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习近平: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党的独特优势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习近平: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党的独特优势
编者按:8月1日出版的第15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党的独特优势》。以下是文章全文:
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党的独特优势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中央决定召开这次大会,表彰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县(市、区、旗)党委,号召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向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学习,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是很有意义的。两年多来,创先争优活动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这个总要求,在全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次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都是经过各推荐单位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式推选出来的,对优秀个人还进行了全国网上投票推荐和网上公示,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刚才,胡锦涛同志亲切会见受表彰的代表,体现了党中央对创先争优活动取得成绩的肯定,是对全体共产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关心和鼓励。在这里,我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国各行各业的共产党员致以节日的问候!
中国共产党成立91年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改革开放,目的就是把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改造成为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彻底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前无古人、惊天动地的历史伟业,中国共产党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因而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历史已经反复证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风险、危机和艰难险阻,我们党都能领导人民战胜它们,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这是因为我们党是坚持为真理而斗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这种优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力量,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法宝。
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长期奋斗中党所形成的独特优势是全面的,包括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这些优势,保证了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用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起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保证了我们党坚持远大理想与具体历史阶段奋斗纲领相统一,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着中国社会前进的正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确方向;保证了我们党能够集中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集中全国各个领域中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充分发挥出他们在人民群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保证了我们党坚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严密的组织体系和铁的纪律,形成又有民主又有集中基础上的坚强团结统一,因而具有强大的战斗力。正是这些优势的全面形成和坚持发挥,使我们党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谱写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壮丽篇章,根本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我们一定要十分珍惜这些优势,一定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这些优势。
第一,要充分发挥党的理论优势,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努力提高广大党员和干部的思想理论素质,从理论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我们党成立时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正是因为我们党成功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认识和掌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克服各种错误倾向,不断形成革命、建设、改革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开辟中国人民救国、建国、兴国的正确道路;也正是因为我们党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教育人民,才能指引和鼓舞全党同志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一往无前地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奋斗。可以这样说,我们党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整个过程,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坚持立足中国的具体实际、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断创造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的过程;就是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过程。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充分发挥党的理论优势,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理论与运用理论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世界发展大势,深入研究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各个历史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解决重大问题的经验,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永葆指导思想的旺盛生命力。同时,还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用科学理论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认识,在大风大浪面前坚持正确立场,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第二,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最重要的就是必须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持贯彻艰苦奋斗、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勤俭建国的方针,从政治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坚定崇高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强大力量源泉,也是我们党的巨大政治优势。革命战争年代,千千万万的共产党人不为官、不为钱,不怕艰苦、不怕坐牢,慷慨赴难、从容就义,真正做到了为主义和信仰而奋斗而献身。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现在我们党执政的条件好了,有些党员和领导干部却在矛盾面前畏缩不前,在困难面前悲观失望,有的甚至抵挡不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而堕落为腐败分子,根本原因就是政治理想、政治信念出了问题。各级党组织一定要加强对党员和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志存高远,把远大理想落实到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上,满怀信心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国,是新中国一成立我们党就确定的一条重要建国方针,也是党的政治优势的重要体现。实行这一方针,发挥这一政治优势,不只是因为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要尽快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必须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业,而且也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绝大多数党员和干部在艰苦奋斗、勤俭建国方面做得是好的。但是也要看到,确有一些党员和干部把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渐渐淡忘了,大手大脚花钱,讲阔气、摆排场,搞所谓个人政绩,追求个人享乐。有的党员和干部甚至沉湎于灯红酒绿,以致跌入奢侈腐败的深渊,教训是十分深刻的。我们的经济再发展、国力再提高、生活再富裕,我们的党员和干部仍然要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要精打细算地节约一切可以节约的开支,集中更多的财力、物力用在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上,用在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上,用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家重点工程、战略工程的建设上,用在基础科学和高端应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上,用在国家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上。古人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条共有的警世箴言,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引为鉴戒。广大党员和干部要始终坚持勤俭为荣、浪费可耻和艰苦为荣、奢侈可鄙的良好风尚,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艰苦奋斗、勤俭建国这个党和国家的传家宝。
第三,要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坚持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和完善党的组织方式,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切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从组织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政党力量的凝聚和运用,在于科学的组织。我们党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了由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构成的科学严密的组织体系,使全党形成一个统一整体,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现在,我们党已发展成为拥有400多万个基层组织、82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集中了全国数量众多的先进分子和各方面优秀人才,具有强大的组织动员力。这是巨大的组织资源和组织优势。充分运用党的组织资源,把各级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发挥好,把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领导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进一步发挥好,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就有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要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特别是要培养和锻炼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形成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善于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干练而充满活力的各级领导层。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宽的视野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把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和实践锻炼,努力使自己成为对党忠诚、为民奉献的表率,成为坚持真理、讲求实效的表率,成为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表率,成为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表率。
要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还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使之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要适应经济结构和党员流向的发展变化,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原则调整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健全基层组织体系,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要结合经常性创先争优,加强和改进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心系人民群众,自觉为改革发展稳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第四,要充分发挥党的制度优势,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不断巩固党的团结统一和增强党的创造活力,从制度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它正确规范了党内政治生活、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反映、体现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利益与愿望,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制定和执行的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率的制度。因此,这是我们党最大的制度优势。我们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挥好这个优势,把切实推进党内民主、促进党内和谐与维护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努力在党内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其实质是按照党章的规定在党内生活中实现党员人人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平等,并且共同参与讨论、决定和管理党内事务。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落实党章和党内规章赋予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等各项民主权利,使广大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要积极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的环境和健康宽松的氛围,倡导党员讲真话、反映真实情况,要求领导干部倾听真话、了解真实情况,在广开言路中集中智慧,在民主讨论中形成共识。
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凝聚和行动一致的保证。我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我们党面临着艰巨复杂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维护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极为重要。特别要看到,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只有做到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形成正确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形成全党的统一意志,才能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才能保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才能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中央权威,确保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要建设和管理好一个有几千万党员的大党,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我们要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积极稳妥推进党务公开,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坚决克服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个人独断专行和软弱涣散现象。要加强地方党委领导班子运行机制建设,真正形成领导班子团结协作、高效运转、能及时发现解决存在的问题与矛盾的工作机制和管理机制。
第五,要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坚持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使党的一切工作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利益和要求,从作风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我们党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人民是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没有人民的支持,党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就一事无成。因此,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和丢掉这个优势,否则党的一切工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招致挫折和失败。我们党执政以后,有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和密切联系群众的环境,同时由于党的历史方位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这种危险以及其他危险和考验,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全党同志特别是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各级领导干部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经受住“四个考验”,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作出自己的贡献。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爱戴的根本原因,对于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至关重要。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产党员仍然要讲奉献,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仍然要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想群众之所忧,急群众之所难,谋群众之所需,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实实在在为群众解难事、办好事,把党的宗旨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党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必须贯穿于党的全部工作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拜群众为师,向群众问计,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增长智慧,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1年光辉的不平凡的历程。按照既定的奋斗目标,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回首过去,成就辉煌,我们深感自豪;展望未来,前景光明,我们信心百倍。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充分发挥党的各方面优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本文是习近平同志2012年6月28日在全国创先争优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第二篇:党的群众路线系列:习近平《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党的独特优势》
习近平: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党的独特优势
发布时间: 2013-07-01点击次数:18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中央决定召开这次大会,表彰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和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县(市、区、旗)党委,号召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向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学习,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这是很有意义的。两年多来,创先争优活动围绕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这个总要求,在全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取得了丰硕成果。这次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都是经过各推荐单位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式推选出来的,对优秀个人还进行了全国网上投票推荐和网上公示,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刚才,胡锦涛同志亲切会见受表彰的代表,体现了党中央对创先争优活动取得成绩的肯定,是对全体共产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关心和鼓励。在这里,我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国各行各业的共产党员致以节日的问候!
