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石镇教授名人录[最终版]
青石镇教授名人录
2010年03月12日 17:21:36来源:湖北省实验初中蕲春县青石中学
青石镇教授名人录
黄侃(1886--1935),字季刚,晚号量守居士,男,蕲春县青石镇大樟树村人。辛亥革命先驱,国学大师,与章太炎并称为“章黄学派”。1905年留日,入日本早稻田大学;1914年应教育部长蔡元培先生邀请,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先后在武昌高师、山西大学、武昌中华大学、国立武昌大学(武汉大学前身)、北京师范大学、民国大学、沈阳东北大学、南京金陵大学、东南大学、南京中央大学等十余所当时全国一流的大学任教授。其间于1926年担任国立武昌大学校务维持会负责人(即校长),在今天的武汉大学校长像位中排列第七位。他先后培养了曾缄、郑奠、孙世扬、潘重规、贺昌群、高仲华、范文澜、刘颐、黄焯、陆宗达、殷孟伦、洪诚、程千帆、骆鸿凯、金毓黻、张汝舟、杨伯峻、徐复、冯友兰等等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及其数以千计的高级人才,桃李满天下,影响深远,功昭千秋。
黄侃寿虽不永,而著述甚富。著有《黄侃论学杂著》、《音略》、《文心雕龙札记》、《声韵通例》、《集韵声类表四卷》、《说文略说》、《尔雅略说》、《尔雅郝疏补订》、《文字声韵训诂笔记》、《尔雅音训三卷》、《诗经序传笺略例》、《日知录校记》、《读汉书、后汉书札记》、《黄侃手批十三经》、《阮籍咏怀诗补注》、《李义山诗偶评》。在台湾还出版了《黄季刚先生遗书十四册》等等。他在继承研究祖国的传统文化上,于文字学、声韵学、训诂学、雅学、经学、史学、文艺批评学、文选学、哲学、目录版本学、诗词文学创作等诸多领域,承传创造,先后写出了多种著作,1000余首古近体诗,300余首词。还有杂录、日记等等。
中华书局己出版《黄侃文集》前10卷,计划出齐22卷。
黄侃一生以振兴民族为己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令人钦佩,其得意门生,继一代国学大师章太炎、黄侃之后,享有盛名的语言文字学家和杰出的教育家徐复先生,在给叶贤恩先生所著《黄侃传》“序”中,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黄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爱国的一生,追求光明的一生,也是锲而不舍、以乐育为怀的一生。他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像许多辛亥革命先驱一样,把个人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走出家门,奔走呼号,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为推翻反动腐朽的清王朝统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辛亥革命后,先生才高气盛,自度不能与世俗谐;又见革命之成,实由民气;民气发扬实赖数千年姬汉学术柯典不绝,历代圣哲贤豪精神流注,便以继绝学,明旧章、存国故、植邦本、固种性为己任,以毕生之精力研究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虽然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成功地衔接了两个时代的中国文化,在逆境中坚守着民族文化的立场,向当代和后代呈现出了一颗滚烫的、诚挚的、坚贞不屈的爱国之心。为一个世纪的学者们作出了不媚俗、不媚权、不阿贵、不阿众、是所是、非所非、爱所爱、憎所憎的典型中国文人的崇高榜样。先生其人,其文其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蕲春籍叶贤恩著有40万字的《黄侃传》,湖北省新闻出版局翁耀明著有20余万字的《黄侃的故事》皆已行世,黄侃事迹详于其中。
黄绍兰(1892—1947),亦名学梅,字梅生,女,青石镇黄洼垮人,黄侃先生夫人。幼从父读,泼辣,爽朗,深受钟爱。1905年随父在江汉教会学校读书,每当学校强迫学生读《圣经》,她便默诵《木兰辞》,以花木兰自励。因此更名为“绍兰”。1907年考入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次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相继死去,学校举行“哭临”仪式。黄背向灵位,席地而坐,学校当局视为大逆不道,拟开除学籍,经教习高潜等力保始免。1910年毕业,任河南开封女子师范学堂国文教员。1911年武昌辛亥革命爆发,离豫赴武昌,随即受黄兴派遣,去上海与陈其美等联系策动上海反正。后在上海都督府支持下,组建上海女子军事团,被推为团长。上海各界有志女士,纷纷入伍。她曾赋诗:“扫尽胡氛安社稷,由来男女要平权。”袁世凯窃踞临时大总统,女子军事团被解散,随黄兴赴南京参加留守府工作。倡设辛亥革命烈士忠裔院,任院长。“二次革命”失败,仍返回上海。于1916年春,得黄炎培等教育界知名人士支持,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创办博文女子学校,自任校长。后因经费拮据,于1920年秋停办。经黄炎培介
绍去江苏,任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国文教员。1921年春,由实业家张謇之兄张髻资助回沪,重办博文女校;并扩大规模。同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时值学校放暑假,曾为“一大”代表提供住处。13名代表,除了3人(李达、李汉俊、陈公博)外住,毛泽东、董必武等10人均住在博文女校。“一大”预备会、开幕式亦在黄住宅举行;黄还为之放哨。自后,时有革命者往来“博文”,毛泽东就曾多次造访,有时还带些糖果给黄绍兰的女儿珏珏。1933年博文女校停办,黄更名为“朴”更字为“君素”,潜心学术。先后任章太炎国学讲习会讲师,广州中山大学国文系教授、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教授兼国文系主任。1947年11月13日在上海去世。遗著有《易经注疏》及诗文等。书法骨力道劲,风格超逸。1984年上海《书法》曾影印发表“黄朴遗作”一幅。
孙新华,男,1963年生,青石镇桔子林村人;1985年毕业于湖北大学数学系;现任上海江镇中学高级教师,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工作。
陈金玲,男,1964年生,青石镇白鸡尖村人;1983年(19岁)毕业于武汉大学信息工程系,现任天津工业大学教授。
夏康开,又名夏思齐,男,1935年生,青石镇盖天村人;1955年应征入伍,1965年以调干生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曾任中学副校长,1979年调入重庆教育学院任副教授。近10年参加了三个学会:四川省和重庆市两级教育学会会员;四川省教育史研究会会员、理事;
鄂湘黔桂五省部分高校组织的《教育艺术》丛书编写组,任编委。主要成果有:
1、《试论教育对商品经济的滞后适应与现实的促进》(《重庆社会科学》1991年第三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刊资料《教育学》(1990年第一期全文转载);
2、《所有制改革必须立足于中国的现实 ——兼评“国有财产私有化”》黑龙江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刊物《学习与探索》,1992年第三期。
张雄,男,1964年生,青石镇芭茅街村人;1987年7月毕业于大连工业学院机械系,获工学学士学位;现任沈阳机床集团技术委员会执行委员兼中捷大型数控铣镗事业部副总经理,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全国金属切削机床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全国金属切削机床标准化委员会钻镗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钻镗分会秘书长,曾先后赴日本、德国、意大利、美国等接受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为国家“十五”攻关项目课题负责人,国家“863”攻关项目课题负责人,国家“十一五”数控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对机床尤其是加工中心设计与制造具备一定经验,有32项开发产品先后获国家及省市级奖励,被评为沈阳市优秀技术专家。
黄念宁(1933一),男,青石镇大樟树村人: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56年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同年赴前苏联杜布纳“国际原子能研究所”工作;1959年回国后任内蒙古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院、武汉大学物理系教授;并受聘为上海交通大学、南
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客座教授。
吴柏枝(1933一),男,青石镇笔架山村人;1956年从武汉钢铁公司培训班毕业后,离开家乡参加山西电力建设。他在1991年11月18日一11月24日的《湖北广播电视报》的“寄语家乡”栏目中,以《祝愿家乡繁荣昌盛》为题写道:“数十年的风风雨雨、坎坷不平中,我在党的关怀、领导下,由一个文弱书生锻炼成一条硬汉,由一名普通电力建设工人成长为一名国家干部、共产党员。我自豪,因为在山西的不毛之地,留下了我的脚印;在晋阳贫瘠的山岗上,洒下了我们湖北人民智慧的汗水。”吴柏枝曾任山西电建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副教授。
陈育物(1926一),男,青石镇叶铺村人;195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1956年晋升为工程师;1982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1990年授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历任山西省大同市第一热电厂技术员、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大同发电总厂总工程师兼大同第二发电厂总工程师。退居二线后,任大同发电总厂和第二电厂科协主席。是大同市政协常委、大同市科协常委、大同市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山西省电机工程学会理事。他在大同市第一、二电厂40年的工作中,完成了80t/h、120t/h煤粉炉的技术改造;200兆瓦汽机低压加热器空气系统、670t/h锅炉排粉机等多项设备的改进,提高了热效率和经济效益。研制成功大型煤粉炉不结焦预燃室,节油率达90%以上,获省电力工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节水攻关,完成节水工程,节约的水使两个电厂每年多发电10多亿千瓦时。近年来撰写的主要论文有:《谈水电厂节水》,获大同市一等奖;《简化煤粉预燃室系统的设想》,获大同市二等奖;其《670吨/时锅炉不结焦预燃室的研制》论文,在《山西电力技术》、《华北电力技术》杂志上作为专题研究刊载。近年来受到的主要奖励和荣誉称号有:大同市1986年节约能源工作模范;1986年山西省电力先进科技工作者及科技三等奖;大同市1987年用水先进工作者:1987年山西省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立特等功,获五一勋章;1987年山西省电力先进科技工作者科技二等奖:1988年全国、山西省及大同市“讲理想、比贡献”竞赛先进个人;1988年被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评为电机工程优秀科技工作者。
黄士博,男,1968年生,青石镇盖天村5组人;毕业于郑州信息工程学院,博士,留校任教。现任郑州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郑广渊(1930--),男,青石镇盖天庙村人;曾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质物理系教授。
黄念依(1914一),又名允中,女,青石镇大樟树村人;黄侃先生之次女;1935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1939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国民政府“考试院”会考,任“司法院”高等法院法官,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高等女法官;解放后任合肥工业大学俄语教授。
