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2017年中考政治 专题复习九 加强民族团结 促进共同繁荣 人民版

时间:2019-05-13 06:52: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南省衡阳市2017年中考政治 专题复习九 加强民族团结 促进共同繁荣 人民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南省衡阳市2017年中考政治 专题复习九 加强民族团结 促进共同繁荣 人民版》。

第一篇:湖南省衡阳市2017年中考政治 专题复习九 加强民族团结 促进共同繁荣 人民版

加强民族团结 促进共同繁荣

热点材料

材料一:2016年3月30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年’’动员大会闭幕。这次会议科学分析了新疆民族团结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对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年活动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推动民族团结工作的总要求和重要任务。这是全面推进新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在新疆工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自治区党委决定今年在全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年”活动,是深入贯彻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对新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全面谋划和顶层设计,是回应突出问题、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的重大举措,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良好开局、夯实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基础的必然要求。

民族团结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在新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键时期。中央先后两次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把新疆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明确提出新疆工作事关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国家安全,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书记深刻指出:“新疆的问题,最难最长远的还是民族团结问题”“新疆最大的群众工作就是民族团结和宗教和谐”。这些重要论述再一次强调和说明,全力维护民族团结是做好新疆一切工作的根基。

材料二:2016年7月6日,陕西省汉中市青水镇利用“两学一做”的学习的平台,组织镇村组干部及党员学习相关民族政策和民族法规,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不断创新载体和方式,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按照“重在平时,抓好平常,重在交心,以心换心”的民族工作理念.筑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营造苗汉群众“一家亲”的和谐环境。链接教材

八年级(下)教材

1.各族人民交错杂居,和睦相处,荣辱与共,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辽阔的疆域、富饶的土地、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都是历代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开拓和缔造的。各族人民辛勤劳动,艰苦创业,为国家的统一贡献了力量。中华民族史既是众多民族各自形成发展的历史,又是南众多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整体形成发展的历史。

2.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服饰和艺术,也有着不同的信仰。所有这些“不同”都是民族文化的瑰宝,都是祖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人民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3.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是我们每一位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自觉履行这一义务,我们就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4.面对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为了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实现东西部协调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措施包括实施山川秀美工程、打造交通网、大力办教育、东西联动等。

九年级教材

1.新中国成立后,56个民族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确立和不断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2.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是基本原则。3.为了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本热点专题涉及的知识点有:民族政策、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高频考点,2017年中考命题可能会以生活热点或先进人物事迹为背景材料,加强选择题和简答题的考查;试题选材生活化,如援疆援藏、民族团结模范典型等;时政化,如民族团结与新疆建设兵团成立60周年、暴恐案审判等。考查角度

1.坚决打击恐怖犯罪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怎样的意义?(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2)有利于维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3)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4)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5)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如何才能更好地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繁荣发展?(1)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根本原则。(2)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严厉打击民族分裂活动。(3)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宣传,切实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4)实施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的生活水平。

(5)进一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尊重、保护、发展少数民族文化。3.国家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有什么重要意义?(1)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有利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3)有利于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4)有利于巩固国防,保持边疆稳定。(5)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6)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实施。

(7)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8)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9)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社会大局等。4.国家为什么要援助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1)这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表现。(2)这体现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3)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利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这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体现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5.请列举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取得的巨大成就?(1)建立了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3)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大型工程建成使用。(4)教育科学文化得到迅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很好保护。(5)民主法制不断完善。

6.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取得辉煌成就、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1)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2)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3)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兄弟省份尤其是发达地区的支援。(4)当地人民团结互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5)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专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20多年来,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有关省市、中央部门和中央企业,从人力、物力、技术等方面全面开展对口支援西藏工作。这体现了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B)A.共同富裕 B.共同繁荣 C.团结统一 D.互利共赢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I))①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②只是用于港澳台地区③民族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权④保障少数民族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60多年来,几代兵团人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扎根新疆沙漠周边和边境沿线,认真履行党和国家赋予的职责,在开发建设新疆、增进民族团结,推进社会进步,巩固西北边防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兵团精神(A)①是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②是新时期艰苦奋斗精神的重要内容 ③为开发建没新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提供不竭动力 ④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具有的精神品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与会者围绕共同关心的“西藏发展的机遇与选择”主题畅所欲言、建言献策。以下建言献策中符合西藏发展实际的有(C)①发展特色经济,保护生态环境②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流③维护社会稳定,反对民族分裂④坚持“一国两制”,推动和平发展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2016年3月13日上午9时,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听取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报告,报告指出,去年我国一共审结1084件危害国家安全及暴恐案,共判处1419人。这表明(A)①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②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法不可违③法律是惩治犯罪、维护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④反恐防恐是当前我国一切工作的中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大力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的发展、稳定、安全才有保障,也只有国家发展、稳定、安全了,各民族的繁荣发展才能实现”这说明(D)①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前提和保证②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③维护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也有利于各民族共同进步和发展 ④国家的发展、稳定是各民族繁荣发展的后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

7.云南昆明火车站发生严重暴恐案后,古丽米热发现一些人看她的眼光变得有点异样。感到委屈的古丽米热想到了写信,把她的心里话讲给总理听。“我是一个平凡的维吾尔族孩子,却能得到这么多不平凡的关爱……民族团结是我家乡人们共同的愿望。”对此,8月15日李克强总理在回信中说“①每个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的一员。你和同学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民族团结,很有意义。②只要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从自己的身边小事做起,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就会更加和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如何理解横线①的内容? ①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前提和保证;②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③维护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也有利于各民族共同进步和发展;④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⑤有利才巩固国防,保持边疆的稳定;⑥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⑦有利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⑧有利寸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横线②部分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①我们要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义务,尊重各民族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铗的语言文字;②增强民族团结意识,积极拥护、宣传党的民簇政寨;③坚决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④努力学习,报效国家。

8.材料一:近几年来,西藏基础设施发展突飞猛进。拉萨至日喀则的铁路已建成通车,拉萨至林芝的铁路也已正式开工建设。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所有的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进行严格的环境评估。西藏自治区政府近几年在民生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绩,譬如加大对卫生和教育领域的投入,提高基层医生、教师的工资和中小学生的“三包”标准,西藏农牧民子女的大学入学率达到了60%以上。孤寡老人和孤儿集中供养,确保了老有所养,少有所依,增加了当地百姓的幸福感与和谐度。此外,西藏在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发掘、保护等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材料二:2016年,19个对口援疆省市计划援疆资金合计144.3亿元,民生类项目101亿元,占到援疆资金的70%。

2016年计划援疆项目1872个,其中新建项目1795个,续建项目77个。其中促进就业类项目6.7亿元,教育类项目22.5亿元,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卫生、文体等其他社会事业项目65.5亿元,推进产业发展项目25.3亿元,干部及人才培养培训项目5.6亿元,基层阵地及反恐维稳项目13.4亿元,交流交往项目2.4亿元,预留资金2.9亿元。

截至8月底,19个对口援疆省市到位资金124.4亿元,新建项目开工1593个,开工率88.7%。77个续建项目已全部开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西藏哪些方面的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变化: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

原因:①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主义道路,坚持了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②党和国家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⑧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和全国人民团结互助、大力支持等。

(2)中央及各省市对口援疆有何意义? ①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曲经济发展;②有利于促进民镤团结,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③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④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⑤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⑥有利于各民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⑦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结合材料可看出新疆、西藏的变化成就主要得益于哪项民族政策?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政策。

第二篇:促进民族团结 共同繁荣发展讲稿

促进民族团结

共同繁荣发展

论文摘要: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发展,实现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关键词:团结;奋斗;发展;

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辉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总结历史经验,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有益做法,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确立并实施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荣为基本内容的民族政策,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民族政策体系。

60年来符合国情的正确的民族政策,促进了中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开创了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大变化。民族平等,是中华民族政策的基石。

实行民族平等是中国的宪法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根据这一原则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对民族平等进行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在中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居住地域大小,经济发展程度如何,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是否相同,政治地位一律平等;二是各民族不仅在政治、法律上平等,而且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所有领域平等;三是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享有相同的权利,承担相同的义务。

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障民族平等的法律规范体系,各民族平等权利依法得到保障。

——人身自由和人身权利不受侵犯。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各民族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各民族公民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其名誉权、姓名权、肖像权等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新中国成立前,四川等地的彝族地区大约100万人口保留着奴隶制度,西藏、云南西双版纳等地区大约有400万人口保留着封建农奴制度。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大都附属于封建领主、大贵族、寺庙或奴隶主,可以被任意买卖或当作礼物赠送,没有人身自由。如,在旧西藏,形成于17世纪并沿用了300多年的法律——《十三法典》、《十六法典》,将人严格划分为三等九级。法典规定:“上等上级人”的命价为与其尸体等重的黄金,“下等下级人”的命价仅为一根草绳,而“下等人”占西藏总人口的95%以上。新中国为了保障人权,于20世纪50年代对这些地区进行了民主改革,废除了奴隶制和封建农奴制,昔日广大农奴和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成为新社会的主人。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中国,任何公民既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又一律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受到平等的保护,对违法行为和任何人犯罪都依法予以追究,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为了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十一条规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民事诉讼的权利。在少数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人民法院应当用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审理和发布法律文书。人民法院应当对不通晓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的诉讼参与人提供翻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均作了类似的规定。