中国共产党成立91年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改革开放,目的就是把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改造成为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彻底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前无古人、惊天动地的历史伟业,中国共产党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勋,因而赢得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历史已经反复证明,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风险、危机和艰难险阻,我们党都能领导人民战胜它们,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这是因为我们党是坚持为真理而斗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优势。这种优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力量,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法宝。
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长期奋斗中党所形成的独特优势是全面的,包括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这些优势,保证了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用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起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保证了我们党坚持远大理想与具体历史阶段奋斗纲领相统一,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着中国社会前进的正确方向;保证了我们党能够集中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进分子,集中全国各个领域中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充分发挥出他们在人民群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保证了我们党坚持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严密的组织体系和铁的纪律,形成又有民主又有集中基础上的坚强团结统一,因而具有强大的战斗力。正是这些优势的全面形成和坚持发挥,使我们党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谱写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壮丽篇章,根本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我们一定要十分珍惜这些优势,一定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和充分发挥这些优势。
第一,要充分发挥党的理论优势,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努力提高广大党员和干部的思想理论素质,从理论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我们党成立时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正是因为我们党成功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认识和掌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克服各种错误倾向,不断形成革命、建设、改革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开辟中国人民救国、建国、兴国的正确道路;也正是因为我们党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教育人民,才能指引和鼓舞全党同志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一往无前地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奋斗。可以这样说,我们党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整个过程,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坚持立足中国的具体实际、实现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不断创造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的过程;就是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过程。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要充分发挥党的理论优势,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理论与运用理论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世界发展大势,深入研究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各个历史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解决重大问题的经验,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永葆指导思想的旺盛生命力。同时,还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深入学习和掌握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自觉用科学理论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认识,在大风大浪面前坚持正确立场,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第二,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最重要的就是必须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持贯彻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从政治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坚定崇高的政治理想和政治信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强大力量源泉,也是我们党的巨大政治优势。革命战争年代,千千万万的共产党人不为官、不为钱,不怕艰苦、不怕坐牢,慷慨赴难、从容就义,真正做到了为主义和信仰而奋斗而献身。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现在我们党执政的条件好了,有些党员和领导干部却在矛盾面前畏缩不前,在困难面前悲
观失望,有的甚至抵挡不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而堕落为腐败分子,根本原因就是政治理想、政治信念出了问题。各级党组织一定要加强对党员和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志存高远,把远大理想落实到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上,满怀信心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国,是新中国一成立我们党就确定的一条重要建国方针,也是党的政治优势的重要体现。实行这一方针,发挥这一政治优势,不只是因为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要尽快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必须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业,而且也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绝大多数党员和干部在艰苦奋斗、勤俭建国方面做得是好的。但是也要看到,确有一些党员和干部把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渐渐淡忘了,大手大脚花钱,讲阔气、摆排场,搞所谓个人政绩,追求个人享乐。有的党员和干部甚至沉湎于灯红酒绿,以致跌入奢侈腐败的深渊,教训是十分深刻的。我们的经济再发展、国力再提高、生活再富裕,我们的党员和干部仍然要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要精打细算地节约一切可以节约的开支,集中更多的财力、物力用在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上,用在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上,用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国家重点工程、战略工程的建设上,用在基础科学和高端应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上,用在国家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上。古人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条共有的警世箴言,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引为鉴戒。广大党员和干部要始终坚持勤俭为荣、浪费可耻和艰苦为荣、奢侈可鄙的良好风尚,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掉艰苦奋斗、勤俭建国这个党和国家的传家宝。
第三,要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坚持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和完善党的组织方式,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切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从组织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马克思主义政党力量的凝聚和运用,在于科学的组织。我们党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建立了由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构成的科学严密的组织体系,使全党形成一个统一整体,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现在,我们党已发展成为拥有400多万个基层组织、82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集中了全国数量众多的先进分子和各方面优秀人才,具有强大的组织动员力。这是巨大的组织资源和组织优势。充分运用党的组织资源,把各级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发挥好,把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领导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进一步发挥好,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就有了可靠的组织保证。
要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特别是要培养和锻炼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形成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善于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干练而充满活力的各级领导层。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宽的视野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把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和实践锻炼,努力使自己成为对党忠诚、为民奉献的表率,成为坚持真理、讲求实效的表率,成为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表率,成为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表率。
要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还必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使之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要适应经济结构和党员流向的发展变化,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原则调整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健全基层组织体系,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要结合经常性创先争优,加强和改进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心系人民群众,自觉为改革发展稳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第四,要充分发挥党的制度优势,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不断巩固党的团结统一和增强党的创造活力,从制度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它正确规范了党内政治生活、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反映、体现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利益与愿望,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制定和执行的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率的制度。因此,这是我们党最大的制度优势。我们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挥好这个优势,把切实推进党内民主、促进党内和谐与维护党的纪律、增进党的团结有机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努力在党内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其实质是按照党章的规定在党内生活中实现党员人人平等,并且共同参与讨论、决定和管理党内事务。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落实党章和党内规章赋予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等各项民主权利,使广大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要积极营造党内民主讨论的环境和健康宽松的氛围,倡导党员讲真话、反映真实情况,要求领导干部倾听真话、了解真实情况,在广开言路中集中智慧,在民主讨论中形成共识。
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凝聚和行动一致的保证。我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我们党面临着艰巨复杂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维护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极为重要。特别要看到,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只有做到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形成正确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形成全党的统一意志,才能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才能保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才能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中央权威,确保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要建设和管理好一个有几千万党员的大党,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我们要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积极稳妥推进党务公开,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
内民主决策机制,坚决克服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个人独断专行和软弱涣散现象。要加强地方党委领导班子运行机制建设,真正形成领导班子团结协作、高效运转、能及时发现解决存在的问题与矛盾的工作机制和管理机制。
