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时间:2019-05-13 06:38: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前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前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第一篇:当前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当前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建议

无锡市总工会

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具体体现。当前,我市劳动关系从总体上看是比较稳定的,但毋庸讳言的是,近年来,企业内部利益摩擦不断增多,因侵犯职工合法权益引发的劳动争议特别是集体劳动争议逐年增加,劳资纠纷“升级”,普遍存在着劳动关系不和谐的问题,并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一、影响我市劳动关系和谐的突出问题

1、在岗职工工资收入偏低,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随着我市“富民工程”的实施,职工的总体收入在不断提高,但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分配不公、收入偏低,仍是当前劳动关系矛盾中的主要问题。据统计资料,2005年我市市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6485元,比上年增长15.2%。但平均数不等于大多数,平均数掩盖了大多数。占大多数的普通职工的实际收入情况到底怎样?市总工会与无锡市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联合于2005年5月至2006年4月在市区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一年的无锡市重点行业职工收入与基本情况跟踪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在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贸与餐饮业等主要行业中抽取48家企业的386名(全年平均数)在岗职工,采取调查员每月入户跟踪式访问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一是在岗职工年工资性收入为19731.90元,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只是全市平均水平的74.5%;二是广大一线职工更低,一线工人和后勤服务人员工资性收入分别只有15389.38元和14027.64元,仅占全市平均水平的58.1%和53%;三是不同行业的收入有较大差异。电力、煤气及水制造和供应业的职工工资收入是轻工、纺织、医药行业职工的一倍多,轻工、纺织、医药行业职工的工资分别只有12145.10元、11370.19元和14769.45元,都不足全市平均水平的50%;四是有37%的职工认为目前的收入与劳动付出不符。职工对3年内生活前景并不乐观,认为3年内生活会更好的职工占29.6%,认为今后生活和现在差不多的职工占27.9%,认为今后3年内生活比现在更困难的占11.1%,更有31.4%的职工对未来3年的生活说不清。

2、职工劳动权益受侵犯,已成为当前引发劳动争议的主要因素。

职工权益受侵犯引发的来信来访量呈明显上升态势。从2005年和2006年市总工会本级信访统计看,2006年共接处来信来访1812件、2393人次,其中,突出的是工资类和工伤类问题。在相当多的非公小企业中,政府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被经营者恶意利用,成了企业最高工资标准,有的甚至比最低工资标准还低。企业不依法足额支付职工加班加点报酬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企业有意把加班加点报酬混同于工资发放给职工,变相降低职工工资。不少企业不交、少交、漏交职工社会保险费。农民工工资拖欠情况没有得到根本改观,2006年初,全市专项执法中检查用人单位数2402家,涉及职工人数30.4万余人(其中农民工22万多人),发现用人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1616万余元,涉及农民工近2.5万人。工伤类问题132件,占信访总数的12%,比上年上升4个百分点,市总工会提供的11件法律援助全部与“工伤”有关。工伤及工伤待遇问题大多发生在私营小企业。许多小企业主单纯追逐经济利益,不肯投入,不对职工进行必要的培训,企业劳动环境和安全防护措施很差,十有八九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发生工伤以后也不落实工伤待遇政策。

3、外资企业工会组建严重滞后,发生劳资纠纷缺乏内部调节者。

目前,我市开业的外资企业达2887家。2006年,全市各级工会举全会之力强力推进外资企业建会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到目前为止,全市已建外资企业工会1745家。但外资企业集中的新区建会工作依然未取得根本性突破,新区外资企业有500多家,至今建会企业只有180多家,建会率只有30%多。2006年元旦,韩资星宇科技(无锡)有限公司因工资待遇、加班费支付等引发劳资纠纷,职工集体停工。10月,新加坡投资企业锡园科技(无锡)有限公司也因工资待遇问题引发全厂2000多职工集体停工,几百名职工打着横幅集体到新区管委会上访。从这两起劳资纠纷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两家企业都没有建立工会,发生纠纷前后由于没有工会的居中协调沟通,职工没有利益诉求平台,导致事态不断扩大,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二、对策建议

劳动关系双方由于利益诉求不同,必然会产生利益分歧和冲突。如果任由双方自行解决,极有可能产生更为剧烈的冲突。要避免的途径就是公共权力的介入。公共权力介入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国家通过制定劳动法律法规,并强力实施;另一种是通过工会平衡双方利益进行调节。因此,在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中,应依法支持工会不断完善维权机制,通过工会的维权活动实现劳动关系双方利益的平衡。

1、强势推进私企、外企工会组建,为协调劳动关系搭建组织平台。

当前,工会组建的难点和薄弱点多集中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现在,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在工会组建上还存在着不小的顾虑和误区,认为组建工会会影响投资环境和经济发展,这是组建难的主要思想障碍。突破这一障碍,需要各级党政领导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正确认识工会在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各级工会也要大力宣传“维护职工权益,促进企业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积极发挥企业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企业和社会稳定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取得社会各界和各级党政领导的认可,创造建会的良好外部环境。

