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的实施意见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的实施意见
2009年8月6日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若干问题的决定》和“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方针,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科学规划,发挥优势,工业立市,和谐发展”的整体发展战略,特制定新农村建设五年(2009年8月至2014年8月)规划的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一切,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开拓创新为动力,以科学规划为灵魂,以资源为优势,以民生为重点,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二、总体目标
以创建农村“五新”(新村貌、新产业、新生活、新风尚、新组织)为目标,强化农村建设规划,美化村容村貌,提高农村建设品位;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妥善安置水库移民,实施扶贫安居工程,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帮助贫困村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关注民生,努力解决农村的难点、热点问题;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施信息兴农工程;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加快农村民主管理进程;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建和谐农村;五年内,确保30%的村庄符合新农村建设要求。
三、主要任务
根据实际情况,我市开展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科学规划、发展经济、突出特色、夯实基础、丰富内涵、和谐发展”。
(一)科学规划。以科学的态度,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村庄建设规划(包括农户住房设计)、片区建设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农村各项建设。2009年开始编制全市所有村庄的建设规划,四年内完成;今明两年,各镇(街道)要规划3—5个自然村开展示范点建设,明年把点连成线,逐渐建成片,五年内覆盖面积超过全市总面积的30%以上。继续推进实施“信息兴农”工程,到2013年,建成完善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2009年完成全市的乡道水泥硬底化建设扫尾,2012年完成村道水泥硬底化建设任务。五年内完成全市60%的中低产田的改造以及30%机耕路主干道的水泥硬底化建设;2012年基本完成农业生产灌溉主渠的修复建设,五年内形成畅通无阻的农业生产水利网;2011年基本完成全市扶贫安居工程的危房改造;五年内,每个镇(街)建成一个面积达1万亩的农业科技园和一个面积达3万亩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
(二)发展经济。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农林牧副渔健康协调发展,确保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5%以上。
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进传统农业,引进发展新型农业,实施“一乡一品”、“一村一品”战略,发展庭园经济、循环经济,实现多种经营,培育一批农业主导产品,发展规模农业、特色效益农业。二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实行红橙、茶叶、香蕉和北运瓜菜的标准化生产,推广大棚农业生产,打造精准型农业、无公害化农业,五年内主导产业执行标准化。三是打造科技农业。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应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节约型农业、高效农业、订单农业,增强生产、销售、技术方面的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寻求机遇,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增加农业效益,带动一方致富。五年内,全市良种推广率超过98%以上,每个镇(街道)建成一个面积达1万亩的农业科技园和一个面积达3万亩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四是打响农业品牌。采用一切有效手段恢复红橙生产,巩固和壮大优质茶叶生产基地、反季节香蕉生产基地、冬季蔬菜生产基地等现代农业基地,充分发挥11个农产品获得国家级a级绿色食品认证的示范带头作用,进一步打响“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名牌,带动全市的农副产品的流通销售,增加农业效益。积极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每年评选表彰10名种养大户。
2、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农业部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加强畜牧业宏观调控,建立健全畜牧业开发机制;合理调整畜牧业结构,稳定发展生猪、家禽,重点提高质量,适当发展珍禽,兼顾发展牛、羊、鹅等草食动物,依照政策搞好养猪大户的补贴;培植畜牧龙头企业,鼓励成立养殖协会等经济组织,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完善三级防疫网,实施“放心肉工程”。
3、加快发展海洋经济。以发展海洋与渔业经济为中心,构建和谐海洋和谐渔业,树立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在申报上级项目、招商引资(主要是龙头沙海洋产业园区)、海洋综合管理、海监渔政综合执法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一是优化水产养殖结构,提高鱼、虾、贝壳类养殖水平,推广淡水养殖、海水网箱养殖。二是构建沿海资源产业带,发展风力发电产业,加快中国电力投资公司风力发电项目的建设进程,争取早日建成投产。
4、加快发展农海产品、肉产品加工及冷藏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行优惠政策引进资金建设水产品、肉产品、红橙、荔枝、龙眼、辣椒、蔬菜、杂果、玉米加工等一批新项目,拉长农副产品的加工产业链,提高加工业产值,推动农牧副渔业全面发展。
5、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组织。鼓励农村土地依法流转使用,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鼓励农村能人、专业大户或龙头企业牵头兴办的以农民为主体的各类经济实体、合作组织,切实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开拓能力。
6、加快发展流通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农业产后服务,促进农副产品交易流通。四年内筹建一个承载量大、功能齐全的农产品、水产品和肉产品交易流通市场。每年评选十大流通能人。厉行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完善农资供销配送体系,确保农资的质量和供应。
7、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因地制宜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以多种形式不断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实力,力争五年内全市90%以上村委会集体经济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创建稳固的、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村级管理机构,为村级事务管理和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8、充分挖掘、整合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实现旅游强市。两年内完善荔枝坑—廉城—新屋仔—古楼坡—杨桃1沟、2沟的建设,三年内建成良垌三合村—荔枝园的农家观光旅游景点,五年内建成廉城—石岭(后塘苏茅角、下坝)—塘蓬(稔角、仙人嶂)和新民(塘底)—横山(九洲江堤围、排里桥)—车板(碗尾、马踏田、龙头沙渔港)—高桥红树林的旅游线路。
(三)突出特色。我市属典型的丘陵地貌,水果、林木、矿产、海洋等自然生态资源十分丰富,悠久的历史沉积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传统文化,因此,推进农村建设必须突出生态特色、文化特色和地方特色。
1、生态特色。保护生态环境,强化矿产、生态林木、古树名木、沿海防护林、水资源和近海海域的管护,规范森林采伐管理,严把林木采伐审批关,规范木材加工、运输管理,加强林地资源管理,保证年度营林任务,推广优良树种,逐步发展珍贵树种,五年内,在发展生态林业、民生林业、文化林业、创新林业等方面取得较大的突破;搞好村庄、道路两旁的绿化,2011年完成乡道两旁的绿化美化,2013年完成村委会通自然村道路两旁绿化,五年内全市40%以上村庄建有绿树成荫的公共村场、小公园、休闲地,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60%以上,50%以上村庄成为生态文明村。
2、文化特色。大力挖掘和保护文物古迹、文化遗产,如廉江旧县址、舞鹰雄、白戏、八音等廉江传统文化遗产,弘扬、传承传统民俗文化。
3、地方特色。一是想方设法攻克红橙黄龙病难关,千方百计恢复红橙生产,重新擦亮“中国红橙之乡”的品牌,以特色品牌招引四海客商,广交天下朋友;二是搞好杂果的生产、包装、销售;三是五年内筹建适应本市水果流通需求的水果批发市场,加强水果产后服务;四是推广日升荔枝合作社的经验,建立各种形式的水果合作社、协会以及各种形式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五是严格规范矿产资源的管理,依法、有序、科学开采矿产资源,做到经济、人和自然共存共荣;六是农村住房设计,建设部门推出二十种设计方案,供群众选择,设计风格既要适合农村建设的特点,又要彰显地方文化特色、风土人情;七是水库移民新村建设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注重整体效果。
(四)夯实基础
为了使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必须狠抓基础设施的建设。
1、加强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不断完善水、路、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市财政安排资金,对村委会通自然村的道路硬底化建设每公里支持水泥30吨、建设硬底化机耕路主干道每公里补贴一万元;大力整治农村卫生环境。一是抓好城乡清洁工程,通过“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使圩镇、村辖区内无成片暴露垃圾、污泥和路障,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二是积极开发农村新能源,以户用沼气建设为重点实施改灶工程,大力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三是推广以卫生厕为主的改厕工作。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加大中低产田改造的力度,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在全市健全镇级公益性技术服务推广机构,建立村级农科技术服务站点,三年内逐步形成市、镇、村、自然村四个层次紧密衔接的现代农技推广体系。
2、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城区防洪、龙营围、江洲围海堤达标加固、九洲江防洪堤达标加固等列入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项目工程的续建,五年完成一半工程任务;切实加强农村水利建设,五年内逐步完善中小型水库堤坝的除险加固工程和灌溉支渠毛渠的修建,改造水利功能,确保生产用水,抓好机电排灌议案工程。
3、加强乡道硬底化建设。2009年完成行政村的交通网络建设的扫尾工作,开展自然村的道路交通建设,抓好道路建设工程质量和硬底化道路的管护,构建全市交通大网络,五年内,实现市、镇、村、自然村四级交通网络100%水泥硬底化。
4、实施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改薄工程。全面提高镇卫生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和乡村医生的公共医疗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费免疫范围,加大传染病及人畜共患病的防治力度,五年内构建方便快捷、服务一流、价格合理的市、镇、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5、加强文化设施建设。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广东省扶持东西两翼地区文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切实开展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村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一步完善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
6、加强“固本强基”工程建设。切实抓好第七期“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全面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制度,依法抓好村委会、自然村领导班子的换届选举,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加大发展农村党员的力度,加强对农村流动党员的管理;创新载体,继续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实施党员承诺制、开展党员互助活动和举办农村党支部书记论坛,积极引导党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加强村级干部管理,创新选人用人办法,优化村级干部队伍,改进村级干部的工作方法,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村干部的工资待遇,调动村干部干事、创业的工作积极性。
(五)丰富内涵
1、加强村级干部教育培训。加强村级干部特别是村支书的培训,提高村干部的执政能力和带领群众劳动致富的能力,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执行落实中不异化、不虚化,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培养、保持村级干部坚强的政治信仰、高仰的工作斗志、高度的爱民亲和力。
2、培养新型农民。抓好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力争五年内大多数农民掌握2门以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为农村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结合佛山、顺德工业产业转移培训技术工人,五年内,接受实用技术培训的农民超过30万人。
3、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统筹规划、资源整合、服务“三农”、突出应用、着眼长远、近期见效的原则,计划2013年实现网络到村、信息到户、应用到人,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和广大农民日常生活的需要。
4、树立健康文明的新风尚。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特别要大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教育,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破除陋习,宏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抓好群众文艺创作和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文娱体育活动,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要,活跃农村文化氛围,改变农村精神面貌。