第五,要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坚持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使党的一切工作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利益和要求,从作风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我们党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人民是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没有人民的支持,党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就一事无成。因此,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优势。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和丢掉这个优势,否则党的一切工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招致挫折和失败。
我们党执政以后,有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和密切联系群众的环境,同时由于党的历史方位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这种危险以及其他危险和考验,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经受住“四个考验”,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作出自己的贡献。
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爱戴的根本原因,对于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至关重要。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在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产党员仍然要讲奉献,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仍然要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想群众之所忧,急群众之所难,谋群众之所需,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实实在在为群众解难事、办好事,把党的宗旨落实到各项工作中。
党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必须贯穿于党的全部工作中。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拜群众为师,向群众问计,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增长智慧,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1年光辉的不平凡的历程。按照既定的奋斗目标,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
100年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回首过去,成就辉煌,我们深感自豪;展望未来,前景光明,我们信心百倍。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充分发挥党的各方面优势,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三篇:充分发挥统战工作优势
充分发挥统战工作优势
大力推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
重庆市工商联党组
近几年来,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工商联充分发挥统战工作职能作用,坚持把加强党建工作作为助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配合市委组织部和市委两新工委推动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科学发展。
一、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强化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党建意识
一是制发《重庆市工商联关于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多次召开全市工商联系统党建工作会议,对开展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进行广泛动员和全面部署。二是借召开市工商联(总商会)主席会、会长会、常委会、执委会、会员代表会等会议之机,对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大力宣传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有关政策,要求他们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党建工作。三是组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弄清说透”、“三真”等大讨论活动,使他们深刻领会党的领导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干事创业的巨大保障作用,深刻理解“真懂、真信、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深刻认识开展党建工作对做强做大非公有制企业的重大推动作用。四是组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红歌合唱团”和“新渝商红歌合唱团”,广泛开展“唱
红歌”活动,激发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始终保持“红色心态”,培养“红色人格”,塑造“红色品格”,唱响“永跟党走,科学发展”的主旋律。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全市广大非公有制人士对开展党建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要求入党的业主大幅度增加。近两年,工商联会员企业党组织51家被命名为市级“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市工商联直属会员企业党委新发展业主党员31名。
二、完善工作机制,确保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生根落地
一是设立专门工作机构。为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路子,我们于2001年在全国较早成立了市工商联直属会员企业党委,由在职副主席任党委书记,并配备了专职党委副书记。党委现下辖51个基层党组织,共有党员1800余名。二是实行评优评先“一票否决”。在推荐非公有制企业业主参评“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重庆市有突出贡献民营企业家”、“重庆市争光贡献奖”等荣誉称号和推选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时,均把所在企业的党建工作情况作为重要前提条件。近几年,对10多个没有建立党组织和重视支持党建工作力度不够的业主,实行了“一票否决”。三是规定党组织在评优评先中的主体地位。在开展各级各类评先评优工作中,我们规定所申报单位和人员都必须经党组织同意,或者必须由党组织出面组织实施评选工作,否则不予认可,由此推动了市工商联副主席、副会长单位组建党组织“全覆盖”。四是搭建党建工作交流平台。充分利用渝商大讲坛、新渝商沙龙、新渝商刊物等平台,宣传、交流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先进经验。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尹
明善深有感触地说,“开展党建工作是党组织帮助我们企业培训骨干,应该说是好得不得了的事情。如果连这件事都没认识到,那就是糊涂,甚至可以说是傻瓜”。五是定期表彰党建工作先进典型。在开展“党建工作先进集体”、“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着”评选表彰工作的基础上,近几年我们又增加了“党建之友”评选表彰活动,有29名业主被评为市级“党建之友”。
三、创新工作方法,大力提升直属会员企业党建工作水平
一是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按照市委组织部、市委两新工委的统一要求,对有3名以上党员的,都单独组建了党组织;对不具备单独组建条件的企业和基层商会,通过建立联合党组织等形式进行了全面覆盖。二是广泛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在按照“业余、分散、小型、多样、实用、灵活”原则开展党组织生活基础上,组织广大党员认真开展“带头遵纪守法、争做文明员工,带头发挥特长、争做业务骨干,带头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争做无私奉献的表率,带头岗位练兵、争做企业发展标兵,带头学知识、学技术、学管理,争做企业高素质员工”的“五带头、五争做”活动。在抗击汶川大地震等各种自然灾害中,组织广大党员积极出力捐款。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及时组织开展“展示党员风采,应对金融危机”主题活动,有效促进了会员企业平稳较快发展。三是加强教育培训。建立企业业余党校,对入党积极分子、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技术和业务骨干进行党的理论、业务技能和文化知识培训。浙江商会还与市委党校合作,于2008年成立了“浙江商会党校函授站”。四是建立完善制度。先
后建立完善了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党内帮扶制度、党员摸底登记制度、党员组织关系转移制度、学习培训制度等各项制度,促进了党建工作的规范运转。
第四篇:始终坚持群众路线
始终坚持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征,是我们党克服困难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力量源泉和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我们要深刻认识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内涵和意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群众路线具体表达。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开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中正确运用的典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核心,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
在政法工作方面。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党最基本的政治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是政法工作的优良传统和重要的法宝。人民性是政法机关的根本属性。早在1948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谈到新民主主义政权的性质时指出:“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各级政府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各种政权机关都要加上‘人民’二字,如法院叫人民法院,以示和蒋介石政权不同。”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我们与古今中外一切政法机关的根本区别。在我们党领导的长期司法实践中,形成了很多优良传统和作风,需要坚持和继承下去。如“马锡五审判”方式,人民解调制度等。
为什么要坚持群众路线?我们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最大的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当对群众路线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大力倡导和积极践行,极大地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群众路线是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党性修养来自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的根本规定,来自于党组织对党员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探索中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把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融于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广泛实践中,形成了党性修养。
我们要身入群众,关注民生。就是要走出机关,走出文山会海,扑下身子、放下架子,到群众中去。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群众生活在最基层,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情况感受最深切,也最有发言权,反映的问题往往最真实、最可靠、最准确。通过与群众面对面接触、交流,特别是注重走访偏远的地区,困难的群众,了解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听取他们的意见,可以掌握最真实、最鲜活的社情民意,可以拉近干群距离。深入群众,解决民困。就是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想法设法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群众最讲实惠,不需要干部对他们讲大道理,也不需要干部和他们不疼不痒地套近乎,而是希望干部能根据他们生产、生活中的合理需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一个群众的事情,对于全局来说可能很小,而对群众自己来说,则事事牵动人心,件件都是大事,有的还是急事、难事。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就会牵动他们的情绪,影响他们的生产和生活。这就要求干部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思考群众反映的各种问题,并加以分析,找出问题的主要症结,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心入群众,维护民利。就是要带着深厚的感情,真心实意地同群众交朋友,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时刻把群众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马克思指出,人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群众工作必须以维护群众利益为依归。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树立干群一家的理念,把人民群众当成家人,把群众来信当成家书,把群众之事当成家事,群众工作当成家业,带着真心、带着感情为民办实事、为民谋实利。
最后,我们要以务实的作风认真做好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要高度认识全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性,要以务实的作风认真做好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
(一)深入调研,解决群众热点难题。认真研究经济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积极探索和掌握适应新形势下做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凝聚、激励群众自觉参与社会各项事业建设。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切实维护并发挥好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建设和享有成果的主体。把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我们群众工作的重点,认真体察群众愿望,关心群众疾苦,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挂在心上,从人民群众热切盼望的具体事情做起,尽心尽力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二)贴近群众,加强群众观念教育。加强坚持群众路线的宣传教育,使党的群众路线深入人心,特别是党员干部对群众路线理解和对群众路线作用的认识。一是开展群众观念主题党课教育活动。通过邀请专家学者上党课讲党史,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开展“领导带学”活动等方式,让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在日常工作中为群众做好事实事。二是重点将群众观念教育纳入各级党校培训内容,让党员干部更系统地接受群众观念教育,更全面认识群众的历史地位和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三是加强对农村、社区和“两新”组织等基层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教育,利用地方党史资源宣传群众观念。如以斗门区斗门镇小濠冲党史教育基地为载体,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教学活动,增强党性观念。