今后一个阶段,在促进私企、外企建会上,我们建议:对开业多年,拒不依法组建工会的,各级不得授予先进单位称号;对拒不建会的“钉子户”,建立“黑名单”制度,并对外公布;禁止未依法建会的企业参加政府项目工程的招投标和采购活动;对新区外资企业同样依法实行工会经费全额代征,并对开业一年后未建工会的企业依法征收工会筹备金。

2、全面贯彻实施《无锡市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条例》,进一步加大劳动法律监督。

《无锡市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条例》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进一步确立了工会组织在执行劳动法律法规中的监督地位,明确了监督的形式和方法,为我市各级工会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更可行、更具操作性的法律依据。《条例》能否真正贯彻执行到位,关键看头年。为此,市总工会在广泛宣传《条例》的基础上,将着重在建立健全劳动法律监督机制上下功夫,制定劳动法律监督检查制度、劳动违法案件处理反馈制度、劳动者权益保障评价制度和严重违反劳动法律、法规单位的记录、公示制度。重点抓好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队伍建设、投诉举报的接处、工会独立组织的监督检查活动和参与联合执法检查活动、抓“两书”(《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意见书》、《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建议书》)的监督整改等环节。

对企业违反劳动法律法规的行为,工会只有监督权,没有执法权。因此,在《条例》的贯彻实施中,工会和劳动行政部门需要密切配合,共同作战,对查实的违法案件,要依法坚决查处,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同时,建议市人大适时开展落实《无锡市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条例》的执法检查工作。

3、继续大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促进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明年,要进一步深化规范工资集体协商,一是全市建制率要达到85%以上,形成有效覆盖的工资协商网络。二是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确定不同的协商要求。对于企业效益不好的企业,要求解决最低工资标准和不欠薪的问题;对于初具规模、二次创业的企业,应各自实行独立文本,协商的重点是解决劳动定额标准、工资增长机制;对于管理、效益较好的企业,在建立工资增长机制、逐步增加社会各类保险条款的基础上,促进工资向工资增长基准线拓展,协商内容向计件、计时、工种定额、攻关项目等专项协议拓展,并且要创新劳动、资本、管理、技术参与分配的机制。建议市政府建立全市工资集体协商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牵头协调。

4、落实企业社会责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对于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99年,联合国制定了企业《全球契约》,推动《企业生产守则》运动,要求加入的企业自觉遵守人权、劳工、环保和反腐败等原则。在此基础上出现了SA8000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虽然,发达国家强制推行SA8000有着其不可否认的利己动机,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各种问题,但目前这一标准仍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国际组织和企业所接受。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主要涉及劳工权益的保护,其宗旨在于赋予市场经济以人道主义,通过采购权利来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改善劳工的工作条件,保护劳工的基本人权。可以说,在当前劳资力量极不均衡的情形下,落实企业社会责任为保护劳动者权益提供了有效的经济手段。

目前,省内已有常州、淮安等市先行开展了企业社会责任认证活动。《无锡市工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起草工作在杨卫泽书记的关心支持下业已启动。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建议,在开展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中,要坚持“四不原则”:一是不搞“一刀切”。起步阶段,采取企业自愿参加评审的方式,选树一批典型企业,待条件成熟在逐步推开。二是坚持不局限在外贸企业。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使企业拿到国际社会责任认证书,而是将社会责任与现代企业管理有机结合,规范企业对员工的道德行为,促进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所以,这一活动应针对所有企业,而不仅仅面向外贸企业。三是坚持不照搬照套SA8000标准。我市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要对SA8000实行扬弃,凡符合我国国情和法律法规的内容予以保留,为我所用,使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中国化、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本土化、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四是坚持在活动中不向企业收取任何费用,不增加企业经济负担。同时,要抓住“三个重点”,推动企业落实社会责任。一是重新审查企业规章制度,凡是与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相抵触的条款和内容要坚决予以纠正。二是重新审视企业用工行为。企业能否承担内部社会责任,集中体现在用工行为上。对企业使用童工、强迫性劳动、用工歧视及体罚侮辱员工、不尊重员工民主政治权利、不按法律规定支付员工劳动报酬等违法违规行为,要督促企业限期改正,保证员工在企业能够“体面的劳动”。三是重新检查企业硬件。企业的生产环境好坏,直接影响员工的生命安全以及工作情绪、工作效率。要对企业所有的生产设备、工具及生产环境等硬件设施,逐一检查,确保员工在安全卫生、优美整洁的生产环境中工作。对通过企业社会责任认证的企业,建议实行政府奖励。今后,要逐步把企业社会责任是否落实作为企业参加评先评优的首要条件,促使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第二篇: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建议

