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汶川地震引发的关于建立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法律思考

时间:2019-05-13 06:39: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由汶川地震引发的关于建立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法律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由汶川地震引发的关于建立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法律思考》。

第一篇:由汶川地震引发的关于建立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法律思考

由汶川地震引发的关于建立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法律思考

江西姚建律师事务所 熊 玮

【摘要】亲身经历过汶川地震而幸存的人,除了地震造成的身体伤残或失去亲人的痛苦亦或毁灭性的财产损失之外,还有许多人房屋虽已灭失,但依然背负沉重的房贷负担。在2008年5月31日开幕的“第一届中国破产法论坛上”,针对汶川大地震出现的房屋被毁房贷留问题,不少专家纷纷建议完善破产法律制度,使个人破产有法可依。本文从地震造成房屋灭失,但房贷依然存续的实际问题出发,主要从个人破产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和制度安排上对个人破产制度进行探讨,阐述我国当前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房屋震毁 房贷遗留 个人破产 制度思考

2008年5月12日,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让富庶的巴蜀大地在顷刻间飞灰湮灭,伤痕累累。大地震不仅夺取许许多多的巴蜀儿女宝贵的生命,而且摧毁了他们辛勤建立的幸福家园。然而,时过四年,对于一些大地震的幸存者,除了失去亲人的余殇,大地震还摧毁了他们的房屋,为他们留下了沉重的房贷。如何解决房屋损毁房贷留已成为摆在眼前的一个迫切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房屋损毁房贷留的实际问题出发,主要从个人破产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和制度安排上对个人破产制 1

度进行探讨,以求有法可依,并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有关问题,使灾区人民获得“新生”。

一、个人破产制度的概念

个人破产制度源于古罗马,按照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就是自然人在其个人资产无法偿还自有全部债务时,通过法定程序宣布其破产并核销债务的法律制度。个人破产制度是作为债务人的自然人在其全部资产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由法院依法宣告其破产并对其财产进行清算和分配,对其债务进行豁免以及确定破产人在破产过程中和以后应尽义务的一种制度安排。在裁定破产后的一定时期内,破产人只有权享受基本生活,不得进行奢侈消费和商业行为,并且通过破产程序,从破产人的现有资产中剔除其本人生活和抚养家庭成员的必须费用后,剩余所有财产全部用于偿还所欠债务,破产程序终结后所有破产债务免受追索。

二、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必要性。

(一)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是完善立法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1986年我国的第一部企业破产法(试行)仅6章43条,主体明确指向全民所有制企业。后来为了适应新的情况,1993年全国首届企业兼并与破产研讨会提出全面修改破产法的动议,1994年列入全国人大议事日程。当时外界传闻可能将个人破产内容写入新破产法,但在2006年6月全国人大正式审议新破产法时,个人破产内容并未在草案中体现,新破产法名称也最终确定为企业破产法。根据该法第二条规定,企业法人不 2

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依照本法规定清理债务。同时该法第一百三十五条规定,其他法律规定企业法人以外的组织清算,属于破产清算的,参照使用本法规定的程序。由此可见,新破产法虽为企业法人以外的组织破产清算预留了一定的空间,但目前其他法律尚无规定。所以,新的破产法在立法上实际采取的依然是商人破产主义原则,其适用范围也仅限于企业法人。针对我国破产制度没有个人破产制度的状况,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新破产法起草小组成员李曙光教授认为我国的破产法只能算是半部破产法。

综观德国、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发达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香港特区的破产制度,结合破产法律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来看,都是先有个人破产制度,之后才有法人破产制度;立法都是由商人破产主义向一般破产主义转变。那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破产制度不仅将自然人纳入破产范围,而且对个人破产的程序和规则都进行了合理安排。我国虽然有破产制度,但我国至今没有个人破产制度,而先有法人破产制度,这与破产制度的发展正好相悖。并且我国的破产立法依然采取的是商人破产主义原则,将自然人破产排除在外,这点又与破产制度发展的大趋势不合拍。因此,从破产制度的发展规律和趋势来看,我国都应建立个人破产制度,这不仅是完善立法的需要,而且也是与国际接轨的一项举措。

(二)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是构建和谐债权债务关系的需要

中国政法大学李曙光教授在“第一届中国破产法论坛上”指出:房屋可能是每个家庭的最主要的财产,甚至是唯一的财产。遇到这么大的灾难,还要还债,与中国的传统道德不符。借用李曙光教授的话,对于在汶川地震中房屋被毁,仍未还清贷款的房贷者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来源,对于他们来说,本来财产就已损失殆尽,无家可归,生活无着落,加上银行的房贷就犹如雪上加霜。法律规定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法人可以按照破产清算程序对债权债务进行清理,并且在破产终结后,破产企业所有的债权债务归零,从而达到自由退出市场的目的。而作为民事主体细胞的自然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却不能享有同等的权利。从这点来说,法律规定对作为民事主体的自然人不仅与传统道德相悖,而且有违法律公平原则。

2008年5月19日,针对地震发生后房屋已经灭失,但贷款仍未还清的贷款单位和个人,央行、银监会曾下发通知,要求各银行金融机构对灾区不能按时偿还各类贷款的单位和个人,不催收催缴、不罚息,不作不良记录,有商业银行甚至表示愿提供最长6个月的宽限期。此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暂时缓解借款人的经济压力,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方面,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如果让银行放弃债权就意味着银行财产严重缩水,这显然与银行的终极目的背道而驰。而且我国的商业银行大多数都已上市,考虑到股东利益和市场对银行的影响,银行自然希望将贷款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免除借款人的还贷义务,从借款人角度看当然是公平合理的,但是从银行 4

角度来看就不一样了。因为在法律面前,借款合同当事人的地位是平等的,如果以牺牲一方当事人合法权益为代价来换取另一种“合理”,那只是一种畸形的合理与公平,同样违背法律公平原则。另一方面,银行不可能无限期的延长借款人的还款期限。一旦对贷款进行清理,银行出于职责考虑势必让那些因为失去房屋又没有偿还能力的借款人坐上被告席。而法院面对那些在地震中实际已经破产的借款人,是无法执行的。这样,即使有了法院的判决,由于借款人根本没有偿还能力,司法程序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如果法院强制执行,则可能与借款人发生冲突,甚至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社会事件。

(三)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是保护债权人利益和打造诚信社会的需要

《企业破产法》的立法目的,除了规范破产程序,还有就是为了公平清理债权债务,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进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借鉴《企业破产法》的立法目的,从破产制度的性质和作用来分析,企业破产和个人破产的社会功能没有不同,只是程序和规则因自然人和法人有所差别。2010年1月15日,在由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和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中国项目开发中心共同主办的“个人破产法律制度与不良贷款处置国际研讨会”上,时任全国人大财经委调研室副主任的王闻越教授从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中国抓紧制定个人破产制度的必要性。王教授认为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是最大化保护债权人利益的一种现实需要。建立和实施《个人破产法》,5