5、推进农业生产机械化。认真贯彻国家、省、市的“农机购置”政策,鼓励、推广机械化生产,积极抓好相关人员的农机技术培训,五年内全面提高我市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六)和谐发展
农村的和谐稳定是农村繁荣的基础,必须努力构建农村的和谐。
1、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市直各单位、各类金融组织要切实厉行支农惠农政策,各级干部到村指导工作要十分注意工作形式、方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引发农民勤劳致富的愿望,带领农民早日脱离贫困走向富裕,为农村的发展创造条件。
2、推进民生工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扶贫安居工程、移民安置工程和农村民心工程,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做好农村五保供养,确保生活特别困难的最低保障,切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难点问题。
3、加强农村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农村各种刑事犯罪,及时处理治安案件,消除治安隐患,充分发挥司法行政的作用,加强人民调解、非诉讼调解,开展农村的合同审议、公证,针对农村各类经济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律顾问,对农村贫困家庭开展法律援助,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镇级维稳综治中心,有条件的行政村、自然村要建立维稳综治站(所),预防突发事件,维护农村稳定。抓好“五五”普法,以案说法,开展青少年教育,切实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为农村的繁荣稳定、和谐创造社会条件。
4、认真开展“一好二先三有四和五无”评选活动:
“一好”,即每年的年底组织农村“十名好孝子”评选活动。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弘扬良好的道德风尚。
“二先”,即每年组织对开展新农村建设好的村委会和自然村进行评选,村委会授予“先进村委会”、自然村授予“美丽村庄”称号。
“三有”,即村村配备“三员”。每个村庄配备治保员、调解员、信息员,及时排查和调处各类治安不稳定因素;今年内全面完成“三员”的配备工作。“四和”,即开展和谐村委会、和谐邻村、和谐村庄、和睦家庭等创建活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五无”,即创建“五无”村庄。创建“无黄”、“无赌”、“无毒”、“无治安案件”、“无越级上访”等“五无”村庄,营造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环境。今年创建“五无”村庄二百个,力争五年内全县50%以上村庄成为“五无”村庄。
四、实施办法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需要以科学的方法,长期的艰苦努力,各相关部门必须齐抓共管。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组织和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农村工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协调、指导新农村建设,各镇(街道)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和各部门配合抓,层层抓落实,确保每项工作按时按质完成。
(二)干部挂钩办点。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分工挂点,市四套班子领导今年起每年要挂钩一个村庄建设新农村,市直机关按驻点乡镇组织建设新农村;镇委(街道工委)书记、镇长(街道办主任)、宣传委员和分管农村农业工作的领导每年都要挂钩一个村庄建设新农村。
(三)典型示范带动。相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扶持一批示范村和示范片区建设,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以点带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动员全民参与。农民群众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力量,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当主人、做主体、唱主角。同时,把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充分结合起来,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
(五)部门通力合作。各部门要既要各司其职,又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互相协调,共同抓好新农村建设。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总协调;市委宣传部、市委农办负责组织、宣传、指导、协调、检查;规划、建设、国土资源、交通、公路、环保等部门加强服务指导,协助道路建设,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电力、电信等部门负责做好村村通电、通电话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等工作;农业、渔业、畜牧、林业、科技、农机、劳动保障等部门加大对农民群众的生产、劳动技能等知识的培训,搞好服务,指导农村发展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卫生部门抓好农村卫生事业,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进程;教育部门负责巩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文化、体育、电视部门负责建立健全文化阵地;组织、纪检、民政部门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信访、公安、司法、综治部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镇(街道)负责协调组织市直各职能单位和全镇力量开展本镇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实施。
(六)建立激励机制。把履行新农村建设工作职责情况作为检验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作为评选先进和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检查督促机制,市委、市政府每年对这项工作进行检查考核,总结和推广经验,对先进单位、先进村庄和先进个人给予表彰,对工作差的进行通报批评。宣传媒体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中的好人好事和好经验好做法,营造良好的氛围。各级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市广大农民奔小康,在科学发展的大道上阔步前进。
狗街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狗街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镇域综合经济实力增强,2010年提前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经济水平得到提高,现代农业发展程度显著增强,服务业领域不断扩大,集镇建设更加完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农村发展环境得到改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好转。通过努力,到2010年,把狗街镇建设成为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商贸旅游兴旺发达,集镇建设管理规范有序,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协调发展的“珠源第一镇”。
1、经济总量目标
——镇域国民经济生产总值。2010年达8.50亿元,年均增长6%。——地方财政收入。2010年全镇财政总收入达856.47万元,年均增6%。
——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220元,年均增长5%。
2、产业结构目标
我镇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是以突出优势产业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以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为重点,调优第一产业;以市场为导向,提升工业经济为重点,调强第二产业;以壮大旅游、商贸服务业为重点,调快第三产业。2010年,一产业产值达3.30亿元,年均增长5%;二产业产值达4.04亿元,年均增长8%;三产业产值达1.67亿元,年均增长10%,三次产业结构为36.63:44.84:18.53。
3、社会事业发展目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计划生育率100%。健全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关爱社会弱势群体。
——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继续巩固“两基”成果。入学率:小学100%,初中保持在98%以上。辍学率:小学控制在1%,初中控制在2%,新增文盲控制率在1%以内。调整校点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倡导健康生活,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95%以上;建设完备的公共卫生体系;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构建身心健康,生活幸福的新农村。
4、生态环境目标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同步的方针,抓好森林、水资源管理和水土流失治理,大力取缔破坏生态植被的采矿、挖沙、采石、取土场点。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工作。2010年,全镇森林覆盖率要达50%,真正达到环境优美,生态平衡,成为宜居生态镇。
二、“十一五”期间面对的挑战和优势
“十一五”期间,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将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和变化,经济发展的基础、结构、竞争力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凸现。具体表现为集镇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小马街、白莲寺两个副集镇,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无企业和厂商参与开发建设,劳动力转移不多,没有特色高效产业支撑,发展后劲不足,招商引资非常困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现在有冬早蔬菜种植面积13000亩、优质水稻24050亩,但是种植区域分散,种植规模小,品种杂、技术含量低、生产档次低,无吸引力和辐射作用,纯自然生产状态,无抗击自然灾害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科技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村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设施、设备简陋,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制约经济发展。中小学硬件设施总体上滞后,设备不多,导致人才总量不足,创新型人才严重短缺。就业和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较大,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意识仍需提高,抗击突发性事件的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机遇与挑战历来都是并存的,狗街镇通过多年的发展,也打造了自己得天独厚的特色优势,一是无工业污染,自然环境好,环境优势突出;二是狗街集镇尽管处于县城南部的闭塞带,但狗街是“滇中粮仓”的重要组成部分,集镇距县城17.6公里,离石林县、澄江县都为20公里,位于重要的三角地带,人员聚集,10公里范围内有居民10万人,是我县南部经济区的纽带和农副产品聚散地,区位优势竞争力强;三是狗街镇是昆明的农业重镇,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富足的南盘江水和100个塘坝水库为现代农业的开发提供充沛的水源;四是狗街镇属云贵高原季风气候,冬春干旱少雨,夏秋多雨潮湿,冬夏无寒暑,是喜湿喜光粮经作物的最佳选择种植区;五是农业结构调整具有一定基础,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六是养殖业发展后劲强,鸭子年饲养200万只,生猪年出栏6.9万头,发展新型农业加工条件优异;七是我镇教育水平居宜良县前列。现有初级中学2所,村级完小21所,在职教职工369人,在校学生6680人,通过绿色证书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学生学有所长,人力资源丰富,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增大。
三、“十一五”发展的主要任务及措施
根据“十一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及发展目标,树立新的发展观,综合考虑区位、环境、气候、土地、产业等优势,以镇域经济发展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五个统筹”,形成“农业基础、工业支柱、商贸旅游兴旺、文化繁荣”的产业布局,突出重点,按照“五个战略”、“三个坚持”,统筹镇村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实施“农业稳镇”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牢固树立“农业稳镇”的思想,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目标,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抓好优势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促进自然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山川秀美、环境清洁、繁荣富强、平安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调优产业结构
积极推进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建设一批规范化、节约化、特色突出的产业基地,形成区域化的产业群、产业带,使已有的优势更优、亮点更亮、市场更好。
——做强优质米基地建设。粮食生产是我镇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地位突出,凭借气候等优势切实保护好耕地,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100万公斤以上,按照优质、高效、无公害的思路,扩大优质型、专用型、加工型水稻生产。到2010年,在坝区和半山区河谷带建成2.2万亩以粳系品种为主的优质稻生产基地,做大做强“狗街大米”品牌,占领昆明市及周边市场。
——做强优质烟示范基地建设。按照1.9万亩基本烟田规划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合理规划,择优布局,凭借水浇地工程和900个小水窖优势,实施优质烟示范区项目,连片规范化种植,强科技、攻质量,稳收购、增效益,提高全镇烤烟生产整体水平,巩固省、市、县优质烟基地的地位。
——做强无公害蔬菜产业化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新昆明建设,蔬菜、花卉等种植区东扩机遇,以川达蔬菜加工企业和“龙华牌”团葱为龙头,在种植条件较好的坝区村委会建成1.5万亩无公害蔬菜产业化生产基地,搭建公司+基地+农户的新型生产购销关系,实现农业纵深发展。
——做强以鸭产业为主的畜禽养殖基地建设。突出提升鸭产业,大力发展奶牛业和商品猪产业。以年出栏商品鸭200万只、出栏肥猪6.9万头的优势和宜兴养殖场奶牛饲养,玉龙养殖场商品鸭饲养为龙头,加快生态型畜禽养殖基地建设,推动无公害商品鸭、商品猪、奶牛产业化和加工一体化发展。