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一、依法保障职工基本权益

(一)切实保障职工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完善并落实工资支付规定,健全工资支付监控、工资保证金和欠薪应急周转金制度,探索建立欠薪保障金制度,落实清偿欠薪的施工总承包企业负责制,依法惩处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违法犯罪行为,保障职工特别是农民工按时足额领到工资报酬。努力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同工同酬。

(二)切实保障职工休息休假的权利。完善并落实国家关于职工工作时间、全国年节及纪念日假期、带薪年休假等规定,规范企业实行特殊工时制度的审批管理,督促企业依法安排职工休息休假。企业因生产经营需要安排职工延长工作时间的,应与工会和职工协商,并依法足额支付加班加点工资。加强劳动定额定员标准化工作,推动劳动定额定员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指导企业制定实施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定员标准,保障职工的休息权利。

(三)切实保障职工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加强劳动安全卫生执法监督,督促企业健全并落实劳动安全卫生责任制,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标准,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强化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教育培训,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劳动保护用品,对从事有职业危害作业的职工按照国家规定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加强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病危害。

(四)切实保障职工享受社会保险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认真贯彻实施社会保险法,继续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努力实现社会保险全面覆盖,落实广大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和劳务派遣工的社会保险权益。督促企业依法为职工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为职工建立补充保险。引导职工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积极参加社会保险。加强对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鼓励职工参加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提高职工文化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

四、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

(一)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贯彻落实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监督、指导和服务,在用工季节性强、职工流动性大的行业推广简易劳动合同示范文本,依法规范劳动合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等行为,切实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行质量。依法加强对劳务派遣的监管,规范非全日制、劳务承揽、劳务外包用工和企业裁员行为。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劳动规章制度,提升劳动用工管理水平。全面推进劳动用工信息申报备案制度建设,加强对企业劳动用工的动态管理。

(二)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形成反映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为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提供参考。推动企业与职工就工作条件、劳动定额、女职工特殊保护等开展集体协商,订立集体合同。加强集体协商代表能力建设,提高协商水平。加强对集体协商过程的指导,督促企业和职工认真履行集体合同。

(三)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组织体系,建立健全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会同工会和企业联合会、工商业联合会等企业代表组织组成的三方机制,根据实际需要推动工业园区、乡镇(街道)和产业系统建立三方机制。加强和创新三方机制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委员会,由同级政府领导担任委员会主任。完善三方机制职能,健全工作制度,充分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代表组织共同研究解决有关劳动关系重大问题的重要作用。

五、加强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建设

健全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丰富职工民主参与形式,畅通职工民主参与渠道,依法保障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推进企业普遍建立职工代表大会,认真落实职工代表大会职权,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在企业发展重大决策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等重大事项上的重要作用。针对不同所有制企业,探索符合各自特点的职工代表大会形式、权限和职能。在中小企业集中的地方,可以建立区域性、行业性职工代表大会。

六、健全劳动关系矛盾调处机制

(一)健全劳动保障监察制度。全面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管理,实现监察执法向主动预防和统筹城乡转变。创新监察执法方式,规范执法行为,进一步畅通举报投诉渠道,扩大日常巡视检查和书面审查覆盖范围,强化对突出问题的专项整治。建立健全违法行为预警防控机制,完善多部门综合治理和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加大对非法用工尤其是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使用童工、强迫劳动、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强劳动保障诚信评价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企业诚信档案。

(二)健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制。坚持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工作方针,加强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建设,推动各类企业普遍建立内部劳动争议协商调解机制。大力推动乡镇(街道)、村(社区)依法建立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支持工会、商(协)会依法建立行业性、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完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大力加强专业性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协商、调解在处理劳动争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制度,规范办案程序,加大仲裁办案督查力度,进一步提高仲裁效能和办案质量,促进案件仲裁终结。加强裁审衔接与工作协调,积极探索建立诉讼与仲裁程序有效衔接、裁审标准统一的新规则、新制度。畅通法律援助渠道,依法及时为符合条件的职工提供法律援助,切实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依托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完善协调处理集体协商争议的办法,有效调处因签订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和集体停工事件。

(三)完善劳动关系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对劳动关系形势的分析研判,建立劳动关系群体性纠纷的经常性排查和动态监测预警制度,及时发现和积极解决劳动关系领域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有效防范群体性事件。完善应急预案,明确分级响应、处置程序和处置措施。健全部门和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共同参与的群体性事件应急联动处置机制,形成快速反应和处置工作合力,督促指导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及时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七、营造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良好环境

(一)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引导。在广大职工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追求高尚的职业理想,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增强对企业的责任感、认同感和归属感,爱岗敬业、遵守纪律、诚实守信,自觉履行劳动义务。加强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宣传工作,在努力解决职工切身利益问题的同时,引导职工正确对待社会利益关系调整,合理确定提高工资收入等诉求预期,以理性合法形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维护自身权益。

(二)加强对职工的人文关怀。培育富有特色的企业精神和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为职工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注重职工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健康,及时了解掌握职工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工作,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机制。加强企业文体娱乐设施建设,积极组织职工开展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职工文化生活。拓宽职工的发展渠道,拓展职业发展空间。