将有利于保护信用经济中合法权利,一旦出现欠债不还、故意逃债的情况,债权人可以依法宣布债务人破产,借助破产程序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且通过个人破产制度还可以加大对债务人实施惩罚力度,有效遏制债务人的失信行为,促进社会诚信建设。

(四)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条件基本成就

对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时机问题,王闻越教授在2010年1月15日的“个人破产法律制度与不良贷款处置国际研讨会”上认为应具备四个条件:一是具备制定和实施个人破产制度的法律体系;二是具备相对完备司法资源和司法实践经验,具有保障个人破产制度有效实施的相关专业人员:三是具备制定个人破产制度相配套的信用制度;四是民众对个人破产制度的理解和认知程度。如果王教授所言能代表所有或绝大多数支持我国尽快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专家的意见。那么,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本人认为我国已经基本具备制定和实施的条件。首先、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已经形成。尤其近些年来,随着《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商业银行法》、《物权法》、《企业破产法》、《社会保险法》等一系列法律的制定和完善以及相应司法解释的颁布和实施,这些都为个人破产法律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广泛的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其次、从1986年我国第一部企业破产法(试行)发展到现在历经26年,从事破产案件审

理的法官队伍、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破产清算事务所等相关专业队伍的素质在破产案件的办理过程中得到了锤炼,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方面得到了明显提升。他们在企业破产法律实务上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为个人破产制度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第三、1997年,负责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动产融资登记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管理以及负责组织推进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建设的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建立了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2004年4月成立了银行信贷征信服务中心,2006年1月建成全国集中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2006年7月底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升级成为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这表明我国金融个人征信信息数据库的信用体系已经建立。另外,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个人破产制度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第四、我国的普法工作从1986年的“一五普法”开始到现在的“六五普法”,国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对法律的理解和认知的程度也在提高,这为个人破产制度的实施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二、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制度安排思考

(一)立法指导思想

建立我国的个人破产制度,建议采取国际通行的一般破产主义为立法指导思想,将个人破产的范围攘括自然人及承担无 7

限责任其他市场主体。

(二)明确个人破产的适用范围和程序

如果允许个人破产,那么首先就应弄清楚什么情况下允许个人破产,由谁来启动个人破产程序。对于什么情况下允许个人破产的问题,建议将自然人破产分为经营性破产、消费性破产以及宣告型破产,并针对每种破产的类型,设定相应的破产条件。个人破产程序的启动,可以借鉴我国的企业破产法,分为债务人自行申请和债权人申请两类。至于破产案件的审理程序,我国新的《企业破产法》没有规定可以独任审理,但个人破产案件相对于企业破产案件来说,由于案情相对简单,债权债务清楚,实务操作可能没有企业破产那么复杂,从节约司法资源的角度,那些案情简单、债权债务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的个人破产案件可以考虑设立简易程序由审判员独任审理。

(三)建立自由财产制度,完善个人财产制度

个人破产与企业破产从理论上看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但是企业破产终结并被注销后,其主体资格完全灭失而不复存在,不可能再作为市场的主体继续参与各种经济社会活动。而作为个人破产的自然人则不一样,个人破产了但生命依然存在,还要继续生活,依然要承担抚养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承担相应的法律和社会责任。因此,在个人破产案件受理后,应从破产个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应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等方面考虑,8

为破产的个人设置一种保护性的措施,以保障其基本的人权。这点可以参考我国民事执行中关于被执行人的一些基本的保护性措施,同时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有益经验。同时,应对个人财产实施严格的登记制度,厘清破产人在破产受理前若干年内的财产处置行为,以预防破产人恶意破产给债权人造成损失。

(四)建立个人破产和解制度

企业破产制度是通过破产清算程序公平处理债务人的债权债务问题,个人破产制度和企业破产制度在这点上没有不同。既然企业在破产清算程序中可以通过和解来化解债权债务问题,那么个人破产制度同样可以适用和解程序。这样不仅减少了当事人的诉累,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有限的司法资源。至于谁可以提出和解?我个人认为,只要是本着解决问题的诚意,有利于解决问题的,不管是债务人还是债权人都可以提出。

(五)建立个人破产失权制度

综观德国、法国、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以及我国的台湾地区和香港特区个人破产制度,都毫无例外的对破产人的行为进行了限制。比如:按照香港的个人破产制度,个人破产一旦被受理,对于房屋,破产人可能可以继续在住所居住一段时间,但房屋最终会变现用于偿还债务。在职业方面,破产人 9

不得从事如律师、产业代理、保险代理和证券交易商及有限公司的董事。在生活上,破产人在破产期间不得过浪费金钱的生活,例如随便乘的士、自费往外地旅游、不能拥有汽车、不能拥有豪华家具、每月服装费、剪发费用不超过$800元等,规定在交代清楚资产和负债后,方可自由出入境等等。我国新的《企业破产法》对破产负有责任的高管和企业负责人在企业破产后在其他企业任职的行为进行了限制。所以,不管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有关规定,还是从我国的《企业破产法》的现行规定来看,对个人破产后的行为进行限制是必要的,包括破产期间及破产终结后的一定期间。

(六)建立个人破产复权制度

之前已述,个人破产后其生命依然存在,依然要生活、工作,承担相应的责任。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破产的个人获得“新生”。在破产期间及今后一定期间对破产人的行为进行限制,虽然对保护债权人利益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我认为这种限制应该有着严格的限制,不可能永无止尽,否则有悖个人破产制度的初衷。所以,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时应考虑在一定的条件下或者达到某种条件,破产人可以申请恢复由于破产而失去的部分或者全部权利。比如:在债权人和债务人达成和解后,就可以考虑恢复债务人的部分或者全部权利。按照刑法的规定,只有被判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的人才有可能永 10

久被限制或剥夺某些权利,除此之外几乎都有期限限制。个人破产制度中的失权制度应只是对破产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一种惩罚性措施,如果惩罚的目的或者设定的期限已经达到,就应即时解除或应破产人的申请而解除。法律不应将一个已经改过自新的人永远钉在十字架上,除非他犯的是不可饶恕的错误。

(七)建立有条件的破产免责制度

个人破产程序终结后,如果债权人的债权没有被有效清偿,是否免除债务人的清偿义务呢?对此,目前比较流行的有两种观点:一是当然豁免,就是在破产程序终结后,所有在破产程序中未获清偿的债务全部免除;二是有条件的豁免,就是在破产终结后的一定期限内,只保留破产人个人基本生活需要和承担家庭义务所必须的费用后,其余财产全部用于清偿债务。期满之后,未获清偿的债务才得以免除。这样做,一是为了使债权获得更为有效的清偿,二是弥补因破产人恶意破产给债权人造成的损失。从维护债权人利益和公平原则的角度,我认为建立有条件的免责制度更符合法律的价值。