——平等地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在中国,各少数民族与汉族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的管理。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不仅如此,法律还为少数民族的政治参与给予了特殊保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各族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规定:在同一少数民族人口不到当地总人口15%时,少数民族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可以适当少于当地人民代表大会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人口特别少的民族至少也应有一名代表。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少数民族代表人数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总人数的比例,均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61名委员中,有少数民族人士25名,占15.53%。

——平等地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在中国,宗教信仰自由,指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为了贯彻宪法原则,国务院颁布了《宗教事务条例》。在中国,少数民族信教群众的正常宗教活动都受到法律的保护,宗教活动场所分布各地,基本满足了信教群众宗教生活的需要。如,在新疆,有清真寺2.43万

座,伊斯兰教教职人员2.8万多人。在西藏,有藏传佛教各类宗教活动场所1700多处,住寺僧尼4.6万多人,学经、辩经、受戒、灌顶、修行等传统宗教活动和寺庙学经考核晋升学位活动正常进行,到处都可以看到经幡、麻尼堆以及从事宗教活动的信教群众。此外,中国政府还帮助宗教团体建立宗教院校,培养少数民族宗教教职人员,并对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宗教活动场所维修给予资助,对生活困难的少数民族宗教界人士给予补贴。

——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等重要会议,都提供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等民族语言文字的文件或语言翻译。中国人民币主币除使用汉字之外,还使用了蒙古、藏、维吾尔、壮四种少数民族文字。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公务时,都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几种文字。同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教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电信等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对少数民族服饰、饮食、居住、婚姻、节庆、礼仪、丧葬等风俗习惯,国家给予了充分尊重和切实保障。如,为了保障一些少数民族饮食清真食品的习惯,北京、江苏、新疆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广州、昆明、成都等多个中心城市,都有专门立法保障清真食品的供应和管理,其他地方在综合性的法规中也对清真食品的管理进行了规范。为了保障少数民族欢度本民族节日的权利,国家法律规定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按照有关少数民族的习惯制定放假办法;少数民族职工参加本民族重大节日活动,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放假,并照发工资。为了防止发生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问题,国家法律法规对新闻、出版、文艺、学术研究等有关单位和从业人员提出明确要求。刑法专门设有“非法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对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追究。

鉴于少数民族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与汉族相比有一定差距,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

国家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压迫。在中国,任何煽动民族仇视和歧视、破坏民族平等团结的言行都是违法的。少数民族如遭受歧视、压迫或侮辱,有向司法机关控告的权利。中国加入了《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与国际社会一道,认真履行公约义务,为建立一个没有民族和种族歧视的世界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民族团结,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华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

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维护民族团结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其一,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的重要保证。只有实现了民族团结,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没有

民族团结,必然是民族矛盾、冲突不断,导致国家四分五裂、一盘散沙。其二,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只有实现了民族团结,社会才能安定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其三,民族团结是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各民族只有团结一心,才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使经济社会取得长足进步、各族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视民族团结为全体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多年来,中国各族人民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在中国,每一个公民的命运都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连接,每一个公民都有坚决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坚定自觉地反对民族分裂,坚定自觉地为建设国家贡献力量。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坚信,各民族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使数万同胞遇难、数百万人痛失家园,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巨大损失。地震天不塌,大灾有大爱。地震发生后,全国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传播着血浓于水的中华民族骨肉亲情、民族大义、文化大同、无疆大爱,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国主义精神,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果,是党富民强国大政方针的生动写照,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的强大力量。

在中国,民族团结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以及同一少数民族内部成员之间的团结。维护民族团结,就是要求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一律平等的基础上,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互助合作,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多年来,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消除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的因素,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努力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采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着力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歧视和民族隔阂,促进各民族团结发展。国家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在维护民族团结的实践中,国家既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中国政府多次开展全国范围的民族政策执行情况大检查,推动民族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更加频繁,城市化、散居化趋势日益明显。为保障城市和散居地区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国家制定实施《城市民族工作条例》、《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切实

加强服务与管理,重点帮助他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满足他们在节庆、饮食、丧葬等方面的特殊需要。

——国家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从自己的国情和实际出发,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区域自治有机结合起来,是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一大创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产生了巨大作用。多年来,国家充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切实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中华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立是根据当地民族关系、经济发展等条件,并参酌历史情况而确定的。目前,中国的民族自治地方依据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的多少、区域面积的大小,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行政地位分别相当于省、设区的市和县。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既是自治机关,也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根据本地方的实际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国家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必须服从中央的领导。

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心的必然选择。第一,从历史传统来说,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渊源。第二,从民族关系来说,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各民族之间密切而广泛的联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经济文化基础。第三,从民族分布来说,中国各民族的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以及自然、经济、文化的多样性和互补性,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法律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各民族的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中国各民族既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又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各展所长。

多年来,中国政府一以贯之地坚持民族区域自治,与时俱进地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取得了显著成就。

民族自治地方普遍建立。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1947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就建立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地方——内蒙古自治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中国政府开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全面推行

民族区域自治。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4%。此外,中国还建立了1100多个民族乡,作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补充。

民族区域自治法律制度不断完善。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民族区域自治确定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策。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自治机关的组成、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利等重要事项作出明确规定。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宪法,以根本法形式确认了这一制度,并一直坚持实行这一制度。1984年,在总结民族区域自治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法,至此,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政策、制度、法律的三位一体。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实施宪法规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规范了中央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以及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其法律效力不只限于民族自治地方,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国家机关都必须遵守、执行这项法律。2001年,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实际,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修改。2005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明确规定上级人民政府支持和帮助民族自治地方的职责。

民族自治地方有效行使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以下权力:

——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人民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通过选举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组成自治机关,行使管理本民族、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目前,中国15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都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者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全部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同时,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的其他组成人员,也合理配备了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自治机关所属工作部门的干部中,同样合理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

——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中华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除享有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力外,还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还规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截至2008年底,民族自治地方共制定了637件自治条

例、单行条例及对有关法律的变通或补充规定。民族自治地方根据本地实际,对国家颁布的婚姻法、继承法、选举法、土地法、草原法等多项法律作出变通和补充规定。

——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法律规定和本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合理调整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自主地管理隶属于本地方的企业、事业单位。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管理和保护本地方的自然资源,有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在国家计划或规划的指导下,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条件,自主地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规划或目标,安排地方基本建设项目。民族自治地方依照国家规定,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开辟对外贸易口岸,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

——自主发展各项文化社会事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国家教育方针,依照法律的规定,决定本地方的教育规划,各级各类学校的设置、学制、办学形式、教学内容和招生办法。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自主地发展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特点的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民族文化产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组织、支持有关方面搜集、整理、翻译和出版民族历史文化书籍,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国家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中华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解决民族地区的困难和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发展。多年来,国家从战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在不同时期针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提出工作方针,作出战略部署,从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等多方面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国家始终把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努力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经过不懈努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大幅提高。把发展作为现阶段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努力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 社会发展,不断夯实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民族主义浪潮汹涌,国际敌对势力借机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企图利用民族问题打开缺口,我国民族团结面临严峻考验。国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和建立,也使民族团结面临许多新的课题。在这重大历史关头,江泽民同志在1992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等方面的关系”。这个阐述,把发展引入民族问题概念,从而深刻揭示了民族问题的内涵,进一步明确了现阶段维护民族团结的根本任务和根本途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飞跃,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的杰出贡献,标志着我们党对民族问题的认

识达到了一个新水平。

当代中华民族团结问题的根本,归根结底,首先是发展问题。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巩固民族团结的第一要求。不发展,就不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就不能体现党的先进性,就不能体现党的民族理论政策的正确性,就不能体现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优越性。离开发展,就不可能找到解决当代中华民族问题、搞好当代中华民族关系的正确答案。因此,我们党一再强调,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正是有了这一突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才迎来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民族团结工作也才得以大踏步前进。1992年国家实施沿边开放战略,把民族地区推到了对外开放的最前沿;1994年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作为了扶贫主战场;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摆在了更加突出的地位。改革开放30年来,民族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2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47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了15.2倍,年均增速为10.1%,西部大开发以来,年均增速达到11.7%。现实充分证明,这一系列大思路、大手笔,使民族地区得到了大发展,使少数民族得到了大实惠,使民族关系得到了大巩固,使民族团结得到了大增强。邓小平同志当年针对苏东民族问题引发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时指出,中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没有大的民族纠纷。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我们党紧紧把握了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不断夯实了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

宪法规定:“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民族区域自治法进一步把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规定为上级国家机关的法律义务。多年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国家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不断出台政策措施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新中国成立前,绝大多数民族地区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经济社会发展相当落后,基础设施建设很差。当时的新疆没有一寸铁路,西藏没有一条公路,云南山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出行或运输靠赶马帮、乘大象、架溜索。少数民族群众主要从事传统的农牧业,一些地区还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部分地区铁器尚未得到普遍使用,有的地方甚至还在使用木器、石器。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十分困苦,特别是广大山区和荒漠地区的少数民族,普遍缺吃少穿,几乎年年都有几个月断粮,吃野果充饥,披蓑衣御寒。少数民族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有的民族甚至濒临灭绝,新中国成立之初赫哲族只有300多人。新中国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就在这样极端落后的基础上开始起步。