孙银开,男,1974年生,青石镇芭桥村槐树湾人;毕业于湖北大学;现任福建省泉州市少林武术学院中学部中学高级教师。
黄碧云(1934一),女,青石镇大樟树村人;1960年毕业于南昌医学院,曾任南昌医学院副教授。
马飞雄,男,1969年生,青石镇大叶山村人,广州外语外贸大学教授。
梅全喜,男,1962年生,青石镇大屋村人:1982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中药系中药专业,获中药学学士学;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2年30岁晋升为副主任中药师;1993年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98年晋升为主任中药师。
他先后研制出了“紫甘软膏”、“蕲文精”、“时珍保健茶”、“李时珍中药保健腰带”、“跌打镇痛液”等一批独具特色的科研新产品。其中,李时珍中药保健腰带以及由广东中山地道中草药三角草研制而成的跌打镇痛液,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从1991年编写出版第一部专著《中成药的引申应用》一书起,至今已独著或主编出版了《蕲州药志志》、《医院中药管理学》、《抱朴子内篇·肘后备急方今译》、《现代中药药理手册》等10部专著,共计630万字;还参与编审了《中国国道地药材原色图说》、《中西医临床用药正误大全》、《现代中药材商品手册》、《中国常用中草药》、《中华民族药食大全》等12部专著,逾千万字;发表的各种学术论文和科普文章200余篇。
梅全喜还积极开展对李时珍及其代表作《本草纲目》中部分植物药的研究,并发起和组织了全国范围的《本草纲目》的学术研究,校正了《本草纲目》的补正工作,主编出版了《本草纲目补正》一书,作为纪念李时珍逝世400周年学术活动的献礼。此书获得了国内外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并认为它填补了对《本草纲目》研究的空白。
中国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当代名医》系列丛书,梅全喜作为入选的100位当代名医之一,单独成册,该书收载了梅全喜20多年来在科研和学术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是其前半生光辉历程之总结。
黄曾宜(1938一),男,青石镇大樟树村人;1960年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无线电设备与制造系;毕业后,即到武汉大学工作,1985年评为副教授;1987年9月为支援边区调广西工学院任教务处长兼计算机中心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院务委员会委员、职改领导小组成员等行政和学术职务。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教育科学论文5篇,其中,专著《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在近代物理实验中的应用》、论文《工业控制计算机的容错设计》、《新建院校师资培训的目标及评价》等在学术界引起重大反响。系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中国计算机物理学会会员、广西计算机用户协会理事、广西师资管理研究会理事。
黄念田(1912-1976),男,青石镇大樟树村人;南京金陵大学化学系毕业;历任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湖北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
舒世英(1933--),男,青石镇龙溪村人;1953年毕业于西南革命大学政治教育系;先后在四川成都市新津等中学任教51年,教过的学生约一万五千人;其中有正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等职称的约一千余人,有近千人在全球88个国家工作。是成都市第一个全国中学政治课特级教师,出任过市特级教师评委,省创造学会常务理事,中华成功者学会理事,成都市中学政治课学会副会长,教育学会中学政治课专业组顾问,哲学学会理事,新津中学政治课教研组长。编著《树立科学人生观》、《政治常识学习指南》等专著十余部(本);发表《中学政治课如何进行创造性教学》,获《时事政治报》编委会特等奖;《中学政治课如何进行结构型教学》,获国家一等奖,国际论文奖;还有《在新的历史时代如何抓好班主任工作》、《以创造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等30余篇论文发表。
黄念勤(1931一),男,青石镇大樟树村人;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曾任新疆乌鲁木齐外贸学院副院长、教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对外经济贸易办公室顾问。
黄曾迅,男,1961年生,青石镇大樟树村人,黄念勤之子;1985年毕业于西安医学院,获新疆中医学院硕士、现任新疆中医学院副教授。
黄焯(1902—1984),字耀先,别号迪之,男,青石镇大樟树村人;我国著名的音韵训诂学家、经史学家;7岁丧父,10岁从其外祖父、优贡生萧葆新读书,14岁考入启黄中学。
1927年,黄焯毕业于武昌中山大学中文系。1928年随叔父黄季刚赴南京中央大学任助教,跟从八载,教学之余,在黄侃指导下治经学和语言文字学。抗日军兴,随中央大学迁重庆。1939年赴四川乐山,任教迁校于此的武汉大学,抗战胜利后校址仍迁回武昌,直至1984年6月去世,在武大任教达四十五年。计在中央大学、武汉大学两所大学中任助教、讲师、教授共五十六年。1941年秋任副教授,两年后任教授。所教课程有诗经、文选、文学概论、国学概论等。
黄焯在五十六年教学生涯中治学严谨,每提出一个问题,都以周密的论证为基础,推敲字义,力求精密,为给每一个字作出正确的解释,常把它的形、音、义三者联系起来研究,从不出空泛和妄说之词。他先后经历近五十年时间,收集历代各种版本的《经典释义》及各名家校语。他还曾到北京图书馆抄录宋代木刻版本的《经典释义》,进行周密的校勘,剔除前人的错误,加上自己的独特见解,使它成为一部研究古代文献、文字音韵和词义变迁的重要工具书。1981年,他的《经典释义汇校》三十卷在中华书局出版后,受到学术界和海内外书家的好评和赞赏。对于《诗经》的研究,黄焯造诣很高。他撰写的《毛诗郑笺平议》、《诗疏平议》,收集了宋、元、明、清各家诗说一二百种,选取其中对于《诗经》的述评,旁征博引,提出许多独到见解,成一家之言。黄焯从事诗经研究数十年,《诗说》是其研究成果之一,曾作高等学校中文系讲义。全书六卷,包括九十多篇短论,每一篇论述一个问题,内容广泛。
建国后,黄焯先后担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顾问、湖北省语言学会顾问,他与广济刘博平为章(太炎)黄(侃)学派的主要继承人。他在保留和传播黄季刚的学术成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经黄焯整理出版的黄季刚遗著有《尔雅音训》3卷,《文字声韵训诂笔记》6卷,《说文笺识四种》4卷,《说文同文》2卷,《字通》1卷,《广韵校录》10卷等。黄焯的主要著作有《经典释文汇校》30卷。《文选评点》6卷,《诗疏平议》15卷,《说文新附考原》4卷,《诗说》6卷,《毛诗郑笺平议》10卷,《古今声类通转表》12卷,及《训诂丛说》、蕲春黄氏文存》等。其中《经典释文汇校》是国内研究古代文献、古文字韵和词义变迁的重要工具书;《诗说》着重对郑玄和孔颖达在《诗经》注解中的问题详加考证,解决了一些干余年悬而未决的论争,曾作为高校中文系讲义。此外,他的《古今声类通转表》、《说文新附考源》等都是研究我国汉学的重要著作。黄焯为继承前人的珍贵遗产和发展祖国的汉学,毕生钻研古代汉语,发奋著述不止。在八十高龄之时,还在不逞余力地培养研究生,扶病撰写《郑注四经例》。
黄焯十分关心乡梓。蕲春修志,有关同志屡屡求教,所问皆作答,并提供珍贵资料,《蕲春先正遗书目录》,乃黄焯珍藏多年孤本,也以私资复制一份献于县。蕲春新建图书馆,他竭力相助,赠书八十余册,多为珍本。蕲州建李时珍陵园,他得讯后夜不能寐,深夜起床提笔书联以贺:“巨著仰先贤,纲举目张传本草;大名驰四极,西欧东亚拜崇丘。”将崇敬先贤,热爱家乡之深情,倾注于一联。
附:
祭 辞
一一悼黄焯教授(李格非执笔)
维公元1984年6月7日武汉大学全体受业学生,不具醪醴之 奠,谨奉丹诚之心,敬祭于严师黄公耀先先生之灵:
灵山施教,五十春秋。桃李芳菲,荣发九州。峨峨松崩,遽夺天寿。承风多士,哀思凝愁。怀忆音容,往昔悠悠。先生教读,琅琅书声。传我知识,启我心灵。发悱启愤,谆谆不停。不倦不厌,师道典型。先生之学,莫邃于经。毛传笺疏,故训通明。书厕经解,无逊有清。并精小学,以御群编。考徽文字,追本溯源。释文雠校,十载增删。总赘音切,蔚为大观。经典枝条,文学炳焕。醉心归姚,铿锵谨严。辞章考证,二难并兼。维公之先,诗书学文。季刚先生,英华大振。文章冠冕,小学殿军。迨公之兴,缵业精勤。综理遗著,编摩恬憎。黄氏素臣,遗惠后生。先生晚世,舜日尧天。’ 心许马列,衡量群言。存斯意念,可逾先贤。临绝之音,一何湛然。礼贵适时,丧从清俭。言以励俗,性喻芝兰。送翁归窆,风和日暄。群贤济济,与兹盛典。蕲州士女,韦仰嵩山。弟子哀临,裴感交篆。留连松柏,怅望风烟。与翁诀矣,夫复何言。吾党兴革,包举万端。微观邃密,囊括宏观。人文群科,古今汗漫。共振华夏,文理翩翩。智也无涯,育才艰难。先生之书,不藏名山。传诸其人。其人万千。古之绝学,化为通言。留芳奕世,宏教不刊。先生之灵,可以安焉。庶羞未设,素心可荐。默哀敬奠,拜呈斯篇。呜呼哀哉,伏维尚飨。
武汉大学全体受业学生敬奠
黄景熙,女,1937年生,青石镇大樟树村人;民盟武汉大学理稿支部主任委员;1960年在西北工业大学毕业后,长期在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从事“电磁理论及其工程应用”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58年晋升为副教授,1991年晋升为教授。主持和参加的科研课题共6项,先后完成5项,有些研究工作和国际上同行的工作是同步的,因此和研究生一起写出了具有国际水平的论文10余篇,其中7篇被刊登在国际一级杂志上,10余篇刊登在国内一级杂志上,有代表性的两篇分别获得湖北省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和三等奖。在教学方面,对本科生和研究生主讲过多门课程,编过多种教材,带过多名研究生,所主编的90余万字教材曾获武汉大学1990年优秀教材二等奖。系中国电子学会会员。是黄焯先生的幼女。
陈轶佳,男,1964年生,青石镇太湖村人;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主要从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论文:①爱国主义与近代中国的忧患意识。②论邓小平的量化思想。③著作:我的校园我作主;大学生活十大现状破解。
陈占慧,男,1938年生,男,青石镇黄土堰陈湾人;历任原武汉医学院、后更名同济医科大学(现已并入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
吴卫国,男,1960年生,青石镇大叶山村3组人;现任武汉理工大学水运学院院长,教授。
陈怀新(1940一),又名陈怀兴,别名陈中茂,男,青石镇黄土堰村人。1965年毕业于武汉师范学院(现湖北大学的前身)化学系。留校任教;其间,1969年至1972年在湖北省文教局教材编写组工作3年。曾任系副主任,教研室主任,教授。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在资源开发应用方面获得蚕蛹综合开发应用等几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上的论文50余篇;曾编写有供本校学生使用的《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等教材。承担过省科委重点研究课题。系全国和湖北省生化学会会员。退休后应聘为武汉中奇生物公司技术总工程师。
何菊明,男,1961年生,青石镇桔子村上垮人;1983年毕业于黄石师范学院物理系;现任武汉工程大学副教授。
蔡传德,男,1964年10月生,青石镇花桥村蔡家湾人;1984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武汉)研究生处处长,副教授。主编著作、教材有《军队领导科学概论》、《现代管理理论与实务》、《军事学基础》等3部;完成课题《走群聚之路,建高水平后方专业勤务学科》,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课题《军队院校教育转型期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获总后勤部院校教育转型理论研究成果一等奖;论文《构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的实践与探索》,获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