(八)建立破产监督制度

一个好的制度,一部好的法律可能某种原因在执行的过程中背离制定制度和法律的初衷。理论和实践的经验早已证明,任何一部法律的实施如果离开了监督,其效果肯定是大打折扣的。所以,在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时,应对个人破产制度的制定 11

和实施设立监督机制。监督个人破产案件中的债务人、债权人、审判机关以及中介机构等在破产程序中的行为,使个人破产依法、正确、有效的实施。

(九)建立破产责任追究制度

法律责任是指行为人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而每一部法律都毫无例外的规定了违反该法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按照行为人违反法律的性质来分主要有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对于个人破产制度可能引发的法律责任,在制定个人破产制度时,可以借鉴我国新的《企业破产法》。

结束语

民事立法应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在“第一届中国破产法论坛上”,有不少专家不同意将个人破产写入破产法,是为了防止有些人通过恶意破产逃避债务。但笔者认为不能因噎废食,因为任何一部法律都是从制定开始就在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才形成相对比较成熟的法律制度的。

参考文献:

1、《中国香港个人破产制度对中国内地的借鉴》 何家文

2、《个人破产与企业破产制度研究》 胡玲

3、《个人破产法律制度亟待建立》 杨华云

4、人民网—《市场报》 2008-06-02版

5、《个人破产法律制度亟待出台》 潘永东 金融时报

6、《我国个人破产立法问题研究》 徐佳

7、《个人信用与个人破产制度法律类关系的分析》 陈育 赵海程 姚艳

8、《个人破产法律制度研究——兼论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构建》 文秀锋

9、《个人破产者的重生——新加坡个人破产法律制度的启示》 陈建萍 孟军 西北政法学院

10、《关于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立法构想》 龙一平

11、《德国个人破产制度及其思考》何旺翔 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

第二篇:由汶川强震引发的对地震地质研究的思考

西 北 民 族 大 学

学生论文

科目:班级:

姓名:学号:

由汶川强震引发的对地震地质研究的思考

姓名:马立新班级:2011级公共事业班学号:P112315561

[摘 要]地震是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本文论述了地震科学研究的基本现状。目

前,科学 家对可能发生地震的地点已大致了解,对长时间尺度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可以做出

较准确的评估,但对某个地震在发生前给出准确预报,还存在巨大的困难。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对地震地质研究给予了长期稳定的支持,并在近年来加强了与地震等自然灾害相关研究的支持。地球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中,对大陆动力学给予了高度重视。近期应加强对汶川地震

后得到的宝贵数据资料的收集与研究;中长期内应对大陆动力学领域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研究

加强投入,以期在今后地震研究中有所突破。

[关键词] 汶川地震,地质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地震是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一种自然灾害。它的主要特点是:突发并在短时间(秒

或分钟级)内造成巨大损失,而且会引发一系列的次生灾害,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堰塞湖

等,造成进一步的破坏。地震研究一直是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从上世纪末开始,由于认识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脆弱性,地震等自然灾害的研究得到了地

质学家们的进一步重视。

汶川地震发生后,有关地震预报及地震发生机制的话题成为我国科技界乃至社会公众

讨论的热点。新闻记者进行了多方位的报道,许多专家学者在各类媒体上阐述了关于地震的科学知识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甚至一些业余的地震科研爱好者也利用这个机会宣传自己的“成果”。这些公共话题中,许多涉及到地球科学基础研究有关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和科学解答。例如,大家都在关注,地震是样发生的?为什么这次震中会在汶川?地震能不

能提前预测乃至预报?地震到底能造成什么样的危害?等等。这些问题涉及到地球科学研究的多个层面。1976年唐山大地震至今已有37年。在此期间,我国一直在投入经费建设地

震监测系统,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开展地震研究。国际上关于地震的研究工作,也一直是地

球科学的重点研究方向,并且在近年来取得了一定进展。社会公众对地震研究取得的突破

寄予厚望。但到目前为止的科技水平,人类仍然无法对地震做出准确的预报。1 地震过程及地震预报研究概况

如果把地震及其预测作为一个科学命题,那么要完整地解决科学命题至少需要这样一

个过程:(1)观测数据的积累;(2)机制的理解;(3)对未来的预测和干预。这是科学研

究的一个普遍规则。而对地震的研究,在目前的阶段,这三方面的工作都还面临巨大的困难,距离最终解决尚有非常大的距离。

对于地震研究来说,观测数据的积累具有巨大的难度。首先,地震是地壳构造运动的产物,它主要发生在地下较深的部位。虽然中国地震局在全国建立了数字化大动态的现代化

遥测地震台网,但这些观测站都是建立在地表,很难对发生在地下数公里乃至数十公里的地

震活动做出直接观测。实际上,虽然人类已经可以向外太空发射探测器对遥远的星体进行观

测,但对于地球内部,至今最深的科研钻探深井也不过是12km左右。在目前进行的国际大

陆科学钻探计划中,美国西部和中国台湾地区针对地震带都开展了钻探研究,把仪器放置到

了断层面附近,但这些工作还处于资料积累的初始阶段。另外,虽然地球上小规模的地震每天都在发生,但强震的发生几率是非常小的,而且由于地壳结构的不均一性,不同地区每次

地震的特点一般都差别很大。因此,这限制了科研人员对地震观测资料的积累。

对地震机制的研究还发现,地震的过程极其复杂。从大的理论框架上看,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的边界和其他一些构造活动比较强烈的地区,地震主要是断层的突然活动释放积蓄的能量引发的。但这个过程会何时发生,具体发生在哪个范围,发生的模式是怎样的,规模会有多大,以目前人类的认知水平,尚难以揭示。

20世纪中期,地震学家们就已编制了地震分布图,并发现地震的分布是有规律的。板块理论的提出,为地震带的分布提供了合理的解释。组成地壳的各板块相对之间每年会有厘米量级的运动,这些运动由板块边界的复杂断层体系进行调整。由于断层面上摩擦力的阻碍,能量和形变会在局部积累。当摩擦力被克服导致断层活动时,能量就会被瞬间释放并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和辐射。当然,不同性质的板块边界(如伸展带、转换带和俯冲带等)所导致的地震特征又各有不同。