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始终坚持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政府即把使各族人民摆脱贫困,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作为一项根本任务。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多项重大措施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多年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始终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把国家支持、发达地区支援同自身努力结合起来,把国家的优惠政策同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起来,奋发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团结奋斗,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彻底摆脱了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人民生活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优先安排建设项目,不断夯实发展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把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摆上了十分突出的位置。1952年,中央政府颁布《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五年建设计划的若干原则性意见》,规划在一些民族地区修筑铁路,建设公路干线,修补道路和桥梁,建立邮政、电报、电话、通讯系统。在“一五”计划(1953—1957年)期间,国家新建8条铁路干线,其中有5条建在民族地区或直接与民族地区相联结,包括兰新铁路、包兰铁路等。闻名世界的康(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同时在1954年建成通车。60年代,修建了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枝柳铁路及滇藏公路等。1962年,兰新铁路铺轨到乌鲁木齐,结束了新疆没有铁路的历史。改革开放以后,陆续建成了南昆铁路、内昆铁路、南疆铁路、拉萨机场、兰(州)西(宁)拉(萨)光缆工程、宁夏扬黄灌溉工程等一大批重点工程,极大改善了民族地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

国家把开发优势资源,发展现代工业,作为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在“一五”计划期间,国家把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中的40个项目安排在了民族地区,如内蒙古包头钢铁基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云南个旧锡业公司等。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把沿海和内地的一批大型工业企业搬迁到民族地区,为民族地区发展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又在民族地区优先安排了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如新疆塔里木油田、广西平果铝厂、青海钾肥工程、内蒙古大型煤电基地等,从而使民族地区形成了若干重要的资源开发和深加工产业基地,初步走出了一条立足资源优势、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为了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得到切实的利益,国家采取了许多照顾措施,包括优先在民族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深加工项目、对输出自然资源的民族自治地方给予一定的利益补偿、引导和鼓励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企业到民族地区投资、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等,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壮大实力。目前,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全部纳入西部大开发范围或者参照享受西部大开发的有关优惠政策。西部大开发为民族地区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截至2008年,西部大开发

以来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77899亿元。其中,2008年达18453亿元,比2000年增长5倍,年均增长23.7%。建成了“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一批重点工程,修建了一批机场、高速公路、水利枢纽等基础设施项目。2007年,青藏铁路铺轨到拉萨,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青藏铁路的建成,从根本上改变了西藏交通落后的状况,使西藏与内地之间有了一条经济、快速、全天候、大能力的运输通道,为西藏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

中国政府规定,在民族地区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时,要适当减免地方配套资金;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建设企业时,要照顾当地的利益,照顾少数民族的生产和生活;对输出自然资源和为国家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作出贡献的民族地区,要给予一定的利益补偿。1994年,国家将中央与自治区对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分成比例调整为4:6,其他省市为5:5。2004年,国家开始建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在开发新疆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时,注重带动当地发展,仅“西气东输”项目,每年可为新疆增加10多亿元的财政收入。

突出解决贫困问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多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的贫困问题。20世纪50年代,国家对一些地区的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免费治病,发放贷款和农具,创办公费学校,进行社会救济。1983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会议,提出要在较短时期内基本解决部分群众的温饱问题、住房问题和饮水问题。1990年起,国家设立“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温饱基金”,重点扶持141个少数民族贫困县。1994年,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通过放宽标准而使享受优惠政策的少数民族贫困县增加了116个。2001年,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又为民族地区增加了1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同时将西藏作为特殊片区整体列入重点扶持范围。2005年,国家优先将少数民族贫困村纳入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规划。2007年,国家制定《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规划建设11项重点工程。2009年,国家实行新的扶贫标准,扩大覆盖范围,对民族地区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此外,国家通过实施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游牧民定居、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以及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经过不懈努力,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已由1985年的4000多万人减少到2008年的770多万人。

由于历史文化不同以及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差异,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在生产和生活方面有一些特殊的需要。如,藏、蒙古、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的牧民需要马鞍子、马靴和砖茶(边销茶);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群众需要清真食品等。为尊重和满足这些特殊需要,国家实行优惠的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供应政策。国家从1963年开始对民族贸易企业实行利润留成、自有资金、价格补贴“三项照顾”政策。1997年,国家出台了新的优惠政策,设立专项贴息贷款,免除部分企业增值税,惠及全国1760多家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1991年,建立砖茶(边销茶)国家储备制度,保证稳定供应。2007年,国家设立

用于扶持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企业技术改造、推广、培训的“民族特需商品生产补助资金”。

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国家注重政策倾斜,给予优先安排,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民族地区城镇医疗卫生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牧区的医疗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切实缓解,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民族地区配套建设和改造了乡镇卫生院,建立了县级卫生防疫站和妇幼保健所,使民族地区卫生服务体系得到较大改善。西藏自治区80%以上的县设立了防疫站。国家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地方病和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使过去流行的克山病、结核病和大骨节病等基本得到控制。国家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少数民族卫生人才,不断壮大少数民族卫生专业队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卫生技术人员已占全区卫生技术人员的三分之一。

大力支持牧区、边疆地区建设,促进协调发展

中国的主要牧区都在少数民族地区,畜牧业是蒙古、藏、哈萨克等十几个少数民族的大部或一部分群众世代经营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从1953年开始,国家对牧区实行轻于农业区和城市的税收政策、保护牧场、提倡定居等特殊政策措施。改革开放后,国家对牧区实行了牲畜归户、草场承包、自主经营的政策。1987年,国务院召开全国牧区工作会议,确定27个国家重点扶持的牧区贫困县,设立牧区扶贫专项贴息贷款。1999年,中国政府强调,要把草原建设摆到与农田基本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促进畜牧业与农业的协调发展。2005年,国家全面取消农牧业税。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民族地区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内蒙古的牛奶产量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居全国第一。新疆的羊毛、羊绒产量居全国第二。

中国边疆绝大部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1979年,国家制定实施《边疆建设规划(草案)》,提出在8年内安排边疆建设资金400亿元。1992年,国家实施沿边开放战略,确立13个对外开放城市和241个一类开放口岸,设立14个边境技术合作区。1996年,国务院制定促进边境贸易发展和对外经济合作的优惠政策。1999年,国家实施旨在振兴边境、富裕边民的兴边富民行动。2005年,国家制定并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2009年,国家决定推进兴边富民行动覆盖全国所有边境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边境团场。截至目前,中央政府累计投入兴边富民行动专项资金14.46亿元,兴建项目2万多个。

多年来,国家重视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在大江大河上游禁止森林采伐,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以及以粮代赈等。国家妥善解决生态建设补偿问题,对退耕还林还草的农牧民国家给予粮食补助,对因禁止森林采伐而减少财政收入的地方国家给予财政补助。

近年来,中国政府对人口较少且比较困难的民族聚居地区加大了扶持力度。2005年,国家制定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重点扶持640个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截至目前,中央政府已投入扶持资金12.53亿元。

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组织对口支援

60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逐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对民族地区实行“统收统支、不足补助”、提高预备费的设置比例(比一般地区高2个百分点)等优惠财政政策。1980年至1988年,中央财政对5个自治区和少数民族较为集中的贵州、云南、青海等省实行年递增10%的定额补助制度。1994年,国家进行分税制改革,对民族地区实行政策性转移支付。2000年起,除按照相关规定拨付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外,还设立民族地区转移支付。据统计,1978年至2008年,中央财政向民族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累计达20889.40亿元,年均增长15.6%。其中,2008年为4253亿元,占全国转移支付总额的23.8%。

据不完全统计,从实行民主改革的1959年到2008年,中央给予西藏的财政补助累计达2019亿元,年均增长近12%;从自治区成立的1955年到2008年,中央给予新疆的财政补助累计达3752.02亿元,年均增长11%,其中2008年达685.6亿元。

此外,国家还通过设立各种专项资金帮助解决特殊困难,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比如,1951年设立少数民族发展教育补助费,1955年设立民族地区补助费,1964年设立民族自治地方机动金,1977年设立边境建设事业补助费,1980年设立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1992年设立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等等。

国家大力组织实施经济发达地区对欠发达民族地区开展对口支援。1979年,国家确定由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上海支援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藏。1996年,国务院确定由15个东部发达省市对口帮扶西部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同时动员中央各部门对口帮扶贫困地区。为促进西藏的发展,中央先后四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逐步加大对口支援力度。据统计,1994年以来,国家先后安排60多个中央国家机关、全国18个省(直辖市)和17个中央企业对口支援西藏,截至2008年底,累计投入对口援藏资金达111.28亿元,安排6050个对口援藏项目。

近年来,国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明确将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困难和问题的关键,强调随着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中央将继续加强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扶持,完善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相适应的政策性转移支付制度,帮助民族地区建设一批对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基础设施