(三)教育引导企业经营者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广大企业经营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固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守法、奉献精神,切实承担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职工的社会责任。教育引导企业经营者自觉关心爱护职工,努力改善职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加大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力度。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营造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环境。加强对企业经营者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依法用工意识,引导他们自觉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四)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加强和改进政府的管理服务,减少和规范涉企行政审批事项,提高审批事项的工作效率,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加大对中小企业政策扶持力度,特别是推进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实落地,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加强技术支持,引导企业主动转型升级,紧紧依靠科技进步、职工素质提升和管理创新,不断提升竞争力。通过促进企业发展,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创造物质条件。

(五)加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法治保障。进一步完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社会保险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的配套法规、规章和政策,加快完善基本劳动标准、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企业工资、劳动保障监察、企业民主管理、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等方面的制度,逐步健全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体系。深入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加强行政执法和法律监督,促进各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贯彻实施。

八、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一)进一步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建立健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领导协调机制,形成全社会协同参与的工作合力。完善并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充分履行职责,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决策咨询、统筹协调、指导服务、检查督促和监察执法等工作。各级工会要积极反映职工群众呼声,依法维护职工权益,团结和凝聚广大职工建功立业。各级工商业联合会、企业联合会等企业代表组织要积极反映企业利益诉求,依法维护企业权益,教育和引导广大企业经营者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二)加强劳动关系工作能力建设。重视加强政府部门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建设以及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仲裁院建设,配备必要的工作力量。统筹推进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基层劳动关系工作职能,充实基层劳动关系协调、劳动争议调解和劳动保障监察人员。加强劳动关系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各级政府要针对劳动关系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力量配置、经费投入上给予支持,保障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顺利开展。

(三)加强企业党组织和基层工会、团组织、企业代表组织建设。加强各类企业党建工作,重点在非公有制企业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坚持企业党建带群团建设,依法推动各类企业普遍建立工会,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团建工作。指导和支持企业党群组织探索适合企业特点的工作途径和方法,不断增强企业党群组织活力,充分发挥在推动企业发展、凝聚职工群众、促进和谐稳定中的作用。深入推进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和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工业园区工会组织建设,健全产业工会组织体系。完善基层工会主席民主产生机制,探索基层工会干部社会化途径,健全保护基层工会干部合法权益制度。建立健全县级以上政府与同级总工会联席会议制度,支持工会参与协调劳动关系。加强基层企业代表组织建设,支持企业代表组织参与协调劳动关系,充分发挥企业代表组织对企业经营者的团结、服务、引导、教育作用。

(四)深入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把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载体,总结创建活动经验,建立健全创建工作目标责任制,扩大创建活动在广大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覆盖面,推动区域性创建活动由工业园区向企业比较集中的乡镇(街道)、村(社区)拓展,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创建局面。丰富创建内容,规范创建标准,改进创建评价,完善激励措施,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表彰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把对企业和企业经营者评先评优与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积极开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市)建设,为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创造经验。

(五)加大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网站,大力宣传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大意义、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宣传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取得的实际成效和工作经验、宣传企业关爱职工和职工奉献企业的先进典型,形成正确舆论导向和强大舆论声势,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良好氛围。

第三篇: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建议

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对策建议

2010-02-25 15:04:

21阅读(183)评论(0)

系统分类:新闻个人分类:默认

一、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存在主要问题

1、劳动立法相对滞后,甚至部分劳动法律缺位、法律执行不到位。法制建设还不健全。由于缺乏工资立法,劳动参与利润分配和企业人工成本占总成本合理比重等缺乏法规政策支撑,《公司法》中规定“员工的工资由董事会决定”,而《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只对工资集体协商做了原则性规定,相关办法也难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法律的刚性规定不够。工会的维权依赖于政府行政部门、司法部门的间接干预,自身没有与用人单位进行有效协调的办法,工会维权只有交涉权、建议权、调解权,而没有决定权。《劳动法》对平等协商仅是“可以”,实际是将平等协商权赋予企业管理层;执法不严。有的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招商引资,对企业违法违约行为处罚手段偏软;工资协商立法层次不高,仅由法规和规章予以规范,且缺乏必要的强制性和必要的罚则。

2、权益维护和保证机制虽然不断健全,但实际效果不如人意。从工会与政府的联系会议制度、三方协商机制运行情况来看,存在着省(市)级运作规范、作用较好,但区县及以下存在制度有、活动少、效果差等问题。据对重庆市28个区县总工会干部问卷调查,有23.5%的工会干部认为政府联系会议制度和三方协商机制作用发挥“较差”,有近30%的工会干部反映“不好说”。从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签订履行情况来看,存在着签约率高但合同内容空泛、劳动合同短期化明显以及合同履行流于形式等问题。据对重庆市1500名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职工问卷调查显示,与企业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的职工仅556人、占37%,有597位职工认为“企业未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9.9%。从职工民主权利落实情况来看,作为企业民主管理基本形式的职代会,存在着运行质量不高、作用发挥有限的问题。