(三)联系群众,提高服务群众能力。坚决落实中央政治局的八项规定,切实转变党员干部作风。一是坚持从基层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做起。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带头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不断增强宗旨意识、公仆意识。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二是各级党组织要对照上级要求,结合实际制出更具体的细则。领导干部要带头改进工作作风,带头密切联系群众。要坚持从最能体现良好作风的具体事情抓起,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改进调查研究、改进新闻报道,力戒大而化之,力戒形式主义。坚持实干富民、实干兴邦,多干让民众得到实实在在利益的好事实事。三是继续深化党群连心工程,形成长效机制,制定出台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工作制度,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四)依靠群众,着力创新群众工作。充分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构建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的机制。一是扩大群众参与,坚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变“上访”为“下访”,在基层收集带有原汁原味、带有现场温度、带有鲜明情绪的群众意见,在一线宣讲政策,在一线解决问题。二是接受群众监督,健全工作机制,引导群众监督,强化监督考评,巩固和继续推进全区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注重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增强党组织工作的开放度和透明度。三是服务群众需要,抓好基层政务服务延伸。依托电子政务加强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生命哲学,也是生活哲学;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工作路线,更是工作方法。因此,坚持群众路线应该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悔的追求,也是永不放弃的法宝。
第五篇: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我们今天的生活是三年以前抉择的,我们三年以后的生活是今天抉择的。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在改革开放中,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早在1850年,马克思恩格斯就明确指出,党“应该使自己的每一个支部都变成工人协会的中心和核心”。列宁指出,“国家政权的一切政治经济工作都由工人阶级觉悟的先锋队共产党领导”。二是坚持党的领导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直到1949年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中国革命的实践揭示了这样一个伟大真理:要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无论是靠人民群众的自发斗争,还是靠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都不行;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有了新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翻身解放。三是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我们之所以反复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除了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纲领是世界上政党中最先进的之外,还由于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根本制度性质所决定的。
当今时代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当前,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在不断推进的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一是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同志指出,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实践证明,我们所取得的任何成就,都是党的正确理论指导的结果。当今中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必将不断创新和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二是坚定理想信念。对于现阶段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仅整个党,而且每个党员,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都要勇于自我革命。三是坚持管党治党,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根本保证。”我们既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全方位扎紧制度笼子,更多用制度治党、管权、治吏,也要高度重视加强广大普通党员队伍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因为广大党员和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最为坚实的基础。
【思想宣传范文】二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历史观的正确与否,事关国家的集体记忆、民族的精神积淀、文化的基因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党史国史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并多次提出要“坚持正确历史观”的命题。这为我们以史鉴今、继往开来,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指引。
一、充分认识新时代共产党人坚持正确历史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历史观主要是关于人们在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指导下,对于以何种态度学习、对待历史,何种方法观察、研究历史,何种目的把握、应用历史的根本看法和总体观点。对政党而言,历史观是政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产党人坚持正确历史观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
坚持正确历史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凝结着前人的知识、经验和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坚持正确历史观,不仅是为了让我们了解祖国灿烂的昨天,更是为了让我们把握祖国奋进的今天、开创祖国美好的明天。在这个意义上,坚持正确历史观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托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坚持正确历史观是党和国家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挑战,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的迫切要求。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文化品性和精神标识,无不具有历史的烙印。然而现实中,一些人或囿于个人情感、或为利益所驱使,或受敌对势力挑唆等,要么以“主观化”的态度曲解历史认知;要么以“娱乐化”的方式解构历史崇高;要么以“鸡汤化”的名义消解历史价值。尤其在网络空间环境下,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往往拿党史国史来做文章,诸如抹黑革命领袖、丑化英雄人物、否定党的功绩等等,妄图借此对中华民族拔根去魂,动摇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思想根基。坚持正确历史观已然成为我们追求真理、捍卫正义,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迫切要求。
坚持正确历史观是共产党人加强党性修养、强化党员意识的内在要求。“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一个政党的历史所承载的价值内涵,是这个政党经过长期艰苦奋斗,付出巨大代价牺牲,才凝结而成的集体共识。党的辉煌事业可以为历史所反映,党的曲折历程也可以为历史所印证。可以说,历史记忆是政党精神的坚强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学习多重温,心中会增添许多正能量。”因此,以史为鉴,更多通过历史的优良传统教育人、历史的成功经验启迪人、历史的深刻教训警示人,是共产党人加强党性修养、强化党员意识,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永葆党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的内在要求。
二、深刻把握新时代共产党人坚持正确历史观的具体要求
共产党人坚持正确历史观,关键是要坚持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正确历史观的理论基石。其中,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对新时代共产党人坚持正确历史观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具体而言,共产党人的正确历史观应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坚持历史正义观。坚定人民立场,扶正祛邪、激浊扬清,扬我民族之浩然正气,这是作为共产党人对待历史当有的史识与良知。也就是说,无论是评判历史事件还是历史人物,都要看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否反映时代要求和人民意愿。如此,在评论历史问题时才能区分主流与支流,分清现象与本质,才能对历史上的大是大非问题,对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的功过是非问题,得出客观历史结论。因此,站在人民立场来捍卫历史正义,凝聚正义力量,是共产党人坚持正确历史观的重要内容。
坚持历史是非观。“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然而,历史是不可逆的,历史认知难免会见仁见智。但是,人们对于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认知仍然具有客观真理性,不能陷入相对主义或随意颠倒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就要“更多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可见,以翔实准确的史料为基础,是非得失自有评判标准,与主观臆说不能混为一谈。共产党人坚持正确历史观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这是客观揭示历史真相、明辨历史是非、把握历史规律的基本要求。
坚持历史使命观。“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历史,蕴藏着治国理政的智慧探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回首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复兴的主心骨。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不懈奋斗史。从历史的视角看民族的复兴之路,“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只有牢记历史经验、谨记历史教训、铭记历史警示,方能不断增强共产党人执政为民、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满意的答卷。
三、自觉树立和践行共产党人的正确历史观
共产党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十分紧要,不仅要树立,而且要在心中扎根。
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观的重要论述。历史是现实的镜鉴,现实是历史的根源。重视学习、研究、借鉴历史经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等。这些重要论述站在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战略高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深邃视野,深刻回答了共产党人应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
要自觉加强党史国史的学习与研究。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党史国史对共产党人而言是必修课,应该努力修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不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尤其是不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就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的社会状况,很难全面把握当代中国人民的抱负和梦想,很难全面把握中国人民选择的发展道路。”因此,共产党人必须努力学习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党执政60多年的治国理政史、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史,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好党的思想理论、继承好党的成功经验、发扬好党的优良传统。
要以唯物史观的方法论主动同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历史需要尊崇和敬畏,更需要坚守与担当。任何丑化历史、糟蹋历史和扭曲历史的做法都意味着对国家和民族的背叛。苏联亡党亡国的惨痛教训,离我们并不遥远。历史虚无主义颠覆历史、解构历史带来的现实危害不可小觑,要害之处就在于颠覆人们的历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已经成为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在社会各个群体中,共产党人最应该是正确历史观的坚持者和倡导者,理应主动擎起唯物史观的旗帜,从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高度,自觉同一切历史虚无主义者作斗争。
总之,“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历史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内生力量。历史的纵深,勾勒了大道的内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唯有端正历史观,才能听清历史回声、收获历史启示,才能源源不断地从历史中凝聚奋进力量,开创光明未来。
【思想宣传范文】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40年间民生领域变化之巨、提升之快前所未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就业和收入分配、教育事业、医疗卫生和健康事业、扶贫工作、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人民福祉不断增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从织密民生保障网到推进脱贫攻坚战,从扩大就业到深化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改革,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落地实施,显著增强了人民的获得感。
一、劳动就业从统包统配向市场导向转型
