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2007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BD

时间:2019-05-13 06:08: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2007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BD》,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2007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BD》。

第一篇: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2007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BD

【发布单位】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政办综〔2007〕62号 【发布日期】2007-08-07 【生效日期】2007-08-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2007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

评估方案的通知

(哈政办综〔2007〕62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哈尔滨市2007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评估方案》予以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八月七日

哈尔滨市2007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评估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精神,全面做好2007年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评估工作,根据省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决定》精神,围绕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中心任务,深化改革,健全机制,确保全市“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健康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责任单位:区、县(市)人民政府。责任人:区、县(市)长。

三、考核内容

(一)对政府和人口计生部门考核评估内容依据2007年市政府与区、县(市)政府签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状》(以下简称《责任状》)。

(二)对部分相关责任部门的考核内容

1.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1)人口计生部门:科学制定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规划及行动计划,实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计划,加强出生缺陷干预能力建设,全面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实行定期评估、通报制度。

(2)民政部门:倡导科学婚检,利用婚姻登记服务载体,协助人口计生部门共同举办人口计生知识的宣传活动,为人口计生部门向新婚当事人提供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创造条件。

(3)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在城镇社区和农村大力宣传和普及预防出生缺陷科学知识,加强婚育咨询和指导,积极开展婚前和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产前筛查和诊断、产后访视、新生儿疾病筛查和康复等工作;促进住院分娩和母乳喂养,为贫困妇女提供必要的生育救助和安全接生。

考核指标:以乡镇和街道为基础的出生缺陷一级干预覆盖面达到80%以上。

2.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

(1)宣传部门: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决定》的宣传报道;认真贯彻计划生育、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以消除性别歧视为重点,配合有关部门深入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社会性别平等意识,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婚育观念;新闻媒体要采取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经常性的政策、法律、法规知识普及和宣传活动,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等重大活动和先进典型经验、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工作。

(2)人口计生部门: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推动“幸福工程”、“春蕾计划”等社会公益活动顺利开展。

(3)民政部门:优先解决计划生育家庭的生活困难,在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和发展慈善事业中,把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贫困家庭纳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优先把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贫困家庭特别是农村贫困家庭纳入慈善救助范围。

(4)司法部门:运用法律手段,严厉打击非法实施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的行为,依法严惩溺、弃、残害女婴和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的犯罪活动及歧视、虐待生育女婴的妇女等违法行为,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5)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严禁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建立B超检查和人工终止妊娠登记、孕情检测、孕产过程管理等制度,完善执业资质认证和B超使用准入制度,对终止妊娠药品和促排卵药品实行严格的处方管理。

(6)农业部门:将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在农业生产、劳动力转移、农民科技培训、农业技术推广、减轻农民负担、项目扶持等方面对计划生育女儿户予以倾斜。

(7)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严格审批计划生育避孕药具经营企业许可证;禁止药品零售企业销售终止妊娠药品;取缔违法经营者,打击违法经营行为,确保计划生育避孕药具供应及时,安全有效。

(8)扶贫部门: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扶贫开发总体规划,在安排扶贫济困、贴息贷款、扶贫到户等项目时,在同等条件下,对贫困户中的计划生育户优先扶持。

考核指标:二孩、多孩出生人口性别比有所下降,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

3.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

(1)人口计生部门:加快建立和完善以流入地管理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协调配合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认真落实免费技术服务,维护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

(2)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流动人口办理个体私营经济《营业执照》时,与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密切配合,互通信息。

(3)公安部门:在为流动人口办理暂住证时,查验已婚育龄妇女婚育证明;与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密切配合,建立流动人口统计登记制度,互通信息,实现流动人口信息变更、查询和跟踪管理。

(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解决流动人口再就业、就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逐步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保护其合法权益;与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密切配合,建立流动人口统计登记制度,互通信息,实现流动人口信息变更、查询和跟踪管理。

考核指标:流动育龄人口在流入地服务覆盖率达到85%以上。

4.切实加大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保障力度

(1)财政部门:建立稳定增长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将各级计划生育事业费纳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中,确保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资金和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资金的落实,加大县(市)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投入力度。

(2)发展与改革部门:将县(市)、乡(镇)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基本建设纳入本地经济发展规划,确保列为国债资金项目的县(市)、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基本达到国家建设标准。

考核指标:

①2007年省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中计划生育事业费按人均15.7元标准和新的人口计算财政支出需求。

②对农村部分实行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资金到位率达100%。

③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资金到位率100%。

④列为国债资金项目的县(市)、乡(镇)服务站基本达到国家建设标准。

5.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

(1)教育部门:中等以上学校要将人口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纳入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或开设专题讲座等。

(2)人事、编制部门:在农村综合改革和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中,保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队伍、机构稳定,并按照常住人口规模比例配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

三、分值的确定

2007年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采取打分的方式,总分1000分。政府、相关部门和人口计生部门按照4.5:2.5:3的权重确定分值(见附件)。具体情况以《责任状》为准。

四、考核方法

2007年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主要采取自检自查、实地核查、平时调查、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进行考核。市政府统一领导考核工作,成立由市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组成的考核评估组,对区、县(市)政府进行考核。各区、县(市)政府要依据本方案对本地区相关责任部门和人口计生部门的目标进行自检自查,在此基础上,市级采取平时调查、年终考核(实地核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各区、县(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开展考核评估工作。平时调查由市人口计生委负责。

国家、省人口计生委对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抽查考核结果,一并作为所在区、县(市)政府本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依据。

五、兑现标准

经考核,达到900分以上的兑现一档责任状;700―900分的兑现二档责任状;700分以下的不予兑现。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未完成责任目标或在考核评估过程中严重弄虚作假的区、县(市)实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重点管理或“一票否决”制度;对计划生育经费投入等单项工作出现严重偏差的区、县(市)予以通报批评。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中共哈尔滨市委、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

