.重点:理解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的原理,会求两个数的公约数;理解秦九韶算法原理,会求一元多项式的值;会对一组数据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排序;理解进位制,能进行各种进位制之间的转化.2.难点:秦九韶算法求一元多项式的值及各种进位制之间的转化.3.重难点:理解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秦九韶算法原理、排序方法、进位制之间的转化方法.【同步练习题】
1、在对16和12求公约数时,整个操作如下:(16,12)→(4,12)→(4,8)→(4,4),由此可以看出12和16的公约数是()
A、4B、12C、16D、82、下列各组关于公约数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16和12的公约数是4B、78和36的公约数是6
C、85和357的公约数是34D、105和315的公约数是105
高中必修三数学知识5
总体和样本
①在统计学中,把研究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
②把每个研究对象叫做个体。
③把总体中个体的总数叫做总体容量。
④为了研究总体的有关性质,一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x1,x2,....,x-x研究,我们称它为样本.其中个体的个数称为样本容量。
简单随机抽样
也叫纯随机抽样。就是从总体中不加任何分组、划类、排队等,完全随。
机地抽取调查单位。特点是:每个样本单位被抽中的可能性相同(概率相等),样本的每个单位完全独立,彼此间无一定的关联性和排斥性。简单随机抽样是其它各种抽样形式的基础,高三。通常只是在总体单位之间差异程度较小和数目较少时,才采用这种方法。
简单随机抽样常用的方法
①抽签法
②随机数表法
③计算机模拟法
④使用统计软件直接抽取。
在简单随机抽样的样本容量设计中,主要考虑:
①总体变异情况;
②允许误差范围;
③概率保证程度。
抽签法
①给调查对象群体中的每一个对象编号;
②准备抽签的工具,实施抽签;
③对样本中的每一个个体进行测量或调查。
高中必修三数学知识点
第四篇:高中政治必修三解答题知识点总结
一、文化的作用
1.社会: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③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④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经济、政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3.综合国力: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个人:①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 ②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③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原因:
(1)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伟大的民族精神,熔炼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
(3)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4)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5)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6)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的强基固本。
2.做法:
(1)最重要的是发挥 “主心骨”的作用
(2)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3)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4)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5)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3.如何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1)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3)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先进文化
(1)含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原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3)做法:
①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②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③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
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⑤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⑦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⑧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含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2)原因: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②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但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不会对文化发展方向采取放任的态度。
③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④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做法: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根本任务: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2)原因: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3)做法:①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②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4.思想道德建设
(1)含义: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原因: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3)做法:
①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②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③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5.社会主义荣辱观
(1)含义:“八荣八耻”
(2)原因:
①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③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3)做法:
①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②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③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④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第五篇:政治高中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尚的生活是受爱激励并由知识导引的生活……没有知识的爱与没有爱的知识,都不可能产生高尚的生活。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政治高中必修三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政治高中必修三知识1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传统)文化继承性的表现:
①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传统思想是传统文化影响的重要体现,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即传统文化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
(传统文化的含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两面性):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因此,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4、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①对于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②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5、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产生的积极影响):
①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②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6、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①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③思想运动。思想运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大大促进了文化自身的发展。
④教育(教育方式的变革)。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政治高中必修三知识2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表现:
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地位)。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意义和作用)。
(世界遗产分为三类: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
2、怎么样认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地位作用)
主要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
3、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没有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①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②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则:各国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5、尊重文化多样性
●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也属于整个世界。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怎样做?
①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6、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7、文化传播的途径: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使者,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8、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
传播媒介(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播被称为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的作用与特点: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9、中学生应该怎么样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10、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总: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具体:对内——中华文化:
①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
②将中国先进文化推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③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对外——世界文化:
①有利于吸收和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③有利于加强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政治高中必修三知识3
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一是文化氛围的无形影响,二是参加文化生活的影响。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因此我们要自觉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
②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
①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和载体。(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已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②增强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5、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政治高中必修三知识4
文化与社会
1、体味文化:①文化形式各种各样。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2、文化的内涵以及特点:
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③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参加实践及学习获得的。
④文化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4、文化的力量(作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对人的活动和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也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要做到物质和精神都富有。
5、文化与经济、政治
1)政治、经济、文化三者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要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构成并影响民族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保证,文化是重要的软实力。)
6、怎么样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①深化文化体制改革。②转变政府职能。
③培育市场主体。④实施“人才兴文”战略。
⑤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打造中华文化品牌。
政治高中必修三知识5
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A.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去解决,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B.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5、文化创新的途径: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A.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B.对待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既要排除“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又要排除“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
★6、“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为什么要建立“学习型社会”?
①教育在文化传承中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
②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也意味着文化传承方式的新变革。
③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怎么样建立“学习型社会”?
①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②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政治高中必修三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