3、职工收入总体增长,但落后国家财富增长速度,且群体间差距扩大。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长期过低且逐年下降,存在着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劳动所得持续下降的现象。企业的利润出现高增长现象,资本所有者所得畸高,尤其是国有企业更为突出,职工收入占企业成本更低,大约只有20%左右,而发达国家却占50%-60%。行业之间、经营者与普通职工之间收入差距过大。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的工资收入差距以及垄断行业工资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日益加剧

4、工会组织覆盖面不断扩大,但作用发挥受限。在公有制企业,工会被习惯地列为“三类”部门,有的甚至在企业改制过程中被撤消或合并到政工部门。工会的经费由行政拨付,使得工会在有些问题的处理方面存在着“腰杆不硬”、“看脸色行事”等现象。而在非公有制企业,劳资关系明晰,工会主席或工会干部作为企业的雇员,受制于企业,在代表职工就有关权益与企业主及其管理者进行谈判交涉时,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对方的利益,企业主往往以不再续订劳动合同的方式解雇工会干部,或者给予其他不公正的待遇。尽管新修改的《工会法》对维护工会干部的合法权益有明确的规定,但工会工作人员因维权而受到解雇或被企业罢免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5、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有待进一步深化。目前,创建活动虽然在整体上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发展不平衡。一些单位和地区对创建活动的认识还不到位,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体制还没有真正理顺,创建活动的工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或得到落实,创建活动的参与率还有待提高。

二、对策建议

(一)强化舆论宣传,努力构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社会环境

1、要努力增强广大职工群众维护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自觉性。要加强教育引导,督促政府部门建立和完善对职工进行定期培训制度,加强《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工会法》、《安全生产法》和社会保障方面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

2、要切实加大对广大企业的宣传力度。要切实做好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宣传引导工作,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职工与企业是利益共同体,只有尊重和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发展才有动力,社会才能和谐。

(二)推动法规建设,努力构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法制条件

1、进一步推动完善劳动关系法律体系。解决好工资收入法律问题。工会要积极参与有关收入分配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研究制定,积极推动出台《工资法》和《工资支付条例》,积极推动地方性工资分配立法工作,把解决工资问题这一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核心问题纳入法制化,并细化《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中对工资集体协商的原则性规定,为工资协商提供法律保障;解决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法律问题,完善劳动者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程序,亟待敦促制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根据企业的不同所有制性质,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解决劳务派遣工的法律问题,明确和限制劳务派遣用工范围,同时明确劳

务派遣工的入会问题;解决工会组建的法律问题。在《工会法》法律中明确企业对组建工会的协助义务,增加 “企业应当支持和协助职工依法组建工会,接受上级工会派员帮助和指导组建工会组织”,“不得以企业内部建立类似组织的形式代替依法建立统一的工会组织”等规定,并设定相应的法律责任。

2、进一步推动规范立法行为,提高立法规格,增强法律的权威性。我国自1995年正式开始依法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2000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2003年底颁发《集体合同规定》,仍然处于部门规章范畴,缺乏应有的法律权威性,迫切需要推动出台《集体合同法》,提高集体合同的立法层次,对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进行全面系统规范。

3、进一步推动加强劳动法律监察制度和社会监督制度建设。要推动完善劳动监督制度,加大政府部门的审核、监督检查和处罚力度,强化劳动行政部门的监察职能。同时,建立健全社会监督机制,加强立法、司法、社会团体、新闻舆论对劳动关系的社会监督,形成社会化的监督制度。

(三)加强机制建设,努力构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制度体系

1、推动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进一步推动建立党政主导的工作制度,发挥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制度的作用,推进基层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要按照“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工资分配体制的要求,着重抓好以工资为主要内容的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

2、建立健全诉求表达机制。拓宽高层参与渠道;适应职工队伍不断扩大和经济关系、劳动关系发展的新形势,推动适当增加各级人大代表中生产一线职工和各级政协工会界委员人数,加强与社会各界协调合作,畅通信息渠道,对重大劳动关系隐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掌握协调劳动关系的主动权。

3、建立健全矛盾调处机制。建立劳动争议信息收集及分析评估等制度,构建劳动关系状况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地方和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和协调机制建设,探索劳动争议调节委员会的实体化建设,加大工会法律援助力度,建设职工法律援助中心,对法律援助活动给予补贴。

4、建立健全权益保障机制。推动各级政府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依法监督企业规范裁员行为,敦促政府和有关方面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保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建立和完善工会送温暖活动的长效机制。

