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港魏芳事迹材料

时间:2019-05-13 06:29: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港魏芳事迹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港魏芳事迹材料》。

第一篇:新港魏芳事迹材料

魏芳事迹材料

魏芳是新港项目部的老党员,工作六年来,参与了四公司多个大型铁路项目的施工,一直担任物资设备管理员的工作,协助物设部长搞好物资设备的管理工作。

2010年8月,正是武汉地区的高温季节,就是坐在屋里也会满身大汗,为了做好新港项目部前期的物资调查,为项目施工做好准备,魏芳和物设部部长一起冒着酷暑,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先后走访了花山、道观河等武汉周边地区的料场近20家,对砂石料进行调查,通过比较材料质量、生产能力、履约能力等几个方面,最终选择了一家供货能力强的签订供货合同。此举,不但保证了材料的供应,而且最大限度降低了单价,节约了成本。

新港项目部的物资,不但品种多,而且数量大。这中间对物资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魏芳着重计划管理,严格执行先计划后采购,最大限度控制直达物资品种,同时增强监督力度,重新认识“零库存”的概念,实质性解决库存积压问题。每次收到物资需求计划表时,魏芳都要仔细检查复核一遍。2010年12月,新港项目部需要采购泵站河大桥的桩基钢筋。魏芳接到计划后发现,桩基钢筋计划是92.105吨φ20圆钢,而新港公司工作会议纪要中,泵站河大桥桩基的钢筋已经改为Φ20螺纹钢。魏芳多方确认,及时纠正计划错误,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失。

魏芳在项目物资管理工作中,加强了成本管理和核算工作,多方准备未雨绸缪。材料调差工作是每一个项目的重要工作环节。魏芳同志平时就做好了甲供物资的分类统计和转账价差的统计工作。武九项目部线上料发生的二次转运费,她平时就整理出了发票复印件,归档统计,并准备好现场拍摄的转运照片,使资料完整可信,更易调差。

魏芳也很重视施工现场的物资管理工作。笔、本、卷尺、工具刀是她的随身物品。笔和本能记录好每一项工作安排、现场发现的问题和情况,时刻提醒还有哪些事要做。每到一处施工现场,她都要拍摄一些可用照片。水泥枕木台、钢筋加工场的小型机具照片、粉喷桩机施工照片、现场材料的堆码与数量等。比如粉喷桩的施工,她每次到工地,首先看的就是袋装水泥的剩余数量,和进货量与每天大概施工完成量比对,及时发现问题,保证工地上水泥供应。物资部门,卷尺非常重要。魏芳同志经常走走量量,量方木、钢筋、配件等材料的尺寸,尤其是半成品的尺寸,做好记录。

在公司严峻的经营形势面前,魏芳配合物设部部长,利用各工区的物料重复利用,盘活了物资,为项目部生产的正常运转和经营工作的有效开展做出了应有贡献。什么物资从哪里来,发向哪里,在工地上用的怎么样,有没有可能收回,什么时候回收?魏芳常上工地一一落实,有不懂的地方及时请教物设部部长。做好工作日记。有些防护用的槽钢,魏芳和现场领工员一起想办法,及时做好物资回收工作,为项目部节省大笔费用。

线上料配件极多,预铺线路尤其是道岔配件丢失情况严重,魏芳一有空就拿着道岔位置图和道岔铺设图纸到每一组预铺道岔处一一比对,在笔记本上记录好每组差的配件,回项目部后和每个配件箱的收发存台账比对,利用一些小的备用件配齐,为项目部节约不少采购成本。

物资收发是个辛苦活,魏芳同志任劳任怨,无论刮风下雨天气炎热,还是早上五点多钟收钢筋、中午到工地上给机械加油、凌晨两三点收道砟,只要领导发话,她从没说过一个不字。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物资设备管理工作是一件繁琐的活,要求物资设备人员不仅要细心勤快更要有责任心。物资设备管理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很复杂,需要不断的学习,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千万不能让工地上的物资失控。

2011年5月,新港项目部成为第一批中国中铁项目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使用者。魏芳拿到教材后通过一天认真的学习,基本掌握了录入方法,在以后的日子里,通过和其它部门的有效沟通,和局、公司领导的探讨,有质有量的完成了录入任务,七局物设部领导张晓力部长来武汉视察工作时,在公司大会上点名表扬了魏芳。

项目物资部还要兼管机械,为了更好的进行核算,魏芳印制了《机械设备作业单》分发给现场领工员,临时租用机械结账时,合同、《机械设备作业单》、运转记录、正规发票缺一不可。魏芳做好备份记录和结账台账备查。在2012年全局物资设备大检查中,魏芳得到七局领导的一致表扬。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成绩都是魏芳平时认真钻研业务、善于总结经验得来的。翻开她的《项目管理十二项规定》物资文件部分被标注的一清二楚,旁边还注释着自己的心得体会。为了配合司机做好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她经常上工地检查现场施工机械作业的同时,虚心向司机请教,基本掌握了各种机械的技术性能、日常使用和保养的注意事项。

从昔日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今天成为一名出色的物资机械管理员,魏芳正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着她入党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庄重诺言。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这是魏芳的座右铭,也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这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展示着无私奉献、拼搏进取的共产党员风采。

第二篇:9诗词魏芳

序 言

星河耿耿,银汉迢迢。从远古奔来的中华文明的长河,千回百转,千淘万漉,使一颗明珠浮出了水面,它异彩流光,穿越时空,照亮了中国文学的长廊,滋养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这就是让世界为之瞩目的中国古典诗词。

徜徉在这座文学珍宝馆,我们目不暇接,我们留连忘返。在这里,我们与中国文学史上的众多名流巨匠擦肩而过:迎面走来的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笑傲红尘的李白,眼望“国破山河在”老泪纵横的杜甫;这一边有听一曲琶琶泪洒青衫的白居易,那一边有登楼远望心忧天下的范中淹;苏东坡月下把酒,声声向苍天发问,辛弃疾挑灯看剑,夜夜梦里沙场秋点兵;柳永为“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吟咏歌唱,李清照则为“梧桐更兼细雨”黯然神伤。

中国古典诗词是历史筛选遗留下来的精品,包含着东方文化的真谛,是中国文化的根。我校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载体,以《诗词欣赏》为校本开发教材之一,旨在为学生开创一个五彩的诵读天地,让学生走进中华古典诗文,汲取传统、现代道德之精华,为学生的一生奠基。“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这是我们们学校教育与发展的一个主旋律。希望同学们在一遍遍、一篇篇的古典诗文诵读中感受到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深邃意远,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与再现,感受到人文精神的颂扬与传承。“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这是我们的共同心愿。

李振威

2012年10月

编委

主 编 李振威

副主编 张鹏昌 赵旭东 姜言东 本册主编 魏芳 编委

目录

1、登楼„„„„„„„„„„„„„„杜甫 5

2、登岳阳楼„„„„„„„„„„„陈与义 8

3、蝶恋花„„„„„„„„„„„„„苏轼 11

4、凤栖梧„„„„„„„„„„„„„柳永 15

5、关山月„„„„„„„„„„„„„李白 18

6、观猎„„„„„„„„„„„„„„王维 21

7、龟虽寿„„„„„„„„„„„„„曹操 24

8、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27

9、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30

10、锦瑟„„„„„„„„„„„„李商隐 33

11、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李煜 36

12、永遇乐„„„„„„„„„„„李清照 38

13、渔家傲„„„„„„„„„„„李清照 40

14、破阵子„„„„„„„„„„„辛弃疾 43

1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45

1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50

17、过零丁洋„„„„„„„„„„文天祥 52

1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55

19、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 59 20、行香子·过七里濑„„„„„„„苏轼 63

21、观沧海„„„„„„„„„„„„曹操 66

22、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68

第一课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作者介绍: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襄阳),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成都,时在代宗广德二年(764)春,诗人客蜀已是第五个年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定;十月便有吐蕃陷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奔陕州事;随后郭子仪复京师,乘舆反正;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继而再陷剑南、西山诸州。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万方多难”也以吐蕃入侵为最烈,同时,也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

主要解释: ①.客心:客居者之心。

②.一、二句因果倒置。登临而想到万方多难,因此而伤心。③.锦江:岷江的支流,流经成都。

④.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

⑤.北极:北极星,比喻朝廷中枢。终不改:终究不能改,终于没有改。⑥.西山寇盗:吐蕃。⑦.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

⑧.聊为:不甘心这样做而姑且这样做。《梁父吟》:情调哀伤的曲子。

诗文赏析: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当此万方多难之际,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是繁花触目,却叫人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颔联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象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登楼所想。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去岁吐蕃陷京、代宗旋即复辟一事而来,明言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申说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于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忽忽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喻代宗李豫。李豫重用 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者,当今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危楼落日,忧端难掇,聊吟诗以自遣,如斯而已!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体现着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课后思考: 1.杜甫在《春望》中写“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本诗中又出现了“花近高楼伤客心”,你能说说“花伤客心”的主要原因吗?