板块内部,特别是大陆板块内部的地震只占全球地震的小部分(少于1%),但对人类社会影响巨大。大陆内部的地震可能与板块边界宽阔的变形带有关,例如这次汶川地震就是由于印度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引起青藏高原的隆升变形引发的;也可能与陆内裂谷带的活动有关;少数陆内强震的机理至今乃不清楚。与大洋板块相比,大陆内部成份和结构更为复杂。特别是我国大陆在地质历史上由多个陆块拼合而成,而且大陆内部又在经历克拉通破坏等复杂过程,更增加了地震机理的解释难度。但是,总体上说,未来地震可能发生在哪些位置,线索还是比较多的。通过科学家的努力,我国大陆可能发生强震的危险地区,已经大致清楚。

对地震发生时间的研究难度,要远远大于对地震发生地点的研究。对于板块活动引发的地震,我们可以根据板块运动的速度和历史上发生地震的纪录来推测地震可能发生的频率。近年来,对地壳运动和应力状态的监测技术有了巨大的发展,使得我们对地壳运动速度有了较为精确的限定。然而,由于区域地质构造的复杂性,同一断裂有一系列的分支,每一分支上的运动分量各不相同,而触发每一分支活动的地质背景也各不相同,这可能很大程度上破坏我们预想的地震频率特征。因此,仅依靠历史地震的规律而推断未来发生地震的时间是不科学的,也是极不可靠的。

对单次地震的预报的难度,又要比对地震频率的推测难度更大。地壳能量的积累何时能突破摩擦力或岩石强度的极限而导致断层活动及能量释放,或者说在这一过程之前有什么能够探测的特征,仍然是对地震科学研究的巨大挑战。由于每次大的地震是由主震和一系列前震和余震组成,对这些地震组合特征可能会揭示小的地震怎样诱发强震,成为对地震进行预报的线索。例如,我国成功地预报了1975年辽宁海城7级地震,对前震的监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事实表明,每次强震的组合各不相同,这大大地降低了这种方法对地震预报的成功几率。另外,对地震发生前的成核过程的发现和研究,可能是通往地震预报的另一途径。但这方面的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地震相关研究的资助战略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紧急启动了一批主任基金资助项目。这批项目主要针对地震发生之后急需研究的一些内容,包括收集地震相关断层的活动情况的野外考察及数据资料的处理,地震造成的次生地质灾害评估与对策等。汶川地震除了给社会造成重大灾害之外,同时也给地质学家们提供了一次探索深部地质结构的难得机会。但是由于震区恰逢雨季,地表的许多地震现象因冲蚀作用会随时消失或模糊,因此,启动这批紧急项目的目的,一方面力图为抗震救灾服务,一方面要为后期深入研究深部构造和地震发生机制及时收集宝贵的资料。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长期以来持续地支持了地震相关地质过程的研究。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地质学研究在相当长时间内更重视矿产资源和化石能源的勘探研究,因而给社会的整体印象是地质学研究与勘探类同。随着人类社会面对自

然灾害的脆弱性越来越被重视,对地震等地质灾害的研究在地质学研究中所占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这已经成为地质学发展的清晰的走向。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把地质灾害放到了重要的位置。

在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地震相关的研究工作主要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学科得到资助。通过对国内外地质学发展趋势的调研,地质学科在2007年调整申请代码时,针对地震等地质灾害的研究已作了相应的部署。例如,在构造地质学二级申请代码中,增设了“活动构造”和“构造物理与流变学”两个与地震发生机制直接关联的三级代码;原来的“环境地质学”二级申请代码,也调整为“环境地质与灾害地质学”;另外,考虑到我国也面临火山活动的威胁,还增加了“火山学”二级申请代码,专门研究火山活动的机理与过程。这些申请代码在2008年已公开并受理项目申请。

我国是大陆板块内部地震多发的国家。多年来的地质学研究已经表明,中国大陆具有极其复杂的演化历史,是由华北克拉通、扬子地块、塔里木地块等多个地质单元经过数次重大的地质事件逐步拼合而成。这些地块之间的缝合线或碰撞造山带,有些至今仍保持活动性;另外,大陆内部还有郯庐、阿尔金、昆仑、龙门山等多条活动断裂带。受到现今印度板块向北的碰撞俯冲和太平洋板块向西的俯冲,使中国大陆内部的构造活动更趋强烈。因此,开展我国大陆动力学研究意义重大。

自然科学基金委地球科学部从“十五”计划开始,把“大陆动力学”列入了七个优先发展领域之一,并资助了一批重点项目。到“十一五”期间,该领域延续为“地球深部过程与大陆动力学”,每年公布项目指南并受理重点项目申请。在近年来的项目指南中,列入了“中国南北向地震带深部机理和浅部表现”、“古老构造带及其再活化”和“岩石圈三维结构与变形过程”等重点资助方向,以鼓励科研人员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另外,针对我国的华北地区的深部过程及现今地壳的活跃活动,在2007年启动了“华北克拉通破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对华北地块的深部过程机理及浅部和地表效应进行专题研究。

经过两年的酝酿和筹备,地球科学部在2008年4月底专门组织召开了关于贺兰山—川滇南北地震带研究的战略研讨会。会议通过讨论和争鸣,在南北构造带的定义、南北构造带的结构与属性、南北构造带的形成历史、南北构造带的形成机制、中国大陆东西部的差异演化及南北构造带的大陆动力学等6个方面凝聚了一系列的科学问题,为今后的基金资助工作及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思路和参考。

3对今后深入开展地震相关研究资助工作的启示

汶川地震发生之后,全国对地震研究给予了空前的关注,地质学家又面临一次机遇和挑战。汶川 地震遗留给我们的,除了惨重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之外,还有大量珍贵的地震资料。如何尽快和最好地利用这些资料,推动地震研究深化发展,是地质学家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另外,除了汶川地震带以外,我国还有许多活动构造带面临地震的威胁;汶川地震的数据资料,可以为我们在其他活动构造带的研究中提供经验。地震发生之后,大批科学家已在第一时间进入灾区,冒着生命危险开展野外考察工作。近期已有科学家建议在汶川地区尽快开展科学钻探或利用已有的石油钻井进行深部的综合科学观测,研究地震发生规律。

探讨地震的过程和机制,需要地质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的长期积累。地震过程跨越巨大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重大命题。对地震发生规律的研究目前仍是全世界科学研究的难题,地震的研究尺度小至纳米级的矿物反应和相变,大至全球尺度的板块活动;时间尺度上从断层破裂活动的瞬间,直至百万年尺度的大陆变形和碰撞造山运动。要研究一个地震带的活动过程,需要了解它的区域地质背景、地质演化历史、深部地质构造、地表运动状态、应力积累情况、矿物岩石组成、岩石力学性质、水文地质与流体活动等诸多因素。这些研究,组成地震相关的系统知识体系。某一个领域的进展,可能给地震研究带来新的突破;某一领域的滞后,又很可能会制约地震