第四篇: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探索新形势下维护稳定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的不断深入,切实解决了一批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平安建设工作得到强力推进,经济社会得到协调快速发展。但是由于目前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新情况、新问题也不断出现,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和潜在矛盾仍然存在,有的甚至还比较尖锐。归纳起来,当前不稳定问题呈现出面广量大、触发点多、突发性强、升级快、主体多元化、内容复杂化、形式多样化的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管理在某些领域里失控,诱发不稳定因素增多。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社会由封闭转向开放,政治上由崇尚权威和实行人治转向崇尚民主和实行法制。在这种社会急剧转折的阶段,社会管理工作往往跟不上社会变革的步伐。管理不严密,影响社会稳定的黄、赌、毒问题和盗窃、抢夺、抢劫、杀人、伤害等犯罪更加突出。青少年犯罪、流动人口犯罪占相当大比重。

(二):对敌斗争形势仍然错综复杂,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不可低估: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强大,不愿意看到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不愿意看到中华民族实现新的伟大复兴,顽固地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千方百计利用“疆独”、“藏独”等民族分裂势力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妄想在我边疆民族地区打开缺口,新疆就是他们企图重点破坏的地

区。他们把新疆作为重点目标,公开支持和操纵境内外“三股势力”进行针对新疆的分裂破坏活动,制造了一系列暴力恐怖事件。特别是“9·11”恐怖事件后,美国虽然将“东伊运”宣布为恐怖组织,但在反恐问题上顽固坚持双重标准,不断加大对“世维会”等境外民族分裂组织的支持力度。近年来,西方反华势力对“世维会”等分裂势力的支持由幕后走向前台,在政治上支持、经济上资助、行动上策应,使他们更加有恃无恐、气焰嚣张地进行反华分裂活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已成为推动境内外“三股势力”分裂破坏活动不断升级的重要外部因素,成为影响我国安全和新疆稳定的最大外部威胁。在西方反华势力的纵容和支持下,以热比娅为首的“世维会”等“东突”分裂势力不断调整策略、变换手法,抛出所谓“新疆独立50年分三步走”的行动计划,一方面打着“人权”、“民主”、“民族”、“宗教”等幌子,大肆对我污蔑攻击,竭力为“新疆问题”国际化造势;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加紧对境内进行渗透破坏活动,千方百计利用社会上的一些群体性事件夸大其词,甚至捏造事实、移花接木、公开造谣,蓄意挑起民族仇恨、制造民族对立,直接策动指挥暴力恐怖活动。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惯用的破坏和渗透手法就是把西方民主与国内的“热点”、“焦点”问题连在一起,费尽心机地插手群众切身利益问题,蛊惑煸动群众的不满情绪,别有用心地制造群体性事件。“法轮功”等地下组织违法犯罪活动时有发生,互联网上影响社会稳定问题也十分突出。敌对分子围绕

热点敏感问题大肆造谣煽动,企图将个别问题普遍化、经济问题政治化、局部问题全局化。操纵网上舆论,制造思想混乱。

(三)少数党政干部的腐败行为是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导火索。社会不稳定,原因固然众多,但由于少数领导干部没有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权交易等现象日益突出,没有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有的甚至以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来换取少数人的利益,严重的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腐败作风使党和政府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民心民意,失去了群众的信任,加剧了领导层与群众之间的矛盾。在处理一些敏感问题时,稍不注意,就可能激化矛盾,引起群众不满,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四)公民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意识不断增强。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普遍得到增强。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人们最为关注最想得到解决的热点问题,也是最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焦点问题。

对策和建议

为了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

(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一是认真做好信访工作。切实贯彻实施《信访条例》,积极探索信访工作新路

子,变被动接访为主动开门接访,变群众上访为干部带案下访。继续集中力量解决好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违法改变草场用途、违章建筑拆除以及涉法涉诉等方面的信访突出问题,健全、完善信访工作制度,加大对信访工作目标管理的考核、奖惩力度,力求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建立更加通畅、更加多样的社情民意反映渠道。除进一步规范信访接待工作外,还应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积极发挥社团、行业和社会中介组织在反映诉求方面的作用,确保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联系渠道的畅通。三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依法行政,确保司法公正,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治本之策。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办事,正确行使权力,防止发生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认真抓好民商、行政案件的审判,依法维护公平交易和有序竞争,进一步解决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难”问题。四是注重对群众教育引导。通过多种形式的宣教活动,逐步使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心理状态和道德准则适应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引导社会大众正确对待各种利益冲突,自觉地以理性方式表达诉求,教育群众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自觉维护安定团结。对于极少数恶意破坏社会稳定且触犯法律的人,应依法予以制裁。五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着力加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矛盾排查机制、信息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和责任追究机

制,做到未雨绸缪、积极主动,为有效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提供制度保障。

(二)构建严密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一是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严厉打击杀人、爆炸、投毒、绑架等严重暴力犯罪以及“两抢一盗”侵财性犯罪,减少社会面的危害。及时果断地惩处黑恶势力和有组织犯罪,依法严肃查办各类经济犯罪以及国家工作人员索贿受贿、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犯罪活动,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及时消除经济领域的不稳定因素。二是开展新形势下的对敌斗争。,深入开展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斗争。对境内外敌对势力插手利用人民内部矛盾、利用敏感问题制造事端以及组党结社活动,加大打击和防控工作力度。三是全面强化治安管理。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相互配合、协调联动,加大对公共复杂场所、文化娱乐场所、出租房屋、特种行业的依法管理。