2.颔联的“来”和“变”用字巧妙,请择其一说说它的妙处。

第二课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①不动夕阳迟②。

登临吴蜀横分地③,徙倚④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⑤更凭危⑥。

白头吊古⑦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作者介绍:

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陈与义在北宋做过地方府学教授、太学博士,在南宋是朝廷重臣,又是一位爱国诗人,其主要贡献还是在诗歌方面,给后世留下不少忧国忧民的爱国诗篇。存词19首。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

写作背景: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

主要解释:

①〔帘旌jīng〕酒店或茶馆的幌子。

②〔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

③〔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

④〔徙倚〕徘徊。

⑤〔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

⑥〔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⑦〔吊古〕凭吊往事

诗文赏析:

全诗紧紧围绕“悲”字展开。

首联第一句“洞庭之东江水西”,横空出世,从大处着笔,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直接点出: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的东边,在奔腾浩荡的长江之西。不由得让人想起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看到这气势非凡的语句,让人不由得心驰神往,但第二句却笔锋一转,不再是空阔无边的壮景,而是描绘出一副宁静的画面,“帘旌不动夕阳迟”,举目所见的是苍茫的暮色,帘旌一动不动,夕阳缓缓西沉,残阳如血,铺于水面,湖面一般冷绿一半红,看上去风平浪静,有些惨淡,有些寂寞,有些苍凉。景之凄迷衬托人之悲愁。此句乃以景传情也。

颔联由上句平静的景物描写转而进行强烈的抒情。“登临吴蜀横分地”,既说登临的地理位置,也在回顾历史,当年吴蜀争夺荆州的历史似乎再度重现,吴蜀两军相争,互相厮杀,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人声,马蹄声,兵器撞击声„„声声不绝于耳。历史的辽远、战场的血腥似乎又出现在眼前,战争,战争,战争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思及此,“徙倚湖山欲暮时”,面对满眼的湖光山色,诗人却无心欣赏,独自徘徊,是因为有满怀的愁绪,有满腹的心事啊,而在这苍茫的湖山暮色之下,徘徊的身影拉长,拉长,正如作者理不清、剪不断的愁情,更增添了几许怅惘、落寞之感。忆历史,思往事,感时世,心悲切。颈联“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诗人发出了痛苦的呐喊,为什么偏偏会忆起吴蜀之战,那是因为诗人在历靖康之变后饱尝战争之苦:万里逃难,南奔襄汉,颠沛湘湖,流离失所。这正是诗人悲之所在啊。“万里”、“三年”分别从时空的跨度来叙其遭遇之悲,读之让人感慨万千。登高望远不但不能减轻心中的悲苦,反而更添几许愁绪。这无边无际的愁绪当“望远”“凭危”时更如一江秋水滚滚而出。如李煜“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如崔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登高望远怀乡思家,乃人之常情也,更何况饱尝无限家国之痛的诗人呢?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早已深入骨髓了啊?此句将诗人的悲、伤、哀、痛推向了极致。

尾联“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似乎是诗人顾影自怜的喃喃自语,未老先衰头已白,为国事,为家事,为自己,为那些与自己一样国破家亡的同乡们焦虑、忧愁,吊古伤今,感怀伤时,在秋霜的季节里,更觉时世如风霜相逼,冷峭之极。那衰老的枯木、那苍凉的湖面,何尝不像自己呢?沦落天涯无尽的凄凉,国破家亡的无限悲痛,一切尽在不言中。

课后思考:

1.哪些字句暗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 2.情景交融创设了怎样的背景色调?第三课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朝进士,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杭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一生历尽仕途坎坷,卒谥文忠。他是宋代最为著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于传统的花间词风外别立一宗。又以诗入词开拓词境,推尊词体,对北宋词坛多所革新。

写作背景:

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作于惠州贬所,甚或更早。此词在旨趣上与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相近,均是用“香草美人”的手法抒发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心情。此词为苏轼于惠州时所作。写暮春景色与伤春之情,却不同于一般的伤春词,惜婉之中有豪语,以超脱的态度淡化悲愁之情,跳出了仅仅伤春的境界。

主要解释:

①花褪残红:残花凋谢。褪,脱去,花褪残红即花瓣落尽。白居易《微之宅残牡丹》诗:“残红零落无人赏,雨打风摧花不全”。“青杏”:未熟的杏子。因颜色青绿,俗称青杏。杏树一般四月萌芽上旬,中旬开花。至五月上旬,杏花凋谢,青杏结于枝头。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四月八日》:“四月八日(农历)佛生日,十大禅院各有浴佛斋会,„„,唯州南清风楼最宜夏夏饮,初尝青杏,乍荐樱桃,时得嘉宾,觥酬交错”。“小”:毛本作“子”。

②天涯:指极远的地方。“何处无芳草”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诗文赏析:

这首词写初夏时节发生于一墙之隔的一次极为平常的遭遇,在略表惆怅与嘲讽之余,却引出妙理,发人深省。上片为时令背景。尽管柳绵将尽,春事无多。然而燕子低昂,绿水环绕,芳草从生,透露出夏日初临的大自然的生机。下片是在如此明丽的环境中一个“多情却被无情恼”的小小插曲。墙里墙外的两种人本不相涉。但一方无情,一方多情,导致了一场感情**。苏轼借此表达了某种人生哲理,行人与佳人的遭遇固属偶然。“多情却被无情恼”却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在人与物、主观与客观的两者关系中是经常发生的。人们或许有过多次类似经验,由于不了解“物自无情而人自多情”,许多烦恼由是而起。这首词写景、记事、说理均极自然,佳人行人的插曲全如信手拈来,寓庄于谐,顿成妙解,发掘出其间的哲理内涵,真是苏轼作诗词的一大本领。

以豪放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就是这么一首杰作。“花褪残红青杏小”,既写了衰亡,也写了新生,残红褪尽,青杏初生,这本是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但让人感到几分悲凉。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作者把视线离开枝头,移向广阔的空间,心情也随之轩敞。燕子飞舞,绿水环抱着村上人家。春意盎然,一扫起句的悲凉。用别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伤春与旷达两种对立的心境化而为一,恐怕只有东坡可以从容为之。“燕子飞时”化用晏殊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点明时间是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与前后所写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绵吹又少”与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本应同属一组,写枝

上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作者没有接连描写,用“燕子”二句穿插,在伤感的调子中注入疏朗的气氛。絮飞花落,最易撩人愁绪。这一“又”字,表明词人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见于言外。这是道地的婉约风格。相传苏轼谪居惠 州时曾命妾妇朝云歌此词。朝云歌喉将啭,却已泪满衣襟。

“墙里秋千墙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说的那个“绿水人家”。由于绿水之内,环以高墙,所以墙外行人只能听到墙内荡秋千人的笑声,却见不到芳踪,所以说,“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不难想象,此刻发出笑声的佳人正在欢快地荡着秋千。这里用的是隐显手法。作者只写佳人的笑声,而把佳人的容貌与动作,则全部隐藏起来,让读者随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个墙里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可以说,一堵围墙,挡住了视线,却挡不住青春的美,也挡不住人们对青春美的向往。这种写法,可谓绝顶高明,用“隐”来激发想象,从而拓展了“显”的意境。同样是写女性,苏东坡一洗“花间派”的“绮怨”之风,情景生动而不流于艳,感情真率而不落于轻,难能可贵。