项目,优先安排同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中小型公益性项目。2007年,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加快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提高新疆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提出要求,作出部署。2008年以来,国家又陆续制定出台了促进宁夏、青海等省(自治区)藏区、云南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社会事业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和团结奋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8年,民族地区经济总量由1952年的57.9亿元增加到3062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92.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07元增加到13170元,增长了30多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8元增加到3389元,增长了19倍。内蒙古经济发展速度连续7年居全国之首,新疆经济发展速度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西藏生产总值达到395.91亿元,比1959年增长65倍。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有13个少数民族的人均预期寿命高于全国71.40岁的平均水平,7个高于汉族73.34岁的平均水平。赫哲族已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00多人增加到4000多人。新疆被国际自然医学会列为世界上4个长寿地区之一,每百万人口百岁老人数居全国之冠。西藏人均预期寿命由1951年和平解放时的35.5岁增加到67岁,有80岁至99岁的老人13581人,有百岁以上老人62人,成为中国人均百岁老人最多的省区之一。

——国家不断加强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国家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公民道德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坚持不懈地在各族干部群众中进行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知识的教育,注重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教育群众,更注重教育干部;不仅教育少数民族干部,更注重教育汉族干部;不仅教育一般干部,更注重教育领导干部。国家特别重视在青少年中进行民族团结教育,要求民族团结教育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使民族大团结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2008年国家颁行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9年,国家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全国小学阶段考查和中考、高考及中等职业教育毕业考试范畴。国家注重对新闻媒体、出版从业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引导、鼓励他们准确理解、积极宣传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又好又多地推出宣传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作品。同时,注意加强对出版物、广播影视作品和互联网的管理,防止出现伤害民族感情、损害民族团结的内容。

——国家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表彰活动。1988年以来,国家先后召开了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共表彰56个民族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

4993个,其中模范集体2474个、模范个人2519名,在全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各级地方政府采取“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月”等形式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制定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表彰办法,在全社会树立典型,弘扬正气,推动形成了以维护民族团结为荣、以损害民族团结为耻的社会风尚。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将每年五月、内蒙古自治区将每年九月、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将每年九月、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将每年七月定为“民族团结月”。

——国家妥善处置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和问题。国家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为主的方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避免事态扩大和矛盾激化。国家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凡属违法犯罪的,不论涉及哪个民族、信仰何种宗教,都依法处理。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建立了处理影响民族团结问题的长效机制和应急预案,及时妥善地处置了各种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纠纷和事件,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大局稳定。

六、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

中国宪法规定,国家根据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少数民族加快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中国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20世纪50年代,国家开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民族语文工作和研究机构,帮助创制或改进民族文字。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和满族通用汉语文外,其他53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语言,有22个民族共使用28种文字,其中壮、布依、苗等12个民族使用的16种文字是由政府帮助创制或改进的。目前,中国少数民族约有6000万人使用本民族语言,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60%以上,约有3000万人使用本民族文字。民族自治地方有使用民族语言的广播电视机构154个,中央和地方电台每天用21种民族语言进行广播。民族出版社从1978年的17家发展到目前的38家,分布在北京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版的少数民族文字种类由5种发展到26种,2008年出版少数民族文字图书5561种、6444万册,分别比1978年增长6.41倍和6.37倍。内蒙古、新疆、西藏等民族自治区,制定和实施了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有关规定和实施细则。

为了使少数民族群众共享信息化时代的成果,国家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处理工作的健康发展。目前,国家已制定了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朝鲜文、彝文和傣文等文字编

码字符集、键盘、字模的国家标准。在国际标准的最新版本中,正式收入了中国提交的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柯尔克孜文)、朝鲜文、彝文和傣文等文字编码字符集。开发出多种电子出版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建成了一些少数民族文种的网站或网页,有些软件已经可以在Windows上运行。

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

中国政府历来重视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少数民族教育工作。在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都明确规定了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的条款;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中专门设立了民族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负责贯彻执行国家的民族教育方针政策,研究处理特殊问题;在中央和地方设置民族教育专项补助经费,以解决民族教育中因民族、地域特点在经费开支上的需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师资培养、“双语”教学和民族团结教育等各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02年,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加快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对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2005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原则,强调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贫困地区、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

近年来,国家先后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西部地区“两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攻坚计划等工程,中央财政先后投入290多亿元,极大地改善了民族地区办学条件。目前,全国建有民族小学20906所、民族中学3536所。其他各级各类学校也全部面向少数民族招生并实行一定优惠。2004年,国家从西部农村地区开始实行“两免一补”(免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政策,惠及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2006年起,率先在西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国家对特别困难的民族和地区,安排专项资金进行补助。如,每年安排1.2亿元资金,对西藏农牧区中小学实行“三包”(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截至2008年底,民族地区实现“两基”目标的县已有674个,占总数的96.6%。

为增进各民族间的了解和沟通,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多年来中国政府致力于在民族地区开展“双语”(民族语言和汉语)教学,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截至2007年,全国共有1万多所学校使用21个民族的29种文字开展“双语”教学,在校学生达600多万人。

国家通过开展对口支援西部高校、与地方合作共建民族地区高校、加强特色学科建设和学位建设、扩大招生规模等措施,支持民族地区发展高等教育。目前,民族地区已有普通高等院校167所,高等学校专任教师7.7万人,在校生123.5万人。国家大力扶持民族地区发展职业教育。2008年,中央政府向5个自治区投入8.27亿元,支持建设了83所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以及145个职业学校的实训基地和10所国际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下达给5个自治

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国家助学金达9.74亿元,资助83万多人,占在校生的90%。

经过60年的努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总数为2199.6万人。其中,普通小学少数民族在校生数为1070.8万人,占学生总数的10.4%;普通中学少数民族在校生数为680.2万人,占学生总数的8.5%;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数为133.9万人,占学生总数的6.2%。少数民族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明显提高。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朝鲜、满、蒙古、哈萨克等14个少数民族的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大学生,维吾尔、回、朝鲜、纳西等十几个少数民族每万人平均拥有的大学生人数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国家成立了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和办公室,对少数民族古籍进行挖掘、整理、保护。截至2008年底,已搜集少数民族古籍数百万种,整理11万余种。《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第一、二批已收录少数民族古籍377种,中华民族图书馆等5个单位列入第一、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其中,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中国政府设立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格萨尔》(藏族)、《江格尔》(蒙古族)、《玛纳斯》(柯尔克孜族)专门工作机构,收集、整理、翻译和研究取得重大成果。近年来,国家拨付巨资支持校勘出版《中华大藏经》计150部。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国家组织3000多名专家学者,历时30多年完成了中国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简史丛书、民族语言简志丛书、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等五种少数民族丛书的调查、编纂和出版,合计403册,1亿多字,发行50多万册。近年来,国家又组织对这五种少数民族丛书进行了修订再版。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国家组织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民族民间文艺资源的普查、挖掘、抢救整理工作,并组织动员10余万人,历时30年,完成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十部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出版298卷,全部450册,约5亿字。此外,组织完成了国家艺术学少数民族各类艺术理论著作108种,约2500万字。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投入巨资对西藏拉萨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青海的塔尔寺,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等大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修。1989年到1994年,国家拨出5500万元和1000公斤黄金、大量白银等珍贵物资对布达拉宫进行维修。2001年起,拨专款3.8亿元,用于维修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十一五”时期,国家将安排专项资金5.7亿元用于西藏22处重点文物的维修保护。自2005年以来,国家安排专项经费4亿元,用于“十一五”期间新疆20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遗址的保护。目前,民族自治地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366个,世界文化遗产有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

群、丽江古城等2个,世界自然遗产有九寨沟、黄龙风景名胜区和“三江并流”自然景观等3个。

国家重视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02年至今,中央财政累计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达3.86亿元,约有四分之一用于民族地区。国务院公布的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28项中,少数民族项目有367项,占35.7%。55个少数民族都有项目列入。国家公布的三批共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少数民族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393名,占26.4%。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

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建立了由各民族演员组成的中央民族歌舞团。近年来,国家通过实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以及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大力完善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和改善少数民族群众文化生活。到2008年底,全国民族文化事业机构达10282个,其中艺术表演团体651个,艺术表演场所191处,图书馆604个,群众艺术馆80个,文化馆643个,文化站6859个,博物馆240个。目前,民族地区每10万人拥有的文化单位数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国家积极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已有500多年历史的藏戏得到保护和发扬,在每年的雪顿节期间与其他歌舞、话剧相映生辉,使雪顿节成为藏族欢乐喜庆的综合艺术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回、维吾尔等民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壮族等的“三月三”,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等传统节庆活动得到大力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挖掘、搜集、整理出290多个,各项活动得到蓬勃发展。藏族壁画艺术不断充实,唐卡艺术得到保护,维吾尔族、蒙古族的地毯、壁挂行销全国,布依、苗、瑶、仡佬等民族的蜡染,土家、壮、傣、黎、侗等民族的织锦技艺,图案、花样、品种都有很大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技艺重新焕发生机。