——加快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抓住省、市、县在我镇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契机,加大宣传力度、增加投入,尽快建成小马街青花椒、中华冬桃种植新型农业示范基地,以及以小马街、中营、孙家营为中心的菜、瓜、花、果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带动全镇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2、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开发;坚持大中小企业相结合,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支持云南绿盛美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的奶水牛饲养加工基地发展。争取2—3家企业注入狗街,开展粮食、蔬菜、板栗的精深加工,使农产品的加工及制成向多样化、营养化、方便化、安全化和优质化方向发展,并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机制。
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政府投入,整合相关部门资金,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大对地热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把水利资源的开发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实施水利集雨节灌工程,提高旱地农业生产水平,力争使农民人均拥有1亩左右基本农田的目标落到实处。加强农村人畜饮水和道路建设,把解决南片区和小马街片区人畜饮水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志,让全镇人民喝上放心水。全面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和质量等级,切实解决农民出行难的问题。实施农业入村工程,在全镇18个村委会、主要农贸市场建设农村信息网点,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降低生产成本和经营风险。
4、增加农民收入
——实施阳光工程增加农民收入。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以增强农民的就业能力、增加农民现金收入为目标,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培训步伐,扩大就业渠道,开展中介服务,全力抓好农民外出务工就业。认真落实相关农村政策,争取加大对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农村社会事业的经费投入。
——加大扶贫力度,巩固扶贫成果。落实领导负责制和部门责任制,以贫困人口为基本对象,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收入为重点,以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为目标,增加扶贫投入,让贫困人口直接受益。“十一五”期间,实施1个重点贫困村、1个安居温饱村工程,落实信贷扶贫资金300万元,做好20户70人的搬迁扶贫工作。
5、净化农村环境
采取政府引导、群众为主、投工投料、整村推进等方式,在农村开展以改道、改水、改厨、改厕、改厩和治理柴火乱堆、粪土乱放、垃圾乱倒、污水乱排、畜禽乱跑等为主要内容的“抓五改、治五乱”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家园。
(二)实施二、三产业战略,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1、振兴狗街镇工业经济,要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把发展重点摆在化工、造纸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上。化工重点支持云江化工厂和防水材料产业,造纸重点支持真龙造纸厂,农副产品深加工重点支持优质米、蔬菜、牛奶、板栗等优势产品加工企业。要做大工业规模,增强竞争力,要在现有龙头企业带动下,努力吸引外来大公司、大企业加入狗街工业经济的行列。要加大工业投入,加快工业化进程,努力抓好工业聚集区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2、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和度假旅游,形成以旅游为龙头的产业。要加快景点农家乐园的开发建设,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对镇域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科学规划,重点突出,整体推进。“十一五”期间,完成以狗街集镇——小山凹农庄为中心的农家乐园、小狗公路沿线的温泉康体、孙家营片区的名特优瓜果、小哨片区的野生菌旅游的深度开发,吸引昆明及周边城乡居民到狗街休闲、度假、节庆旅游,带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三)实施科教兴镇战略,推动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加快科技创新,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引进科技计划项目,提高各类产业的科技含量,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十一五”期间,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基层农技推广创新、农作物新品种推广、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等四大工程为重点,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训,提升科技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中小学人事分配制度、办学机制和新课程等改革,实施幼教、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统筹规划,做好收缩校点及排危工作,建好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强化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加强镇村级卫生院(所)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强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预防控制能力,降低传染病发病率;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提高全镇人民的健康水平。
(四)推进小城镇建设战略,统筹城乡发展。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提高中心集镇和两个副集镇的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加强中心集镇基础设施建设。面对昆明新城区建设机遇,在加大交通、通讯、水源、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继续加强中心集镇市政工程建设,实施“蓝天、碧水、绿地”和美化、净化、亮化工程,以适应人的生活需求为基础出发点,优化集镇功能布局,改善集镇环境,发挥中心集镇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抓好副集镇和村级建设。依托地理、历史、物产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以规划为龙头,以建设小马街、白莲寺两个副集镇为重点,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目标,在两个副集镇和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中,设计开发具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现代建筑,创建优美、舒适、安静、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活环境,构建中心集镇、副集镇、村级为体系的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突出小集镇的优势地位。小马街集镇以团葱、小玉西瓜、茭瓜、莲藕等无公害蔬菜为支撑,根据自身特点培植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扩大经济活动规模,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充分的就业空间,为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安居乐业提供可靠的经济基础。同时紧紧抓住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直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向特色产业型和加工主导型小城镇发展。白莲寺小集镇地处狗竹公路干线,是南片区对外窗口,要依托板栗、葡萄等产业优势,在商品聚集效应和商品市场辐射力上下功夫,新办商品贸易聚散市场,完善各种服务功能,向商贸流通型小城镇发展。要依托小城镇,努力形成“一片一业”,“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的区域性规模经济。要完善配套政策措施,鼓励有资金、有技术的农民向县城、集镇聚集,让进入城、镇的农民在子女上学、招工、参军等方面以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大力推动资源合理利用,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产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创造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自然和谐型生态体系。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快增长方式转变,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和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农民生活品质为中心,以建设好生态集镇为目标,坚持发展生态经济为主题,形成适合现代人绿色消费需求的低代价、高效益的生态产业体系。围绕打造“绿色狗街”的方略,把狗街建成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优美、资源利用合理、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镇。
——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创新人口综合调控机制,不断优化人口结构和布局;继续巩固计划生育“三为主”、“三结合”的方针,加强村级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和服务功能建设;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深入实施“奖优免补”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
(六)坚持统筹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狗街。
构建和谐社会,要以实现社会公平为出发点,兼顾社会各群体利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救援机制,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和失业保险工作完善机制。要激活镇属企业的运行机制,引进新兴企业,通过企业的自身发展和辐射带动增加就业岗位;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的资金扶持,认真组织下岗待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通过劳动者素质的有效提高,满足农村劳动力就业,实现待业人员社会价值,增加农民收入。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社会和谐发展。要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城镇低保制度、失业保障体系以及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和残疾人生活保障制度,完善优抚安置保障机制。
(七)坚持推进各项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全面深化和推进各项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改革、财税改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重点,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的创业发展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要以地方经济发展质量有没有提高、综合实力有没有增强、外来投资有没有增加、农民生活是否得到改善等作为主要标准;要积极推行政务公开、财务公开、民主评议等制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要完善便民服务中心运行机制,增加为民服务意识,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和公开、公平、公正的服务,提高政府信誉。
——深化企业改革。深化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积极引进投资合作伙伴,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进步,走科技创新的发展路子,与科研院所、大企业进行技术协作,把技术改造与产品开发结合起来,提高产品档次和科技含量,提升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认真坚持预算和收支两条线,巩固骨干财源,夯实基础财源,培育新型财源,挖掘潜力财源,优化支出结构,创新理财机制。大力扶持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培植新税源。
——扩大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资金,更要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要认真做好项目的前期引进和后续服务工作,切实提高招商引资成效。要扶持外销产业,逐步建立起稳定的外销商品基地,提高镇域经济的竞争力。
(八)坚持“三个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稳定。
在统筹中促进协调,在协调中实现和谐。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努力建设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推进廉政建设法制化,建立镇机关各部门和窗口单位接受群众公开评议制度。要完善司法保障,强化司法监督,维护司法公正。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以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教育,以德治镇,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进一步增加全镇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深化全社会的信誉意识、加强公民诚信教育,不断提高社会文明和管理水平。
——创建“平安狗街”。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稳定,完善社会综合治理机制,坚持“党委领导、综治牵头、公安为主、各方配合”的原则,群防群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开展创建“平安村组”、“平安单位”、“平安企业”等活动,努力构建“平安狗街”。加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加强公共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尽快解决派出所的办公环境和条件,健全公共安全机制,增强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