【发布单位】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发〔2007〕22号 【发布日期】2007-09-19 【生效日期】2007-09-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中共哈尔滨市委、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采取综合措施解决人

口问题的决定

(哈发〔2007〕22号)

(2007年9月19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22号,以下简称《决定》)和《中共黑龙江省委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的意见》(黑发〔2007〕 9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不断加强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我市人口问题,现作出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市坚定不移地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按1970年生育水平,从1971至2006年全市共少出生387万人,总和生育率由上世纪70年代的5.6降至2006年的1.3左右,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人口问题仍是制约我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由于受人口惯性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综合影响,我市的人口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人口每年将净增9万人左右,人口总量将近千万;人口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劳动年龄人口占78%以上,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老年人口比重逐年上升,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6%,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社会保障面临更大压力;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全市流动人口总量近百万,公共资源配置面临挑战;农村稳定低生育水平任务艰巨,全市违法生育人群绝大部分在农村,农村符合政策生育率一直在90%左右,低生育水平面临反弹的压力。所有这些人口问题,如果不认真加以解决,都将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认真学习贯彻《决定》和《意见》精神,坚持不懈地加强新时期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二、坚持实施综合治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十一五”时期,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要落实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必须坚持走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就必须坚持实施综合治理。只有这样才能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促进我市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

“十一五”规划期末,全市人口总量要控制在1031万人以内;到2020年,全市人口总量要控制在1123万人左右。实现这一目标,一要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必须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不动摇,稳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队伍不动摇,不断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体制、机制、手段和方法不动摇。各区、县(市)要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实现各种资源、优势和力量的有机结合,形成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约束、激励和保障机制。全市要在2008年前基本建立起“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二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五五”普法,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宣传,深入开展国策、国情和人口形势教育,积极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引导群众遵纪守法,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消除干部和群众对生育政策的误解,在全社会形成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的氛围。三要坚持依法管理。进一步完善出生人口信息交流制度,公安、卫生部门应将登记出生落户人口信息和出生人口信息及时通报人口计生部门。民政部门在做好婚姻登记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同时向人口计生部门及时通报婚姻登记信息。人民法院要协助人口计生部门做好社会抚养费征收工作,受理社会抚养费强制执行的申请,维护计划生育政策的严肃性。建立有奖举报制度,严肃查处违法生育行为。凡违法生育的,一律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造成恶劣影响的,可予以公开曝光;是党员、干部的,依纪依法从严惩处。

(二)大力提高出生人口质量,提高全市人口整体素质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要把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大力加强优生优育工作,科学制定提高人口素质的规划及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实行定期评估、通报制度。

加强市、区县(市)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建设,每年改建扩建1―2所县级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0―15所乡(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各区、县(市)级政府要加强普通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村服务室设施建设,配备基本服务设备和技术服务人员,提高服务水平,力争到“十一五”规划期末达到国家要求的建设标准。逐步建立出生缺陷预防干预网络,提高常见遗传病咨询服务能力。建立市级优生优育检测中心,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提高优生检测工作水平。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与医疗保健机构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密切配合,为育龄妇女提供孕期、产前、产后指导及技术服务和新生儿疾病筛查服务,大力宣传和普及预防出生缺陷科学知识,实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促进计划;积极开展产前筛查和诊断等出生缺陷预防工作,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率;促进住院分娩和母乳喂养,为贫困妇女提供必要的生育救助和安全接生条件。加强对影响出生缺陷的生物遗传、社会环境、不良生活方式等重大危险因素的研究、评估和干预。

加强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的宣传和指导,增强育龄群众的生殖保健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开展基本的生殖保健服务,建立并推行育龄妇女生殖健康基本项目的检查制度,积极实施妇女病普查防治。推进规范的避孕方法知情选择,加强避孕药具不良反应监测评估,减少非意愿妊娠。

卫生、民政、人口计生等部门要加强婚前医学检查重要性的宣传,不断提高婚前咨询率和婚检率。具备条件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与医疗保健机构,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可作为开展婚前医学检查的定点单位。加强性病和艾滋病的防治工作,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

(三)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促进人口性别结构平衡

进一步加大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的力度,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党政负责、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是责任主体,人口计生、卫生、食品药品监管、公安等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并以降低二孩、多孩出生性别比作为工作重点,加强综合治理的过程评估和责任考核,加大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工作力度。

深入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普及保护妇女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知识,制定有利于女孩健康成长和妇女平等发展的社会经济政策环境。对农村计划生育女儿户给予奖励,在各类优先、优惠政策的实施中予以倾斜。鼓励男到女家落户,依法保护妇女的宅基地、房屋等继承权和土地承包权等权益。开展“幸福工程”和“春蕾计划”等社会公益活动,促进男女平等就业和共同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广泛宣传男女平等、少生优生等文明婚育观念,形成男女平等的社会氛围和道德规范。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区、县(市)要开展专项治理工作,每年应向市政府作出专题报告。到2010年,力争使全市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

严禁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的通告》,卫生、人口计生、食品药品监管、司法等部门要建立超声医学检查和人工终止妊娠登记、孕情检测、孕产过程管理、信息交流等制度,并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加强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超声医学检查使用准许制度,加强对终止妊娠药品和可用于胎儿性别鉴定的医疗设备的管理,加大对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的打击力度,努力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势头。切实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依法严惩溺、弃、残害女婴和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的犯罪活动及歧视、虐待生育女婴的妇女等违法行为。实施举报制度,加强社会监督,确保全市出生人口性别比回归到正常水平。