少数民族文艺人才辈出,文学艺术创作日益繁荣。全国5个自治区和云南、贵州、吉林等省建立了24所高等和中等艺术院校,专门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会员比例已超过10%,人数近600人。一大批优秀少数民族文艺人才,少数民族题材的优秀电影和少数民族文化歌舞品牌脱颖而出,少数民族歌舞传遍大江南北,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国家用法规的形式规定每四年举办一次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已举办三届;每五年举办一次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已举办八届。定期举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电视、文学“骏马奖”评选,开展各种类型的少数民族歌舞比赛,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等推出少数民族文艺节目,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精品的创作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扶持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民族医药是中华医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发掘、整理和研究推广,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35个民族发掘整理本民族医学资料,民族医药得到广泛开发和应用。1992年,国家确定了蒙药、藏药、维吾尔药的制剂中心,将传统医药与现代研制技术相结合,已生产十几种剂型,上百种藏药、蒙药、维吾尔药品种。全国共有县级以上民族医药科研机构35所,科研人员近1500人。国家组织《中华本草》藏、蒙、维、傣4种民族药卷的编纂,收入藏药396种、蒙药422种、维吾尔药423种、傣药400种,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国家大力扶持民族医药机构建设。截至2008年底,15个民族设有本民族医药的医院,全国共有民族医医院191所,床位8694张。其中藏医院70所,蒙医院51所,维医院39所,傣、朝、壮、苗、瑶等民族医医院31所。从2006年开始,国家重点建设包括藏、蒙、维、傣、朝、壮、苗、土家8种民族医药在内的10所民族医医院,努力推动民族医整体诊疗水平的提高。

国家在14所教育机构开展民族医药专业教育,大力培养民族医人才。其中高等民族医药院校5所,中等民族医药院校4所,设有民族医药专业的非民族医药院校5所。目前,全国民族医药院校在校生约1.7万人,毕业生3964人。藏、蒙、维、傣、朝、壮等6种民族医纳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民族医药专业人员达1万多人,为各族群众健康素质的不断提高提供了重要保证。

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民族地区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来解决,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要靠加快发展来巩固和推进,处理好民族问题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加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通过发展,能够缩小各民族的差距,进一步稳固民族团结的基石和增强民族之间的互助。同时,也能够带动和促进其他方面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增强粉碎民族分裂主义的实力。

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在我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无论何时,都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不断胜利前进的重要保证。加强民族团结,事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往往相互交织,民族关系与宗教关系往往相互渗透,民族矛盾与宗教矛盾往往相互影响,民族工作与宗教工作往往不可分割。在民族地区,宗教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造成影响。做好新时期的宗教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七、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

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是少数民族中的优秀分子。他们熟悉本民族的语言、历史、传统和风俗习惯,熟悉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是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的状况,是衡量少数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国家把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搞好民族地区工作、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作为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不断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培养选拔力度。

宪法规定,国家帮助民族自治地方从当地民族中大量培养各级干部、各种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中,应当有适当名额的少数民族代表。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所属工作部门的干部中,应当合理配备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录用公务员时,要对少数民族考生予以适当照顾。

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就提出要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此,国家专门创办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民族院校。20世纪50年代建立了中央民族学院、西北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学院、中南民族学院、广西民族学院等10所民族学院。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又陆续创办了湖北民族学院、北方民族大学、大连民族学院等。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民族学院大部分改扩建成民族大学,办学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5所民族普通高等院校。此外,国家还先后开办许多少数民族干部训练班、干部学校,并在普通高校举办民族班,不断加大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力度。

国家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少数民族干部配备均达到一定比例,一大批优秀的少数民族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配备领导班子时,可以划出相应的名额和岗位,定向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国家在招录公务员时,对少数民族考生适当放宽条件,通过划定比例、定向招考、适当加分等优惠政策,确保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考生进入公务员队伍。

国家不断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定期选送少数民族干部到各级党校和各类院校培训学习,有计划地组织少数民族干部到沿海发达地区参观考察,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素质。自2003年起,国家有关部门实施“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培养工作,先后从西部地区选拔1416名西部地区急需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到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研修,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其中,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553人,占总人数的39.1%。

国家还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干部交流、岗位轮换,选派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到内地、基层、上级领导机关任职或挂职锻炼,让少数民族干部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从1990年起,国家开始选派西部地区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挂职锻炼。20年来共有5000多名干部参加挂职锻炼,为民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党政领导干部和科技、经济管理人才,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地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08年,少数民族干部已达290多万人,比1978年增长了3倍多。全国公务员队伍中,少数民族占9.6%,其中县处级以上的少数民族干部占同级干部总数的7.7%。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有相当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目前,在13位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有少数民族2名;在9位现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中,有少数民族2名;在25位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有少数民族5名。

国家高度重视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国家规定,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收新生的时候,对少数民族考生适当放宽录取标准和条件,对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考生给予特殊照顾。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少数民族考生迈进高校的门槛。为加快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步伐,国家在内地重点高校举办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目前每年招生规模达3万人。1984年,国家决定在北京、天津、成都等内地大中城市举办内地西藏班(校),20多年来已累计招收初中、高中和大学学生7万余人。2000年,国家决定在北京、上海等12个内地大中城市13所学校举办内地新疆高中班,截至2008年,新疆高中班扩大到12个省(直辖市)28个城市的50所学校,目前累计完成9届2.4万人的招生任务。2003年,国家帮助在乌鲁木齐等新疆8个城市开办区内初中班,在所招学生中少数民族农牧民子女占80%以上。国家从2006年开始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这项计划专门在民族地区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进行培养。截至目前,该计划已实现年招生4700人、在校生总数达到7900多人。

国家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民族地区工作。自1999年起,国家有关部门开展“博士服务团”选派工作,先后从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委和东部相对发达省市选派了1195名取得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到西部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服务锻炼,为西部地区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其中,派往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有403人,占总人数的33.7%。

多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向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区选派干部和人才的工作力度。这些支边干部和人才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对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的民族问题是中国的内部事务。中国政府坚决反对和抵制一切外部势力打着“民族”、“宗教”、“人权”的旗号插手、干预中国的民族问题,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境内外各种恐怖主义势力、分裂主义势力、极端主义势力对中国的渗透、破坏、颠覆活动。历史和现实表明,民族团结友爱,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民族冲突纷争,则社会动荡、人民遭殃。7.15事件

三、继续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一个有着56个民族13亿人口的大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决定了我们要始终将民族问题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始终将民族工作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已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土壤,对于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巩固各民族的大团结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这一制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职责。切实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关键在于贯彻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过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和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把更多优秀少数民族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培育和增添新的力量。

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民族地区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来解决,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要靠加快发展来巩固和推进,处理好民族问题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加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通过发展,能够缩小各民族的差距,进一步稳固民族团结的基石和增强民族之间的互助。同时,也能够带动和促进其他方面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增强粉碎民族分裂主义的实力。

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在我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无论何时,都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不断胜利前进的重要保证。加强民族团结,事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往往相互交织,民族关系与宗教关系往往相互渗透,民族矛盾与宗教矛盾往往相互影响,民族工作与宗教工作往往不可分割。在民族地区,宗教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造成影响。做好新时期的宗教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结束语

新中国6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的民族政策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各族人民的拥护,是正确和行之有效的。在这一政策指引下,中国各族人民维护了国家统一,维护了社会稳定,维护了民族团结,开辟了一条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光明大道。

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发展有其不平衡的一面。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当前,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必将使中国的民族政策更加完善,包括各族人民在内的中华民族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三篇:北师大九年级政治专题第八课巩固民族团结 促进均衡发展 确保共同繁荣

巩固民族团结 促进均衡发展 确保共同繁荣

【教材知识链接】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4、我国的新型民族关系是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5、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前提和保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6、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是宪法规定公民应尽的基本义务。

7、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

8、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内容。

9、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中考命题预测】

民族问题是中考必考考点,针对今年中考,运用此热点,最容易选用选择、简答的题型考察学生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的识记、理解情况。在开放性试题上,如可能会考中央重视对口支援的原因以及为维护民族团结所采取的措施等。

1、为什么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工作?

因为做好少数民族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是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的迫切需要。

2、做好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工作,国家是怎么做的?

①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的关系;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保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③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始终将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④坚决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祖国的统一、安全、切实防范和打击分裂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

3、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①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党和国家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政策,尤其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③少数民地区干部群众团结奋斗,艰苦创业;④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我国各族人民之间的团结互助。

4、为什么要维护各民族的团结?

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②有利于巩固国防,保持边疆的稳定;③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④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⑤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⑥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前提和保证;⑦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5、加强民族团结,实现民族繁荣我国政府该怎么做? ①经济方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②政治方面:贯彻执行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打击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犯罪分子,维护民族团结。

③文化方面: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开放的心态,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珍惜、保护各民族文化。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投入,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等等。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资金、人力的支持。

6、为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我们青少年能做些什么?

①我们青少年学生应树立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②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③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等;④多做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事,各民族同学要平等相处;⑤同各种破坏民族团结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以实际行动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实现民族团结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7、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①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特别是把经济搞上去,是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②有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③是建设边疆、巩固边防的基本保证;④是我国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中的体现,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

8、请你列举国家加大对民族地区建设投入的一些具体措施。

①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②修建青藏公路、铁路,建设“西气东输”工程;③实施“援藏工程”、“援疆工程”;④设立“少数民族扶贫专项贷款”;⑤中东部地区在省级重点中学中开办“西藏班”、“新疆班”等。

9、怎样认识对口支援新疆建设活动?