从“墙里秋千墙外道”直至结尾,词意流走,一气呵成。修辞上用的是“顶真格”,即过片第二句的句首“墙外”,紧接第一句句末的“墙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紧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滚滚向前,不可遏止。按词律,《蝶恋花》本为双叠,上下阕各四仄韵,字数相同,节奏相等。东坡此词,前后感情色彩不同节奏有异,实是作者文思畅达,信笔直书,突破了词律。

这首词上下句之间、上下阕之间,往往体现出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例如上片结尾二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强自振奋。这情与情的矛盾是因在现实中,词人屡遭迁谪,这里反映出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上片侧重哀情,下片侧重欢乐,这也是情与情的矛盾。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

课后思考: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

第四课

凤栖梧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作者简介:

白衣卿相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写作背景:

表达了已经倦游思归,怀念亲爱的人的内心活动。词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这首词妙在紧拓“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掉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相大白。使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感染力更强了。

作者柳永,创作年代北宋,作品体裁:词。表达了已经倦游思归,怀念亲爱的人的内心活动。词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这首词妙在紧拓“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掉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相大白。使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感染力更强了。

诗文赏析:

这首词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巧妙地把飘泊 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

“伫倚危楼风细细”。说登楼引起了“春愁”。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形象象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魂销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点明了时令。对这“愁”的具体内容,词人只说“生天际”,可见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从下一句“草色烟光”来看,是春草。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恨的联绵无尽。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经倦游思归,也表示自己怀念亲爱的人。那天际的春草,所牵动的词人的“春愁”究竟是哪一种呢?词人却到此为止,不再多说了。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前一句用景物描写点明时间,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楼头眺望,时已黄昏还不忍离去。“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一种极为萋美的景色,再加上“残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调。“无言谁会凭阑意”,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无言。有“春愁”又无可诉说,这虽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内容,却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作者并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却又掉转笔墨,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来了。作者把笔宕开,写他如何苦中求乐。“愁”,自然是痛苦的,那还是把它忘却,自寻开心吧!“拟把疏狂图一醉”,写他的打算。他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春愁”的深沉,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酒浇愁。词人说得很清楚,目的是“图一醉”。为了追求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迹,只要醉了就行。不仅要痛饮,还要“对酒当歌”,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怀。但结果却是“强乐还无味”,他并没有抑制住“春愁”。故作欢乐而“无味”,更说明“春愁”的缠绵执着。

至此,作者才透露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下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语破的:词人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

这首词妙紧拓“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掉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 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象大白。词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简述作者愁的内容

课后思考:

文章是从哪些词语中表现春愁的?第五课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写作背景:

唐朝国力强盛,但边尘未曾肃清过。李白此诗,就是叹息征战之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妇的愁苦。

主要解释:

①关山月:古乐府诗题,多抒离别哀伤之情。

②天山:指祁连山,位于今青海、甘肃两省交界。

③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④白登:白登山,在今大同东北。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胡:此指吐蕃。窥:有所企图。

⑤戍客:驻守边疆的战士。

⑥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诗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我们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常看到“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我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 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杨齐贤,好象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下,指出兵。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邑”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象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的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对和平的渴望。

课后思考:

阅读徐陵的《关山月》,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第六课

观 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 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 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

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科第一(即状元)。任过大乐丞、右拾遗等官,安禄山叛乱时,曾被迫出任伪职,后两京收复,降职为太子中允,复累迁至给事中,终尚书右丞。

写作背景:

诗题一作《猎骑》。从诗篇遒劲有力的风格看,当是王维前期作品。诗的内容不过是一次普通的狩猎活动,却写得激情洋溢,豪兴遄飞。至于其艺术手法,几令清人沈德潜叹为观止:“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盛唐诗中亦不多见。”(《唐诗别裁》)

主要解释:

① 角弓:装饰着兽角的硬弓 ② 渭城:古时的咸阳

③ 新丰市:故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 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县 ④ 暮云平:傍晚的云层与大地连成一片

角弓上的箭射出了,弦声强风一起呼啸!将军的猎骑,飞驰在渭城的晴郊。已枯的野草,遮不住尖锐敏捷的鹰眼,积雪溶化了,飞驰的马蹄更象是风追叶飘。

转眼间,猎骑穿过了新丰市,驻马时,细柳营已经来到。

回头看,那射落大雕的地方,千里无垠的大地啊,暮云笼罩着原野静悄悄。

诗文赏析:

综观全诗,半写出猎,半写猎归,起得突兀,结得意远,中两联一气流走,承转自如,有格律束缚不住的气势,又能首尾回环映带,体合五律,这是章法之妙。诗中藏三地名而使人不觉,用典浑化无迹,写景俱能传情,至如三四句既穷极物理又意见于言外,这是句法之妙。“枯”、“尽”、“疾”、“轻”、“忽过”、“还归”,遣词用字准确锤炼,咸能照应,这是字法之妙。所有这些手法,又都妙能表达诗中人生气远出的意态与豪情。所以,此诗完全当得起盛唐佳作的称誉。

诗开篇就是“风劲角弓鸣”,未及写人,先全力写其影响:风呼,弦鸣。风声与角弓(用角装饰的硬弓)声彼此相应:风之劲由弦的震响听出;弦鸣声则因风而益振。“角弓鸣”三字已带出“猎”意,能使人去想象那“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射猎场面。劲风中射猎,该具备何等手眼!这又唤起读者对猎手的悬念。待声势俱足,才推出射猎主角来:“将军猎渭城”。将军的出现,恰合读者的期待。这发端的一笔,胜人处全在突兀,能先声夺人,“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方东树)。两句“若倒转便是凡笔”(沈德潜)。

渭城为秦时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其时平原草枯,积雪已消,冬末的萧条中略带一丝儿春意。“草枯”“雪尽”四字如素描一般简洁、形象,颇具画意。“鹰眼”因“草枯”而特别锐利,“马蹄”因“雪尽”而绝无滞碍,颔联体物极为精细。三句不言鹰眼“锐”而言眼“疾”,意味猎物很快被发现,紧接以“马蹄轻”三字则见猎骑迅速追踪而至。“疾”“轻”下字俱妙。两句使人联想到鲍照写猎名句:“兽肥春草短,飞鞚越平陆”,但这里发现猎物进而追击的意思是明写在纸上的,而王维却将同一层意思隐然句下,使人寻想,便觉诗味隽永。三四句初读似各表一意,对仗铢两悉称;细绎方觉意脉相承,实属“流 水对”。如此精妙的对句,实不多见

以上写出猎,只就“角弓鸣”、“鹰眼疾”、“马蹄轻”三个细节点染,不写猎获的场面。一则由于猎获之意见于言外;二则射猎之乐趣,远非实际功利所可计量,只就猎骑英姿与影响写来自佳。

颈联紧接“马蹄轻”而来,意思却转折到罢猎还归。虽转折而与上文意脉不断,自然流走。“新丰市”故址在今陕西临潼县,“细柳营”在今陕西长安县,两地相隔七十余里。此二地名俱见《汉书》,诗人兴会所至,一时汇集,典雅有味,原不必指实。言“忽过”,言“还归”,则见返营驰骋之疾速,真有瞬息“千里”之感。“细柳营”本是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用来就多一重意味,似谓诗中狩猎的主人公亦具名将之风度,与其前面射猎时意气风发、飒爽英姿,形象正相吻合。这两句连上两句,既生动描写了猎骑情景,又真切表现了主人公的轻快感觉和喜悦心情。

写到猎归,诗意本尽。尾联却更以写景作结,但它所写非营地景色,而是遥遥“回看”向来行猎处之远景,已是“千里暮云平”。此景遥接篇首。首尾不但彼此呼应,而且适成对照:当初是风起云涌,与出猎紧张气氛相应;此时是风定云平,与猎归后踌躇容与的心境相称。写景俱是表情,于景的变化中见情的消长,堪称妙笔。七句语有出典,《北史·斛律光传》载北齐斛律光校猎时,于云表见一大鸟,射中其颈,形如车轮,旋转而下,乃是一雕,因被人称为“射雕手”。此言“射雕处”,有暗示将军的膂力强、箭法高之意。诗的这一结尾遥曳生姿,饶有余味。