(一)突出生产发展,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编制村级规划,必须高度重视和突出生产发展,根据“十一五”规划,针对每一个规划村的不同情况和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按照区域农牧业发展布局,突出高原特色和比较优势,明确每个规划村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理清发展思路。规划要始终贯穿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这条主线,根据各村不同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谋划。当前要突出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科技进步、劳动力转移四个重点,引导农民着力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发展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扩大优势农畜产品生产规模,努力向“一村一品”方向发展,不断提高特色农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以节水灌溉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快建设和改造水利工程,增强水资源对农业的保障能力;突出以节能温室、暖棚养殖为主要内容的设施农业建设,提高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坚持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加快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坚持用现代经营理念发展农业,培育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加大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不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输出质量和效益。因地制宜实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二)合理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当前农民反映强烈、要求迫切的问题,村级规划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内容要服从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本着适度超前、城乡统筹、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要求,从乡村的实际出发,结合办实事项目和整村推进项目,以着力改善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以行政村为单位,统筹安排,合理布局,落实责任,量化目标,实施填平补齐的思路编制,避免分散投入、重复建设。村基础设施规划的重点是:供水、供电、通村道路、村内道路硬化、沼气、小型农田水利、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村级学校、医疗卫生室、计划生育服务室、文化活动室、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具体项目视各村不同的条件和实际需要确定。规划的目标是:让广大农民喝上干净卫生的水、出行通达顺畅安全、用上经济清洁的能源、学校条件改善、就医方便、村级组织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在编制程序上,要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反复协调,统筹安排,“十一五”期间村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进度应与村级规划同步,其中完成并实施的村达到400个。
(三)科学制定村庄建设规划,逐步改善人居环境。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应根据村庄的不同类型,在县域及乡镇区域规划的指导下,综合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农区小城镇建设及富余劳动力转移、异地扶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村庄整体搬迁、村庄分布的调整、自然地理条件、耕作半径等因素,合理确定村庄规模;以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住宅美化为主要内容,统筹规划村庄布局;根据村庄规划,按照“立足现状,适当聚集,功能配套,方便生活”的要求,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布点,节约用地,突出地方特色,坚持一般村庄在原有格局上进行局部调整,治散治乱;改建、搬迁新建的村庄要引导农民逐步将生产设施与生活设施建设相分离;城镇建设范围内的城中村,有条件或在城市近期建设范围之内的“城郊村”,要按照城镇的统一要求进行规划;相对贫困的村,要以稳定解决温饱、保障饮水安全、配套基本公益设施为主。村民住宅建设规划要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根据农村的自然地理条件及传统习俗,因势就利,做到简洁实用,让农民一看就明,一听就懂。要突出地方民居特色和实用性,同时注意保护有价值的历史文化,使农民住宅与自然环境更加和谐。
村庄建设规划要进一步体现村容整治内容,明确近期整治项目,引导村民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一池三改”,治理“脏、乱、差”问题,力争“十一五”期间,使村容村貌有明显改观。
(四)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建设,努力推进乡风文明。要进一步突出乡风文明建设规划内容。创新载体,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推进星级文明户、文明信用户、平安家庭等创评活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弘扬文明新风,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改变落后观念,摒弃陈规陋习。
要高度重视社会事业发展,新农村必须具备村级医疗室、体育活动场、文化活动室、党员活动室等最基本、最需要的设施。着眼于文化设施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加快实施广播电视、通讯“村村通”工程,尽快实现电视、电话进村入户,有条件的村庄拟进行信息网络试点。实施农区文化中心户创建工程,引导群众大力发展村镇文化,推进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农村现有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地的作用,着眼于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重视发展农村科技和教育事业。大力巩固和提高我区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逐步完善卫生服务体系,努力改善县、乡(镇)、村的医疗卫生条件,巩固和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巩固和扩大“少生快富”和“奖励扶助”、“ 双试点”成果,让广大农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五)进一步健全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民主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健全村民自治制度,通过村级规划的编制,要建立健全村委会的民主选举制度;以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制度;以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为载体的民主管理制度;经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和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推进基层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要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制度,引导村民自主开展直接受益的公益性设施建设。要积极探索民主管理新机制,推动“管理民主”向着制度更加健全,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机制更加完善,领导更加有力,成效更加显著的方向转变,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进一步落实,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的法制宣传教育,培养法律明白人,不断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篇: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
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根据市、县有关通知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
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加快发展为主线,以促进增收为核心,以村镇建设为支撑,以规范管理为基础,以配套改革为动力,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四位一体”,努力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现代农业体系基本建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民生活富足宽裕,人均纯收入达到8600元;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农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提高,健康文明新风尚基本形成;村镇规划建设水平显著提高,村容村貌美化整洁;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和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乡风文明和谐,农民安居乐业,全镇80以上的村建成具有**特色的新农村。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原则:
——坚持突出中心,加快发展。更加注重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首要位置,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做大做强二三产业,实现工农互动、工商互动,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造福于民。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让广大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合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坚持改革创新,增强活力。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着力推进改革深化和制度创新,破除影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断为农村发展增添动力和活力。
——坚持实事求是,扎实推进。坚持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真抓实干的作风推进新农村建设。制定目标、任务和措施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不盲目攀比,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固定模式,力戒形式主义。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夯实新农村建设物质基础
4、培育壮大农业优势产业。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围绕蔬菜、花卉、林业、畜牧等优势产业,深入实施优势农产品推广提高工程,促进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尽快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特色明显的优势农产品产业示范区。
5、深入推进产业化经营。坚持高起点、高科技、高附加值发展方向,按照“壮大龙头、优化机制、延长链条、规模发展”的思路,通过引进联合、改制改造、加大扶持等多种方式,加快培育壮大一批特色农业企业集群。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完善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机制。2010年,全镇90以上的农户进入产业链经营。坚持“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原则,引导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十一五”期间,全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1个,农户覆盖率达到70以上。
6、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镇”战略,依托造纸、橡胶、化工等优势主导产业,以园区为载体,以上延伸下游产业链为纽带,打造综合竞争实力较强的产业集群。积极支持发展无污染的加工项目,鼓励各村通过招商引资等形式发展私营经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扎实推进“两进”工程,构建覆盖全镇农村的商品经营网络。力争到2010年,全镇75以上的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工资性、经营性收入占农民全部收入的80以上。
三、加快公共设施建设,增强新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
7、努力提高村镇建设管理水平。加快编制实施村镇规划,今年全部完成300人以上村庄的规划编制。严格执行“一书两证”等制度,强化规划的法定性和权威性。坚持“科学规划、典型带动、分类推进、整体提高”的思路,因村制宜,区别对待,分类创建,加快推进村庄建设和管理。规划建设农村新型村居,力争“十一五”末农村基本实现住房砖瓦化。
8、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小城镇道路、供水、供暖、燃气、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并逐步向农村延伸。实行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布局,重点提升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强化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统筹城乡水利建设布局,高标准
第三篇: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2006年1月17日)
《实施意见》共分九个部分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
五、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六、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八、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九、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也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现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切实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文明进步,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生机勃勃、环境优美、和谐安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基本原则。一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入手,又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二是统筹规划,逐步推进。既要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搞好长远规划,统筹谋划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生活等各项事业发展,又要从经济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的乡村搞起,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防止一哄而起、急于求成。三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从不同乡村的实际出发,确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以及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不搞齐步走、一刀切。四是依靠群众,惠及农民。充分考虑不同方面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承受能力,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维护好农民权益,使农民真正得实惠,不搞形式主义,坚决防止农民负担反弹。五是讲究科学,突出特色。坚持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注重体现农村特点,传承地方优秀历史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搞一个模式,防止千村一面、脱离农村实际。