孙从宽,男,青石镇花桥村人;武汉市武钢职工大学副教授。
梅金焕,男,1949年生,青石镇温泉村人;1982年1月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硕士研究生班;现任湖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湖北省水利厅抽派)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7篇;有两项科研项目获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200 1年被授予湖北水利十大科技英才称号。
陈志超,男,青石镇望天畈村人;曾任湖北省幼儿师范学校教导处主任,副教授。
吴晚生,男,青石镇草铺村蔡湾人;任十堰市第三中学高级教师,副校长。
梅金鹏,男,青石镇人;现为丹江口市红旗中学高级教师。
肖旭明,男,1955年生,青石镇杨湾村人,1974年12月参加工作,197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恢复高考后,1982年毕业于中南财经学院,获政治经济学专业学士学位;先后任青石人民公社、蕲春县委组织部、县委办公室、黄冈地区劳动局、黄冈地委组织部、地委办公室办事员,秘书科科长;黄冈县委副书记、兼任黄州镇党委书记;湖北锦城实业发展公司副总理,党支部书记;湖北省建设厅副厅长,党组成员;黄石市委副书记,市长。现任恩施州委书记,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已获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经济法学专业硕士学位;高级经济师职称。
陈来绪,男,青石镇青石岭村陈上垮人;现任长江大学(原江汉石油学院)办公室主任,副教授。
梅金城,男,青石镇大屋村人;现任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周矶一中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孙续恩(1925一),号泽孚,男,青石镇芭桥村人;1954一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留校任教;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民间文学的教学和研究;曾任武汉大学中文系美国战俘和朝鲜留学生的辅导教师、孝感师专(现改名孝感学院)中文系副主任,教授;湖北省鲁迅研究学会理事,湖北省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孝感市人民代表大会第l、2届代表、政协委员。主要著作有:《抗战时期粱实秋的“与抗战无关”论再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8·2期)、《试论(伤逝)悲剧成因及其意义》、《新文化巨人鲁迅五十周年祭》(武汉大学出版社),《“牛郎织女”神话故事三题》(《民间文学论坛》)等。
陈占平(1933~),男,青石镇黄土堰村人;1958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曾先后在同济及天津胸科医院进修普外胸外科各一年,一直从事外科临床工作;1972年晋升主治医师,1987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1990年受聘为外科副教授,曾任黄石市三医院大外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会员,曾任中华医学会黄石分会外科学部副主任普外组组长。长于普外、胸外。成功的开展了矢状空窦、横窦破裂的开颅修)b(1967),半肾截除、脾肾静脉分流(1968),胰岛素瘤切除(1978),胰十二指肠切除(1979),肺叶切除(1980),食道中段癌切除(1982),肝叶切除(1983)。曾在国家及省级医学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胃后壁高位巨大穿透性溃疡的改良手术》(1981年实用外科杂志);《误诊为外科急腹症的流行性出血热》(1982年《实用外科杂志》);((Peut)卜——-Jegher症候群》(~1982年《武汉医学》》等7篇。另与其妻胡竟君(主治医师)共同编译了英汉对照《西方著名外科学家生平》一书(1991年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陈龙飞,男,青石镇人;黄冈师范学院总务处处长。
蔡新职,男,1969年生,青石镇草铺村人;1992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世界历史学专业,获史学学士学位;2003年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结业;现任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办公室主任,副教授。主编和独撰著作共14部。
孙景芸(1936一),女,蕲春县青石镇人;196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数学系,历任黄冈实验学校中学高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孙宝琦(1934一)男,青石镇桐梓堰上垮人;自学成才,曾任黄冈地区财贸学校副校长,省农行电大黄冈分校校长,党委副书记,高级讲师。
陈海波,男,青石镇马河村人;毕业于武汉大学外语系;历任黄冈市第二技工学校中学高级教师,副局级调研员。
黄念容(1904—1979),女,青石镇大樟树村人,黄侃先生之长女;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文学院;曾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其丈夫潘重规先生为著名教授、曾任台湾中央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
何谨,男,1961年生,青石镇桔子林村狮子山垮人;1981年冬毕业于武汉大学数学系;后获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留学美国,又获美国阿拉巴马州大学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阿拉巴马州立大学教授。
何谆,男,1972年生,青石镇桔子林村狮子山垮人;1993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金属材料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后获浙江大学半导体材料专业硕士学位;留学美国,获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又获该校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在该校攻读金属材料专业博士研究生;现在得克萨斯州某建筑单位工作。
蔡礼兵,男,1971年生,青石镇水车河村养麦林垮人;1994年毕业于青岛海洋大学电子计算机专业,留学加拿大,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马道远,1979年出生,青石中学92届毕业,2002年于武汉理工大学取得工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火箭与导弹研制。曾参与神舟五号、神舟六号、探月工程与潜射洲际导弹等重要项目。因在神舟七号科研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2008年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表彰大会,受到胡锦涛主席与温家宝总理的接见,并作为杰出青年被团中央和中央企业团工委联合授予: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青年贡献奖。
陈来岳(1888—1916),别号孝笃,男,青石盖天庙人,1914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获经济硕士学位。回国后,在湖北省长官司公署会计处任职,1916年病故。
孙济良(1915一),男,青石镇桐梓乡人,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留学美国,入科罗拉多大学教育心理系。
梅少华(1962一),男,青石镇桐梓人,198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留学美国。
蔡毅之,男,1961年生,青石镇水车河村人,湖北师范学院进修毕业;蕲春县教育局,中学高级教师。
蔡学文,男,青石镇水车河村人;青石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田祥明,男,1948年生,青石镇草铺村人,湖北师范学院毕业;蕲春一中,中学高级教师。
田红英,女,1969年生,青石镇草铺村人,黄冈师专毕业;蕲春一中,中学高级教师。
陈晓兰,女,1962年生,青石镇草铺村人,湖北师范学院毕业;蕲春县实验中学,中学高级教师。发表论文多篇,并获奖。
何剑华,男,1957年生,青石镇草铺村人,中文专科毕业;青石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蔡亚生,男,1962年生,青石镇裴冲村人,大学本科毕业;蕲春一中,中学高级教师。
郭盛银,男,1947年生,青石镇合盘冲村人,黄冈师专物理科毕业;蕲春四中,中学高级教师。
郭醒亚,男,1955年生,青石镇芭茅街村人,黄冈地委党校大专进修班毕业;蕲春一中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陈正雄,男,1947年生,青石镇芭茅街村人,黄冈师范专科学校毕业;蕲春四中,中学高级教师。
王干生,男,1941年生,青石镇芭茅街村人,黄冈师范学校毕业;原青石教育组长,中学高级教师。
张立军,男,1963年生,青石镇芭茅街村人:黄冈师院毕业;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黄德良,男,1968年生,青石镇大樟树村人,湖北师范学院进修毕业,漕河镇中心学校,中学高级教师。
黄彩云,女,青石镇大樟树村人,漕河镇中,中学高级教师。
李国望,男,1962年生,青石镇叶铺村人,武汉师范学院毕业;蕲春一中,中学高级教师。
吴济能,男,1951年生,青石镇花桥村人,华师函授中文本科毕业;县城关高中,中学高级教师。
黄应林,男,1952年生,青石镇边街村人,华师函授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蕲春李时珍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吴支明,男,1967年生,青石镇太湖村人,黄冈师范专科学校毕业,1996年获本科文凭;蕲春一中,中学高级教师。
梅宝军,男,1972年生,青石镇界岭村人;湖北师院毕业;县一中高级教师。
徐前进,男,1970年生,青石镇龙溪村人;湖北师院毕业;蕲春县三中,中学高级教师。
孙海堂,男,1962年生,青石镇桐梓村人,湖北师范学院英语本科毕业;蕲春县李时珍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孙绪旺,男,1949年生,青石镇桐梓村人,黄冈师范专科学校函授毕业;蕲春一中,中学高级教师。
梅雪华,女,1962年生,青石镇大屋村人;湖北师院进修毕业;县实验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吴美安,男,青石镇阁老村人;桐梓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马士融,男,1936年生,青石镇马河村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蕲春三中,中学高级教师。
陈天庆,男,1962年生,青石镇望天畈村人,华中师范大学化学系毕业;蕲春一中,中学高级教师。
陈丽泉,男,1957年生,青石镇望天畈村人,黄冈师专中文科中文专业进修毕业;青石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陈焕新,男,1961年生,青石镇望天畈村人,黄冈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毕业;青石镇中心学校,中学高级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12篇。
陈树楷,男,1941年生,青石镇望天畈村人,湖北大学本科函授毕业;青石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陈普瑞,男,1962年生,青石镇望天畈村人;湖北师院毕业;青石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吴智勇,男,青石镇人;蕲春一中,中学高级教师。