(四)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保证人口合理有序流动

要深化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制改革,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活。劳动和社会保障、工商、建设、教育等相关部门要认真解决流动人口在就业、就医、定居、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逐步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其合法权益。

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一管理、优质服务新体制。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行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中,要科学建立人口登记制度,健全出生人口登记和生命统计制度,实行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将流动人口纳入流入地人口总数,实行以流入地为主的目标管理双向考核。流入地按照“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的原则,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纳入经常性工作范围,为流入已婚育龄妇女发放免费生殖保健服务证,使其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把进城务工人员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强化社区流动人口登记制度。充分利用政府及相关部门信息网络,依托社区和行业信息管理载体,应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做到资源共享,实现流动人口信息适时变动、异地查询和跟踪管理。各区、县(市)要设置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构,在社区配齐配强计划生育专职工作人员。突出流动人口综合治理,利用社区服务中心开办社区服务超市,公安、工商、劳动和社会保障、人口和计生等相关部门联合办公,为流动人口提供“一条龙”服务。在为流动人口办理经商、务工、购房、租房、社会保障等手续时,应与人口和计生部门密切配合、互通信息。在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企业、集贸市场等成立计划生育协会,引导流动人口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流出地要配合流入地,做好外出人员的宣传培训、免费办理婚育证明等相关工作。

(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建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养老保障体制和养老服务机制,推动各种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制定老年保障制度和措施时,要体现对独生子女父母的优先照顾,加强对独生子女家庭老年父母的居家养老照料服务和机构养老服务。建立政府、集体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养老服务机构,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开办各种类型的养老服务机构;对生活不能自理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老年父母,按规定提供适当补助。对军烈属、鳏寡及其他有特殊困难的老年人,按规定给予养老救助。逐步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城市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构建多层次的城镇养老保障体系;将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针对在医疗、住房、取暖、法律援助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加大专项援助力度。

积极发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知识和经验密集型服务业,为老年人提供力所能及参与社会的机会。提高养老服务机构在城市规划中的比重,发展社区老年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鼓励社会开办各种类型的养老服务机构。发扬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社会风尚,从老年预防保健入手,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营造出行安全和起居方便的环境。充分利用基层社区、乡村卫生资源,逐步建立老年人家庭医疗、保健与急救呼叫服务网络。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承担基本医疗的基础上,逐步做好健康教育、计划免疫、慢性病防治、残疾康复等项服务。探索建立老年服务志愿者、照料储蓄、长期护理保险等社会化服务制度。大力弘扬子女赡养、家庭养老和邻里互助的传统美德。加强舆论监督,对拒绝赡养或虐待父母的行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六)建立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提高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社会补充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确保符合条件的对象每人每年600元奖励扶助金足额到位。建立救助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制度,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职工,在独生子女死亡后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退休时由所在单位给予不低于5000元的一次性补助;其他人员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适当补助。对独生子女伤残,并持有中国残联统一制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且登记等级为二级以上的,每年给予一定补助;对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和救助,不计入家庭收入,不影响低保待遇的核定。落实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奖励制度。建立城市计划生育夫妇年老一次性奖励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生育保险、节育手术保险等制度。

加快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对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计划生育家庭,通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再就业援助、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农村五保户供养等制度予以帮助。劳动保障、卫生、民政、农委、科技、扶贫开发等部门要在就业培训、合作医疗、救济、低保、宅基地划分、改水改厕、沼气应用、新技术推广、制定农村经济政策、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等方面,出台并落实对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农村独生子女和双女户家庭的优先、优惠政策。依法落实其他计划生育奖励优待政策,尤其要着力解决城市下岗、无业人员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和企业退休职工一次性补助3000元等兑现难的问题。

三、切实加强领导,保障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充分认识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带来的战略机遇和有利条件,坚决克服盲目乐观和麻痹松懈情绪,切实增强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坚定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建立健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策与协调机制。定期听取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重大问题,部署重要任务,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将人口发展和规划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全市新农村建设之中;进一步完善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责任制度,把领导干部落实人口发展目标的情况作为政绩、干部任用和奖惩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完善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机构和协调机制,有关部门要加强配合,共同研究和协调解决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形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新格局。

完善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一票否决”制度。要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各区、县(市)党委和政府每年要将本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情况向市委、市政府作专题报告。认真实施《哈尔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重点管理制度》,加强对后进地区的管理,促进工作平衡发展,全面提高整体工作水平。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要加强与组织、纪检监察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提供有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的情况。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干部,不能提拔或继续担任领导职务,其所在单位不能评为文明单位。各级组织、宣传等部门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在评选综合性先进单位、授予个人荣誉称号时,要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要进一步落实机关、企事业、社会团体法定代表人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和计划生育协会等群众团体在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生力军作用。计划生育协会要积极协助政府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信息提供、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扶助、艾滋病预防等工作。