就业为民生之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实现了劳动就业制度由“统包统配”向市场化导向转变,就业总量持续增长,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政策与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1.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基本形成随着改革不断深入,计划经济时代“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实现根本转变。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劳动部门介绍就业、自愿组织起来就业和自谋职业相结合的“三结合”就业方针,到20世纪90年代“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就业方针,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从早期开办劳务市场和人才市场,到劳动力市场、人才市场向人力资源市场整合发展,中国逐步建立起覆盖省、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的五级公共就业服务网络,确立了免费提供政策咨询、信息发布、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创业服务等的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制度,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2.就业总量持续增长、质量日益提高
城乡劳动就业规模不断扩大,为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民生改善提供了坚实保障。1978年,中国城乡就业人员共计40152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口9514万人。到2017年末,全国就业人员总量达到77640万人,比1978年增长了93%,平均每年增长96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总量达到42462万人,比1978年增长了346%,平均每年增长845万人。
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突出表现为劳动就业的产业分布结构向现代化转型。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不断提高。1978年,中国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比分别为70.5%、17.3%和12.2%。到2017年,三次产业就业比重调整为27.0%、28.1%和44.9%。三大产业就业比重排序从“一、二、三”的发展模式升级为“三、二、一”的现代模式,就业结构更加合理。
劳动者工资收入快速增长,就业灵活性和择业主动性逐步增强。1978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均工资为615元,到2017年增加到74318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16.7倍,年均实际增长7.65%。改革开放破除“固定工”限制,打破“铁饭碗”,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扩大了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和劳动者的职业选择权,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激发了劳动力市场的活力。
3.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障
劳动力市场法律体系逐步完善。1995年颁布《劳动法》,明确了劳动关系各主体的法律地位,保障了企业自主用工、个人自主择业的权利,为劳动力市场建设奠定了坚实法律基础。2008年颁布《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前者明确了就业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强化了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完善了市场导向就业机制,为长期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提供了法律保障;后者完善了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构建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在保持劳动力市场活力的同时,提高了就业稳定性。据统计,2017年全国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0%以上,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稳步推进。
二、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迈向全面小康水平
居民收入增长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民生改善提高的基本面,也成为衡量“小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党的十二大提出,到20世纪末实现工农业总产值比1980年翻两番,届时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党的十六大指出,人民生活已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新愿景,城乡居民收入要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持续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出台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和改善居民消费的创新政策举措,人民收入水平连年增长,不断迈上新台阶。
1.城乡居民收入每十年翻一番
2017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974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实际增长22.8倍,实现翻四番有余。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396元,按1978年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年的14.4倍,是2010年的1.63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3432元,按可比价计算是1978年的17.3倍,翻了四番多,是2010年的1.8倍,接近翻一番的目标。
2.城乡居民收入多元化促进收入增长
居民收入来源多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城镇居民工资收入比重下降,经营性、财产性收入比重提高。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职工工资及得自单位的其他收入合计322元,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93.8%。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2201元,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1.0%,比1978年下降32.8个百分点;人均经营净收入4065元、财产净收入3607元,占比分别为11.2%、9.9%。
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则由单一的集体经营收入转为家庭经营、工资、转移收入多头并进。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中,66.3%来源于集体统一经营收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家庭经营收入逐渐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5028元,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占37.4%,比1978年提高10.6个百分点。随着农民工的大规模增长,工资性收入逐渐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5498元,占比为40.9%,比1983年提高22.3个百分点。同时,随着各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转移收入也逐渐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2603元,占比为19.4%,比1983年提高11.5个百分点。
3.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推动分配格局改善
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善,突出表现为居民收入在宏观收入分配中占比逐步回升。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的要求,国家深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宏观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据统计,2015年,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为61.6%,比2008年提高5.2个百分点。
城乡间居民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也在加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充分发挥再分配调节功能,加大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推动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71,比2007年下降0.43,比2012年下降0.17。
4.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
中国扶贫工作成就举世瞩目。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扶贫工作。40年来,中国先后实施多项大规模扶贫开发计划和战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聚焦贫困地区,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断加大投入和攻坚力度,开创了扶贫事业新局面。按当年价现行农村贫困标准衡量,1978年末农村贫困发生率约97.5%,以乡村户籍人口作为总体推算,农村贫困人口规模7.7亿人。到2017年末,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1%,贫困人口规模为3046万人。从1978年到2017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7.4亿人,年均减贫人口规模接近1900万人。
贫困人口持续大幅减少,为全球减贫作出了巨大贡献,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世界银行2018年发布的《中国系统性国别诊断》报告认为,中国在快速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方面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给“2017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贺信中称赞中国减贫方略,认为“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最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中国已实现数亿人脱贫,中国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
三、城乡居民消费实现从生存型到发展型的跃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明显改善。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基础上,城乡居民开始从基本的吃穿消费向享受和发展型消费倾斜,生活质量、消费层次实现跨越式提升。
1.居民消费结构日渐丰富
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持续增长。197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仅为311元,到2017年增长到24445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6.4%。同期,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16元增长到10955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7.3%。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市场供给长足进步,中国居民消费重心由实物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文化娱乐、休闲旅游、大众餐饮、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健康养生等服务性消费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体验类消费快速发展。从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结构变化看,1978—2017年,食品烟酒支出比重从57.5%降至28.6%,衣着支出比重从13.6%降至7.2%。而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支出的比重,总体上呈现长期上升继而保持相对稳定的态势,2010年以来三项支出比重之和保持在33%左右。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也呈现类似的变化趋势,家庭人均消费中食品烟酒支出比重从1978年的67.7%下降到2017年的31.2%。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支出的比重呈现明显增长,三项支出的比重之和从1985年的8.1%上升到2017年的34.2%。恩格尔系数的大幅下降,以及上述三项支出的增加,共同反映出居民生活消费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倾斜的显著趋势。
2.生活消费质量明显优化
城乡居民的饮食品质逐年提高。改革开放初期,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单一,以主食消费为主。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高、食品种类日益丰富,城乡居民饮食更加注重营养,膳食结构更趋合理,食品消费品质不断提高。从1978年到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52千克降到110千克,农村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由248千克降到155千克。与此同时,城乡居民的肉、禽、蛋、奶等动物性食品消费显著增加。同期城镇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由13.7千克增至20.6千克,禽肉消费量由1.0千克增至9.7千克,鲜蛋消费量由3.7千克增至10.3千克。得益于居民膳食水平提高,中国人的体格发育和营养状况明显改善。
衣着实现成衣化和时尚化,服饰日益成为现代生活品质的标识。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收入水平较低,服饰鞋帽商品供给不足,城乡居民衣着十分简单,主要满足保暖御寒的需求,显著特点是“一衣多季”、“色彩单调”、“自制或裁缝做衣”,农村居民的衣着尤为明显。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购买的棉布、化纤布、呢绒和绸缎合计为18.3尺,人均购买棉花0.4千克,人均购买胶鞋、球鞋和皮鞋仅有0.3双。40年来,中国城乡居民的衣着需求发生了从“保暖御寒”向“美观舒适”的转变,从“一衣多季”向“一季多衣”的转变,从“做衣”向“购衣”的转变。居民穿着更加注重服装的质地、款式和色彩的搭配,品牌化、时装化和个性化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
家庭耐用消费品不断升级换代。改革开放初期,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成为不少家庭婚嫁必备的“三大件”。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家庭耐用消费品开始向电气化迈进,冰箱、洗衣机、彩色电视机成为新的“三大件”。进入21世纪以来,不仅洗衣机、冰箱、电视机等家用电器高度普及,微波炉、排油烟机、空调机、热水器等也成为许多家庭必备的家用设备,而且城乡之间的差距显著缩小。
电脑和手机作为新型耐用消费品的普及,更加凸显了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现代化。手机的普及率由1995年的0.3部/百人提高到2017年的102.5部/百人,平均人手一部手机。个人电脑也走进亿万普通家庭,到2017年,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计算机80.8台,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计算机29.2台。手机和电脑的普及,推动着中国互联网用户爆发式增长,网民规模全球最大。到2017年末,中国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3.49亿户,移动宽带用户总数达11.32亿户。互联网上网人数由1997年的62万人激增至2017年的7.7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超过亚洲平均水平9.1个百分点。
交通出行条件显著改善。2017年,城镇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37.5辆,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19.3辆。高铁和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也极大地方便了城乡居民的远距离出行。定制公交、商务快巴、旅游专线、社区巴士等多元化交通服务覆盖城乡,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出行需求。