研究的发展。

以长远眼光看,还需继续加强我国大陆动力学的研究。由于中国大陆构造和演化历史的复杂性,并且位置恰好处于特提斯和环太平洋两大活跃的构造体系之间,要解决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安全密切相关的地震灾害等重大问题,我们对于中国大陆构造和动力学的科学认识还远远不够。现代地球科学探测和分析技术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科学家们正在建议,利用宽频带流动地震仪及现有的固定地震台网,组织类似于美国的地球透镜计划的大型研究项目,全面探测中国大陆岩石圈的三维地质结构。大量高精度地球化学分析仪器(如激光等离子质谱仪、高灵敏度离子探针等)的装备,将使得我们能够对大陆岩石圈的成份和演化历史有更精确和准确的认识。日益广泛运用的深部钻探技术,将使我们能够直接获取地球深部的岩石和流体样品,并把观测仪器直接放置到地下深处,对关键的地质构造位置进行实时监测。全球定位系统及干涉孔径雷达等技术的运用,将使得我们能够精确测量地壳的运动速度和应力分布状态。这些研究工作的开展,可能给我们带来对中国大陆动力学革命性的新认识。

对于地震研究而言,由于地震过程的复杂性,地震的研究不是某一个部门所能独力完成的。中国地震局拥有遍及全国的地震观测台网及丰富的地震资料;中国地质调查局拥有全国的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具有跨部门的项目资助和组织协调平台;中国科学院和高等院校拥有大量优秀的研究人才。因此,地震研究工作必然需要各部门之间密切的配合。

另外,科学研究与科普工作需要更加密切配合。汶川地震发生后,社会公众对科学家提出了责难和质疑。这一方面反映了关于地震的科学研究确实还有不足,这是毋庸讳言的事实;另一方面,反映了公 众对地震科学研究的不了解。群众了解的关于地震的知识多数还是数十年前的科普教育知识,想象中经过这样长时间的研究,地震的预报理应已经实现,甚至仍然把一些不了解的自然现象作为地震的前兆而导致恐慌。近年来,我们的科技政策非常强调产学研结合,使科学研究的成果能尽快地转换为可供利用的产品。而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如何能迅速有效地转化为公众能够学习理解的知识,从而提高全民素质,产生社会效益,是我们今后应当进一步加强的工作。汶川地震灾难发生后,举国哀悼,世界瞩目。悲痛之余,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应当也能够化悲痛为力量,在惨剧中寻找机遇,推动地震研究更好地发展,以有效地减轻和逐步避免今后可能发生的类似的灾难。

参考文献:

[1]魏文恭.郑州市区及其周围地震地质特征[C]//郑州市地震小区划研究文集.北京:地震出版社

[2]苏幼坡,刘瑞兴.城市地震避难所的规划原则与要点[J].灾害学

[3]曹国强,李刚,马东辉.城市避震疏散场所公园绿地面积指标的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第三篇:由校长体引发的对我国法律的思考

由校长体引发的对我国法律的思考

校长体的风靡很大一部分是炒作,也有很多的大学生盲目的跟风,这造成了这个话题一下就火起来了。一件事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也必然存在其根本的原因,虽然在这个网络与虚拟充斥着整个社会的时代就算是一块石头都能被炒红,但仍值得我们用独立的思考来卸去那些伪装的表层因素以寻得事物的本质所在。

下面我们可以来欣赏一些校长撑腰体:

下午参加北大各院系及行业校友会负责人座谈会,吴志攀副校长讲了一个想法:向所有北大校友提出倡议,鼓励校友讲诚信、做好事,做有道德的公民,如果中间发生风险,比如扶起摔倒的老人被起诉,北大无偿提供法律支持,如果败诉要赔偿,北大出20万,多出的由校友募集支持。希望支持的北大校友转发!”

人大纪宝成校长:“你是人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人大法学院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人大替你赔偿!”

华中农业大学校长:你是华农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去扶。要是他讹你,文法院为你提供法律支持。要是官司打输了,从此工学院焊他了家门,理学院黑了他家电脑,植科院断了他家油,生科院断了他家米,动科院断了他家肉,水产院断了他家鱼,园林院断了他家菜,食科院让他连罐头都吃不上!

郑大版:“你是郑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法学院给你提供法律援助,新传给你造舆论,就算是败诉了,商学院替你赔,然后让他住一附院,咱把钱加倍赚回来!”

河大版:

—— 你是河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你就去扶,法学院给你做法律援助,经济院给你提供资金支持,新传给你造舆论。败诉了也有河大老校友替你开脱;即使逃亡了,也有外语系替你翻译;即使即使你不幸牺牲了,你也会在河大百年校庆上成为英雄的!

以上仅仅只是几个大学的而已,这之后,很多大学的版本相继而出。

很多人或许只是当一个笑话来看,但笑过之后良心是否为之感到震惊呢?

校长撑腰体因何而来?校长撑腰体为何有能流行于网络?我们能从校长撑腰体中看出什么呢?我今天也就仅仅从个人的观点来解答这三个问题。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点30分,广东佛山南海黄岐的广佛五金城里,2岁女童小悦悦在过马路上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压,随后肇事车辆逃逸,随后开来的另一辆车辆直接从已经被碾压过的女童身上再次开了过去,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都对此冷眼漠视,只有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由此引发网友广泛热议。在这之前还有一件就是老人跌倒,路人扶起却被状告为肇事者被判罚赔偿的事件。

小悦悦事件只是校长撑出腰体炉的导火索,这引发了国人的深思,是什么使我们这样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的文明人变得如此的冷漠,难道真是国人的道德沦丧到了这样一个七分钟内无人帮助一个受伤年幼女童的地步了吗?我不敢苟同,连卢梭都说过,就算是原始人和动物都会对同类的不幸遭遇流露出同情心,难道我们真是连禽兽都不如了么?恐怕没人会这么评价自己吧,我也不能把这个意思强加到国人头上,所以这里面肯定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先哲们已经说过,任何一个人的道德都是以自己为中心而散及到周围的人身上,简单点说就是人都是自私的,在面对任何一件事的时候,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后,才考虑自己的亲人,继而是同学朋友,再是认识的人,最后是不认识的人。所以当小悦悦事件发生时,路人的冷漠也就变得可以理解,因为毕竟之前帮助别人却被告上法庭被判罚的先例,所以从自保的角度来看,路人要伸出援手首先得考虑自己是否会因此而惹火上身,所以才有七分钟之后的那个敢于惹祸上身的人帮助了这个受伤女童。然后引出了媒体的报道,各路专家对国人道德沦丧的谴责,大学作为道德与文化的引领者,当然得首先站出来相应:我们的道德并不沦丧——所以校长撑腰体才会应运而生。