①这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②这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表现;③这体现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④这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体现了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10、为什么要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

①是坚持民族团结、平等、共同繁荣的要求;②是维护国家统一、保障国家安全的需要;③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检测设计】

11、我们对西藏3.14打砸抢烧事件的认识。

①西藏是我们伟大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上述打砸抢烧事件严重扰乱西藏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破坏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一种可耻的分裂行径,理应严惩

③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是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加强合作 促进统一

【教材知识链接】

1、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为了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党和政府制定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基本方针。

2、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3、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4、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海内外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共同奋斗,祖国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实现。

5、青少年应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为祖国的统一作贡献。

6、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考命题预测】

反对台独,维护祖国统一是历年来中考的热点和重点之一,2011年会结合两岸交流往来事件考查一国两制方针的内容及意义,分析交流往来对祖国统一的意义;结合大陆对台援助事件等考查公民的责任感和义务观念,分析台独的危害和下场等。

1、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①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尽最大努力和平解决台湾问题。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③“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简称“一国两制”。“ 一个国家”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两种制度”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2、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说明台独不得人心。①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②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和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③台独分裂活动,损害国家利益,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破坏一个中国原则和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威胁台海乃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我们绝不允许他们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3、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当今时代潮流。

①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们要顺应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促进两岸和平统一。②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基本义务。公民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③公民要自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维护国家安全是我们的义务。国家安全包括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受侵犯,国家的秘密不被窃取、泄露和出卖,社会秩序不被破坏等。国家的安全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没有国家的安全,公民个人的安全就无法得到保障。

4、我国政府对台立场(态度)是什么?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坚持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祖国统一事关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国人民将义无反顾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允许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5、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了什么?

实践充分证明:①我们党制定和实施的对台工作大政方针,顺应了时代潮流和历史趋势;②祖国大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巨大进步是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实现和平统一的雄厚基础和可靠、保障;③海峡两岸中国人有能力、有智慧把两岸关系的前途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交流合作感情融合、增加共同利益,循序渐进解决问题;④任何人、任何势力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6、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 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有利于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有利于增进两岸人民的感情;有利于两岸同胞之间的往来和两岸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强两岸人民的经贸往来;有利于提升两岸经济竞争力,推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大势所趋,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

7、为了海峡两岸美好的未来,我们应做哪些努力?

①政府:继续推动两岸的交流;争取台湾人民的支持;发展经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等;②两岸人民;要互信互谅,坚持一个中国原则;③学生:坚决拥护和支持我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立场和方针;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维护国家主权不被侵犯,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和政权的统一;自觉肩负起国家统一、民族振兴的使命,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8、作为中学生,你打算以哪些实际行动为开创两岸关系的新局面作贡献?

①青年学生要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利益;②要尊重、关爱军人,开展各种形式的拥军优属活动;③积极拥护和支持我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方针和立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台独;④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和实际行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⑤坚决同一切破坏国家统一的“台独”言论和行为进行斗争;⑥自觉肩负起国家统一、民族振兴的使命,立志成才,报效祖国,肩负起国家统一、民族振兴的使命;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陶冶爱国主义情操等。

9、ECFA的签署使两岸同胞对和平统一充满了信心,你认为这种信心来自哪里?

①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发展两岸关系,加强对话和沟通,最终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②“台独”越来越不得民心,是注定要失败的;③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后,更加繁荣稳定,说明“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榜样。④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以最大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⑤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10、“一国两制” 方针对于解决台湾问题有何重要意义?

①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②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③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海内外中华儿女紧密团结,共同奋斗,祖国完全统一就一定能够实现。

11、你知道目前我们解决台湾问题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吗?

(1)有利条件:①我们有事实被证明完全正确的“一国两制”基本方针来指导。②海峡两岸人民同祖同宗、血肉相连,文化一脉相承; ③两岸关系的坚冰已经被打破,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海峡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的局面已初步形成。两岸之间的大三通已经实现。④台湾人民心向祖国,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始终是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⑤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2)不利因素(障碍):①台湾岛内有些人妄图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②某些外国势力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

12、为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国家应该怎么做?

①应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增强综合国力,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②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③要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分裂,反对“台独”,反对制造“两个中国”、“ 一中一台”,反对外国势力干涉,绝不允许任何势力以任何方式改变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的地位;④要努力用和平方式实现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等。

13、你对黄岩岛(钓鱼岛)问题是如何认识的?

黄岩岛(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14、中国政府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领土争端说明了什么? 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流;②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③中国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④中国是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

15、对待所有的领土争端,每个公民正确的态度是什么?(怎样以实际行动表达爱国热情)①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②拥护党和国家对待XXXX问题的态度和立场;③理性表达爱国立场;④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⑤积极宣传XXX是我国的固有领土,不容侵犯

16、请为解决领土争端组织的班会拟定一个主题。

热爱和平,远离战争;对话解决争端,合作谋求共赢;祖国的领土主权不容侵犯。

17、中国政府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XXX领土争端有何意义? ①有利于维护XXX地区的和平稳定;②有利于维护我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③有利于开展互利合作;④有利于造福各国人民;⑤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第四篇:中国梦_人民梦_中考政治专题复习

中国梦人民梦

【热点综述】

1、2012年是梦想之年,我们实现了奥运梦、飞天梦、航母梦、诺贝尔奖梦 ……

2、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七位成员2012年11月29日集体出现在国博“复兴之路”展览现场。总书记习近平说:“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习近平重申了十八大报告中的两个“一定能”,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他进而提出第三个“一定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3、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时再次提出了中国梦。他还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需要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团结奋斗。

【理论分析】

1、人民梦?和中国梦又有什么关系?

人民梦也是一个比较新的提法,但人民梦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以来一脉相承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要求。就是我们的中国梦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不仅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国家的富强,更主要的是要实现人民的幸福,让人民真正能当家作主。

2、如何实现人民的梦?

人民梦主要有两个层面的涵义。

第一、我们的中国梦是为了人民的梦想,我们的中国梦是要为了人民的幸福,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着音于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更加有尊严的生活。

第二、人民梦还有一层涵义,我们的中国梦是以人民为主体,由人民自己去实现的,是人民当家作主,以主人公的身份为自己创造幸福生活的。所以人民梦既是为了人民的,也是依靠人民的3、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梦想是什么?为实现这一共同梦想,需要我们付出哪些努力?

(1)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等。

4、中华民族在实现最伟大梦想道路上持续奋斗的历程,对我们有什么重要启示? 人生难免有挫折;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自强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坚强意志是战胜挫折、实现人生目标的保障;我们应树立远大理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勇敢地面对挫折,敢于挑战,为实现“我的梦”和“中国梦”不断奋斗。

5、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梦想,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关注世界共同的问题,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强化练习】

1、下面属于我国现阶段“中国梦”的有()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②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④把我国建设成为发达国家

A .②③④ B .①②C .①②③④D .①②③

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

①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②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③将在本世纪头20年实现 ④需要我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A.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3、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我的梦是中国梦,中国的梦是我们的梦。这启示我们()

A.应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B.应放弃个人理想,树立崇高社会理想

C.牢记我们的共同理想,牺牲一切娱乐时间,努力学习

D.先实现个人理想,再考虑为国家做贡献

4、材料一:近代以来,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人民怀揣着不同的梦想,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在探索道路上曲折前行,在改革大潮中披荆斩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实践证明,有梦想,就有希望。

材料二:从秋到冬,在2012年岁末的中国上空,飘荡着一个温暖的词汇:梦想。展望今年,展望未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梦想。亿万个你我的小梦想,汇聚成国家的大梦想,民族的大梦想。

阅读上述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l)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实现了哪些梦想?(列举两个)最伟大的“梦想”是什么?

(2)展开你的想象,描绘一下中国梦实现后的美丽蓝图。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引领我们“圆梦”的基本国策和战略有哪些?(各列举四个)其中梦想成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四、相关试题1、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因此成为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本土作家。这(C)

①说明中华传统文化已成为世界主流文化,领导着世界文化潮流②表明中华传统文化在全世界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同 ③有利于扩大中华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 ④说明我们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抵制外来文化

A.①②③B.②④C.②③D.①②③④2、2012年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于当地时间2012年7月27日在举行,中国体育代表团的运动健儿们在奥运赛场频传捷报,共收获了__枚金牌,__奖牌。(D)

A、英国伦敦2788B、意大利罗马3887

C、荷兰鹿特丹2387D、英国伦敦38883、本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谱写了我国竞技体育新的辉煌篇章,在世界面前展现出中国各族人民的良好精神风貌。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的成功(D)

①得益于坚强的意志品质②展示了良好的竞技精神③来源于自信的精神状态④增进了同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的友谊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4、2012年11月25日,随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参与舰载机起降训练的罗阳,在执行任务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原性猝死,不幸殉职。这说明(D)

①实现强国梦有时需要付出代价②承担振兴中华的重任需要我们拿出勇气来面对一切可能遇到的困难③承担责任必然要付出生命的代价④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们也要关爱自己,珍惜生命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

5、美国国会众院于美东时2012年6月18日下午正式通过一项对历史上排华法案表示歉意的法案。对于历史上饱受屈辱的美国华人而言,此举颇具历史性意义。这说明(B)①美国人民和政府知错就改②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提升③华人在美国的地位在提高④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6、2013年1月17日全国铁路工作会议在京召开。铁道部党组书记、部长盛光祖表示,到2012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8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高铁运营里程达9356公里,居世界第一位。2013年,全国铁路将安排固定资产投资6500亿元、投产新线5200公里以上,将完成旅客发送量20.35亿人。

2007年4月18日之前,中国没有一条可称为高速的铁路。从里程零公里到世界第一,中国高铁4年实现了梦幻跨越。

(1)可以说,中国高铁是一个后发先至的当代样板,这中间离不开科技的作用。你认为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有哪些?