综观全诗,半写出猎,半写猎归,起得突兀,结得意远,中两联一气流走,承转自如,有格律束缚不住的气势,又能首尾回环映带,体合五律,这是章法之妙。诗中藏三地名而使人不觉,用典浑化无迹,写景俱能传情,至如三四句既穷极物理又意见于言外,这是句法之妙。“枯”、“尽”、“疾”、“轻”、“忽过”、“还归”,遣词用字准确锤炼,咸能照应,这是字法之妙。所有这些手法,又都妙能表达诗中人生气远出的意态与豪情。所以,此诗完全当得起盛唐佳作的称誉。

课后思考:

找出文中的修辞手法。第七课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丞相,后为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魏武帝。一生以汉朝大将军、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割据政权,为统一中原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在北方屯田,对农业生产恢复有很大作用。曹操的诗作具有创新精神,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汉末书法评论家评出章草大家五人,即崔瑗、崔实、张芝、张昶、曹操。

写作背景:

王大将军击节赞赏的诗,是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四章--《龟虽寿》。曹操当时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便写下这一组诗,抒写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庄子·秋水篇》说:“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曹操反其意而用之,说神龟纵活三千年,可还是难免一死呀!《韩非子·难势篇》记载:“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 同矣!”“腾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本领可谓大矣!然而,一旦云消雾散,就和苍蝇蚂蚁一样,灰飞烟灭了!古来雄才大略之主如秦皇汉武,服食求仙,亦不免于神仙长生之术的蛊 惑,而独曹操对生命的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谶纬迷信猖炽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更可贵的是如何对待这有限的人生?曹操一扫汉末文人感叹浮生若梦、劝人及时行乐的悲调,慷慨高歌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他说,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啊!

诗文赏析:

这首诗始于人生哲理的感叹,继发壮怀激烈的高唱,复而回到哲理的思辨:“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曹操对人生的看法颇有一点辩证的思维,他首先讲尊重自然规律,人总是要死的。接着讲人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最后再谈到人在自然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完全听凭上天安排。如果善自保养身心,使之健康愉快,不是也可以延年益寿吗?曹操所云“养怡之福”,不是指无所事事,坐而静养,而是说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不应因年暮而消沉,而要“壮心不已”--要有永不停止的理想追求和积极进取精神,永远乐观奋发,自强不息,保持思想上的青春。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从这方面来说,它不又是一篇绝妙的养生论吗!

《龟虽寿》更可贵的价值在于这是一首真正的诗歌,•它开辟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汉代人的思想禁锢了三四百年,弄得汉代文人不会写诗,只会写那些歌颂帝王功德的大赋和没完没了地注释儒家经书,真正有感情,有个性的文学得不到发展。直到东汉末年天下分崩,风云扰攘,政治思想文化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一世之雄而雅爱诗章的曹操,带头叛经离道,给文坛带来了自由活跃的空气。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身边聚集了“建安七子”等 一大批文人,他们都是天下才志之士,生活在久经战乱的时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正如《文心雕龙·时序》说:“观其 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尤其是曹操,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充满激情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曹操是最突出的代表。千百年来,曹操的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荡着天下英雄的心灵。也正是这种可贵特质,使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闪灼着夺目光彩。钟嵘将曹操置于下品,主要是嫌其“古直”而少文彩,殊不知曹操这样一位豪气盖世的英雄,是不屑于雕章啄句的。钟嵘六朝时人,当时文学之士很讲究文彩华美,所谓“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钟嵘对曹操的评价过低,显然是时代风气使然。我们知道,任何文学--包括诗歌在内,文彩较之内容,毕竟是第二位的。关于曹操的文学地位,过去常为其政治业绩所掩,而不为人重视,其实,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是有卓越贡献的人物,特别对建安文学有开创之功,实在是应当大书一笔的。

课后思考: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第八课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庆历二年登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文”。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在诗方面,词作不多,但其词能够“一洗五代旧习”,境界醒豁。今传《临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写作背景:

《桂枝香.金陵怀古》,是王安石治平四年(1067)出知江宁府时所作。据《历代诗余》引《古今词话》说,当时有三十多人用此调写金陵怀古词,“惟王介甫为绝唱。”

主要解释:

① 登临送目:登山临水,举目望远。② 故国:旧时的都城,指金陵。

③ 千里澄江似练:形容长江像一匹长长的白绢。语出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澄江,清澈的长江。练,白色的绢。

④ 如簇:这里指群峰好像丛聚在一起。簇,丛聚。

⑤ 去棹(zhào):往来的船只。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似桨,也可引申为船。

⑥ 星河鹭(lù)起:白鹭从水中沙洲上飞起。长江中有白鹭洲(在今南京水西门外)。星河,银河,这里指长江。

⑦ 画图难足:用图画也难以完美地表现它。

⑧ 豪华竞逐:(六朝的达官贵人)争着过豪华的生活。竞逐:竞相仿效追逐。⑨ 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

⑩ 悲恨相续:指亡国悲剧连续发生。⑪ 凭高:登高。这是说作者登上高处远望。

⑫ 漫嗟荣辱:空叹什么荣耀耻辱。这是作者的感叹。

⑬ 六朝:指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它们都建都金陵。⑭

商女:歌女。

⑮ 《后庭》遗曲:指歌曲《玉树后庭花》,传为陈后主所作。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人认为是亡国之音。

登上高楼凭栏极目,金陵的景象正是一派晚秋,天气刚刚开始索肃。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沏得好象一条白链,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江上的小船张满了帆迅疾驶向夕阳里,岸旁迎着西风飘/拂的是抖擞的酒旗斜出直矗。彩色缤纷的画船出没在云烟稀淡,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用最美的图画也难把它画足。回想往昔,奢华淫逸的生活无休止地互相竞逐,感叹“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亡国悲恨接连相续。千古以来凭栏遥望,映入眼帘的景色就是如此,可不要感慨历史上的得失荣辱。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消逝随着流水,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烟雾和衰萎的野草还凝聚着一片苍绿。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后庭》遗曲。

诗文赏析:

此词抒发金陵怀古人之情,为作者别创一格、非同凡响的杰作,大约写于作 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词中流露出王安石失意无聊之时移情自然风光的情怀。全词开门见山,写作者南朝古都金陵胜地,于一个深秋的傍晚,临江揽胜,凭高吊古。他虽以登高望远为主题,却是以故国晚秋为眼目。“正”、“初”、“肃”三个字逐步将其主旨点醒。以下两句,借六朝谢家名句“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之意,点化如同已出。即一个“似练”,一个“如簇”,形胜已赫然而出。然后专写江色,纵目一望,只见斜阳映照之下,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错于闪闪江波之上。细看凝眸处,却又见西风紧处,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因风飘拂。帆樯为广景,酒旗为细景,而词人之意以风物为导引,而以人事为着落。一个“背”字,一个“矗”字,用得极妙,把个江边景致写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其中。写景至此,全是白描,下面有所变化。“彩舟”、“星河”两句一联,顿增明丽之色。然而词拍已到上片歇处,故而笔亦就此敛住,以“画图难足”一句,抒赞美嗟赏之怀,颇有大家风范。“彩舟云淡”,写日落之江天:“星河鹭起”,状夕夜之洲渚。下片另换一幅笔墨,感叹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亡覆的史实。写的是悲恨荣辱,空贻后人凭吊之资;往事无痕,唯见秋草凄碧,触目惊心而已。“门外楼头”,用杜牧《台城曲》句加以点染,亦简净有力。词至结语,更为奇妙,词人写道:时至今日,六朝已远,但其遗曲,往往犹似可闻。此处用典。“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唐贤小杜于“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时所吟之名句,词人复加运用,便觉尺幅千里,饶有有余不尽之情致,而嗟叹之意,千古弥永。

课后思考:

1、怎样理解“弄”与“恨”?