校长撑腰体又为何能瞬间风靡整个网络呢?剔除部分只是当做一个笑话在不知不觉中推动了这个事件发展的人,或许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一个残酷的真相——我们的法律逼得我们为求自保而不得不冷眼旁观别人的悲剧。可以说这是人性的弱点,但是这是可以引导变为另外一种情况的,不是么?校长撑腰体的火或许对于很多推动它发展的人来说,是一个人们宣泄对现行法律的不满与讽刺也不一定,如果法律体系能更健全,引导人性向善的一面,不会出现助人反被讹的情况,而是帮助人的人在法律上能得到足够的原著,道德的肯定,我想没有人会看着小悦悦的生命在一分一秒中流逝而视而不见的吧。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我们的领导者想让人变成什么样,那么他确实就会变成怎样,影响力确实就存在那里,偏执者或许不承认,但在潜移默化中它早已改变了我们当初的模样。所以法律也是一把双刃剑,越是抵制的东西,越是难以消灭,越是你提倡的东西,越是容易被错误的引导,一条法律的形成必须符合社会与人性的规律,不然结局必然不会是令人满意的吧。

第四篇:由世界产权贸易市场引发的法律思考

当人们对一种财产试图非相容性地占有时,就产生了该财产的归属权与非归属权的问题,也就产生了这一权利的界定和划分后的人与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这时,法律意义的产权概念就产生了。

产权(财产权利property right,也等同权利)制度是文化传统与法律制度相融合的集中体现,因而,她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府、一个企业、一个组织的绩效的本质特征。

对于产权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说,都是一件具有开拓性和挑战性的事情,因而,同时也是一件令人关注和振奋的事情。

一、产权制度建立的哲学基础

人类在以相互给予爱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同时,也努力谋求从社会和他人身上获得更多的属于自己能够支配的东西。事实上,这种追求本身正是人类创造“美”的源动力。人性的美、智慧的美、艺术的美,以及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的力量之美贯穿于这一追求的全过程。因而,属于“我的所有,他人不得干涉”的财产权利,是人格本身具有的品性和能力。

财产所有权的存在符合人类高级理性的原因,就在于所有权本身扬弃了人格中纯粹的主观性,而使人格趋于客观和完美。赋予人们以财产所有权后,能够使该财产所有者从其所能控制的财产上体现出他的意志中的规定和灵魂,从这种体现的过程和体现的结果看,这些财产已具有了人的目的性。

在人的需求体系中,对财产(或通称财富)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基于这种需要,当个人的能力不足以达到获得更多的财富或满足更高的欲望时,人们选择了婚姻这种合作方式,以使共同创造的家庭财富远远多于个人的创造。在婚姻家庭中,即使只有一个人从社会上获得收入,其他人所做的一切(妻子操持家务,孩子认真读书),也是共同谋求最大化财富的合作模式。因而,婚姻在经济学上的意义就是创造了两者相加后的财富的增值,以达到各自的需求和满足,因婚姻所产生的家庭财富的性质及其维系的理由,在这个意义上显露得十分充分。所以我们应该理解,也必须理解,基于爱情所产生的婚姻,因财产的争夺而解体或因解体而引起财产的争夺的客观存在。这时,因灵魂(或精神)的需求和满足而产生的爱情,已被具有实物状态的财产所征服。因而,在婚姻家庭法中,浓墨重彩地规定了夫妻离异时财产分割的原因。

对事物的分析,往往先从哲学的范畴或角度去思考,能使人怀有人性的情感,因而,也可以使人全面本制地去认识。

二、产权及产权交易的法律意义

产权(财产权)是人们对有价值的特定物具有排他性控制的权利,这种控制权充分表达和体现了财产所有者在自由的前提下任意运作的各项权利。因而,财产权就是自由权,这是法律的维度内所界定的。这就意味着,当将一组关于某些特定财产的权利以法律的形式分配给了某个人时,则同时就将该财产项下的自由权赋予给了这个人,那么,这个人就可以按着自己的意志,在不需要任何人知晓和允许的情况下,对该财产自由地行使其项下的权利。

财产权具有任何条件下的绝对所有权,笔者是难以苟同的。例如,在中国的国有企业工作的职员,享有企业分配给他居住房屋的财产权,这时对该房屋的财产权仅包含了使用权和一定条件下的处置权,而不涉及具有绝对性意义上的所有权。鉴于,对该房屋的使用权利,是企业分配给该职员相应劳动对价的一部分,就是说,如果职员放弃了对该房屋的使用权利,则他会得到例如现金收入上增多的补偿。因而,当该职员接受了房屋使用权利的时候,就放弃了其他形式的权利,而对房屋行使其权利之时,就具有了法律意义上的财产权的排他性和非相容性。

一个通俗的典故,能让我们形象地理解财产权的意义:

此路是我开

此树是我栽

要想从此过

留下买路财

这个拦路要财者对这条路虽然不具有完全法律意义上的所有权,然而,他具有与其他任何人相比较而言的相对优势,这时,他就具有了他人所不具备的也无法行使的权利。

“财产权”,更诱人的意义,在于这种权利具有可替代性、可变换性和可流通性。

当财产权利者对他们的某一财产产生兴趣,而对自己所拥有的财产失去经营价值时,他就想用自己的财产换取他所感兴趣的财产,这样,财产交易就由此产生了。然而,任何仅利已而无利于对立的交易是无法实际的,因而,人们试图努力地探求可以达到交换目的和满足的交易对象及交易条件,这样,基于期待获得成功交易的“谈判”就成为欲做交易者首要思考的课题。因而,谈判理论是基于私人产权的前提下产生的,并在保护、巩固和扩大私人产权的实践范畴内,得到了完整的彻底的体现。

人们把财产拿来进行交易,目的在于期望通过这种交易,使他获得比交易前更大的需要、满足和愉快。而约束这些交易行为并使交易的收益最大化的法律制度是实际、进行和完善交易的唯一保障。

法律的奥妙在于她会设计出在交易过程中,能够使交易的成本最小,而交易的收益或交易所创造的增值最大的一套规则及方案。同时,当交易出现障碍或困难之时,法律也能够帮助人们克服这些障碍或困难,以达目的。另一种情况,就是在交易之中或之后若(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产生纷争,而交易者力图摆脱这种困扰又无可奈何时,法律又会帮助人们平衡这一纷争的利益关系,从中找到适当的切入点,以解决双方交易者的不快。

产权法律制度建立的原则,就是遵循财产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即,在赋予财产权的一组权利时,要使这种权利的使用效率和由此给社会所增加的财富均为最大化,只要该法律制度或规则的建立和履行所支付的成本小于所获得的收益,那么,这个制度或规则就是合理的、有效的。