(三)切实提高执政能力,确保执政为民落实到实处。一是各级党政部门出台的政策、规定和新举措要有科学性,不能好高骛远,更不能为出名、为争利大搞误国误民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不能以损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违背法律法规而出台一些地方性政策。二是进一步增大执政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各级要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凡涉及广大人民涉身利益的事要一律坚持“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要把人民群众的呼

声作为第一信号,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提高各级党政部门的执政能力和为人民服务的水平。三是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建全群体性事件的预警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映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及时化解矛盾,将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不稳定是社会各种矛盾的集中体现,如何化解矛盾,确保社会稳定是各级领导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现实需要,只要我们切实把握“权为民所用,事为民所办,利为民所谋”,掌好权,用好权,扑下身子,真抓获实干,人民群众就会满意我们的政府,就一定能为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就一定会实现长治久安

巩留县人民检察院秦晓玉

二0一一年四月二十六日

第五篇:当前机关及其干部作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机关及其干部作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xx县、乡党委政府换届后,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最大的特点就是雷厉风行,言必责实。从近段时间县纪委监察局对县直部门、单位和乡镇干部作风督查看,我县干部的工作作风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县委已经下发了多次督查通报,但是在反复的督促检查之后,一些领导干部仍在驾驶公车及公车私用,一些

干部在上班时间仍外出吃早餐,个别单位所负责的卫生区域仍然存在脏、乱、差现象。机关效能建设和城乡清洁工程,在反复开会、反复强调、反复督查,不断警告的情况下仍然出现那么多问题,说明一些部门和干部作风仍不过硬,实干的风气没有形成,有不少同志仍然习惯于按照原来的方式、程序、作风办事。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行政效能,影响干群关系,影响投资环境,损害政府形象,制约经济发展。组织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的调查研究活动,以找出解决存在突出问题的有效办法,是很有必要的。

一、当前少数领导干部作风不正的突出表现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开始重视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在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改进政风行风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行政效能得到增强。但从调查研究和各方面提供的材料看,当前干部的工作作风仍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是缺乏干事创业激情,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问题。一些干部满足于当“太平官”、做“太平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缺乏进取之心、缺少发展冲劲,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不能坚持调研,不能坚持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二是服务意识不强的问题。少数干部在工作中缺乏服务意识,对待群众态度冷漠,对待工作又推又拖;有的部门执法随意性较大,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

三是责任意识不强的问题。少数部门没有认真履行部门应该履行的职能,没有尽到部门应尽的责任。有的单位办事程序复杂、手续繁琐,甚至还有“吃、拿、卡、要”的现象,有些事说是不用审批,但明放暗不放;有的虽已下放,但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事项。少数乡镇机关干部没有把心思用在工作上,还有的人不求谋事,只求谋人,工作效率不高,没有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对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负责任,给整体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

四是创新意识不强的问题。有些部门和干部思想保守、观念陈旧,习惯于轻车熟路办事情,不善于调查研究,不与时俱进,不了解新情况,不解决新问题,办事僵化,缺乏生机。在工作中,有的干部总是跳不出原来的框框,迈不开步子,上级布置什么,就照葫芦画瓢,工作碰到新情况、新问题,就抓耳挠腮,一筹莫展,找不到切入点。

五是纪律意识不强的问题。一些干部精神萎靡不振,工作不在状态,甚至上班时间上网聊天、玩游戏;一些干部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溜岗缺位、办事拖拉,作风疲沓、效率低下;一些部门管理混乱、纪律松驰、监管不力;一些干部开会无故缺席或随意顶替,开会期间交头接耳,接打电话发短信;有的干部甚至参与赌博,自损名节,严重败坏了党员干部形象。一些部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我行我素;一些部门本位主义严重、部门利益至上,对上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群众敷衍塞责,导致一些很好的政策和工作部署落空,甚至南辕北辙,把本来可以办成的好事办坏。

二、促进领导干部作风进一步转变的对策和措施

首先要注重从思想上抓落实,切实增强作风建设的自觉性。机关行政效能的高低取决于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能够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机关效能建设首先是干部队伍的建设,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干部队伍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要克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思想、树立争先创优意识;克服“等、靠、要”的思想,树立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意识;克服慢慢来、等条件成熟再做的思想,树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意识;克服无过即功、无所作为思想,树立无功即过、有为才有位的意识;克服以口才论人才、以过程论英雄的思想,树立既看过程更看结果的意识;克服“拖、拿、卡、要”的思想,树立勤政、清廉、为民意识;克服小富即安、不进则满的小农思想,树立大发展快发展的进取意识;克服言行不