全面落实《决定》中提出的“十一五”期末各级财政投入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费达到人均30元的目标,建立稳定增长的财政保障机制,人口和计划生育财政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确保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基本建设和队伍建设、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等经费的落实。全面推进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保证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计划生育免费基本项目技术服务经费的足额到位。各级政府要按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状的要求,进行考核和兑现。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向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投入。积极运用市场机制,采取建立基金、开发险种等方式吸引资金。加强各项资金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在各项资金发放和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使用中的违纪违法行为。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建设。严格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黑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认真总结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和管理制度。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切实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坚持执法为民,实行政务公开,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保障群众计划生育合法权益。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对违纪违法行政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稳定健全基层工作机构和队伍。在农村综合改革和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中,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和队伍稳定,不得随意撤并和改变机构性质。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从事公益服务,人员工资由财政全额支付,业务经费由财政保障。县(市)、乡(镇)两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岗位特殊、任务艰巨,必须进一步加强。乡(镇)和街道办事处要保证有专职公务员负责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要达到60%以上,至少配备1名以上执业(助理)医师。村级计划生育工作人员要继续推行“县聘乡管村用”办法,并按规定落实基层工作人员的工资和待遇。选拔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充实、配强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领导班子,区、县(市)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领导班子成员中至少有1名具有医学专业知识、工作经验丰富的领导。对政绩突出的优秀干部要注意培养和使用。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建立和完善政府牵头、部门配合、经费保障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运行机制。宣传部门要将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安排,积极推进各级党委中心组人口理论及计划生育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各级党政干部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积极性。各级党(团)校、行政学院要开设人口和计划生育理论课程。文化部门要将人口和计划生育的宣传融入城市主流文化,积极创作好的文艺作品,利用各种形式,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人口文化活动,吸引群众参与到人口和计划生育文化活动中,做计划生育的主人。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要继续办好人口和计划生育栏目,开展经常性的宣传,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教育部门要把人口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教育纳入中等以上学校相关课程教学内容或开设专题讲座等,在学生中普及人口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教育。实施“新农村新农户新婚风”活动和“生育关怀”行动,开展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及家庭保健等服务。

积极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市、区县(市)、乡(镇)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网络作用,全面运行人口宏观调控管理、基层管理服务、流动人口综合管理、奖励优惠信息管理等综合应用系统。进一步完善并实施各部门之间的人口信息交流制度,实现人口信息资源共享,不断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决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面向公众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服务系统,进一步完善网上政务公开和在线公共服务。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哈尔滨市城市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哈尔滨市城市

居民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规定的通知

哈政发[20O5]6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中直、省属在哈单位:

现将《哈尔滨市城市居民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规定》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

二○○五年六月九日

哈尔滨市城市居民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规定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经济适用住房销售管理工作,保障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家《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建住房[2004]77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2004年5月13日国家《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颁布实施后,购买经市政府批准面向社会销售的经济适用住房,均实行申请、审批和公示制度。

第三条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申请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分为家庭申请人和单身申请人。家庭申请人是指夫妇双方组成的家庭以及离异(或丧偶)带子女的单亲家庭;单身申请人是指达到法定晚婚年龄以上的未婚人员以及离异(或丧偶)不带子女的人员。

第四条凡具有本市市区城镇常住户口,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

(一)年收入在4万元(含4万元)以下的无房户或住房困难户;

(二)企业退休的建国前入伍的老军人;

(三)市政府组织实施的重点工程或危棚房改造涉及的被拆迁居民家庭;

(四)现住房面积低于本市住房面积控制标准70%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

本市住房面积控制标准按《哈尔滨市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关于贯彻<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住房面积控制标准的暂行规定)的通知》(哈房改组字[1994]第2号)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条住房困难户是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上一全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70%或现住房建筑面积低于50平方米的申请人。上一全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以市政府统计数据为准。

第六条单身及单亲家庭申请人的年收入按一人年收入计算,其他家庭申请人的年收入按夫妇双方的年收入之和计算。申请人的年收入是指下列所得:(一)工资、薪金所得;

(二)住房公积金的单位缴纳部分;

(三)劳务报酬等其它所得。

申请人年收入按本条前款所列项目上一年的实际发生数核定。

第七条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只准购买一套经济适用住房。单身申请人、三口人(含三口人)以下的家庭申请人,可购买建筑面积70平方米的经济适用住房;三口人以上的家庭申请人,可购买建筑面积90平方米的经济适用住房。申请人购买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最大不得超过建筑面积100平方米。

第八条申请人实际购房建筑面积在规定面积以内的,按市物价局批准的价格购买;超面积部分需按建筑面积销售价格的8%补交差价,由市房产住宅行政主管部门在办理房屋权属登记手续时代市政府收缴。超面积部分将在《房屋所有权证》中标注,房屋再上市交易时,该部分面积不再补交土地出让金。

第九条 购买经济适用住房需到哈尔滨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经济适用住房购买对象审批窗口,由申请人领取《哈尔滨市城市居民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审批表》(以下简称《审批表》)。

第十条申请人应如实填写《审批表》,到所在工作单位核准盖章。没有工作单位的,由其所在街道办事处核准盖章。

对出具虚假证明的核准盖章单位,将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第十一条《审批表》经相关单位审核、盖章后,申请人应持以下证件到经济适用住房购买对象审批窗口办理审批手续:

(一)本市居民常住户口; 二)身份证;

(三)现住房的产权证明;

(四)审核盖章后的《审批表》;

(五)市政府组织实施的重点工程和危棚房改造涉及的被拆迁居民家庭,需提供《住宅房屋货币拆迁补偿协议书》;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需提供级别、职称证明;

(六)企业退休的建国前入伍的老军人需提供《企业退休建国前老军人荣誉证》或其他证明。

第十二条申报材料初审合格的,将对申请人及其配偶姓名、核准盖章单位及可购经济适用住房面积等情况,在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大厅公示栏和哈尔滨市房产住宅局信息网上公示,公示期为7天。公示期满后,对情况属实的予以批准。

对于申请人弄虚作假、虚报家庭人口数、隐瞒家庭收入和住房情况的,经查实,即取消其购房资格,并记入个人信用档案,两年内不准再次申请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对于骗购经济适用住房的,予以收回或由购房人按市场价补足购房款;对于伪造购房所需相关证件而触犯法律的,交由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十三条申请人持身份证和经核准的《审批表》到建设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企业购房,买卖双方在网上签订《哈尔滨市经济适用住房买卖合同书》,并按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合同备案。申请人在办理房屋权属登记时,须提供《审批表》。