三、世界产权贸易市场的创立与中国产权制度的进化

世界产权贸易市场(World Trade Assets Market Inc.简称WTAMI)的创立,为全球寻求财产交易和增值的人士提供了最佳舞台。一方面,她促进了财产的流动性,为财产更能充分地体现其价值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又有力地推动了全球性的和国家地域性的产权交易规则及法律制度的建立及完善。

中国占有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的比例。如此巨大的人口数量无疑与所需求的交易数量是等同比例的。基于上述的分析,可以认定,产权的法律制度不仅仅是法律体系中核心的部分,同时,是代表文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绝对地难以置信,在一个没有私人产权,没有产权保护体系,没有产权交易的游戏规则的环境下,会有什么艺术家会天才般地创造出属于自己版权的能流芳人类的大作来?又会有什么艺术家在被人掠夺而署上别人名字的危险中,能将其用灵魂创造的大作诚奉人类?又会有什么艺术家在没有产权保护的压抑环境下,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其天赋?而如果没有艺术和艺术家,那么,这个社会的文明又用什么载体体现出来呢?

中国的学者及实践者们,基于改革开放的需求,对产权及产权的法律制度的研究做了大胆的初步的尝试,然而,作为实践需要的产权法律制度体系还没有建立。代表这一体系的“财产法”的立法仍是个空白。

有理由相信,中国加入WTO后,建立和完善产权法律制度必定成为政府及立法者的重要责任。而那些,正如WTAMI投入到中国产权交易开创事业中的人士,以及能够将中国产权交易纳入其重要业务范畴的WTAMI组织,他们不懈的努力不仅促进了中国产权法律制度的进化和完善,同时,是对人类文明进步的一大贡献。

第五篇:论我国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必要性

论我国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必要性

姓 名:系别名称:专业班级:学 号:

黄 骅 李 阳 政治法律系 法学本 092 2009718207 2009718214

内容提要

所谓个人破产制度,就是某个人在其个人资产无法偿还自有全部债务时,通过法定程序宣布其破产并核销债务的法律制度。有些人由于商业失败,或者遇到难以承受的灾难,对外欠的巨额债务无法清偿,个人财产资不抵债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果遇上没有财产的,便会产生执行难的问题,以致债权债务关系难以了解,如何更好地保障债权人利益和稳定经济发展成为首要问题。本文将通过限制破产条件、明确区分破产财产和自由财产、保障债权人利益等方面进行论述,阐述目前我国的制度和经济发展的现状,有必要构建个人破产制度。

关键词:个人破产 债权人利益 破产财产

我国近年的住房贷款和汽车贷款逐年增加。据有关银行的统计,1998年以前,个人消费贷款还是零,到了2004年底,这个数字为2万亿元,占整个金融贷款的10%。前两年银行住房消费贷款的不良率不到1%,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问题逐步显现,不良率有上升趋势。随着银行信贷的放开,人们观念的改变,尤其是“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借贷消费,使得许多家庭“赤字”很高。

有些人由于商业失败,或者遇到难以承受的灾难,对外欠的巨额债务无法清偿。汶川地震直接表明了社会对个人破产制度的需求。对那些没有购买保险而房屋毁损的群众,如何归还按揭贷款成了一个难题。

只有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才能充分调动各利益主体和经济主体的积极性,才能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个人破产制度是破产者、社会损失最小化的一种制度安排。

一、个人破产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一)个人商行为的普遍化

近年来民营企业和非法人的商业活动发展十分迅速。但是非法人经济实体一般有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等特征。出现登记的多、注销的也多的现象。由于个人财力的薄弱,在市场竞争中陷入经济困境,处于实际破产的状况比比皆是。市场经济就是一个法治经济,应贯彻主体平等的原则,任何个人和企业只要进入市场,其权益应当受到平等保护,在其符合破产条件时,就应按照破产法的规定平等对待。对债务人丧失支付能力的情况下依照破产制度科学出局,符合现实需要。

(二)个人或家庭的灾难的存在

还是就汶川地震来说,当天灾到来的时候,在四川等不发达地区,房屋往往是公民的巨额的唯一财产,如果房屋灭失则意味着受灾居民遭到了极度困境。中国银监会于5 月23日下发了《关于做好四川汶川地震造成的银行业呆账贷款核销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对因地震造成巨大损失且不能获得保险补偿,或者以保险赔偿、担保追偿后仍不能偿还的债务,应认定为呆账并及时予以核销;对于银行卡透支款项,持卡人和担保人已经死亡或下落不明,且没有其他财产可偿还的债务,也应认定为呆账并及时予以核销。呆账核销并不意味着银行不追债了,银行的核销仅限于债权人,对债务人并不能免除债务,这会使诚实的债务人很难摆脱困境。同时若是住房欠款的债权人为个人,那么债务就更无法得到兑现,这无疑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如果我国有一部《个人破产法》,此时可以依据个人破产法宣告其破产,房地产商等债权人就债务人的破产财产得到清偿,而债务人在宣告破产后,除了受到一定权利限制之外,可以继续开展新的生活。因此,建立个人破产法律制度在当今中国是解决灾难所带来的经济难题的很好的方式。

(三)实施消费信贷政策的需要

个人消费信贷种类的不断扩大和数额的急剧攀升是我国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另一事实依据。北京的家庭债务比例高达122%,超过了2003年美国家庭债务115%的比例。透支未来的消费观念实际上把人变成了消费奴隶,一旦出现大的经济动荡或家庭发生变故,消费者就有可能破产,无法还贷。面对我国已经进入负债消费时代,不但负债消费的人数多,而且一些大城市家庭整体负债率已超过欧美。笔者认为,允许个人破产作为最后一道防线是十分必要的。

二、个人破产制度的可行性

(一)建立个人破产制度存在制度基础

首先,实施个人破产制度的前提是国家具有比较完备的个人财产登记制度和个人信用体系,但是在我国目前这方面制度尚不完善,个人破产法很容易成了逃债的保护之法。从英德两国的经验来看,个人财产登记与否并不是个人破产制度建立的前提条件。英德两国防止破产逃债的有效经验主要有三条:一是要求债务人诚实申报财产,即对在破产程序中的债务人要求其如实申报实有财产;二是对于破产前若干年的逃债行为,如无偿赠与和低价处理财产等行为,法律规定都可以撤销,一旦发现有此类情形,管理人或债权人可以申请法院对该行为予以撤销;三是对于财务申报中的弄虚作假等行为给予严厉的刑事制裁。