第二篇:青石镇卫生院实施方案
蕲春县青石卫生院
开展“湖北省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活动
实 施 方 案
为做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督查评估工作,根据《关于印发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鄂卫发〔2013〕15号,以下简称《湖北省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县卫生和计生局的安排和部署,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经院委会讨论,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改善中医药服务功能,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通过提升工程活动的开展,达到树立典型、规范建设、突出中医药特色、推进中医药服务进基层、进家庭,为广大辖区居民提供便捷的中医药服务。
二、目标任务
通过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全辖区中医药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卫生院、卫生室中医药服务设施设备基本齐全,中医药人员配置达到标准,中医药服务手段更加丰富,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基本満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圆满完成湖北省、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目标。
三、组织领导 为了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开展、高效实施,特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严占明
副组长:王志斌 胡荣生
成 员:朱国生 胡豪生 柯浩林 胡智 陈超
创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朱国生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创建工作。
四、实施计划和步骤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2013年7月1日至7月3日)组织全院干部职工及全体乡村医生集中学习省卫生厅《关于开展 “湖北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督查评估工作的通知》和蕲春县卫生和计生局《关于开展湖北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活动实施方案。针对《湖北省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督查评估细则》的要求,制定我院实施方案,部署安排创建工作。
第二阶段:实施创建阶段(2013年7月4日至2013年8月5日)对照标准,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按照整改意见及各自责任、任务,正式进入创建攻坚阶段;一方面要巩固已有的成果,卫生院、卫生室要迅速行动,营造中医药氛围、完善基础设施、采购相关设备、配齐中成药品种;拟定培训计划、分批派遣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培训和组织本院集中培训;与农合办对接、确定报销范畴、提倡中医适宜技术应用、督促全部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的中医适宜技术的占比、实行奖惩制度、每月、每季度汇总;确保按时完成各项任务。第三阶段:自查及迎检阶段(2013年8月6日至8月20日)院组织相关人员,到各卫生室就创建成果对照标准进行自查评估,督促实施;院聘请有关专家,对院内中医药提升工程进行评估、提出整改意见、力争做到尽善尽美。同时向局创建办提交自查报告及建议,随时准备接受上级评审。
第四阶段:总结巩固阶段(2013年8月21日--)创建是一个漫长的进程,但创建并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我们要通过创建来整体提高我们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树立医务人员中医药服务工作意识,长期坚持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同时认真总结创建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奖优罚劣,不断完善和巩固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蕲春县青石镇卫生院 2013年6月15日
第三篇:安徽名人录
安徽名人录
(一)(2009-11-27 20:15:30)安徽历史名人
先秦两代
管仲 老子 庄子 甘罗 陈胜 范增 英布 张良 文翁 桓谭 桓荣 范滂 华陀 左慈刘馥
三国魏晋
曹操 周瑜 小乔 桓范 曹洪 曹仁 鲁肃 吕蒙 曹真 曹丕 曹植 嵇康 王蕃 刘伶 恒温 桓伊 戴逵
南北朝 何尚之 何敬容 隋唐
耿询 汪华 汪伦 张籍 李绅 杜荀鹤 陈抟 曹霸 五代十国
朱温 朱友贞 杨行密
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陈 胜(?~前208)字涉。阳城(今属固镇县人,一说河南登封东南)人。雇农出身。秦二世元年(前209)被征屯戍渔阳(今北京密去西南),因洪水误期,按秦律当斩。遂与吴广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县东南刘村集)发动同行戍卒九百人起义。各地纷纷响应,队伍发展至数万人,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张楚政权,陈胜被推为王。旋派兵攻取赵、魏之地,又派周文率主力军进攻关中。后周文战败,秦将章邯以优势兵力反扑,围攻陈县。陈胜率军反击,失利退下城父(今涡阳东南),为叛徒庄贾杀害。
范增(前277-前204):秦末居巢(今巢湖市)人,[一说今桐城人]秦末农民战争中为项羽主要谋士,被尊为“亚父”。他劝说项梁立楚王族后裔为楚怀王。秦军围攻巨鹿时,楚怀王派宋义、项羽等救赵,以他为末将,后归属项羽,为其出谋划策。他屡劝项羽杀刘邦,项羽不听。后项羽中刘邦反间计,削其权力,他忿然离去,途中病死。他死后,刘邦以弱胜强,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朝。
张良 秦末汉初城父(今亳州市)人,字子房,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为刘邦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流传百世。汉朝建立时封留候,后功成身退。
桓 谭(前23~后56)字君山。东汉市国相(今淮北市)人。年少博学多通,遍习五经。常与刘歆、杨雄等著名经学家辩析疑义。擅长音乐,喜弹琴。王莽时任掌乐大夫。汉光武帝 即位,谭受大司空宋弘举存,拜议郎给事中。因反对谶讳神学,极言“谶之非经”,被光武帝目为“非圣无法”,几遭处斩。后免死罪,出任六安郡丞,途中病死。时年70余岁。所著《新论》早佚,清人严可均《全汉文》存少数篇目。其哲学思想对后世无神论思想发展较有影响。卒后,相有冢。1987年淮北市在相山下修建“桓谭纪念亭”,置“桓谭纪念碑”。
曹操(155-220),三国时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公元208年,发动赤壁之战,同孙权、刘备形成三国鼎立之势。建安二十一年进位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曹操为魏武帝。曹操统一北方,兴修水利,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精通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摘要》等。善诗歌,开建安之风,《蒿里行》、《观沧海》等名篇脍炙人口。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曹植(192~232)字子建。建安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少聪敏,颇得其父宠爱,几次欲立其为太子,因曹植清高孤傲、行为放任,饮酒无度,且违反禁规而招致曹操不满,遂绝立他为嗣之念。建安十六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改为临淄侯。曹丕即帝位后,曹植备受猜忌和迫害,屡被贬爵和改换封地。曹丕几度欲杀曹植,据说曾逼曹植七步成诗,结果逼出了传世佳作《七步诗》。年42忧郁而终。其诗歌艺术性极高,于五言诗发展起极大推动作用。今传《曹子建集》10卷。
曹丕(187~226)字子桓。即魏文帝。曹操次子。东汉建安十六年(211)为五官中郎 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太子。曹操死,嗣位为丞相、魏王,旋代汉
后,任奋武校尉,代领其军。后拜汉昌太守、偏将军。从孙权破皖城,拜横江将军。善治军,长于文辞,思主弘远,《吴书》称其有过人之明。
吕 蒙(178~219)字子明。东汉汝南富陂(今属阜南县)人。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统领其部。从孙权征战,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孙权劝其 多读史书、兵书,遂发奋,后“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汉建安二十二年(217),鲁肃卒,代领其军,奉命守陆口。二十四年,率主力抵襄阳、樊城,为大都督,直趋江陵,战 舰伪装商船,士卒扮为商人,昼夜兼程至公安,迫使蜀守将傅士仁归降,占领荆州。旋因病卒。
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国魏谯郡(含濉溪县临涣)人。孤贫,及长与魏宗室结 为姻戚。官至中散大零星,世称嵇中散。博学多通,好老庄及气功。善鼓琴,工书画,与阮 籍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其哲学思想,主张“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提出“越名教 而任自然”之说,反对儒家繁琐礼教,在政治上表现为刚肠疾恶,锋芒笔露。其朋友山涛(巨源)投靠司马氏任吏部尚书,劝康做官,愤与山涛绝交。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深为不满,因而直接触犯了利用礼教图谋纂夺的司马昭政治集团,被诬陷处死。今传《稽中散集》10卷,另有画《狮子击象图》、《巢由洗耳图》等。
恒 温(312~373)字元子。彝子。年轻时“豪爽有风概,姿貌甚伟”。曾为琅琊太守,尚明帝长女南康公主,拜驸马都违法,迁徐州刺史。继任荆州刺史,封安西将军。晋永和 二年(346)率兵西伥,直指成都,收复蜀地,威名大振,升征西大将军,封临贺郡公。永和十年(354)率步骑四万,自浙川以征关中,发江陵水军,水陆并讲,连败前秦军。十二年,任征讨大都督,统领司、冀、州军事。二次北伐,9军攻入帮源,因叛徒告密,方腊等义军将领被俘,八月在汴京就 义。余部在吕师襄等人领导下转战温州、台州等地,直至次年秋。
明清
朱元障(1328~1398)字国瑞。元未濠州钟离(出生于今凤阳县洪庙乡附近跃龙岗)人。明王 朝开国皇帝。出身颁寒,编辑年丧父,入皇觉寺为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投郭子兴红巾军。初为亲兵,以军功屡有升迁。十五年,韩林儿称帝,任左副元帅。十六年,率部大破元军 于采石,进取南京,自称吴国仅供参考,破陈友谅,张士诚,以徐达北上灭元。二十八年,称帝于南京,时年41岁。定国号为明,年号洪武。后陆续征战多年,洪武二十年(1387)完成 统一全国大业。粗通文墨,善用兵,有智谋。为巩固其统治,从洪武四年开始以各种借口大 肆杀掳功臣,死后谥高皇帝,庙号太祖。