(3)目标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目标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通过10-15年的不懈努力,使广大农村逐步达到“五新一好”目标:发展新产业,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实现生活宽裕;形成新机制,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产业协会等为主体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展,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农户明显增加,农民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乡镇政府职能得到切实转变;建设新村镇,村镇建设纳入规划管理,农村生产生活设施和公共服务更加完善,村容镇貌显著改观;树立新风尚,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形成健康文明新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培育新农民,农村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农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逐步成为守法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创建好班子,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明显提高,基层政权真正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更加健全,基层干部真正成为农民群众的贴心人、组织农民创造幸福生活的带头人。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4)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能力。针对农业生产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动植物疫病防控、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推广。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投入比重。鼓励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各级政府要在财税、金融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继续实施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扩大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专项补贴规模。鼓励各类农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保障农业生产和农民生命财产安全。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对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5)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坚
持“希望在山、潜力在水、重点在田、后劲在畜、出路在工”的农业发展思路,在保护生态和节约资源的前提下,加大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力度,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实施种子工程、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建设油料、棉花、水果、蔬菜、茶叶等生产加工
基地。充分利用宜林荒山荒坡,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毛竹、油茶等,加大对湖泊、大中小水库、易涝低洼田、宜渔稻田等资源的开发,进一步扩大全省水产养殖规模,发展各具特色的特种水产养殖。大力发展畜牧业,扩大畜牧良种补贴规模,推广健康养殖方式,安排专项投入支持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试点。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突发疫情应急机制,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确保基层兽医队伍稳定。着力培养一批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扩大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各级财政要增加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制,为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中小企业扩大融资渠道创造条件。抓好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园艺、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快发展循环农业,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在全省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具有规模效益、品牌效应和产业集聚力的优质农业产业群。
(6)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鼓励和支持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及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改善农村市场环境。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引导各类大中型流通企业直接到试点县(市、区)的乡村投资建设连锁“农家店”。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农业标准化工作,健全检验检测体系。供销合作社要创新服务方式,广泛开展联合、合作经营,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
三、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7)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跨地区劳务协作,组织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向城镇有序流动,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从财政、金融、税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为小城镇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要着眼兴县富民,着力培育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乡镇经济,引导企业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务,增强县级管理能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8)保障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进城登记求职的农村劳动者提供免费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工资保障金等制度,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和拖欠问题。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务工农民的职业安全卫生保护。逐步建立务工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依法将务工农民全部纳入工伤保险范围。认真解决务工农民的子女上学问题。
(9)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因地制宜抓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整村推进扶贫规划的实施,加快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抓好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培训,扶持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拓宽贫困农户增收渠道。继续实施以工代赈工程,积极组织贫困群众投工投劳,认真落实劳务报酬政策。继续增加以工代赈等扶贫配套投入,完善管理机制,提高使用效益。加快完成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贫困人口易地搬迁扶贫任务。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治理
(10)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滨湖地区的排灌设施改造,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增加测土配方施肥补贴,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试点。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继续推进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工程,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稳定完善政策,培育后续产业,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和完善水电、采矿等企业的环境恢复治理责任机制,从水电、矿产等资源的开发收益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企业所在地环境的恢复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加大农村能源、农村电网、农村公路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
(11)加强村镇规划管理。以乡镇为单位,搞好乡镇所在地、行政村、自然村规划。安排资金支持编制村镇规划和开展村庄治理试点。规划要体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产业发展、生产生活设施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全面进行规划。县(市、区)要加强对村镇规划的指导和管理,建立“村庄自愿申请、乡镇审核批准、县里统一备案”的自然村新村建设申报制度。自然村新村建设申报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乡镇审核批准后才能开始实施。严禁未规划先建设、边规划边建设、违反规划乱拆乱建等现象。要加强乡镇所在地的小城镇建设,使乡镇成为辖区内的农业生产指导中心、教科文卫服务中心和社会管理中心;加强村委会所在地的中心村建设,使中心村更好地履行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群众的服务和管理职能;加强自然村建设,使自然村成为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12)大力改善人居环境。抓好“六改”:一是改房,做到房屋整洁。有保留价值的房子可进行整修,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和名胜古迹要注意保护,没有保留价值的土坯房和“空心房”要逐步拆除。坚持“一户一宅”,引导有建房需求的农民在规划区内拆旧建新,引导独立户和散户集中建房。新建房屋要经济实用、安全美观,体现地方人文特色,注重节地、节材和节能。二是改栏,做到人畜分离。对猪牛栏进行改造,有条件的地方提倡发展畜牧小区。三是改水,做到逐步饮用上卫生安全的自来水。根据不同地方的水源条件,50户以上的村庄可以自然村为单位,使用小型供水设备抽取地下水或引山泉水,规模小的村庄和散居农户,可推广一家一户机械提水,基本实现自来水。自来水的水质要卫生安全,收费要规范,尽可能减轻农民负担。四是改厕,提倡使用水冲厕。既要推广适宜农户使用的“三格式”、“双瓮式”水冲厕,也可建设与沼气池相结合的水冲厕。五是改路,做到道路硬化。逐步做到进村道路和村内道路硬化,改善通行条件。六是改环境,做到林果成荫、环境优美。整治脏、乱、差,对水沟、水塘、垃圾进行全面清理,搞好农户家庭卫生。要与发展庭院经济相结合,宜林则林,宜果则果,搞好村庄绿化。推进“四普及”:一是普及沼气。在有条件的村庄普及沼气,推行“猪—沼—果(菜)”等生态农业模式。二是普及有线电视。在全面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的基础上,完善县、乡、村有线电视传输网络,提高农村的有线电视入户率。三是普及电话。加强农村通信网络和互联网建设,提高农村的电话普及率和网络覆盖率。四是普及太阳能。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在有条件的村庄和农户逐步推广太阳能热水器。
五、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13)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强化政府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认真落实“一费制”、“两免一补”等政策,从2007年开始全省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完善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教职工工资保障机制,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力度监管和规范农村学校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
(14)继续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以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和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增强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培养造就守法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加快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15)全面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结合实际制定农村卫生发展规划,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每个乡(镇)要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设立一所卫生所(室)。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室)要逐步达到相应的配置标准。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发展,稳步推进农村医疗救助试点,逐步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等地方病防治。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
(16)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农村文化发展的投入,加强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农村文化生活的载体和手段,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乡村,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活跃农民文体生活。扶持农村业余文化队伍,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