其次,如果实施了个人破产制度,很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假破产、真逃债”的行为。个人破产制度的建立主要是市场发展的结果,它与信用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并无必然的联系。信用体系首先要制约的是银行过度授信,而个人破产制度要解决的是个人过度负债后怎么办,信用体系完善与否不是个人破产立法的前提,相反,两者可以互相促进。同样,我们也曾认为消费信贷的发展是以个人信用制度的完善为前提的。

(二)建立个人破产技术所需要的理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整体稳步发展,最初的《企业破产法》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因为其严格的主体限制和明显的政策性使得很多资不抵债的个人根本无法通过破产程序退出市场竞争。

首先,个人破产制度符合平等性原则。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中,不论是企业、个体经营者还是从事商事交易的一般自然人个体,他们都是我国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都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只有尽早建立个人破产制度,将其余广大的市场参与者均纳入破产保护之下,才能使各个民事主体享受平等的法律保护,也才能更好的激发各个市场主体的参与热情,推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个人破产制度符合公平原则。个人破产制度对于债权人而言能公平的保障其实现参与破产分配的权利要求。它不仅从整体上满足社会所有债权人参与相对破产债务人破产程序的要求,而其具体到单个的个人破产,它赋予破产个人所有债权人平等的受偿权。

最后,个人破产制度符合效率性原则。个人破产制度的使用对象是最为广泛的破产主体并且相当分散,如果通过个人破产程序对之进行清算,不仅兼具破产制度独有的节约整个社会交易费用,而且通过个人破产制度在实践中的成熟和完善,个人破产程序本身的运行成本也会降低。这些都体现了个人破产的效率性。

三、关于建立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设想

(一)破产申请条件

按照破产法的一般原理,个人破产可由债权人提出或由债务人向法院提出申请,但是为防止债务人滥用个人破产逃避债务及债权人随意申请债务人破产造成损失,明确申请个人破产的具体条件。

首先,债务人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申请破产,债务人申请破产的应该符合以下条件:

第一,债务人必须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指的是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年满18周岁的公民或年满16周岁以上,能够以自己的劳动取得主要生活来源的公民。未成年人及成年但长期丧失行为能力的人一般不涉及个人破产问题。对于债务形成时有行为能力,形成后丧失行为能力或变成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债务人的近亲属可以代其提出破产申请。债务人申请破产的可依法委托代理人提出。

第二,必须是对已到期的有效债务丧失偿还能力,而且不可能在短期内恢复偿还能力。债务人就未到期的债务或债务虽已到期但有支付能力的申请破产,法院应不予受理。虽然债务已到期且债务人没有支付能力,但可保证在一段合理的时间恢复其支付力的,亦可不申请破产,且债务人可以此对抗债权人的破产申请。这就严格限制了债务人破产条件,以此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从而避免了债务人利用破产的手段恶意逃避债务。

其次,债权人为保护自己的利益可以代为申请债务人破产,由债权人申请破产的应该符合以下条件:

第一,债务已到期,而且经债权人向债务人提出还债请求后,在一段合理的时间内为得到偿还。对于债务未到期的债权人,应当不允许其申请,但是在有其他已到期的债权人不与申请,并且债务人经济急速恶化极有可能影响债务人的受偿权时,我们应当出于保护债权人利益的角度,准许其代为申请债务人破产。

第二,债权人可以自己申请也可以由他人代理申请。债权人或其代理人应以书面形式向债务人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所有权属于个人的房产以及其他法律上视为不动产的财产可以作为破产财产,但对破产人居住的房屋进行变卖、拍卖时,应赋予破产人一定数额的金钱用以购置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住处。以个人所有的储蓄、工资、图书资料、林木、禽畜及其他生活或生产资料作为破产财产的,应该视破产人的职业及生活环境,划出维持破产人再生所需部分。以知识产权作为破产财产的,只针对其财产权利,不得剥夺破产人的精神权利。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作破产财产时,需要登记或公告的,应按照我国《公司法》、《证券法》及其他相关的规定进行登记过户或公告。

(二)破产财产和自由财产的区分 共有财产中属于破产人的份额应当作为破产财产,但分割时不得侵犯其他共有人的合法所有权,对于家庭财产和夫妻财产应按照我国新颁布《婚姻法》第18、19、20条的规定确定所有权,所有权不能确定为夫妻一方的共同公有财产,一方破产时应先执行其他个人财产,不足者再从共同公有财产中析出应属于破产人的部分偿还债务。

通过严格区分破产财产和个人财产,以保证破产者破产后仍然可以正常生活,并且可以在一段时间后重新建立自己的经济生活,这就解决了当个人或家庭遭受灾难时一蹶不振的现象,从而使债务人可以从无限的债务中走出来,开始自己新的生活。

(三)破产不得免除的债务

依照破产一般效力,破产人以破产财产不能清偿的债务会被免除。但应规定破产不得免除的债务其中包括:破产人应支付赡养费、抚养费的义务;破产人以与他人约定在劳务合同中的劳务履行义务;因破产人侵权行为造成被害人人身伤亡而必须向被害人或其家属支付的各种赔偿金;破产人违反刑事法律、行政法律被有关部门勒令支付的罚金、罚款;其他不应免除的支付义务。

(四)破产的解除

个人破产并非消灭破产人人格,个人破产后破产者仍作为一个完整的主体在社会中生存,破产解除制度就是允许破产人在破产后的一段时间内解除其作为“破产人”的身份,以正常成员毫无差别的民事主体参与社会活动,对一切社会事务享有平等的机会。我国将来《破产法》原则上应规定3年为破产解除期限为宜,一方面,根据我国目前经济状况及社会情况,3年是考验破产人再生能力的较充分时间,也使破产人因破产而得到应有的制裁。另一方面是与我国《公司法》中有关对破产负有责任的破产企业领导人的任职限制规定相符,以便统一适用于个人破产人。破产人应在3年期限届满之日起向人民法院提出破产解除申请,由人民法院宣告并公告。

综上所述,从我国社会的现状来看,无论是从制度上还是理论上都符合了建立个人破产制度的条件。所以,笔者认为,我国可以严谨的建设个人破产制度。已达到私法制度的平等性、效率性,是我国的司法程序和实践都更加的完善。

参考文献

[1]蔡八弟:《“负翁”族大量涌现——个人破产需立法》 经济与法2005年第42期 [2]《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2008年修订版)》

[3]李南玲《“负债消费”呼唤个人破产制》 经济参考报,2006年4月5日 [4]洪与:《略论建立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若干法律问题》,载于《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五期,第21页。

[5]邹海林:《破产程序和破产实体法制度比较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6]文秀峰《个人破产法律制度研究——兼论我国个破产制度的构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第15页。

[7]沙洵 《建立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若干思考》 法学 2005年第2期

下载由汶川地震引发的关于建立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法律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由汶川地震引发的关于建立我国个人破产制度的法律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