2、“暗”是什么意思,还有什么更深的意味?第九课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写作背景:

苏轼在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是熙宁七年(1074)冬与同 30 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主要解释:

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苏轼此时40岁便自称“老夫”,颇有悱恻意味。开头说老夫本不该狂,而自己却要聊且发发少年人的豪情狂态。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冈。说明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热热闹闹的狩猎。“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下面一层写作者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来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在一次出行中,孙权的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打死了老虎。这就在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猎的群众场面后,又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

下片以抒情为主,写作者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出现了一点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最后作者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诗文赏析:

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与温庭筠的《望江南》格调截然不同。写此词后,苏轼曾写信给朋友说这首词“虽无柳七郎(柳永)风味,亦自是一家”(《与鲜于子骏简》),可见当时的作者已意识到词应有两种不同的风格,苏轼在他的一些词作中便是自觉地实践着自己的风格。

课后思考:

1、用你自己的话,描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壮观场面。

2、根据词中最后一句塑造的形象,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4、“亲射虎,看孙郎”是倒装句,即“ ”,显示抱负不凡。

5、“老夫聊发少年狂”中一个“聊”字,则表现了作者 之情。

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词人为自己勾勒了 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不凡,其中“天狼”在这里指。

7、这首词用一个“ ”字贯穿始终,显得胸襟磊落,壮怀激越,具有一种阳刚之美,实属 派词篇的典范。上片表现词人 之“狂”;下片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抒发了。

8、说说“遣冯唐”“ 射天狼”两个典故分别表达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十课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作者介绍:

李商隐,著名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858年),这年使人四十六岁,罢盐铁推官后,会郑州闲居,不久病故。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

主要注释:

①锦瑟:装饰华美的瑟。瑟:拨弦乐器,通常二十五弦。②无端:犹何故。怨怪之词。

③五十弦:这里是托古之词。作者的原意,当也是说锦瑟本应是二十五弦。④庄生句:意谓旷达如庄生,尚为晓梦所迷。庄生:庄周。

⑤望帝句:意谓自己的心事只能寄托在化魂的杜鹃上。望帝:相传蜀帝杜宇,号望帝,死后其魂化为子规,即杜鹃鸟。

⑥珠有泪:传说南海外有鲛人,其泪能泣珠。⑦蓝田:山名,在今陕西,产美玉。

诗文赏析:

此乃李商隐代表之作,在诗坛上最享盛名。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锦瑟是古代对琴的一种称呼,本句以象征的手法将锦瑟描写成没有尽头。这两句诗是李商隐思忆自己逝去的年华的悲伤句子,此句没有任何表现悲伤的词语,只是为了展开后面的典故和最后的“此情”。该句运用了明哥的起兴手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五十弦之瑟比喻人生数年来之往事,写出了使人对已逝岁月的追忆,表达了诗人对岁月的感慨和无奈及惘然。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庄生晓梦迷蝴蝶是关于庄生梦蝶的一则寓言故事,传说庄子有一天梦见了蝶仙,醒来以后都不知道是自己梦见了蝶仙,还是蝶仙梦见了自己。颇具幻想的一

个故事,十分的朦胧,十分的奇幻。使人借此虚渺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情境。后面一句望帝春心托杜鹃是说传说中杜宇退隐后国亡,自己也死去,魂魄化为杜鹃,暮春啼叫,口中吐血,声音凄惨。使人借此以冤禽托写伤感,亦表达殷切的思念。这两句诗做出了前后对应的,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对应,还是典故上的对应。两个十分奇幻的故事,一个平静,一个凄惨,前者是从现实走入虚幻,再由虚幻走回现实,就再也认不清虚幻与现实了。后者是在现实走入了虚幻,却再也走不回现实了,是生命的一种升华,却带给人痛苦。李商隐对虚幻和现实以典故的形式表现出来了,表现出生命的可贵和其短暂,是李商隐对人生的感悟。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前一句是写蚌能产出珍珠,而蚌生于月亮之下的大海,吸取天地之精华,明月下产出泪晶一般的亮的珍珠,而在这期间,蚌受到的是多么厚重的苦难!使人借此表达了内心额感伤之情。后一句描述的是盛产美玉的蓝田,虽是在晴天甚至是夏天的陆地,但却与前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存在这相对的关系。玉中存着太阳的光华,存着人民之厚爱;珠中存着月亮之灵气,存着蚌对其的血与汗。都是李商隐对大自然和生命的感悟!使人借此表达了美好愿望的可遇而不可及。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一个总结,亦是点睛之笔。“此情”与首句的“华年”相呼应,揭示了全是的寓意,人生苦短,追思曾经的种种经历,迷茫之间,时光飞逝,自己岁才华横溢,努力抗争,结果却依然徒劳无功,无人赏识,无奈之间,只有仰天长叹!一切都过去了,还能怎么样呢?只有当做回忆了。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伤和悲愤之情。

课后思考:

1、下面赏析不当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五十弦”并非实指,作者只是借锦瑟的弦之多来遣词达意而已。B.颔联写诗人自己曾有过像庄周梦蝶那样美好的追求,可如今只能把自己的爱心像望帝那样托付给杜鹃。

C.颈联“蓝田日暖”和“沧海月明”对仗,造成强烈的对比。诗人以为阴阳冷暖、美玉明珠,虽然境界不同,但怅恨是一样的。

D.《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最负盛名,诗题“锦瑟”是用起句的头两个字,全篇是一首咏物诗。

2、《锦瑟》中可以理解为写悲欢离合的哪几句?这些句子由哪一句诗中的哪一词概括?

3、《锦瑟》中间两联除了对偶,具体说说还用了什么写法?

第十一课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作者介绍:

李煜(937-978)南唐后主,杰出词人。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蓬居士。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公元961年(北宋建隆二年)继位,史称后主。公元974年(北宋开宝七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公元975年(开宝八年),国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宋太宗即位,进陇西郡公。后为宋太宗毒死。李煜在政治上虽庸驽无能,但其艺术才华却卓绝非凡。李煜工书法,善绘画,精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被誉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亦大。其词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词》中。现存词四十四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以确定者仅三十八首。

主要解释:

①此词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浪淘沙令》、《卖花声》等。唐人多用七言绝句入曲,南唐李煜始演为长短句。双调,五十四字(宋人有稍作增减者),平韵,此调又由柳永、周邦彦演为长调《浪淘沙漫》,是别格。

②潺潺:形容雨声。

③阑珊:衰残。一作“将阑”。④罗衾(音qīn):绸被子。⑤ 不耐:受不了。一作“不暖”。⑥ 身是客:指被拘汴京,形同囚徒。

⑦ 一晌(音shǎng):一会儿,片刻。一作“饷”(音xiǎng)⑧ 贪欢:指贪恋梦境中的欢乐。⑨ 凭阑:靠着栏杆。

⑩江山:指南唐河山。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独自一人在暮色苍茫时依靠画栏,遥望辽阔无边的旧日江山。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

诗文赏析:

据《西清诗话》谓此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写:“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含思凄惋,未几下世。”从此词低沉悲怆的基调中,透露出这个亡国之君绵绵不尽的故土之思,可以说这是一支宛转凄苦的哀歌。上片用倒叙,先写梦醒再写梦中。起首说

五更梦回,薄薄的罗衾挡不住晨寒的侵袭。帘外,是潺潺不断的春雨,是寂寞零落的残春;这种境地使他倍增凄苦之感。“梦里”两句,回过来追忆梦中情事,睡梦里好象忘记自己身为俘虏,似乎还在故国华美的宫殿里,贪恋着片刻的欢娱,可是梦醒以后,“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浪淘沙》),却加倍地感到痛苦。过片三句自为呼应。说“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别时容易见时难”,是当时常用的语言。《颜氏家训·风操》有“别易会难”之句,曹丕《燕歌行》中也说“别日何易会日难”。然而作者所说的“别”,并不仅仅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至于“见时难”,即指亡国以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这也就是他不敢凭栏的原因。“流水”两句,叹息春归何处。张泌《浣溪沙》有“天上人间何处去,旧欢新梦觉来时”之句,“天上人间”,是说相隔遥远,不知其处。这是指春,也兼指人。

课后思考:

1、本词的情感脉络如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天上人间”一句的标点,有人认为应该用问号,也有人认为应该用惊叹号,你认为呢?