一、表面文章、好大喜功的思想,树立言行一致、表里如

一、推功揽过的意识;克服从地方保护和部门利益不可侵犯的思想,树立下级服从上级、局部服从全局的大局意识。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切实把作风建设列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通盘考虑,统筹规划。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倡导“八个良好风气”的重要论述,切实提高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和自身职责,增强转变作风的自觉性,做到认识上不断提高,思想上永不松懈。

其次,要注重从领导层上抓落实,切实搞好各级党政主要领导的作风建设。作风建设,往往上行下效,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是干部队伍的中坚,加强作风建设,首先要抓好各级党政主

要领导这个重点。“龙头怎么摆,龙尾怎么甩”。党政主要领导自身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到一个部门、一个地方干部的作风建设,关系到工作的成效。抓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要从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抓起,加强教育、加强管理、加强监督。各级党组织要加强领导,切实带好头,作出表率,凡是要求班子成员做到的,主要领导要首先做到;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要首先做到。从县

级领导到基层干部,要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管一级、层层抓落实,真正把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好。

第三,要注重从创新载体上抓落实,健全效能建设监督检查和评优奖先机制。要建立绩效考评奖惩机制,把绩效考评结果作为评价各级领导班子、工作人员的重要依据,与干部提拔使用、评先评优、奖励惩处挂钩。要充分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把机关工作人员在效能建设中的表现作为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大张旗鼓表彰先进,鞭策后进。要让广大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作风问题,说到底是个实践问题,群众看干部的作风,既听其言,更观其行。要在实践中创新作风建设的载体,特别是把作风建设和做好“和谐效能发展”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促进干部作风明显好转;要把作风建设和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结合起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把作风转变体现到一件件为民服务的实事上,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作风建设的成效。要根据自治区的统一安排,把作风建设和“选派优秀干部驻村担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活动结合起来,推动干部作风的转变。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精心开展作风建设主题实践活动,认真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一个一个地整改,努力使干部作风得到明显改进。

第四,要注重从制度上抓落实,切实建立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我们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要求,坚持一手抓当前,一手抓长远,在教育、制度、监督上下工夫。要在工作规划、组织领导、督促检查等方面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要深化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对行政许可项目和非行政许可项目进行再次清理,尤其是加大对非行政许可项目的清理;进一步下放审批程序,建立县行政服务中心,尽可能将行政审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事项纳入政务服务中心办理。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把政务公开作为各级各部门施政的基本制度。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和层次,规范政务公开的内容和程序,完善政务公开的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首问责任制就是首先接受办理的人员要负责到底,能当场办结的要当场办结,不能当场办结的要告知办结时间。现在有些单位办事过了“局长关”,还过不了“股长关”;限时办结制就是要优化工作流程,科学协调程序,规定办结时间,杜绝久拖不办、办而不结的现象;责任追究制就是工作部门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行政职责造成重大失误或不良影响的行为,要追究有关责任,其中首先要追究单位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贯彻执行这“三项制度”不打折扣,不走过场。要加强对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完善选人用人机制,让有激情、干实事、作风优良的干部得到褒奖、重用,让搞歪门邪道、作风恶劣的人没有市场,受到惩戒,努力形成好的制度和机制,推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以作风建设的实际成效推动科学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下载当前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前影响劳动关系和谐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近年业,随着东部产业向西部的转移,县域内单位用工日益增多,再加上西部劳动者文化素质整体偏低,劳资纠纷日益突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任务越来......

    当前中国教育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

    当前中国教育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 中国教育经过这几十 年的发展,中国的教育取得了一些成就的,民众受教育机会已比10年前、20年前、30年前大大增加了。2007年,中央政府决定在全国......

    浅析当前影响警民关系的因素和对策

    警民关系是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内涵,是能否做好公安工作的重要前提。在当前的新形势下,认真分析并消除影响警民关系的不利因素,对进一步加强公安队伍建设,促进公安工作有着重要......

    浅析当前影响警民关系的因素和对策

    浅析当前影响警民关系的因素和对策警民关系是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内涵,是能否做好公安工作的重要前提。在当前的新形势下,认真分析并消除影响警民关系的不利因素,对进一步加强公......

    浅析当前影响警民关系的因素和对策

    浅析当前影响警民关系的因素和对策警民关系是公安队伍建设的重要内涵,是能否做好公安工作的重要前提。在当前的新形势下,认真分析并消除影响警民关系的不利因素,对进一步加强公......

    招商引资领域几个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招商引资领域几个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导言】 新常态下,招商部门干部如何处理招商引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迫切而紧迫的课题,本文从当前招商部门干部处理招商引资思想认识......

    和谐劳动关系

    权台矿创建“江苏省和谐劳动关系模范企业”纪实 权台矿是徐州矿务集团的主力矿井之一,现有职工3881人,原煤生产连续六年突破180万吨,2006年创企业利税历史之最,名列集团公司首位......

    和谐劳动关系

    企业与员工共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摘 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企业和谐稳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而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