3.居住条件实现革命性改善
改革开放初期,绝大多数城镇居民租住单位或房屋管理部门的房屋,只有少数居民拥有自己的住房,人口多、住房面积小、三代同居一室是当时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农村,四处可见土坯墙加茅草盖顶的低矮住房,盖上几间砖瓦房是许多农民的生活理想。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重视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持续加大住宅建设的投资力度,着力解决城镇居民住房难问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将“住有所居”作为改善发展民生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保障型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实施农村困难户建房补助政策。2016—2017年改造农村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300多万户,对589万“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贫困人口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越来越多的城乡家庭告别低矮破旧、设施简陋的住房,迁入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楼房。“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几十年前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已在不少家庭化为现实。
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仅为6.7平方米,到2017年增至36.9平方米,增长4.5倍;同期,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8.1平方米增至46.7平方米,增长4.8倍。居住质量也同步显著提升,在生活用水、厕所设施等方面实现了革命性的改变。2017年,城镇和农村住户管道供水入户比重分别达到97.7%和74.6%,这在几十年前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使用卫生厕所的城乡居民户所占比重分别达到91.7%和45.0%,使用本住户独用厕所的户所占比重分别达到93.5%和95.4%。城乡住户改水改厕后更加方便卫生,极大地改善了居住生活条件,是城乡居民生活现代化的标杆性指标。
4.旅游成为城乡居民日常生活元素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见证了国人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2017年全国旅游总花费约4.6万亿元,是1994年的45倍,年均增长18%。据统计,2017年,中国人均出游达3.7次,国内旅游人数达到50亿人次,是1994年的10倍。与此同时,出国旅游成为新的时尚。1994年,中国居民因私出境占居民出境总人数的比例尚不足50%;2017年,因私出境居民1.36亿人次,占比超过95%。居民出游方式日益多样化。从国内游到出境游,从跟团游到自驾游、自由行,再到近年来兴起的无景点游、心理旅游、自组团游等,旅游从曾经的“奢侈品”转变为日常“生活元素”,中国人进入大众旅游、全域旅游新时代。
四、教育事业实现发展中国家办大教育的奇迹
教育关乎千家万户、关乎每个人的成长和未来,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领域的投入力度,1991—2017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由732亿元增长至42557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由2.8%上升至4.1%。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现代教育培训体系逐步形成,国民素质显著提高,教育事业取得大跨步发展。
1.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惠性的特点。在较长一个时期,中国义务教育没能实现完全免费。1982年,全国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只有62.6%。2006年9月,国家正式实施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从法律层面确立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07年春季开始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2008年秋全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除学杂费。义务教育阶段彻底实行免费,对教育事业发展来说具有划时代意义。到2016年,中国小学净入学率99.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4%,超过了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2.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从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制度,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大幅扩大招生规模,中国高等教育走向普及化大众化。1978—2017年,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从27万人增长到761.5万人,毛入学率达到了45.7%,是1978年高考录取率5%的9.14倍;高校在校生人数从85.6万人增长到2753.6万人。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劳动年龄人口的文化素质。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的调查统计,在全国6岁及以上年龄的人口中,受过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人口占比达到13.9%,从业人员中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数已位居世界前列。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水平均得到显著提升。其中,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1990年的26.0%提高到2016年的87.5%,超过了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3.教育公平性不断改善
对于困难群体,国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助学体系,覆盖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所有人群,包括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勤工助学、学校奖助学金、困难补助、伙食补贴、免费午餐、学费减免等。2011年,中央财政拨款100亿元推进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每年投入160 多亿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截至2017年,90%以上残疾儿童享有受教育机会;80%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学。
五、医疗卫生事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医疗卫生为人民健康提供了基本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系改革,加大投入力度,医疗卫生事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先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覆盖面不断扩展,重大疾病防治成效显著,人口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1.城乡医疗卫生体系日益完善
多层次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从强基层抓起,加强农村三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加快全科医生培养,有序推进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制度建设。全面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开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探索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办医,多元办医格局初步形成,人民群众多元化、多样化健康需求不断得到满足。2017年,全国共有医院31056个,其中公立医院数量占39.6%,民营医院数量占60.4%;公立医院床位占医院总床位数的75.7%,民营医院床位数占24.3%。
公共卫生安全防控屏障体系更加严密。国家坚持预防为主,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网,组建了一支水平高、能力强的应急防控队伍,能够有效应对各种重大突发疫情。整体上,中国卫生应急救援水平走在了世界前列。
2.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稳步提升
城乡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从1978年到2017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数从169732个增加到986649个,增长4.81倍。经过结构调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化水平提高,专业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大大增强。从床位总数来看,2017年,全部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数约794万张,与1978年的204.2万张相比,增幅达2.89倍。卫生人员队伍规模持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2017年,全国卫生人员总计117.5万人,比1978年增长49.1%。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增长2.65倍,其他技术人员增长18.8倍,工勤技能人员1.59倍。医院人员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8%,中专毕业者占20.9%。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是一个从“赤脚医生”到“业内专家”、从“乡村诊所”到“专业医院”的巨变过程。2017年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的全球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结果显示,从1990年至2015年,中国是医疗质量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随着中国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城乡居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婴儿死亡率从1982年的34.7‰,下降到2017年的6.8&permil。孕产妇死亡率从1991年的80/10万,下降到2017年的19.6/10万。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8岁,上升到2017年的76.7岁,不到40年时间提高了将近10岁。
3.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人口全覆盖
中国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步,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探索,已建立起全世界最大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网。目前,中国医疗保险制度体系基本实现人口全覆盖。截至2017年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本制度等三项基本医保制度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参保率稳固在95%以上。为确保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有效运行,国家不断加大补助力度,提高补助水平。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政府补助标准从2009年每人每年80元增加到2017年的450元。医疗补助标准及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不断提升,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基本医保的人均医疗补助标准已经提高到28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所花费用报销比例分别约为75%及70%。
4.城乡居民医疗负担持续下降
40年来,中国公共医疗卫生支出规模不断扩大,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上升。1978年,全国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例为3%,1998年为4.3%,2017年为6.2%。随着政府、社会对医疗卫生投入持续增长,中国卫生总费用结构更加优化,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已从2001年的60.0%,下降到2017年的28.8%。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倾斜政策全面实施。2016年以来,国家对贫困人口实行倾斜性医疗保障政策,新农合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50%,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对贫困人口采取特殊医疗保障措施,2017年全国贫困人口医疗费用个人自付比例平均为16%,比2016年下降了27个百分点。实施精准脱贫以来,按照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的原则,精准施策、分类救治,有效减少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到2017年,全国已有581万因病致贫返贫户实现脱贫。
六、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实现城乡统筹的根本转变
社会保障和救助不仅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政策托底保障的主要方式,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由城镇职工“单位保障”向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根本性转变,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社会保障网不断织密扎牢。
1.多层次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基本建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先后建立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健全,形成社会保障制度基本框架。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着手全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普遍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启动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和基金中央调剂,全面实施大病保险制度,积极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经过不懈努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了从企业单位保障到社会保障,从企业单方责任到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共担责任,从城镇职工到城乡居民的重大转变。