3、本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为什么对我们普通读者仍有强烈的感染力?

第十二课

永遇乐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1151),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是文学家李格非,母亲是状元王拱辰之女,也工文章。李清照早年生活在文化空气浓厚的家庭里。18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著有《金石录》,李清照写了《金石录序》,详细的记载了夫妻共同生活和对书画金石的爱好。他前期的词章,多数是描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及大自然的绮丽风光,风格清新明丽。北宋灭亡后,李清照夫妇仓皇南渡。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建康(今南京市)病故,她只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因此后期的作品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风格沉郁凄怆。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主要在于运用朴实的白描手法,善于写细腻的感情变化,语言明白如话。在宋代词人中,卓然自成一家。

主要解释:

①落日熔金:落日的颜色好象熔化的黄金。②合璧:象璧玉一样合成一块。

③吹梅笛怨:指笛子吹出《梅花落》曲幽怨的声音。④次第:接着,转眼。⑤中州:这里指北宋汴京。

⑥三五:指元宵节。

⑦铺翠冠儿:饰有翠羽的女式帽子。⑧捻金雪柳:元宵节女子头上的装饰。⑨簇带:妆扮之意。

诗文赏析:

这首词通过南渡前后过元宵节两种情景的对比,抒写离乱之后,愁苦寂寞的情怀。上片从眼前景物抒写心境。下片从今昔对比中抒发国破家亡的感慨,表达沉痛悲苦的心情。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

课后思考:

作者诗词前后风格、内容产生变化的原因?

第十三课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1151),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是文学家李格非,母亲是状元王拱辰之女,也工文章。李清照早年生活在文化空气浓厚的家庭里。18岁时,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赵明诚著有《金石录》,李清照写了《金石录序》,详细的记载了夫妻共同生活和对书画金石的爱好。他前期的词章,多数是描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及大自然的绮丽风光,风格清新明丽。北宋灭亡后,李清照夫妇仓皇南渡。公元1129年,赵明诚在建康(今南京市)病故,她只身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因此后期的作品多反映战乱痛苦的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风格沉郁凄怆。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主要在于运用朴实的白描手法,善于写细腻的感情变化,语言明白如话。在宋代词人中,卓然自成一家。

写作背景:

南渡以前,李清照足不出户,多写闺中女儿情;南渡以后,“飘流遂与流人伍”,视野开始开阔起来。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建炎四年(1130)春间,她曾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诗文赏析:

这首词气势磅礴、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近代梁启超评为:“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可谓一语中的,道破天机。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接”、“连”二字把四垂

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仿佛”以下这三句,写词人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

此词则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

“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梁。“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词人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运征,只求日长不暮,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不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

着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的杰出的文学家她肯定也有类似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从对话中宕开,然仍不离主线。因为词中的贯串动作是渡海乘船,四周景象是海天相接,由此而连想到《庄子。逍遥游》的“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说“鹏正举”,是进一步对大风的烘托,由实到虚,形象愈益壮伟,境界愈益恢宏。大鹏正高举的时刻,词人忽又大喝一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气势磅礴,一往无前,具大手笔也!“蓬舟”,谓轻如蓬草的小舟,极言所乘之舟的轻快。“三山”,指渤海中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山,相传为仙人所居,可望而见,但乘船前去,临近时即被风引开,终于无人能到。词人翻旧典出新意敢借鹏抟九天的风力,吹到三山,胆气之豪,境界之高,词中罕见。上片写天帝询问词人归于何处,此处交代海中

仙山为词人的归宿。前后呼应,结构缜密。

课后思考: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自然会气度恢宏、格调雄奇。试分析文中哪些词语能充分显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一面的地方。

第十四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作者介绍:

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是一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任职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诬陷。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在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任上,被人弹劾罢官。他不得已在上饶带湖赋闲家居。

写作背景:

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之时。

主要解释:

上片描述军旅生活。

一、二句写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早晨醒来时听到了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开头两句便把镜头定在了军营之中,这正是作者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生活情景。三至五句每句写一事: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翻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指挥战斗。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极雄豪、壮美的行事,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被削去官职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作者骑着飞快奔驰的的卢马,猛力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顺利。他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率师北伐,统一南北,这是作者的最高理想,写到这里已达到这首词的最强音,它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但结语却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所以最后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43 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诗文赏析:

这首词上下两片共十句,前九句每句咏一事,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鲜丽、生动。最后结句戛然而止,但却遗音缭绕,余味无穷。此句内涵丰富,可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身世,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有意地作“壮词”,“壮”正是这首词的风格特色,让学生体味这首词的“壮”是怎样体现的。辛弃疾作词多用典故,他的用典不只贴切,且寓意丰富,应适当讲解“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五十弦翻塞外声”的意义。

课后思考:

1、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

2、下边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第十五课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当安史之乱还未平定。关中地区闹革命,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成县)到了巴陵。公元760年,经亲友的帮助,在成都浣花溪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跳塔,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

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本首诗选自《杜诗详注》。

主要解释: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这样狠心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嘴唇干燥不能呼喝,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不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眠姿势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儿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一串串密密连接着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诗文赏析: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段中共有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起势迅猛。“风怒号”三字,音响宏大,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 46 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

“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上句的“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地“洒”在“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也很难收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地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这几句诗所表现的场景是: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立在屋外,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他屋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的各处。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段中共有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

前节写“洒江郊”的茅草无法收回,除此以外,还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茅草,但却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无力”五字宜着眼,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当壮健有气力,自然不会受这样的欺侮。“忍能对面为盗贼”,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盗贼。但其实,这不过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决不是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办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无可奈何了。用诗人杜甫的《又呈吴郎》一诗中的话说,这正是“不为困穷宁有此”,诗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穷,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因为他十分困穷,也不会冒着狂风抱走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这一切,都是结尾的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因而就拄杖出门,直到风吹屋破,茅草无法收回,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自叹息”中的“自”字,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他自己在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则世风的淡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 47 息”的内容,也就十分深广。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作者叹息的内容:1.自己的苦 2.周围人的苦 3.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第三段共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所以才感到冷。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自然不能入睡。“长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于是诗人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这种感情,咏歌不足以表达,所以诗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诗作者抒发的情怀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的情怀基本一致。也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真实的记录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末段忽生异境,以切身的体验,推己及人,进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这种非现实的幻想建立在诗人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思想基础上;而博大胸怀之表现,则使作品放射出积极的浪漫主义光辉。全诗语言极其质朴而意象峥嵘,略无经营而波澜叠出,盖以流自肺腑,故能扣人心弦。

课后思考:

表达诗人心理四点:

1、秋风破屋(焦虑)

2、群童“趁风打劫”(无奈)

3、屋漏遭逢夜雨(痛苦、凄凉)

4、诗人期盼广厦、推己及人,表达对百姓的同情和祝愿。

第十六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①折,胡天②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③湿罗幕,狐裘(qiú)不暖锦衾(qīn)薄(bó)④。

将军角弓⑤不得控⑥,都(dū)护铁衣冷难着(zhuó)。

瀚(hàn)海⑦阑干⑧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⑨置酒饮(yǐn)归客⑩,胡琴琵琶与羌(qiāng)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chè)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作者介绍:

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荆州)。汉族,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时56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其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与同代的高适齐名并与高适并称“高岑”.他父亲两任州刺史,但却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744年(天宝三载)也就是三十岁时中进士,授兵曹参军。749年(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751年回长安。754年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757年(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766年(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第三篇:李芳事迹

教育部追授李芳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并部署在教育系统开展学习活动

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追授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绿之风希望小学教师李芳“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并决定在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向李芳同志学习活动。