对于开发企业擅自向未取得审批资咨的购房人出售经济适用住房的,由市房产住宅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开发企业限期收回;不能收回的,由开发企业补缴同地段经济适用住房与商品房价格差;将违规行为记入企业诚信档案,5年内不准从事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建设。

第十四条《审批表》从批准之日起,有效期为2年。超期的需重新申请办理经济适用住房购买资格审批手续。

第十五条已购经济适用住房在取得《房屋所有权证》后,已满5年(含5年)的,可按市场价格出售。购房人需按照出售时房屋座落宗地基准地价的10%缴纳差价,由市房产住宅行政主管部门代市政府收取。

已购经济适用住房在取得《房屋所有权证》后未满5年的,只可出售给符合经济适用住房购买条件的申请人,出售单价不得高于出售时同地段经济适用住房的单价,不得按市场价格出售。

以市场价格出售已购经济适用住房的家庭,不得再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或其他政策性保障住房。

第十六条本规定由市房产住宅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第十七条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城市居民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规定的通知》(哈政办综[2002]52号)同时废止。

第四篇: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

【发布单位】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政办发〔2007〕5号 【发布日期】2007-04-27 【生效日期】2007-04-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哈政办发〔2007〕5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委、办、局,有关单位:?

《哈尔滨市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实施方案》业经2007年4月19日市政府第5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四月二十七日

哈尔滨市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实施方案

为做好“十一五”期间我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关于印发〈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的通知》(环发〔2006〕49号,以下简称《规划》)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批转省环保局省发改委“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的通知》(黑政发〔2007〕81号,以下简称《计划》),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规划》和《计划》为依据,以科学测算、合理分配为基础,以项目为依托,以实施集中处理工程为重点,坚持完成“十一五”减排总目标与完成减排目标相结合,控制“增量”与削减“存量”相结合,集中处理与点源治理相结合,部门协作,市、区、县(市)联动,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强化监管,加大投入,抢前抓早,确保减排任务如期完成,为经济发展争取环境容量空间,努力实现我市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总量减排目标 ?

(一)总体目标 ?

按照省给我市下达的“十一五”期间削减指标:化学需氧量14230吨、二氧化硫3234吨(其中非电力企业减排711吨为我市实际应完成指标、电力企业减排2523吨由省负责)、烟尘4809吨,氨氮和工业粉尘增减平衡,保持在2005年的排放水平(该指标量为抵减掉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带来的增量后的净削减量),结合《规划》和我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等带来的增量因素,到“十一五”时期末,通过采取减排措施完成的减排量分别为:?

1.化学需氧量减排42175吨。其中10个集中污水处理工程,减排39500吨;31个水污染源治理项目,减排2675吨。?

2.非电力二氧化硫减排3166吨。其中6个城市集中供热重点工程,减排2081吨;211个大气污染源治理项目,减排1085吨。?

3.烟尘减排16296吨。其中6个城市集中供热重点工程,减排14360吨;211个大气污染源治理项目,减排1936吨。?

4.氨氮减排3679吨。其中10个集中污水处理工程,减排3430吨;31个水污染源治理项目,减排249吨。?

5.工业粉尘减排2060吨。其中2个大气污染源治理项目,减排2060吨。?

(二)目标 ?

1.2007年减排目标?

(1)化学需氧量减排6533吨。其中1个集中污水处理厂工程,减排4800吨;16个水污染源治理项目,减排1733吨。?

(2)非电力二氧化硫减排1577吨。其中3个城市集中供热重点工程,减排755吨;108个大气污染源治理项目,减排822吨。?

(3)烟尘减排4131吨。其中3个城市集中供热重点工程,减排3420吨;108个大气污染源治理项目,减排711吨。?

(4)氨氮减排712吨。其中1个集中污水处理厂工程,减排540吨;16个水污染源治理项目,减排172吨。?

(5)工业粉尘减排100吨。其中1个大气污染源治理项目,减排100吨。?

2.2008减排目标?

(1)化学需氧量减排12409吨。其中4个集中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减排11900吨;11个水污染源治理项目,减排509吨。?

(2)非电力二氧化硫减排768吨。其中2个城市集中供热重点工程,减排510吨;83个大气污染源治理项目,减排258吨。?

(3)烟尘减排6625吨。其中2个城市集中供热重点工程,减排5500吨;83个大气污染源治理项目,减排1125吨。?

(4)氨氮减排1072吨。其中4个集中污水处理厂工程,减排1040吨;11个水污染源治理项目,减排32吨。?

(5)工业粉尘减排1960吨。其中1个大气污染源治理项目,减排1960吨。?

3.2009年减排目标?

(1)化学需氧量减排23233吨。其中5个集中污水处理厂工程,减排22800吨;4个水污染源治理项目,减排433吨。?

(2)非电力二氧化硫减排821吨。其中1个城市集中供热重点工程,减排816吨;20个大气污染源治理项目,减排5吨。?

(3)烟尘减排5540吨。其中1个城市集中供热重点工程,减排5440吨;20个大气污染源治理项目,减排100吨。?

(4)氨氮减排1895吨。其中5个集中污水处理厂工程,减排1850吨;4个水污染源治理项目,减排45吨。?

三、主要任务及责任分工 ?

(一)重点实施污染集中控制工程削减总量 ?

集中进行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重点建设文昌三期等10个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其中2007年完成马家沟污水提升泵站及配套管线工程,2008年完成文昌三期、阿城、双城污水处理和太平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等工程,2009年完成何家沟群力、何家沟平房、信义沟、呼兰、松北区松浦等污水处理工程。此项任务由市发改委负责协调推进。其中文昌三期污水处理工程由哈供排水集团负责,马家沟污水提升泵站及配套管线工程、何家沟群力、何家沟平房、信义沟污水处理工程由市建委负责,太平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由清华同方(哈尔滨)水务有限公司负责,松北、呼兰、阿城、双城污水处理工程由所在地政府负责。?