常遇春(1330~1369)怀远人。字伯仁,号燕衡。幼家贫,青年时做雇工。元至正十二年(1352)在家 乡平阿山加入刘聚起义军。十五年初,投奔朱元璋。时值朱攻采石屡战不下,自请为前部先 锋,率船进攻,飞跃三丈多高的江岸,大获全胜,又乘胜取太平,授总管府先锋。随朱元璋攻下建康,升统军元帅。后转战江南,攻克宁国、池州、婺州、衢州、安庆等数十城,屡立战功。升中书省都督、马步军大元帅。二十三年,率水军入鄱阳湖,攻陈友谅,在彭郎矾消灭陈部主力,陈友谅中箭身亡。后挥师东下与大将军徐达统兵伐吴,二十五年七月,取庐州。八月,率大军平定临江诸寨,攻取陈友谅,在彭郎矾消灭陈部主力,陈友谅中箭身亡。后军师东下与大将军徐达统兵伐吴,二十五年七月,取庐州。八月,率大军平定临江诸寨,攻取赣州、湖州、杭州、南雄、韶州、泰州等十多郡。二十七年八月,围攻平江(苏州),九月破城,俘张士诚。加授中书省本章,封鄂国公。十月,与徐达率军北伐。翌年春取山东、河南诸郡,八月大破燕都,元顺帝北逃。明洪武二年(1369)破开平府深入北河,俘元朝宗王 三人及平章、大臣、将士万余人,获珠宝辎重无数,凯旋还师,中途暴卒。追封开平王,谥 忠武。
徐 达(1330~1385)字天德。濠州(今凤阳)人。少有大志。朱元璋为郭子兴部帅时,从朱 取和州,授镇抚。又从渡江,破采石,取太平,下集庆,与常遇春皆为先锋。克池州后,与 遇春败陈友谅军于九华山下,生擒3000人。太祖称吴王,以之为左相国,拜大将军,征伐常胜而军纪严整,屡建大功。卒后追封中山王,谥武宁。
朱升(1299~1370)字允升,号枫林。少时从学陈栎、黄泽。元至正元年(1341)中举,任池州学正,后辞官隐居歙县石门专事著述。十八年,朱元璋军入徽,由邓愈推荐,为朱元璋召见。他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被采纳。吴元年(1367),授侍讲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明洪武元年(1368)进翰林学士,不久受命采集古代后妃故事,与诸儒编写《女诫》。明王朝礼乐制度及朱元璋大封功臣的制诰文词,多为其所撰。二年,辞官隐退,其于 诸经皆有旁注,有《书传辑》、《书传补正》、《老子旁注》、《孙子旁注》及小学、名数、医家诸书。治学极严谨,所撰一有疑议,即毁弃。存世仅《前图》2卷、《枫林集》10卷。
李善长(1314~1390)字百室。少读书,有智谋。元至正十四年(1354)朱元璋攻占滁阳后,任军中书记。从下滁州,为参谋,深得信任。江赏罚等章程。朱元 为吴五,拜右相国。曾 请榷两淮盐,立茶法和制钱法,开铁冶、定鱼税,国用益饶而
2亦写梅花和双钩竹,与查示标、孙逸、汪之瑞并称“新安四大家”。行书学颜真卿,楷书学倪云林,得其神韵,亦工诗,后人辑成《画偈集》148首。
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号南山,别号忧庵。“桐城派”奠基人、文学家。20岁授街养亲,27岁所作时文为天下传育,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应级试,二十六年,以 贡生考补正兰旗教习,授知县,因愤于“悠悠斯世,无可与语”,不就。漫游燕、越、齐、鲁、越之间。四十五年举应天试,四十八年,中进士第一,殿试中一甲二名,授翰林院编修。五十年科,左都御史赵申乔,据《南山集·致余生书》中引述南明抗清事迹,参2戴名世 “倒置是非,语多狂悖”,“祈敕部严加议处,以为狂妄不敬之戒”。由是,《南山集》案 发,被录下狱。五十三年三月六日被杀于市。著有《四书朱子大全》以及大量散文。同族后 人戴衡搜集整理遗文,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编成《戴南山先生全集》14卷,光绪时刊行传世。
方苞(1668-1749):清桐城人,字凤九,号灵皋,晚号望溪,康熙进士,1711年因戴名世《南山集》案受牵连下狱,获释后命为康熙帝编校《御制乐律》等,官至礼部右侍郎。与刘大魁、姚鼐同为古文“桐城派”代表。他在文学方面的最主要的贡献是提出古文“义法”,坚持“文”“道”统一。主张散文应宣扬儒家伦理纲常,对清代文学颇有影响,散文获《狱中杂记》等名闻后世,有《方望溪先生全集》。
吴敬梓(1701-1754):清全椒人,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出身于探花第中,自幼过着“笙簧之艺,渔猎百家”奢华生活。后家道败落,移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安徽巡抚荐他应博学鸿词试,以病不赴。晚年贫困,漂泊扬州,卒于他乡。所著《儒林外史》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第一部“讽刺之作”对封建社会,尤其是科举制度进行了无情揭露与抨击。另著有《文木山房集》、《史汉纪疑》。
41516安徽名人录
(二)(2009-11-27 20:21:41)近现代:
胡适(1891-1962),安徽绩溪县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领导人。在五四时期引领了新文学革命、白话文运动、新诗革命和新学术革命。中国现代著名学者、哲学家、教育家、文人。早年就读于上海中国公学。1910年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后于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主张文学改良。参与编辑《新青年》,发表《建设文学的革命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偿试集》,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1919年,胡适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影响颇大。著有《偿试集》、《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等。
陶行知 1891-1946)现代著名教育家,黄山市歙县人。1927年,创办了闻名中外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师范,并提出了“社会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教育要深入民间、为民众生活服务、为抗日救国服务。1937年7月,创办了著名的育才学校。陶行知毕生从事平民教育事业,提出“从教人者教己,在劳力上劳心”的口号,主张“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梁菽麦黍稷下功夫”,体现了他面对工农大众的教育方针。宋庆龄为陶行知纪念馆题辞称之为“万世师表”。
陈独秀(1880-1942)安庆市怀宁县人,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政治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健将、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1902年在安庆组织“青年励志学社”,首次提出“民主与科学”口号。1915年,主编《青年》杂志(次年9月更名
8军。先后调任第四镇统制,为河间秋操北军总统、保定军官学堂总办、第六镇统制、江北提督等。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任第二军军统,往湖北镇压革命。旋授湖广总督。南北和议时奉袁意旨领衔北洋将领46人通电,迫清帝退位。袁任总统后,充陆军总长。民国2年(1913),代理国务总理,镇压“二次革命”。民国5年出任参谋总长,代徐世昌任国务卿。民国9年直皖战争爆发,被曹锟、吴佩孚解职。民国13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被推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执政。民国15年纵任军警屠杀爱国请愿学生上,造成三一八惨案。旋被冯玉祥赶下台。
冯玉祥(1882--1948),字焕章,原名基善,安徽巢湖人,行伍出身,“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主张抗日,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法西斯独裁统治。后在张家口成立抗日同盟军,任总司令,多次击败日军,收复大片失地。抗日战争初期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与张治中等一同参加了“八一三”凇沪抗战,是著名的爱国将领。
张治中(1890--1969)原名本尧,字文白。巢湖人,原国民党二级陆军上将。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是一位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曾三次到延安,代表国民党同共产党多次和谈并陪同毛主席往返重庆与蒋介石谈判。1949年4月,作为首席代表率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同共产党和谈,后留在北平,被人们称为“和平将军”。是国民党方面始终坚持国共合作的代表人物。
卫立煌(1897--1960)字俊如,合肥人。1912年当兵,1914年参加反袁世凯起义。1915年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北伐,1925年北伐战争时任第14师师长,1927年后历任国民党副军长、军长。曾率部参加对中央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围剿。”七七“抗战后,任第14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指挥忻口会战,毙伤日军2万余人。1938年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曾访问延安,热心与八路军合作抗日。1939
0皖革命军事委员会皖西分委主席。同年因反对张国焘“左”倾路线遭逮捕,在河南光山白雀园“肃反”中被错杀。1989年被中共中央确定为中共33位军事家之一。
王明(1904~1974)原名陈绍禹,字露清,金寨人。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委员、政治书记处候补书记。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初期,曾犯过“左”倾冒险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是中国共产党内这两次错误路线的代表。1956年后长期居住在苏联。1974年3月病逝于莫斯科。
李克农(1899~1962)巢湖人。民国15年(1926)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共上海沪中区委宣传委员、中央苏区国家政治保卫局执行部部长、中共中央联络局局长。曾参加长征。西安事变时,任中央赴西安谈判代表团秘书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上海、南京、桂林办事处处长,八路军总部秘书长,中共中央社会部副部长、情报部副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中共代表团秘书长。1949年后,历任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中央军委总情报部部长、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是全国政协常委、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赵朴初(1907~2000)
太湖县人。早年从事佛教和社会救济工作。民国25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负责上海战区难民收容工作,并动员大批青年参加抗日。民国28年参加宪政促进运动。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参与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曾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民政部副部长兼生产救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世界佛教协会联谊会副主席、中国中日关系史研究会会长、中国保卫儿童委员会主任、中国书协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中日友好协会副会长、民进中央主席、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朱光潜(1897~1986)