2018年6月11日下午放学,李芳在护送学生过马路时,面对失控的摩托三轮车冲向学生,义无反顾的冲上前去挡护学生,自己被严重撞击,经全力抢救无效,英勇牺牲,年仅49岁。李芳同志扎根山区从事乡村教育29年,一直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精心育人,深受学生爱戴、家长尊敬、学校认可。她多次放弃调往城市工作的机会,将所有的心血倾注在山区教育事业,用爱心抚育每一个孩子。她以德施教,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她钻研创新教学方法,精心为学生上好每一堂课。她心怀大爱,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用生命为学生上好最后一堂课,让崇高的师德和不朽的师魂熠熠生辉,塑造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李芳同志是践行“四有”好老师要求的先锋模范,是乡村教师的一面旗帜。为大力表彰和学习宣传李芳同志先进事迹,教育部决定追授李芳同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同时,教育部党组印发通知,决定在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向李芳同志学习活动。《通知》要求,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广泛宣传李芳同志的先进事迹,学习她爱岗敬业、爱生如子的高尚师德,心怀大我、无私奉献的至诚情怀,为人师表、行为世范的品格风范,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大爱精神,以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立足本职岗位,践行立德树人使命,常怀仁爱之心,守护学生健康成长,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求各地各校周密安排、精心组织,扎实开展生动有效、务实高效的学习教育活动,并结合学习活动,深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奋进之举,切实做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的贯彻落实,着力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人民日报:为保护学生殉职的女教师“用生命完成最后一堂课”

“要不是李老师推开孩子们,后果不堪设想”,事发太突然,周围人还没反应过来,失控的三轮车就冲过来了。就在一瞬间,李芳老师呼喊着推开了4个孩子,挺身护在孩子们身前。三轮车没有减速,撞倒了李芳老师后,又向前冲了很远……从交通监控里,交警看到了当时的惊心一幕。

6月11日17时51分,河南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绿之风小学校门外50米的红绿灯路口处,老师们正护送放学的孩子依次过马路。二年级的语文老师李芳也在其中,她正站在路口护送孩子们,一切就这样猝不及防地发生了。

当时在现场的五年级学生小曹说,事发时有4名同学正走在斑马线上,走到一半时,小曹突然听到一声大喊,“李老师让孩子们快点走,我看见李老师推开了那4名同学,自己却挡在了前面。飞驰的三轮车从她身上撞过去,并连带剐倒了那4名同学。”

据了解,那是一辆装满西瓜的摩托三轮车,没有牌照,从高坡上冲下来,刹车已经失灵。另一位张姓老师也在现场,她听见在背后护队的李老师大声呼喊,接着就是一声巨响,李芳老师被撞得躺在地上,4个孩子也被剐倒了。孩子们吓得哭起来,张老师冲过去抢救,李老师已经不省人事。

“要不是李老师推开孩子们,后果不堪设想。”一位在场家长说,“三轮车惯性好大,撞了李老师后又冲了很远,车头撞上三层台阶后才停住。” “李老师再也不会回到讲台了,我们想她”

“经过诊治,4名同学的伤都没有大碍了。”据信阳市中心医院的一位医生介绍,其中3名孩子属于轻外伤,已经回家,另一个孩子的头部缝了6针,但神志清醒。据了解,李芳老师被紧急送往一五四医院后,经检查诊断,确定为脑部颅骨骨折,脑组织大面积出血。转至信阳市中心医院后,医院紧急联系了武汉协和医院、同济医院的多位专家远程会诊。但是,李芳老师的自主呼吸渐渐衰竭,医护人员经过一天两夜的奋力抢救后,仍然没能挽救李老师的生命。6月13日凌晨4时40分,李老师平静地离开了。

绿之风小学是一所位置相对偏僻的乡村希望小学,李芳老师来到这里工作已近30年了。13日清晨,消息传回学校,老师和孩子们一片哭声,“李老师再也不会出现在校园、不会回到讲台了,我们想她。”据介绍,前一周,李老师刚刚度过49岁生日。她是农家的女儿,20岁从原信阳师范学校毕业,正式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从最初分配的谢畈小学,到撤校后来到绿之风希望小学任教至今,默默耕耘近30年,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生死的一瞬间,她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们。

14日,祭奠李老师的灵堂内,不断有周围的乡亲和附近的学生家长前来送行。

“她永远是我们心目中的最美老师”

“得知她用自己的身体去阻挡冲向学生的失控三轮车,我们一点也没觉得奇怪,因为她就是这样一个人。”在绿之风希望小学的教师公寓,与李芳老师生前同住一室的郝翠玲老师哽咽着说,“只是万万没有想到,她这次的选择,却成为我们之间的永别。”

李老师住的单间双人宿舍,条件虽简陋,但被她精心装饰得无比温馨:她的床铺悬挂着蚊帐,衣服物品叠放得整整齐齐。窗外还有她亲手培育的绿植……

在绿之风希望小学的教务处,李老师生前教过的二年级(3)班学生李星月,正在用稚嫩的小手工工整整地写着给李老师的悼念词:“老师,我还记得您刚接手我们班时,您办公室还在那边教学楼二楼。有一次下大雨,我交作业时把头发都淋湿了。您知道这件事后,特意把办公室搬到了一楼。从那以后,我交作业再也不用淋雨和晒太阳了。老师,谢谢您总为我们考虑。”

李芳的丈夫代业明是国家电网信阳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公司电气试验一班成员、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结婚30年来,夫妻两地分居,但感情始终很好。独生女代雨辰是信阳明港公安分局的一名辅警。一家三口在3个不同的地方默默地支持着彼此的工作。只有在周末不忙的时候,三口之家才能迎来短暂的相聚。这个周末,本是女儿参加邻省湖北广水公务员面试的时间,李芳本已答应陪笔试第一名的女儿一同前往。可如今,母女二人已天人永隔。

李芳家邻屋一个抱着孩子的老大妈走过来,泪眼婆娑地说,“那天上午,她还带了几个韭菜包子给我小孙子吃呢……多好的老师呀,怎么就这样说走就走了呢!” “她用抉择教给了学生们最后一道题,她用生命完成了最后一堂课,她永远是我们心目中的最美老师!”信阳市委副书记刘国栋说。

(原题为:《“她用生命完成了最后一堂课”》)

第四篇:魏盼个人事迹

第六章 爱心服务标兵个人事迹

魏盼个人事迹

——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会计电算化专业4班

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身处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得到心灵的慰藉;爱心是一片洒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霖,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结合实际现将我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思想方面--提高思想觉悟

在思想上我积极要求进步,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正确贯彻党的方针政策,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在刚进入大学就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经过自身的努力和学习在大一期间荣获“优秀团员”称号。2010年10月到12月份之间的志愿者注册活动中,我光荣的加入了青年志愿者行列,成为志愿者的一员,想为社会的进步贡献尽自己微薄的力量。“用真情奉献社会,让爱心永驻青春”是我作为志愿者的宗旨,青年志愿者协会“奉献、友爱、团结、互助”的服务理念时刻铭记在我心。

二、学习方面—勤奋进取

作为一个学生,我把学习当作自己的第一任务,一直担任我班的学习委员,与辅导员制定班级考勤制度,在课堂上保持端正、谦虚的学习态度,积极配合老师教学,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课下虚心向同学请教,认真预习及完成老师所留的作业。通过不懈的努力我顺利地取得了英语A级与B级两个证书,获得一等奖学金,一等国家级助学金,并且两学期的总成绩都在班级前三名,今年主动报名英语四级,希望努力也可以顺利的考取。从来不肯放松一丝一毫,在各项考试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成绩不等于满足,而是作为一种动力促使着我进步,促使着我走向成熟,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三、实践方面—升华人生

人生价值分为两种,即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即是索取大于贡献,而社会价值则是贡献大于索取。在我认为,一个仅仅能够

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是很没有价值可言的,社会价值才是能真正衡量一个人价值的体现,我渴望能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上,将社会价值作为我的人生追求。

爱心是对幼者无怨无悔的教化,虽愚钝无知而不舍;爱心是对长辈无日无夜的关怀,虽贫病交加而不弃;爱心是对祖国无边无际的眷恋,任颠沛流离而不忘。施以爱心,不图回报

1、班级及学生工作

进入大学以来,一直担任我班的班委,时刻不忘自己要以身作则,积极参加学生会,通过加入学生会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同学从而提高自己,11年担任体育部副部长,对待工作一直以认真负责为原则,细致踏实的工作态度,在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积极配合其他部门,协助纪检部

举办“趣味运动”比赛;体育部举办“篮球比赛”;协助宣传部举办“90后后现代主义的诗”演唱会,由于平时工作认真负责,不忘班内建设,帮助同学,为他们解决困难,协助老师工作,搞好班级团结,并策划和组织了班内新学期的元旦晚会。我能够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并举办,曾举办“宿舍友谊赛”过的圆满成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

2、积极参加各项志愿活动

在大一这一学年中,我参加了很多有纪念价值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例如参观周邓纪念馆活动。我感觉到了一种责任,而对我现在而言,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我的责任;他们用生命服务于人民,我们就应用辛勤的劳动服务于社会。对我触动最深的,还是我们班参加的慈善捐赠活动,帮助新疆建立“图书角”大家热情高涨,踊跃参加,让我看到了同学们的爱心,同时也看到了全中国的大团结!