推动城市集中供热重点建设工程。重点推动道里集中供热续建等6个热网工程建设。其中2007年完成原马家沟机场开发区、哈热改扩建、道里集中供热续建等城市集中供热重点工程,2008年完成西南部、滨江热电等重点集中供热工程,2009年完成大唐哈尔滨第一热电厂工程。此项工作由市供热办负责协调推进。其中原马家沟机场开发区集中供热工程由哈尔滨哈投供热有限公司负责,哈热改扩建供热工程由哈热电厂供热公司负责,道里集中供热续建工程由哈尔滨市华能集中供热有限公司负责,滨江热电集中供热工程由哈尔滨太平供热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西南部集中供热工程由哈尔滨阳光热电有限公司负责,大唐哈尔滨第一热电厂工程由大唐黑龙江发电有限公司负责。?

(二)大力推进污染源治理项目降低总量 ?

加强水污染源治理项目。主要通过新建或改造污水治理设施,实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措施降低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其中2007年完成华尔化工有限公司中水回用等16个项目,2008年完成哈药集团三精制药废水深度处理等11个项目,2009年完成哈啤有限公司废水治理等4个项目。此项任务由市环保局、市发改委负责。各区、县(市)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所属企业的水污染源治理项目。?

完成大气污染源治理项目。主要通过更新和改造除尘脱硫设施、实施专用型煤炉改造、使用清洁能源等措施减排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其中2007年完成东北轻合金有限公司锅炉改造等109个治理项目,2008年完成亚泰集团哈尔滨水泥有限公司粉尘治理等84个治理项目,2009年完成20个非工业点源治理项目。此项任务由市环保局负责。各区、县(市)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所属企业的大气污染源治理项目。?

(三)严格建设项目把关控制消化总量 ?

按照环保准入标准,严格有效控制新项目污染增量。必须把总量削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新增污染物排放量绝不允许突破总量控制指标。各区、县(市)政府在招商引资工作中,要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得引进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建设项目。各级发改、环保、国土、建设、工商、规划部门要实行部门联动,协同把好准入关,对国家明令限制、淘汰、禁止、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以及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低劣,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耗,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的新建项目一律不得引进、不予审批。对环境影响评价没有得到批准的建设项目,发改、规划等部门不得办理相关手续,国土部门不得批准用地,金融机构不予贷款,电力机构不得供电,建设部门不得核发开工许可证,工商部门不予办理工商登记。?

对改、扩建项目要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对不能通过“以新带老”、“以大带小”实现“增产减污”的改、扩建项目和环境质量不能满足环境功能区要求、无法通过区域平衡等替代措施削减污染总量的项目,各级环保部门不予审批、发改委不予立项或核准。所有扩建和改建项目必须符合环保要求,做到增产不增污,努力实现增产减污,积极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此项工作由市环保局负责。?

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污染集中控制工程建设步伐。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要加快污染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尽快实现统一供热、供气,污水实行集中处理。其中宾县开发区、双城开发区要在2007年年底前完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其他县(市)工业园区要力争在2008年年底前完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此项工作由有关区、县(市)政府负责。?

(四)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腾出总量?

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设备和产品。根据国家、省相关产业政策要求,依法强制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和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设备与产品。关闭国家明令淘汰的湿法纤维板生产工艺、印刷行业铅排铅印工艺、窑径小于2.2米的水泥机械化立窑生产线、窑径小于2.5米的干法中空窑和直径小于1.83米的水泥粉磨设备。此项工作涉及市属企业的由市经委负责,涉及区、县(市)属企业的由各区、县(市)政府负责。调整工业结构等措施推进节能降耗减排。2007年实现工业节能25万吨标准煤,2008年实现工业节能30万吨标准煤。此项工作由市经委负责。?

关停污染严重企业和小型火力发电机组。坚决关停污染严重的“15小”、“新5小”企业。此项工作由各区、县(市)政府负责。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关停小火电机组的若干意见》,对单机容量5万千瓦以下的常规火电机组,运行满20年、单机10万千瓦以下的常规火电机组,按照设计寿命服役期满、单机20万千瓦以下的各类机组分期分批实施关停。此项工作由市发改委负责。?

搬迁城区工业企业。限期搬迁改造中国酿酒厂、正阳河调味品厂等一批工业企业。此项工作涉及市属企业的由市经委负责,涉及区、县(市)属企业的由各区、县(市)政府负责。积极推进表面处理、再生纸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限期将城区的小型电镀、造纸等企业搬入工业园区,实行污染集中治理。此项工作由市环保局负责。?

四、保障措施 ?

(一)加强组织领导,严格目标考核 ?

为切实加强对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由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效廉任组长,市委常委、副市长王世华任副组长,市发改委、经委、建委、国资委、监察局、环保局、财政局、统计局、城市规划局、国土资源局、供热办、工商局、水务局、城管局、广电局、哈报业集团、电业局、供排水集团和各区、县(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哈尔滨市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负责总量减排工作的日常综合协调和检查指导。市政府将把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纳入政府目标考核重要内容,实行污染物减排责任落实“一票否决”制度,对履行职责不力、减排任务未能按期完成的,取消评先评优资格,并对有关区、县(市)实行“区域限批”。各区、县(市)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责任考核体系,加强领导,明确分工,强化考核,确保目标责任分解、落实到位。?

(二)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环境监管 ?