(2)读了这则材料,你看出我国在科技发展方面的可喜现象是什么?

(3)建设创新型国家,我国必须贯彻什么方针和实施什么战略?

(4)某校举办“科技创新周”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征集小发明、小制作。你认为中学生参加此项活动的意义有哪些?

答:(1)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当前国际竞争,其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③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两点即可)

(2)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我国已经建立起坚实的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

(3)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4)①有利于把自己培养成创新型人才。②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③有利于培养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两点即可)

7、2012年11月29日,在国博“复兴之路”展览现场。新任总书记习近平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习近平重申了十八大报告中的两个“一定能”,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引人注目的是,他进而提出第三个“一定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习总书记还向全党提出三个“必须牢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回首过去,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审视现在,全党同志必须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展望未来,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1)你认为“一定能”的信心源自哪里?

答:①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③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④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

(2)“三个„必须牢记‟”体现了我们学过的哪些知识?

答:①发展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艰苦奋斗精神的支撑和鼓舞。④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3)“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制约我们实现中国梦的因素有哪些?

答:①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在经济、科技上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②面临着严峻的资源、人口、环境等问题;③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④我国周边的安全形势比较严峻;⑤面临着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恐怖势力的威胁。

8、2012年11月23日上午,第五届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将在芜湖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7大类科普展品和技术“当家”,美英等全球10个国家和地区的20家厂商参展,“神九”返回舱、1:1交会对接模型亮相,航天员和“蛟龙”潜航员现身。

(1)“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这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2012年6月24日,中国“蛟龙号”三名潜航员在马里亚纳海沟的7020米水下,与正在“九天之上”的神舟九号三名航天员进行对话,共同祝愿祖国繁荣昌盛,这一时刻被载入史册。

读过上述材料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2)“神九”的三名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和“蛟龙号”三名潜航员叶聪、付文韬、唐嘉陵于23日下午分别在芜湖一中和皖南医学院举办航天员报告会、潜航员科普报告会。同学们听完报告会很激动,请你就如何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质谈谈具体做法。(至少三个方面)

(3)请你举出近年来我国科技成果的典型事例(至少3个),并分析取得这些成果的原因。答、(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发展科技、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当今世界,竞争的实质是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的创新和率先突破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等等。(4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也可给分)

(2)多读书,读好书;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有创新意识,善于观察、敢于质疑;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一些小制作、小发明、科技竞赛、科学实验的活动;养成勤动脑、多思考的好习惯;参观科技馆;生活中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为社会服务;自立自强,敢于战胜挫折困难等。(3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也可给分)

(3)事例: 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绕月卫星发射成功;我国的高性能计算机“天河一号”研制成功;大飞机项目,青藏铁路、高速铁路,杂交水稻促进粮食生产。(3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答“神舟”系列飞船和深水探测器“蛟龙号”不能给分,其他符合题意的也可给分)原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使经济建设切实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培养各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奖励制度;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广大科技工作者发扬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等。(3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也可给分)

9、2012年2月11日,安徽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召开,安徽省省长李斌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奋力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全力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打造“三个强省”,全面推进美好安徽建设。李斌强调,打造“三个强省”(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建设“美好安徽”是全省各地共同的奋

斗目标。

(1)除了“三个强省”外,你认为还可以实施哪些强省战略?(3分)

(2)安徽文化底蕴深厚,多姿多彩,是发展的重要软实力,必须坚持继承创新,巩固拓展文化体制改革成果,积极推动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迈进。请你谈谈安徽建设文化强省的重大意义。(3分)

(3)请你以建设“_____强省”为题,任选两点谈一谈青少年应该怎么做?(6分)答、(1)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轻工强省、旅游强省和富民强省等。

(2)有利于传承和弘扬安徽优秀文化;有利于提高安徽人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有利于增强安徽的影响力,树立安徽人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安徽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安徽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加快推进安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

(3)示例:文化强省:认真了解和学习安徽的优秀文化,提高文化认同感;积极对外宣传安徽的优秀文化,自觉为弘扬安徽文化做贡献;公共场所或外出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时刻树立安徽人的良好形象;去景区旅游注意保护文物和风景名胜,积极同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作斗争。

经济强省:关注家乡发展,积极为经济发展献策献计;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发现不利于安徽经济发展的因素,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号召身边的人关注安徽经济,自觉为安徽经济发展做贡献等。

10、材料一:12月21日,“汉语盘点2012”揭晓仪式在京举行,经网民推荐、专家评审、网络票选等环节,“梦”、“钓鱼岛”分列国内字、国内词第一。据介绍,在票选阶段,“梦”作为国内字便一路领跑。南方日报记者在现场注意到,该活动公布国内字结果时对“梦”字的解说是:奥运梦、飞天梦、航母梦、诺贝尔奖梦,GDP赶英超法,一一兑现,“可见,国运来了,挡也挡不住”。

材料二: 2012年11月29日,新任总书记习近平在国博“复兴之路”展览现场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材料三: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1)材料一中的诸多“梦”和材料二中的“中国梦”有什么关系?

答:通过材料一中的奥运梦、飞天梦、航母梦、诺贝尔奖梦、GDP赶英超法的逐一实现,有力的推动了中华民族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的前进步伐,激发民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中华民族在追求中国梦这个共同理想的过程中,可以促进每个人个人理想的实现,可以促进人民群众不断实现方方面面的梦想。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2)材料三中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对于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有什么意义?

答:围绕基本国情和科技发展现状、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回答即可。

11、踏入2013年门槛,回望刚刚过去的2012,心中多少感慨!我们搜寻了一些上流行的关键词,试图以此来梳理、概括这不平凡的一年。许多年后,只要想起这些热词,或许就会想起激昂与沉思同行、迈进与踯躅并存、快乐与烦恼交织的2012。

【中国梦】从秋到冬,在2012年岁末的中国上空,飘荡着一个温暖的词汇:梦想。展望今年,前望未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梦想。亿万个你我的小梦想,汇聚成国家的大梦想,民族的大梦想。

(1)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是什么?

【民生】10万多亿的财政收入,六成多投向了民生。民生支出以近20%的速度增长,超过了经济总量的增速,也超过了财政收入的增速。“三农”、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保

障、住房保障……国家财政的账本上,有着大写的民生。

(2)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关注民生?

【反腐败】十八大之后,借力中央高层惩治打击腐败的决心,中国“网络反腐”多处开花,20多天之内,十多名被查官员中,超过半数与网络举报有关,引发一波又一波网络围观热潮。网络时代,人人都有一个“麦克风”。在网民看来十分给力的“网络反腐”,其实也是把双刃剑,除了其中或多或少含有偶然性、娱乐化的成分之外,“误伤”也时有发生。

(3)如何避免网络反腐中出现“误伤”?

【正能量】 “正能量”绝对是2012年13亿国人最爱的词汇之一。一位的哥拉载盲人小伙不收钱,他的理由是:我不伟大,但我挣钱比你容易。于是下一位乘客坚持多付费,乘客的理由是:我也不伟大,但我挣钱比您也容易点。同一个理由,串起两颗爱心,感动了无数人。他们释放的是“正能量”。

(4)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无数人在积极地传递着正能量,带动身边的生活情趣。请谈谈你怎样传递正能量?

答:(1)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目前存在贫富悬殊,各地发展不平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等。(答出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建立和完善反腐的法律法规;健全畅通反腐渠道,降低对网络反腐的依赖;加快推进反腐制度改革,严厉惩处腐败;公民要树立强烈的个人隐私保护意识,不侵犯他人隐私;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等等。(答出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4)增强责任意识,尊重社会,关爱他人;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服务社会;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热爱生活等。(只要答出有利于自身、社会发展进步的行为均可得分)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第五篇:中考政治 时事热点专题9 加强民族团结 促进祖国统一

2013政治时事热点专题9 加强民族团结 促进祖国统一

热点材料聚焦

材料一:维稳工作会议2012年6月18日,自治区维稳工作领导小组举行会议,分析研判当前我区稳定工作形势,部署近期维护稳定相关工作。会议认为,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全区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发展和稳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反暴力、讲法制、讲秩序”,落实各项维护稳定举措并已见成效,基层基础更为扎实稳固,以人为本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全区维护稳定工作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社会基础。总体看,新疆稳定工作已经有了较好的社会基础,社会大局总体稳定、可控,继续向好的趋势更加明显。

材料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经验交流会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经验交流会于2012年6月26日至27日在银川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讲话中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近些年来,中央在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推进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他强调,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前途所在、力量所在、生命所在。做好民族工作是事关国家团结统一和长治久安的重大任务。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开展创建活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推动创建活动更加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

材料三: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2012年7月28日至29日,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深化和平发展,造福两岸民众”。论坛围绕和平发展回顾与前瞻、深化经贸合作、扩大文教交流等三项议题进行研讨.以汇集两岸民意,凝聚各界共识,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良好局面。

材料四:第四届海峡论坛2012年6月16日,第四届海峡论坛在福建厦门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并宣布论坛开幕。以“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的海峡论坛,是专为两岸普通民众而打造的交流平台,已成功举办了三届。第四届海峡论坛在保持和突出活动的民间性、基层性和广泛性的同时,积极创新活动方式,提升活动内涵。