社会救助是中国历史最为久远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也是一项保民生、托底线、促公平的制度性安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建立起多元化救助制度体系,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经过多地多年试点,1999年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至当年9月底,全国668个城市和1638个县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镇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到当年9月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777个涉农县(市、区)全部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进一步整合社会救助体系。2014年,国务院颁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行政法规规定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八项社会救助制度,构建了一个民政统筹、分工负责、相互衔接,政府救助和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救助体系。
2.社会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各项社会保障的覆盖人数迅速增加。目前,中国养老保险覆盖人数超过9.25亿人,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人数超过13.5亿人,基本实现全民参保。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均达到2亿人左右,覆盖了绝大多数职业群体。中国社会保障扩面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2016年国际社会保障协会授予中国政府“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
3.居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水涨船高
在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的建立完善过程中,国家持续加大投入力度。2000年,以社会保障支出为主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为1517.9亿元,占当年国家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额的9.55%;到2017年,大幅增长到24812.4亿元,比2000年名义增长15.35倍,占当年国家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额的12.2%。随着投入的增加,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连创新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自2005年到2018年连续14年上调。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从2007年的人均40元增长到2018年的490元。全国月人均失业保险金水平达到1228元,工伤保险待遇不断提高,生育待遇水平提高到人均1.81万元。待遇水平的稳步提高,保障了参保人员的基本生活,让人民群众分享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国家投入社会救助的财力不断增长,低保标准逐年提高。2006—2017年,国家用于农村社会最低生活保障的投入从43.49亿元大幅增加到1051.8亿元,年均名义增长率达到35.9%;保障标准从每人每年850.8元增加到4300.7元,人均补差从414元增加到2600元。同期全国城镇低保平均标准从169.6元/月增加到540.6元/月,名义增长2.19倍;城市低保人均补差额度从83.6元/月增加到356.2元/月,名义增长3.13倍。
结束语
改革开放的40年,是民生大发展、人民得幸福的40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不仅创造了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人间奇迹,也创造了更加美好的生活,有了更充裕的收入、更满意的工作、更优质的教育、更多彩的消费、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可靠的社会保障。
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中国的发展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人民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环境等方面还有更多的期盼。
中国的民生发展没有终点,只有新的起点。当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正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中国将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让我们共同期待明天会更好!
【思想宣传范文】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经验”,第一条就是“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强调“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原则问题上,全党全国必须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丝毫不能动摇”;第八条就是“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打铁必须自身硬。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保证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推动改革开放顺利进行。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就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的40年,就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40年。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是改革开放40年弥足珍贵的宝贵经验,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一)我们党于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以他马克思主义者的深邃洞察力和预见性,敏锐地提出了“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才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的问题,这就从一开始就把加强党的建设和加强党的领导的问题摆上了改革开放头等重要的位置上。这个问题的提出,实际上是告诫全党,改革开放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要通过加强党的建设,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解决好善于领导的问题,改革开放才能顺利进行健康发展;如果放松党的建设和削弱党的领导或不善于领导,改革开放就会走偏方向。
时隔4年后,1981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还将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展,但是它的主要点,已经可以从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rsquo;的教训中得到基本的总结。”为此,全会总结出了10个“主要点”,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把党建设成为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党”。这个“主要点”明确无误地指明,必须加强党的建设,把党建设成为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党。这样我们党才能坚强有力,在党的领导下改革开放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1994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党的建设是同党的政治路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条基本历史经验,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大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确立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同时紧密联系这条政治路线开展党的建设。《决定》特别指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着内容丰富的党的建设理论,其中首要的就是“关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核心”。
(二)改革开放40年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了“两个毫不动摇”。4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积极应对在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条件下党面临的各种风险考验,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积极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惩治腐败,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我们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坚定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
一是改革开放40年,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实现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不断巩固和发展了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的理论。毛泽东同志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不仅指导着党的建设,也指导着党的领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审视国际国内新的形势,通过总结实践、展望未来,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催生了党的理论创新,极大地丰富了党的指导思想,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又加强着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从而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更好更快地发展和全面深化。
二是我们党始终把加强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作为保证改革开放顺利进行、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部署、提出要求,并认真抓好落实。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要努力把党建设成为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核心。党的十三大提出,要适应伟大变革,把党建设成为勇于改革、充满活力的党,纪律严明、公正廉洁的党,选贤任能、卓有成效地为人民服务的党。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坚持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努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使我们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毫不放松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着眼于破解“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两大历史课题,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三是通过持续开展集中性教育不断加强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先后开展了多次重大的集中性教育活动,作为加强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的重大举措,发挥了很好作用。党的十二大之后,在全党开展整党整风,统一思想,整顿作风,加强纪律,纯洁组织。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之后,用三年时间,在全体党员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章的学习活动。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后,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进行为期三年的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发扬延安整风运动的精神,自上而下,分期分批,批评和自我批评相结合,使全党同志尤其是领导干部受到一次深刻的党性党风教育。从2000年年底开始,用两年多时间,在全国县(市)部门、乡镇、村领导班子和基层干部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党的十六大之后,在全党开展了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的十七大之后,在全党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的十八大之后,先后集中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主要要求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为主要内容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以“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为主要内容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根据党的十九大的要求,我们党还将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凡是淡化党的建设和削弱党的领导的时候,改革开放的进程就会受挫折。
(三)继续推进和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把党的建设的成效体现和落实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上。
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必须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为此,要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增强全党团结统一和创造活力,不断增强全党执政本领,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更加有力。我们要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强烈忧患意识警醒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在应对风险挑战中锻炼提高,在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净化纯洁,不断提高管党治党水平。要坚定不移推进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使党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落脚点就是“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因此,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就必须将党的建设的成效体现和落实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上。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就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和体现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要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思想宣传范文】五
如何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有效监督权力,这是我们党面临的历史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积极探索长期执政条件下自我监督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所处的新方位、面临的新形势、肩负的新使命出发,以坚定决心、顽强意志和空前力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这场伟大自我革命,坚持不懈加强、改进党的监督,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上取得历史性突破,有力回答了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窑洞之问”,使我们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焕发出新的强大生机活力,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和纪律保证。