环保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准确的减排监测体系,严格监测规范和制度,确定国家、省、市控重点污染源名单并向社会公布。按照国家要求,在2008年年底前实现对所有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的自动在线监控。依法强化对违法违规建设项目的环境监管。对未经环境影响评价擅自开工建设或生产的项目,要依法责令停止建设或生产;对试生产的企业,要重点检查污染防治设施同步运行情况,对不正常运行的,要依法责令停止试生产,并限期改正。对存在严重越权和降档审批的区、县(市),要上收其环评审批权。强化限期治理制度,对污染严重或超总量排污的单位要实施限期治理,治理期间应予限产、限排,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依法责令其停产整治,供排水、电业等部门应配合采取生产断水、断电措施;对拒不履行污染治理责任的企业,可依法实施行政代执行;对可能造成严重环境污染事故、危及人的生命和生产安全的,可采取临时封堵排污口、封存产生污染的设施、停产整顿等应急措施。各级监察和环保部门要对下一级政府和同级相关部门的环保违法违纪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环境事故,干扰正常环境执法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要依法依纪严肃追究责任。?

(三)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治理投入 ?

市财政、发改、环保等部门及各区、县(市)政府要积极争取国家、省政策性贷款和专项资金支持,加大对污染治理项目的投入力度。各区、县(市)政府要突出抓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集中供热工程的招商引资工作,积极筹措配套资金,加快配套管网建设。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企业要积极争取和吸引国内外、社会和民间资本,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采取BOT等运作模式,努力开辟多元化的环保项目建设投融资渠道。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2003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

【发布单位】哈尔滨市

【发布文号】哈政办综〔2003〕47号 【发布日期】2003-07-07 【生效日期】2003-07-0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2003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

(哈政办综〔2003〕47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哈尔滨市2003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三年七月七日

哈尔滨市2003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和市政府全体会议关于我市2003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部署,进一步加快我市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市委“立足现有、挖掘潜能,追逐应有、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和运行机制,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采取公司制改制、产权和股权转让、减持国有股、实施企业破产和拍卖出售等多种改革方式,吸引战略投资者和非国有经济投资、参股,促进企业体制创新和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力争用三年时间,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和改造、国有资本从中小企业退出和非国有经济参与国企改革方面有新突破。?

1、推进企业产权、股权向国内外招标转让。通过举办哈尔滨国有企业产权股权转让招标对接会等活动,推出一批企业产权、股权转让项目,邀请国内外各大集团、大企业及各类投资机构参加,采取整体出让、分块出让、整体购买、部分购买、先租后买、租一块买一块或上市公司转让国有股权等多种形式转让国有产权和股权,促进国有经济的调整和企业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2、放开民间资本投资领域,促进非国有经济参与国企改革。支持和鼓励民间投资进入国家明令禁止以外的所有行业,放宽对投资人资格和投资方式的限制。支持非国有经济以参股、控股、收购、兼并等方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和改造,在贷款贴息、职工安置、改制所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方面享受国有企业同等待遇。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兴办各类社会公益事业和科研事业。允许新设立的私营企业注册资本实行分期注入、分批到位。?

3、建立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专项资金。为进一步解决因国有企业改制解除职工劳动关系安置补偿费用不足等问题,拟由市财政每年划拨一定额度的资金并制定严格的监管使用制度,实行专款专用,确保专项资金安全运作。

4、落实和完善有关政策,为企业改革搞好配套服务。认真贯彻落实哈发〔2001〕8号和29号等市委、市政府关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各项规定,并在总结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制定补充规定,对一些影响产权改革继续深入的问题提出具体解决办法。认真抓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国企改〔2002〕859号)的落实,抓紧制定《实施细则》,选择企业,启动试点,积极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

5、大力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规范的公司制改革。采取积极指导、政策扶持等多种措施,支持具备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合资合作、购并转让、交叉持股、国内外各种成份的资本参股和控股、项目招商、存量资产入股等多种形式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力争在三年内全部完成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同时,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科学的决策机制,逐步推进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市场化配置,建立健全高级管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对通过改制、具有成长性好的公司制企业创造条件推荐上市,拓宽改制企业的融资渠道。?

6、建立劣势企业市场退出机制。进一步疏通和完善国有企业退出市场的通道,主动争取国家的支持,按照国家关于政策性破产的有关要求,选择具备政策性破产条件的企业,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申报,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使一批濒临破产的劣势企业稳步退出市场。尽快完善我市劣势企业依法破产的相关政策和措施,拓宽劣势企业退出渠道。?

(二)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根据国家“自上而下有序进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和我市的实际情况,搞好全市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调研,制定改革方案,同时要进一步理顺现有国有资产营运机构,改善运作状况。?

1、完善和深化商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明确市商业国有资产管理机构职责、权利和义务,实行管人管事管资产相结合,主要组织实施市属国有商业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两年内完成国有商业企业全部改制退出,国有商业企业职工全部退出国有身份。?

2、加快推进工业国有资产营运机构的优化。抓好重点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按照“增资扩股、企业改制、结构重组”三位一体的方针,推进哈药集团的增资扩股工作,进一步发挥其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加大对建材集团的支持力度,促进其尽快做强做大。对机械、轻工、电子等行业,要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抓好组建企业集团和资产经营公司的各项筹备工作,尽快制定组建方案,构建精简高效的运营和监督管理机制。积极做好拟撤消的资产经营公司和企业集团的善后处理工作,合理分流资产,妥善安置人员。?

3、进一步完善市政建设系统集团公司的管理和运行机制。进一步规范供排水和物业供热集团公司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政企分开,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理顺母子公司间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关系;通过吸收境外和国内法人资本参股、转让国有股权、发行企业债券、盘活存量资产、出让经营权等多种方式优化集团公司股本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内部各项经营制度,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4、推进其他行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对投资、城建、交通、农业、市政工程、粮食、物资等行业的国有资产结构和分布状况进行深入调研,按照产业相近和行业特点整合资产,分别提出组建资产经营公司或企业集团具体可行的方案,经进一步论证报批后组织实施。?