材料五:庆祝香港回归祖国l5周年大会2012年7月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届政府就职典礼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一国两制”是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也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推进“一国两制”事业,符合香港同胞利益和愿望,也符合虱家和民族根本利益。在“一国两制”伟大实践中,香港这颗璀璨的明珠放射出更加绚丽的色彩。

材料六:庆祝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十五周年成就展开幕2012年6月27日,“迈向更好明天——庆祝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十五周年成就展”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参观展览。习近平表示,通过展览,可以让内地民众更直观地了解香港回归以来的发展变化和取得的成就,有助于增进大家对“一国两制”的认识和信心,增强对香港与内地未来共同繁荣发展的信心。教材知识链接

1.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是平等、团结、共同繁荣。4.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5.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6.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7.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动员和凝聚全民族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8.公民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9.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0.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11.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国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命题拓展迁移

1.为什么要做好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稳定工作? 2.做好新形势下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稳定工作,国家是怎么做的? 3.建国以来,五个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说明了什么? 4.举办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有何重要意义? 5.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何重要意义? 6.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有哪些重要意义? 7.为了海峡两岸美好的未来,我们应做哪些努力? 8.我国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9.香港回归祖国15年来,能够取得一系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10.开展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系列活动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11.谈谈你对胡锦涛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纪念大会讲话中提出的三个“毫不动摇”的理解。

12.为实现和维护祖国统一,我们青少年应当怎样做? 新题抢先练

一、选择题

1.2012年8月10日湖北日报报道,新一轮对l5援疆实施两年多来,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先后投入资金3.51亿元,选派300多名干部人才,援疆工作取得新的显著成效。这说明()①新疆发展的根本基点是依靠外界支援②我国已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⑧我国致力于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④我国在经济发展中坚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据了解,2012年内地西藏班(校)初、高中新生出藏人数达4 500余人,2011级老生也有4 500余人,学生出藏路线涉及20个省市。新生出藏,涉及内地西藏高中班69所学校,内地西藏初中班17所学校。阅读了上述材料,你的感悟是()①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③我国各族人民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 ④我国各族人民平等相待,团结和睦,共同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2012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l5周年。15年来香港社会稳定,经济增长,民生改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结合材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香港回归,完成了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一步②我国已经完全实现了祖国统一③香港回归,证明了“一国两制”方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④青少年应自觉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2012年7月1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l5周年大会上指出:“一国两制”是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也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安排。下面对“一国两制”认识正确的是()①“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②香港特别行政区拥有完全高度自治权③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④国家的主体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2012年6月27日,“迈向更好明天一庆祝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十五周年成就展”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开幕。成就展通过一幅幅照片、一张张图表、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模型、一段段视频,集中反映了香港回归祖国l5年来取得的骄人成就,生动展示了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香港焕发的生机活力和呈现的美好前景。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①香港特别行政区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引下取得了骄人成就②由于香港坚持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保持了繁荣稳定③有强大的祖国做坚强后盾,香港的明天会更好④只 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繁荣香港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6.2012年7月1日,梁振英宣誓就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选举,是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进行的民主选举,中央人民政府是根据香港民主选举的结果进行任命的。这说明()①香港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受中央政府的领导 ②中央政府坚决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 ③香港居民依法享有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④香港特别行政基本法与宪法具有同等地位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15年来,“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在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等冲击后,香港经济平稳发展,继续保持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香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就业水平持续提高,社会保障明显改善。香港的繁荣稳定表明,“一国两制”方针()A.仅仅适用于香港和澳门 B.适用所有国家和地区

C.是解决国与国之间矛盾的基本准则 D.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l 8.如果你是内地西藏初中班所在学校的一名学生,你将会()①与他们平等相处,不歧视他们②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③与他们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产生矛盾和分歧④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简答题

9.青海新闻网讯,2012年8月3日,省直机关开展的以“维护民族团结,共建繁荣发展”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为民服务活动在西宁市中心广场举行。现场活动吸引了大量群众的热情参与,他们向记者表示,我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我们周围生活的亲戚朋友之中都会有不同民族的兄弟同胞,这样的活动,对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团结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全面了解党的民族政策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是很有必要的。(1)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维护民族团结有何重大意义。

(2)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能为维护民族团结做些什么?

三、分析说明题

10.材料一:新华网北京2012年8月9日电,随着两岸人员交流日益密切和往来游客增多,两岸海上客运量增速加快。今年上半年,两岸海上客运总量完成84万人次,同比增长约13.6%。

材料二:据新华社哈尔滨2012年7月29日电,第八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29日下午在哈尔滨落下帷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和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出席闭幕式并讲话。本次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达成l7项共同建议,必将对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发挥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材料三:环球时报2012年7月19日报道,“台独”分子日前在大陆游客集中的台北故宫欲对大陆游客挥舞“台独”旗帜,遭到驻卫警以暴力手段对待,旗帜被强制拆除与没收。(1)近年来,两岸交流越来越密切,请你用事例来加以说明。

(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期待,但“台独”分子实施阻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妄想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的图谋也从未停止。请你对他们的行为加以分析。

(3)请用所学教材知识,说说我国政府为了解决两岸问题所采取的方针政策。

四、实践探究题

11.2012年 月 日是香港回归祖国暨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l5周年的纪念日,香港特区政 府和各界群众举行了一系列活动庆祝这一节日。

【回顾历史】(1)请你写出香港回归祖国的具体时间以及是从哪个国家收回来的?

【共同探究】(2)有位网友看了香港回归l5周年大会后,感慨地说:“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回归及其繁荣稳定发展使我们对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充满了信心。”你赞同他的观点吗?请你简要说明理由。

(3)某校九年级(1)班决定出一期主题为“香港特别行政区l5年成就展”的专题黑板报。请你设计黑板报的具体板块。(至少两个方面)

【承担责任】(4)某校九年级(2)班同学喜迎香港回归l5周年,为最终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他们纷纷行动起来,准备给台湾的同龄人写一封信。如果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会在信中告诉台湾同龄人哪些内容?(至少两点)

专题9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祖国统一

命题拓展迁移

1.④做好新疆稳定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②做好新疆稳定工作是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的追切需要,是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的迫切需要。

2.①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的关系。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保新疆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③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始终将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④坚决维护祖国的统一、安全,切实防范和打击民族分裂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

3.坚持党的领导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奋斗结了硕果;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是完全正确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民族自治地方发挥地方优势,促进自身发展等。

4.①有利于促进两岸双方就发展两岸关系的重大问题交流沟通,增进了解,凝聚共识。②有利于促进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实现两岸繁荣稳定,推进祖国早日实现完全统一。

5.①符合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②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③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④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⑤有利于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等。

6.①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有利于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②有利于增进两岸人民的感情。③有利于两岸同岸经济、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强两岸人民的贸往来提升两岸经济竞争力,推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⑤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大势所趋.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

7.(1)政府继续动两岸的交流。②争取台湾人民的支持。③发展经济,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等。④两岸人民要互信互谅,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等等。

(2)学生:①坚决拥护和支持我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立场和方针。②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 的义务,维护国家主权不被侵犯,维护国家领土的完整和政权的统一。③自觉肩负起国家统一、民族振兴的使命,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8.“一国两制”是我国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基本方针,简称“一国两制”。“一个国家”是指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9.①中央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始终把香港长期繁荣稳定作为处理涉港事务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②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对香港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③回归祖国15年来,香港同胞焕发出了主人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艰苦奋斗,团结一致,开拓进取。

10.展示回归15年来香港发展的成果,“一国两制”的魅力,让世界、让国人更加了解香港、关心香港发展,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打好基础。

ll.表达了中央政府坚定不移地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支持新一届特区政府的工作,保证香港特区繁荣、稳定、和谐、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12.维护国家统一,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青少年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一定要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坚决同分裂祖国、破坏祖国的言行做斗争,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和维护祖国的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新题抢先练

1.D 2.B 3.D 4.B 5’.8 6.A 7.D 8.B 9.(1)①民族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前提和保证。②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繁荣,也有利于各民族的进步与发展。③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④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⑤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2)①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积极宣传国家的民族政策。②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③勇于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言行作斗争。

10.(1)两岸包机从春节包机、节日包机,迈入了周末包机新阶段;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促进两岸交流;开放中国大陆居民到台湾旅游;等等。

(2)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台独”分子制造“一中一台”“两个中国”,其实质是分裂祖国。他们的这种逆历史行为必将失败。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党和国家为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制定的基本方针。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必然。

11.(1)1997年7月1日;英国。

(2)赞同。因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逐渐扩大,一个富强的中国必将实现统一;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香港和澳门成功回归,尤其是香港回归15年来“繁荣稳定,人民安康幸福”,这些事实充分证明了实行“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有利于最终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有利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一定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完成祖国的统。

(3)香港回归前后的图片对比;香港回归i5年来的成就;“一国两制”的含义;本刊寄语。(4)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神圣不可分割。②‘一国两制”的含义。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办日益增强,完全有信心、有能力解决好台湾问题等、

下载湖南省衡阳市2017年中考政治 专题复习九 加强民族团结 促进共同繁荣 人民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南省衡阳市2017年中考政治 专题复习九 加强民族团结 促进共同繁荣 人民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