(17)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投入,加强农村敬老院建设,基本实现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扎实做好农村特困户救助工作,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2006年开始抓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试点工作,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8)积极倡导乡风文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推进文明村镇、和谐村组、和谐家庭等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树立勇创家业的理念,大力倡导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倡健康文明的丧葬文化,逐步规范并加强农村墓地管理。继续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农民群众安居乐业。
六、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19)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继续搞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加大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发扬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广泛联系群众,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关心和爱护农村基层干部,继续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充分发挥农村共青团和妇联组织的作用。
(20)进一步推进村民自治,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搞好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鼓舞农民,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积极发展农村村落社区组织,培育各类专业经济合作协会,推动农村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推动和引导村民理事会的健康发展,使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21)进一步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创新乡镇事业站所运行机制,精简机构和人员。按照强化公共服务、严格依法办事和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切实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深化农村学校人事和财务等制度改革。推进和完善“乡财县代管”财政管理方式的改革。
(22)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完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林业健康发展。深化国有农(林)场改革,逐步剥离国有农(林)场办社会的职能,转变经营机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建立产销区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强国家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培训,拓宽就业安置渠道,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抓紧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巩固和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成果,进一步扶持农村信用社减轻历史包袱,完善治理结构,优化经营机制,强化支农服务功能,实现国家支农政策与农村信用社信贷政策的良性互动。县域内各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新增存款要保证一定比例投放当地,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八、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
(23)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继续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行之有效的支农政策,重点在“多予”和“强化”上下功夫。总的要求:一是做到“三个终结”,实现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除烟叶外)和牧业税的目标。二是做到“三个高于”,支农资金要按照法律规定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全省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三是做到“三个强化”,强化粮食直补力度,将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的资金总额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同时强化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新增化肥储备利息补贴。四是做到“三个加大”,加大财政对粮食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奖励补助力度;加大国有农(林)场税费改革力度,将农(林)业职工土地承包费中类似农村“乡镇五项统筹”的费用全部减除,财政给予适当补助;加大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力度,增加生态公益林补偿、农田水利、农业科技、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完善减灾防灾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农技服务和农村流通体系,加强安全饮水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实现“三个加快”,加快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和农民培训步伐,加快农村公共卫生设施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农村医疗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区)扩大到40个。
(24)对自然村基础设施建设适当扶持。具体是“两补两免一简化”:对改善自然村通村委会所在中心村和自然村内道路通行条件,给予水泥等实物补助;对农户改水、改厕、建沼气池,给予适当的资金或实物补助。免除自然村和农户改建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各种规费;免费向自然村提供规划图纸和向农户提供房型设计图纸。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方便、快捷、规范的服务。
(25)统筹安排各种支农资金和项目。省直各有关部门实施乡村公路建设、农村“六小工程”建设、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文明村镇建设、小康示范村建设、农村村落社区建设、定点扶贫和移民搬迁等项目,要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和要求,统筹安排。对中央和省分配以及来自其他渠道的各种支农资金,县(市、区)政府在不改变资金基本用途和管理渠道的前提下,可进行整合,捆绑用于新农村建设。对保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和农村中小学教育正常开支的转移支付资金,以及给予农民的各种补助款,要及时拨付到位,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
九、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26)把新农村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各级党委、政府要全面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要求,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为目标,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投入机制,建立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机制,建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机制,建立社会各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努力健全促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治理机制,加强领导,统筹安排,精心组织,狠抓落实,扎扎实实把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向前进。
(27)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任组长,省长任第一副组长,省委、省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指导。各设区市、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落实领导和指导责任。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立足自身职能,找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研究制定具体方案和措施,认真履行好工作职责,形成建设新农村的整体合力。
(28)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要因势利导,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群众,积极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志愿者以多种方式联系村庄和农户,进一步形成关心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要顺势而为,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拓宽社会参与途径,引导人才、智力、资金等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开创各方面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局面。
(29)抓点带面,逐步推进。先选择经济条件较好、工作基础扎实、农民积极性较高的村庄进行试点,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年推进。各级党政机关和有关单位要建立新农村建设联系点,每年集中帮建1-2个自然村,搞好服务、协调、指导,从人财物等各方面帮扶联系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30)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各地要根据经济实力、村镇现状、人口结构、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制定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明确工作重点,加强分类指导。自然村建设要从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出发,切忌贪大求洋,急于求成,不要搞进口草坪,不要建广场。坚决防止搞形式主义、搞举债建设。要尽可能降低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户改房建房的各种费用,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物价、工商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建筑建材市场监管,防止价格上涨抵消惠农政策给农民的好处,对借新农村建设之机乱涨价、以次充好、销售假冒伪劣建材等行为要依法从严查处。
(31)加强调查研究,推动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农村第一线,掌握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好农民群众关心并急切盼望解决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要认真总结各地的成功经验,总结推广好的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不断扩大和巩固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32)围绕新农村建设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一年。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各种有利条件,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良好开局。
做好2006年和“十一五”时期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艰苦创业,扎实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根据《中共中央、xx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1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意见》(苏发〔~〕1号)精神,全面启动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两个率先”进程,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九届九次全体会议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推进农村环境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为重点,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依托,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目标
建设新村镇。继续推进小康村建设“十村示范,百村先行”工程,加快集中居住点建设,在金沙、三余、石港、兴仁、兴东、川港、先锋、开发区等镇(区)各选择1—2个村先行开展集中居住点建设,作为市级试点,尽快形成样板。其它镇也要因地制宜,创造条件,确定1-2个农民集中居住点,搞好示范建设。力争到2010年,全市有7.8万户入住集中居住区,达全市总户数的20%。
发展新产业。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民营经济为手段,加快我市现有优势产业发展。培育农业特色产业,突出项目农业建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每个镇每年培育壮大1-2个主导产业,新建2个以上规模农业项目。通过产业的发展,壮大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矗
培育新农民。强化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培训农民人数年均递增20%以上,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继续推进“阳光工程”的实施,每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万人以上,失业人员培训5000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村干部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整体素质。
组建新组织。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每年全市新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家以上。搞好“四有”建设,切实增强为农民增收和与主导产业相配套的服务能力、组织效率和带动能力。到“十一五”期末,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全市60%以上的农户。