3、走进北京、放飞梦想

在2011年5月22日由我班班委发起倡议进行全班北京追梦社会实践活动,“跟随梦想,背起行囊,我们出发…”在车上我们集体高歌,我们欢呼。此次北京之行中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培养全班同学的集体荣誉感,我们攀爬每一座城楼,并发扬我们的环保精神,做到“除了笑声,什么都不留下;除了对环境的爱,什么也不带走”。

4、“环保、节约”

六月份,在我们班团支书的带领下,我们自发的,志愿清理校园垃圾、校园小广告的活动,我班同学不怕累不怕脏,热情高涨,虽然有点苦,路过我们的同学可能觉得不可思议,可是我们心里却知道苦中自有乐,这让我们的校园更加干净,让大家在一个舒心舒适的地方生活和学习。

5、全国技能大赛服务

6月底学院承办了全国技能大赛,许多同学都回家休息,但是本人同一些志愿者们自愿牺牲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来为大赛服务,在学院各级领导、老师和我们的努力下,组织同学参加院系举办的各项活动,其中更是积极投身青年志愿者活动。在大赛期间,我被分在接待组,专负责会客室接待,虽然很累,可也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6、新生接待志愿服务

11年9月份之际,为迎接新生的到来,我们志愿跟随老师到天津东站连续接待3天,让新生提前对学校有个基本熟悉。此时此刻更让我感觉到一个志愿者的责任所在,同时也坚定了我在支援者的岗位上信心,鼓励我更好的做下去。

7、暑假实践--“李大钊故居红色革命学习”、“洋口子小学的义务支教”

“光辉的信仰”社会暑期实践活动——在学习倡导“建党90周年”的精神引导下,2011年7月暑假期间我们全体班委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艺术学院与数理学院共同组建一支以“光辉的信仰”为主题的前往河北为期五天的社会暑期实践活动,主要在洋口子小学进行支教,我们为小学生设计板报,讲解党徽的意义,此外,我们还去了老龙头炮台,李大钊纪念馆等著名青少年教育基地,这不仅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还增强了我们的文化知识使我我们受益匪浅。

如果人人有爱心,学会无私奉献,生活将充满温暖,一个充满爱心的集体是温暖幸福的,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是和谐安定的,在你学会关爱他人的同时,你也会得到博大的爱.让我们一起同行,共同唱响美妙的爱心之歌.让爱心永远与我们共存!

第五篇:魏同学个人事迹(范文)

魏同学先进事迹

魏同学是一个热爱班集体,乐于助人,团结同学,积极向上的学生,同时也是一个热爱学习,勤劳向学的学生。但他有一个很强的观念,那就是在其位谋其职,既然他的身份是一名学生,那么就该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

同学同学在校期间,努力参加各种学生活动,大一的时候进入广播台,成为广播台外联部部员,在这一年里,他学到的是如何保持一种高效的执行力,如何圆满地完成上级分配的任务。

在他出色表现下,在大二期间竞选部长成功,成为广播台外联部部长。他也深深地知道,部长与部员最大的区别,那就是一份责任,当一个部门出现问题时,那是部长的责任。他背负着这份责任,努力的完成台长分配的任务,同时也组织协调好部门的工作。同时在这一年里,他参加了第16届广州亚运会志愿者,在工作期间,他对上完成上级分配的任务,对下,他组织黄埔志愿者足球队里的工作,体现一个学生干部的风采,并获得第16届亚运会志愿者服务银奖及第16届亚运会“黄埔体育中心优秀志愿者”称号。

在大二这一年里,他仍旧有广播台的工作,有亚运会的工作,但学习仍旧不落下,于是在这一年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大一大二的广播情缘,让他依旧放不下广播台,更重要的是他有一个还没有实现的愿望,那就是由他自己组织策划的一个大型活动,带着这个梦,他竞选广播台台长,并以高票获得。在任广播台台长一年,他积极组织各项活动,最大的活动为校区式广播台台庆晚会,当晚还邀请广州各大高校广播台前来参加,增强广师广播的影响力。另外在当台长的一年里,仍不忘为班里建设,也是班里的副班长,在这一年里,为班里的同学着想,加强班里的班风建设。

魏同学同学个人所获得的成绩:

2009年获得篮球“新生杯”季军的好成绩 2009-2010年获得广播台优秀外联部部员称号 2010-2011年获得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2010年12月第16届亚运会志愿者服务银奖

2010年12月获得第16届亚运会“黄埔体育中心优秀志愿者”称号

2011年11月举办校区广播台台庆晚会 2011-2012年获得品德积极分子称号

另外,同学同学也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征文比赛,DV设计大赛等,也积极参加各类志愿者服务工作,如活力广州第九届“中国杯”国际软式网球邀请赛志愿者,广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志愿者等等。

目前也是班里的心理委员,因为他做过学生干部,也曾努力解决团队成员的心理矛盾,努力让整个团队的效益最大化,于是他也想把这种能力运用到在班集体中,努力为班里的同学做贡献。

下载新港魏芳事迹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港魏芳事迹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有理数减法》教学反思 魏芳芳

    《有理数减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实际问题出发,创设教学情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通过实例,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形归纳运算法则,亲身体验知......

    刘琼芳事迹学习心得

    学习心得4月25日下午,在观看了石家庄电视台播放的刘琼芳同志的先进事迹后,我深深为之震撼,作为一名基层党委书记,我从刘琼芳同志平凡但又光辉的一生中看到了一名医务工作者兢兢......

    柴生芳事迹

    柴生芳同志先进事迹 柴生芳1969年出生于甘肃庆阳宁县一个农村家庭。自幼聪颖勤奋的他,是四乡八里十分有名的好学生。家庭经济的困难激励他更加发奋地读书,1986年高考,他以庆......

    柴生芳事迹

    临洮“为民县长”柴生芳:“把每一分钟都用在了工作上” 【“为民县长”柴生芳的足迹】 “和平时一样忙碌,也和平时一样精神。”回忆起8月23日光明日报文章《过早断裂的脊梁》......

    学习李芳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李芳事迹心得体会 东塔三小 马丽 李芳老师生前是河南省信阳市董家河镇绿之风希望小学教师。2018年6月11日下午放学,李芳老师护送学生离校回家路上,行到离学校50米的十字路......

    学习李芳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李芳老师的先进事迹 前段时间,学校组织我们全体教师学习了英雄教教师李芳的感人事迹,我倍受感动。 向李芳同志学习,就要学习她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李芳同志看到有失控三轮......

    学习刘芳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刘芳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前天,在校长的主持下我校全体教职工在中年级教室学习了刘芳老师的先进事迹,为了对刘老师的事迹了解得更深刻透彻,今天特意在百度上搜索所有关于......

    学习刘芳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刘芳事迹心得体会 刘芳,一个普通教师的名字,她,从2008年开始多次站在道德讲堂上,让听报告的人潸然泪下,称她为中国的海伦,前几天我们修文中学有幸请到了刘老师亲临我校,为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