桐城人。早年留学英、法,民国22年(1933)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文学院西语系教授,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武汉大学外文系教授、教务长,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1949年后,先后被选为全国文联理事,中国美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作协顾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英语系一级教授,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委员。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在美学领域,从介绍西方美学名著和名著选读、美学概论到著述《西方美学史》,开拓了中国美学研究的新领域。主要著作和译著有《变态心理学派别》、《文艺心理学》、《谈修养》、《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歌德谈话录》、《朱光潜美学文集》等。
张恨水(1895~1967)
原名张心远,潜山人。著名新闻工作者、通俗小说家。民国8年(1919)任《皖江报》编辑,后担任《益世报》、《世界晚报》、《世界日报》记者和副刊编辑。此间相继发表《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剑胆琴心》等小说。特别是《啼笑因缘》一经报纸连载,不胫而走,出书后被改变为话剧、电影和曲艺,引起全国由南至北的“啼笑因缘”热。共和国成立后,继续写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白蛇传》《孟姜女》等历史题材的小说。曾任文化部顾问、中央文史馆馆员。
王稼祥(1906--1974)原名嘉祥,又名稼蔷,泾县人。1930年任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秘书和《红旗》、《实话》总编辑,苏区中央局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兼外交人民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4年参加长征。遵义会议会后任中央三人军事小组成员。1937年赴苏联,任中共驻第三国代表。次年回国,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主席和军政学院院长。建国后,曾首任驻苏联大使,后历任外交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长,全国政协常委,是中共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八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七、十届中央委员,著述集为《王稼祥选集》。
严凤英(1930~1968)桐城人。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10岁时拜师学黄梅调,15岁参加程积善戏班。1953年参加省黄梅戏剧团。1954年主演《天仙配》,参加华东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得演员一等奖。自后主演《女驸马》、《牛郎织女》、《柳树井》等50多出,有的被搬上银幕,使黄梅戏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她的表演细腻真实,唱腔朴实动人,吐字明快清楚,音色圆润优美,被誉为“严派”。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妇联委员、文联委员、戏剧家协会理事、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副团长。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害致死。
邓稼先(1924~1986)
怀宁人。民国37年(1948)留美,获物理学博士,曾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员会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第九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学部委员,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研制和发射核武器的主要技术领导人之一,被誉为中国“两弹元勋”。
杨振宁(1922--),合肥人,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1942年西南联大毕业,1944年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1945年在西南联大附中教学后赴美,1948年夏完成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1957年和李政道合作推翻了爱因斯坦的
4丞相,后为左丞相。十三年,以谋逆罪为朱元璋所杀。十九年至二十三年。朱元璋以其“通倭、通元(北元)”之罪,穷究其党羽,受牵连被杀者达3万多人,史称“胡狱”。
清:
萧云从(1596~1673)字尺木,号默思,又号无闷道人。祖籍当涂,芜湖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姑熟画派创始人。幼而好学,笃志绘画、寒暑不废。明崇祯十一年(1638)与弟云倩加入复社,次年为副贡生。入清不仕,闭门读书赋诗作画,或遨游名山大川。善画山水格疏秀,兼工人物,与孙逸齐名。早期作《秋山行旅图卷》,绘《太平山水图》43幅,另有《闭门拒额图》、《西门恸器图》、《秋山访友图》、《江山览胜图卷》、《归寓一元图卷》、《谷幽深卷》、《崔萧诗意卷》等。清康熙元年(1662)重修太白楼,画匡庐、峨嵋、泰岱、衡岳四大名山,7日而就,遂绝笔。晚年结识铁匠汤天池,指导汤以铁作画。著有《梅花堂遗稿》、后黄铖编有《萧、汤二老遗诗合编》,画为故宫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所珍藏。
汤 鹏 字天池。清顺、熙(1644~1722)间铁画艺人。祖籍徽州,迁居江苏溧水。幼年来芜湖学铁工,及长,自营铁业作坊,初制单枝铁花和饰有内裱绢纸的铁花灯供敬佛之用,后将二者揉合为一体,创制铁画。能揉铁作花竹虫鸟,曲尽生致,又能作山水屏障。铁画问世后,人皆珍爱之。曾从萧云从学习画枝,受萧指点,技艺益精,名噪一时。
杨光先(1597~1669)字长公。世袭新安卫副千户,让职于其弟光弼,以布衣游北京。明崇祯十年(1637),抬棺上疏劾大学士温体仁等,被杖谪戍辽。明亡后家居。清初,清迁任用德意志传教士汤若望为钦天监,废明《大统历》,用《西洋新法历书》。光先先后撰《群邪论》、《辟廖论》以反对,嘲笑传教士带来的地球说不合理,天主教荒诞无稽,提出“宁可使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顺治十七年(1661)具呈礼部,指控天主教非中土圣人之教。礼部不准。四年后又接连向礼部控告传教士有颠覆中国之阴谋,称汤若望所订历法不准,为荣亲王选择葬期、山向“俱犯杀忌”。礼部会审,定汤若望凌迟,南怀仁等3名外国传教士流放,并取缔天主教,在钦天监任职的中国人以“附逆”之罪,“翻被剪除净尽”。杨被任命为钦天监副,旋升监正。杨以仅知历理,不知历数为由,5次提出辞职,未准。康熙六年(1667)错推明年闰月,被革职。八年,康熙让其与南怀仁辩论中西历法高低,经实测,西法准确。南朝臣议复:杨光先死罪,妻子流徒。康熙念其年老免处。旋暴死于山东南归途中。
弘 仁(1610~1664)字无智,号渐江。俗姓江,名韬,字大奇,又名舫,字鸥盟。明末诸生。明亡离歙去武夷山,从建阳古航禅师为僧。顺治十三年(1656)由闽返歙,往西干五明寺。画从宋元各家入手,万崇倪瓒画法,为新安画派奠基人。画师古人。更师造化。返歙后每岁必游黄山,以“江南真山水为稿本”,曾作黄山真景50幅,笔墨苍劲整洁。富有秀逸之气,给人以清新之感。其《黄山松石图》亦伟俊有致,不落陈规。所作《晓江风便图》写浦口景色,笔墨贺劲,兼用侧锋,是其晚年代表作。除山水外,亦写梅花和双钩竹,与杳士标、孙逸、汪之瑞并称“新安四大家”(亦有称“海阳四家”)。行书法颜真卿,楷书学倪云林,得其神韵,亦工诗,后人辑成《画偈集》148首。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桐城学者考订认为方以智出生于桐城县城凤仪里,枞阳学者认为今属枞阳浮山人,待考订。)方孔子。少年时与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城等参加“复社”活动,时称“明季四公子”。崇祯十三的(1640)中进士,因其父败于张献忠,被杨嗣昌诬谧下狱,为父辩诬,怀血疏号泣,膝行于长安门外两年,其父被开释,以智亦被任命为翰林院检讨。李自成攻入北京时被执。后逃出投效福王。马士英、阮大铖加害东林党从。乃穿道士服,逃至天台、雁岩间卖药为生。清顺治三年(1646)年,明桂王朱由榔在肇庆建立政权,以知任右中允,充经筵讲官,旋迁待讲学士,次年迁礼部待即、东阁大学士,不久被太监王坤排挤罢相,后称疾屡诏不起。永历四年(1649)奉诏入史局,移居平乐。次年清兵攻隐平乐时被执,清将马蛟麟迫其投降,命左置官服,右置刀剑,任其选择,命左置官服,右置刀剑,任其选择,以智毅然站在右边。马蛟麟为之折服,允其为僧。遂改名宏智,字无可,别号药地、浮山愚者、愚者大师、极刃老人等。晚年定居江西庐陵青原山净居寺。康熙十年(1671)冬被清廷逮捕,在解往广东途中,路过江西万安惶恐滩头时死于舟中。其博涉多通,对天文、地理、历史、物理、生物、医药、文学、音韵、书画等多有研究。其于自然科学方面的居就较为集中地体现在所著《物理小识》里,为继承发展古代科学技术作出卓越贡献。另著有《通雅》、《药地炮庄》、《东西均》、《禅乐府》、《四韵定本》、《医学全通》、《浮山文集》、《学易纲宗》、《切韵源流》、《五言古诗》等。
钱澄之(1612~1693)原名秉镫,字饮光,一字幼光,号田间,别号西顽。清桐城(今属枞阳古塘乡)人。明末诸生。弱冠时以拦巡按御史车驾,揭发其贪污枉法及其秽行而闻名。后漫游吴越,结识陈子龙、夏允彝等,组织“云龙社”,与“复社”相应和。弘光帝时,阮大铖迫害“复社”文人,遂避走吴中、浙江、福建、广东,经黄道周荐给唐王,授彰州推官,改延平府。桂王时(1646)授礼部仪制司主事。永历三年(1469)授翰林院庶吉士。官至编修知制诰。曾在吴江起兵抗清。清兵攻陷桂林后,8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他调任直隶布政使,并入京处理教案。1901年李鸿章病死,遂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次年任山东巡抚。曾留京与外国交涉撤销天津都统衙门,归还津榆铁路,事竣赴山东任所。值黄河决口,组织官民,筑堤防堵。1904年任两江总督,1906年任闽浙总督,未任,旋调两广。次年以老告归。1917年张勋复辟,被委任为协办大学士。卒后谥悫慎。著有《易理荡参臆言》、《负喧闲语》、《玉山诗集》、《周悫慎公全集》。
吴汝纶(1840~1904)字挚甫,一作挚父。清桐城(今属枞阳会宫乡)人。其父吴元甲为1851年举人,曾被曾国藩聘为家庭教师。汝纶少年家贫力学,早著文名。1864年中举,次年成进士,授内阁中书。留佐曾国藩幕府,继入李鸿章幕,掌管奏议。历官深州、冀州知州,在两州开办书院,亲为讲授。曾在冀州兴修水利。后辞官任保定莲池书院山长。1902年被张百熙荐举以五品衔充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力辞不就。五月赴日本考察学制,写成《东游丛录》。九月回国,请假回故里扫墓,并筹办桐城小学堂于安庆抚署。次年病卒于家中。擅长散文,为桐城派后期作家。治学由训诂以通文辞,于群经子史、小学音韵深有研究。著有《易说》、《写定尚书》、《尚书故》、《夏小正私笺》、《深州风土记》、《吴挚甫文集》、《吴挚甫尺牍》、《吴挚甫先生函稿》、《桐城吴先生日记》、《李文忠公事略》、《桐城吴先生全书》、《桐城吴先生遗书》等。
杨月楼(1844~1889)名久昌,派名久先。清咸丰间随父到北京天桥卖艺,被徽居名角张二奎收为弟子,使习武生。初在上海搭班,隶丹桂园。所演《安天会》等猴戏。动作灵活如猴,有“杨猴子”之称。后至北京,隶春台班。1876年复至上海开鹤鸣园。不久,回北京隶三庆班,为“京剧鼻祖”程长庚器重,以三庆班事相托。1882年程长庚去世,接掌三庆班。曾为慈禧太后演出,在京、沪享有盛名。1888年入升平署,供奉内廷,兼领三庆班。其文武兼长,尤以演孙悟空出色。擅长《芭蕉扇》、《五花洞》、《蟠桃会》、《长坂坡》等戏。
孙多森(1867~1919)字荫庭。其父曾任江苏记名道、南京洋务局总办。家资臣富。1885年中秀才,继办贡生,捐候补同知。1898年2月在上海创办国内第一家华商面粉厂——阜丰面粉公司,任总经理。其兄孙多鑫任协理。1901年升候补道,任上海电报局帮办。1905年与聂之台等筹建上海商务总会,任会董事兼副会长。翌年去天津,接替病故的孙多鑫,与周学熙共同经营启新洋灰公司和滦州矿务公司,任两公司协理。1908年又兼北京自来水公司协理。次年任直隶工艺总局总办兼直隶出品协会协理。翌年任直隶劝业道,不久遭弹劾,遂辞职,仍任启新洋灰公司和滦州矿务局公司协理。1911年12月清廷内阁和议代表去上海议和。翌年奉派任安徽实业司司长,旋被免职。同年9月,任北洋政府国家银行事务所会办,旋应邀筹办中国银行,任筹备主任。1913年4月被任命为中国银行总裁。同年6月被解职,奉袁世凯命任安徽省都督兼民政长,因皖革命党人抵制而离院。不久又奉命任赴日本实业调查专使。回国后在北京发起组织中日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任总裁。1914年任参政院参政、全国农工银行筹备处筹备员。是年又与周学熙创办通惠实业特种公司,任临时总裁。翌年筹办中孚银行,任总经理,相继在北京、汉口、上海设分行。1918年银行开办国外汇兑,为我国第一家特许经营外汇的商业银行。病故于天津。著有《直隶实业汇编》。