塑造新风貌。围绕“乡风文明”的目标,积极倡导新风尚,形成扶贫济困、帮扶弱势的机制,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实现各类组织依法办事,农民群众遵纪守法,为构建和谐社会打好基矗
三、政策措施
(一)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1.加强项目农业建设。逐步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以项目农业建设为突破口,继续大力实施“十扩万亩”工程,建设十大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大力推进农业接轨上海,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应用转化力度,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等高效农业项目,建成一批省内领先的特色农业项目,创树一批具有地区影响力的农产品名品名企。以高效农业项目为示范,引导农民调整种养结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动高效农业的规模化,提高高效农田占比,增加农民收入。根据自愿、有偿原则,依法进行土地流转,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2.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作用。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建立经济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按照“有组织制度、有合作手段、有较大规模、有明显效益”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密切农业企业、基地与农民的生产合作,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加强9家重点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增强组织的经营开拓能力,同时大力培育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快上海等农产品市场的开拓,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3.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城镇规划区以外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地产项目和住宅建设除外)可以依法流转,以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性收入。以农村社区为农服务中心建设为切入点,组织开展好农资供应、农技指导、农产品销售等有偿服务,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在为广大村民发展生产提供服务过程中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切实加强村级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债权债务清收还款责任,严格制止发生新的不良债务,千方百计化解村级债务。
(二)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
4.有序引导农民集中建房。以建设一个公共服务中心、一组村内道路、一套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为主要内容,逐步建设完善农民集中居住点的基础设施,吸引农民到集中居住点集中建房、集中居祝农民翻建、新建房屋和拆迁户建房必须进入集中居住点。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用地必须贯彻节约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集中居住点建设占用农用地与村庄整理新增农用地挂钩原则。集中居住点的农民建房用地实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供地。对集居点范围内的农民建房用地主要采取等质、等量、方便耕作的原则置换土地和调整承包土地的方法解决(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5.加强集中居住点建设管理。集中居住点建房,必须严格执行建设规划,强化安全和质量管理,不得随意修改规划和施工设计图纸,工程竣工后,市有关部门必须进行质量验收认证。住户入住集中居住点前,必须拆除原住房,清理地面附着物,将原宅基地交还村集体经济组织。加强建设类型和指标控制。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布局,建设部门无偿提供房型设计图,村级组织代办相关手续。城(镇)郊的集中居住点建房以多层为主,鼓励发展小高层、高层。其它村(居)集中居住点以联体式住宅为主,鼓励发展多层公寓式住宅。
&n
bsp;6.加大集中居住点建设扶持力度。新农村建设资金以镇村自筹和农户投资投劳为主。从~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办法,用于扶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等新农村工程建设。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确保专款专用,市、镇、村要积极安排配套资金,增加集中居住点建设的投入。市财政返还各镇的土地出让金的30%用于示范村建设。对集中居住点建设中涉及的各种行政性规费,除上交盛南通市以外的实行全免,服务性收费减半收龋实行统一代建的居住房,其税收由施工单位按农民建设住宅的标准缴纳。
(三)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
7.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继续实施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加强劳动力培训基地建设,大力开展订单培训,提高劳动力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强我市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把扶贫帮困与劳务输出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对农村贫困户的免费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增加收入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通过举办科技培训班、送文化下乡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民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自觉遵守各种文明公约和村规民约,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
8.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规范中介机构经营秩序,支持中介机构大力开拓劳务市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和跨地区劳务市场,加强与劳务输入地的合作,及时采集、发布劳动力供需信息。加快推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实现劳动力市场供需信息城乡联网、跨地区联网,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务人员资源和劳务输出主渠道作用,提高劳务输出的及时性和成功率。大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提供法律援助等服务,切实维护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
(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9.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认真执行关于农村征地补偿、征地拆迁、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保证他们当前生活不降低,长远生活有保障,逐步做好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
10.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稳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逐步提高财政补助力度,提高人均筹资标准,不断提高健康保障水平。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证农村群众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
11.逐步完善农村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以为民解困为核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大病医疗救助、农村五保对象救助、教育救助、养老救助、自然灾害救助等为辅助,捐赠扶贫为补充,覆盖农村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和保障机制。
(五)改善农村发展环境。
12.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组织实施农村河道疏浚、灌区节水改造和水利重点工程建设,推进农村水利建设“一村一清”工程,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利用冬春季节,开展村内家前屋后沟塘河道清淤,整治农村环境,改善村容村貌。加快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和农桥除险安康工程,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加快镇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强农村电力、通讯、广播等设施建设。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推广,加快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13.全面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市建设,实施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绿色通州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重点工程,进一步整治农村大环境,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大力推广应用秸秆气化、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垃圾集中收集、清运和处理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村垃圾得到及时处理。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扎实建设“绿色通州”,确保~年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0%。严控环境污染,逐步提高企业达标排放标准,减少废水废气排放。
14.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实施步伐,~年起在全市实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杂费。构建城乡一体的乡镇社区教育网络,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体系。加大农村地方并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的防治力度。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人、名品。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和应急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为育龄妇女提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
15.深化平安村(居)创建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规范“五位一体”村(居)综治办建设。充分发挥村治保委、民调委作用,深入开展大防控、大调解工作,努力降低刑事发案和民转刑案件。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农村青少年预防犯罪、刑释解教安全帮教、社区矫正等工作,夯实基层基础,确保全市所有村(居)达到“平安村(居)”标准,人民群众社会治安安全感指标不断提高。
(六)强化组织领导。
16.健全组织指挥体系。市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委农工办)。各镇党委、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推进主体,相应建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集中工作力量,组织推进新农村建设。各村(居)是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主体,负责新农村农民集中居住点等建设的实施,经营社区基础设施及集体土地等资产。
17.推进多元化运作。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认真落实各级财政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和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15%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等政策,~年市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资金要高于上年,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集中居住点建设,逐步建立国家、社会、个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集中居住点建设,可以实行统建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若干意见》(苏发〔2006〕1号)精神,全面启动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两个率先”进程,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九届九次全体会议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推进农村环境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为重点,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为依托,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目标
建设新村镇。继续推进小康村建设“十村示范,百村先行”工程,加快集中居住点建设,在金沙、三余、石港、兴仁、兴东、川港、先锋、开发区等镇(区)各选择1—2个村先行开展集中居住点建设,作为市级试点,尽快形成样板。其它镇也要因地制宜,创造条件,确定1-2个农民集中居住点,搞好示范建设。力争到2010年,全市有7.8万户入住集中居住区,达全市总户数的20%。
发展新产业。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发展民营经济为手段,加快我市现有优势产业发展。培育农业特色产业,突出项目农业建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每个镇每年培育壮大1-2个主导产业,新建2个以上规模农业项目。通过产业的发展,壮大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培育新农民。强化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培训农民人数年均递增20%以上,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继续推进“阳光工程”的实施,每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万人以上,失业人员培训5000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村干部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整体素质。