(三)努力增加就业岗位,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以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中心,以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重点,继续巩固“两个确保”,大力加强我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1、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出台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就业、再就业政策的配套措施,进一步拓宽就业和再就业渠道,全年安置下岗失业人员8万人,力争达到9万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搞好下岗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实行“一站式”就业服务;建立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加大劳动保障执法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继续推进以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为主要内容的中澳“中国城市社区服务与发展企业支持网”合作项目。?

2、全面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基金筹集力度,增强保障能力。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养老保险力争基本实现全覆盖;失业保险要积极把非公有制企业纳入覆盖范围;医疗保险要在继续推进机关、事业、中直省属企业参保的同时,向个体私营和三资企业拓展。加大社会保险费的征缴和清欠力度,拓宽筹资渠道,争取国家财政支持,落实国家补充社保基金的有关政策,确保保险基金的保障能力。继续确保基本养老金的足额发放;调整养老金计发办法,尽快实现新老计发办法平稳过渡,逐步建立新的机制;解决好困难企业和特殊人群的参加养老、失业、医疗保险问题;积极推进市级统筹,完善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探索适合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3、深化劳动工资制度改革。依据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发挥市场调节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加强对工资收入分配的指导和调节,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设,扩大企业经营者年薪制试点。?

4、启动实施住房货币化分配制度改革。制定出台《住房补贴资金管理办法》,落实当年补贴资金,在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启动实施住房分配货币化试点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利用可转化的住房资金和售房款的净归资金发放住房补贴。加大公积金个人贷款发放力度,支持职工贷款购房。?

(四)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以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为目标,以解决“三农”问题和体制创新为重点,大力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把家庭承包经营和企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推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在生产经营上的协作和联合,促进农业走向规模化、市场化。支持和鼓励各种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2、加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力度。重点解决重建设轻改革的问题。继续扩大镇级政府经济管理的职能,赋予试点城镇在计划、城建、工商、土地等方面相应的经济管理权限。加快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扩大投融资渠道,进一步完善现有小城镇载体功能。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吸纳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搞好各项服务,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创造有利条件。?

3、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按照减轻、规范、稳定的原则,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建立有效的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加强村级财务监督管理,做好农村税费改革的检查验收工作。同时,推进相关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乡镇机构、农村公共财政等方面的配套改革。?

4、搞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按照保护农民利益、保证粮食安全、减轻财政负担的要求,积极稳妥地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把补贴直接补给粮食生产者。加快粮食购销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建立有效的调节机制;打破市场封锁,积极培育和发展粮食市场,搞活粮食流通。?

(五)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以建立现代市场体制为目标,推进各类商品及产权、土地、劳动力、技术和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1、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加快传统运输与仓储的资产重组,培育发展现代化大型物流中心。推进商品市场建设,加快建设国际汽车城、温州三马国际商贸城等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大力完善粮食、蔬菜、畜产品等农产品市场,不断增强区域性物流中心功能。培育新型商贸业态,推进代理制和连锁经营,促进商品的高效流动。大力发展产权、土地、劳动、技术等要素市场,逐步建立多层次、多产品的资本市场体系,满足投资者和筹资者收益多样化的需求,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更好地为各种市场主体提供服务。?

2、加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把市场准入关。重点抓好涉及国家垄断、公共安全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点行业的审批把关,集中力量搞好药品、食品、化学危险品、小煤矿、成品油等生产经营企业的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走私贩私、非法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坚决查处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大案要案。?

3、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企业、中介机构和个人的信用档案,逐步建立统一的企业信用等级评价体系。综合利用现代化技术建立信用信息网络,做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促进社会信用秩序的好转。?

(六)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按照政企分开,精简、统一、效能和依法行政的原则,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重点清理与世贸规划不相符合及阻碍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的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审批权限、主体与程序,明确审批责任和义务。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审批事项要在上次改革的基础上再减少40%以上。继续推行政府行政机关的“一站式”服务。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以及机关后勤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透明度,接受社会公众监督,提高行政效率。?

三、保证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对全市改革工作的宏观指导? 市体改办作为市委、市政府主管全市改革工作的综合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全市重点改革方案和政策的制定、协调、论证,重点改革任务的实施。各地区、各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改革,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负责体改工作的有关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参谋和助手作用,对本地区、本部门所承担的改革工作,要认真研究,统筹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推进措施和目标责任制,做到层层担任务、层层有措施、层层保落实。?

(二)建立推进落实工作机制?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重点工作落实的要求,对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国有商业的改革与调整、非国有企业参与国企改革、哈药集团资产重组、促进就业再就业、小城镇综合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重点工作建立专项推进组,并由重点工作的牵头及相关部门组成办公室,具体负责各项改革的综合指导、协调服务、督促检查和情况反馈。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把有关改革工作进行分解、细化,落实到位,明确责任和完成时限。?

(三)搞好协调配合,形成合力?

建立改革工作协调会制度,对重大改革方案及推进中的问题,由主管市长或市体改办召集有关方面共同研究解决,有的可采取市领导现场办公的方式加以解决。对涉及改革全局的重大问题及重大政策调整的问题,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方案,报市政府研究决定。组织企业加强同银行机构的沟通联系,尊重银行的权益,取得银行的理解和支持,对企业在改革改组中遇到的财务问题和融资工作给予指导。注重发挥好机构投资者、基金会在参与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的作用。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2007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BD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哈尔滨市2007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BD.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