程家柽(1874~1914)字韵荪、豫荪、下斋。出生书香世家,清末秀才。19岁考入武昌两湖书院。1899年选送日本官费留学。结识孙中山。加入“兴中会”与秦力山等人先后组织成立“ 励志社”、“恳亲会”、“青年会”。创办《译书汇编》和《国民报》宣传革命,反对满清统治,并参加“拒俄”、“拒法”反帝爱国运动。1903年秋,潜回国内,策动革命。清廷始以高官厚禄收买,继以“逆竖倡乱”罪名,斥令两湖书院开除其学籍,取消官费留学资格,并悬赏缉捕,遂再渡日本。1905年与宋教仁、田桐等在东京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导,任编辑长。同盟会成立,杂志更名为《民报》,为同盟会机关报。曾被选为同盟会外务科负责人。1906年回国,先后任京师大学堂教授、邮传部主事。次年遭袁世凯缉捕,避逃日本。1909年载泮摄政,应陆军部之聘,回国编纂陆军教科书,与程梦余筹创办《国风日报》。辛亥革命成功,孙中山授予幽燕招讨使之职,后改授安徽省军政府高等顾问。1913年,在《国风日报》上发表《袁世凯黄梁梦》一文,檄讨袁世凯复辟。“二次革命”失败,潜入北京,与熊世贞等密谋刺杀袁世凯,事泄被捕,于翌年9月23日就义。
吴樾(1878~1905)字梦霞,后改孟侠。清桐城(今属枞阳高甸乡)人。12岁起参加童子试,屡试不第。1900年离家入沪,次年北上保定,曾任职于某县应局。1902年入保定高等师范学堂。在校受反清革命书刊影响,思想由改良主义转向革命,欲暗杀清廷朝臣以促进革命。1904年冬结识革命党人赵声、杨笃生,由杨监誓,与马鸿亮等人加入组织,组成“北方暗杀团 ”,任支部长。杨笃生将其介绍给光复会会长蔡元培。1905年7月16日,清廷宣布派载泽、端方等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吴樾决定改变行刺铁良为炸出洋考察的五大臣。9月24日饰作随从,登上五大臣列车。因机车与列车相接撞击,引爆炸弹而牲。著有《暗杀时代》、《意见书》。
范传甲(1873~1908)1904年到安庆,投入武备练军,与柏文蔚等组织“同学会”。后选入工程学校,送南京讲武堂学习。回安徽后,任工程队队长,密谋反清革命。后至南京,与赵声等结识,准备联合发动起义。1908年清廷调集湖北第八镇、江南第九镇、安徽第三十一混成协新军在安徽太湖会操,值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相继死云。遂与熊成基约定在安庆起义。11月19日夜,熊成基从城外炮营发难,率军进逼城下。传甲在城内应援未成,被捕牺牲。
施从云(1880~1912)字燮卿。弱冠投军,选送入保定将弁学堂。历任排长、督队官。1910年新军第二十镇成立,任第七十九标第一营管带。与王金铭、冯玉祥发起组织“武学研究会”,秘密鼓吹革命。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力劝统制张绍率部起义未遂。次年1月,与王金铭发动滦州起义,宣布滦州独立,成“北方革命军政府”,被推为总司令,王金铭任军政府都督,被推为总司令,王金铭任军政府都督,率军登车西进,准备进攻天津。1月4日与清军激战于雷庄附近,清军诡称议和,将其诱捕杀害。
宋玉琳(1879~1911)又名予琳,定建候。同盟会员,“岳王会”安庆分会负责人之一。15岁凤阳府童子试案首,补博士弟子员。1907年春,就学于安庆巡警学堂,参与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安徽巡抚恩铭未遂被捕,翌年释放。十一月九日,参加“岳王会”,为新军马炮营策划起义,再次失败。1909年往南京联络同志再谋起义。翌年秋,回安庆复考入高等巡警学校。1911年约江淮革命志士97人赴广州。任黄兴部粮官。参加广州起义,攻打督署,失败被捕。刑讯时,言词激昂慷慨:“安庆之役,吾应死而不死,将有以报吾死友,今日者可以死矣”。声色凛然不可犯。就义后遗骨葬于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
张汇滔(1882~1919)名维藩,字孟介。正阳公学毕业后,入安庆武备学堂,后入清廷新军,与熊成基、柏文蔚等组织“同学会 ”。因宣传革命,引起清廷注意,乃逃往上海。1905年东渡日本,入监警学校,后加入孙毓筠在日组织的“阳明学社”。
33435洋灰公司,后创办滦州煤矿公司。1908年初,创办京师自来水公司。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先后两次出任内阁财政总长。后因反对袁世凯僭位,被软禁于北海。袁暴死后,始恢复自由。1918年到1921年,先后创办中国实业银行和大宛农工银行,创办华新纺织有限公司,在天津、唐山、青岛、卫辉等地开设纱厂,成为当时华北棉纺织业的巨擘。1922年3月,在秦皇岛开办耀华玻璃公司,设启新机器厂于唐山。1927年引退,病卒于北京寓所。
倪嗣冲(1868~1924)原名毓桂,字丹忱。阜阳县倪新寨(今属阜南县)人。1893年秀才,数试举人未中。后投清山东巡抚袁世凯,任思县县令。以镇压和团擢黑龙江布政使。1906年因贪污被革职。后被袁世凯起用任河南藩台。曾血腥镇压占领阜阳的淮上革命军,杀害有凤、寿口音(革命军多系凤台、寿县人)者600多人。1913年任安徽清乡督办,镇压安徽讨袁军,占领安庆后,任安徽都督。次年任安武将军,督练安徽军务,所部始称安武军。因支持袁世凯称帝,封一等公爵,支持解散国会和张勋复辟,被溥仪封为安徽巡抚。后复任安徽省长兼督军,并升任长江巡阅使,派兵入湖南。1920年皖系战败后解职。病死于天津。
徐 谦(1871~1940)字季龙,孝名佐治,晚年自署黄山樵客。1903年中举,次年成进士,入翰林院仕学馆攻读法律政治。1907年毕业,授翰林院编修。次年补授京师高等检察厅检察长。1912年任唐绍仪内阁司法部资长,不久随唐等人辞职,旋被推举为国民党本部参议。宋教仁被刺,徐公开发表《布告国民》,号召武装反对老中青世凯。袁死后,任段祺瑞内阁司法次长。曾发起建立全国基督教救国会。1917年南下护法,为大元帅府秘书长。翌年以南方代表身份出席巴黎和会。回国后任天津《益世报》主编。1921年任民国政府大理院院长。翌年任岭南大学文学系主任。曾应冯玉祥之邀,任俄文法政专门学校校长及中俄庚款委员会主席。1925年被选为广东国民政府委员兼管司法行政。次年当选为国民党第二次党代会中央执行委员,旋任国民党北京执行部主任。曾介绍冯玉祥加入国民党。又去广州任中央执行委员、司法部长。1927年在国民党第二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常委、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军委主席团成员、国民政府常委。曾去郑州为冯玉祥制定清党章程。7月被国民党中央执行监察委员会联席会议认为有”附共嫌疑“,11月声明退出政治活动。不久去香港,定居九龙。1933年11月参加福建人民政府,被任命为最高法院院长。次年1月复去香港。抗日战争期间,出任国防委员会委员。病逝于香港。著有《民约总论》、《刑法丛编》、《劳资合一》、《诗词学》、《笔法荟谈》。
许世英(1873~1964)字静仁,秋浦(今东至)人。1885年中秀才。两次参加乡试均落第一等,授刑部浙江司副主稿。1899年升刑部直隶司主稿。1902年任刑部六品主事。1905年清廷设巡警部门,任巡警总厅行政处佥事,次年春升四品。1908年任奉天高等审判厅厅丞。翌年受命到欧美考察司法,参加第八届世界临狱改良大会。1911年春回国,奉调往山西任提法使,次年被袁世凯任命为大理院院长,9月继任赵秉钧内阁司法总长。与徐谦、陈锦涛等发起组织”国民艺进会“。1913年以司法总长身份阻挠宋教仁被刺案的审理调查。”二次革命“失败后,熊希龄组阁,他辞去总长职,任奉天民政长,与段祺瑞结拜为”盟兄弟“。次年被调入京充约法审查员。同年5月出任福建巡按使。1916年4月辞职,不久任段祺瑞内额内务总长,又改任交通总长。因津浦铁路租书、购书受贿案而辞职。次年任华意银行总裁。1921年9月出任安徽省省长。翌年因坚持裁撤安武晕,被迫卸去省长职,任航空署督办。192 4年11月被免职。段祺瑞任命为筹委会秘书长。次年底被任命为筹委会秘书长。次年底被任命为内阁总理。1926年辞职去上海,参与组织反对孙传芳的苏浙皖联合会,遭通缉逃
8陶咏、桐馨、中光、崇林、松庆、双胜各社,以下生挑大梁,与梅兰芳、余叔岩一起被认为是京剧三大代表人物,享有”武生宗师“盛誉。在艺术上师承家学,师法俞菊笙、杨隆寿,更能博采众长,他在京剧舞台上塑造 云、高宠、姜维、高登、楚霸王、孙悟空、金玫豹等艺术形象,突破前人窠臼,自成风格,把剧艺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形成人们所推重的”杨派"。
第四篇:山西名人录
山西名人录(部分)
乔吉(约1280——1345),也称乔吉甫,字梦符,冀宁路阳曲(今太原市)人。元代著名的剧作家、戏曲理论家。
萨都剌(约1272——?),字天锡,号直斋,回族。元代著名的少数民族诗人,并擅长书画,至今故宫还珍藏着他的两幅名画。
关汉卿(约1220——约1300),元朝戏剧家。号已斋叟,解州(今山西运城)人。在大都的玉京书会中从事杂剧创作。他多材多艺,会围棋,会歌舞,会吹弹,会吟诗,会演剧。所作杂剧六十余种,现存十三种,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等,其作品对后世影响极大,为元曲四大家之首。
白朴(1226——约1306),元朝戏剧家。山西河曲人。金末战乱时失母,由元好问教育成长。入元不仕,参加玉京书会,从事杂剧创作。作品存目十六种,今存《墙头马上》、《梧桐雨》,《墙头马上》为代表作,歌颂自由恋爱,反对封建礼教。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郑光祖,元后期剧作家。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作剧十八种,今存八种,主要是爱情剧和历史剧,《倩女离魂》为其代表作,表现封建压迫下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强烈愿望。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清徐人。相传为施耐庵的学生,撰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演义》、《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诸书多传世,但均为后人修改。有说《水浒传》亦为他所撰,或说施耐庵撰,罗贯中编次。另有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薛宣(1389——1464年),字德温,号敬轩,明代平阳府河津人。是明代大臣、学者和文学家、教育家。正统中因忤奸臣王振,下狱论死,多人请愿,才得免死。其学说宗程、朱,以复“性”为主,又以主张“理在气中”修正朱熹“理在气先”之说。有《读书录》、《薛文清集》、《从政名言》、《河汾诗集》等。
乔宇(1457——1524),明朝大臣,字希大,号白岩,乐平(今山西昔阳)人。成化进士,授礼部主事,官至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宁王朱宸濠反,扬言旦夕下南京,他严为警备,斩宸濠潜伏南京为内应之羽三百人,吏其不敢东向。宸濠败,武宗幸南京,论功加太子太保,又加少保。世宗即位,召为吏部尚书,朝政为之一清,凡为权贵所黜者,皆起列庶位。“大礼”之争起,世宗召席书、桂萼等,他力谏,因忤帝意,被夺官。他善诗文,有《乔庄简公集》。
王琼(1459——1532),字德华,号晋溪,太原人。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历事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官至户部、兵部、吏部尚书,连进“三孤”、“三辅”。主要功绩有治理运河,整束西北边防,任用王阳明平定了宸濠叛乱。史家称他与于谦、张居正为明代三重臣。
麻贵,大同府右卫(今右玉县)人。明代守边抗倭将领之一。曾援助朝鲜抵抗日本侵扰,同朝鲜将领合力作战,将日寇全部驱逐出境。
王家屏(1538——1603年),字忠伯,明大同府山阴(今山阴县)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敢于冒死直谏,以为人正派不阿权贵著称。近年来有学者认为《金瓶梅》为其所著。
第五篇:泰安名人录
泰 安 名 人 录
鲍叔牙(约前723或前716年~公元前644年)