组建新组织。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每年全市新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家以上。搞好“四有”建设,切实增强为农民增收和与主导产业相配套的服务能力、组织效率和带动能力。到“十一五”期末,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全市60%以上的农户。
塑造新风貌。围绕“乡风文明”的目标,积极倡导新风尚,形成扶贫济困、帮扶弱势的机制,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实现各类组织依法办事,农民群众遵纪守法,为构建和谐社会打好基础。
三、政策措施
(一)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1.加强项目农业建设。逐步整合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资源,以项目农业建设为突破口,继续大力实施“十扩万亩”工程,建设十大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大力推进农业接轨上海,加大农业招商力度,加大新品种、新技术应用转化力度,大力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等高效农业项目,建成一批省内领先的特色农业项目,创树一批具有地区影响力的农产品名品名企。以高效农业项目为示范,引导农民调整种养结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动高效农业的规模化,提高高效农田占比,增加农民收入。根据自愿、有偿原则,依法进行土地流转,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2.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作用。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建立经济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按照“有组织制度、有合作手段、有较大规模、有明显效益”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密切农业企业、基地与农民的生产合作,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加强9家重点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增强组织的经营开拓能力,同时大力培育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快上海等农产品市场的开拓,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3.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城镇规划区以外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地产项目和住宅建设除外)可以依法流转,以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性收入。以农村社区为农服务中心建设为切入点,组织开展好农资供应、农技指导、农产品销售等有偿服务,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在为广大村民发展生产提供服务过程中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切实加强村级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债权债务清收还款责任,严格制止发生新的不良债务,千方百计化解村级债务。
(二)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
4.有序引导农民集中建房。以建设一个公共服务中心、一组村内道路、一套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为主要内容,逐步建设完善农民集中居住点的基础设施,吸引农民到集中居住点集中建房、集中居住。农民翻建、新建房屋和拆迁户建房必须进入集中居住点。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用地必须贯彻节约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集中居住点建设占用农用地与村庄整理新增农用地挂钩原则。集中居住点的农民建房用地实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供地。对集居点范围内的农民建房用地主要采取等质、等量、方便耕作的原则置换土地和调整承包土地的方法解决(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5.加强集中居住点建设管理。集中居住点建房,必须严格执行建设规划,强化安全和质量管理,不得随意修改规划和施工设计图纸,工程竣工后,市有关部门必须进行质量验收认证。住户入住集中居住点前,必须拆除原住房,清理地面附着物,将原宅基地交还村集体经济组织。加强建设类型和指标控制。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布局,建设部门无偿提供房型设计图,村级组织代办相关手续。城(镇)郊的集中居住点建房以多层为主,鼓励发展小高层、高层。其它村(居)集中居住点以联体式住宅为主,鼓励发展多层公寓式住宅。
6.加大集中居住点建设扶持力度。新农村建设资金以镇村自筹和农户投资投劳为主。从2006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办法,用于扶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等新农村工程建设。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确保专款专用,市、镇、村要积极安排配套资金,增加集中居住点建设的投入。市财政返还各镇的土地出让金的30%用于示范村建设。对集中居住点建设中涉及的各种行政性规费,除上交省、南通市以外的实行全免,服务性收费减半收取。实行统一代建的居住房,其税收由施工单位按农民建设住宅的标准缴纳。
(三)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
7.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继续实施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加强劳动力培训基地建设,大力开展订单培训,提高劳动力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强我市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把扶贫帮困与劳务输出工作结合起来,开展对农村贫困户的免费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增加收入能力和创业能力。同时,通过举办科技培训班、送文化下乡等多种形式,开展农民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自觉遵守各种文明公约和村规民约,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现代新型农民。
8.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规范中介机构经营秩序,支持中介机构大力开拓劳务市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和跨地区劳务市场,加强与劳务输入地的合作,及时采集、发布劳动力供需信息。加快推进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实现劳动力市场供需信息城乡联网、跨地区联网,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配置劳务人员资源和劳务输出主渠道作用,提高劳务输出的及时性和成功率。大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提供法律援助等服务,切实维护劳务输出人员的合法权益。
(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9.全面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认真执行关于农村征地补偿、征地拆迁、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保证他们当前生活不降低,长远生活有保障,逐步做好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
10.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稳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逐步提高财政补助力度,提高人均筹资标准,不断提高健康保障水平。加强基层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保证农村群众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
11.逐步完善农村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以为民解困为核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大病医疗救助、农村五保对象救助、教育救助、养老救助、自然灾害救助等为辅助,捐赠扶贫为补充,覆盖农村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和保障机制。
(五)改善农村发展环境。
12.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组织实施农村河道疏浚、灌区节水改造和水利重点工程建设,推进农村水利建设“一村一清”工程,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利用冬春季节,开展村内家前屋后沟塘河道清淤,整治农村环境,改善村容村貌。加快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和农桥除险安康工程,改善农村交通条件。加快镇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进一步加强农村电力、通讯、广播等设施建设。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推广,加快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13.全面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市建设,实施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家园、绿色通州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重点工程,进一步整治农村大环境,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大力推广应用秸秆气化、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垃圾集中收集、清运和处理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村垃圾得到及时处理。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扎实建设“绿色通州”,确保2008年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0%。严控环境污染,逐步提高企业达标排放标准,减少废水废气排放。
14.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实施步伐,2006年起在全市实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杂费。构建城乡一体的乡镇社区教育网络,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建立完善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体系。加大农村地方病、传染病和人畜共患病的防治力度。着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培育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人、名品。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和应急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为育龄妇女提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
15.深化平安村(居)创建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规范“五位一体”村(居)综治办建设。充分发挥村治保委、民调委作用,深入开展大防控、大调解工作,努力降低刑事发案和民转刑案件。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农村青少年预防犯罪、刑释解教安全帮教、社区矫正等工作,夯实基层基础,确保全市所有村(居)达到“平安村(居)”标准,人民群众社会治安安全感指标不断提高。
(六)强化组织领导。
16.健全组织指挥体系。市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委农工办)。各镇党委、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推进主体,相应建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集中工作力量,组织推进新农村建设。各村(居)是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主体,负责新农村农民集中居住点等建设的实施,经营社区基础设施及集体土地等资产。
17.推进多元化运作。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认真落实各级财政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和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15%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等政策,2006年市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资金要高于上年,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按照“谁(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集中居住点建设,逐步建立国家、社会、个人多元化的投入机制。集中居住点建设,可以实行统建分购的市场化运作,可以采取镇村统一代建,也可以在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的前提下由农户自建。城(镇)郊集中居住点的建设,通过市场化运作来筹措资金,其它集中居住点配套资金主要通过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市镇两级财政补贴、建(购)房户适当负担、社会支持等办法解决。各部门要尽可能给予资金和物力支持。
18.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结合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全力推进“强基工程”,努力建设带头致富能力强、带动致富能力强的“双强”型基层党支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力实施村干部“双带工程”,增强党员干部执行政策、依法办事、发展经济、维护稳定的本领,培养一批作风过硬、锐意进取、遵纪守法、年富力强、深受群众欢迎的村干部。切实加强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充分激发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群众基础。
19.提高部门服务水平。市直各部门要创新思维,认真研究支持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举措,不断提高服务的针对性与有效性。要在支持村级经济发展、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和农村环境建设等方面出台突破性政策,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政策瓶颈。市直各部门要与各镇试点村结对共建,选派组织协调能力强、有开拓精神的中层干部到村参与组织指导新农村建设。
20.严格考核制度。制定科学的新农村建设目标考核体系,把此项工作列入对各镇和市直各部门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严格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