监督理念
科学把握自我监督的根本性质,以自我革命精神抓监督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应对国际国内风险考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客观需要。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党经历过多次错误,但是我们每一次都依靠党而不是离开党纠正了自己的错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党来说,外部监督是必要的,但从根本上讲,还在于强化自身监督。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实现长期执政,必须破解兴衰治乱的历史性命题。只有以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坚持不懈同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错误作斗争,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科学把握执政规律,建立起一整套自我革新的内部体制机制。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我们党秉持自我革命精神,直面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不断提高排毒杀菌、强身健体的政治免疫力,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
一是始终把强化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这个重大问题上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积极探索监督体制改革与完善,设立行政监察机构,实行党的纪检机关与行政监察机关合署办公,坚决反对搞西方的“三权分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以深远的政治眼光、强烈的政治责任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并坚持和发展纪委和监委合署办公体制,履行纪检和监察两项职能,通过法律把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体制固定下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督道路。
二是始终把强化党内监督摆在首要位置。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内监督在党和国家各种监督形式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长期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党内监督,采取了有力措施,取得了显著成绩。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对强化新形势下的党内监督作出顶层设计,为加强和规范党内监督提供了基本遵循。近些年来,我们党高度重视管党治党,认真落实党内监督各项制度,有效解决和防范了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有效化解了党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危险。
三是始终把健全领导体制作为重要举措。领导体制在实现自我监督中处于基础地位、具有决定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纪检工作领导体制随着实践的需要不断地调整、改革、完善,经历了由同级党委领导,到同级党委和上级纪检机关双重领导、以同级党委领导为主,再到同级党委和上级纪检机关双重领导的变化。党的十八大后,为增强各级纪委监督权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明确了“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和“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的要求,加强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改革和完善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既坚持了党对反腐败工作的有力领导,又提升了权力制约和监督效果,是自我监督的一项有效制度设计。
监督体系
科学把握集中统一的目标要求,建立权威高效监督体系
建立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是我们党一直不懈努力的方向。从毛泽东同志回答“窑洞之问”,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加强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再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推动反腐败制度化、法制化,都强有力地推动了我们党一个时期的监督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完善监督制度,做好监督体系顶层设计,既加强党的自我监督,又加强对国家机器的监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强有力领导下,着力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打出监督“组合拳”,形成党内监督、国家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强大合力。
一是强化党委(党组)全面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党委(党组)在各级组织中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组织实施各项监督制度,抓好督促检查。特别是狠抓主体责任这个“牛鼻子”,通过明责、督责、追责等一系列举措,层层传导压力,把党委(党组)全面监督责任落到实处。
二是强化纪委专责监督作用。纪委是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是管党治党的重要力量,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纪委通过深化“三转”,大幅度减少参与的议事协调机构,从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角色中转换出来,从冲到执纪执法一线抽离出来,聚焦主责主业,发挥“监督的再监督”作用,纪检监察机关专责监督的权威性、严肃性得到充分彰显。
三是构建“四个全覆盖”监督体系。积极探索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四个全覆盖”的监督体系建设,形成了一套管用、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形势变化和实践发展,基于党内监督和反腐败工作的现实需要,巡视制度逐步得到恢复,从1996年中央纪委第一次开展巡视,到党的十六大提出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到党的十七大把这项制度写入党章,再到2009年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巡视工作的地位、作用逐步强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巡视作为党内监督战略性制度安排,强化政治巡视定位,抓住不放,持续发力,不断赋予巡视制度新的活力,利剑作用充分彰显。
监督对象
科学把握“关键少数”和“绝大多数”的辩证关系,不留监督死角和盲区
提高监督实效,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既讲“两点论”又讲“重点论”,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破解重点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准确把握“树木”和“森林”的关系,既突出抓“关键少数”,努力破解一把手监督难题,又坚持抓监督全覆盖,使党内监督不留死角、没有空白,真正做到治“病树”、正“歪树”、拔“烂树”、护“森林”。
一方面,始终突出“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责任越重大、岗位越重要,就越要加强监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是党的执政骨干,只有管住“关键少数”特别是高级干部和各级主要领导干部,全面从严治党才有震慑力和说服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破解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监督难题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反复强调党内监督要向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聚焦聚力,督促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站在守纪律的最前沿,做自觉接受监督的表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抓“关键少数”破题,突出“关键少数”这个重点,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严明纪律、严格要求,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近年来,有的地方出台规范省管领导干部谈话函询办法等,及时发现处置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取得了较好监督效果。
另一方面,逐步实现监督全覆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党员是党的队伍主体,管住这个“绝大多数”,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保持良好氛围和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创新监督机制,逐步实现监督全覆盖。根据党的十一大通过的党章关于“设立纪律检查委员会”的规定,恢复重建中央和地方各级纪律检查机关,并逐步推进纪检工作向农村基层、党和国家机关单位延伸,不断加强乡镇(街道)纪检组织规范化建设,逐步实现向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全覆盖,把党的监督延伸到各个层级、各个领域,覆盖到每个党组织、每名党员,实现了党内监督全覆盖。与此同时,为解决行政监察覆盖范围过窄、监督力量分散等问题,深入开展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组建各级监察委员会,并赋予派驻机构部分监察职能,推动乡镇(街道)监察机构全覆盖,对党内监督达不到的地方,或者对不适用执行党的纪律的公职人员,依法实施全面监察,实现了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
监督思路
科学把握纪在法前、纪严于法的基本原则,始终把纪律挺在前面
纪律严明是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全党纪律严明,朝气蓬勃,我们党就能够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靠什么管,凭什么治?就要靠严明纪律。无数案例证明,党员“破法”,无不始于“破纪”。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把纪法分开、纪在法前、纪严于法的原则贯穿党和国家监督始终,前移关口,抓早抓小,让监督工作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实现政治效果、纪法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最大化。
一是聚焦“六项纪律”抓监督。在自我革命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六项纪律”。党内监督条例确定的党内监督8项主要内容,都是围绕“六项纪律”展开的。近年来,通过信访举报、巡视巡察、派驻监督等多种手段,发现并严肃处理一批党员干部违反“六项纪律”的问题,使推进党内监督的过程成为加强纪律建设的过程。
二是聚焦“四种形态”抓监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内监督要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立足于小、立足于早。分析多年来查处的典型腐败案件,都是一个量变到质变、小过到大错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直在探索解决新的历史条件下监督手段比较单一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吸收近些年来管党治党的新理念新经验,提出党内监督的“四种形态”,在监督理论、实践、制度上取得重大突破,开辟了党内监督的新境界。各地按照中央部署,深化运用“四种形态”,着力做好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的文章。近年来,运用“四种形态”处理人数逐年递增,“四种形态”比例日趋合理。
三是聚焦“严管厚爱”抓监督。监督必须实事求是,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既要敢于亮剑、敢当“包公”,防止搞纪律“松绑”,又要体现人文关怀,传递组织的关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把对干部的监督和关爱统一起来,注重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办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注重把握“三个区分开来”要求,既旗帜鲜明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又准确把握政策界限和适用情形,防止混淆问题性质,拿关爱、容错、激励当保护伞,真正实现纪法约束有硬度、批评教育有力度、组织关怀有温度。
监督制度
科学把握依规治党的具体路径,扎紧扎密扎牢制度笼子
依靠制度建设推进反腐败斗争,是坚持依规治党、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把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强调,奠定了各方面党内监督的制度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是要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以创新精神继续推进制度建设,搭架子、定规矩、划边界,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方面,狠抓制度建设,让监督有规可依。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围绕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不断制定、充实和调整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行为准则以及其他反腐倡廉的党内法规,注意把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新鲜经验上升为法规制度,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党纪条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到党的十九大,从出台中央八项规定开始,相继制定和修订廉洁自律准则、党内问责条例、党内监督条例、党纪处分条例、巡视工作条例等90余部党内法规,形成严密、管用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制度之笼越扎越紧、越扎越密。党的十九大召开后不久,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为开展国家监察工作发挥了统领性和基础性作用,开启了国家反腐败立法大踏步向前的新征程。近年来,有的地方结合当地实际,出台主要负责同志“五不直接分管”和末位表态、党员领导干部防止利益冲突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有效加强了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
另一方面,狠抓制度执行,让制度“长牙”、纪律“带电”。制度的价值在于贯彻,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一手抓制度建设,一手抓制度执行,两手抓、两手硬,强化对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等严重破坏制度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言出必行、言出纪随,将制度执行情况纳入履行主体责任情况报告、责任制检查和巡视巡察的重要内容,持续狠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等一揽子制度的贯彻落实,建立追责问责和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制度,防止制度成为“稻草人”“纸老虎”“橡皮筋”,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有力维护了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