鲁国平阳(今新泰市汶南镇鲍庄)人,春秋时齐国大夫,以知人善任著称。少年时与管仲友善,两人合伙经商,每次赚了钱,管仲总是多分给自己,少分给鲍叔牙,鲍叔牙从不计较,这就是有名的“管鲍分金”故事。齐襄公乱政时,管仲随公子纠奔鲁,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出奔莒。襄公被杀,纠和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想任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却力劝桓公释放管仲代己位。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得以称霸诸侯,齐国成为强国。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少鲍叔能知人也。” 柳下惠(约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21年)
展氏,名获,字禽,又字季,春秋时鲁国大夫,曾为士师(掌管刑狱的官)。因食采柳下(今新泰市宫里镇西柳村),遂姓柳氏,谥号惠,称柳下惠。他博文达理,外和内介,以善于讲究礼节著称于世。孟子把他和伯夷、伊尹、孔子并提,称赞他是“圣之和者也”(《孟子·万章下》),“和圣”也就成了柳下惠的美称。《荀子·大略》还记载了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于是后人将其誉为作风正派、品德高尚的男子。柳下惠死后,葬在柳下村北,紧濒汶水,历代对其墓都妥为保护,至清代,墓犹高如山陵,俗称“王坟”。至今,柳下祠堂尚存,“和圣故里”、“柳下书堂”古碑依在。左丘明(约公元前540年~前452年)
鲁国都君庄(今肥城市石横镇衡鱼村)人,春秋著名史学家,儒学奠基人之一。著有《左传》《国语》,前者是中国古代
泰 安 名 人 录
字叔子,泰山郡平阳(今新泰市)人,西晋政治家、军事家。新泰地名来源,即是羊祜取新甫山、泰山合意,上表晋武帝所改。羊祜出生显贵,265年被晋武帝司马炎拜为尚书右仆射、卫将军、都督,管理荆州军事,垦田积粮深得百姓拥护,远近人皆来归降。他不居功,拒绝晋升,曾上奏著名的《让开府表》。278年病逝。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中赞其曰: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巾。程咬金(589年~665年)
又名知节,唐初济州东阿(今东平县斑鸠店镇)人,隋唐时著名将领。程咬金为灭隋兴唐,屡建伟功,其故事被采入《响马传》、《说唐全传》、《隋唐演义》等,成为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清《泰安府志·古迹》载东平县斑鸠店镇有程卢公衣冠冢。斑鸠店村还有程咬金庙,庙前楹柱镌联云:“偕叔宝翼秦王,悬甲军摧锋陷阵冠诸将;先世南次公仅,凌烟阁图功画像照千秋。” 石介(公元1005-1045)
宋代文学家,字守道、公操,北宋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东南)人,家居徂徕山下,学者习称其为徂徕先生。北宋儒家学者,经学家、文学家,与胡瑗、孙复一起被后人合称为“宋初三先生”。石介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曾历任秘书省校书郎、郓州观察推官、镇南军节度掌书记、嘉州军事判官、国子监直讲等职。范仲淹等于庆历三年(1043)行“新政”,石介积极参与,写了《庆历圣德颂》,指名道姓地品评人物、褒贬大臣,因此得罪了不少人。有《徂徕石先生文集》二十卷,其中卷一至卷四为诗。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四《徂徕先生墓志铭》,《宋史》卷四三二有传。石介诗四卷,以清光绪十年刊潍县张次陶藏影宋本为底本。校以清康熙五十五年燕山石氏刻本(简称石本),康熙四十九年徐肇显刻本(简称徐本),清乾隆五十七年剑舟居士钞校本(浙江图书馆藏,简称剑本)等。“新政”失败后,石介遭人陷害,牵连到范仲淹、富弼等人。范仲淹、富弼只能自请外任,石介也难于立于朝,得判濮州,泰 安 名 人 录
五贤之一。幼时父母双亡,其兄宋绪田抚养。万历辛丑年(1601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改御史,巡抚江南,兼督学政。万历晚年朝政废施,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爆发刘天绪起义,宋焘上疏曰:“自采榷议兴,民不堪命,一夫振呼,而从者响应。宜及时发内帑之金,停无艺之税,克诘戎兵,简炼将帅,则内治顺而外防固矣。”又斥责首辅朱赓。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秋,江西参政姜士昌因直言被贬,宋焘上疏为其伸冤,斥责辅臣李廷机等,神宗大怒,贬为平定州(今山西平定县)判官。不久罢归故里,“解绶归里之日,囊箧若涤,惟简册书笥(书箱)而已”。
乡居期间在泰城灵芝街“青岩居”讲学,王楫等皆出自其门下。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五月二十八日,因“背疽发作”而卒,葬于泰安城西上旺村凤凰岭下。封光禄少卿。崇祯七年(1634年),王楫撰《宋绎田先生传》。清人周文光有《拜绎田先生墓》一诗。著有《泰山纪事》三卷,“一卷曰《天集》,记天神事;二卷曰《地集》,记古迹;三卷曰《人集》,记名宦人物。”又有《岱下小史》、《州志补遗》等,另有诗集《青岩居草》和《落花全韵》。钱乙(1032年~1113年)
字仲阳,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宋代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宋代著名儿科医学家。著有《伤寒论指微》五卷、《婴孺论》百篇等书,惜已失传。其弟子阎季忠搜集钱乙论述、医案、处方及各种资料,于公元1119年整理编辑而成《小儿药证直诀》。该书比欧州最早出版的儿科著作早三百年,是世界上现存
泰 安 名 人 录
萧大亨(1532年~1612年)
谱名应文,字夏卿,号岳峰。山东肥城安驾庄镇南夏辉村人。明代后期重臣。幼年家贫,其父迁至泰安城里,以卖豆腐为生,萧大亨随父居住。6岁就读私塾,1562年(明嘉靖四十一年)中进士,初授山西榆次知县。时值榆次连年灾荒,民众饥寒,流离失所。萧大亨张榜招抚流民,呈请发仓赈济。并力除时弊,改革赋税,百姓拥戴。1565年(明嘉靖四十四年),擢户部主事。翌年,升户部陕西司郎中。之后,历任河南按察司佥事、陕西按察司佥事、山西布政司右参议。于边陲之地抚民备兵,参与督师出边,打败南侵的鞑靼敌军。并把握时机,达到“款贡”之礼,促成贡市。施天裔(1641年~1690年)
字泰瞻,号松岩,泰安人。明末被清兵掳去关外,途中生病,被周曰宣收留,随改周姓。后应试成贡生。清顺治四年(1647年)任睢州知州,任上廉政而有才干,迁任东祥知府。1659年任陕西右布政使。不久任山东左布政使。1665年得到皇帝的准许恢复本姓。1683年任广西巡抚。1685年归故里。任山东左布政使期间,主持重修泰山顶碧霞祠南天门等。1668年受郯城地震影响,岱庙损坏严重,施主持重修岱庙,历10年工竣,亲自撰重修碑文。
赵国麟 字仁圃,号拙庵,清泰城东关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授长垣县令,兼管内黄县事。后升永平府知府、福建巡抚、刑部尚书、礼部尚书。乾隆四年(1739年)拜文渊阁大学士。乾隆七年因事罢职,次年还居乡里,不久恢复其礼部尚书衔。赵一生潜心治学,著有《文统类编》、《大学困知录》、《书院口授讲义》、《云月砚轩藏稿》、《拙庵近稿》、《小园杂记》、《塞外吟》、《居岱渊源》等。86岁病逝,葬泰城西天平山。道光九年,泰安县知县徐宗干奉赵人五贤洞,为泰山五贤之一。范明枢(1866—1947)
名昌麟,又名炳辰,字明枢。泰安城元宝街徐家花园人。教育家、知名人士。幼年家贫,刻苦读书间习农事。23岁入邑庠,补增广生员,后任塾师数载,继考入泰山上书院深造。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留学日本,就读师范专科。学成回国后,致力于教育事业。先任泰安劝学所所长,在泰安创办女子小学及县教育图书社;继赴济南创办省立模范小学,并任职于省教育厅。孙传芳(1885-1935),
泰 安 名 人 录
字馨远,山东省泰安下乔庄(今属于泰安市岱岳区祝阳镇下乔庄)。生于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家境贫寒,早岁丧父,其母受婶母虐待,不能相安共处,被迫携同子女四人去济南谋生。孙传芳有姊三人,长姊嫁商河县程姓,次姊适历城县逯姓。又随其母去商河,就食于程家,时传芳方l0岁。1899年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孙传芳又随其母及三姊避居济南。适有山东巡抚袁世凯部下武卫右军执法营务处王英楷,其妻患疯癫,经人说合娶孙传芳之三姊为二房,并供养孙传芳母子生活。时孙传芳年已15,附读于王家。1901年,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调保定,王英楷亦携眷及孙氏母子迁往保定居住。王耀武(1904年~1968年)
字佐民。山东泰安夏张乡上王庄人。抗日英雄,功劳甚至大过张自忠。耀武黄埔系骨干将领,冷静机智,在江西剿共战争中崛起,在抗日战争中大放异彩,带着74军打遍了大江南北,以上高、常德、雪峰山三战最为出色,凭战功出任方面军司令官和山东省政府主席,在军界长期流传着“三李不如一王”的说。(指李延年、李仙洲、李玉堂,皆黄埔一期学员,山东人)。
李鹤年(1895-1969),原名李传龄,又名李茂三,泰安县东向村(今肥城市边院镇东向村)人。早期中共党员之一,职业革命者。
李鹤年出身贫苦农民家庭,早年入武校学艺,16岁辍学务农。他兄弟5人,靠租种十几亩薄田勉强糊口,后以微资做本钱开馍馍铺,赚取薄利,以补家用。
1916年春,李鹤年家境日艰,为寻生路,只身到淄博当煤矿工人。时值
泰 安 名 人 录
以营救被捕的同志。三天后,他们的活动被敌人察觉,受通缉。李鹤年被迫去北京,后转张家口隐蔽。是年10月,党组织让他改扮成华侨商人回到家乡,待机开展革命工作。
李鹤年回到家乡后,仍与赵士炎保持联系。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他在东向镇中心开办了“平民饭店”。当时这一带土匪活动猖獗,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受到很大威胁,李鹤年以此为由,办起了“义武团”,自任团长,准备以此为基础开展党的地下武装斗争。1926年,赵士炎在上海被捕牺牲,李鹤年一度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1927年夏,李鹤年任东向小学校董,他以学校为基顾,团结进步教员,开办夜校,进行平民教育。7月,建立中共东向支部,李鹤年任书记。8月,根据中共山东省委的指示,在东向建立了中共泰安县委,李鹤年任组织委员。
1933年7月,临时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长宋鸣时叛变,临时省委遭破坏。12月,原泰安中心县委书记曹福广叛变,带领捕共队来泰安,李鹤年等22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被捕。在敌人的法庭上,他大义凛然,慷慨激昂,始终未暴露党的机密。国民党泰安县长周百煌暴跳如雷,将李鹤年判刑5年,送往山东
泰 安 名 人 录
年,他主演的《十字街头》和《马路天使》轰动国内外影坛,被誉为“中国影坛上开放的一朵奇葩”。1968年后,开始从事文艺人才的培养工作,曾随中国艺术团出访朝鲜和日本。晚年集一生之艺术理论结晶,撰写了《银幕形象塑造》和《地狱之门》两书,是表演艺术理论方面不可多得的专著。198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万里
1916年生,男,汉族。泰安东平县州城镇西卷棚街人。早年在家乡接受小学和初中教育,1933年秋考入山东省立
泰 安 名 人 录
个美术学(书法方向)博士学位授予点,他担任博士生导师;1998年,国家人事部批准首都师范大学可以接收书法方向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由欧阳先生负责指导。至此,在他的主持下,首都师范大学率先在我国形成了完整的高等书法教育体系,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2002年,他被授予书法“教育特别贡献奖”;2005年,中国美术馆邀请他举办了“当代大家邀请展”;2006年,欧阳先生作客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和“艺术人生”栏目,引起强烈反响。吕凉:原名吕京。
电影、电视剧演员,1957年出生于北京,原籍山东泰安人。自泰安一中毕业后到山东泰安疗养院当工人。1978年,吕凉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1982年毕业分配到峨眉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相继在影片《星星星》、《不该发生的故事》、《无声的雨丝》、《咱们的退伍兵》等中扮演角色。由于他滑稽的外表,幽默诙谐的性格,所扮演的角色都是一些令人发笑的喜剧人物。1986年,吕凉调入上海人民艺术剧院,并在同一年,参加了影片《城市假面舞会》的拍摄。这次他饰演男主角罗汉,这也是吕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